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博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保定市博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博野中学高二语文 6 月考试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 第一,家与国的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西安半坡所发掘的距今六千年前的仰韶 文化遗址有着大量的适合于一夫一妻居住的小屋子,显然,家是这个部落的基本单位。由家 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联盟,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非血缘关系的社会联盟,由此出 现了中国最早的准国家性质的社会。尽管此后在国家层面上,血缘关系的实际意义有所淡化, 但它一直是中国社会结构的精神纽带。家庭伦理用于治国就成为政治原则。治家与治国具有 内通性,所以《大学》说“治国必先齐其家”“一家仁,一国兴仁”。 第二,国与族的统一性。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中国这块大地上,存在过许多 民族。这许多民族,不管是共时态存在还是历时态存在,均可以寻到某种内在的关系。族与 族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一为血缘性,另为社会性。民族之间不只是存在着血缘性的关系,也 还存在社会性的关系,其中最主要是文化关系。文化关系当它内化为民族精神,就具有类血 缘的意义,这就是说,民族不只是具有自然的血缘性,还具有文化的血缘性。值得我们注意 的是,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诸多民族是有共祖的。共祖不是一位,而是多位,其中最为重要 的是炎帝和黄帝。炎帝和黄帝不独是华族的共祖,也是诸多少数民族的共祖。《山海经》云: “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颛顼 (黄帝孙)生驩头,驩头生苗民。”又云:“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氐人。”《山海经》 是一部出自战国时期的人文地理书,兼有神话性质,所言民族之间的自然血缘性关系也许不 一定是科学的,但如若从文化上考虑,它们之间也是有可能存在着文化上的血缘性的。 第三,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的统一性。中国的国土其核心地区是相当稳定的。谈到 中国,人们会自然地联系到中国这一疆域。这疆域既是国之域,也是民之家。《逸周书》云: “国有本,有干,有伦质,有枢体。土地,本也;人民,干也;敌(他)国侔交,权也;政 教顺成,伦质也;君臣和(悦),枢体也。”这是说,国土即疆土是国家之本;国民是国家主 干;国权是国家的基础,与他国进行交往,国权是首位的原则;国学即“伦质”,是国家意 识形态;君臣和睦是国家稳固的枢机即关键。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国民、国 君、国权、国学、国枢是一体的。 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 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 还不如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感——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 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 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以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 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 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 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生活过的民族存在某种内在关系,具体来说是指血缘性关系或社会性关系。 B. 文化关系内化为民族精神后具有类血缘的意义,文化的血缘性决定着各民族关系。 C. 血缘关系是中国社会结构的精神纽带,家庭伦理用以治家,也是治国的政治原则。 D. 国土即疆土是国家之本,所以国家、国土、国民等概念在中华民族意识中是一体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情理合一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因而家国情怀是一种哲学意识。 B. 文章从家与国、国与族等三个统一性,系统阐释了中国人家国情怀的特殊性。 C. 文章最后呼吁当代文艺工作者抓住机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奋斗。 D. 文章引用了古代典籍中的文字、名人名言,用于佐证说理,论述有理有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炎帝和黄帝是中国诸多民族的祖先,由《山海经》的特点推测其记载的血缘性关系可能是 指文化血缘性。 B. 家国情怀是一种哲学意识,因其在生活中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既厚重绵长的家国浓情而成为 一种美学情怀。 C. 由于时代等原因,张载、范仲淹的家国情怀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 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 D. 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内核,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彰显了 这种美学精神。 【答案】1. C 2. A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 C 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 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 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 项,“血缘性或社会性的两种关系”错误,原文是“民族之间不只是存在着血缘性的关系, 也还存在社会性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文化关系”。 B 项,“文化的血缘性决定着各民族关系”错误,无中生有,原文是说“文化关系当它内化为 民族精神,就具有类血缘的意义,这就是说,民族不只是具有自然的血缘性,还具有文化的 血缘性”,但并未说“文化的血缘性决定着各民族关系”。 D 项,“国土即疆土是国家之本,所以……是一体的”错误,强加因果,原文只是说“国土即 疆土是国家之本……君臣和睦是国家稳固的枢机即关键。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 国民、国君、国权、国学、国枢是一体的”,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 C。 【2 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 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 项,“因而家国情怀是一种哲学意识”错误,强加因果,原文是“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 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 理合一”,二者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 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 为正确项。 D 项,“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内核”错误,以偏概全,原文是“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 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可见还有家国情怀。 故选 D。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 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 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 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 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 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 对照,辨明正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1949 年 11 月,在美国提议下,一个对新中国实行禁运和贸易限制的国际组织“输出管 制统筹委员会”在巴黎秘密成立;1951 年,美国又操控联合国通过对中国实行禁运提案。为 了打破封锁、发展对外贸易、换取国家建设急需的外汇,新中国决定在近临港澳、有着悠久 对外贸易历史的广州创办广交会。 1955 年 10 月至 1956 年 5 月,广东省外贸系统先后三次成功举办出口物资展览交流会。 在此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外贸部和广东省共同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的名义举 办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 1957 年 4 月 25 日,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开幕。展出面积 9600 平方米, 分设工业品、纺织品、食品、手工艺品、土特产品 5 个展馆,13 个专业外贸总公司组织交易 团参展,展示商品 1 万多种,包括自行研制的解放牌载重汽车、普通车床等,也有各种日用 轻工业品、农副土特产品以及传统工艺品。19 个国家和地区的 1200 多位采购商到会。广交 会第一年即成交 8686 万美元,占当年全国创收现汇总额的 20%。 广交会成为新中国冲破西方经济封锁与政治孤立、打开通向世界大门、与各国平等互利、 互通有无、对外贸易的时代窗口。历经 60 多年改革创新发展,广交会已成为中国外贸主要 的促进平台,是中国外贸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缩影和标志。 (摘编自百度资料) 材料二: 2018 年我国对外贸易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有望继续保持全球 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具体统计如下(人民币): (摘编自中国产业信息网 2019 年 1 月 17 日资料) 材料三: 2019 年 11 月 10 日,为期 6 天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圆满落 下帷幕。181 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与会,3800 多家企业参展。境外采购商 7000 多位,累 计意向成交 711.3 亿美元,比首届进博会增长 23%。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全球贸易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也是新时代国际合作的又一重 要平台。中国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扩大进口,是着眼于推动新一轮 高水平对外开放、引领国际经济治理与经贸合作的主动作为,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了信心与 动力。 采购商的超高人气表明中国市场需求旺盛,更是中国经济充满活力的真实写照。全国各 地各行业组建了 39 个交易团、近 6000 个交易分团。全部 97 家央企都组织了交易分团, 专业采购人员约 2.1 万人,比去年增加 4000 多人。 进博会,不是中国的“独唱”,而是世界各国的“大合唱”。今年进博会吸引了超 50 万 境内外专业采购商参展。截至 10 日中午,累计进场超过 91 万人次。36 万平方米的巨型展 区,企业展场馆一扩再扩,仍然“一位难求”,世界 500 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超过 250 家, “隐形冠军”等优质中小企业竞相亮相。世界上最细的胰岛素注射针、“金牛座”的姊妹“双 子座”龙门铣床、手术机器人、感光变色隐形眼镜、来自五大洲的原生态食品等一大批“专 精尖特”展品琳琅满目。 在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美国参展企业由首届 174 家增至 192 家,参展面积由 3 万平 方米增至 4.75 万平方米,居各参展国首位,合作意愿之强烈不言而喻。 (摘编自 2019 年 11 月 11 日《共赴东方之约同享中国机遇》)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落地广州,自有其地理、历史和外贸交流经验等多种原由。 B. 从 2012 至 2018 年,中国贸易出口额大致上呈递增趋势,每年的对外贸易都是顺差。 C. 境外采购商是第二届进博会的主角,中国主动开放市场证明了中国经济充满着活力。 D. 美国近两百家企业参展进博会,参展面积居各参展国首位,体现出强烈的合作意愿。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广交会到进博会,显示了中国政府保持合作包容和引领世界经贸合作的一贯立场。 B. 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和多年贸易顺差,是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坚实的基础。 C. 在美国推行单边主义的背景下,第二届进博会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注入了信心与动力。 D. 为了打破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禁运,广东省多次举办商品交易会为国家换取外汇。 6.当前中国的对外贸易与上世纪五十年代相比有什么不同的特点,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分析。 【答案】4. C 5. D 6. 特点:①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对外贸易规模小,现在的规模大。②上世纪五十年代主要 以出口为主,当前的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并重。 变化的原因:①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市场需求旺盛。②为了引领国际经济治理与经贸合作, 满足全球经济发展的需求。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 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C 项,“境外采购商是第二届进博会的主角”错误,原文是说“进博会,不是中国的‘独 唱’”,而是世界各国的‘大合唱’”;“中国主动开放市场证明了中国经济充满着活力” 错误,原文“采购商的超高人气表明中国市场需求旺盛,更是中国经济充满活力的真实写 照”。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 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 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D 项,“广东省多次举办商品交易会为国家换取外汇”错误,选项偷换概念,广东省举办的是 出口物资展览交流会,广交会是国家举办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借助题干的 要求分析材料,找到设题的区域,圈出相关的信息,并分点进行概括。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当前中国的对外贸易与上世纪五十年代相比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里包括两个问题,先看第一个问题,“当前中国的对外贸 易与上世纪五十年代相比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如材料一提到上世纪 50 年代“1957 年 4 月 25 日,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开幕(简称广交会)。展出面积 9600 平方米,分设工业品、纺 织品、食品、手工艺品、土特产品 5 个展馆,13 个专业外贸总公司组织交易团参展,展示商 品 1 万多种,包括自行研制的解放牌载重汽车、普通车床等,也有各种日用轻工业品、农副 土特产品以及传统工艺品。19 个国家和地区的 1200 多位采购商到会。广交会第一年即成交 8686 万美元,占当年全国创收现汇总额的 20%”,材料三提到当今的情况“181 个国家、地 区、国际组织与会,3800 多家企业参展。境外采购商 7000 多位,累计意向成交 711.3 亿美元, 比首届进博会增长 23%”,由此可以概括出第一点“上世纪 50 年代的中国对外贸易规模小, 现在的规模大”;从材料一可知,上个世纪 50 年代对外贸易主要是出口为主,而材料二提到 当今“2018 年我国时外贸易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有望继续保持全 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这是第二个不同点。再看第二个问题,即“变化的原因”,如 材料三,“采购商的超高人气表明中国市场需求旺盛,更是中国经济充满活力的真实写照”, 这是原因之一,如“中国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扩大进口,是着眼于 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引领国际经济治理与经贸合作的主动作为,为全球经济发展注 入了信心与动力”,这是原因之二。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 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 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 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 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庄重 朱以撒 在绿树掩映的弘一法师骨塔前,时光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旁边巨大的山石上——每一个游 客都可以看到深深勒入石上的“悲欣交集”四个字,斜阳照在上边,又是一年深秋了,这四 个字在萧瑟的松声里会诉说一些什么?我想起来了,当时的情景也是在深秋,就要进入那个 理想状态的世界了,法师挺着病体,已知未来。墨色在干裂的秋风里粘稠了,不是十分滋润, 法师要来了纸笔,蘸满墨,闲闲澹澹地落下。字型依旧是清癯修长,像法师此时的一道影子。 弟子们在旁屏息敛声,四周死一般岑寂,法师清瘦的面容和深陷的双目,流露出欣慰和平静 之光——所有的感受都简化了,浓缩在这四个大字里。当笔轻轻搁下时,暮色已然卷进了高 墙。我通常把这种寂静肃穆下的场景归于庄重。是的,怀揣庄严和深重,这种心情让人速长 几岁。 人生的一些场景如果不懂得庄重,心就总是悬浮无着。 来到这个省会城市的初期,我租住在城市边缘的老房子里,开始了没有人管束的大学生 活。我忙着读书写字,不知道这个城市的走向,对这个城市的习俗浑然无觉。一个清晨,从 铜管乐的吹奏声中醒来,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我伸着懒腰循声走去,婉转的《花儿 与少年》在晨风里飘荡。接下来我吓了一跳,原来是办丧事——这是我第一次从侧面见到这 个城市对远走的人的送别方式。后来,人陆续地到来,花圈慢慢地铺排展开,就有些人开始 坐着喝茶抽烟、聊天说笑。这样的人多起来,气氛就有些变了。庄重的场合一旦不庄重了, 对其他人来说是一种隐痛,也使场景滑稽起来,模糊了主题。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这是很有道理的。人不像树,一棵树倒下的时候,内部昭示 了它生前隐藏的秘密。人的内部没有年轮,他的出生日就成了一种值得重视的记录——满月、 周岁、每年的生日,仪式落满了俗世的尘埃,却郑重其事地举行着。一个人辞别这个世界, 仪式的庄重是不亚于出生的。凄美的清明,春雨滋润,空气中布满潮湿,无数的祭奠仪式。 我想这就是一种转换,一个人到来了,一个人远去了,他们擦肩而过,都郑重其事。 唯有心真正地投入,庄重的神情才会浮现。对于庄重的感受,最初是一个人给予我的。 她就是我的二姨。自幼残疾使她对生活倍加珍惜,在她有生的日子里,她的善良、宽容和博 爱让邻里无不称赞。每次用餐前,我见她闭目默祷,然后,徐徐用箸。她感谢上天给予的一 日三餐,细嚼慢咽,庄重的神情下用心品尝。其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低 谷,日子贫瘠粗砺。粮店凭票证供给的陈年老米,淘米时一片浑浊,入口时一股酸气、霉味; 配搭的玉米粉、洗去淀粉后如树皮的地瓜片,令人难以下咽。她常年的胃病加剧了,却仍然 吃得那么香甜,如甘饴入口,点滴不曾遗漏。吃饭时不要说话,二姨如是说。这里的道理是 什么呢?后来,我悟出来了,它不纯是生理意义上的,主要是心灵感应上的—安静,有益于 用心地品味造物主的赐予,心怀感恩。 在离开家乡之前,我一直被这种庄重的神情熏染着,远离家乡的日子里,它不断涌出来。 我最喜欢的还是独自用餐,慢条斯理,从容不迫。像二姨那样,我品尝到了大地的芳香。布 莱克说:“从一粒细砂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鲜花便是天堂……”这“看”里肯定有心的投 入,不是任何人用眼一瞥就可以那么轻易地感受。 庄重的高级形式是敬。还是引朱熹的话来展开,“不要放肆,不要戏慢,整齐严肃,便 是主一,便是敬。”敬天地、敬社稷、敬祖宗、敬人伦,都是有道理的。人不是独立不倚的 存在,连绵而下的遗传、血缘使人与这个世界的前前后后充满了联系。庄重的举止,使自己 的心得到妥帖的安顿。不过,生活中这样的举止毕竟太少,无任何敬畏、禁忌,轻浮、放荡、 粗野把更多时间与空间充塞了。在这个越来越娱乐化的世界里,戏说正在迅速消解着庄重; 失去了敬,怀旧、伤春、悲秋、闺怨、别离这些恒久的主题,也会渐渐变得轻浮起来,甚至 沦为世俗。 放下书本,在夜幕降临的时刻走到城市高处,在闪烁着艳丽的灯影里,我看到一个城市 在娱乐中漂浮无定。这个城市早年生长过许多慷慨激昂的人物,我对他们是怀有崇敬之情的, 把这些英灵看成城市的骨骼。他们的历程伴随着苦难与雄心,每一个人要被考证或阐释,都 可以带出与之相伴的那段沉重的时光。可惜——没有噱头。他们的故居此时大门紧闭,黯淡 无光,本该让城市铭记的人,在娱乐声色中,渐渐被遗忘了。一个时代不庄重了,戏说搞笑 如潮水浸湿了我们的生活,日子肯定浮华起来。时光如果像一盘不变质的录影带就好了,它 可以倒卷,让我们看到一些凝重严峻的细节,包括每一个眉眼里那些值得崇敬的东西。 那么,自问:你,在什么时候显得稍稍庄重一些呢? 庄重,它所持有的庄严、深重的气息,令今日的生命感到难以承受之重。太多的娱乐色 彩,冲淡了我们生命中原有的厚实部分,阻止我们顺利追求一些本质的东西。在初秋的树干 上,我看到夏日遗留在上边的三五蝉壳,风吹过来,微微作响。主人扔下它们远去,此时恍 若三五空屋。 7.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弘一法师病中写下“悲欣交集”开篇,渲染寂静肃穆的氛围,让人感慨时光易逝。 B. 作者引用朱熹的话,既是对上文“庄重”的总结深化,也引出下文对当代人缺乏敬畏的批 判。 C. 作者认为人生需要各种仪式,是因为他认为仪式本身就能让人们体会庄重,懂得敬畏。 D. 浮华的生活让城市的人们沉溺于娱乐,从而失去庄重之心,作者渴望回到艰难的过去。 8. 文章意蕴丰富,让我们明白了“庄重”的许多道理,作者笔下的“庄重”表现在哪些方 面?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9. 文章结尾处的划线句形象含蓄,令人思索与回味,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 【答案】7. B 8. ①面对生命的到来或逝去,持有最基本的肃穆、郑重之情;②面对艰苦的 生活、坎坷的命运,依然怀有感恩之心;③面对天地间的诸多人事,保持敬畏之心;④对于 已逝的英灵,要永远铭记与崇敬。 9. ①在内容上,运用比喻手法,将遗留在树干上的蝉壳比喻为空屋,借景抒情,表现了蝉壳被 抛弃后仿佛人去屋空,流露出作者对人们抛弃生命中原有的厚实部分的隐忧与伤感,形象生 动,含蓄蕴藉,令人思索与回味;②在结构上,收束上文,是对文章主题的深化。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 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 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 项,“让人感慨时光易逝”错误,应为“让人感到离世的庄重”。 C 项,“他认为仪式本身就能让人们体会庄重,懂得敬畏”过于绝对。仅有仪式是不够的。 D 项,“作者渴望回到艰难的过去”无中生有。作者渴望人们铭记城市英灵,让城市持有庄严 深重的生活气息。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 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 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庄重”的表现:第四段“人的内部没有年轮,他的出生日就成了一种值得重视的记录—— 满月、周岁、每年的生日,仪式落满了俗世的尘埃,却郑重其事地举行着。一个人辞别这个 世界,仪式的庄重是不亚于出生的。凄美的清明,春雨滋润,空气中布满潮湿,无数的祭奠 仪式。我想这就是一种转换,一个人到来了,一个人远去了,他们擦肩而过,都郑重其事”; 第五段“我悟出来了,它不纯是生理意义上的,主要是心灵感应上的--安静,有益于用心地品 味造物主的赐予,心怀感恩”;第七段“庄重的高级形式是敬”;倒数第三段“这个城市早 年生长过许多慷慨激昂的人物,我对他们是怀有崇敬之情的,把这些英灵看成城市的骨骼”。 根据上述信息分点概括。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这类题型应先找准赏析的角度,如语言表达,写作手法,内 容情感等,还要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本题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赏析。 从手法上看,“恍若三五空屋”,“恍若”明显告诉我们句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本体是遗 留在树干上的蝉壳,喻体是空屋。从内容上看,联系前文“太多的娱乐色彩,冲淡了我们生 命中原有的厚实部分,阻止我们顺利追求一些本质的东西”可知,这里是写人们抛弃了生命 中原有的厚实部分,表现了作者的担忧、失望、焦虑和无奈;从结构的角度上,此句位于文 章的结尾,承接上文“太多的娱乐色彩,冲淡了我们生命中原有的厚实部分,阻止我们顺利 追求一些本质的东西”,更深化了作者的观点,这样结尾留有余味,启发读者深思。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一是把握主题。虽说文学作品考查八大能力,但其中 把握主题是核心。可以说,阅读题的几个小题都是围绕主题设置的,答每一题都要点到主题, 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因此,不管题目怎样问,考生都要往主题上引。把握主题的方法是,找 点题的议论句。它一般在篇首或篇尾。二是同样的意思要用文中的句或词来做答。因为答案 都是从这个角度给出的。但是一般不去照抄关键句,要压缩精简,去掉修饰,抽取内核。三 是以阿拉伯数字分点作答。一般来说,分值 4 分的题答案有两点或四点,6 分的题答案有三点 或六点。分点答题的作用是,阅卷老师能一目了然,防止误判漏判,考生答题能尽可能答出 每一点,防止漏答。答题“点”到为止,不必展开细答;某一点答得再深入,也不过是这一 点的分,而其他点没有答出老师也不会额外开恩。四是多角度答题。如:解释词义,要从表 面义和主题义角度回答;理解句义,要从句本身义、形式(表现方法、结构作用)、内容(主 题义)角度回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一名旉。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 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 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 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 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 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又有一郡守病,佗 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杀佗。 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瞋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太祖闻而召佗,佗常在左右,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佗之 绝技,凡此类也。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 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 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 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 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 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 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 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 死也。” (《三国志 ﹒华佗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 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B. 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 /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C. 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 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D. 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 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辟,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如辟召,辟引,辟除。《后汉书·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B. 郡守,郡的长官,主一郡之政事。秦废封建设郡县,郡置守、丞、尉各一人;守治民,丞 为佐。 C. 士人,古时指读书人,也是古代知识分子的统称,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中国传统文化的 创造者、传承者。 D. 敕,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如“敕勒川,阴 山下”之“敕”。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华佗多才多艺。他是读书人,研读经书的同时,对养生术、各种药方都很精通,还能用麻 沸散为病人做手术。 B. 华佗对症下药。倪寻、李延两人病症相同,但华佗却使用不同疗法,因为他能通过表面病 症看到里层病因。 C. 华佗贪于钱财。他为一郡守看病时,索取许多财物却迟迟不给治病,携财逃跑还留信指责, 气的人家吐血数升。 D. 华佗消极反抗。华佗作为一个饱读诗书的儒生,无法接受被曹操役使的现实,因而消极反 抗,终于因此送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 (2)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 【答案】10. A 11. D 12. C 13. (1)又一名郡守得病,华佗认为这人极其愤怒就好了,于是多次接受他的礼品而不加以 医治,没有多久丢弃他离开,留下书信辱骂他。 (2)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医术确实精巧(高明),关系着人的生命安危,应该宽容赦 免他。曹操说:“不用担心,天下会没有这种无能鼠辈吗?”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 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 划线句翻译是:“这小子有意留着我的病根,想借此来抬高自己的地位,既然如此,如果我 不杀掉他,他最终也不会替我断掉这病根的。”直到后来他的爱子仓舒病危,曹操才感叹地 说:“我后悔杀了华佗,使这个儿子活活地死去了。”“然”表转折,应断在后句,排除 B; “太祖叹曰”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前后应断开,排除 D;“令”是动词“使”,与“此儿强死” 组成兼语句,联系密切,不宜断开,排除 C。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 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 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D 项,“敕勒川”敕勒,种族名,为音译名,不是帝王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 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C 项,“华佗贪于钱财”错误,并非华佗贪财,而是运用这种方法来激怒病人,让病人发怒而 把肚子血块吐出,这是他治疗的一种方法。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 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1)差,稍微(好转);货,礼品;而不加治,无何,没有多久。(2)工,精巧(高明);宥, 宽容赦免;当……耶,会……吗。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 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 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 辨句式。 参考译文: 华佗字元化,是沛国谯县人,又名旉。曾在徐州地区漫游求学,通晓几种经书。沛国相 陈珪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征召他任职,他都不就任。华佗懂得养生之道,当时的人们认 为他年龄将近一百岁,可外表看上去还象壮年人一样。又精通医方药物,他治病时,配制汤 药不过用几味药,心里掌握着药物的分量、比例,用不着再称量,把药煮热,就让病人服饮, 同时告诉服药的禁忌或注意事项,等到华佗一离开,病人也就好了。如果病患集结郁积在体 内,扎针吃药的疗效都不能奏效,应须剖开割除的,就饮服他配制的“麻沸散”,一会儿病 人就如醉死一样,毫无知觉,于是就开刀切除患处,取出结积物。病患如果在肠中,就割除 肠子病变部分,洗净伤口和易感染部分,然后缝好腹部刀口,用药膏敷上,四五天后,病就 好了,不再疼痛。开刀时,病人自己并不感到疼痛,一个月之内,伤口便愈合复原了。 府中官吏倪寻、李延同时来就诊,都头痛发烧,病痛的症状正相同。华佗却说:“倪寻 应该把病邪泻下来,李延应当发汗驱病。”有人对这两种不同疗法提出疑问。华佗回答说: “倪寻是外实症,李延是内实症,所以治疗他们也应当用不同的方法。”马上分别给两人服 药,第二天一早两人一同病好起床了。又一名郡守得病,华佗认为这人极其愤怒就好了,于 是多次接受他的礼品而不加以医治,没有多久丢弃他离开,留下书信辱骂他。郡守果然大怒, 命人追杀华佗。郡守的的儿子知道情况,嘱咐使者不要追赶,郡守大怒的更厉害了,吐黑数 升痊愈。 曹操听说华佗善治病,就把他召去,让他常守在身边。曹操被脑神经痛所苦,每当发作, 就精神烦乱,眼睛昏花。华佗只要针刺膈俞穴,应手而愈。华佗卓绝的医技,大都像以上所 说的那样。然而他本是读书人,却被人看成是以医术为职业的,心里常感懊悔。后来曹操亲 自处理国事,病情更加严重,就让华佗专门为他个人看病。华佗说:“这病近乎难以治好, 不断地进行治疗,可以延长一些寿命。”华佗长期远离家乡,想回去看看,就对曹操说:“刚 才收到家中来信,正想短时回家一趟呢。”到家后,用妻子有病为借口来推托,多次请求延 长假期不肯回来。曹操几次用书信召他,又命令郡县派人遣送华佗返回。华佗自恃有才能, 厌恶吃侍候人的饭,还是不上路。曹操很生气,派人前往查看:如果他妻子确实生病,就赐 赠四十斛小豆,放宽假期;如果他虚假欺骗,就逮捕押送他回来。因此把华佗递解交付许昌 监狱,拷问要他服罪。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医术的确精巧(高明),关系着人的生命安 危,应该宽容赦免他。”曹操说:“不用担心,天下会没有这种无能鼠辈吗?”终于判决了 华佗死罪。华佗临死前,拿出一卷医书给守狱的官吏,说:“这书可以用来救活人。”狱吏 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华佗也不勉强,讨火来把书烧掉了。华佗死了以后,曹操脑神经痛 仍旧没有好。曹操说:“华佗本来能够治好这种病。这小子有意留着我的病根,想借此来抬 高自己的地位,既然如此,如果我不杀掉他,他最终也不会替我断掉这病根的。”直到后来 他的爱子仓舒病危,曹操才感叹地说:“我后悔杀了华佗,使这个儿子活活地死去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千古东流 南宋 范成大 千古东流,声卷地、云涛如屋。横浩渺、樯竿十丈,不胜帆腹。夜雨翻江春浦涨,船头鼓急 风初熟。似当年、呼禹乱黄川,飞梭速。 击楫誓,空惊俗。休拊髀,都生肉。任炎天冰海,一杯相属。荻笋蒌芽新入馔,鹍弦凤吹能 翻曲。笑人间、何处似尊前,添银烛。 【注】① 击楫:东晋祖逖渡江北伐苻秦,中流击楫而誓曰:“不能复中原而复济者,有 如大江。”②休拊髀,都生肉:三国刘备寄栖刘表幕下,一次入厕,则大腿(髀)肉生,慨 然流涕。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 功名不建,是以悲耳。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上片落笔先写赣江水流风高浪急,赣江之水滚滚东流,巨大的波涛如席卷地,翻滚的浪花 犹如涌起的重重叠叠的高大房屋。 B. “似当年、呼禹乱黄川,飞梭速”一句中,表达出大禹临阵对敌的勇猛顽强,舟行之速, 快如飞梭,疾如闪电。 C. “炎天”指南方,“冰海”指北方,这里既指词人当年北上出使,现在南下被贬地方官, 也暗指当年功名可望,而此时无路请缨的情形。 D. 整首词给人以波澜壮阔之感,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颇见英雄本色,抒发出作 者胸中的万丈豪情。 15. 本词上阕写景壮阔,意气洋洋,潇洒风流,下阕是如何表达报国无路和理想成空的情怀 的? 【答案】14. B 15. (1)用典,下片起首四句用祖逖击楫和刘备抚髀感叹的典故表达自己 满腔爱国热情和收复失地的希望都已化为烟云的悲哀。 (2)衬托,似乐实悲,“任炎天冰海,一杯相属”行为豪纵,吃着新鲜的菜蔬美味,听着美 妙的音乐,何等的惬怀。这些话看似旷达不羁,实则悲恸难抑,他把报国无路和理想成空的 失意都化作一腔激愤,貌似豪爽,实为悲哀。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 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 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 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B 项,内容理解错,不是“大禹临阵勇猛”,而是词人自己呼唤大禹的名字,表达对大禹的崇 敬。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诗词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就 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 法、结构手法。解答时,注意理解诗歌内容,抓住诗歌重点字词进行分析。 本题问“下阕是如何表达报国无路和理想成空的情怀的”,考查的是对表现手法的分析。下 片起首四句用祖逖击楫和刘备抚髀感叹的典故表达自己满腔爱国热情和收复失地的希望都已 化为烟云的悲哀。“任炎天冰海,一杯相属”,因与朝廷政见不合,受到冷落外放为地方官, 无法实现理想,他看透了一切,并表示不以此为意,不管把自己放到南方或北方,不管能否 建功立业,一切都无所谓,不在乎,唯有与友人举杯同饮,才最为快乐。以下写他的豪纵行 为,吃着新鲜的菜蔬美味,听着美妙的音乐,何等的惬怀。“笑人间、何处似尊前,添银烛”, 此时此刻他感到,人间还有什么事情比把酒尊前、开怀畅饮更令人高兴呢?作者这些话看似 旷达不羁,实则悲恸难抑,他把报国无路和理想成空的失意都化作一腔激愤,貌似豪爽,实 为悲哀。这里运用了衬托手法,似乐实悲。 【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 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 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 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 物言志等。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当疫情来临时,面对生与死,数十万“白衣战士”挺身而出,逆行而战,令人敬佩。他 们的选择如《孟子·鱼我所欲也》一文所说的:生命是我所追求的,大义也是我所追求的 , 当“_________, 。” (2)在庄子的《逍遥游》中,作者面对深邃的蓝天,连续发出了“ ________, ?” 两个疑问,引发了对宇宙的思考。 (3)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一句描写月出 之后雾气笼罩江水的景象,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一句,苏轼则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出江水的汹涌。 【答案】(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3) 白露横江 卷起千堆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 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 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得兼、者也、邪、至极。 第 II 卷表达题(共 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比及三年 介词,比较 B. 吾与点也 动词,参与 C. 慎而无礼而葸 动词,畏惧 D. 字而幼孩 动词,教写字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 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 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 A 项,比,等到;句意:等到三年以后。 B 项,与,赞许;句意:我赞成曾点(的观点)。 D 项,字,养育;句意:养育好你们的小孩。 故选 C。 18.下列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B. 博我以文 C. 如会同,端章甫 D. 风乎舞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活用的类型, 掌握判断的方法,再审读选项仔细比对。 A 项,阶:名词作动词,竖起梯子。句意:好像天是不能通过阶梯登上去一样。 B 项,使动用法,使……广博。句意: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 C 项,端,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句意: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 服,戴着礼帽。 D 项,风,名词作动词,吹风。句意:到舞雩台上吹风。 故选 B。 19.下列特殊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暴见于王。 B. 不吾知也。 C. 彼且恶乎待哉! D.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 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 句、倒装句。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句。解答此 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四大类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记住标志,能准确快速判断。 A 项,被动句。句意:我(庄暴)被齐王召见。 B 项,宾语前置句。句意:不了解我呀。 C 项,宾语前置句。句意:他还要凭借什么呢! D 项,宾语前置句。句意:“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样 的人啊。 故选 A。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高科技企业走向世界的进程中,不会一帆风顺,还难免会遭遇这样那样的掣肘。 B. 高考取消奥赛加分以及严禁校外培训机构举办与中小学入学挂钩的竞赛,其目的是给功利 化的奥赛学习降温。 C. 累计吸引外资超过 2 万亿美元左右,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 30%,四十年来 中国不仅造福了世界,也发展了自己。 D. 有着三百年悠久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对我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 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 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A 项,主语残缺,删掉“在……中”; C 项,“超过”与“左右”逻辑矛盾,“不仅造福了世界,也发展了自己”语序不当,关联词 后的句子应当调换; D 项,“岁月”是集合概念,前面不可以用具体的数量词修饰;张村“对我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主客颠倒。 故选 B。 2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单位务必完善请假制度,对那些请三天假休息十天,甚至“黄鹤一去不复返”久假不归的 人要严肃处理。 B. 汶川地震使大量百姓毁家纾难,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家 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以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 C. 他投给某杂志社的稿子被退了回来,这份文稿被大家取笑为不刊之论。 D. 发展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40 年栉风沐雨,让无数人实现了大写的人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成语是高考常考考点,其测试重点是: 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 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 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A 项,久假不归:长期借用而不归还。此处望文生义。 B 项,毁家纾难:纾,缓和,解除。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此处指百姓承受灾难, 使用错误。 C 项,不刊之论:刊:削除,修改。意思是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 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此处褒贬误用。 D 项,栉风沐雨:风梳发,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使用正确。 故选 D。 22.请根据下面的情境和图示完成题目。 中小学和幼托机构防控新冠肺炎晨午检流程图 (1)请给①②处横线上补写句子。 ① ② (2)③④两处用词不准确,请予以改正。 ③ 改为 ④ 改为 【答案】(1)①体温异常或有其他呼吸道疾病②有家长接送 (2)③“且”改为“或” ④“或”改为“并” 【解析】 【详解】小题 1: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补写句子的能力。本题是一道图文转换题,提供的 材料是流程图,首先要整体把握全图,然后按照要求进行表述,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连贯。 解答此题,考生要关注以下细节:流程图的标题是“中小学和幼托机构防控新冠肺炎晨午检 流程图”,图示的起点在最上方,注意包含关系和并列关系的表述。根据①所在的位置,它 与左侧“体温正常入班学习”为并列关系,可见是“体温异常或有其他呼吸道疾病”的情况; 根据②的位置,它与左侧“无家长接送”是并列的情况,可见是“有家长接送”的情况。 小题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明确病句的常见六种类型,即: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多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依次分析各 句的特点,看其有无症状,是哪种语病,并加以分析即可。 ③处“疫情重点地区旅居史、途径史”与“有与确诊、疑似病例接触”之间存在选择关系, “且”应改为“或”;④处,“家长接回家”与“及时就医”之间是并列关系,“或”应改 为“且”。 【点睛】图文转换的题型,应当先对图画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 阅读,搜索并提取有效信息,关注图画细节。解答图片赏析题,除了要注意画面细节,还要 细心审清题目的要求,抓住题眼,确立重点。要根据题干的指令要求和题目所给的条件以及 图中所示的内容去找答案,不能抛开题中的条件、图形和作者意图,只凭自己的想当然。 23.阅读下面几句话,提取关键信息,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下定义。要求:不超过 40 个字。 (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 2019 年 12 月开始在武汉市发生的由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引起的 病毒性肺炎。 (2)武汉市开展流感及相关疾病监测,发现病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胸片呈双肺浸润性病 灶。 (3)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4)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被感染,其中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似乎更容易被感染。 (5)根据目前的资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肯定人传人。 【答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以发热、胸片呈双肺浸润性病灶为临床主要特征的通过呼 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的人传人的病毒性肺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压缩语段中的整合材料下定义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对材料进行筛选 概括,找出下定义的对象,然后分析哪些是被定义概念的本质属性,再分析这些属性之间的 逻辑关系,最后按照下定义的形式表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被定义的对象,相关属性有:(1)“病毒性肺炎”是其属概念;(2) “发热,胸片呈双肺浸润性病灶”是其临床主要特征;(3)“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是主要的传播途径;(4)(5)具备“人传人”特征。据此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 的病毒性肺炎”表述即可。 四、作文(60 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 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贝费里奇 ②灾难是真理的第一程。——拜伦 ③人在身处逆境时,适应环境的能力实在惊人,人可以忍受不幸,因为人有着惊人的潜 力,只要立志发挥它,就一定能渡过难关。——卡耐基 ④在任何情况下,遭受的痛苦越深,随之而来的喜悦也就越大。--奥古斯迪尼斯 ⑤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的苦难,我们需要面对苦难时激励自己,如果人生的路途上没有 障碍,人还有什么可做的呢?——俾斯麦 请从上述材料中选择两三则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苦难的理解。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齐志伟老师 大江大河波涛奔涌,冲破逆折处尤显壮丽澎湃。人生路上,每一次艰难险阻都是对人的 考验。正如俾斯麦所言:“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的苦难,我们需要面对苦难时激励自己。” 只有正视苦难,不被苦难打倒,才能认清生活的本质,获得人生的真谛,收获人生的壮丽风 景。 正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苦难是人生的必修课。我想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难和挫折……面对苦难, 有人会一蹶不振,心生哀怨,总觉命运不公,人生多舛,在埋怨之中度过一生;然而,还有 一些人,他们会激励自己,把经历苦难当成人生的一个必经阶段,并努力克服它,最终雨过 天晴,人生一片明朗。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结局,你是想身陷苦难的泥淖之中无法自拔,还 是愿意在苦难之中坚强不屈,从而开出绚烂的花朵?我想答案不言而喻。丰子恺先生说过: “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遭遇天灾人祸,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 正如俾斯麦所言:“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的苦难,我们需要面对苦难时激励自己。” 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李子柒,如今更是与袁隆平同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 大使”。无数人认为她不过是幸运,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光鲜亮丽的背后,李子柒经历了 怎样的生活苦难。父母离异,父亲早逝,不得不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学业未竟就只身前往 城市打工,睡在桥洞,食不饱腹……泰戈尔说过,你今天受的苦,吃的亏,担的责,扛的罪, 忍的痛,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的路。李子柒就是这样,生活将她打得半死不活,她硬 是在苦难里开出倔强的花。这样一种正视苦难的精神,让她对生活认真到偏执,将一切苦难 视作平常。顶着世俗偏见,她将中华文化细落成生活的诗。如果李子柒最初就被苦难打倒, 又怎能有如今破千万的粉丝,百万级起步、千万级是常态的视频播放量呢? 罗曼•罗兰说:“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理想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 活。” 想想疫情期间的追梦人,大三学生在方舱医院中复习考研,12 岁男孩在路边蹭网学习, “案板上是生活,案板下是未来”的 7 岁小女孩……他们之中,有的感染病毒,有的条件有 限,生活都写满艰辛。但面对这些,他们并未觉得自己有何不同,却将这一切视作平常,眼 中有光,心里有火,对梦想的坚定执着就是他们正视苦难、认清真相、热爱生活的具体体现。 而享受最优质的资源、有着最优越条件的你我是否也同他们一样,能够将自己活成一束光? 正视苦难,超越苦难,勇敢向前吧!记住,今天你所经历的磨难,都将成为你日后成功 的奠基石。因为拜伦说过:“灾难是真理的第一程。”追寻真理的过程道阻且长,人生又何 尝不是如此? 战胜苦难 人,从呱呱坠地时起,就注定要走完这条或长或短的人生旅途,苦难是旅途中一道不可 或缺的风景。 苦难是竖在现实与未来之间一扇纸糊的门,你只要敢于捅破,前方的路便天宽地阔;它又 是成功门前的看家犬,怯弱的人逃得越急,它就追得越紧…… 四季轮回,既然有春天的葱茏,也就有秋天的叶落;既然有夏天的热烈,也就有冬天的风 雪。我们没有理由不接受苦难。苦难宛如天边的雨,说来就来,你无法逃避,无法退却;苦难 也似横亘的山,赶也赶不跑,你只有超越,只有征服…… 贝多芬,一位伟大的作曲家,正当他在音乐方面有所成就之时,突然患了耳疾,从此, 他生活在一个没有声音的世界里。试问,还有什么打击能比这更大呢就在这种情况下,他完 成了一生中最辉煌的著作——《第九交响曲》。聋子能作音乐,已是妙谈,何况是人世间最伟 大的著作,可见,只有能超越人生大苦难的英雄才能为之。 因为能够战胜苦难,双目失明的阿炳,用一手漂亮的二胡拨亮了他在音乐殿堂的明灯, 从而使坎坷的人生充盈了凄美的诗意。 因为能够战胜苦难,高位截瘫的张海迪用手中的笔在轮椅上捕捉到了飞翔的梦想,她漂 亮的文字、图画和歌喉,使她的人生几近完美。 因为能够战胜苦难,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宫刑而作《史 记》、曲啸蒙冤方著《犯罪心理学》…… 战胜苦难是一种不甘命运、勇于向上的动力,是一面摆脱桎梏,勇于开创的旗帜,是一 支催人奋进的进行曲。 面对苦难,让我们闭上眼睛,聆听一段清泉叮咚的乐曲,幽远清新的旋律会送给你一份 “心静自然凉”的轻松。在泪水涌出眼眶之前,请抬起你的头,仰望头顶那方包容了亿万年 风霜雨雪的天空,读懂那份旷达、那份宽容、那份蔑视一切的恢弘气势后,你怎能不顶礼膜 拜、信心倍增 让我们勇敢地战胜苦难,不为别的,只因为我们是大写的人,只因为人的生命仅有一次。 【解析】 【分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个多则材料作文题,该则作文材料的主体部分由 五个名言警句组成,每句话都有其独特的思想和意义,写作要求“请从上述材料中选择两三 则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苦难的理解”,这类作文的审题是针对所给的若干材料采取求 同或求异的分析,考生要结合自身的认识与思考,在理解上述名句的基础上,将其按照一定 的方向进行自由组合,从而体现其中蕴含的道理及给人的启示。首先,逐一解读名言的内涵 外延。所谓内涵,是名言本身所说的意思,所包含的哲理。解读是为作文立意做准备,因此 不能停留于内涵的准确把握,还要初步联系社会生活,即弄清名言适应的对象或范围,为后 期的立意和选择打下基础。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五则材料,五句名言,内容不同,意蕴相似。其共同的核心话题。都是 在说人们在逆境、苦难的情形之下,更容易激起内在的潜力,帮助自己渡过难关,收获喜悦。 这是写作的真实情境,考生需要在此情境下谈论自己对“苦难”的理解。 2.典型任务的限制。“请从上述材料中选择两三则材料写一篇文章”这就要求考生在。写作 时要选取其中两三则材料进行立意,不可只取其-或更多。而考生的有意“选择”就体现出其 建构材料内部逻辑联系的过程。此外,考生还需结合材料,谈谈对“苦难”的理解,不可脱 离“苦难”这一核心话题。. 3.价值判断的限制。五则材料能看出命题者鲜明的价值判断,命题者对苦难、逆境是持肯定 态度的。命题者认为人生需要经历苦难的磨砺,激发内在潜力战胜苦难,并将其转化为一种 精神财富。考生的观点要与命题者的价值判断相一致,思考苦难对人生的积极意义。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对于“苦难”的理解、阐释,角度多样。考生需结合材料,提炼观点。不 同的材料组合,立意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例如①+③侧重谈逆境、苦难对人的促进作用,提 示我们要学会正视苦难,激发自己的潜力,成就出色的工作或自身的优秀;④+⑤则侧重谈人 们要正确认识苦难、面对苦难,学会激励自己战胜苦难,收获成功;②+④则意在说明获得成 功、探索真理的第一步是要学会面对苦难,战胜苦难。 2.联想思考开放。考生在论证时,选取论据的角度是开放的,无论选择哪-角度进行写作,支 撑其论点的论据都是丰富的,考生可根据已有储备有效调取。尤其对“苦难”的思考,考生 立足点不同,思考的角度也就不同,古今中外,论据颇多。考生也可联系当今现实,展开联 想,思考“苦难”的深层意蕴。总之,考生要能在谈自己对“苦难”的理解的同时,体现自 己个性化的思考。 3.文体开放。考生阐述观点、生发思考时,宜写成议论文;也可叙述自己的经历,在记叙中 体现思考,夹叙夹议。 解题: 本题是多则材料组合式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在审题立意时要能概括出每则材料的侧重点, 找到材料间的逻辑联系,然后进行组合,形成观点。不同组合会形成不同的观点,但不同观 点一定要围绕材料的核心话题“苦难”展开,谈出自己对“苦难”的理解。如①+②侧重谈 “苦难”可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它是获得真理的基石;③+④则侧重阐述“苦难”能够激发人 的潜力,帮助人享受战胜其的喜悦。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风雨压不垮,苦难中开花。 2.逆风飞扬,无惧苦难。 3.战胜苦难,成就自我。 4.艰险在先,更要向前。 5.正视苦难,直面自我。 偏题立意: 1.化压力为动力。(片面理解材料①,且未与其他材料形成关联) 2.只有历经苦难才能成长。(观点偏激,不够辩证) 3.扫清障碍,收获人生的喜悦。(未体现对“苦难”的理解) 行文结构: 题目:“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此标题化用北宋哲学家张载名篇中的文句,带有辩证的意 味。 开头第一段:引用名言材料中俾斯麦所言:“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的苦难,我们需要面对苦 难时激励自己。”只有正视苦难,不被苦难打倒,才能认清生活的本质,获得人生的真谛, 收获人生的壮丽风景。紧扣材料,完成任务。 第二段:言简意赅,提出观点,正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此观点独立成段,和标题相 呼应。(提出问题) 第三段:分论点一,苦难是人生的必修课。结尾处引用丰子恺先生说过:“人间的事,只要 生机不灭,即使遭遇天灾人祸,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使文段富有文采。(分析问题) 文章第四段:引用材料中俾斯麦所言:“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的苦难,我们需要面对苦难时 激励自己”。此文段有承上启下之作用,承上总结“苦难是人生的必修课”,启下引出现实 中李子柒的例证,进一步阐释观点,站在现实的角度,联系社会生活,从而体现其中蕴含的 道理及给人的启示。(分析更加深入) 第四段:引用罗曼•罗兰说:“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理想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 然热爱生活。”,此名言警句是对材料内容的进一步补充,在内容上既是对上文的总结,又 领起下文,是文章结构错落有致。 第五段:举例论证,大三学生在方舱医院中复习考研,12 岁男孩在路边蹭网学习,“案板上 是生活,案板下是未来”的 7 岁小女孩……他们之中,认清真相、热爱生活的具体体现。(解 决问题) 第六段:引用材料中拜伦说过:“灾难是真理的第一程”,再一次提及观点。收束全文,引 人深思。 作文素材积累: 巴尔扎克说:“苦难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强者来说 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温室里难开出鲜 艳芬芳耐寒傲雪的花儿,人只有经过苦难磨练才有望获得成功。”苦难是一种考验:它挑出 一批心灵,把纯洁与强壮的放在一边,使它们变得更纯洁更强壮;但它使其余的心灵加速堕落, 或是斩断它们飞跃的力量。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部分机会是在明天晚上,所以每个人不要放 弃今天。”苦难只是过客,财富青睐那些坚持到底的人。 在厄运之下,保持优雅的风度。如果把我切成了碎块,我就在每个碎块里微笑。且,厄运不 散,优雅到底。 穿越黑暗一定能感受到阳光的温度;走出痛苦一定能企及成长的高度 苦难如冰雹,打在生命的苹果上,会让苹果更加甜美。苦难如烈火,灼烧灵魂的钢铁,会使 钢铁更加坚韧。 张海迪曾说过:“生命很痛,但痛我也要活着,我要活得好好的。我还要活出生命的诗意。” 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创造出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最美的 绝唱。 跌倒一千次,但我会爬起来一千零一次。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点睛】多则名言选择型材料作文,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每一则,而且要找到关联,综合立 意,这就增加了审读量,也赋予了考生选择权,要求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理论上说,选择两 则或三则,会出现若于组合;即使选择相同的两三则,也因理解的主观差异,形成多样化立 意,这就给考生提供了选择和创造的思维空间,大大降低了作文的雷同性。 在所有材料作文中,相对于新闻事实、寓言故事、漫画来说,名言名句的难度较大,一方面 是因为它言简意赅,包含了深刻的道理,另一方面它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缺少具体的 指向性。这就需要考生认真理解其内涵并联系生活明确其外延。当然,高考题中出现的名言 名句,其哲理还是相对好理解,以便学生有话可说。这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大致分为这 样几步:一、逐一解读名言的内涵外延。二、寻找名言之间的逻辑关联。通过解读,不同名 言之间最容易关系的句子可以先进行“组合"。多数考生可能以相关、相似或相反的两句来构 思立意。如果以某两句为主,把相关的第三句加进去,立意的高度会更与众不同。三、综合 两三句提出中心论点。仅仅将有关的两三句找出来,找到其关联的点,还不能“立意"。要综 合其内涵与外延,针对个人或社会,提出一个基本的看法,即站在这几个名人的肩膀上去审 视人生或社会。从逻辑上,两三则名言之间有“主次共建、相辅相成、正反对照、互为补充、 条件因果、相互转化”等重构关系。四、发现名言的局限创新立名人的思想也只是某一时期 某一方面的“真理”,如果我们找到其局限性,就可以反其意而立。除了上述“两正/三正” 的常规立意,还可以站在当今的角度,追求“一正一反、两正一反、一正两反、三反”进行 立意。这样可能比名人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更具有时代气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