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满分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吟诵是一种既遵循语言特点,又根据个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抗坠的声调表现出来的方式。它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吟诵之目的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藉着吟诵的声音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因此,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一是对于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读诵的节奏平仄。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 吟诵不但是读诗、欣赏诗、理解诗的重要法门,而且是写诗重要的入门途径。诗要自己“跑”出来。诗怎么自己“跑”出来?你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你熟于吟诵,于是你的诗是随着声音跑出来的。中国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这种兴发感动的力量从何而来?无论就作者还是读者而言,都是从吟诵得来的。吟诵是一种律动,先于文字,语言文字伴随着这个节奏的律动自己“跑”出来。真正的好诗绝不是查着字典、对着韵书一个字一个字拼凑出来的,一定是伴随吟诵的声音自然地“跑”出来的——所谓字从音出、字从韵出,使用的文字是从它的发音、它的声韵出来的。所以作诗的时候为什么用这个字不用那个字,有时候是因为意思的关系,有时候是因为声音的关系。当你做这种斟酌的时候,不是纯粹的理性,是你吟诵的时候结合着声音辨别出来的,很微妙,很见功力。 吟诵不是制造一个音乐的调子去唱,它不死板。每个人都不同,同一个人的吟诵也会不同。同一首诗你可以早晨吟的时候调子高一点,晚上吟的时候低一点,也可以今天吟得快一点,明天吟得慢一点,要伴随着环境,把自己的心灵、感情、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中国的吟诵不是拿唱歌的调子教大家齐唱、不是花腔女高音,也不是《关雎》一个声调,《硕鼠》另外一个声调,《将仲子》又一个声调。中国诗歌的吟诵,就是要在相同的声调之中,很微妙地传达出不同的感受。外表看起来很简单,四个字一句,两个字一个停顿,都差不多。可是你念的时候,哪个字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有很微妙的差别,变化万端。中国的吟诵本来就不是表演的,不是在大庭广众之中要很多听众来欣赏的,而是像我小的时候,我母亲、伯母的曼声低吟,自己的感情跟这首诗要能够结合在一起,你今天晚上的心情是这样子所以你读得高一点,明天你心情那样子就读得低一点,其中的变化虽然很微妙、很多,但节奏是不变的。 (摘编自叶嘉莹《吟诵,惜之念之的文化遗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吟诵要依循诗歌语言特点和平仄音韵,是文字、声音和情意的综合表达。 B. 吟诵比朗诵对作品内涵体会更深,因为吟诵把诗中感情的起伏变化表现出来了。 C. 诗人作诗的时候决定用哪个字是由诗人吟诵的时候结合着声音决定出来的。 D. 中国的吟诵不适宜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演,也不需要很多听众来欣赏。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自然段先分析了吟诵的内涵,然后指出了吟诵的目的与基础。 B. 文章论述了吟诵与写诗之间的联系,认为好诗是伴随吟诵而写出来的。。 C. 文章表明了作者希望吟诵这一读书方法和表达方式能得到传承的态度。 D. 文章将吟诵与唱歌作了对比分析,并且提出了吟诵与唱歌的不同之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把握好作者与诗歌情意以及读诵的节奏平仄,才能使自由吟诵通达。 B. 中国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是伴随吟诵的声音自然地“跑”出来的。 C. 同一个人吟诵同一首诗也常有不同,因为吟诵者周边的环境在时刻变化着。 D. 中国诗歌的吟诵,虽然有相同的声调,但其中的变化很微妙、很多,能传达出不同的感受。 【答案】1. A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项,“因为吟诵把诗中感情的起伏变化表现出来了”分析错误,两者并无因果关系。C项,“结合着声音决定出来的”分析错误。原文“有时候是因为意思的关系,有时候是因为声音的关系”。D项,“中国的吟诵不适宜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演”分析错误,原文“中国的吟诵本来就不是表演的”意思是不以表演为目的,而不是不适宜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演。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D项,并没有将吟诵与唱歌作对比分析,也并未指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C项,“因为吟诵者周边的环境在时刻变化着”理解错误,应是吟诵者的心灵、感情、意念会伴随着环境的变化跟那首诗融为一体。 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满分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现代中国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最初兴起的所谓“农家乐”,到现如今相对高端的“民宿”,乡村旅游产业向着更大的规模和更广的市场发展。 据统计,过去五年,中国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32.0%和26.2%。2016年,乡村旅游游客接待已达24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54.4%;营业总收入达4800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12.2%。预计到2020年,全国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将超40亿人次,实现总收入2.3万亿元。 (新华网数据新闻) 材料二: 如今,很多乡村贫困地区通过发展旅游,让更多贫困户吃上了“旅游饭”,乡村旅游俨然成为旅游扶贫的主阵地。“十三五”期间,我国将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25个省(区、市)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30万贫困户、7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乡村旅游既是农民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也已成为有效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主要途经,进而逐渐成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力量。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全国乡村旅游扶贫观测报告》显示,2015年,乡村旅游带来的农民人均收入占农民人均年收入的39.4%, 贫困村通过乡村旅游脱贫人数达264万人,占全国脱贫总人数的18.3%。 此外,乡村旅游也带来了相应的社会效益,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近90%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为初中及以上教育程度,高于农业从业人员的平均水平。 但是,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仍然面临产业延伸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方面的问题,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来临,乡村旅游也有待于在创新中开拓新思路、发掘新价值。 不过值得欣喜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乡村旅游众创”也在近几年迅速地发展起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创业项目, 民宿客栈、艺术村落、精致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 等新形式层出不穷。 (A5创业网《发展乡村旅游 让贫困户吃上“旅游饭”》) 材料三: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7年)》指出,2017年集中采取一批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具体来看,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方面,行动方案强调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通过PPP、公建民营等方式参与厕所及污水处理、停车场、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 在优化乡村旅游扶持政策和长效机制方面,行动方案提出要促进10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与旅游电商、现代物流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组织本地从业人员参加乡村旅游食宿服务、管理运营等技能培训,重点培养1000名以上乡村旅游带头人;在推动乡村旅游区域差异化发展方面,将鼓励和引导中小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等。 (光明网·旅游频道) 4.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2——2016年间,我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均呈现出递增趋势,前景非常乐观。 B. 2012——2016年间,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的增长率呈M状,两项内容增长率最高年份在2014——2015年。 C. 图表显示,接待人次的多少决定着营业收入的高低,而接待人次的增长率制约着营业收入的增长率。 D. 图表显示,在2012——2016五年间,接待人次增长率和营业收入的增长率均有三年超出了年均增速率。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我国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叫“农家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出现了高端的“民宿”,成效十分显著。 B. 乡村旅游是扶贫的主阵地,“十三五”期间,将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省市区的大部分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C. 我国乡村旅游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延伸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因此乡村旅游有待于开拓新思路。 D. 国家将拿出专项资金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如厕所及污水处理、停车场、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 E.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乡村旅游创业项目不断涌现,国家还将通过扶持政策,重点培养1000名以上乡村旅游带头人。 6.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乡村旅游都有哪些好处。 【答案】4. D 5. CE 6. (1)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国家收入。(2)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摆脱贫困局面,乡村旅游成为国家扶贫的重要方式。(3)增加创业机会。(4)其他社会效益显著。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找到文本相对应的内容,加以比较,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D项,“接待人次增长率和营业收入的增长率均有三年超出了年均增速率”,文中,2012——2016五年间,接待人次增长率只有两年超出了年平均值。 【5题详解】 试题分析:A项最初叫“农家乐”并不是20世纪50年代,根据材料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最初兴起的所谓‘农家乐’,到现如今相对高端的‘民宿’”一句,“农家乐”应是几十年发展中的“最初”现象。B 项,“乡村旅游是扶贫的主阵地”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二中有“俨然”一词,表述还是有分寸的;另外,将材料二中的“230万贫困户,747万贫困人口”表述为“大部分……”也不够严谨。D项,“国家将拿出专项资金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错,材料三中说的是“行动反感强调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并非国家专项资金。 【6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概括说明乡村旅游的好处。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全文内容。确定文章哪些段落哪些句子写了乡村旅游的好处,然后一一加以概括,如果文中有描写内容,没有评价词,考生要抓住所写的内容角度特点来进行概括。从材料一第二节乡村旅游的效益,材料二“乡村旅游既是农民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也已成为有效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主要途经,进而逐渐成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力量”,“此外,乡村旅游也带来了相应的社会效益”这些内容中可以总结出上面几点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满分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后的鱼鹰 猪呀羊呀可以变卖,犁呀耙呀可以送人,这群鱼鹰却不忍心卖,更不忍心像那些没肝没肺的渔民炖成老火靓汤。 爹决定给它们一条出路。一大早就摇了木船,鱼鹰们站舷上一字儿排开,个个脑袋耷拉,眼神忧郁,像知道了要去赴一场诀别的盛宴。 爹顺着凌江把船摇到一僻远处,从腰带上取出长杆烟,塞满烟丝,擦响火柴皮,吧嗒一口,又吧嗒一口,满嘴苦涩味。就像心里侵入了一朵阴霾,欲雨不雨,乍阴还闷。 用劲把烟锅在鞋帮上一磕,直起身板,爹把金属箍套在鱼鹰们的脖上,猛一吆喝:嗨嗨、嗨嗬嗬——!大黑扎煞开翅膀,发出“嘎啊嘎啊”的号令,二黑、三黑、四黑全昂起头,呼呼扇翅。睡眼惺忪的晨曦就被扇醒了,饶有兴味地观看一场泽国演义。 扑通!大黑一个猛子扎下去。二黑、三黑却捣蛋地擦着水面掠飞一阵才潜入水里。爹盯着涌动的水面,心里也在展开一场博弈。 通知单一来,事情便定了局,哪怕你是七十二变的孙悟空也改变不了。就要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这是掏心肝的事哪。从此背井离乡,再也闻不到黄土地上牛羊的粪香,听不到凌江上艄公的号子,看不到水面上鱼鹰的黑影…… 这鱼鹰,是命根子哦。虽然小兄弟帮俺从水里衔来生计,但俺从不把它们当奴仆。经常喂瘦肉、猪肠、黄鳝、鲜豆腐,晚上让它们住西厢的大瓦房。你别看它们是浪里白条,自理能力却很差,连水都不会自己喝,俺每天多次掰嘴给它们灌水。母鹰下了蛋不会孵,得找抱巢的老母鸡代孵个把月,俺每天得盯紧,睡觉不敢脱衣,端碗不敢离步儿,怕母鹰去捣巢。它们就是这样笨得可爱…… 水面忽然划起一道黑色闪电,波滚浪涌,飞沫蔽空。一条鱼甩动着衔在大黑钩状的嘴里,爹伸出长捞子,大黑稳稳当当地飘落铁圈上。收至身边,嘴一松,大鳜鱼掉到网兜。爹轻抚大黑鲜亮的盔甲,它却用忧伤的眼神看爹,旋一个猛子扎入水。 又一个漩涡卷起,二黑、三黑相继浮出,这次竟都捕了大鳜鱼。爹知道这伙计俩的脾性,以前你不给小鱼,它们硬是不松嘴。这次还没等爹拣来小鱼,它们已把鳜鱼丢到网兜里,转身潜进水去。 鱼鹰是通人性的主。就拿二黑、三黑来说,以前常讨巧卖乖,干活老磨洋工,站在舷上半天不动。见大黑衔着鱼钻出水,便飞去假惺惺地帮着把草鲇子、鲶胡子、灰鳜子叼到船上,嘎嘎地邀功请赏。倒是卖力的大黑,从不乱扯嗓子。爹每次给大黑一条小鱼,二黑、三黑自然也少不了。一次大黑闹了情绪,站在舷上不听号令。爹恼了,举篙把它打下水,大黑脚受了伤,便赌气出走。 鱼鹰们一下子没了主心骨,全都懒散得不成。爹很后悔宠惯了二黑、三黑,好生一顿教训后,命令它们去找。爹把船摇进芦苇荡,一路呼喊大黑,直到天快黑时,看到大黑、二黑、三黑一齐叼着条大鲶鱼凫来。爹一把抱过大黑,像见到了走丢多年的儿子。 每每想起那幕,爹心里就绞痛。这一次,爹下了狠心,等鱼鹰们全飞上船,噙着泪拆了它们颈上的金属箍,赏给一条条小鱼,然后一咬牙把它们赶下水。 爹甩开膀子摇桨,拐个弯就不见了影子。 回到家,爹灌下一瓶二锅头,想用酒精麻醉这撕心裂肺的疼。再也见不到这群小伙计了,十五年啊,一个盖头浪就把这十五年卷走了……爹一头倒在床上,不知何时门口竟响起哀怨的“嘎啊嘎啊”。爹踉跄着奔出去,大黑、二黑、三黑懊丧地站在门前,爹眼一热,像久别重逢的亲人把它们拥入怀里。 当所有用得上的家什全装上车运走后,爹又一次摇着木船把伙计们带到凌江的一处支流。他也是迫不得已啊,为了给它们一条活路,爹忍着疼——以一种无奈的方式——诀别! 但无论爹怎样赶它们下水,用篙驱,用捞子赶,用脚蹬船板,一个个铁了心钉稳脚,愣是岿然不动。 爹突然一个猛子扎入水,伙计们见状,争先恐后钻进水里,它们要去救主人。然而,水性极好的爹一个龙回头上了船,摇桨迅疾离去…… 爹听到老远传来一片“嘎啊嘎啊”的哀号,仿佛一群迷路的孩子在哭爹喊娘。爹抹了把泪,把金属箍果决地扔进凌江——永别了,孩儿们!永别了,血浓于水的村庄! 借着江风飞过二十公里,爹把木船系在凌江水库一隐蔽处。上了岸,就是按城镇标准建设的移民村,全村因为凌江水库加固扩容被迫迁移。而凌江水库,是禁止捕鱼的。 翌晨,爹像往常一样,腰里别一根长杆烟,头上戴一顶破草帽,找到了那条木船。他怔住了,船上竟躺着一条足有十五公斤重的大鲤鱼! “嗨嗨、嗨嗬嗬——”爹的吆喝声在库区回响,但凌江水库,怎能容得下一群无家可归的鱼鹰呢?! (发表于2012年第12期《百花园》,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写出爹收到通知单时的痛苦,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也引出了下文,暗示爹不得不放走鱼鹰。 B. 虽然是“爹定给它们一条出路”,但是没有自理能力的鱼鹰被抛弃和伤害,也表明爹的无情。 C. 小说善于运用拟人手法,“它却用忧伤的眼神看爹”,“一个个铁了心钉稳脚跟”生动写出了鱼鹰和爹难以割舍的亲密关系。 D. 鱼鹰与爹分别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也令人叹惋;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生活方式的出路在哪里? 8. 小说写了爹与鱼鹰的几次诀别,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爹的心情变化。 9. 小说以“最后的鱼鹰”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痛苦—矛盾无奈—狠心割舍—果决—留恋担忧/迷茫” ①痛苦:接到通知时,心里乍阴还闷;②矛盾无奈:决定放走鱼鹰时,爹“心里也在展开一场博弈”“事情便定了局”③狠心割舍:第一次放走时,心里绞痛,但下了狠心,咬牙把它们赶下水④果决:第二次放走时,爹摇桨离去,把金属箍扔进凌江⑤留恋担忧:当搬到迁移村后,爹像往常伐木船,发现鱼鹰找到水库时,爹担忧水库如何容下无家可归的鱼鹰。 9. ①结构上:鱼鹰是全文线索,情节围绕鱼鹰展开。②内容上:“最后”蕴含了爹对鱼鹰的不舍和痛惜;同时也吸引了读者兴趣引发思考;鱼鹰不仅是爹的生计来源,更寄托了爹对水上生活的留恋。③主旨:以此为题,揭示了主题,表明了移民村人对旧生活的留恋,对舍弃原有生活的妥协,对如何适应新生活的迷茫。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B 项,“也表明爹的无情”说法错误,因为迁移后的移民村禁止捕鱼,爹不得不放走鱼鹰,体现爹的痛苦无奈。故选B。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小说写了爹与鱼鹰的几次诀别,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爹的心情变化”,是考查学生把握人物形象能力。答题时,现在通读全文,在文中找出爹和鱼鹰的几次诀别,根据几次诀别中对爹描述和爹的表现来把握爹的心情变化。小说开头写爹收到通知单时 “心里侵入了一朵阴霾,欲雨不雨,乍阴还闷”“猪呀羊呀可以变卖,犁呀耙呀可以送人,这群鱼鹰却不忍心卖,更不忍心像那些没肝没肺的渔民炖成老火靓汤”形象表现了爹的痛苦。然而是在没有办法,爹决定放走鱼鹰,给它们一条生路,“通知单一来,事情便定了局”但是爹“心里也在展开一场博弈”,由此看出爹内心的矛盾和不舍。“心里绞痛”,这一次,爹还是“下了狠心,等鱼鹰们全飞上船,噙着泪拆了它们颈上的金属箍,赏给一条条小鱼,然后一咬牙把它们赶下水”,这是爹第一次放鱼鹰,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爹虽然不忍心,但还是狠心割舍,赶鱼鹰离开。然后自己是“甩开膀子摇桨”离开。可是鱼鹰很快又自己回家了。就有了第二次放鱼鹰。第二次放鱼鹰时,爹使计将鱼鹰骗下水,然后自己摇桨离去,爹抹了把泪,把金属箍扔进凌江,从中可以看出爹的果决。到了迁移村时,爹把木船停泊在水库的隐蔽处。这水库是不准捕鱼的。第二天,爹像往常一样,去水库找到木船。却发现木船上“躺着一条足有十五公斤重的大鲤鱼”,说明鱼鹰找到了水库,可是这水库是禁止捕鱼的,爹不禁担忧这禁止捕鱼的水库如何能容下无价可贵的鱼鹰啊,就“嗨嗨、嗨嗬嗬——”吆喝鱼鹰。从中可以看出爹对鱼鹰的留恋和担忧。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小说以‘最后的鱼鹰’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把握小说标题作用能力。本文以“最后的鱼鹰”为标题,作者的用意可以从情节线索、文章内容、主旨等方面考虑。标题“最后的鱼鹰”中的“鱼鹰”是全文的线索,文章的情节围绕鱼鹰展开,写了爹两次放鱼鹰,中间穿插着爹对过去养鱼鹰,用鱼鹰捕鱼生活的回忆,从中可以看出这些鱼鹰不仅是爹的生计来源,更寄托了爹对水上生活的留恋。题目中“最后”两个字蕴含了爹对鱼鹰的不舍和痛惜。同时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为什么是“最后”的鱼鹰。文章写因为凌江水库加固扩容,村庄被迫迁移,文章通过爹对鱼鹰的不舍,以“最后的鱼鹰”为标题,揭示了主题,表明了移民村人对旧生活的留恋,对舍弃原有生活的妥协,对如何适应新生活的迷茫。 点睛:小说标题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答题:①交代小说的时间、地点、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了环境氛围;②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③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④标题是否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或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呼应文章内容;⑤标题是否一语双关,象征,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⑥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二、古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吴芾,字明可,台州仙居人。举进士第,迁秘书正字。是时秦桧已专政,芾与桧旧故,退然如未尝识。公坐旅进,揖而退,桧疑之,风言者论罢。通判处、婺、越三郡。何溥荐芾材中御史,除监察御史。时金将败盟,芾劝高宗专务修德,痛自悔咎,延见群臣,俾陈阙失,求合乎天地,无愧乎祖宗,则人心悦服,天亦助顺。上韪其言。迁殿中侍御史。两淮战不利,廷臣争陈退避计,芾言:“今日之事,有进无退,进为上策,退为无策。”既而金主亮毙,上疏劝亲征。车驾至建康,芾请遂驻跸,以系中原之望,又言:“去岁两淮诸城望风奔溃,无一城能拒守者,此秦桧求媚媾和之余毒也。能反桧壅塞言路、挫折士气之歧途,则士气日振,而见危授命者有人矣。”知婺州,劝民义役,金华长山乡民十有一家,自以甲乙第其产,相次执役,几二十年。芾舆致十一人者,与合宴,更其乡曰“循理”,里曰“信义”,以褒异之。 知绍兴府。会稽赋重而折色尤甚,芾以攒宫在,奏免支移折变。鉴湖久废,会岁大饥,出常平米募饥民浚治。芾去,大姓利于田,湖复废。权刑部侍郎,迁给事中,改吏部侍郎,以敷文阁直学士知临安府。内侍家僮殴伤酒家保,芾捕治之,徇于市,权豪侧目。执政议以芾使金复除吏部侍郎且议以龙大渊为副芾曰是可与言行事者邪语闻得罢不行。下迁礼部侍郎,力求去,提举太平兴国宫。时芾与陈俊卿俱以刚直见忌,未几,俊卿亦引去,阎安中为孝宗言:“此非国之福也。”后起知太平州,造舟以梁姑溪。历阳卒久戍,溃归,声言欲趋郡境,芾召而厚犒遣之,然密捕倡乱者系狱以闻。诏褒谕。芾前后守六郡,各因其俗为宽猛,吏莫容奸,民怀惠利。屡告老,以龙图阁直学士致仕。后十年卒,年八十。尝曰:“视官物当如己物,视公事当如私事。与其得罪于百姓,宁得罪于上官。”立朝不偶,晚退闲者十有四年,自号湖山居士,为文豪健俊整,有表奏五卷,诗文三十卷。 (选自《宋史•吴芾传》) 10. 下列对文巾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执政议以芾使金/复除吏部侍郎/且议以龙大渊为副/芾曰/是/可与言行事者邪/语闻/得罢/不行 B. 执政议以芾使金/复除吏部侍郎/且议以龙大渊为副/芾曰/是可与言行事者/邪语闻/得罢/不行 C. 执政议以芾使金/复除吏部侍郎/且议以龙大渊为副/芾曰/是可与言行事者邪/语闻/得罢/不行 D. 执政议以芾使金/复除吏部侍郎/且议以龙大渊为副/芾曰/是/可与言行事者/邪语闻/得罢/不行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驻跸。“跸”,古代帝王出行时,先要派兵沿路戒严,禁止行人经过称为“跸”,“驻跸”指帝王出行,途中停留暂住。 B. 义役。宋代役法之一。南宋乡村民户为了减轻保正、保长的重役,自行结合,割田出粮,帮助当役户,称为“义役”。 C. 攒宫。古代皇帝、皇后暂殡之所。宋南渡后,帝、后茔冢均称“攒宫”。表示暂厝,准备收复中原后迁葬河南。 D. 致仕。“致”,获得;“仕”可解释为官职、职位。致仕即获得官职。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表达这一意思。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芾忠君爱国,积极主战。吴芾虽与秦桧故旧,但他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他还上疏请高宗亲自北伐、抵抗金人、驻跸建康。 B. 吴芾心系百姓,体恤民情。在绍兴知府任上,吴芾上书为百姓免除支移折变。鉴湖久废,恰巧碰到收成不好闹饥荒,他就命令拿出常平米募饥民来进行浚治鉴湖。 C. 吴芾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在临安知府任上,有皇宫内侍的家僮打伤了酒家的洒保,吴芾抓捕凶手治罪并在市集示众,权豪因此对他十分敬佩。 D. 吴芾明于吏治,颇有谋略。吴芾先后在六个州郡担任知府,他根据各地民风习俗采取或宽或猛的策略,使官吏无法作恶,让百姓受益。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金将败盟,芾劝高宗专务修德,痛自悔咎,延见群臣,俾陈阙失。 (2)时芾与陈俊卿俱以刚直见忌,未几,俊卿亦引去,阎安中为孝宗言:“此非国之福也。” 【答案】10. C 11. D 12. C 13. (1)当时金朝准备违背宋金签订的盟约,吴芾就劝高宗要全身心地从事提升自己的品德,切实认真地反省自己的过错,延请接见群臣,让他们陈述朝政的缺失。 (2)当时,吴芾与陈俊卿都因为刚直被人忌恨,不久,俊卿也被罢了官,阎安中向孝宗进言说:“两人被罢官,这不是国家的福气啊。”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可根据固定结构“是……邪”,和句末语气词“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来排除其它三项。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平时注重积累,本题D项中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表示官员辞职归家。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墓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中“权豪因此对他十分敬佩”,错。原文是权豪“侧目”,即不敢正视,畏惧。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文言文翻译遵循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要识别并重点译好得分点,第一句关键词:败,动词译为违背;务,动词译为从事;延,延请;俾,使。第二句得分点:句式“见忌”被动句;引去,引退;“此非国之福也”否定判断句。 点睛:对重要句子句意的准确把握,实质是对句中重点词语的把握,从高考题的设计来看,高考文言句子的翻译点仍设在重点词语的把握上,在具体的句子中一词只能有一义,所以翻译句子时就增加了选择义项这一步骤,选择合适的义项,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推断这是文言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 参考译文: 吴芾,字明可,台州仙居人。考取进士第,迁任秘书正字。当时秦桧已经专擅朝政。吴芾与秦桧是故人,吴芾拜见秦桧时恬退得就像和他从来不相识的样子。吴芾和其他官员同时去拜见秦桧,且作揖就退出来(不单独去见秦桧),桧就怀疑他,谏官就弹劾他将他罢免。吴芾先后担任处、婺、越三郡的通判。何溥推荐吴芾认为他的才能可以担任中御史,于是,朝廷拜官让他担任了监察御史。当时金朝准备违背宋金签订的盟约,吴芾就劝高宗要全身心地从事提升自己的品德,切实认真地反省自己的过错,延请接见群臣,让他们陈述朝政的阙失,力求人事合于天地,无愧于祖宗,这样就会使全国人心悦服,即使是上天也会助顺南宋,皇上认为他的意见说得非常对,迁任殿中侍御史。后来,两淮战况南宋方面不利,廷臣争着陈述退避的谋划,吴芾却说:“今日的战事,只有进没有退,进是上策,退是无策。”不久,金朝君主完颜亮死了,吴芾于是就上疏劝皇帝亲自北征。皇上车驾到达建康,吴芾就请求皇帝就将车马停留在建康(以建康作为首都),这样做来稳定中原人们的希望。吴芾又说:“去年,两淮地区的各个城池的守军望到敌人就奔跑溃败,没有一座城能拒守的原因,这就是秦桧求媚北朝,乞求媾和的余毒啊。皇上如果能一反秦桧壅塞言路、挫折士气的错误途径,那么我军士气一天天振奋,如此那些在危难面前勇于献出性命的人就有了啊。”吴芾知婺州的时候,吴芾鼓励推行义役,金华长山乡十一户人家,自行按照甲乙的等级评定他们的田产,然后按照次第相继来服役,他们就这样做了将近二十年。吴芾让人用车载着他们十一个人来到官府,吴芾与他们合宴,更改他们的乡名为“循理”,改里巷名为“信义”,以此来褒扬他们以示与众不同。 吴芾知绍兴府的时候。恰巧当地征收赋税繁重,并且用物抵税的折色特别厉害,吴芾以皇帝、皇后攒宫在绍兴暂厝,上奏请求免去支移折变的赋税部分。境内鉴湖长期废用,恰逢这年收成不好,境内出现大饥荒,吴芾于是命令打开常平仓的米来招募饥民,疏通挖制鉴湖。吴芾离任后,大姓为了从田中获利,又使鉴湖再一次荒废。吴芾代理刑部侍郎迁任给事中,改任吏部侍郎,他以敷文阁直学士的身份知临安府。有内侍的家僮殴伤酒家的酒保,吴芾逮捕那个家僮并加以惩治,在集市上示众,权豪都侧目畏惧。执政当局议论让吴芾出使金朝,又拜官任吏部侍郎,朝堂议论以龙大渊为副职,吴芾说:“龙大渊这个人是可以一同言行事的人吗?”这句话后来被皇上得知,于是出使金朝的事情就停了下来,没有成行。下迁担任礼部侍郎,他力求去职,于是就提举太平兴国宫。当时,吴芾与陈俊卿都以刚直被人忌恨,不久,俊卿也被罢了官,阎安中向孝宗进言说:“两人被罢官,这不是国家的福气啊。”后来起官,知太平州,他名人造船来为姑溪架桥。历阳戍守的士兵长期戍守,被打散要返回,他们扬言要奔赴太平州的郡界。吴芾召集他们厚厚的犒劳他们并加以遣散,然而却秘密地逮捕了提议作乱的士兵,把他们关进监狱,上报给皇帝知道。朝廷下诏褒谕,吴芾前后守六郡,都能够依据各地风俗采取或宽或猛的政策,官吏没有能够做坏事的,老百姓都怀念他带来的惠利。吴芾屡次告老,最后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退休。十年后死去,享年八十。吴芾曾经说:“对待公家的东西应当如对待自己的东西,对待公事应当如对待私事。与其得罪百姓,还不如得罪上官。”他立朝不结党,晚年退闭在家十四年,自号湖山居士,为文豪健俊整,他有表奏文章五卷,诗文二十卷。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共5分) 14.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于看淡了世间荣辱,不因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丧气的句子是“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_________。” (2)《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3)《归去来兮辞》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美了大自然万物恰逢繁荣滋长而得到精神满足。 【答案】 (1).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 茕茕孑立 (3). 形影相吊 (4). 木欣欣以向荣 (5). 泉涓涓而始流 【解析】 试题分析: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举”“沮”“茕茕”“吊”“形”“欣”“涓”“始”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秋日赴阙(1)题潼关驿楼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2)。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1)阙,指长安。此诗作于作者奔赴长安应试途中。(2)太华,陕西的华山;中条,山西的中条山,两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联写红叶萧萧,长亭饯别,交代了季节、地点,描绘出一幅孤寂的秋日行旅图。 B. 颔联大笔勾勒,雄浑苍茫,骋目远望,残云缭绕太华山,稀疏的秋雨洒落中条山。 C. 颔以"残云”点染太华山,以“疏雨”烘托中条山,于沉静中显出飞动的意趣。 D. 颈联写山色和树色迥然不同,黄河咆哮着流向遥远的大海,绘声绘色,意境壮阔 辽远。 E. 尾联在前三联充分描绘山水景物的基础上,转为描写长安的都市繁华,宛如梦境。 16. 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DE 16. ①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诗人将到都城长安应试,却仍梦到渔樵生活之乐,足见诗人的隐逸情怀。②不舍之情。长亭秋晚,把酒话别,依依不舍。③孤凄之情。萧萧红叶,飘飘残云,淅淅秋雨使人顿感孤寂与凄冷。 【解析】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D项,“颈联写山色和树色迥然不同”理解错误,“迥”的意思不是“不同”,而是“远”,此处应理解为“树色随山势远去”,“迥”与下句“遥”相对。E项,“转为描写长安的都市繁华,宛如梦境”错误,“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意思是“明日里就要抵达都城中,我仍在做那渔人樵夫梦”,尾联并未描写长安城之繁华,而是强调自己不恋帝都长安,反倒向往渔樵生活。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首联中诗人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秋浓似酒、旅况萧瑟,在写景中透露出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残云归岫,疏雨乍过,再联系首联中的“红叶”,整幅画面给人孤寂与凄冷之感。“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离长安不过一天的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可是诗人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地表白了他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而“梦渔樵”又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考生可以先借助诗歌中所写的景物来体会情感,如“红叶”“长亭”“残云”“疏雨”,再抓住人物的活动来分析,如长亭饮酒、梦中渔樵等,结合这些内容分析情感即可。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虽然斑马线的不礼让行为已经上升到违法的高度,但随大流的“中国式过马路”的危言危行依然应该引起行人的高度注意。 ②曾操虚怀若谷,不管是对苟或、荀攸、邦嘉、程昱的谏言还是其他谋士的计谋,只要符合实际、有可取之处,曹操都会从善如流。 ③经过了奥运会的洗礼,他的比赛经验越来越丰富,因此面对对手他不瘟不火,心中的冷静使他在场上的表现更加没有漏洞。 ④随着法治文明的进步,检察官们对可能是冤错案件的蛛丝马迹越来越敏感、较真,这直接促成了一批重大冤错案的纠正。 ⑤在他看来,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就不能安之若素。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莫高窟、玉门关和悬泉置遗址所在地,因为是世界文化遗产,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旅游目的地。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危言危行”,说正直之言,行正直之事。褒义词,从句中来看,句中把“危”理解为“危险”,望文生义,使用不正确。“从善如流”,形容非常愿意听从正确的意见。句中使用正确。“不瘟不火”,指既不沉闷也不过火。句中误把该成语理解成“不急不躁”,望文生义,使用不正确。“蛛丝马迹”,比喻不很明显但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使用正确。“安之若素”,遇到异常情况或遭遇挫折时能泰然处之,跟平常一样。使用正确。“炙手可热”,形容气焰盛,权势大。句中修饰旅游地,使用对象不当。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比如“危言危行”,从句中来看,误把该成语理解成“危险的言行”,故错误。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8.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新居落成,明天乔迁,为答谢您的厚爱,特于明晚六点在寒舍备下酒席,敬请光临。 B. 毕业之后,我们全班同学一直对恩师十分垂念,只是由于工作忙碌,无暇登门拜访。 C. 拙作《凤凰山传奇》新成,瑕疵一定甚多,此将文稿寄您一份,敬请不吝雅正以盼。 D. 王教授是唐诗研究行家,他对李白诗风的论述非常透彻,真是抛砖引玉,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表达得体的一句”,这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考生要关注语言使用的场合、对象以及对象间的关系。C项,“拙作”,谦词,用于形容自己的作品;“雅正”,敬辞,把自己的诗文书画送人时,表示请对方校正。句中使用正确。A项,“乔迁”用于贺人搬往新居,不能用于自己。句中说的是自家新居落成,明天搬家,使用不当。B项,“垂念”称对方对自己的关心挂念,多用于长辈或上级对自己,此处说学生对老师,不正确,应改为“感念”。D项,“抛砖引玉”是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谦辞,应用于自身,句中王教授的看法,错误。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随着移动支付范围的扩大,二维码遍地开花,无论是在大城市的商场和农村的小店,都能看到它形式不一的图案。 B. 应从我国国情出发,制定符合我国特点的互联网管理法律与法规.研究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进行犯罪活动的特点, C. 参加全运会的河北代表团不仅有望在乒乓球等传统项目七夺得金牌,而且也可能在游泳等项目上有所突破。 D. 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国内专利申请的持续快速增长,表明我国公众的专利意识与研究水平不断提升。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关联词使用不当,把“和”改为“还是”;B项,语序不当,后面两个句子调换语序;D项,搭配不当,“意识”和“提升”搭配不当。 点睛:语序不当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定语语序不当、状语语序不当、修饰语语序不当、关联词语语序不当、逻辑语序不当等。多层定语语序注意和下列例句对照。她是国家队的(a.表领属性的――表“谁的”)一位(b表数量的――表“多少”)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c动词性短语――表“怎样的”)优秀的(d形容词性短语)蓝球(e名词)女(f名词)教练。多层定语语序注意和下列例句对照。许多老师昨天(何时)在休息室里(何地)都(范围)热情地(何种情态)同他(何对象,“谁”)交谈。多层修饰语,看谁离谁最近,离得最近就应该紧挨着。关联词语,看前后主语是否一致,一致主语在前,不一致关联词语在前。“和”“或”顿号等注意查找逻辑对应和逻辑上的先后顺序。被字句,把字句前面加否定词或能愿动词要放在“把”和“被”的前面。此题B项逻辑语序不当。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菊花的适应性强。它喜爱阳光也耐寒冷。在光照充足的地方,菊花长得更健康、更茁壮;①____。与郁金香等花卉相比,②_____。它更适宜生长在排水良好的土壤中,但在潮湿的环境中也能寻觅到它的芳容,无论是用播种还是用扦插的方式,菊花都可成活。③______使其在中国的华南至东北地区均能栽植。 【答案】 (1). ①而在少光、寒冷的地方,它也能生长 (2). ②菊花对土壤的要求不高 (3). ③菊花良好的 适应性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的衔接。①处结合“喜阳光也耐寒冷”“光照充足”可知,此处应该是“少光、寒冷的地方也能生长”;②句结合后面“潮湿的环境中也能寻觅到它的芳容”可知,菊花对土壤的要求不高;③句结合内容“中国自华南至东北地区均能栽植”可知,菊花的适应性强。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的问题。 不会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人生,只知终日拼命地去“争温饱”,这种人一定不懂得什么是人生,也一定不会感到人生的乐趣和希望。只要培养人们的“美的态度”或“唯美的眼光”,就一定能实现“生活的艺术化”。 ①不会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人生的人,不一定不懂得什么是人生。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不会用艺术的眼光欣赏人生的人,不一定感受不到人生的乐趣和希望。 (2). ③培养“美的态度”或“唯美的眼光”不一定就能实现“生活的艺术化”。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三处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文段“不会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人生,只知终日拼命地去‘争温饱’,这种人一定不懂得什么是人生,也一定不会感到人生的乐趣和希望。只要培养人们的‘美的态度’或‘唯美的眼光’,就一定能实现‘生活的艺术化’。”的推断存在问题,由推断的条件,并不一定能得出所推断的结果。仿照①的方式——“不会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人生的人,不一定不懂得什么是人生。”,把理由表述出来即可。那么第二处应是不会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人生的人,不一定感受不到人生的乐趣和希望。第三处是培养“美的态度”,不一定就能实现“生活的艺术化”。 四、写作(本题共1小题,共60分 )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17年12月传出人教版新编教材准备删除初中历史教材中“卫青霍去病”内容的消息,與论一片哗然,有人认为击溃匈奴,为西汉扫除边患,造就千古功绩的伟大将领不应该从历史书中删除,有人认为删去也很正常,他们的行动具有有强烈的侵略性,现在强调,不利于民族团结的气氛,会引起民族矛盾。 你对删除教材中“卫青霍去病”内容是如何看呢?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我反对从教材删除卫青和霍去病 最近从新闻里惊闻17版教材删除了关于卫青和霍去病的故事,对此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不管是任何理由,一个民族和国家都不可以从教材上删除子孙后代对民族英雄们的记忆。一旦关于民族英雄的记忆被删除,那么我们的未来就等于被斩断。因为对一个民族而言,能看到多远的历史,就能走向多远的未来。斩断自己的历史,就等于毁灭自己的未来。 有人说,删除卫青和霍去病是为了世界民族大团结。但实际上这种说法是相当荒谬的!如果按照这个思路,那难道岳飞也是“拒统”的败类?难道文天祥也是“分裂势力”最后的余孽?何其荒诞啊!我们怎能以今天的局势,去对待当时的英雄?!若是按照这种逻辑,那岂非国共抗日也是在“反对大东亚融合”?而汉奸和叛徒反而才是“识时务的俊杰”? 诚然,今天的中国在面对走出去的时候,的确需要以宽广的胸怀海纳百川。但这并不代表为了包容融合,我们就要对自己的历史和正义进行遮蔽和否定。就算有一天日本自愿加入了中国,成为了第五十七个民族,但当年抗日的战斗英雄,也依然是英雄!他们的名字,也必须永远被我们所铭记,被所有加入中华民族的全体民族共同铭记!因为他们,在自己所处的年代做出来代表了绝对的正义和守卫家园的正义之举、伟大之举。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因此对民族英雄的否定才是对历史的背叛,才是对历史的不自信,才是追求世界民族大团结过程中舍本逐末的投机。——若是一个民族连坦然和面对真实的历史都不敢的话,那么试问这个民族还有什么资格奢谈世界民族大团结?莫非世界民族大团结必须建立在虚情假意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基础之上?这样岂非如沙滩建高楼、烈日塑冰雕一样荒诞可笑? 其实,当年卫青、霍去病所抗击的“匈奴”也好,还是后来岳飞、辛弃疾、文天祥所力阻的“蛮夷”也好,都并不是单一的民族组成的军队。在那些入侵者当中,有各式各样的民族,也有不少投靠过去的汉族败类和叛徒。而卫青、霍去病、岳飞、辛弃疾、文天祥们在不同的时空中所率领过的战士们,也同样并不是单一的汉族军队,而是由许许多多热爱中华大地、愿意保家卫国的不同民族男儿共同组成的正义之师。也正因为有这些民族英雄存在于历史长河当中,才会使得他们的精神不断激励着后来人,催生出一代又一代的新英雄。 因此,恰恰是纪念卫青霍去病,才是对世界民族大团结最好的注解。而如果删除卫青和霍去病,才是对世界民族大团结最大的贬低和讽刺。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作文要想准确立意,首先要认真分析材料,因为材料是准确立意关键。材料是一个热点问题,即人教版新编教材准备删除初中历史教材中“卫青霍去病”的内容。对人教版这一举动,與论一片哗然。 材料提供了人们的不同看法,可归纳为两种:有人认为不能删,有人认为可以删,并非别给出这两种相左看法的理由。作文要求是“你对删除教材中‘卫青霍去病’内容是如何看呢?”对于这个问题,考生不难表态,不外乎上述两种态度中的一种。难的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态度。材料所给的理由,如不同意删除的是认为卫青、霍去病击溃匈奴,为西汉扫除边患,造就千古功绩,这样功勋卓著的将领应放在教材中,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同意删除的是认为卫青、霍去病的行动具有有强烈的侵略性,不利于民族团结的气氛,会引起民族矛盾,并且和现在强调的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人的和平愿望有违背的嫌疑。考生可以从这两种观点中选取其中一种来完成此次作文。比如:如果选择不同意删去,还可以从以下角度论述:1、删除关于“卫青霍去病”的内容,就是删除关于对民族英雄的记忆,斩断自己的历史,等于毁灭自己的未来。国家不会放弃为她而战的英雄:卫青、霍去病、岳飞、辛弃疾、文天祥、蒙恬、耿恭、王玄策、郑成功、毛文龙……他们的精神不断激励着后来人,催生出一代又一代的新英雄。家国从来不冷却英雄的热血。所以,对于历史,应该还原,绝不应删除。写成议论文比较容易,但是不管是哪种观点,作文时,观点要明确,,不能含含糊糊。阐述自己的理由是,要结合生活中的那些种种冷落历史英雄,甚至不尊重历史民族英雄,忘记历史的怪现象。只有如此,说理才更充分、更深入,更有说服力。总之本题是一篇关注现实关注历史的评论性作文,考生平时就得关注身边事情,写作的时候要注意充分结合现实和实际生活,把握材料的同时也要拓宽对材料的理解,这样才能使作文有深度。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