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二十世纪最为成功的武侠小说家,金庸从不为武侠小说“吆喝”。在许多公开场合,金庸甚至“自贬身价”,称“武侠小说虽然也有一点点文学的意味,基本上还是娱乐性的读物,最好不要跟正式的文学作品相提并论”。如此低调的自我陈述,恰好与众武侠迷之“慷慨激昂”形成鲜明的对照。将其归结为兵家之欲擒故纵,或者个人品德之谦虚谨慎,似乎都不得要领。‎ 请别忘了,撰写“娱乐性读物”的,只是文化人查良镛的一只手;他还有另外一只手,正在撰写“铁肩担道义”的政论文章。至于金庸本人,为何一面“自贬身价”,一面乐此不疲,因其另有崇高志向——具体说来,便是《明报》的事业。有了《明报》的事业,金庸便与其他无数武侠小说家拉开了距离。一个武侠小说家,不只是娱乐大众,而且可以引导社会舆论,在金庸奇迹出现以前,这实在不能想象。在金庸创作的高峰期,左手政论,右手小说。这种写作策略,使武侠小说家金庸一改“边缘”姿态,在某种程度上介入了现实政治与思想文化的发展进程。‎ 晚清以来,文学的雅俗之争,有审美趣味的区别,但更直接的,还是在于社会承担:一主干预社会,一主娱乐人生。查氏起步之处在新闻,现代中国的新闻事业,恰好与武侠小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绝大部分武侠小说,都是先在报刊连载,而后才单独刊行的)。可是,同在一张报纸,头版的社论与末版的副刊,各有各的功能、几“不可同日而语”。金庸自办报纸,并且“赤膊上阵”,下午褒贬现实政治,晚上扬千古侠风。他有商业上的野心,但更有政治上的抱负。长期坚持亲自撰写社论,实际上认同的是新文化人的担当精神——这样才能理解金庸为何对作为一种“娱乐性读物”的武侠小说评价并不高。金庸曾表示,当初撰写武侠小说,固然有自娱的成分,主要还是为了报纸的生存。如此“动机不纯”,难怪其对于仅局限于此的同道,不太恭维。‎ 政论与小说,一诉诸理性与分析,一依赖情感与想象,前者需要“现实”,后者需要“浪漫”。如此冷热交替,再清醒的头脑,也难保不“串行”。只要对当代中国政治略有了解,都会在《笑傲江湖》和《鹿鼎记》中读出强烈的“寓言”意味。其实,小说家之追求普遍意义,与政论家的注重现实感慨,并不完全抵牾。说“影射”或许过于坐实,但对“千秋万载,一统江湖”的极度反感,毕竟包含着明显的现实刺激。即使小说家无意影射,政论家的思路也不可能严守边界,不越雷池半步。就在左右手交错使用之际,“串行”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有无影射,二说皆可。就像六朝人娴熟藻绘骈偶,即便无意为文的著述,在后人眼中,也都颇有“文章”的韵味。同时写作政论与小说,使得金庸往往感慨遥深。撰写政论时,自是充满入世精神;即便写作“娱乐性读物”,金庸也并非一味“消闲”。理解查君的这一立场,不难明白其何以能够“超越雅俗”。儒道之互补、出入之调和、自由与责任、个人与国家,在金庸这里,既落实在大侠精神之阐发,也体现为小说与政论之间的巨大张力。‎ ‎(摘编自陈平原《超越“雅俗”——金庸的成功及武侠小说的出路》)‎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金庸是非常成功的武侠小说家,但他从没有为武侠小说唱过赞歌,认为武侠小说不算真正的文学作品。‎ B. 金庸“自贬身价”称武侠小说纯属娱乐性的读物,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于金庸的谦逊低调。‎ C. 在报纸上发表政论,使得金庸超过了其他无数武侠小说作家,因为他不仅娱乐大众,而且做了社会舆论的引导者。‎ D. 金庸对武侠小说创作乐此不疲,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主要是为了介入现实政治与思想文化的发展进程。‎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宗明义,引用金庸的话,表明了金庸对武侠小说的态度,从而引出作者的态度,为后文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B. 文章第二段提醒读者注意一个事实,即金庸曾同时写小说和政论,之后分析了这种写作策略对金庸的影响。‎ C. 文章第三段以时间为经,向读者展示了文学雅俗之争来龙去脉,帮助读者读懂金庸何以对武侠小说评价不高。‎ D. 文章最后一段由政论与小说之间的差异入手分析,进而引出对金庸何以能够在创作上做到“超越雅俗”的阐释。‎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有雅俗之分,审美趣味上高雅,并且能干预社会、体现文化人的担当精神的作品应归为“雅”之列。‎ B. 尽管政论需要诉诸理性分析,小说依赖情感想象,但如果头脑清醒,就可以在两者之间随心所欲地转换。‎ C. 在金庸的《笑傲江湖》中读不出强烈的“寓言”意味的读者,可能与其对政府缺乏一些必要的了解有关。‎ D. 金庸在撰写政论时能够充满入世精神,在写作武侠小说时不一味“消闲”,这可以说是“超越雅俗”了。‎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认为武侠小说不算真正的文学作品”错误,从原文来看,金庸认为“武侠小说虽然也有一点点文学的意味……不要跟正式的文学作品相提并论”。‎ B项,“武侠小说纯属娱乐性的读物”错误,原文说提“基本上还是娱乐性的读物”。‎ D项“主要是为了介入现实政治与思想文化的发展进程”错。这是作者对金庸的评价,且是“在某种程度上”。金庸乐此不疲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明报》的事业。‎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C项,“文章第三段以时间为经,向读者展示了文学雅俗之争的来龙去脉”错误,该段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论述文学雅俗之争的来龙去脉,只是阐明了文学的“雅俗”更直接的区别还是在于创作者的社会承担。‎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B项,“只要……就……”说法绝对,原文中说“如此冷热交替,再清醒的头脑,也难保不‘串行’”。‎ 故选B。‎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白发上津城 梅洁 小时候,就隐约听父亲说过湖北郧西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可少小离家,光阴荏苒,岁月沧桑,再没问津。长大后才知人们已经把这个“古成语”作为对爱情不专一的贬损词。‎ 接郧西邹龙权电话时,我就问,郧西是不是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邹龙权说:有呀,上津就是。‎ 没去上津时,只知“朝秦暮楚”是个成语,去了上津,才发现这是一个秦楚千年相依的古地!1800年的古城老得白发千丈!老得只想让人跪地揖手仰凝;走进上津,才知道蜗居在秦岭深处的楚塞秦关在中国历史上是怎样的举足轻重!这不,我们去上津的车子停在了秦人聚集的陕南古漫川,漫川镇的执政者们把我们领到一片开阔场地,那里并排矗立着200多年前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秦人的戏楼简约、雄浑,楚人的戏楼精巧、华丽。真有点像一对秦楚相好,在这里牵手百年。‎ 苍莽秦岭,不仅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秦楚两种不同文化的揖别地。‎ 上津北枕秦岭,南临汉水,金钱河穿城飘逸而过。这里自古就是兵来将去、战马嘶鸣的军事重镇,也同时是一个舟楫穿梭、商贾云集的商贸荣城。三国时,曹操部将就在此扼守中原关口,南宋年间,岳飞和金兀术部将在这里杀声震天,元初忽必烈把这里设为囤粮基地。六千里迢迢的金元蒙古人,居然占领上津前后达80年之久!以至于后来的李自成、王聪儿、新四军……上津饱经战争创伤。‎ 唐代杜牧有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上津人知道,当年给杨贵妃送荔枝的船就是在他们那里起岸,然后由骑士打马飞奔,送入长安宫的。也由此,唐玄宗派八品令官把守上津驿站。‎ 上津人还说,长安是13朝古都,历朝历代从江南选送美女进皇宫的船队,经长江、汉水数月的水上劳顿到达上津之后,已人困马乏,纷纷上岸休息,之后转陆路穿秦岭到达长安。而无数江南女子上岸后乘机逃入上津、郧西民间,千年的美女逃遁,使郧西一代一代女子都天生丽质。鄂西北自古至今都流传着一句谚语:“要吃米到竹溪,要娶媳妇到郧西”,应该是对这一历史事象的注释。‎ 上津古城长宽仅二三百米,周长也仅只1.2千米,不足诞生我的郧阳古城的1/3,但它东西南北四边城门上的鎏金大字“连郧”“通汉”“达楚”“接秦”,已足以显示它通达四海的属性。‎ 走在似乎有些固若金汤的城墙上面,凝望城下黑瓦土墙、飞檐斗角的老街,心中倏忽一颤:这是鄂西北最后一座古城了,也是中国最后四座保留完好的古城之一了!千年的郧阳府城、铁打的均州古城都已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沉没了。保护好上津古城吧,权当是为中国千年的文化留下一瞥最后的回眸……‎ 前些时,收到上津26岁的镇长陈林的电子信件,他在信中写道:“……还记得我吗?郧西县上津镇的那个小陈镇长,在你眼里或许我还是一个‘伢’。你们是我所见到的最好的作家,温文尔雅、学识广博,敬意油然而生。我必须得感谢你们来上津,这是上津人民的荣幸,更是我的荣幸……”他告诉我他又有了作家梦,说这梦是见到我们之后才有的。‎ 我立即给“伢”回信:“……我们一行真的不能忘记上津,不能忘记很年轻的小陈镇长——请恕我不称呼你‘陈镇长’,我怕把你叫老了!我很惊讶古老得如白须仙翁般的上津,有你这样一位童颜稚子坐镇!也许正是这一老一小,才真正是上津的生命所在。”‎ ‎4.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文章开头巧妙地用成语引出要写的上津古城,意在使人们在对上津古城的了解中消除对这个词作为“对爱情不专一的贬损”意思的误解。‎ B. 作者用“老得白发千丈”形容上津古城,既显现了这座历史古城的沧桑和衰老,也表达了作者对这座古城的景仰之情。‎ C. 作者对比描写了车停古漫川时见到的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借此表明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 D. 作者引用杜牧的诗句并讲述鄂西北谚语的来由,既欲揭露封建统治者生活的腐朽和荒淫,又表明上津古城在连接秦楚交通上的作用。‎ E. 作者描写上津古城的景物,展示了它东西南北四边城门的四组镶金大字,显示它通连四海的作用,与杜牧诗句和鄂西民谚的表现作用构成了呼应之势。‎ ‎5. 本文的写作对象是上津,作者为何要写漫川古镇?请简要分析。‎ ‎6. 作者走在上津古城墙上时,“心中倏忽一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作者又是怎样来表现这种内心世界的?‎ ‎7. 作者在结尾的回信中说:“也许正是这一老一小,才真正是上津的生命所在。”回信内容耐人寻味,请结合文中内容,对回信文字所含的意蕴作出探究。‎ ‎【答案】4. BE 5. 内容上:通过写漫川,表现了秦楚两种文化百年牵手和鄂陕息息相依的景象。结构上: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上津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的叙述。 ‎ ‎6. 表现出作者对怎样保护好上津这座千年文化古城的忧患意识。运用了联想和对比的手法,将郧州古城和均州古城的沉没与眼前的上津古城联系在一起,表现了他的忧患意识。 ‎ ‎7. 千年古城的生命在延续,且充满了生气与活力。形象地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展现在作者眼前的是千年古城将永葆青春的光明景象。‎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解题时,要浏览全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抓住关键句和关键词语,分析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等。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到内容与选项的联系,逐一辨析选项表达是否正确。注意选择“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A项,“消除……误解”的理解不合文意。引用“朝秦暮楚”这个成语,是因为作者要对上津这座一千多年中在“秦岭深处的楚塞秦关的举足轻重的位置”的中心议题来进行借题发挥,联系下文“接郧西邹龙权电话时,我就问,郧西是不是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这个句子和“没去上津时,只知‘朝秦暮楚’是个成语,去了上津,才发现这是一个秦楚千年相依的古地”所在段落内容可知。‎ C项,“借此表明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理解有误。联系后句“真有点像一对秦楚相好,在这里牵手百年”,是秦楚两种不同文化的和谐共存,说明秦楚两地是千年相依、百年牵手的古地。‎ D项,“既欲揭露封建统治者生活的腐朽荒淫”的理解不合文意。作者的引用主观上无此意图,仅是诗中客观上反映了诗人的意向,联系“上津人知道,当年给杨贵妃送荔枝的船就是在他们那里起岸,然后由骑士打马飞奔,送入长安宫的。也由此,唐玄宗派八品令官把守上津驿站”,可知本文作者要表现的是上津古城在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故选BE。‎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看所写内容与中心的联系,从结构、内容和主旨等多方面做分析。本文题目是“白发上津城”,“白发”意味着古老,文章全文都是围绕着“古老”来展开,作者对历史的回忆,充分表现了上津古城的悠久历史。本文的写作对象是上津,看作者为何要写漫川古镇,先找到写漫川古镇的内容,从内容上看,写漫川古镇的内容在第三段,“这不,我们去上津的车子停在了秦人聚集的陕南古漫川”,后面是对漫川古镇的描写:“漫川镇的执政者们把我们领到一片开阔场地,那里并排矗立着200多年前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秦人的戏楼简约、雄浑,楚人的戏楼精巧、华丽。真有点像一对秦楚相好,在这里牵手百年。”这表现了秦楚两种文化百年牵手和鄂陕息息相依的景象。在结构上看,上文写“走进上津,才知道蜗居在秦岭深处的楚塞秦关在中国历史上是怎样的举足轻重”,下文由“苍莽秦岭,不仅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秦楚两种不同文化的揖别地”过渡,再接着写上津,可见,写漫川古镇的内容是承上启下,目的是引出下文对上津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的叙述。 ‎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及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审清题干,把握答题方向;然后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理清要点,在文中找到与题干相关的语句或段落,结合语境分析作答。要分析“心中倏忽一颤”表达的作者的内心世界,根据冒号提示,可联系后文的“这是鄂西北最后一座古城了,也是中国最后四座保留完好的古城之一了!千年的郧阳府城、铁打的均州古城都已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沉没了。保护好上津古城吧,权当是为中国千年的文化留下一瞥最后的回眸”之语,可见,“心中倏忽一颤”表现了对怎样保护好上津这座千年文化古城的忧患意识,作者将郧州古城和均州古城的沉没与眼前的上津古城联系在一起,表达了渴求能保护好这座千年古城的愿望。“作者又是怎样来表现这种内心世界的”,是要回答表现手法。写上津古城写到其他古城的命运,是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表现自己深沉的哀愁。‎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个开放性的题目,需要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阅历,人生见识来评价。注意评价时要观点鲜明、表达连贯、层次清晰,切不可模棱两可,观点模糊。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不能强词夺理,故作惊人之语。要能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文中突出上津古城的“老”,又用人是“新”来衬托,说明千年古城的生命在延续,且充满了生气与活力,展现在作者眼前的是千年古城将永葆青春的光明景象,以此来表现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威王大悦,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三。日暮酒阑,合尊促坐,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齐王曰:“善。”乃罢长夜之饮,为髡为诸侯主客。宗室置酒,髡尝在侧。‎ ‎8. 文中波浪线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 B. 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 C. 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 D. 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 ‎9. 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准确的一句是( )‎ A. 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隐语,又好彻夜宴饮,逸乐无度,陶醉于饮酒之中,不控制自己,把政事委托给卿大夫。‎ B. 淳于髡用隐语来规劝齐威王,说:“都城中有只大鸟,只在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知道这只鸟是怎么一回事吗?”‎ C. 威王说:“先生是嫌礼物太少么?”淳于髡说:“怎么敢嫌少!”威王说:“那你笑,难道有什么高兴的吗?”‎ D. 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能喝一石呢?其中的道理能说给我听听吗?‎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淳于髡虽然其貌不扬,个子不到七尺,但辞令机智能言善辩,几次出使诸侯国,从没有受到过屈辱。‎ B. 齐威王八年,楚国进攻齐国。淳于髡从赵国借得精兵十万,战车一千乘。楚国听到消息,连夜撤兵离去。‎ C. 经过淳于髡的婉转劝说,威王停止了彻夜欢饮,并任用淳于髡为接待诸侯宾客的宾礼官。齐王宗室设置酒宴,淳于髡常常作陪。‎ D. 文章以记叙为主,议论为辅,司马迁阐明了自己对淳于髡的评价,表达了对淳于髡善用隐语的赞同。‎ ‎【答案】8. D 9. D 10. D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前提是粗通大意,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把握句子特征,结合上下文的理解断句;其次,要掌握一些应试技巧,如注意句首、句末虚词,句式特点(如判断句和对称句);最后还应注意选项特征以及文体的语言风格。可用排除法。从选项内容看,先区别“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如何断句,“赐酒大王之前”是“在大王面前赏酒”的意思,“执法在傍”“御史在后”内容和结构相照应,“执法在傍”意思是“执法官在旁边”,前后应断开,排除C项。其次可看“欢然道故”独立成句,从结构断句法角度看,与“卒然相睹”相照应,“卒”前应断开,排除AB项。梳理语意,可知D项断句合理,符合题干要求。‎ 故选D。‎ ‎【9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选择题,要逐一看翻译结果中关键词意有没有落实。‎ A项,“不控制自己”翻译有误。句中,“不治”,意思应是“不治理朝政”。其他大意正确。“喜隐”,喜好说隐语;“好为淫乐长夜之饮”,爱恣意作乐整夜饮酒;“委政卿大夫”,“委”后省略“于”,译为“把政事委托给卿大夫”。‎ B项,“只在大王的庭院里”翻译有误。句中,“止”意思应是“栖息”。其他大意正确。“说”,劝说,规劝;“说之以隐曰”,用隐语来规劝齐威王说;“蜚”,通“飞”;“王知此鸟何也”,意思是“大王可知道这鸟是为什么吗”。‎ ‎ C项,“那你笑,难道有什么高兴的吗?”翻译有误。句中,“岂有说乎”,意思应是“难道有什么可说的吗”。其他理解正确,“少”,意动用法,认为……少;“何敢”,怎么敢。 ‎ D项,翻译正确,符合题干要求。注意“恶”,怎么;“可得”,能够。‎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D项,“议论为辅”,理解有误。从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看,文章并没有议论的内容,司马迁是通过记叙事情本身表现淳于髡善用隐语的特点及效果。‎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参考译文:‎ 淳于髡,是齐国的“招女婿”。个子不到七尺,辞令机智善辩,几次出使诸侯国,从没有受过屈辱。齐威王在位时喜欢隐语,爱恣意作乐整夜唱酒,陷在里面不理朝政,把政事托付给卿大夫。官吏们怠工腐化,诸侯国一起来犯,齐国即将危亡,就在朝夕之间了,左右没有一个敢谏诤的。淳于髡用隐语来劝说:“国内有一只大鸟,栖息在大王的宫庭里,三年不飞也不鸣叫,大王可知道这鸟是为什么?”威王说:“这鸟不飞则罢,一飞就直冲云天;不鸣叫则罢,一鸣叫就震惊世人。”于是上朝召集各县令县长七十二人,奖励了一个,处死了一个,重振军威出战。诸侯国一时震惊,都归还了侵占齐国的土地。从此声威盛行三十六年。‎ 齐威王八年,楚国对齐国大举进攻。齐王派淳于髡到赵国去请救兵,带上赠送的礼品黄金百斤、车马十套,淳于髡仰天大笑,笑得系在冠上的带子全都断了。齐王说:“先生嫌它少吗?”淳于髡说:“怎么敢呢?”齐王说:“那你的笑难道有什么可说的吗?”淳于髡说:“刚才臣子从东方来,看见大路旁有祭祈农事消灾的,拿着一只猪蹄,一盂酒,祷告说:‘易旱的高地粮食装满笼,易涝的低洼田粮食装满车,五谷茂盛丰收,多得装满了家。’臣子见他所拿的祭品少而想要得到的多,所以在笑他呢。”于是齐威王就增加赠礼黄金千镒,白璧十双,车马一百套。淳于髡辞别动身,到了赵国。赵王给他精兵十万,战车一千乘。楚国听到消息,连夜撤兵离去。‎ 齐威王大为高兴,在后宫办了酒席,召见淳于髡赏他喝酒。问道:“先生能喝多少才醉?”回答说:“臣子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威王说:“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能喝一石呢?其中奥妙能听听吗?”淳于髡说:“在大王面前赏酒,执法官在旁边,御史在后边,我心里害怕跪倒喝酒,不过一斗已经醉了。如果家父来了严肃的客人,我用袖套束住长袖,弯腰跪着,在前边侍候他们喝酒,不时赏我点多余的清酒,我举起酒杯祝他们长寿,起身几次,喝不到二斗也就醉了。如果朋友故交,好久没见面了,突然相见,欢欢喜喜说起往事,互诉衷情,喝到大概五六斗就醉了。如果是乡里间的节日盛会,男女坐在一起,酒喝到一半停下来,玩起六博、投壶,自相招引组合,握了异性的手不受责罚,盯着人家看也不受禁止,前有姑娘掉下的耳饰,后有妇女丢失的发簪,我私心喜欢这种场面,喝到大概八斗才有两三分醉意。天色已晚,酒席将散,酒杯碰在一起,人儿靠在一起,男女同席,鞋儿相叠,杯盘散乱,厅堂上的烛光熄灭了,主人留住我而送走其他客人。当这个时刻,我心里最欢快,能喝到一石。所以说酒喝到顶就要做出乱七八糟的事,乐到了顶就要生悲,世上所有的事都是这样。”说的是不能到顶,到顶就要走下坡路的道理,用来讽谏的。齐威王说:“说得好!”就停止了通宵达旦的喝酒,用淳于髡担任诸侯主客的职务。王室宗族举办酒宴,淳于髡常在一旁陪饮。‎ ‎(二)课内语句翻译 ‎11.(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答案】(1) 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认为凡是这个州奇异姿态的山水,都为我所拥有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自己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注意关键词句的理解:‎ ‎(1)是故,因此;无,无论,不论;贵,地位高;贱,地位低;长,年龄大;少,年龄小;“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判断句式,“所存”,名词性短语,意思是“存在的地方”。‎ ‎(2)凡,凡是;以为,认为;始知,曾经知道;怪特,怪异独特;“山水有异态者”是定语后置句,应理解为“有异态的山水”。‎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注:高冠是一条山谷的名称。岑参曾经在此居住。‎ ‎12. 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岑参,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此诗是岑参举进士授官后为辞别终南山隐居地高冠谷而作。‎ B. “宦情”,做官的志趣、意愿。首联写三十多岁好不容易有个官做,感到自己终于要实现抱负了,于是发出“宦情多欲阑”的感慨。‎ C. 颈联描画出高冠谷秀丽清幽自然环境,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D. “渔竿”代指隐逸生活;“五斗米”指微薄的俸禄。尾联表现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隐逸生活的矛盾心情。‎ ‎13. 颈联中最精练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12. B 13. 最传神的字是“吞”和“醉”。“吞”,表现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醉”,写出山花装点栏杆、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两个字表现了高冠谷秀丽清幽的自然环境,表现了作者对原来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B项,“首联写三十多岁好不容易有个官做,感到自己终于要实现抱负了,于是发出‘宦情多欲阑’的感慨”理解有误。“宦情多欲阑”中“宦情”,做官的志趣、意愿;“阑”,将尽。句子意思是“做官的念头消磨殆尽”。‎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炼字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看字的语境意义,根据词性,看表达了什么感情,如果有手法,分析用了何种手法,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题干问颈联中最精练传神的是哪两个字,需要找动词或形容词,结合诗句看,可确定是“吞”“醉”。看意思,“吞”是写一场雨过,涧水上涨,吞没了山间的樵路,表现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醉”字用得贴切、传神,栏杆旁红花吐艳,其色如人酒后面泛之红晕,既言花色艳丽,又言人赏花如醉,“醉”写出山花装点栏杆、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总体上看,“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这两句是在草堂眺望高冠谷之所见,雨后景象,真景实写,“吞”“醉”表现了高冠谷秀丽清幽的自然环境,表现了作者对原来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 ‎【点睛】“炼字型”题型答题步骤。‎ 第一步:品读诗歌,确定所炼之“字”。方法:从词性角度考虑,一般来说,诗歌中最重要的地方往往落在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三类词语上,根据这三类词语的语法特点分析,动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动态变化,强调过程及变化;形容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性质状态,跟动词比较,形容词主要着眼对象的静态;副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程度范围。第二步:释义析理,字不离词。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此时最忌讳只解释字典义而忽视语境义,要结合诗句解释其含义。第三步:还原画面,词不离句。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再简要把含有该字词的诗句解释或翻译一下。第四步:明确重心,句不离篇。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具体有什么样的妙处。这一步是重点环节,是得分点,回答时一定要准确简练。‎ ‎(四)名篇名句默写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提到蚯蚓虽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却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螃蟹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2)《师说》中韩愈提到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客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伤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叹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 ‎【答案】 (1).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4).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5).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调动平时积累,在理解词句大意的基础上,学会将字形与字义联系记忆,注意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的写法,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具体填写时要联系语境,书写笔画清晰。本题需要注意的字有:“爪”“埃”“蜉”“蝣”“沧”“粟”“臾”“羡”等。‎ ‎【点睛】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字形和字义分不开,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不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又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了却因为书写错误而得不到该得的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1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正是经验丰富的主教练在战术安排上的__________之处:下半场比赛中想方设法消耗对方主力队员的体力,终于扭转劣势,赢得比赛。‎ ‎②经过几天的___________,又和病人家属作了充分沟通,吴医生最终否定了治疗小组提出的保守治疗方案,决定尽快为病人进行肺部手术。‎ ‎③早在上个世纪末,当地决策者就___________,提出了从单一的小农业向大农业转移的战略措施,于是一个个生态经济园区应运而生。‎ A. 老谋深算 深谋远虑 深思熟虑 B. 老谋深算 深思熟虑 深谋远虑 C. 深思熟虑 老谋深算 深谋远虑 D. 深谋远虑 深思熟虑 老谋深算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老谋深算:周密的筹划、深远的打算,形容人办事精明老练,①句中用来形容“经验丰富”的主教练,符合语境。深思熟虑:指反复地深入细致地考虑,侧重形容人思考的深入、时间久,符合②句“经过几天”的语境。深谋远虑:周密地计划,往长远里考虑,符合③句“早在上个世纪末”就提出“战略措施”的语境。故选B。‎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 胡床是东汉时通过西北陆上丝绸之路,人们由西域带入中原的,它并非现代概念的卧具,而是类似折叠椅的坐具。‎ B. 中国驻泰国使馆对12日前去泰国的中国游客发出提醒,要求遵守泰国电子烟有关法律规定,避免引起麻烦。‎ C. 有的自媒体为了博取眼球,打着科普的幌子发表的文章,看上去好像有理有据,实际上是伪历史、伪科学。‎ D.‎ ‎ 根据调查,不少“网红”餐伙店在走红后,往往快速扩张,甚至“超负荷经营”,这就给质量把控带来不小挑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A项中途易辙,应将“人们由西域帶入中原的”改为“由西域传入中原的”。B项“12日前去”有歧义,是12日之前去,还是12日当天去。C项“博取眼球”搭配不当,改为“博取关注”或"吸引眼球”;另外。“文章”是“伪历史、伪科学”搭配不当。‎ ‎17.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最近两天,京津地区、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淮、汉水流域、贵州等地的平均气温达到了入夏以来的最高值。‎ B. 《新民丛报》虽然名为“报”,其实却是期刊,是梁启超等人于1902年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曾产生过较大影响。‎ C.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他不得不认真思考公司的业绩为什么会下滑,怎样才能打开产品的销路?‎ D. 新鲜大米,手感滑爽,米粒光洁,透明度好,腹白很小(米粒上呈乳白色的部分),做出的米饭清香可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正确理解句子结构、意思、语气等,看清要求,根据已有的标点符号知识,审读句子。‎ A项,“京津地区、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淮、汉水流域、贵州等地”存在大小层次的并列,标点不对,“黄淮、江淮、汉水流域”用顿号,该内容与其他地方并列,大并列间用逗号,句子标点应改为“京津地区,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淮、汉水流域,贵州等地的平均气温达到了入夏以来的最高值”。‎ B项,标点运用无误,符合题干要求。‎ C项,“公司的业绩为什么会下滑,怎样才能打开产品的销路”是做“认真思考”的宾语,并没有疑问语气,应将结尾的问号改成句号。‎ D项,根据语意看,括号里的内容注解“腹白” ,选项括号及内容位置不对,应该改为“腹白(米粒上呈乳白色的部分)很小”。 ‎ 故选B。‎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冬至是一年中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所以这一天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照最少。_______。 冬至过后,_______,但地面热量支出仍大于收入,所以地面气温继续降低,到了地面吸收到的太阳辐射热量等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时,天气才达到最冷的时候,_____,也就是冬至后的第三个三九天前后。所以说冷在三九。‎ ‎【答案】 (1). ① 但冬至不是全年中气温最低的一天 (2). ② 尽管太阳光照时间开始增加 (3). ③ 这个时间大约在一月的中下旬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补写语句的基本能力,涉及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解答时,要首先理解文段大意,整体把握,理清结构层次,然后根据前后语境,推测空句的内容和句式,注意关联词语和标点符号,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文段大意与冬至气温有关。第一处横线,根据冬至这天“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照最少”和后文的结论“所以说冷在三九”,可知“冬至并不是气温最低的一天”,内容与上文构成转折关系,可梳理为“但冬至不是全年中气温最低的一天”。第二处横线,根据“冬至过后”的时间概念,还有“但地面热量支出仍大于收入”的内容,地面热量“收入”源于日照,可知应该填写“日照时间变长”这类语意。第三处横线,后面“也就是冬至后的第三个三九天前后”这句话是对应填内容的解释说明,与时间概念有关,“前后”提示时间是个大概数字,据常识,“冬至”是每年公历12月21-23日,可推知横线上应填“这个时间大约在一月的中下旬”。回顾答案时,注意“每处不超过16个字”的要求。‎ ‎19.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吐蕾,意在教导我们:学会坚强。‎ 昙花于万籁俱寂的深夜绽放,意在提醒我们:不要张扬。‎ ‎【答案】蚂蚁用弱小身躯扛起生命的重量,那是在启迪我们:弱小并不可怕。‎ 蜜蜂在风吹雨淋中勤奋采蜜,那是在告诉我们:人生需要勤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句子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写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因此,仿写时,一定要关注内容、形式、修辞、格调等几个方面。仿写应追求“形似”和“神似”,前者要求句式、修辞一致,后者要求内容、主题、情感一致。‎ 本题示例以“梅花”和“昙花”为表述主体,寄寓两种品格,修辞上是比拟,句式上是“……,意在……我们,……”的形式,本题形式上不难模仿,难的是选择恰当的有象征品格寓意的自然界的事物,学生可根据学习和生活积累选择恰当的表述对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进行仿写。示例:胡杨在飞沙走石的沙漠里屹立,意在启迪我们:学会忍耐;小草在五彩缤纷的花丛中生长,意在告诫我们:不要自卑。‎ ‎【点睛】仿句题基本解题思路: ‎ ‎①析原型。即分析例句的基本格式,尤其要关注其句式特点及修辞方法。 ‎ ‎②定格式。根据例句的句式特点及修辞方法,确定所写的句子应有的格式。 ‎ ‎③关注句式和修辞。根据格式创写句子时,应特别注意所采用的句式是否和例句相同、修辞运用的是否恰当。‎ 四、写作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成长路上,有彩虹,也有风雨。成功时,留一点清醒给自己,你会发现,更多的理想需要追求;失败时,留一点梦想给自己,你会发现,前方的道路何其宽广;幸福时,留一点责任给自己,你会发现,帮助别人多么快乐;忧伤时,留一点微笑给自己,你会发现,平凡的生活充满阳光。‎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和及含意,白选角度,白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留一点责任给自己 母亲若是根,我们就是花朵,是她给予我们营养,让我们茁壮成长。‎ 曾经的我们快乐,自由,没有牵挂,可以肆无忌惮的玩耍、学习;可以理所应当的接受母亲对我们无微不至的爱与关心,但是现在的我们要学会担当,学会长大。‎ 在菊潭的我们更能体会到母亲对我们呕心沥血的关爱,呵护……在以前总感觉自己的母亲很严厉,对我们不闻不问的,而现在才知道自己每天晚上在被窝里,哭着想着的人是谁,是谁为了我们可以拼死拼活的挣钱,又是谁在你伤心的时候给你鼓励,在你失望的时候给你希望……‎ 是她——我敬爱的母亲。‎ 到现在我还清晰的记得,自从我升入菊潭以后,与她和父亲第一次见面的场景:刻下了岁月痕迹的父亲,慈祥和蔼的母亲,她手里拎着一个大袋子,站在大门口,向校园里张望,眼神中饱含着思念与期望,同时又有些激动。‎ 那个时候她看见我时问我:“在这还习惯吗?”我迟疑了一会儿:“嗯,都挺好的”“钱还够花吗?”、“天冷了,要穿厚点。”她又指指呢个袋子说:“这里面有衣服,冷了记得穿上呀!”“在这要好好学,要听老师的话”“有事记得给我打电话”“还有就是,这里面还有些零食,饿了就吃点”……听着她说话,看着她的眼睛,我从呢里看到了关切与深爱,那样认真,那样温柔。渐渐地眼眶有些湿润,但我不能哭,我怕,我怕她看到,多么希望在呢一刻定格,她那时的目光,我永远记得。‎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的短暂,我不得不与他们分离,我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渐渐消失,我才意识到我的父母原来已不再年轻。‎ 她对儿女的话语总是这些,他们可以不惜所有代价帮助我们完成物质上的需要,他们只是希望我们能够好好学习,他们为我们付出呢么多,只是希望我们可以好好学习,就像呢首歌唱的一样:“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后,才懂得你的不容易……”‎ 我们长大了要有担当,要有责任,不能像小时候任性,漠然无知;我们要好好学习,报答他们,才能让他们少一些负担,少一些辛苦;我们要坚强,要有上进心,要努力让自己承担些许责任;这样我们才能问心无愧的去接受他们的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单,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 ‎【审题】题目提示语中的“留一点清醒、梦想、责任、微笑……给自己”等,已经给了考生一些写作上的启示,拓宽了考生的思维。具体构思时,我们可以采用设问的方式来打开思路,要留什么给自己?为什么要留这个给自己?留这个给自己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多问问,多思考,会大大开拓写作的思路。由于命题关注的是自我成长的过程,关注的是成长中的考生独有的内心世界,所以写作中一定要展现出生活的真善美,努力写出个性、写出自我。审题后首先要想一想,自己最想写的是什么,有什么相关的素材,写出来可以反映什么主题,所反映的主题是否积极向上。当然可反映的主题可以有很多,如体现亲情、歌颂真情、发出呼吁等。但不管选什么,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握“熟”的原则,即:素材熟、主题熟、结构熟,要选择自己易于驾驭的材料,平时擅用的结构,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主题思想。在写的过程中,选材一定要典型,尽量做到文从字顺,写出真情实感,内容具体充实。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参考立意:留一点梦想给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储备点能量;积累人生;留一点希望给自己;居安思危,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生活;不断追求,成就人生;留一点记忆给自己等。‎ 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确定标题《留一点执着给自己》。开头可以用一些名言或有哲理的话,如“当你想要放弃时,请相信自己,任何事不要轻言放弃,留一点执着给自己”“当精疲力尽时请留一点执着给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坚持到底”等。然后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分析论述,如军训中的坚持,对朋友约定的坚持,对学习的坚持等。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或做法,如“留一点执着给自己,不用在乎谁是错或者对,只要执着的努力过我们都不后悔”“青春给我们张扬叛逆的权利,让我们沿着自己的路走下去。留一点执着给自己,我们可以闯出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天地”等。‎ ‎【素材】留一点梦想给自己,花朵将会绽放生命的奇迹;留一点梦想给自己,流星将会划过生命的绝唱;留一点梦想给自己,烟花将会挥洒生命的激情;留一点梦想给自己,我们才会演奏出生命的赞歌。我们啼哭着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上寻觅梦想,寻觅一方属于自己的晴空,寻觅自己独特的人生。‎ 留一点梦想给自己,人的生命在得失、悲喜之间奋斗、充实。人生若与拼搏相存,有如彩虹横贯碧空,有如腊梅放于寒冬。人各有志,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也是缤纷多彩的,但唯有梦想,才能幸福。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找到了闲适淡雅;王维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觅得了精神归宿;朱自清在月下荷塘中寻得了片刻的宁静与欢愉……拼搏一如既往,却是诗情画意。他们的人生之路名留青史,我们应该努力充实自己,虽静寂无声,但却坚实不移。 ‎ 每个人都应该在内心深处留下最美的东西——沙漠里的行人留一点水给自己,可以看到生的希望;鹰在天空中留下自己飞翔的痕迹,可以集聚无尽的力量……而我,留一点责任给自己,让自己更强大。‎ 留一点责任给自己,发现履行自己的责任后收获的喜悦比蜂蜜还甜,它能让人不断成长。‎ 人生要留白,一丝净土,却趣味横生。然此空白并非什么都没有,干干净净。就像绘画,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就像文学,不着一字,言有尽而意无穷;就像书法,虚实相生,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就像音乐,大音希声,余音绕梁可三月;就像建筑,小隙大功,狂风暴雨亦巍然;就像雕塑,断臂女神,天残地缺偏最美;就像自然,最美莫过花木未开月未满。‎ 乐观,让你危险时看到希望;乐观,让你在挫折后发现阳光;乐观,让你在模糊中保持清醒。啊,朋友,留一点乐观给自己吧。‎ 去拼搏吧!趁你还年轻,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的天地,让这个世界以你为荣,留一点自尊给自己,让自尊成为让你散发光芒的内力!‎ 其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或者挫折,当你发现无法再走下去的时候,你就仔仔细细寻找另一条出路,你一定会成功,因为我认为梦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我们会沐浴在梦想的光辉之中。‎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