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陕西省城固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城固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题 命题人、审题人: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全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须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考,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卷不回收。 第I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由“乐”而生“畏”。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除了“时禁”,先秦儒者也意识到适度消费的重要生态价值。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在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和以“先进”工具和方法大量获取猎物、过度消费两者之间,孔子选择了前者,这和孔子“乐山乐水”的生态情怀是契合的。孟子也注意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费和连续性破坏已经严重超出自然的可承受范围,破坏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内在规律,使其自我修复能力失效,这样的过度消费当然会“无物不消”。 (摘编自赵麦茹《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的直觉式体悟式思维方式缺少理性。 B.荀子对自然界“常”的力量认识深刻,他提出顺应自然并对自然合理利用的观点。 C.孔子与荀子都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都认为应该顺应自然并合理利用。 D.孔子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的主张虽消极却契合他“乐山乐水”情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对几位先秦大儒的言论进行综合,勾勒出比较立体、丰富的儒家生态伦理体系。 B.本文深入剖析了孔子、孟子、荀子的言论,从中可以梳理各自完备的生态伦理体系。 C.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孟子和荀子更倾向于理性思维,孔子则体现为体验式思维。 D.文章前三段以递进结构论述先秦生态伦理思想,自然引出第四段的“生态伦理实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是先秦儒者对自然长期感性实践、认真观察和理性思维的智慧结晶。 B.孟子以“不忍心”为基础,形成自己从“推恩思维”拓展到“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C.荀子认为自然万物千丝万缕地联系着,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D.孟子赞成“时禁”并减少对自然的连续消费,以避免出现“无物不消”的生态灾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有 声 电 影 老舍 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 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恰巧打牌赢了钱,于是大请客。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 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 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却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跟着就是三舅妈找纽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总算顺当。 出发了,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了。折回家里,找了半点多钟,没找到,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找小秃更重要,把新衣裳全脱了,分头去找小秃。正在这个当儿,小秃回来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折回来找她们。好吧,再穿好衣裳走吧,反正巷外有的是洋车,耽误不了。 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子不给。这几年了,她不大出门,所以现在拉车的三毛两毛向她要,不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她却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向前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她过去搀着二姥姥,要是跌倒的话,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下。 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 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的地方有红眼鬼,无论如何不能进去。二姥姥一看里面黑洞洞,以为天已经黑了,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家。谁不知道二姥姥已经是土埋了半截的人,不看回有声电影,将来见阎王的时候要是盘问这一层呢?大家开了家庭会议。不行,二姥姥是不能走的。至于小顺,买几块糖好了,吃糖自然便看不见红眼鬼了。事情便这样解决了,四姨搀着二姥姥,三舅妈拉着小顺,二姐招呼着小秃和四狗子。看座的过来招待,可是大家各自为政地找座儿,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观众们全忘了看电影,一齐恶声地吃,但是压不下去二姐的指挥口令。二姐在公共场所说话特别响亮,要不怎样是外场人呢。 直到看座的电筒中的电已使净,大家才一狠心找到了座。不过,大家总不能忘了谦恭呀,况且是在公共场所。二姥姥年高有德,当然往里坐。可是四姨是姑奶奶养;而二姐是姐姐兼主人;而三舅妈到底是媳妇,而小顺子等是孩子;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大家打架似的推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好容易一齐坐下,可是糖还没买呢!二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逢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 糖买过了,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还没咳嗽呢。二姥姥一阵咳嗽,惹起二姐的孝心,与四姨三舅妈说起二姥姥的后事来。老人家像二姥姥这样的,是不怕儿女当面讲论自己的后事,而且乐意参加些意见,如别的都是小事,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也别忘了糊一堆童儿!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说也奇怪,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着复杂。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全往外走。二姐喊卖瓜子的;说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派儿。看座的过来了,这场完了,晚场八点才开呢。 只好走吧。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想起问:有声电影到底是怎么说来着?三舅妈想了想:管它呢,反正我没听见。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你就说!大家都赞叹不已。(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塑造了市井妇女的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别作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外场人二姐,特意换上高底鞋的四姨、不大出门的二姥姥。 B.在公共场所电影院观看具有私密性的电人巨吻并发狂鼓掌,或是在这一场合大谈家事而心安理得,都是作者眼中当时社会生活的怪现象。 C.小说开头部分写二姐等人对有声电影无知,结尾写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较为完整地描写了普通市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 D.小说标题为有声电影,既是指有声电影这一新奇事物,也可指二姐等人在电影院里一系列有声的喧哗表现,可谓一语双关。 5. 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海外人才专属发展平台Lockin China联合全球名校中国职业发展联盟(GUCCU)等发布的《2017年海外人才就业分析报告》显示,54.8%的海归主要看重国内经济形势发展好,还有超过40%的人认为家庭、朋友圈都在国内,因此选择归国发展。该报告显示,导致留学生回国的另一个因素是美国、英国以及澳洲移民政策收紧,留学生毕业后难以留在留学国家继续发展。而美国、英国和澳洲留学的学生就占比超过56%,因此造成了大批的海外留学生归国的现象。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的调查数据显示:国外读研毕业生三年后超过半数居住在直辖市,发展优于国内读研毕业生。(摘编自《中国留学生海归调查:第三轮归国潮开启”人才顺差”世纪拐点》,《每日经济新闻》2017年9月7日) 材料二: 由于不了解国内环境,海归们回国后往往需要克服“逆文化冲击”。除生活条件、工作节奏与国外有较大差异外,国内外在办事程序、沟通渠道与人际关系方面也存在很大不同。对此,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人才科学基金副主任王真表示,海归人才急需一个重新认知自我与适应国内环境的过程。“我们在工作中了解到,‘逆文化冲击’在海归群体中普遍存在。大部分人谈及回国后的发展,或多或少会在社交、择业、就业、生活方式等多个维度表现出‘水土不服’。”(摘编自《林熙“筑巢引凤”服务海归人才》,《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6月16日) 材料三: 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认为薪酬超过预期的海归仅有1%.三成海归认为实际收入基本符合期望,而近七成海归对工资待遇感到失望。一方面,近年来海归人数呈几何倍数攀升;另一方面,国内每年也有700多万的毕业生与他们在应聘市场上竞争,雇主的选择余地很大,海归们在薪水上讨价还价的空间越来越小。在国内就业形势发生明显变化的同时,许多海归们却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他们对海归光环深信不疑,带着并不理智的骄傲闯入人才市场,自然会被打击得头破血流。更要命的是,海归人数增长的同时,质量却在下降。随着留学热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留学生却选择了含全量并不高的国外大学和专业。并且,中国留学生对1年制硕士的“速成”学制尤其偏爱。尽管留洋经验可以为他们的简历镀上一层金,但他们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却颇为有限。(摘编自佩凰网)2017年09月08日) 材料四: “海带”(意指“海待”)的出现是个好现象,一位人力资源经理表示,“海带”的出现说明国内的企业已经不再唯学历、出身用人,而是更注重人才的自身素质和能力。这也提醒那些想借着出国留学镀金的人,不要试图靠一张海外文凭回来就想搞特殊化。专家建议出国留学应该结合自身,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摘编自《海归过剩成“面霸”?》,《环球时报》 2011年7月31日) 7.下列对材料中关于海归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根据《2017年海外人才就业分析报告》,海归人员回国发展主要是考虑国内经济以及家庭等因素。 B.海归人才在多个维度上表现出“水土不服”,多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认知不当,以及对国内环境的不适。 C.只有三成左右的海归认为自己的实际收入基本符合期望值,可知海归人员不如之前那样受追捧。 D.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留学热潮的兴起,因追求“速成”等原因,留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堪忧。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侧重分析了留学生归国发展的原因,材料二则侧重分析海归们回国之后需要克服的困难。 B.英、美、澳洲移民政策的收紧,使得留学生不能在留学国家继续发展,是留学生回国的重要因素。 C.在国内就业形势发生明显改变的情况下,不少海归在择业时仍带着不理智的傲骄,是极其不恰当的。 D.“海带”的出现提醒出国留学人员,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注重自身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9.结合材料,分析“海归”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哪些?为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江统,字应元,陈留圉人也。统静默有远志,时人为之语曰:“嶷然稀言江应元。”与乡人蔡克俱知名。袭父爵,除山阴令。时关陇屡为氐、羌所扰,孟观西讨,自擒氐帅齐万年。统深惟四夷乱华,宜杜其萌,乃作《徙戎论》:“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帝不能用。未及十年,而夷狄乱华,时服其深识。转太子洗马。在东宫累年,甚被亲礼。及太子废,徙许昌,贾后讽有司不听宫臣追送。统与宫臣冒禁至伊水,拜辞道左,悲泣流涟。都官从事悉收统等付河南、洛阳狱。付郡者,河南尹乐广悉散遣之,系洛阳者犹未释。都官从事孙琰说贾谧曰:“所以废徙太子,以为恶故耳。东宫故臣冒罪拜辞,涕泣路次,不顾重辟,乃更彰太子之德,不如释之。”谧语洛阳令曹摅,由是皆免。及太子薨,改葬,统作诔叙哀,为世所重。后为博士、尚书郎,参大司马、齐王冏军事。冏骄荒将败,统切谏,文多不载。迁廷尉正,每州郡疑狱,断处从轻。成都王颖请为记室,多所箴谏。以母忧去职。服阕,为司徒左长史。东海王越为兖州牧,以统为别驾,委以州事,与统书曰:“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辟荀慈明;下车,辟孔文举。贵州人士有堪应此者不?”统举高平郗鉴为贤良,陈留阮修为直言,济北程收为方正,时以为知人。寻迁黄门侍郎、散骑常侍,领国子博士。永嘉四年,避难奔于成皋,病卒。(节选自《晋书·江统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 B.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 C.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 D.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夷狄,古代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中原人士之外的边民。 B.东宫原为古建筑,多为太子住处,借指代太子;如《陈情表》中的“当侍东宫”。 C.诔,哀悼死者的一种文体,主要列举死者的德行,如《红楼梦》中的《芙蓉女儿诔》。 D.博士,在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变成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江统正直敢谏。他忧虑氐、羌之乱而进《徙戎论》不被接纳,后来先后担任齐王冏军事和做成都王颖的记室,依旧多所箴谏。 B.江统忠诚重义。太子被废离开许昌,他送行到了伊水,被收付洛阳狱中,后来由孙琰向贾谧说明事理才被洛阳令曹摅释放。 C.江统识微见远。虽然孟观出兵平乱擒住氐帅齐万年,他建议朝廷宜采取怀柔安抚的策略,此论虽不被接纳却深得时人信服。 D.江统知人善荐。东海王司马越担任兖州牧时委任他为别驾,他向司马越推荐郗鉴、阮修、程收等人才,被赞有“知人”之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涕泣路次,不顾重辟,乃更彰太子之德,不如释之。(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车,辟孔文举。贵州人士有堪应此者不?(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④。 【注】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予“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④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伏波故道风烟”写诗人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 C.“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 D.“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剌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调侃、自嘲之意。 15.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1)庄子在《逍遥游》中点明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者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去来兮辞》中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滕王阁序》中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II卷(表达题 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热爱自然、尊重自然,长达5000多年的生态文化孕育着丰富的中华文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钱穆先生曾从地理生态学角度对人类文明进行了考察。通过对比他得出了一个结论,农耕文明所孕育的和平、包容、中庸、多样性等文化特征将是处于文明冲突中的人类未来的选择方向。( )。所以,重新阐述中华文明的生态思想对于理解农耕文明便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是从伏羲天象、住宿大地而画八卦肇始,天水的伏羲庙里立着他的塑像,这是中国人最早的文化形象:一个人矗立于高山之巅,头顶是浩瀚无穷、 的星空,眼前是 、连绵不绝的大地、山川、河流,人是其中一个既渺小又伟大的存在。它说明中国文化一开始就是 ,是人在广阔的生态环境中确立自身的存在。因此可以说,中国文化是人类最早的生态文化。一方面根据自然生态的偷构建人类社会的偷,将人伦确立;另一方面,又常常将人重新放置于浩荡的宇宙之中,使人在理解天地、效法天地的过程中与天地 ,忘却自己的主体性。 17.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中华民族向来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 B.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 C.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生态文化孕育着丰富的中华文明。 D.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长达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中华文明具有上述的文化特征。 B.中华文明即以农耕文明为标志。 C.农耕文明对人类的未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D.农耕文明以中华文明为标志。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神秘莫测 不着边际 道法自然 浑然天成 B.讳莫如深 广袤无垠 人定胜天 浑然一体 C.神秘莫测 广袤无垠 道法自然 浑然天成 D.讳莫如深 不着边际 人定胜天 浑然一体 20.下面四个话语情境存在表述不当之处,请指出五处并加以修改,使之准确、得体。 情境一:某同学在春节给老师发来的微信: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情境二:电台新闻广播稿:春节过后,天价机票让回程游客望而却步,大雾天气又让已经严重“超载”的海南岛陷入了大规模的路面拥堵……滞留游客可望明日离开海岛。 情境三:记者连载报道:“鸣翠湖开放后,我已多次光顾,不论是春天的姹紫嫣红,还是冬天的玉树琼枝,我都领略过。” 情境四:某位中学生代自己家长拟写的请東:“我明天乔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福,特于府上备下薄酒……”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反证法是通过否定反面观点来达到对正面观点的肯定的一种间接证明方法。仿照下面的示例,从下面三组关键词中任选一组,另写一段话。要求:符合反证法,句式可以适当调整,语言简洁明了。 示例:如果袁隆平仅仅是为了个人的生活美好,他不会穿着水鞋,戴着草帽,农民着,科学着;如果他仅仅是为了钱而生存,他就不会拿着500万的科技大奖还生活得那么朴素而又纯净;如果他也像普通人一样不善于思考,杂交水稻也不会靠近他。 关键词: 第一组:诸葛亮 失街亭 第二组:梭罗 瓦尔登湖 第三组:贝利 “大力神”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共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节期间,几个回到乡村的青年在闲聊。这些话语引人关注: ①我喜欢上海,它有国际视野和大都市气息。 ②老家很漂亮,又有新政策支持,我想回来创业,还能陪伴家人。 ③我哥在国外,好几个春节都没有回了,父母一直念叨。 ④大城市压力大,节奏快,我有点跟不上。 ⑤我想接爸妈和孩子到城里生活,可爸妈不愿意离开家乡。 身处大发展的新时代,作为“00后”的你读了上面材料,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两三条话语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人生愿景。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答案 1.B(A错,“缺少理性”的表述原文没有。C错,“都认为……加以合理利用”错。原文是“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此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这只是荀子的观点。D.错,“消极”原文无此意。) 2.B(错,并不是各自完备。) 3.D(孟子是赞成“适度消费”的。根据后文对“过度消费”的阐释逆向推理,“适度消费”是指消费不得超出“自然的可承受范围”,也不可“破坏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内在规律”。所以,选项中的“连续消费”有可能是适度的,也有可能是过度的,不能全部用“减少”来表述。) 4.C 5.①对待新奇事物,还没亲见就先有说法,不知为知之揭示出二姐等人傲慢无知的自大 ②听说有声电影真有新奇之处就想开开眼,是一种从众、是新的心态; ③到了电影院后也不真的看电影,不愿对新奇事物进一步了解探完,实质上是种固步自封的心态; ④对有声电影胡乱作出共识评价,隐含的是二姐等人面对新奇事物时无所适从的焦虑不安 6.①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或一部伦理从何说起,借用并改换了经典语句,以造成幽默效果; ②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 ③如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数,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将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庄谐并出; ④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学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使用了排比手法描写人物窘态,带有打油诗的诙谐意味 ⑤如二姐等人打架似的推让座位,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喊叫老天爷,把抱怨说成感化,反话正说,既讽刺又幽默。⑥如二姐喊叫卖糖的,声音之大令人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这种亭张令人忍俊不禁。 7.C(“海归人员不如之前那样受追捧”错,文中没有根据。) 8.B(B项“留学生不能在留学国家继续发展”错,文章l的表述是“难以”在留学国家继续发展。) 9.①待遇不合预期。因为:海归人数倍增,薪水讨价空间小;海归人员质量在下降。②遭遇 “逆文化冲击”。因为:国内外的生活条件、工作节奏、人际关系等差异大。 10.(3分)D(原文为“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 11.(3分)A(应是“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以族类划分,而不是以地域划分。) 12.(3分)B(错。文中没有说江统被收在哪里。另外,太子被废离开许昌也不对,太子是被贬到了许昌。) 13.翻译 (1)(东宫原来的属臣)在路上哭泣,不顾重罪(或:不畏重刑),反而更彰显太子的美德,不如放了他们。(应该将主语“东宫原来的属臣”补充出来;大辟:大辟是古五刑之一,初谓五刑中的死刑,俗称砍头,隋后泛指一切死刑。在这里直译应当是:不畏杀头之类的重刑;“不顾重罪”属意译。) (5分,得分点:路次,于路次,在路上,状语后置;辟,刑,法,罪;乃,反而;彰,彰显;释,放,释放。) (2)(王子师)到任之后,就征召了孔融。你们兖州有没有像和荀慈明孔融一样贤达的人没有?(5分,得分点:“下车”:到任;“辟”:征召;“贵州”:“堪”:能够;“应此者”,直译应当是“符合(像他们一样优秀)这个标准的人”,应,符合,适应,顺应。) 附译文: 江统,字应元,是陈留国圉镇人。江统性情沉静寡言,志向远大。当时人们给他的评价是“高峻少言的江应元。”与同乡蔡克一样闻名。成年后继承他父亲江祚的爵位,被任命为山阴县令。当时,陕西、甘肃边境不断遭到氐、羌族的侵扰,大将军孟观率军西征,亲自擒拿氐族统帅齐万年。江统深入思考东夷、西戎、北狄和南蛮扰乱中原的现象,认为在萌芽状态时就应该杜绝,于是作《徙戎论》上奏:“这些人都可以发令派遣,让他们回到本土,以安慰他们羁旅在外怀念故里的情思,解除我们华夏民族的小小忧患。惠及中国,安抚四方,德泽延及永世,这才是长久之计。”但皇帝没能采用。不超过十年,夷狄这些蛮族侵扰中原,当时的人敬服江统的远见卓识。他改任太子洗马。在东宫多年,很受太子亲近礼遇。等到太子被废除,迁徙到许昌,贾皇后暗示有关官员不要听任太子的属官追去送别。江统和太子的属官冒着禁令到伊水,在路旁拜别,悲泣不已。都官从事(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把江统等人都抓获交付到河南和洛阳的监狱。交付到河南郡的,河南官员乐广把抓获的官员都遣散了,拘系在洛阳的官员还没有获释。都官从事孙琰劝说贾谧说:“ 废除并迁徙太子的原因,是认为他作恶的缘故罢了。东宫原来的属臣冒着罪名拜别,在路上哭泣,不顾重罪,反而更彰显太子的美德,不如放了他们。”贾谧告诉洛阳县令曹摅,因此被抓获的官员都免除牢狱之灾。等到太子去世,改葬的时候,江统作诔文悼念,叙述悲哀之情,被世人敬重。后来担任博士、尚书郎等官职,再后任大司马齐王司马冏参军。司马冏骄奢荒淫,(在讨伐他的战争中)将要失败,江统恳切劝谏,文章大多没有记载。调任廷尉正,每每遇到州郡里有疑点的案件,都从轻判断处理。成都王司马颖请江统担任记室(掌管章表书记文檄的官职),江统对司马颖多有劝谏。上疏评论陆云兄弟,语言很切要精到。因为母亲病故,他去职奔丧。服丧期满后任司徒左长史。东海王司马越担任兖州长官,让江统担任别驾,把兖州的事务交付给江统,给江统的信说:“过去王子师到豫州当官,还未到任,就征召了荀慈明;到任之后,就征召了孔融。你们兖州有没有像和荀慈明孔融一样贤达的人没有?”江统推荐高平的郗鉴为贤良,陈留的阮修为直言,济北的程收为方正。当时的人认为江统有知人之能。不久他被提升为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兼国子博士。永嘉四年(310)避乱逃到成皋,不久病逝。 14.解析:B(B项,表达的不是“自勉奋发”之意,而是在追忆前贤的同时,古(人)今(我)对比,感慨自身飘零于世,壮志难酬。要注意结合把握整首诗的感情倾向,并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15.(1)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表现诗人珍重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2)用典(或对典结情)。“濯缨”用《楚辞》之典,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每点3分,共6分) 16.(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3)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17.B.(A.语序不当。“尊重自然”应在“热爱自然”前面。C.搭配不当。“丰富”不能修饰“中华文明”。D.语意重复。“长达5000多年”中的“长达”和“多”语音重复) 18.D.(本句的陈述对象应该是“农耕文明”,所以A和B不连贯;且B主客易位;需补写语句的陈述对象是“中华文明”,所以D项承前启后,比C更恰当。) 19.C.(神秘莫测:形容使人难以捉摸或推测。讳莫如深:紧紧隐瞒。广袤无垠:广阔无边。不着边际:形容言论空泛,不切实际。) 20.(1)将情境一中的“垂念”改为“感念”(垂念指上对下挂念,也用做敬辞,指别人对自己挂念)。 (2)将情境二中的“可望”改为“有望”(可以放宽答案,如盼望也可,能消除歧义,符合语境就可以。) (3)将情境三中的“光颅”改成“游览”。(光顾是个敬辞,光是使增光彩的意思,顾义为访问) (4)将情境四中的“乔迁新居”改为“搬新家”(乔迁:贺别人迁居或升官之辞) (5)将情境四中的“府上”改为“家中”。(敬词,称对方的住所或故乡。)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题中“垂念”指上对下挂念,也用做敬辞,指别人对自己挂念;(2)中有歧义;“光顾”是个敬辞,光是使增光彩的意思,顾义为访问;“乔迁”贺别人迁居或升官之辞;“府上”敬词,称对方的住所或故乡。 21.能合理使用关键词,逻辑关系清楚,正确使用反证法即可,不用拘泥形式。 例1.假如诸葛亮当初不留人情,而是派其他可靠的将领去拦守华容道,那么,可能曹操会被擒拿:假如诸葛亮从那次吸取教训,这一次秉公办事,不管马谡怎样拍胸脯,下保证,不合适就不用,那么就有可能避免的悲剧。总之,假如诸葛亮当初没有任用马谡,也不会让刚愎白用的马谡失街亭,最后挥泪斩马谡。 例2.如果梭罗没有挣脱嘈杂城市的束缚,瓦尔登湖的涟漪也不会在他的心中荡漾:如果梭罗没有漫步湖畔清爽的阳|光里,那么恬静的清明也不会属于他;如果梭罗倾向于那些为金钱而束缚的人们,他也不会拥有属于他的那些冷雨。 例3.如果贝利没有在生活中时吋刻刻保持着清醒,他不会成为备受世人注目的球王:如果没有在球场上时刻保持着清醒,他也不会多次捧起“大力神”杯;如果在人们的赞美声中贝利不是每分钟都时刻保持着清酮,那么他的后代就会真的忘记了如何在困难中奋起,在贫困中胜利。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逻辑证明的题目,要求用反证法,首先给出定义“通过否定反面观点来达到对正面观点的肯定的一种间接证明方法”,答题时应该先明确观点,然后用反证法证明,如“贝利——大力神杯”,首先明确“贝利因为有清醒的头脑,才能获得‘大力神杯’”,然后从反面证明,即“如果没有清醒的头脑则会出现,则会出现什么不好的结果”由此来证明原观点的正确性。 22.这则材料有五个小材料,要先逐一分析: 材料一:北上广大都市具备得天独厚优势,青年憧憬、欣羡、向往; 材料二:国家城镇化建设推进,青年回家可创业亦可守亲; 材料三:出国在外与孝道守亲的矛盾显现; 材料四:大都市的困扰或弊端; 材料五:进城与守土冲突显现。 从上面五则材料看,主要是谈外“出”闯荡与在家“守”业的问题。 两三个材料的重新组合,如“进”有关的利弊要素有1、3、4、5;“守”有关的利弊要素有2、3、5;“进”与“守”矛盾或冲突明显有关的有3、5,暗含有关的有1、2、4。 回村青年闲聊的话题即文题情境设置的主题探讨主要焦点围绕出国或进城的“进”与守家创业或守土尽孝的“守”在大发展时代显现矛盾或冲突。因此,我们在行文时要解决的问题是即将毕业出校的“00后”青年在即将面对或未来面对的“进”与“守”问题该如何有效布局好自己的人生愿景。考生可选择“进”或“守”一方为主,另一方为辅立意写作,也可以综合思辨立意。 立意参考: 1.倘若心存高远,勿忘亲人翘首; 2.诗和远方与归亲守土; 3.心飞高远与眼前苟且; 4.有志者当志存高远; 5.心有多宽,世界就有多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