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学案(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学案(1)

考向一 对内容、主旨以及感情基调的把握 例 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示秬秸① [宋]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 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上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 ①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诗意] 月亮从城头落下去,早晨的霜像雪一样白;更鼓从楼上响起来,声音冷涩 得仿佛要断绝。捧着装饼的盘子,走出家门,拖着长声叫卖。这时候,街市上从东到西, 一个人还没有呢!寒冷的北风吹来,像箭一样射在饼上。我担心的不是自己衣服穿得少, 而是我的饼会冷掉!孩子们啊,人们从事的职业并无高低贵贱,但意志都必须坚强。男 子汉要自食其力,有所追求,哪能做游手好闲的懒汉呢! 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 “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D. “不忧衣单忧饼冷”是化用了白居易《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 E.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升华了诗歌的主旨。 答案 BE 解析 从诗歌选项的内容来看,“序”里说得已经够明白了:“北邻卖饼儿,每五 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 秸。”此“卖饼儿”辛苦劳作,只为“身上衣裳口中食”,使人观此情景,感慨万千, 叹其为生计奔波不易,于是作者有感而发作诗一首,目的是对自己的两个儿子提出谆谆 告诫。B.“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错,如此生活艰辛, 何来童趣?故不符全诗情调。E.诗歌的最后两句是点明了本诗的题旨,不是升华主旨。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 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 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诗意] 登高向四海瞭望,天地何其广大。万物披霜而天下已秋,寒风起而大地寒 凉。荣华若东流之水,一去不返;世事亦如波澜,滔滔一去不归。白日即将西落,浮云 出没不定,遮掩着落日的光辉。如今是燕雀栖于梧桐之树,而鸳鸯却只能栖息在长着刺 的枳棘之上。昔日陶潜唱过《归去来兮辞》辞官而去;还是回家去吧,我也学学冯谖, 弹剑高歌,感叹前路难行。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 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 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 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在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安然地宿 在梧桐之上。 E.该诗与《行路难》是李白的同期之作,都体现了诗人直率激越的独特气质与风 格。 答案 AE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A.开头四句,“登高望四海, 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乃登临所见之秋景。茫茫天地间,但见严霜 覆万物,西风吹荒野,道不尽景象的浩大空旷与苍凉萧索。这景象,既是大自然深秋的 画面,又是社会冰冷的写照。诗人不仅身寒而且心寒了。这样萧瑟之景给人的只能是悲 怆之感,哪来的昂扬奋发呢?显然 A 项是感情基调错了。E.该诗的特点是含蓄婉曲,感 情和缓。与《行路难》风格迥异。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①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①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诗意] 梅花害怕招致愁怨于是独自贪睡,开花较晚;白梅怕自己素净的容颜不入 时,于是故意做出桃花杏花那样的红色,但是凌霜傲雪的孤瘦身姿却没有改变。冰清玉 洁的内心未必肯像外表那样一副春态,仿佛酒后的红晕无端地爬上如玉的肌肤。石曼卿 不知道梅花有自己的格调与风骨,只知道看它的绿叶青枝。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E.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答案 CE 解析 本题考查对内容和主旨的把握能力。这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类的诗歌,诗 人借助红梅的特点来寄托自己的情感,梅花就是诗人现实情感的附体。首联“独开迟” 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而“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 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颔联讲到“我”虽然有一点红色,但是“我” 还留有自己本质的孤瘦高傲与纯洁,因为下一句又点明“我”“未肯随春态”,就是自 己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这是诗歌的主旨。C.“透露出一丝无奈”,显然是 曲解了作者要表达的对红梅的赞美之情,理解错误。E.要“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 望”,这就更是违背了作者不入俗的真正愿望了。 3.[2018·黑龙江绥化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关山月①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②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 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 也。”②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县东,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 [诗意] 一轮明月从天山升起,穿行于苍茫的云海之间。那横跨数万里的长风,一 直吹越玉门关。想当年汉军曾出兵于白登山一带的山道上,而今胡兵又不断窥伺着青海 湾。自古以来,此地就是兵家必争要地,多少出征战士奔赴前方,却不见有人生还。 守边的士兵们凝望着荒凉的边城,不尽的思归情感使他们无不愁眉苦脸。值此明月高悬 之夜,高楼之上,将士妻子应该会因征人未归而伤叹不已。 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人将只有在大海上才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 尤其是“明月出天山”,从诗人的角度再现了雄浑的景色。 B.“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言戍边将士身处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 只觉长风浩荡,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 C.“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两句诗,化用白登山的典故,歌颂了戍边将士为 击破胡虏,甘愿远离故土,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D.古诗词写离人思妇之情,总摆脱不了愁苦纤弱的笔调,境界往往局限于眼前的 风花雪月,而李白却不落窠臼,境界雄浑,读后令人眼前一亮。 E.诗歌最后四句,用“戍客”与“思妇”对举,“望边色”与“当此夜”相应, 在广阔的背景下,揭示了战争中人的命运及其为民族冲突付出的代价。 答案 A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本诗内容和主旨的赏析。A.“从诗人的角度再现了雄浑的景 色”错,应为从“征人”的角度观察。C.“歌颂了戍边将士为击破胡虏,甘愿远离故土, 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错,曲解诗意。 考向二 对词语的理解 例 2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诗意] 水中的月影离我只有数尺之远,船中桅杆上的风灯照耀着夜空,时间马上 就要进入三更天。栖息在沙滩上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突然船尾方向传来“拨剌”声 响,原来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 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 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E.四句分写月、灯、鸟、鱼,各成一景,诗人通过远近推移、动静相成、虚实相 生的手法,使舟内舟外、江间陆上、物与物、情与景之间相互关联,浑融一体,读之如 身历其境,由境会意。 答案 CE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赏析。C.结合整首诗歌来看,“江月去人只数 尺”与孟浩然的“江清月近人”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写环境的幽静,正是夜半三 更时分,沙头有静静休憩的白鹭,水中大鱼跳跃发出声响,更是以动衬静,所以整首诗 歌的意境就是一个“静”字,哪里会有风呢?C 项说“江风吹打桅灯”,这就和整体意 境不和谐了,这里的“风灯”其实是防风的灯,只是一个物象名词而已。E.诗中没有虚 写,都是实写,所以说“虚实相生”错误。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减字木兰花·暮冬杂咏 [清]史惟圆 寄愁天上,碧落青霄平似掌。石破多时,散作春檐夜雨丝①。 埋忧地下,移却南山成旷野。根蔓牵萦,又逐郊原春草生。 [注] ①化用“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 [诗意] 把愁寄之于天,青天平坦如手掌。愁太多了,把天空都撑破了,化作春天 夜间屋檐下的雨丝。把忧埋之于地下,忧太多了,竟把南山变成平坦辽阔的旷野。我的 忧愁根蔓绵延,随平原上的春草蔓生无际。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寄愁天上,埋忧地下”,作者借用来作词的起拍与过片,成为词的主旨。也 为这首词定下了基调。 B.“石破多时”化用了李贺诗“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以愁思比 雨丝,“思”与“丝”谐音。 C.愁,本无形体,却可以“寄”,这是化抽象为具体,他的愁多得无法消除,想 寄之于天,天上也容纳不下那么多愁。 D.“碧落”是指天上仙女,在《长恨歌》中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 见”的诗句。 E.最后一句是说,作者身处在旷野之中,看着眼前的蔓草,悲从中来,驱车任意 行走,直到尽头。 答案 DE 解析 D.“碧落”不是指仙女,而是指天空;E.并非身处旷野,诗中只是比喻的 说法,是一种想象。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纱窗恨·答冠月韵 [清]田茂遇 笛声阵阵因风送,老天涯,一声入破偏凄切,落梅花。  雕盘处,千山黑雪,马 嘶外,万里黄沙。算春宵归梦,好还家。 [诗意] 笛声阵阵随风传来,溢满天涯,声音高亢凄切,令人想到了随风落去的梅 花。远望雕盘鹰翔,白雪黑山,不时有马的嘶鸣声传来,回荡在旷野之中。此时此刻, 只有好好睡上一觉,在梦中才容易回到家乡。 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 A.“老天涯”之“老”字,可见驻守塞外时间之久,流露出诗人的不满之情。 B.“笛声”意象包含愁苦,上阕既写笛声高亢凄厉,也写诗人心中愁苦凄凉。 C.“落梅花”,一是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飞飞落落,飘飘洒洒落下的情景,一是 梅花落的曲子。 D.“黑雪”,雪是白色,而诗人着一“黑”字,正写出夜晚所见之景。 E.“雕盘处”,“马嘶外”,地域辽阔,突出了边塞的特点。这一句再现了边塞的 壮阔景致。 答案 AD 解析 A.“老天涯”是写笛声阵阵溢满天涯。D.“黑”表现边塞风雪狂沙肆虐的 残酷情景。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意]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蔽了连绵的雪山;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 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 乡。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A.第一、二句描写青海湖上升起大片阴云,使远处的雪山显得暗淡,孤城戍守, 四望荒凉,玉关屹立,显示边塞的荒凉艰苦,写景壮阔悲凉。 B.“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 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C.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三、四两句之间有转折。“黄沙”句尽管写 出了战争的艰苦,但给人的感受是雄壮有力的,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D.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意识到战争的艰苦漫长的基础上发出更坚定深 沉的誓言。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E.本诗的结尾融情于景,更耐吟咏和思索。 答案 AE 解析 A.暗,遮蔽。“使远处的雪山暗淡”是对“暗”的错误理解。E.“结尾融 情于景,更耐吟咏和思索”错误,结尾直接抒情,表明为国捐躯的大无畏精神和必胜的 信心。 考向三 对表达技巧的把握 例 3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问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 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诗意] 下过雪的清晨,有清幽的笳声响起,梦中所游之地,不知道是什么地方。 铁骑无声,望过去如水流淌一般绵延不绝。不由联想起关河边地情景,金人占领的雁门, 还有那遥遥的青海边境! 在寒灯照射下睡醒时,更漏声已经滴断,月光斜斜透过窗纸。 我自许可在万里之外的战场封侯,但有谁能知道我的心意?鬓发虽灰白,可我(在战场 杀敌立功报效祖国的)心却并未死去。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衬托出了战争气氛。 B.“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C.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D.“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手法巧妙。 E.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答案 AD 解析 A.考查表现手法。衬托,是以乙衬托甲,使甲的特点更加突出。开头一句 没有写出两个事物,只描写了边地的风光特色,所以不是衬托手法,而是渲染(渲染是 对环境、景物做多方面描写,以突出形象)手法。D.实际是穿插了修辞的考核,“动静 结合”或“动静互衬”,常用于实景描写,而这里诗人写的是梦境,属虚写。正因为是 梦里的想象,所以就不存在什么动静结合了。词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塞风 光画面,“雪”“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 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壮阔的词境中来,让读者一下子把联想融于作者的描绘之 中。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九曲棹歌(其二) [宋]朱熹 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①影蘸晴川。 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注] ①一曲溪之北见第一峰——大王峰,也叫天柱峰。大王峰的左侧有幔亭峰, 在峭壁上刻有“幔亭”二字,而幔亭峰就是神话故事中武夷君宴请乡人的所在。宴会之 前虹桥架空,宴会之后,虹桥飞断。 [诗意] 我在一曲溪边上了钓鱼的船,阳光灿烂,幔亭峰的影子浸满了溪流。游览 九曲溪,使我想到武夷君的宴会,如今虹桥飞断,再看不到盛宴神境,只见千岩万壑被 浓郁的翠色覆盖。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题为“九曲棹歌”,诗歌首句为“一曲”,故此推知此溪共九处曲折,本诗为第 一曲,作者从此处上船。 B.“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溪流,“蘸”是浸的意思。不说倒映水中,而说幔亭 峰浸水中,正表现山水融合之美。 C.“虹桥一断无消息”作者游览九曲溪,抬头见彩桥,从而引发了诗人对家乡亲 人的思念之情。 D.“锁翠烟”写出了诗人眼中所见皆是山岩,看不见绿色,因为浓郁的翠绿之色 被封锁在群山之中,这是九曲溪的奇特之处。 E.本诗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了用典的手法,如“虹桥”就是用典;而“锁翠烟”则 用了拈连的艺术手法。 答案 CD 解析 C.“虹桥”句并不是指抬头看见了彩虹,而是由幔亭峰产生了对神话的联 想,而全诗也不是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而是赞美九曲溪之美景。D.“万壑千岩锁翠烟” 是主宾倒装,即“翠烟锁万壑千岩”。“锁翠烟”是指浓郁的翠绿之色封锁群山,不见 山壑石岩。 8.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 [宋]谢逸 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 黛浅眉痕沁。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诗意] 春暖日长,姹紫嫣红开遍,在如葡萄酒的绿水中轻轻划动着小船。行到开 阔处,但见岸边薄雾渺渺,芳草青青,显得崖岸平阔,山中时不时传来杜鹃鸟的啼叫声。 回来之后愁绪仍未散去,春夜无眠,眉间黛色浅浅,已无心去扫眉。月下独酌,花影已 由廊外移入廊腰,因不胜酒力,脸上已泛起了红潮。 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 A.“暄风”,即春风。“迟日”,即春日。与《诗经》中的“春日迟迟”和杜诗中 的“迟日江山丽”一样,写出了春光融融的情景,能给读者以春暖日长的感受。 B.“春光闹”化用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运用拟人,虽是概括描写, 却能引起姹紫嫣红开遍的联想。 C.“葡萄水绿”,两岸葡萄青藤满架,倒映水中,摇曳生姿,暗示游春者的陶醉 之情。 D.上阕写游春所见所闻,由“暄风迟日”到“青山啼子规”,可见时间由白天到 了晚上,开启下阕的“归来愁未寝”。 E.“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写出主人公回来后无心整妆,写主人公眉间浅浅 的黛色,既意味着残妆未整,又暗示着无人扫眉。 答案 CD 解析 C.非实写葡萄青藤,而是将春水比成葡萄美酒,写出水色可爱。D.“青山 啼子规”应是白天游玩时所闻。 9.[2017·绵阳一诊]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金]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①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 [注] ①“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②春官:指礼部,礼部执掌人才推 荐、选拔、考试诸事。 [诗意] 邓州州府下紧急文书,我穿着破皮袄,骑着瘦马,半夜里在月光下赶路。 我未能免俗,所以应聘出来做官;自己对此也感到可笑。十里池塘中,一群群鸭子正在 拍水嬉戏,高声鸣叫,一片热闹景象;整个川原中种植的桑树和柘树,平展在晚烟之中。 我此生只应终老田间,是谁叫朝廷的春官识得我的姓名呢?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中“鸟羽轻”语意双关: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文书传送快, 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 B.“敝裘羸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 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 C.“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 的满足与喜悦之态。 D.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 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 E.本诗采用了比兴、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收到了疏密有致、言简意丰、 含蕴深厚、耐人寻思的艺术效果。 答案 CE 解析 C.“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错,应为诗人对此感到可笑;E.本诗没 有采用“比兴”手法。 好题狂练 A 组(限时 50 分钟) 1.[2018·宁夏石嘴山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 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 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 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 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诗意] 夕阳西斜,我手持酒杯,临秋风感慨万千。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 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暮色渐起,远望无边的江面,浓重的离愁笼罩,以 至于南飞的鸿雁都无处栖身。暮色苍茫,唯有阑干的一角还可见一线天光;倚着阑干, 愁怀难遣。 我客游他乡,披风冒雨,浪迹天涯,飘泊不定。我的一生如寄寓天地一般,但我还 想着田园生活。试问谁是当世英豪?无奈。请借我浪迹江湖的舟楫,我愿效法范蠡大夫, 做个钓鱼隐士。回首故国山河,无限眷恋,此种心意不能匆匆而生啊。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斜日,实写 景物,点明时间。 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 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暮江千顷”句,借景抒情,营造出的朦胧凄迷之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 D.上片第六句以“万斛”状江水写愁,使用借代手法,将抽象无形之愁写得形象 生动可感,表现愁情之多。 E.“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 诗意,寄寓田园之思。 答案 CD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朦胧凄迷之意境”错,应是空 旷辽远的意境;D.应是比喻或夸张手法。 (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 分) 答:  答案 ①岁月蹉跎、青春不驻之悲慨。起首两句,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 怀想,突发奇问。斜日,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之感慨。②怀才 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 。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语显然:国中 豪杰舍我其谁!而英雄又何处可用武? 抒发了报国无门之悲愤。③欲归隐田园之心情。 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隐士。这些把 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④离别故土的愁绪。下片“千万里,江南北, 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披风冒雨,浪迹天涯,飘泊不定,由 此发出人生如寄之感叹。⑤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诗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 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以此表达出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 解析 结合词中的“离愁”“征鸿”“钓鱼翁”等表情达意的词语和注释中的“故 国”“抗金的志士”“抱负得不到施展”分析诗歌抒发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小题。 流莺 李商隐 流莺飘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 此诗大约是李商隐从桂管观察使幕(佐助人员)返京暂充京兆府掾属(佐助人员) 时所作。 [诗意] 流莺到处飘荡惶然上下翻飞,飞过阡陌河流命运无法自持。巧啭千声怎能 没有真心本意,春日良辰未必就有所盼的佳期。穿梭在风霜雨露早晚阴晴里,振翅在千 门万户或开或闭时。我苦于伤春,那啼叫不忍再听,京城何处有它可栖息的花枝。 (1)对“流莺”这一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飘荡”“参差”等词语表现了流莺不停地飘泊辗转的样子。 B.“巧啭”表明流莺歌唱圆转流美,充满了对良辰佳期的期盼。 C.无论“风朝露夜”,还是“阴晴”,流莺以啼鸣实现了“本意”。 D.流莺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处花枝也无从寻找。 E.这首诗首先描述流莺的恓惶之状,第二联起,转入寄托,将自己的感情寄托于 流莺的形象之上。第三联主要是时间上的跨度,以及境况的对比。末联抒发伤感。 答案 CE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流莺以啼鸣实现了‘本意’”, 说法错,莺虽然啼鸣了,但是并未实现本意,因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栖息的花枝,即“凤 城何处有花枝”。E.还有空间的跨度。 (2)诗人托流莺以寓怀,抒发身世之感,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 分) 答:  答案 (示例)诗人用流莺的飘荡比喻自己辗转飘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 比喻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 深沉伤感。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度。本诗托“流莺”咏怀,首先要分析“流 莺”的特征,再结合注解和作者的经历来分析作者的情感。流莺,指飘荡流转、无所栖 居的黄莺。“飘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流莺的飘荡象征着诗人的飘零身世,“巧 啭”象征着诗人的理想抱负,也可以说是诗人所抱的政治遇合的期望。“岂能”“未 必”,一纵一收,一张一弛,将诗人不为人所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刻伤感曲 折传出,在流美圆转中有回肠荡气之致。尾联联系到诗人自身,点明“伤春”正意。“凤 城”借指长安,“花枝”指流莺栖息之所。自己曾为伤春之情所苦,实在不忍再听流莺 永无休止的伤春的哀鸣,然而在这广大的长安城内,自己哪里又能找到可以栖居的花枝 呢? 3.阅读下面的诗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① [宋]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 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 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②,谈笑静胡沙③! [注] ①此词为作者退居太湖边的卞山时所作。②东山老:指东晋名臣谢安,曾隐 居东山,故名。他是历史著名的以弱胜强战例——淝水之战的总指挥。③胡沙:即“胡 尘”,指代北方各民族发动的战争。 [诗意] 秋色日渐变浓,金黄的菊花传报霜降的信息。小窗低户深深掩映在菊花丛 中,小路盘山而上,曲折倾斜。询问山公到底有什么心事, (原来是不忍心)坐看时光 轻易流逝而双鬓花白。在太湖边上徘徊凝望,天空澄澈,湖水映照着明丽的彩霞。 追忆往日,漂泊不定,走遍天涯海角,却毫无建树。归来后重新打扫庭院中的小路, 松竹才是我的家。却怨恨悲凉的秋风不时吹起,南归的大雁缓缓地飞行在云间,哀怨的 胡笳声和边马的悲鸣声交织在一起。谁能像东晋谢安那样,谈笑间就能扑灭胡人军马扬 起的尘沙!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小窗”两句,写花木掩映的山屋、倾仄的小路,幽雅的景物衬托主人公的品 格。 B.“拼却鬓双华”句,意为毕生奋斗,终于赢得光华似锦的晚年。 C.一个“恨”字,落笔沉重,倾注着诗人满腔的郁愤,成为笼罩全篇的情感基调。 D.上片三层,先写一景,再设一问一答,一波三折,如三叠之瀑,曲尽回荡之美。 E.论者以为,叶梦得词风格颇似苏轼,而这首词从风格看也确实应属于“豪放 词”。 答案 BC 解析 B.根据诗歌“鬓双华”应是“双鬓斑白”的意思,华:白发。C.“笼罩全 篇的情感基调”错误,诗歌还有其他的情感,如有退隐山林的逸致,也有关心国事的心 情。 (2)本词中“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三 径就荒,松菊犹存”,你认为本词与《归去来兮辞》中这两处字面相似的语句表达思想 感情相同吗?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答:  答案 相同:山林隐居,贞洁自持。不同:陶诗因痛恨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而 与之决绝,甘心过隐居生活;叶词因朝廷昏庸,抗敌无策,表现强烈的爱国忧患之情。 解析 探究题目首先应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解释,陶诗中的情感是“山林隐居, 贞洁自持”;此诗也有这方面的意图。但二者厌恶官场的原因不尽相同:“陶诗是因痛 恨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而与之决绝,甘心过隐居生活”;此词是“因朝廷昏庸,抗 敌无策,表现强烈的爱国忧患之情”。 4.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文后各题。 【南吕】金字经 梅边 [元]吴镇 雪冷松边路,月寒湖上村,缥缈梨花入梦云。 巡,小檐芳树春。江梅信,翠禽①啼向人。 [注] ①翠禽:即翠鸟,一种水鸟。因背和面部的羽毛翠蓝发亮,因而称翠鸟。 [诗意] 松边的小路还覆盖着积雪,湖岸上的村庄笼罩在清寒的月光里,这一片朦 胧洁白的景色,仿佛是万朵梨花开在梦里。出门来散步巡视,檐前的树梢上已经泛出春 意。江梅又依时开放,翠鸟在枝头啼叫,把春天的消息向人传递。 (1)下面有关作品的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 分)(  ) A.前两句用极工整简练的文字描写了一幅冬天乡野雪景图。 B.第三句描写了梨花如梦似幻的朦胧之景,写出了人物对前路的迷茫。 C.最后两句写梅花传递春的信息,翠鸟对着人们欢快地啼鸣,景象和美温馨。 D.作品整体的情感基调积极乐观。一个“春”字消解了雪冷月寒。 E.报春的梅花,啼鸣的翠鸟,反衬了失意、凄凉的孤独者的形象。 答案 BE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第三句是说路边树上挂满雪花, 像梨花一样,走在这样的环境中,像走进梦境一般。E.“报春的梅花”“啼鸣的翠鸟”, 透露出作者积极乐观的心态。 (2)“巡”,独字成句,具有独特的意味。请简要赏析。(6 分) 答:  答案 “巡”,意为往来视察或到各处观察。简洁地写出了诗中人物在漫天的冰雪 世界中努力探寻“春”的细微信息的情状。含蓄地表现了人物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语言的能力。这里重点考查的是炼字,回答问题,注 重把握三个方面:词语的意思、使用的手法和表达效果等。从意思的角度分析,“巡”, 意为往来视察或到各处观察。从表达效果上看,写出了诗中人物在漫天的冰雪世界中努 力探寻“春”的细微信息的情状。含蓄地表现了人物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 5.[2017·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①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 ①崇徽公主,唐朝和亲公主之一,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 生卒年不详。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 遂有手痕。 [诗意] 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 远嫁万里之外。此去已知定会魂埋异域,翠崖遗迹又为谁而留呢?自古以来,有几个肉 食者能为国家的富强而出谋划策?又有多少美丽可爱的女子遭受远嫁的厄运,成为对外 执行妥协政策的牺牲品?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而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 年复一年。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 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 B.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 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C.颔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里正面沿用了杜甫咏王昭 君的“环珮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 D.颈联中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议论深切痛快, 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 也。” E.在时间上,这首诗两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跃,使诗情波澜起伏,把读者的 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 答案 AC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这首诗在格调上不同于一般洒同 情之泪的凄凉挽歌,而启发人们在深沉的哀怨中进而对这些女子的个人悲剧加以政治上 的思考,激起人们对许多不能远谋的肉食者的愤慨。是一曲饱蕴愤懑之情的悲歌。情感 分析不全面。C.诗人反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珮空归月夜魂”的诗意,一个魂归,一 个魂不归。 (2)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6 分) 答:  答案 ①表现对远嫁女子深切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对外苟且偷安,忍 辱求和的不满。②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抒胸臆,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 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下句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来写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 复一年,这里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手法答对两种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就诗而论,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中写崇徽公主远嫁 回鹘的哀怨、悲愁之恨,只一尊手痕碑,便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沉思和叹息。然而,作者 在诗中并非一味怀古,而是意在借古讽今,隐晦地痛斥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宋家王朝, 只不过作者借崇徽公主和亲之事,抒以内心的愤懑之情,这便是此诗的宗旨所在。作者 在尾联上句直抒胸臆,以无可奈何的感叹之情袭人心怀。下句以景结情来写孤魂栖止的 崖花野草春秋更替,以无情衬有情。 B 组(限时 50 分钟) 1.[2018·湖南省娄底市高考仿真模拟]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诗意] 《邯郸冬至夜思家》:我居住在邯郸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冬至佳节;晚上, 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还应 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宿渔家》:世代在海边生活,几间小屋上面覆盖着雪白的芦花。灯前,渔家与客 人愉快畅谈,说白天在海上捕鱼虽然辛苦,但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 家,真是开心惬意。 (1)下列对两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两诗均为七言绝句,诗歌内容都是写诗人夜宿他乡的情景,第一首诗写夜宿邯 郸驿站,第二首诗写夜宿海边渔家。 B.“冬至”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古代,这是一个重要节日。此时, 诗人白居易却羁旅在外,更显示出他对家人的思念。 C.第一首诗的后两句,从侧面来写“思家”,夜深时诗人抱膝灯前,直接抒发了 想到家里人应该同样还没有睡,在“说着远行人”的无限深情。至于“说”了什么,则 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D.第二首诗的首句叠用两个“涯”字,把生涯与海涯联系起来,音节朴实流畅, 形成朴实中见巧思的妙处;而“芦花”意象,简洁准确地勾勒出渔家的生活环境。 E.第二首诗的最后一句,通过写渔人不畏全天打渔的辛苦,在明月之夜还驾船送 我回家,写出了海边渔家人的淳朴善良、善解人意的性格特点。 答案 CE 解析 本诗主要考查对两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C.不是侧面写思家,而是正面写 思家;也不是直接抒情,而是用“对写法”(即从对方写起),含蓄抒情。E.“在明月之 夜还驾船送我回家”错,这是渔人叙说自己打渔生活晚归的诗意表达。 (2)两首诗都写到了“灯”这一意象,请联系诗歌的内容,分析这个意象在两首诗 中的不同表现。(6 分) 答:  答案 ①白诗中的“灯”是思念之灯,通过冬至佳节的反衬,抱膝细节的刻画,以 及三、四句“对写法”的使用,可以看出,此“灯”的意象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 清怅惘和孤寂思家之情;②郭诗中的“灯”是温暖之灯,通过芦花意象的衬托,“笑说” 一词的点明,明月送归的渲染,可以看出,此“灯”的意象则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 感到的温馨、愉悦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意象的内涵及作用。白诗中,诗人“抱膝灯前”,无人陪伴,尤其 是佳节来临,更加思念亲人,所以“灯”是思念之灯;郭诗中,诗人“灯前笑说”,一 家团圆的场面温馨、惬意!所以此“灯”是温暖之灯。 2.[2017·山西省高三五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醉落魄 王千秋 惊鸥扑蔌。萧萧卧听鸣幽屋。窗明怪得鸡啼速。墙角烂斑①,一半露松绿。 歌楼管竹谁翻曲。丹唇冰面喷余馥。遗珠满地无人掬。归著红靴,踏碎一街玉②。 [注] ①烂斑:即斑斓。②玉:喻月色。 [诗意] 冬日的清晨,我拥衾高卧,忽然听到外边传来阵阵扑翅之声,是谁把眠鸥 惊起?寒风蓦地吹过,萧萧的余响顿时回荡在幽屋中。鸡叫得太早,以至于天亮得太快 了。墙角上色彩斑斓,露出半截子松树的苍绿。 歌楼中通宵达旦地宴乐,还依稀听到歌女们在一遍又一遍地唱着新曲。歌女唇红肤 白吐气若兰。她们头上的珠翠洒满一地,也没有人去捧起。行人的红靴与街上的白月互 相辉映,色彩鲜明。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第一、二句从听觉落笔。冬日的清晨,词人听外边传来鸥鸟阵阵扑翅之声,寒 风蓦地吹过,幽屋中顿时回荡着萧萧的余响。 B.“怪得”有埋怨意,把鸡啼与天亮联系起来,埋怨雄鸡啼得太早,导致天过早 地亮了,可以想见词人一夜辗转难眠。 C.天明,词人推开窗户,看到墙角色彩错杂,还露出半截子松树。这幅图画描绘 出清晨萧瑟凄冷、缺乏生机的景象。 D.歌楼中通宵达旦的宴乐,那些唇红肤白,吐气若兰的歌女们翻唱着新曲,她们 头上的珠翠洒满一地,也没有人去捧起,可见宴乐的豪奢。 E.宴罢归去的行人的红靴与街上皎洁的月色相互辉映,色彩鲜明,与上片的“烂 斑”“松绿”恰成照应,有静有动,色彩有淡有浓,各有情趣。 答案 BC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可以想见词人一夜辗转难眠” 不当。“窗明怪得鸡啼速”兼写听觉和视觉。“怪得”,惊诧语。把鸡啼与天亮联系起 来,人已经开始起来活动了。埋怨鸡啼之“速”,可想见一夜睡眠的安适。C.“萧瑟凄 冷、缺乏生机的景象”不当。“墙角烂斑,一半露松绿”是推窗所见,墙角上色彩斑斓, 露出半截子松树的苍绿,的确是一幅笔墨洗练的图画,使人想象到墙外充满生气的一切。 (2)请从虚实的角度分析这首词上下片的内容。(6 分) 答:  答案 这首词上片描写词人刚睡醒时独卧室中的所见所闻:惊鸥、鸡啼、松绿、风 窗日影,都是眼前之景,是实写;下片想象外面歌楼夜宴回来的情景:歌楼、歌女、遗 珠、红靴白月,都是想象之景,是虚写。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此词在写作手法上是颇具特色的。上 片所写都是眼前景物,是实写;“歌楼管竹谁翻曲”,下片首句即来个转折,似乎与上 片全无干系,其实仍是紧接“卧听”来写。歌楼中通宵达旦地宴乐,还依稀听到歌女们 在一遍又一遍地唱着新曲。“丹唇”二句,是在幽屋中的词人进一步发挥想象。“遗珠” 句,极写宴乐时的情景。歌女头上的珠翠洒满一地,也没有人去捧起,不难想象主人的 放纵与豪奢。“归著红靴,踏碎一街玉”,这些内容都是虚写。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李思训①画长江绝岛图 苏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②前年嫁彭郎③。 [注] ①李思训: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山水画的创始人。②小姑:指小孤山。③彭 郎:即彭浪矶,在小孤山对面。当地民间有彭郎是小姑之夫的传说。 [诗意] 山色葱茏,烟水渺茫,大小二孤山,耸立江水中央。崖高险绝,猿鸟不渡, 乔木破空参天。有客舟从那里而来,桨声流水间船身抑扬。沙滩平坦,微风徐来,望客 不见,唯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两山如发髻屹立,正对江水之镜,如二美梳 弄新妆。船中商贾,切莫轻佻,小姑前年已嫁彭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诗歌起笔两句“山苍苍,水茫茫”,展现出山水苍茫的画面,把读者自然引入 画境。 B.大小孤山四面环水,诗人连用“崩”“去”“搀”等几个词语,展现了“孤山” 之险。 C.“沙平风软”两句,写江风轻柔,江波起伏,大小孤山仿佛随小舟在江上起伏 低昂。 D.诗歌最后两句劝诫舟中的商人不要轻狂侮慢,勿对已做他人妇的江中美女心存 幻想。 E.在这首题画诗中,苏轼还发挥了诗歌语言节奏感与音乐美的特长,使诗歌的境 界美与音乐美完美统一。 答案 CD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大小孤山仿佛随小舟在江上起 伏低昂”错,这是作者的视觉感受,并非真的是大小孤山起伏低昂。D.“勿对已做他人 妇的江中美女心存幻想”有误,诗中尾句借用谐音,饶有风趣地把小孤山说成“小姑”, 把彭浪矶说成“彭郎”,并非真是要告诫舟中贾客什么。 (2)“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描写江中的大小孤山,别有情趣。请对这两句诗 作简要赏析。(6 分) 答:  答案 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把大小孤山比喻成两位美人,她们发髻 高耸,仿佛正在以水为镜,梳妆打扮,写出了大小孤山的清丽秀美(或“使静态的画面 具有动态的美感”),使客观的自然之景充满了人的情趣。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题的题干中有一句“别有情趣”,这 指明了鉴赏方向,答案要详细说明的就是这一句的“情趣”。结合赏析句子的一般规律 和此题的要求作答即可。 4.[2017·泸州二诊]阅读下面的明词,回答问题。 满江红 咏竹 陆容 不种闲花,池亭畔、几竿修竹。相映带、一泓流水,森寒洁绿。风动仙人鸣佩遂, 雨余净女添膏沐。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 问华胄①,名淇澳②。寻苗裔,湘江曲。性孤高似柏,阿娇金屋。坐荫从容烦暑退, 清心忧惚微香触。历冰霜、不变好风姿,温如玉。 [注] ①华胄:贵族的后裔。②淇澳:淇河岸的弯曲处。历史上以盛产竹而闻名。 [诗意] 我没有种其他的花,只在池亭边上种了几棵竹子。竹、亭、流水彼此衬托, 愈发显出竹林的阴冷、洁净、翠绿。风吹竹林的响声像仙人身上的玉佩发出鸣响,雨后 竹子光洁得像洁净的美女涂上了润发的油脂。由于还没有成林,也很难指望有凤凰栖息, 姑且医治庸俗罢了。 问竹子是哪个贵族的后代,它在淇河岸的弯曲处。寻找它们的后代,在湘江的弯曲 处。性情高傲,像柏树和阿娇一般翠美珍奇。坐在竹荫中内心平和,烦暑气退去,心境 清幽,忧愁退去,且有轻微的香气传来。竹子历经了冰霜,并没有改变它直冷的身姿, 性情柔和温软如玉一般。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上片用“池”“亭”点出了竹生长的环境,“几竿”表明竹的数量不多,“相 映带、一泓流水”描绘了竹周边的景物特点。 B.“风动仙人鸣佩遂”是写竹的动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雨余净女添膏沐” 是想象雨后竹子的情态,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C.“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化用了苏轼《于潜僧绿摘轩》诗中“人瘦尚 可肥,士俗不可医”一句,抒发内心的情感。 D.下片从竹的渊源写到竹的秉性和竹的可人,词人借用“阿娇金屋”的典故,意 在表明竹可以消除烦暑,使人内心清净。 E.本词综合运用了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用典等表现手法,从多个角度描写竹, 收到了含蓄深厚、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答案 BD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拟人”和“夸张”错,此二句的意思是: 风吹竹林的响声像仙人身上的玉佩发出鸣响,雨后竹子光洁得像洁净的美女涂上了润发 的油脂。故两句运用的是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D.“意在表明竹可以消除烦暑,使人 内心清净”错,借用“阿娇金屋”的典故,是为了突出竹子的翠美珍奇。 (2)这首词写出了竹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6 分) 答:  答案 竹的特点:翠绿、姿态可爱、高洁、不畏冰霜。表达的情感:表达出作者对 竹的喜爱赞美之情,希望具有像竹一样高洁的品质。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本词的上 片起笔写竹的生长环境,“森寒洁绿”写其颜色,“池亭畔”“一泓流水”烘托出竹的 高洁品质;然后以拟人和比喻手法,“仙人鸣佩遂”“净女添膏沐”极写竹的姿态之美。 下片起笔运用典故,写其出身高贵,然后以松柏烘托其品质高洁,再运用“阿娇金屋” 的典故赞其珍奇不凡。结句直抒胸臆,写其不畏冰霜,又以比喻作结,突出竹的品质高 洁。整首词从多个角度赞扬竹之高洁,词人对竹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托物言志,表达 了词人希望如竹一样追求高洁的品质。 5.[2017·江西赣中南五校下学期期中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湘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诗意] 旅馆里没有知心朋友,我独自静静地沉思凝神。对着寒灯回忆往事,孤雁 的叫声,惊醒了凄寂梦魂。乡关道路迢远,梦魂拂晓时才得以归去,家人的书信要等来 年方能寄到此地。湘江上月色含烟,风光是多么美好,钓鱼船就系在我家门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首联塑造了一位独在异乡,没有良友相伴,专注幽独,黯然伤神的诗人形象, 全诗浓厚的思乡之情也油然而生。 B.颔联描绘出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寒夜孤灯,诗人思念故乡旧年往事;窗外 孤雁鸣叫,加上被贬谪,诗人深愁难眠。 C.尾联勾勒出一幅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出诗人回乡 后面对家乡美景的喜悦之情。 D.全诗情感至深,含蓄蕴藉,既抒发了诗人在外旅况的落寞、凄凉的内心情愫, 也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答案 BC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贬谪”错,诗歌中没有体现“贬谪”。 C.“诗人回乡后面对家乡美景的喜悦之情”错,尾联为虚写,描写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家 乡美景和闲适生活,实际上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愁苦之情。 (2)请从虚实的角度鉴赏这首诗的颈联。(6 分) 答:  答案 故乡远在千里,只能梦中相见,是虚写;梦醒天明,家书隔年才到的实际情 况,是实写。两句亦虚亦实,虚中写实,以实衬虚。表现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诗人 因思乡难耐、归家无望而生出的愁怨。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辨析诗歌的虚与实,可记住以下 几点: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思接千 载,视通万里为虚。分析时,既要指出其虚和实在诗歌中的具体体现,又要指出其表达 效果。颈联中,故乡远在千里,只能梦中相见,写梦是虚写;梦中醒来却已到天明,而 家书隔年才能到来,是实际情况。这两句虚实结合,表现的是诗人的思乡和归家无望的 愁怨。 C 组(限时 50 分钟) 1.[2017·黑龙江哈师大附中三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木兰花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①何处问。夜深风 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②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③。 [注] ①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鱼沉,谓无人传言。②欹:倚、依。③烬: 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花。 [诗意] 分别后不知你的行程远近,满目凄凉心中有说不尽的苦闷。你越走越远渐 渐断了书信,鱼书不传我去哪里问讯?深夜里风吹竹叶萧萧不停,千声万声都是别愁离 恨。我斜倚单枕想到梦中见你,谁知道梦没有做成灯芯又燃尽。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 B.“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 去追寻爱人的足迹。 C.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竹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 韵,动人心魄。 D.本词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感情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 备。 E.全词共八句,紧扣“梦”字,把一个闺中女子的凄凉悲愁和幽怨刻画得淋漓尽 致。 答案 DE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语言典雅,感情奔放”错,应是语言浅 白,感情质朴。E.“紧扣‘梦’字”错,应是突出“恨”字。 (2)作者说“万叶千声皆是恨”,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恨”的原因有哪些?(6 分) 答:  答案 ①与君分别之后,再也不知道行踪。②书信渐渐减少,最后书信不通,音信 全无。③希望入梦,梦中寻找,可是“梦又不成”,灯花燃尽,最后一点希望也成了泡 影。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正确地理解该词。 题干已经提示了该词的情感是“恨”,即思妇念远的愁情。全词如抽茧剥丝,逐层深入, 由分别—远别无书—无音信—夜闻风竹—寻梦不成—灯又烬,将一层又一层的愁恨写得 深刻、凄绝,其中“别后不知君远近”“渐行渐远渐无书”“梦又不成”都是“恨”的 原因。 2.[2017·石家庄二中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古宴曲 于濆 雉扇合蓬莱,朝车回紫陌。 重门集嘶马,言宴金张宅。 燕娥奉卮酒,低鬟若无力。 十户手胼胝,凤凰钗一只。 高楼齐下视,日照罗衣色。 笑指负薪人,不信生中国。 [诗意] 羽扇在蓬莱宫中收起,朝车从京城大道返回。深院聚集着嘶鸣的骏马,说 要宴饮在王宫豪宅。燕地美女捧酒杯侍奉,发髻低垂似娇羞无力。十户农民手脚磨出茧, 只能挣来凤凰钗一只。高楼上凭栏一同下望,日照罗衣华艳的颜色。嬉笑着手指砍柴的 人,不信他们也生在中国。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本诗以写宴会为中心,题目中用一“古”字,写汉朝著名的官僚世族金、张两 个大姓家的宴会,实则以汉寓唐,借古事以写时事。 B.前两句从皇帝与臣子两面写退朝情景:蓬莱宫中的仪仗收起来了,大路上是朝 罢归来的车马。“雉扇”运用借喻手法,以雉羽宫扇喻指宫中仪仗。 C.三、四句写朝罢无事,相约宴饮。虽不直接写人,但有重门,有车马,有宴饮, 足可想见其中人物既富且贵,诗歌语言高度精练。 D.五至八句写宴席盛况。燕地美女捧酒侍宴,娇羞婀娜,配饰华贵,以烘云托月 的侧面描写手法表现宴席之丰盛和座客之高贵。 E.作品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写出朝罢赴宴、燕娥捧酒、登楼下视三 个画面,这三个画面又体现由近景到近景特写,再到远景的空间转换。 答案 BE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借喻手法”错,应该是借代手法,以“雉 羽宫扇”代指宫中仪仗。E.“由近景到近景特写”错,应该是“由远景转为近景”。诗 歌以空间为副线,由远及近来写。“朝罢赴宴”由远景转为近景,至“燕娥捧酒”进一 步推成特写,然后又将镜头摇过,转换成“登楼下视”的画面。 (2)这首诗借描写“古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是通过什么手法来表达的?(6 分) 答:  答案 主题:通过描写“古宴”讽刺了当朝达官贵人骄奢靡费,荒淫腐败,只知享 乐,不知民生疾苦。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和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揭示出贫富悬殊 的社会现实。手法:对比手法。通过侍女的一只金钗与十户人家辛辛苦苦劳作的血汗钱 的对比,满身罗衣的达官显贵与贫苦的砍柴人的对比,来彰显贫富悬殊、矛盾尖锐的社 会现实。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此诗 开头四句写达官贵人们朝罢赴宴,中间四句写宴会上侍女的姿态和妆饰,最后四句写宴 会后的消遣。其中,“十户手胼胝”与“凤凰钗一只”、“罗衣”与“负薪”的贫富生 活的强烈对照,借古讽今,表达了讽刺达官贵人骄奢淫逸的主题,揭示了当时人民生活 困难、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3.[2018·江西新余四中、宜春中学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 田家行 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诗意] 看着眼前丰收的景象,男人们的话语里充满了喜悦,女人们的脸上也洋溢 着笑容;家家户户再也没有怨言,说的话也和往常不一样了。虽然五月天气炎热,此时 的麦风却给人以清凉的感觉;在村中的屋檐下,妇女们正忙着用缲车缫丝,缲车上发出 一阵阵轻细的声音。家蚕丰收,野蚕做的茧再也没有人来收取,于是这些茧在树上就变 成了秋蛾,在树叶间扑扑地飞舞着。麦子收割以后一筐一筐地堆放在麦场上,绢布织成 后一匹一匹地缠在轴上,农民们可以确认今年的收成已足够缴纳官府的赋税了。不指望 还有入口的粮食,也不指望还有绢布剩下来做件衣服穿在身上,只是暂且可以免除前往 城中卖掉自己的小黄牛了。农民家庭的衣食实在谈不上什么好与坏,只要家里人不被捉 进县衙门,便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情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本诗开头两句,写村子里男男女女因丰收而面带喜悦之色,奠定了全诗的感情 基调。一个“别”字,暗示村民们平日生活的辛酸。 B.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檐下缫丝图”,虽然天气热,但蚕妇们愉快地忙碌着, 似乎只感受到带着麦香的怡人清风。 C.五、六两句写村民们忙于家蚕的丰收,无暇顾及野蚕。野蚕化蛾出茧,在桑叶 间扑扑地飞来飞去。 D.七、八两句写村民们拿辛勤劳动所得的粮食、绢匹交租,因丰收而足够应付官 家,隐含着村民们的喜悦心情。 E.本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前八句精练地勾勒出一幅幅丰收年景图,整首诗前后映 衬对比,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答案 AD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A.“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错,这两句先 写农家喜乐自得,而后再写喜乐自得之因,看似写喜,实为衬托农民可怜的处境和悲苦 的心情。本诗的主旨是同情百姓,揭露统治阶级对百姓的剥削,并非“喜悦”的感情基 调。D.“喜悦心情”错,村民们的劳动所得几乎全部交租,再联系后文的“不望入口复 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可见表现的应为“悲苦心情”。 (2)简析本诗后四句的内容及其传递出的思想感情。(6 分) 答:  答案 最后四句写村民们不奢望吃饱穿暖,只求保住耕牛,自己不被抓进衙门就心 满意足了。寄寓了作者对淳朴善良的村民们的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深刻地揭露了统治 阶级对百姓的无情剥削。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不望”两句写村民们在丰收的 年景里,并不指望收获的粮食自己吃,织好的绢自己穿,只指望能免除到城里卖黄犊, 以缴纳赋税就行了。最后两句村民们说自家并不计较是否吃得好穿得好,认为只要不进 县衙门吃官司那就是最大的幸福了。这四句看似写乐,实则是作者通过平淡的语言,借 村民之口,倾诉他们的悲苦辛酸,表现封建剥削的残酷,也表现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 切同情。 4.[2018·河南百校联盟]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完成问题。 登岳阳楼望君山① [明]杨基 洞庭无烟晚风定,春水平铺如练净。 君山一点望中青,湘女梳头对明镜。 镜里芙蓉夜不收,水光山色两悠悠。 直教流下春江去,消得巴陵万古愁。 [注] ①君山:又名湘山,实则是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相传舜的妃子湘君游此, 故又名湘山。 [诗意] 暮色降临,夜朗风定,洞庭湖水清澈、平静,如练铺开。远望君山青色浓 郁,宛如湘女在对着明镜梳头。水中的荷花到了夜晚都不收束,在光波中左右摇摆。让 这江水流向远方吧,涤荡掉巴陵郡万古的愁思。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全诗以岳阳楼为聚焦点,生动地描绘了暮色笼罩下的洞庭湖独特美丽的景观, 取材颇有新意,可谓别具一格。 B.首联直写诗人登临岳阳楼远望洞庭所见的景象:暮色降临,夜朗风定,湖水清 澈,如练铺开,水波不兴。 C.第二、三联,着力描绘君山的美丽景色。“一点”表明是远望,“青”是指君 山的颜色。诗人已完全陶醉于悠悠的青山绿水之中。 D.尾联写清澈的洞庭湖水能够涤荡巴陵万古愁,既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春水的喜爱 赞美之情,也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忧愁。 E.题目“登岳阳楼望君山”点明了事件,“望君山”三字统领全诗:前三联写望 中景色,第四联写望中所感。 答案 AD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A.“全诗以岳阳楼为聚焦点”错,从诗的题 目看,诗歌主要是写君山;诗的首联写君山所在洞庭湖的环境特点,中间两联集中写君 山,尾联写诗人的感受,可见,全诗是以君山为聚焦点的。D.“也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忧 愁”错,尾联借湖水能消愁,从侧面描写湖水的清澈美丽,并未抒发忧愁之情。 (2)本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和奇特的想象,试对这两种表达技巧各举两例加以赏析。 (6 分) 答:  答案 ①比喻。a.将暮色中的洞庭湖水比喻为白练和明镜,凸显了湖水的平静、明 净。b.将君山比喻成芙蓉,突出了君山的美丽。②奇特的想象。a.将君山倒映在水中的 景象,想象成湘女对镜梳头,突出了君山的动人可爱。b.想象顺流而下的春江水,能够 把巴陵之地的万古愁涤荡一清,突出了洞庭水的清亮和涤荡心灵的效果。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中已给出了诗歌所运用的表 达技巧,并指出了赏析方式:各举两例加以赏析。因此,只需找出诗歌中运用“比 喻”“想象”的诗句进行分析即可。“春水平铺如练净”中,将洞庭湖水比作白练;“镜 里芙蓉夜不收”中,将洞庭湖水比作明镜,将君山比作芙蓉。对比喻的赏析,要重点突 出其使本体更加生动、形象、优美的作用。“湘女梳头对明镜”是想象,“消得巴陵万 古愁”也是想象。对想象的赏析,应从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方面分析。 5.[2017·湖北八校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芳草渡 贺铸 留征辔,送离杯。羞泪下,撚青梅。低声问道几时回。秦筝雁①促,此夜为谁排。 君去也,远蓬莱。千里地,信音乖。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 [注] ①雁:雁柱,为筝上支弦之物,古筝的弦柱斜列有如飞雁斜行,故称。 [诗意] 放下你的辔头,送上离别的酒。偷偷地流着泪,手搓转着青梅。低声地问 道什么时候回来,今夜还有什么心思去弹琴鼓瑟呢? 你这一去,离别千里之遥,两地音信隔绝。如果你在他乡相思成病或者还有烦恼, 不妨把你的烦恼送来给我,让我一人承受。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同是送别词,这首词与柳永《雨霖铃》先写别前思绪纷乱,再写别时依依不舍, 最后写别后相思难诉不同,它主要抓住临别时的场面来写,笔墨集中,匠心独运。 B.“撚青梅”中的“撚”字是用手指搓转的意思,与前文的“羞”字相应和,非 常形象地写出女子欲说还羞、低首撚梅的情态。 C.词的下阕“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几句,借女子的口吻, 写丈夫远去之后,把诸多烦恼都留给自己,用一种幽怨的语气写出女子对丈夫的依恋。 D.这首词语言浅近自然,朴实无华,不事雕琢,读来似与人对面而语,让人耳目 一新。 E.这首词写妻子与丈夫离别时的情景,在表达方式上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 写出了夫妻离别时难分难舍之情。 答案 CE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用一种幽怨的语气”错,“和烦恼,寻 个便,送将来”表现的是女子对丈夫的关怀,女主人让丈夫把烦恼给自己送来,体现的 是一种令人感动的为对方着想的情感,并非“幽怨”。E.“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 错,这首词重在叙事、抒情,没有写景。 (2)这首词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形象?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相关词句简要分 析。(6 分) 答:  答案 ①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分别时与丈夫难分难舍、内心伤痛、深爱丈夫,愿为丈 夫付出的痴情女子形象。②它主要通过动作(或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来表现女主人公的 形象。“留”“送”“泪下”“撚”“问”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子离别时内 心的伤痛和对丈夫的依恋;从“低声问道几时回”一句以后,全是对女子的语言描写, 她告诉丈夫,你在他乡相思烦恼,不妨把你的烦恼送来给我,让我一人承受,表现了这 个痴情女子深爱丈夫,愿意为丈夫付出的一面。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和分析 表现手法是紧密相连的,可先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词句从人物生活和营 造的环境分析表现手法。由本词“道几时回”“君去也”“信音乖,相思成病底情怀” 等便可准确判断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为女子。“留”“送”“泪下”“撚”“问”等一 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子离别时内心的伤痛和对丈夫的依恋,从“低声问道几时回” 一句以后是对女子的语言描写,女子要求远方的行人(他),寻个方便将“烦恼”寄送给 她,说明她愿意为他承受精神重负,具有牺牲精神,十分痴情。 教师备课题组(限时 50 分钟)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鹧鸪天 秦观 枝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间旧啼痕。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无一语,对芳尊①。安排②肠断到黄昏。甫能③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 [注] ①尊:通“樽”。②安排:听任。③甫能:宋时方言,刚刚,才。 [诗意] 耳畔突然响起黄莺的啼鸣,梦中惊醒的我泪流满面,新的泪痕叠着旧泪痕。 丈夫远在千里关山,整整一个春季未寄一封家书,只有在梦中才能见到他。 早上起来,没有人可以诉说一句话,只有空对着精致的酒樽。任由一天从早晨到黄 昏肝肠寸断。夜里刚刚灯油熬干了,又听着一声一声雨打梨花的凄楚之音,只能睁眼挨 到天明。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上片前两句写黄莺悲啼,人鸟同悲,景情交融。一个“泪”字,奠定了全词的 感情基调。 B.词中的“鱼鸟”指鲤鱼和鸿雁,传说鸿雁、鲤鱼可以传递书信。思妇怨恨丈夫 整个春天都没有来过书信。 C.“劳梦魂”三字,指丈夫征戍在千里外,音讯全无,思妇放心不下,只能烦劳 魂魄在梦中与丈夫相聚。 D.下片前两句通过写主人公被黄莺鸟唤醒后,默默无语、借酒浇愁,侧面突出她 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E.“安排肠断到黄昏”一句无奈中见洒脱,与李清照“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 黑?”所描述的心态不同。 答案 AE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A.“黄莺悲啼”“人鸟同悲”错。应为早上 的黄莺啼声婉转、清丽,惊醒女主人公,使之远忆征人,泪流不止。E.“心态不同”错 误。 (2)词的最后两句含蓄蕴藉,历来为人称道,请加以赏析。(6 分) 答:  答案 ①间接描写。通过灯油熬干侧面写出了思妇长夜难眠,从而突出了思念之深。 ②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以景结情)。借雨打梨花、深闭闺门写出了思妇的孤独、寂 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③以雨中梨花自喻,写出内心的凄凉、冷落、孤苦。(②③两 点答出一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首先确定赏析角度,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分析。“灯 油熬干”说明思妇夜不能寐,侧面写出思念之深;“雨打梨花”多似此时凄苦、孤寂的 思妇。通过设喻,写出了思妇此时的心态。 2.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商调】黄莺儿·赠燕 [清]张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①。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 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 ①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诗意] 花落最让人难以忍受,它坠落泥中,而燕子怜惜落花,有意衔起花枝,去 修补那房梁上已经斑剥了的彩绘的花朵。珠帘半掩半开,乌衣巷景象衰败,最让人难以 释怀的是王谢家族的没落。燕子轻语呢喃,似是不停诉说,这其中的心曲也只有老僧知 晓。 (1)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5 分) 答:  答案 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这道题只要求写出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比较简单。要正确解答这道题,需要先找出描写燕子的内容,再依据内容明确使用的表 现手法。第一处“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燕子仿佛也有了人的思想,有了人的感 情。第二处“最难消王谢堂前憾”,化用了刘禹锡的《乌衣巷》中的句子,可以说是用 典。第三处“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这是作者想象之景,是假设之景,是 虚写。如果说第一处是实写,这里就是虚写,虚实结合。 (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感情?(6 分) 答:  答案 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斑剥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 惜衰败的感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燕子不衔泥而衔花,是要去修补画栋上面 斑剥的花朵,目的是来表现雕梁画栋的破落,从而表现一种昔盛今衰的景况,进而抒发 一种惜花伤春、感伤衰败的思想情感。 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塞路初晴 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①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 ①行子:出行的人。 [诗意] 傍晚时分,大雨刚过,斜日反照,一道绚烂的彩虹横跨塞外天空,山岭、 川原在水汽迷蒙中还残留着大雨的痕迹。雨后新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到处乱流,袅袅炊 烟在绿杨簇拥的村庄上盘绕下去,显得不舍。胡人不要南下来牧马放羊,因为唐朝军队 的旗帜仍挂在北门。行人高兴地听说这里没有战争,悠闲地游玩,在秋原上骑马打猎。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晚虹”,亦即傍晚的彩虹,是作者在草原上行进时,最先映入眼帘的景物。 B.“塞天昏”的“昏”字,表明时间是黄昏时分,首联组成了一幅壮阔的图景, 是从远处落笔。 C.“晚虹”“斜日”“青草”“残烟”“绿杨”,组合在一起,色彩异常艳丽, 但秾丽中又有清新之感。 D.颈联是作者在看到这一派大好风光时的感叹,是全诗的主干。“南牧”实含有 侵略的意味,“汉将”即指唐将。 E.尾联的“闲”字与“喜”字相对应,传达出了诗人对“无战伐”的喜悦之情以 及对游猎生活的向往。 答案 BE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塞天昏”的“昏”字,不是用 以表明时近黄昏,而是用以形容草原上大雨刚歇,经强烈阳光的照射,水汽上升而形成 的略带迷蒙的景象,这是草原初晴时的显著特征。E.“对游猎生活的向往”不当,尾联 表达了诗人对草原的热爱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2)诗歌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景?试作简要赏析。(6 分) 答:  答案 诗歌在颔联中用了拟人的手法。用“侵”和“傍”字,将“新水”“残烟” 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雨后黄昏时,积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自由地向低洼处流淌, 袅袅的炊烟还盘旋在被绿杨簇拥的村庄上的情景,展示了一幅雨后塞外草原的壮观图景。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意象分析,总结景色特点。颔联“新 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用“侵”和“傍”字,将“新水”“残烟”人格化, 形象生动展示了雨后塞外草原的壮观图景。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① [唐]薛稷 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 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 西登咸阳②途,日暮忧思多。 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③ 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 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 [注] ①京:指长安。陕西十里: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供行役者途中暂息。 此诗是诗人从陕县西回京时作。②咸阳:即都城长安。③傅岩、首山是诗人家乡山西的 两座山。傅岩,相传为商朝奴隶傅说筑土墙之处,后傅说被商王武丁重用,国政大治。 首阳山,据《史记》记载: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 作《采薇歌》,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诗意] 驱赶着车越过陕郊,回头北望看见了一条大河。隔着大河望见了北岸的故 乡,秋风凄紧,正卷起浩渺无际的滚滚波涛。自从踏上京城的土地,每天日落的时候总 是被忧思困扰。傅岩山还是那样幽深曲折,首阳山也是那样高峻巍峨。可惜操筑筑墙的 傅说早已老去不在,首阳山也只剩下了《采薇歌》,早已没有伯夷叔齐这样的人了。我 多年客游在外,时间轮回般地不断前进,一生还能有多长的时间呢?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开头四句,写自己奔波在外,眺望家乡,表现的是一种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情。 一个“望”字,活画出诗人引颈翘首,深情注目故土的情景,触发出无穷的乡思。 B.“傅岩”四句,借家乡名山的典故,写已无傅说、伯夷、叔齐这样的贤士,表 达了对古人的追念与仰慕,也流露出对当今朝廷的不满。 C.诗人先从思乡写起,到“西登”二句时,突然作一顿挫,这样,既使乡情显得 强烈,又为下文表现从乡情生发开去的复杂思想作了铺垫。 D.这首诗的最后,作者想到自己已多年客游在外,时间轮回般地不断前进,一生 还能有多长的时间呢?表达了人生无常的感叹。 E.“驱车”四句,在气势流转中,极为自然地抒发思乡情怀;而“傅岩”四句, 却是工丽的对偶,使语言显得十分精美,在轻松自然中,传达了不易言喻的隐衷。 答案 BE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对当今朝廷的不满”有误,应 为“对当今政治的隐忧”。E.“轻松自然”不正确,应为“深沉婉曲”。 (2)首句“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一句中的动词富有表现力,请试做分析。(6 分) 答:  答案 “驱”“越”两个动词的连用,开篇就给人一种马不停蹄、车轮滚滚、行色 匆匆之感,写出了诗人奔波的辛苦和飘忽无定。“顾”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中的炼字。抓住这句诗中的关键动词“驱”“越”“顾”,结 合全诗主旨分析其表达效果。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浣溪沙 红蓼渡头秋正雨 [唐]薛昭蕴 红蓼①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②飘袖野风香。 不语含 ③深浦④里,几回愁煞棹船郎。燕归帆尽水茫茫。 [注] ①蓼(liǎo):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中,味苦,可作药用。红蓼:开红花 的水蓼。②整鬟:梳理发鬟。③含 :愁眉不展。④浦:水滨。 [诗意] 沙滩上秋雨中的渡头,水边长着紫红色的蓼花,鸥迹成行。一个盛装的佳 人孤零零地站着,和着野花的芳香。 佳人默默地立在渡头,又不要摆渡、放舟,“愁煞”了船夫。在佳人的默望中,燕 子归去了,江上的征帆过尽了,剩下的只有茫茫江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词的上阕写沙滩上秋雨中的渡头,还有“秋风”“红蓼”“鸥迹”与孤独佳人, 使人突出地感觉到的是渡头环境的寂静、幽远。 B.“整鬟飘袖野风香”给读者留下了佳人站在渡头要干什么的悬念;“整鬟”, 在这里不仅有“盛装”的意思,还包含着“女为悦己者容”的意思。 C.词的上阕给读者在听觉上的是风雨声,在视觉上的是热色的红蓼花,成行的沙 鸥足迹和盛装的佳人,在嗅觉上的是佳人和野花的芳香。 D.“几回愁煞棹船郎”写佳人心事重重地皱着眉,默默地立在渡头,又不要摆渡、 放舟,所以“愁煞”自己。 E.词的末句,从表面上看来,“燕归”“帆尽”“水茫茫”,都是写景,而深含 着至真至切的怀人之情,紧扣读者心扉,一切都在“不语”中。 答案 AD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寂静、幽远”有误,应为“苍 凉、寂寞”。D.“自己”与原词不符,应为“船夫”。 (2)下阕的首句“不语含 深浦里”在整首词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答案 承上启下的作用。“不语含 ”的人就是上阕“整鬟飘袖”的佳人,这是 承上。为什么“不语含 ”,这是启下,也是词人安排的又一个悬念。紧接着“几回 愁煞棹船郎”写佳人心事重重地皱着眉,默默地立在渡头,又不要摆渡、放舟,所以“愁 煞”船夫。 解析 从“不语含 深浦里”这句词在整首词的位置上来看,其在下阕的句首, 分析结构方面的作用应为“承上启下”,分析要注意指出是如何“承上”和“启下”的。 6.[2017·四川双流中学二诊]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晨雨 杜甫 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 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 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 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诗意] 晨曦微露,我尚未出门,忽然听到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在窗外树叶上传来的 声响,出门观看,方见雨丝在晨色中泛光。晨雨和着雾气变得湿重时才飘落地面,但迎 风一吹便又洒向天空,化作云雾。灌木丛经雨清秀,鸟兽群沐雨安闲。濛濛细雨中的麝 香山隐隐约约,直到正午时还没有辨清。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诗歌从正面切题,精心绘出一幅甜美的晨雨图,充分显示了诗人摹景状物的笔 力。 B.首联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将雨置于晨曦、树木的背景中,富有诗情画 意。 C.尾联“亭午未全分”照应了首联的“晨光”,写出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生命 的短暂。 D.本诗反映出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在写景状物中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 情。 E.本诗较好地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主要艺术风格,表现出了凝重的历史意 识。 答案 CE 解析 C.“暗示了生命的短暂”理解错误。E.没有表现“沉郁顿挫”的主要艺术 风格和凝重的历史意识。 (2)这首诗紧扣一个“小”字来写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 分) 答:  答案 ①首联直接用一“小”字引出全诗。小雨滴在窗外树叶上,发出微小声音。② 颔联转写雨的动态,凸显晨雨的细腻微小。晨雨只有和着雾气变得湿重时才能落到地上。 但经风一吹晨雨便又飘向天空,化作云雾。③颈联写小雨润物消暑的功用。一“暂”一 “轻”仍然是着力刻画雨“小”。④尾联写濛濛细雨中的麝香山隐隐约约,还是从小上 着笔。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从“小”字来写雨,题干要求“结合全诗”分 析。首联直接用一“小”字引出全诗;颔联转写雨的动态,又化作云雾;颈联一“暂” 一“轻”仍然是着力刻画雨“小”;尾联写濛濛细雨中的麝香山隐隐约约,还是从小上 着笔。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