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宝鸡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宝鸡市宝鸡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宝鸡中学2020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客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需要创造,创造文化并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是我们最为景仰的文化名人;而文化的载体是作品,尤其是传诵不衰的不朽名篇。翻开中国思想史、文学史等,无论是战国时的诸子百家、魏晋玄学、宋明理学,还是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有一连串永不忘怀的文化名人和光耀夺目的名篇巨著。在当代,同样需要培养文化名人,需要名篇巨著,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传统的士,主要是儒家讲的君子,应该是在道德上有标准,在文化上有贡献,是立德、立功、立言之人。无论是论语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教,任重而道远”,还是吕氏春秋中的“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都是对士的要求。这种要求表现在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名言中。一篇《岳阳楼记》,文以人传,人以文传,无论在文化上和人格上都足以垂范后世。而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则把读书人的责任提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些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 创造性,是人类活动的本质特征,但不同领域各有特点。技术领域,创造性表现为发明,新工具取代旧工具,新技术取代旧技术;科学领域,表现为发现,发现新的规律,提出新的原理。其进步方式不是取代,而是新领域的拓展和新原理新规律的发现。文化的创造性,既不是取代,也不是新规律的发现,而是原有传统文化的不断积累和创造性转化。恩格斯充分理解文化传承的这个特点,他说,“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发现以后的所有观点的胚胎,萌芽。”当然胚胎、萌芽终究是胚胎、萌芽,还必须不断地积累新的思想和进行创造性转化。在当代世界,完全停止在胚胎、萌芽阶段,重复希腊哲学的命题和思想是不可想象的。在当代中国,完全停留在先人智慧中包含的胚胎和萌芽中,只是“拿来主义",同样是不可想象的。‎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根本原则。不能认为凡是能传下来的都是精华,糟粕都被历史淘汰掉了。这种看法说对了一半。留下来的是精华,但也会留下糟粕。因为传统文化的流传和继承并非只决定于文化自身,还在于人的选择,尤其是统治者,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文化传承和选择。因而文化传统的演变并非与社会无关的文化自身的演变,必然同时会经历一个过滤和筛选的过程。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机体,精华与糟粕如水入泥,混在一起。因此继承传统文化不可能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必须经过自己的嘴咀嚼,经过肠胃的消化,即阅读和理解。传统文化中具有民族性、科学性、人民性因素的属于精华,而一切封建的、迷信的、落后的东西是糟粕。‎ ‎( 摘编自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 ‎1. 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 我们敬仰的文化名人创造了文化,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传诵不衰的名篇,成了文化的载体。‎ B. 中国思想史 和文学史中包含的令人永不忘怀的文化名人和名篇巨著,是后代子孙宝贵的精神财富。‎ C. 中国传统的士,即君子,在道德上有标准,在文化上有贡献,将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人生准则。‎ D. 古人在文章中,多次对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提出了要求,这种人格精神和文化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 文章先总后分,论证了知识分子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文化的创造性、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原则。‎ B. 文章第二段举例论证了中国传统的士在道德上的标准和在文化上的贡献,及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C. 文章论证创造性活动的特点时,将创造性在文化领域的表现与在技术领域和科学领城进行了对比。‎ D. 文章认为文化需要创造,这是因为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机体,精华与糟粕如水入泥,难以区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恩格斯理解文化传承的特点,所以说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形式中,能发现以后所有观点的胚胎、萌芽。‎ B. 文化的创造性需要对传统文化的不断积累和创造性地转化,因此停留在先人智慧中是不可想象的。‎ C. 传统文化的流传和继承,不在于文化自身,而在于人的选择,由统治者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扬弃。‎ D. 对待传统文化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说明糟粕都被历史淘汰了,而能流传下来的都是精华。‎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C项,“中国传统的士,即君子”说法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中国传统的士,主要是儒家讲的君子”,选项以偏概全。‎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文章认为文化需要创造,这是因为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机体,精华与糟粕如水入泥,难以区分”说法错误。强加因果,原文的表述是“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机体,精华与糟粕如水入泥,混在一起。因此继承传统文化不可能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必须经过自己的嘴咀嚼,经过肠胃的消化,即阅读和理解”,即“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机体,精华与糟粕如水入泥,混在一起”是因,“继承传统文化不可能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必须经过自己的嘴咀嚼,经过肠胃的消化,即阅读和理解”是果。‎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项,“能发现以后所有观点的胚胎、萌芽”说法错误。选项表述太绝对,原文是“差不多可以发现以后的所有观点的胚胎,萌芽”是“差不多”,不是都能。‎ 故选A。‎ ‎【点睛】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40年,爱国华侨陈嘉庚率团先后访问重庆和延安。在重庆,国民党专门列支了8万元盛情款待,当时这些钱可以买800头牛,他感到如鲠在喉。后来陈嘉庚到了延安,毛泽东请他吃饭。窑洞前一张坑坑洼洼的小方桌上,摆的是毛泽东自己种的大白菜和豆角,最讲究的是一碗鸡汤,还是邻居大娘杀了家里下蛋的鸡送来的。‎ ‎“中国的希望在延安”,陈嘉庚感叹。‎ 在走向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共产党人大公无私、艰苦奋斗,激励和召唤着亿万人民生死与共相依相随,一次次将“不可能”变成“一定能”。‎ ‎(摘自《新华网评:70年跨越雄关的“密码”》‎2019年9月26日)‎ 材料二:‎ ‎70年前的中国人,一定无法想象,如今的神州大地,在短短一分钟时间里,会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一分钟,上海的“魔方‎-2”‎超级计算机可完成24000万亿次浮点运算,广东生产5台民用无人机,复兴号高铁前进‎5833米 ‎,移动支付金额近4亿元……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时刻都在发生着新变化。一组《中国一分钟》系列微视频,让不少网友感叹,“中国的每一分钟,都在写下奇迹”。‎ ‎70年前的中国,基础弱、底子薄。毛泽东曾感慨:“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评选的“双百”人物,近日评选表彰的“最美奋斗者”,以及这些年涌现的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他们用自己的拼搏奋斗汇聚起共和国奔腾向前的历史潮流,用自己的执着坚守构筑成中华民族光耀千秋的精神丰碑。‎ 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概括出来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新中国的创立、巩固、发展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 ‎(摘自《求是网评:弘扬民族精神跨越“雄关漫道”》‎2019年9月27日)‎ 材料三:‎ ‎9月2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东门外,高擎紅旗的礼兵分列道路两侧,肩枪礼兵在台阶上庄严伫立。‎ 台阶上铺着长长的红毯,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拾级而上,进入人民大会堂东门。在共和国即将迎来70华诞的喜庆日子里,党和人民以至高礼遇,欢迎这些功勋模范人物的到来。‎ ‎9时58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一同步入会场。‎ ‎10时整,颁授仪式开始。‎ 在雄壮激昂的《向祖国致敬》乐曲声中,习近平站在授勤台正中,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一一颁授勋章奖章,并同他们亲切握手、表示祝贺,全场响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一枚枚勋章奖章,铭记着不可磨灭的功勋——‎ 于敏、孙家栋、袁隆平……一个个名字,一段段传奇,响彻金色大厅,传遍神州大地。‎ 虽已两鬓染霜,虽已步履蹒跚,但时间不会冲淡他们的卓著功绩。历史已将他们的名字,铭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上。‎ 最后,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对英雄模范的表彰。今天我们以最高规格褒奖英雄模范,就是要弘扬他们身上展现的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 ‎(摘自《一片丹心为祖国——国家助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领授仪式侧记》2019年9月30人民日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爱国华侨陈嘉庚在重庆,看到国民党官员的奢靡腐败让他如鲠在喉。在延安,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让他看到了希望。‎ B. 如今的神州大地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新变化,每一分钟都在写下奇迹,这是建国前的人们无法想象的。‎ C. 今年国庆前夕,党和国家隆重表彰英雄模范,既是在表彰他们不可磨灭的功勋,也是在表彰他们的可贵品质。‎ D. 毛主席当年的感慨表现了我们国家当时的处境。如今,党和人民凝心聚力.拼搏奋斗,极大的改变了落后面貌。‎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了对比手法。前者对比和侧面叙述相结合表现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大公无私,后者突出了70年的巨大变化。‎ B. 三则材料都采用了叙议结合的手法,叙述翔实,议论点睛,字里行间包含着深沉的历史感慨,也洋溢着对辉煌成就由衷的喜悦和自豪。‎ C. 作为消息,材料三报道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仪式,时间具体到分钟增强了现场感,体现出消息的时效性特点。‎ D. 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民族精神和对功勋模范人物的高度评价,是对所有做出贡献的建设者的高度肯定,同时也是在倡导正确的价值观。‎ ‎6. 70年间,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原因是什么?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A 5. B ‎ ‎6. ①共产党人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精神;②无数拥有中华民族精神的英雄人物;③无数英雄模范的无私奉献精神。‎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A 项,“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让他看到了希望”说法错误。是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以及大公无私的精神让他看到了希望。‎ 故选A。‎ ‎【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B项,“三则材料都采用了叙议结合的手法”说法错误,材料一没有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认真阅读原文内容及图表,再仔细阅读各个选项,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结合“在走向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共产党人大公无私、艰苦奋斗,激励和召唤着亿万人民生死与共相依相随,一次次将‘不可能’变成‘一定能’可知,是共产当人大公无私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使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结合“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评选的‘双百’人物,近日评选表彰的‘最美奋斗者’,以及这些年涌现的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他们用自己的拼搏奋斗汇聚起共和国奔腾向前的历史潮流,用自己的执着坚守构筑成中华民族光耀千秋的精神丰碑”“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概括出来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新中国的创立、巩固、发展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是无数拥有中华民族精神的英雄人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结合“一枚枚勋章奖章,铭记着不可磨灭的功勋——虽已两鬓染霜,虽已步履蹒跚,但时间不会冲淡他们的卓著功绩。历史已将他们的名字,铭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上”可知,是无数英雄模范的无私奉献精神是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点睛】‎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 ,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 ,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良心的利剑 安宁 他是我认识的一个教授,在学术界有很高的威望和声名,他门下的弟子,也都是精英。为了保证教授的质量,多年前,他就奉行一个原则,即每年只招收一个博士。即便如此,报考他的博士的学生依然是波涛般,今年败了,明年卷土重来。那个叫凡的学生,就是这样进入他的视野。‎ 凡是个少见的有韧性的人,连续报考了三年,均以几分之差屈居第二。第四年,凡又来考。他翻到凡的档案,微微一笑,想,这次无论如何也要给凡这样优秀的学生一个机会。这次,凡的成绩果然高居榜首。但是,就在面试前一天晚上,校长亲自打电话给他说,按照慣例我们先要照顾一下自己学校毕业的学生,况且第二名也不一定比第一名差,明天面试尽可能多考虑再作定论。‎ 这几句话的含义,他当然明白。每年总有一些人,千方百计地左右他的招生视线,他每次都能做到公平。这一次,他有些犹豫,校长为了招生,亲自打电话给他还是第一次,这个第二名的学生和第一名的水平不相上下。这个学生有较深的学术功底,校长有意栽培,定是想为学校培养后备力量,当然,该生的家庭背景亦不可小觑。那个连考了四年的凡呢?难道为了一份私心就让处在巨大喜悦中的凡瞬间跌入到冰冷的海底吗?如果开了先例,他以后在学生中的威信将怎样大打折扣?‎ 那一晚,他枕着这些问题辗转反侧,想到头疼欲裂,依然难以入睡。第二天展起,他打电话给另一个参加面试的教授,得知校长已经给这位教授提前打过招呼了。他知道这次的阻力非同一般,只好希求在面试中第一名的凡能够发挥出色,才能让这些阻力减弱。最后面试的结果,两个学生的表现不相上下,难分高低。‎ 面试结束后,他与另外几个教授,就究竟是按面试成绩,还是按照优先考虑本校学生的原则最取,好一番唇枪舌战。最终以无记名投票表决的方式决定录取,这是为了照顾校长面子的唯一可以选择的方式。他在据理力争下,勉强接受这一方式。在预料中,他一直想要招为弟子的凡在一种无形的压力下,终被PK下去。‎ 从那时起,他开始被一种奇怪的愧疚和不安折磨着。严重到每每看到这个被招收的学生,就会想起凡,想起他在面试上意气风发的模样;想起他挤在人群里看见红榜上没有自己名字时,眼睛里瞬间闪过的失落和哀伤;想起他看到自己走过来时,扭头走开去的尴尬。那一年,他比任何人都要盼望着下一届招生的到来,他想只要凡通过考试,无论如何,他都会将他招到门下,以此弥补曾有的过失。‎ 但是,凡在那一年没有报名。他在惶惑里又度过了漫长的一年,凡依然没有来。他终于知道那一次的错误将凡的自信和坚韧彻底地击垮了。这个醉心于学术的学生或许此后再也不会沿着这条路坚持不懈走下去了。而他,原本可以无视权威,无视其他专家的意见,将凡领入向往的芳香之旅的。‎ 他在其后的两年里,面容倦怠,神思忧惚,常常在登上讲台看到学生的时候,将要讲的内容统统忘掉。走路也蹒跚起来,不过63岁的人有了83岁的老者才有的无法收拾的衰颓和溃败。许多人以为他身体不好,劝他去医院诊治,他总是慌乱地找理由推掉。他的记忆力迅速地减退,却无法忘记凡转身时那淡漠的眼神,它像一把利剑,冰冷地插入他的胸膛。而他的良心却把那把剑推得更深,直到最后,他终于无法承受。‎ 他花费很长时间,通过很多人,辗转找到凡的电话。电话接起的一刻,他没有来得及介绍自己,便开口道:凡,你今年一定要来报考我的博士,只要你分数过了,我保证一定让你顺利录取。而在听到凡的应答后,他立刻挂断电话,好像稍微晚一秒,凡就会改变主意。‎ 凡终于在四年后成为了他的学生,而且是他的关门弟子。他在凡毕业的那一年因病去世。他没有告诉过凡,在那四年里,他曾与良心的利剑,进行了一场艰难痛苦的斗争,最终,心力交瘁的他向这把无形的利剑举手投降。‎ 凡自始至终不知道其中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也没有告诉导师,其实自已从来没有怨很过他,是他那一年觉得累了才放弃继续考试。当他接到导师电话的那一刻,心底充溢的,除了巨大的惊喜和感激,再没有其他。而这位让我始终敬仰的教授,在安详地闭眼离去的时候对此一无所知。‎ 人不知道的东西,时间与良心的利剑,却会清晰地记得。‎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教授在学界有很高的威望和声名,每年只招一个博士,凡连续报考了三年。因为凡的这种执着和韧性,教授最终录取了他。‎ B. 在面试前,教授接到校长的电话,让他按照惯例先照顾一下自己学校毕业的学生,高居榜首的凡就有可能不被录取,这让他陷人两难的抉择。‎ C. 为了照顾校长面子,教授勉强接受了以无记名投票表决的方式来决定录取,他想招为弟子的凡毫无悬念地被淘汰,这让他痛苦和不安。‎ D. 教授历经良心上的折磨,他鼓励凡再次报考,最终招收凡为关门弟子,可见教授是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小说剖析了人在良心的考验面前承受的极限。‎ ‎8. 以教授身份的“他”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9. 结合全文,分析小说标题的含义。‎ ‎【答案】7. A 8. ①侧面描写。通过他人的客观描述,写出了教授是一个有威望、有原则的人;②心理描写。本文有大量关于教授的内心活动的描写,展现人物内心的矛盾、痛苦、挣扎、内疚; ③语言描写。教授在饱受折磨之后,终于鼓起勇气给凡打了电话,人性中的善战胜了懦弱;④神态描写。如在第三次招生时,表现了他对人才的爱惜之情。 ‎ ‎9. ①把良心比作利剑,当人做了违背良心的事,良心就会像利剑一样,刺痛人的内心;②小说以“良心的利剑”为题,暗示人性中的善就像是一把利剑,最终会战胜人性中的恶。‎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A项,“因为凡的这种执着和韧性,教授最终录取了他”说法错误。教授是因为凡的执着和韧性关注到了他,但并不是最终录取他的原因。‎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题干的核心词有两个:“以教授身份的‘他’为例”“塑造人物形象运用的表现手法”。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然后结合文中叙述性的语句,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特点。小说中描写教授的句子比较多,“他是我认识的一个教授,在学术界有很高的威望和声名”“他就奉行一个原则,即每年只招收一个博士”通过侧面描写,写出了教授是一个有威望、有原则的人;“这一次,他有些犹豫,校长为了招生,亲自打电话给他还是第一次”“校长有意栽培,定是想为学校培养后备力量,当然,该生的家庭背景亦不可小觑。那个连考了四年的凡呢?难道为了一份私心就让处在巨大喜悦中的凡瞬间跌入到冰冷的海底吗?如果开了先例,他以后在学生中的威信将怎样大打折扣”,以心理描写,写出了他面临选择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他翻到凡的档案,微微一笑,想,这次无论如何也要给凡这样优秀的学生一个机会”心理描写,表现教授爱惜人才;“他枕着这些问题辗转反侧,想到头疼欲裂,依然难以入睡” “严重到每每看到这个被招收的学生,就会想起凡,想起他在面试上意气风发的模样;想起他挤在人群里看见红榜上没有自己名字时,眼睛里瞬间闪过的失落和哀伤;想起他看到自己走过来时,扭头走开去的尴尬”通过心理描写,写教授屈服于权势,没有录取凡,之后的内疚和痛苦;“他在其后的两年里,面容倦怠,神思忧惚,常常在登上讲台看到学生的时候,将要讲的内容统统忘掉。走路也蹒跚起来,不过63岁的人有了83岁的老者才有的无法收拾的衰颓和溃败”以神态描写、动作描写,饱受内心的折磨而变得衰颓;“凡,你今年一定要来报考我的博士,只要你分数过了,我保证一定让你顺利录取”语言描写,教授在饱受折磨之后,人性中善战胜了懦弱。‎ ‎【9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表里两个方面理解标题含义。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其次还要看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与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的联系等。本题题干“结合全文,分析小说标题的含义”,小说的标题是“良心的利剑”,标题是一个比喻句,本体是良心,喻体是利剑,良心就像一把利剑一样,能够撕开人性当中的懦弱,卑劣。表层意是小说中的教授,当他与屈服于面子,或者是屈服于校长的权势之后,终日饱受着良心的折磨,这种良心的折磨就像是一把利剑一样,割痛了他的内心,让他痛不欲生,无法面对学生,更多的是无法面对自己。深层义以良心的利剑为题,暗示人性中的善就像是一把利剑,最终会战胜人性中的恶。‎ ‎【点睛】人物的形象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的特征和内在的特征。外在特征是指人物的外貌、衣着、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是指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命运变迁等。小说塑造人物的作用:整体上说就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主要包括:一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某种价值观、道德观或行为品行;二是通过人物的命运发展来反映某种社会现状。‎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勾涛,字景山,成都新繁人。登崇宁二年进士第。建炎初通判黔州田祜恭兵道境上涛白守燕劳之祐恭感恩厉下郡得以无犯湖湘贼王辟破秭归将犯夔门夔兵素单弱,宣司檄佑恭捍御,涛帅黔兵佐之,贼溃去。七年,迁右司郎官兼校正。时沿边久宿兵,江、浙罢于馈饷,荆、襄、淮、楚多旷土,涛因进羊祜屯田故事,事下诸大将,于是边方议行屯田。淮西都统制刘光世乞罢,丞相张浚欲以吕祉代之,涛谓:"祉疏庸浅谋,必败事,莫若就择将士素所推服者用之。"浚不纳,祉至,果以轻易失士心,未几,郦琼叛,祉死于乱。浚闻之,夜半召涛愧谢。时帝驻跸建康,欲亟还临安。川、陕宣抚使吴玠言都转运使李迨朘刻赏格,迨亦奏玠苛费,帝以问涛。涛曰:"玠忠在西蜀,纵费,宁可核?第移迨他路可尔。"帝然之。八年,除史馆修撰。重修《哲宗实录》,帝谕之曰:"昭慈圣献皇后病革,朕流涕问所欲言,后怆然谓朕曰:'吾逮事宣仁圣烈皇后,见其任贤使能,约己便民,忧勤宗社,古今母后无与为比。不幸奸邪罔上,史官蔡卞等同恶相济,造谤史以损圣德,谁不切齿!朕痛念遗训,未尝一日辄忘,今以命卿。"六月,《实录》成。复修《徽宗实录》,丞相赵鼎谕旨宜婉辞纪载。涛曰:"崇宁、大观大臣误国,以稔今祸,藉有隐讳,如天下野史何?"七月,除给事中。秦桧尝令人谕意,欲与共政,涛以书谢之。桧讽言劾之,不报。俄以疾卒,年五十九。遗表闻,帝震悼。涛风貌伟然,颇以忠亮自许。国有大议,帝必委心延访,往复酬诘,率漏下数刻始罢。料边情如在目前,知名之士多所荐进。有文集十卷,奏议十卷。‎ ‎(节选自《宋史·勾涛传》)‎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建炎初通判/黔州田祜恭兵道境上/涛白守/燕劳之/祐恭感恩/厉下郡得以无犯/湖湘贼王辟破秭归/将犯夔门 B. 建炎初/通判黔州/田祜恭兵道境上/涛白守/燕劳之/祐恭感恩厉下/郡得以无犯/湖湘贼王辟破秭归/将犯夔门 C. 建炎初/通判黔州/田祜恭兵道/境上涛白守/燕劳之/祐恭感恩/厉下郡得以无犯/湖湘贼王辟破秭归/将犯夔门 D. 建炎初通判/黔州田祜恭兵道境上/涛白守/燕劳之/祐恭感恩厉下/郡得以无犯/湖湘贼王辟破秭归将/犯夔门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屯田: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 B. 驻跸:皇帝后妃外出,途中暂停小住或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通行。也泛指跟帝王行止有关的事情。‎ C. 宗社:宗庙和社稷。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社稷分别是谷神和土神。宗社、社稷都可代表国家。‎ D. 漏:古代计时器,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如“ 铜壶滴漏”(亦称“铜壶刻漏"),“漏尽更深”。‎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 勾涛关心民疾,减轻百姓负担。当时沿边防线长久驻扎军队,江、浙人民疲于军队的供给,他于是进言实行屯田制,有效改善了民生。‎ B. 勾涛善于明察,具有先见之明。他反对承相张凌派吕祉去代替刘世光,但张凌没有采纳,结果吕祉令人大失所望,张浚为此惭愧后悔。‎ C. 勾涛忠直诚信,保得整帝信任。他受命重修《哲宗实录》,复修《徽宗实录》:他熟悉国事,皇帝多次向他咨询,很多大臣由他推荐。‎ D. 勾涛不畏权责,坚持自我本色。他曾拒绝赵鼎关于修史的建议,后又推辞秦桧共同掌权的意愿,秦桧示意别人弹劾他,朝廷没有答复。‎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玠忠在西蜀,纵费,宁可核?第移迨他路可尔。‎ ‎(2)崇宁、大观大臣误国,以稔今祸,藉有隐讳,如天下野史何?‎ ‎【答案】10. B 11. C 12. A ‎ ‎13. (1)勾涛曰:“吴玠在西蜀,即使他乱收费,哪里有办法查核呢?(2)崇宁、大观年间,大臣误国,以至于造成现在的祸端,假使有隐瞒和避讳,如天下野史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句子翻译:建炎初年,任黔州通判。田祜恭驻扎在边境,勾涛态度很恭敬,设宴犒劳田祜恭。田祐恭非常感动,驻守厉下。所以郡里能够不被侵犯。湖州湘州的贼王辟攻下了秭归,将要侵犯夔门。“建炎初”意思是建炎初年,表时间的状语,可以单独成句,“初”后断开,排除AD;“田祜恭兵道境上”,“田祜恭”主语,“兵”名词用作动词,驻扎,作谓语,“道境上”宾语,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C项,“社稷分别是谷神和土神”说法错误,社稷分别是土神和谷神。‎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A项,“有效改善了民生”说法错误。无中生有,文中没有 提及民生有无改善。‎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纵”,即使;“宁”,怎么,哪里;“第”,只; ‎ 第二句得分点:“稔”,积聚,造成;“藉”,即使;“如……何”,固定句式,把……怎么样。‎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 ‎“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勾涛,字景山,成都新繁人。考中崇宁二年进士。建炎初年,任黔州通判。田祜恭驻扎在边境,勾涛态度很恭敬,设宴犒劳田祜恭。田祐恭非常感动,驻守厉下。所以郡里能够不被侵犯。湖州湘州的贼王辟攻下了秭归,将要侵犯夔门。夔州的兵力向来势单力薄,宣抚司下达檄文让田佑恭防卫、抵御,勾涛率领黔地的士兵辅佐他,贼人大败而去。建炎七年,升任右司郎官兼校正。当时沿边长久驻扎军队,江、浙两地运送粮饷很疲乏,荆、襄、淮、楚等地有很多荒地,勾涛于是上言羊祜屯田的故事,朝廷把这件事下达给众位将领,于是边境才商议施行屯田的制度。淮西都统制刘光世请求辞职,丞相张浚想要让吕祉接任他的职务,勾涛说:“吕祉才疏学浅,一定会坏事,不如选择平素被推重佩服的将士来任命。”张浚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吕祉到任后,果然因为被看不起而失去人心,不久,郦琼反叛,吕祉死在战乱中。张浚听说了这件事,在夜里召勾涛表示愧疚和歉意。当时帝出行到建康,想要马上回到临安。川、陕宣抚使吴玠上奏说都转运使李迨减少苛刻悬赏时规定的报酬数目,李迨也上奏说吴玠征收苛捐杂税,皇帝用这件事来询问勾涛。勾涛曰:“吴玠在西蜀,即使他乱收费,哪里有办法查核呢?只能把李迨调到其他地方罢了。”皇帝认为他说的对。八年,任史馆修撰。重修《哲宗实录》,皇帝下诏对他说:“昭慈圣献皇后病势危急,我流泪问她想要说什么,皇后凄怆的对我说:‘我侍奉宣仁圣烈皇后,看到她能够任命贤能的人,约束自己方便百姓,为国事而忧虑勤劳,从古至今没有人能和母后相比。不幸的是奸邪的小人迷惑圣上,史官蔡卞等人同流合污,捏造毁谤历史有损圣德,谁不咬牙切齿表示痛恨呢!我深切的顾念遗训,不曾有一天忘记,现在就把这件事交给您了。”六月,《实录》完成。然后又修撰《徽宗实录》,丞相赵鼎建议他应该用委婉的言辞来记载。勾涛曰:“崇宁、大观年间,大臣误国,以至于造成现在的祸端,假使有隐瞒和避讳,如天下野史又有什么不一样呢?"七月,任职给事中。秦桧曾经让人示意,想要和他一起共同执政,勾涛写信拒绝了他。秦桧委婉的弹劾他,皇帝没有回复。不久,勾涛因为生病死去,年五十九。遗表上奏朝廷,皇帝非常震惊并哀悼。勾涛仪表堂堂,形体伟岸,以忠诚坚贞自许。朝廷有大事要商议,皇帝一定倾心请教,反复问答,大多时间很晚了才停止。管理边境的情况就好像在眼前一样,知名之士大多是他推荐引进。有文集十卷,奏议十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隋宫 唐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注]①本诗作于857年作者游江东时。隋宫指隋炀帝在江都营建的行宫。②紫泉,即紫渊,长安水名。③芜城,广陵之别名,指隋之江都。④日角,额角突出,古人以此为帝王之相,指唐高祖李渊。‎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全用叙事,用“紫泉”比喻长安,与“烟霞”相互映衬,写出了长安宫殿的巍峨壮丽。‎ B. 诗人在颔联中用虚拟语气推想,,如果不是玉玺归了李渊,他是不会以游览江都为满足的。‎ C. “无萤火"“有暮鸦”,在鲜明对比中诗人感慨今背,语言冷峻深沉,寓无限沧桑之感。‎ D. 诗歌有写景,有叙事,有暗写,有明说,都是围绕批判亡国之君这一主旨而驱使笔墨的。‎ ‎15. 本诗含蓄蕴藉,立意深远,你从中读出了哪些感情?作者用了哪些手法表达感情?‎ ‎【答案】14. B 15. ①今昔对比。把隋炀帝放萤夜游山谷、开凿运河南游的繁奢与隋亡国后的凄凉进行对比,表达了今昔盛衰之慨。②尾联以反诘的语气假设,讽刺了隋炀帝重蹈陈后主覆辙,直指荒淫亡国的主题,并含蓄地表达了对当朝统治者腐败行为的批判。‎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他是不会以游览江都为满足的”说法错误。“他”不是李渊,是杨广。‎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情感和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回顾诗词的描写手法,一般有: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等。作答时简要地描绘情景,概括画面的内容和特色,最后通过所描写的环境或场景的特色来概括作者的情感即可。‎ 本题题干“本诗含蓄蕴藉,立意深远,你从中读出了哪些感情?作者用了哪些手法表达感情”,颈联“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把“萤火”和“腐草”“垂杨”和“暮鸦”联系起来,于一“有”一“无”的鲜明对比中感慨今昔,深寓荒淫亡国的历史教训。“于今腐草无萤火”,这不仅是说当年放萤的地方此时已成废墟,只有“腐草”而已;更深一层的含意是,杨广为了放萤夜游,穷搜极捕,弄得萤火虫绝种。“终古垂杨有暮鸦”,渲染了亡国后的凄凉景象。上句说于今“无”,自然暗示昔日“有”;下句说“终古”“有”,自然暗示当日“无”。从前杨广“乘兴南游”,千帆万马,水陆并进,鼓乐喧天,旌旗蔽空;隋堤垂杨,暮鸦自然不敢栖息。只有在杨广被杀,南游已成陈迹之后,日暮归鸦才敢飞到隋堤垂杨上过夜。这两句今昔对比,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只表现对比的一个方面,让读者从这一方面去想象另一方面,既感慨淋漓,又含蓄蕴藉。尾联“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用杨广与陈叔宝梦中相遇的故事,以假设、反诘的语气,把批判荒淫亡国的主题深刻地揭示出来,陈叔宝因荒淫亡国,投降隋朝,和当时隋朝的太子杨广很相熟。杨广当了天子,乘龙舟游江都的时候,梦中与死去的陈叔宝及其宠妃张丽华等相遇,请张丽华舞了一曲《玉树后庭花》。这首舞曲是陈叔宝所作。被后人斥为“亡国之音”。诗人在这里特意提到它,意为杨广目睹了陈叔宝荒淫亡国之事,却不吸取教训,既纵情龙舟之游,又迷恋亡国之音,终于重蹈陈叔宝的覆辙,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诗在最后发问:他如果在地下遇见陈叔宝的话,难道还好意思再请张丽华舞一曲 《后庭花》吗?问而不答,余味无穷。‎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生于优患,死于安乐》中先强调人要经历各种困苦磨练,后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一旦“_____,_______”,国家就必定灭亡的论断。‎ ‎(2)荀子在《劝学》中开头连用几个比喻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并顺势推论出“____,_____”,强调了广泛学习并不断省察自己的重要性。‎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_____,____”两句,回忆元嘉年间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所导致的惨痛失败,提醒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答案】 (1). 入则无法家拂士 (2).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 元嘉草草 (6). 封狼居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拂,参,知,嘉,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城脚下,雁栖湖畔。围绕以“新经济,新共同体”为主题的2019年创新经济论坛目前在北京落下帷幕。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全球600余位政府官员、企业高管、科技创新领袖和专家学者共聚一堂,探讨加强合作,共建开放、创新、共享的世界经济,在这个冬日里为世界经济带来一道暖阳。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中国,正在以开放、创新的姿态加速集聚澎湃的发展动能。开放创新不仅使中国经济更具活力,还让世界享受到中国创新、开放所带来的红利。( )“封闭的创新是没有生命力的”“如果切断彼此的联系,禁止技术交流,全球创新生态系统就会分崩离析”…….嘉宾们在论坛上齐声呼吁,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唯有在开放中创新,在发展中共赢。创新是引领发展的最强动力。开放的中国正在加速集聚发展的新动能,也必将助推世界经济合作与增长。‎ ‎17.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围绕以“新经济,新共同体”为主题的2019年创新经济论坛日前在北京落下帷幕 B. 以“新经济,新共同体”为主题的2019年创新经济论坛目前在北京落下帷幕。‎ C. 以“新经济,新共同体”为主题的2019年创新经济论坛日前在北京落下帷幕。‎ D. 围绕“新经济,新共同体”为主题的2019年创新经济论坛日前在北京落下帷幕。‎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这不仅表现出中国以自身开放推动做大全球市场蛋糕,而且显示出中国的强大吸引力,让各国共享中国机遇。‎ B. 这不仅显示出中国的强大吸引力,而且表现出中国以自身开放推动做大全球市场蛋糕,让各国共享中国机遇。‎ C. 这不仅表现出中国以自身开放推动做大全球市场蛋糕,让各国共享中国机遇,而且显示出中国的强大吸引力。‎ D. 这不仅显示出中国的强大吸引力,而且让各国共享中国机遇,表现出中国以自身开放推动做大全球市场蛋糕。‎ ‎19. 对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每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每位中国人的心中都会涌动着豪情。‎ B. 哺嗒嘀嗒,表针的声响有力而富有节奏,像在发泄似的奔跑,又像在跳着欢快的舞……‎ C. 她立刻不好意思地说:“昨晚……看了一夜……”‎ D. 地震,洪流,水灾…….面对始料不及的灾难,我们渴盼一场成功救授。 那种没有伤亡、没有牺牲、高效率的救援。‎ ‎【答案】17. C 18. B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画线句子中,“围绕……”与“以……为主题”句式杂糅,删去“围绕”;排除AD;“目前”,现在、此刻,即到现在为止的意思,用在此处不当,应改为“日前”,排除B。‎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 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本题中,“不仅……而且”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应先“显示出中国的强大吸引力”,然后“表现出中国以自身开放推动做大全球市场蛋糕”,最后“让各国共享中国机遇”。‎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要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 ‎ ‎ 文中的省略号表示列举事物的省略;‎ A项,省略号表示引文或引述的话有所省略;‎ B项,省略号表示引文或引述的话有所省略;‎ C项,省略号表示说话时断断续续;‎ 她立刻不好意思地说:“昨晚……看了一夜……”‎ D项,省略号表示列举事物的省略;‎ 故选D。‎ ‎【点睛】省略号有什么作用:1.表示语意未尽;2.表示话未说完;3.表示说话时断断续续;4.表示列举事物的省略;5.表示静默或思考;6.表示语言中断;7.表示列举同类事物和序数词语的省略;8.表示引文或引述的话有所省略;9.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模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①________?千百年来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说,幸福就是有钱享受。可世界烟草大王杜克的女儿12岁时继承了其父1亿美元的资产,却一生郁郁寡欢,最后寂寞死去。②_____。有人说,③___。可台湾女作家三毛在作品风靡东南亚几十年后,却以一只丝袜结束了生命,给世人留下几许感慨。名没有带给她幸福。有人说,幸福是位尊权重。可深宫重院的龙子龙女们却发出了“愿生生世世勿生帝王家”的深重叹息。权没有换得他们的幸福。‎ ‎【答案】 (1). 幸福是什么 (2). 钱没有换得他们的幸福 (3). 幸福是享有盛名 ‎【解析】‎ ‎【详解】‎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要求所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根据上下文“有人说,幸福就是有钱享受”“有人说”“有人说,幸福是位尊权重”可知,本文主要阐述的问题是什么是幸福,据此,第一空应该填写“幸福是什么”;第一种认知是幸福是有钱享受,由下文“名没有带给她幸福”,可知,第二空应该填写“钱没有换得他们的幸福”;据前文“钱没有换得他们的幸福”,第二种认知是幸福是有名气,故第三空应该填写的是“幸福是享有盛名”。‎ ‎21.根据下列材料的主要信息,给“‎5G”下定义,不超过60字。‎ 作为‎2G、‎3G和‎4G系统之后的延伸,‎5G是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在这种技术条件下,声音和图像等模拟信号被数字化,由模拟转换器转换为高频信号传输。‎5G的优势在于数据传输速率高于以前的蜂窝网络,信号传输稳定,这些特点使‎5G可以实现大规模的设备连接。‎ ‎【答案】‎5G是把声音和图像等模拟信号数字化,以由模拟转换器转换为高频信号传输,具有速率高、信号传输稳定特点的移动通信技术。‎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下定义时,语言必须符合“被定义概念”+“是”+“种差”(事物的本质特征)+“属概念”(包含被定义概念范围的上一级概念)的格式要求。根据这个格式,在试题指定的材料当中,分析并选取这三项内容,组成一个完整的定义即可。解题步骤:第一步:①确定主干,找到属概念。属概念(宾语)是活动。主干:‎5G是移动通信技术。第二步:②筛选信息,分析种差,作为定语。查找特点。认真阅读材料,将事物特点依文字顺序找出来,用横线画出来,并用序号标明,尽可能找全,不要遗漏。第三步:③整合信息,按序组成一个单句。整理特点。分析找到的若干特点,如果不属于事物的内涵则要删掉,如果有重复则要合并。要根据若干特点的内在关系,适当调整彼此之间的顺序,使语句连贯,顺序合理。以单句形式呈现的定义,除“主干句”外,其余能体现本质属性的材料都要改造成修饰成分,如定语或状语。而这些修饰成分的排列,常常不是随意的,语序要尽量合理,符合习惯或事理。多个定语的排列,一般遵循下列顺序:表领属的短语——表数量的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名词短语,或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循序。最后,整体斟酌修改。根据答题要求和所给材料,全面检查对照,加以修改。‎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快意自然,知行合一。”研学旅行逐渐成为中小学教育的一道风景。但在某校组织高二暑期赴省外进行山水研学之旅时,遭到了“冷遇”。“马上高三了,出去耽误学习。”“从来没有独自外出过,谁能照顾我?”“去省外,又这么多天,怕家长担心。”“打开网络观天下,何必劳费身心?”……‎ 面对各种不同的理由,你会做出怎样的回应?请结合材料内容,以“高二年级学生会”的名义,写一篇“告高二年级全体同学书”,体现你的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告高二全体同学书 亲爱的高二全体同学:‎ 大家好!‎ 学校组织暑期赴省外研学之旅,我们听到了不同的声音:有担心学习的,有担心安全的,有担心没人照顾的,但我想说,我们即将成年,成年人需要独立解决许多事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我们踏上研学之旅,为成年献礼。我们高二学生会借此机会与大家做以沟通交流。‎ 第一,放松身心。高三期间的假期少之又少,压力大,因此这次活动主要目的是放松身心,为了更好地进入高三,迎接高三充实的学习生活。第二,感悟生活。山水研学并不是游山玩水,而是于山水之中亲自感悟生活,这种感悟是课堂学习所不能达到的。第三,增长见识。目前学生普遍学习压力大,负担重,眼界过小,仅仅停留在一方教室。网络或许能遍观天下事,但绝没有自己亲身经历印象深刻。第四,独立自主。步入高三意味着成年,但不少学生在生活方面过分依赖父母,自理能力不足,可谓“一心只读圣贤书”。而这次研学无疑提供了一个好机会,锻炼我们的独立能力和自理能力。第五,增进友谊。就同学间关系而言,这种活动更能增加同学之间的友谊,增强班级凝聚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行教给我们的并不只有知识,更有那种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的信心与毅力。第六,开阔眼界。有的同学会说,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为何不坐在家中打开网络遍观天下呢?网络可以想看什么就有什么,但也只能是眼观而不能身临,我们和自然美景之间永远隔着屏幕,眼界决定了一个人内心的世界,领略过世间万物的多彩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领悟苏轼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感慨。山水研学之旅是校方站在多个角度为我们策划的,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读书与行路一样,终其一生,我们都在路上。‎ 针对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我们做出了以下回应:第一,研学过程中,我们会有专门的老师,就历史、文化等进行讲解,并不会耽误学习。第二,随行有男女生活指导老师各一名,照顾大家的日常生活。第三,可以携带移动设备,同学们每天都能及时与家长联系,不会让家长担心。带队老师也会将每天的行程做记录,及时与家长远程沟通。对于因病或其他原因而不能参加研学山水活动的同学,请及时向班主任请假。‎ 总而言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过的书是知识,走过的路是经历。‎ 研学之旅已经开启,成年舞台开始搭建,我们需要的是鼓起勇气,接受挑战,为18岁成人礼献礼——通过研学之旅,成就精彩人生。‎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本次旅行中找到自己心中的那片净土。‎ 祝大家学业有成,旅行顺利!‎ ‎                  高二级学生会 ‎2019年 7月12‎日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写好这一类型的作文,有赖于对材料本身的解读。要仔细品读,揣摩意蕴,读懂材料,把握主旨,从而确定写作的重点,这是写好该类文章的关键。‎ ‎【审题】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过程: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材料针对目前在中小学中较为流行的研学旅行,但关注对象放在即将进入紧张高考备考的准高三学生身上,使得“行’与“学”形成尖锐的矛盾,准高三学生以各种理由反对山水研学之旅,写作任务为“以‘高二年级学生会的名义’,写一篇‘告高二年级全体同学书’”,这一任务体现对能力和素养的考查,突出目前高考语文试题重视情境化设计的发展趋势。题干中“体现你的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创设一个相对真实的情景场景和比较明确的问题,要求让学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方案,在说理中体现出情感的生发和价值的判断。写作的针对性和对象感较强,避免了套作和宿构,发挥了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 ‎1.真实情境的限制。本题所设置的情境为,某校为高二学生组织暑期山水研学之旅,却遭到了“冷遇”。学生的理由是,怕耽误学习;担心没人照顾;怕家长担心;网络观天下,不必劳费身心……这是考生写作的出发点,考生要针对这些理由做出相应的回应。‎ ‎2.典型任务限制。材料要求考生以“高二年级学生会”的名义,写一篇“告高二年级全体同学书”,体现自己的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以‘高二年级学生会’的名义”表明书写者是一个团体,读者是高二年级全体学生,因此应该写成公告的形式,不能写成个人私信,语言风格要体现公文的特点,以分析、议论为主,不能过于抒情,不能整段列举名人事例。‎ ‎“告高二年级全体同学书”为应用文,“书”即为“书信”,格式上要符合一般书信的形式:称谓、问候语、正文、署名、日期。特别是日期,根据材料中“暑假”这一信息,不能写成考试当天,而应写为7月份暑假前夕。‎ ‎ “体现你的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即写作时除了要围绕已发生的学生不愿研学这一事件发表见解外,还必须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同意并乐于参加此次研学活动。‎ ‎3.价值判断的限制。写作必须在认可学校组织山水研学之旅的前提下进行,不能将观点定为取消研学活动。此外,写作要围绕材料,针对学生对于山水研学之旅的四种认识展开分析,并一一作出回应。‎ 开放性 ‎1.题目具有开放性。题目既可以是题干中给定的“告高二年级全体同学书”,又可以以写作内容的主旨命题,如体现独立自主、亲自实践、知行合一等,最好是用观点做正标题,将“告高二年级全体同学书”作为副标题。‎ ‎2.立意具有开放性。根据材料中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快意自然,知行合一”这一表述,既可以从个人素质的发展、人才培养的方向立意,也可以从学习知识的多种途径方面立意,还可以从实践的重要性方面立意,总之,要强调山水研学之旅的意义和必要性及安全等方面的周密安排。‎ ‎3.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题目所给材料贴近考生实际,现场感强,甚至有的考生真实遇到过,由此引发的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考生有话可说。考生可以结合材料所给信息,并联系现实与自身实际展开行文,引用相关素材进行论证,开放性较强。‎ ‎【立意】①知行合一 ‎②于实践中寻真知 ‎③求学贵在探索 ‎④迈出脚下第一步 ‎⑤绝知此事要躬行 ‎⑥于磨练中彰显风华 ‎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素材】《石钟山记》,大名鼎鼎,非是其文笔之深奥,乃其道理、精神之纯朴也。大文豪苏轼,读万卷书不在话下,然亲自上石钟山,追寻真理,其精神可嘉也。‎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也,实践出真知。若非亲眼一览大海之广阔,河伯岂知自身之狭小,望洋向若而叹曰:“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今年年初,耶鲁大学法学院华裔教授蔡美儿,在其2011年新书《虎妈战歌》中认为,“以强迫压力为特点的中国传统子女教育方法,远优于西方式的教育方法”。11月,香港商人萧百佑出版教子经《所以,北大兄妹》称,“打孩子是一种文化,把三个孩子打进北大”。‎ ‎【结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是把“任务”更明确出来,因此,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首先要对“任务”进行确定性判断。比如,我们不妨明确如下问题:①这是一个什么任务?②怎样才算基本完成任务?③完成任务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