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小说阅读训练(浙江)(二)
2018届一轮复习 小说阅读 训练(浙江) 一、题型对点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魔 盒 [英]大卫·洛契弗特 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从我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 这每一下钟声仿佛都在提醒我:我是初次远离家乡。这一年,我刚从爱尔兰的克尔克兰来伦敦碰运气。眼下,一阵乡愁流遍了我全身——这是一种被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伤心的感觉。 这是我一生中最沮丧的时刻。接着突然响起了敲门声。 …… (有删节) 1.(环境特点概括题、环境描写作用题)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答: 解析:归纳概括特点时要结合文中描写景物的重点语句,如“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说明环境是封闭的,压抑的;再如“萧条”“死气沉沉”等,说明环境是萧索的,阴沉的。分析作用时,一要注意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二要联系其所处的位置,位于开头的写景句多有营造氛围、奠定基调等方面的作用。 参考答案:特点:封闭压抑,阴沉死寂。 作用: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情。 (二)(2010·安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题。 …… ⑥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 ⑦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 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草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罗永才猜他只有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得撂荒了。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下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顶。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去。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 ⑧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的坟前栽了。 ⑨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天气很晴朗,空气却有凉意。罗永才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 (原作发表于《芒种》,作者许辉,有删改) 2.(环境描写的特点、手法和作用题)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第一步:审题干,定角度(问什么,答什么) 题干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已经明确了本题两问,是“环境特点题”和“环境作用题”。 第二步:列要点,找对应(有多少,答多少) 环境的特点: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从“时”的角度 “正在春时里”点明季节。 从“地”的角度 “那山”点明地点。 从“景”的角度 那春阳是暖融融的;那枯草是冒出青青的芽子的;并且那芽子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张力的。所以这些景物共同的特征是有生机,有活力,生机盎然。 环境描写作用: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环境本身方面 给人物活动提供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环境场所。 人物方面 文中景物对情节的作用是该景为下面罗永才心理变化提供动力,生机勃勃的景物唤醒了罗永才的生命意识,烘托了罗永才此时的颇不宁静的心理。另一方面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他有所启发,对罗永才后来的心理转化起关键作用。 情节方面 景物唤醒了罗永才的生命意识,他的心理起了一定的变化,对情节发展起推动作用。 主题方面 对主题方面的作用主要暗示了生命有厚味,生活有春意;人要达观地看待世事,要乐观地看待生活。 参考答案:(特点)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二、高考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题。 菊 花 [美]约翰·斯坦贝克 ①萨利纳斯山谷笼罩在浓厚的、灰色绒布般的冬雾之中,上与天空下与世界完全隔绝了。浓雾像扣在周围山巅上的锅盖,把偌大一个山谷变成严丝合缝的一只铁锅。萨利纳斯河这边的山坡上有个农场,残存着庄稼茬的黄色田垄浴在薄薄的、冷冷的阳光中;但在这十二月份,阳光是射不到谷底的。 ②河这边,亨利·埃伦家位于丘陵上的农场里已经没什么活计了。爱丽莎·埃伦正在山坡的花园里干活。她三十五岁,脸庞瘦俏并透着坚毅,一双眼睛清澈如水。她头上戴着一顶男式的黑帽子,黑帽子拉得很低,直到她的眼睛。她这会儿正用一把锋利的小剪子剪掉去年残留的菊茎,与她那充沛的精力相比,菊茎显得纤细柔弱、太不堪一击了。她的丈夫亨利正在篱笆外面和人谈着什么,她很好奇,又觉得有点儿无聊,瞧了一会儿,又接着干自己的活。 ③“又侍弄你的花儿啦,”亨利说,“它们今年长势好啊。嗨,对了,今年卖出的30头小公牛,成交的价钱和我要的差不多。” ④听到丈夫搭话,爱丽莎直起身,顺手把那只手套又戴上:“对,今年长势会很好。”不管是言语中还是脸上,她都洋溢着得意。 ⑤“的确有点本事,”亨利说,“真希望你去侍弄果园,也结出那么大的苹果来。” ⑥爱丽莎目光锐利地望着他。“也许我能,我确实有一套本事。” ⑦这时,从公路那边传来了车轮的吱嘎声和马蹄的声响。一个男人赶着大篷车走来,对她说:“我是补锅磨刀的,我一天没找到活干,今晚多半吃不上晚饭了。” ⑧“对不起,”她急躁地说,“我没东西让你修。” ⑨他的目光离开她的脸落在地上,四处张望,最后看见她刚刚修整过的花床。“这是些什么花?菊花吗?公路那边的一个太太要我替她讨些良种菊花……” ⑩爱丽莎听到这句话,十分兴奋,她立刻在花床边的土地上跪下,手套也忘了戴,直接用手指挖出一些沙土,捧进花盆里,然后捏起她刚才掘起的菊苗。强有力的手指把菊苗栽进沙土里,用指关节把菊苗周围的松土捣实。她朝他递过花盆,轻轻地放到他的怀里。又来到后院破罐头堆里扒出两只变了形的平底铝锅,交给他。 ⑪锅很快修好了。爱丽莎从屋里拿来五角硬币放在他手心上。“说不定有一天我也要出去,我也会磨剪刀、敲平锅底,我可以让你相信这些事女人也能做。”她高声说。 ⑫爱丽莎站在铁丝网前注视着缓缓离去驶向城里的篷车,她的唇动了几下,无声地说:“再见——再见!”接着她低语道:“那边真亮,那儿有发光的东西!”低语声把她自己都吓了一跳。她甩了甩头,使自己清醒过来,然后朝四周看看是否有人听见。 ⑬回到屋里,爱丽莎仔细地梳好头发,画了眉,涂上口红,穿上最漂亮的衣裙,在家里等亨利带她去城里看电影、下馆子。亨利回来后,匆匆拾掇,抬头看到爱丽莎后,一下子站住,盯着她看,“嘿嘿,爱丽莎,你真漂亮!”爱丽莎自豪地说:“我的确身强力壮,以前我从没发现自己这么身强力壮!” ⑭那辆双人敞篷小汽车颠簸在河边,奔向城里。不一会儿,爱丽莎看见路前方远处有一个小黑点,她知道那是什么。他只带走了花盆,扔掉了她精心挑选的菊苗。 ⑮汽车转了一个弯,她看见篷车就在前面了。为了使汽车走过时不看见那篷车和牲口,她把整个身子扭过去,转向她的丈夫。她把大衣领子竖起来,为的是不让他看见她正像老妇人那样——虚弱地哀哀哭泣。 ⑯刹那间,汽车驶过去了,一切都结束了。她没有回头。 (选自《人与鼠》,上海译文出版社, 张澍智译,有删改) 3.(环境描写的特点、作用)小说开头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解析:作答第一问,可根据所描写景物的特点,抓住“上与天空下与世界完全隔绝了”“冷冷”等关键信息进行概括。第二问,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作答。内容上,该环境描写渲染了阴沉郁闷的氛围;结构上,该环境描写为下文写爱丽莎渴望走出农场的情节做了铺垫。 参考答案:特点:封闭冷寂、毫无生机。作用:渲染阴沉郁闷的氛围;暗示现实令人感到压抑;为后文写爱丽莎向往自由、渴望走出农场做铺垫。 4.爱丽莎这一人物形象有着怎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作答本题,要抓住对人物的叙述和描写,根据人物的行为、语言等进行归纳。如从爱丽莎精心打理花园的叙述中,可以归纳出她“勤劳能干”的性格特点;从她养花、打扮自己的行为中,可以归纳出她“爱美,有情趣”的性格特点。具体作答时,可先概括再分析,注意语言表述要准确,分点作答。 参考答案:①勤劳能干。如精心打理花园,操持家务。②爱美,有情趣。如平时养花,也打扮自己。③自信好强,追求平等。如坚信自己会像男人一样能干。④渴望自我价值的认同。如修锅者讨要她的良种菊花时,她很兴奋;菊花被弃,她很伤心。⑤向往文明,憧憬自由。如勇敢走出农场奔向城里。 5.爱丽莎在文中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试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 答: 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通读全文,逐段筛选出与爱丽莎的心理相关的内容,如第②段中的“又觉得有点儿无聊”、第⑥段中的“也许我能,我确实有一套本事”、第⑫段中的“那边真亮,那儿有发光的东西”、第⑮段中的“虚弱地哀哀哭泣”等,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按时间顺序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爱丽莎先是对现实感到孤寂压抑;接着有了追求平等、向往美好、走出农场的渴望;再接着又因自我价值不被认可而痛苦;最后走向内心坚强、重新认识自我。(意思对即可) 6.请结合全文,探究文中“菊花”这一意象的丰富意蕴。 答: 解析:作答本题,关键是要分析菊花和小说主人公爱丽莎的关系,可联系菊花的形象、命运等,从衬托、象征、暗示等角度进行分析。菊花是美丽的,可以衬托出爱丽莎的外表美和勤劳美;菊花象征着爱丽莎的内在精神,种植、赠送菊花展示了爱丽莎的快乐、自信和内心走向成熟与坚强的过程;而菊花被抛弃,则暗示了爱丽莎的价值不为现实所认同。明确了这些,便不难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①借菊花衬托出爱丽莎的外表美和勤劳美,赋予其生活乐趣和活力。②菊花既是爱丽莎追求美好的情感寄托,也是其内在精神的象征,她正是在种植、赠送菊花的过程中得到快乐、自信,内心也走向成熟与坚强。③菊花不被认可,被抛弃,暗示爱丽莎的价值不为现实所认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