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浙江省余姚市余姚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 浙江省余姚市余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sū)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故乡甚至是贫瘠(jǐ)而脏乱的。 B.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jiè)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C.它们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嘻戏着搅在一起。它们确确实实是一群就在我们的峭壁之下的空地上蠕(rú)动和互相碰撞着的狼。 D.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jìng)的一段蜇居异境。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碎片化信息的泛滥、网络语言的流行,简洁、含蓄、内敛的文风日趋式微。 B.阴冷、淅沥的小雨,并未阻挡住马拉松参赛选手的热情。3 万多人奔跑在美丽的赛道上,摩肩接踵,不绝如缕。 C.菊花版《清明上河图》创意新颖,造型独特,制作精细,集园艺、盆景、雕塑之大成,令人望洋兴叹。 D.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危言高论,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也将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唾弃。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不止一次想象过,在十八岁的时候,在远方,会有什么样的故事等着我? B.“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C.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 D.作为著名的历史学家,在为父亲写传记时,他并没有感情用事,而是本着对历史负责、 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务求真实。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进而逐渐掌握和熟悉各国作家与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巨大财富。 B.诈骗分子在冒充各大银行套取事主银行卡密码后,事主才意识到账户被盗,但是为时已晚,账户里的钱被一笔笔地迅速转走。 C.作家只有对所写作的人物了如指掌,对他的行为方式、心里特征非常熟悉,才能够完成 人物的创作。 D.据中央电视台法制栏目记者报道,公安部这次旨在以“打击毒品、遏制犯罪”为目的的 “利剑”行动,经过广大干警三个月的连续奋战,圆满结束了。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朦胧诗人不约而同地采用象征、暗示、意识流、梦幻、意象等表现方法,其中意象的表现法是朦胧诗人最核心的艺术手段。譬如舒婷的《致橡树》,诗中用“木棉”和“橡树”分别象征阴柔独立的女性和刚硬挺拔的男性。 B.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文体改革运动。唐代韩愈提倡学习务实自由的先秦、两汉散文,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惟陈言之务去”的文道统一、自创新词的理论。北宋时期,欧阳修、苏洵等文人,极力推崇韩愈、柳宗元掀起古文运动,改变了晚唐以来浮靡的文风,使散文走上了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的道路。 C.老舍熟悉北京,他对北京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所以他的作品里,对北京的风土人情、胡同、茶馆、四合院等都有独特角度的描绘,比如四合院,在《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家》等作品中都有像大杂院似的写真描写。 D.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写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出一幅 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虽然比较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是都突出了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即晴暖温和、情调明朗、优美闲适、和煦温润。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顺流而东也 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穷山之高而止 D.侣鱼虾而友麋鹿 7.下列各句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不拘于时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而今安在哉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凌万顷之茫然 8.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而秋雨的霏微凄冷,又是别一种境地,昔人所谓“雨到深秋易作霖,萧萧难会此时心”的诗句,________。至于秋女士的“秋雨秋风愁煞人”的一声长叹,______。三冬的寒雨, 爱的人恐怕不多。但“江关雁声来渺渺, 灯昏宫漏听沉沉”的妙处,_____。记得曾宾谷曾以《诗品》中语名诗,叫作《赏雨茅屋斋诗集》。他的诗境如何,我不晓得,但“赏雨茅屋”这四个字,______。尤其是到了冬初秋晚,正当“苍山寒气深,高林霜叶稀”的时节。 (郁达夫《雨》) ①是多么的有趣 ②若非身历其境者绝领悟不到 ③乃别有怀抱者的托辞,人自愁耳,何关雨事 ④在说秋雨的耐人寻味 A.④③②① B.②③①④ C.④③①② D.②④①③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语言表达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与外国友人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符号,可谓千奇百怪。接待我们的旅行社导游威斯娜告诉我,在她眼中,(1)____________。她去中国旅游时,有团友被烫伤,导游拿来了中国的烫伤膏,涂上后很快愈合——她眼睛瞪得大大的向我描述那膏药的神奇功效。在突尼斯集市练摊的小商人,见到我们会先说日语,我们摇摇头说:“不,我们来自中国。”然后,那小伙子摆出了李小龙的招牌造型,口中配合着发出恶狠狠的声音。在他眼中,(2)___________。爱尔兰,比尔城堡的第12代伯爵告诉我们,(3)_________。他和妻子曾三次前往中国云南,带回各种奇花异草,种植在他们的城堡之中。如今,他们的城堡花园中有一大片区域专门叫做“云南省”。 评卷人 得分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今天重温孔子有关“学以成人”的名言,深感其中有即便是现代人亦不可违者也:十五有志于学——这是“成人”关键的第一步,但还远不是“成人”。“志学”同时意味着自身的有限性和自身的可能性,于是开始有一种修身求知的自觉。学是起点,是开端。不学无以成人。虽然这“学”并不限于文字和文献之学,但在中国的儒家那里,的确也离不开文字与文献之学。 三十而立——这是初步的成人,也是社会眼中的成人。它不仅是性格的独立,也是经济的独立;不仅是自我事业的初步确立,也常常是家庭的确立。即所谓“成家立业”,但最重要的还是一种精神品格的独立,虽然今后还可能会有探索方向上的错误,但那也是自我选择的结果,而不是人云亦云。 四十而不惑——虽然可能意志还不足,境界还不够,但此后或不再犯根本的认识论错误,不会再走大的弯路,尤其是不易受浪漫的空想的蛊惑,理性已经相当冷静和充分,情感也相对稳定。 五十而知天命——这已经是大成的时候。“命”既是“使命”,也是“运命”,既是开放,也是限制。命也,非来自我也,天降于我也;命也,无可更改也,但最大的限制即被自觉地认作“使命”,也可能恰恰构成最大的力量,而且还构成一种真正有力量者的安心。 六十而耳顺——“耳顺”是对他人,对社会而言。自己对来自他人和社会的一切已经“宠辱不惊”,而且,对他人还有了一种透彻认识人性之后的宽容;对社会也有了一种通透的理解,知道还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时才是达到一个真正的个人自由之境,完善之境。道德意志不是脱离规矩为二,而是与规矩合一。规则完全不再是外在的异己之物,而就是自身精神最深的需要。 这一过程以自我始,以自我终。但最初的自我是一个刚刚开始发愿和立志的自我,最后的自我则已经是一个与天、地、人契合的自我。 (选自《中华读书报·学以成人,约以成人》) 10.对本文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十五有志于学”是因为人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性,愿意通过学来改变自身。 B.“三十而立”指的是性格、经济、精神品格的三独立。 C.“四十而不惑”指人不再走弯路,不再受蛊惑。 D.“从心所欲”说明人已经内化了规则,自然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11.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的“学”不限于文字和文献之学,但只有文字和文献之学,才是“成人之学”。 B.儒家的“学”是后天的、艰苦的、主动的学。 C.“成人”意味着冷静而充分的理性,对空想的情感的摈弃。 D.“成人”是人减少错误,不犯错误的过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屋头青瓦是谁家 潘新日 ①一场雨,让寄居的小城隐在淡淡的雨雾中,临窗而立,瓢泼的雨把楼下的青瓦洗得清亮,雨水顺着瓦楞流着,在檐下挂起了一条条银丝,清脆的雨滴声里,溅起了思乡的水花,朦胧里似曾看见了青瓦上的故乡。 ②夏天的雨下得如此急,甚至楼下的阿婆来不及收院子里的衣服,我木然地看着阿婆迈着祖母一样蹒跚的脚步,在院子里奔忙,脚下踩着家乡一样的韵味。这个时候,我会庆幸自己住的楼下还有一片这样的风景,幽深的小巷里,几十排青砖黑瓦的老房子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弥漫着民国的韵致,祖先的味道。 ③这样的天气里,我可以在雨中细细品味故乡的味道,精心昤听雨中的精彩。雨滴拍打着青瓦,犹如奏响了一曲美妙的轻音乐,雨声里有我梦里的家,有我青砖黑瓦的童年。瓦楞间的青苔和一棵棵直起腰身的野蒿,还有散落在小巷里的一朵朵红的、蓝的、七彩的伞花,一切都那么相似,一切都那么亲切。异乡里,古巷就是一条长长的藤,一头连着故乡,一头连着南方夜空中最广阔的宁静和最深沉的安详。 ④真的没有想到在这样的闹市里还会有这样的一片天地,和家乡的情调如此相近,只是少了青山秀水。如此,那无边的乡愁也变得淡然了,虽然身处异乡,却因了这些故乡一样的青瓦而内心殷实,充盈着幸福和快乐,不管这家园是地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我都很知足。 ⑤在江南这一排排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里,已经摒弃了民国所有的遗风,已找不到故乡古村落的封闭和凋残,它把古朴的身影遗落在繁华里,在城市的节奏里呼吸、生活,除了青瓦本身的年龄和记忆,所有的都融进城市的心跳里。 ⑥雨中的青瓦格外别致,这些城市里的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让梅雨的叮咛慢慢发霉,长出许多思念来,一片青瓦,一块历史,一片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在小巷里弥漫。我想起戴望舒,想起丁香一样的女孩,想起民国的油纸伞,但此时花开已没了旧人。 ⑦不过,我还是喜欢家乡的青瓦房,没有拘束,可以自由地敞开胸怀,让细细的炊烟顺着风远行,流浪的身影里,有瘦弱的文人,有迁徙的商旅,有远嫁的红颜,在这样的青瓦泪里思念着,怀旧着,他们在青瓦覆盖的木格子窗棂边沉吟、思念,古诗词里的张继、李商隐带着古风,流下了思乡泪水。 ⑧时常,我会把青瓦当做一部旧书,把它当成故乡老家的屋子,在亲切和畅想中阅读乡愁。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心中的家园,任何一处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都有家乡的味道,都能生出家的温馨,天南地北,青瓦就是流浪的历史,任何建筑都无法代替的历史,当然,加上木门边的蓑衣和斗笠、檐下的农具,堂屋里雕花桌案上的青花瓷坛,案头上的线装书,这些民间的朴实记忆沉淀了一个地方的丰厚底蕴,我喜欢。 ⑨ 青瓦也是历史中发黄的名片,它们静静地点缀在各个角落,有名的,没名的,都一样的厚重着,抵达游子的内心深处。如角直、周庄、鲁镇、凤凰、木渎、同里、乌镇、西塘、宏村、大理、婺源,院落有乔家大院、李家大院、刘家大院,大的有古城的城楼,小的有不同时代的县衙,文人雅士里有丰子恺的缘缘堂;有戏院、有宗祠、有寺庙。总之,那些与青瓦有关的建筑细节,花窗、飞檐、雕梁和隔扇,早已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建筑点缀,成了 一种文化抑或精神上的指向,指向古典,指向旧梦,幻化出生活的七彩来。 ⑩青瓦上的故乡是遥远的乡愁、是故乡的低语、是亲人的倾诉,是童年的遥想、是民间的歌谣,是农历里的季节,是婉转的鸟鸣,是唐代李义山缠绵的“巴山夜雨”,是宋朝柳三变萧瑟的“秋风斜雨”,是陆放翁清新的“杏花小雨”,古人如此,今人也如此。雨声里,我把目光久久地定格在凝重的青瓦之上,看着它们在故乡的思绪里静静地被雨声浸润。 ⑪雨声敲打着青瓦上的思乡曲,茫茫雨色里,市声繁华,又有谁能掩掉喧嚣的尘世,看到青瓦上的故乡呢?纵使青瓦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而那记载着前世风雨的故乡依然清晰,是我们永远的家。 ⑫屋头青瓦是谁家?无论在哪里,我敢说,青瓦上的故乡是民国留存的旧照片,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是最软的乡情,是最硬的风骨。 12.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⑦段中作者说“不过,我还是喜欢家乡的青瓦房”的原因。 13.赏析文中第⑥段画线的句子。 14.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5.在“青瓦听雨”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请概述这一变化,并对变化的原因作简要分析。 评卷人 得分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 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关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曰:“盍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邱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wěi)蹶(jué)然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僻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圣贤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见矣。 ——方苞《游雁荡记》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有趣) 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 (外表,样子) B.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奇异) 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 (没有办法) C.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聚集收缩) 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 (没有缘由) D.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同类) 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 (完整)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不知日之入 筋骨之强 C.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D.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 客有吹洞箫者 18.下列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一样的一项是()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A.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B.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C.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 D.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 A.选文(一)作者游历山水的真正目的在于忘忧,而西山之游才是真正的游,实现了自我与自然的融合,达到了乐而忘忧的目的,所以看似简单的“始”字,在文中不可或缺,语约意丰。 B.选文(二)题为《游雁荡记》,但作者开篇就说“兹山不可记也”,看似矛盾,实则是把雁荡山和那些平缓明媚的山川进行对比,以突出雁荡山的特殊之处。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C.选文(一)作者描写并赞美西山的怪特美,间接表达自己受到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选文(二)作者游览雁荡山领略到做人处世的道理:两文均有借游寓理抒怀的特点。 D.游记以记叙旅游见闻、描写山水景物为主,并寄寓作者的情思或审美趣味。这两篇选文都是以叙写山水景物为重的山水游记。 20.把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 评卷人 得分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尽 宋 郑獬 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 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 野间绝少尘埃污,唯有清泉漾白沙。 21.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意象写出了诗人保持高洁人格的愿望。 22.颔联被《宋诗纪事》标为名句,请作简要赏析。 评卷人 得分 六、句子默写 23.将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补写完整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劝学》) (2)____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____,功在不舍。(《劝学》) (3)__________,无长无少,道之所存,___________。(《师说》) (4)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赤壁赋》) (5)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赤壁赋》) 评卷人 得分 七、材料作文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最近网上流行一个词,叫“二倍速”。所谓“二倍速”,就是在观看视频时将播放速度调快至原来的2倍,既节省了时间,又不会遗漏重要的情节,很快,什么“二倍速吃饭”“二倍速读书”等说法纷纷冒出来。这个现象引发了网友的讨论,有网友表示“二倍速更适应快节奏生活”;有网友感叹“当代年轻人时间有那么紧张吗?什么都要开二倍速?”;也有网友表示,“二倍速”会形成坏习惯。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想法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 注意:(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3)不得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B 【解析】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常用字字音和字形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考生应结合课本知识,根据已经学过的课文选出答案,注意多音字和容易误读的字形、词语,书写时注意标号音调,标准位置。一些易出错的形近字,结合词语含义确定字形结构,注意结合词语含义区分部首,做到正确规范书写。 A项,“贫瘠(jǐ)”应该改为“贫瘠(jí)”; C项,“嘻戏”应改为“嬉戏”; D项,“最有劲(jìng)” 应改为“最有劲(jìn)”。 故选B。 2.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词语的应用不仅要掌握词语意思,还要掌握适用对象,根据所在语境做出正确判断。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本题, A项,“日趋式微”,渐渐衰微。修饰“文风”使用正确; B项,“不绝如缕”,指声音细微悠长或情势危急,此处不能形容人多,属于望文生义; C项,“望洋兴叹”,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语境中需要表达的意思是从没见过这么好的,应该用“叹为观止”。 D项,“危言高论”,正直而高明的言论。感情色彩与语境中“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也将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唾弃”不符,使用错误。 故选A。 3.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高考常考考点,复习中要注意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了解高考常考题型,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考生可通过分析句子语气和辨析句子结构作答。本题 A项,“在远方,会有什么样的故事等着我”做“想象”的宾语,是陈述语气,问号应该改为句号; B项,“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是诗句,在原文中独立引用,独立成句,“开”后面的逗号应该放引号外; C项,“一些东西”包含“你的血、泪,还有汗水”这三项内容,因此“汗水”后面应该用句号。 故选D。 4.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本题A项,“掌握和熟悉”语序不当,应改为“熟悉和掌握”; B项,中途易辙 “诈骗分子”后谓语没有,把“在”放句首去; D项,句式杂糅,改为“旨在……”或“以……为目的”。 故选C。 5.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学常识的能力,主要考查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解答此题,学生要结合平时积累,同时要注意细节,逐项进行排除。本题C项,“《家》”不是老舍的作品,《家》的作者是巴金。选项张冠李戴,表述错误。故选C。 6.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实词词语活用情况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结合语境分析该字的词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再结合词性的变化判断改字属于那种类型的活用,常见的活用情况有: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名词作状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例句“顺流而东也”中“东”解释为“向东走”,名词作动词。本题, A项,“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中“南”,解释为“向南”,名词作状语; B项,“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中“下”,解释为“居……下面”,名词作动词; C项,“穷山之高而止”中“穷”,解释为“穷尽”,形容词作动词; D项,“侣鱼虾而友麋鹿”中“友”,解释为“以……为友”,名词的意动用法。 故选B。 7.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辨识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考生应根据所学知识找出标志性词语正确判断,也可根据句意分析句子成分,判断特殊句式类型。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有: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定语后置句等。本题 A项,“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不是特殊句式;“不拘于时”,被动句; B项,“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句;“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C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是陈述句,不是特殊句式。 D项,“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和“凌万顷之茫然”均为定语后置句。 故选D。 8.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连贯能力。这是一道补写句子的题目,考生作答时应整体把握文意,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选择题可先观察所给选项,用排除法分析。本题,第一空,上文语境是“昔人所谓‘雨到深秋易作霖,萧萧难会此时心’的诗句”,这里的陈述对象是“诗句”,与②“若非身历其境者绝领悟不到”搭配不当,应排除以②开头的选项,故排除BD。第三空上文语境是“但‘江关雁声来渺渺, 灯昏宫漏听沉沉’的妙处”,其陈述对象是“妙处”,“妙处”与①“是多么的有趣”搭配不当,因此排除C。故选A。 9.示例:(1)中国符号是神奇的烫烧膏 (2)中国符号就是中国功夫 (3)中国符号就是神奇的植物(中国就是拥有神奇植物的国度)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语意衔接连贯的能力。这是一道句子补写题,解答此题,考生要先通读全文,确定段落中心意思,然后看补写句子的位置,依据上下句内容的呼应和提示,从主语一致、时间逻辑等顺序、词语搭配、意境氛围等角度判定出最终答案。且要注意答案的中心意思几乎是唯一的。浏览全文,确定中心句,“我发现,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符号,可谓千奇百怪”说明中心意思是:不同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符号不同。 第一空,依据“导游拿来了中国的烫伤膏,涂上后很快愈合——她眼睛瞪得大大的向我描述那膏药的神奇功效”,注意指示代词,还要注意“眼睛瞪得大大的”“神奇功效”所传达的惊奇态度,联系段落中心词“中国符号”,由此可确定答案:中国符号是神奇的烫烧膏; 第二空,依据“那小伙子摆出了李小龙的招牌造型,口中配合着发出恶狠狠的声音”,注意“招牌造型”的提示,联系李小龙的身份,由此可以确定答案:中国符号就是中国功夫; 第三空,依据“曾三次前往中国云南,带回各种奇花异草,种植在他们的城堡之中”“他们的城堡花园中有一大片区域专门叫做‘云南省’”可见,伯爵夫妇珍爱云南的奇花异草,由此确定出答案:中国符号就是各种奇花异草(神奇植物)。 【点睛】 补写句子的常用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10.C 11.B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C项,“不再走弯路,不再受蛊惑”有误。原文为“不会再走大的弯路,不易受浪漫的空想的蛊惑”,即“不会再走大的弯路,不易受蛊惑”,选项表述错误。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中, A项,“只有文字和文献之学,才是‘成人之学’”有误,原文为“但在中国的儒家那里,的确也离不开文字与文献之学”,这里是必要条件; C项,“对空想的情感的摈弃”错,原文为“情感也相对稳定”; D项,“减少错误,不犯错误的过程”有误,原文为“但此后或不再犯根本的认识论错误”。 故选B。 【点睛】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12.(1)有大自然青山秀水的背景;(2)古朴本质(封闭和凋残);(3)没有拘束的自由的生活状态;(4)与生命相连的生活印迹和丰厚底蕴(文化精神上的指向)。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13.①运用比喻,把“青瓦”比作“城市里的隐士”,又以“青衫”“旗袍”借喻青瓦古朴的身影,“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生动地写出了青瓦融入城市的繁华,不再古朴、封闭、凋残。②“梅雨的叮咛”用了拟人的手法,引出青瓦承载的乡愁和历史情味,生动形象,也引发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14.内容上:(1)总结了青瓦的内涵,青瓦承载着厚重历史(底蕴),遥远乡愁(故乡的味道),文化精神,(2)表达了作者对青瓦内涵顽强存在的自信(期盼)。结构上:(1)首尾呼应(2)照应标题(3)总结全文(4)深化主旨。 15.情感变化:前半部分作者流露出了幸福快乐之情,而后半部分青瓦听雨,作者流露出了沉重、忧郁和惆怅之情。原因①“青瓦听雨”幸福快乐是因为眼前的“情调”和家乡“如此相近”,使思乡之心得到慰藉,所以,“内心殷实,充盈着幸福和快乐”。②后半部分,作者由眼前的“青瓦听雨”,联想到了“乡愁”这一永恒的命题,“乡愁”深沉、厚重,让心情也因此沉重、忧郁和惆怅。③这一变化是由眼前感性的快乐上升到对“乡愁”这一沉重话题的理性思考。 【解析】 12.本题考查鉴赏重要句子的丰富内涵的能力。考生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内容上,可用以果溯因法,思考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和特点;结构上,是否铺垫或总结,要思考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倾向。分析“不过,我还是喜欢家乡的青瓦房”,位置在第⑦段第一句,“不过”表语意的转折,“还是喜欢家乡的青瓦房”暗含着作者居住地的青瓦房的不足。由此,考生应整合第⑦段上下文信息筛选出答案。 第④段“和家乡的情调如此相近,只是少了青山秀水”可知家乡青瓦房有青山秀水的大自然背景; 第⑤段“已经摒弃了民国所有的遗风,已找不到故乡古村落的封闭和凋残,它把古朴的身影遗落在繁华里”可知家乡青瓦房有封闭和凋残的古朴特点; 第⑦段“我还是喜欢家乡的青瓦房,没有拘束,可以自由地敞开胸怀”可知家乡青瓦房有 无拘无束的自由气息; 第⑧段“任何一处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都有家乡的味道,都能生出家的温馨”“这些民间的朴实记忆沉淀了一个地方的丰厚底蕴,我喜欢”可知,家乡青瓦房有温馨味道,沉淀着地方的丰厚底蕴。 13.本题考查鉴赏重要句子的丰富内涵和艺术魅力的能力。考生可从内容和语言魅力两方面去分析。内容上思考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和特点;语言魅力上,思考艺术手法、语言风格、表情达意上的作用。“雨中的青瓦格外别致,这些城市里的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以“城市里的隐士”写“雨中的青瓦”,比喻,写出青瓦的别致;结合第五段“在江南这一排排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里,已经摒弃了民国所有的遗风,已找不到故乡古村落的封闭和凋残,它把古朴的身影遗落在繁华里”,还可看出“城市里的隐士”形容青瓦融入城市的繁华后显得不再古朴、封闭、凋残;“青衫和旗袍”写青瓦的“别致”和古朴,“压进箱底”写出古朴特点在城市繁华中不再优,既是比喻,也是借代,故合成借喻;“梅雨的叮咛”,拟人手法写出青瓦所代表的古朴“慢慢发霉,长出许多思念来”“在小巷里弥漫”,引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一片青瓦,一块历史,一片浓得化不开的乡愁”作者思念的有家乡,也有家乡的古朴特点,还有家乡的历史。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14.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段落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平时要积累结尾段的常见作用的相关知识,还要注意题干的提示“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内容即该段写了某人做什么或某物什么特点、怎么样,结构即与其他段落的呼应铺垫对比总结等作用,还要注意末段在深化主题或升华中心上的作用。 末段第一句“屋头青瓦是谁家?”,与标题一致,即照应标题;同时呼应第一段的“清脆的雨滴声里,溅起了思乡的水花,朦胧里似曾看见了青瓦上的故乡”,首尾呼应写青瓦触发的思乡情;“无论在哪里”呼应第四段“真的没有想到在这样的闹市里还会有这样的一片天地,和家乡的情调如此相近”突出青瓦触动的乡愁,城乡不变;“无论在哪里”“是最软的乡情,是最硬的风骨”总结青瓦既承载乡愁,又彰显精神风骨;“青瓦上的故乡是民国留存的旧照片,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是最软的乡情,是最硬的风骨”,联系第⑤段“在江南这一排排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里,已经摒弃了民国所有的遗风,已找不到故乡古村落的封闭和凋残,它把古朴的身影遗落在繁华里”、第⑥段“雨中的青瓦格外别致,这些城市里的隐士把青衫和旗袍”、 第⑧段“这些民间的朴实记忆沉淀了一个地方的丰厚底蕴,我喜欢”、第⑨段“青瓦也是历史中发黄的名片”、第⑪ 段“雨声敲打着青瓦上的思乡曲,茫茫雨色里,市声繁华,又有谁能掩掉喧嚣的尘世,看到青瓦上的故乡呢?”可知以“旧照片”写“青瓦上的故乡”,比喻,突出了青瓦和家乡的古朴别致、历史内涵,即使受现代繁华冲击,仍然永不磨灭的思乡情和丰厚底蕴。考生归纳以上信息,分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整合答案,容易作答。 15.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筛选出具体体现作者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心理活动或思想变化的词句,并归纳出心理变化特点。答题时要先概括心理变化特点,然后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分析,最后总结心理变化对主题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第②段“这时候,我会庆幸自己住的楼下还有一片这样的风景,幽深的小巷里,几十排青砖黑瓦的老房子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弥漫着民国的韵致,祖先的味道”、第③段“雨滴拍打着青瓦,犹如奏响了一曲美妙的轻音乐,雨声里有我梦里的家,有我青砖黑瓦的童年”、第④段“虽然身处异乡,却因了这些故乡一样的青瓦而内心殷实,充盈着幸福和快乐,不管这家园是地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我都很知足”,都可以看到体现作者心情的词语:庆幸、美妙、快乐和幸福、知足。这些词语看出作者因为眼前的“情调”和家乡“如此相近”,使思乡之心得到慰藉,所以快乐幸福的心理情感; 第⑤段“在江南这一排排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里,已经摒弃了民国所有的遗风,已找不到故乡古村落的封闭和凋残,它把古朴的身影遗落在繁华里”、第⑥段“这些城市里的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让梅雨的叮咛慢慢发霉,长出许多思念来,一片青瓦,一块历史,一片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在小巷里弥漫”、第⑦段“在这样的青瓦泪里思念着,怀旧着”“流下了思乡泪水”、第⑩段“雨声里,我把目光久久地定格在凝重的青瓦之上,看着它们在故乡的思绪里静静地被雨声浸润”、第⑪段“青瓦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可看出,文章后半部分,作者由青瓦想到青瓦所对应的故乡和古朴的历史,所以“凝重”“泪”“遗落”“逐渐淡出”等词表明情感基调变得深沉、忧伤。 【点睛】 概括心理变化的题是小说散文的常考题型,要考生通过情节内容,即“某人做某事”中去把握,有时可直接由作者来进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绘,或由人物的独白、梦幻来进行披露,有时也可间接地通过景物及人物动作、所处环境及遭遇来进行折射。 16.C 17.A 18.A 19.D 20.(1)认为大凡这个州有点不同常态的山水,都为我所享有了,但从不知道西山的奇异和独特。 (2)大概一旦如此,人世各种杂念和忧虑就会消失,但是本心竟然与天地之精神完全相连接。 【解析】 16.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找到各选项在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本题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A项,“意有所极,梦亦同趣”中“趣:有趣”解释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做到那里”,在这句话中“趣”通“趋”,趋向,引申意思为境地。 B项,“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中“异:奇异”解释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坐在法华西亭,嘹望西山,才开始指点着它并称道它的奇异”, “异”在这里是意动用法,解释为“认为……奇异”。 D项,“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中“完:完整”解释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而只有这座山保存了太古时期的容貌颜色直到今天”,“完”这这句话中应该解释为“完整的存在,保存”。 故选C。 17.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其意义和用法。本题 A项,“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中的“于”都是介词,表被动。 B项,“不知日之入”中“之”,主谓之间,助词;“筋骨之强”中“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不翻译,助词。 C项,“攀援而登,箕踞而遨”中“而”,连词,表修饰;“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中“而”,连词,表转折。 D项,“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中“者”,不翻译,助词;“客有吹洞箫者”中“者”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 故选A。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词语的能力。古今异义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等。在解释古今异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本题 A项,“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中“颓然”解释为“倒下”,古今相同。 B项,“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中“天际”解释为“(与)天相连”;“天际”今义解释为“天边”。 C项,“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中“所以”,解释为“……的原因”;今义,表引出结果。 D项,“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中“自动”解释为“自己跳动”;今义,解释为“自觉”。 故选A。 19.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D项,“这两篇选文都是以叙写山水景物为重的山水游记”表述错误,《游雁荡记》不侧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是借游抒怀,笔墨集中在游山的两点心得体会的阐发上。故选D。 20.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重点注意:(1)以为:认为。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句。皆我有也:被动句。(2)盖:大概。冥:消失。乃:竟然。一:完全。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译文: 自从我成了被贬受辱的人,居住在这个州里,经常惊恐不安。在那空闲的时候,就缓步地行走,漫无目的地游历,天天与我的同事、朋友上高山,入深林,走遍迂回曲折的溪流。凡是有幽泉怪石的地方,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一到就拨开茅草坐下,倒出壶里的酒来尽情喝醉;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着了作起梦来,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做到那里;醒来后即起来,起来后即回家。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水有奇异姿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为坐在法华西亭,嘹望西山,才开始指点着它并称道它的奇异。于是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丛生的草木,焚烧茂密的茅草,直至山的高处才停止。然后,我们攀援着登上山去,伸开两腿坐下,观赏风景,只见所有几州的土地,都在自己的坐垫下面。它们的高高下下的形势:山峰高耸,山谷凹陷,有的像小土堆,有的像洞穴;千里内外的景物近在眼前,种种景物聚集、缩拢在一块,没有能够逃离、隐藏在视线之外的;青山白水互相缠绕,视野之外的景物与高天相连,向四面眺望都是一样。然后知道这座山的卓然耸立,不与小丘同类。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它们的边界;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它们的尽头。拿起酒杯来倒满酒,喝醉得身子倾倒,不知道太阳落山了。昏暗的晚色,从远处来临,来了就什么也看不见了,但还不想回家。心神凝住了,形体消散了,与万物暗暗地融合为一体。然后才知道我以前的游览不能算做游览,真正的游览从这一次才开始。所以为这次游览写了篇文章作为记述。这年,是元和四年。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癸亥年(乾隆八年)中秋,十五日前一天(即十四日)进入雁荡山,过了两天才回来。古迹多是榛、芜,不能攀登探索,而山的容貌崖壁的颜色,是这之前我所没有见到过的。我的外甥鲍孔巡说:何不记述下来?我说:这座山不可记述。永州、柳州的各山,乃是荒凉偏远地方的一个山包一道沟壑,柳宗元(字子厚)被贬到那里居住,深入探寻山水(寄情山水)以打发日子,所以熟知了山的全部面貌。像这座山,则是浙江一带西边的山和东边的海相连接围绕,幽深奇异,险峻陡峭,奇怪、诡异的形状,实在是又大又多,想要把它雕绘出来还追求和这山一样,则山的容貌、石壁的颜色,和那些号称名山的山都是相同的,无法区别哪种是这座山的岩石沟壑了。 但是我自己从这座山的体会,有两点。在这之前所见到的,比如安徽桐城的浮山、金陵的摄山、临安的飞来峰,它们的悬崖山洞并不是不秀丽好看,而是愚蠢的和尚雕凿了许多仙、佛的石像,低俗的读书人在上面刻画自己的名字和诗辞,就像疮疤一样惊心入目。而只有这座山保存了太古时期的容貌颜色直到今天,又崖壁耸立上千仞,人不能攀援,又所处偏远,富贵、有能力(改造它)的人没有机会来到这里,就算来了也不能久留,无法聚集工匠建造房屋来为自己标榜扬名,所以这座山始终都没有受到愚蠢的和尚、低俗的读书人的雕刻、开凿。再者,凡是山川明媚的景致,能使游人欣然快乐,而这座山岩石深远、崖壁陡峭,仰头观望、地头俯视的时候,严肃恭敬平静正直的心,不觉自己就跳动了。大概到了这里各种感觉都没了,各种顾虑都消失了,而我的本性和天地的精神完全相接。基于这两点,则品德完美的人坚守自己的操行、经历世事的学问,圣贤成就自己成就万物的方法,都能够体会到了。 ——方苞《游雁荡记》 21. 清泉 白沙 22.承接上联,照应题目,写出春天即将逝去。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上句从听觉角度写过山岭时突然遇雨,写出了夜晚翻越山岭的艰难。下句从视觉角度写天明之后山溪里飘满了夜间风雨打下的花瓣,勾起了诗人淡淡的惆怅。 【解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从设题的形式来看,本题采用填空题的方式进行考查,这就降低了难度。从题干的要求来看,考生需要到诗中找出两个能体现诗人保持高洁人格愿望的意象,由此可以找到尾联“野间绝少尘埃污,唯有清泉漾白沙”,野间的“清白”同尘世间的“污污”形成鲜明对比,其中“清泉”“白沙”都有洁净之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保持高洁人格的愿望。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明确要求,如本题“颔联被《宋诗纪事》标为名句,请作简要赏析”,然后分析颔联写了什么内容,使用什么手法,达到什么效果。“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颔联以景物描写来表现行人盼望早日回家的急迫心情;前一句“夜来过岭忽闻雨”,高山上的气候变化多端,忽而睛、忽而雨是常事,过岭时突然遇雨,可见翻越的山岭是多么的高;而过岭又是在漆黑的夜间,看不见雨点,只能听到雨声,又可见翻越山岭是多么的难,作者没有从正面写山高路陷,而是用“忽闻雨”写出“夜来过岭”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后一句“今日满溪俱是花”,写东方既白,小雨初霁,行人来到飘旋着落花的山溪边,夜间风雨打下的花瓣勾起了他满腹心事,时值暮春,落红无数,而在外宦游多年的行人也到了迟暮之年,他不愿如残英随波逐流,而希望叶落归根,回到故乡,回到亲人身边,所以才这样不顾艰险,昼夜兼程,从中体现了行人淡淡的惆怅和隐隐的伤感情绪;前一句“闻雨”是听觉,后一句“俱是花”是视觉,视听结合。 【点睛】 赏析语句分两种题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该句;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某……”。这就可以从描写的角度、修辞的角度、抒情方式的角度、遣词造句的角度等方面赏析。答题的时候,可以先分析诗句的意思,看诗句是写景还是抒情,写景是写了什么景,突出景物什么特点,景物是实实在在的,还是诗人想象的,由此可以考虑是否使用虚实结合或相衬;是动态的画面,还是静态的场景,由此可以考虑动静结合或相衬;景是乐还是哀,情是喜还是悲,由此可以考虑是借景抒情还是以乐景衬哀情;有没有使用什么修辞,一般考虑比喻、比拟、借代和夸张;句式如何,是否对仗;有无动词、形容词、副词,这些词语在表达情感方面有无明显的表现力,等等。答题步骤: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23.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骐骥一跃 驽马十驾 是故无贵无贱 师之所存也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名句默写的能力。要求考生审清题目要求,抓准题目所给关键词,联系课文有联系的原句,注重理解和积累。本题为上下句默写,注意语境提示,本题易错词语有:(1)砺、知明 (2)骐骥、驽、驾 (3)贱(4)壑、潜蛟、嫠(5)匏樽、蜉蝣。 24.【范文】 别过上二倍速的人生 最近网上流行“二倍速”。起初说的是因为某些影视剧“注水”太多,观众就用二倍速看完。后来“二倍速吃饭”“二倍速创业”“二倍速读书”的说法纷纷冒出来。总结起来,就是这些年轻人很忙,忙到没时间把一件事用正常的速度做完。年轻人,别浮躁,别过上二倍速的人生! 求快,本身无关价值判断,要看为了什么而加速。像有些影视剧靠乏味的对话、冗长的空镜头甚至频繁的回放来凑成70集、80集,使用二倍速播放恐怕只能说是恰到好处。毕竟,谁让它们高度雷同,缺乏新意呢;比如演皇后和仙侠主题的古装偶像剧,从《一代皇后大玉儿》,到后来的《卫子夫》《芈月传》《花千骨》,到最近的《香蜜沉沉》《延禧攻略》,说到底就是换个女主角,换个皇帝和一拨大臣,只不过是将容嬷嬷拿针扎,换成了张嬷嬷赵嬷嬷拿鞭子抽,套路和流程都大同小异。看这样的影视剧快一点又何妨? 追剧可以二倍速,吃饭可以二倍速,那人生呢?如果整个生命都倍速前进,恐怕就是一场悲剧。如果不考虑意外因素,每个人的生命总是守恒的。这部分快一点,那部分就可从容一些。如果所有的环节都是“二倍速”,那只能是机器,而且是一台迟早会崩溃的机器。 你看到有人以“二倍速”走向人生巅峰,却更应该看到他调快的人生进度条背后,那些放慢的步伐,那些经验积累的慢时光。比如有人学生时代就已成流行自媒体主笔,毕业以后顺理成章创办门户网站,你羡慕别人,更要看到别人慢慢积累经验的过程,毕竟命运总偏袒那些付出更多努力的人。 一位执意要学自己喜欢专业的姑娘,为学费开展网络众筹,在网上爆红。我不认同她跟家庭“决裂”,却很欣赏姑娘说:“不管前方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是正确的,都比站在原地更幸福。”是的,只要不是“站在原地”,只要方向符合初心,步伐慢一点又何妨? 美学家朱光潜写过名作《慢慢走,欣赏啊!》,阐述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二倍速观剧不要紧,二倍速的人生则无疑值得警醒和反思。什么都求快、求加速,你可能会错过一整个丰富华丽的世界。 时间再紧,也别过上二倍速的人生!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作文写作的能力。本作文是时评类材料作文,属任务驱动型。解答此题,考生要先通读材料,用关键词句法、以果溯因法、情感倾向法等把握材料中心内容和出题人的观点态度,确定出恰当的立意后才能更好地作文。材料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是“二倍速”,涉及“二倍速观影”“二倍速吃饭”“二倍速读书”“二倍速生活”。探究情感倾向,“既节省了时间,又不会遗漏重要的情节”意为“二倍速”观影有合理性;“二倍速更适应快节奏生活”意为肯定二倍速;“当代年轻人时间有那么紧张吗?”是对二倍速的质疑;“会形成坏习惯”则是对“二倍速”的明确反对。对应文中内容,很显然,“二倍速”在观影、吃饭、看书时有合理性,但关键取决于影视的质量,饭的味道、书的内涵;而“二倍速”在读书、生活上又不合理,因为“时间有那么紧张吗?”,也许只是年轻人心浮躁,且会形成坏习惯。究其结果:一味求快,忘了积累,忘了品味,忘了深度和厚度。探究出题人情感态度,显然要考生思考“二倍速”的偶尔合理性,更批判“二倍速”的浮躁,倡导积累和品味,好影视如此,好饭菜如此,好书如此,好生活更当如此。考生据此可以得出立意。 立意: (1)别过上二倍速的人生; (2)生活,慢慢走,慢慢品味! (3)慢速度“厚积”,才能“二倍速”薄发! (4)辩证看“二倍速”; 素材: 1. 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很快,但总是囫囵吞枣。他读过的书一本又一本,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没留下什么印象。这使他很苦恼。有一次,他向著名学者朱熹请教。朱熹询问他的读书过程后,给了他一番忠告,说:“以后不要只图快,哪怕一句话,也要重复多遍,总比一味往前赶效果好。读书一定要用脑想,用心记。” 2. 一则禅宗故事:从前,有一位少年,渴望练就一身超群的剑术,便千里迢迢来到一座仙山求教于一位世外高人。这位少年一心想早日成名,跪拜之后,便说:“我决心勤学苦练,请问师傅需要多久才能学成下山?”师傅答道:“十年.”少年嫌太长,就说:“假如我全力以赴,夜以继日,需要多长时间?”师父说:“这样大概要三十年.”少年大吃一惊:“为什么全力以赴反而要三十年呢?”师父不答。少年又说:“我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拼死拼活修练,争取早日成功。”师父说:“那么,你就得跟我学至少七十年。”少年冥思苦想,良久,终于大悟。 3.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译文:子夏做了莒父地方的长官,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贪图小利。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则办不成大事。”) 【结构】 作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必须简析所用的材料,鲜明地提出自己观点,可按照“析材料——明观点——探根源——正反面事例——联现实——再扣题”的思路写作。如果写辩证看“二倍速”,则要在简引原材料后,提出不要一味“二倍速”的观点,然后略写“二倍速”合理的一面及事例,再重点论述“二倍速”太急太浮躁对品读经典和积累经验、锻造人生的危害,最后再次点明中心,呼吁“慢”下来;如果写“别过上二倍速的人生”,结构可以类似,先简析材料,提出观点,接着对“人生”分角度写,如观影、读书、学艺、备经验、交友交际、逆袭人生,都要自己把握快慢的度,对无聊无味无价值深度的方面要快,免得浪费时间,消磨心志;对有味有料有内涵有价值深度的方面要慢,在慢中夯实基础,积累内涵,树立标杆,才能厚积薄发,“二倍速”地迈向成功。 【点睛】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①一个响亮的标题;②正文第一段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③分点分层阐述理由,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展示思维的深度广度;④进一步深入阐述可行的解决方法,可“横向拓展”“纵向挖掘”,简易反驳或委婉劝说,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⑤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余味无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