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4

阅读文本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接受信息的过程。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符合特定要求的信息并按一定的要求进行整合,这是考生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题首先要具备的能力,也是高考考查的难点之一。‎ 考生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类题目,可分三步走:把握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 考生要想把握文本信息,就要学会分析句子主干。文本都是由句子组成的,而准确分析出句子的主干,就能将长文章读短,这样就容易把握文本信息了。‎ 文本这么长,信息这么多,如何筛选呢?首先,考生可以仔细分析题干要求,寻找题干涉及的段落,确定从哪一段或哪几段来筛选信息。这一步是很重要的,因为准确地找出答题区间,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使答案准确完备。其次,考生还须要认真分析题干要求,明确题干的指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加缪:直面荒谬的“局外人”‎ ‎1960年1月4日14时许,细雨霏霏。在毗邻巴黎的五号公路上,一辆疾驰的小轿车突然车身左右摇晃,猛地冲向路边的大树,一个翻滚后反弹撞上第二棵树,轿车变形、解体,汽车碎片散落半径达一百五十米。副驾驶位置上的乘客被抛向后车窗,脑袋穿过玻璃,颅骨破裂,脖子被扭断,当场遇难。‎ 人们很快辨认出这名遇难者为阿尔贝·加缪。三年前,他凭借《鼠疫》《局外人》等小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遭遇不测时,加缪年仅四十七岁。噩耗传来,他白发苍苍的母亲欲哭无泪,悲叹“他太年轻了”。存在主义学者波伏娃得知消息后,心绪难平,当晚服下长期停用的安眠药仍无法入睡,于是冒着冰冷的微雨,在午夜巴黎的街头徘徊。翌日清晨,她依然神思恍惚:“他看不见今天的早晨了。”当时的法国广播电台虽然正闹罢工,但罢工委员会仍决定播出五分钟哀乐悼念逝者。在加缪看来,在车祸中丧生是一种愚蠢的死法。然而,他以生命的代价,冥冥之中为其“荒谬哲学”加上了一条沉重的注解。‎ ‎1913年11月7日,加缪出生在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加缪生不逢时。1914年7月,一战爆发,父亲应征入伍,不想当年10月因伤死亡,当局只给他母亲寄回一小块从遇难者体内找到的弹片。母亲受到刺激,两耳有些失聪,终日沉默寡言。迫于生计,母亲带着加缪回了娘家。此后多年,他们一直生活在阿尔及尔的贫民窟贝尔库。‎ 在加缪的记忆里,外祖母家没有一本藏书,连书桌也没有,于是他只能在餐桌上做作业,头上吊着油灯。好在加缪从小热爱阅读,他后来对友人透露,他七岁时便有了当作家的梦想。‎ 依靠政府的战争抚恤金和学校的奖学金,加缪得以延续学业,并广泛涉猎了儒勒·‎ ‎1.文章第2自然段描写了人们对加缪罹难的态度和反应,从侧面体现出加缪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2.加缪广泛涉猎名著,在大学期间创作了众多诗歌,表明了他是一个热爱文学的人。 ‎ ‎3.加缪病中不忘读书与创作,由此可看出他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 凡尔纳、纪德、乔伊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叔本华、尼采、舍斯托夫等人的相关著作。‎ ‎1933年,加缪考入阿尔及尔大学,攻读哲学和古典文学。大学期间,他为《阿尔及尔大学报》写评论,并创作了《直觉》《地中海》等散文诗。在手记中,加缪曾罗列以下心爱的词组:世界、痛苦、大地、母亲、人类、沙漠、荣誉、苦难、夏日、大海。对于加缪而言,生活尽管贫困而无奈,但地中海充沛的阳光、美丽的沙滩,一直是他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地中海式的“苦难”与“阳光”主题,此后屡次闪现于他的创作中。‎ 十七岁时,加缪患上了肺结核,为此他被迫休学一年。咯血、昏迷、疲惫无力令他感觉自己快要死了。他成了医院的常客,定期接受人工气胸治疗,这种方法是将气体注入胸腔,使受感染的肺萎缩以促其康复。罹患肺结核之前,加缪是位出色的足球运动员、游泳健将。不幸染病后,他终身都在与病魔进行斗争,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在绿茵场上驰骋,这些遭遇为其“局外人”身份埋下了种子。‎ 肺结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加缪的思想和创作。在加缪早期作品如散文集《反与正》中,他本来计划涉及肺结核的内容,却最终删除了。但此后,加缪不忘记述医院里没完没了的咳嗽、皮包骨头、死亡等阴影。‎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如火如荼。1935年,法国左派力量成立人民阵线,反对右翼政权,反击法西斯势力,强调实行社会经济改革。文化青年代言人、著名作家纪德和马尔罗等全力投入这场政治运动。受此影响,加缪秘密加入法国共产党,负责贝尔库工人区的支部工作。加缪在给良师益友格勒尼埃的信中写道:“我认为把人们引向共产主义的,主要不是思想,而是生活……我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就是要看到戕害人类的苦难减少。”‎ 求学之余,为了便于开展党务工作,加缪组建了劳工剧团。他改编了法国作家马尔罗的《轻蔑的时代》,这是一部讲述营救德国共产党人的小说。在征询作者改编许可时,马尔罗给加缪发来了简短的电报:你改吧。马尔罗大名鼎鼎,此前发表过小说《人类的命运》,获龚古尔文学奖。他对名不见经传的加缪以同志般的“你”相称,这令加缪欣喜万分。‎ 戏剧改编日后成了加缪的喜好,并终其一生,乐此不疲。‎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加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答案】加缪是一个受人尊敬的文学家、戏剧家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热爱文学,酷爱读书;他意志坚定,坚持与疾病做斗争;同时,他还是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以及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时,只要理清文章的层次,把握主要内容,就容易把人物的特点概括出来。从人们对加缪罹难的态度和反应来看,加缪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从文中对他人生经历的叙述,可以看出加缪是一个酷爱读书、热爱文学的人;从他带病仍坚持读书和创作的经历来看,加缪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依据文章倒数第2、3自然段,可以概括出加缪是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4.倒数第2、3自然段说明了加缪是一个共产主义战士。‎ 实用类文本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信息主要有:传记中传主的行为、成长历程、思想以及影响传主思想的事件和某些原因,新闻事件,科普文章中说明对象的特点以及调查报告中调查的内容和得出的结论等。‎ 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类试题需要的5个步骤:‎ ‎1.定向。根据题目要求,在把握全文整体思路、结构的基础上,确定信息所在的区域。‎ ‎2.选择。根据要求,在已确定的范围内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3.分类。对筛选出来的所有信息,按照某个标准进行分类。‎ ‎4.合并。在上一步的基础上继续提出新的分类标准,进一步整合,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5.重述。将整合得到的信息(词句),按照题目要求的语言形式,通顺地表述出来。‎ 一、(2018届湖南省师范大学附中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斗士和教育家,尤其是他创造的北大辉煌,历来为人所敬仰。‎ 他上任不久,就向全校发表演说,倡导教育救国论,号召学生们踏实地研究学问,不要追求当官。同时在管理中革故鼎新,将北京大学那一套封建腐朽的条例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使北大成为鲁迅所说的“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 蔡元培深知,要振兴一所大学,仅靠思想与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注重人本,师资才是最关键的。他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的当日,就力劝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考虑到出任文科学长需要一定资历方能通过,蔡元培甚至为陈杜撰了履历,使他顺利地到北大任教。梁漱溟投考北大未被录取,他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讲佛教哲学的文章《究元决疑论》,蔡元培看了认为是“一家之言”,就破格请他来北大任教,讲印度哲学。这一年,梁漱溟年仅24岁。‎ 蔡元培执掌北大之后,强调自己的治校方针是:“依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在蔡先生这种办学方针的指引下,那时北大不但聘请“左派”和激进派人士李大钊、陈独秀当教授,请西装革履的章士钊、胡适当教授,还聘身穿马褂、拖着一条长辫子的复辟派人物辜鸿铭来教英国文学,喜谈怪论的国学家黄侃,甚至连赞助袁世凯称帝和筹安会发起人之一的刘师培,也登上了北大教坛。特别是“性博士”张竞生,被封建卫道士辱骂为“四大文妖”之一,在半封闭半蒙昧的中国,张竞生的言论绝对算得上惊世骇俗,也被蔡元培延揽来北大讲“美的人生观”。‎ 蔡元培当北大校长期间所做的最骇人听闻的事是开放女禁。那时有一个勇敢的女生王兰向蔡先生请求入学,蔡元培就让她到北大当了旁听生。这件事当时轰动了全北大、全北京。此后招生时,就允许女生和男生一样地应考了。这是男女同校的开始,后来各大学都兼收女生了。‎ 北大学术上的争论颇多,蔡元培均能很好地处理各方关系,连最顽固的、拖着一条长辫子的教授辜鸿铭也对蔡校长深为钦佩。1917年,蔡元培出版了《石头记索隐》一书,提出《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的概念。由于恰逢五四时期,人们“反对满清”的情怀甚重,因此这本书在当时得到了广泛传播。1921年,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矛头直指蔡元培。他毫不客气地指出蔡的索隐是牵强附会的“大笨伯猜笨谜”的方法。胡适为了推翻蔡元培的观点,曾到处寻找录有曹雪芹身世的《四松堂集》这本书。就在他求而不得、心灰意冷、近乎绝望的时候,蔡元培却托朋友为他借到了此书。胡适根据书中的史料记载,更加充分地证明了自己关于《红楼梦》是“曹雪芹自述”的说法。在蔡元培的影响与治理下,北大容纳了各派的学说和思想,空气新鲜得很。特别是教师们对于学术争论的态度,都颇具大师风范。如有一次钱玄同在讲课,对面教室里黄侃也在讲课。黄侃大骂钱玄同的观点如何如何荒谬,不合古训;而钱玄同则毫不在乎这些,你讲你的,我讲我的。‎ 蔡元培的两袖清风,不为自己置一物,是有口皆碑的。1935年9月7日,蒋梦麟等联名给蔡元培祝寿,提出要为一生清廉,直至晚年仍全家租赁房屋,连藏书的地方都没有的老校长造一所“可以住家藏书的屋”。后来这个计划虽然由于抗战全面爆发而未能付诸实现,但反映了北大师生对蔡元培的深深敬爱之情。‎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蒋介石在重庆主持公祭,红都延安则举行各界追悼大会。毛泽东在唁电中称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蒋梦麟的挽联是“大德垂后世,中国一完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蔡元培一生的真实写照。‎ ‎(摘编自刘继兴《兼容并包 雅量似海:一代人师蔡元培》)‎ ‎1.下列对蔡元培执掌北大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注重人本和师资,破格聘请陈独秀、梁漱溟任教,体现了蔡元培振兴北大的完美追求。‎ 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使激进派、保守派甚至“性博士”都被延揽在北大登坛讲课。‎ C.开放女禁,允许女生旁听,进而女生也可应考,由此开男女同校之先风,影响深远。‎ D.开展学术争鸣,黄侃在课堂上大骂钱玄同观点不合古训,钱不以为意,一派大师风范。‎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 A.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斗士和教育家,尤其是他担任过北大校长,所以更为人敬仰。‎ B.蔡元培上任伊始即发表演说,号召学生潜心研究学问,不要追求当官,由此造就北大的辉煌。‎ C.蔡元培治校方针自成一格,既循世界各大学通例,又具独创性,北大由是得以荟萃各路精英。‎ D.蔡元培知行合一,践行兼容并包主义,为胡适借来《四松堂集》一书,充分体现其雅量高致。‎ E.学界楷模蔡元培病逝,不同党派分别举行相关悼唁活动,体现了他当时在知识界的巨大影响。‎ ‎3.请概括说明蔡元培“两袖清风”与“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之间的关系。‎ 二、(2018届河北省衡水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分科综合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现代中国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最初兴起的所谓“农家乐”,到现如今相对高端的“民宿”,乡村旅游产业向着更大的规模和更广的市场发展。‎ 据统计,过去五年,中国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32.0%和26.2%。2016年,乡村旅游游客接待已达24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54.4%;营业总收入达4800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12.2%。预计到2020年,全国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将超40亿人次,实现总收入2.3万亿元。‎ ‎(新华网数据新闻)‎ 材料二:‎ 如今,很多乡村贫困地区通过发展旅游,让更多贫困户吃上了“旅游饭”,乡村旅游俨然成为旅游扶贫的主阵地。“十三五”期间,我国将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25个省(区、市)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30万贫困户、7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乡村旅游既是农民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也已成为有效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主要途经,进而逐渐成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力量。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全国乡村旅游扶贫观测报告》显示,2015年,乡村旅游带来的农民人均收入占农民人均年收入的39.4%, 贫困村通过乡村旅游脱贫人数达264万人,占全国脱贫总人数的18.3%。‎ 此外,乡村旅游也带来了相应的社会效益,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近90%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为初中及以上教育程度,高于农业从业人员的平均水平。‎ 但是,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仍然面临产业延伸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方面的问题,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来临,乡村旅游也有待于在创新中开拓新思路,发掘新价值。‎ 不过值得欣喜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乡村旅游众创”也在近几年迅速地发展起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创业项目,民宿客栈、艺术村落、精致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新形式层出不穷。‎ ‎(摘编自《发展乡村旅游 让贫困户吃上“旅游饭”》)‎ 材料三:‎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7年)》指出,2017年集中采取一批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具体来看,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方面,行动方案强调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通过PPP、公建民营等方式参与厕所及污水处理、停车场、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 在优化乡村旅游扶持政策和长效机制方面,行动方案提出要促进10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与旅游电商、现代物流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组织本地从业人员参加乡村旅游食宿服务、管理运营等技能培训,重点培养1000名以上乡村旅游带头人;在推动乡村旅游区域差异化发展方面,将鼓励和引导中小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等。 ‎ ‎(选自光明网,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2—2016年间,我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均呈现出递增趋势,前景非常乐观。‎ B.2012—2016年间,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的增长率呈M状,两项内容增长率最高年份在2014—2015年。‎ C.图表显示,接待人次的多少决定着营业收入的高低,而接待人次的增长率制约着营业收入的增长率。‎ D.图表显示,在2012—2016五年间,接待人次增长率和营业收入的增长率均有三年超出了年均增长率。‎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我国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叫“农家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出现了高端的“民宿”,成效十分显著。‎ B.乡村旅游是扶贫的主阵地,“十三五”期间,将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省市区的大部分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C.我国乡村旅游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延伸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因此乡村旅游有待于开拓新思路。‎ D.国家将拿出专项资金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如厕所及污水处理、停车场、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 E.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乡村旅游创业项目不断涌现,国家还将通过扶持政策,重点培养1000名以上乡村旅游带头人。‎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乡村旅游有哪些好处。‎ 一 ‎1.A ‎【解析】A项,“破格聘请陈独秀、梁漱溟任教,体现了蔡元培振兴北大的完美追求”说法错误,原文写聘请陈独秀,“考虑到出任文科学长需要一定资历方能通过,蔡元培甚至为陈杜撰了履历,使他顺利地到北大任教”,这是权宜之计,并不是体现“振兴北大的完美追求”。‎ ‎2.DE ‎3.二者之间有因果(或条件)关系。蔡元培一心在公,奉献教育,治校理念进步,造就北大辉煌,故能成为学界泰斗;蔡元培两袖清风,不谋己私,道德高尚,故能成为人世楷模。‎ ‎【解析】解答该题,应当结合原文,分析传主形象,从原文中找到印证“两袖清风”与“学界泰斗”的内容,即可分析出前者是赞扬其品质情操,后者是评价其成就地位,而“人世楷模”是对蔡元培的综合评价,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二者之间应是因果关系。答题时分别表述,意思对即可。‎ 二 ‎1.D ‎【解析】D项,考查对图表的解读,认真观察图表,会发现选项中“超出了年均增长率”表述错误,接待人次增长率只有2013和2015超出了年均增速32.0%的数值,不足三年。‎ ‎2.CE ‎3.(1)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国家收入。(2)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摆脱贫困局面,乡村旅游成为国家扶贫的重要方式。(3)增加创业机会。(4)其他社会效益显著。‎ ‎【解析】本题要求概括乡村旅游的好处。由材料一表述“实现总收入2.3万亿元”可知好处之一是增加了国家收入;由材料二表述“乡村旅游俨然成为旅游扶贫的主阵地”“乡村旅游既是农民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逐渐成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力量”“乡村旅游也带来了相应的社会效益”等内容可知,帮助脱贫,提供就业渠道,带来社会效益等都是乡村旅游的好处。‎ 把握新闻类文本的语言特色时,考生要注重“三特点,三深入”。‎ ‎“三特点”指新闻类文本语言“准确、简明、通俗”的三个特点:1.“准确”。指新闻语言无论是对时间、空间、数量、程度的介绍,还是情感的抒发、观点的表达等都十分准确。2.“简明”。指新闻客观表述事件的经过和体现的意义,不用浓墨重彩的铺陈、烘托、夸张等手法,而是通过大量的白描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3.“通俗”。指新闻使用大众化语言,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进行报道。‎ ‎“三深入”指:1.深入分析新闻事件,辨析语言的准确性。分析新闻在时间、地点、事件、意义等表述上的语言准确性。2.深入分析新闻人物,辨析语言的简明性。分析新闻在刻画上使用的白描手法,把握新闻的简洁性。3.深入分析新闻词语,把握新闻的通俗性。分析新闻使用的词语、句子等,把握新闻使用的词语的通俗化特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一刻也不松劲”‎ ‎【美】乔治·韦勒 ‎“他们正在给他注入麻醉药。”这是下午他们在艇尾鱼雷舱发回的信息。‎ ‎“他躺下了,他们准备给他开刀。”船员低语道。他们坐在床边,周围是鱼雷。‎ 一个人走过来,把手轻轻放在正驾驶潜艇的人肩上。‎ ‎“让她(指潜艇)稳点儿,杰克,”他说,“他们刚刚开了第一刀,现在正在那儿摸索它呢。”‎ ‎“他们”是一小群神情焦急、手臂插进翻过面来的白色睡衣的人。除了眼睛流露的紧张神情外,棉纱绷带把他们的表情都盖住了。‎ ‎“它”是来自堪萨斯州肖托夸的迪安·雷克托身上急性发炎的阑尾。前一天,阑尾的刺痛使他无法忍受,那正是他在海上度过的第一个生日。他今年19岁。‎ 水深测量仪就像工厂的计时钟,立在“圣诞树”旁。“圣诞树”是花花绿绿的仪器,它们计算出了海流量,测量仪标明了他们的位置,他们在海平面之下。他们的头上是敌人的水域,日本运输船和驱逐艇的螺旋桨发出轰鸣声,来回穿行着。‎ 离他们最近、能够为这个19岁的水兵做手术的海军外科医生在数千里之外,需要几天的航程。现在只有一个办法可以防止阑尾炎恶化,那就是船员们自己动手来为这位同伴开刀。‎ 主刀医生是23岁的药剂师副手,他穿着白领蓝色外套,戴着白色鸭舌帽。他叫惠勒·利普斯。他在圣迭哥海军医院修过医学课,此后又在费城的海军医院服役三年。‎ 作为实验室技师,利普斯的特长在于操作记录心脏跳动的仪器。他只是一名心电图描图员,但他曾见过海军医生做阑尾手术,因此相信自己也能做。他在海底获得了第一次做这类手术的机会。‎ 但是使用作为麻醉剂的乙醚却成为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在海平面下,潜艇内的压力高于空气压力。在这种高压下,更多的乙醚会被吸收。‎ 他们不知道手术要延续多长时间。‎ 他们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去找到阑尾。‎ 他们不知道有没有足够的乙醚能使病人熬过整个手术。‎ 他们不知道有没有比在军官餐厅的桌子上动手术更合适的办法。‎ ‎“听着,迪安,以前我从未干过这样的活,”利普斯说,“不管怎么说,你并没有太多机会渡过难关。你想说什么吗?”‎ ‎“我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大夫,”雷克托说,“让我们开始吧。”‎ 对于利普斯来说,这是生命中第一次有人叫他“大夫”。这一句话使他对自己在海下担任的新职有了底,他感到自己平静多了。‎ 这样一个重要手术,他们没有完备和精妙的工具,手术刀连柄也没有。‎ 新闻一般分为:‎ ‎1.消息,指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 ‎2.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3.人物访谈,指就某人、某事、某问题等专访相关人员,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新闻体裁。‎ ‎4.特写,指抓住显示生活中人物或事件的某一富有特征性的部分,做集中的、精细的、突出的描绘和刻画,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新闻体裁。‎ ‎5.报告文学,指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解答此类试题容易犯的错误如下:‎ ‎1.忽略语境,答题术语有误。‎ ‎2.‎ 药箱里有足够的止血器,是一些用来夹血管的小钳子。药剂师就从这些止血器里“装配”出手术刀的刀柄。‎ 他们在厨房找到了莫涅尔合金做的大汤匙。他们把它弯成合适的角度,这就有了牵开器。‎ 消毒器?他们取来一枚令人恐怖的铜色鱼雷放在管道旁。他们从中抽出酒精,当水烧开以后加入酒精就可以消毒了。‎ 餐厅的灯光似乎也不够亮,他们就把一盏用于夜间装货的大灯拿来,挂到餐厅倾斜的天花板上。‎ 雷克托被剥掉了衣服,他的脸色苍白,平躺在餐厅的桌子上,头顶上是耀眼的灯光。躺在餐桌上的雷克托润湿了嘴唇,他盯着一边的滤茶器做成的面罩。 ‎ 动手术的时刻来临了。‎ 利普斯戴着橡胶手套的手指摸了近20分钟才找到阑尾。‎ 最后,“大夫”伸直了手,拿起了穿好羊肠线的针。‎ 海绵一块块拿了出来。汤匙一把把取出来,回复成原来的模样,然后放回了厨房。最后,艇长用肘轻推利普斯,清点弯曲的汤匙。有一个不见了,利普斯最后一次把手伸进切口,把叉骨旁的汤匙拿了出来,然后缝上了切口。‎ 这时候最后一罐乙醚用光了。他们抬起雷克托,然后把他送到查尔斯·米勒上尉的床上。这位来自宾夕法尼亚州威廉斯波特的上尉作为潜艇操纵军官在手术时独自驾驶着潜艇让它保持平稳。‎ 最后一把汤匙取出后过了半小时,雷克托睁开了眼睛。他的第一句话是:“我一刻也不松劲。”‎ ‎(有删改)‎ 新闻语言一般客观平实,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结合文中对手术过程的描写,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特色。‎ ‎【答案】本文语言诙谐,幽默风趣。如他们为手术而把“手臂插进翻过面来的白色睡衣”中;用汤匙做成“牵开器”;汤匙一把把取出,放回厨房,但其中一个不见了,原来还在叉骨旁。作者用轻松的笔调和诙谐的语言来叙述惊心动魄的手术过程,既减弱了手术气氛的紧张感,也让我们看到了军人之间那种患难与共、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既要了解新闻语言的一般风格,也要能指出各种风格的效果。新闻语言具有客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等特点,而本文的语言特色却是诙谐,幽默风趣。效果则要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忽略要素,答题要点不全。语言特色包括文章的语言风格、使用技巧和写作手法等,考生答题时容易忽略其中的某个要素,而造成要点不全。‎ 考生分析语言特色的时候,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明确手法,注重答题角度。实用类文本的语言特色一般包括风格(质朴平实、含蓄蕴藉、准确恰当)、技巧(使用修辞、词语有意蕴等)和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等。‎ ‎2.明确文体,把握语言特色。一般来看,新闻语言简明,传记语言平实,科普文语言严谨等。因此,考生可以通过对不同文体的把握来理解文章的语言风格。‎ ‎(辽宁省沈阳市北塔附属校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八成贫困生相信上大学可改变命运 这些天,各地高校的录取通知书陆续发放。但是,一纸喜报换来的并不都是如愿以偿的笑脸。‎ ‎6月19日夜,山西省榆社县西马乡新村43岁的陈东生(化名)服毒自杀,原因是他“不堪忍受儿子读大学的经济重负”。‎ ‎8天之后,同样的悲剧再次上演。因为女儿的高考分数达到了二本录取分数线,自己又无力凑够学费,山西省翼城县唐兴镇南官庄村农民李海明在家中上吊自尽。‎ 为何悲剧总在收获的季节里重演?高考贫困生的生活状况如何?他们更需要哪些帮助?‎ ‎5月10日~6月20日,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监督和指导下,北京锐智阳光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对高考贫困生进行了一次走访调查。本次调查覆盖北京、安徽、湖南、广西、云南、山西、四川等11个省(区、市)的16所高中,共回收贫困高考生问卷322份,高中教师和校领导问卷89份。‎ 调查显示,82.3%的贫困高考生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支出大。其中,平均每年每个贫困高考生家庭的子女教育支出在6780元左右,高于平均家庭总收入(4756元),超过2/3的家庭入不敷出,有81.0%的家庭总收入尚不足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 在农村,因子女教育花费大而造成家庭致贫、返贫的事早已不是新闻了。江西省赣州市某村的一名考生家长说,以前指望孩子通过读书跳出农门,现在发现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费一路看涨,不少家庭供到半路,就揭不开锅了。村里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赚钱的孩子越来越多了。‎ 在调查涉及的地区中,贫困生约占32.7%,西部的比例明显高于东部。他们当中,品学兼优者占52.2%。调查发现,11.5%的贫困生在高中期间曾经辍学,12.7%的人因交不起学费可能放弃上大学。‎ 调查中,62.8%的高中教师认为,能否支付大学第一年学费往往决定着贫困生能否圆大学梦。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六成贫困高考生表示自己不能凑齐大学第一年的学费。‎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82.5%的贫困生认为自己能考上二本以上院校,80.3%的贫困生认为上大学可以改变命运。‎ ‎“我听说大学里有助学贷款,还有奖学金。我先贷款,再挣奖学金,假期还能想办法打工赚钱。”家住沂蒙山区的张慧今年9月马上就要成为山东大学的学生了,头一年的5000元学费是父母东拼西凑筹集的。对于未来,她充满了信心:“已经考上了,再难都要熬过去,往后就能替家里分忧了。”‎ 和张慧一样,由学校提供的助学贷款已经被33.8%的贫困高考生认为是最有效的资助方式。相比之下,最贫困的那部分人(25.5%),明显对社会经济资助更为渴望。‎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近些年来政府相关部门不断提高助学贷款的总量,但却无法满足同样逐年增长的贷款需求。有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8月,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约1562万人,其中贫困大学生405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6%。截至2005年12月底,在全部大学生中,获得助学贷款者的比例仅占14.6%——这说明,约有178万贫困大学生未能取得助学贷款。‎ 本次调查发现,有些人是主动放弃贷款和社会资助的。家住安徽省固镇县马林村洪庄、就读于固镇一中高三10班的张莹莹在调查中说:“不想申请社会资助是不想被别人看不起,我会尽量靠自己的能力和亲戚的支持完成学业的。”‎ 面对上大学后将面临的经济困难,94.7%的人表示“进入大学后将争取获得奖学金”,82.2%的人“希望通过勤工助学获得一定收入来补贴生活费”。还有部分学生表示,大学期间要省吃俭用甚至假期不回家,以降低生活开支。‎ ‎(原文有删改)‎ ‎1.结合文中调查,简要概括高考贫困生的生活状况。‎ ‎2.文章开头的悲剧令人痛心,结合全文分析,如何避免悲剧在收获的季节里重演?‎ ‎3.本文在新闻调查情况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 ‎4.调查中有位同学说:“不想申请社会资助是不想被别人看不起。”高考贫困生该如何消除这样的想法?请给一些建议。‎ ‎1.①多数家庭总收入不足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不能凑齐大学第一年的学费;②‎ 多数贫困生品学兼优,认为上大学可以改变命运;③多数贫困生渴望得到社会经济资助,对未来充满信心。‎ ‎2.①贫困生家庭要正视困难,做生活的强者;②政府要最大量地提供助学贷款;③完善社会救助机制,维护受助者的自尊。‎ ‎【解析】解答此题时,首先要分析两起悲剧发生的原因,都是“家长不堪承受子女上大学的经济重负”,即主要是经济问题,而解决办法在文中也比较明确,第十一段中,由张慧及其父母的做法可以得到启示:正视困难,竖立信心。第十二、十三段中提到助学贷款不足的问题,提示政府要最大量地提供助学贷款。第十四段中提到有人放弃社会资助,提示要完善社会救助机制,维护受助者的自尊。在十五段中提示贫困生要自立自强。‎ ‎3.主要使用百分数表达调查的情况,这样便于直观地看出每种调查情况涉及的人数比例和某一问题存在的普遍程度。‎ ‎【解析】纵观全文,可以看出文章使用了大量的百分数来表达调查情况,类似于说明文中的列数字,其表达效果更为直观,更具有说服力。答题时应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4.①高考贫困生要认识到贫困不是自己的过错,没必要为此背负过重的精神负担,贫困是奋斗途中的困难,寻求援助是正常的事;②社会援助要规范化,它不是随意施舍,要充分考虑受助者的自尊。 ‎ 科普文章的基本语言特色为准确严密,多用长句,不讲求生动。‎ 把握了科普文章“准确严密”的语言特色,考生在阅读文本时,就应以严谨的态度,随时圈点勾画出那些体现事物的范围、程度、性质、情状等的词句,以便斟酌选项是否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歪曲事实等。把握了科普文章“多用长句”的语言特色,考生就应该在斟酌选项、筛选信息时,或抓住句子主干宏观揣摩,或从句子修饰语上仔细推敲,以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正误。把握了科普文章“不讲求生动”的语言特色,考生便可以不在语言深层情感内涵上费心思,而在信息传达的角度、信息表述的真伪上推敲,以求快速、准确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阿 胶 阿胶,是我们最为熟知的名贵中药,也叫傅致胶、盆覆胶、驴皮胶,是马科动物——驴的皮去毛后熬制而成的胶块。阿胶的前身是用兽皮煎煮熬制成的胶。‎ 很久以前先民们发现长时间地烹煮兽皮,其汁液可浓缩为一种黏稠物,而且黏性很大,干燥后坚固难破。后来,人们发现,食胶可增强体力,治疗某些疾病,于是,胶就变成了一种药物。阿胶的药用最早见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医帛书《五十二病方》,说明阿胶的药用在我国已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以后历代本草对其均有论述。‎ 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制作阿胶要选用的毛驴必须是白蹄黑毛驴,而且毛驴还要吃了狮耳山上的草,喝了狼溪河的水,月光下在地上打10个滚儿才符合条件。除了毛驴,熬胶所用的水也应是河井之水。山东东阿所产阿胶最为著名,南北朝医学家陶弘景曾言:“出东阿,故曰阿胶。”阿胶因此而得名。阿胶在古代曾作为贡品进贡朝廷,《水经注》中提到“岁尝煮胶以贡天府”,当时清朝皇家专门放养数头黑驴于狮耳山上,冬至时,宰杀取皮,煮熬成汁后切胶成长方块状,晾干后进贡朝廷,整个过程都由四品钦差大臣监制,因此阿胶又有“九天贡胶”之称。‎ 经过现代医学和药理学研究发现,阿胶主要由胶原及其部分水解产物组成,含有蛋白质、多种氨基酸和肽类、钙等物质,这些物质占干重的80%,另外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以铁、锌为最高。‎ 组成蛋白质的这些肽类和氨基酸都是造血物质,可以促进血细胞生成,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的数量,也有助于血细胞增殖、分化、成熟和释放。能够通过补血起到滋润皮肤的作用,有利于皮肤的保健。经常使用,会使面色红润,肌肤细嫩,增加光泽和弹性,而且可增强机体代谢,改善体内钙平衡,有一定的祛斑效果,所以人们用阿胶护肤养颜,保持青春。另外,阿胶也有防治进行性营养障碍、抗休克等作用。对于各类贫血、白细胞减少症等都有良好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阿胶富含铁元素,其含量是其他元素的10倍之多,要知道,铁本身就是组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的主要成分,在氧气的运输等环节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铁还参与细胞色素及细胞色素酶的合成,帮助体内多种代谢活动顺利完成。‎ 阿胶中含量第二高的元素就是锌元素,中医认为,锌缺乏会导致脾气虚弱。通过服用阿胶,可以调整血液中的锌、铜等元素的比例。‎ 另外,氨基酸与微量元素还可以形成整合物,不仅能够稳定微量元素,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微量元素的生物利用度,促进微量元素的吸收和利用。‎ ‎(原文有删改)‎ 文章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答案】(1)准确。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十分准确地介绍了阿胶的相关内容,比如用“2000年以上”来说明阿胶作为药物在我国的悠久历史,用“80%”介绍阿胶中各种物质的比重等。(2)简明。文章整体介绍阿胶时,先介绍阿胶的名称,然后介绍其来源以及药用价值等,语言十分简洁。(3)通俗。在介绍阿胶的药用价值时,使用通俗的语言,比如介绍阿胶的补血作用时,用“面色红润”“增加光泽和弹性”等大家耳熟能详的词语,使读者易于接受。‎ 科普文章是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传播、推广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和原理的说明性文章。它重在研究和说明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介绍科技上的新动向、新方法、新成果,科普文主要包括科学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两类。科学说明文以传授一般科学知识为目的,语言简洁,平实,浅显易懂;科学小品文则多用文艺笔调将科学内容、对象等人格化,通过各种拟人化手法赋予无生命意义的物以人性、人情,从而将原本刻板、深奥的科学知识、现象、原理等生动地表现出来。‎ 科普文章的关键词语有3种:1.表示范围的词语。如“大多数 ‎”“有些”“一般”等,它们限制了事物的性质或范围,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2.表示必然、或然的词语。“必然”表示一定会发生,“或然”表示或许会发生。3.表示已然、未然的词语。“已然”表示已经发生,“未然”表示尚未发生。‎ 科普文语言的3个特点: ‎1.准确。指科普文章在介绍时空、数字、范围、程度、频率时词语使用的准确性,特别是一些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2.简明。指科普文章使用的语言简单明了,用简要的语言介绍说明的对象。3.‎ 生动。指科普文章使用生动的动词、形象的形容词以及各类描写手法和各种说明方法等。‎ 一、(山东省华侨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安全的空中旅行 ‎①现在,长途旅行乘坐飞机是最节省时间的方式,但总有些人认为飞机不安全。即使不得不乘坐飞机出行,整个飞行过程也是惶恐不安的。为什么人们会觉得乘坐飞机不安全呢?他们在担心什么?‎ ‎②很多人认为在陆地上行驶的交通工具,不管是汽车还是火车,如果遇到机械故障,一般可以停下来检修,等待故障解除或救援,而飞机就不同了。其实这种担心有些杞人忧天,现代化的民航客机一般都有2—4台涡轮风扇发动机,即使在飞行中一台发动机停工,也可以使用另外的发动机,安全地降落在附近的机场。相反,你如果认为地面上的交通工具可以在行驶中随便停车检修,那真是大错特错了。近年来无论是在公路上还是在高铁上,都出现过因停车而造成的重大事故。‎ ‎③颠簸在飞行中比较常见。遇到气流颠簸,飞机就变成了一个载着几百人的过山车,忽上忽下,乘客轻则心惊肉跳,重则人仰马翻……我们不得不承认,飞机颠簸起来可不像汽车在路面上颠簸那样。大型客机飞行在大气对流层的上部,接近平流层的底部(8000—11000米),对流层就是风雨雷电的所在之处。还好,现代客机一般都装备气象雷达,通过雷达回波图可以准确判断前方的雨云,再加上地面航空气象部门的预报,基本上可以避开恶劣天气。‎ ‎④不过,阳光明媚时,你也别洋洋得意,高空中才真是“无风三尺浪”。即使在没有云的高空,飞机也经常遇到“晴空颠簸”。这是大气活动造成的,通常出现在6000米以上的高空,是与对流云团无关的乱流,气象雷达也监测不到。遇到这种颠簸也不可怕,飞行员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和处理预案,乘客只要乖乖地听从空乘人员的要求,在座椅上系好安全带,感受一下肾上腺素上升的刺激就好了。‎ ‎⑤有些第一次坐飞机的乘客会问:为什么不给我降落伞?万一……我还可以跳伞!跳伞这事可不是一般人能完成的,跳伞这项运动可不像街头篮球一样,随随便便找个地方就可以开展。从几千米高、-40℃左右的空中跳伞,呼吸着稀薄的空气、面对未知的着陆点,你还有勇气和自信吗?而且几百人从4—6个舱门跳出飞机,你以为你是空降兵吗?‎ ‎⑥实际上,在绝大多数航空事故中,飞机仍然是可控的。在可控的情况下迫降,成功率非常高。与其盲目惊慌地跳出飞机,还不如把身家性命交给经验丰富的飞行员,让他从容地化险为夷。‎ ‎⑦无数事例证明:民用航空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据统计,民用飞机造成多人伤亡的事故率约为三百万分之一。也就是说,要积累三百万个航班,意味着你每天坐一次飞机,也要8200年才有可能遇到一次飞行事故。‎ ‎(原文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说说为什么空中旅行是安全的。‎ ‎2.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本文第⑥段中画线的词语“绝大多数”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4.上飞机时有乘客要求发放降落伞。你如果是空乘人员,该怎样向乘客解释?‎ 二、(河南省禹州市2015—2016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细 菌 ‎【美】刘易斯·托马斯 ‎①我们认为,人类疾病的肇事者,是一群有组织的、现代化的魔鬼。而在这敌阵中,最显眼的、坐中军大帐的便是细菌。我们断定,它们干起坏事来该是饶有兴致的。它们到我们身上逐利,它们数量太多,疾病看来是不可避免的,假如我们成功地剿灭了一种疾病,总会有一种新的疾病伺伏在一旁,等着取代它的位置。‎ ‎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我们也从来都只是那个庞大的细菌王国相对漠不关心的对象。细菌致病并非常规,疾病通常是由为共生而进行的谈判无结果造成的,是因为共生双方中的一方越过了边界线。‎ ‎③有些细菌只是在产生外毒素时才对人类有害,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只是在自身生病时才产生外毒素。白喉杆菌和白喉链球菌只有在受到噬菌体【注】侵袭时才产生毒素。为毒素的产生提供密码的是病毒,未受感染的细菌是没有获得密码通知的。我们染上了白喉,那是一种病毒感染,但病毒感染的不是我们。我们卷入的不是一场跟毒素的直接对抗赛,而好像是无意中撞入了他人的麻烦。‎ ‎④有些微生物具有侵害人体的特殊能力,如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疟原虫等。但从进化论的意义上讲,它们能引起疾病或死亡,这对它们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处。对大多数细菌来说,引起疾病也许是它们的祸事,它们要冒的生命危险比我们的危险更大。一个人带上了脑膜炎病原菌,即使不用化学疗法,致命的危险也不大。相比之下,脑膜炎病原菌运气不好碰到人身上,它们致命的危险可就太大了。大多数脑膜炎病原菌很精明,只停留在人体的表面,在鼻咽部待着。脑炎流行时,大多数带菌者身上、鼻咽部就是病原菌待的地方。一般说来,它们在那儿对人是无害的。只有在原因不明的少数人身上,它们才越过了界线。这时人菌两方就一块儿遭殃了,而大多数时候,更遭殃的是脑膜炎病原菌。‎ ‎⑤大多数细菌一门心思在吃喝,它们不断改变着有机分子的结构,这样,这些分子便可被用来满足其他生命形式的能源需要。总的说来,这些细菌相互之间不可分离,以相互依赖的群落的形式生活在土壤或海洋中。有一些细菌在更专门、更局部的关系中成了更高级生物的共生者,作为工作零件活在其组织中。如果没有根瘤菌,豆科植物的根瘤就不会形成。动物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成了动物营养系统的一部分。当然还有线粒体和叶绿体,它们在一切生物里都是正式居民。‎ ‎⑥细察之下,最居心叵测的微生物——那些似乎真的希望我们得病的细菌,倒更像旁观者、流浪汉和偶来避寒的陌生客。它们一有机会就侵入人体,进行繁衍,有一些会到达我们肌体最深处的组织,闯入血流,但还是我们对它们的存在做出的反应使我们得病。我们身体中用以迎战细菌的火药这样猛烈,又牵涉这样多的防御机制,它们对我们的危险性比入侵者还要大。我们周身都是爆炸装置,我们全身布满了地雷。‎ ‎⑦是细菌带来的信息让我们受不了。我觉得,我们的大多数病很可能都是这样得的。有些时候,滥杀的机制是有免疫作用的,但我们因一些信号就把自己撕毁成碎片,我们在这些信号面前非常脆弱,比在任何食肉兽群面前还脆弱。实际上,我们在受着自身的五角大楼的摆布。大多数时候是这样的。‎ ‎(选自《细胞生命的礼赞》,有删改)‎ ‎【注】噬菌体:感染细菌的病毒总称。‎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而在这敌阵中,最显眼的、坐中军大帐的便是细菌”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明人们认为细菌是造成人类疾病的最主要根源。‎ B.细菌对人类漠不关心,细菌致病往往是因为它与人类无法共生。‎ C.细菌只有在自身生病时才产生外毒素,而这些外毒素是对人类有害的,其有可能导致人们产生疾病。‎ D.大多数细菌通过一门心思吃喝不断改变着有机分子的结构,而这些分子便可被用来满足其他生命形式的能源需要。‎ E.人类身上有足够的自我防御机制,迎战细菌的火药猛烈,但因为细菌的危险性太大,人类还是免不了得病。‎ ‎2.结合全文,简要说明第①段的作用。‎ ‎3.科普文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的特色。‎ ‎①大多数脑膜炎病原菌很精明。‎ ‎②那些似乎真的希望我们得病的细菌,倒更像旁观者、流浪汉和偶来避寒的陌生客。‎ ‎4.《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曾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至今畅销不衰。请根据本文内容,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 ‎1.即使遇到故障,飞机也有备用发动机使它安全降落;遇到恶劣天气,飞机装有气象雷达,基本能够避开恶劣天气;晴天若遇到暗流,飞行员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和处理预案。‎ ‎【解析】全文论述的主要内容是空中旅行是安全的。作者从不同的方面展开了论述。“现代化的民航客机一般都有2—4台涡轮风扇发动机,即使在飞行中一台发动机停工,也可以使用另外的发动机,安全地降落在附近的机场”是从发生机械故障时的角度说明的。“现代客机一般都装备气象雷达,通过雷达回波图可以准确判断前方的雨云,再加上地面航空气象部门的预报,基本上可以避开恶劣天气”是从遇到恶劣天气方面说明的。“遇到这种颠簸也不可怕,飞行员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和处理预案”是从遇到“晴空颠簸”的情况说明的。‎ ‎2.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用:这样写将飞机与陆地上的交通工具作比较,突出飞机的安全性高。‎ ‎【解析】第②段运用了对比的说明方法。通过陆地上的轮船、汽车和高空中的飞机的安全性比较,突出自己的主题,那就是乘坐飞机的安全性很高。‎ ‎3.不能去掉,“绝大多数”是绝大部分的意思,表明不排除还有极少数的不可控的航空事故。去掉后,与事实不符。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本文第⑥段中画线的词语“绝大多数”不可以去掉,去掉之后语气表达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情况。实际情况是的确有不可控制的事故发生,这样说,表现了说明文表述的科学性。‎ ‎4.不能随意发放降落伞,理由有三:其一,跳伞不是一般人能够完成的;其二,跳伞对高度、温度、空气状况、着陆点有着较高的要求;其三,人多窗门少,很危险。 ‎ 二 ‎1.CE ‎【解析】C项,“细菌只有在自身生病时才产生外毒素”错误,原文是“有些细菌只是在产生外毒素时才对人类有害”。E项,“但因为细菌的危险性太大,人类还是免不了得病”错误,根据原文“但还是我们对它们的存在做出的反应使我们得病”可知,人类得病的原因是对存在细菌做出的反应,而不是因为细菌的危险性太大。‎ ‎2.①内容上,说明了人们对细菌的错误认识和态度;②结构上,引出下文对细菌和人类疾病二者关系的说明与分析。‎ ‎3.①‎ 运用拟人手法,把脑膜炎病原菌作为头脑灵活的人来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它们选择安全部位来生存的能力。‎ ‎②运用比喻手法,将细菌比作旁观者、流浪汉和偶来避寒的陌生客,形象地说明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澄清了人们对细菌的错误认识。‎ ‎【解析】分析语言特色可以从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的角度入手。第①句说“细菌”“精明”,很明显运用了拟人手法,拟人的效果就是生动形象;第②句根据“像……”可以判断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细菌”比作“旁观者、流浪汉和偶来避寒的陌生客”,生动地说明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4.①文章内容与人类自身的生命、生活密切相关,易于引起普遍关注。②知识性强,利于读者开阔眼界,激发思维。③趣味性强,能够吸引读者。④语言通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易于读者理解。⑤观点新颖独到,科学性强,有助于读者消除头脑中固有的错误认识。‎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题,解答该题,可以从《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的内容、观点、语言等方面考虑:从内容上看,细菌与人关系密切,该书具有普及知识的作用;从观点上看,其观点非常新颖,发前人所未发;从语言上看,生动形象,有极强的趣味性,极易吸引读者。探究的答案不唯一,可适当加入自己的观点和体验,要言之有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