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中语文质量检测新人教版必修 (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高中语文质量检测新人教版必修 (3)

第二单元质量检测 (时间:120 分钟,满分:120 分) 一、基础巩固(20 分,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三秋..桂子 三秋:三年 B.一尊还酹.江月 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C.遥岑.远目 岑:小而高的山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次第:光景,状况 解析:选 A A 项,三秋:秋季。 2.下列四首诗与“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意境上相似的一项是( ) A.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B.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C.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D.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解析:选 D D 项与例句相似,都是表现物是人非的变化。 3.与“对长亭晚”中“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公问其故,对.曰 B.对.镜帖花黄 C.无言以对. D.对.症下药 解析:选 B B 项中的“对”与例句意义相同,都为“对着,向着”。A 项,回答;C 项,回答;D 项,针对。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多情..自古伤离别 B.竹杖芒鞋轻胜马. C.楚天千里清秋.. D.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解析:选 C A 项,“多情”为形容词作名词,多情的人;B 项,“马”名词作动词, 骑马;D 项,意动用法,以……为忧愁。 5.名句默写。(8 分) (1)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柳永《望海潮》) (2)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柳永《望海潮》) (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5)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7)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8)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二、阅读鉴赏(35 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6~7 题。(8 分) 东栏梨花 苏 轼 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6.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梨花盛开、 柳色深青原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人生看得几清明”便是直接感叹人生短 促。) 7.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 漫”。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不能改为“桃花烂漫”。因为“梨花淡白”是紧扣诗题写景,如果改为“桃 花烂漫”,本诗就变成写桃花了。“花满城”也就成了“桃花满城”了。 (二)比较阅读下面辛弃疾的两首词,完成 8~9 题。(8 分) 破 阵 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 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鹧 鸪 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 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8.这两首词在内容和情感抒发上有何相同之处?(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两首词都是先回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贞不贰、勇往直前的将 军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后面却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沉痛和怨愤 之情。 9.这两首词在行文结构上有何特点?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词的前面大部分篇幅回忆年轻时英勇作战或者备战的情景,后部分急转直下, 写今天词人落职闲置、不被重用的现实,抒发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感,形成对比:今与昔对比, 理想与现实对比。使得词人的沉痛和怨愤的心情体现得更为强烈。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0~11 题。(8 分) 浣 溪 沙 李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①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②,江梅 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①山枕:枕头。古之枕多以木、瓷为之,中凹,形似山。②斗草:古代以花草相赛之 民俗游戏。 10.请分析“黄昏疏雨湿秋千”中“湿”字的表达效果。(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黄昏时分,疏疏落落的细雨打湿了空挂着的秋千,一“湿”字将暮春、黄昏、 细雨连在一起,营造了一种空寂的意境(或氛围),表现出词人感伤、凄清的心境。 11.评者认为这首词以物写人、以景写情,有“无我之境的妙趣”,请简要分析。(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这首词描写了熏香、花钿、斗草、秋千等典型的少女时代的事物,并通过对 暮春风光(如“江梅已过柳生绵”)和闺室景物(如“玉炉沉水袅残烟”)的描绘,以物写人, 以景写情,把春日少女的姿态和惜春的情感写得活灵活现。有“无我之境的妙趣”。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2~13 题。(11 分) 满 江 红① 柳 永 暮雨初收,长川②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 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③?平生 况有云泉约④。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⑤。 ①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②长川,即下阕词中 的桐江。③成底事:一事无成。④云泉约:指退隐山水之间的约定。⑤仲宣:王粲,建安七 子之一,有《从军行》五首。《乐府解题》曰:“《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 12.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特色。词人先写了一系列的静景:傍晚雨停,桐江波 静,夜幕来临,舟船帆落;蓼草疏淡如烟,芦苇萧索。然后写了动景:江上渔船飞快地行进, 闪烁着灯火回归村落,做到了动静结合。“飞短艇”“载”“归村落”,这些动景更加衬托 出环境的静寂。 13.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上下阕加以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表达了词人厌倦仕途、渴望归隐之情。上阕通过写雨后秋夜的疏淡、萧索之 景烘托作者凄凉的心情;渔人急于归家,反衬出作者漂泊的孤独和凄苦,表达出作者渴望结 束漂泊,怀乡思归的心情。下阕写桐江雾浓波染,两岸峰峦如削,这样的自然美景和“区区 成底事”的仕途形成了强烈对比,继而借王粲的诗,表达出自己对游宦生活的厌倦和向往自 然的归隐心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4.根据语境,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个句子。(4 分) 婉约派和豪放派是宋词的两大流派。婉约词典雅工丽,委婉含蓄,缠绵悱恻,情感细腻; 豪放词豪迈奔放,洒脱自然,气势恢宏,情感积极。如果说婉约词是南方小镇上的姑娘,那 么豪放词就是北方原野上的汉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示例一)如果说婉约词是蜿蜒的小溪,那么豪放词就是奔腾的大河;如果说 婉约词是卧波的画桥,那么豪放词就是入云的高楼。 (示例二)如果说婉约词是缠绵的流水,那么豪放词就是巍峨的高山;如果说婉约词是池 塘里的荷花,那么豪放词就是山岩上的松柏。 15.认真观察下面北京申办 2022 年冬奥会标识“墨舞冬奥”,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6 分) 请用简练的语言描述该标识的构图要素及特点。要求不超过 120 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标识的重点在“冬”字上面,因为这既是中国书法,又与滑道、冰雪运动形态 结合在一起;此外要点明“2022”的特点。另外,举办城市和五环也不要丢掉,这也是构图 要素。 参考答案:标识以中国书法“冬”字为主体,将抽象的滑道、冰雪运动形态与书法结合, 人书一体,天人合一;冬字下方两点兼而为数字 2,生动自然。此外左边还有申办城市,下 面有五环。标识展现了冬季运动的活力与激情,更传递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16.下面是某办公室内的一段对话,请根据语境在“丙”处填上合适的表情,并写出画 线句子的潜台词。(5 分) 甲(用欣赏的眼光看着乙):“某某,你每天的着装搭配得多协调啊,让人看了很舒服。” 乙(谦虚地):“哪里哪里,只是随便穿穿,从来没想到要刻意搭配。” 丙( ):“她皮肤好,无论穿什么都好看。唉!” 潜台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表情:羡慕地 潜台词:唉!我平时也注意搭配,但我皮肤不如她好,看 不出效果啊。或:表情:既不屑又有点羡慕地 潜台词:她还不如我会搭配呢,只是她皮肤 比我好而已。(答案可以多样,但必须符合语境。) 四、写作表达(50 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美国一家网站调查了 1 000 位成功人士。在这些人士中,99%的记不清楚自己为什么成 功;在成功之前,也没有一套完整的走向成功的计划书。 随后网站又向公众征集 1 000 份最完美的成功计划书。评选出来的成功的计划书可谓十 分完美,不仅极具诱惑力(成为伟大的科学家、作家、企业家及各类超级明星等),而且具可 操作性。计划书详尽地列出了为了成功每年、每月、每天直至每小时应该做的事,还列出了 启动资金和所需的费用。经网站了解,这 1 000 人全是未成功人士:正在努力追求实现梦想 但还未成功。 上述材料给你怎样的启发和联想?你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什么?请联系社会的、个 人的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议论文或记叙文;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略 (B 卷 能力素养提升) (时间:120 分钟,满分:120 分) 一、阅读鉴赏(3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几百年来,苏子提出的“诗中有画”这个观点,一直为人津津乐道。我想大家读王维诗, 一定像《红楼梦》里的香菱一样,分明是感到了一种画意,所以才会对苏东坡的见解产生共 鸣,关键是对这种画意究竟该如何看待。 莱辛曾说:“一幅诗的图画并不一定就可以转化为一幅物质的图画。诗人在把他的对象 写得生动如在眼前,使我们意识到这对象比意识到他的语言文字还更清楚时,他所下的每一 笔和许多笔的组合,都是具有画意的,都是一幅图画。因为它能使我们产生逼真的幻觉,在 程度上接近于物质的图画特别能产生的那种逼真的幻觉。”这是说,诗的语言有一种造型能 力,能像画一样给人近似直观的印象。比如最典型的例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确有一种宛然在目的逼真感。 但即便如此,也别忘了香菱的鉴赏经验:“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这“合 上书一想”乃是调动记忆表象的过程,没有读者经验的参与,任何诗都只是一堆语词和概念, 和绘画毫不相干。按克罗齐的说法,“凡是有艺术感的人,都会从一行诗句中,从诗人的一 首小诗中既找到音乐性和图画,又找到雕刻力和建筑结构”。如果说这一结论略显武断,那 么我们可以将命题的外延缩小,说凡是有一定美术修养的人都能从诗歌中读到画意。事实上, 正像英国作家王尔德所说的,“我们看见什么,我们如何看见它,这是依影响我们的艺术而 决定的”。或者像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说的:“人们看见的总是他们所寻找的东西,而且 这要求有一个长期的教育来克服天真的知觉,因为它与客体在视网膜上的反映毫无关系。” “诗中有画”从根本上说,乃是经受美术熏陶的读者用一种特定的欣赏方式(画家的认 知框架)去读王维的结果——苏东坡并不是这种读者中最早的一位,更早还有殷璠,他已看 到了王维“着壁成绘”的潜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读者,就有什么样的王维;有 多少读者,就有多少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画面。如果读者习惯于从这种美术的角度,从语 言的造型能力去欣赏诗的话,那么就会像贺贻孙那样发现孟浩然“浩然情景悠然,尤能写 生”。浅见洋二论文征引的众多宋代诗评更表明,从曹植、陶渊明到杜甫诗都被看出画意, 而且当然也可以分析其构图取景着色的特征。苏东坡不就读出了“少陵翰墨无形画”吗?朱 子也曾称赞杜甫自秦州入蜀诸诗“分明如画”。只不过老杜不传画笔,无从捕风捉影;而王 维兼擅丹青,遂予人以口实。其实身为画家的诗人,也有诗中无画的,比如顾况也是名画家, 他的诗就缺乏造型的兴趣。对这种情形,我们将如何解释呢? 看来,诗中有画无画并不取决于作者是否为画家,强调王维“诗中有画”及与绘画的关 系,非但不能突出王维的独特性,某种程度上恰恰遮蔽了形成王维诗风的更本质的东西。我 发现当代最早的王维研究专家陈贻焮先生几乎不谈“诗中有画”,他认为王维山水诗的艺术 特征是“注意把握并描写客观景物作用于审美主体所产生的浑然一体的整个印象”。另外, 不属于汉字文化圈而对中国诗歌有良好感觉的斯蒂芬·欧文教授,在《盛唐诗》里也只说大 多数研究者“从其作品中发现了画家的眼光”,而他本人对此未置一词,却着重分析了王维 诗对某种真实性的追求——不是从类型惯例中获得的普遍反应的真实性,而是直接感觉的真 实性,“通过在诗中描写所见而不是诗人的观察活动,诗人将使得读者眼睛重复诗人眼睛的 体验,从而直接分享其内心感受”。两位专家的意见都很值得我们深思。 (选自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有删改) 1.下列对作者关于“诗中有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王维的读者,苏东坡提出了“诗中有画”这一观点,它引发了共鸣,并被公认 为王维诗的艺术特征。 B.莱辛认为,诗人语言的造型能力能使人产生逼真的幻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圆”就有一种宛然在目的逼真感。 C.“诗中有画”是经受美术熏陶的读者用特定的欣赏方式去读诗歌所获得的认识,读 者的美术修养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水平。 D.“诗中有画”不只是在读王维诗时会产生的感受,贺贻孙发现的“浩然情景悠然, 尤能写生”,也是“诗中有画”的表现。 解析:选 C “读者的美术修养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水平”说法有误,读者的美术修养是 欣赏活动的一部分,作品的艺术水平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读者的修养而改变。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们“看见什么”和“如何看见它”并不取决于该客体在视网膜上的反映,而是取 决于影响我们的艺术和长期受到的教育。 B.用画家的认知框架去欣赏诗歌,可以看出画意,也可以分析诗句中构图取景着色的 特征。这是从美术的角度去欣赏诗歌。 C.顾况是名画家,可他的诗就缺乏造型的兴趣,作者通过他与王维的对比来证明诗中 是否有画并不取决于作者是否为画家。 D.王维诗歌对绘画性的追求,体现在他用画家的眼光描写自己所见到的事物,使读者 能够在阅读时直接分享其内心感受。 解析:选 D “使读者能够在阅读时直接分享其内心感受”,这是诗歌对某种真实性的 追求,而不是对绘画性的追求。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和孟浩然的诗都有画意,而王维是因兼擅丹青而被人格外关注其诗与画的关系 的。 B.注意把握并描写客观景物作用于审美主体所产生的浑然一体的整个印象,是王维山 水诗真正的独特性所在。 C.“诗中有画”不能突出王维的独特性,不能代表王维山水诗的精髓,所以我们无须 过分强调王维诗中的画意。 D.斯蒂芬·欧文的分析表明,他更看重王维诗对真实性的追求,而对大多数研究者的 既成定论未置可否。 解析:选 B 陈贻焮的观点只是对王维诗风的一种解读,作者认为“值得我们深思”, 并非肯定这种观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7 题。(24 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6 分) 酒 泉 子 潘 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 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1)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片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请简要分析。(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点明情感,以“长忆”表明作者对西湖念念不忘,同时衬托出西湖风 景的美好;(2 分)②提示下文,一个“忆”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实拉入对当年生活的回忆。 (1 分) (2)①“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从芦花荡里隐隐约约 传送出来的邈远的笛声,忽然惊起栖息在芦花荡里的白鸟,衬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 表达了作者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1 分)②“闲整”“思入”两个动词把作者收拾鱼 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动作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衬托了作者忆西湖忆得不能再忍耐、亟想 归隐湖上的心情。(2 分)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6 分) 醉 落 魄 辛未九月望和答庆符① 胡 铨 百年强半,高秋犹在天南畔。幽怀已被黄花乱。更恨银蟾,故向愁人满。招呼诗酒颠狂 伴。羽觞到手判无算。浩歌箕踞巾聊岸②。酒欲醒时,兴在卢仝碗③。 ①庆符:名张伯麟。当时秦桧主和,庆符说:“夫差,而忘勾践之杀尔父乎?”秦桧 听说大怒,将庆符关入监狱,打得体无完肤,流放到吉阳军。时作者亦因上书力诋和议,请 斩秦桧,被诬为“讪谤”,也被贬到吉阳军。②巾聊岸:掀起头巾露出前额,不拘形迹。③ 卢仝碗:唐代诗人卢仝饮茶的碗。卢仝写有《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有“平生不平事, 尽向毛孔散”句。 (1)有人说这首词的“更恨银蟾,故向愁人满”两句“无理而妙”,请结合词的上片加 以赏析。(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这首词中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明月本无情,作者却说它故意对着自己变满,看似无理,实则非常巧妙。 (1 分)作者满怀无法锄奸复国的激愤烦乱心情,偏又逢皓月圆满,便把一腔的怨情向“银 蟾”倾泻而去,更深层次地表现了作者的愁绪。(2 分) (2)这首词塑造了一位虽遭贬谪但心忧国事,壮志难酬又希图解脱的爱国词人形象。(1 分)作者触犯秦桧被贬天南,年近半百,因报国无门而抑郁愤懑。因此招集友人赋诗狂饮, 放声高歌,放浪形骸,表现了作者内心极深的忧愁。又借卢仝饮茶的典故,力求排解胸中的 不平之感。(2 分)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6 分) 踏 莎 行 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辛弃疾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此词作于作者闲居带湖期间。庚戌:即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 1190 年)。篆冈:地名, 当在带湖之侧。 (1)上片前三句描写了怎样的景与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时可先概括前三句描写的美景,然后结合全词分析此中包含的感情。至于在 词中的作用,主要考虑景物描写在结构和内容方面的作用,尤其是与下文的关系。 参考答案:描写了带湖秋夜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人们赏秋、乐秋之情。(1 分)楼台为皎 洁的明月所照亮,庭院里散发出秋花秋果的清香。赏景的人在美景下来来往往,也都是“笑 吟吟地”。(1 分)为下文作者抒发风雨悲秋之意做铺垫(蓄势)(答“反衬”亦可)。(1 分) (2)词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理解这两句表达的思想情感,关键是理 解句中的“风雨”的双关义,表面义容易理解,但是其隐含义则要从诗歌写作的背景入手, 时值南宋,国运日衰,此“风雨”正有风雨飘摇之意。也正是因为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 担忧,才会有如此的悲叹。 参考答案:“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这两句表面上写想来秋天也会使人 悲伤,忧虑重阳节时多风多雨的天气。(1 分)实际上“风雨”,一语双关(或比兴或象征), “风雨”不仅是自然气候的风雨,更暗喻南宋国运日衰,风雨飘摇(或答不仅仅为秋日自然 风雨悲伤,更为南宋国运日衰、风雨飘摇而悲)。(1 分)通过时节变化的描写反映作者对当 时政局恶劣、国势衰微的忧虑之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悲叹。(1 分) 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6 分) 点 绛 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1)上片中“露浓花瘦”这一写景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妙处。(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表明时间是在春天的早晨,地点是在花园;(1 分)②烘托了少女“薄 汗轻衣透”的娇美风貌。(2 分)(意思对即可) (2)①“和羞走”一语,生动描绘了少女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1 分)②“倚门 回首,却把青梅嗅”这一细节极精湛地写出了这位少女对来人羞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大胆 见,只好借嗅梅来掩饰,却偷眼去看的微妙而又细致的心理。(2 分)(意思对即可) 二、名篇名句默写(6 分)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清照在《声声慢》的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来表现自己愁苦无聊,寂寞哀伤的语句 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两句中词人洒酒祭月,寄托了 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 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1 分) 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 ①住房城乡建设部要求对私人会所的整治进行一次“回头看”,防止其________、死灰 复燃。②这几年,荧屏戏路越走越窄,创作播出渐陷困局,不少电视剧导演纷纷________, 签约新公司,转投电影圈拍电影。 ③内外交困下的安倍,不得不________,在联合国大会的演讲中,一改其对中国的强硬 态度,表示要同中国恢复“良好关系”,试图将修复中日关系作为摆脱困境的出路。 A.改换门庭 改弦易辙 改头换面 B.改头换面 改换门庭 改弦易辙 C.改弦易辙 改换门庭 改头换面 D.改头换面 改弦易辙 改换门庭 解析:选 B 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形式,不变内容(含贬义)。改换门庭:①改变门第出 身,提高社会地位;②投靠新的主人或势力,以图维持、发展。改弦易辙:改换琴弦,变更 行车道路,比喻改变计划或做法。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A.广州富力足球队虽是第一次参加亚冠比赛,主教练孔特拉运筹帷幄,战术得当,以 2∶0 战胜了日本“三冠王”大阪钢巴队,成为亚冠首轮最火的球队。 B.如今,转基因技术正不可阻挡地影响着百姓的生活,尽管生物学界一再声称转基因 食品是安全的,但生态学家、伦理学者和普通民众仍心存疑虑。 C.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中国境外消费已经超过 1 万亿人民币。有关专家认为,形成这 样一个“境外消费热”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价格的差价。 D.兰州市干部群众通过各种方式认真阅读并领会《关于抓好“工作落实年”的意见》 的精神实质,纷纷表示,要立即行动起来,共同建设宜居宜业宜游魅力城市。 解析:选 B A 项,“主教练孔特拉……”部分偷换主语,成了“主教练孔特拉……成 为……最火的球队”。C 项,“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杂糅,“价格的差价”有 赘余。D 项,“阅读”与“精神实质”搭配不当。 1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 到了微信 4.0,腾讯已经开始了向平台化方向发展的战略部署,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沟通更加轻快便捷。 ①随着开放力度的加大 ②提供更多附加服务 ③构建一个集邮件、短信、SNS、即时通讯等应用于一身的个性化立体式通讯服务平台 ④微信将加速社交、游戏、电子商务等更多领域的第三方优质应用从 PC 端向移动互联 网环境的平移和整合 ⑤不断将其他应用引入微信开放平台 ⑥为用户带来更多基于微信平台的应用 A.④⑤⑥①②③ B.①④③⑤②⑥ C.③⑥①⑤②④ D.⑤⑥②①④③ 解析:选 D 观察所给的六句话可知,⑤⑥两句都在讲微信平台,与横线前内容关系密 切,应紧承开头,放在最前面;从语意上看,②紧承⑥,故②应排在⑥后面;③与④关系密 切,且先有“平移和整合”,后有“构建”“立体式通讯服务平台”,故④放在③之前。根 据横线后的“让沟通更加轻快便捷”可知,④③应与之紧密相连。 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6 分) 礼是对人的社会行为的规范,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①____________________:一种 是自然属性,一种是社会属性。作为自然属性的人,只不过是高级动物而已;作为社会属性 的人,②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脱离了礼仪的规范,那么剩下的只是 自然属性,③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回答这类问题,要注意分析语段的意思。这段话主要讲述“礼”,①处,从后文 的“一种是……一种是……”可以判断此处的内容应该是人的属性问题;②处,从“作为社 会属性的人”及开篇的“礼是对人的社会行为的规范”可知,填写的内容应该与人要受到礼 仪的规范的内容相关;③处,表示一种假设,从前文的“高级动物而已”可知,应填写“与 动物没有区别”等相关内容。 参考答案:①人都是具有两重性的②必须受礼仪的规范③也就与禽兽无异了(意思对即 可,6 分) 13.阅读下面的问卷调查统计表,根据其中反映的情况,回答下面的问题(不得出现数 字)。(6 分) 表一 某大学寝室成员关系调查 非常融洽 非常融洽比较融洽 不好也不坏 不太融洽 非常糟糕 26.43% 56.07% 14.64% 1.43% 1.43% 表二 影响寝室成员关系原因 心理因素 家庭背景 生活习惯 情感因素 个人价值观 26.47% 5.75% 21.92% 16.19% 29.67% (1)请根据表一,概括该大学寝室成员相处情况。(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表二,给即将迈入大学开始寝室生活的同学们提两条建议。(不超过 50 字)(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图表类试题,一定要注意对图表中的数据加以研究,根据表一,“非常融洽”和 “比较融洽”占 80%以上,可见大多数学生能够融洽相处;根据表二,影响成员关系原因中, 除家庭背景外,其余几个方面均需要注意,所以可从这些角度入手,提出建议,如养成良好 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 参考答案:(1)该大学寝室中,大多数学生相处融洽。(2 分) (2)大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良好的个人修养;保持健康、平和的心态;树 立正确的价值观等。(针对表格内容写出两点即可,每点 2 分) 四、写作表达(60 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最近,中国女登山家王静在登顶珠峰的过程中,先搭乘直升机从海拔 5 200 米的大本营 飞到海拔 6 400 米的二号营地,再攀登到 8 800 米以上的珠峰峰顶。此举打破了历来攀登珠 峰的传统:用脚从大本营攀登到峰顶。尽管这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但它早已在登山界达成 了共识,也是评判登山者是否登顶成功的首要标准。王静在接受采访时表明,当时选择乘直 升机是因为该路段因冰崩已被封闭,无法穿越。此举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有人认为,王静没有遵照标准登顶,不能算作登顶成功,并觉得此举亵渎了体育精神; 有人认为,王静在没有其他解决办法的前提下选择搭乘直升机,算是一种变通的方法,最终 达成了目标,值得肯定;还有人认为,如果把攀登珠峰当作一种人生体验,王静的做法无可 厚非……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 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以登山家王静打破传统登山规则,乘坐直升机飞越冰崩路 段为背景,通过不同的人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表明了几种不同的认识。有人说,不遵照标准, 是对体育精神的亵渎;有人说,能够变通,是值得肯定的;也有人说,攀登是一种体验,这 件事无可厚非……第一种认识,主要是围绕“标准”而言的,可从“遵守规则”的角度来立 意,也可以从“思想的保守”这一方向立意。第二种认识,是从“变通”的角度来说的,可 以突出“打破传统”的立意,也可以有“善于借助外物取得成功”“过程与结果”等立意。 第三种认识,则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解读,表达了对“人生体验”的理解,可以立意“注重人 生体验”,也可以有“走自己的路”这一立意。具体写作时,可以综合考虑各种情况,得出 一种具有对立统一的观点;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角度构思立意,表现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话题二 别是一家 翻开宋词读柳永 在文学绚如夏花的今天,坐在书桌前,翻开一本厚厚的宋词,怀念一个叫柳永的人,似 乎有些不合时宜。可是柳永总是不经意地从我打开的书页里走出来,一手挽起宽大的衣袖, 一手泼墨挥毫,把天地间的灵气凝成珠玑一颗颗镶进我的梦里,挥之不去。 柳永的幸运在于他生对了时代,诗歌走到宋朝,已经像一件被女人们穿腻的华丽衣裳, 不复再有盛唐时的喧嚣了。读者需要变换一下口味,能够拎起笔吟咏几句的文人们,也需要 转变一下观念,改变一下文风。词的韵律比劳神费思的诗要强些吧,而且也适合于吟唱,事 实上它也就是为吟唱而诞生的。感谢宋仁宗,没有能够让柳永这位才情并茂的小文人在仕途 上一帆风顺,才得以让我们今天有幸读上《雨霖铃》和《八声甘州》。 创造婉约派的柳永该有一点我们在电视肥皂剧里常见的八旗子弟的样子吧?吃饱了喝 足了迈着悠闲的碎步四处撒情。好在这位秀才不遛鸟,只是爱逛逛很基层的小街道,混迹一 下脂粉气氤氲的青楼。体察下情亦或找找乐子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不得志自我麻醉的同 时,把十年寒窗苦倒进肚里的那点墨水曲线救身地变成了歌词。一千年前的柳永当然不会想 到失意之下的涂鸦会为他带来盛名,他只是不停地咏叹着小市民的生活,兼而为自己不幸的 仕途发发牢骚,如是而已。这样的咏叹和牢骚被谱上曲,被歌女们弹唱,谁知道就这么流行 呢?我们不知道是不是流行到“一夜之间红遍全国”之类,但一位体察西夏的官员回到京 城,就曾亲口对皇帝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这位西夏官员想来与凡俗的柳永 不会有什么背后的交易,拿个红包就去做一些像今天的某些人所擅长之能事。不靠包装,不 靠吹捧,凭着肚子里的墨水,点灯熬油一个字一个字地埋头苦干,赢得“凡有井水处,皆能 歌柳词”的待遇,柳永真的值得我们这些现代人好好学习。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柳永走到十里长亭,拉着友人的手, 哭得一声声凝噎。醉身儿女情长,很不丈夫气概,是不是?可谁又知道不能溜须拍马屈膝逢 迎的柳永不是触景生情,在哭仕途多舛的自己?哭几声也罢,在皇帝老儿主宰一切,百姓有 口难辩的封建王朝,你能指望所有的文人都能像辛弃疾一样一手握着笔,一手挥着战刀,“金 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有人这样评价柳永的词:“其词格固不高,但论音律谐婉,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 曲尽,无出其右者。”翻遍一大本厚厚的宋词,能够得此殊荣者,有谁,还有谁呢?单凭了 这一点,作为婉约派当家人的柳秀才也值得我们在啃着麦当劳之流的文化快餐的同时,把他 装进我们的脑海里,闲暇之余,细细品茗。 点评:作者闲暇之余,手捧一本宋词,细细品味,走进柳永的世界,赞扬了历史留下的 绚丽文化中柳永金子般闪耀的才华。文章语言深沉而含蓄,耐人寻味,值得我们反复品读。 “悦”读心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蒋 醺 苏东坡在落难的时候,在长江边写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受到皇帝赏识时,他的 书法漂亮、工整、华丽,而且得意。因为他是一个才子,才子总是很得意的。但是他从来没 有想过,他让很多人受过伤。他得意的时候,很多人对他恨得要死,别人没有他的才气,当 然要恨他。但是他落难时写的书法,那么笨、那么拙,歪歪扭扭,却成了中国书法的极品。 此时苦味出来了,他开始知道生命的苦味,并不是年轻时得意忘形的样子,而是在这么 卑屈、所有的朋友都不敢见他的时候,在江边写出最美的诗句。 他原来是一个翰林大学士,但因为政治,朋友都对他避得远远的。当时他的朋友马梦得, 不怕政治上受连累,帮苏轼夫妇申请了一块荒芜的旧营地,由此苏轼就改名叫苏东坡。 苏东坡开始在那里种田、写诗,他忽然觉得:我何必一定要在政治里争这些东西?为什 么不在历史上建立一段光明磊落的生命情感? 所以他那时候写出了最好的诗。他有米可吃了,还跟他太太说,让我酿点酒喝好不好? 他还是要喝酒!“夜饮东坡醒复醉”,是说晚上就在这个坡地喝酒,醒了又醉、醉了又醒; “归来仿佛三更”,则是说回来已经很晚。“家童鼻息已雷鸣”,是说当地还有一个小孩帮 他管理家务,但是他睡着了,鼻子打呼。“敲门都不应”,是指苏东坡敲门都不应。我们看 他之前的诗,如果敲门都不应,他就要发脾气了,可是现在却不是这样,他走去听江水的声 音,“倚杖听江声”。 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后,他觉得丑都可以是美,他开始欣赏不同的东西。他那时候跑到黄 州的夜市喝酒,碰到一个满身刺青的壮汉,那壮汉把他打倒在地说:“什么东西,你敢碰我! 你不知道我在这里混得怎样?”他不知道这个人是苏东坡。倒在地上的苏东坡,忽然就笑了 起来,回家写了封信给马梦得说:“自喜渐不为人知。”我觉得这是了不起的生命过程,他 过去为什么这么容易得意忘形?他是才子,全天下的人都要认识他,他常常不给人好脸色, 可是落难之后,他的生命中开始有另外一种包容,有另外一种力量。 所以我觉得,苏东坡酸甜苦辣咸……百味杂陈之后,最后出来的一个味觉是“淡”,所 有的味道都品过了,你才知道淡的精彩,你才知道一碗白稀饭、一块豆腐看似没有味道,可 是这个味道是生命中最深的味道。 你会发现他在做官的时候,从来没有感觉到清风徐来,但是从他的诗中我们看到,他因 为不做官,才感觉到清风。 我觉得苏东坡应该感谢的是:他不断被下放,每一次的下放都会使他的诗更好一点。因 为整个生命被现实的目的性绑住了,所以被下放的时候,才可以回到自我,才能写出这么美 的句子。 他可以感受到:历史上那些争名夺利,最后都变成了一场虚空。能够吟出“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是因为他回到了自我。 我相信,美是一个自我的循环。美到最后不管你是富贵或是贫穷,有自我,就有美可言。 所以在经历过酸、甜、苦、辣、咸以后,才知道淡的可贵。所以苏轼写过一首很有名的 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回头看我走来的这一路,心很静,也 就无所谓了。 点评:人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这告诉我们一个朴实的生活道理:人生不如意 事十有八九,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 释放,“古今将相今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 中”,天大的困难放到短暂而宝贵的人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又何必去苦苦地计较什么 呢?这就是人生的豁达境界。苏轼年轻时也是意气风发,拼搏进取,有“澄清天下之志”, 而“乌台诗案”让他站到了死亡的边沿线上,也许鬼神在向他敲门的时候,苏轼才真正地体 会和领悟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说这是“消极”,那么,人生需要这样的消极,建立 自己的弹性人生,或许正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另一种表现。 “悦”读心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栏杆拍遍 梁 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他 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老实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他永远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 将领的形象留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我们重新读他的作品时,仍然能感受 到一种凛然之气和磅礴之势。 哪一个诗人曾有他从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亲身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 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就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打算以身殉国,准备血洒 沙场,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 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山,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热泪横流。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 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使向何处呢? 辛词比其他文人词的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的,而是用血和泪铸成的。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 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 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句生活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 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 臣民生活了四十年,有近二十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二十年间又有三 十七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时,他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他 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分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诽谤,甚至有人说 他独裁、犯上,皇帝于是对他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 这就是他的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别看他饱读诗书,但他至死也没弄懂,南宋 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 一块心病:金瓯阙,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说到辛弃疾的笔力有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词 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亲自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 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他是诸葛亮、范仲淹、贾谊一类的时刻忧心国家的政治家。他 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真正的词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 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 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才 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 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让他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 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中翻腾、激荡。它们交织在一起,如 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涨,冲击积聚。既然这股力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 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途不通,历史歪打正 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好词了。 词,是随便什么人就能写的吗?词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词人,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 当的吗?“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需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那 么,有思想光芒又有艺术魅力的词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上板块的冲撞 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遭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三百年北宋南宋 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点评:一员武将的故事,需要多少次沙场浴血方得写成,而一个词人的成名,往往比一 员武夫更备受时势的折磨与煎熬。积三百年社会动荡产生的词人加武将的辛弃疾,又一次走 入作家笔下,被梁衡以一曲《把栏杆拍遍》唱响。梁衡没有把笔力下在赏析辛氏一首首名篇 佳句上,而是从中看出沙场剑气,看出义胆秋霜。在慨叹“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的拳拳爱国情的同时,也由衷地赞赏作家选题之精当,思想之深刻。不由想起他的另一名篇 《觅渡、觅渡、觅何处》,同样闪现着思想的光芒和艺术的魅力。 “悦”读心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乱世中的美神 梁衡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 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于是,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 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 一人。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 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 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 合点——金石研究。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 请看这首送别之作《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 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开封)的琼楼玉苑,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 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急病而亡。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走进她的生 活。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 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无奈 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李清照也随之入狱。由于 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一个女 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叫她不犯愁呢? 1134 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 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 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 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 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 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 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 女子是真正多余啊。而她却一直还奢想什么关心国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她收集的文物 汗牛充栋,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到头来却落得个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学无所专,别人 看她如同怪异。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她像祥林嫂一样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 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 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从她的身世和诗词文章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寻 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 将血泪寄山河”。在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但身为女人, 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 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 一人愁。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 她也做过再寻觅幸福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 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有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价值。她 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 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 事”,甚至后来陆游为这个孙姓女子写墓志时都认为这话说得好。以陆游这样热血的爱国诗 人,也认为“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 是只有一个愁。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 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有删改) 点评:本文从人性的深层诠释了李清照的美神形象,对李清照的“孤独”有着独特的看 法,评析入木三分,阅读本文,能让我们对李清照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同时也能对作者梁衡 的散文之美有更深层的感受。 “悦”读心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