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平罗中学高一年级2019-2020学年度语文学科 期末考试暨学分认定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诗歌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一些诗人对“讲品位、讲格调”没有异议,但提到“讲责任”“讲担当”就未必赞同。有人认为“诗就是诗,不必承担社会历史责任”。“诗以外的任何附加,都会使诗不‘纯’”,于是只封闭在个人空间里,逃避公共空间与大众议题,其实,诗人只有跳出“纯诗”的观念窠臼,摆脱“小我”束缚,增强公共意识、使命意识,才能写出富有风骨的“大诗”。‎ 诗歌要有时代担当。请歌是心灵颤动和诗意传速,但不可能离开特定社会历史语境,如果面对时代和人民“失语”,就只能是阁楼里的低吟浅唱和孤芳自赏。诗歌当面对时代,理解时代,呼应时代,拥抱时代,而不是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成为无病呻吟和矫揉造作。诗人的心上附着诗的灵魂,诗人要站在人类精神高地,关注人间疾苦、人民福祉、人类命运。‎ 请歌要有艺术担当。诗有诗的劲道,即便是承载历史文化,也须是诗意的承载,诗歌要关注和表现人民,当然是以诗的方式。在当下诗歌写作中,特别是宏大社会题材诗歌写作中,少数诗歌给人以大而无当、空泛无物的感受,诗歌应有心灵内凝的劲道,否则留下的既不是史,也不是诗,只是一个声力竭的空洞状态。真正有艺术风骨的“大诗”,应发自一个诗人的心灵深处,新时代诗歌应有大格局,关注的不仅是私人空间,还有公共空间,不仅是个人命运,还有人类命运,这才是有大境界、大胸怀,有大爱、大能的诗歌,具体来说,“大”既指书写对象的事件、主题的“大”,也指诗歌语言的大气,当然它不一定使用“大词儿”,而是经过诗性组合之后呈现出高端飞拔的气质,常造一种气场,带来震撼效果。此外,还应有大结构,开阖有度,兼具创新性,充盈着昂扬的气势和气魄。‎ 诗歌要有社会历史担当。这不是要求每个诗人在大事件诗歌写作中复述新闻、图解政策,也不是希望诗人在书写大事件时被叙事、细节所裹挟,而是要表达诗性体验,传递人生经验,在烟火中求真味,于坦率中求蕴藉。‎ 诗歌对社会历史有担当,就要经得起批评。诗歌是精神食粮,要像保障食品安全一样,分清楚哪些有利成长,哪些有害健康,从而趋利避害。诗歌只有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批评”,才可能成为经典并世代流传。对社会历史负责,诗歌还要引导趣味,不是建“奇花异石”的“盆景”,而是耕耘肥沃的广阔大地。诗歌需要大众化,以“诗”为前提的大众化,不是一览无余、毫无蕴藉的浅显化,其要义是加强优秀诗歌在大众中的传播和赏读,让写作和阅读共同承担新时代诗歌的使命。‎ ‎(摘编自胡丘陵《新时代诗歌要讲担当》)‎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些诗人认为诗歌应“讲品位、讲格调”,因而不赞同其“承担社会历史责任”。‎ B. 诗歌要有艺术担当,这意味着诗歌既要承载历史文化,也要关注和表现人民。‎ C. 诗歌是不是有大格局,这取决于诗人是不是有大境界、大胸怀,有大爱、大能。‎ D. 诗人在书写大事件时,应传达出自己的感受,而不一定过多地拘泥于叙事本身。‎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一些诗人对诗的狭隘认识为立论的事实基础,引出了“讲担当”的必要。‎ B. 文章从时代、艺术、社会历史三个方面论述诗歌的“讲担当”,论证结构清晰。‎ C. 文章末段采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形象地论述了诗歌如何才能对社会历史有担当。‎ D. 文章指出诗歌的社会历史担当要经得起批评,并据此对诗歌大众化作出论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纯诗”与“大诗”格格不入,无法“讲担当”,在新时代我们应当予以摒弃。‎ B. 诗歌是心灵颤动和诗意传递,阅读诗歌可以使读者与诗人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C. 诗人应立起人类精神高地,与时代接轨,为人民发声,否则就难以写出“大诗。‎ D. 那些能够成为经典并且世代流传下来的诗歌,一定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批评”。‎ ‎【答案】1. D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一些诗人认为诗歌应“讲品位、讲格调”,因而不赞同其“承担社会历史责任”。说法错误。原文是:一些诗人对“讲品位、讲格调”没有异议,但提到“讲责任”“讲担当”就未必赞同。有人认为“诗就是诗,不必承担社会历史责任”。‎ ‎ B项:诗歌要有艺术担当,这意味着诗歌既要承载历史文化,也要关注和表现人民。不当。原文是:请歌要有艺术担当。诗有诗的劲道,即便是承载历史文化,也须是诗意的承载,诗歌要关注和表现人民,当然是以诗的方式。C.项:诗歌是不是有大格局,这取决于诗人是不是有大境界、大胸怀,有大爱、大能。表述错误。原文是:新时代诗歌应有大格局,关注的不仅是私人空间,还有公共空间,不仅是个人命运,还有人类命运,这才是有大境界、大胸怀,有大爱、大能的诗歌。两者之间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项:文章末段采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形象地论述了诗歌如何才能对社会历史有担当,表述错误,本段有两处比喻,以一个比喻句是“诗歌是精神食粮,要像保障食品安全一样,分清楚哪些有利成长,哪些有害健康,从而趋利避害”,旨在阐述“诗歌只有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批评’,才可能成为经典并世代流传”,第二个比喻句是:对社会历史负责,诗歌还要引导趣味,不是建“奇花异石”的“盆景”,而是耕耘肥沃的广阔大地。旨在说明:诗歌要引导趣味的重要性。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纯诗”与“大诗”格格不入,无法“讲担当”,在新时代我们应当予以摒弃。其中,“予以摒弃”错,原文是:其实,诗人只有跳出“纯诗”的观念窠臼,摆脱“小我”束缚,增强公共意识、使命意识,才能写出富有风骨的“大诗”。并没有“应当予以摒弃”的意思。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公共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是许多城市交通系统面临的难题。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如今各路商家开始瞄上了用O2O平台改造“自行车”的机会,希望给“自行车”插上“互联网+”的翅膀。目前以ofo共享单车和摩拜单车为代表的“共享单车”模式开始在城市中流行起来。其他竞争者包括小鸣单车、优拜单车、小蓝单车等也纷纷入局,想要切下一块市场蛋糕。在高校、地铁口和各大商圈等人流密集点,“小黄车”和“小红车”纷纷扎堆现身,特别醒目。用户通过手机APP客户端软件的定位功能就能查找到附近的自行车,通过手机软件扫描车身上的二维码取车与还车,并支付费用。对于在校学生和上班族来说,这种有科技感的自行车带来不少便利。共享单车正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由于其又符合低碳出行理念,政府目前对这一新鲜事物也处于善意的观察期。不过,共享单车在政策和法规的监管上仍存在着空白。‎ ‎(摘编自林俊《共享单车:出行的新宠》,‎2016年12月6日《中国产经新闻报》)‎ 材料二:‎ ‎2016—2019年中国共享单车用户规模及预测 ‎ (数据来源于华经市场研究中心)‎ 材料三:‎ 共享单车投放各大城市,在给市民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城市管理造成压力。一是数量巨大,使本就拥挤的城市公共空间进一步减小;二是乱放严重,社区里、人行道,乃至自行车道都有共享单车随意停放;三是竞争激烈,仿佛一夜之间,城市的各个角落都被各色各样的共享单车占领了;四是一些儿童骑车上路或在小区骑玩,安全堪忧。‎ ‎(摘编自《规范单车》,‎2017年8月8日《山西日报》)‎ 材料四:‎ ‎4月21日 ‎,北京市《鼓励规范发展共享自行车的指导意见(试行)》开始征求意见,针对其中提到的停车管理、账户押金监管、车辆准入和回收机制等问题。摩拜单车回应称,呼吁相关政府部门强制要求行业内所有企业立即召回、全部销毁不具备卫星定位功能的共享单车。‎ ‎《指导意见》要求,共享单车“企业投放车辆应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并安装卫星定位装置”“及时召回不符合质量标准的车辆”,对此,摩拜单车回应称“完全赞同”,并呼吁相关政府部门强制要求行业内所有企业立即召回、全部销毁不具备卫星定位功能的共享单车,保障用户骑行安全,尤其保障12岁以下儿童安全。‎ ‎《指导意见》还要求共享单车企业“开发电子围栏,利用技术手段加强车辆停放管理”,摩拜单车认为,这在全国范围内发挥了指导作用,有助于推动共享单车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技术升级。在押金监管方面,摩拜单车表示,已经实现押金安全监管,将“100%确保全体用户押金安全”。‎ ‎(摘编自王鹏《摩拜单车回应指导意见》,‎2017年4月21日《新京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共享单车有效缓解了公共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而网络技术的强大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原因。‎ B. 共享单车投放到各大城市,虽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但总的来说,群众对共享单车还是非常欢迎的。‎ C. 数据显示,2016—2019年中国共享单车的用户规模将迅速扩大,而用户增速将急剧降低并趋于平缓。‎ D. 摩拜单车对北京市《指导意见》完全赞同,表示已实现押金安全监管,100%确保全体用户押金安全。‎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材料一介绍了共享单车产生的背景及其使用方法,而材料三和材料四都提到要关注儿童骑行共享单车时所面临的安全问题。‎ B. 材料三指出了共享单车给城市管理带来的压力,共享单车的出行模式由政府倡导,那政府也应该有解决其问题的应对措施。‎ C. 由材料四可知,共享单车行业存在单车质量不合格、押金退费难、单车随意停放、行业标准不规范、行业竞争激烈等问题。‎ D. 这几则材料反映出共享单车发展的情况及面临的问题,共享单车行业只要解决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就一定能够迅速地发展。‎ ‎6. 怎样才能促进共享单车的良性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4. C 5. A ‎ ‎6. ①政府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出台管理细则/指导意见,规范监督单车行业解决存在的问题如停车区域、单车准入和退出机制,单车用户的权益等。②企业方面,关注解决行业存在的问题,和政府积极配合,加强对单车的管理等。③用户方面,增强文明意识,加强安全意识等。‎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 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C项,“2016-2019年”限定范围过宽,应是2017-2019年单车用户的增速急剧下降。‎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 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B项,“共享单车的出行模式由政府倡导”主观臆测。遍观材料三,没有相关内容。‎ C项,“共享单车行业只要解决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就一定能够迅速地发展”说法绝对化,共享单车的发展不但需要行业自身的力量,还需要政府和民众。‎ D项,“材料四……行业竞争激烈……”张冠李戴,单车行业竞争激烈不是由材料四可知,而是材料三的内容。‎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这种题需要认真审题,根据题干要求到材料中找到相关内容,根据文本概括即可。‎ 材料四,由原文“北京市《鼓励规范发展共享自行车的指导意见(试行)》开始征求意见,针对其中提到的停车管理、账户押金监管、车辆准入和回收机制等问题”,可见,政府应该出台细则,规范单车行业。‎ 材料四的二三两段,都是要求企业的内容。可以从企业方面分析,企业应该关注解决行业存在的问题。‎ 材料三,“乱放严重,社区里、人行道,乃至自行车道都有共享单车随意停放”“一些儿童骑车上路或在小区骑玩,安全堪忧”,由此,可以从用户方面概括,增强文明意识和安全意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匆匆过客 路遥 天阴了,灰暗的云层在头顶静静地凝聚着,空气里满含着潮湿。看来另一场大雪就要降临了——快到汽车站的时候,觉得脸上似乎已经落了一颗冰凉的雪粒。我的心情沉重了。明天就是春节呀!要是再下一场雪,班车一停,回家过节就根本不可能了。‎ 候车室里已经人头攒动,乱得像一个集市。突然传来一个微弱而苍老的声音:“哪位同志行行好,给我买一张去桃县的票吧……”‎ 只见旁边的一张椅子上蜷缩着一位老人——正是他在反复地念叨着。他蓬头垢面的,看来身体有病,面容十分苍老。不像是乞丐,因为我看见他手里捏着买车票的钱。这是一个盲人!‎ 我瞅了一眼去桃县的售票口,正好!803次和802次的售票口紧挨着,并且车次牌上写着“增加两辆车”的字样。‎ 先排哪个队呢?如果现在去给那个瞎眼老头排队买票,我自己的票十有八九买不上了。我将不得不垂头丧气地滚回单位。但如果我先给自己买票,那老头的票也把握不大了。‎ 我来不及多想,很快站到了802次的队伍后面。‎ 我终于把一张802次的车票拿到手了!我带着这个充实的收获,站在803次的队伍后面,我很愉快:我自己得到了满足并且开始加紧做一件崇高的事。‎ 前面站着一个高大的青年,头发乱蓬蓬的,穿一条带条格的裤子,一双皮鞋的后跟闪着亮光,右脚在地板上有节奏地敲着锣鼓点。时髦青年!不看他的正面,光那后背就叫我反感。奇怪!他竟然能正经八百地站在这个队伍后面排队。要是售票员喊一声“票快完了,后面的人不要排队了”,他准会如狼似虎地扑过去。‎ 我又发现这队伍的旁边还站着一位青年妇女。‎ 当售票员宣布只剩一张票的时候,那青年妇女猛地把手抢先伸进了售票口。‎ 那个男青年两只拳头紧捏着,用很难听的话斥责她。‎ ‎ “叔叔,求求你,不要打妈妈!”‎ 他有点吃惊地盯着那个妇女旁边站着的胖胖的小姑娘,皱了一下眉头,随后,用一种极温柔的语调不连贯地说:“你……别怕!”‎ ‎ 小伙子的腮帮子急速地抽动了几下,泪花子在眼里直转。他突然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了一张车票,递到青年妇女的面前。‎ ‎ “您不要奇怪,”他说,“我是买到了一张803次的车票,但这不是给自己买的。我第二次排队才准备给自己买一张。您带着孩子,待下去太不方便。我不走了,但请您替我在路上照料照料那个人。”他向后面的角落里努了努嘴,“那个瞎眼老头。”‎ 我一下子被震惊得目瞪口呆!那青年妇女尖叫了一声,惊喜地喊叫着说:“呀,我这张票也是给他买的呀!”‎ 那青年妇女说:“同志,我根本不是去桃县的!我本来是要买802次车票的。但看见那个老头太可怜了,我觉得有责任帮助他,我又怕给老头买不上票,就厚着脸皮插到您前面了。快要进站了,您赶快和那老头上车去吧!”‎ 只见那个男青年神色庄严地从她手里接过车票,掏出车票钱放到了青年妇女的手里;然后弯下腰,小心翼翼地在那个小女孩的脸蛋上亲了一下,便转身走了。‎ 我猛地迈着难以抑制的激动步伐,走到了那位青年妇女面前,掏出车票,对她说:“你要802次的票吗?我有事不能走了,退票。”她惊喜地一边掏钱,一边说:“真运气!太谢谢您啦!”‎ 我接过钱,把帽檐往下拉了拉,默默地走过拥挤的人群,出了候车室。‎ 外面已经变成一片银白的世界。飞舞着的雪花打着旋儿,纷纷扬扬地飘落着。街道上一片寂静。我踏上洁白的路面,匆匆向单位走去。‎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是先给自己买票还是先给老人买票的两难选择中,作者细腻地描写了“我”、男青年、青年妇女的不同表现,深刻剖析并批评了“我”的自私。‎ B. 这篇小说段落都很短小,这种形式便于加快叙事节奏,迅速推进小说情节发展,便于人物刻画上的灵活切换,简洁清晰准确地表达内容。‎ C. 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了旅客暗中争相为盲眼老人买车票的故事,“我”是事件的见证人,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同时起到线索的作用。‎ D.‎ ‎ 小说擅长在朴实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我”震惊于男青年买票的真相后,把票让给青年妇女,这一情节设计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8. 小说开头和结尾的两处环境描写各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误会”是本文的一大特征,请概述“误会”,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7. A 8. ①开头交代了时间、地点,②营造了凄冷、沉重的氛围,③暗示了人物心情,④为后文买票作铺垫;⑤结尾描绘了一幅宁静、洁白的画面,映衬人物的美好心灵,升华小说的主旨,⑥同时和开头的环境描写相照应。 ‎ ‎9. 小说中主要的“误会”有“我”误会了男青年和青年妇女,男青年误会了青年妇女,小女孩误会了男青年;这些“误会”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使情节前后形成巨大的反差,行文富有波澜;在“误会”的解开中塑造了人物形象,突出了男青年和青年妇女的无私;表达了人间有大爱这一主旨。‎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的内容要点与表达艺术的能力。本题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小说的主旨和细节做出准确判断。A项 “深刻剖析并批评了‘我’的自私”分析有误,突出了男青年和青年妇女的无私,但并没有剖析批评“我”的自私。‎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的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旨、象征或者暗示等作用。本题要求分析开头和结尾的环境的作用,按照刚刚的思路结合文本做大即可。注意还可以结合开头、结尾的作用来说,还可以综合考虑,如首尾相互呼应。‎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的艺术手法和概括、分析能力。首先审题,明确目标。第一问要求概述“误会”,需要考生去文中筛选都有哪些误会,注意不要遗漏要点。第二位作用的分析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读者这几个方向去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留侯 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0. 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帝、太宗。‎ B. 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 C. 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曰“崩”,称诸侯或大官死曰“薨”,称大夫死曰 “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 D. 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 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C. 张良足智多谋。败峣下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 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2)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课内翻译)‎ ‎【答案】10. C 11. B 12. B ‎ ‎13. (1)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表明不再回来的决心,以此稳住项王的心。‎ ‎(2)登记官吏百姓,封锁府库,来等待将军您。派遣将领守卫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句意: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 ‎“留”是留县的意思,“此”是这的意思,指前面的事情,如果不断开则解释不通。故应该断开,所以排除 A 、 B 项。‎ ‎“不敢当”的意思是不敢领受,“三万户”意思是三万户的封邑。“不敢当”的内容是“三万户”,二者不能分开,D项分隔开了,所以排除 D 项。‎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B项,“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错误。侯是二等爵,且比伯高一等。《烛之武退秦师》课下注释: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B项,结合文本内容“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分析可知,“没费一兵一卒”错。‎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基本上做到字子对译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注意:(1)绝:断。示:给……看。以:来。固:稳定。‎ ‎(2)籍:名词作动词,登记。所以:……的原因。关:古今异义词,函谷关。出入:偏义复词,进入。非常:古今异义词,意外的变故。‎ ‎【点睛】参考译文:‎ 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韩国灭亡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的弟弟死后没有厚葬,而是用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因他祖父、父亲历任韩国五代国君之相的缘故。‎ 沛公从雒阳向南穿过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沛公。沛公打算率领两万人马去攻击峣山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希望沛公暂且驻留营垒,派一部分人先出发,给五万人准备粮饷,在周围的山上多张挂旗帜,作为疑兵之计,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接受他们。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于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大败秦军。于是到了咸阳,秦王子婴投降了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派人请领汉中地区。项王就答应了。张良趁机劝汉王说:“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告示天下人你没有再回来的想法,用这个办法来稳住项王的心。”于是派张良回去。他一边走,一边烧断了栈道。 项王因此消除了西面对汉王的忧心,而向北发兵去攻打齐国。张良逃跑了,从小路偷偷归依汉王。到了下邑,汉王下马倚着马鞍问:“我打算把函谷关以东地区捐送给别人,不知谁可以和我共建功业呢?”张良进言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军的猛将,他和项王有隔阂;彭越和齐王田荣在梁地反叛,这两个人马上就可以使用。而汉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委任大事,独当一面。如果打算捐弃关东之地,就送给这三个人,楚军就可以打败了。”最后击败楚军的,正是靠了这三个人的力量。‎ 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经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汉王身边。汉四年,韩信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张良劝说汉王,汉王才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这年秋天,汉王追击楚军到了阳夏的南面,因战斗失利而坚守固陵,诸侯们到了约定的时间还没到。张良劝说汉王,汉王采用了他的计谋,诸侯们才都来到。汉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高帝说:“运筹谋划于帷帐之中,决战取胜在千里之外,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留侯身体多病,便施行道引之术,不食谷物,闭门不出一年多。恰逢高帝驾崩,吕后感激留侯的恩德,就强让他吃饭,说:“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那样短促,何必自找苦吃到如此地步啊!”留侯不得已,勉强听从吕后的话而进食。八年以后,留侯去世,谥号为文成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远游①‎ 杜甫 贱子何人记,迷芳著处②家。‎ 竹风连野色,江沫拥春沙。‎ 种药扶衰病,吟诗解叹嗟。‎ 似闻胡骑走,失喜问京华。‎ ‎【注】①本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诗人时在梓州(今四川三台)。②著处:处处,到处。‎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叙远游之迹:远游多年,迷失方向,处处为家,因此,对远方的儿子非常惦记。‎ B. 颔联既描写眼前之景,又即景寓情,以飘摇动荡的风竹、江沙隐喻自己的人生际遇。‎ C. 颈联述远游之事:强扶衰病之躯种药,借吟诗来排解嗟叹,字里行间充满悲苦之情。‎ D. 全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层次分明,章法谨严,颇能体现杜诗沉郁顿挫之风。‎ ‎15.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①意为恍惚中听到胡骑(安史叛军)逃走的消息,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打听起京城的情况;②表现了诗人虽流落异乡,贫病交加(2分),但仍关心时事、忧国忧民的可贵品质。‎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项,“对远方的儿子非常惦记”不正确。“贱子”是诗人的自称。故选A。‎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似闻胡骑走,失喜问京华”,此诗乃广德元年春作。结合创作背景“宝应元年,史朝义战败,北渡河,帅卫兵来战,又败走,所谓胡骑走也”等内容分析,传言未确,故云“似闻”,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打听起京城的情况。不觉失喜,犹云失声失笑,着一“失”字,从前之揣摩忧虑,当日之惊疑踊跃。结合注释①及诗句内容“种药扶衰病”分析可知,虽流落异乡,贫病交加,但仍忧国忧民。‎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兵车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杜甫把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 ‎(2)《登高》中情境交融,意境阔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旅夜书怀》中,作者以沙鸥自况,抒发漂泊无依的感伤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登岳阳楼》诗中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边庭流血成海水 (2). 武皇开边意未已 (3). 万里悲秋常作客 (4). 百年多病独登台 (5). 飘飘何所似 (6). 天地一沙鸥 (7). 吴楚东南坼 (8). 乾坤日夜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庭、已、常、作、鸥、坼、夜。‎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7.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 ( )‎ A. ①沛公之参乘(站在车右的警卫)樊哙者也 ②窃(私下里)为大王不取也 B. ①范增说(shuì,劝告、劝说)项羽曰 ②君安与项伯有故(缘故 )‎ C. ①亡去不义(死亡) ②度我至军中(估计)‎ D. ①沛公不胜杯杓(经受不起) ②沛公起如厕(好像)‎ ‎【答案】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代入法、排除法。‎ B项,②句意为:您怎么和项伯有交情。故:交情。‎ C项,①句意为:逃跑离开是不符合道义的。亡:逃跑。‎ D项,②句意为:沛公起身上厕所。如:到,往。‎ 故选A。‎ ‎18.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若属皆且为所虏 A. 得复见将军于此 B.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C. 持白璧一双 D. 吾属今为之虏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判断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对所有的文言句式类型牢记于心,才能够根据语境判断句式类型。高考明确考查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 例句为被动句,“为所”为被动标志。‎ A项,借此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得于此复见将军。‎ B项,判断句,“为”是“是”的意思,表示肯定判断。‎ C项,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持一双白璧。‎ D项,被动句。“为”为被动标志。‎ 故选D。‎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按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军霸上②范增数目项王③于是项伯复夜去④刑人如恐不胜 ‎⑤素善留侯张良⑥项伯杀人,臣活之⑦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⑧沛公欲王关中⑨常以身翼蔽沛公⑩吾得兄事之 A. ①②④⑧/⑥⑦/⑤/③⑨⑩ B. ①②③④/⑥⑦⑨/⑤/⑧⑩‎ C. ①②③④/⑥⑦⑧/⑨/⑤⑩ D. ①②③⑥/④⑦⑧/⑤/⑨⑩‎ ‎【答案】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汉语词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的能力。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做这种题,要弄清楚词类活用的类型,并根据语境具体判断。‎ ‎①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②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③夜:名词作状语,连夜,在夜里。‎ ‎④刑:名词作动词,用刑,惩罚。‎ ‎⑤善:形容词作动词,与……交好。‎ ‎⑥活:动词使动用法,让……活,救活。‎ ‎⑦从: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带领。‎ ‎⑧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⑨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⑩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故选A。‎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    ),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使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________,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________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________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________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20.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方兴未艾 趋之若鹜 信心百倍 饱经风霜 B. 如火如荼 趋之若鹜 踌躇满志 饱经沧桑 C. 如火如荼 纷至沓来 踌躇满志 饱经风霜 D. 方兴未艾 纷至沓来 信心百倍 饱经沧桑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B. 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C. 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D. 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2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 B. 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C. 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 D. 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 ‎【答案】20. C 21. B 22. D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方兴未艾:是指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或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 如火如荼:意思是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 此处的陈述对象是“民俗活动”,且与后文“旺盛顽强”对应,故选“如火如荼”。‎ 趋之若鹜:指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 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贬义词。‎ 纷至沓来:意思是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此处说“成为人们的旅游胜地”,不能含贬义,故选“纷至沓来”。‎ 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信心百倍:解释为有很大的自信心。‎ 此处强调走向世界的状态,所以应该选“信息百倍”。‎ 饱经风霜:意思是指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 跑经沧桑:意思是泛指世事的变化。经历过多次的世事变化,生活经历极为丰富。‎ 此处强调劫难,应该选“饱经风霜”。‎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本题要注意搭配不当和成分赘余。‎ A、D项,“保持……文化”搭配不当;‎ C项,“一致”和“共识”语意重复。‎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段落的整体意思,然后联系上下文,先找是否有标志,如关联词、修辞等;如果没有,就看其意思。‎ 文中括号前面分句的主语是“乡土文化”,后面省略了主语,根据语意,省略的主语也应是“乡土文化”。排除B、C选项。A项的主语是“乡土文化”,从语言表达简洁的角度考虑,主语和前面分句—样,可承前省略,因此选D项,D项陈述对象和前文也保持一致。‎ 故选D。‎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岁月的流逝,带给我们每一个人一份礼物。健康的身体、丰富的学识是礼物,难忘的经历、深刻的教训也是礼物,这些礼物,无不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一笔珍贵的财富。‎ 请以“岁月的礼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岁月的礼物 花谢了,只留下繁花落尽时子规的哀啼;叶落了,只留下秋风萧瑟中老树的叹息;岁月匆匆地去了,却给我留下了无尽的礼物。‎ 从5岁那年起,爸爸对我实行了“爱”的教育。那时我还小,并不懂老爸的“教育计划”,常被老爸的怒目金刚吓得痛苦流涕,但事后,又会不计前嫌地向老爸撒娇,可往往是被老爸的面无表情给拒之千里之外。渐渐地,我懂得了岁月的“残酷”,也正是这段无情的岁月,在我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一粒种子――坚强。‎ ‎10岁那年,我曾在外婆家住过一段日子。外婆是个传统的农村妇女,她善良、劳朴、耐苦。她对我的关爱与宽容使我今生难忘。记得有一次吧,我与表弟一起放学回家,要校门口找到了苦苦等待多时的外婆,大概是天热的缘故,我和弟弟扔下书包,把它们交给了外婆,顾着自个儿住前走去。“我要吃棒冰”看到与自己近在咫尺的小摊,我忙大声嚷了起来。还小的弟弟有学人的习惯,也跟着我叫。外婆自己在卖棒冰,所以想让我们回家再吃,但是我却忍不住这一会儿,扯着外婆的口袋,希望找到钱。外婆拗不过我们,只得用两只提着书包的手在口袋里摸出钱,给我们俩买了心仪的棒冰。就在外婆唤我们“乖哦,吃得慢些”的一刹那,我看见了外婆那布满皱纹的脸,那青筋突兀的手,我哭了,泪水顺颊而下。不再为得到冰棍而兴奋,而外婆却笑了,因为她看到了自己的孙孙们吃得幸福的样子。外婆的笑,是我见过最美最迷人的笑,我的心里充满了阳光,可泪水还是不止地流。岁月匆匆,外婆对我的付出,让我明白了人间最美好的东西――爱。‎ 这一年,我13岁了。上了六年级,没有往日的那份优闲,那份快活,只有那些无情的分数在向我招手。一次又一次的低分,心头不禁掠过一丝失望。我不知该怎么去面对为我辛苦操劳一辈子的母亲,不知该怎么回答爸爸满怀希望的眼神,霎时,我意识到自己肩上背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对爸妈的责任。‎ 岁月悄然无声地滑过,它给我的礼物却掷地有声。伴随着岁月的馈赠,我将从容地踏上未来的道路。‎ 莫让年华付水流,莫让光阴逝无声……‎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命题作文。对于命题作文,考生要先分析命题的类型,是字,是词,或是短语;是动词,是形容词,还是名词。接着就要分析命题的意思,如表面意思是什么,深层意思是什么,或象征意思是什么。明确了这些之后,再进行立意作文即可。‎ ‎ “岁月的礼物”这一文题,关键词之一是“岁月”,用它来修饰限定“礼物”一词,这就意味着我们对于文题的理解不能仅限于表层含义,而应认真挖掘其深层的比喻义、引申义或语境义。结合提示语就会悟出: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只要是促进我们茁壮成长的元素均可视为 “岁月”送给我们的礼物。这不单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引领,这一文题实质就是要求写出真、善、美对于个人成长的巨大影响和重要作用。只有准确地挖掘题蕴,才能紧扣文题来写作。‎ ‎[立意]‎ 我们不妨从如下方面发散思维:在个人成长过程中, “我”获得过哪些帮助、收获了哪些知识,明白了哪些人生道理、哪些真善美的行为与细节难以忘怀……除此之外,还可以从空间的角度来捕捉素材,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方面来搜索新颖的素材。“‎ 岁月的礼物”可以是一个方面的,也可以是多个方面的,只要是有独特生活体验的均可入文。‎ ‎[素材]‎ ‎1、岁月不仅给了我们时间,不仅给了我们万千挑战,也给了我们愈渐强健的身心,逐渐沉淀的个性,还有一份弥足珍贵的阅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岁月的礼物。‎ ‎2、莎士比亚说过,时间会刺破华美的事物,会将平行线刻上美人的额角,没有什么能逃过他横扫的镰刀。‎ ‎3、这些都是岁月的礼物。我站起了身,再次起航。这一次出发,沿路皆是风景。‎ ‎4、窗外,轻柔的月光悄悄地洒在窗帘上,我从淡蓝色的窗帘后探出头来,看到一轮明月正从夜幕中挣扎着将月光送到我面前。我干脆拉开窗帘,看着月光飘落在我的屋里,本来就不大的小屋显得更加和谐。又肥又大的睡袍将我裹了起来,我坐在窗边,睡意全消。‎ ‎5、生命如花般绚丽绽放,沿着时光轴前进的方向奔跑,接受岁月赠送的稀世珍宝。‎ ‎6、花谢了,不知何去何从;叶落了,与翠竹在阳光下最后一次邂逅;风逝了,带走那往日的感伤。岁月的礼物,你在哪?‎ ‎[结构]‎ 写此文可以用横向思路来构思,可通过标题指津、排比构段、镜头剪辑等方式,串缀起三至四个画面。如可以“关爱给我力量、鼓励点燃信心、友情点亮生命”为小标题,以此反映“岁月的礼物”促进自我的茁壮成长。也可用纵式思路来构思,可以写自我某一段时间内的心路历程,曲折生动地展现出心灵成熟、认识提升的过程,深刻反映“岁月的礼物”促进自我的人格成长。‎ 例文就是采取纵向思路来构思的,写了5岁、10岁、13岁三个年龄段,分别写出了坚强、爱和责任这三种岁月的礼物。‎ ‎【点睛】作为命题作文,要充分吸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确定文章的写作走向。命题人往往通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展示一些信息,我们要认真地领会和推敲。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从而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瞬间或久远等等。要切中题旨文意,暗合命题要求。命题人总是从《新课程标准》出发,紧扣教材,巧拟文题,从某个角度去测试考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为此,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人的意图,把握作文的主题选材范围、结构等,以利正确定向下笔。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突出个人感受最深的材料。众所周知,我们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人,记自己熟悉的事,谈自己熟悉的问题,才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才能写出内容充实、重点突出的好文章来。为此,我们一定要把文题与自己熟悉的内容对接,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把作文引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的境地。‎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