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四小说阅读习题 (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四小说阅读习题 (1)

专题四 小说阅读 一、练高考·明考向 (2016·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锄 李 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问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 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 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 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 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 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 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 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 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 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 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 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 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 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 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 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 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 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 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 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 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 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 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 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 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 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 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 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 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 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 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 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 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 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 锄地,我是过瘾。”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 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 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 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 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 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E.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 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解析:选 BD A 项,“孤僻”的说法错误,六安爷去百亩园锄地是对土地的热爱,不 听别人劝阻也是出于这种情感,不能说六安爷“孤僻”;C 项,“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 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错误,小说表达的不是环保主题,小说通过对耕地变成焦炭厂的 景象的表述,反映的主要是农耕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冲突问题;E 项,“思想保守、无法 与时俱进”说法不准确,六安爷坚持在已经被收购的耕地上劳作,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是对工 业文明的一种排斥,但更多的是对土地的热爱。 2.[标题含义题]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针对小说标题设置,应包含“锄”的含义和作用。“锄”表面上是一种农具, 是一种劳作行为,代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进一步分析“锄”这一标题与人物形象、主旨 的关系,即可得出深层含义。六安爷对“锄”的执着,说明其对土地的热爱以及对将失去的 百亩园的不舍,“锄”将人与土地连接起来,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 答案: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和土地的亲密关 系;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 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3.[表达技巧题]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 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分析。内容上,用“几千年几百代”“几百万几千 万(的粮食)”来体现百亩园养育了西湾村世世代代的人,是村民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同时 “几千年几百代”“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几百万几千万(的粮食)”将百亩园抽象为 农耕文明下生活方式的象征。结构上,对于农民如此重要的百亩园将要被毁,变成焦炭厂,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答案: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 的象征;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第一点必答,后面两点,任答 一点即可) 4.[形象及主题题]“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 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 解析:本题题干已经提示了答题的角度,即六安爷和主旨两个层面。六安爷层面上,这 句话是六安爷面对村民的反复劝阻时所作的回应,体现了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而 “过瘾”也表明六安爷对即将失去的百亩园的不舍和痛心。小说主旨层面上,在土地上劳作 成为一种瘾, 是农民精神的寄托;而耕种从劳作变为“过瘾”,暗示着对传统农耕文明衰落的深思。 答案:六安爷层面: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 执的性格特征;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 “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 小说主旨层面: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②随着传统的农 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二、练模拟·验能力 (2016·安徽合肥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 林家铺子(节选) 茅 盾 天又索索地下起冻雨来了。一条街上冷清清地简直没有人行。自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 过这样萧索的腊尾岁尽。朔风吹着那些招牌,嚓嚓地响。渐渐地冻雨又变成雪花的模样。沿 街店铺里的伙计们靠在柜台上仰起了脸发怔。 林先生和那位收账客人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谈着。林小姐忽然走出蝴蝶门来站在街边看那 索索的冻雨。从蝴蝶门后送来的林大娘的呃呃的声音又渐渐儿加勤。林先生嘴里应酬着,一 边看看女儿,又听听老婆的打呃,心里一阵一阵酸上来,想起他的一生简直毫没幸福,然而 又不知道坑害他到这地步的,究竟是谁。那位上海客人似乎气平了一些了,忽然很恳切地说: “林老板,你是个好人。一点嗜好都没有,做生意很巴结认真。放在二十年前,你怕不发财 么?可是现今时势不同,捐税重,开销大,生意又清,混得过也还是你的本事。” 林先生叹一口气苦笑着,算是谦逊。 上海客人顿了一顿,又接着说下去: “贵镇上的市面今年又比上年差些,是不是?内地全靠乡庄生意,乡下人太穷,真是没 有法子——呀,九点钟了!怎么你们的收账伙计还没来呢?这个人靠得住么?” 林先生心里一跳,暂时回答不出来。虽然是七八年的老伙计,一向没有出过岔子,但谁 能保到底呢!而况又是过期不见回来。上海客人看着林先生那迟疑的神气,就笑;那笑声有 几分异样。忽然那边林小姐转脸对林先生急促地叫道: “爸爸,寿生回来了!一身泥!” 显然林小姐的叫声也是异样的。林先生跳起来,又惊又喜,着急地想跑到柜台前去看, 可是心慌了,两腿发软。这时寿生已经跑了进来,当真是一身泥,气喘喘地坐下了,说不出 话来。林先生估量那情形不对,吓得没有主意,也不开口。上海客人在旁边皱眉头。过了一 会儿,寿生方才喘着气说: “好险呀!差一些儿被他们抓住了。” “到底是强盗抢了快班船么?” 林先生惊极,心一横,倒逼出话来了。 “不是强盗。是兵队拉夫呀!昨天下午赶不上趁快班。今天一早趁航船,哪里知道航船 听得这里要捉船,就停在东栅外了。我上岸走不到半里路,就碰到拉夫。西面宝祥衣庄的阿 毛被他们拉去了。我跑得快,抄小路逃了回来。他妈的,性命交关!” 寿生一面说,一面撩起衣服,从肚兜里掏出一个手巾包来递给了林先生,又说道: “都在这里了。栗市的那家黄茂记很可恶,这种户头,我们明年要留心!——我去洗一 个脸,换件衣服再来。” 林先生接了那手巾包,捏一把,脸上有些笑容了。他到账台里打开那手巾包来。先看一 看那张“清单”,打了一会儿算盘,然后点检银钱数目:是大洋十一元,小洋二百角,钞票 四百二十元,这全部付给上海客人,照账算也还差一百多元。林先生凝神想了半晌,斜眼偷 看了坐在那里吸烟的上海客人几次,方才叹一口气,割肉似的捧到上海客人跟前,又说了许 多好话,方才得到上海客人点一下头,叹口气:“再加一点吧,我也熬不过这个年关呀。” 林先生几乎想哭出来,没有话回答,只是叹气。除了央求那上海客人再通融,还有什么 别的办法?林先生忍痛又把这几天内卖得的现款凑成了五十元,这才把那位叫人头痛的上海 收账客人送走了。 此时已有十一点了,天还是飘飘扬扬落着雪。买客没有半个。林先生纳闷了一会儿,和 寿生商量本街的账头怎样去收讨。两个人的眉头都皱紧了,都觉得本镇的六百多元账头收起 来真没有把握。寿生挨着林先生的耳朵悄悄地说道: “听说南栅的聚隆,西栅的和源,都不稳呢!这两处欠我们的,就有三百光景,这两笔 倒账要预先防着,吃下了,可不是玩的!” 林先生脸色变了,嘴唇有点抖。 “不过,师傅,随他们去造谣罢,你不要发急。荒年传乱话,听说是镇上的店铺十家有 九家没法过年关。时势不好,市面清得不成话。素来硬朗的铺子今年都打饥荒,也不是我们 一家困难!天塌压大家,商会里总得议个办法出来;总不能大家一齐拖倒,弄得市面更加不 像市面。” 看见林先生急苦了,寿生姑且安慰着,忍不住也叹了一口气。 雪是愈下愈密了,街上已经见白。偶尔有一条狗垂着尾巴走过,抖一抖身体,摇落了厚 积在毛上的那些雪,就又悄悄地夹着尾巴走了。自从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冷落凄凉 的年关!此时,远在上海,日本军的重炮正在发狂地轰毁那边繁盛的市廛。 5.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讲述了年关发生的“收账”的故事,描写的人物不多,却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示 了众多的时代场景,能够让读者窥见广阔的社会生活。 B.上海客人先是“很恳切地”赞扬林先生是好人,有本事,后来面对林先生的哀求却 又要求“再加一点吧”,这些细节表现了他世故、伪善的性格特点。 C.林小姐百无聊赖地“站在街边”看“冻雨”,这引发了林先生酸楚的情绪;“转脸 对林先生急促地叫道”使情节突起波澜,制造悬念,推动故事情节。 D.寿生骂黄茂记“很可恶”,提醒林先生预防南栅聚隆和西栅和源的欠款,相信“商 会里总得议个办法出来”,可见寿生虽然自私,但遇事自信,有主见,有办法。 E.本文结尾写到日本军重炮轰毁上海市廛这一情节,暗示日军侵华是林家铺子面临倒 闭的直接原因,与第二段“然而又不知道坑害他到这地步的,究竟是谁”形成呼应。 解析:选 AC B 项是对小说中人物“上海客人”的性格分析,但“这些细节表现了他世 故、伪善的性格特点”的分析是错误的,“上海客人”的话应该是真实的,也反映了他的不 容易,从而来表现时代特征和社会背景;D 项“可见寿生虽然自私,但遇事自信,有主见, 有办法”的分析缺少根据;E 项“暗示日军侵华是林家铺子面临倒闭的直接原因”的分析不 够准确。 6.[环境作用题]文中有多处关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解析:“雪”的描写属于自然环境的描写,文中共出现三次。其作用的分析,一般是从 环境本身、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展开、主旨表达等几个方面,结合具体内容,选择一两个方 面来分析。如从环境本身作用方面主要是渲染了一种凄清的氛围,增加了故事悲剧色彩等。 该类题目需要掌握分析和答题的套路,关键是要能根据作品的具体内容作具体分析,要避免 贴标签。 答案:渲染一种冷落萧索、凄清的氛围,增强故事的悲剧意味;为人物出场作铺垫,烘 托人物无助、凄凉的内心世界;“雪”从无到有、由少到多,暗示林家铺子逐渐恶化的悲剧 命运。 7.[形象分析题]林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 解析:人物形象分析,需要通过人物的具体言行来分析,关键是要能够抓住其主要性格 特征。因为题干要求“简要分析”,还需要结合文本内容。该题概括性较强,有一定的难度, 如通过林先生对时局变化的担心,害怕自己生意往来的账目不能按时收回等等,可见他是一 个守本分而又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下层的生意人。 答案:①看清单,打算盘,点检银钱数目,是个精明能干的人;②关心妻女,担心收账, 忧虑时局,是个本分怕事的人;③想方设法还账,毫不隐瞒收入,是个诚信厚道的人。 8.[情节探究题]选文情节安排巧妙,多条线索交织在短短的篇幅中。请列出三条并简要 分析其作用。 答: 解析:本题考查从故事线索的角度把握小说在情节设置作用方面的分析鉴赏能力。情节 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线索是指叙事性文艺作品中贯穿整个情节发展的脉 络。情节往往是通过不凡的线索串联起来,而线索则贯穿于情节并推动情节发展,在小说中 往往会起到连贯的作用,理清线索有利于把握情节的来龙去脉。小说中的人、事、物等都可 以作为故事情节的线索,节选部分主要是以人物为线索,三个人物就是三条线索。作用分析 主要体现在对故事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达等方面。如情节方面:线索分明,故 事紧凑等。 答案:(1)线索:①上海客人生意艰难,来找林先生收账;②林先生等寿生收账回来, 好还上海客人的钱;③寿生到乡镇收账,途中遇险。 (2)作用:①使得小说情节紧凑,故事容量加大,能够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示阔大的社会 背景;②使得主要人物性格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得以更加充分地展现,形象更加饱满。③使 得林家铺子面临的困境更具典型性和普遍性,强化了小说城乡经济日渐艰难行将崩溃的主 题。 通过[课前·自测诊断]环节,我们已基本上熟悉了小说阅读的常考题型,从中也可以发 现:高考对小说阅读的考查可归纳为以下 3 大方面、5 大题型: 3 大方面 5 大题型 文章写 了什么 人(形象题)、事(情节题)、景(环境题) 文章是 怎样写的 表达技巧题(含语言) 文章的写作 意图是什么 主题题 , 以上题型,考生在复习时,常常因读文抓不住关键,答题偏离题意,思路不清, 要点不全而失分,下面从怎样读文和怎样答题两方面为考生提供备考策略: [专题薄弱环节] [二轮备考策略] 读文没有关键词意识,读文无方向 读文求高效——3 大思维主线来串联(写了什么→怎 样写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不明题意,答非所问 答题求准全——3 步系统推导保完善(审题干→明题 型→知角度) 角度混乱,无从下手 概括不全,要点遗漏 如前所述,高考对小说阅读的命题有 3 大方面:文章写了什么、文章是怎样写的、文章 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这 3 大方面即是阅读的 3 大关注点——“因为这样考,所以这样读”。 考场时间紧,加之全面透彻地把握小说内容是不现实的,也是无必要的。为高效阅读,提高 阅读的针对性,故读文时应重点关注高考命题的信息点。具体来说,要遵循以下 3 大步骤: [典例印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母 亲 陈玉兰 ①母亲与父亲一次面也没有见过,就被姥爷五花大绑押进了父亲的家门。当时年方二八 的母亲是村里出了名的俊女,已有了心上人,是同村的“放牛娃”,母亲宁死不同意这门亲 事。姥爷是专制的老古板,对于母亲的反抗,实行了“牛不喝水强按头”的方式逼母亲就范。 也许实属无奈,因父亲答应给姥爷五块大洋,姥爷急着给舅舅娶媳妇。 ②父亲与母亲实在不般配,母亲高挑的个头,走路时背挺得直直的,如她的人品一样端 正。父亲与母亲一个属相,是整整大一轮那个属相,也就是说长 12 岁。父亲年龄大些尚可, 可身高偏偏与母亲不成比例,比母亲矮半头。父亲与母亲走在一起,像一个小屁孩儿跟在大 人身后屁颠屁颠地跑着。 ③母亲整天挂嘴边只一句话:你毁了我一辈子,我要跟你离婚。母亲每当说这句话时, 都会用手指着父亲的鼻尖,咬牙切齿地发狠,好像要把父亲撕巴撕巴炖着吃了才解气。这时, 父亲并不焦恼,像一只做错事的小狗,蔫头耷脑龟缩身子,知趣地躲一边面壁反省去了。 ④母亲这句话在说了两年多的时候,有了第一个孩子,而且是儿子。父亲的欢喜自不必 说,一拍屁股转了三圈,咦,我当爹了。当把屁股拍疼了才想起给母亲沏碗红糖水喝。父亲 一下给母亲煮了五十个鸡蛋,一个一个给母亲剥了,白嫩光滑颤动着,掰一小块放到嘴边吹 吹,送到躺在床上满身疲惫、满脸淌汗的母亲嘴边说:张嘴,吃吧,补补身子。 ⑤母亲倒高兴不起来,只皱着眉头唉声叹气。因那年“小二黑结婚”演得正浓。母亲的 “放牛娃”在她被逼嫁时,一气之下跑出去当了八路军,当上排长的他风风光光回来找母亲。 ⑥母亲流着泪端详着自己的儿子,还不到百天,躺在床上,踢蹬着小手小脚,瞅着母亲 咧嘴笑得甜甜的。排长摸摸他的下巴,他竟然“咯咯”地笑出声来。母亲明白把儿子抱走会 要了父亲的命。把儿子留下,会要了儿子的命。母亲抽泣着对排长说:我不能用两条人命换 我的幸福。与排长依依惜别。 ⑦那晚,母亲与父亲无缘无故大吵大闹,搅得地动天惊,寻死觅活地折腾。父亲莫名其 妙不知所云,只蹲在炕沿低头抽闷烟。父亲听见母亲翻来覆去就那一句话:我前世欠你的, 老天惩罚我来还你的债,你毁了我一辈子,我要跟你离婚。当然,母亲用手指着父亲鼻尖数 落这个动作是少不了的。 ⑧母亲嘴里唠叨着这句话,给父亲生了五个孩子,而且一茬儿是儿子。困难时期,父亲 拉煤车,即把煤厂的煤块给人送到家里。家里五只虎嗷嗷待乳,靠父亲一个人养活,父亲早 早累弯了腰。母亲从来不吃干的只喝稀粥。母亲每天给五只虎两顿饭,山药面、高粱面、荞 麦面掺和着改着花样做着吃,逢年过节,才用玉米面改善生活,白面全部给了父亲吃。 ⑨母亲养了五只下蛋的老母鸡,每天必定给父亲煮五个鸡蛋。母亲一边给父亲剥鸡蛋皮, 嘴里一边数落:“吃饱了,身子骨才结实,才有劲拉车,一家子人靠你养活呢。唉,我怎么 跟了你,你毁了我一辈子,我要跟你离婚。”每当这时,父亲就会咧嘴憨笑,仿佛母亲夸他 一般。 ⑩每年的麦收时节,母亲便趁着夜黑偷偷到城外的农村捡麦穗,回来用碾子碾成白面, 给父亲烙白面饼。烙饼卷鸡蛋,是父亲最爱吃的。五个孩子馋得直流哈喇子,吵着向母亲要。 可母亲只能让他们享受用白面皮裹了山药面烙的两面饼,鸡蛋也是掺了许多葱花摊成的。 ⑪今年春节,母亲感觉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竟晕倒了。当母亲醒来,发觉自己躺在医院 的床上,父亲坐在床边的陪床椅上,正紧张地攥住她的手难过得发抖。 ⑫太阳暖暖地正向天边垂落,父亲的脸像涂了油彩映得红润光鲜。母亲这才发现父亲已 是九十岁的高龄了,眼睛便湿润起来,轻声问父亲:“你说如果有来生,咱俩还能做夫妻 吗?” ⑬父亲愣愣地反应了半天,才展开满脸的核桃纹,神秘笑笑:不一定喽,如果下辈子我 托生个有钱人,就去找你,让你好好的跟我享清福。如果还是这么穷,我就帮你找一个有钱 的人家。我呢,就在你家附近,远远地看着你,只要你过得好,我就放心了。 ⑭母亲不解地问到:“你在我家附近干什么?” ⑮父亲认真地说:“不干什么,就……就是想当那个排长。” ⑯母亲一下子愣住了,眼前这个男人,明明知道自己心中只依恋着那位排长,却默默爱 了自己一生,眼泪如泉涌般汩汩涌出,母亲说:“咱俩来生还做夫妻,好吗?” ⑰母亲第一次让父亲把她紧紧搂在怀里。 (有删改) 读文关注点一:写了什么 1.情节 (1)开端(第①段):母亲被姥爷逼迫嫁给了父亲。 (2)发展(第②~⑩段):写父亲的矮小、年老与母亲的美丽、出众不般配,母亲怨恨父 亲→母亲为了孩子和父亲,放弃追求个人幸福的机会→选取典型的生活片段(把白面留给父 亲吃、每天给父亲煮五个鸡蛋、捡麦穗给父亲烙白面饼),表现母亲的善良、勤劳和对父亲 的爱。 (3)高潮(第⑪~⑯段):叙写年迈的父母,提起当年的问题时的细节,凸显了人物形象, 赞颂了父母之间的爱,揭示了主旨。 (4)结局(第⑰段):父母间理解和内心深沉伟大的爱。 2.人物 这篇小说重点刻画了母亲和父亲两个人物,母亲是小说刻画的主要人物形象,父亲这一 形象对母亲形象的塑造起到烘托作用。 (1)从第②段对比叙写母亲和父亲外貌,可以看出母亲的美丽、聪明、正直和父亲的年 老、不善言语,温和、质朴,体谅别人的形象特点。 (2)从母亲放弃跟随“排长”去追求个人幸福的机会,可以看出母亲识大体顾大局、善 良、直率的性格特点。 (3)从母亲看到父亲为养家而不辞辛苦地劳动,她特地把白面留给父亲吃,坚持每天给 父亲煮五个鸡蛋,利用夜晚捡麦穗,碾成面粉,给父亲烙白面饼,可以看出母亲的明事理、 关爱丈夫、勤劳的形象特点。 (4)从到了八九十岁的父母,重新问起那个问题时二人的对话描写,表现了父母间的真 挚的爱。 3.环境 (1)从“那年‘小二黑结婚’演得正浓”“困难时期,父亲拉煤车,即把煤厂的煤块给 人送到家里。家里五只虎嗷嗷待乳,靠父亲一个人养活”“逢年过节,才用玉米面改善生 活”,这是人物生存的时代环境,反映出当时正处于解放时期,人民还处在寻求温饱的艰难 困苦生活阶段,婚姻上虽然得到解放,能够追求自由幸福,但是老一辈还因循守旧,思想不 开放,对子女婚姻讲究媒妁之言,甚至包办现象还很严重。 (2)从“太阳暖暖地正向天边垂落,父亲的脸像涂了油彩映得红润光鲜”景物描写可以 看出环境“太阳西落,温暖、光亮”的特点,通过下文“父亲与母亲的真情流露”看,景物 描写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衬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读文关注点二:怎样写的 1.人物刻画 (1)第②段写父亲和母亲的外貌,运用了外貌描写和对比描写,母亲常挂嘴边的“你毁 了我一辈子,我要跟你离婚”的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和语言描写; (2)第⑥段写母亲追求幸福和舍弃丈夫、儿子痛苦抉择时,运用了心理描写; (3)文章最后写二人在病房的谈话,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2.情节设计 母亲被姥爷五花大绑押进了父亲的家门后,围绕着母亲的一句话“你毁了我一辈子,我 要跟你离婚”设计了几个情节、片段,到最后母亲第一次让父亲把她紧紧搂在怀里。本文采 用的是“反转”的情节模式,即开头与结尾相反或不同的设计,同时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来 渲染、铺垫,甚至夸张,让相反或不同更明显,体现小说的“出人意料”的构思。 3.环境描写 文章中的环境描写简单明了,运用得恰到好处,在叙述故事中暗示社会环境,用自然景 物描写烘托人物,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读文关注点三:写作意图 本文通过描写母亲与父亲不离不弃、相互体谅和理解、艰苦生活的一生,展现了母亲日 久生情的婚姻,也是亿万个善良的中国家庭的真实写照,通过父亲和母亲普通的家庭生活, 概括了很多中国人的家庭、婚姻的生活真相和情感真相,触及了人性的深层内涵和爱情的真 谛。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母亲是村里出了名的俊女,因父亲的五块大洋,被姥爷五花大绑押进了父亲的家门, 反映出母亲的软弱和姥爷的无情。 B.“母亲高挑的个头,走路时背挺得直直的,如她的人品一样端正”一句正面描写母 亲的出众,为后文写母亲心中委屈进而反抗作了铺垫。 C.排长回来找母亲,母亲本可以一走了之,但为了丈夫,为了儿子,最终决定留下, 隐忍度日,这显示出母亲的伟大。 D.文章的结尾处通过母亲的心理“明明知道自己心中只依恋着那位排长,却默默爱了自 己一生”,突出父亲高大形象的同时,也道出了父亲心中多年的委屈。 E.小说中多处使用口语化的语言,如“牛不喝水强按头”“五个孩子馋得直流哈喇子” 等,与人物身份相符,也反映出当时的农村落后的面貌。 考查点:鉴赏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考查点涵盖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主 题等多个方面。 解题提示:选 BD A 项,“反映出母亲的软弱和姥爷的无情”错误,母亲并不软弱,她 “宁死不同意这门亲事”,极力反抗过;“姥爷急着给舅舅娶媳妇”,这样做实属无奈,并 非真的“无情”;C 项,“隐忍度日”说法不准确;E 项,小说中多处使用口语化的语言, 并不是想反映当时的农村落后的面貌。 2.小说中的父亲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 考查点:概括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对应读文关注点一中的“人物”和读文关注点二中 的“人物刻画”。 解题提示:答题时要找到小说中关于父亲的描写,把握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主要是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主要是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侧面描写主要是用其他 人物进行烘托或对比,有时还有环境的烘托,进而从中分析出答案。答案的表述方式一般为 “形象特点+具体的事例”,事例只要能证明形象特点就可以。注意分条作答,各条之间不 要相互包含。 参考答案:①温和、质朴:母亲发脾气时父亲并不焦恼,自己当爹,高兴得拍屁股。② 勤劳、有责任感:全家靠父亲一个人养活,他辛勤工作,早早累弯了腰。③爱得无怨无悔: 默默爱了不爱自己的人一生。 3.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考查点:分析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对应读文关注点一的“环境”和读文关注点二中 的“环境描写”。 解题提示:题干要求分析文中画线语句的作用,答题时首先要明确画线语句的内容,然 后分析其和上下文的关系,及其在塑造人物形象和凸显文章主旨等方面的作用。画线语句为 环境(景物)描写,写太阳西落,联系后文中“母亲这才发现父亲已是九十岁的高龄了”可知, “太阳暖暖地正向天边垂落”暗示父亲年纪已大。“暖暖地”“父亲的脸……红润光鲜”暗 示母亲此时心理的变化。后文中父亲与母亲的真情流露也由此引出。 参考答案:①“太阳暖暖地正向天边垂落”,暗示父亲年纪已大;②父亲的脸被阳光映 得红润光鲜,像涂了油彩,暗示父亲在母亲眼中形象已经变化;③推动情节的发展,引出下 文父亲、母亲真情流露的情节。 4.小说三次写母亲说“你毁了我一辈子,我要跟你离婚”,在不同的情节中,母亲每 次说这句话的心情都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答: 考查点:分析情节设计的表达效果或作用。对应读文关注点一中的“情节”和读文关注 点二中的“情节设计”。 解题提示:回答本题,首先要找到母亲三次说这句话在文章的哪一个故事情节中,然后 根据上下文分析母亲每次说这句话时的不同表现,从而分析母亲的心理。回答表达效果时, 不仅要明确语言描写是为塑造人物、表达主旨等服务的,还要对比三次描写,从整体上把握 作者的用意。 参考答案:分析:①第一次,母亲说“你毁了我一辈子,我要跟你离婚”这句话时,用 手指着父亲的鼻尖,咬牙切齿地发狠,这时母亲对父亲是真的恨;②第二次,母亲说“我前 世欠你的,老天惩罚我来还你的债,你毁了我一辈子,我要跟你离婚”,说明母亲认为这是 命运的安排,体现的是一种无奈;③第三次,母亲说“你毁了我一辈子,我要跟你离婚”, 不再有用手指着父亲的鼻尖的动作,表明母亲已经开始接受父亲。作用:使人物形象逐渐丰 满,深化文章的主旨。 [小说高效读文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 符浩勇 ①夏日的黄昏,西斜的日头仍不肯减弱炽烈灼人的威力,贪婪地俯视着金黄的田野。李 茂的粗布汗衫已被汗水湿透,贴在他单薄的身上,裤袋里那只借来的小灵通又响起短信息铃 声。他真想停下手中的镰刀,直起身子歇息一会儿,看看小灵通里传来什么信息。 ②其实,他知道,小灵通里一定是城里的朋友发来的有关民办教师转正的信息。他读完 高中,就在小学当代课老师,八年后转为民办教师,山里人简称民师。二十多年过去,期间 每隔三年,县里都组织人员来山里小学听课,考察民师的教学质量,优中选优,推荐转正。 尽管每次他都被推荐填写申请表,可最后批下来的却总是别人。听说,今年是最后一次民师 转正了,赶不上这趟班车,就别想再找到座位了。但是,他身后“嚓嚓”的割稻声追了上来, 妻子在后面说:“天不早了,赶紧些,割完这一畦,明天就结束得早些,你还可以赶回学校 去。” ③他顾不得腰酸腿痛,掏出小灵通匆匆看过信息,知道明天县教育局就敲定民办教师转 正名单,朋友说他凭硬件是最有希望的。他心中不由掠过一阵喜悦,手里的镰刀也快多了。 ④这时,隔河那边的田野传来一个男人的喊声:“收工吧,别累坏了身子,明天再割。 我再请几个小工,一天割完。”喊话的是王详堂。他在小学当教师没几年,就称病转行,后 又开商店。如今手头松了,每逢收割季节,总是请人来帮忙。 ⑤他生怕妻子听见后生出埋怨,妻子却已经甩过话来:“你看人家王详堂,早下海经商, 农家活都不用自己忙。这次,如不能转正,你就乖乖回来帮我干活!” ⑥为缓和气氛,他赔着笑脸说:“你说离开学校,离开孩子,我还能干什么?人各有志 嘛!都说我这回一定会民师转正。” ⑦“你离不开学校?学校都放农忙假了,可你班上李记那帮学生,也不见谁来帮你一 把。”妻子唠叨着挖苦他。 ⑧“你……你怎么能这样说?”他好像受了侮辱,陡生怒气,可看到妻子黑瘦的脸,看 到前面待割的那片田,心一软,愤怒又咽下去了。 ⑨回到家里,天已黑透,他掏出小灵通再看信息内容。其实在田头时他不止一次看过城 里朋友发来的信息:最后一趟民师转正明天就可确定,但竞争非常激烈,如可能,今晚进城 来疏通关系,以防万一。他苦笑着摇了摇头。 ⑩吃过饭,他给城里的朋友回了信息:听天由命吧,吉人自有天相。 ⑪妻子对他说:“听说,你班上李记他们家里已收割完了,你是他们的老师,你去请他 们,要是他们肯来帮忙,明天一个上午就可割完。”他听后犹豫了:李记他们是毕业班学生, 平日功课紧,放假又帮家里忙,好不容易休息一下,怎可又烦扰他们?但一想到妻子明天又 要在烈日下蒸烤一天,而时令也不等人,他便硬着头皮走出家门。 ⑫刚走近李记家,未进门就听见屋里王详堂的嗓门:“明天,你让孩子们来帮我,有酒 有肉,一天每人 20 元。”下面的话他没听完就拔腿回家了。 ⑬次日,天刚蒙蒙亮。李茂和妻子拖着疲惫来到田头,却见薄雾中十多个人头在稻穗中 起伏,他走上去:“李记,你们怎么来了?王老师不是请你们了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 答:“我们不稀罕他的钱,我们在放假前早约好了,等家里收割完就一起过来帮忙……” ⑭妻子显然被孩子们的言语感动,她对李茂说:“你招呼孩子们收割,我回家张罗饭菜, 你们师生今天叙叙情。”孩子们却婉言拒绝了。李茂很生气,说:“你们瞧不起老师了,老 师再穷,也请得起一顿饭。”没想到,李记颤抖着声音说:“我们不嫌老师穷。要是你像王 详堂一样去经商,也早富了,但谁来教我们啊?……”他听罢竟一时语塞,心想,这回如果 民师转正了,他会潜心一辈子陪伴山里的孩子。 ⑮正午时分,稻子终于割完了,李茂的心里充满收获的喜悦,他同孩子们约好明天就回 学校去。孩子们走远,他又接到城里朋友的电话:最后一次转正名单已确定,可惜他落选了。 本来会议上对他是有争论的,都说像他这样的条件,早些年就应该转正了,可现在,他的年 龄早过了规定年限…… ⑯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朋友在电话那头还在说:“最大的 遗憾是,这一次没能转正的民师将被清退,离开教师队伍……”他听不清后面的话,脑海里 却浮现出一个恍惚的画面:一辆破旧的班车从他身边呼啸而过,他手里却攥着一张皱巴巴的 过期车票…… 读文关注点一:写了什么 1.情节 (1)开端(第①~③段):引出故事的主人公——李茂,交代他的身份,通过写小灵通里 的信息设置悬念。 (2)发展(第④~⑫段):用本是教师后来经商的王详堂准备雇人收割稻谷进行对比,写 李茂辛苦割稻谷,妻子心生埋怨→写李茂对民师转正的期望和无助→写李茂不情愿地去请自 己的学生帮自己割稻谷。 (3)高潮(第⑬~⑭段):叙写李记等学生拒绝给王详堂割稻谷,不计报酬地替李茂割稻 谷,让李茂夫妇大为感动。 (4)结局(第⑮~⑯段):李茂没有赶上民师转正的末班车,永远失去了做教师的资格。 2.人物 这篇小说刻画了李茂、李茂的妻子、王详堂和李记等人物形象,李茂是小说刻画的主要 人物形象,妻子、王详堂两个形象对李茂的形象塑造起到烘托作用。 (1)从第②段的叙写李茂的身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任劳任怨,奉献乡村教育事业,等 待转正的民办教师形象。 (2)从李茂割稻谷,妻子对他的唠叨、挖苦,体现了他理解别人,忠于他的事业,爱护 自己的学生的性格特点。 (3)从朋友劝他为民师转正疏通关系这一情节,表现了李茂自尊、正直的性格和无奈的 心理。 (4)从朋友的电话,他知道自己民师转正落选了,体现了李茂的失望和对乡村教育事业 的忠心耿耿、无私奉献。 (5)从妻子催促丈夫快些割稻以便赶回学校,想为孩子们准备饭菜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她 也是个识大体顾全大局、支持丈夫工作、通情达理的人。 3.环境 (1)从“夏日的黄昏,西斜的日头仍不肯减弱炽烈灼人的威力,贪婪地俯视着金黄的田 野”的景物描写,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的环境,可以看出夏日“灼热”的特点,突 出了环境的“恶劣”,通过下文李茂夫妇不辞辛苦的劳作可以看出,景物描写起到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形象、为下文作铺垫的作用。 (2)从“李茂夫妇割麦、王详堂雇人割稻谷、放忙假、做民师”等叙述,体现了人物生 存的时代环境。 读文关注点二:怎样写的 1.人物刻画 第①段写李茂割稻谷情景,运用了外貌描写;第②~⑧段写李茂的妻子割稻谷时的唠叨, 运用了语言描写;第⑪段写李茂去请学生帮自己收割时,运用了心理描写;文中两次写王详 堂割麦和雇人收割,均为语言描写;文章最后写李茂知道自己落选的事后,运用了心理描写。 2.情节设计 小说讲述了一个乡村民办教师李茂的故事。故事围绕割麦主事件构思成文,把民办教师 李茂转正的另一事件巧妙穿插其中。在故事情节设计上,作者为了让故事跌宕起伏,富有波 澜,不时地设置悬念。故事开头写主人公知道小灵通里的信息,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 兴趣;中间把收割稻谷和转正两件事交错出现,且借助次要人物妻子、王详堂和学生的描写, 凸显其热爱学生、热爱教学的优秀品质,让读者心生敬佩;结尾却陡生逆转,出人意料地让 主人公的命运跌落谷底,读者感到心痛。整个故事在“期望——希望——失望”中发生发展, 故事情节可谓悬念迭出,一波三折,匠心独具,构思精巧。 3.环境描写 文章中的环境描写有直接的自然环境描写,有借助人物话语和叙述暗示的社会环境,用 自然景物描写烘托人物,为下文作铺垫,用暗示的社会环境揭示文章的主旨,反映社会现象。 读文关注点三:写作意图 小说只是用一个短短的故事给我们讲述了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一乡村民办教师的故事。李 茂这个可怜的主人公,追寻自身理想的道路本身就遭遇到很多来自生活的重压,可这无情的 生活最终连他追逐梦想的权利都剥夺了,批判了社会的不公和命运的残酷。故事深刻地揭露 了当今社会一种奇怪的社会现象。我们从小接受的要有理想、有爱心的教育却在本身传授知 识的教师身上得到了最大的否定,这个社会已经变得让人麻木了,难道只有像王详堂那样只 为了金钱而活的人才能在这个社会中生存吗?作者给读者揭示了一个有理想的人在这个社 会中生存面临的危机,非常值得人们深思,深思自己的生活现状,思考自己的理想。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讲述了民办教师李茂在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中落选的故事。第②段用倒叙方式简 要交代他二十多年的从教经历,有利于突出故事主线,使情节不蔓不枝。 B.对称病转行后经商发财的王详堂,小说着墨不多,仅用两处典型的语言描写就刻画 了一个财大气粗的暴发户形象,与李茂形成了鲜明对比。 C.李记等一群孩子拒绝了王详堂许诺的优厚报酬,相约无偿帮李茂收割,孩子们的淳 朴善良正是李茂多年来不忍放弃乡村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 D.“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这句话既表现了李茂的失望 和震惊,也流露出他为自己放弃疏通关系的草率决定而后悔的心理。 E.李茂的妻子虽对丈夫有埋怨和挖苦,但从她催促丈夫快些割稻以便赶回学校,以及 想为孩子们准备饭菜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她也是个顾全大局、通情达理的人。 解析:选 BE A 项,“倒叙”错误,应为“插叙”;C 项,“孩子们的淳朴善良正是李 茂多年来不忍放弃乡村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表述绝对化;D 项,“流露出他为自己放弃疏 通关系的草率决定而后悔的心理”分析不当。 2.[环境作用题]从全文看,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解答作用类试题需要注意内容和结构。从内容上看,写夏日黄昏,日头仍炽热, 并且是贪婪地俯视,可见夏日灼热的特点。而金黄的田野则写出庄稼成熟待收的特点;接下 来介绍的就是李茂冒着酷热割稻谷,汗水湿透粗布汗衫,可见劳动的艰辛;他想看看小灵通 里传来什么信息,可见他内心的焦灼。以上都是体现的内容。从结构上来说,后文有李茂心 疼妻子,因为想要按时赶回学校,所以不得已才请学生帮忙,此段环境描写为下文情节发展 作了铺垫。 答案:①突出了夏日炽热灼人、稻谷成熟待收的季节特点;②表现李茂在工作之余还要 冒着酷热收割稻谷的艰辛;③烘托了李茂在各种生活压力下内心的焦灼不安;④为后文写李 茂因为心疼妻子以及想要按时赶回学校而不得已请学生帮忙等情节作铺垫。(答出任意三点、 意思对即可) 3.[形象分析题]小说中李茂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概括人物特点,先要从文中找出关于人物的描写和相关的情节或事件等。如文中 写李茂在乡村教书二十多年,但一直没能转正,最终他也没有离开自己的学生和岗位,由此 可知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他心疼自己的妻子,当妻子抱怨时,他总是赔着笑脸,由此可知 他对妻子的体谅和爱。 答案:①热爱教育(爱岗敬业,执着于教育事业):扎根乡村教育二十多年,虽然一直未 能转正也不愿离开学校和学生,始终坚守民师岗位;教学能力过硬,每次都被推荐为转正人 选。②体谅妻子:面对妻子的埋怨和不理解,他赔着笑脸缓和气氛;心疼妻子劳作辛苦而强 忍愤怒。③爱护学生:听到妻子挖苦学生,他陡然生气;担心学生们功课紧张、休息短暂而 不忍心请他们帮忙。④自尊,正直:不愿意为转正而疏通关系打点评委,宁可听天由命。(答 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4.[情节探究题]小说最后一段以李茂脑海里浮现的一幅画面结尾好在哪里?请结合文 本加以探究。 答: 解析:分析结尾李茂想象的画面这一情节的好处,可以结合其所处位置考虑结构上的特 点,如本文的标题是“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此画面正好照应这一标题。然后可以从小 说的要素入手,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揭示等方面有什么作用进行阐述。还要注意其 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答案:①结构上,照应标题及前文多次写到的“班车”,使小说首尾呼应,情节紧凑, 结构完整;②人物形象塑造上,用脑海中浮现的恍惚画面代替激愤痛苦的语言行动,更能突 出主人公梦想落空的失望和无助,增强了人物的悲剧性;③表达上,用“呼啸而去的班车” 象征最后一次转正机会,用“皱巴巴的过期车票”象征主人公因年龄超限而错失的转正资 格,形象生动,耐人寻味;④主题上,画面揭示了手握车票却上不了班车、坚守岗位却被剥 夺转正资格甚至教书权利的反常现象,批判了社会的不公和命运的残酷,深化了主题。 第 1 课时 小说情节题——概括、手法、作用全知晓 小说情节类题目是高考的必考点,常考题型有:情节概括类、情节手法类、情节作用类。 为了能正确地区分这三类题型并快速确定答题方向,我们构建了一种较实用的系统解题方 法,即“审题干→明题型→知角度”的 3 步系统推导法,帮助考生确立准确答题的思维模式。 运用这种 3 步系统推导法,需把握和熟记以下表格中的要点。表格按“常考题型→审题 定向→答题角度”顺序梳理,为符合考生的认知规律而设计,做题时则应按“审题干→明题 型→知角度”的顺序来检索。 常考 题型 (明题 型) 审题定向(审题干) 答题角度(知角度) 情节 概括 类 常见 设问 1.请梳理本文的脉络 (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 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请概括小说中××的 变化历程。 ①按时间顺序概括:开端、发展、高潮、结 局。 ②按空间顺序概括:一个场面(地点)就是一 个情节,场面变化情节就会变化。 ③寻找线索后概括:可以寻找事物线、情感 线、对比线等。审题 关键 1.题干中有“情 节”“脉络”“过程” 等字样; 2.题干中有“概 括”“梳理”等字样。 常见 设问 1.××部分在人称运用 上有什么特点?有何效 果? 2.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 何特色?请赏析。 3.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 样展开的? ①掌握叙述人称、叙述方式、情节安排技巧。 叙述人称(视角):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第 二人称、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情节安排技巧:悬念、抑扬、照应、伏笔、 对比、衬托、铺垫、突转、线索。 ②根据题干要求,选取相关手法判断并分 4.本文在构思(结尾) 上别具特色,请赏析。 析。 情节 手法 类 审题 关键 题干中有“叙述”“情 节展开”“构思”“布 局”等字样。 情节 作用 类 常见 设问 1.小说作者这样安排 ××情节有何用意?请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 法。 2.文中写的××情景在 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3.请分析小说的开头 (结尾)作用或意义。 ①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在全 文中的位置:开头(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 垫、设置悬念)、中间(推动情节发展)、结 尾(呼应上文)等。 ②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即情 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 ③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突出 (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 典型性等。 ④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一般 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揭示主旨。常用术 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 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⑤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 术语: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 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说明:以上五个角度又可分为两大方面, 一是结构上的作用,即角度①;二是内容上 的作用,即角度②③④⑤) 审题 关键 1.题干中有某某情节 (情景、段、开头、结尾 等)字样; 2.题干中有“作 用”“意义”“效果” 等字样。 特 别 提 示 “四循环+一读者”模式 小说作用类题目(包含情节作用、人物作用、环境作用)都可以从情节、 环境、人物、主题等四方面考虑,另外可以加入读者的感受,也就是 这三类作用类题目,除了考虑对本身作用外,都要考虑其他三方面, 还有读者的感受,这就是我们归纳的“四循环+一读者”模式。 [典例印证] (2016·山东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天气晴朗,蓝天白云的,一眼望去很惬意。你眼中的世界实际是你心理的投射,吴秋 明如果在旁边肯定会这样说的。马骁驭不禁微微一笑。 ②到达小区,门口的保安照例拦住了马骁驭的车,他报了门牌号码和户主姓名,栏杆抬 了起来。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 是吴秋明。 ③马骁驭从后视镜里看了眼自己,感觉自己依然算得上英俊,就算减去百分之三十的夸 大,也还不错。 ④吴秋明快速走来,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看上去是旧的。马骁驭心里打 了一个闪,想起了母亲。也许是注意到了马骁驭的眼光,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 服会让孩子们感到亲切。 ⑤马骁驭说,你真有心。 ⑥吴秋明说,你知道那个著名的“绒布妈妈”实验吧? ⑦马骁驭说,不知道。 ⑧吴秋明说,是上个世纪一个叫哈利·哈洛的心理学家做的实验,他把刚刚出生的小猴 子和妈妈分开,关在笼子里用奶瓶喂养。他发现这样喂养的小猴子虽然更强壮一些,但却总 是吮手指头,发呆,神情漠然。他分析是缺少母爱的缘故,于是给小猴子做了两个假妈妈, 一个是有奶的“铁皮妈妈”,一个是没有奶的“绒布妈妈”。结果哈洛惊奇地发现,小猴子 只会在饿了时才去“铁皮妈妈”那里吃奶,绝大多数时间,它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怀 里。这个实验说明,母亲并不仅仅意味着有食物,还要有温暖的怀抱。温暖的怀抱对小猴子 来说非常重要。 ⑨马骁驭说,不愧是心理学博士,太有意思了。 ⑩吴秋明笑道,所以我每次去儿童村,都要一个个挨着去拥抱那些孩子。尤其是两三岁 的孩子,我会多抱他们一会儿。我给不了他们一个完整的家,但至少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怀抱。 我知道那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也许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何况我不仅仅是“绒布妈妈”, 我还有温暖,有心跳,有笑容。我真心爱他们。 ⑪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 ⑫他暗想,也许吴秋明没有意识到,这拥抱其实是彼此需要的。她作为一个女人,肯定 有做母亲的天性,每周和孩子们一起待一天,彼此都有益处。何况,一个长期单身的女人, 也是需要拥抱的。 ⑬到了西郊,停好车,他们一起走入一条小巷。 ⑭吴秋明虽然个子矮小,步子却很大。马骁驭感觉和她走在一起速度蛮接近。进入一条 小巷,眼前出现了一个旧木门。马骁驭一眼看到了门旁边挂的牌子——某某市第一儿童村。 ⑮吴秋明熟门熟路地进入,正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围上来叫吴妈妈。吴秋明左揽右抱, 踉跄地往里走,和迎上来的老师们一一握手,并把身后的马骁驭介绍给他们。 ⑯后院停着一辆卡车,几个老师在搬运卸下来的纸箱,大一点儿的孩子也在帮忙搬。马 骁驭也连忙过去帮忙,但被老师们阻止了,她们热情地把他拉进办公室,要他喝茶。马骁驭 咨询了老师们很多关于孩子的问题。这些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和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相比, 在心理上有许多不同。马骁驭边听边产生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 ⑰马骁驭从办公室出来,一眼看到院子里一个场景——吴秋明挽着袖子在给几个女孩子 洗头。初秋的阳光洒在院子里,让这普通的场景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丽。一个已经洗好头的 女孩儿,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在一旁递毛巾,吴秋明舀起一瓢水,缓慢地淋到水池边另一个女 孩子的头上。阳光穿透水柱,发出宝石的光芒。 ⑱马骁驭定定地站在那里。这样的场景他在哪里见过?他仿佛见到了自己的灵魂,随时 都在,却无法捕捉。他一动不敢动,害怕惊动它,打碎它。 ⑲那一刻,他动心了,再次动心了。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动心,肯定是一次又一次。尤其 是在他们这个年龄,需要无数次的小动心,才能汇合成冲破樊篱的勇气。 ⑳他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很认真,很仔细,脸上洋溢着一种光芒,这 光芒让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 ○21他走过去,帮吴秋明把用过的毛巾搓干净,一一晾在铁丝上;转过身时,看见一个头 发湿漉漉的女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 下。另一个小男孩儿跑过来说,还有我,还有我,吴妈妈!吴秋明伸出另一只胳膊搂住了他。 ○22马骁驭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个画面。 ○23而后他走到她身边,以从未有过的语调说,以后我每次都和你一起来! (节选自裘山山《琴声何来》,有删改) 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4 分)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属于小说中的一个情节,题干中又有“作用”,本题 就属于“情节作用类”题,应在脑海中检索“情节作用类”题目的答题角度。 第二步:依角度→列要点→找对应 “情节作用题”在原文中找对应需要运用“四循环+一读者”模式: 列要点 找对应 与全文情 节的关系 “绒布妈妈”实验写在文章的第⑥至第⑧段,属于文章的中间部分, 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引出这个话题的正是上文所写的吴秋明穿了 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为下文写吴秋明去儿童村与孩子们互动做 铺垫。当然,“马骁驭”也是通过听这个实验对吴秋明有了新的认 识,推动着情节继续发展。 与人物 的关系 讲述者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突出了人物心理学博士的身 份。 与环境 的关系 实验中的猴子与妈妈分开了,缺少母爱;“第一儿童村”的孩子“大 多是被遗弃的”,也缺少母爱,他们所处的环境是相似的,这个实 验已经暗示了孩子们的生长环境,所以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 妈”实验,又有暗示环境的作用。 与主旨 的关系 “绒布妈妈”实验通过对猴子进行实验而验证了一个道理,就是孩 子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资助,更需要感情上的关爱。文本中有直接点 出主旨的词语“温暖”。 与读者 的关系 “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服会让孩子们感到亲切”已经 设置悬念,文章没有接着解释悬念,却反而宕开一笔讲“绒布妈妈” 实验,通过实验揭示穿衣原因,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①突出了吴秋明心理学博士的身份(从情节与人物的关系),说明她懂得“温暖的 怀抱”对孩子的重要性(从情节与主旨的关系);②交代吴秋明穿碎花薄棉衣去儿童村的原因 (从情节与全文情节的关系);③引出下文,马骁驭对吴秋明产生了新认识(从情节与全文情 节的关系);④为下文吴秋明在儿童村与孩子们的亲密互动做铺垫(从情节与全文情节的关 系)。 [小说情节题增分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清 汤 面 刘庆邦 向秀玉是一位在装煤楼拣矸石的女工。她只要目光一扫,就把隐藏在煤块中的矸石捕捉 到了。上班期间,向秀玉心在眼上,眼在手上,心到眼到,眼到手到,是一个敬业的、称职 的拣矸工。 她上的是白天班。上班时她会带半饭盒剩饭,或带一个馒头,趁皮带有时空转,她就抓 空子吃一点。渴了,她拿起矿泉水瓶子,对着瓶口喝一气水。矿泉水瓶子是她拣来的,里边 装的是她自己烧开后又放凉的白开水。 她自己吃饭可以凑合,问题是,女儿喜莲中午怎么吃饭呢?喜莲在矿上的学校上小学三 年级,中午只能一个人回家吃饭。 向秀玉决定,每天给女儿 3 块钱,让女儿到矿街上的小饭店里买饭吃。还说最好去杨旗 阿姨的小饭店买一碗清汤面,吃一碗清汤面的价钱正好是 3 块钱。 中午放学后,喜莲去买清汤面。杨阿姨一见喜莲,样子有些欣喜,说:“这不是喜莲嘛, 我的孩子!”喜莲还没说话,杨阿姨就指了一个座位,让喜莲坐下。 喜莲掏出 3 块钱,递向阿姨,说:“杨阿姨,给你钱。” 杨阿姨没有接钱,说:“钱你先拿着,等吃了面再给钱。” 喜莲看见了,杨阿姨身边案板上放的面不是机器轧的面,也不是手擀面,而是一大块和 好醒好的面坨子。杨阿姨揪下一块面,在案板上搓巴搓巴,搓成一根圆圆的面棍,双手就开 始抻面。杨阿姨抻面抻得很熟练,也很好看,她张着双臂,一折一抻,一折一抻,面就抻细 了。当把面抻得像粉丝一样,杨阿姨就把细丝面下到锅里去了。杨阿姨备有两口锅,一口大 锅,一口小锅。大锅稀饭小锅面,是说大锅熬稀饭好喝,小锅下面条好吃。杨阿姨的大锅里 熬的却不是稀饭,是棒骨汤。棒骨汤一直滚得咕咕嘟嘟,需要下面时,杨阿姨把汤舀到小锅 里,用小锅下面。面里不放肉,也不放什么菜,起锅时只放一点芝麻油腌制的葱花。别看汤 是清汤,味道却十分鲜美。 一碗清汤面,把喜莲吃得汗津津的,小脸儿都红了。 吃完了面,喜莲付给杨阿姨钱时,不料杨阿姨说:“阿姨不收你的钱,钱你自己留着吧, 可以买本买笔。” 喜莲说:“那不行,我妈知道了会吵我的。” 杨阿姨说:“你这孩子,回家别跟你妈说嘛。好了,吃饱了就回家吧,别耽误上学。” 妈妈下班,喜莲就把事对妈妈说了。她心里一沉,马上就明白了怎么回事。自从孩子的 爸爸在井下的瓦斯爆炸中遇难后,周围的人对她和她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中秋节还没到,张 师傅就给她们家送来了一盒月饼,说儿子给他买的月饼他吃不完,就请她和喜莲帮帮忙,把 月饼消灭掉吧。秋风刚凉一点,王奶奶就给喜莲送来了一件布衫和一条裤子,说布衫和裤子 是她孙女穿过的旧衣服,如今孙女长高了,衣服穿不着了,就送给喜莲穿吧。她一看,哪是 旧衣服,分明是刚从商场买回的新衣服。她本来没有工作,矿上为了照顾她们家的生活,就 在装煤楼上给她安排了一份拣矸石的活儿。不用说,喜莲去杨旗的面馆吃面,杨旗不收喜莲 的钱,也是这个意思。可是,下雨还水,播种还苗,哪有吃饭不花钱的道理呢!向秀玉又拿 出 3 块钱,口气严肃地对女儿说:“你明天中午再去吃饭,一定要把这 6 块钱一块儿交给杨 阿姨。” 第二天下午,向秀玉下班回到家,喜莲一见她就哭了。 向秀玉知道,喜莲又没有把钱交出去,她说:“好了,别哭了,擦擦泪,写作业去吧, 我去找你杨阿姨。” 向秀玉重新梳了头,洗了脸,换上了一件白色的外套。她对着镜子,还把项链戴上了。 丈夫曾是矿上的劳动模范,有一年矿上组织劳动模范到海滨疗养,丈夫回来时就给她买了这 串项链。项链是用珍珠串成的,每一粒珍珠都闪耀着晶莹的光辉。 来到杨旗的面馆,向秀玉见杨旗一个人忙上忙下,就先替杨旗收拾碗筷,擦桌子。 把一批碗筷洗干净,她才把 6 块钱掏出来,说:“这是我女儿这两天在这里吃饭的钱, 请杨姐收下。” 杨旗一见向秀玉掏钱就急眼了。 向秀玉说:“杨姐你得理解我,我不能让孩子惯下毛病。” 杨旗说:“自家孩子在这里吃碗面条,我让孩子花钱,我还有一点人心吗!别的我不说, 谁让咱姐妹是一样的命呢!” 当着饭馆那么多人,向秀玉没让杨姐说下去。杨姐的丈夫和向秀玉的丈夫是同一场事故 遇难的,那场事故死了 50 多人。提起那场突如其来的事故,向秀玉担心,她们都管不住自 己的情绪。向秀玉硬起心肠,把钱放在杨姐面前的灶台上,说:“杨姐,孩子的路还长,我 不能跟她一辈子。我想让她从小就能够自强,能像别的孩子一样过正常的生活。这 6 块钱, 你一定得收下。你要是不收,我再也不会让孩子到你这里吃饭了。” 杨旗只得妥协。 喜莲再去清汤面馆吃饭时,杨阿姨倒是没有拒绝收她的钱,但她给喜莲下面时,另外加 了一个荷包蛋,喜莲知道杨阿姨是额外照顾她,说:“杨阿姨,我不爱吃鸡蛋。” 杨阿姨走过来小声对她说:“傻孩子,你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吃鸡蛋会增加营养。赶快 吃了吧。” 喜莲把面条吃完了,把清汤喝干净了,独独把荷包蛋留在了碗里。 晚上见到妈妈,喜莲对妈妈说:“杨阿姨在面条碗里给我卧了一个荷包蛋。” 妈妈问:“你吃了吗?” 喜莲说:“没吃。别人碗里都没有荷包蛋,只有我自己碗里有荷包蛋,我不能吃。” 妈妈有些感动。 喜莲提出,她明天中午不去杨姨的面馆吃饭了。 妈妈同意了。 一天晚上,杨旗找到向秀玉家里来了。 杨旗说:“还是让孩子到我那里吃饭吧,我不少收孩子一分钱还不行吗?我再也不给孩 子碗里打鸡蛋了还不行吗!孩子再不去我那里吃饭,说不定哪一天我的面馆就停办了。” 向秀玉问:“这话怎么说的,有谁为难你了吗?” 杨旗说:“不是有谁为难我,是人家对我太好了,我有点受不了。”她一开始每天和 10 斤面,不够卖。后来每天和 30 斤面,还是不够卖。现在她才明白了,那么多人到她的面 馆吃饭,不是因为清汤面有多好吃,是矿上的人在抬她的生意。杨旗说:“再这样下去,我 得欠矿上的那些弟兄们多少情啊!” 向秀玉没有说话,她一手捂嘴,转过脸去,眼泪簌簌地流了下来。 杨旗说:“秀玉,我的面馆不能再开了,你跟矿上装煤楼的领导说说,我跟你一块儿去 拣矸石得了。” 向秀玉轻轻摇摇头,还是没有说出话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题目“清汤面”,含义丰富,既指人物之“清”,小说主人公美好淳厚的人性, 也指社会环境之“清”,整个社会清廉清正、风清弊绝。 B.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语言也平淡自然,却通过围绕清汤面发生的故事,让人 看到生命之花在承受苦难过程中依然会灿烂地绽放。 C.杨旗和向秀玉都是遇难矿工家属,共同的境遇使她们同病相怜,所以当喜莲去杨旗 的小饭店买清汤面时,杨旗坚决不肯收她的钱。 D.杨旗给喜莲加了一个荷包蛋,但因为不喜欢吃鸡蛋,喜莲还是拒绝了杨旗的好意, 这说明喜莲虽然懂事,不过处理事情还有不妥之处。 E.小说中介绍项链的来历,是插叙的手法,表明向秀玉对这件事的重视,同时也使文 章充满了人性的温馨以及对劳动者的赞美的感情。 解析:选 BE A 项,“整个社会清廉清正、风清弊绝”的说法欠妥;C 项,杨旗坚决不 肯收钱的主要原因是对喜莲的同情、爱护,还有报恩社会的成分;D 项,“不喜欢吃鸡蛋” 只是喜莲的托词,喜莲做法也并无不妥。 ★2.文中细致地描写杨旗做清汤面的过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属于情节作用类题型。解答本题,要关注杨旗做清汤面的过程与人物塑造、 主旨表现、情感抒发之间的关系。文章描写了杨旗做清汤面的过程,一方面体现了劳动的美, 渲染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时表现了杨旗的心灵手巧以及自强不息的品格,对人物形象起到 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答案:①表现了劳动的美;②表现了杨旗一丝不苟的态度、心灵手巧的特点和自强不息 的精神;③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烘托人物美好的形象。(意思对即可) ★3.小说写喜莲三次到杨阿姨的饭馆吃清汤面,情形不同,写法也有差别。请结合小说 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答: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喜莲三次去杨旗店里吃清汤面时,杨旗 的具体做法;二是这些内容的写法有何不同,可以从描写手法、情节结构等角度分析;三是 把握这些做法体现的人物精神和小说的主旨等。第一次,喜莲到杨旗店里吃清汤面,杨旗像 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热情,并且没有收钱;第二次,杨旗也没有收喜莲的饭钱;第三次,杨 旗给喜莲的碗中加了一个荷包蛋。从写法上分析,第一次,主要是正面描写,且写得十分细 致;第二次,是侧面描写;第三次,是正面描写。从情节结构的角度分析,第一次是设置悬 念;第二次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第三次是将情节推向高潮。从体现的人物特征和表达主 旨的角度分析,丰富了人物形象,表现了人性的美好、温暖等。 答案:具体分析:①第一次,杨阿姨见到喜莲,就像看到自己的闺女一样亲。饭后,杨 阿姨没收喜莲的 3 块钱。是正面描写,写得最详细,为小说设置了悬念,使主题显得集中、 深刻。②第二次,杨阿姨又没收喜莲的饭钱。喜莲回家见到妈妈,哭了。这次写得简略,是 侧面描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③第三次,喜莲再去吃饭,碗里有一个荷包蛋。是正面描 写,写得较详细,把情节推向高潮。 效果:三个情节,构成了小说的主体内容,丰富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人性的尊严、美丽 和温暖。 第 2 课时 小说环境题——一景来把 3 点(特点、手法、作用)考 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在考查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 境并重。命题的重心有三:一是环境描写的特点;二是环境描写的手法;三是环境描写的作 用。这三个命题重心往往以两种形式呈现:一是描写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描写的环境特 点和作用相结合。 对于小说环境题,我们可以采用“审题干→明题型→知角度”的 3 步系统推导法加以突 破。 常考题型 (明题型) 审题定向(审题干) 答题角度(知角度) 环 境 描 写 特 点 类 常 见 设 问 1.概括××段所写景物的特 点并分析。 2.小说中几次写到某一景物, 请概括分析。 3.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 分析其特点。 4.某一社会环境(生活)具有 怎样的特点? ①明确的种类:自然环境、社会环 境。 ②找出相关句段。如果是社会环 境,需要关注人物活动的场所,人 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身 份、对话,情节发展过程以及写作 时间等。 ③根据句段,抓住景物特征,从形、 声、色等方面来感知景物特点;同 时,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 感官来感知景物特点,在感知时重 新组合画面并在脑海中再现画面, 想象、品味画面的整体特色。 ④具体分析所写环境的特点。用几 个形容词(多为自然环境)或名词 (多为社会环境)概括。 审题关键 1. 题 干 中 有 “ 环 境 ”“ 景 物”“生活”等字样; 2.题干中还有“特点”“特 征”等字样。 常见设问 1.小说中××段景物在描写 上有何特点? 2.从写景顺序及写景技法赏 析××段。 3.××句是运用什么修辞手 法写景的? ①描写手法——细节描写,场面描 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 与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动 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 面结合,色彩的渲染、衬托; ②修辞角度——比喻、拟人等修辞 手法; ③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 嗅觉等(形、声、色等角度); 环 境 描 审题关键 1.题干中有“写景”“环境 描写”等字样; 2 . 题 干 中 有 “ 写 景 特 ④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 景; ⑤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 合、外内结合,等等。 写 手 法 类 色 ”“ 表 现 特 色 ”“ 手 法”“技法”等字样。 环境描 写作 用类 常 见 设 问 1.阅读文中画线部分的景物 描写,请说明作者的描写意 图。 2.概括××段所写景物的特 点并简析其作用。 3.请分析小说中自然景物叙 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 物的作用。 环境方面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 景; ②暗示社会环境; ③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人物方面 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 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情节方面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 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 造悬念; 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使文脉更 清晰或有起伏波折; ④相互照应(照应标题或开头或结 尾等),文脉更加紧凑美观。 主题方面 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③暗示 社会本质特征。 审题关键 题干中有“写景意图”“景 物 描 写 作 用 ”“ 环 境 作 用”“写景意义”等字样。 [典例印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活 着 余 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 这 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去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 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家 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的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 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 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有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 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 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 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 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 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摊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 “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 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 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 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 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 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 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 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 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 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 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 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 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 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 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 分)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中有“景物描写”和“作用”两个信息,可以确定本题属于“环境作用”类题目。 第二步:依角度→列要点→找对应 “环境作用题”的解答要分清属于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再依据前面技法点拨,确定 答题角度。 列要点 找对应 环境方面 “炊烟袅袅”,“霞光”由“四射”到“逐渐退去”,“田野宁静”等自然环 境,及女人的吆喝声,男人扁担的吱呀声,共同营造了老人乡间生活的环境, 表现出乡间生活的特点(风貌)。 人物方面 这段景物描写对人物的描写起到一定的烘托作用,透露着人物坚强的性格特征, 体现人物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 情节方面 结尾段“霞光”“逐渐退去”与开头“充满阳光的下午”照应,使文章结构完 整。 主题方面 这是“我”听了老人的故事后的一段景物描写,也是小说的结尾,其中蕴含着 “我”对老人坚强活着的一些感慨,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也使表达更为含蓄。 答案:①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③以 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④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每点 1 分) [小说环境题增分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老 黄 牛 伍维平 还没有像往年一样为主人犁完五亩地,老黄牛的一条腿断了。 折腿的事就发生在昨天。①昨天的天气很好,风和日丽。这是个今年开春以来少有的好 日子,农夫们不用互相招呼就纷纷踏上仍有些峭寒的田垄,一年的农事在鞭子的抽打声和吆 喝声中开始了。老黄牛是一头经验丰富的耕牛,忠心耿耿,勤奋劳作。他像往年一样卖力耕 田,但他在时光的打磨中已经很衰老了,拉着一驾犁好像拉着一座大山在走,异常沉重。主 人斥责他,他羞愧难当,叹了一口气,一咬牙一使劲,他听到了发自身体内部的一声响,一 条腿断了,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是生命戛然而止的声音。 ②暮霭落尽,黑夜升满。老黄牛独自蜷伏在牛栏里,想着自己的心事。他抬起疲惫的头 颅,凝视着星空下那片肥沃的黑土,心中充满眷念和回忆。他把自己的爱与恨、乐与苦、血 与汗以及生命中的一切都交给了这片土地。日月作证,鲜嫩的青草作证,金黄的果实作证, 还有孩子作证。 那是主人家的孩子,胖嘟嘟红扑扑的样子,一个很阳光的男孩。那天中午,小男孩跑到 牛栏前,向老黄牛宣读了他的一篇获奖作文:“……我家的这头老黄牛,又高又大,浑身的 皮毛是灰褐色的。嘴巴像个簸箕口,眼睛圆鼓鼓的很有神,一对牛角像拉满的弓箭,威武有 力。它干起活儿来劲头大,也舍得卖力气。有一天中午,天气热极了,太阳像个火球似的挂 在头顶,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我以为老黄牛一定不干活儿了,就跑到田间去看,它仍然还 在拉犁耕田。它身上粘着一块块干泥巴,喘着粗气,双腿踏进没膝深的烂泥中,一步一步拉 着犁,没有一点要停下来的样子。”老黄牛记得,那天小男孩给了它一把嫩青草和一个敬礼。 昨天下午,村里的兽医被请来。兽医一边查伤情一边摇头,只是对伤口作了简单的象征 性包扎。兽医当着老黄牛的面对主人说:“一头废牛,这种牛还能拉犁,真是怪事。主人呐, 现在你只有一件事要做,宰掉它,然后卖钱。”主人望着老黄牛,目光变得闪烁不定,但老 黄牛知道,那里面暗藏着可怕的杀戮凶光。 ③夜已三更,天空的星星被风吹得了无踪影,整个村子沉浸在死一般的寂静和黑暗中。 倏然间,主人家正屋的灯亮了,磨刀的声音和屠夫特有的浑浊笑声敲碎了夜的寂寥。老黄牛 知道大限将至。闭了眼任所有的泪水流尽。老黄牛最后大吼一声,用自己的方式结果了自己。 听到一声闷响,主人急忙领着提了刀的屠夫赶到牛栏。他们看到的只是扭断了脖子扑倒 在地的老黄牛和一面沾满了老黄牛鲜血的土墙。 屠夫气愤地骂道,畜生,我这把刀白磨了。 主人却笑了,这畜生倒是挺体贴我呢,要我少花钱。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从构思看,小说采取了倒叙的方式。第一段就交代了事件的起因,设置了必要的悬 念以吸引读者,也附带交代了老黄牛“以往”的辛劳。 B.小男孩宣读获奖作文一节属于插叙,不仅从侧面照应了老黄牛把“生命中的一切都 交给了这片土地”,也与下文主人的态度形成了对比。 C.“老黄牛”有着善解人意、无私奉献和自尊刚强的品质,更有着对主人无私的忠诚。 正是这样的忠诚使它为了不拖累主人而选择了自尽。 D.用“兽医”“屠夫”和“主人”对老黄牛的态度和行为,来表明人类是个冷漠、自 私、忘恩负义甚至残忍的群体,这正是作者的创作动因。 E.小说叙事平淡而沉静,但读者分明能感受到一丝沉痛,灵魂会随着老黄牛的一头撞 死而颤栗,更会因主人庆幸少花钱的高兴嘴脸而悲哀。 解析:选 CD C 项,“正是这样的忠诚使它为了不拖累主人而选择了自尽”的说法错误, 忠诚与自尽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因为文中说“忠心耿耿,勤奋劳作”的老黄牛对“那片肥沃 的黑土,心中充满眷念和回忆”;D 项,“人类是……群体”的说法过于绝对,文中主人家 的孩子对老黄牛还是充满喜爱和敬佩的,“创作动因”的说法也于文无据。 ★2.文中画线处的景物描写分别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属于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就是为人物 活动提供背景、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本题也不例外。但本题涉及三处景物描写, 分别处于老黄牛断腿前、断腿后和自杀前,解答时,联系情节按照上述作用简要分析即可。 答案:①描绘(勾勒)出春天风和日丽的景象,推动了后面农夫们春耕和老黄牛腿断等情 节的发展。②表现(勾勒)出了黑夜的寂静和沉重,渲染了孤独和凄凉的气氛,为后面老黄牛 的眷念和回忆作了铺垫。③表现出深夜里整个村子的黑暗和阴森,不仅渲染了不安和恐怖的 气氛,还推动了后面主人和屠夫合谋杀牛、老黄牛自尽等情节的发展。 3.小说结尾处主人对老黄牛的态度在上文中有多处伏笔,请把它们找出来并作简要说 明。 答: 解析:题干要求找出结尾处主人对老黄牛的态度在上文中的几处伏笔,并简要说明(作 用)。首先要弄清楚结尾处主人对老黄牛的态度是什么,结尾处看到老黄牛自杀了,“主人 却笑了,这畜生倒是挺体贴我呢,要我少花钱”,表明主人的冷酷无情,因此,必须在前文 围绕“冷酷无情”去筛选小说对主人的描写。 答案:①“鞭子的抽打声和吆喝声”和“主人斥责他”体现了自私的主人对卖力耕田的 老黄牛毫不怜惜的冷漠;②“主人望着老黄牛,目光变得闪烁不定”表现出主人在兽医的建 议下盘算杀牛卖钱的残忍心理;③“倏然间,主人家正屋的灯亮了”,从侧面表现出主人雇 用屠夫要实施杀牛卖钱的冷酷。(必须是表现“主人对老黄牛无情”的伏笔) 第 3 课时 小说人物题——形象、手法、作用高考离不了 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是小说阅读考查的热点。经过一轮复习发现,考生对人 物形象特点的概括分析不够全面,对塑造人物形象运用的手法判断不准确,对人物形象的意 义理解不到位,因此,二轮复习,可以运用“3 步系统推导法”——“审题干→明题型→知 角度”来确保形象题答题规范不漏点。 常考题型 (明题型) 审题定向(审题干) 答题角度(知角度) 人物形象概括 分析 常见 设问 1.×××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形象? ①从人物身份、地位、经历、 教养等方面入手概括分析人 2 . ××× 有 哪 些 优 秀 的 品 质?请结合文本分析。 3.文中某人的性格特征怎 样?请简要概括。 物。 ②从刻画人物的手法入手概 括分析人物。 ③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 的形象(性格)特征。 ④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 命运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 此的社会原因,有时还要联系 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 ⑤从人物间的关系、作者的议 论(评价)、其他人物的评价入 手概括分析人物。 审题 关键 1. 题 干 有 “ 形 象 ”“ 性 格”“品质”等字样。 2.题干有“文中”“全文” 等字样。 3.题干有“概括”“分析” 等字样。 塑造人物形象 的手法 常见 设问 1.作者主要用了哪种艺术手 法塑造人物形象?请简要分 析。 2.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3.本文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 哪些手法?请赏析。 正面描写 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 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 节描写、其他手法(工笔、白 描、修辞手法等)。 侧面描写 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 人物形象,作者通过对周围人 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 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 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 刻画描绘。又可分为次要人物 的对比衬托和环境的暗示烘 托两种类型。 审题 关键 1.题干中有“手法”“技 法”“技巧”等字样。 2.题干中有“刻画”“表 现”“展现”等字样。 人物形象作用 常见 设问 主要人物作用 1.小说中塑造某某人物对小 说主题有何作用? 2.你认为作者塑造的人物形 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 合文章内容分析。 3.请简要分析某一人物形象 的艺术价值。 次要人物作用 1.本文的主人公为某某(主要 人物),那么某某(次要人物) 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 要分析。 2.小说中哪一个是主要人 物?哪一个是次要人物?为 什么? 3.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和主要 人物是什么关系?对塑造主 要人物有什么作用? 主要人物作用 ①对情节的作用:分析主要人 物的性格特点,考虑其对情节 的推进作用。人物性格发生了 变化,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 ②对主题的作用(小说塑造主 要人物的社会意义):整体上 说就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主 要包括:a.通过塑造人物形象 来表现某种价值观、道德观或 行为品行;b.通过人物的命运 发展来反映某种社会现状,讽 刺或揭露社会的不公;c.借助 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的某种主 张或寄托某种情感。 次要人物作用 ①对情节的作用:牵线搭桥, 推动情节。通过次要人物的见 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 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 他们的出现主要担当特定的 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 ②对主要人物的作用:侧面衬 托,个性鲜明。侧面衬托,就 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 述和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 也就是说,次要人物可以将原 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 灵活现,凸现人物品质,表达 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形象更 加鲜明清晰。 ③对主题的作用:揭示主题, 增添魅力。小说对次要人物的 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 审题 关键 题干中常有“人物”“作 用”“主人公”“次要人 物”等字样。 着厚重的力量,既能揭示小说 的主题,又能增添小说的艺术 感染力。 [典例印证] (2016·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战 争 [美]迈尔尼 1941 年 9 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 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 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 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 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 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 20 多 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 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 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 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 8829 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 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 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 45 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 人初交时的拘谨。我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 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密,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 她的情况,17 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 36 岁,唯一的儿 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 18 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 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 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 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 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 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 12 个月, 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 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 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 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 8829 的地 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 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 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由题干中的“女主人公”可知,所要分析的人物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性格特 点”和“简要分析”要求对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加以概括并作分析,所以本题属于“人物形 象概括分析”题,且属于整体概括分析类。 第二步:依角度→列要点→找对应 依据前面技法点拨,明确“人物形象概括分析”题答题角度,确立答题要点,阅读分析 原文找到对应点。 列要点 找对应 人物的 经历 “17 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 36 岁, 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 18 岁。他是她的一 切”,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爱情的追求,对儿子的爱。 刻画人 物手法 语言描写:“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 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从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 的热情大方和关心母亲。 刻画人 物手法 侧面描写:“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 跟人说话了”“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的叙述性的语 言从侧面衬托出女主人公的美丽、善良。 分析 情节 从她婉言谢绝“我”提议“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的要求,“她说这会 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 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能看出她善良 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真诚待“我”。 其他人 物的评 价 “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 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能看出她大方热情、机智幽 默。 环境 环境是指二战这一社会环境对人物形象的烘托,烘托人物在残酷战争中 坚持读书,保持着开朗、乐观向上和热爱生活的性格以及对战争的厌恶 之情。 答案: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②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 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③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 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小说人物题增分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迟到的荣誉 王老北 老刘失踪了。 那次爆炸共响了两声,第一声和第二声之间隔了一段时间。 老刘是厂里的工程师,平时铁青着脸,倒竖着眉,在安全与技术问题上寸土不让,厂领 导和工人没有望见他而不发怵的。这天晚上,老刘带领徒弟抢修完三号压缩机组时,天已快 亮了,本来老刘是想睡上半天的,但是想到设备老化,还存在安全隐患,所以,在家匆匆吃 了早饭,骑上自行车就向工厂奔去。 老刘快到工厂时,就听到压缩机房方向传来“轰”的一声巨响。由于路上人多,他把自 行车往路边一扔,撒开双腿就玩命地往厂区跑去。没跑多远,迎面碰见了满身鲜血仓皇而逃 的操作工。操作工拼命地摆手,大声喊着:“爆炸啦!爆炸啦!” “在哪儿?”老刘大声喊,“赶快处理啊!” 老刘拼命往厂房跑,操作工转身跑在老刘后面。老刘火速冲进压缩机房切断电源关闭阀 门。当关掉最后一个阀门时,见操作工在身后,回身把操作工猛力一推的刹那间,身边的氢 气压缩机“轰”的一声爆炸了,巨大的冲击波把老刘切割得七零八落。 这次爆炸有许多人遇难。至于准确数字,好像谁也说不清楚。事后,县里的相关领导前 往安抚,所有遇难者的遗体都摆放在县医院的太平间内外,由家属和车间的人前去确认,所 有遇难者一律定为因公殉职。老刘的爱人也去了,焦急地在遇难者遗体中寻找老刘。工友们 说:“刘工今天休息,不可能在遇难者行列。”他爱人说:“老刘在家里停了没有三个小时, 就又回厂了。他平时除了在厂里,是不到别的地方去的!”科长说:“老刘昨晚加班了,今 天真的没来上班!” 爆炸的当天,工厂就成立了事故调查小组,严密排查,分析爆炸的原因。但是,厂房被 炸得面目全非,很难找出原因。再说,各有关方面都不想把事情闹大,以免影响县里的形象, 最后就把疑点落到老刘身上。有人说,事故发生的前两天,老刘与安全科长拍了桌子;有人 说,事故发生的当天,老刘不但把厂长骂了,而且把省里的一份红头文件摔到了厂长的脸上; 还有人说,事故发生前的那天晚上,老刘和三名工人在现场检修至凌晨五点,事故发生后, 老刘下落不明,是不是在检修过程中留下了隐患,造成了这次事故?但无论哪种说法,有关 部门都没有明确表态,媒体一致的说法是“事故发生的原因正在调查之中”。 但是,老刘到底到哪里去了呢? 有一天,清理现场的工人发现了一块老式上海牌手表。大家问:“这是谁的?”老刘的 徒弟眼尖,说:“是我师傅的。”调查组立刻找来老刘的爱人辨认。当老刘的爱人捧着手表 放声大哭的时候,全厂的人都迷惑了。 老刘不是在家休息吗?手表怎么会在这里? 调查组的人立刻赶到医院,向幸存的人了解当时的情况。庆幸的是,唯一知情的那个操 作工还侥幸地活着,只是人被震傻了。调查组的人连比带划喊着问,操作工只是毫无表情地 瞪着眼睛,嘴里流着哈喇子,什么反应也没有。 难道老刘是肇事者?由于老刘已经失踪,现场别无对证,相关人员认为,还是把责任推 到老刘身上最合适,最后匆匆发了一份内部文件,把事故调查结果含糊其辞地向上级做了汇 报。 老刘的爱人承受不起这样的打击,反复到厂里哭诉,无果,只好带上孩子和亲属去政府 上访。每次上访,都是在武警们的“看护”下坐等好多天,才把诉求信递上,得到的回复都 是“回家等候调查结果”。 三年过去了,老刘的妻子除了得了厂里送来的两万元安抚金外,别无所获,于是心灰意 冷,带上孩子远走他乡。 又过了三年,原来的厂领导还是厂领导,只是情况发生了逆转。经过几年医治,忽然有 一天,操作工恢复了记忆。守护他的家人见他呜呜直哭,嘴里不停地呼喊着“刘…… 刘……”。 操作工的家属急忙把事情报告给厂领导,领导们立即坐着轿车来到了医院。操作工断断 续续地讲述了爆炸的经过,说出了老刘关键时刻推开自己、保护大家的经过,并再三说:“要 不是老刘,我们的厂区就没了,小半个市区也没了!”在场领导的脸色一时严肃了起来。 厂领导立刻派人寻找老刘的妻子和儿子,后来在外省的一个偏远山村找到了老刘的儿 子。一问,他妈妈因为积郁成疾,含愤去世。厂领导积极发掘老刘的材料,树老刘为先进典 型,并报请上级批准追认他为烈士。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记叙了老刘在某厂爆炸事故中的遭遇,塑造了老刘的艺术形象,旨在表明安全 生产责任重大,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的道理。 B.小说中的操作工是一个单纯正直、缺乏实践经验的一线工人,他遇到爆炸险情之后, 不是在第一时间采取处理措施,而是仓皇喊逃。 C.小说在塑造正面形象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社会问题,如老刘已经失踪,现场别无对 证,相关人员认为把责任推到老刘身上最合适等。 D.操作工清醒之后讲述了爆炸的经过,是洗清老刘不白之冤、恢复其名誉的关键;如 果没有操作工的清醒,老刘的“罪责”将永久背下去。 E.“要不是老刘,我们的厂区就没了,小半个市区也没了”不但表达了操作工对老刘 的感激之情,而且表达了对自己冒失的愧疚之意。 解析:选 BC A 项,“旨在表明安全生产责任重大,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的道理” 对小说的主题理解不当;D 项,“如果没有操作工的清醒,老刘的‘罪责’将永久背下去” 说法绝对,说不定还有别的途径使老刘的冤屈得以洗雪;E 项,“而且表达了对自己冒失的 愧疚之意”无中生有。 2.小说是怎样记叙老刘的故事的?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可从叙事顺序、描写方法、人称运用、线索等方面进行考虑。 答案:①从叙事顺序来说,采用倒叙手法记叙老刘的故事。小说起笔写老刘失踪了,再 写事故发生的过程,营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从描写方法来说,通过侧面描写叙 述老刘的故事。如通过老刘爱人和操作工的叙述以及人们的议论来叙述老刘的故事。这样写, 使故事更加曲折有致,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从叙述人称来说,用第三人称叙述老刘的故 事。这样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把错综复杂的故事叙述得有条有理。④从线索角度 来说,以找到爆炸事故的原因为线索叙述老刘的故事。这样写可以使故事情节紧凑,主线分 明。 ★3.小说在刻画老刘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作答本题,应抓住有关老刘言行的描写进行归纳。如老刘平时铁青着脸,在安全 与技术问题上寸土不让,下班后他想到厂里还存在安全隐患,匆匆吃了早饭,就往工厂奔去, 根据这些行为,可以归纳出工作严肃认真、尽职尽责的特点。又如事故发生前,与安全科长 拍了桌子,把一份红头文件摔到了厂长的脸上,根据这些描写,可以归纳出坚持原则、不怕 得罪上司的特点。 答案:①工作严肃认真,尽职尽责。他平时铁青着脸,倒竖着眉,在安全与技术问题上 寸土不让;下班后,他想到厂里还存在安全隐患,匆匆吃了早饭,就往工厂奔去。②关键时 刻勇于献身。在千钧一发之际,火速冲进压缩机房切断电源关闭阀门,回身把操作工猛力一 推,自己被巨大的冲击波切割得七零八落。③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上司。事故发生前,他与 安全科长拍了桌子,把厂长骂了,还把一份红头文件摔到了厂长的脸上。④业务技能高,操 作熟练。他带领三名工人奋斗到凌晨五点把三号压缩机组抢修完毕;到厂里处理紧急情况时, 他火速切断电源、关闭阀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爆炸损失。 第 4 课时 小说标题题——围绕“作用”“意蕴”两点考 标题或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或是环境的体 现等等。因此,标题类题目往往是各类命题着眼点的综合体现。常见的标题类题目有两种类 型:一是赏析标题作用,二是理解标题意蕴。 对于第一种题型,往往存在赏析角度不全的问题;对于第二种题型,往往存在深层意蕴 挖掘不透的问题。针对此类问题,我们运用“审题干→明题型→知角度”的 3 步系统推导法 帮助考生全面梳理相关知识。 常考题型 (明题型) 审题定向(审题干) 答题角度(知角度) 标题 作用类 常 见 设 问 1.“××”题目作为这篇 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题 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 蕴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 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 陈述你的观点以作分析。 2.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 “××”为题目有什么好 处。 3.有人建议把“××”题 目改为“YY”,你认为哪 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 法。 ①环境角度:交代时间、地点等, 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②情节角度:设置悬念;贯穿始 终的线索;推动(暗示)情节发 展;衔接照应。 ③形象角度:突出人物的形象或 者性格。 ④主题角度:寄托情感,突出(揭 示)主题,对主题起到画龙点睛 的作用。 ⑤自身的表达特点的角度:运用 双关、比喻、象征、对比等手法。 ⑥读者角度:给读者带来思考,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审 1.题干中一般有“题 题 关 键 目”“标题”“为题”等 字样; 2.题干中有“好处”“妙 处”等字样; 3.题干中有“谈谈你的看 法(观点、理由)”等字样。 标题 意蕴类 常 见 设 问 1.“××”作为小说的标 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 文谈谈你的理解。 2.如何理解小说标题 “××”的含义。 3.小说题目“××”有多 重含义,请结合文本分析。 第一步: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 巧及效果(自身表达特点) 比如:双关、比喻、反讽(反语)、 反问、引用等。 第二步:分析标题的表层义 即把标题在文中所表示的最浅 层的意思分析出来。 第三步:分析标题的深层义 深层义的挖掘要联系标题对小 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 面的作用。 审 题 关 键 1.题干中一般有“题 目”“标题”“为题”等 字样; 2.题干中有“含义”“寓 意”等字样。 [典例印证] (2016·全国甲卷) 阅读《战争》一文(文本见“第 3 课时”[典例印证]),完成下面的题目。 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 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 分)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中有“题目”和“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从题干表面上看是关于标题的探究 类题目,但结合题干中“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这一内容来看,实际问的问题 就是:内容是“小故事”,却以“战争”为题,有什么作用?再结合题干后面“请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观点”,考生同意以“战争”为题可以,不同意也可以。不论同意不同意,回答的 角度都是标题的作用,需要在脑海中检索“标题作用类”题的答题角度。 第二步:依角度→列要点→找对应 结合前面表格的技法点拨,列全要点,找准对应。 列要点 找对应 环境 角度 “战争”为这个小故事的发生创设了大的社会背景。 情节 角度 在“战争”中,什么样的事情都会发生,文章开篇又提出“我对战争很失 望”,所以以“战争”为题,增加了悬念;后来二人通话知道女主人公的 儿子又在“战争”中死亡,二人对“战争的看法”相同,能推动情节发展, 是小说构思的基础。 形象 角度 “战争”中女主人公忍受丧子之痛,还那么坚强,那么热爱生活,利于人 物形象的刻画。 主题 角度 本文就是运用以小见大手法来表现战争的残酷,对战争的“失望”进而反 思——不仅损伤了“我”的身体,还摧毁了美好的爱情。 自身的表 达特点的 角度 本身是小故事,折射的是大主题,以小见大,对比鲜明,艺术效果更强。 读者 角度 读者关心二人的爱情到底在“战争”中怎样,吸引了读者,也引起读者对 “战争”的思考,可答可不答。 答案:观点 1: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从自身表达特点的角度);②战争是 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从环境和情节角度);③小说写的虽是爱 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从主题角度)。 观点 2:不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从自身表达特点的角度);② 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从主题和读者角度);③小说情节设置以 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从情节角度)。(观点 2 分;答 对一点给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 酌情给分) [小说标题题增分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遵 古 印 坊 聂鑫森 遵古印坊坐落在金富街的尾端,很小巧的两层楼。门脸很窄,上置黑底绿字的横匾。两 边是对联,也是黑底绿字,不过材质很优,都是紫檀木的。“遵古印坊”写的是汉隶,浑厚 苍劲。对联看似平常,却隐含了一种自矜:“奏刀金玉木石;得意篆隶楷行。”写的是行书, 飘逸灵动。隶书和行书都是金玉石父亲金鼎铭的手笔,对联也是他拟的。老爷子已经快八十 岁了,印坊是他三十年前创办的,儿子经他朝夕督教,早可独立门户,于是交班放权,怡然 在家安享晚年。 当下可称之为篆刻家的,基本上只能刻石刻木。而遵古印坊历来传承家学,除刻木、石 之外,还能在许多不同的材质上奏刀,金、银、铜、铁、象牙、兽角、玉、翡翠、水晶、玛 瑙……所刻字体篆、隶、行、楷,任顾客选择。尤其在仿刻古印上,功夫独到。 金玉石字刃之,五十岁了,矮矮墩墩,面白无须,两只手粗壮有力,手指关节格外突出, 是长期握物操刀所致,金玉石不收徒弟,因为正读美术学院的儿子便是他的嫡派传人。他也 不请帮工,印坊除他之外,妻子刘婕英便是最可靠的帮工,管钱,管勤杂,还管磨印。 刘婕英说:“请个帮工吧,你看我这手,难看。”金玉石说:“这才是劳动者的手。十 指尖尖、肉嫩皮细的手,不出在这种家庭。我的手更难看,却可以养家、立世!”把刘婕英 呛得直翻白眼,无话可说。 金玉石和妻子也不住在店里,早来晚归,那个父母住的小院子才是他们真正的家,陪老 人吃晚饭、聊天,其乐融融。 一些篆刻家常在静夜,悄悄独访金家。来访者掏出备好的或铜或玉或水晶或翡翠的印材, 请金玉石代刻送给某位领导人或著名企业家的名章。按规矩,边款要刻“某某先生雅正,金 玉石刻于×年×月”,但“金玉石”只能换成这个篆刻家的名字。 金玉石说:“我这是‘提刀’啊,无名——但不能无利!”来人忙说:“金先生只管开 价。” “你有难事求他们办?” “正是,只不过……” “你放心,我不说,没有谁会知道。” 但这些事瞒不过金鼎铭,他对儿子说:“你爷爷给我起名鼎铭,字遵古,就是要我不忘 古训。这种代刻是让无能者扬名于世,你不能干!”金玉石说:“爹,他要这个虚名,谁管 得了?我并没有白费力气,艺有所值,于心无愧。你常说慈禧太后的不少书画,都由内廷的 女官代笔,不也是一种文化遗存吗?将来自有公论。” 金鼎铭鼻子“哼”了一声,一甩手走了。 有一天近午的时候,遵古印坊的店堂里,走进了一个陌生人。当时,金玉石坐在柜台里, 正翻看一本《齐白石印谱》。 “请问,你可是刃之先生?”金玉石听到有顾客称他的字,便猜测这是个腹有诗书的人 物,忙放下书,站起来,拱了拱手,说:“正是敝人。” “刃之先生,久仰久仰。我从外地前来叩访,想麻烦你奏刀刻印。我小姓胡。” “胡先生,幸会幸会。要刻什么印,只管吩咐。” 客人望了望楼上,说:“可否借个安静处说话?”“行。请上楼!”金玉石朝楼上喊道, “婕英,你来店堂照看吧。”楼上脆亮地答道:“好咧——” 客人从旅行包里拿出一个很古旧的长条形锦盒,打开盒盖,从里面取出一个发黄的宣纸 折子。 金玉石说:“这是清代的专用奏折,是北京宫里造办处所制。” “好眼力!这是先为湘军名将后为钦差大臣的彭玉麟的奏折,我从古玩市场高价购来的, 也请专家看了,是真品,而且是专折密奏。” 金玉石展开奏折,细细看完,说:“果真是个好玩意儿,是他巡视湖南时写的奏折。” 他曾看过不少彭玉麟的书画原件,对其行笔十分熟悉。 “先生让我刻彭玉麟的印章?大臣呈送皇帝的奏折,是不能钤印的,这是规矩。” “我自然明白。这个锦盒是装专折密奏用的,真是老东西,可惜不是彭玉麟的原物。按 古制,锦盒装上专折,盒上要贴一纸条,钤上‘彭玉麟专折’的印鉴,这叫封签。” 金玉石明白了,来人是要他刻一方“彭玉麟专折”的印章,以便钤在一张白纸条上,再 去作旧,然后粘贴在锦盒上。 见金玉石久久沉吟,来人说:“价钱你只管说,不必忌讳。” 金玉石淡然一笑,心想,刻这个印有何难,他在博物馆见过原件,而且记得清清楚楚, 完全可以刻得不露马脚。可他不能刻,文物是历史的实证,参与伪造文物等于伪造历史,有 违天理良心。 “哦,胡先生,这个印我刻不了,抱歉抱歉,你另请高明吧。” 来人一愣,随即平静地说:“刃之先生,打扰了,告辞。”然后,飘然而去。 金玉石走下楼来,对妻子说:“中午不吃什么盒饭了,要饭馆送几个好菜来,还要来一 壶热黄酒!”“又接了一单好生意?”妻子问。“退掉了一单坏生意,高兴!” (选自 2015 年 5 月 8 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篇写印坊的位置及门面的横匾、对联的风格由来,是为了交代人物关系,激 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故事情节发展作铺垫。 B.金家印坊传承家学,名扬四方,但墨守成规,少掌柜害怕家传绝技外传,多次拒绝 了妻子请帮工的要求。 C.小说善于通过对话和场景描写刻画人物,在少掌柜与妻子、父亲及两位访客的对话 场景中,不同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均得到表现。 D.小说善于运用人物性格之间的矛盾来推进故事发展,情节曲折,跌宕起伏,比如少 掌柜对妻子请求的拒绝以及其父批评他见利忘义等情节就说明了这一点。 E.小说以小见大,主题深刻,通过讲述发生在金家印坊里的故事,写出了新时代背景 下,人们对中华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弘扬,同时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今社会道德 与文化的关注与反思。 解析:选 EA B 项,“墨守成规”“多次拒绝”错;C 项,“不同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 均得到表现”表述不准确;D 项,表述与文本不符,本文没有“运用人物性格之间的矛盾来 推进故事发展”。 ★2.小说以“遵古印坊”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中有“标题”“好处”“分析”等字眼,据此可判定本题属于“标题作用类”。 第二步,依角度→列要点→找对应 解答本题,可从“遵古”入手,从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的主题入手分析;还可从小说 的环境描写、故事的情节发展及人物形象塑造等入手分析。 答案:①点明写作重点,确定小说围绕“遵古”的文化特征、传承古训等展开。②揭示 小说主题,“遵古”就是遵从中华传统美德、遵从中华优秀历史文化。③创设写作背景。小 说的环境描写、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围绕着“遵古”这一主题展开。 3.老掌柜金鼎铭说“不忘古训”,少掌柜金玉石说“伪造文物等于伪造历史”。请结 合文本分别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答: 解析:解答本题,先要从句子的含意入手。“不忘古训”指要遵从古训,不能见利忘义, 要靠真才实学立于世。而“伪造文物等于伪造历史”是指要“遵从历史”,保护文物,传承 历史文化,不能造假。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则需要结合文本及社会现实进行分析。 答案:①老掌柜说“不忘古训”就是要“遵从古训”,不能见利忘义,要靠真才实学立 于世。他反对儿子代刻名章,让无能者扬名于世。当今社会,利用名家、名派效应做旁门左 道勾当的人有之,如名人做假广告,他们迷恋钱财,招摇撞骗,害人害己,应坚决打击。② 少掌柜说“伪造文物等于伪造历史”,就是要“遵从历史”,保护文物,传承历史文化。有 人请他高价刻印伪造文物,他拒绝了,并以此为荣。当今社会,为了眼前利益,伪造文物, 毁坏或是毁灭优秀历史文化的事件时有发生,全社会要肩负起保护的历史责任。 第 5 课时 小说主题题——或直接或间接都要考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所在。因此,欣赏 小说必然要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但是小说的主题并不像其他几类题目在文中体现得那样明 显,它需要考生通过阅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梳理故事情节来概括总结,所以一轮复习中, 部分考生对主题类题目的掌握不够扎实,这里我们运用“审题干→明题型→知角度”的 3 步系统推导法帮助考生把握主题类题目的基本解题方法。 审题定向(审题干) 答题角度(知角度) 常 见 设 问 1.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 题? 2.结合×××这一人物形象分析 作品主旨。 3.简要概括文章的主旨。 4.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 ①从小说标题看,有的小说标题 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义、 象征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 主题。 ②从人物塑造看,小说中的主要 人物就是“主题性人物”,是故 文分析。 事的主角,其际遇遭逢、命运归 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 显示着作品的主题。主要人物是 某种典型性格的代表与化身。这 种典型性格及其生成发展的历 史,是作品主题所要展现的内容。 ③从情节发展看,小说中的情节 必须以某些矛盾为内容,矛盾怎 么发展、怎么解决,无不体现出 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小说的 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 中展现出来,要准确地理解作品 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 情节。 ④从环境描写看,环境描写不管 它的直接作用如何,最终是为表 现主题服务的,在多数情况下, 环境描写可能主要是为展示人物 行动和命运及刻画人物性格创造 必要的条件,但同时也是以间接 的形式表现主题,有时可能带有 象征或隐喻性质,可以从中揣摩 主题。 ⑤从作者对人物描写语言的感情 色彩看,小说中描写人物的语言 色彩往往能体现作者本身对此人 物形象的观点态度,由此可分析 出作品的主旨。 审 题 关 键 1.题干中有“主题”“主旨”等 字样。 2.题干中有“概括”“简要概 括”“是什么”等字样。 [典例印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面 包 沃尔夫冈·博歇尔特[注] 她突然醒来。两点半。她寻思,为什么会突然醒了。哦,原来是这样!厨房里有人碰了 一下椅子。她仔细地听着厨房里的声音。寂静无声。太安静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 发现是空的。这就是为什么如此特别安静的原因了——没有他的呼吸声。她起床,摸索着经 过漆黑的房间来到厨房。在厨房两人相遇了。表针指着两点半。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东 西。她打开灯。两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深夜。两点半。在厨房里。 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 布上留下了面包屑。每晚他们就寝时,她总把桌布弄干净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现在桌布 上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她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地传到她身上。她转过头来不再看 盘子了。 “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他说,并环视一下厨房四周。 “我也听到了什么。”她回答。这时她发现,他夜晚穿着衬衣看起来真是老了。跟他年 龄一样老了,六十三岁。白天他看起来还年轻些。她看起来已经老了,他在想,穿着衬衣的 她看起来相当老了。不过也许是头发的原因。夜里女人显老总是表现在头发上。头发使人一 下变老了。 “你应该穿上鞋子的。这样光着脚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她没有注视他,因为她不愿忍受他在撒谎。他们结婚三十九年之后他现在撒谎了。 “我原以为这里有什么事。”他又说了一遍,又失去了自制,把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另 一个角落。 “我也听到了什么。于是我想,这里出了什么事了。” “我也听见了。不过,大概什么事也没有。” 她从桌上拿起盘子,并用手指弹去桌布上的面包屑。 “没有。大概没什么事。”听到他不安地在说。 她赶紧帮他说:“过来,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 “走,睡觉去。站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他向窗户望去。“是的,一定是外面出了点什么事。我还以为是在这里。” 她把手伸向电灯开关。我必须现在就关灯,否则我必定还会去瞧盘子的,她想。我不能 再去瞧那个盘子。“过来,”她说,同时把灯关灭。“这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刮风时檐槽 常常碰墙壁。这肯定是檐槽之故。刮风时它总是哗哗乱响。” 两个摸着走过黑黢黢的过道来到卧室。两双光脚在地板上拍击作响。 “是有风,”他说,“已经刮了一整夜了。”当她睡在床上时,她说:“是的,刮了一 夜的风。刚才大概就是檐槽在响。” “是呀,我刚才还以为是在厨房里。大概就是檐槽吧。”他说着话,仿佛已沉入半睡中。 她注意到,当他撒谎时,声音多假。 “真冷,”她说,并轻声地打着哈欠。“我可钻被窝了,晚安。” “晚安。”他回答,又说了一句,“是呀,可真冷啊。” 随后是寂静无声。许多分钟后她听到,他在小心、轻声地咀嚼。她故意深沉又均匀地呼 吸,使他不致发觉,她尚未入睡。然而他的咀嚼节奏均匀,倒使她慢慢进入梦乡了。 当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时,她分给他四片面包,平时他只有三片。 “你可以慢慢吃,吃四片。”她说着离开了餐桌。“我吃这面包消化不了。你多吃一片 吧,我消化不好。” 她注意到,他把头深深埋在盘子上。他没有抬头。就在此刻她对他非常同情。 “你可不能只吃两片面包。”他对着盘子在说。 “够了。晚上我吃面包消化不好。你多吃吧,吃吧!” 过了一会儿,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灯下。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 年精华》,包智星译) [注] 沃尔夫冈·博歇尔特:西德废墟文学的先驱和重要代表作家。小说《面包》写的 是二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 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6 分)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由题干中的“主题”“什么”和“结合全文分析”可知,本题属于“主题概括分析” 题。 第二步:依角度→列要点→找对应 依据前面技法点拨,明确“主题概括分析”题的答题角度,确立答题要点,阅读分析原 文找到对应点。 列要点 找对应 分析小 说标题 标题“面包”,是故事的线索,全文以“面包”为切入点来揭示世界 大战后的悲惨的社会现状和温馨的人际关系。 分析人 物塑造 小说中只有两个人物:一对老年夫妇。老头子由于饥饿难耐,半夜偷 吃面包;羞耻心使他在被妻子撞见的狼狈处境下,只有笨拙地撒谎。 他的谎言语无伦次,互相矛盾,纯粹是自欺欺人。老妇人看穿了丈夫 的谎言,却不忍心戳破它。她尽量掩饰自己的心情,努力显出相信丈 夫的样子,甚至暗暗 分析人 物塑造 替丈夫想出自圆其说的办法。为了使丈夫不必再撒谎,她谎称自己吃 面包不太好消化。通过人物刻画看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贫困和饥饿, 表现了夫妻间理解、关爱、尊重,患难与共的真情。 看情节 发展 故事围绕着面包展开,设置了两个时间段的两个场面,第一个晚上, 老妇人发现丈夫偷吃面包;第二个晚上,老妇人谎称自己吃面包不易 消化,让出了一片面包。小说正是在这样情节的展开和发展中来塑造 人物,揭示主题的。 把握环 境描写 在人物的刻画和故事的叙述中,暗示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二战后, 人们处在饥饿状态中,人性被扭曲,老实可靠,三十九年没有撒谎的 丈夫半夜偷吃面包,并撒谎掩盖。但妻子的宽容、关爱,让丈夫认识 到了错误,夫妻俩最终坦诚相待。这个变化的原因就是作品的主题。 看人物 描写语 言的感 情色彩 作者在描写这对老年夫妇时,使用了富有关爱、同情和褒扬的词句, “地上的凉气慢慢地传到她身上”“走过黑黢黢的过道”“他的咀嚼 节奏均匀,倒使她慢慢进入梦乡了”等,作者以富有感情的语言传达 了极为丰富的内容,表现了大难之后幸存的一对老夫妻微妙、丰富、 复杂的内心情感。 答案:(1)主题: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理解、宽容、尊重, 并无私奉献,才能渡过难关。(2 分) (2)分析:①在深夜的厨房,结婚三十九年的夫妻突然都发现对方“老了”,表现出相 互之间的怜惜之情。②丈夫偷吃面包后撒谎,是不想增加妻子的精神负担。③妻子发现丈夫 偷拿面包,本可当场“揭露”,但为了维护丈夫的尊严而替丈夫圆谎。④第二天晚餐,妻子 善意撒谎,多分给丈夫一片面包,进一步传达了对丈夫的爱。丈夫深感愧疚。(以上四点, 任意答出两点即可,每点 2 分。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小说主题题增分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窖 鹿 田洪波 老甄挖的鹿窖一连七天都扑了空,这让老甄有些急,离筹集鹿品进京献贡的日期越来越 近,他几乎每天都要把指头扳几个来回。他呆在山上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小心翼翼查看自己 挖的鹿窖是否出现了破绽,可每次总是把头摇了又摇。 鹿窖就挖在马鹿经常出没的山道上,被枯树枝、浮土和草皮覆盖着。鹿窖的中间和顶部 摆有两层井字形的木杆,两层木杆相距四尺左右,上大下小。担心窖到的马鹿受伤,老甄甚 至心细地在窖里悬了一张“网床”,以使马鹿掉下去时四肢能完好无损地被“网床”兜住。 他还在鹿窖上放了盐,撒上了人尿,增加气味吸引马鹿。 但马鹿好像与老甄捉起了迷藏,一连多天都没有动静。 老甄多少有些泄气,索性坐在鹿窖一侧,拿出烟锅抽起烟来。烟是上等的烟,但老甄却 抽得没滋没味,下意识地叹出声。 就在这节骨眼上,他抬头,突然看到了一头定定瞅向自己的马鹿。 老甄打眼便知,那是一头带了崽的母鹿,它一点平日里的警觉也没有,似乎被老甄布下 的鹿窖气味迷住了,只是犹豫地面向着老甄,两只耳朵不时忽闪着。 老甄的心深渊似地沉了一下。他知道,一贯小心谨慎的马鹿之所以敢与他面对,完全是 它和它的孩子缺少盐碱所致。他虽然被伏历哈色坎 48 家猎户推为进京献贡代表,但他也实 在不想窖到一头怀孕的母鹿。那会让他不安,一如他当年逃荒到这伏历哈色坎时一样。 那会儿,伏历哈色坎已是皇家围场禁区,他冒着被满门抄斩的危险开垦荒地,并小心捕 猎,用野兽皮换回油盐、布匹、棉花、针线、锅碗刀勺等,日子才一天天有了色彩。老甄尤 其擅长窖鹿,渐渐在伏历哈色坎一带窖出了名气和地位。今年他已窖到了十九头鹿,还差一 头就达到皇家猎场要求的数目了。 早几天,猎户头领交代老甄说,如此次按期完成皇家猎场所要求进献的鹿数,光绪帝很 有可能给伏历哈色坎增加拨付的银两,将其正式建为皇家鹿苑。届时,老甄甚至有可能被封 为七品鞑官,那样的话,他的祖坟可就冒了青烟了,这不能不让老甄动心。 老甄轻轻扔掉烟锅站起身,瞅着母鹿慢慢往后退。他不想惊动它,他只是希望它能跟着 他往前走。一点点走进他的陷阱。老甄的面色很难看。他有些矛盾,既希望母鹿本能地警觉 到危险,又期望它能够走向早已布好的陷阱。 以老甄的判断,如果母鹿掉进陷阱,它所怀的幼崽必死无疑。这未免有些残忍。但老甄 这会满脑子充斥的全是封官进爵的事…… 有一会儿,他甚至闭了眼睛往后退,他清楚地知道陷阱的路线。 母鹿低下头去嗅盐碱,它似乎很沉醉那个气味,有些贪婪地循着那股气味慢慢往前走。 就这样,母鹿往前走,老甄往后退。 老甄在心里祈祷着,他知道他就要大功告成了。他甚至打定主意,封了官他就洗手不干 了,再娶一个二房,给他生个儿子好传宗接代。 但母鹿却突然警觉地抬起了头,惊骇地瞅向老甄,老甄起始没明白,等他回头看时,不 由倒抽一口凉气。 如果他再往后退,就是深不见底的山崖了。老甄的脸都吓白了。 他一屁股坐了下来。他惊奇地望向母鹿,望向这个似乎很通人性的生灵。他又犯起了犹 豫,犹豫自己要不要也制止母鹿踏进他的陷阱……老甄把嘴唇都不自觉地咬出了血,还是没 有下定决心。 就在这犹疑之间,“咕咚”一声,母鹿掉进了老甄的鹿窖。随着一声哀鸣,老甄也痛苦 地闭上了眼睛。 老甄最终在猎户头领那里得到了赞赏,但老甄似乎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只是机械地忙 着备车进京。 二十只高大健壮的马鹿被分装在二十个笼子里,其他猎户筹备的鹿品也装了满满两车, 被护贡兵丁护送着,浩浩荡荡开向京城。 无论老甄路上怎样照应着母鹿,那头母鹿似疯了般,不断将头别向笼子。 两天后,那头母鹿终于在笼子里耗尽了自己的最后一滴血,老甄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 护贡兵头目恼怒不已,下令将他关在了笼子里。 第二天早起,护贡兵丁发现老甄也撞死在了笼子里。他的一双眼睛瞪得很大,似有什么 问题难解一样。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第一段写老甄为窖鹿心急如焚,为后文尽管老甄内心矛盾但仍不放弃埋下伏笔。老 甄对封官进爵的渴望彻底打败了他内心的挣扎,这突显了老甄的虚伪。 B.老甄为窖鹿付出了很大的辛苦,一连苦等好几天,还承受着感情上的煎熬,可是母 鹿却固执地撞死在笼子里,想到前功尽弃,老甄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 C.母鹿很有灵性,它仿佛看透了老甄挣扎的内心,因此一贯小心谨慎的它放松了警惕, 并且在老甄即将掉落悬崖的一刹那提醒了他,可还是没能逃脱被捕的命运。 D.老甄在母鹿被捕后并不高兴,尤其是母鹿决绝地撞死在笼子里使他的内心产生了极 大的愧疚和痛苦,最终选择死亡,文章结尾虽在意料之外,但亦在情理之中。 E.小说情节很简单,语言也很质朴,但是展示出来的人性的挣扎却震撼人心,文章有 大量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冲突做了全方位的展示。 解析:选 DE A 项,“突显了老甄的虚伪”错误,文章并没有要表现老甄虚伪;B 项, “老甄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不是因为“前功尽弃”,而是因为他对于母鹿的死感到愧疚、 悔恨和痛苦;C 项,“因此一贯小心谨慎的它放松了警惕”错误,小说中母鹿“放松警惕” 是因为它“带了崽”,“它和它的孩子缺少盐碱”。 2.主人公老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该题,应该结合小说中人物描写,如人物的 语言描写、行为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小说中提到“老甄尤其擅长窖鹿,渐渐 在伏历哈色坎一带窖出了名气和地位。今年他已窖到了十九头鹿,还差一头就达到皇家猎场 要求的数目了”表现了他窖鹿技艺高超;“如此次按期完成皇家猎场所要求进献的鹿数,光 绪帝很有可能给伏历哈色坎增加拨付的银两,将其正式建为皇家鹿苑。届时,老甄甚至有可 能被封为七品鞑官,那样的话,他的祖坟可就冒了青烟了,这不能不让老甄动心”表现了他 为生计所迫追求功名利禄;“老甄最终在猎户头领那里得到了赞赏,但老甄似乎一点也高兴 不起来,他只是机械地忙着备车进京”“护贡兵丁发现老甄也撞死在了笼子里。他的一双眼 睛瞪得很大,似有什么问题难解一样”等表现了老甄的本性善良,良心未泯。 答案:老甄是一个窖鹿技术高超,为生计所迫追求功名利禄,但本性善良、良心未泯的 猎户。①窖鹿技艺高超。老甄一年窖到了十九头鹿,差一头就达到皇家猎场要求的数目,并 且被伏历哈色坎 48 家猎户推举为进京献贡的代表。②为生计所迫追求功名利禄。老甄为了 达到皇家猎场的要求,捕获救了他一命的怀孕母鹿,来换取封官进爵光耀门楣。③本性善良, 良心未泯。母鹿失去小鹿后自杀而死,老甄也因愧疚和痛苦选择以死谢罪。 ★3.请从社会背景、情节、人物性格的角度探究这篇小说的主旨。 答: 解析:本题要求从社会背景、情节、人物性格三个角度探究小说的主旨,首先可以根据 小说内容概括出这三个方面,然后综合这三个方面总结主旨即可,因是探究题,答案不唯一, 只要不脱离小说,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①从社会背景看,当时,朝廷要求百姓按规定数目进献马鹿,才有可能改善一家 老小的生活,封官进爵,光耀门楣。②从情节看,老甄精心设计陷阱,引母鹿掉进窖中,又 在母鹿死后以死谢罪。③从人物形象看,老甄面对救过自己一命的母鹿不忍心使它承受丧子 之痛,表现出他本性的善良,另一方面,他又想封官进爵,最终捕获了母鹿。④综上所述, 这篇小说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盘剥百姓的黑暗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以老甄为代表的社会底层劳 动人民的同情;并对人性的美丑提出了拷问。(言之有理即可) “小说阅读”专题检测(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村长唐三草 欧阳黔森 唐三草叫唐万财的时候,不但没有什么财,反而穷得叮当响。本来有人想叫他叮当响的, 却没有叫开。可人家人穷志不穷,每年到青黄不接,乡里发救济粮,他也不好意思去领,相 当有志气的嘛!这样的人,说什么也不能侮辱了人家。这样,叮当响才没有取代唐万财。他 继续叫唐万财。 唐万财当民办教师的时候,家里已不再穷得叮当响,至少解决了温饱问题。也许是叫唐 万财的缘故,与他相识相伴的人,总会被“万财”这个良好的愿望所提醒。这一时时提醒就 不得不让人时时沮丧。首先,当然是他老婆再也受不了只是一个良好愿望的折磨,离家出山 打工去了。开头还有几封信来,后来几年没了音信,再后来就干脆离了婚。 离了婚的那一年,唐万财由于书教得好,转正成了一名公办教师,工资也高出了许多, 当然离那个良好的愿望还比较远。 一年后,来了一批女老师,这批女老师中单身的也不少。这时唐万财在学校资历也不算 浅了,还当了班主任,再加上他为人的口碑也不错,大家就说“万财你看,你一个人也不容 易,现在正是好时机,就再找一个吧!”唐万财说:“不行。” 大家说:“为什么?” 唐万财说:“兔子不吃窝边草。” 又过了一年,他的前妻回来了。不见她带着一男半女回来,带的只有一点钱,可能也不 多,也就是在娘家的老屋地基旁搭起了一间房,也算是有了一个窝。大家见俩人都单身,就 有人劝唐万财说:“破镜重圆也是好事。” 唐万财说:“好马不吃回头草。” 大家的良好愿望也只好作罢。 再过了一年,唐万财的那些女同事们基本都不再单身了,大家就笑他说:“你看,叫你 早下手你不干,这回好了,看你找谁去?”唐万财说:“天涯何处无芳草。” 一天,大家闲来无事,谈起了这几年的唐万财,这一谈不要紧,要紧的是“唐三草”这 个名字从此诞生了,并永久地取代了“唐万财”。 桃花村地处山脉腹地,石头多,耕地少,人还不少,这就是桃花村为什么难摘贫困村帽 子最要命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唐万财的父母要给儿子取那么一个有着良好愿望的名字。 桃花村摘掉贫困村帽子的时候,唐三草已担任了村长五年了。 乡领导和村支书正为桃花村村长的事发愁的时候,唐三草走进来说:“这村长我来当。” 乡领导一下子有点蒙,说:“你去当?” 支书一下子笑开了花,说:“你来当?” 唐三草说:“我来解决你们的问题,我来当村长。我家祖祖辈辈都是桃花村的人,我太 熟悉了。” 乡领导和村支书异口同声说:“真的吗?” 唐三草说:“不是蒸(真)的,莫非是煮的?” 支书说:“你有一千多工资吧!” 唐三草说:“是。” 支书说:“你知道村长的补贴吧!” 唐三草说:“知道,一百二十元。” 乡领导拍了拍支书的肩说:“下一步,就是你做好广大村民的工作,必须让唐万财同志 顺利当选。” 支书说:“不用做工作就能当选。他一回去,那一帮人不欢呼雀跃才怪。” 乡领导正苦于桃花村没人愿意当村主任,好不容易来了个自告奋勇的,千万不能黄了。 听支书的话味道不好,有些急了,他以批评的口吻说:“你这话什么意思?” 没等支书接话,唐三草接了,他说:“我知道,因为有人当了,他们不用选了,高兴。” 唐三草回村务农的消息,一下子在竹菁乡境内炸了窝似的,一时弄得村里沸沸扬扬。 唐三草就是带着这样多的负面影响顺利地在桃花村选举中成功当选,而且是全票当选。 不能不说是印证了支书的那句话,真是欢呼雀跃呀! 投票的那天,乡里很重视,党委、政府、人大的领导同志都来了,由此创造了三个前所 未有:一是这是竹菁乡村这一级换届前所未有的阵容;二是全村在家的年满十八岁的群众都 参加了投票,发出三百八十一张选票,收回三百八十一张选票,赞成票三百八十一张,弃权 票零,反对票零,这一结果也是桃花村前所未有的;再一个前所未有就是候选人唐三草自己 投了自己一票。 那几个特别欢呼雀跃的人,欢呼雀跃地对唐三草说:“三草,你自己投了自己一票。” 唐三草说:“当然,我自己都不信自己,还指望别人信呀!” 那几个欢呼雀跃的人嘻嘻哈哈地说:“你相信你自己,我们更相信你。”说完欢呼雀跃 地走了。 几个月后,桃花村有百分之六十的出山打工青壮年回山创业了。 在村庄晨雾的弥漫中有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在田间耕作的黄昏后有一对对的夫妻愉悦 地回家,在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在小院子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孩子,一家人围在小 桌上温馨地吃饭……… (选自《山花》,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唐三草原名“唐万财”,却穷得叮当响,人们经常叫他“万财”,而他的老婆因为 家里穷和他离婚,这使唐三草内心很难受。 B.唐三草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虽然收入提高了,但谈不上富有。他有机会再婚, 但由于唐三草认为“兔子不吃窝边草”而错过了。 C.桃花村因地理条件差,非常贫穷,乡领导和村支书正为村长的事发愁时,唐三草主 动提出要当村长,乡领导和村支书十分震惊。 D.唐三草顺利当选桃花村村长,唐三草当选村长创造了三个前所未有,有桃花村前所 未有的阵容、全票通过,还有他自己选了他自己。 E.小说采用了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那一群“欢呼雀跃”的人虽然表面上“嘻嘻 哈哈”,但是实际上内心对唐三草心悦诚服。 解析:选 BC A 项,“这使唐三草内心很难受”于文无据;D 项,“桃花村前所未有的 阵容”不准确,应为“竹菁乡境前所未有的阵容”;E 项,“心悦诚服”错,内心是幸灾乐 祸。 2.小说在刻画唐三草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把握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与人物相关的事件等。比如唐三草 十分贫穷,但他没有领救济粮,这体现了他有骨气;当村里没有人愿意担任村长时,他勇敢 地承担并自信地投自己一票等,说明他自信、敢于担当。 答案:①有骨气(志气)。虽然穷,但也不领救济粮。②幽默风趣。唐三草名字的由来充 满风趣;要当村长时,风趣幽默地说“不是蒸(真)的,莫非是煮的”。③自信,敢于承担。 当村里没有人愿意当村长时勇敢地承担,并且自信地投了自己一票。 3.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唐三草的个人生活,后半部分侧重写唐三草与社会的关系。作 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分析前文侧重写唐三草的个人生活,后半部分侧重写唐三草与 社会的关系在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艺术手法及表达主题上的作用等。从故事情节的角 度分析,这样写增加了小说的广度和深度等;从刻画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前后对比,有助 于表现人物性格;从艺术手法上分析,前后照应,使小说结构更严谨;从表现主题上分析, 能够更好地表现唐三草为民服务的精神。 答案:①在故事情节上,小说的前半部分侧重写唐三草的个人生活,小说的后半部分侧 重写唐三草与社会的关系,增强了小说的广度和深度; ②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小说的前半部分,唐三草失意落魄,小说的后半部分,唐三草 意气风发,前后形成对比,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③在艺术手法上,小说的前半部分,写唐三草贫穷以及摆脱贫穷的愿望,小说的后半部 分,写唐三草愿望实现,前后照应,使小说结构更严谨; ④在主题思想上,从写唐三草为小家奔忙,到写唐三草为大家办事,表达了对为民办事 的人的歌颂,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菜 大 爷 刘奇叶 菜大爷是居住在城郊西村的一位退休工人。菜大爷姓蔡,“菜大爷”不是他的真名,而 是邻里送给他的一个雅号。 菜大爷的住房是 20 世纪 90 年代建造的砖瓦民房,后面有个小菜园子。退休后,他把下 地种菜当作一种乐趣。菜园子一年四季都能产菜,除了供给他与老伴儿老两口平常生活吃菜 外,总是还剩余不少菜。于是,菜大爷在闲余之际也挑着自己种的菜到菜市场上去卖。 菜市场离菜大爷的家很近,穿过一条街道就到了。买菜的很有眼光,尝过菜大爷的菜后, 下一次哪怕菜大爷卖得比其他的摊位贵,也会被一扫而光。 人们知道,菜大爷种的菜用有机肥料施肥,吃起来好吃又健康,属于真正绿色环保的蔬 菜。菜大爷除了平常注意累积肥料,还经常去附近的养猪场挑猪粪施肥。渐渐地,前来买菜 的人们都知道了菜大爷的菜好,亲切地称他为“菜大爷”。知道大伙儿对他种的菜十分钟爱, 每次上市场卖菜归来,菜大爷心里头总是乐滋滋的。 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但菜大爷觉得现在的生活很不错, 他喜欢这种自娱自乐卖菜的滋润生活,所以一直没有答应儿子离开这个城市,他也打心里舍 不得这个菜园子。 隔壁的邻居老李头也卖菜,但他的菜是从外地贩来的蔬菜,属于无机肥料种植的那一种, 味觉营养都没法跟菜大爷的菜比,人们一般不喜欢买他的菜,所以老李头每天卖菜总是早上 出去,很晚才归来,有时候还要剩余些许残菜回来。 偶尔,老李头会同菜大爷一块去市场卖菜,两人年龄相仿,又是邻居,还算谈得来。 一天,老李头天没亮就贩回满满一担的蔬菜,在家里照常分拣为几元一把的小份后,刚 要挑市场上去卖,突然感到肚子一阵绞痛,顿时瘫倒在地上。这一切正好被菜大爷瞧见了, 他赶紧叫车把老李头送进了医院急救,接诊医生说是急性阑尾炎,需要做切除手术。 手术后的第二天,菜大爷去医院看望老李头时,老李头躺在床上动弹不得,老伴儿正在 给他喂粥,一见菜大爷来了,老李头两口子一个劲地道谢。见老李头手术很成功,菜大爷也 为他高兴。聊天中,一贯热心肠的菜大爷问老李头还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没有,如果有就尽管 说,邻里邻居的互相照应嘛。老李头听了,却欲言又止的样子,菜大爷便追问他是什么事情。 原来,他是心痛前日贩回的一担蔬菜还放在家里没有卖掉,担心自己住院几天后,那一担蔬 菜会白白地烂掉,怪可惜的。菜大爷听了,未加思索地答应帮老李头把菜挑去市场上卖了。 回去后,菜大爷二话没说,到了老李头家便把那担蔬菜挑去了市场。才到菜市场口,买 菜的人们就一窝蜂围拢上来,容不得菜大爷说明一下这菜的来源情况,那担菜又被一扫而光 了,哪有菜大爷陈情解释的空隙?望着一副空空的担什和一堆零零碎碎的钱币,菜大爷愣在 那里好一阵,仿佛做了一件大亏心事似的。 当天下午,菜大爷把卖菜的钱如数交给了老李头,说了一声家里有事就走了。老李头高 兴地接过钱一点,居然比平常赚的钱要高出一倍多。他心里对菜大爷钦佩得五体投地! 半个月之后,老李头出院了,特地买了两瓶好酒去敲隔壁菜大爷家的门,结果敲了半天 没有人应。老李头问其他邻居,邻居说,菜大爷老两口搬儿子那儿去了。 菜大爷为什么突然搬走了呢?好久好久,老李头仍没有想明白。 (选自 2016 年第 4 期《小说月刊》)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篇交代“菜大爷”雅号的由来,一方面暗示菜大爷受到了邻里四周的爱戴, 另一方面也为下文写他特别重视清名埋下伏笔。 B.小说写菜大爷的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这是倒叙手 法,这种写作技巧的运用,避免了平铺直叙。 C.小说中两次写到菜大爷的菜“被一扫而光”,突出了顾客对菜大爷的信任,说明不 管是否绿色环保,只要是菜大爷卖的菜,顾客都欢迎。 D.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内心,比如菜大爷替老李头卖完菜后,“望”的动作, “愣”的神情,寥寥数语,就刻画出他的愧疚。 E.小说语言质朴,笔调从容,在淡定的叙述中,展现了当前社会的世态人情,表达了 作者对主人公的感慨和敬意,富有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 解析:选 DE A 项,“暗示”说法不恰当,文中明确表明了大家对菜大爷的热爱;B 项, “倒叙手法”错误,这里是插叙手法;C 项,“说明不管是否绿色环保,只要是菜大爷卖的 菜,顾客都欢迎”错误,是因为顾客认为菜大爷卖的菜都是绿色环保的。 5.小说设置老李头这个人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分析小说中人物 设置的主要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侧面烘托、推进情节、渲染氛围、升华主题等。 小说中老李头这一形象的设置,首先与菜大爷形成对比:说明菜大爷菜好卖的原因。推进故 事情节:因为老李头生病,菜大爷送他上医院,表现了菜大爷乐于助人,同时有了下文菜大 爷帮老李头卖菜,使故事情节继续发展。升华主题:结尾处老李头的困惑,含蓄地表达出作 者对菜大爷的理解及敬意,深化小说重视清名的主题。 答案:①对比:用老李头的菜与菜大爷的菜作对比,揭示菜大爷受邻里欢迎的原因。② 推动情节:老李头生病,引出菜大爷替老李头卖菜的情节,将故事引向高潮。同时,凸显菜 大爷乐于助人的品质。③深化主题:文章结尾通过写老李头的疑惑,含蓄表达出作者对菜大 爷的理解及敬意,深化小说重视清名的主题。 6.小说以菜大爷突然搬走为结尾有什么好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从情节结 构、人物形象、情感变化、艺术效果上入手进行分析。情节结构上,与上文“儿子在外地工 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相照应,使情节设置更合理。人物形象上,突出了 菜大爷因自感辜负邻里信任而产生的愧疚之情,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情感变化上,通过结尾 老李头的疑惑,作者含蓄地表达出对菜大爷的敬佩。艺术效果上,菜大爷因帮助别人而陷入 愧疚,最后搬家,具有戏剧性,引人深思。 答案:①情节结构上:与上文“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 活”“仿佛做了一件大亏心事似的”形成照应,使情节衔接更加合理。②人物形象上:突出 菜大爷因自感辜负邻里信任而产生的愧疚之情(或突出菜大爷因自感有负诚信做人而产生的 愧疚之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情感表达上:借老李头的疑惑巧妙地表明作者的态度, 表达对菜大爷的敬意。④艺术效果上:菜大爷替人做了好事反而愧疚地搬家,这种情节的陡 转产生了戏剧化效果,耐人寻味。(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小说阅读”专题检测(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田野里出世的婴孩 [土耳其]奥尔汉·凯马尔 在一望无际的棉田里,太阳似乎主宰着一切,农场工人们汗水涔涔,有节奏地不断挥动 锄头。随着锄头均匀的起落声,农场工人们哼着歌。 法尔霍那双肿胀的手满是汗水,他把汗都揩在那条宽松的黑裤子上,掉过头去用布满血 丝的眼睛瞧着他身旁挥锄头的妻子,说:“怎么?你怎么啦?”古丽沙是一个肩膀宽宽的结 实女人,干瘪的脸上淌着亮晶晶的汗珠。由于剧痛,脸已经不成样儿,而且露出一道道的皱 纹。她没有回答。 法尔霍用胳膊狠狠推她的腰部:“你到底怎么啦?”古丽沙用疲倦的眼神瞥了丈夫一 眼。她的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窝里,怪吓人的。这时锄头忽地从她手中滑落,掉在地上,她用 手紧紧按住大肚子,俯下身去,在红棕色的土地上跪了下来。 监视他们干活的汉子撑着黑色的太阳伞站在一旁,这时叫了起来:“古丽沙!不要再干 了,走开吧!” 她痛得死去活来,使出常人罕有的力气,咬紧牙关控制自己。她突然呻吟起来:“哎 哟……”对一个女人来说,劳动时被陌生人听到这种声音真是丢脸。 法尔霍咒骂起来,飞起右腿朝妻子的腰部狠狠踢了一脚。女人驯服地蹲在地上。她知道 这副样子丈夫是不会宽恕的。她两手撑着地挣扎着站起来时,监工的又说:“古丽沙!快走! 娘儿!现在你赶快走,快!”她朝离她一千英尺光景远的沟渠走去,这是农场的边界。 法尔霍咆哮着,看到九岁的女儿赤脚站在监工的身旁,吩咐她说:“你得代你妈干活!” 女孩知道现在该轮到她了。她拿起和自己身子一般高的锄头,走到行列里。锄头的起落声依 旧和农场工人们的歌声相应和。 古丽沙挺直身子站在沟渠里,她环顾四周,在炙人的热浪中侧耳细听。看不到什么人。 空旷的土地上热气逼人,这片土地向远处延伸,似乎没有尽头。 她把宽大的黑裤子口袋里的物件全部倒空,取出一些东西。她知道自己分娩期已近,早 就张罗好这些东西。她正想蹲下身去,忽听到后面有走动声。原来是一条狼狗!她捡起一块 石头向它扔去。那条狼狗吃了一惊逃开了,但没有消失。 古丽沙焦急极了,又向那条狼狗看了一眼。狼狗在她的目光下退了几步,但还是盯着她, 眼睛射出异样的光芒…… 这时古丽沙肚子又痛了起来,这是最厉害的一次阵痛。她裸着膝盖蹲下来,两手撑住地 面呻吟起来,脖子上静脉粗得像手指一般,颤动着。 “法尔霍,庄稼汉,”监工说,“跑去瞧瞧那个女人……她也许会送命的。”法尔霍朝 妻子在苦苦挣扎的那个沟渠望去,摇摇头,恨恨地骂了几声,继续干活。他怒火中烧,怨恨 自己的妻子。 “瞧那边,小子,”监工又说,“跑去看一看那女人怎么了。你怎么也想不到的!”法 尔霍把锄头扔在一边,往那边跑去。真想一脚接一脚地踢她……这个不中用的女人捣他的鬼, 他真受不了。他在沟渠边停住脚,睁大眼睛向下瞧。 古丽沙倒在地上的小路旁。在沾满鲜血的一块破布上,浑身上下一片紫红色的婴儿在伸 手伸脚地扭动。一只狼狗正扑在婴儿身上。他霍地跳下沟渠。狗三脚两步逃开了,舐着血淋 淋的嘴。婴儿闭着眼睛,手脚还在扭动。法尔霍打开布包,原来是一个男孩子!男孩子!法 尔霍一下子变了。他仰望天空,严峻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他抱起婴儿,大叫一声:“我的 儿子!”他乐得几乎疯了。养了四个女孩后,居然来了一个男孩! 古丽沙感到丈夫就在身边,张开眼来。她不顾自己的身体,挣扎着想站起来。“这回你 挺不错。”法尔霍说,“挺不错的,女人!”他抱着婴儿从沟渠里一跃而出。 监工看到他穿过红棕色干裂的土壤跑来。“那边……那边……”他说,“法尔霍向这边 走来了!”大伙儿都停止干活,倚着锄头,目不转睛地瞅着。法尔霍气喘吁吁地走了过来, 大声喊道:“我的儿子!我有一个儿子了!”他把婴儿紧紧抱在胸前,婴儿裹在一块带血的 破布里,浑身还是紫红色的。 “嗨,你得小心,庄稼汉。”监工说,“别抱得这么紧,你会把他闷死的……现在你回 农场去吧。告诉厨师,是我派你来叫他给你些油和糖浆,让女人吃一些吧。走吧!” 法尔霍不再感到疲倦了,炎热他也不在乎。现在他年轻得像二十岁的小伙子,轻捷得像 小鸟似的。他向农场的小泥屋走去,茅屋顶在他的眼前隐隐闪现。 (选自《外国经典小说选》,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法尔霍咒骂起来,飞起右腿朝妻子的腰部狠狠踢了一脚”,反映了法尔霍怒火中 烧的心理及只顾自己的面子,不顾妻子死活的龌龊和丑恶心理。 B.“她两手撑着地挣扎着站起来”,主要突出了法尔霍的妻子古丽沙为了保全丈夫的 尊严和面子,在外人面前表现出的善良和温顺。 C.小说中插入对法尔霍九岁女儿的叙述,暗示受环境的影响,孩子从小就应该参加体 力劳动,这既是对自己的锻炼,也能相应减轻家庭的负担。 D.结尾写法尔霍“年轻得像二十岁的小伙子,轻捷得像小鸟似的”,用细节描写刻画 心理活动,表现出他因母子平安而感到的由衷的喜悦之情。 E.作品以“田野里出世的婴孩”为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提示了文章的主要内 容,暗示了小说的背景,凸显了小说的主题和社会意义,引发读者的思考。 解析:选 AE B 项,这句话突出表现了古丽沙屈服于丈夫的淫威、无奈、隐忍和坚强的 心理;C 项,作者写法尔霍九岁女儿揭示出在特定环境中,女人无论年龄大小都是一样地位 低下,摆脱不了悲惨的命运;D 项,主要写他因妻子生了儿子而感到喜悦,并非因为“母子 平安”。 2.这篇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作答时,必须联系小说下文进行解读。小 说第一段的描写,既交代了时间和地点,也引出下文人物的出场,更为揭示主题提供了社会 背景。 答案: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在一望无际的棉田里”指出地点,“农场工人 们汗水涔涔”点明时间。②暗示社会环境。开头的环境描写着眼于农场中的汗水和锄头,突 出做农活需要壮劳力,为当时普遍存在的重男轻女现象提供了依据。③为下文写古丽沙所遭 受的痛苦和挖掘其性格中的驯服作铺垫。 3.小说反映了特定背景下“重男轻女”的社会现象,请结合全文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 主要原因。 答: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 答此题,必须结合全文,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等多角度思考探究。小说的主要人物是法 尔霍和古丽沙,其中心事件是古丽沙临产这件事。同时,要注意小说描写的重点和细节,仔 细揣摩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①男人强壮,下得了苦力,是劳动的主力,具有话语权,占主导地位,而女人恰 恰相反。这篇小说通过写法尔霍和古丽沙的故事,突出了男人的力量强大于女人的现实,这 种现实决定了男人的地位。②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根植于人心。法尔霍认为古丽沙丢了 自己的脸,对她大呼小叫,甚至拳脚相加。而在古丽沙看来,这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的,因此 她也就隐忍和屈服。③女人习惯于顺从男人,易被驯服。小说中法尔霍粗暴、蛮横,一味责 骂妻子,而古丽沙则甘愿屈服于丈夫。④对于“重男轻女”的现实,整个社会推波助澜。当 法尔霍知道古丽沙生下的是儿子时,简直变成了另一个人。而那些与他在一起干活的“大伙 儿”也都投来羡慕的眼光,就连“监工”也格外开恩,赏古丽沙“油和糖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城市人的压力 克瑞斯·罗斯 我在大街上走着,步履匆匆,因为我快要迟到了,但是我想不起来是被什么事耽搁了。 我注意到我手中拿着一只香蕉,可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拿着这只香蕉,只是隐约觉得这只 香蕉对我十分重要,而且肯定与耽误我的事有关。 然后,在一个拐弯口,我碰到了艾丝尔姨妈。这应该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因为我已经 有二十多年没有见过她了。“姨妈,你好。”我对她说,“我们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见面了!” 艾丝尔姨妈见到我后并不惊奇。“小心你手中的香蕉!”她说。我大笑,因为我知道这是一 根重要的香蕉,我会小心的。她提出与我同行,这让我很为难,因为我快要迟到了,必须加 快步伐,艾丝尔姨妈走得实在太慢了。 拐了一个弯,一头大象挡在我们面前。大象出现在别的城市大街上也许不算是奇怪的事, 可这是曼彻斯特呀!然而,不知为什么,我并没有感到奇怪。我想的是:“糟糕,大象挡住 了去路,我真的要迟到了,艾丝尔姨妈和我在一起,我手里还有一只重要的香蕉……” 我十分着急,然后就醒了。 “只是一个梦。”我长舒一口气,但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怎么会梦到大象、香蕉和 艾丝尔姨妈呢?收音机还在播放着节目,它每天早晨 6 点钟自动开启,起到闹钟的作用。我 抬头看了一眼表,已经是 7 点 7 分了。我必须加快行动,我洗漱时听到一则新闻:一头大象 从马戏团逃到大街上,给行人带来了许多麻烦。我恍然大悟,或许我是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下 听到了这则新闻的,然后就梦到了大象。 我吃完早饭,准备去上班。我在一家电影公司上班,负责策划、创意、写剧本。我突然 想,如果有一部关于大象出现在曼彻斯特大街上的电影,效果肯定会不错。我拿包的时候, 发现包旁边有一张纸条,纸条上是我妻子的笔迹:“下班回家时,不要忘了顺路买一些香 蕉!”我忽然明白梦中的香蕉为什么是重要的东西,因为我妻子最近在减肥,好几次让我买 香蕉回家,而我每次都忘了。我想,我今天肯定会把香蕉买回家的。 在我刚出门时,手机响了。是我母亲的电话。“有一个坏消息,”母亲说,“你还记得 你的艾丝尔姨妈吗?”“记得。”我说,“不过,我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见过她了。”“是 的,她昨天晚上去世的。她两周前就病得卧床不起,我对你说过的。”奇怪的梦终于得到了 解释。 我匆匆赶路,但是发现我越是想走快,却走得越慢。我看了看手表,又发现了一个奇怪 的事,手表的指针往逆时针方向旋转。“这很有意思。”我想,“如果手表是逆时针旋转, 这说明我上班就不会迟到了……”然后,我又醒了。这太奇怪了。我拧了一下自己的胳膊, 很疼,确定这一次不是在梦境里,而是真的醒了。时间是五点半,收音机还没有自动开启呢。 我不会迟到。 我看到了妻子,就问她:“你今天还需要买香蕉吗?”“为什么问我这个问题?”她显 得很诧异。“我以为你要减肥呢?”“减肥?”她说,“我胖吗?”“哦,不……那么,你 听说过大象的事吗?”我问。“大象?”“对,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出来了。” “曼彻斯特没有马戏团,更没有大象。你怎么了?是不是工作压力太大?也许你需要在 家里休息一下。”妻子说。“不过,我先要给母亲打一个电话。”我说。“现在才五点半, 你为什么要去打搅母亲呢?”妻子不明白我的意思。“嗯,确实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我 说。“好了,放松一点,行吗?”妻子说完就出去了。 我立即给母亲打了电话。“妈妈。”“哦,亲爱的,这么早打电话有什么事呀?”“你 还记得艾丝尔姨妈吗?”“当然,不过,我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见过她了……”“她还好 吗?”我打断母亲。“我不知道,你怎么突然关心起她了?”“哦,没什么,再见!” 放下电话,我想,也许妻子说得对,我需要好好休息一天,于是我拨通了老板的电话。 “是这样的。”我说,“我今天身体不舒服,可能是这几天策划剧本过于劳累了。”“你病 的真不是时候,”老板说,“我们刚刚有了一个很好的创意,我本想今天和你好好谈论的。 这是一个动作片,故事情节也非常有意思。我简单说给你听一听: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到了 一个大城市,它吃了一只被恐怖分子注射了具有放射性物质的香蕉后,变得焦虑暴 躁……”“我的艾丝尔姨妈什么时候在这部片中出现?”“姨妈?什么姨妈?”老板很生 气。我挂断了电话。希望这一切不过是一个城市人生活压力太大的症状。 (选自《小说中的小说》,译林) 4.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梦境中,我遇到了二十多年没有见过的艾丝尔姨妈,却因害怕迟到以致对与她同 行感到为难,这折射了城市人因紧张忙碌而无暇顾及亲情的现实。 B.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因为老是忘记给妻子买香蕉这件事情而心怀愧疚,所 以才会在梦中觉得这是件重要的事,并提醒自己一定要把香蕉买回家。 C.在梦中,我拿着香蕉匆匆赶路,偶遇艾丝尔姨妈,又被一头大象挡住去路,这些莫 名其妙的事情在后来的梦境中有了解释,并最终在现实中得到了证实。 D.当发现被大象挡住去路的状况并不是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后,我长舒了一口气,因为 这样自己就不会因为上班迟到而被暴躁的老板训斥了。 E.小说主要是写“我”的压力,而以“城市人的压力”为题,突出“我”的典型性和 代表性,使“我”的生存状态成为城市人生活的缩影,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选 AE B 项,“老是忘记给妻子买香蕉这件事情”是梦境,而非现实;C 项,“在 后来的梦境中有了解释”“最终在现实中得到了证实”理解不准确;D 项,“被暴躁的老板 训斥”依据不充分,从小说结尾处不足以断言老板脾气暴躁。 5.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锁定信息区域,根据人物的动作、语言去分析概括人物性格。 答案:①焦虑紧张,惶恐不安:总害怕迟到,在梦中匆匆赶路,却又早早醒来;潜意识 里总觉得忘记了重要的事情,甚至混淆梦境和现实。②工作勤勉努力:为被耽搁了时间不能 快走而焦急,策划剧本劳累过度导致精神紧张焦虑,在梦中也不忘思考策划剧本。③工作压 力大但牵挂关心亲人:“香蕉”“艾丝尔姨妈”反复出现在梦中,看出“我”关心妻子,担 忧艾丝尔姨妈。 6.这篇小说在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 解析:分析这篇小说的艺术手法可以从情节特点上去考虑,如善于设置悬念,情节怪诞 离奇等等。 答案:①善于设置悬念。开头写“我”在大街上遇到的种种怪事,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情节怪诞离奇。小说梦中有梦,“我”自认为梦醒,却依然在梦中,真正醒来却又把现实 当作梦境,怪诞离奇的情节表现出并不荒诞的主题,凸显了“我”因压力过大而疏离亲情的 无奈愧疚。③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波澜迭起,突转频繁)。我路遇种种怪事快要迟到的经历原 来只是个梦;以为找到了梦境中种种怪事的合理解释,却发现自己仍在梦中;醒来后得知梦 中的解释并没有依据,却又与老板的创意不谋而合。④线索明晰。小说以“我”的怪梦为线 索贯穿全文,故事情节围绕“香蕉、大象和艾丝尔姨妈”铺设,显得清晰紧凑。⑤伏笔设置 巧妙。如二十多年未见的艾丝尔姨妈见到“我”并不惊奇,“我”看到城市出现大象也没有 感到奇怪等都暗示了这一切不是真实的。⑥结尾出人意料,自己的梦境竟然与现实中老板剧 本的创意不谋而合,但“我”又将梦境与老板的创意混为一谈,揭示了生活压力导致城市人 精神恍惚的主题。(答出任意四点,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有理也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