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南阳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南阳市2019年秋期高中三年级期终质量评估语文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标识,它承载了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时代诉求和革命行动,传承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 革命实践孕育革命文化。一部革命文化的产生、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斗争史。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革命文化源于伟大的革命实践,有了革命斗争实践才有革命文化。研究革命文化,必须研究革命斗争,包括军事斗争、经济斗争等。这些革命斗争实践为革命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其蕴含的不畏牺牲、乐于奉献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都成为革命文化的重要特质。同时,革命文化也为革命实践的发展提供动力。例如,延安精神来源于党在延安时期坚持敌后抗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开展大生产运动的革命实践,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价值,正在于其中蕴含的精神要素对延安时期乃至今天的奋斗实践产生的指导、鼓舞和借鉴意义。‎ 没有理论自觉就没有文化自信。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马克思主义是揭示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革命实践与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始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其蕴含的核心要素都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比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蕴含的鲜明的群众观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始终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内容。‎ 人民群众是革命实践的主体,革命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组织人民群众创造的。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才有了中国革命,才孕育和形成了革命文化。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曲折艰辛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结合革命不同历史阶段的目标与任务,充分坚持和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坚持用革命理论武装干部、群众的头脑,系统地领导人民群众在以不同方式参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事业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革命文化。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120周年诞辰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由于革命文化是我们党领导亿万人民群众不断创造和丰富发展的,因此它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最广泛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创造性,成为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 ‎(摘编自朱喜坤《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革命文化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源于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等革命实践。‎ B.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当代的文化自信,必须立足于革命文化。‎ C. 革命文化和革命实践是共生互促关系,因而革命文化指引着革命实践取得成功。‎ D. 研究革命文化,必须研究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斗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门见山,先给革命文化下定义,然后指出革命文化具有的重要价值和地位。‎ B. 文章用延安精神论证了“革命实践孕育革命文化”,并阐述了革命文化的作用。‎ C. 文章从理论自觉的层面,列举事例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而形成革命文化。‎ D. 文章摆事实,讲道理,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证有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革命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内容是革命精神,其次还包括奋斗精神和创业精神等。‎ B. 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就难以产生革命文化。‎ C. 人民群众是革命实践的主体,但并不是其参加了活动,就可以创造革命文化。‎ D. 根据文章,“党指挥枪”的原则、人民军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也属于革命文化。‎ ‎【答案】1. C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C项,“革命文化和革命实践是共生互促关系”中“共生”理解错误。另外,原文提到革命文化为革命实践的发展提供动力,并没有明确指出“革命文化指引着革命实践取得成功”。‎ 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以及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虑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要逐一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什么关系,比对每一个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A项,文章没有给革命文化下定义。‎ C项,“列举事例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而形成革命文化”表述错误,从内容上看,此段属道理论证;另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是包含在革命文化中的,所以“进而形成革命文化”错误。‎ D项,“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并列不当,文章中没有使用“对比论证”。‎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表述不当。原文中革命文化包含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和创业精神是并列关系,选项A中的“主要……,其次还……”给其分了主次,改变了原文的逻辑。‎ 故选A。‎ ‎【点睛】解答此类试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已经在国外的媒体行业大显身手,国内的AI+新闻进程也渐渐起步,人工智能 在新闻业的应用使新闻生产更加高效便捷,用户画像更加清晰,新闻传播效果更加优化,它对新闻业的内容生产、传播方式、反馈互动等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不过,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之处,关于两者的结合,新闻业应认识到AI与新闻的关系,主动拥抱新变化。其实,人工智能与记者恰如机器与人类的联姻。理想的合作状态应该是因为使用了这些技术和得到机器的帮助,人可以把他的工作做得更好,人可以成为更好的人。“好的婚姻不是1+1=2,而是0.5+ 0.5=l。”单独来看,人与机器都有各自的局限与劣势,但当两者共生协同发展时,就成了“l”,这个“l”,可以是一篇新稿件,可以是一个新客户端,可以是一个新编辑部,也可以是一个新的时代。‎ ‎(摘编自人民网,2019年1月17日)‎ 材料二:‎ 中国企业的排名上升是因为政府推动了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中国2018年共计申请3万项人工智能公开专利,大约较5年前增加10倍,达到美国的2.5倍。中国的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在2015年就已经超过美国,位居全球第一。按领域来看,中国在人工智能专利领域的增长主要来自电子商务、数据搜索和语言处理等领域。图片处理专利表现尤其强劲,达到1.6万项,达到美国的4倍。中国在人脸识别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这项技术可以通过视频中的画面判断人的身份。中国的专利有95%提交给国家知识产权局,但很多企业也都瞄准了海外专利申请。作为一个相对新颖的领域,人工智能比生物科技等传统领域更容易获得专利。‎ ‎(摘编自《中关村在线新闻资讯》,2019年3月11日)‎ 材料三:‎ 与微软小冰智能对话、看AI(人工智能)合成主播播报新闻、用智能医生“沃森”治疗肿瘤癌症……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人工智能已逐渐渗透到各行业各领域,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变革。‎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这是自2017年“人工智能”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后,连续三年被写入报告。这无疑预示着,人工智能将在未来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应用。全国政协委员、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表示,人工智能发展至今,开放是走下去的必要条件。只有把更多的数据、运算力、技术汇集在一起,才能够展现出更大的影响力。“这是一个足够宽的赛道。”李彦宏说,比竞争更迫切的,是找到更多创新点,创造更多价值,让技术更好地造福社会。‎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3月II日)‎ 材料四:‎ 一是明确人工智能伦理原则。统筹各方力量,加强相关研究,以老百姓的美好生活为终极目标,兼顾行业创新发展,明确人工智能在安全、隐私、公平等方面的伦理原则,制定人工智能伦理的指引性文件,对涉及人工智能伦理的相关问题进行评估和指导。二是强化领军企业担当,加快人工智能伦理原则落地。在信息推荐、自动驾驶、虚拟现实等热点领域,推进企业引领示范,在产品设计和业务运营中贯彻人工智能伦理原则,让人工智能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帮助人们成长,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同时,鼓励企业探索解决实践中产生的人工智能伦理新问题,共享行业经验,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和伦理的协同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三是加强国际交流,引领行业发展,凝聚全球共识。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人工智能伦理原则的研究和制定,及早识别禁区,吸收和弘扬“以人为本”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让技术创新更好地造福人类,为国际人工智能伦理研究贡献中国智慧。‎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2019年3月11日,李彦宏委员的发言原文)‎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工智能与记者的理想合作状态应该是因为使用了这些技术和得到机器的帮助,人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人可以成为更好的人。‎ B. 人工智能是一个相对新颖的领域,2015年中国在电子商务、数据搜索和语言处理领域人工智能专利数迅速增长,位居世界首位。‎ C. 人工智能已连续三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政府对人工智能的高度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它在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 D. 明确人工智能在安全、隐私、公平等方面的伦理原则,制定指导性文件,对相关问题评估和指导,都以百姓美好生活为终极目标。‎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工智能为新闻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人工智能的高效便捷,图像更清晰,传播效果更优化等特点,促进了国内外媒体新闻行业的发展。‎ B. 中国企业的排名上升是因为政府推动了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几年前中国的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就已经超过美国,人脸识别技术也领先。‎ C. 人工智能逐渐在各行业领域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如在医疗领域中,智能医生对肿瘤癌症的治疗,媒体中AI合成主播播报新闻等。‎ D. 因为要为国际人工智能伦理研究贡献中国智慧,所以要加强国际交流,引领行业发展,凝聚全球共识,积极参与全球人工智能伦理原则的研究。‎ ‎6. 第一、二、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D ‎ ‎6. (1)材料一强调人工智能在媒体行业中的应用,促进了行业的发展。(2)材料二强调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专利数量的提升,介绍了专利提升的情况。(3)材料三强调中国政府重视推动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其发展需要开放、创新。‎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联系文章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进行比对分析,找出选项内容与材料具体内容的区别,且要注意题干要求。‎ B项,“2015年中国在电子商务、数据搜索和语言处理领域人工智能专利数迅速增长,位居世界首位”曲解文意。原文“中国的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在2015年就已经超过美国,位居全球第一。按领域来看,中国在人工智能专利领域的增长主要来自电子商务、数据搜索和语言处理等领域”表明,位居世界首位的是“中国的人工智能专利数量”。‎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并概括文本信息能力。解答此题时,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仔细地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D项,因果不当。选项内容与材料四有关。原文讲“三是加强国际交流,引领行业发展,凝聚全球共识。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人工智能伦理原则的研究和制定,及早识别禁区,吸收和弘扬“以人为本”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让技术创新更好地造福人类,为国际人工智能伦理研究贡献中国智慧”,可知“加强国际交流,引领行业发展,凝聚全球共识”和“积极参与全球人工智能伦理原则的研究和制定”是做法,“为国际人工智能伦理研究贡献中国智慧”是期望的结果。内容上并不存在选项所说的因果联系。‎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本题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解题时要审清题干,找出关键词语,把握答题方向;然后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理清要点,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或段落,并将需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概括。看第一、二、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需看各则材料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一句话是重点,“人工智能已经在国外的媒体行业大显身手,国内的AI+新闻进程也渐渐起步”,是说人工智能在媒体行业中的应用,“人工智能在新闻业的应用使新闻生产更加高效便捷,用户画像更加清晰,新闻传播效果更加优化,它对新闻业的内容生产、传播方式、反馈互动等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强调人工智能在媒体行业中的应用,促进了行业的发展。材料二,有以下几个要点:“中国企业的排名上升是因为政府推动了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按领域来看,中国在人工智能专利领域的增长主要来自电子商务、数据搜索和语言处理等领域”“中国的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在2015年就已经超过美国,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在人脸识别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这项技术可以通过视频中的画面判断人的身份”“作为一个相对新颖的领域,人工智能比生物科技等传统领域更容易获得专利”。综合看,是在强调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专利数量的提升,介绍专利提升的情况。材料三,用“一是……”“二是……”“三是……”分别说明做法,以此来说明“让技术创新更好地造福人类,为国际人工智能伦理研究贡献中国智慧”的意义,可见,材料三是站在中国的角度,强调中国政府重视推动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其发展需要开放、创新。‎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拣麦穗 张洁 当我刚刚能够歪歪咧咧地提着一个篮子跑路的时候,我就跟在大姐姐身后拣麦穗了。‎ 有一天,二姨看着我那盛着稀稀拉拉几个麦穗的篮子说:“看看,我家大雁也会拣麦穗了。”‎ 然后,她又戏谑地问我:“大雁,告诉二姨,你拣麦穗做哈?”我大言不惭地说:我要备嫁妆哩!”二姨贼眉贼眼地笑了,还向围在我们周围的姑娘、婆姨们眨了眨她那双不大的眼睛:“你要嫁谁嘛!”‎ 是呀,我要嫁谁呢?我忽然想起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我说:“我要嫁那个卖灶糖的老汉!”‎ 她们全都放声大笑,像一群鸭子一样嘎嘎地叫着。‎ 笑啥嘛!我生气了。难道做我的男人,他有什么不体面的地方吗?‎ 卖灶糖的老汉有多大年纪了?我不知道。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 我的话,很快就传进了他的耳朵。那天,他挑着担子来到我们村,见到我就乐了。说:“娃呀,你要给我做媳妇吗?‘对呀!”他张着大嘴笑了,露出了一嘴的黄牙。他那长在半个葫芦样的头上的白发,也随着笑声一齐抖动着。‎ ‎“你为啥要给我做媳妇呢?”‎ ‎“我要天天吃灶糖哩!”‎ 他把旱烟锅子朝鞋底上磕着:“娃呀,你太小哩。”‎ ‎“你等我长大嘛!”‎ 他摸着我的头顶说:“不等你长大,我可该进土啦。”‎ 听了他的话,我着急了。他要是死了,那可咋办呢?我那淡淡的眉毛,在满是金黄色的茸毛的脑门上,拧成了疙瘩。我的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他赶紧拿块灶糖塞进了我的手里。看着那块灶糖,我又咧着嘴笑了:“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 他又乐了。答应着我:“我等你长大。”‎ ‎“你家住哪哒呢?”‎ ‎“这担子就是我的家,走到哪哒,就歇在哪哒!”‎ 我犯愁了:“等我长大,去哪哒寻你呀!”‎ ‎“你莫愁,等你长大,我来接你!”‎ 这以后,每逢经过我们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我,还乐呵呵地对我说:“看看我的小媳妇来呀!”我呢,也学着大姑娘的样子要我娘找块碎布,给我剪了个烟荷包,还让我娘在布上描了花。‎ 我缝呀,绣呀……烟荷包缝好了,我娘笑得个前仰后合,说那不是烟荷包,皱皱巴巴,倒像个猪肚子。我让我娘给我收了起来,我说了,等我出嫁的时候,我要送给我男人。‎ 我渐渐地长大了。到了知道认真地拣麦穗的年龄了。懂得了我说过的那些个话,都是让人害臊的话。卖灶糖的老汉也不再开那玩笑了。不过他还是常带些小礼物给我。我知道,他真疼我呢。‎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倒真是越来越依恋他,每逢他经过我们村子,我都会送他好远。‎ 年复一年,我看得出来,他的背更弯了,步履也更加蹒跚了。这时,我真的担心了,担心他早晚有一天会死去。‎ 有一年,过腊八的前一天,我约摸着卖灶糖的老汉,那一天该会经过我们村。我站在村口上一棵已经落尽叶子的柿子树下,朝沟底下的那条大路上望着,等着。那棵柿子树的顶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树梢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来。‎ 路上来了一个挑担子的人。走近一看,担子上挑的也是灶糖,人可不是那个卖灶糖的老汉。‎ 我向他打听卖灶糖的老汉,他告诉我,卖灶糖的老汉老去了。‎ 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可是我却哭了,哭得很伤心。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 后来,我常想,他为什么疼爱我呢?无非因为我是一个贪吃的,而又生得极其丑陋没人疼爱的小女孩吧?‎ 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除了母亲以外,再也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通过“贼眉贼眼”“眨了眨她那双不大的眼睛”“像一群鸭子一样嘎嘎地叫”等语句,含蓄地嘲讽了好事、爱逗乐的二姨。‎ B. 小时候的“我”扬言要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只不过是想天天吃到美味的灶糖,令人捧腹的言行很符合孩子幼稚天真的特点。‎ C. 文章语言口语化,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你拣麦穗做哈”“婆姨”“你家住哪哒呢”等,亲切自然,鲜活真实。‎ D. 文章卒章显志,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温情的渴望,凸显了老人“朴素地疼爱”的珍贵价值,也隐含着生命孤独的淡淡哀愁。‎ ‎8. 文章两次描写柿子树上的小火柿子,有何用意?‎ ‎9. 文章主要讲述了“我”与“老汉”的故事,为什么却以“拣麦穗”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7. A 8. (1)‎ 第一次突出小火柿子生命力的顽强,以小柿子的形象衬托“老汉”的人物形象,表现“我”等待“老汉”时对“老汉”健康平安的祈盼;(2)第二次以“孤零零”突出听闻老人去世消息后的伤感失落,以“喜盈盈”之乐景反衬“我”的悲痛;(3)两次对小火柿子的描写,用色彩鲜艳的意象渲染出一种温馨、美好的氛围,表现出一种朴素的人情美。 ‎ ‎9. (1)以“拣麦穗”为题表现我与老汉交往中的美好人情,象征着“我”和老汉之间的质朴、真诚的关爱,意蕴深厚,耐人回味。(2)麦穗是苦难年代的珍贵之物,表现出当时物质的匮乏,人们生活的艰难;(3)从开篇跟着大姐姐拣麦穗到后文“认真地拣麦穗”的年龄变化,暗示了“我”和老汉的感情越加深厚;(4)文章开篇以“拣麦穗”的玩笑话引出“我”和老汉的故事,使行文更为自然、流畅。‎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主要涉及艺术手法、内容情感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根据议论抒情的语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 A项,曲解文意。首先“像一群鸭子一样嘎嘎地叫”是写“围在我们周围的姑娘、婆姨们”,因为我的幼稚天真、童言无忌感到有趣而笑。“嘲讽、好事”表述不当,二姨只是开玩笑,这里是贬词褒用,表现二姨的爽朗、风趣、活泼。‎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中物象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火柿子”在文本中共出现两次,看有何用意,先明确文中出现的范围,再看这一内容与情节、人物形象、主旨之间的关系。第一次写“小火柿子”,是在“那棵柿子树的顶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树梢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来”句子中,“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来”,突出小火柿子生命力的顽强,联系前文“年复一年,我看得出来,他的背更弯了,步履也更加蹒跚了。这时,我真的担心了,担心他早晚有一天会死去”看,作者是以小柿子的形象衬托“老汉”的人物形象,表现“我”等待“老汉”时对“老汉”健康平安的祈盼。第二次写“小火柿子”是在“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可是我却哭了,哭得很伤心。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中。“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与“我”的悲痛形成对比,“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突出了我听闻老人去世消息后的伤感失落。联系两次写“小火柿子”看,用色彩鲜艳的意象渲染出一种温馨、美好的氛围,表现出一种朴素的人情美。‎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内容、探究标题内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关注标题本身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还要关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要特别关注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表层义、深层义、象征意或比喻义等。文章主要讲述了“我”与“老汉”的故事,以“拣麦穗”为标题,要从全文去寻找二者的内在联系。从文章开篇看,是先写的“拣麦穗”的玩笑话,以此引出“我”和老汉的故事,这样写可以使行文更为自然、流畅。“麦穗”是苦难年代的珍贵之物,“拣麦穗”可以表现出当时物质的匮乏,人们生活的艰难,也能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朴素人情。“拣麦穗”为题,象征着“我”和老汉之间的质朴、真诚的关爱,意蕴深厚,耐人回味。从开篇跟着大姐姐拣麦穗到后文“认真地拣麦穗”的年龄变化——“我渐渐地长大了。到了知道认真地拣麦穗的年龄了。懂得了我说过的那些个话,都是让人害臊的话。卖灶糖的老汉也不再开那玩笑了。不过他还是常带些小礼物给我。我知道,他真疼我呢”,暗示了“我”和老汉的感情越加深厚。‎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孝景皇帝,文帝太子也。母曰窦皇后。后七年六月,文帝崩。丁未,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太后薄氏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元年冬十月,诏曰:“盖闻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制礼乐各有由。歌者,所以发德也:舞者,所以明功也。高庙酎,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孝惠庙酎,奏《文始》《五行》之舞。孝文皇帝临天下,通关梁,不异远方;除诽谤,去肉刑,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以遂群生;减耆欲,不受献,罪人不孥,不诛亡罪,不私其利也;除宫刑,出美人,重绝人之世也。朕既不敏,弗能胜识。此皆上世之所不及,而孝文皇帝亲行之,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靡不获福。明象乎日月,而庙乐不称,朕甚惧焉。其为孝文皇帝庙为《昭德》之舞,以明休德。”吴王濞、胶西王印、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茁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皆举兵反。遣太尉亚夫、大将军窦婴将兵击之。斩御史大夫晁错以谢七国。诸将破七国,斩首十余万级。追斩吴王濞于丹徒。胶西王印、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皆自杀。夏六月,诏曰:“乃者吴王濞等为逆,起兵相胁,诖误吏民,吏民不得已。今濞等已灭,吏民当坐濞等及逋曰:“法令度量,所以禁暴止邪也。狱,人之大命,死者不可复生。‎ 吏或不奉法令,以货赂为市,朋党比周,以苛为察,以刻为明,令亡罪者失职,朕甚怜之。有罪者不伏罪奸法为暴甚亡谓也诸狱疑若虽文致于法而于人心不厌者辄谳之。”三年春正月,诏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甲子,帝崩于未央宫。遗诏赐诸侯王列侯马二驷,吏二千石黄金二斤,吏民户百钱。出宫人归其家,复终身。二月癸酉,葬阳陵。‎ ‎(节选自《汉书·景帝纪》)‎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有罪者不伏罪/奸法为暴/甚亡谓也/诸狱疑/若虽文致于法而于人心不厌者/辄谳之 B. 有罪者不伏罪/奸法为暴/甚亡谓也/诸狱疑/若虽文致于法/而于人心/不厌者辄谳之 C. 有罪者不伏/罪奸法为暴/甚亡谓也/诸狱疑/若虽文致于法而于人心不厌者/辄谳之 D. 有罪者不伏/罪奸法为暴/甚亡谓也/诸狱疑/若虽文致于法/而于人心/不厌者辄谳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称谓不同。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死曰死。‎ B. 丁未,在此表示干支纪年,十二天干、十地支依照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 C. 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D. 太尉,始于秦朝时期,负责监察百官,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秦时和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景帝崇敬先帝。他曾下诏表示高祖皇帝圣明如日月经天,而祭祀的乐舞却不相称,应为他做昭德之舞,以彰明其美德。‎ B. 景帝善于用人。吴王刘濞等诸侯王举兵造反,即七国之乱,景帝遣周亚夫、窦婴领兵征讨,平定了叛乱。‎ C. 景帝心怀仁慈。七王之乱时对受蒙蔽的吏民及逃亡的士卒不以连坐之律追究,一律赦免,并且留下遗诏在他死后遣散宫人各归其家,免除终身徭役。‎ D. 景帝勤勉治国。文中多次颁发诏书,涉及礼乐教化、安顿吏民、减轻刑罚、劝勉农桑,对当时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歌者,所以发德也;舞者,所以明功也 ‎(2)吏或不奉法令,以货赂为市,朋党比周,以苛为察,以刻为明。‎ ‎【答案】10. A 11. C 12. A ‎ ‎13. (1)歌唱,是用以让道德显扬的;舞蹈,是用来彰明功勋的。(2)有的官吏不奉行法令,用贿赂作交易,结党营私排除异己,把严苛、刻毒当成明察案情的(方式)。‎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前提是粗通大意,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把握句子特征,结合上下文的理解断句;其次,要掌握一些应试技巧,如注意句首、句末虚词,句式特点(如判断句和对称句);最后还应注意选项特征以及文体的语言风格。可用排除法。断句完毕,再回读一遍审查。注意“有罪者不伏罪奸法为暴”和“若虽文致于法而于人心不厌者辄谳之”如何断句。“伏罪”,原指受到应有的惩罚;现指承认自己所犯的罪行。是固定词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D。“若虽文致于法而于人心不厌者辄谳之”中,“虽”与“辄”呼应,“辄”前应停顿,“若虽文致于法而于人心不厌者”,意思是“即使可以引用律条进行判处而人心却不服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D。‎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查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官职和科举、姓名和称谓、宗法和礼俗、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考生平时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看清题干要求,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对选项进行辨析。‎ A项,“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错误。应为“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 B项,“十二天干、十地支依照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错误,应该是“十天干、十二地支”。‎ C项,表述正确。‎ D项,“太尉,始于秦朝时期,负责监察百官,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有误。“负责监察百官,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的是御史大夫。‎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A项,“他曾下诏表示高祖皇帝圣明如日月经天”表述有误,从原文看,应该是“孝文皇帝”。‎ 故选A。‎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自己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注意以下关键词句的解释:‎ ‎(1)所以,用来……的;发德,让道德显扬;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彰显。‎ ‎(2)或,有的,有的人;货赂,贿赂;以……为市,以……作交易;朋党,结党营私;比周,排除异己;苛,刻,近义词,严苛,毒害;察,明,近义词,明察的意思。‎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参考译文:‎ 汉景帝,是文帝的太子。母亲是窦皇后。后元七年六月,文帝去世。六月九日,太子继承帝位,尊皇太后薄氏为太皇太后,尊皇后窦氏为皇太后。景帝元年冬十月,下诏书说:“常闻古时祖宗有功德,制礼作乐各有由来。歌唱,是用以让道德显扬的;舞蹈,是用来使功勋显露在外的。为高祖贡奉醇酒,奏《武德》《文始》《五行》的舞蹈。为孝惠帝贡奉醇酒,奏《文始》《五行》的舞蹈。孝文帝君临天下,开通水陆交通要道,远近如一;除去非议君上的罪名,停止肉刑,赏赐年老有德行的人,收留抚恤那些幼而无父、老而无子的人,尽量满足百姓的愿望;节制嗜欲,不接受奉献物品,不株连罪人的妻子,不让无罪的人蒙受冤屈,执法无私;废除宫刑,遣返宫中美女,以免其后继无人。我生性愚钝,(对父皇的功德)‎ 还不能全部列举。仅上所述,也是古代的圣帝贤王未能尽行,而孝文皇帝都全部亲自付诸实施,(可谓)盛德配于天地,恩泽普及四海,人人都蒙受到关怀与爱护。他的圣明如日月经天,但祭祀的乐舞却不相称,我深感不安。(为此)应为孝文皇帝庙做《昭德》的舞蹈,来彰明他的美德。”吴王刘濞、胶西王刘卬、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菑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都举兵造反。(景帝)遣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领兵征讨(他们)。斩御史大夫晁错来安抚发动叛乱的七国。周亚夫、窦婴所指挥的各路将士打败七国叛军,斩首十余万人。在丹徒追斩吴王刘濞。胶西王刘卬、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菑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都自杀了。夏六月,(景帝)下诏说:“以前吴王刘濞等人造反作乱,兴兵威胁(朝廷),欺蒙吏民,吏民不得已而相从。现在刘濞等已被消灭,受刘濞等人和逃亡的士卒牵连的官吏百姓,一律赦免。楚元王的儿子刘艺等人和刘濞等人叛乱,我不忍绳之以法,除去他们在王室家谱中的名字,不让他们玷污宗室。”九月,景帝下诏说:“法令与度量,是用以禁暴止邪的。刑狱,是决定人的生死的,死者不可复生。有的官吏不奉行法令,用贿赂作交易,结党营私排除异己,把严苛、刻毒当成明察案情的(方式)。以致无辜者失去生业、无以为生,朕深为同情。有罪者不伏罪,藐视王法,负隅顽抗,那另当别论。而对于可疑的案件,即使可以引用律条进行判处而人心却不服的,就应予进行复审与合议。”三年春正月,(景帝)下诏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黄金珠玉,饥饿的时候不能吃,寒冷的时候不能穿,把它当作货币使用,是不能识别它的本末的。”正月二十七日,景帝在未央宫逝世。遗诏赐各侯王、列侯马八匹,赐两千石以上的官吏黄金二斤,吏民每户百钱。遣散宫人各自回家,免除终身徭役。二月六日,葬在阳陵。‎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别前蔚州契苾使君 李商隐 何年部落到阴陵,奕世勤王国史称,‎ 夜卷牙旗千帐雪,朝飞羽骑一河冰。‎ 蕃儿襁负来青冢,狄女壶浆出白登。‎ 日晚䴙鹈泉畔猎,路人遥识郅都鹰。‎ 注:①诗题下作者自注:“使君远祖,国初功臣也。”契苾通是铁勒族契苾部落人,贞观六年,契苾通五世祖契苾何力率部归顺唐王朝。②䴙鹈泉:在今内蒙古五原县。③郅都:西汉景帝时人,任雁门太守时,威震匈奴。‎ ‎14.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以反问起笔,总写铁勒部落归附唐王朝及为朝廷效力的历史,而整首诗则体现了诗人对民族战争的看法。‎ B. 颔联以景衬人,用一早一晚两个典型时间的行军作战场面叙写了当年契苾通“勤王”的事迹。‎ C. 颈联转写现实,诗人通过两幅画面表现了少数民族的广大群众对抵御外族入侵战争的态度。‎ D. 尾联明写打猎也隐指对敌作战,借傍晚的出猎暗写战争中的“使君”,叙写巧妙,含蓄深沉,举重若轻。‎ ‎15. 赵臣瑗于《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评价:“义山撰人,神采奕奕。”此诗为我们塑造 怎样的使君形象?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概括。‎ ‎【答案】14. A 15. (1)出身于累世勤王之家,是一位忠诚、恪尽职守,功勋卓著的少数民族边防将领。(2)一位作战神勇,行动迅急,强悍威严,令敌人畏惮的战将。(3)一位与其他少数民族和睦相处,深得各部落拥护爱戴的官员。‎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及情感主旨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通读全诗,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结合题目和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逐一确认正误,最终得出答案。‎ A项,“首联以反问起笔”理解错误。首句“是在哪个时代契芯部落来到了阴陵,世世代代为朝廷效力,在青史上留下英名”,这是设问,总叙铁勒部落归附唐王朝和为朝廷效力的历史,为描写人物做铺垫。‎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解答时,要注意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借助描写,结合背景,把握形象。“义山撰人,神采奕奕”,是写赵臣瑗于《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评价李商隐塑造的使君形象“神采奕奕”。从内容上看,一、二追溯使君家声,三、四写使君英武,五、六写使君勋业,七、八写使君威名。“奕世勤王国史称”,这是朝廷对契苾一门的评价,也表达了诗人的赞誉之情,说明他出身于累世勤王之家,是一位忠诚、恪尽职守、功勋卓著的少数民族边防将领。“夜卷牙旗千帐雪,朝飞羽骑一河冰”,意为契苾家族为国东征西讨,作战勇敢,立有赫赫战功,选择早晨、夜晚两个典型时间,掩旗夜袭和朝飞冰河两个典型场面,着力强调契菇骑兵行动的迅急和作战的神勇,强悍威严。“蕃儿襁负来青冢⑤,狄女壶浆出白登”,此二句意为契苏通所到之处,深受各部族老幼妇女的欢迎。从侧面说明他是一位与其他少数民族和睦相处,深得各部落拥护爱戴的官员。尾联“在黄昏时节你来到鸊鹈泉边打猎,路上的行人远远就认出你这位郅都鹰”,借出猎隐指对回鹘作战,“鹰”字双关,既关合上句“猎”字,又喻契菇通正如号称“苍鹰”的郅都,为回鹘所畏惮,一明一暗,一喻物一喻人,关合得异常巧妙,表明他是既得到各部落爱戴,又令敌人畏惮的出身于少数民族的边防太守形象。结合以上诗句内容的分析,对太守形象进行概括即可。‎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代诗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宁愿冻死以换取天下劳苦大众温暖句子是:“ ___,____!”‎ ‎(2)《离骚》中,屈原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于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 ___,____。”‎ ‎(3)屈原用“美人”象征理想,抒发政治感慨;苏轼《赤壁赋》中“ ___,____”两句也运用了类似的写法。‎ ‎【答案】 (1).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2).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4). 謇朝谇而夕替 (5). 渺渺兮予怀 (6). 望美人兮天一方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平时要重视理解积累,需要学生不仅要准确、熟练掌握名句名篇内容,还要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默写时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书写复杂的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根据音义确定字形,不丢字加字。注意以下关键字的写法:“兀”“庐”“姱”“鞿”“羁”“謇”“谇”“渺”“兮”等。‎ ‎【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不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又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了却因为书写错误而得不到该得的分数。‎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____,李白是一个一生都在用世的士子。李白一生的诗歌固多归隐出世之语,甚至及时行乐的思想与行动也随处可见,那么如果考虑李白一生的行踪,再仔细观察到文化思潮与整个社会的风尚,我们就会明白,李白一进长安遇冷后,其所有放浪形骸的诗歌背后,都有其____的痛苦与郁闷,( )这是性格使然,也是主流社会思潮的个体呈现,士子就是士子,士子的社会功用理想流淌在他们每个人的血液与灵魂里。越是仕进不成,李白越是要我行我素不受羁束爱自由,希图用____的名士风范仕进成功以实现自己用世的生命需求。所以,李白的“求仙”非为求仙,他的“访道”也非为____,虚幻不是李白人生的目的。‎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发现 难以言说 卓尔不群 隐居 B. 发现 一言难尽 不同凡响 遁世 C. 承认 难以言说 不同凡响 遁世 D. 承认 一言难尽 卓尔不群 隐居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那么如果仔细考虑李白一生的行踪,再观察文化思潮与整个社会的风尚 B. 但如果考虑到文化思潮与整个社会的风尚,再仔细观察李白一生的行踪 C. 那么如果考虑到整个社会的风尚和文化思潮,再仔细观察李白一生的行踪 D. 但如果仔细考虑李白一生的行踪,再观察文化思潮与整个社会的风尚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他表面上的归隐之语,怎能掩饰着急用世的灵魂?‎ B. 一个着急用世的灵魂之前,都站着他所有的归隐之语 C. 一个着急用世的灵魂,是表面上的归隐之语难以遮掩的 D. 他所有的归隐之语背后,都站着一个着急用世的灵魂 ‎【答案】17. B 18. B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发现”,第一次看到或知道;由于对一个目标的研究或经验而找到。“承认”,表示肯定、同意、认可,国际上指肯定新国家、新政权的法律地位。根据“李白是一个一生都在用世的士子”,可知应该用“发现”。“难以言说”,很难用语言来表达。“一言难尽”,意思是形容事情曲折复杂,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横线处词语搭配“痛苦与郁闷”,突出说不尽,应该用“一言难尽”。“卓尔不群”,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也可以用来强调不同。“不同凡响”,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横线处词语用来修饰“名士风范”,应该用“不同凡响”。“隐居”,意思是退居乡里或乡野,深居不肯出仕;或指出世,不关注世俗之事的生活。“遁世”,意为独自隐居,避开俗世。李白的“访道”突出动作行为特征,用“遁世”更为贴切。综合看,B项更符合题干要求。‎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做此类题目,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记忆中的错例,找到错误。从句间关系看,AC项用“那么”,BD项用“但”,联系前文“李白一生的诗歌固多归隐出世之语,甚至及时行乐的思想与行动也随处可见”,再看后文“李白一进长安遇冷后,其所有放浪形骸的诗歌背后,都有其____的痛苦与郁闷”,可推知应该用“但”,排除AC项。联系后文“这是性格使然,也是主流社会思潮的个体呈现”看,划线句侧重表达在“文化思潮与整个社会的风尚”下看李白的表现,用“如果考虑到文化思潮与整个社会的风尚,再仔细观察李白一生的行踪”,衔接更为连贯,可依此排除D项。‎ 故选B。‎ ‎【19题详解】‎ 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照应前文“其所有放浪形骸的诗歌背后,都有其____的痛苦与郁闷”和后文的“士子的社会功用理想流淌在他们每个人的血液与灵魂里”看,括号内应该先填“归隐之语”,再在此基础上解读其“着急用世的灵魂”,按顺序看,应该排除BC项,后文用“这”指代括号里的内容,用肯定句式表意更为恰当,排除A项。‎ 故选D。‎ ‎【点睛】高考对病句的类型明确界定为六种: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平时应把握考查要点并切实领会实质,有针对性地进行考点复习。辨析病句方法:1、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在审读的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如别扭,则注意分析比较,明辨原因。2、紧缩法。去掉句子的枝叶部分(定、状、补)紧缩出主干,看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无问题,再检查枝叶部分。3、造句类比法。仿照原句的结构造日常用的句子,经过比较,有无问题便清楚了。4、逻辑意义分析法。有的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就得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得当,看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从给学生减负到给教师减负,这一教育减负政策的变化,反映出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引导和规范学校教育主体责任不断回归。从学校教育的内部系统来说,施教者和受教者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是一对直接作用关系,①___ ,尤其是与教育教学无关的负担过重,难免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位压力山大、心情糟糕的教师,②____。因此,教育减负,不只是对学生减负,教师也需要减负。当然,③____,而非岗位职能和职业责任,也不是对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要求的放松。‎ ‎【答案】 (1). 教师负担过重 (2). 很难教出心情愉悦的学生 (3). 减负减的是不合理(不规范、不必要)的负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补写语句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整体把握,从文段中提炼出关键性词语、主要信息,根据具体的语境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文段开头,交代的是“从给学生减负到给教师减负”的教育减负政策的变化。从横线后“尤其是与教育教学无关的负担过重,难免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这句话看,横线上说的是施教者老师的负担重的问题,应当填“教师负担过重”。“一位压力山大、心情糟糕的教师”是第二处横线内容的主语,根据前文讲的“施教者和受教者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是一对直接作用关系”,推知此处,应该是这样状态下的教师对教学的影响,可填“很难教出心情愉悦的学生”,从而自然得出“教育减负,不只是对学生减负,教师也需要减负”的结论。联系语境看,第三处横线内容,承接前面的结论,用“当然”领起,意在澄清对“减负”的认识,后面句子无主语,可填“减负减的是不合理(不规范、不必要)的负担”,和“而非……也不是……”呼应。‎ ‎【点睛】补写句子题属于语用专题中的连贯考点,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推断、逻辑思维、规范答题等语言综合能力。其答题的实质是:让考生在一些隐性提示的引导下,讲这个文段再“完形”,甚至可以说是“恢复原貌”。“句子从文本中来”“句子关系是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大特点就决定了做题时应坚持的三大步骤。第一,把握文段脉络,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注意关联词语,注意总结规律明确所填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第二,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补写要注意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第三检测补写句子,确保语意连贯。‎ ‎21.请使用比喻手法,为下列新闻拟写一个标题。限20字以内。‎ ‎2018年12月1日,共同出席G20阿根廷峰会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了会晤。这是自2018年3月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以来两国元首的首次会面。双方讨论了中美经贸问题并达成了共识,决定停止升级关税等贸易限制措施,立即着手解决彼此关切的问题,指示双方经贸团队加紧磋商,达成协议,取消2018年以来加征的关税,推动双边经贸关系尽快回到正常轨道,实现双赢。‎ 在中美经贸易摩擦面临进一步升级的关头,中美元首共同踩下刹车,体现出相向而行、对话解决的意愿。同时,也体现出中方坚定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立场,以及所坚持的互相尊重、平等互利的谈判原则。‎ ‎【答案】中美元首为经贸摩擦升级踩刹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压缩语段、拟写标题的能力。解答时,要在阅读全部材料的基础上,提取文段关键信息。新闻标题提挈全篇、浓缩文意,必须简洁、确切、醒目,即要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所报道的主要内容,点明其意义并要求富有吸引力。拟写新闻标题,不但要突出主题,内容上也要扣住文段中心,而且还要使标题醒目,引人注意。新闻标题只要求具备人物和事件两个要素,句中通常不停顿,句末不用标点。第一段中心意思在第三句话。参照第二段“在中美经贸易摩擦面临进一步升级的关头,中美元首共同踩下刹车,体现出相向而行、对话解决的意愿”看,第一段中“中美元首”会晤,就中美经贸问题讨论并达成共识,可形象概括为“在中美经贸易摩擦面临进一步升级的关头,中美元首共同踩下刹车”。限20字以内,可以在具备人物和事件两个要素的基础上删减文字,比如“为经贸摩擦进一步升级,中美元首共同踩刹车”或“中美元首为经贸摩擦升级踩刹车”。‎ ‎【点睛】压缩语段题按所给材料的性质分为记叙性文字压缩、说明性文字压缩、议论性文字压缩、图文转换性压缩;按题型可分为概括要点式压缩、下定义式压缩、总结评价式压缩、提取关键词式压缩、图文转换式压缩等。要正确地解答压缩语段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了解压缩语段的常见形式;2、培养对语段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3掌握压缩语段的步骤、具体方法和注意点。‎ 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父母在国庆期间悄悄到学校探望独生女儿,本准备送去惊喜却反遭冷落、抱怨。问原因,女儿说她已和同学约好要去外地游玩,父母未经同意就来到学校,对她极不尊重。‎ 有人不赞同女儿的做法:“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应体谅、尊重父母。‎ 也有人认为父母的做法有待商榷:父母应该想到,孩子与同学可能的假期旅行安排;或者出发前应沟通好探望时间。父母忘了尊重子女作为成年人的自主权,所以注定换不来孩子的爱与尊重。‎ 对此现象,某班级拟召开班会讨论,请你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观点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哀哀父母,莫使伤悲 ‎ 亲子关系是一个恒久的话题。当探望孩子的父母遭遇冷落,当送去关怀的双亲反受埋怨,又一次将亲子交往的窘迫尴尬引入大众视野。我以为,女儿对父母的埋怨冷落实属不当。她应尽子女之责,以心之交流抚哀哀父母,填代际沟壑,莫使伤悲。‎ ‎ 在社会日益开放的今天,我们承认每个个体都有独立思想、自由行动的自主权。但诸如父母对孩子自主的“无视”“不尊重”导致亲子关系疏离的看法,初闻有理,实则欠妥。‎ ‎ 日本女诗人和泉式部曾言,心里念着人,泽上的萤火虫也疑是自己梦游的魂。思念如此美好,正是这个对女儿思念的“魂”,引导着父母“未经女儿同意”便前去探望女儿。因此,当女儿冷言相对,父母心中如何不苦涩,怎能不伤悲?孔子云:“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女儿的冷漠恰是对父母情感的轻视,是抒发内心不满的冷暴力,与“不敬”相去无多。在以家庭为单位的成员职责划分中,故事中的女儿已然缺位。‎ ‎ ‎ ‎ 交流在社会学中是双方的信息交换,仅单向沟通无法带来情感共鸣与同理感受,女儿的冷漠是宣布其对亲情交流的不参与,是以不积极的姿态面对两代人必然的视野、思想、观念差异。希拉里说:“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儿,我第一次做你的母亲,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因此,女儿的做法并不合情理。当你举起由厌烦与冷漠铸成的长刀斩断羁绊与牵挂时,同时割弃的还有那最柔软温暖的亲情。‎ ‎ 在亲子责权界定日趋合理之际,调整亲子关系的可行之策是在道德与法律的领域中给予父母最大程度的谅解,以心与心的交流构建美满、治愈疏离,勿待双亲老矣,只可将“终夜长开眼”,回报“平生未展眉”。‎ 还是《常回家看看》这首歌里唱得好啊:“……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父母是儿女的阳光,儿女是父母的心肝。真诚地沟通,使彼此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建立起更为深厚的感情;没有了沟通,相互之间就会越来越疏远。多关心孩子的生活,要是孩子考试考差了,做父母的,要耐心开导;多理解父母的艰辛,要是父母下岗了,做儿女的,就不要让父母更加憔悴,要让他们多笑一笑。可见,沟通是亲情的力量源泉。‎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莫使伤悲。唯尽子女之责,以心换心,方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写作。命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做题时,要注意认真审题。从要求上看,“对此现象,某班级拟召开班会讨论,请你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观点与思考”,是要求在材料涉及的范围内进行立意,且和班会有关,具有明确的写作方向。所给材料涉及事情是“父母在国庆期间悄悄到学校探望独生女儿,本准备送去惊喜却反遭冷落、抱怨”。女儿的态度:女儿说她已和同学约好要去外地游玩,父母未经同意就来到学校,对她极不尊重。有人不赞同女儿的做法,也有人认为父母的做法有待商榷,看法各有各的理由。要求考生体现自己的观点与思考,即考生需要对两种看法进行权衡与思考,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进行议论,也可以结合自己的思考,写出自己的看法。在对本题进行思考时,考生应该意识到,当今时代,亲情的维系早已由“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单向约束,发展到“平等”“民主”“理解”“尊重”的双向作用。无论选择哪种观点进行作文,都应充分考虑到当下时代子女的观点变化,亲情维系的变化,以理服人。在班会上展开讨论时,态度要明确,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写作时体现出观点的同时,要陈述好理由。‎ 参考立意:‎ ‎①孩子应理解父母。‎ ‎②父母应该尊重孩子。‎ ‎③亲情需要交流沟通。‎ ‎④可怜天下父母心。‎ ‎⑤亲子之间需要爱与尊重。‎ 素材积累:‎ ‎①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 ‎②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儿,我第一次做你的母亲,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希拉里 ‎③家庭是一项社会发明,其任务是将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古德《家庭》‎ ‎④和睦的家庭空气是世界上的一种花朵,没有东西比它更温柔,没有东西比它更适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养得坚强、正直。‎ ‎⑤只有健康的、建立在无条件爱的基础上的家长同孩子的相互关系,才能消除一切生活上的危机。‎ 层次结构:本文由原材料所及事情出发,谈到父母探望孩子反遭冷遇,联想及亲子交往的窘迫尴尬现象,明确了“女儿对父母的埋怨冷落实属不当”的态度,进而谈到作为子女应该“尽子女之责,以心之交流抚哀哀父母”的观点。论证中,作者引经据典,步步分析,由情入理,展开了“以心与心的交流构建美满、治愈疏离”的论述,给人以启发和思考。结尾再一次申明“沟通是亲情的力量源泉”,以“唯尽子女之责,以心换心,方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收束全文,呼应开头。文章结构完整,论述层次清晰,有一定说服力和感染力。‎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