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庸”辨析 张岱年 ①以前曾经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见解,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庸”。对于这个问题,应略以辨析。 ②“中庸”观念是孔子提出的,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但是说“中庸之为德”,而不是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而不仅是指一种抽象原则。孔子又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中行是较高的品德,应与中庸同义。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孟子·尽心下》)不说中行而说中道,中行、中道,当是同一意义。总之,中庸、中行、中道,应具有同一含义,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 ③《中庸》篇有云:“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所谓执两用中应即对于中庸的解释。《说文》:“庸,用也。”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孔子尝说:“过犹不及。”(《论语·先进》)后儒解释中庸为“无过无不及”,是正确的。 ④“中庸”观念包含一种认识,即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这个限度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有些事情,确实如此。如饮食衣着以及睡眠之类,确实是“过犹不及”。但是,许多事情的限度是随时代的演进而改变的。例如所谓 “君臣之义”,过去认为是必须遵守、不可逾越的。但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打倒了君权,使人类历史大大前进了一步。又如中国封建时代排斥所谓奇技淫巧,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展;近代西方实证科学长足进步,技术远远超过了前代,促进了文化的高度发展。在历史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传统的限度,往往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如果固守“过犹不及”的中道,就不可能大步前进了。因此,“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我认为,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⑤近代西方国家都宣扬自己的民族精神。如法国人民鼓吹法兰西精神,德国人民提倡日耳曼精神等等。中华民族必有作为民族文化的指导原则的中华精神。古往今来,这个精神得到发扬,文化就进步;这个精神得不到发扬,文化就落后。正确认识这个民族精神之所在,是非常必要的。 1. 本文认为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 A. 孔子提出“中庸之为德”,而没有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 B. 孔子在《子路》中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行应与中庸同义,是较高的品德。 C.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可以推测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 D. 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道与中行和中庸含义相同,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 2. 下面对“中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中庸就是孔子在《论语·先进》中所说的“过犹不及”。 B. 《说文》:“庸,用也。”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 C. 《中庸》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所谓执两用中就是对于中庸的解释。 D. 后儒提出“无过无不及”,这是对中庸的正确解释。 3.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中庸就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求适中的方法,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这个观念是孔子提出的。 B. 作者认为,“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 C. 在历史上,只有超越传统的限度,才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固守中道,就不可能前进。 D. 所有事情都有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 【答案】1. C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文认为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项,“孔子在《论语•雍也》中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可以推测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错误,由“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推测不出“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强加因果。本题的设题区域在第二段,A项,文中说“但是说‘中庸之为德’,而不是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B项,文中说“孔子又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中行是较高的品德,应与中庸同义”。D项,文中说“(《孟子•尽心下》)不说中行而说中道,中行、中道,当是同一意义。总之,中庸、中行、中道,应具有同一含义,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这三项都是“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的依据。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面对‘中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概念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A项,“中庸就是孔子在《论语•先进》中所说的‘过犹不及’”错误,文章第四段说“‘中庸’观念包含一种认识,即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这个限度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由此可见,“过犹不及”能够体现出中庸的思想,但不能说“中庸就是‘过犹不及’”,选项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中庸就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求适中的方法,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这个观念是孔子提出的”有误,选项曲解了原文,文章第二段说的是“‘中庸’观念是孔子提出的……(《论语•雍也》)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由此可见,“中庸”观念是孔子提出的,但他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C项,“在历史上,只有超越传统的限度,才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固守中道,就不可能前进”不当,首先缺少前提“在一定的范围内”,另外“只有……才”的表述太绝对化。文章第四段说的是“在历史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传统的限度,往往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如果固守‘过犹不及’的中道,就不可能大步前进了”。D项,“所有事情都有限度”与原文不符,扩大了概念的范围,文章第四段说的是“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张尚洁 “你好,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她望着妈妈房里的表,时针和分针在凌晨两点的空气中纠缠,模糊不清。 床上没有一丝温度,被夜晚的风吹得冰凉。她看看空空的床,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却只传来忙音。借着手机屏上微弱的光,环视房间一周,精致的装饰品褪去了白天的招摇,隐在黑暗中,只剩下一个黑乎乎的影子。妈妈又走了,还是没有回来?工作越来越忙,应酬越来越多,妈妈已经很少回家,剩下她一个人,过着三点一线的高中生活。 她滑坐在地板上,眼泪突然就落了下来。生活什么时候开始起了变化呢?自从爸爸去世,妈妈好像突然变了一个人,从前温婉的小城姑娘突然变成了叱咤风云的女强人,支撑起了只剩两人的家庭,让房子越变越大,却让温暖越来越少。 她想起了小时候,房子不足五十平方米,晚上三个人只能挤在一张床上,中间挂着一块软软的棉布,她和妈妈睡在这头,爸爸睡在那头,她躺在妈妈温柔的臂窝里,听着棉布那头爸爸讲的故事睡去,心里是安稳的。而现在,妈妈很少回家,她们之间好像只是靠着每月信用卡上不断增加的数字来维持关系,让她还能感受到妈妈的存在。 “嘭——”她望向门口,是妈妈进了家门。看见她坐在地上,妈妈吃了一惊:“还不睡?”说着便走到镜子前卸妆,一下一下,露出了深深的疲惫。“学校最近还好吗?有没有什么费用要交的?”见她迟迟不出声,妈妈回过头来。“没有,我……”话音刚起,镜子前的新款三星手机闪烁起来,妈妈神情严肃地接起电话,“嗯”了几声,便抓起口红开始补妆。她望着妈妈,从来没有这么强烈地感觉到距离的存在。“我走了,你自己……好好的。”妈妈深深地看她一眼,拿起衣服匆匆地、却又恋恋不舍地走出家门。 又剩了她一个人。 凌晨两点,又剩了她一个人。 “你好,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她望着机场的落地钟,时针与分针在下午三点的空气中分离,依依不舍。 一排排金属座椅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明亮得让人无法直视。她低头看看自己的机票,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却只传来忙音。她又低头看看自己的机票,上面毋庸置疑地印着“墨尔本,下午两点”。她闭上眼睛,没有记忆中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她想起了小时候,学校开家长会,她孤独地在校门口等着妈妈的到来,却只看见一双双高跟鞋从看起来很高档的车上下来,从两边走过。她始终寻不到属于妈妈的自行车与老布鞋。正当她灰心想回教室,身后却响起了锁自行车的声音和急促的脚步声,转头,妈妈已在身前冲她温柔地笑。长大以后,自行车与老布鞋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汽车的鸣笛声与“哒哒”的高跟鞋的声音,没有一丝温暖。 这时,一条新信息传进她的手机。 “妈妈在开会,你自己……好好的。” 少年时的场景又一次袭来,冰冷的门撞上门框的声音似乎还回荡在耳边。尽管是午后,阳光温暖地洒在每个人的身上,但她依然觉得寒冷,刺骨的寒冷。 她猛地站起身,撕碎了机票,将碎屑狠狠地扔进垃圾桶。“两点飞往墨尔本的航班马上就要停止登机……”大厅中传来航班信息,却被她抛在脑后。 从来没有问过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努力地工作,努力到连家都不顾。生活可以漂泊,可以孤独,但心灵必须有所归依,难道家不是最好的依靠吗?明明是最亲的人,为什么还会有这么遥远的心的距离呢? 她冲出机场,拦下一辆出租车,在后座上泪水决堤。 又剩了她一个人。 下午三点,又剩了她一个人。 “你好,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她望着家门口超市的表,时针与分针在傍晚四点的空气中告别,清晰可见。 楼道里安静得很,只有她的行李箱行走在地上的声音。她看看家门,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却只传来忙音。妈妈一定还在工作吧,她苦笑了一下。良久,她掏出钥匙轻轻插进锁眼,门“咔嗒”一声,开了。她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回来,回到这个没有温暖的、似乎不值得留恋的家。她靠近妈妈的房间,房间里没有一丝声音。走进去,却看见妈妈蜷缩在床头,泪水簌簌地落着,在被单上印下深色的痕迹。 远处,是被摔碎的手机。 她蓦地愣了,心里竟泛起一丝久违的温暖。 “妈,我不走了。”开口时是微颤的声音。妈妈抬起红肿的双眼,惊讶又惊喜地望向她。她突然懂了,妈妈是有多爱她,尽管这爱是走的另一条路,但她们依然是最亲近的人。 她们两个人相拥在一起。 (选自《当代小说》2012年10期)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机场,“她闭上眼睛,没有记忆中急促的脚步声传来”一句中“急促”表明母亲生活的忙碌和迟到的着急以及“她”想要远离母亲的急切。 B. 文章插叙了小时候一家三口挤在不足五十平米小房子里的温馨故事和妈妈开家长会时“她”等待只属于妈妈的自行车和老布鞋的情节,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凸显了文章的主题。 C. 文章几处环境描写都渲染了温暖的气氛,正面烘托了人物形象,使得人物形象鲜活,跃然纸上。 D. 文章通过三处精细的场景描写和对人物的动作心理神态等的生动描写,有力地表现了代沟的普遍与可怕的主题。 5. 标题“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文中句子“生活可以漂泊,可以孤独,但心灵必须有所归依,难道家不是最好的依靠吗?明明是最亲的人,为什么还会有这么遥远的心的距离呢”传达了作者对于亲情怎样的体验? 【答案】4. B 5. ①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联起三个生动的场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②暗示小说的主题,小说巧借电话的语音提示象征生活的忙碌或亲情的隔阂,电话可能关机,但亲情永不关机。爱的表达方式有多种,陪伴是爱的表达,奔波忙碌也是爱的表达,亲人之间要予以理解、宽容,懂得珍惜。 6. ①现实的重压和生活的忙碌常让我们忽略了亲情;沟通的缺乏拉开了亲人之间心与心的距离;在忙碌生活中,家是亲人的心灵归依,家是亲人最好的依靠。②……结合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亲情体验的感受。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最恰当”“一项”,立足考查“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A项,“以及‘她’想要远离母亲的急切”说法错误,应该是“‘她’对母亲出现的期盼”。C项,“文章几处环境描写都渲染了温暖的气氛”说法错误,只有机场的阳光是渲染温暖的气氛,其他几处都渲染了凄凉的气氛。D项,“表现了代沟的普遍与可怕的主题”说法错误,本文主题是表现亲情。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标题作用能力。 文章标题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②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③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④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答题时根据文章内容注意对照选取,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释即可。本题要求回答标题“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在小说中的作用,注意从结构、内容的角度作答,从架构上看,“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联起三个生动的场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从内容的角度看,小说巧借电话的语音提示象征生活的忙碌或亲情的隔阂,电话可能关机,但亲情永不关机,暗示文章的主旨。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能力。属于探究能力考查。,所谓“探究”,就是有“我”有“思”,探索追寻。学生在答题时,只要不脱离文本,只要不是消极的,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都视为正确答案。所以,做题时,一定多角度考虑问题,结合文本内容陈述自己的见解。本题要求学生探究的内容是“生活可以漂泊,可以孤独,但心灵必须有所归依,难道家不是最好的依靠吗?明明是最亲的人,为什么还会有这么遥远的心的距离呢?”传达了作者对于亲情的怎样的体验以及对这一亲情体验的感受,首先根据文章的内容概括“现实的重压和生活的忙碌常让我们忽略了亲情”“沟通的缺乏拉开了亲人之间心与心的距离”等体验,然后结合实际分析对这种体验的看法, 【点睛】分析文章的标题作用,一般先答出含义,然后从文章的和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我国过快的城市扩容使城市人口迅猛增加,城市公厕的发展明显滞后。 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旅游系统推进“厕所革命”工作取得的成效作出重要指示。这是总书记三年来第二次对“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广大干部群众反响热烈。习总书记指出,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厕所革命”自2015年初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受到广大群众和游客的欢迎,也得到了海外人士的广泛赞誉。新加坡明鼎国际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郎义煊认为,厕所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澳大利亚伊迪斯考恩大学旅游学教授山姆•黄说,中国发起改善如厕环境的“厕所革命”,让外国游客感受到中国厕所环境的变化和改善,这件好事可以大大提升中国的旅游形象。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9日01版) 材料二: 注:按照计划,从2018到2020年,全国将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6.4万座,达到“数量充足、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服务到位,环保卫生、如厕文明”的新三年目标。 (摘编自中商情报网《2017-2022年中国城市环卫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 材料三: 在建筑风格设计上,内蒙古建造了具有地方特色、民族持点的驿站旅游厕所;广西桂林芦笛岩景区厕所设计设置了户外观景平台,让游客在如厕时可休闲观景。 在管理服务提升上,徐州与知名洁具品牌合作,将厕所打造成该品牌的实体体验区;苏州打造的“游急便”旅游厕所电子服务平台,较好地发挥了服务和监管作用。 在投融资模式创新上,山东积极推广PPT模式,实行设备提供、厕所清扫、废弃物回收一条龙制度;积极探索“以商养厕”新路子。河北涞水野三坡首倡“乡村旅游厕所开放联盟”和“全业认养厕所”的管理新模式。 (摘编自新华网《“小厕所,大民生”--全国旅游系统推进“厕所革命”纪实》) 材料四: 印度政府曾在1986年推出旨在向农村地区普及卫生设施的中央农村卫生项目;之后在1999年,又推出了全民卫生运动,但都收效甚微。截至2011年,拥有12亿人口的印度,只有47%的家庭拥有卫生间。2014年莫迪总理发起“厕所运动”,“家家有厕所”的口号在印度颇为响亮。 但印度水资源协会的扎克•快特表示,“由于文化、宗教或传统信仰,部分居民更青睐露天如厕”。因此,推广厕所还需要印度人民转变观念。 印度比哈尔邦议会2015年8月5日通过的一项新的村务委员制度修订案明确规定:家里配备厕所成为竞选任何村职的硬性条件。比哈尔邦邦长表示,“竞选者必须在竞选提名时宣誓他们家里配有厕所”,这样做是为了保证乡村地区的环境卫生。 《印度时报》网友对此新规纷纷点赞,不少人表示希望这条新规能遍布印度的各个村落及更广泛的场所。还有网友表示,此项新规不应只适用于竞选者,还应适用于参与投票的选民。 (摘编自《厕所革命》,2017年11月27日《高棉日报》)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B. B C. C D. D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的厕所革命已经在城市、景区取得了显著成效,下一步国家将会把重点转移到农村,以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 B. 从材料二我们可以看出,2006年到2015年这十年间,我国城市公厕数量和城市每万人拥有公厕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 C. 根据材料三可知,中国的厕所革命,不仅注重数量的增加,还注重品质的提升,同时在管理服务方面也有了显著的改进。 D. 在推进厕所革命的投融资模式上,山东和河北的做法很有新意,实践证明其效果也非常不错,值得我国其他城市借鉴。 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厕所革命与印度厕所革命所面临问题的异同。 【答案】7. B 8. C 9. 相同点:两国都存在人口众多、厕所(或“公厕”)数量不足的问题。不同点:中国厕所革命存在着中国过快的城市扩容使城市公厕的发展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速度的问题;印度厕所革命存在着人民的如厕观念和认识的亟待转变(答“印度家庭配备厕所还难以普及”也可)和推行厕所革命效果差(答“印度厕所革命起步很早,但困难重重”也可)的问题。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B项,结合材料二内容分析,“新三年计划”是中国厕所革命未来三年的计划目标,而非已经实施了的策略。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A项,结合文本内容“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分析可知,“把重点转移到农村”理解不准确,应该是城乡并重;B项,“城市每万人拥有公厕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错,不少年份是下降的;D项,“实践证明其效果也非常不错”于文无据。故选C。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筛选、分析、概括。说明中国厕所革命与印度厕所革命所面临问题的异同,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结合材料二内容及“截至2011年,拥有12亿人口的印度,只有47%的家庭拥有卫生间”分析可知,两国都存在人口众多、厕所(或“公厕”)数量不足的问题。“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中国厕所革命存在着中国过快的城市扩容使城市公厕的发展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速度的问题。“‘由于文化、宗教或传统信仰,部分居民更青睐露天如厕’因此,推广厕所还需要印度人民转变观念”“1999年,又推出了全民卫生运动,但都收效甚微。截至2011年,拥有12亿人口的印度,只有47%的家庭拥有卫生间”,印度厕所革命存在着人民的如厕观念和认识的亟待转变和推行厕所革命效果差。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①?”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②”。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③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耶?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耶?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④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⑤。”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注释:①非与:难道不是吗? ②一以贯这之:意思是做人坚守一个根本的原则。③率:行走。 ④稼:种庄稼。穑:收庄稼。 ⑤宰:家臣,总管。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10.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楚救陈,军于城父 军:驻扎。 B. 从者病,莫能兴 兴:高兴。 C. 君子亦有穷乎 穷:走投无路,这里指困厄。 D. 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 病:担心,忧虑。 11. 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B. 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C. 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D. 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国、蔡国的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已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把孔子围困在野外。 B. 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饿坏了,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惊而不变,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 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 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对孔子的回答,做到审时知事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并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13. 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2)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出自庄子《逍遥游》) 【答案】10. B 11. C 12. D 13. (1)孔子是个贤人,他所讥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 (2)我们快速起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下来,有时或者飞不到,也就落在地上罢了。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择“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B项,“从者病,莫能兴”的意思是“随行弟子饿病了,都打不起精神来”,所以“兴”的意思是“起来,这里指打起精神”。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孔子”“赐”“良农”“穑(好收成)”“良工”“君子”“道”“尔”“尔道(你奉行的学说)”“志”,虚词“而”“为”“其”“之”,标志性词“曰”,“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和“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结构相同,前后断开,排除ABD两项,再结合本句意思: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赐,你的志向太不远了!”句子可以断开为: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D项,“并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说法错误,这是对原文“使尔多财,吾为尔宰”的误解,其中“使”是“假使”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愿给你当管家”。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孔子贤者”,判断句,孔子是个贤人;“所刺讥”,所字结构,讥刺抨击的;“皆”,都;“中”,切中;“之”,结构助词,的;“疾”,弊病。(2)中“決起”,快速的样子,迅疾的样子;“而”,连词,表修饰;“飞”,起飞;“抢”,触,碰;“时则”,时或;“至”,到;“而”,连词,表顺承,就;“控”,投,落;“于”,介词,到;“而已”,罢了;“而控于地而已矣”,就落在地上罢了。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讥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 子贡怒气发作。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说:“是的。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全部学说。”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恨之心,就召见子路而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也许我们还不够仁吧?人们不能相信我们;也许我们还不够有智慧吧?人们不肯去推行我们的道。”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假如智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去,子贡进入见面。孔子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赐,你的志向太不远了!” 子贡出去,颜回入门进见。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 么沦落到这个地步? ”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 纳,然后才显现出君子的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却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怕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显现出君子的本色。”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于是孔子派子贡到达楚国。楚昭王兴师动众迎接孔子,孔子然后得以脱身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枕上作 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①,残年但欲慕初平②。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①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②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诗从幽寂的环境写起,诗人于孤寂难眠中回首往事,由此产生深沉激烈的情感。 B. 颔联从听觉角度描写穴鼠出行和邻犬夜行,以动衬静,侧面描绘诗人夜不能寐的情景。 C. 颈联中“壮日自期”和“残年但欲”相对,感慨极深,几十年的时间跨度暗含诗人的心理变化。 D. 尾联笔锋陡转,以豪放洒脱之词,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与明月清风为伴的超脱豁达之情。 15. 与陆游的另一首诗《书愤》后四句(“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相比,两者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相同之处:两诗的颈联都表现了诗人壮志未酬、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书愤》的颈联“塞上长城”两句与本诗中“壮日自期”两句都以典故明志,表达年华老去,壮志难酬之情。不同之处:《书愤》尾联以诸葛亮的典故明志,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而《枕上作》尾联则借景抒情,诗人表明想泛舟江湖,与清风明月为伴,看似超脱,实则是壮志不得实现的无奈与愤慨。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尾联笔锋陡转,以豪放洒脱之词,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与明月清风为伴的超脱豁达之情”说法错误,本诗尾联与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有异曲同工之妙,看似超脱,实则是激愤之词,表现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悲痛。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诗歌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所要进行比较阅读的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然后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在诗歌中找到要求进行比较阅读的内容,进行比较阅读,指出异同。本题要求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与陆游的另一首诗《书愤》后四句(“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相比,两者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比较阅读的内容是情感异同,比较范围是本诗和《书愤》后四句。仔细阅读本诗和《书愤》后四句“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可发现本诗颈联(结合注释)与“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都是运用典故,表达年华老去,壮志难酬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本诗颈联运用了两个典故,说自己早年像孟博一样“有澄清天下之志”,希望能能够为国效力,然而报国无门,晚年羡慕黄初平“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希望学得长生之术,而又自知不能,抒发了年华老去,壮志难酬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而“塞上长城空自许”是运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抒发了年华老去,壮志难酬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两首诗虽然都表现了诗人壮志未酬、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但也有不同之处,本诗,由于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是就在尾联“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借景抒情,表达了要想泛舟江湖,与清风明月为伴逍遥江湖纵情山水的归隐之心,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内心壮志难酬的激愤和无奈。而《书愤》的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运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诗人这是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点睛】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庄子认为修养最高的人应该达到的境界是:____,____,______。 (2)《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两句写出了他的祖母已活不长,随时可能死亡的状况。 (3)王勃在《滕王阁序》一文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的两句是“______,____”。 (4)王实甫在《长亭送别》的结尾,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离别愁思之重的两句是:“_______,___?” 【答案】 (1). 至人无己 (2). 神人无功 (3). 圣人无名 (4). 人命危浅 (5). 朝不虑夕 (6). 落霞与孤鹜齐飞 (7). 秋水共长天一色 (8).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9).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功、名、浅、虑、鹜、共、臆、载。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科技引领社会发展,我们必须苦练内功,掌握本领,不然身无长物,将无法适应科技创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②电视剧《兵王》的主角沈笑,曾经玩世不恭,经常违背上级的命令,头角峥嵘,但经过一番磨炼之后,终于成长为一代兵王。 ③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涣然冰释,生机勃勃。 ④领导干部不仅要洁身自好,以身作则,还要关注身边人的思想动态,对错误思想不能放任自流,否则养痈遗患,贻害无穷。 ⑤对您这文章中所谈的问题,我深有同感,忍不住在后面加了几句话,就算狗尾续貂吧。 ⑥宋朝名画家李公麟在他的《放牧图》中,以寥寥几笔线条表示原野上低伏缓和的山坡和几棵孤单的树,这正是画家惨淡经营的匠心所在。 A. ①③④ B. ②③⑥ C. ④⑤⑥ D. ①②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成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能力。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这类题要综合考虑分析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要联系句子语境思考辨析选用。常见的成语错误使用类型有望文生义,对象误用,断词取义,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色彩不明等。本题要求选出“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①身无长物: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此句是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②头角峥嵘:头角:比喻青年人显露出来的才华;峥嵘:特出的样子。形容年轻有为,才华出众。根据前文“玩世不恭,经常违背上级的命令”,可知用于此处是望文生义。③涣然冰释:形容嫌疑、误会像冰化了一样,一下子就消除了。此处是说春天来冰化了,属于望文生义。④养痈遗患:比喻纵容包庇坏人坏事,结果会遭受祸害。使用正确。⑤狗尾续貂:貂尾不够用了拿狗尾巴来顶替,指封官太滥。本为讽刺封爵太滥。“狗尾续貂”这条成语,除了本来的意思,后来用来比喻以用不好的东西续在好东西的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也用来比喻文章或办事能力拙。此处作谦辞,说自己忍不住在别人文章后加上自己见解(以用不好的东西续在好东西的后面),使用正确。⑥惨淡经营:原意指苦心构思。现形容费尽心思从事某种事情。使用正确。故选C。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18.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小张在向同事介绍自己时说,我贵庚二十六,是个新人,还望大家多多帮助。 B. 快要放假了,张明在写信告诉同学自己的假期计划时,结尾写道“专此函达”。 C. 李达带着爸爸在商场购物时碰到同学,他向同学介绍爸爸时说:“这是令尊”。 D. 王红获得了“技术标兵”称号,他发言时说:“我做的还不够,以后我会更加努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能力。A项,“贵庚”是问对方今年的年龄是多少,多用于问长辈的年龄和书面语。在我国古代的一些文人相互之间经常用,一是显示自己有学问,二是尊重对方的一种表现;B项,“专此函达”设计官方公文落款;C项,“令尊”也作“令严”,称呼对方父亲的敬辞。 19.下列对必修五课文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跟屈原对话的渔父是一个能够与世推移的隐士,他唱的《沧浪歌》集中体现了他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生活态度。 B.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忍受的痛苦, 又说明自己若以刑余之身去“推贤进士”,只能自取其辱。 C. 《逍遥游》中庄子运用想象和夸张,借助一系列虚构的故事和形象,否定了有所待的自由,认为只有御风而行才绝对自由。 D. 《滕王阁序》中王勃登高望远,驰目四方,思接万里,从宴游唱和的欢娱引出人世的艰难,抒写了怀才不遇却奋发向上的襟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本文本内容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只要学生平时学习时,注意掌握理解课本中文章的基本内容即相关文学常识, 分析课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把握课文的主旨情感,解答此类题问题较为容易。本题要求选出“对必修五课文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C项,“认为只有御风而行才绝对自由”说法错误,原文有“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庄子认为御风而行虽然免于行走,可还是有所待的,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故选C。 2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随着地下汉字书写文物源源不绝的出土,中国书法还会有更多惊喜在未来呈现。这是中华优秀文化福荫万世、泽被子孙的无私给予。 , , 。 , , 。 ①影响中华文化的未来 ②能让人们在书写和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到审美的玄妙和愉悦 ③必将持续散发永恒魅力和时代风采 ④自带创造基因的汉字 ⑤进而丰富和提升炎黄子孙的精神世界 ⑥中国书法艺术创造过绵延千载的辉煌历史 A. ⑥②⑤④③① B. ⑥③①④②⑤ C. ④③①⑥②⑤ D. ④②⑤⑥③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语段④②⑤先说汉字,⑥③①再说书法,与首句照应,并根据语句的逻辑关系综合判断。 21.下列各联诗句填入律诗《春夜别友人》的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__________,__________。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A.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B.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C. 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 D.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联诗句填入律诗《春夜别友人》的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律诗形式和内容的把握。律诗由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组成,四联尾字押韵,颔联和颈联要对仗。先看每一联的尾字,“筵”“川”“年”,从这三个字来看,押的是an韵,D项,尾字是“营”,韵母是ing,与另外三联不押韵,排除D项;再从对偶的角度来看,诗歌中空缺的是颈联,应该对仗,“阴岭”是偏正结构,指的是北面的山,“秀”意思是“秀丽”,“阴岭秀”是主谓结构,“浮”是动词,“云端”是地方,“浮云端”是动补结构,“阴岭秀”与“浮云端”结构不一致,构不成对仗,排除B项。再看诗歌的内容,诗歌题目是“春夜别友人”,这是一首离别诗,写作者第一次离开家乡赴东都洛阳告别宴会上的场景,充满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离堂”是饯别的地点,是在室内,“别路”说明应是到了室外,颈联应是写室外的情况,从室内送到室外,表现情感之深,首联颔联写的是夜晚饯别,这一送,从夜晚送到黎明,表现依依不舍之情,A项,“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既是写室外之景,同时也是写送别时间之长,故应选A项。C项,“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以灿然罗列的星月状王侯,亦似见其华耀骄贵之相;以弥漫聚散的云烟状宾客,亦似见其趋走奔竞之态,言其众盛。这与诗歌的内容和情境不符。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何谓(为)慎独?《大学》有言: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曾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两部儒家典籍都不约而同的提及一种君子品行。慎独是一种气度,是杨震面临重金时,那铿锵有力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②______,是许衡面对满树香梨时泰然自若的感慨: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虽然梨树种在路旁,看似无主,但我心有主。因为有主,所以心正,因为心正,所以知君子有所为亦有所不为;慎独是一种哲学。因为慎独,所以身修;因为身修,所以家齐;因为家齐,所以国治;③______。 【答案】 (1). ②慎独是一种信念 (2). ③因为国治,所以天下平(或:因为国治,才终得以平天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段落的整体意思,然后联系上下文,先找是否有标志,如关联词、修辞等;如果没有,就看其意思。本语段介绍的内容是“慎独”。第二处,根据前文“慎独是一种气度,是杨震面临重金时……”,即后文“是许衡面对满树香梨时泰然自若的感慨……”,可推知此处填写表示“慎独是一种信念”意思的句子。第三处,根据前文“因为慎独,所以身修;因为身修,所以家齐;因为家齐,所以国治”以及名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知推断出此处句子为“因为国治,所以天下平(或:因为国治,才终得以平天下)”。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我们朝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②我为中国人民迸发出来的创造伟力喝彩! ③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 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⑤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⑥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⑦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⑧将改革进行到底。 ⑨我们伟大的发展成就由人民创造,应该由人民共享。 ⑩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 上面是引述习近平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的话,有人评论这十句最让人心潮澎湃,豪情激荡,干劲冲天。读了上面十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九层高台,起于垒土 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新年献词中引用“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等金句,启示着我们要实干,要有创新的力量,这是伟大领袖对我们的殷殷寄托,我们一定要铭记在心。 庄子《逍遥游》有云:“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可知,若无九万里风的积聚,岂得鲲鹏的展翅高飞?岂得“海运则将徙于南冥”的豪情壮概? 积聚,是一位智者智慧的凸显;修炼,是一位大师灵性的根本;静默,是一个巨人撼动世界的必修课。选择积蓄,选择修炼,选择一个静默多年的处所,然后埋下头来,静心修炼,全心全意,凝聚精魄。最后,你将得到全世界的掌声。 阴雨是在为彩虹积聚美丽。“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戏台上的他裙裾微动,水袖轻拂,花腔婉转,一颦一笑,皆是风华。可光鲜繁华的舞台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心酸。儿时学戏,被讽呆拙笨傻,毫无天赋,甚至气得师傅拂袖而去。但他却用自己对京剧的挚爱,积聚成骨子里透出的韵味。“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无畏世人多疑,他用毅力和汗水锤炼成享誉世界的表演艺术,亦练就了他谦逊温和的君子品性。纤纤玉指,是他对京剧的痴情;悠悠曲调,是他灵魂的象征。他,就是风华绝代的京剧大师梅兰芳。 若说梅兰芳是在执着中积蓄着他的不朽,那么,陈晓旭便是在时光中孕育着她的光芒。“香魂独祭湘妃竹,世间残留葬花梦。”“悄然”一词,是我能找到的最能贴切形容她的词语。二十年前她淡淡地来,忽有﹣天她悄悄地走。一曲清阔辽远的《枉凝眉》,恰似她的余韵悠然不尽……这其中是怎样的蜕变与积蓄?简单到八个字的人生:从艺,入商,出家,离世。用简单书写厚重的人,永远值得敬仰和尊重。“质本洁来还洁去”,红尘给了她太多的无奈,她却用这些无奈积聚成她人生的光芒,如同拂晓时的万丈霞光,闪耀天际。 不要羡慕别人成功表面的光鲜,要多学习成功背后的积聚。如今的世界,物欲横流,熙熙攘攘,不为利来,即为利往。但是,在追求物质丰足的同时,我们何不埋下头来,静下心去,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干好眼前的每一件小事?聚沙成塔,厚积薄发,那么成功的光临必不远矣。 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即使世殊事异,静躁不同,亦当积聚力量,以成大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能力。写作人物十分明确——读了上面十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作文的构思立意,有赖于对材料本身的解读。要仔细品读,揣摩意蕴,把握主旨,从而确定写作的重点,这是写好该类文章的关键。解读材料构思立意时,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本题是一道仿照全国2卷形式,由名句组合而成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作文要求的关键是在10 个名句中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所以考生在写作时应明确每个句子的含义,然后选出两三个在立意上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句子确定出一个立意,并在写作时引用。此题①⑧⑩组合可以写“执政为民的决心和取得的成绩”;②③⑨组合可以写“人民创造历史”;⑤⑥⑦组合可以写“脚踏实地,扎实工作”;②④⑨组合可以写“创造幸福,共享幸福”。行文中注意首先要提炼出一个中心,然后逐层论述,论述时要联系实际,如以“脚踏实地,扎实工作”为中心,论述时可以写“科技领域的一个个进步”“‘一带一路’逐渐被接受”“反复的逐层深入,深得民心”来验证“扎实工作的业绩”。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