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小说阅读训练(浙江)(五)
2018届一轮复习 小说阅读 训练(浙江) 一、题型对点练 (浙江高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静 流 弟弟迷恋音乐,不仅迷恋流行歌曲,也迷恋中国古典乐器。他常常在夜里吹奏笛子,声音清越,吹出月光、竹林、沙滩、仙鹤……升入高中以后,弟与另两个男孩一起组成了一个“红蜻蜓”歌唱组合。我喜欢那些在晚霞中飞舞的小精灵,弟也喜欢,我们都记得捉放蜻蜓是儿时最喜欢的游戏。红蜻蜓组合在春日夕阳中翻唱着一些小虎队的歌曲,唱得投入而动情,虽然只有我一个观众。弟说,他要考艺术院校。这当然没有成功,父亲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严厉禁止。弟在那年高考中落榜了。为了实现愿望,弟又转向别的途径,准备去当文艺兵,这最后也没实现。弟心灰意冷,对音乐的追求就此止步。他常常迷茫地望向远方——人世浩瀚,哪条才是他要走的路? 对于父亲的横加干涉,弟是心怀怨怼的。他整日整日地不回家,在外面游荡,抽烟,喝酒,看录像,甚至赌博。父亲对于弟的不成器是彻底失望的,竟日摆着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看也不看弟一眼。他们犹如宿敌,冷战,僵持,中间横亘着大片大片的沉默,黑夜般深不可测,没有光亮。 那些坚硬的、暗含敌意的、荒原一般的沉默,是什么时候开始消融,最后随风化为流水的,我不得而知。 我那时已在江南。弟有时写信,有时打电话,内容里渐渐多了关于父亲的信息。初涉尘世的弟弟被浮世的炎风吹刮后,终于体会到了现实闾巷烟火的不易。弟才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 相应的,在经历过我的一些波折后,父亲对弟也渐渐释然。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 柔软悄悄而来,来自两个血脉相连的男人,如静海深流。 在四处求人碰壁后,父亲拿出积蓄,为弟买了出租车。弟把自己安顿在皖北那个小城,结婚,生子,开始了平淡的人生。 尘埃随之落定。 一年的秋日,我自江南回去探亲,家人聚在一张饭桌上,吃着饭菜,说着闲话,屋外,秋阳融融。饭后,父亲递一支烟给弟弟。弟弟点火,两人抽一口,吐出,对望,烟圈上旋,被风吹着,袅袅散去。一切都在不言中,生活似乎在和解与体恤中,平静地向前流去,父亲展望着他含饴弄孙的晚景。 如果,生活仅仅如此按部就班地向前走去,父亲与弟弟都不会看到他们各自的另一面。 波澜总在不经意间降临人间。 弟的孩子,我的侄儿,在出生一年后,被诊断为孤独症患者,不能接受现实的是我父亲。他,在一夜间,叶落萧萧,只剩下虬枝无言地指向天空。弟头一次发现了父亲的软弱,那貌似强大的外表下,也有不堪一击的所在。他一边安慰父亲,鼓励妻子;一边筹款,四处求医。竭尽人事,要为侄儿打开那扇自闭的门。弟开始不停地讲话,虽然他讲得口干舌燥,侄儿一点反应也没有,弟说,他不会放弃。父亲第一次知道了弟是执着的,像蒲草,看似柔弱,实则有坚韧自持的力量。 在弟的从容面前,父亲到底接受了现实,他什么也没说,拍拍弟弟的肩膀,把退休工资卡交给了弟弟。弟不要,父亲露出怒目的本色,喝令他收下。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 此后,父亲就是那个随传随到的人,只要弟需要,他总在那里,并一直守在那里。 弟临走时,悄悄叮嘱我:爸老了,有时犯糊涂,在你这里,你精心点。我说,你放心吧。 弟走后,父亲说,看看,你弟变能干了。我说,是,弟一直都很能干。父亲对弟的赞许是在他走后说出来的。 (改编自李丽娟的作品) 1.(标题类探究题)有人认为题目用“父与子”更为恰当,你认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参考答案:不认同。(观点)“静流”是文章的情感线索(情节);“静流”塑造出了两个外表看似不协调,但内心对彼此都深存爱意的父子形象(人物);“静流”更符合父子间情感“默默变化”的特征(主题);“静流”含蓄而生动,和文章委婉克制的表达风格相一致(文章风格);“父与子”太普通,太过于直白,不能突出这个故事特点(对对方的否定)。 2.(人物形象类探究题)你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答: 参考答案:(示例一)是父亲。(观点)父亲是文章着墨最多的人物,文章从开头对父亲的描述、父亲对弟弟的态度以及后来父亲态度的转变的各个角度写出了一个从不理解到理解孩子的父亲的形象(人物形象);弟弟和我的人物安排有力地衬托了父亲的形象(情节设计);对父亲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父亲对孩子的那种静静流淌的亲情,有力地表现出了家庭中亲情的主题(主题表现)。 (示例二)是父亲与弟弟。(观点)父亲和弟弟都是文章着墨比较多的人物,文章一开始就对父亲和弟弟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并围绕着父亲与弟弟之间的情感变化,写出了父亲与弟弟之间静静流淌的亲情,有力地表现了家庭中亲情的主题。 3.(情节类探究题)文章设置了“侄儿”的情节,你觉得是否有必要? 答: 参考答案:有必要。(观点)这个情节使文章内容显得丰富,它体现出弟弟对责任的担当精神,也让父亲看到了弟弟懂事的一面(人物形象);这为父亲和弟弟在思想情感上的和解、相融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情节);同时,也暗示着父爱的延伸、传递,主题得以深化(主题)。 4.(情感意蕴类探究题)父亲这个人前后态度有明显的变化,你觉得这种变化可信吗?请结合文本和现实来谈谈。 答: 参考答案:可信。(观点)在文本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父亲在弟弟读书时期不太理解弟弟的很多行为,如“不好好读书,去当文艺兵”等,对弟弟的很多想法都是横加干涉的,但弟弟的遭遇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父亲对弟弟的态度,内心的亲情驱使他在很多事情上的态度尤其是对弟弟的态度上有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正是源于对孩子的爱(文本)。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就存在着这样的父亲,存在着许多因为某种变故而使人物性格转变的典型,这样的形象就来源于生活(现实)。所以说这种变化是可信的(结论)。 二、高考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文人聚宴 [美]华盛顿·欧文 ①那次我同伯松先生谈话之后,不过两三天他便领我去参加一个文人的聚餐会。是艾培奈格出版公司的两位董事长设宴邀请的。 ②有二三十位宾客,大多数我都不认识。伯松先生告诉我这是业务性的宴请,每年要招待在该公司出版书籍的作家两次。平时公司也有请客的时候,但那多是请有名气的、著作经常再版的大作家,人数一般不超过三四位。伯松先生说:“文坛上可是等级分明,只要看公司拿什么样的酒招待客人,便大致可以猜到某位作家著作的销路了。作品再版过三次的作家就能喝到名酒了。作品再版超过七八次的作家,便可以畅饮大香槟和白兰地了。” ③“那么今天赴宴的诸位可以喝到名酒吗?”我问。 ④“没指望,出席这种大规模宴会的,大都是二三流的作家,作品也很少有再版的。要是有什么名人来,我们马上就会知道的。这不过是一次普通的集会,一种文人小宴罢了,闹个酒足饭饱倒是不成问题,至于珍馐美味,你就别奢望了。” ⑤听完这番话,我对在座者的情况也就多少有些了解了。公司的两位董事长各坐在餐桌的一端。贵宾席上坐着一位小有名气的诗人,坐在他对面的是位道貌岸然的游记作家,写过几本书,但却很少有人看。 只是由于年龄较长,人们才把他让到上座的。他旁边坐着的是一位身穿考究黑色西装的绅士,曾写过一本有关经济学的著作,崭露头角。几位作品销路尚佳的作家坐在餐桌中间,再往旁边就是一些尚未出名的小诗人、翻译家和作家了。 ⑥席间的谈话是这里一伙,那里一伙的,此起彼伏,不说话的人就狠狠地抽烟。那位诗人自觉清高不凡,甚至也没怎么把出版公司的董事长放在眼里。他夸夸其谈,成心逗趣,身旁的董事长笑得前合后仰。另一位董事长则始终不动声色地坐在那里,以其纯粹商人的神情,一心一意地吃着东西。我的朋友告诉我,这位董事长为人严肃,这家出版公司的业务,由这两位董事长分工合作。他说:“比方说,那位一本正经的董事长专管生意账目,春风满面的那位,则主要负责应酬寒暄。” ⑦高谈阔论大都来自上座,那些作家似乎不很拘束,谈笑风生。下座的虽然在谈笑方面轮不上,但在吃喝上可并不甘拜下风,在宴席上很少能看见像他们这样勇于冲锋陷阵的战士。酒过三巡之后,他们才上来谈笑的雅兴。可是他们的戏谑之言即使偶尔传到上座,也毫无反应,连那位一向满面春风的董事长也认为不屑一笑。我的朋友伯松告诉我,一个作家讲的话,如欲博得出版商一顾,那他的著作首先必须有一定的销售量。 ⑧在下席的宾客中,有一位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他穿得委实寒酸,不过显然仍在竭力保持那件褪了色的黑色西装像个样子,里面的衬衣皱皱巴巴的。他看上去虽然面容忧郁,但脸色却很红,也许有点过于红了,尤其是鼻子和那两个黑眼珠显得格外明亮。看样子他很合群,脾气也一定很好。虽说他长得相貌堂堂,但时运却很不济。他一言不发,只顾低头大吃大喝,充分表现出一个穷作家的好胃口,别人说什么也不耽误他吃喝。我向伯松询问他的情况,伯松仔细地端详了他一会儿,说:“好像见过面,但在什么地方见过,一时却想不起来了。他不会是个有名的作家,也许是写讲道小册子的,再不就是改编外国游记的。” ⑨散席后,大家到客厅去喝咖啡和茶,这时又来了一批客人——一些写过平装小册子的作者,他们还没有达到被邀请出席晚宴的水平,不过是偶尔被请来聚聚而已。他们对出版公司的董事长非常尊敬,说得确切点是害怕,但他们却很善于恭维巴结女主人,对孩子更是赞不绝口。有几个比较拘谨的作者,站在角落里悄声地谈着话,或者翻阅着差不多看了有五千遍的书册,再不然就小心翼翼地朝钢琴上的乐谱瞟几眼。 那位诗人和道貌岸然的经济学作家,在客厅里最出风头而且最泰然自若。他们显然是社会上流人士所拜读的作家。他们陪着女主人,竭尽恭维之能事,其中有些话我想女主人听了之后一定会高兴得忘乎所以的。他们的举止言谈完全是一副风流之士的派头。我到处找寻那个穿褪色黑西装的可怜巴巴的作家,可怎么也没找到,想必是一散席就溜了,大概他是怕见客厅里耀眼的灯光吧。我再也找不到什么能引起兴趣的事情,喝完咖啡便起身告辞了,让大诗人和经济学权威在那里高谈阔论、你吹我捧吧! 5.第②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作答此类作用题,一般要从内容、结构两方面入手。从内容上看,这段文字通过伯松的话交代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从结构上看,这段文字为下文不同人物的出场以及他们的不同表现和受到的不同待遇做了铺垫。 参考答案:①内容上,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②结构上,为下文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物出场以及他们受到的不同礼遇做了铺垫。 6.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答: 解析:本题要求赏析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作答此类题,首先要指出句子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其次要分析这样写突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等。本句中的“翻阅着……”是动作描写,突出了人物对所处环境的陌生和人物的拘谨等。 参考答案:运用动作描写,写这些不入流的作家在董事长家的表现,突出他们对所到场所的陌生以及他们的拘谨不适和无所适从。 7.作者为什么要着意刻画那个穿褪了色的黑色西装的可怜巴巴的作家? 答: 解析:小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任何一部分的作用既关乎内容又涉及结构。对那个穿褪了色的黑色西装的可怜巴巴的作家进行特写,既是结构上的巧处理,又是写法上的妙安排。结构上,拿这个下座的作家与上座的及不入流的作家进行对比,让读者认清他们的真实面目。写法上,这篇小说场面描写居多,此处的细致刻画是众多“面”中的“点”,这样写能起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①他是下座作家的代表,描写他是为了与上文中上座的小有名气的诗人、经济学作家及下文中的不入流作家形成鲜明对比;②写他可使文章达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艺术效果。 8.(主旨类探究)有人说这篇小说揭示了社会的等级现象,也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各阶层文人的丑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 解析:本题具有开放性,具体作答时首先要表明观点,然后进行论述。题干中的“有人说……也有人说……”是对考生的提示和启发,考生可任选其中某一观点,加以阐述。在阐述的过程中,注意要有层次。 参考答案:(示例一)揭示了社会的等级现象。①出版公司宴请作家,会根据作家著作的销量使用不同档次的酒。②作家的级别不同,在宴会上的座次就不一样,级别高的坐上座,级别低的坐下座。③席间上座的与下座的作家不交流,即使下座的戏谑之言传到上座,也不会得到回应。 (示例二)反映了各阶层文人的丑态。①上座的小有名气的诗人、作家,他们高谈阔论,自命不凡,目空一切。②下座的作家,他们寒酸,混吃混喝。③不入流的作家,他们曲意逢迎,行事拘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