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莆田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质量检查试卷 语 文 命题人:高一语文备课组 审核人:‎ 注意:本试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 如今,一个尚未来得及收入《汉语大辞典》的新词儿——“自媒体”大热,由此产生一大批“自媒体人”。在中国古代,尽管没有自媒体一说,但以类似手段谋生的人并不鲜见。‎ 在汉代,宫廷文学侍从官得到重视,朝廷往往向民间征招“笔杆子”,优秀的还给官当。贾谊、司马相如、杨雄、东方朔、枚皋、张衡、蔡邕这些汉代词赋名家,当初都是这样的“笔杆子”。可是,古代既没有稿费制,更无广告分成一说,玩自媒体靠什么获取报酬?靠“打赏”。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打赏而来。‎ 首开打赏先河的是汉代,如汉代四川才子王褒便屡被打赏。据《汉书·王褒传》,王褒文章文采飞扬,汉宣帝刘询听说后,将他征召入京,常将他和张子侨俩带在身边,“所幸宫馆,辄为歌颂”。但文章并不是白写的,汉宣帝会根据文章的质量进行打赏,即所谓“第其高下,以差赐帛。”‎ ‎ 唐代时,现代很流行的稿费制已出现,在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一条创收的渠道。‎ 稿费在古代通称“润笔”。在唐朝,不少文人已能获得很高的润笔。如当时文化名人韩愈、李邕等通过为人撰写碑文便可拿到巨额稿费。尤其是韩愈,他最擅长写墓志、碑文,高的话一篇碑文就能拿到“(黄)金数斤”,时人曾讥之为“谀墓金”。看来,为了拿到润笔,韩愈在志文中未少用阿谀奉承之词。其实,“谀墓受金”韩愈并非第一人,这一词最早使用在东汉末文人蔡邕的身上,由此可见,润笔早在汉代即已存在。‎ ‎“写软文”被一些现代媒体人视为一种心照不宣的创收手段,殊不知古代文人早就开始玩这一套了,到明清时手法已颇老到。‎ ‎ 所谓“软文”,就是根据对方需要而创作、发布的形象宣传、广告、美言性质的文章。古代最早最出名的一篇“软文”,是出自汉代才子司马相如之手的《长门赋》。司马相如本人也没有回避此事,他在序中如实交代:“‎ 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这就是后世文人津津乐道的“千金买赋”的故事。‎ ‎ 古代文人创收的花样还有很多,除了传统的打赏、稿费,还可以直接“卖文”、代人“捉刀”、“卖版权”等等。‎ ‎(摘编自倪方六《古人如何玩“自媒体”》)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古代无自媒体一说,但以类似手段谋生的人并不鲜见,如王褒、司马相如等。‎ B.古人玩自媒体靠“打赏”获得酬劳,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汉宣帝赏赐王褒而来。‎ C.唐代已很流行稿费制,这样,在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润笔”这条创收渠道。‎ D.人们津津乐道的“千金买赋”的故事,说明古代文人“写软文”都是心照不宣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打赏”“润笔”“写软文”等为例,介绍了古人玩“自媒体”获取报酬的方法。‎ B.“谀墓受金”一词最早用在东汉蔡邕身上,为汉代已存在润笔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C.唐朝韩愈、李邕等通过为人撰写碑文拿到巨额稿费一例,证明古代文人润笔很高。‎ D.司马相如在《长门赋序》中的如实交代,证明了作品是根据陈皇后的需要创作的。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代的一些词赋名家如贾谊、杨雄、张衡等都是朝廷从民间征招上来的“笔杆子”。‎ B.如果不是为了拿到高额润笔,韩愈在墓志、碑文中就不会用那么多阿谀奉承之词。‎ C.汉宣帝“第其高下,以差赐帛”,才子王褒、张子侨便因其文章文采飞扬屡被打赏。‎ D.古代文人有时还直接“卖文”、代人“捉刀”、“卖版权”,这也是他们的创收渠道。‎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鱼钓 ‎ 郑武文 王铮担任住建局长的时候,已经有两任局长从这个职位上落马了。王铮已经58岁了,再干两年,就安全到站,光荣退休。王铮每天如履薄冰,小心翼翼。他定下规矩:无论是谁,都不能到他家里谈公事。双休日,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熟人骚扰,带一个只有老婆知道号码的手机,自己开车到几十里外的水库去钓鱼。‎ 水库里钓鱼的人不少,都互不相识。王铮钓得安然自在。水库很大,库底自然卧了不少大鱼。有一天王铮运气特好,竟然钓到了一条足有几十斤的大鱼,王铮一抬没抬起鱼竿来,又抬还不行,只好带着鱼竿沿岸溜鱼,三溜两溜,脚下一绊,竟被鱼拖进了浅水里。王铮赶紧爬起来,旁边一个钓鱼的老头也过来帮忙。王铮解嘲地说:“呵呵,我钓鱼竟然被鱼钓了。”初春的天气,风还刺骨。老头忙说:“我家就在附近,先到我家换身衣服吧。”王铮开始还推托,禁不住老头一个劲劝说。又一想,不过是一个农家老头,又实在冷,就去了。‎ 老头就住在旁边的村子里。老头先拿出自己的衣服给王铮换上,又吩咐老伴把湿衣服烤上。然后拿出一瓶酒,二人推杯换盏,相谈甚欢。当然王铮没说他是干啥的,老头也不问。‎ 又一个周末,王铮钓够了鱼,就直接去了老头家。不能白吃人家的不是?王铮带了现成的食品和酒。老头也不推辞,又拉起了家常。‎ 一来二往,二人就成了好朋友。有一天喝酒正欢,老头拿出一幅画,说是祖上留下的,让王铮鉴定一下。王铮一看,是一幅《秋钓图》,画着一个老头在湖边钓鱼,岸上菊黄竹疏,秋风瑟瑟。立意很好,画工也好。只是落款不甚明确。王铮对画本无研究,只是看着顺眼,就连声说:“好,好……”老头说:“一张破画子,这么旧了,咱庄户人没用,送给你当个玩意吧。”王铮说:“那不行,说不定挺值钱呢,你先去鉴定一下。”老头说:“鉴定啥,以前就在屋里挂着的,脏成这样了。”王铮一看,不好再推辞,就收下了。‎ 回去以后很喜欢,经常拿出来看,后来就直接挂办公室了。‎ 后来一段时间,市里要建一个国际会展中心,王铮忙得没时间去钓鱼了。投标那天,办公室进来一个四十来岁中年人。进来就打招呼:“王叔,你好,我是赵强,还认识我吗?”王铮一怔,看着有点面熟,没想起来。赵强一指王铮后面的画,说:“我住在水库边,您跟我爸是好朋友。”王铮的心里就有些不快,说:“你也来投标吗?”赵强说:“是啊,我也干工程。”王铮说:“那下午投标吧,同等条件下我帮你。”赵强说:“谢谢叔,中午一块出去吃饭吧?”王铮说:“那不行,我们有纪律。”赵强就没说什么,出去了。‎ 下午投标,赵强中标。王铮也和三个副局长开了碰头会,三个副局意见难得统一,一致拍板让赵强干。王铮总感觉有点不对劲,可也没说什么。‎ 过了一段时间,还真出事了。赵强潜逃,三个副局长被双规,王铮党内记过一次。‎ 在反贪局,副局长们感到很冤枉,说:“王铮拿了一个郑板桥的《秋钓图》,价值数百万,为何只记了个过?”‎ 反贪局长拿出一幅画,说:“你们说的是这幅吗?王铮拿画以后,做了鉴定。发现是真画,就到反贪局备了案。如果没事,那是正常赠与,退休后还给人家;如果相求,此是贿赂,就交到局里。因为他太喜欢那幅画了,就又求人临摹一幅挂在办公室里……”‎ 此时的王铮正坐在他的老板桌后面,副局们的落马让他脊背一阵阵发凉。‎ 到周末,王铮又去钓鱼,秋风起了,落叶萧萧,到处一片凄肃景象。他感觉自己很像《秋钓图》里的老叟。‎ 鱼漂动了,提上来却没鱼,只是鱼食没了。如此几次,令王铮气恼不已。‎ 想一想又笑了,不是吗,人在钓鱼的时候,鱼也在钓人。‎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王铮因贪钓大鱼而被鱼拉下水的故事情节,既照应了题目,又自然引出“老头”。而这“老头”,正是一条伺机钓王铮下水的“大鱼”。情节设计巧妙自然,颇具匠心。‎ B.这篇小说不仅用景物描写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而且还灵活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来正面塑造主人公王铮的形象,使主人公形象有血有肉,性格鲜明。‎ C.王铮因喜欢钓鱼而收了《秋钓图》,又因怕出事而上交给反贪局,还叫人临摹了一幅挂于办公室内,却让几位副局长误会并受贿落马。这说明他廉洁奉公,深谙做官防“钓”之道。‎ ‎ D.文末写“他感觉自己很像《秋钓图》里的老叟”,一是因为当时秋风阵阵,落叶萧萧,一叟一竿,独钓寒池,暗合《秋钓图》的意境;二是因为差点落马的他感受到了画中钓叟远离世俗,超然物外的不易与孤独,揭示了主旨。‎ ‎5. 王铮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6.本篇小说以“鱼钓”为题,你认为这个题目好在哪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5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小题。‎ 曾鲁,字得之,新淦人。年七岁,能暗诵《五经》,一字不遗。稍长,博通古今。凡数千年国体、人才、制度沿革,无不能言者。以文学闻于时。元至正中,鲁帅里中豪,集少壮保乡曲。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议者。人号其里曰君子乡。洪武初,修《元史》,召鲁为总裁官。史成,赐金帛,以鲁居首。乞还山,会编类礼书,复留之。时议礼者蜂起。鲁众中扬言曰:“某礼宜据某说则是,从某说则非。”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鲁让曰:“袭帕误耳,纳贡称籓而不奉正朔,于义何居?”使者谢过,即令易去。安南陈叔明篡立,惧讨,遣使入贡以觇朝廷意。主客曹已受其表,鲁取副封视之,白尚书诘使者曰:“前王日熞,今何骤更名?”使者不敢讳,具言其实。帝曰:“岛夷乃狡狯如此耶!”‎ 却其贡。由是器重鲁。五年二月,帝问丞相:“鲁何官?”对曰:“主事耳。”即日超六阶,拜中顺大夫、礼部侍郎。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吏部持典制,不之许。戍将捕获倭人,帝命归之。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未几,命主京畿乡试。甘露降钟山,群臣以诗赋献,帝独褒鲁。是年十二月,引疾归,道卒。淳安徐尊生尝曰:“南京有博学士二人,以笔为舌者宋景濂,以舌为笔者曾得之也。”鲁属文不留稿,其徒间有所辑录,亦未成书云。 ‎ ‎(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 B. 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 C.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 D.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五经》: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儒教国家化由此开始。‎ B.礼:含义丰富,主要有三,一指礼制,指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二指礼仪,指具体的礼节仪式;三指礼貌,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 C.洪武:明朝第一个年号,当时在位皇帝为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在击破各路起义军后,于应天府称帝,定都北京,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D.京畿:本意即“位于国之中央的都城”,后来指京城及其周边地区。从周代开始,把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称为“王畿”。唐时有京畿道,宋时有京畿路。‎ ‎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曾鲁记忆超群,博古通今。他少时就能一字不漏的背诵《五经》,并通晓漫长历史中国家体制、人才、制度沿革等知识,其文章才学颇为闻名。‎ B.曾鲁文采出众,常得褒奖。他草拟的诏书以及赋写的诗歌,也深得皇上赞赏,皇上认为他的文章可以反映出文运的昌盛,为此破格提升了他的官职。‎ C.曾鲁谙熟礼法,深得器重。当时议礼者与之有辩诘,他一一列举传记告知对方;高丽的文书、安南陈叔明的上表,均被曾鲁看出礼法细节上的错误,因此,他受到皇帝的器重。‎ D.曾鲁编撰有功,赐赏丰厚。他担任总裁官负责《元史》的编撰,书成之后,以他为首功,给予金帛赏赐;他打算辞官归隐,却未得允许,朝廷又留下他负责编类礼书。‎ ‎1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吏部持典制,不之许。(4分)‎ 译: ‎ ‎(2)鲁属文不留稿,其徒间有所辑录,亦未成书云。(4分)‎ 译: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两小题,9分)‎ 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D.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1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蜀道难》诗中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3)《登高》直接描述杜甫一生失意流离,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秋兴八首》虚实结合既写景物也寓时事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 ‎ ‎(5)《琵琶行》中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 , 。”‎ ‎(6)李商隐《锦瑟》中“ , ”两句,借用“珠”“玉”典故创设出一种对理想可望而不可即的情景,表达了悲哀之情。‎ ‎(四)课内文言文阅读(9分)‎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约束、制止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打开 B. 数罟不入洿池 数:密 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陈述 C.他生未卜此生休 卜:预料 却坐促弦弦转急 却:退回 D.可以横绝峨眉巅 横绝:飞越 开国何茫然 茫然:失意的样子 ‎15.下列各项加点词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 A.遂命酒 B.填然鼓之 C.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D.王无罪岁 ‎1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黄道带分为十二次,各有定名,每次以二三个星宿为星官, 分别配属于各诸侯国,称为分野。秦是井宿的分野,蜀是参宿的分野;由秦入蜀,故称 “扪参历井”。‎ B.白帝城,位于重庆市奉节县城城东十里的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据蜀,自号白帝,曾在白帝山筑城,名白帝城。‎ C.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D.青衫,黑色单衣,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也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官职低。‎ 三、文学名著阅读(5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面问题。(5分)‎ 一日,甲方梳洗完了,只见乙笑吟吟的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甲笑道:“共记得多少首?”乙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甲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乙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甲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乙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甲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乙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17.请填写出文段中甲、乙的人物姓名。(2分)‎ 甲: 乙: ‎ ‎18.以上场景最可能出自《红楼梦》哪个回目?( )(3分)‎ A.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院夜拟菊花题 B.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 C.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D. 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胡庸医乱用虎狼药 ‎ 四、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3分) ‎ A.敕(cì)造 憨(hān)厚 簇(chù)拥 赦(shè)免 ‎ B.笑靥(yàn) 忖(cǔn)度 悚然(sǒng) 窈陷(yōu)‎ C.陪侍(shì) 顽劣(liè) 炮烙(luò) 放诞(dàn)无礼 ‎ D.宽慰(wèi) 厮混(hùn) 呜咽(yè) 敛声屏(píng)气 ‎ ‎20.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A.我们主张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一致、贡献与索取一致的观点,并不是主张把人生的价值仅仅归结到对个人需要的满足和个人向社会的索取上。 ‎ B.我们仔细调查研究的结果,认为他要负全部责任,但他却百般抵赖,拒不承担由于酒后开车超速行驶致使大桥护栏被撞毁的损失。 ‎ C.要想在此刊物上发表文章,字数必须控制在5000字以内,为了精简字数,我们不得不对文章略加删改一些。‎ D.在对WTO问题的关注上,过去主要集中在行业、企业等方面所面临的压力上,多是从微观层面考虑问题,而对于经济体制等宏观问题却思考甚少。‎ ‎21.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寄居在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工人党,对土耳其的装腔作势根本不以为然,并认定土耳其军队只是空摆着架式,并不会大动干戈,攻进伊拉克北部。‎ B.曾几何时,汶川是那样的美丽,然而可恶的地震使数万人葬身灾难之中,使几十年来的建筑毁于一旦。‎ C.在这次抗震救灾的第一线,记者不顾危险与劳累,耳濡目染了许许多多感人肺腑而又平凡的故事。‎ D.改革,他们荜路蓝缕;实践,他们戮力同心。“资源节约、清洁环保、生态优良”已成为他们科学发展冶炼工业的不刊之论。‎ ‎22.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在不久前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咨询委员会第12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其目的是对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文献记录,通过各种先进手段进行抢救,从而使人类的记忆更加完整。‎ A.世界记忆工程又称世界记忆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的一个文献保护项目。‎ B.世界记忆名录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咨询委员会审定,用以文献和档案的保护和传承。‎ C.世界记忆遗产又称世界记忆工程,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的一个文献保护项目。‎ D.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的一个文献保护项目,是保护世界记忆遗产的重要手段。‎ ‎23.下面是某中学文学社社长给该校校长写的一封信,其中有四处在表达上不妥当,请找出来并改正。(4分)‎ 尊敬的程校长:‎ 您好!‎ 我是敝校星云文学社的社长,我社想出版一本名为《放飞梦想》的书。这本书收录了我社同学的102篇作品,是我们文学社成员智慧的结晶。请您抽出时间拜读,为这本书写一篇序言。您是著名的教育家,能得到您的鼎力相助,我社一定会蓬荜生辉。希望您能同意,在此敬谢不敏!‎ 祝您工作顺利!‎ ‎ 某某中学星云文学社 ‎2018年5月6日 (1) ‎ 改为 ;‎ (2) ‎ 改为 ;‎ (3) ‎ 改为 ;‎ (4) ‎ 改为 。‎ 五、写作(60分) ‎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 老师不敢惩戒学生的现象,近年来频频引发热议。日前,《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草案)》公开征求社会意见。草案中明确了中小学教师的管教权,提出:“中小学教师对学生上课期间不专心听课、不能完成作业或者作业不符合要求、不遵守上课纪律等行为可以采取一定的教育惩罚措施”。 ‎ 对于以上这则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莆田六中2018-2019年度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参考答案 ‎1.A【解析】 B项,结合文本内容“古代既没有稿费制,更无广告分成一说,玩自媒体靠什么获取报酬?靠‘打赏’。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打赏而来”分析可知,“便因汉宣帝赏赐王褒而来”错误。C项,结合文本内容“唐代时,现代很流行的稿费制已出现,在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一条创收的渠道”分析可知,“很流行”错误。D项,结合文本内容“‘写软文’被一些现代媒体人视为一种心照不宣的创收手段”“司马相如本人也没有回避此事,他在序中如实交代”分析可知,“古代文人‘写软文’都是心照不宣的”于文无据。‎ ‎2.C【解析】C项,结合文本内容“ 稿费在古代通称‘润笔’。在唐朝,不少文人已能获得很高的润笔……这一词最早使用在东汉末文人蔡邕的身上,由此可见,润笔早在汉代即已存在”分析可知,“证明古代文人润笔很高”分析不当 ,应该是论证了“唐代时,现代很流行的稿费制已出现”。‎ ‎3.B【解析】B项,结合文本内容“尤其是韩愈,他最擅长写墓志、碑文,高的话一篇碑文就能拿到‘(黄)金数斤’,时人曾讥之为‘谀墓金’。看来,为了拿到润笔,韩愈在志文中未少用阿谀奉承之词”分析可知,假设关系不成立,篡改文意。‎ ‎4.(3分)C(强加因果,由前面的理由不能得出王铮“廉洁奉公”。)‎ ‎5.(4分)①头脑清醒,谨小慎微,警惕性高:他借钓鱼来躲清静,手机号只让老婆知道,自己开车去水库,不私自与开发商赵强吃饭,收了《秋钓图》交给反贪局,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因贪“大鱼”却被“鱼”钓等。②为人低调:他不向老头透漏自己的身份,不以官位骄人等。③有人情味:受了老头的好处,一定要“还礼”;他答应在同等条件下帮老头儿子的忙等。④有一定的原则性:老头送他《秋钓图》,他先问价值,再酌情收下,说明他也珍惜这份友情,但又不想违背组织原则,他拒绝赵强的吃请,上交《秋钓图》等。⑤想洁身自好却又不能免俗:他身在官场,却向往渔翁的远离是非,逍遥自在的生活。这说明他洁身白好。但他还是拿了《秋钓图》,只因害怕党纪国法才交到反贪局。这说明他不能免俗。 (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4分)‎ ‎6.(6分)以“鱼钓”为题好处如下:①“鱼钓”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本文以“鱼钓”为暗线,即以不法商人赵强用一幅 《秋钓图》来钓王铮局长下水的过程为线索。一线串珠,结构紧凑。②以“鱼钓”为题可以概括整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本文开头写了王铮因钓大鱼而被鱼钓的情节,中间写开发商赵强如何钓王铮下水的过程,结尾写了王铮感受到鱼在钓人的心理活动描写。③以“鱼钓”为题,能更好地塑造主人公形象。王铮在钓鱼时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鱼”‎ 给钓了,这就塑造了他头脑冷静,自我克制,警惕性高的性格特点。④以“鱼钓”为题,更有利于揭示主旨。平常只听说“人钓鱼”,可作者偏以“鱼钓”为题,意在警示有些“大鱼”会投其所好,时刻试探着把干部拉下水。干部要时刻保持警惕,廉洁自律,警钟长鸣,有力地揭示了主旨。⑤以“鱼钓”为题,可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答对一点2分,答对二点4分,答对三点6分)‎ ‎【答案】‎ ‎7.A(断句的关键,还是文意的理解,应主要根据大意来推断)‎ ‎8.C(定都南京——应天府)‎ ‎9.B(破格提升官职是后来的事)‎ ‎10.(1)曾鲁因“顺”字冒犯自己父亲的名讳而推辞,上朝奏请降一个品级。吏部坚持典章制度,不同意他的请求。(得分点:“犯”、“持”、“不之许”宾语前置与句意各1分)‎ ‎(2)曾鲁写文章不留稿子,他的门徒里偶有辑录,也没有成书。(得分点:“属”、“徒”各1分,句意2分)‎ ‎【译文】‎ 曾鲁,字得之,新淦人。七岁时,能默诵《五经》,一个字不漏。年岁稍长,博通古今。凡几千年国家体制、人才,制度沿革,没有不能够道出的。依凭文章才学闻名于当时。元朝至正年间,曾鲁率乡里豪杰,召集少壮男子保卫家乡。他多次准备好酒肉,给乡里人讲述顺逆的道理。大家都遵守他的规约,没有人敢做不义的事情。人们称他们乡为君子乡。洪武初年,撰修《元史》,召曾鲁为总裁官。《元史》修成,赏赐金银玉帛,以曾鲁居首功。曾鲁请求归乡,适逢编修归类礼书,又留用了他。当时议论礼的人蜂起。曾鲁在众人中扬言道:“某礼应依据某说则对,依从某说则不对。”有与他争辩诘问的,他一定一一举传记来告知。不久曾鲁被授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去世,高丽派遣使者来拜祭。曾鲁索取高丽文书一看,文书外边裹袭金龙黄帕,文书不署洪武年号。曾鲁责备道:“用袭帕是错误的,纳贡称藩却不奉正朔,有何居心?”使者为过错道了歉,马上命令换去。安南陈述明篡位自立,害怕被讨伐,派使者入朝进贡以观测朝廷的意图。主客曹已经接受了安南的进表,曾鲁取其副本审视,告诉尚书,尚书诘问使者道:“安南以前的王名日熞,如今为什么突然改名?”安南使者不敢隐讳,完全道出了其中的事实。皇帝道:“岛夷竟狡狯到如此程度啊!”退回了安南的进贡。从此器重曾鲁。洪武五年二月,皇帝问丞相:“曾鲁是什么官?”丞相答道:“主事罢了。”皇帝当日便破格提升六个品级,拜曾鲁为中顺大夫、礼部侍郎。曾鲁因“顺”‎ 字冒犯自己父亲的名讳,上朝奏请降一个品级。吏部坚持典章制度,不同意他的请求。戍边将领捕获倭人,皇帝命令放归他们。儒臣草拟诏书,皇上看了曾鲁的稿子后大喜道:“不久前陶凯为文已能引起人的感叹,曾鲁又能如此,文运大概昌盛了吧!”不久,被命令主持京畿乡试。甘露降临钟山,群臣用诗赋敬献给皇帝,皇帝只褒奖了曾鲁。这年十二月,曾鲁称病告归,于路途中去世。淳安徐尊生曾说:“南京有博学之士二人,用笔为舌的是宋景濂,用舌为笔的是曾得之。”曾鲁作文不留稿子,他的门徒里偶有辑录,也没有成书。‎ ‎11.C (A.“五言古体诗”有误,应为“五言律诗”。B.“用笔着力表现”的不应该是“山野”与“江水”,而应该是“营”与“城”。D.“次写想象之景”有误,应为“眼前实景”。) 12.①借景抒情、用典(借古抒情)。(答对一点即可得1分)②对吕蒙、刘备的缅怀、敬仰之情;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伤悲。(一点2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4)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5)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6)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 ‎14.D(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15.C ‎16、D.(“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17、林黛玉 香菱(2分,每空1分)‎ ‎18、B ‎19、C ‎20、A(B.主谓搭配不当。把“认为”改为“证明”;或把“结果”去掉,改为“我们通过调查研究,认为他要负全部责任”。C.“一些”与“略加”重复,删掉其中一个。D滥用介词,“在对……的关注上”去掉“在……上”;)‎ ‎21、D(A指不认为对。应改为“不以为意”。B指过去没有多久。不能理解为“过去、以前”或“不知什么时候”。C指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应该为“耳闻目睹”。)‎ ‎22、A(本文段介绍的内容是“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首先介绍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然后介绍世界记忆工程的含义,最后介绍其目的;A项“世界记忆工程又称世界记忆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的一个文献保护项目”,先介绍含义然说明目的,符合认知规律;‎ B项“世界记忆名录…”和上文衔接;C项“世界记忆遗产又称世界记忆工程”‎ 文段中没介绍,太突兀;‎ D项“是保护世界记忆遗产的重要手段”和下文重复,不恰当;)‎ ‎23、①“敝校”改为“咱们学校”(或“学校”,或删掉“敝校”) ②“拜读”改为“阅读” ③“蓬荜生辉 ”改为“倍感荣幸” ④“敬谢不敏”用词不当。删除或改为“在此先表谢意”‎ 范文:‎ 老师不敢惩戒学生,近年来频频引发热议。日前,《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公开征求社会意见。草案中明确了中小学教师的管教权,提出:“中小学教师对学生上课期间不专心听课、不能完成作业或者作业不符合要求、不遵守上课纪律等行为可以采取一定的教育惩罚措施”。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过去,教师享有很高的权威,惩戒学生乃天经地义。对于罚站、面壁等惩戒措施,学生、家长也理解、认可。一些家长甚至会“恳求”老师,孩子不听话就好好管。现在呢?随着未成年人保护法规细化,人们权利意识增强,孩子在家庭里的“地位”攀升,一些家长对学校惩罚的容忍度悄然变低,轻则挺身而出、讨要说法,厉害的会大动肝火、闹出大动静。如此一来,一些老师自然会“明哲保身”、谨言慎行。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教师的价值,绝不只是传播知识,更要塑造灵魂、培育新人,而适度的惩戒、管教至关重要。也因此,近年来,类似“把戒尺还给老师”的呼吁颇多,赋予老师合理的惩戒权几成共识。然而问题在于,这些“好意”教师们只能心领;没有法律撑腰,教师仍会心存顾虑。 制度是管长远、管根本的。以法律的形式对管教权进行明确,属于为教师群体赋权,为他们“壮胆”、撑腰。这一尝试,不仅是对教师的保护,更是裨益学生之举。当然,能否把“戒尺”用好,还有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可操作性。“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只有细化、明确化,才更有可操作性。比如草案明确指出可以采取“一定的教育惩罚措施”。那具体可以如何惩罚?“清单式”管理或许难以实现,但至少可以将一些原则性的内容予以明确,比如不能造成身体损伤,不能采取人格侮辱,不能影响学业,等等。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厘清边界,才能把握好尺度,才能将管教权落到实处。 二是“环境”。“戒尺”如何用、能否用,既是尺度问题,更是家校互动的问题。有些家长将老师的惩戒视为受“欺负”,甚至觉得上学是购买了教育服务而不是来受气的……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取得共识,才能为教育惩戒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为此,切实做好宣传引导、对话沟通,让更多家长从内心深处明白管教的必要性,非常重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