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重点班)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2017-06)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重点班)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2017-06)

‎2016-2017第二学期高二重点班第四学月检测 语文试题 一、 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 谈审美移情 ‎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 ƒ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 ④‎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⑤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是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⑥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人的不自由常常来自人自身。自身是有限的,它是自由的牢笼。可是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会。“自我”与天地万物的界限消失了,人的情感也就从有限扩大到了无限。‎ ‎ 1、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 B.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但是,立普斯对移情的阐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 ‎ C.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D.移情与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 ‎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对移情现象作出理论概括的主要是西方的美学家,不过《庄子·秋水》中对“鱼之乐”的记载表明我国的哲学家早已经描绘了这种现象。‎ ‎ B.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 ‎ ‎ ‎ C.审美的人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与人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的自然倾向是一致的。‎ ‎ D.审美移情能让人的情感自由解放。美感必定伴随着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帮人打破自身的有限性,让自我的必灵丰富化,给人带来充分的自由。‎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 ‎ B.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 ‎ C.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 ‎ D.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题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 (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 第九封信 金立明 ‎ “我很好!一切都很正常。胳膊恢复得很快,刚做过透视,再过一个星期就可以拆石膏了……”她提笔写道。‎ ‎ 可是她想写的却是:“快回来吧,我唯一的远在天边的骨肉!我糟透了。现在,我仅有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再看你一眼了。我这骨折不是通常的骨折,刚从医院里回来,我能从医生们的眼神里看出来,很快,我就要离开人世了。”‎ ‎ 可是她是母亲,她不能这么写。‎ ‎ 死是肯定的了,对于她的孩子来说,这是一种难以承受的打击。可是要是她赶了回来,停止了两个月后即将完成的学业,面临将是双重的灾难。而一份就已经过重了……我不能再给她添加那另外的一份了……自从有了这一想法后,每天,她都强打精神,开始想为她的孩子再做一些她所能做的事。她开始一封一封地写起信来。这是她一直保持着的习惯,每周一封信。‎ ‎ 为了瞒住事实,每一封信都用的是一种平和而又轻松的语气。‎ ‎ 写满了八封信后,在写第九封时,她的四肢便有些不听使唤了。她有些后悔,她想到现在就是再想改变主意,想让她的孩子马上回来,怕都已经来不及了。可是这第九封信她还是坚持着写完了。有时一整天,她只能写上一两句。‎ ‎ 死期临近了,病房里那位专职护士答应了她这严肃的请求,同意在她死后将按着顺序,照样每周一封地发出这些已提前写好、封好了的信。‎ ‎ 那在英国攻读学位的女儿每次收到母亲的信时,都有一种无法形容的喜悦。说透了,在这异地,只有这才是促使她不断努力的真正动力。‎ ‎ “……新来的保姆姓陈,人挺不错,不像有的保姆,一吃完饭,洗完碗,就进屋里睡觉去了。那天刮大风,所有的灯都灭了,她一直陪我聊天,直到天明。”‎ ‎ “……在家时,小狗总是等你回来给它开晚餐罐头。你走了都快四年了,可直到现在,它仍没有改过这一习惯哩。那天傍晚,见它始终站在门口朝着后院的马路呆望,时不时地呜呜哀叫几声,我就完全知道,那是它在殷切地盼着你回来给她准备晚餐哩……”‎ ‎ 学期终于结束了。脱下那套为拍照而穿上的博士服后,她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而就在这个时候,第九封信也就随着到来了。‎ ‎ “具,不要难过,不能不告诉你的是,在你收到这封信时,我已辞世近两个月了。请不要惋惜我们没能最后见上一面。……这是我唯一能为你做的事了。你没有父亲,一直靠打工挣钱学习,你的成长极其不易。但好在千辛万苦,你还是入了正轨。‎ ‎ “两个多月前,在你写信告诉我,说你将闭门不出,直到获得学位后再给我写信时,我便有了这一想法。‎ ‎ “前面那八封信都是我在重病时写成的。你没有看出破绽来,我很高兴。……别哭泣,具,你不是常人,也别浪费路费再赶回来看我的骨灰盒了,这没有太大的意义。关于我的病情,我已附上这段时间的病历。‎ ‎ “你自幼就比谁都美丽。自你长成后,看着你简直是一种享受。你比我怀你时所想象的要全面多了。但可惜的是,从小时候起,你就没有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常因为衣服而受同学们的嘲讽,实在是太对不起你了。在获得学位后,我希望你能开始一种真正的生活,希望能像那始终处于劣境中的辛迪瑞拉一样,总有一天,你的美丽,你的心地,你所秉有的一切都能得到公认……”‎ ‎ “哦,不!……妈妈!”看到这里,具再也忍耐不住地痛哭起来……“可是为什么,为什么我们常要用惨痛的、确确实实的牺牲,去换取那些所谓的虚无的利益啊!为什么利总是高于益,占据了心灵里这最最主要的位置呢?”‎ ‎ 时隔很久,她仍在想着,仍分辨不清:母亲究竟是为自己做了一件好事,还是一件错事呢? 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小说以“信”为线索,通过对母亲写信和女儿读信的过程描写,表现了母亲对女儿的深沉之爱,令人感动。‎ ‎ B母亲的每一封信都用的是一种平和而又轻松的语气,目的是为了瞒住自己即将去世的事实,让女儿能安心完成学业。‎ ‎ C小说擅长人物心理描写,“死是肯定的了,对于她的孩子来说,这是一种难以承受的打击……”这部分属于人物内心独白。‎ ‎ D小说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动人,高潮部分女儿读母亲第九封信,既紧扣小说标题,又表现了母亲、女儿各自的形象特点。‎ ‎ E本文虽篇幅短小,但情节完整,以第一封信展开叙述,以第九封信结尾,首尾呼应,表现了作者对小说中母女的同情。‎ ‎ 5、小说中引用了母亲两封分别讲保姆和小狗的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 6、“为什么利总是高于益,占据了心灵里这最最主要的位置呢?”这里“利”和“益”具体指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利益”观?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二、 古代诗文阅读(3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一10题。‎ ‎ 宇文神举,太祖之族子也。神举早岁而孤,有夙成之量,族兄安化公深器异之。世宗初,起家中侍上士。世宗留意翰林,而神举雅好篇什。帝每有游幸,神举恒得侍从。保定元年,袭爵长广县公,邑二千三百户。寻授帅都督,迁大都督、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拜右大夫。四年,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治小宫伯。天和元年,迁右宫伯中大夫,进爵清河郡公,增邑一千户。高祖将诛晋公护也,神举得预其谋。建德元年,迁京兆尹。三年,出为熊州刺史。神举威名素重,齐人甚惮之。五年,攻拔齐陆浑等五城。‎ ‎ ‚及高祖东伐,诏神举从军。并州平,即授并州刺史,加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州既齐氏别都,控带要重。平定甫尔,民俗浇讹,豪右之家,多为奸猾。神举励精为治,示以威恩,旬月之间,远迩悦服。寻加上大将军,改封武德郡公,增邑二千户。俄进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增邑通前六千九百户所部东寿阳县土人相聚为盗率其党五千人来袭州城神举以州兵讨平之。‎ ‎ ƒ 宣政元年,转司武上大夫。高祖亲戎北伐,令神举与原国公姬愿等率兵五道俱入。高祖至云阳,疾甚,乃班师。幽州人卢昌期、祖英伯等聚众据范阳反,诏神举率兵擒之。齐黄门侍郎卢思道亦在反中,贼平见获,解衣将伏法。神举素钦其才名,乃释而礼之,即令草露布。其待士礼贤如此。属稽胡反叛,入寇西河。神举又率众与越王盛讨平。时突厥与稽胡连和,遣骑赴救。神举以奇兵击之,突厥败走,稽胡于是款服。‎ ‎ ④初,神举见待于高祖,遂处心腹之任。王轨、宇文孝伯等屡言皇太子之短,神举亦颇与焉。及宣帝即位,荒淫无度,神举惧及于祸,怀不自安。初定范阳之后,威声甚振。帝亦忌其名望,兼以宿憾,遂使人赍鸩酒赐之,薨于马邑。时年四十八。‎ ‎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俄进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增邑通前六千九百户/所部东寿阳县土人相聚为盗/率其党五千人来/袭州城。‎ ‎ B、俄进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增邑通前六千九百户/所部东寿阳县土/人相聚为盗/ 率其党五千人/来袭州城。‎ ‎ C、俄进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增邑通前六千九百户/所部东寿阳县土人相聚为盗/率其党五千人来/袭州城。‎ ‎ D、俄进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增邑通前六千九百户/所部东寿阳县土人/相聚为盗/率其党五千人/来袭州城/‎ ‎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世宗初”“保定元年”“天和元年…‘建德元年”“宣政元年”都是以皇帝的年号纪年的方法。此外,古代还有用干支纪年或年号与干支合起来纪年的。‎ ‎ B、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 C、“高祖”是帝王的庙号。著名的有汉高祖刘邦、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等。‎ ‎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 A、周世宗非常喜欢宇文神举,皇帝每有游幸,总是让他随从侍奉。宇文神举继承了他父亲的长广县公的爵位,食邑二千三百户。不久,宇文神举又被周世宗任命为帅都督。‎ ‎ B、宇文神举是一个治理有方的人。在治理并州的时候,宇文神举针对此地的现实状况,励精图治,恩威并用,一月之间,远近心悦诚服。‎ ‎ C、宇文神举对待士人礼贤敬重,黄门侍郎卢思道曾参与反叛,被捉住后,将要被处死。宇文神举早就钦佩他的才能名望,就把他释放,以礼对待,当即命令他起草文告。‎ ‎ D、周宣帝即位后荒淫而没有节制,宇文神举恐怕自己遭殃,心中不安。后来被周宣帝派人赐毒酒而死,享年四十八岁。‎ ‎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 (1)神举早岁而孤,有夙成之量,族兄安化公深器异之。(4分)‎ ‎ (2)逆旅之父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 重临事异黄丞相①,三黜名惭柳士师②。‎ ‎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 桂江③东过连山④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①[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②[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因“直道事人”三黜。③[桂江]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④[连山]指诗人所往之地连州。‎ ‎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 A、一、二句以叙事起,勾画出诗人和朋友屡遭挫折的经历,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 B、诗人以典明志,“事异”两字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 ‎ C、“名惭”意为自己声名比不上柳士师,表现了诗人仕途不顺因而声名不显,心情失落。‎ D、“并”“尽”有情有致,描绘出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之景。‎ E、以“回雁”、“哀猿”反衬离别之情,诗境也变而凄厉了,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12.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雨霖铃》的结句。比较这首诗的尾联和《雨铃霖》的结句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异同。‎ ‎(三)名言名句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道德经》里提及的“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与《论 语》中的“ , ”有异曲同工之妙。‎ ‎(2)韩非子在《五蠹》里说“是以圣人 , ,论世之事,因为之备”,表明了应该立足现实,从世界出发解决问题。‎ ‎(3)《逍遥游》中指出“ , ”,就像倒在堂上低洼之处的一杯水无法浮起杯子一样。‎ 三、 语言文字运用(17分)‎ ‎14.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    )‎ ‎①为吸引眼球,自媒体故弄玄虚、断章取义甚至歪曲事实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与民众生活生死攸关的食品安全领域,常常成为某些缺少操守者制造恐慌的重灾区。‎ ‎②上周六败走抚顺之后,甲A赛程刚好过半,鲁能泰山队战绩差强人意,年初制定的冲三甲,争第一的目标眼看着已成镜中花水中月。‎ ‎③泰军队同时和中、美、日都有甚多交流,因此很多国人以为中国在泰国军内也有影响力,这其实不过是一种一厢情愿的看法。‎ ‎④他似乎天生就是吃作家这行饭,提起笔来文不加点,轻而易举,真是教人佩服!‎ ‎⑤市场上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由于价格低,辨别难度高,消费者尤其是网购消费者,很容易买到假冒伪劣产品。‎ ‎⑥艺术品是宇宙的精华,也是世界的缩影,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自然界具体而微的表现。‎ ‎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③④⑥ D ④⑤⑥‎ 1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 ‎ A.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后,各参研参试单位纷纷表示,要发奋努力把大型客机打造成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制造强国的标志性工程。‎ B.《朗读者》开播后,许多光电名嘴、企业职工、机关干部、退休教师、留学生吟诵社等朗诵爱好者,纷纷加入文化经典朗诵的行列。‎ C.“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发展势头迅猛:无论是在大学校园,还是在产业园区,抑或是在街道社区,各类创业创新赛事如火如荼。‎ D.桃花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按照建成生态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乡,制定了五年发展建设规划。‎ ‎16.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今天我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唱我自己写的歌,感到万分荣幸;评委老师的点评让我受益匪浅,谢谢您们的聆听! ‎ B.现在我介绍一下我们班的任课老师,他们都是从上届毕业班中直接蹲班下来的,知识渊博,经验丰富,没有一个省油的灯。 ‎ C.张经理,您家父今天来公司找您,您不在,我负责接待的;他叮嘱说您回公司后,一定要跟他打个电话。 ‎ D.“认识你自己”是一个很深奥的哲学命题,王教授理解深刻,能够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加以解释,讲得非常浅显易懂,我收获很大。 ‎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3分)‎ 一个人总是上网,不读书,我认为他是没有文化的。 ① ?文化就是进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去进行思考,而这个传统主要就存在于书籍之中。网络的长处是迅速传递当下的信息,它不让人思考。当然如果你素质好,你上网的时候也会思考。 ② ?我相信不是从网络上得的,而是 ③ ,有了这个底蕴,这样的人上网不怕,他不会被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所左右,所淹没,他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 1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 ‎(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 ,子贡属于 。(2分)‎ ‎ (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3分)‎ 四、 作文(50分) 1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 某书店开通了24小时营业模式。两年来,每到深夜,当大部分读者离开时,一部分人开始走进来。他们有的是喜欢夜读的市民,有的是自习的大学生,有的是外来务工人者,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书店从来不驱赶任何人,工作人员说:“他们有的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但是只要是来看书,哪怕只看一页、只看一行,都是我们的读者;甚至有的人只是来休息,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有意义。‎ 要求: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ƒ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 ‎ 语文试题答案 ‎ 1.C 2.B 3.D(详解见2017高考山东卷)‎ ‎4、A,C 【解析】B并不是每一封信都如此,第九封信告诉了女儿事实。D小说情节并不波澜起伏,而是在平静叙述中道出母亲对女儿的深爱之情。E结尾不是第九封信,而是女儿良久的沉思。(答对一项给2分)‎ ‎【解题思路】注意审题,明确要求从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角度赏析 ‎【易错点】对重点语句脱离文本架空分析 ‎ 5、①虚构保姆这一情节,目的是告诉女儿自己生活得很好,让女儿安心;讲小狗之事,含蓄地表达了母亲对女儿的期盼②体现了母亲想要瞒住事实,又极其孤独,无限思念女儿、期盼女儿归来的矛盾心情,突出了深爱女儿的母亲的形象。③情节上,也为女儿读第九封信的高潮蓄势,增强小说感染力。(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解析】虚构保姆这一情节,含蓄地表达了母亲对女儿的期盼。情节上,也为女儿读第九封信的高潮蓄势,增强小说感染力。‎ ‎ 【解题思路】掌握小说的基本内容,并且熟记常用的表现手法。‎ ‎ 【易错点】不能准确理解文中信息。‎ ‎6、“利”指母亲看重的,哪怕牺牲自己也希望女儿获得的学业成就和人生成功。“益”指女儿看重的能回国照顾病重的母亲,见母亲最后一面,获得心灵慰藉的母女亲情。(2分) 看法:‎ 观点一 这样的“利益”体现了母亲对女儿深沉之爱,令人感动。①母亲独自养育女儿,唯其成才是最大的心愿,所以隐瞒了自己病重即将去世的事实,鼓励女儿最后完成学业;②女儿在母亲的爱与持支持下最终完成学业,没有辜负母亲一直以来在学业上对她的期望,尽了母亲所希望的孝道;③母亲的忍耐和牺牲成就了女儿学业的成功,表现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一曲浓浓的母爱颂歌,令人感动。(观点1分,陈说理由一点1分) 观点二这样的“利益”体现了人们在面对名利时牺牲亲情,成就名利的无奈,令人心酸。①‎ 母亲病重,即将离世,唯一的亲人能在身边对母女二人来说都是一种慰藉,而母亲却隐瞒了事实,致使母女未能见最后一面,留下了永久的遗憾。②母亲为了女儿能完成学业牺牲自我,牺牲亲情,表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更体现了相依为命的母女在生活中的不易与艰辛,无奈与辛酸。③这样的“利益观”展示了两代人关于亲情与名利、爱与孝的不同理解,引发人们对“爱”这一主题深层次的思考。(观点1分,陈说理由一点1分)‎ ‎ 【解析】从文本中读到悟中领略。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更体现了相依为命的母女在生活中的不易与艰辛,无奈与辛酸。展示了两代人关于亲情与名利、爱与孝的不同理解,引发人们对“爱”这一主题深层次的思考。‎ ‎ 【考查方向】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及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 ‎ 【解题思路】要具有从文本中读到领悟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的能力,领悟两代人关于亲情与名利、爱与孝的不同理解,引发人们对“爱”这一主题深层次的思考。‎ ‎ 【易错点】不能深刻理解文章内涵及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7、D 俄进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增邑通前六千九百户。所部东寿阳县土人,相聚为盗,率其党五千人,来袭州城。‎ ‎【易错点】“俄进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中的“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容易误导不仔细的考生。‎ ‎8、A 【解析】“世宗”是皇帝的庙号。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 【解题思路】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尤其是科举、官职等基本常识。‎ ‎ 【易错点】考生可能对“薨”、“世宗”是皇帝的庙号不甚了解,但对于了解不多的常识,不应轻易下错误结论。‎ ‎9、A 【解析】“宇文神举又被周世宗任命为帅都督”错误。因为宇文神举被任命为师都督是在“(武帝)保定元年”后。‎ ‎ 【解题思路】先抓住主干,读全读准。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 【易错点】不能从全文出发来判断,断章取义,造成误判 ‎10 、(1)宇文神举在早年就死了父亲,有早成的气量,同族兄长安化公宇文深对他十分器重。(4分) (2)略。‎ ‎ 【译文】宇文神举是太祖同族兄弟的儿子。宇文神举在早年就死了父亲,有早成的气量,同族兄长安化公宇文深对他十分器重。世宗初年,开始担任中侍上士。世宗留意有知识的翰林,而宇文神举很爱诗文。皇帝每有游幸,总是让他随从侍奉。武帝保定元年,宇文神举继承了他父亲的长广县公的爵位,食邑二千三百户。不久被任命为帅都督, 升任大都督、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被任命为右大夫。保定四年,升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主管小宫伯。天和元年,升右宫伯中大夫,晋封清河郡公,食邑增加一千户。高祖准备处死晋公宇文护时,宇文神举参与了筹划。建德元年,升京兆尹。三年,出任熊州刺史。宇文神举威名素来很高,齐人很害怕他。五年,攻克齐国的陆浑等五城。 高祖东征时,诏命宇文神举随军。平定并州后,当即任命他为并州刺史,加赠上开府仪同大将军。该州是齐室别都,控制着交通要道。刚平定没多久,民风轻薄狡诈,豪强大户,多为奸猾之人。宇文神举励精图治,恩威并用,一个月之内,远近心悦诚服。不久加赠上大将军,改封武德郡公,食邑增加二千户。不久,升任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增加封邑加上以前的共计六千九百户。他管辖的东寿阳县的土人,纠集为盗,率领党徒五千人,前来袭击州城。宇文神举率领州兵将其讨平。 宣政元年,神举转任司武上大夫。高祖亲自北伐,命令宇文神举与原国公姬愿等人率兵,分五路攻入。高祖抵达云阳时,病势转重,于是撤军。幽州人卢昌期、祖英伯等人聚众占领范阳反叛,皇帝诏令宇文神举率兵把他们捉住。齐国的黄门侍郎卢思道也在反贼中,平定贼党后被捉住,准备处死。宇文神举早就钦佩他的才能名望,就把他释放,以礼 对待,当即命令他起草文告。就是这样礼贤敬重文人。适逢稽胡反叛,侵入西河。宇文神举又率军会同越王宇文盛平定稽胡。当时突厥与稽胡结盟,派骑兵赴援。宇文神举出奇兵进击,突厥败逃,稽胡于是表示归附。 当初,宇文神举被高祖器重,当作心腹委任。王轨、宇文孝伯等人多次上言皇太子的短处,宇文神举也屡有参与。宣帝即位后,荒淫而没有节制,宇文神举害怕大祸临头,心中不安。刚平定范阳时,威名大振。皇帝忌妒他的名望,又有旧怨,就派人送毒酒赏赐给他,在马邑去世。时四十八岁。‎ ‎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注意重点词语、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的翻译。“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和难点,一般分值也最大。这一考查形式,兼考实词、虚词、句式、修辞、词类活用、文史常识等,带有较强的综合性。文言文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文如采用了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可采用意译,其他最好采用直译的方法,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用词(转换成双音节词)、语气与句式。‎ ‎11、C,E ‎ ‎【解析】C“名惭”,是对刘柳齐名自愧不如的谦辞,表示了对柳的敬重之意。E:反衬——— 正衬,哀景哀情。(选对一项2分,选对两项5分)‎ ‎【考查方向】掌握诗歌常见表现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 ‎【解题思路】典型景物衬托,视听结合,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细节描写,掌握并运用常见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表现手法等同表达技巧;狭义的表现手法常常指渲染、烘托、象征、映衬、对比等。‎ ‎【易错点】表现手法掌握不准确。‎ 12、 ‎(1)内容上,同:情感相同:都是抒写离别之愁绪;(2分)异:对象不同:柳词抒写爱人离别之愁,刘诗抒写朋友离别之愁。(2分)‎ ‎ (2)手法上,同:同为想象别后之景,采用虚写手法。(2分)异:柳词直抒胸臆,以千种风情衬尽羁旅愁苦,人间别恨;刘诗以想象之景结情,寄离情于山水;或者答“有所思”一语双关。(2分)‎ ‎【解析】(答出虚写或者想象都给满分)(答出以景结情或者双关都给分。)‎ ‎【考查方向】理解和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 ‎ ‎【解题思路】准确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含义并了解创作背景。‎ ‎【易错点】考生理解不深并且思考不全面。‎ 13、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 (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14、C 【解析】①生死攸关,关系到生和死。指生死存亡的关键。不合语境,语境强调关系密切,应改为“息息相关。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②‎ 差强人意:差:程度副词,勉强,尚,略,稍微;强:振奋。原指还能振奋人的意志,表示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语境中显然指的是“不能使人满意”。望文生义,把含义理解反了。③一厢情愿,意指单方面的愿望或不考虑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意愿。④文不加点,比喻作文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⑤良莠不齐:莠:狗尾草,很像谷子,常混在禾苗中。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专指人)对象用错。⑥具体而微,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 ‎15、C【解析】2017浙江卷 ‎16、D 【试题分析】A“您们”不能用于复数;“聆听”使用对象有误。B“省油的灯”含贬义;再有“蹲班”一词不太恰当。C“家父”使用对象不对,“家父”是面对别人对自己父亲的称呼。而称别人的父亲,叫“令尊”,此句中 “您”与“家父”矛盾。 ‎ ‎17、①什么叫文化 ②但一个人的好素质从何而来 ③他自己真正读过一点书 ‎ 【解析】第①道横线应填的是个问句,其下文讲“文化就是”,可知此处应填的是文句“什么叫文化”。 第②道横线应填的也是个问句,其上文讲的是“素质”,下文讲的是“得”之处。因此此处应紧承上文填入“一个人的好素质从何而来”之类的问句。根据第道横线的上文,可知此处应填入“好素质的得之处”,结合文段开头,不难知道这里应填入“读书”之类的语句。)‎ 18、 ‎2017浙江卷 ‎ (1)德行 言语 ‎ (2)平等待人;‚善于勉励。‎ ‎19、作文。参考2017山东卷。‎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