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第八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第八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高二年级第二次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平等自愿合作关系必须以共利双赢为基础,否则平等自愿合作关系就无法实现,即使暂时实现也很难持久。正如宋代耿延年在总结信州铅山铜场兴衰的原因时指出:“惟务与民共利,经久可行。不欲专利于官,而有害于民;不欲取办一时,而贻患于后。”入中也是如此。官府依据入中法招募商人入纳粮草于规定的沿边地点,给予钞引,使至京师或他处领取现钱或金银、盐、茶、香药等,“若官尽其利,则商旅不行”。‎ 宋初对酒、醋、陂塘、墟市、渡口等的税收,由官府核计应征数额,招商承包。商人缴保证金于官,取得征税之权,谓之买扑。宋代在买扑承包经营中,官府所定竞标价必须适中,即一方面竞标者以这一竞标价承包后,通过经营可以获取承包利润;另一方面,官府作为招标者,以这一竞标价转让经营权后可以尽可能地获取财政收入最大化。这就是“承扑者无破败之患,而官入之利有常而无失也”。换言之,竞标价不能太高,否则竞标承包者就很有可能不赢利,甚至亏损。另一方面,如竞标价太低,官府作为招标者无法从转让经营权中获得财政收益,同样,这种买扑承包也没必要存在。‎ 宋代的入中法能较长久地实行一段时期,其基础也是官商双方共利双赢。如有一方不能从中获得好处,就会中止双方的平等自愿合作。入中法中政府得到的好处甚多,既通过卖茶获利,更重要的是又可通过商人解决沿边军需供给难题。而对于商人来说,则可获得较丰厚的商业利润。‎ 相反,入中法的失败,其关键原因就是大量茶引无法兑现茶叶而贬值,使商人无利可图,甚至亏本,商人只好退出入中法,中止与政府的合作。正如文彦博指出的:“非茶法弊,盖昔年用兵西北,调边食急,用茶偿之,其数既多,茶不售则所在委积,故虚钱多而坏法也。”‎ 宋初以来的矿冶业,不问冶户冶炼的多寡,必须按照国家硬性规定的矿税课额缴纳。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难以探明矿藏量,如果实行课额制,很难准确保持官府与坑户、冶户之间共利双赢的合作平衡点,使双方的平等合作关系失去坚实的基础。到王安石变法期间,与召募制相结合的分成制便应运而生了,这就是二八抽分制。如绍兴七年,朝廷同意“金银坑场并依熙丰法召百姓采取,自备物料烹炼,十分为率,官收二分,其八分许坑户自便货卖”,使官府与坑户、冶户的共利双赢找到了一个“经久可行”的平衡点。尤其对于后者来说,避免了因生产不足但课额不减而引起的折业代赔的弊端,坑户、冶户的再生产获得了一定的保证。‎ 宋代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确立官民平等自愿合作关系时,重视以共利双赢为基础。如在出让坑冶坊场经营权时,注意根据各州买扑坊场历届课利的增减情况,酌中确定一个课利钱数额作为本届承包的最低价。南宋政府出卖、出租官田宅时,要求立价“量度适中估价,务要公当,不致亏损公私”,并严防官吏在估产立价中营私舞弊。‎ ‎(摘编自方宝璋《略论宋代政府经济管理从统治到治理的转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对酒、醋、陂塘、墟市、渡口等的税收买扑承包中,如果官府竞标价定得低,承扑者在经营过程中就不会有亏损破产的担忧。‎ B. 宋初政府为了保证财政收益,硬性规定缴纳矿税课额,这损害了官府和坑户、冶户的利益,也影响了矿冶业的发展。‎ C. 宋用兵西北,商人到沿边地区用粮草换取茶引,但手中持有的大量茶引却无法兑现茶叶,这是入中法失败的关键原因。‎ D. 宋代的二八抽分制与召募制相结合,恢复了官民间的平等合作关系,使其重新找到了共利双赢“经久可行”的平衡点。‎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只有共利双赢,才有可能实现并维持平等自愿合作关系。在总结铜场兴衰原因时,耿延年也指出了这一点。‎ B. 在买扑承包经营中,宋政府要最大限度地获取财政收益,做到“有常而无失”,就必须在转让经营权招标时确定适中的竞标价。‎ C. 王安石变法期间,开始实行分成制,允许商户依法采矿和自备物料冶炼,官府只抽取小部分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矿业的再生产。‎ D. 为了严防官吏因营私舞弊而致公私双方的利益受损,南宋政府在进行出卖、出租官田宅等经济活动时,要求估价适中,立价公当。‎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推行入中法,政府收获甚多。政府发放钞引让商人兑换茶叶,从中获利;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商人之力,解决边境军需供给难题。‎ B. 二八抽分制是宋政府与矿冶业主之间的利润分成制度,它的优点是在课额不减的情况下,避免了因生产不足而引起的折业代赔的弊端。‎ C. 入中法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顺利实行,是以官商共利双赢为基础。对商人而言,能够有利可图,自然不会退出入中法,中止与政府的合作。‎ D. 在出让坑冶场坊经营权、核计应征数额时,宋政府重视承包商的利益,根据各州历届买扑课利的增减情况,酌定了一个适中的承包价。‎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原文说很难准确保持合作平衡点,即很难保证官府和坑户、冶户利益均衡。“为了保证财政收益”于文无据。‎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要求估价适中,立价公当”的目的是为了“不致公私亏损”,而非“严防官吏营私舞弊”。‎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那就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生产不足但课额不减”是之前的弊端,实行二八抽分制后,课额是根据生产额而变化的。‎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 王奎山 ‎1982年我读大四。那年的春节,我领着徐美红一起回乡下过年。徐美红的爸爸当时是我们省财政厅厅长,一个厅长千金,能看上我这乡下娃,那是因为我有三篇论文上过学报。徐美红的到来,简直在我们那个村子里刮了一场十二级的台风。女人们孩子们都挤到我家的院子里来看稀奇,一时间,院子里热闹成了一锅粥。男人们到底矜持一些,远远地站在那里看,议论。父亲拿着香烟,满面春风地上前挨个儿给大家敬。大家也不客气,会吸的,当场点着吸了起来;不会的,就夹在耳朵上。‎ 这是刚刚到家那天的事。此后的几天里,家里也是人来人往像赶集一样,没个冷清的时候。母亲高兴地说,咱家几十年都没有这样热闹过了。父亲点点头,说,那是哩,那是哩。‎ 直到年三十下午了,家里才算清净下来。母亲麻利地剁好饺子馅,妹妹和好面,和父亲三个人包起饺子来。我和徐美红表示要帮忙,被母亲坚决地拒绝了。于是,我躺在厨房一角父亲平时睡觉的地铺上看书。徐美红也找了一本闲书,懒懒地靠在我的身上看。这中间,徐美红上了一趟厕所。黄昏时候,饺子包完了。妹妹说,憋死我了,就往厕所跑。一会儿妹妹就跑回来大惊小怪地喊,猪跑哪里去了?咱家的猪跑哪里去了?父亲母亲都慌了,忙着往厕所里看,厕所里空空如也,哪里还有猪的影子?我们这里,厕所和猪圈是在一起的。‎ 突然,妹妹像是想起什么似的,大声说,俺嫂中间上厕所了,肯定是出来的时候忘记拴栅栏门了。这是极有可能的事。一到乡下,徐美红就暗中朝我抱怨,啥都好,就是解手太恐怖了,身边那么个东西朝你虎视眈眈的,吓死人了。因此她匆忙离开时忘记拴栅栏门,以至于让猪跑了出去,这是极有可能的事。母亲忙给徐美红打圆场,批评妹妹说,你胡说个啥,你嫂出来咋会忘记拴栅栏门!徐美红也是个实心人,也不知道推卸责任,说,我忘记拴没拴栅栏门了。父亲宽厚地笑笑,说,我出去找找看,二百多斤重的大肥猪,还能丢了?说罢,父亲就出去找猪去了。跟着妹妹也说,反正没事,我也出去找找。‎ 天黑透了,四周传来噼噼叭叭的鞭炮声。别人家都在过大年了,我们家却连灯都没有点,五口人有两口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奔波呢。‎ 终于,父亲回来了。停了一会儿,妹妹也回来了。父亲把手一挥,朝母亲说,烧火吧,不能因为丢了一头猪,就连年也不过了,该咋过还咋过。父亲还特意朝我和徐美红笑笑,说,丢不了,一头二百多斤重大肥猪,往远处跑,它又跑不动,肯定就在附近,我明天再去找,保准找得到。‎ 话是这样说,但一家人谁也无法轻松下来,特别是徐美红。因为整个事件极有可能是她的粗心大意而造成的,所以更显得心事重重的样子,饺子吃了没几个,就丢下饭碗早旱地上床歇息去了。‎ 第二天一大旱,父亲就出去找猪了。然后,妹妹也出去了。母亲说,反正我在家也是闲着,我也出去,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这样,家里就剩下我和徐美红两个人了,我想起母亲的话,“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就征求徐美红的意见,要不我也出去找?徐美红说,谁不让你去了?你去吧,你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我有些尴尬地笑笑,走过去拍了拍徐美红的脑袋,也出去找猪去了。在那样一种特定的情况下,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我只能选择一头猪。我希望徐美红能理解这一点。‎ 一直找到中午,连根猪毛也没有找到,我垂头丧气地往回走。刚进村,就见妹妹远远地迎了上来。一看到妹妹脸上灿烂的笑容,我就知道猪找到了。果然,是父亲在附近的崔庄找到的。原来,头天下午猪跑到人家的包产地里吃麦苗,被人家赶到自家的猪圈里圈了起来。父亲给人家买了两盒烟,才把猪赶回来的。回到家里,父亲母亲脸上都是一脸的欢笑。‎ 突然,妹妹发现了一个新情况,说,哎,我嫂哩?又问我,哥,我嫂不是跟你一块儿找猪去了吗?母亲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知道出大事了,像个孩子一样“哇”地哭了起来。母亲一哭,本来就是孩子的妹妹也跟着哭了起来。父亲虽然没有哭,眼圈也红红的,对我说,我马上就去国营家借车子,你赶紧到新安店去。‎ 新安店,是京广线上离我们家最近的一个火车站。‎ ‎4.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作品截取生活横断面,写我和徐美红回我老家过年丢猪找猪的小事,表现了城市与乡村在环境、观念、处理问题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差别。‎ B. 徐美红之所以能看上我这乡下娃,并不是因为有什么爱情,而是因为她觉得在学报上发表过三篇论文的我有出息,和我结合有美好前途。‎ C. 徐美红的到来在村子里所引起的强烈震动、不会吸烟的乡亲把我父亲敬的烟夹耳朵上、厕所和猪圈相连等细节描写,表现了乡村的愚昧。‎ D. 丢猪以后,一家人陷入慌乱,赶紧去找猪,忽略了第一次上门的徐美红;一气之下,她离开我家,父亲赶紧借车子,让我到新安店去追她。‎ ‎5. 身为厅长千金的徐美红来到乡村过年和离开乡村,分别引起了怎样的反应?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6. 作品为什么以“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为题?请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①徐美红的到来,引起强烈震动。女人们孩子们都挤到我家的院子里来看稀奇,男人们远远地站在那里看、议论,家里像赶集一样热闹。家里人更是高兴,热情招待。‎ ‎②徐美红离开,母亲像孩子一样哭了,小妹也跟着哭了起来,父亲红着眼圈让我去车站把徐美红追回来。‎ ‎③开头的“热闹”和结尾家人的遗憾、痛惜的对比(或:开头的“热闹”反衬了结尾家人的遗憾、痛惜),写出了乡村的闭塞、落后,凸显了乡村和城市生存状态的巨大差异。 ‎ ‎6. ①从主题表现角度来看,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孰重孰轻,城里人和乡下人有着截然相反的回答,从而突出了城乡所存在的巨大差别。‎ ‎②从结构安排来看,徐美红来到乡村过年和丢猪找猪是作品的线索。‎ ‎③从读者感受来看,将人与猪放在一起,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五个选项主要考查了人物性格、小说主旨、写作线索、写作特点等,考点较全。B项,“不是因为有什么爱情”说法绝对;C项,“愚昧”说得有些过分,应为“落后”;E项“一气之下”不妥,徐美红内心有不理解,也有愧疚。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内容、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①读全文;②抓标题;③辨文体;④找线索;⑤理层次。解答本题,考生要紧密结合文本,抓住文章中细节,判断选项对错。‎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题干“身为厅长千金的徐美红来到乡村过年和离开乡村,分别引起了怎样的反应?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这是一道考查情节的作用的题目,答题时抓住关键词语“分别引起了怎样的反应”“ 作用”,“”主要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作用应该从(结构+内容)的角度答题。本题主要是前后形成的鲜明对比,从内容和主旨角度分析对比的作用。段落作用题解题思路:1.段落的作用(结构+内容)2.结构: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开头:统领全篇、引起下文、营造氛围。本题就是开头段的作用。中间:承上启下、对比反衬、伏笔铺垫 。比如本题就是中间段落。结尾:首尾呼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3.内容:概括段意(方法:抄原句、提取重组、自己概括),联系主旨情感。 答题格式:结构(包括表现手法)+ 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 绿色包装是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其中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描金彩绘、绢丝锦带、红木雕镂等产品过度包装现象得到一定遏制。然而,每逢节日过度包装总会“露头”.“锦衣加身”的月饼也会出现在市面上。过度包装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背道而驰。‎ 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垃圾中三分之一是过度包装,尤其是逢年过节,粽子、月饼等更是被包装“绑架”,包装成本可达商品本身价值的数十倍,纸张、木材、丝绸、金属等被大量消耗,令环境、资源不堪重负。‎ 过度包装屡禁不绝倒逼治理手段完善和治理方式创新。应当加快立法进程,将过度包装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统一规范,加强对流通领域和商家的法律约束。在鼓励简约包装的同时,加强对过度包装的处罚力度。‎ 企业是包装的责任主体,要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注重生态和环境效益。推广使用绿色包装袋,多采用可降解、可循环使用的包装材料。让那些希图用过度包装在市场上投机取巧的企业,没有出路。‎ 个人的微小行动可以汇聚成环保大作为。让包装回归“绿色”,缓解环境压力,同样有赖于全社会消费端的绿色化。每个人应当从自己做起,树立勤俭节约、绿色消费的理念。毕竟,对生态环境负责,就是为自己的生存环境负责。‎ ‎    (摘编自《让包装回归“绿色”》,2017年9月27日新华网)‎ 材料二:‎ 长期以来,过度包装屡受诟病,为何仍大行其道呢?很大程度是商家推波助澜。精致的外观,华美的装饰,更能抓人眼球,让消费者在众多商品中多看一眼。包装豪华了,商品显得更上档次,身价自然水涨船高,赚取的利润也更多。这背后的商业逻辑,不难理解。‎ 除了商家的利益驱使,最根本的还在于高价买“面子”的不理性消费观念。事实上,普通家庭购买商品,大多还是讲究物美价廉,不会过分追求高档包装。可见,过度包装的商品,市场最主要还在于礼品消费。送礼的人抱着“好包装上档次,送礼出手有面子”的心态,对商品本身质量是否过硬,反倒不那么关心,最重要的是看着“高大上”就行。好面子、爱虚荣,在这般社会心态的影响下,过度包装似乎从不缺市场。‎ 过度包装使一些消费者盲目攀比,反过来商家瞅准了消费者心理,不断升级包装,生产更多华而不实的产品,导致恶性循环。一些经过特别包装的商品,价格一般都是平常包装的几倍,甚至更高。但是,商品质量并没有什么两样,最终吃亏的还是消费者。再往大了看,“一流包装,三流产品”,一个企业,不在“里子”上讲究,却只在“面子”上下功夫,也不利于国产品牌的成长。‎ 礼品原本寄托的是纯真质朴的情感,一旦过度包装,反而使感情变了味儿,成了利益输送和交换。特别是那些公款送礼者,“慷公家之慨,结私人之谊”,最终财友两空,正是教训。‎ ‎ (摘编自《包装“瘦身”靠倡导新型消费观》,2017年9月29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记者近日走访多家商超发现,月饼过度包装问题明显改善,200元左右价位、包装朴素的月饼礼盒成了主流。不过,一些给亲友送礼的消费者还是希望包装更精致一些,精明的网店为此专门推出了月饼豪华包装礼盒。‎ ‎“自家吃月饼没啥讲究,太繁复的包装反倒是浪费;如果是送给长辈,我就单独买个包装。”今年中秋节,市民彭女士换了种买月饼的方式:先买好月饼,再到网上另买合适的包装盒,既便宜实惠,也能图个漂亮体面表达心意。‎ ‎“超市里的月饼礼盒包装太同质化了,可选择的样式太少。网上单卖的包装盒花样多,可以慢慢挑,针对不同的送礼对象选不同的包装盒。”彭女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买来的月饼六块不足百元,而网购一个包装盒也就十几块钱。‎ 以“月饼包装盒”为搜索词,在淘宝网上能搜到4000多件相关商品,在京东商城上能搜到近200件相关商品。看似简单的月饼包装盒,被商家们玩出了新花样,清新插画包装、文艺牛皮纸包装、竹篮礼盒……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心仪的包装。‎ 网上销售的月饼包装礼盒价格并不贵,10元上下、纸质的月饼包装盒占主流,工序稍复杂、文艺范儿的包装能卖到几十元的价位。‎ ‎“这几年,月饼企业几乎都不怎么做豪华包装的月饼了,更注重月饼本身的品质。”本市一家知名月饼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 ‎(摘编自(《节俭风逼退月饼豪华包装》,2017年9月30日《北京日报》)‎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详细阐释了该如何整治包装问题,以往过度包装屡禁不止,这提醒我们治理的手段要进一步完善,治理的力度要有所加强。‎ B. 材料二分析了过度包装长期以来大行其道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商家难辞其咎,但消费者的购买需求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C. 我们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消费者的消费理念越来越理性,他们现在购买月饼时,关注更多的是月饼的口味,而不再只是产品的包装。‎ D. 以上三则材料部谈论了月饼的包装问题,虽然现在市场上仍然存在着过度包装的现象,我们需要做的工作也还有很多,但前景令人乐观。‎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 通过材料一我们认识到,要想治理过度包装这一现象,单纯地依靠对商家和消费者的倡导是很难奏效的,我们有必要通过立法、执法来进行约束和惩罚。‎ B. 材料三的内容能够证明消费者的需求对商家是有导向作用的,所以,勤俭节约的风气、健康绿色的消费观会使过度消费渐渐地难觅市场。‎ C. 三则材料的来源并不相同,其中材料三吐露了百姓的心声,语言通俗充满生活气息。相比之下,材料一和材料二更加客观、专业。‎ D. 三则材料都选在中秋节前夕这样的时间发表,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而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从而使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 E.‎ ‎ 针对过度包装在节日“频频”露头的情况,国家不仅有政策上的引领,而且还制定了惩罚措施,这也是整治过度包装能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 ‎9. 过度包装造成了哪些影响?请综合以上材料进行概括。‎ ‎【答案】7. C 8. AB ‎ ‎9. (1)使产品价格虚高;‎ ‎(2)造成国家环境污染;‎ ‎(3)助长消费者盲目攀比的不良风气;‎ ‎(4)使商家只在包装上下功夫,不利于国产品牌成长;‎ ‎(5)充当了利益输送和交换的手段。‎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C项,材料三看不出消费者关注更多的是月饼的口味。‎ 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并认真阅读各个选项内容;然后到材料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材料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最后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比照判断即可。‎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能力。C项,“材料一和材料二更加客观、专业”说法有误;D项,“从而使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无中生有;E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国家的政策引领和惩罚措施。‎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作答时要先明确问题指向,题目要求分析概括过度包装造成的影响。然后带着问题到材料中筛选出相关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即可。如材料一中“过度包装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背道而驰。”“包装成本可达商品本身价值的数十倍,纸张、木材、丝绸、金属等被大量消耗,令环境、资源不堪重负。”材料二中“包装豪华了,商品显得更上档次,身价自然水涨船高,赚取的利润也更多。”“对商品本身质量是否过硬,反倒不那么关心,最重要的是看着“高大上”就行。好面子、爱虚荣,在这般社会心态的影响下,过度包装似乎从不缺市场。”“过度包装使一些消费者盲目攀比,反过来商家瞅准了消费者心理,不断升级包装,生产更多华而不实的产品。”“礼品原本寄托的是纯真质朴的情感,一旦过度包装,反而使感情变了味儿,成了利益输送和交换。”最后要将这些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分点概括,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明了。‎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僧达,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少子。兄锡,质讷乏风采。太祖闻僧达蚤慧,召见于德阳殿,问其书学及家事,应对闲敏,上甚知之,妻以临川王义庆女。‎ 少好学,善属文。年未二十,以为始兴王浚后军参军,迁太子舍人。坐属疾,于杨列桥观斗鸭,为有司所纠,原不问。性好鹰犬,与闾里少年相驰逐,又躬自屠牛。义庆闻如此,令周旋沙门慧观造而观之。僧达陈书满席,与论文义,慧观酬答不暇,深相称美。与锡不协,诉家贫,求郡,太祖欲以为秦郡,吏部郎庾炳之曰:“王弘子既不宜作秦郡,僧达亦不堪莅民。”乃止。寻迁太子洗马,母忧去职,兄锡罢临海郡还,送故及奉禄百万以上,僧达一夕令奴辇取,无复所余。服阕,为宣城太守。性好游猎,而山郡无事,僧达肆意驰骋,或三五日不归,受辞讼多在猎所。民或相逢不识,问府君所在,僧达曰:“近在后。”元嘉二十八年春,索虏寇逼,都邑危惧,僧达求入卫京师,见许。贼退,又除宣城太守,顷之,徙任义兴。‎ 三十年,元凶弑立,世祖入讨,普檄诸州郡;又符郡发兵,僧达未知所从。客说之曰:“方今衅逆滔天古今未有为君计莫若承义师之檄移告傍郡使工言之士明示祸福苟在有心谁不响应此策上也。如其不能,可躬率向义之徒,详择水陆之便,致身南归,亦其次也。”僧达乃自候道南奔,逢世祖于鹊头,即命为长史,加征虏将军。上即位,以为尚书右仆射,寻出为使持节、南蛮校尉,加征虏将军。僧达自负才地,谓当时莫及。上初践阼,即居端右,一二年间,便望宰相。及为护军,不得志,乃启求徐州,上不许。僧达三启固陈,上甚不说。期岁五迁,僧达弥不得意。‎ 吴郭西台寺多富沙门,僧达求须不称意,乃遣主簿顾旷率门义劫寺内沙门竺法瑶,得数百万。荆、江反叛,加僧达置佐领兵,台符听置千人,而辄立三十队,队八十人。又立宅于吴,多役公力。坐免官。‎ ‎(节选自《宋书•王僧达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方今衅逆滔天/古今未有为君计/莫若承义师之檄/移告傍郡使/工言之士明示祸福/苟在有心谁不响应此策/上也 B. 方今衅逆/滔天古今未有/为君计/莫若承义师之檄移告傍郡/使工言之士明示祸福/苟在有心谁不响应/此策上也 C. 方今衅逆滔天/古今未有/为君计/莫若承义师之檄/移告傍郡/使工言之士/明示祸福/苟在有心雕不响应/此策上也 D.‎ ‎ 方今衅逆/滔天古今/未有为君计/莫若承义/师之檄移告傍郡/使工言之士/明示祸福腐在有心/谁不响应此策/上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沙门,原为古印度各个宗教派别出家者的通称,佛教盛行后专指佛教僧侣。‎ B. 檄,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在本文中是讨伐州郡的意思。‎ C. 持节,官名。魏晋以后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为刺史总军戎者。‎ D. 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还有很多,例如践祚、践极、践统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僧达自幼好学,善于为文。太祖听说他很聪慧,在德阳殿召见了他,他回答得从容闲雅,太祖很欣赏他,让他娶了临川王刘义庆的女儿。‎ B. 王僧达喜好游猎,荒怠政务。任宣城太守时,他有时三五天不回郡,有时遇到老百姓,百姓问他太守在哪儿,他对百姓说:“很近,就在后面。”‎ C. 王僧达出身高贵,平乱有功。他没满二十岁时就跟在当时的始兴王刘浚身边做事,后来加入了平乱队伍,被封为征虏将军。‎ D. 王僧达贪恋钱财,强取豪夺。吴郡西台寺很多和尚富有,王僧达向寺中索要感到不满意,就带着手下人拦劫寺里的和尚竺法瑶,得到了几百万。‎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僧达求人卫京师,见许。贼退,又除宜城太守,顷之,徙任义兴。‎ ‎(2) 僧达三启固陈,上甚不说。期岁五迁,僧达弥不得意。‎ ‎【答案】10. C 11. B 12. D ‎ ‎13. (1)王僧达请求回京参加防卫,被朝廷允许,敌人退走,又任宣城太守。不久,转任义兴太守。‎ ‎(2)王僧达多次上奏,坚持自己的请求,孝武帝很不高兴。一年之内五次贬官,僧达更加不得意。‎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当今刘邵杀文帝,罪恶滔天,古来没有第二件的,为太守您作考虑,不如接受讨伐之师的命令,再移告其他各郡,使能说会道的人告诉他们利害关系,任何有见识的人,都会响应,这是上策。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如固定句式:“莫若……”“此……也”。‎ ‎11.‎ ‎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题,应结合着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B项“檄”,在本文中是晓谕的意思。‎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墓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项,派遣主簿顾旷带人劫持竺法瑶。‎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见:被;顷之:不久;徙:转任、调人。第二句得分点:三启固陈:多次上奏;说:通“悦”,高兴;期岁五迁:一年之内五次贬官。‎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王僧达,琅邪郡临沂人,是太保王弘的小儿子。他哥哥王锡朴实无华。文帝听说僧达早熟,在德阳殿召见了他,问他的书法,读过的书和家庭等事。王僧达回答得从容闲雅,文帝非常喜欢,让他娶了临川王刘义庆的女儿。‎ 僧达少年时代喜欢读书,很善写文章,年纪不到二十被选为始兴王刘浚后军参军,再升太子舍人。因为有病,在杨列桥看人斗鸡,被有关官员弹劾,得到宽大处理。他喜欢追鹰走狗,常和大街小巷的小孩子共同骑马游玩,又亲自屠杀耕牛。刘义庆听说这些,叫他身边和尚慧观察访王僧达,观察他的表现。王僧达在整个床上摆满了书,和慧观谈论文章艺术,慧观简直有些对答不上,非常赞叹。僧达和他哥哥王锡关系不好,对皇上说自己家庭非常贫困,要求当一郡太守。文帝想让他当秦郡太守,吏部郎庾炳之说:“王弘的儿子不宜当郡太守,王僧达也不能治理人民。”这事便作罢了。不久升任太子洗马,母亲去世离职了一段时间,他哥哥王锡从临海郡罢官回来,当地对旧太守的赠送以及俸禄共有一百多万钱。王僧达一天夜晚叫奴婢们用车子装走,一点也没有剩下。为母亲守孝三年结束,又当宣城太守,他喜欢游览和打猎,因为郡里没有什么事,僧达便任意驰骋,东游西逛,有时三五天不回郡,接受百姓的诉讼多半在打猎的地方,有时与他不认识的老百姓相遇,百姓问他太守在哪儿,王僧达说:“很近,就在后面。”元嘉二十八年(451)年春,魏军侵略宋国,首都面临危险,王僧达请求回京参加防卫,被朝廷允许,敌人退走,又任宣城太守。不久,再转任义兴太守。‎ 文帝三十年(453),刘邵杀了文帝,孝武帝回军讨伐,给各州各郡下了檄文。王僧达不知道应该站在哪一边,他手下的一个谋士说:“当今刘邵杀文帝,罪恶滔天,古来没有第二件的,为太守您作考虑,不如接受讨伐之师的命令,再移告其他各郡,使能说会道的人告诉他们利害关系,任何有见识的人,都会响应,这是上策;如果此策不能执行,可以选择部分忠诚的部下,巧妙选择水上陆地的途径,亲自回到南边起义部队,也算是中策了。”僧达于是从山间小路投身南方,在鹊头遇上孝武帝,孝武帝马上叫他当长史,加号征虏将军。‎ 孝武做皇帝,让他当尚书右仆射,不久又外出为使持节,南蛮校尉,加号征虏将军。王僧达凭着他的家庭出身和自己的才能,认为自己当世无双。孝武刚当皇帝,他便居高位,只过一二年,便想当宰相。等到只当护军将军,王僧达非常不高兴,于是他请调任徐州当刺史,写了一篇上奏,孝武帝又不同意,王僧达多次上奏,坚持自己的请求,孝武帝很不高兴。一年之内,五次贬官,僧达更加不得意。‎ 吴郡城西西台寺里面有很多很富的和尚,王僧达向他们索要财物没有满足需求,于是派主簿顾旷带手下门生、义徒拦劫寺里的和尚竺法瑶,搞到了几百万。荆州和江州反叛时,孝武帝命王僧达在吴郡加置佐领兵,原本下令置兵一千人,但王僧达却建立三十个小队,每队八十人。又在吴郡建立自己的豪华住宅,多次使用当地公家壮丁。因此事被免官。‎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河湟①‎ 杜牧 元载相公曾借箸②,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③,忽遗弓剑④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注】①河湟,吐蕃占领的河西、陇右之地。宪宗曾锐意收复河陇,却不及西征,猝然而逝。诗人有感于晚唐的内忧外患,主张讨平藩镇割据,抵御外族入侵。②元载(唐代宗时宰相),对西北边防多方筹措。后因事下狱,代宗下诏令其自杀。借箸:为君王筹划国事。③晁错对于削藩提出很多好的建议,汉景帝听信谗言错杀了他,行刑时“错衣朝衣,斩东市。”④遗弓剑:指唐宪宗死,古代传说黄帝仙去,只留下弓剑。‎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本诗以异族占领的土地——“可湟”为题目,十分醒目,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 B. 元载与晁错的主张和遭遇颇为相似,诗人叙其事,表达对他们的推重和惋惜之情。‎ C. 二、四句相承,以黄帝的传说.借指宪宗之死,流露出诗人对其猝然而逝的嘲讽之意。‎ D. 河湟百姓身着异族服装,处境艰难屈辱,但他们的心却没有被征服,永为汉臣。‎ E. “虽”和“尽”两个虚词用得极妙,一抑一扬,侧面写出了河湟百姓的浩然正气。‎ ‎15. 本诗尾联颇受称道,请简要赏析。‎ ‎【答案】14. CE 15. ①抓住富贵闲人陶醉于从凉州传来的轻歌曼舞这一细节,揭露他们的醉生梦死之态,与“白发丹心”的河湟百姓对比,让人产生无尽的感慨;‎ ‎②尾联将满腔抑郁不平之气故意以旷达幽默之语写出,不仅加强了讽刺的力量,而且使全诗显得抑扬顿挫,余味无穷。‎ ‎【解析】‎ ‎14. 试题分析:C项,诗歌前四句抒发诗人对于河湟迟迟不能收复的感慨,所以对于主张收复失地的宪宗之死,诗人流露出的是叹惋之情。E项,应该是正面写出了百姓的浩然正气。‎ ‎15. 试题分析:注意从“对比”手法,用语言的独特风格表达情感:“幽默之语”表达“讽刺之意”的角度进行分析。‎ 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此题重点从情感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的运用的角度进行分析。‎ 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 《湘夫人》中借秋景来渲染和深化这相约未见愁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2)《蜀相》中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袅袅兮秋风 (2). 洞庭波兮木叶下 (3). 出师未捷身先死 (4). 长使英雄泪满襟 (5). 出师一表真名世 (6). 千载谁堪伯仲间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名句名篇默写的题目,名句名篇默写有根据上下文默写和理解性默写,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秋景来渲染和深化这相约未见愁情”“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用典明志”,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袅”的写法。‎ 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计算机主机房内,科技人员一个个目不见睫地监视、处理着计算机显示屏上一组组流动的数字,计算着神舟飞船的实时轨道。‎ ‎②东汉末期,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的诚心打动,临危受命,奔走效劳,终帮刘备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 ‎③发行制度改革就是要改变某些机构在发行中的强势地位和特权,在这一过程中却去征求他们的意见,岂不是与虎谋皮?‎ ‎④在国庆阅兵大典中,透过屏幕,我们看到了那些为新中国出生入死的百岁老战士,用多少溢美之词来赞美他们都不为过啊!‎ ‎⑤考试前,妈妈叮嘱小明,在答卷时,一定要瞻前顾后,仔细认真,不要马马虎虎,丢三落四。‎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②③⑤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首先明确各个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题目中句子的语境分析即可。‎ 目不见睫:比喻没有自知之明;‎ 临危受命:在危难关头接受任命;‎ 与虎谋皮:比喻跟所谋求的对象有利害冲突,决不能成功。后多指跟恶人商量,要他牺牲自己的利益,一定办不到;‎ 溢美之词:指过分夸赞的话语,贬义;‎ 瞻前顾后:形容做事情以前考虑周密谨慎,也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故宫展品失窃案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也给如何防备展览会贵重物品免遭盗窃敲响了警钟。‎ B. 在当今时代,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软实力”硬不硬、强不强、大不大,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强大与否直接关联。‎ C. 民国时期知识分了的待遇普遍较高,从工资收入看,鲁迅和徐志摩都属于“高大上”阶层,但如果他们想买辆自己的私人轿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D. 恐怖分子是国际社会公敌,我们要不断深化国际反恐执法合作,切实加强对我海外项目和人员的安全保护和风险预警。‎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防备…免遭”不合逻辑。C项,语义重复,删去“自己的”或“私人”。D项,语序不当,改为风险预警和安全保护。‎ 点睛:高考说明要求掌握的病句类型有六类: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辨析语病的方法有: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从感性上判断语句是否有毛病)、主干枝叶梳理法(先检查句子主干之间是否有语病,再检查修饰语和中心词、修饰语和修饰语之间是否有语病)、造句类比法(仿照原句结构造一日常用的句子,两相比较,从而判断原句是否有语病)。‎ ‎19. 下面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先生们,在座的不是董事长就是总经理,现在请大家出钱出物,为国家尽匹夫之责。‎ B. 新居落成,明天乔迁,为答谢您的厚爱,特于明晚六点在寒舍备下酒席,敬请光临。‎ C. 毕业之后,我们全班同学一直对恩师十分垂念,只是由于工作忙碌,无暇登门拜访。‎ D. 拜读了您的大作,恕我直言,这篇论文的逻辑有问题,说服力不强。‎ ‎【答案】D ‎20. 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15个字。 ‎ 地震是人类遭遇的在时间和空间上交发性最强,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地震预测、预报一直备受关注。地震预报是政府以减少公民生命财产损失为目标,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的责任行为。因此① ________。在各省市,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是省政府,在北京,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是国务院。如果把地震看成地球上物质和能量运动的过程,②_____,既然有规律,就应该能够被认识,但是对这种规律的认识,要经过若干阶段,目前还不能从整体上预测、预报地震。因此,可以这样问答:人类何时能够预测、预报地震?③______。‎ ‎【答案】 (1). ①地震预报是有发布权限的(或“地震预报的主体只能是权威的政府部门) (2). ②那么地震就应该遵循物质和能量的运动规律(或“而物质和能量运动的过程是有规律的”) (3). ③这一天虽然还遥远,但非无期(或“应该是在将来的某一天,但现在还无法做到”)‎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文段的中心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①前面是因此,由此看出是一个表结果的总结句,后面有分别解释了省市和北京的“权限”,因此此处填写的应是强调“地震预报的权限”的句子;②后面是“既然有规律”可知此处强调的应该是“地震的规律”; ③前面的句子强调有规律,但目前不能整体预测,后面的总结句应进一步强调“地震的可预测性但目前不能整体预测”。‎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1. 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爆竹声声除旧岁”,说的是欢度春节时的传统习俗,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喜庆,但是会带来空气、噪音等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引起火灾。一旦引起火灾,势必会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①灾不一定会造成人身伤亡。‎ ‎②‎ ‎③‎ ‎【答案】②限制燃放(烟花爆竹)不一定可以避免发生火灾。‎ ‎③限制燃放(烟花爆竹)不一定能避免环境污染。‎ 写作 ‎22.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有人对同学们常提及的“高中关键词”进行了收集,它们是:社会实践、独立、迷茫、竞争、青春、挫败感、理想、合作、成就感、文化修养、意志力、创新。‎ 请从中选择两个或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对高中生活的认识,写成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关联;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我的高中生活 在我心中,高中生活就是一部交响曲。它演奏着生活琴弦上的一个个音符,使生命的旋律变得丰富而多彩。它无时无刻不记录着学生的一言一行,它无时无刻不表现着人世间的每一种真情。高中生活是多色纷呈的,它像姹紫嫣红的鲜花点缀着人生美丽的春天。‎ 高中生活,悄悄地打开了我已然蒙尘的思想之门。那些啼叫的文字,会教给你种种精美的飞翔方式,让我们不再热衷于朦胧似雾的诗,也不再做那缥缈似云的梦。在岁月的流逝中,认清雾纱后面的自己人生的道路曲折而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走好走坏,都会深深影响你的一生。高中,正是这个紧要处 !或者说,这是一次让你绽放青春的机遇,至少它也是一次让你放飞梦想的机会。‎ 我喜欢语文,就像喜爱生活一样。我总以为自己是语文科代表,这科学得比较好。可进入高中,我才发现自己的视野是多么狭小,而知识的海洋却是那么的宽广。老师上课张口就来的名言名句让我羡慕不已,渊博的知识敲响了我语文脆弱的警钟。科学的颠峰等着我们去攀登,艺术的殿堂等着我们去开启。学好语文,就是对自己精神上的全面包装。从那刻起,我便对高中生活充满了无限的狂热和激情。‎ 也正是从那一刻起,我便走向自信,走向自觉,走向主动。我竞选上了学生干部,开始了我更加成熟的生活。在一次次精彩纷现的活动中,在一次次的自我挑战中,我不断地改造着自己:从包罗万象的知识竞赛中,我懂得了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性;从《演讲艺术》里,我懂得了努力才会有新的天地;从唇枪舌战的辩论会上,我懂得了竞争须要智慧和能力……不断的探索、努力、竞争,就会不断的提高、进步、成熟。我想,即使没有辉煌的未来,却能有无悔的昔日。我相信,到我白发苍苍的时候,回想起高中这段生活,仍不失为最甜美的回忆。‎ 是它使我懂得了成功的真谛:必以意志做朋友,经验做顾问,谨慎为兄长,希望为守护神,才能成功在望。假如,生命中不曾有这些,那将是人们一生中最大的憾事。听说读写的训练,使每个人的素质大大提高了。每一个过程,都使我们感受着拼搏的幸福,每一个过程,都使我们感受着人生的斑斓。‎ 可以这样说,我们的高中生活,无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都像灿烂的太阳一样明丽,像天空翱翔的年轻的鹰一样豁达,像浩瀚的大海一样包罗万象。它会让我们一生受益------使我们充满朝气,充满自信,充满创造!使我们的人生变得靓丽多彩!‎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呈现你你对高中生活的认识”要求大处着眼,十四个“中国关键词”是考生落笔的抓手,而“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则完全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这样处理既利于引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和真情实感,也利于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细化、实化、具体化。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如由“学习”“合作”讲讲学习中合作的重要性,由“迷茫”“青春”谈谈高中生青春的迷茫,由“合作”“创新”说说高中生活学习中,应该如何在学习中创新由“独立”“青春”聊聊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独立的重要性。不论如何立意行文,都要注意:从所给的关键词中选二至三个关键词来呈现所写内容,且选用的关键词间是有机联系的,文章的主题要明确。此外,命题要求明确文体,而不限制考生写作的文体,只要能“呈现你对高中生活的认识”,论述类、叙述类乃至说明、抒情类的文体都可以自由选择,只要在写作中能体现所选文体的特征。‎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