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9届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和许多的生命现象一样,免疫系统也有两面性,它不但能排除外来因素的侵袭,又能因免疫系统的失控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在免疫系统受损时,免疫力低下,机体易患病;但当免疫力过强时,也会导致疾病产生。 超敏反应(1lypersen-sitivity response)指机体受同一抗原物质再次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异常免疫反应。诱发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过敏原(sensibiligen),如异种动物血清、各种微生物、寄生虫及其代谢产物、植物花粉和动物毛皮、青霉素、磺胺类药物以及染料、生漆和多糖等物质,此外受电离辐射、烧伤等影响,而使结构或组成发生改变的自身组织抗原,以及由于外伤或感染而释放的自身隐蔽抗原也可以成为过敏原。过敏反应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超敏反应,典型的如哮喘病,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超敏反应又分很多类型,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也都是超敏反应的表现。 正常人血清中可以有针对多种自身抗原的自身抗体,但它们的效价很低,因而不足以破坏自身正常成分,但却可以协助清除衰老蜕变的自身成分,故有人称之为“生理性抗体”。在健康人中,自身抗体出现的频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60岁以后有50%以上的人有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线粒体抗体等。但是,自身免疫反应如果达到一定强度以致能破坏正常组织结构并引起相应临床症状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antoimmune disease)。如包括全身性红斑狼疮、甲状腺机能亢进、类风湿病在内的自身免疫病有数十种之多。它的发病因素受到遗传、自身免疫调节机制、年龄、性激素等影响。其中,患者又以女性患者居多。不少自身免疫病目前尚无很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中有些还严重地威胁着病人的生命。 免疫系统的完整性是机体免疫防御、自稳和监视功能的基本保证。但免疫系统的各个部分都可能发生缺陷,任何一个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都可导致免疫功能障碍,由此而引起的疾病称为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由遗传因素或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不全而引起的免疫障碍称为先天性或原发性免疫缺陷,如原发性B淋巴细胞缺陷造成的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特征是血循环中缺乏B淋巴细胞及丙种球蛋白。由后天因素而引起的免疫功能障碍称为获得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最典型的即艾滋病及一些恶性肿瘤。 1. 对“过敏反应”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 过敏反应是指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临床最常见的疾病。 B. 过敏反应是临床最常见的机体受同一抗原物质再次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异常免疫反应。 C. 过敏反应是由个体差异和遗传带来的一种临床最常见的超敏反应,如哮喘病。 D. 过敏反应是由异种动物血清、各种微生物、寄生虫、青霉素等过敏原诱发的超敏反应。 2. 下列对“因免疫系统的失控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自身免疫反应达到一定强度就可能破坏正常的组织结构,引发某种自身免疫病。 B. 免疫系统各个部分任何一个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都可导致免疫功能障碍。 C. 免疫系统的失控导致自身抗体出现的频率增高,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D. 免疫系统发生的缺陷有可能导致艾滋病及一些恶性肿瘤的发生。 3.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外伤或感染而释放的自身隐蔽抗原可以诱发超敏反应。 B. 在健康人中,青年人自身抗体出现的频率比老年人低。 C. 一般说来,患自身免疫病的男性比女性少。 D. 自身免疫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仍属不治之症。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本题要求选择“最准确”的一项。命题者的命题思路是这样的:要考生抓住两句话,一是“过敏反应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超敏反应”,二是“超敏反应指机体受同一抗原物质再次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异常免疫反应”。命题者用第二句话中对“超敏反应”的解释部分代替第一句话中的“超敏反应”。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C项,判断依据是“在健康人中,自身抗体出现的频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命题者设计本题,没有给考生设计任何有效的障碍,只须在文中直接找出判断的依据即可。而正确选项的设计几乎都是原文的摘抄。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如本题“下列对‘因免疫系统的失控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那就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人画”泛指由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元明清时期一直享有崇高地位,为不少习画者所追随,呈现出抒情写意的同一性,即轻形重意、轻描重写、轻规范重个性。 文人画的地位得到确认,乃至成为中国传统绘画观的精神体现,究其原因,在于其创作主体的特殊性。中国所谓的“文人”,是一个历史概念,农业文明时代,文人、士大夫的知识结构呈现出一种文化、政治、经济交融,文学、史学、哲学贯通的态势。对于他们而言,“学而优则仕”,绘画对大多数人来说,主要是抒情言志的一种方式。因此,他们并不像职业画师那样必须有具体的师承和严格的技艺训练,悟性、才情和修养是他们作画的主要凭仗。应当说,文人画是一种对作者综合素养要求非常高的风格流派。正因如此,真正称得上大成者凤毛麟角、寥寥可数。 近代以降,西风东渐,科技日新、知识日专、分工日严,古代的文人群体已然瓦解消亡。20世纪初,“美术革命”的矛头更直指文人画,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审美理想遭到批判,现实主义的、写实的绘画为时人追崇。进入当代,摄影、电脑技术的发展,文化话语权的多元,物质欲望的高涨,使包括文人画在内的平面绘画遭遇进一步的挑战。 尽管如此,文人画却仍旧顽强地存在着,这其实并不奇怪。尽管古代的文人群体已经消亡,但中国文化的传统却并未消解,而以继承发扬这一传统为己任者,始终会前赴后继,何况今天其价值在不断地被人们重新发现和拓展,其追随者也必定会越来越多。再者,以严格细化的分工来实现发展的工业社会,只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发展阶段,而下一个阶段,即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必将开启一个造就“通才”的时代。到那时,许多现在的“专业”,又会回到“业余”的状态,而对精神和个性的追求,又将成为艺术的至高标准。而这,恰恰是文人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文人画所倡导的以精神和个性的抒发为至高境界的审美理想,具有永恒的意义。当然,今天乃至将来的文人画不可能也不应该与古人一个模样。借鉴吸取是必需的,单纯的仿古摹古却不可取。因为时代发展了,生活、环境、观念都发生了巨变,盲目追步古人,只能“仿制”出没有价值和生命力的“假古董”。今天的文人画,应该以悟性、才情和修养为出发点,坚守以精神和个性的抒发为至高境界的理想。至于怎么画,画什么,则应当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多方尝试。说到底,振兴文人画,在继承传统之上,必须有所创新和发展。 (摘编自刘斯奋《且说文人画》) 4. 下列关于“文人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人面泛指文人、士大夫画的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到元明清时期都享有崇高的地位。 B. 文人画具有抒情写意的共性,重视写意、个性,轻视描形、规范,具有创意性,被不少书画家们所追随。 C. 文人面的地位得到确认,是因为它的创作主体的特殊性,“学而优则仕”是文人的追求,而绘画只是一种抒情方式。 D. 因为时代发展了,今天的文人画,应该以悟性、才情和修养为出发点,坚守以精神和个性的抒发为至高境界的理想。 5. 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农业文明时期,中国文人的知识结构呈现一种多元化融合态势,他们追求入仕,对于绘画并没有严格的技艺训练。 B. 中国文人绘画凭仗的是师承、悟性、才情和修养,这种画派对作者的综合素养要求非常高,因此,称得上大成者很少。 C. 尽管古代的文人群体已经消亡,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并未消解,文人画还是有继承者以这一传统为己任,始终前赴后继的。 D. 以严格细化的分工来实现发展的工业社会,只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发展阶段,而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审美标准将会发生变化。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世纪初的“美术革命”将矛头直指文人画,现实主义的、写实的绘画得到推崇,文人画的审美理想则被批判。 B. 当代摄影、电脑技术的发展,文化话语权的多元化,物质欲望的高涨,这些都会成为文人画的挑战。 C. 在知识经济时代,许多现在的“专业”,又会回到“业余”的状态,因此,将开启一个造就“通才”的时代。 D. 今天乃至将来的文人画不可能也不应该与古人一个模样,借鉴继承是必要的,但是必须有所创新和发展。 【答案】4. A 5. B 6. C 【解析】 4.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A项,“一直到元明清时期都享有崇高的地位”错,参见原文“元明清时期一直享有崇高地位”。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如本题“下列关于‘文人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那就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第二段“因此,他们并不像职业画师那样必须有具体的师承和严格的技艺训练,悟性、才情和修养是他们作画的主要凭仗”。“师承”不包含在内。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第四段“再者,以严格细化的分工来实现发展的工业社会,只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发展阶段,而下一个阶段,即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必将开启一个造就“通才”的时代。到那时,许多现在的“专业”,又会回到“业余”的状态,而对精神和个性的追求,又将成为艺术的至高标准”。原文是说“必将”,这是只一个猜测,而题支变未然为已然,同时强加因果,前后不能构成因果关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双琴祭 梁晓声 ①那两棵树,最适合取其材而做琴。那位老制琴师呢,他的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的小提琴;所以他打算用那两棵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辕。 ②琴取于材,材取于树。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的两株小树苗,在十余载里,不但增加着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深深地相爱了。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从不厌倦地诉说着缠绵的情话。 ③但是,琴还没做,老制琴师却病倒了。他临终前对儿子说:“我一直想要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我想做的事是做不到了,你一定要替我做到……” ④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棵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制成了两把音质同样一流的小提琴。他把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代:“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反复比较、挑选,那么无论他最终选择了哪一把,都不卖给他。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 ⑤有一天,琴店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两位父亲是好友,他们是陪儿子来选琴的。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提琴,于是店主取出琴让他们试一试。 ⑥他们各拉一曲后,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两把琴的音质同样优良。为了使大人们相信他们所选的不后悔,他们还毫不犹豫地交换了琴。 ⑦后来,他们果然都成了“家”,声名鹊起。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一直合奏着。 ⑧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但世人的心理是有些古怪的。不久,就有了他们之间孰高孰低的种种说法。而寂寞的传媒则一口咬住那纷纭众说,推波助澜。 ⑨最后,他们不能再合奏下去了,只能迫不得已地分开。但他们都是那么眷恋合奏,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合奏才能发挥出他们的演奏天赋。 ⑩比他们更眷恋合奏的是那两把小提琴。只有合奏的时候,它们才有机会相见。 ⑪但自从分开后,它们再没“见到”过对方。它们被思念折磨着,它们的琴音里开始注入了缕缕忧伤,正如苦苦相思着的情人的信上有泪痕一样。 ⑫然而两位由合奏而独奏的演奏家,心里竟渐渐地相互生出嫉恨来。他们不知不觉就坠入了别人的“阴谋”。他们曾经的珠联璧合引起了别人的嫉恨。别人想要离间他们,想要看他们成为仇敌。 ⑬终于,他们中的一个心理崩溃了。他摔碎了他心爱的小提琴,跃下阳台,一命呜呼。 ⑭那时,另一个正在舞台上演出。他那小提琴的几根弦,随弓皆断。弦断之际,小提琴发出类似哀号的最后一声颤音…… ⑮悲剧的发生使人心趋于冷静,对死者的同情超过了人心对其他一切的表现。有同情就有憎恨,另一个还没来得从惊愕中悟到什么,已然懵懂地成了罪魁祸首。最后,他疯了。 ⑯他那一把琴被换了弦,又摆在琴店里了。然而,无人问津,因为它已被视为不祥之物。只要琴弓一搭在弦上,便会发出号哭一般的声音。 ⑰是的,那真是一把小提琴在号哭——在为它不幸的爱人而号哭…… (选自《2011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 7. 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小说把“双琴”喻为一对恋人,讲述了它们前世为树、今生为琴的“姻缘”,演绎了一出由相爱相依至分离毁废的悲剧。 B. 老制琴师的儿子为实现父亲遗愿,把琴送到琴店并郑重交代:可以将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赠送给反复比较、挑选的人。 C. 第⑧段画线句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紧承上文,“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则引领下文。 D. 第⑩⑪段用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两把小提琴因为分离而不能彼此欣赏、赞美的相思之苦和饱受思念折磨的忧伤情状。 E. 小说在叙述时,“他们”“它们”交替使用,人和物相互交融,灵活地展现了事件过程,暗示了人和物命运的共同性。 8. 小说的结局是悲剧的。造成悲剧的外在原因有哪些?请简述。 9. 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 【答案】7. BD 8. ①“世人”妄评两位演奏家演技的高低;②“传媒”对世人的各种评论推波助澜;③“别人”嫉恨两位演奏家合奏的珠联璧合;④“世人”将悲剧归罪于活着的演奏家。 9. ①惋惜双琴一毁一废;②同情两位演奏家一死一疯;③哀叹美好的事物被世人的“古怪心理”埋灭;④悲悯世人毁坏了美好事物而始终不自知。 【解析】 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B选项有误,应是不把琴卖给反复比较、挑选的人。D选项第⑩⑪段并未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注意本题强调的是“外在的原因”,外在的原因自然应归咎于外部的环境,本文所指的外部环境为世人对两位演奏家的评判和看法,故只要筛选出有关世人对演奏家的行为的句子加以分点概括即可。 点睛: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个探究性的,很开放的题目,理解可以是多元性的。答题时可从琴、演奏家、世人、社会等角度挖掘和思考,透过文学性的语言,发掘作者隐含在句里行间的深层含义,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结合文本,表达自己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年以后 欧•亨利(美)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人已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 男子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小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啰!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察先生。” “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啧,啧,啧!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吉米·维尔斯。”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10.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鲍勃说“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反映出他负罪在逃的窘迫之状。 B. 鲍勃对警察说“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表现了他在和老友见面前的愉快心情。 C. 高个子男子担心鲍勃很快认出他不是吉米,便把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D. 鲍勃给警察讲述他和朋友约会的缘起,是为了缓解他害怕被逮捕的紧张心理。 E. 鲍勃读便条时微微颤抖,表现了他当时惊愕、恐慌、尴尬等复杂的内心活动。 11. 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12. 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答案】10. BD 11. ①重视友情,信守诺言;②乐观开朗,心直口快;③企图逃避法律。 12. (1)鲍勃值得同情,因为他重情守信;(2)鲍勃罪有应得,因为他是通缉犯;(3)吉米忠于职守,因为他不徇私情;(4)吉米背叛了友谊,因为他抓捕了朋友。 【解析】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B 项“表现了他在和老友见面前的愉快心情”理解错误,应是紧张心情;D项“是为了缓解他害怕被逮捕的紧张心理”分析错误,是鲍勃重情守信。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小说开头交代了当时的环境。“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行人“寥寥无几”,而且吹着“冷飕飕”的风,但作为一名通缉犯,可能随时被捕的主人公鲍勃仍然不远千里赶赴纽约参加20年前的一个约会。“在昏黄的灯光下”等待吉米,这种行为的细节描写表现出他信守诺言、重视友情的性格;见到警官(其实就是吉米)就滔滔不绝地述说自己的经历遭遇,又表现出其心直口快、乐观开朗企图逃避法律的一面。行合其性,言如其人,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点睛:本题需要把主人公鲍勃的形象特点概括出来,其主要其主要性格特点表现为讲义气,重友情,守信用。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注意回答的格式与内容。如“某某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等。句子主干要清晰、流畅,语言简洁、扼要。 12. 试题分析:探究题是一道论述题,先要有明确的观点,然后在文章中找出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探究题是一种个性化阅读,必须有理有据,但不要脱离文本,更不要背离主流观点作答。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往往就体现在探究题上,我们不要为思维创新而创新。本题有以下几种观点参考:(1)鲍勃值得同情,因为他重情守信;(2)鲍勃罪有应得,因为他是通缉犯;(3)吉米忠于职守,因为他不徇私情;(4)吉米背叛了友谊,因为他抓捕了朋友。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四点中的任何一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 二、古诗文阅读 (一)古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唯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 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唯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士卒忿。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 ,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史记·田单列传》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 B. 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 C. 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 D. 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人,一般是指上代或者长辈已经死去的人。古代墓碑上常刻有“先考”“先妣”来表已故的父母。 B. 镒,指的是秦始皇时期的通用货币,也是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 C. 衔枚:衔,用嘴含;枚,箭。文中“五千人因衔枚击之”是指田单部署五千精壮士兵乘机带着箭攻打敌军。 D. 掾,古代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多由长官自行辟举。掾史、 掾佐、掾属、掾吏等多指小官吏。 15.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朽的战功。 B. 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C. 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摧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D. 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已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1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2)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 【答案】13. B 14. C 15. D 16. (1)乐毅是害怕被杀掉而不敢回国,他以讨伐齐国为名,实际上是想联合齐国兵力,在齐国称王。 (2)田单知道士兵能够调遣使用,就命令装备精锐的部队都埋伏起来,让老人妇女登上城墙防守,派使者去和燕军约定投降事宜。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燕将带兵向东行围攻即墨,即墨的守城官员出城与燕军交战,战败被杀。即墨城中军民都推举田单,拥立田单为将军,依凭即墨抗击燕军。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本句中注意根据一些名词,如“即墨”“田单”“将军”等即可作出判断。 点睛: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的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要注意人名做主语的“高渐离”“荆轲”;文言虚词“也”。 14.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C项,枚:古代行军时,士卒口衔用以防止喧哗的器具,形如筷子,两头有带,可系于颈上。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兵士口中横衔着枚,防止说话,以免敌人发觉。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墓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项,“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错,原文是说田单命令即墨富豪把收上来的“千缢”“民金”分赠给燕国将领,以瓦解斗志。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诛,被杀;连兵,联合兵力;王,称王;王齐,省略句、状语后置句。第二句得分点:甲卒,装备精锐的部队;伏,埋伏;乘,登上;约降,约定投降。 参考译文: 田单是齐国田氏王族的远房本家,是临菑市的小官吏,并不被齐王了解重用。到燕国派遣大将乐毅攻破齐国,全部降服了齐国大小城市,只有莒和即墨两城未被攻下。燕将带兵东行围攻即墨。即墨的守城官员出城与燕军交战,战败被杀。即墨城中军民都推举田单,拥立田单为将军,依凭即墨抗击燕军。不久,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他和乐毅有些不和。田单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就派人到燕国施行使反间计,扬言说:“齐闵王已被杀死,没被攻克的齐国城池只不过两座而已。乐毅是害怕被杀掉而不敢回国,他以讨伐齐国为名,实际上是想联合齐国兵力,在齐国称王。齐国人还未归附,因此暂且拖延时间,慢慢攻打即墨,以便等待时机成熟再称王。齐国人害怕的是,只担心其他将领来带兵,即墨城就必破无疑了。”燕惠王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就派大将骑劫去代替乐毅。乐毅于是就投奔赵国,燕国的士兵很怨恨。田单又派人施反间计说:“我很害怕燕国人挖了我们城外的祖坟,侮辱了我们的祖先,这可真是让人寒心的事。”燕军听说之后,又把齐国人的坟墓全部挖出,并把死尸焚烧殆尽。即墨人从城上看到此情此景,人人痛哭流涕,都请求出城拼杀,愤怒的情绪增涨十倍。田单知道士兵能够调遣使用,就命令装备精锐的部队都埋伏起来,让老人妇女登上城墙防守,又派使者去和燕军约定投降事宜。燕军官兵都高呼万岁。田单又把民间的黄金收集起来,共得一千镒,让即墨城里有钱有势的人送给燕军,燕军因此更加松懈。田单于是从城里收集了一千多头牛,给它们披上大红绸绢制成的被服,在上面画着五颜六色的蛟龙图案,在它们的角上绑好锋利的刀子,把渍满油脂的芦苇绑在牛尾上,点燃其末端。又把城墙凿开几十个洞穴,趁夜间把牛从洞穴中赶出,派精壮士兵五千人跟在火牛的后面。因尾巴被烧得发热,火牛都狂怒地直奔燕军,这一切都在夜间突然发生,使燕军惊慌失措。牛尾上的火把将夜间照得通明如昼,燕军看到它们都是龙纹,所触及到的人非死即伤。五千壮士又随后趁机悄然无声地杀来,而城里的人擂鼓呐喊,老弱妇孺都手持铜器,敲得震天响,和城外的呐喊声汇合成惊天动地的声浪。燕军非常害怕,大败而逃。齐国人在乱军之中杀死了燕国的主将骑劫。燕军纷乱,溃散逃命,齐军紧紧追击溃逃的敌军,所经过的城镇都背叛燕军,归顺田单,原来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又都被收复。 (二)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描述鹏鸟击水到南海乘风高飞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嘲笑大鹏鸟,它们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有关于小年与大年的论述,作者所谓的小年是指:“________, __________。” (4)《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诗人观树自娱,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的句子是:“_________,引壶觞以自酌。” (5)李密《陈情表》“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____________”,申述了孝敬祖母,不能远离的拳拳之心 。 (6)《滕王阁序》中写来宾驾着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的句子有:“__________,访风景于崇阿。” 【答案】 (1). 鹏之徒于南冥也 (2). 水击三千里 (3).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 我决起而飞 (5). 抢榆枋而止 (6). 朝菌不知晦朔 (7). 蟪蛄不知春秋 (8). 眄庭柯以怡颜 (9).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0). 俨骖于上路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冥”“抟”“决”“抢”“榆枋”“蟪蛄”“眄”“俨”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据透露,住建部拟为“奇怪建筑”设判定标准,像“铜钱楼”这类众口一词、都认为是“奇葩”的建筑,以后很可能不会获批建造了。 ②受地震影响的北川县一度人去楼空,重建后人们陆续返回家园,现在这座城市开始故态复萌,恢复了昔日的生活景象。 ③张教授退休后,每天焚膏继晷,扎扎实实做学问,常常读书到深夜,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学术成果。 ④按照韩愈的读书法,对理论说理一类的著作,一定要探取其中深奥的道理,这样广泛多学,细大不捐,务求有所收获,才能增长见识学问。 ⑤如果一部电影卖座,那么它的原作也可能攀龙附凤,成为畅销书,相关产品也会获得极大的商业利润。 ⑥虽然这位代表说的不是什么崇论宏议,但他说的话发自肺腑,句句实在,没有套话和假话,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 A. ①②⑤ B. ①②⑥ C. ③④⑤ D. ③④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首先明确各个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题目中句子的语境分析即可。 众口一词: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故态复萌:旧日的习气或老毛病重新出现,感情色彩不当; 动如参商:比喻人分离后不能会面; 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 攀龙附凤:原指依附帝王或皇亲国戚以求提高地位、成就功业,后泛指依附或投靠有权势的人,不合语境。 崇论宏议:指高超的见解和议论。 19.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行业新标准的出台将加快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真正落实,煤电行业、钢铁行业、水泥行业以及工业生产都将成为减排重点监管对象。 B. 台湾顶新集团因“馊水油”事件陷入危机,台湾餐饮业召集会议,通过了全面抵制“顶新”产品,而这一事件也波及到鼎新集团另一品牌“味全”。 C. 栖息地的缩减以及遍布亚洲的偷猎行为,使得野生虎的数量急剧减少,将来老虎能否在大自然中继续生存取决于人类的实际行动。 D. 在东北作家群中,由于凄美的爱情故事和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使萧红成为研究热点,电影《萧红》将她的人生故事搬上了银屏。 【答案】C 点睛:高考说明要求掌握的病句类型有六类: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辨析语病的方法有: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从感性上判断语句是否有毛病)、主干枝叶梳理法(先检查句子主干之间是否有语病,再检查修饰语和中心词、修饰语和修饰语之间是否有语病)、造句类比法(仿照原句结构造一日常用的句子,两相比较,从而判断原句是否有语病)。 20.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十几年前写给旧友的信还压在箱底,可惜当时山水阻隔,无法送达,朋友至今也不能领会我的雅意,令人唏嘘感叹。 B. 令嫒知书达理,聪明颖悟,好学上进,现在又秉承父志,走上了研究金文的道路,实在是令人羡慕,可喜可贺! C. 笔者仅是谈一谈自己的浅知拙见,当然,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需要我解答的,我也会倾其所有,不吝赐教的。 D. 听说那位同学家庭困难,却积极乐观,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大家都表示愿意慷慨解囊,伸出援助之手,鼎力相助。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项,雅意:旧时敬辞,用于对方的情意或称对方的意见。C项。不吝赐教:请别人指教的客气话。D项,鼎力相助:教辞一般是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 四、写作 21. 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众所周知,我国长征火箭发射成功率和可靠性一直居世界前列。然而,2017年6月19日0时12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中星9A”广播电视直播卫星过程中,由于火箭工作异常,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 当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即发布通报,宣布发射失败,具体原因正在调查分析。 获知消息后,网友们不仅“愉快地”接受这一事实,还纷纷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点赞。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有一种自信叫“为火箭发射失败点赞” 航天火箭发射失误,让人遗憾。然而,当消息传出,小伙伴们不仅“愉快地”接受,还纷纷点赞,一吐心曲,“成功多了,看见一次失败都觉得奢侈”“对于中国航天,失败才是新闻”…… 这赞为信息透明而点。火箭发射失败的消息发布时间为19日,而情况通报发布时间也是19日,换言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当天即发布消息。从时间上看,不延宕,不冷却;从内容上看,不回避,不掩饰。这种公开透明的姿态,让人感受到了真诚,更读出了自信。 众所周知,火箭发射很难做到百分百成功。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战略导弹与运载火箭技术专家龙乐豪所称,在航天这个高风险的领域中,一发火箭至少有1000多个元器件,光电缆的长度就能达100多公里。即便是航天技术领先世界的强国也不能保证100%的成功率,比如去年9月,美国猎鹰9号火箭就曾在发射台上爆炸。 我国长征火箭发射成功率和可靠性一直居世界前列,对此,举世皆知。偶然失败一次,实属正常。承认失败,天塌不下来;直面失败,咀嚼失败,才能败中求胜,走向更大的成功。将失败消息发布出来,即是直面失败、自我砥砺的体现。 我国航天的三大精神,就包括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航天人并不讳言失败,是对航天精神的“另类”诠释,更能赢得网友理解和力挺,正如有网友所称,“比起无数次成功带来的骄傲,失败后的坦诚更能让人感受到真正的自信。” 网友的赞也是为自己而点。针对火箭发射失败,几乎所有的网友都抱有鼓励的态度,而不是愤怒,更不是挞伐。一次“来之不易”的失败,验证了广大网友的心态成熟。衡量网友心态是否成熟,往往不在于面对成功时是否欢愉,而在于面对失败时是否理性。当年,“体操王子”李宁兵败汉城,遭遇无数国人指责,而今天,我们对火箭发射失败这样的事都能保持坦然,不正说明国民心态越来越成熟了吗? 中国是泱泱大国,大国需要大国心态。有人说,只有当现代化达到精神层面时,才是真正的现代化;只有国民心态从容时,才是真正的大国。值得欣慰的是,有无数事例证明今天的国人越来越成熟。 有一种自信叫“发射”失败信息,有一种成熟叫宽容失败。其实,这次火箭发射不是失败,而是失误,根据以往的经验,虽然卫星未能顺利入轨,但是还可以利用卫星发动机将卫星调整到预定轨道。不管是失败还是失误,都让人看到了自信与成熟,这种效果也许不逊于火箭发射成功。在向航天人致敬的同时,更希望航天人在伟大征程中谱写精彩篇章,共同见证一个越来越自信、开放和强大的中国。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新闻材料作文。围绕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中星9A”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失败,而网友们不仅“愉快地”接受这一事实,还纷纷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点赞一事发表自己的看法。立意参考:直面失败,勇于担当;探索永无止境;要化失败为成功;坦诚赢得信任;自信与成熟;理性与包容;等等。 点睛:这是一道驱动任务型的材料作文,阅读材料并审题是驱动任务型材料作文的重要内容,也是写作的第一个步骤,因此需加强对学生阅读材料与分析能力的指导:第一,认真阅读材料,正确理解材料范围、内涵、主题;第二,确认文体驱动任务,明确规定的写作文体;第三,明确内容驱动任务,即材料内容规定的写作范围与方向,在定写作提纲时不超出材料限定的范围;第四,思维驱动任务,即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子、关键词语,明确争议的对象、焦点,从这一着眼点入手深入地剖析材料的主旨;第五,对象驱动任务,即在阅读材料时对争议事件的感受、观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