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案2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 鉴赏诗歌的形象 教案 课时要点:如何鉴赏古代诗诗歌的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考生古诗文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所谓形象,就是诗人在作品中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是诗人形象思维的产物。 一、“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例如下面的两首诗: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里写了江山、花鸟、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里写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 显得空间的广阔。画面色彩的丰富鲜明,境界的阔大,不仅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 二、“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例如下的两首诗: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赠别 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此诗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内与外是统一的。这种形象化的表情达意手法,要比直言好得多,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在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所以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内在形象情感也就截然不同。 感知画面是基础,把握情感是关键,考生鉴赏诗歌形象时,要特别注意这两个环节。 三、组合意象,探究内涵(注意粗知简炼的人和事,特别是参与人活动的情节)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龙》)。品味意境感知意象,就要借助意象。 例: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析: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诗歌的情景是水乳交融的(清代王夫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能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析: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 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 例: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抗金收复失地的一生)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白居易政绩斐然的愉快心情) 课下作业:学考联通 第三课时 课时要点:常见意象释义 [04典型考题] 例13:"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秋夜》福建卷) 例14:"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江汉》广东卷) 解题思路:诗歌意境鉴赏题的解题先要抓住既是写外界之景又是写内心之情的情景交融的关键词语或意象,然后结合诗句分析这些词语或意象所写的景是什么景,有什么特点,体现的情是什么情,情和景两者又是如何交融的。 答案示例: 例13 "凉"字。"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例14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7题,鉴赏李白的诗歌《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的寓意及其作用。许多考生或不明其意,或张冠李戴。由于“折柳”的寓意又影响了第二个问题的思考,因此此题得分普遍较低。究其原因,乃不知古典诗词的许多意象有着特别的含义。“折柳”为什么“寓有惜别怀远之意”(试题答案)?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原来,“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此曲一起,“何人不起故园情”呢?弄懂来龙去脉,寓意自然明矣。由此启发我们,在2004年古诗鉴赏备考复习中,不能不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下面,就把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剖析一下,供同学们复习备考之用。 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菊花 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梅花形象 一、“只留清气满乾坤”——高风亮节的梅花形象 王安石《梅花》诗中“凌寒独自开”一句,表现了梅花的不畏严寒。王冕《墨梅》诗“不用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赞美了梅花的秀雅气质。另外,南宋陈亮的“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葬”,赞扬了梅花坚强不屈的精神;元代杨维祯的“万花敢向雪中开,一树独先天下春”,歌颂了梅花凛然特立的气节;清代宋匡业的“独立风前唯素笑,能超世外自归真”,表现了梅花超凡脱俗的神韵。 二、“零落成泥碾作尘”——不遇于时的梅花形象 刘克庄的《落梅》诗云:“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 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诗中表面上是在赞美梅花,实际上是对自己生不逢时的叹惋,以及对那些屡遭贬谪却坚贞不改的“掮客”“骚人”的由衷赞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力主抗金,却屡遭打击,最后被排挤出朝。“零落成泥碾作尘”,是他不遇于时的最后结局。 三、“一树梅花一放翁”——人梅合一的梅花形象 陆游《卜算子·咏梅》,词题虽为“咏梅”,但词人着力表现的不是眼中之梅而是心中之梅,梅花形象是词人自我的一种折射。词中,词人和梅花已经合二为一了。林和靖《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语意双关,它不仅是梅花幽姿绝尘的写照,也是诗人神韵仙骨的化身。 总之,古典诗词中的梅花,可以说:是身陷逆境却勇往直前为理想而拼搏的勇者,是趋绝于世清高隐逸不随波逐流的孤高智者,是亘古至今创作主体心灵世界的客观对应物。 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 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杜鹃 (1)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沙行》) (2)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杜鹃啼。(李商隐《锦瑟》) (3)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呜。(白居易《琵瑟行》) (4)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贺铸《忆秦娥》)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相传是古代蜀国郡主之望帝,杜宇,因禅让而隐居山林,思归朝而不得,郁郁而终,魂化杜鹃,叫声凄切;同时杜鹃的嘴角鲜红之说——古典诗歌中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1)借杜鹃声,渲染孤馆的哀怨之情,传达出诗人的哀怨思乡这情。 (2)借杜鹃表达殷切的思念。 (3)借杜鹃啼血的渲染江洲的荒凉,表达自己被江洲的哀怨之情。 (4)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5)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雁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下》 (2):寒上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古代鸿雁命题,是大型的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它们结队排成“人”或“一”字型井然有条向南飞去;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愁,同时鸿雁哀呜令人容易触景生情,平添许多哀怨,也用形容流离失所的灾民。至于“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苏武出使匈奴,汉后求释苏武回国,匈奴谎称苏武已死。汉使者告诉单于,说汉天子射猎于上林得鸿雁,雁足上系有帛书。匈奴不得已释苏武”鸿雁传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运用也非常之多。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 ”(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燕子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这家。刘禹锡《乌衣巷》 燕子是春天的象征。 (1)句中通过对燕子啄泥筑巢的描写,渲染出一派融融春光。可爱的春光是那么的活泼,寄寓了诗人的对春天的热爱。 (2)通过“似曾相识”的燕子,写出了时光的流逝,表达了词从对年华易逝、好景不长的人生感叹。 (3)句距唐已有四百年的历史东是的燕子怎会飞到眼前的百姓家?刘用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大胆的想象,让燕子杨为四百年历史的见证,在今昔对比中表现出一种历史的沧桑。 鹧鸪 它的形象要古诗歌词中也有其特定的意义,鹧鸪的叫声让人听了活像“行不得也么哥”,极容易勾起旅程的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而且还有一种今昔对比的慨叹于其中! (1)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2)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3)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疾弃《书江西造口避》 鹧鸪的鸣声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当然,一个意象有时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以上介绍的只是它们最常见的一种。熟知这些意象的寓意,对备考2004年高考是极有意义的。 课下作业:学考联通 附:其他诗歌意象释义 1、 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竹:气节 积极向上 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2、 花草类: 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兰:高洁 牡丹:富贵 美好 草: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草木(这里所说的“草木”包括了:梅、兰、竹、菊,松,莲。) 这里所列举的这些草木都具有同一个“意象”意义:高洁品格的象征,是中国文人人格和气节的写照。很多的诗人都以以上这些“草木”自况,并且很多的诗人都有着自己的偏爱。当然,它们也不是完全一致的,下面我们就分类加以说明。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现代诗歌中,毛泽东对梅花又有了新的看法和运用,这是高一开学就学习的内容,不加以展开。 兰 从《诗经》开始,一直到屈原,兰成了诗人们洁身自好的象征,具体的例子可以到网上查找。 竹 正直的象征,很多的诗歌进行描绘的时候,总会把它歌颂,大家熟知的郑板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菊花的象征意义 菊与梅、兰、竹,自古就是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四君子”。菊花不仅是中国文人人格和气节的写照,而且被赋予了广泛而深远的象征意义。 一 隐士的象征 自从被陶潜先生垂青之后,菊花就成了“花之隐者也”。陶渊明《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正是体现了他对羡慕幽静安逸生活的向往。东篱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园诗人和隐逸者的姿态,赋予菊花独特的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菊花从此便有了隐士的灵性。 二、斗士的象征 一改菊花隐逸者形象的,当然要数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了。“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在其带有明显寓意和倾向性的诗作里,菊花成了饱经沧桑的勇敢坚强的斗士,为民请命,替天行道。 同时唐·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菊花也成为战士的代表。 三、伤感的象征 宋·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菊花,在她笔下成了抒发情思的对象。“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用“瘦”字抒发内心对久别丈夫的感受。 四、高洁品格的象征 菊花残谢后一般不会凋落花瓣,不会像桃花一样,一片一片掉下来,落英缤纷的。故诗人说“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 故诗人一般都赞赏其凌寒的品格例如:唐·白居易《咏菊》: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也有因风雨关系而散落的。宋朝有“王苏改诗”的故事,见载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说的是苏东坡有一次去相府拜见王安石,刚好王不在,只见案上有咏菊诗,只写下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了暗自好笑,他认为菊花即使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他步原韵,续写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读过苏东坡有嘲笑之意的续句以后,觉得苏东坡观察不够全面。后来二人政见不和,苏东坡被贬滴黄州。苏到黄州后,一天正值风雨交加,苏与友人在菊园赏菊,亲眼看到了落英缤纷,“满地铺金”的场面。这时才懂得了当初错批了王安石,还是自己见识不广。)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也就有了斗士的形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现代诗歌中,松仍然多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莲由于有周墩颐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所以,很多的诗人以莲花为榜样,希望能够在政治的北京中保持自己高洁的品质。所以,莲也被人们看做是高洁品格的象征。但是,由于“莲”与“怜”或者是“恋”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意象”意义,值得大家注意。 3、动物类 猿猴:哀伤 凄厉 鸿鹄::理想 追求 鱼:自由 惬意 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瘦)马: 奔腾 追求 漂泊 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 伤感 动物(这里的动物又包含:鸿雁、杜鹃、蝉) 我们直接对这三个动物进行单独的分析。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诗人们因为自己的志向而在外漂泊,所以触景生情,这就容易使那些滞留外乡,不能按期定时回家的人对比自己,生发出无尽的忧思。鸿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都以写鸿雁带思念的。 值得一提的是,鸿雁在古文中还经常用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李煜《清平乐》“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中,鸿雁就是书信的意思。 杜鹃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杜鹃在古代还有很对别称,我们应该记住的是其中的一个,子规鸟即杜鹃。 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唐人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蝉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然而“蝉”一旦与另一个字连用,就是它的意义发生了完全的变化。这就是“寒蝉”。 大家知道,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我们可以看看下面这三首唐代著名的咏蝉诗: 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尺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具体分析] 虞世南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借蝉“垂緌”状和“流响”声;“清露”之洁、“疏桐”之高挺来喻其不与流俗相同的高洁品格。 骆宾王诗则由蝉及人,由人到蝉,我们自是不难从“露重”、“风多”中窥见作者那因环境窘迫而自伤迟暮、无人理解的凄恻苦楚的心境。 李商隐诗借“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的蝉的处境来抒写自己的本性清高而孤苦无告的凄苦之情。 4、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 力量 深邃 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 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 希望 生机 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 东风:春天 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 社会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 美好 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 飘泊石灰 天阴:压抑 愁苦 寂寞 天晴:欢愉 光明 5、器物类 玉:高洁 地重游脱俗 珍珠:美丽 无瑕 簪缨 (冠):官位 名望 6、颜色类 白:纯洁 无暇 丧事 红:热情奔放 青春 喜事 绿:希望 活力 和平 蓝:高雅 忧郁 黄:温暖 平和 紫:高贵 神秘 黑:黑暗 绝望 庄重 神秘 对死者的怀念 命途的多舛 7、其它类: 古人:英雄:追慕 自愧自叹 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挞 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 衰败 萧条 (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时段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乡村: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朴美好 安逸宁静 草原:辽阔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 城市 (市井):繁荣热闹 富贵奢华 仙境: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 思乡 思亲 朝阳:希望 朝气 活力 夕阳: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正午:热烈 热情奔放 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 天地: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 酒:欢悦 得意 失意 愁苦 “意象”的把握 “意象”就是客观事物对象(景物、山川草木等),但它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那么我们如何来判断诗歌中那些对象可以被称为是“意象”呢?先看定义中的一些标准: 一、“首先意象”应该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 二、“意象”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我们从诗歌中找到的对象,只要有作者特定的感情就一定是“意象”了吗?回答不是肯定的。我门还要告诉学生,“意象”应该具有一定的约定性,也就是说,“意象”并不是随时随地就可以产生的,它是千百年来文学家、诗人约定俗成使用的,它有一个默认的规定,超出这个规定范围,“意象”就不再是“意象”了。 要教会学生把握“意象”,我们必须反复地告诉学生“意象”这个名词,而且,“意象”本身所代表的就应该是“名词”,不要忘了,“意象”本身就是事物啊。 下面谈谈准确把握意象的几种方法。 一、积累,是文化的第一要求 意象是指渗透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形象。某个意象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和意味,这并非出于某个诗人一时的创造,而是经过历代诗人反复地继承、运用、发展而逐渐积累起来的。这些意象在历代诗人反复的继承、运用、发展过程中便渐渐积累了厚厚的文化意蕴。有些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和心理积淀的一部分。我们在阅读和鉴赏古诗词时必须具备解读这些意象的能力,那么,我们就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且要在广泛的阅读中能举一反三,由此及彼。 例:月亮 [具体分析]大概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月亮与思念有关。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殊的文化心理积淀。我们八月十五吃月饼的习惯总在提醒我们,这应该是一个团圆的日子,而古人看见月亮很容易触景生情,想起故乡、亲人。为什么呢?我们先看看写月亮的作者:李白、李煜、苏轼、张若虚等等。这些人为了建功立业,大多在外奔波,看见月亮,难免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情怀。 二、还是积累,注重特殊化。 由于历史文化积淀,还有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制约规定,某客观事物便具有了一定约定俗成的意义,成为特殊意象。下面举例说明。芳草喻 离恨,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芭蕉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梧桐大多表凄苦之言,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三、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诗歌对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看到一首诗歌中的对象,我们不禁应该想起作者,想起这种对象本身所具有的品格、精神。 小松(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 [具体分析]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抒情和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身世,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 王安石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表面上咏物,实际上言志。王安石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宋神宗时,任为宰相,积极推行新法,但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使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后来,被迫离职回到江宁,但仍不屈服于腐朽的压迫。这首诗是他借咏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品格的。 很多诗歌所用的事物很浅显,只要稍微加以留意、分析,让学生做个有心人,这不难解决诗歌中的“意象”问题。 四、从整体写作背景入手,捕捉诗人所选对象的含义,把握意象。 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题菊花》诗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诗中菊花的形象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与以往菊花的特有寓意不同,这就要从写作背景中去把握。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开放,不同于文人诗中孤标傲世之情,第二句以开花正值寒秋为憾事,引起不平之气,三、四句作浪漫主义想象,要让菊花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由此看来,诗人选取菊花灿烂及所受不公平待遇这一层面,不再是高洁的象征,而是劳苦大众的形象写照,诗人在诗中寄寓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 五、了解一些诗人惯用手法 有些诗歌形象经常出现在某位诗人的作品中,诗人赋予它独特内涵,如屈原笔下的兰草,陶渊明笔下的菊,周敦颐笔下的荷花便是例证。 下面以辛弃疾笔下的桃花为例加以具体说明。 桃花在古典诗歌中往往象征美人,这源自于《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一位新娘。辛弃疾《鹧鸪天》中有一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此处桃李是没法作美人解的。 朱光潜在《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中这样评析:“到了‘桃李愁风雨’句便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了。从前诗人词人每逢有难言之隐,总是假托自然界的事物,把它象征地说出来。辛词凡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最著名的是《摸鱼儿》里的‘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以及《祝英台近》里的‘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这里的‘城中桃李愁风雨’也还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这样通过对诗人惯常手法的分析就能准确把握诗歌意象。 很多作者笔下的特定事物蕴涵了特定的含义,由于人不可避免的思维惯性和个人的喜好,这些诗人们也难免在不同的诗歌中不停地运用一种事物来替代自己同一种内心情感。了解一些诗人的惯用手法,这对解决“意象”问题很有帮助,毕竟我们所认识的伟大诗人并不是很多。 六、从“意境”开始,还原“意象” 我们知道了,“意境”是由“意象”组成的,如果一首诗歌拿到手以后,我们可以体味出它的整体“意境”,那么我们就可以借助整体的“意境”来反推还原“意象”。 例如: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具体分析]读了上面两句,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那么毫无疑问我们就可以推还原出松的“意象”意义就是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 可以说,“意象”是诗歌鉴赏中最难掌握的部分,因为古代诗歌年代久远,另外,我们的现代诗歌对古代形成的特定“意象”进行着创新化的冲击,我们的学生在理解“意象”问题上存在这一个严重的积累问题,为了便于学生记忆积累,下一章节将把一些特定的“意象”作一些说明。在结束本节前,我们再看看现代诗歌中“意象”村在的变迁问题。 我们应该知道现代诗歌中往往存在很多的象征化文笔,其实这些严格上都可以算作“意象”的运用。有很多的现代诗歌,它们都从古代诗歌中汲取了营养,然而也有不少的现代诗歌反其道而行之,给我们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麻烦。下面稍稍展开一点。 意象给现代诗人开拓了许多可能性,这些可能性中最可宝贵的无疑应是以意象作诗 歌表现的基本单位,现代诗歌通过想象,通过暗示向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充满魅力的艺术世界。戴望舒《雨巷》开启了新诗的“新纪元”,《雨巷》属于戴望舒说的那种通过旧的意象表现新情绪的代表性诗歌。谁都能一眼看出此诗直接采用了古代诗歌中的丁香意象,但是,戴望舒没有简单地重复表现古典的丁香意象所包含的意绪,而是以古典意象固有的意绪作序引,借题发挥地表现自己新的体验,新的情感。在李商隐等古人的意象世界里,“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南唐李王景的《浣溪沙》词中更咏出“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他们所构筑的春风细雨之中丁香结愁的意象和意境,正是戴望舒此诗之所本。但戴望舒并没有把此诗真的写成“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没有在“愁”字上大做文章,虽然他每每写到“愁怨”、“忧愁”,可将这些传统意象的内容赋予了一位假想中的姑娘,这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实际上是他对古典诗歌中有关意象的复合印象的人格化体现,以她的恍惚出现又飘然而逝来表现诗人的“冷漠,凄清,又惆怅”的情绪体验。于是,在这首诗中,“愁”不再像古诗中那样是表现的主要对象,“冷漠,清清,又惆怅”才是全诗表现的“新情绪”,“愁”连同包含“愁”绪的丁香意象,以及将这意象人格化的那位想象中的姑娘,只都成了借以表现这些“新情绪”的客体。这样处理的结果,传统的意象不仅没被破坏,而且,丁香作为喻体得到了更富有诗意的阐释:它不再单是“愁”字的写意,更像一位结着愁怨的姑娘;但诗歌又没有照搬古诗的意境,它将传统的“愁”绪当作审美对象,一唱三叹地感慨这种情绪的失落。当一位诗人连愁怨的意象都愿意在心中永远驻留,而不愿其流失的时候,可见他的凄清孤寂已经到了何种程度!《雨巷》表现出了戴望舒对于古典意象和境界的由衷向往。他将古人已经用丁香意象美化了的愁怨情绪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美化,显示出对古典意象的虔敬与尊崇态度。 现代诗人提倡意象创新,特别是卞之琳等现代诗人在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鼓励下,现代诗歌确实摆脱了旧诗的阴影而树立了自己的独立品格。 现代诗人在现代生活感兴和外国诗歌潮流的作用下会不断调整自己的意象构思,新文化环境对他们的这种重新构思又颇多激励,于是在他们的笔下将会出现许多对于熟读古诗的人来说相当陌生的意象,更有意趣的是,许多传统的意象由于构思方式的不同正面临着内涵或色彩的改变。 试以“黄昏”为例,说明现代诗人意象构思与古代诗人的相异之处。 古代诗人们首先捕捉到“黄昏”的景象之美:那时明暗交错,彼此混沌,云里雾里,一派朦胧,或有细雨霏霏,则宁静绝俗,故常有“黄昏细雨”之叹;若夫日沉月初上,则牵动微妙幽思,顿生浪漫之想,遂多“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之唱。于是,黄昏之象的美引起了一系列美的意念,造成了传统的“黄昏”意象充满了美艳动人的光泽,“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名句,其中最自然且最能令人神思飞扬的当还是“月黄昏”的意象。 而在现代,鲁迅《野草》中的《影的告别》这首散文诗,最先十分明确地刻画出了现代的“黄昏”意象,——那是通过徘徊不定、彷徨无地的“影”凸显出来的:它界乎于明暗之间,既不能得到光明的肯定,也不能接受黑暗的否定,而维持徘徊不定、彷徨无地的现状似也难能做到,于是陷入十分痛苦、哀愁的境地。黄昏便是痛苦、哀愁的意象体现。 以浪漫诗人徐志摩的心性而言,他应该喜欢黄昏,喜欢用他美妙的诗思和缤纷的话语与黄昏周旋。但是,他对黄昏还是没有激起“暗香浮动”式的美好情怀;虽然不像李金发和陈敬容那样把黄昏打扮为黑暗的传导者,可面对黄昏的联想仍然是森冷消极的。他的《猛虎集》第一篇《我等候你》便是以这样的神蕴赢得了他的同人的赞誉。这首诗的“清奇”之处体现在对黄昏时分境界和氛围刻划 的清静神秘——“户外的黄昏已然/凝聚成夜的乌黑,/树枝上挂着冰雪,/鸟雀们典去了它们的啁啾,/沉默是这一致穿孝的宇宙。”这是一个积雪的黄昏,虽然“夜的乌黑”并不显得那么可怕,而那“一致穿孝的宇宙”般的“沉默”倒也是极具有刺激性的意象。在这样的死一般的沉静中,诗人还在等待着:“我等候你。/我望着户外的昏黄/如同望着将来,/我的心震盲了我的听。”这似乎是在表现“希望”,可走向黑暗的黄昏,沉静得如同宇宙穿上孝衣的黄昏,能有一种怎样的希望降临呢?这只能是一种渺茫的希望,一种神奇梦幻般的希望,诚如诗中所说的那样,“我迫切的想望/你的来临,想望/那一朵神奇的优昙/开上时间的顶尖!”这样的希望只能加重人的痛苦和失望,因为它是黄昏带来的希望,至多只能像昙花一样开在黑暗时间的顶尖处。 所以不仅是现代诗,几乎任何一种好的诗歌,其最能吸引现代人的所在正是意象的独特及其审美蕴含的丰富,从这一意义上说“意象”的把握确实是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步骤。 附录:现代诗歌部分的常见意象分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金柳 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但又深得古文的妙用,用“柳”的意象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舒婷《致橡树》《双桅船》 舒婷诗歌采用朦胧、象征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在的复杂心态与细腻情感的作品。《致橡树》诗中的“木棉”、“橡树”是具有特殊寓意的。而《双桅船》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起。 编后语:自然之物本无这些感情色彩,是人之主观情感的附加,用的多了就成了一种象征,这些意象的含义是从大量诗词中总结出来的,仅作同学鉴赏之歌之借鉴,更多地还须同学自己去领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