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 ‎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试卷 积累应用 ‎ ‎1. 按题目要求填空 ‎(1)《采薇》选自《诗经·_________________》‎ ‎(2)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3)人间正道是沧桑,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必然会体验到酸甜苦辣,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类似的认识。‎ ‎【答案】 (1). 小雅 (2).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 人有悲欢离合 (4). 月有阴晴圆缺 (5). 此事古难全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以及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两者皆有。对于理解性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要注意如下内容:“雅”“庸”“离合”,同时要注意文言虚词,如“夫”“乎”。‎ ‎2. 在四月初的一天清晨,你想在微信上发布感受,下列最适合引用的一项是 A.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B.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C.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D.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在四月初的一天清晨,你想在微信上发布感受,下列最适合引用的一项”,考生要注意题干中的提示“四月初”“清晨”,B项,“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春城”提示季节;“东风”指的是“春风”,“寒食”在四月初。A项,“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橙黄橘绿”是秋末冬初。C项,“一川烟草,满城风絮”不符合“四月”这一季节,也不合“清晨”这一时间。D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写雪景。‎ ‎3. 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书法是空间艺术,但传统书论更强调它的时间性,要 ‎ ‎,使抽象的线条展示出生命变化的趣味性来。‎ A. 在时间中体现出空间的节奏 B. 体现时间和空间融合的节奏 C. 在空间中体现出时间的节奏 D. 体现不同的时间变化的节奏 ‎【答案】C ‎...............‎ 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说理之教化 陈嘉映 ‎①这个世界有理可讲吗?在愤世嫉俗的人嘴里,这个世界是个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的确,这个世界并不怎么温良恭俭让,有时会很残酷,我们每个人对此都要心里有数。不过,我们还是忍不住要讲道理。 ‎ ‎②平实而论,说理是一种重要的人类活动,近代以来,说理变得愈发重要。科学讨论的兴起,法庭辩论制度的推广,都是突出的体现。现在,连我们带孩子也兴说理。现代政权极重视宣传,其实也从另一个方面表明了说理的重要性。我们事实上有时通过说理改变他人的看法,赢得支持,我们自己有时也被他人说服,从而修正自己。 ‎ ‎③不过,作为改变他人看法的手段,我们仍不可对说理抱有过高的期待。人们有时能被说服,但“说服”不一定全靠纯而又纯的说理,说服往往夹杂着哄骗、纠缠、利诱,甚至暗含威胁。何况,要改变他人的看法,说理不见得是最有效的手段。训练、实地考察、引征权威或大多数人的看法、恳求、纠缠,这些途径若非更加有效,至少同样有效。说理不成,我可以动之以情吧。大多数人读小说、看电影,不读论理文章。一篇《汤姆叔叔的小屋》,一部《猜猜谁来吃晚餐》,改变了很多人的种族歧视态度,被一大篇道理说得改变了态度的人恐怕不多。有社会学家研究人们归信于某种宗教的过程,得出的结论是:归信的首要因素是感情纽带,对陌生人传教则很少成功。此外,还有“不言而教”呢,榜样往往比用道理来说服更具“说服力”。最后,还有宣传、欺骗甚至金钱利诱、武力威胁。   ‎ ‎④那么,说理的优势在什么地方呢?比起小说、电影、宣传、利诱,说理是最理性的,因为说理依赖于事实与逻辑的力量。小说可能影响这个人却完全影响不了另一个人,而事实和逻辑有一种强制力,铅比铝重,3×7=21,这些是人人都不得不接受的。 ‎ ‎⑤然而,我尝试说服某人,从来不是因为他不承认铅比铝重或不承认3×7=21。我们通常说理,并非严丝合缝地由铁定的事实与无瑕的逻辑组成。说理的依据,必须是争论双方都能够承认和接受的东西。但承认你的理据又怎么样呢?你的理据之外,还有千千万万理据。你我怀着不同的立场和希望,会选择不同的理据。以色列人要把耶路撒冷据为故土,自能提出强有力的历史依据;阿拉伯人要把以色列人赶出中东,也能列出一整批历史依据。事实纷繁,道理没有数学公式那么清晰,所谓事实和逻辑的力量,很难与能言善辩区分开来。我们的根深蒂固的看法,依赖于众多细微的、难以标明的线索,我们并不因为多一项理据少一项理据就必须改变看法。你滔滔雄辩,说得我哑口无言,可我仍然不愿接受你的看法——这一定是我不理性不讲理吗?你用“逻辑”证明了我的两只手并不真实存在,但若我连我有两只手都不相信了,我为什么要相信你的“逻辑”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呢? ‎ ‎⑥生活世界中的说理从来不具有数学证明的强度。你说服我,是把我此前不接受的结论连到我已经理解的道理上来。我虽然不曾想到这个结论,但它是可理解的。与其说说理的目的在于从智性上使对方臣服,不如说说理旨在创造新的理解途径,你的论证充当了重新组织我的理解的干线。我借助你的论证理解了这个结论,而不是被你的逻辑逼着接受它。   ‎ ‎⑦说理不仅不局限于一造说服另一造,甚至也不局限于相互说服。我们须更广泛地把说理理解为一个共同努力获得理解的过程。在这个基本意义上,你尝试加以说服的一方,他自己希求理解,希求真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解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庄子视说服的至境为心服,心悦诚服,这不是虚悬过高的标准,而是发说服的真义。 ‎ ‎⑧“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就连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后。在一事上说服别人,尚不是说理的目的;说理的目标要更高些:通过在此一事上的说服,让对方获得理解,让对方自己获得理解的能力。说理的目标,若从根本上说,与其说是在此一事上让对方接受自己的看法,不如说是一种心智培育——说理是一种教化。‎ ‎(有删改)‎ ‎4. 第①段画线的词语“丛林世界”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对第⑤段画线问句的作用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两个问句能引发读者关于不理性不讲理的思考。‎ B. 这两句话以困惑的语气表明“逻辑”有时行不通。‎ C. 这两个问句表明根深蒂固的看法影响我们的说理。‎ D. 这两句话展现了能言善辩者遇到的不讲理的情况。‎ ‎6. 第④、⑤段都提到“铅比铝重,3×7=21”的例子,请具体分析这一例子是如何证明观点的。‎ ‎7. 下列对“说理”这一概念的理解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A. 说理就是用滔滔雄辩来说服他人。‎ B. 说理能最有效的改变他人的看法。‎ C. 说理不在于是否能达成一致看法。‎ D. 说理可以用强大的逻辑让人接受。‎ ‎8. 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4. 不讲理的社会 5. C ‎ ‎6. 答案示例:“铅比铝重,3×7=21”的例子在第④段中是为了表明,它们都属于事实和逻辑,而事实和逻辑有一种强制力,人们必须接受。由此体现说理的优势。在第⑤段中则是为了表明说服别人,有时不是靠强大严密的事实和逻辑。同时提到这两个例子,才能更有说服力地引导出:说理不能仅靠事实和逻辑。 7. C ‎ ‎8. 文章先以愤世嫉俗者的眼光提出疑问,由此引出说理这一概念;然后明确说理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展开论证,得到“‘说服’不一定全靠纯而又纯的说理”“说理有其优势”“ 说理的依据,必须是争论双方都能够承认和接受的东西”三个观点;最后得出结论,即说理是互相的理解,是一种教化。‎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①段画线的词语‘丛林世界’在文中指的是……”,这是考查关键词语的内涵。考生应先到文中找到该词语,根据前后的语境来理解。“这个世界有理可讲吗?在愤世嫉俗的人嘴里,这个世界是个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的确,这个世界并不怎么温良恭俭让,有时会很残酷,我们每个人对此都要心里有数”,从语境来看,“丛林世界”是指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有理可讲吗”,这个社会的特点之一是“不讲理”;“这个世界并不怎么温良恭俭让,有时会很残酷”“弱肉强食”,这个社会的特点之二“优胜劣汰”。‎ ‎5. ‎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第⑤段画线问句的作用分析最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句段的作用。应先看画线句所写的内容,即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然后再看这句话与上下文的关系。比如本题中,“这一定是我不理性不讲理吗?你用‘逻辑’证明了我的两只手并不真实存在,但若我连我有两只手都不相信了,我为什么要相信你的‘逻辑’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呢”,这是两个问句,这两个问句表明根深蒂固的看法对我们说理的影响;A、D两项,分析对象错误,B项语气错误,并不是“困惑”,作者明确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点睛:对于句段的作用题,考生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思考,一是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二是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三是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四是掌握常见答题模式。答题方向如下: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感情,进一步写出了……(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作为开头与标题的关系——点题(照应标题),与下文的关系——为下文写……埋下伏笔(张本、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照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本题中,这是两个问句,且这两个问句处于文段的最后,考生应结合上文分析这两句话要表达的意思,同时注意这两个问句表达的语气。‎ ‎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④、⑤段都提到‘铅比铝重,3×7=21’的例子,请具体分析这一例子是如何证明观点的”,这是考查论据和论点的关系。考生应先找出这两段的中心,即分论点,然后明确本文的中心。第四段,“比起小说、电影、宣传、利诱,说理是最理性的,因为说理依赖于事实与逻辑的力量。小说可能影响这个人却完全影响不了另一个人,而事实和逻辑有一种强制力”,这是作者举出“铅比铝重,3×7=21”这一例子要证明的问题;第五段,是为了证明“我们通常说理,并非严丝合缝地由铁定的事实与无瑕的逻辑组成”,最终引导出“说理不能仅靠事实和逻辑”这一中心。本题中,“它们都属于事实和逻辑”“ 事实和逻辑有一种强制力,人们必须接受”“ 由此体现说理的优势”“ 有时不是靠强大严密的事实和逻辑”这四个点是关键所在。‎ ‎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说理’这一概念的理解与文意相符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考生应先到文中圈出有关“说理”的内容,然后再分析选项,最后将两者进行比对。A项,第五段说的是“你滔滔雄辩,说得我哑口无言,可我仍然不愿接受你的看法”,可见不一致;B项,第三段说的是“不过,作为改变他人看法的手段,我们仍不可对说理抱有过高的期待。人们有时能被说服,但‘说服’不一定全靠纯而又纯的说理……要改变他人的看法,说理不见得是最有效的手段”,与选项不一致;D项,第五段说的是“我们通常说理,并非严丝合缝地由铁定的事实与无瑕的逻辑组成”,第六段说的是“我借助你的论证理解了这个结论,而不是被你的逻辑逼着接受它”,与选项不一致。‎ ‎8.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这是考查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思路。首先分析标题,“说理之为教化”,可见本文的论说对象是“说理”,第一段最后说“我们还是忍不住要讲道理”,引出“说理”这一概念;第二段说“平实而论,说理是一种重要的人类活动,近代以来,说理变得愈发重要”,这是说“说理”的重要性;紧跟着从三个角度论述,最后得出结论“说理是互相的理解,是一种教化”。‎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分段或分层阅读全文,逐段或逐层概括段意或层意。遇到个别语句不懂时,可以先跳过去,等读完全文,再回读。比如本题中,是问全文的论证思路,应先标出文章的节数,本文共有八节,都是围绕“说理”这一中心展开论述。然后要抓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论证、阐发什么,是怎样论证、阐发的,用了哪些论据和方法,论点和论据有怎样的联系等。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可以作为标志性的词语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以及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阅读时要特别将它们圈画出来。‎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草戒指 铁凝 ‎①初夏的一天,受日本友人邀请,去他家作客,并欣赏他的夫人为我表演茶道。我学着主人的姿态跪坐在草席上,细品杯中碧绿的香茗,比较着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异同。日本的茶道与中国的饮茶方式相比,更多了些拘谨和抑制,因此而少了荼与人之间那真正潇洒、自由的融合。不似中国,从文人士大夫的伴茶清谈,到平头百姓大碗茶的畅饮,可抒怀,亦可恣肆。或许是我想到了这些,跪坐得久了便也觉出些疲塌。是眼前一簇狗尾巴草又活泼了我的思绪,它被女主人插在一只青花瓷笔筒里。我猜想,这狗尾巴草或许是鲜花的替代物,茶道大约是少不了鲜花的。 ‎ ‎②一簇狗尾巴草为茶道增添了几分清新的野趣,我的心思便不再拘泥于我跪坐的姿态和茶道的表演了,草把我引向了广阔的冀中平原…… ‎ ‎③要是你不曾在夏日的冀中平原上走过,你怎么能看见大道边、垄沟旁那些随风摇曳的狗尾巴草呢?要是你曾经在夏日的冀中平原上走过,谁能保证你就会看见大道边、垄沟旁那些随风摇曳的狗尾巴草呢? ‎ ‎④那时太阳那么亮,垄沟里的水那么清,狗尾巴草在阳光下快乐地与浇地的女孩子嬉戏——摇起花穗扫她们的小腿。那些女孩予不理会草的骚扰,因为她们正揪下这草穗,编结成兔子和小狗,也有掐掉草穗单拿草茎编戒指的,那扁细的戒指戴在手上虽不明显,但心儿开始闪烁了。‎ ‎⑤初长成的少女不再理会这狗尾巴草,她们也编戒指,拿麦秆。麦收过后,遍地都是这耀眼的麦秆,麦秆的正道是被当地人用来编草帽辫的。那时的乡村,各式的会议真多。姑娘们总是这些会议热烈的响应者,或许只有会议才是她们自由交际的好去处。那机会,村里的男青年自然也不愿错过。姑娘们刻意打扮过自己,胳肢窝里夹着一束束金黄的麦秆。但她们大都不是匆匆赶制草帽辫,在众目睽睽之下,她们编制的便是这草戒指,麦秆在手上跳跃,手下花样翻新:菱形花结的,字花结的,扭结而成的“雕”花……编完,套上手指,把手伸出来,或互相夸奖,或互相贬低。这伸出去的手,这夸奖,这贬低,也许只为着对不远处那些男青年的提醒。 ‎ ‎⑥那麦秆编就的戒指,便是少女身上唯一的饰物了。但那一双双不拾闲的粗手,却因了这草戒指,变得秀气而有灵性,释放出女性的温柔。戴戒指,总离不开与婚姻的关联,唯有这草戒指,任凭少女们随心所欲地佩戴。无人在乎那戴法犯了哪一条禁忌,这里是个戒指的自由王国。少女们更大了,大到了出嫁的岁数。只待这时,她们才丢下这麦秆、这草帽辫、这戒指,收拾起心思,想着如何同送彩礼的男方“矫情”——讨价还价。冀中的日子并不丰裕,那看来缺少风度的“矫情”就显得格外重要。她们会为彩礼中缺少两斤毛线而在炕上打滚儿,她们会为彩礼中短了一双皮鞋而号啕,倘若此时不要下那毛线那鞋,当婚后她们自己作了母亲,还会有买毛线的闲钱吗?还会生出为自己买鞋的打算吗? ‎ ‎⑦于是她们就在声声“矫情”中变作了新娘,于是那新娘很快就敢于赤裸着上身站在街口喊男人吃饭了。她们露出那被太阳晒得黑红的臂膀,也露出那从未晒过太阳的雪白的胸脯。那草戒指便在她们手上永远地消失了,她们的手中已有新的活计,比如婴儿的兜肚,比如男人的大鞋底子……日子渐渐地好起来,草戒指早已变成了记忆,只有她们那突然就长成了的女儿们,仍旧不厌其烦地重复母亲从前的游戏。夏日来临,在垄沟旁,在树阴里,在麦场上,她们依然用麦秆、用狗尾巴草编戒指:菱形花结的,字花结的,还有那扭结而成的“雕”花。 ‎ ‎⑧她们依然愿意当着男人的面伸出一只戴着草戒指的手。原来,草是可以代替真金的,真金却代替不了草。精密天平可以称出一只真金戒指的分量,哪里又有能够称出草戒指真正分量的衡具呢?原来,延续着女孩子丝丝真心的并不是黄金,而是草。 ‎ ‎⑨在池泽夫人的茶道中,我越发觉出眼前这束狗尾巴草的可贵了。难道它不可以替代荼道中的鲜花吗?它替代着鲜花,你只觉得眼前的一切更神圣,因为这世上实在没有一种东西来替代草了。 ‎ ‎⑩一定是全世界的女人都看重了草吧,草才不可被替代了。‎ ‎9. 开头和结尾为什么都提到“日本茶道”,请加以赏析。‎ ‎10. “狗尾巴草”在文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 ‎11. 本文第③段转而用第二人称,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12. 评析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的意义。‎ ‎【答案】9. 答案示例:从茶道上的一簇狗尾巴草引出作者关于冀中平原的狗尾草和草戒指的回忆。少女对草戒指随意的态度和开头刻意描写日本茶道仪式的庄重形成了鲜明对比。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的对比。结尾首尾呼应,更突出草寄寓了少女情怀,这种对生活的热望,对爱情的坚贞和日本茶道中的虔诚是一致的。 ‎ ‎10. 答案示例:狗尾巴草是全文的线索,文中作者的联想由狗尾巴草展开:冀中平原的狗尾草和小女孩用狗尾巴草编戒指。狗尾草又具有象征意味,狗尾草是纯真少女心灵的载体,乡村女孩及其她们的生活就像这一簇簇狗尾巴草一样,平凡简单而又顽强自足。草和金的比较,更代表的草是精神生活价值,突出其可贵。 ‎ ‎11. 答案示例:第③段用第二人称,仿佛叙述者带领读者进入冀中平原,拉近了双方距离;也让读者在阅读时更容易产生代入感,易于体会作者对于冀中平原最普通平凡、极易被人忽视的植物的关注和喜爱之情。 ‎ ‎12. 答案示例:本文表现了作者人性、对生活、对生命独到的认识和体悟。一根草可以编成各种花样的草戒指,一枚普通的草戒指,却折射出冀中平原女性平凡的日常生活,映现出她们对生命、理想、爱情的质朴而执著的追寻。在当下社会,有很好的教育和激励作用。生活、工作中,当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同时存在,我们应清楚物质生活代替不了精神生活。‎ ‎【解析】‎ ‎9. ‎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开头和结尾为什么都提到‘日本茶道’,请加以赏析”,这是考查文章句段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来分析。从第一段来看,“日本的茶道与中国的饮茶方式相比,更多了些拘谨和抑制,因此而少了荼与人之间那真正潇洒、自由的融合”,日本的茶道仪式庄重;“是眼前一簇狗尾巴草又活泼了我的思绪,它被女主人插在一只青花瓷笔筒里。我猜想,这狗尾巴草或许是鲜花的替代物,茶道大约是少不了鲜花的”,茶道上的“狗尾巴草”引出了下文关于冀中平原的狗尾草和草戒指的回忆,少女对待草戒指随意的态度和第一段日本茶道的庄重形成对比,凸显两种文化的不同。文章最后一段又提到“日本茶道”,与开头形成呼应,草寄寓了少女情怀,这种对生活的热望,对爱情的坚贞和日本茶道中的虔诚是一致的。‎ ‎1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狗尾巴草’在文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这是考查物象的作用。物象的作用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考虑,一是结构上,一般是文章的线索,要看围绕该物象写了哪些内容;二是形象上,对人物形象起到烘托或反衬作用,要明确该物象与文中人物形象的关系;三是主旨上,凸显文章的主旨,要看作者借助该物象表达什么情感。本文中,作者围绕“狗尾巴草”选材,作者由茶道上的一束狗尾巴草展开联想,想到冀中平原的狗尾草和小女孩用狗尾巴草编戒指,可见是文章的线索;从形象上来看,狗尾巴草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乡村女孩,简单平凡而又顽强自足。‎ ‎1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文第③段转而用第二人称,请赏析其表达效果”,这是考查人称的作用。首先了解第二人称的一般作用,然后看第三段的第二人称指代的对象。第二人称作用如下:便于直接表达情感,便于面对面交流,拉近距离,运用比拟的修辞等。从第二段来看,“你”指代读者,故排除比拟修辞这一项,可以从另几个角度作答,即好似作者引领读者一起来到冀中平原,拉近作者和读者的距离,可以让读者更容易体会作者的情感。‎ ‎1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评析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的意义”,这是考查对文本主旨的分析和把握。本文以狗尾巴草编的草戒指为载体,借以写冀中平原女性的日常生活,反映她们对爱情、理想以及生命的追寻,表现出作者对她们的欣赏。而这样的精神在现下的社会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 张炎 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客里看春多草草,总被诗愁分了。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 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 注:张炎生于南宋末年,宋亡后曾北上大都,因各种原因,第二年即南归。‎ ‎13. 从字数看,这首词属于__________。‎ ‎14. 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一写客观环境,一写主观感受。‎ B. “顿觉游情少”的原因就是因为已经到了众芳凋零的春末。‎ C. “草草”说明看春未能仔细观察与欣赏,显然带有一点悔意。‎ D. 整首词由景写到人,由人写到物,由物写到情,层层深入。‎ ‎15. 这首词的下阙是如何表达丰富的情感,试作鉴赏。‎ ‎【答案】13. 小令 14. B ‎ ‎15. 答案示例:“燕子天涯”与上片“客里”、“诗愁”相呼应,以“燕子”自喻,抒发作者飘零无依之愁。 “休听夜雨”、“不是催花”与首句“采芳人杳”相呼应,雨已经不是催花的媒剂,只能彻底葬送一春的残花,“休听”中既有惜春之愁,又隐含家国身世之痛。‎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从字数看,这首词属于”什么,这是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把握。从“字数”这一提示来看,这是考查其体裁。词从字数来看,可以分为三类,即小令、中调、长调,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明确这些之后,再来数一数本词的字数,即可发现,这是一首小令。‎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顿觉游情少’的原因就是因为……”有误,错在原因单一,从词中来看,不仅仅是因为客观的环境变化,还隐含物是人非之叹和家国身世之痛。考生应结合注释思考,注释中明确说明“张炎生于南宋末年,宋亡后曾北上大都”。‎ ‎1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这首词的下阙是如何表达丰富的情感,试作鉴赏”,既考查抒情的方式,又考查情感。“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去年”与“今年”,今昔对比,且借“燕子”比喻自己飘荡无依;“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借“夜雨”比喻摧花折绿的残暴的元兵,表面写惜春之愁,实际隐含了家国身世之痛。‎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 ‎①元行冲,河南人。少孤,为外祖司农卿韦机所养。举进士,累转通事舍人。行冲尝谓仁杰曰:"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膎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仁杰笑而谓人曰:"此吾药笼中物,何可一日无也!"‎ ‎②行冲以本族出于后魏,而未有编年之史,乃撰《魏典》三十卷,事详文简,为学者所称。初魏明帝时,河西柳谷瑞石有牛继马后之象,魏收旧史以为晋元帝是牛氏之子,冒姓司马,以应石文。行冲推寻事迹,以后魏昭成帝名犍,继晋受命,考校谣谶,著论以明之。 ‎ ‎③开元初,自太子詹事出为岐州刺史,又充关内道按察使。行冲自以书生不堪博击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俄复入为东都副留守。时嗣彭王志昧庶兄志谦被人诬告谋反,考讯自诬,系狱待报,连坐十数人,行冲察其冤滥,并奏原。之。四迁大理卿。时扬州长史李杰为侍御史王旭所陷,诏下大理结罪。行冲以杰历政清贞,不宜枉为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条出之,当时虽不见从,深为时论所美。 ‎ ‎④初,有左卫率府长史魏光乘奏请行用魏征所注《类礼》,上遽令行冲集学者撰《义疏》,将立学官。行冲于是引.国子博士范行恭、四门助教施敬本检讨刊削,勒成五十卷,十四年八月奏上之。尚书左丞相张说驳奏曰:"今行冲等解征所注,勒成一家,然与先儒第乖,章句隔绝,若欲行用,窃恐未可。"上然其奏,于是赐行冲等绢二百匹,留其书贮于内府,竟不得立于学官。行冲恚诸儒排己,退而著论以自释,名曰《释疑》。 ‎ ‎⑤行冲俄又累表请致仕,制许之。十七年卒,年七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献。 ‎ ‎(节选自《旧唐书·元行冲传》)‎ ‎16.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堪充旨味者多 ‎(2)并奏原之 ‎17.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亦犹蓄聚以自资也 A. 资费 B. 咨询 C. 供给 D. 取用 ‎18. 第②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行冲自以书生不堪/博击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 B. 行冲自以书生/不堪博击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 C. 行冲自以书生不堪博击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 D. 行冲自以书生不堪博击/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 ‎19. 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行冲以杰历政清贞,不宜枉为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条出之,当时虽不见从,深为时论所美。‎ ‎20. 第①段画线句反映了仁杰怎样的心情?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庆幸 B. 感动 C. 欣慰 D. 自傲 ‎21. 第②、④段“编撰史书”和“著写《释疑》”两件事分别反映了元行冲________和_______的特点。‎ ‎【答案】16. (1)甘美 (2) 赦免 17. CB 18. C ‎ ‎19. 答案示例:行冲认为李杰从政期间清白正直,不应该白白地被谗言陷害,又上奏请求按分列条目来从轻处理。当时虽不被采纳,却深为一时的舆论所赞誉。‎ 行冲以杰历政清贞,不宜枉为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条出之,当时虽不见从,深为时论所美。 20. C ‎ ‎21. (1). 善于写史,注重考证 (2). 遭人排挤,暗含不满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作答时将文言实词带入原句中或原文中进行推断,“堪充旨味者多”意思是“可以充作好味者多”,所以“旨”,甘美、好味;“并奏原之”意思是“起将上奏请求赦免他们”,所以“原”,赦免。‎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作答时将文言实词带入原句中或原文中进行推断,“亦犹蓄聚以自资也”意思是“就好比用自己积蓄来充实皇上的积蓄”,所以“资”,供给、充实。‎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行冲自己认为书生不可以担负搏击责任,因此辞去按察使。让宁州刺史崔琬代替。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本句中注意根据一些名词,如“书生”“按察”“宁州刺史”“崔琬”等即可作出判断。‎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断句的前提:多读文段,增强语感。‎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得分点:“以”,认为;“为……所”,被动句;“构”,陷害;“条”,分列条目;“从”,采纳;“美”,赞誉。‎ ‎20.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墓础上作答,第①段画线句“此吾药笼中物,何可一日无也?”意思是“这是我的药中宠物,怎么可以一日没有呢?”,这是仁杰听了元行冲的话后抒发的感慨,表达一种欣慰之情。‎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人物的形象。第②段“编撰史书”,事情详细而文笔简练,追根究底,认为后魏昭成帝名犍,继晋元帝后受命,考正谣谶,特著论以明确这件事,这些说明他善于写史,注重考证。第④段 “著写《释疑》”,行冲不满众儒排挤自己,辞去官职,著论以排解郁闷,名为《释疑》。说明他遭人排挤,暗含不满。‎ 参考译文:‎ 元行冲,河南人,后魏常山王素连的后代。少年时死了双亲,被外祖司农卿韦机抚养。考取进士,多次转为通事舍人。元行冲曾经对仁杰说“:下奉事上,就好比用自己积蓄来充实皇上的积蓄。如贵家的积蓄,脯腊月奚胰作为饭食用,参术芝精作为预防疾病用。我想门下宾客,可以充作好味者多,希望用小人备做一种药物。”仁杰笑着说“:这是我的药中宠物,怎么可以一日没有呢?”‎ 元行冲认为本族出于后魏,但没有编年史,于是撰写《魏典》三十卷,事情详细而文笔简练,为学者称道。初魏明帝时,河西柳谷瑞石有牛跟在马后的形象,魏收旧史认为晋元帝是牛氏的后代,冒姓司马,用来应证石文。行冲追根究底,认为后魏昭成帝名犍,继晋元帝后受命,考正谣谶,特著论以明确这件事。‎ 开元初年,自太子詹事出朝任岐州刺史,又充任关内道按察使。行冲自己认为书生不可以担负搏击责任,因此辞去按察使。让宁州刺史崔琬代替。不久又入朝为东都副留守。当时嗣彭王志昧同父异母的哥哥志谦被人诬告谋反,审问之下,被迫承认了自己的不实之罪,就关进狱中等待判罪,十多人受牵连,行冲察明此事是冤案,一起将上奏请求赦免他们。四次迁为大理卿。当时扬州长史李杰遭侍御史王旭陷害,皇上命令由大理卿评判,行冲认为李杰从政期间清白正直,不应该白白地被谗言陷害,又上奏请求按分列条目来从轻处理,当时虽不被采纳,却深为一时的舆论所赞誉。当初,有左卫率府长史魏光乘上奏请求通用魏征所注《类礼》,皇上即令行冲召集学者撰写《义疏》,准备陈列在学馆。行冲于是召引国子博士范行恭、四门助教施敬本研讨削减,缩成五十卷,十四年八月献给皇上。尚书左丞相张说反驳说:“现在行冲等人去除魏征所做注解,缩成一家,然而与先人比较有所违背,章句隔绝,如果要采用,我担心不行。”皇上认为张说是对的,于是赐给行冲等人二百匹绢,将书贮存在内府,最终不得在学馆陈列。行冲不满众儒排挤自己,辞去官职,著论以排解郁闷,名为《释疑》。‎ 元行冲不久又多次上书请求做官,皇上应允了。十七年逝世,终年七十七岁,追封礼部尚书,谥号叫献。‎ 阅读《陈情表》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22. 下列句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B.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C. 为君翻作《琵琶行》‎ D.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3. 与“听臣微志”意思相呼应的句子是______。‎ ‎24.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第二段的“生当陨首”,就是牺牲生命感恩之意,其实是照应选文第一段的“过蒙拔擢”。‎ B. 李密以治国纲领“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并提醒晋武帝不要自乱国本。‎ C. “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既写出了自己痛苦人神共知,又表明自己的对皇上的忠心神明知晓。‎ D. “谨拜表以闻”中的“表”即本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古代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的奏章。‎ ‎25.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运用了修辞手法,请赏析它的表达效果。‎ ‎26. 根据最后一段,作者提出了陈情的目的是_________。‎ ‎【答案】22. C 23.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24. D ‎ ‎25. ‎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 ‎26. 请求皇上准许自己暂不做官,先在家中为祖母养老送终,然后再效忠国家。‎ ‎【解析】‎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一题主要是辨析“为”的用法,A项“特为尤甚”,“为”意为“是”,表示判断的意思。B项“独其为文犹可识”,“为”,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刻”。C项“为君翻作《琵琶行》”,“为”,意为“替”。D项“冰,水为之”,“为”,意为“做”。ABD项中“为”为动词,C项中“为”为介词,所以选C项。‎ ‎2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听臣微志”意思是“准许臣下完成(这)小小的心愿”,那么这个小小的心愿即为“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2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墓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项,“照应选文第一段的‘过蒙拔擢’”说法错误,照应前句“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B项“并提醒晋武帝不要自乱国本”,原文没有体现这个意思。C项“又表明自己的对皇上的忠心神明知晓”文中没有体现。‎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审清题干,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然后将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等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2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比喻与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情感表达比较强烈。‎ ‎2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最后一段主要述说自己“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请求皇上准许自己暂不做官,先在家中为祖母养老送终,然后再效忠国家。‎ 参考译文:‎ 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还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而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本来图的就是仕途通达,无意以名誉节操来炫耀。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但是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样子,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相濡以沫,正是因为这些我的内心实在是不忍离开祖母而远行。‎ 臣下我今年四十四岁了,祖母今年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企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至诚的心,满足臣下我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闻达。‎ 作文 ‎ ‎27. 根据以下材料写作 ‎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旅客要在每一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 ‎ 看了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远与近 有诗言:星星像地上的人们一样拥挤,地上的人们却像星星一样疏远。可见,如今拥挤着的人们的空间距离是近了,但人心与人心间的距离却疏远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速的交通工具层出不穷,如火车,飞机,高铁等。这些便捷的交通工具无疑拉近了人与人物理上的距离。但奈何物理距离近了,心灵距离却越发越疏远了。‎ 遥想当年,交通不便。人们生活在落后的乡村净土上,田间小道上陌生人谈笑风生依稀可见。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鸡犬相闻,其乐融融的生活让人们心灵的距离始终如此地贴近。每当夜幕降临,人们也是夜不闭户,人们的相处是无隔阂的。‎ 而反观当下,交通便利了,交际也多了,人与人接触机会多了,距离近了。但令人悲痛的是,人与人的猜疑更多了,人性变得更加冷漠了,个个都犹如戴上面具的野兽,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人们心灵的距离也在冷漠下渐行渐远了。君不见在小悦悦身旁经过的十八个路人,与奄奄一息,命垂一线的小悦悦距离是如此的近,救人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举手之劳罢了。但他们却漠视而过,致使一条生命的消失。可见,这心与心的距离是多么地遥远。我不禁想问:“人还活着吗?”雪莱在《论爱》中说道:“当爱逐渐死去,人心也不过是活着的坟墓。”那我们人类的爱到底到哪里去了呢?是死去了?还是远去了?‎ 或许人类的爱并没有死去,心灵的距离也并不全都那么遥远。君不见最美妈妈空手接婴,一个新生的生命拉近了人心的距离;君不见最美老师前扑后推,挽回了数个学生的生命;君不见最美司机重创后仍坚守,把车停稳,挽回了数十人的生命。这些大无畏的精神,让我们看到,并非所有人的心灵都麻木了,在这个冷漠的社会里,我们还是能找到希望的曙光。他们的奉献,激起了我们对缩短心灵距离的渴望。同时,我们更应清楚,我们人类的心虽然并未死去,但已然走远了。因而,我们更需拉近人们心与心的距离,让麻木的人心重回纯净。‎ 以前远的,如今近了。而以前近的,如今却远了。尽管灯红酒绿的社会让人心受到利益的隔离,但这距离不足以阻挡我们的人性。我相信,人性会打破利益的玻璃,人心会回归原始的距离。‎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首先应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理解其内涵,“印度诗人泰戈尔说: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旅客要在每一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第一个句子的关键词是“近和远”,“简单和艰苦”;第二句的关键词是“生人与自家”“外面与内里”。“近”与“远”,“简单”与“艰苦”,“陌生”与“熟悉”,“外”与“内”,这些关键词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两者之间是可以转化的。立意时不能仅仅探讨一组,可以重点探讨一组兼顾其他,深入挖掘其辩证意义和生活启示。‎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考生可以抓其中的关键词,并理解其内涵,如“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人在成功即将来临时不要过早的松懈,不要对简单的事物不屑一顾,越简单的东西可能越能体现一个人的水平。换句话来说,其实离我们最近的事物(或人),如果我们没有用心去感受交流,那它就会是最不了解的事物(或人),如果我们想要做成看似触手可及的简单事情,也是需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奋斗。‎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