2017-2018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辽宁省大连市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卷 一、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伟大的艺术品往往来自于超越功利的创造,而伟大批评家的最重要的品格则是超越功利追求真理的勇气和对艺术欣赏与批评的痴迷。 在谈到当下的文艺批评生态时,有人强调“重要的是立场而非姿态”,接着就有人反驳,“立场和姿态都不具有价值判断的重要性”,重要的是“批评家通过审美来认识世界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审美的品格和认知所达到的高度与深度”。 其实,“姿态”也好,“立场”也好,“价值判断”也好,在文艺批评中不是相互排斥、对立的概念,它们都属于中性词,无好坏褒贬之分。只有追问下去,这个批评家是以什么样的“姿态”、“立场”从事批评,用什么样的“价值观”进行判断,我们才能对批评的品格做出优秀、平庸或低劣的评判。 面对当下批评界存在的最突出的症候,有什么样的批评“姿态”是首要问题。试想,如果一位批评家写了一辈子表扬文章,却从来不敢拉下脸来“批评”作家和作品,我们是否该称呼这样的批评家为“表扬家”?或许这样的批评家可以自辩:“我表扬的都是好作品,我说好都说到了点子上……”但从整个文艺生态来看,真的满目都是硕果而无杂草吗?那些从印刷厂里印出来的书,那些发布在各种新媒体上的作品,真的无赝品无瑕疵吗?那些顶着作家、艺术家桂冠的人,就没有平庸的乃至欺世盗名的?面对复杂的文艺生态,而只知道一味说“好”的批评家,难道不觉得自己是严重失职吗? 遗憾的是,现在只知道说“好”的好好先生式的“表扬家”比比皆是,而斗士式的敢于拿起外科医生“手术刀”的批评家则凤毛麟角,真正敢于“亮剑”的批评家少之又少。如果连指出问题、直面真相的起码的批评“姿态”都没有,那还用得着讨论“立场”和“价值观”问题吗?跟一个满嘴“伪词”的批评家讨论“是非”有何意义? 究竟是哪只“无形的手”扼住了批评家的激情和说真话的良知?是精于利害计算的“聪明”,擅长关系权衡的“圆滑”,抑或本身就不具备批评家的基本素质,只是混迹于批评家队伍,以“批评”作稻粱谋而已?不妨请广大的读者来观察,请批评家反躬自省。 伟大的艺术品往往来自于超越功利的创造,而伟大批评家的最重要的品格则是超越功利追求真理的勇气和对艺术欣赏与批评的痴迷。别林斯基认为“批评才能是一种稀有的、因而受到崇高评价的才能”,这种才能表现在“深刻的感觉,对艺术热烈的爱,严格的多方面的研究……”但比这一切更重要的是批评家追求真理的“信仰”,“对某种永恒的、不可动摇的东西的信仰”,因此他说,“任何力量都不能迫使我写出一行违背信仰的文字来”。 当有人记起今年是别林斯基逝世165周年时,可有人记得,今年也是中国一位天才级的批评家金圣叹诞辰405周年?这位早于别林斯基近两个世纪出生的中国批评家,在批评理论上的贡献迄今尚未得到学界充分的认识和应有的评价。他对小说文本的解构式分析,“晰毛辨发,穷幽极微”,不知比西方文论中的解构理论早了多少年。他那著名的腰斩《水浒传》的一刀,堪称是精准而绝佳的“手术”。他因“哭庙案”而受牵连时,在临难前的《绝命诗》之一中写道:“鼠肝虫臂久萧疏,只惜胸前几本书。虽喜唐诗略分解,庄骚马杜待何如?”他在生命即将终结时,脑子里念念不忘的却是他计划中尚未完成点评的几部“才子书”。对于金圣叹这样的天才批评家,也许不是每个时代都会出现。但他这种为艺术而献身的激情、勇气和胆魄,后进的学人们是不是应该从中汲取养分,以垫实自己的精神底蕴呢?‎ ‎(摘自《人民日报》)‎ ‎1. 下面对“批评家”有关内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批评家往往需要通过审美来认识世界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审美的品格和认知所达到的高度与深度。‎ B.批评家如果一直写表扬文章,却从来不敢拉下脸来“批评”作家、作品,我们就可称呼这样的批评家为“表扬家”。‎ C.批评家面对复杂的文艺生态,如果只知道一味的说“好”,这样的批评家就是严重失职的、平庸的“伪批评家”。‎ D.批评家就需要一些敢于拿起“手术刀”式的斗士,这样的“斗士”却凤毛麟角,而真正敢于“亮剑”的更是极少。‎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伟大的艺术品往往来自于超越功利的创造,因此伟大批评家的最重要的品格就是超越功利追求真理的勇气和对艺术欣赏与批评的痴迷。‎ B.要对批评家批评的品格做出优秀、平庸或低劣的评判,需要从他们从事批评的“姿态”“立场”以及进行判断的“价值观”等角度评判。‎ C.别林斯基认为批评才能是一种稀有的、应受到崇高评价的才能,它表现在“深刻的感觉,对艺术热烈的爱,严格的多方面的研究等方面。‎ D.金圣叹在批评理论上的贡献迄今尚未得到学界充分的认识和应有的评价,但他为艺术而献身的激情、勇气和胆魄值得后进的学人们学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在文艺批评中,文艺批评的“姿态”“立场”“价值判断”不是相互排斥、对立的概念,无好坏褒贬之分。‎ ‎ B.从整个文艺生态来看,作者认为那些从印刷厂里印出来的书、那些发布在各种新媒体上的作品大多是充满瑕疵的赝品。‎ ‎ C.在作者看来跟一个满嘴“伪词”的批评家讨论“是非”没有任何意义,倒不如从一些敢于“亮剑”的批评家身上汲取养分。‎ ‎ D.对那些缺乏批评的激情和说真话的良知的批评家,作者建议批评家们应反躬自省:是因为精于利害计算的“聪明”、擅长关系权衡的“圆滑”呢,还是因为不具备批评家的素质而以“批评”作稻粱谋?‎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碗面的悲与喜 朱奚荭 面店不是很大,楼上楼下共60米见方。面的种类也不是很多,到了冬天,就只有一种,招牌羊肉面。店的位置也偏,位于城的东北角。   只是,城里的学子考上了大学,要背井离乡到异地求学,出发之前,到此店里吃一碗面,临走,咂咂嘴:“有一段日子吃不上这面了。”   公务出差有些日子的人回,先不忙着回家见老婆孩子,却先来此店,吃碗面,解解馋,安慰苦熬了许久的胃。   经年在外打工的人回来,吃了这碗面,恢复了味觉,‎ 缓解了一路的思乡情,久经颠簸而恍惚的头脑这才清醒过:“终于尝到了这老家的面,果然是回家了。”   面店举城闻名,源于面的味道之好。   据传,这面店追溯起来,还属于上个世纪的风光。世道变迁,人事沧桑,只是这面,还是祖宗留下的秘笈所成,还是那个味。   徒闻其名、未尝其味的人也不在少数,因为此面价钱很贵,尤其是招牌羊肉面,是其他店的一倍不止。   店里吃面的人,多是养尊处优的达官贵人。外面不大的空地上,停的不是宝马就是本田。   这不,刚从那辆红色迷你宝马车上下的贵妇,抱着一只黑色贵宾犬,款款地步入店内,用纸巾仔细地擦拭桌椅完毕后,才优雅地坐下。   “老板,两碗羊肉面。”   老板是位跛足的中年妇女,面无表情,不苟言笑,十年如一日。   她的绝活是本店的另一传奇,店堂里有再多的客人,她也能丝毫不差地记清楚几号桌哪位客人点的是什么面,面要软还是偏硬,拌面还是汤面,汤多还是面多;可以毫不费力地用丹田之音传到隔开两个房间的厨房里,那声音决不刺耳,反而会让人依稀感觉好像回到那久远的年代,悠长而有古韵。   不到三分钟,面就端上了。其中的一只碗不是常用的陶瓷碗,有些特别。   贵妇也不在意,细致地挑着面吃,用另一双筷子从另一只碗中夹了面条喂那狗吃,店里的人见了,均见怪不怪的样子,各吃各的面。   不久,店里进了两位衣衫褴褛的老人,老头搀扶着老妇人,两人一进门,店里人的目光齐刷刷地看向老人,那只贵宾犬也似乎看出苗头,朝两人吠了起来。   跨进门后,老头搀扶老妇人在一个角落里坐下,而后走到柜台,目光在价目牌上搜索良久,:“我要一碗羊肉面,面多点。”老头从衣服的夹层里掏出一个黑油油的布褡裢,再从褡裢的某一层中捏出一叠有一元、五元也有几毛的零票,又点了一遍,交给老板。   面上了,老头把面推给对面的老妇人,用筷子拌匀了,撒了些胡椒粉:“快吃,热乎的才好吃哩。”老妇人的脸被腾出的热气蒸得显出些红润,脸上露出孩子似的欣喜,用筷子伸进碗里,蘸了蘸汤水,放进嘴里嘬着,又挑起几根面,欠着身子要去喂老头吃,老头摇了摇头:“你先吃,我多要了面,剩下我再吃。”老妇人低头抿了口汤,又把碗推过,让老头喝汤,老头固执地把碗推了回去,做出生气的样子。   老妇人这才开始吃面,吃得很慢,很享受,额头上渗着些小汗珠,老头见了,用桌上的卷纸仔细、轻柔地给她擦着汗。   老妇人吃了一半后就不吃了,把面推过去。那羊肉也没动,看上去,好像还是一碗才端出的面。老头又推回去:“再吃些,把肉给吃了,我不爱吃那羊肉,有味儿。”   老妇人又吃了几口面,老头一把抢过筷子,夹起肉喂到老妇人的嘴边。老头把所有的肉喂给老妇人吃完,又夹了些面喂她,这才揽过碗,心满意足地大口吃起面,没多久,一碗面连一滴汤也不剩了。   老两口互相对视着,眉眼里透着满足和快乐。   老头细心地给老妇人围上围巾,两人搀扶着出门了。   “哟,这不是城东捡垃圾的杨老六吗,怎么今天也这里吃面了?看,这年头,捡垃圾的也发喽。”一位穿皮风衣的胖子夹着一股寒风进,嘴里嚷着。   隔桌上,那贵妇的面剩下了一半,而贵宾犬的那只碗里还剩下了大半碗的面,那些羊肉几乎未动过一箸。   店员端下贵妇的两只碗和那对老人的那只空空的碗,转身进去时,店堂里的人清晰地听见一声轻微的丹田之音:“把那只碗给扔了。”   留下的是店里所有人的疑问:“是哪只碗?”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一家有名气、价钱贵的面馆,同时接待了一位贵妇人和一对捡破烂的老夫妻。作品叙述了 贵妇人与宠物犬吃了两碗面,而捡破烂老夫妻同吃一碗面的故事。‎ B.这篇小说语言清新,叙事生动,构思巧妙,情节曲折,作者在作品中将旁观者的理智与读者的情感巧妙地联系起来,在平静的叙事中蕴涵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C.这篇小说通过对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多种描写手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D.微型小说为了追求含蓄、蕴藉的艺术境界,有时会通过模糊的方式呈现题旨,这篇小说就是这样的。‎ ‎5.这篇小说巧妙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5分)‎ ‎6.这篇小说的结尾“把那只碗给扔了”一句很精彩,到底“是哪只碗”很耐人寻味。有人说是扔掉犬吃过面的碗,有人说是扔掉捡破烂夫妻用过的碗。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陈忠实自述人生路 陈忠实 ‎ 我生长在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听说我的老爷(父亲的爷爷)曾经是私塾先生,而我的父亲已经是一个纯粹的农民,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 ‎  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入学,1962年高中毕业回乡,之后作过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乡和区的干部,整整16年。对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了解,是这段生活给予我的。1978年秋天,我调入西安郊区文化馆。我再三地审视自己,还是决定离开基层行政部门转入文化单位,去读书、去反省以便皈依文学。1982年冬天,我调到省作协专业创作组。在取得对时间的完全支配权之后,我决定干脆归老家,彻底清静下来,去读书,去回嚼20年里在乡村基层工作的生活积蓄,去写属于自己的小说。‎ ‎  我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文学作品,尚不知世间有“作家”和“小说”‎ ‎。上初中时我阅读的头一本小说是《三里湾》,这也是我平生阅读的第一本小说。赵树理对我来说是陌生的,而三里湾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对我来说却是再熟识不过的。这本书把我有关农村的生活记忆复活了,也是我第一次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关于农民的印象和体验,如同看到自己和熟识的乡邻旧生活的照片。我随之把赵树理已经出版的小说全部借来阅读了。也就在阅读赵树理小说的浓厚兴趣里,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是在初中二年级的一次自选题作文课上写下的。‎ ‎  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我的兴趣就不仅仅局限于验证自己的生活印象了。一本本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幅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画卷……所有这些震撼人心的书籍,使我的眼睛摆脱开家乡灞河川道那条狭窄的天地,了解到在黄土高原的夹缝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父亲自幼对我的教诲,比如说人要忠诚老实啦,本分啦,勤俭啦,就不再具有权威的力量。我尊重人的这些美德和规范,却更崇尚一种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事业、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忍不拔和无所畏惧的品质。‎ ‎  父亲对我的要求很实际,要我念点儿书,识得字儿就行了,他劝我做个农民,回乡种庄稼。开始我听信他的话,后来就觉得让我挖一辈子土粪而只求得一碗饱饭,我的一生的年华就算虚度了。我不能过那种只求温饱而无理想追求的猪一样的生活。大约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我想搞文学创作的理想就基本形成了。‎ ‎  而我面对的现实是:高考落第。我们村子里第一个高中毕业生回乡当农民,成为一个念书无用的活标本,很使一些供给孩子读书的人心里绽了劲儿。我的压力又添了许多。在这种别无选择的状况下,我选择了一条文学创作的路,这实际上无异于冒险。我阅读过中外一些作家成长道路的文章,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在文学上有建树的人当中,幸运儿比不幸的人要少得多。要想比常人多有建树,多有成就,首先要比常人付出多倍的劳动,要忍受难以忍受的艰辛甚至是痛苦的折磨。有了这种从旁人身上得到的生活经验,我比较切实地确定了自己的道路,消除了过去太多的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这就是静下心来,努力自修。‎ ‎  我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程,自学四年,练习基本功,争取四年后发表第一篇作品,就算在“我的大学”领到毕业证了。我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作品了。当然,我忍受过许多在我的孩子这一代人难以理解的艰难和痛苦,包括饥饿以及比鼓励要更多的嘲讽,甚至意料不到的折磨与打击。‎ ‎  我在爱上文学的同时,就知道了人类存在着凡人与天才的极大差别。这个天才搅和得我十分矛盾而又痛苦,每一次接到退稿信的第一反应,就是越来越清楚地确信自己属于非天才类型。尤其想到刘绍棠戴着红领巾时就蜚声文坛的难以理解的事实,我甚至悲哀起来了。我用鲁迅先生“天才即勤奋”的哲理与自己头脑中那个威胁极大的天才的魔影相抗衡,而终于坚持不辍。如果鲁迅先生不是欺骗,我愿意付出世界上最勤奋的人所能付出的全部苦心和苦力,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有删改)‎ 相关链接 ‎  ①陈忠实曾凭《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等。在《白鹿原》的开头,他用一页纸的篇幅写下了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他指出,《白鹿原》的灵魂就是中国人从帝制之下走向现代文明的一个精神剥离的过程,剥去腐朽,滋长新生。‎ ‎   (蒋肖斌《白鹿原作者陈忠实去世 带走“一个民族的秘史”》) ‎ ‎  ②关于《白鹿原》的写作,陈忠实写过一本《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的小册子。“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源自作家海明威。陈忠实说:“这句话很准确,可以说把作家的个性化追求一语道破了。”‎ ‎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陈忠实阅读的头一本小说《三里湾》复活了陈忠实有关农村的生活记忆,使他了解到在黄土高原的夹缝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B.陈忠实在阅读赵树理小说的浓厚兴趣的驱动下,在初中二年级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从此萌发了想搞文学创作的理想。‎ C.在追逐文学理想的过程中,赵树理、海明威、巴尔扎克、刘绍棠等中外名家的创作及其主张都对陈忠实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 D.陈忠实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了作品,这超出了他之前对自己的预期,是他不断忍受痛苦,克服折磨与打击,静心自修而取得的成绩。‎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为了更好地进行文学创作,陈忠实用了整整16年的时间在基层了解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并在再三思考下放弃了省作协的工作,回到老家静心创作。‎ ‎ B.赵树理对小学阶段没有读过小说的陈忠实来说是陌生的,但《三里湾》展示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对陈忠实来说却非常熟悉,这使他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和农民的印象、体验。‎ C.陈忠实认为“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一语道破了作家的个性化追求,他写《白鹿原》目的是要表现中国人从帝制之下走向现代文明的一个精神剥离的过程。  ‎ D.陈忠实为自己不是天才而痛苦,同时又以鲁迅的话来自勉,最终凭借勤奋努力和坚持不辍创作出了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著作《白鹿原》。‎ ‎ E.这篇传记夹叙夹议,写生平与写人生思考二者交融,字里行间充溢着深沉的感喟;语言风格朴实厚重,感情真挚而深沉,警语迭出。   ‎ ‎9.为了实现理想,陈忠实是如何直面现实中的种种困境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一、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钟繇字元常,举孝廉,除尚书郎、阳陵令,以疾去。辟三府,为廷尉正、黄门侍郎。是时,汉帝在西京,李傕、郭汜等乱长安中,与关东断绝。太祖领兖州牧,始遣使上书。傕、汜等以为“关东欲自立天子,今曹操虽有使命,非其至实”,议留太祖使,拒绝其意。繇说傕、汜等曰:“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专制,唯曹兖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望也。”傕、汜等用繇言,厚加答报,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太祖既数听荀彧之称繇,又闻其说傕、祀,益虚心。后傕胁天子,繇与尚书郎韩斌同策谋。天子得出长安,繇有力焉。‎ 时关中诸将马腾、韩遂等,各拥强兵相与争。太祖方有事山东,以关右为忧。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繇至长安,移书腾、遂等,为陈祸福,腾、遂备遣子人侍。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繇送马二千余匹给军。太祖与繇书曰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其后匈奴单于作乱平阳,繇帅诸军围之,未拔;而袁尚所置河东太守郭援到河东,众甚盛。诸将议欲释之去,繇曰:“袁氏方强,援之来,关中阴与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顾吾威名故耳。若弃而去,示之以弱,所在之民,谁非寇仇?纵吾欲归,其得至乎!此为未战先自败也。且援刚愎好胜,必易吾军,若渡汾为营,及其未济击之,可大克也。”张既说马腾会击援,腾遣子超将精兵逆之。援至,果轻渡汾,众止之,不从。济水未半,击,大破之,斩援,降单于。语在《既传》。其后河东卫固作乱,与张晟、张琰及高干等并为寇,繇又率诸将讨破之。自天子西迁,洛阳人民单尽,繇徙关中民,又招纳亡叛以充之,数年间民户稍实。文帝即王位,复为大理。及践阼,改为廷尉,进封崇高乡侯。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并先世名臣。文帝罢朝,谓左右曰:“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太和四年,繇薨,帝素服临悼,谥曰成侯。子毓嗣。少子会,别有传。‎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钟繇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祖与繇书曰/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 ‎ B.太祖与繇书曰/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 ‎ C.太祖与繇书曰/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 ‎ D.太祖与繇书曰/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太傅钟繇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的发展,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 ‎。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钟繇书法,钟繇与王羲之并成为“钟王”‎ ‎ B.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一种科目,是汉代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在明朝、清朝也变成对举人的雅称。‎ ‎ C.关右,地区名,古人以西为右,亦称“关西”。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王粲《从军》诗:“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相公征关右。”“关右”指的就是函谷关以西。‎ ‎ D.等级制度很严的社会中,不同的阶层人的死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因此有了“崩”“薨”“不禄”“卒”“死”来表示“人死”的意思,根据《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曰死。”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傕、郭汜等人作乱,钟繇和尚书郎韩斌共同商量谋划,使得被挟持的汉献帝得以逃出长安,这是钟繇尽心尽力的结果。‎ ‎ B.钟繇未归附曹操前,就暗中与曹操有交情,劝李傕、郭汜等人为曹操的使者放行,不要拒绝曹操的诚意。‎ ‎ C.钟繇围攻匈奴单于,受到增援的郭援的军队的威胁。诸将劝其退兵,但他力排众议,巧妙安排,终于大败敌军。‎ ‎ D.曹氏父子对钟繇的政治、军事才能很欣赏,魏文帝称他为“一代伟人”,虽不免过誉,而在曹魏时期颇受尊重是不争的事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袁氏方强,援之来,关中阴与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顾吾威名故耳。‎ ‎ (2)且援刚愎好胜,必易吾军,若渡汾为营,及其未济击之,可大克也。‎ (一)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远怀舍弟颖、观等①‎ 杜甫 阳翟空知处,荆南近得书②。积年仍远别,多难不安居。‎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云天犹错莫③,花萼尚萧疏。‎ 对酒都疑梦,吟诗正忆渠。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 ‎【注】①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②阳翟,今河南禹州;荆南,今湖北荆州。杜甫安史之乱后曾流落荆州。③错莫:纷乱昏暗。‎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第一、二句“阳翟”对“荆南”,以空间的远隔写出了诗人与弟弟们天各一方。‎ B.第三句中的“仍”字表现出兄弟分隔时间之久,空间之远,写尽诗人内心的无奈。‎ C.第五、六句写春风又起,冰霜消融,物候变换中暗寓着时光流逝、老去无为的感慨。‎ D.第七、八句写云天昏暗,属远景;花萼稀疏,属近景。两句写出诗人愁情无所不在。‎ E.全诗诗意蕴藉,真挚感人,虽无一字写思念之情,却处处紧扣题中的“怀”字来写。‎ ‎15.就“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两句诗所蕴含的情感及手法作简要赏析。(6分)‎ (二)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5分)‎ ‎ (1)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士大夫之类的人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 。‎ ‎(2)《琵琶行》中用听众在演奏结束后的反应和江边自然景色来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效果的句子是: , 。‎ ‎(3)《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夏季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这种真挚隐于字里行间,所以作者笔下所描绘的一切才那么宛然美丽,富有灵气;文字才那么清丽畅达,珠圆玉润。‎ ②他可是在这条街里出了名的优秀,德容言功样样齐全。‎ ‎③李老太的剪纸乡土气息浓郁,图案简洁明朗,既与传统的民间剪纸风格陈陈相因,又打破了固有的模式范畴,因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④小剧场正上演昆曲《游园惊梦》,云台上那青衣眼神流转,碎步生莲,才一开腔便先声夺人,楼上楼下的看客皆轰然叫好。‎ ‎⑤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在大众创业蔚然成风的今天,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⑥冯友兰教授回忆说,蔡元培校长给他留下的最深刻记忆就是他洒脱豁达的胸襟,光风霁月的气象,这种人格魅力最令人慨叹不已。‎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①④⑤‎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A. 他马上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 B. 尽管我国文坛涌现了一批优秀的长篇小说,但令人无法回避的严峻现实是,多数获奖作品并未进入当下多数国人的阅读视野,因此难以成为传承久远的经典之作。‎ C. 城镇化攸关到亿万人民的生活质量,它不是简单的城镇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而是在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D.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次完整呈现世界顶级的文物修复技术,围绕着现代人和古老文物之间的互动为核心命题,集中展示了文物修复专家们的工匠精神。‎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 B.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确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 ‎ C.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 ‎ D.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 服装的审美主要有三个方向: ① 、与社会和谐、与自身和谐;与自身和谐又分为与心和谐、与身和谐。西方注重与身和谐, ② ,也就是男人更像男人,女人更像女人,这种简单可见的追求,很容易赢得广泛认同。而中国传统服装的审美, ③ ,而且更追求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这就需要对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后才能深入体会。‎ ‎21. 下面是某市地下老旧管线管理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5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 当今社会,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些“拖延症”的表现,为此有网友自嘲:“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也有不少网友一针见血的指出:“回避困难的时间越长,付出的代价越大。”‎ ‎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结合你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抄袭,不要套作。‎ 高二语文答案 ‎1.C “这样的批评家就是平庸的‘伪批评家’”属于无中生有。 2.A 原文第一段句间关系用的“而”是并列关系,选项转述成了因果关系,属强加因果。 3.B 原文并没有肯定那些从印刷厂里印出来的书大多是充满瑕疵的赝品。‎ ‎4. B项“情节曲折”有误。‎ ‎5. 将贵妇人和两个老人对比(1分);将人和犬对比,即老人夫妇与贵宾犬对比,处处表现人不如犬(1分);将贵妇人和犬吃的面,同两个老人吃的面对比(1分)。揭示了人们对贫富态度不同的社会现实,使作品立意深远。(2分)‎ ‎6. 前者。理由:(1)面店是家名店,要接待经年在外打工回来的人,让他们有了回乡的亲切与温暖。可见,面对“拾荒”的老夫妇,这家店不失温馨祥和,不会扔掉人用过的碗。(2)老板是位跛足的中年妇女,她那丹田之音“绝不刺耳,反而会让人依稀感觉回到那久远的年代,悠长而有古韵”。显然,老板是位深沉、冷静而不失善良的平易的中国传统妇人,不会扔了老人的碗。(3)“其中的一只碗不是常用的陶瓷碗,有些特别”,可见是面店特意为贵宾犬拿的碗,用完了扔掉,免得和人用过的碗混在一起也是常理。(4条中答出3条即可)   后者。理由:(1)面店的顾客主要是富人,“来店里吃面的人,多事养尊处优的达官贵人。”“不是常用的陶瓷碗”说明老板早有准备,特意备好的碗,不会扔掉。(2)贵妇在喂狗吃面条时,“店里的人见了,均见怪不怪的样子”,说明常有富人带宠物上面店。面店备有宠物专用碗。出于经济考虑,没有必要把犬吃过面的碗扔掉。(3)为什么要扔掉老夫妻用过的碗呢?从老板的角度说,嫌他们脏,影响名店名气。小说正是要通过扔掉人用的碗表现“穷人不如富狗”的深刻主题。(每条2分)‎ ‎7.D ‎8.A、C ‎(A项,“用了整整16年的时间在基层了解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 和“放弃了省作协的工作”错。 C项,“目的是要……过程”于文无据,原文是“他指出,《白鹿原》的灵魂就是中国人从帝制之下走向现代文明的一个精神剥离的过程,剥去腐朽,滋长新生”。‎ ‎9.(5分)①积极进取,坚忍不拔。陈忠实尊重父亲提倡的美德和规范,却更崇尚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和为事业奋斗的坚忍不拔的品质。‎ ‎②沉淀内心,努力自修。陈忠实从旁人身上得到生活经验,消除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静下心来,努力自修。‎ ‎③目标坚定,无所畏惧。陈忠实忍受艰难和痛苦,包括饥饿以及比鼓励要更多的嘲讽,甚至折磨与打击,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了作品。‎ ‎④勤奋刻苦,坚持不辍。陈忠实付出世界上最勤奋的人所能付出的全部苦心和苦力,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答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三点得5分)‎ ‎10.C(根据上下文意断句。)‎ ‎11.D(应为“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 ‎12.B(不是暗中与曹操有交情,而是钟繇政治才能的体现。)‎ ‎13.(1)袁尚势力正强盛,郭援到来,关中暗地里和他勾结,之所以没有全都背叛,只是因为我的威名震慑了他们罢了(“阴”“所以”“悉”“顾”等关键词各1分,句子大意1分)‎ ‎ (2)况且郭援刚愎好胜,一定轻视我军,假若他要渡过汾水安营扎寨,在他们还没有渡过汾水时攻击他们,可以彻底战胜他们。(“易”“济”“克”等关键词各1分,句子大意2分)‎ ‎14.【理解鉴赏】(5分)‎ C E (C项,“老去无为”的感慨属无中生有,此处应为“时光流逝、归乡无期的感慨”。E项,“虽无一字直写思念”有误,“忆渠”属于直接抒情。)(5分。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5分;多于两个选项不得分。)‎ ‎15.【分析鉴赏】(6分)‎ 以虚写实的手法。对住昔相聚情景的追忆之中,蕴含着现实中兄弟分隔的悲伤。‎ 以乐衬哀的写法。往昔相聚时,兄弟情深让邻人称羡,这一派欢乐的景象反衬出眼下天各一方的悲伤,以乐景衬哀情,使悲情更深一层。)‎ ‎(6分。两条分别3分[手法1分,分析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附:如果答“对比的手法,用过去的亲人欢聚与今日的天各一方作对比,抒发了兄弟分隔的悲伤之情”也可给分,但这不是从全诗的角度来分析的,只是这两句中的对比。全诗的角度,是以虚写实的角度。看考生的表达,可酌情给分。)‎ ‎16.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佳木秀而繁阴。‎ ‎17.C ‎18.B ‎19.A ‎20.①与自然和谐②服装设计更多体现性别魅力③主要强调与心和谐 ‎21. 地下老旧管线管理分为两个阶段(1分):先对供排水系统及燃气、电力管线信息进行普查(2分);再通过制定建设计划、统筹安排建设、预留接口完成改造(2分)。‎ ‎22. 略 参考译文:‎ 钟繇字元常,被举荐为孝廉,被授予尚书郎、阳陵令之职,因病离职。被三府征召,担任廷尉正、黄门侍郎。这时,汉帝在西京,李傕、郭汜等在长安城中作乱,阻断了汉帝和关东的联系。太祖(曹操)担任兖州牧,才派遣使者上书。李傕、郭汜等人认为“关东想自立天子,现在曹操虽然派使者来,并非出于他的真意”,商议扣留太祖使者,拒绝接受他的诚意。钟繇劝李傕、郭汜等人说:“当今英雄并起,各自假托帝命辖制一方,只有曹兖州是心里想着王室,如果拒绝他的忠诚,这不是符合将来愿望的办法。”郭汜等人因为钟繇的这番话,加以优厚地报答,从此太祖才得以派使者和汉帝取得联系。太祖已经多次听荀彧称赞钟繇,又听说他劝说过李傕、郭汜二人,更对他充满渴盼。后来李傕胁迫天子,钟繇和尚书郎韩斌共同谋划对策。天子能够逃出长安,钟繇发挥了很大作用 ‎  当时关中马腾、韩遂等众将,各率强兵相争斗。太祖正在山东征战,很为关中忧虑。于是表奏汉帝任命钟繇担任侍中守司隶校尉,让他拿着符节督察关中诸军,把后事委托给他,特地让(他)不必拘泥条文制度。钟繇到了长安,将书信交给马腾、韩遂等,为他们陈述祸福利害,马腾、韩遂各自派遣儿子入宫侍奉。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不下,钟繇送去二千余匹战马补给军用。太祖给钟繇一封信说:“得到你送来的战马,非常应急。关中平和安定,朝廷没有西顾之忧,这是您的功劳。过去萧何镇守关中,准备了充足的粮草满足军需,也适合说你呀。”那以后匈奴单于作乱于平阳,钟繇率领诸军围困敌军,没有攻克;而袁尚所任命的河东太守郭援来到河东,兵丁众多。诸将商议想放他离开,钟繇说:“‎ 袁尚势力正强盛,郭援到来,关中暗地里和他勾结,之所以没有全都背叛,只是因为我的威名震慑了他们罢了。如果放弃让他们离开,向他们显示了我们的软弱,当地的百姓,哪一个不是仇人?即使我们想回去,难道能够回得去吗!这就是没作战先自己败下阵来。况且郭援刚愎好胜,一定轻视我军,假若他要渡过汾水安营扎寨,在他们还没有渡过汾水时攻击他们,可以彻底战胜他们。”张既劝说马腾会合攻打郭援,马腾派儿子马超率领精兵迎击郭援。郭援到了,果然轻率地要渡过汾水,众将阻止他,不听。渡水未到一半,钟繇发起进攻,彻底打败了他们,斩杀郭援,降服单于。这件事收录在《既传》中。那以后河东卫固作乱,和张晟、张琰及高干等一起当了贼寇,钟繇又率领诸将讨伐并打败了他们。从天子移民西迁以来,洛阳百姓人数将尽,钟繇迁徙关中百姓,又招纳逃亡叛民来补充人数,几年间百姓人口数量稍稍增多 文帝即王位,钟繇又担任大理寺卿。等到文帝登基为帝,改任廷尉,进封崇高乡侯。又升为太尉,转而被封为平阳乡侯。当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都是先朝名臣。文帝退朝后,对左右侍从说:“这三位,是一代伟人,后世大概很难再出现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