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空港新区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运城市空港新区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

www.ks5u.com 山西省空港一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9月)‎ 高一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秋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但对这个节日是怎么起源的,又源于何时等问题,历来说法不一。笔者近读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其卷二有关于中秋节起源的记载,对回答中秋节是怎么起源和源于何时这两大问题大有作用。现将这段文字照录如下:‎ 十五日,寺家设馎饦饼食等,作八月十五之节。斯节诸国未有,唯新罗国独有此节。老僧等语云:新罗国昔与渤海相战之时,以是日得胜矣,乃作节,乐而喜舞,永代相属不息。设百种饮食,歌舞管弦以昼续夜,三日便休。今此山院追慕乡国,今日作节。‎ 此文所记为唐文宗李昂开成四年(839)事。‎ 圆仁关于中秋节“诸国未有,唯新罗国独有此节”的记载,大致可信。因为我国古代一些专记岁时的专著如汉崔亮《四民月令》、晋周处《风土记》、梁宗擦《荆楚岁时记》、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唐韩鄂《岁华记丽》等书,均未记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事;类书如编于唐初的《艺文类聚》、唐中期编《初学记》等,其岁时部亦不记八月十五中秋节;唐以前流传下来的民间日用书《书仪》,也不记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这些似乎都告诉我们,唐以前,中秋节或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 再来看看当时文人在八月十五的聚会,就可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即八月十五夜,他们都习惯于在一起吟诗赏月。如《白居易集》中,就留下了《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值对月忆元九》《八月十五日夜对酒玩月偶题是诗》(卷十四)《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卷十七)《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月》《答梦得八月十五日夜玩月见寄》(卷三十一)等五首以“八月十五日夜”为题的诗作,若不是把此日夜当作节日,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说,至少中唐人已经把八月十五日夜当作节日,说中秋节起源于唐代,当非无据。‎ 此节得以从新罗“引进”,有其深厚的汉文化基础。‎ 首先,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八月十五夜的月亮,唐欧阳詹所言:“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中;取于月数,则蟾兔圆。”这种看法,代表了崇尚中庸之道的国人意识。“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正好说明八月十五日夜是立节的佳辰。‎ 其次,关于月的诸多神话传说,也是中秋节形成的节俗文化基础之一。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传说,均极为优美和富于传奇性。‎ 其三,古礼“秋分夕月”和秋社俗,也应是中秋节形成的又一个文化基础。秋分和秋社均为八月节,其时间一般都在八月十五日前后,甚或同时。如唐文宗开成五年(840)秋社日为八月十五日,次日即为秋分。社日是农业大国的重要农事节日。社为土地神,“王为群姓立社,曰太社;王自为立社,曰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社日是祭社神的日子,分春秋二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祭社神,叫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祭社神,叫秋社。前者“祈年”,后者“庆有年”。两次社祭,家家户户“结综会社”,非常隆重。秋社和秋分这两个传统节日在八月十五日前后一两日或同时,毫无疑问对中秋节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 ‎(节选自《文史知识》,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节日中秋节在中国的起源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B. 中唐时代,民间已经盛行中秋节,此节的民间文化已比较普及。‎ C. 从文献记载看,唐以前,中秋节应该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D. 中唐人已经把八月十五日夜当作节日,说中秋节起源于唐代,可成定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引用日僧圆仁的文字,目的是证明中秋节起源于新罗。‎ B. 文章列举古代文献,进一步补充论证日僧圆仁的分析是大致可信的。‎ C. 文章罗列白居易的诗作,是为了佐证当时文人习惯在八月十五吟诗赏月。‎ D. 文章选用诗句“最团圆夜中秋”,指出八月十五月团圆,适合确立为节日。‎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深厚的汉文化基础是中秋节起源问题中值得探讨的价值内涵。‎ B. 唐欧阳詹言说,是为了显示国人崇尚中庸之道的意识渗透在节日文化之中。‎ C. 周天子为自己确立的社,叫王社;晋侯为百姓确立的社,叫国社。‎ D. 2018年立秋后第一个戊日是8月14日,可知9月23日(秋分),也即社日。‎ ‎【答案】1. D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D项,“中唐人已经把八月十五日夜当作节日,说中秋节起源于唐代,……定论”错误,第一段说“历来说法不一”,而且第五段也说“当非无据”,可见“定论”一说错误。‎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A项,“文章引用日僧圆仁的文字,目的是证明中秋节起源于新罗”错误,从文中来看,引用日僧圆仁的文字“目的应是”引入一种中秋节起源的说法,并且借此进一步分析“深厚的汉文化基础”。‎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B项,“唐欧阳詹的言说,是为了显示国人崇尚中庸之道的意识渗透在节日文化之中”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七段说“这种看法,代表了崇尚中庸之道的国人意识”,由此可知,“国人崇尚中庸之道的意识”是作者的观点,不是欧阳詹的观点。‎ 故选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 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亲爱的丽丽姑娘 陆清时 每次遇到名字叫丽的女孩,我都会深觉这个女孩生来就不受重视,好像就此被打上了平凡的标签一样。‎ 很久以前在我认识陈丽的时候,我就是这么想的。我们从小一起长大,陈丽在学业上毫无天分,和我隔着一条过道坐着,支着脑袋昏睡沉沉,永远睡不醒的样子。她的座位也被越移越后,老师们提起她总像面前有只苍蝇那般不耐烦。‎ 高中总开那种要命的家长会,陈丽和她妈妈坐在角落里,两人一模一样的表情,支着头像要睡觉的样子。我妈奋笔疾书记着老师说的话,忙里偷闲还要嘲笑她们:“有其母必有其女啊。”我没有说什么,但是心里的嘲笑肯定是有的。‎ 因为走得近,班主任总让我帮陈丽补课,好像不让她拖班级后腿是我的义务一样一有时候给她讲数学题,看她心不在焉的样子就忍不住来气,我一生气她就跑到楼下小超市买柠檬奶茶、妙芙蛋糕哄我。陈丽的零用钱总是比我多,她做好多副业,比如代借漫画书、代买电影票、代送鲜花。陈丽为这些小本生意忙得不亦乐乎,拿个小账本在我面前算得格外顺j留,还自己发明了一个类似复式记账的记账方法。‎ 成长总会经历些不可预料的意外,而那时候,陈丽表现得异常坚强。她开出租车的爸爸在她高二那年得肺癌拖了半年去世,她拉着我在小区门口呆坐了两个小时就转头对我说:“我好了,谢谢你陪我。”后来我觉得,可能陈丽就是在那个晚上长大的,她把所有失去的悲伤、对生活的恐惧、对未来的不安都凝结到了一起,转化为对赚钱的热爱,隔壁班有两个女生吃着陈丽大热天跑腿买来的可爱多,还嘲笑她:“你说那个陈丽是不是想赚钱想疯了。”那一瞬,我有点心疼陈丽。当我们不愿意坐公交出门就打出租的时候,陈丽已经因为给快餐店送外卖而对这个城市的道路了如指掌、陈丽绑一个高高的马尾,光亮的额头上总是一层汗。‎ 一小时八块钱的工资,风雨无阻。有几次我问她:“累不累”,她笑了笑,擦擦汗,然后转身就开始忙碌。‎ 高考结束后,陈丽和我都考到了苏州的大学。我学音乐,她念大专的会计专业,时不时她会来看我。要我带她去我们学校的食堂吃饭。食堂的饭莱明明那幺难吃,她却总是吃得津津有味。四年的时间里,我忙着谈恋爱,陈丽忙着赚钱。从一开始的做家教、发传单到之后办兼职中介、办健身教室。毕业的时候我的爱情结束了,工作没有着落。陈丽却成为开店的老板,对于经营生意头头是道。这中间经历的困苦与欺侮,陈丽说起来总是轻描淡写。‎ 毕业的时候,因为在学校毫无建树,我的毕业履历看起来苍白无力。陈丽鼓励我再怎样也要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陈丽用她那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了某某妇产科医院,给了我一场个人小提琴独奏会的赞助。我有些不乐意,谁愿意挂名一个妇产科医院啊,想想就觉得丢人.陈丽看着我只说了一句话:“尊严都是自己挣的,那种面子上的自尊不值钱。”‎ 那场看起来有些滑稽可笑的小提琴独奏会为我的大学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掌声响起来的时候,我看向观众席的陈丽。她捧着一束鲜花,笑容真诚而欣慰,好像是我替她完成了什么一样。‎ 我忽然想起我们年少时的那张合影,还是在大院子里,并肩站在葡萄藤架子下,穿着新发的校服蓝裙子,一个笑着,一个皱着眉。照片因为有些曝光过度而显得天光格外亮,格外明媚我这样望着陈丽,突然想流泪。那是我亲爱的丽丽姑娘。‎ ‎(选自《2012中国微型小说年选》)‎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家长会时,陈丽和她妈妈坐在角落里,两人表情一模一样,支着头像要睡觉的样子,说明陈丽从小就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B. 陈丽做过许多副业,很有经济头脑,说明她并非一无是处,只是现有教育评价制度无法对她做出全面评价,小说反映出一定的社会现实问题。‎ C. 陈丽性格坚强,面对成长中经历的困苦和欺侮总是轻描淡写,从不抱怨,她对尊严的认识表现了她不畏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D. 小说倒数第二段写年少时的合影,以“格外亮”“格外明媚”意在突出陈丽的形象,也表现出“我”对陈丽的感激和对陈丽认识上的转变。‎ ‎5. 小说中的“我”在塑造“陈丽”的形象上有怎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6. 小说在整体结构安排上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作用:‎ 反衬(或对比)。表现:①以“我”对陈丽的帮扶反衬陈丽在学业上的不佳表现。②以“我”出门打出租、嫌食堂饭难吃、谈恋爱反衬陈丽的勤快、乐观。③以“我”毕业时的毫无建树反衬陈丽经营上的成功。④以“我”的好面子、怕丢人反衬陈丽对尊严认识的深刻。 ‎ ‎6. 小说整体结构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开头部分把陈丽塑造得有些令人生厌,但后面就逐步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个有着自己的追求和成绩的可爱形象。先从名字上写陈丽的平凡,再写陈丽在学业上的“毫无天分”。从写她做好多副业开始,形象开始转变;直到写她帮“我”开独奏音乐会,“我”对她的认识彻底转变。‎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项,“陈丽从小就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错误,这一说法没有依据,文章二、三两段只是说“陈丽”“和我隔着一条过道坐着,支着脑袋昏睡沉沉,永远睡不醒的样子”“和她妈妈坐在角落里,两人一模一样的表情,支着头像要睡觉的样子”,但这无法说明她从小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从题干的要求来看,本题问的是“小说中的‘我’在塑造‘陈丽’的形象上有怎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是针对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作用设题,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到衬托或对比反衬的作用。从文中来看,高中时候,“班主任总让我帮陈丽补课,好像不让她拖班级后腿是我的义务一样一有时候给她讲数学题,看她心不在焉的样子就忍不住来气,我一生气她就跑到楼下小超市买柠檬奶茶、妙芙蛋糕哄我”,这里借助“我”在学习上对陈丽的帮扶来反衬其学习上的不佳; “当我们不愿意坐公交出门就打出租的时候,陈丽已经因为给快餐店送外卖而对这个城市的道路了如指掌”,上大学的时候,“食堂的饭莱明明那幺难吃,她却总是吃得津津有味。四年的时间里,我忙着谈恋爱,陈丽忙着赚钱”,打出租、嫌弃食堂饭菜难吃、谈恋爱反衬陈丽的勤快乐观懂事;毕业的时候,“我”是“爱情结束了,工作没有着落”“在学校毫无建树,我的毕业履历看起来苍白无力”,而陈丽则是“成为开店的老板,对于经营生意头头是道”,面对“尊严”问题,“我有些不乐意,谁愿意挂名一个妇产科医院啊,想想就觉得丢人.陈丽看着我只说了一句话:‘尊严都是自己挣的,那种面子上的自尊不值钱’”,考生针对这些进行分析即可。‎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明确要求,如本题“小说在整体结构安排上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然后回顾小说结构的特点有哪些,如悬念法、误会法、对比法、突转法、抑扬法,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从文中来看,“陈丽”的形象前后发生突转,如小说一开始说“陈丽每次遇到名字叫丽的女孩,我都会深觉这个女孩生来就不受重视,好像就此被打上了平凡的标签一样”“陈丽在学业上毫无天分,和我隔着一条过道坐着,支着脑袋昏睡沉沉,永远睡不醒的样子”“她的座位也被越移越后,老师们提起她总像面前有只苍蝇那般不耐烦”“看她心不在焉的样子就忍不住来气”“她做好多副业,比如代借漫画书、代买电影票、代送鲜花。陈丽为这些小本生意忙得不亦乐乎”“她把所有失去的悲伤、对生活的恐惧、对未来的不安都凝结到了一起,转化为对赚钱的热爱”,此时的“陈丽”不爱学习,不思进取,看似令人生厌;但后文写“陈丽”“忙着赚钱。从一开始的做家教、发传单到之后办兼职中介、办健身教室”“成为开店的老板,对于经营生意头头是道。这中间经历的困苦与欺侮,陈丽说起来总是轻描淡写”“陈丽用她那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了某某妇产科医院,给了我一场个人小提琴独奏会的赞助”“她捧着一束鲜花,笑容真诚而欣慰,好像是我替她完成了什么一样”,这时候的陈丽积极向上,展现出自己的能力。由此可知,本文使用抑扬法。‎ ‎【点睛】一般从四个方面考虑次要人物的作用:一般从四个方面考虑次要人物的作用:对情节的作用,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在一些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对主要人物的作用,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从而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也就是说,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现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对环境的作用,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很多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揭示主题,增添魅力,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从公安部交管局召开的全国视频会获悉,今年以来,全国公安交管部门严抓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现象治理,查处不礼让斑马线违法行为同比上升3.4倍,因不礼让斑马线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8%和9.3%。‎ 公安部数据显示近3年来在斑马线上发生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事故中,约9成是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导致。为进一步整顿城市交通秩序,公安部交管局要求各地创新管理举措。各地要安排民警、辅警在行人过街流量大和未设置交通信号灯的斑马线处执勤,适时组织执法小分队加强重点路段、路口整治,加大现场查纠力度。各地公安交管部门还要对非机动车道、人行横道及信号灯和标志标线进行全面排查整改,确保交通信号设施有效、科学、规范。‎ 公安交管部门还将联合其他相关部门一同参与,如会同交通运输等部门,组织公交车、出租车等车辆驾驶人带头遵守让行规定;会同文明办、团委等部门,动员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工作人员以及文明交通志愿者参加文明交通劝导和体验活动等。‎ 各地公安交管部门要认真分析本地斑马线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坚持零容忍、全覆盖、严执法,像治理酒驾一样,深入推进不礼让斑马线治理,牵引城市交通秩序整体提升,带动市民文明素质和法治意识整体提升。‎ ‎(摘编自新华社《今年因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造成伤亡的事故同比下降》,有删改)‎ 材料二:‎ 从长沙市城区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辖区分布情况来看,岳麓区、雨花区、开福区事故数量最多,占全市城区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数的80%。‎ 从全市城区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时间分布情况来看,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高发时段为夜间18~24时;雨花区则为上午6~12时居多,其余时段分布较为平均。‎ 从全市城区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受害人年龄分布情况来看,除天心区外,其他区域,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受害人年龄以50岁以上居多。‎ ‎(摘编自红网综合《大数据告诉你“斑马线上的安全”有多重要》,有删改)‎ 材料三:‎ 江苏宿迁是一个地处苏北,在全国知名度并不高的地级市。然而,交通治理工作却走在了全国前列,甚至已经达到欧美发达国家水平,私家车礼让率高达90%以上。取得这样的成绩,根本原因就在于交管部门有着较强的责任意识,不断创新交通管理工作的新手段和新方法,对不礼让斑马线的行为严管重罚,从而使私家车主逐渐养成了礼让斑马线的文明习惯。‎ ‎(摘编自萍乡文明网《礼让斑马线不应“公”“私”有别》,有删改)‎ 材料四:‎ 礼让斑马线的本意是深化城区交通秩序整治,提高广大市民的交通法治观念和文明交通意识,让人人都可以享受秩序交通带来的好处。我们不该单单纠结于目前实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应从自身做起,遵守秩序。对于交警来说,应对如何礼让行人有权威解读:对于司机来说,积极了解政策;对于行人来说,也不应有恃无恐,应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斑马线的文明需要保证司机与行人之间的平衡。对司机的违法行为坚决惩戒,同时对于行人的违法行为也绝不姑息。只有建立起车与人共同对规则的遵守和敬畏,心中都有了“火线”,才能真正实现斑马线文明。‎ ‎(摘编自胶东在线《礼让斑马线彰显城市文明的一道独特风景线》,有删改)‎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第一段引用公安部交管局会议提供的相关数据,说明我国对机动车在斑马线前不礼让现象的治理效果明显。‎ B. 材料二介绍了长沙市发生涉及行人交通事故的一些数据,并分别从辖区、时间和受害人年龄三方面介绍了这些事故的分布情况。‎ C. 较强的责任意识和不断创新的能力是江苏宿迁交通治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主要原因,严管重罚是该地区交通管理的主要手段。‎ D. 根据材料四可知,礼让斑马线的真正实现需要设定规矩并人人遵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广大市民的交通法治观念和文明交通意识。‎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材料一看,在斑马线上发生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事故中,多数是机动车的责任,说明要实现斑马线文明,应重点解决司机违规问题。‎ B. 在涉及行人事故占一般程序交通事故比率和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占涉及行人事故比率中,死亡率均超过受伤率。‎ C. 根据材料二中提供的数据,我们能够了解到岳麓区与开福区在夜间18-24时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50岁以上行人造成的事故率应该较高。‎ D. 虽然四则材料针对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现象各有侧重点,但是材料一、四侧重介绍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而材料二、三却侧重分析事故原因。‎ ‎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在“礼让斑马线”这个问题上交管部门和司机、行人应有的做法。‎ ‎【答案】7. B 8. A ‎ ‎9. 交管部门:创新管理举措,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司机行人:了解政策,遵守交规。‎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材料,圈出与选项相关的内容,并与选项进行比对。‎ B项,“材料二……并分别从辖区、时间和受害人年龄三方面介绍了这些事故的分布情况”错误,从材料二来看,材料从三方面介绍的是全市城区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的分布情况,不是涉及行人交通事故的分布情况。‎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题干问的是“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材料中找到相关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 项,“在涉及行人事故占一般程序交通事故比率和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占涉及行人事故比率中,死亡率均超过受伤率”错误,从材料二图表折线走向来看,下折线显示“未超过”;‎ C项,“根据材料二中提供的数据,我们能够了解到岳麓区与开福区在夜间18-24时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50岁以上行人造成的事故率应该较高”错误,不能简单合并时间和年龄两方面信息得出这一结论;‎ D项,“虽然四则材料针对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现象各有侧重点,但是材料一、四侧重介绍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而材料二、三却侧重分析事故原因”错误,材料二侧重从长沙全市城区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的数据分析得出斑马线上的安全很重要的结论,而材料三则侧重说明对不礼让斑马线行为严管重罚的效果。‎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明确题干要求,如本题“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在‘礼让斑马线’这个问题上交管部门和司机、行人应有的做法”,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信息,并从“交管部门”“司机行人”角度进行概括。如材料一“为进一步整顿城市交通秩序,公安部交管局要求各地创新管理举措”“各地公安交管部门要认真分析本地斑马线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坚持零容忍、全覆盖、严执法,像治理酒驾一样,深入推进不礼让斑马线治理,牵引城市交通秩序整体提升,带动市民文明素质和法治意识整体提升”,如材料四“对于交警来说,应对如何礼让行人有权威解读”,由此可以概括出交管部门的做法;如材料四“对于司机来说,积极了解政策;对于行人来说,也不应有恃无恐,应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由此可以概括出司机行人的做法。‎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 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B.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很多人。‎ C.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无:无论,不分。‎ D.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哪,岂。‎ ‎11. 下列各句中“胜”字的含义与“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中“胜”字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C. 日出江花江胜火 D. 胜友如云 ‎12. 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是故圣益圣(前一个“圣”是名词,指圣人;后一个“圣”是形容词,指圣明)吾师道也(从师、学习)‎ 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书、数、礼、乐、射、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这些;才干)‎ C. 惑之不解(解决)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教育)‎ D.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形容词用作名词)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因此)‎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答案】10. B 11. D 12. B ‎ ‎13. (1)句子的停顿不知道,有疑惑不能解决,有的人请教老师,有的人则没有,知道小的学问而把大知识遗忘,我未见到他高明的地方.‎ ‎(2)李蟠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B项,“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中“众人”解释为“很多人”错误,句中的“众人”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一般的人”。‎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胜’字的含义与‘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中‘胜’字相同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意思是“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句中的“胜”是形容词,意思是“美好”;‎ A 项,“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意思是“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胜”意思是“胜利”;‎ B项,“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意思是“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胜”,尽;‎ C项,“日出江花江胜火”中“胜”意思是“超过”;‎ D项,“胜友如云” 许多良友聚集一处,“胜”指“良”“美好”。‎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B项,“六艺……书、数、礼、乐、射、御”错误,此处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第一句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或”,有的;“师”,名词做动词,从师求学;“不”同“否”;“小学”,古今异义,小的方面学习;“小”“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第二句中,“好”,喜欢;“通习”,普遍学习;“不拘于时”,被动句,“于”,被;“学于余”,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余学”,“于”,向。‎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从师的传统,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师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发太城留别田父 范成大 秋苗五月未入土,行人欲行心更苦。‎ 路逢田翁有好语,竞说宿来三尺雨。‎ 行人虽去亦伸眉,翁皆好住莫相思。‎ 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 ‎【注】诗人题注:西蜀夏旱,未行前数日连得雨,父老云:“今岁又熟矣!”太城:成都。社,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第一联写诗人将要远行,与田父离别难舍之情,也突出为秋苗未栽种而忧苦。‎ B. 第四句中的“竞”字,写出田翁们争着告诉诗人昨晚下了一场大雨的喜悦。‎ C. 第五、六句写诗人的高兴及原因:田翁们不必再为收成愁虑,可以安心生活了。‎ D. 全诗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农事和农民生活的深切关心之情。‎ ‎15. 请赏析最后一联“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的精妙之处。‎ ‎【答案】14. C 15. 这一联,运用虚实结合(或想象)的艺术手法,实写当时的满野潺潺流动的沟渠水,虚写秋社时人们杀鸡宰猪祭祀神灵,庆祝丰收,表达诗人对成都人们的真诚而美好的祝愿。(“流渠汤汤声满野”是实写当时的满野潺潺流动的沟渠水,“今年醉饱鸡豚社”是虚写秋社时人们杀鸡宰猪祭祀神灵,庆祝丰收的情景。也可把这两句都当成诗人的想象,对田野情景和未来丰收景象的想象。这虚写之景是诗人的美好祝愿。)‎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C选项“田翁们不必再为收成愁虑”不正确,根据诗句“行人虽去亦伸眉”可知“愁眉舒展”的是行人,“莫相思”是“不要挂念我”。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的能力。对诗句的赏析,可以先从诗句中的关键词入手,从对词语的赏析中体会诗句的意蕴;在赏析诗歌关键诗句时,要注重对诗句所使用的手法进行赏析;体会诗人情感,赏析古代诗歌的关键诗句要注重把握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情感可以从诗歌描写、叙述的具体内容中体会。先指出运用的艺术手法,然后阐释诗句的含义,最后分析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流渠汤汤声满野”是实写当时的满野潺潺流动的沟渠水,“今年醉饱鸡豚社”是虚写秋社时人们杀鸡宰猪祭祀神灵,庆祝丰收的情景。也可把这两句都当成诗人的想象,对田野情景和未来丰收景象的想象。这虚写之景是诗人的美好祝愿。‎ ‎【点睛】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_____”一句,以金属变化来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改变和提升,而“_____”一句,则说明了君子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原因。‎ ‎(2)在《师说》中,韩愈指出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其原因是“______,_____”。‎ ‎(3)曹操《观沧海》中,“______ ,____”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 ‎【答案】 (1). 金就砺则利 (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 闻道有先后 (4). 术业有专攻 (5). 水何澹澹 (6). 山岛竦峙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砺、利、博、参省、术业、澹澹、竦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珠海景色最美的滨海道路——情侣路上向东远眺,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 ,蜿蜒腾越于一碧万顷的海面上。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也是综合建设难度最大、最具挑战性的超级工程:在 的外海搭建使用寿命120年的钢铁巨桥,在海底40多米深处建造最长的沉管隧道,穿越30万吨级航道和白海豚保护区……可以说,每一项挑战都 。“港珠澳大桥是一座 的科技大桥,在这些世界级挑战的背后,是一系列创新攻坚和科技支撑的强力驱动。”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表示。‎ 从上空俯瞰港珠澳大桥,巨龙在离岸20多公里处倏忽隐没,再在6公里外腾空而起,( ),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其为“贝壳岛”。‎ 贝壳岛不简单。在外海“无中生有”造出两座面积10万平方米的小岛,且当年开工、当年成岛,创造了世界纪录。传统沉管隧道都是‘浅埋’,但港珠澳大桥的沉管顶部荷载超过传统沉管5倍,如果按照国外经验,采用节段式管节(柔性),有可能存在接头抗力不足、接头漏水等风险。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和“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方案。这一方案与国外专家提出的“深埋浅做”方案相比,节省了工期。‎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提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和“半刚性”沉管结构新 方案。‎ B. 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创新提出“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方案。‎ C. 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提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创新揭示了“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方案。‎ D. 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和“半刚性”沉管结构新的方案。‎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岛像蚝贝一样连接两端 B. 两端的小岛连接在一起,状似蚝贝 C. 连接两端的小岛,状似蚝贝 D. 两端的小岛像蚝贝一样连接起来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宛若蛟龙 风大浪急 前所未有 名副其实 B. 翩若惊鸿 风大浪急 前所未有 名不虚传 C. 宛若蛟龙 惊涛骇浪 空前绝后 名副其实 D. 翩若惊鸿 惊涛骇浪 空前绝后 名不虚传 ‎【答案】17. B 18. C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本题画线句子中“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和‘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方案”搭配不当,“揭示了……新结构方案”谓语和宾语不搭配,可改为“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创新提出‘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方案”,B项修改正确。A项,“提出了……受力及变形机理”搭配不当,应为“揭示了……受力及变形机理”;“沉管结构新的方案”语序不当,应改为“沉管新结构方案”。C项,“提出了……受力及变形机理”“揭示了……方案”搭配不当,应为“揭示了……受力及变形机理”“提出了……方案”。D 项,“揭示了……方案”搭配不当,应改为“揭示了……机理,提出了……方案”;“沉管结构新的方案”语序不当,应改为“沉管新结构方案”。故此题答案为B项。‎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从上文来看,语段陈述的对象是“巨龙”,也就港珠澳大桥,A项、B项、D项的主语都是“小岛”,C项的主语是“巨龙”,也就是港珠澳大桥,所以从保持陈述对象一致性的角度来看,A项、B项、D项与上文衔接不紧密,应排除。故答案应为C项。‎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翩若惊鸿,形容女子体态之美,宛若蛟龙,形容蜿蜒之态,与后文“蜿蜒腾越”搭配一致。风大浪急:指风浪很大。惊涛骇浪:凶猛而使人害怕的波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文中指外海海面的情况,用“风大浪急”恰当。前所未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空前绝后:从前没有过,此后也不会有,多用来形容某种成就或盛况,带有夸张赞叹的意味。文中说的是港珠澳大桥建设中遇到的挑战,用“前所未有”恰当。名不虚传:确实很好,不是空有虚名。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文中说港珠澳大桥是一座真正的科技大桥,用“名副其实”更恰当。故答案应为A项。‎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其含义是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地下冬眠的昆虫。实际上,①_________________,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现代气象科学表明,②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大地湿度渐高,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活动频繁。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我国南北跨度大,③_________________,“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答案】 (1). ①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昆虫并不是被雷声惊醒的/昆虫苏醒和春雷无 (2). ②惊蛰前后之所以会有雷声/惊蛰雷声的出现 (3). ③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惊蛰时并非各地都能听到雷声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①处结合语境可知,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②处结合后面原因分析,此处是对为什么惊蛰前后有雷声的解释;③处结合“南北跨度大”分析,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 ‎21.下面是某服务中心为方便群众办事而提供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答案】参考答案:群众办事应提供相关材料,服务中心受理后,属于协办件的,弄清协办原因;属于代办件的,明确代办承诺;属于即办件的,就即收即办,然后将受理结果反馈给办事的群众,并做好汇总上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分析图的类型,如本题是“流程图”,然后抓住流程图的命名以及图上箭头的指向,按照顺序陈述出来即可。从题干可知,这是“某服务中心为方便群众办事而提供的流程图”,第一步是群众将材料提供给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受理后分为三类,即协办件、代办件、即办件,其中协办件要查明协办原因,代办件要明确代办的承诺,即办件要即收即办,完成这一步后,将受理的结果反馈给群众,并汇总上报。‎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每个人都怀揣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然而,什么是梦?什么又是梦想?梦是期待,而梦想是坚强--是你把飘渺的梦坚持作为自己理想的勇气和执著,是你对自己负责的最高境界。但扪心自问,我们有多少人能够成就自己心中最初的梦想?我们的梦想,是一个简单的信念,是一份对自己未来与生命的责任。也许,是二十岁的豪情壮志;也许,是青春期的迷茫与冲动;也许只是一份平淡的渴望,渴望掌声,渴望成功。无数的“可能”,无数的“希望”,因为我们的青春岁月充满奇迹,我们心中大大小小的梦,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芬芳弥漫。亲爱的同学们,回眸自己的一路成长,还记得每一个梦想带来的悸动,在生命中留下了怎样的足迹么?‎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用梦想雕塑明天的朝阳 我的梦想,闪耀着彩色的光,张开翅膀,飞到想去的地方;我的梦想,伴随汗水而坚强,大声歌唱,穿过辽阔的海洋。‎ 冰君、莫依、林若、林夕,我们这四个女孩子,在阳光下唱着这首自编的歌谣,追逐着各自的理想。‎ 我们可能还略显稚嫩,但请不要责怪我们,因为我们都是有理想的孩子;我们可能还微显懵懂,但请不要责怪我们,因为我们都是用梦想雕塑希望的孩子。‎ 冰君 听冰君的歌声,总能引发我无限的“遐想”,尤其能让我想起一首歌曲——《山路十八弯》。她的歌声正如十八弯的山路,总不顺畅婉转。但是,无论她的调跑到哪里,都会在最后一刻及时地赶回来。当然,她的歌声换来的只能是隔壁宿舍的一阵狂笑。‎ 但冰君从不在乎,因为她有梦想。她会苛扣自己三个月的生活费去换一把二手吉他,不为别的,只是为了她的音乐梦想。‎ 这是一个执着追求音乐梦想的女孩,她用执着在雕塑明天的朝阳。‎ 莫依 莫依,一个多么可人的名字啊,听上去总给人一种幽雅、温柔之感。但事实上,莫依的内心是最火热的!她痴迷于作画,她的画技都令自负的美术老师赞赏。暮鼓中,她画着远处抹着夕阳的小山;晨钟里,她画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李贺;闲暇下,她画面部表情丰富的化学老师……无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确,她的画功非常不错,这大概就是天赋吧。她也很执着,她立志要画出人类未来生活的美妙蓝图。‎ 这是一个执着追求绘画梦想的女孩,她用天赋在雕塑明天的朝阳。‎ 林若 自从认识了林若,我才真正明白什么叫“数学天才”,什么叫“艰苦奋斗”,什么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林若的父亲早些年就去世了,母亲身体很不好。但林若很争气,话少,努力却最多,成绩当然没得说。我们虽都是乡下来的土娃,但像林若这样家境困难的却不多,因此大家都很照顾她。‎ 林若很自信,对明天充满了希望。‎ ‎“林若,你的理想是什么?”我问。‎ ‎“考上大学!”林若望着远处的小山。‎ ‎“林若,你一定能考上名牌大学,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是的,我会努力的,谢谢你,林夕。”‎ ‎“……”‎ 这是一个执着追求求学梦想的女孩,她用勤奋在雕塑明天的朝阳。‎ 林夕 我,姓林名夕,爱看足球,喜欢下棋。在已经逝去的的十几年时光里,我的生活一直漫无目的。在前面三位室友的激励下,我才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我要做有“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你也许会嘲笑我,认为这是空想。但我坚信,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没有梦想的人生将会更加枯燥无味。那就尽管嘲笑吧!因为我有梦想,我不怕!‎ 我是一个执着追求心中梦想的女孩,用梦想在雕塑明天的朝阳。‎ 冰君还在吟唱她的音乐梦想;莫依仍在勾勒无数个新奇的绘画主题;林若也在埋头耕耘她的大学梦;而我,就在这样的夜晚用简单的文字拼凑别人的梦与我的梦。‎ 我们用心中的未来去感知梦想,用梦想去雕塑明天的朝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学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审题】首先把握材料的内容。分析材料可以发现,这则材料的中心话题是“梦想”,何为梦想?是坚强,是把飘渺的梦坚持作为自己理想的勇气和执著,是对自己负责的最高境界;是简单的信念,是对自己未来与生命的责任;是青春期的迷茫和冲动,是平淡的渴望,是二十岁的豪情壮志。梦想像一粒种子,种在“心”的土壤里,尽管它很小,却可以生根开花。假如没有梦想,就像生活在荒凉的戈壁,冷冷清清,没有活力。有了梦想,也就有了追求,有了奋斗的目标;有了梦想,就有了动力,它会催人前进。也许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中,会遇到无数的挫折,但没关系,跌倒了自己爬起来,为自己的梦想而前进,毕竟前途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考生可以围绕“梦想”进行立意即可。接着分析文体,本题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可以选择擅长的文体作文,如记叙文,要注重细节的描写,展现自己的梦想追求,如议论文,要有明确的观点,有清晰的思路,有充足的论据。‎ 参考立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生活有梦才有希望;梦有多远,舞台就有多大;梦想指向事业成功;年轻需要梦想;实现梦想需要付出努力和艰辛。‎ 行文结构:首先拟写一个生动形象的标题,如《用梦想雕塑明天的朝阳》。然后叙写几个有关“梦想”的事件,句式整齐,如“暮鼓中,她画着远处抹着夕阳的小山;晨钟里,她画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李贺;闲暇下,她画面部表情丰富的化学老师”,在内容上也富诗意,每个人物故事的结尾,都以一句句式相同的句子作结,使文章在整体上更具“建筑美”,同时人物的出场顺序体现出一种螺旋式上升的逻辑关系,既对人物均衡用墨,同时还让前三位人物为“我”作铺垫,烘托出“我”的形象。结尾收束全篇。‎ 素材:‎ ‎1.我宁可做人类中有梦想、有愿望的最渺小的人,而不愿意做一个无梦想、无愿望的最伟大的人。——纪伯伦 ‎2.不要放弃你的梦想。当梦想没有的时候,你还可以生存,但是你虽生犹死。——马克·吐温 ‎3.梦想就是创造、希望,就是呼唤;制造幻想就是向现实挑战。——雨果 ‎4.梦想一旦被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阿·安·普罗克特 ‎5. 希尔顿酒店的启示(创业需要梦想)‎ 康拉德·希尔顿是世界旅馆业大王,他所创立的国际希尔顿旅馆有限公司,现在已雄踞全世界最大旅馆的榜首。然而,谁能想像希尔顿开始涉足于旅馆业,手头只有5000美元呢。那么,康拉德·希尔顿是怎样发迹的呢?他成功的诀窍是什么呢?‎ ‎“你必须怀有梦想。”这位驰誉天下的“旅馆业大王”在晚年的自传中,揭开了他发家的奥秘:“我认为,完成大事业的先导是伟大的梦想。”康拉德·希尔顿正是在一个个伟大梦想的激励下,白手起家,创业成功。‎ ‎1919年,希尔顿的父亲遇车祸身亡,他退伍回家,干起了父亲留下的小本买卖。手头只剩下5000美元的积蓄,希尔顿带着他的梦想,只身闯进了因发现石油而兴盛的得克萨斯州,那里云集着大批来发石油财的冒险家们。 希尔顿在那里购买了莫布利旅馆,干起了旅馆业。‎ 购买了几家二手货的旅馆之后,希尔顿内心萌发出一个更伟大的梦想,要建造自己的新旅馆。他对母亲说:“我要大刀阔斧地干一场。第一件事,我要集资100万美元,盖一座名为希尔顿的新旅馆。”此时,希尔顿手头只有10万美元,单独盖一座投资100万美元的新旅馆谈何容易?!但是实现梦想的决心让一切变成了现实:1925年8月4日,“达拉斯希尔顿大饭店”落成。‎ ‎926年的一天,希尔顿指着报纸上一大堆地名对妻子玛莉说:“我要在这些地方都建起旅馆,一年开一家。”果然,到了1928年圣诞节,即希尔顿41岁生日这一天,这些梦想都一一实现了,速度大大超过了原定的一年一家旅馆的计划。‎ ‎6. 飞天梦想(实现梦想因为祖国的强大)‎ ‎2003年10月15日,一个令每个中国人自豪的日子,一个注定会载入中华民族史册的伟大时刻。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我国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太空遨游一天,绕地球14圈后,于16日6时23分,成功地返回祖国大地。中国人上天了,中国人从天上回来了。这不是一般的太空旅游,这是中华民族的腾飞,这是中国人民的跨越,同时也是一次太空探宝。‎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充分表明,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智慧和伟大创造力的民族,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我们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实现飞天梦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美好夙愿。自古以来,嫦娥奔月、敦煌飞天等许多动人的传说就在我国人民中间广为流传。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把自主研制的载人飞船和自己培养的航天员送上了太空,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7. 温总理的一个梦(强国的梦想)‎ 挥手致意,抱拳作答——旅游鞋、深灰色夹克便装,平易笑颜一如往常。2005年4月23日至25日,温家宝走在四川大巴山深处这块红色热土上。‎ ‎“成千上万群众的欢迎不是对我个人,而是对我们的党和政府。老区人民这种感情真挚而淳朴,令我终生难忘。”‎ ‎“我曾经说过,人总有一个梦。”总理情动于衷,“我有一个梦。我的梦就是让8亿农民过上好日子,让几千万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农民能够摆脱贫困,让孩子们都带着笑脸去上学,让有病的人不再为看不起病而发愁,让到了就业年龄的人都有工作做。”‎ 声音不高,语调平和,总理像与亲近的人交心:“一天工作结束了,静下来,我的脑子里就会浮现出很多画面,那是我下基层时遇到的人们。他们既是我的朋友,也是鼓舞我前进的力量。如果让我谈日夜思念的农民朋友,我可以一连讲上几个小时,即便名字说不出来了,地名、事情都记得清清楚楚。我们要用心讲话、用心想事、用心做事。只有用心,才是真诚的;只有真诚,才是持久的。”‎ ‎“我们的力量在哪里·在人民之中。革命战争年代如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样如此。是人民给我们力量,让我们带领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这算是我的开场白。”温总理动情地说。‎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