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潍坊市2018-2019学年下学期期中测试 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史记》为后世史家崇奉,影响深远。除了司马迁超凡的史识和文笔之外,其创立的纪传体体例,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因为这一体例更为全面地包罗了人类历史的诸多侧面,顺应了史学的发展。 与早前出现的记言、纪事、国别、编年等以事为主的体例不同,《史记》的大部分“列传”以及部分“本纪”“世家”,皆以人为主。从史学意义上讲,这一体例大大扩张了史学的研究视野。虽然旧有体例间或也记载文化、风俗等内容,然就其主体而言,能通过纪事表现的往往只能是政治、军事人物。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在非政治、非军事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越来越多,将这些人物摈于史书之外是非常不合理的。此外,随着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交往日渐增多,其历史自然也成为史学家需要记录的内容。纪传体史书的出现解决了这些问题。像东周诸子这些学者,屈原、司马相如这些文学家, 扁鹊、仓公这些医者,都得以进入史书;而分布在中原地区周围的匈奴、两越、西南夷等诸少数民族的历史,也终于有了系统的记载。司马迁通过独特体例呈现的历史观告诉后人,历史学家面对史料也应有主体意识,历史本身和如何叙述历史并非一回事。 典章制度以及社会风俗、思想文化,是旧有体例难以覆盖的又一部分重要内容。尽管《左传》《国语》也涉及了一些关于典章制度的内容,但皆浮光掠影,不成系统。毕竟史事虽与典章制度等有关,但想通过史事系统反映这些内容是不现实的。《史记》所创造的“书”这一体例,使这些既难从事中反映、亦难在传人时体现却又无比重要的内容,终于在史书中有了依凭。其体例为班固《汉书》继承,改名为“志”,对后世正史影响极深远。到了现代,随着社会科学的兴起与“人”的淡出,这部分内容更成为当今史学研究的核心。由是观之,“书”之设立可谓超越时代,体现了司马迁深邃的史学眼光。 编年体吸收了早期的记言、纪事体的优点,而纪传体亦吸收了编年体的优点。《史记》“本纪”部分即是编年的。事实上,除了“本纪”以外,“表”也具有编年的要素, 《史记》诸表皆依时叙事,更置“表”于“本纪”之后,其余诸体之前,其意甚明。此外,《史记》还吸收了《国语》《战国策》这类国别体史书的优点。这一点体现在“世家”这一体例上,对于叙述分封制下诸侯林立的情况,可谓不二之选。 纪传体史书体例多样,内容繁杂,方便了史家通过编排篇目、内容来展现微言大义。如司马迁为项羽立“本纪”、为陈涉立“世家”,尊重他们的历史地位,体现了其不因政治因素而篡改历史事实的态度;为商人立《货殖列传》,体现了其重视商业的态度;《游侠列传》的设立,更有一抒胸中块垒之用意。后世班固等史家编排篇目亦多有此意。当然,此法不可用之太过,如后世欧阳修所著《新五代史》,即有重笔法而轻史实之讥。 《史记》创立了能够包容人类社会各方面活动的史书体例,其划时代意义难以估量。直到当代,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仍是参考纪传体史书之体例而作。由是观之,《史记》为历代正史所宗,自有其必然性。 (摘编自安子毓《(史记)与纪传体体例的史学意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记》扩张了史学研究视野,使非政治、非军事的卓越人物得以大量进入史书。 B. 《史记》创立的“书”这一体例,至今仍然是史学研究的核心,可谓是超越时代。 C. 《史记》既吸收了编年体的优点,也吸收了国别体的优点,体例多样,内容繁杂。 D. 《史记》创立纪传体体例,能包容人类社会各方面的活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通过把纪传体体例同其他史书体例进行对比,阐明了不同体例的优劣。 B. 文章多处运用例证法,论证了《史记》的纪传体体例对后世史书的深远影响。 C. 文章论证纪传体方便史学家通过编排篇目等展现微言大义时,体现了辩证的思想。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从多个层面论证了《史记》为历代正史所宗的必然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纪传体体例更全面地包罗了人类历史的诸多侧面,所以《史记》才为后世史家崇奉。 B. 如果没有纪传体史书,中原地区周围匈奴、两越等诸少数民族的历史就不可能被载人历史。 C. 历史本身和如何叙述历史并非一回事,因而史学家撰写史书时可以适当轻史实而重文笔。 D. 《史记》创造“书”这一体例的目的是要系统反映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思想文化等重要内容。 【答案】1. B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史记》创立的‘书’这一体例,至今仍然是史学研究的核心,可谓是超越时代”与原文不符,原文是“到了现代,随着社会科学的兴起与‘人’的淡出,这部分内容更成为当今史学研究的核心。由是观之,‘书’之设立可谓超越时代”,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A项,“文章通过把纪传体体例同其他史书体例进行对比,阐明了不同体例的优劣”中“对比”、“阐明了不同体例的优劣”于文无据,原文有“从史学意义上讲,这一体例大大扩张了史学的研究视野。……此外,随着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交往日渐增多,其历史自然也成为史学家需要记录的内容。纪传体史书的出现解决了这些问题”,但作者并未强调出孰好孰坏。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因为纪传体体例更全面地包罗了人类历史的诸多侧面,所以《史记》才为后世史家崇奉”强加因果,于文无据;B项,“如果没有纪传体史书,中原地区周围匈奴、两越等诸少数民族的历史就不可能被载人历史”中“不可能被载人历史”与文不符,原文是“而分布在中原地区周围的匈奴、两越、西南夷等诸少数民族的历史,也终于有了系统的记载”,此处用的是“也终于有了系统的记载”;C项,“历史本身和如何叙述历史并非一回事,因而史学家撰写史书时可以适当轻史实而重文笔”,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并没有“因而史学家撰写史书时可以适当轻史实而重文笔”之意。故选D。 【点睛】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9年2月19日,“紫禁城上元之夜”正式拉开序幕,这是故宫近百年来举办的第一次“灯会”,也是紫禁城古建筑群首次在晚间较大规模点亮。 公众对本次活动高度关注,不少意犹未尽的游客和未能到达现场的网友不约而同地询问:故宫夜游能否常态化?对此,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回应称:会结合二十四节气等重要时间节点推出夜场活动。可见,夜游故宫常态化已经被提上了日程,这无疑是一 个可喜可贺的消息。这次活动能取得成功绝非偶然,若无近年来文创产业方面的苦心经营和旅游管理方面的思路转变,一场夜游绝不可能如此万众瞩目。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9年2月21日) 材料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观念的转变,旅游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人们对旅游的要求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对品质的关注更高。越来越多人会为了看一个展览、听一场音乐会而专门前往某个城市,而缺乏鲜明特点且没有体验性、创意性的“打卡式”旅游则早已不能满足需求。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的一 项针对青年人的调查显示,60.5%的受访者体验过文化旅游;很多文化底蕴深厚、文化特色显著的景点备受追捧。 (摘编自《广州日报》,2019年3月29日) 材料三: 2017年,发改委联合多个部门出台了《“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实施方案》鼓励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推广PPP模式,对没有回报率或回报率极低的公益性、基础性设施建设,发改委统筹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 文化不止于有,更在于知,知之才能内化,内化才能传承。文旅融合可以“让文化活起来,让传承更有趣”,可以让“阳春白雪”般的文化实现更接地气的表达,让人们在轻松的旅游体验中触碰、内省、发扬优秀文化,使文化的生命和精神得以传承。 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中华优秀文化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体验中,有利于建立起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文旅产业融合,有助于形成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提升机制,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促进旅游业态从观光式到体验式的拓展升级;有助于进一步传承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整体来说,文旅融合既能以旅游传播文明,又能以文化提升旅游品质。 (摘编自《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材料四: 随着旅游者对旅游活动内容的文化性需求不断提高,旅游主题也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更富于知识性的文化旅游转变。但是,由于文化旅游能够带来经济利益,很多城市竞相开展文化旅游,出现了盲目效仿的现象,为文化旅游利益而争夺历史文化发源地的做法也屡见不鲜。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原本无可非议,但是如果让历史文化遗产沦为金钱的附庸,那文化旅游也就无特色可言,更失去了意义。 (摘编自《我国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夜游故宫将成为常态化的活动,这对意犹未尽的游客和未能亲身体验的网友来说,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好消息。 B. 中国青年报社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受访者体验过文化旅游,文化底蕴深厚且特色显著的景点深受人们的欢迎。 C. 人们对旅游的要求发生改变,为看展览、听音乐会而专门前往某个城市的“打卡式”旅游已不能满足其需求。 D. 文化旅游,可将中华优秀文化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体验融合起来,利于建立起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紫禁城上元之夜”之所以受到社会关注,是因为该活动与人们对旅游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要求相契合。 B. 文旅产业的结合可使“高雅文化”的表达变得喜闻乐见,让文化在拥有、知晓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内化和传承。 C. 进行文创产业经营和旅游管理思路的转变,可以让文旅融合起到以旅游传播文明、以文化提升旅游品质的作用。 D. 城市之间竞相开展文化旅游,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说明人们已经认识到文化旅游能够让文化更好地融入大众生活。 6. 请根据材料中我国文化旅游的现状提出发展建议。 【答案】4. C 5. D 6. ①政府进一步加强政策引领,加大扶持力度。②文旅产业经营者应结合区域优势和消费需求开发优质文旅产品。③杜绝效仿和恶性竞争。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C项,“人们对旅游的要求发生改变,为看展览、听音乐会而专门前往某个城市的‘打卡式’旅游已不能满足其需求”与文不符,原文是“越来越多人会为了看一个展览、听一场音乐会而专门前往某个城市,而缺乏鲜明特点且没有体验性、创意性的“打卡式”旅游则早已不能满足需求”,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D项,“城市之间竞相开展文化旅游,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说明人们已经认识到文化旅游能够让文化更好地融入大众生活”中“说明人们已经认识到文化旅游能够让文化更好地融入大众生活”不当,于文无据,原文是“但是,由于文化旅游能够带来经济利益,很多城市竞相开展文化旅游,出现了盲目效仿的现象,为文化旅游利益而争夺历史文化发源地的做法也屡见不鲜。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原本无可非议,但是如果让历史文化遗产沦为金钱的附庸,那文化旅游也就无特色可言,更失去了意义”,说明当前一部分文化旅游的经营者比较重利,并不是所有人都“已经认识到文化旅游能够让文化更好地融入大众生活”,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根据材料中我国文化旅游的现状提出发展建议”,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还可以圈出现在文化旅游面临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给出建议。本题中,结合原文,给出的建议可为:①政府进一步加强政策引领,加大扶持力度,如文中所说“《实施方案》鼓励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推广PPP模式,对没有回报率或回报率极低的公益性、基础性设施建设,发改委统筹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②文旅产业经营者应结合区域优势和消费需求开发优质文旅产品,如原文“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的一项针对青年人的调查显示,60.5%的受访者体验过文化旅游;很多文化底蕴深厚、文化特色显著的景点备受追捧”。③杜绝效仿和恶性竞争,如文中所说“但是,由于文化旅游能够带来经济利益,很多城市竞相开展文化旅游,出现了盲目效仿的现象,为文化旅游利益而争夺历史文化发源地的做法也屡见不鲜”。 【点睛】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格题。 造车的人 靳以 在回家的途中,有一节路是傍了一条河的,河岸上有几间简陋的房舍,那里面就是住了那个造车的人和他的一家。 每次经过那里的时候,坐在车上或是步行着,总要望着那里,就是在当着走近的时候望不到什么,过了那一节路也要频频回首。一直到现在,已经有了十四五年的日子了。 时日使那条河成为一条污秽的浅溪,使那个造车的人的胡子成为花白,他仍然是穷困的,虽然他每天都是勤苦地工作着。 最初遇到他,是在夜间,远远只望见风箱吹着的炉火一下一下地闪亮,那是美丽的夜,星星像珠子一样地洒满了天,自己还以为那是终日浮在水上的渔人们在烧一把野火呢。走近了时,便看见一个三十几岁的妇人正在把了风箱的拉手坐在那里,膝头上趴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一个年岁仿佛的男人,从火中取出那车轮的铁皮在铁砧上击过一番之后急忙地钉到造好的木轮上;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子在扶着那木架,更年轻的一个女孩举着一盏煤油灯。他有一张瘦瘦的面颊,衬出更高的颧骨,有两撇黑大的胡子。他迅速地把铁钉都用钢锤钉好,和那个男孩子纯熟地把这车轮放到盛了水的水槽中,立刻“嗤——”响了一声,还冒了白的水气。 他像是满意了,用手摸着胡子,又把一个弧形的铁皮丢到炉里去。那妇人又起始一 下一下地拉着风箱。乘了这一点的闲暇,他放下锤子,仔细地看了看自己的工作。他的眉毛更紧地皱起来,上额的纹路像吹皱的池水。然后他蹲在一旁,把脸用手掌很用力地自上而下抹了一回,这像是能解去他身体上的和灵魂上的困顿。随着他又站起了身把已经炽热的铁皮取出来,再钉到那车轮的上面…… 但是他的工作并不是这样单纯,他要把堆在门前的木材,用他自己的手和他的妻儿的手,造成一辆辆存有古风的、粗笨的大车。我看见过他和他的儿子用长锯切断那圆形的木材,我也看见过他怎样把那木材在火上烘成弯弯的形状,用斧子和刨子使它成为光滑的,于是那美丽的质纹,很清晰地显了出来。在这里面他像是能找出来无上的快慰, 用眼睛注视着,用手来摸着,多少好的幻想在那上面生出来。他的心中有万分的满意, 脸上淌下来的一滴汗,带了一点点的泥污,落到他的面前,激碎了他的空想,他觉得疲惫了,摇摇头,站起身来,觉得十分疲惫了。 装了一袋烟,悠悠地抽着,怕只有这一刻才真的是他最舒适的时候呢。可是,工作,无论如何,为了一个原因,对他是颇重要的:他需要立刻拿起工具来,——那里有四个张大的嘴,等候他来喂呢! 十几年来,没有一次我看见他安闲地坐着,喝着清茶,如他那样年纪的人常喜欢做的那样。他造了许多辆车,让许多人坐了车到远处去,可是他一直像生了根,不停地苦作着,一直脱不开贫苦,一家人都是又黄又瘦。 一天早晨,经过那河边的路,我望到地上有还未曾被风吹散的纸灰,更听见有女人 哀哭的声音。屋门打开了,他和他的儿子抬了一具三尺长的棺木,盖了小小的一方红布;而女人的哭声更加高了起来,他像是毫无感情地,如往日一样地皱着眉。他迟缓地向着西面行去。在他的右手,还提了一把铁铲。 我很少看见他笑,——为了快乐而笑着,就是当着一辆车由他的手中完成了,他也还是平淡的,因为他早已知道还有另外的一辆车也需要他的苦作造起来。 他真正欢喜来过的日子,怕就是为他儿子娶媳妇那一天了,却只有这么一天。 到后来我就看到一个穿了红衣的年轻女人帮同他们操作,可是同时他的女儿不见了。我想或许是因为不增加食口,他的女儿也被遣嫁到别人家去了。 有了妻的儿子显出一点慵懒来了;因为这外来的女人,一向静穆的空气也震破了。 还算好的是诟谇都发生在那个妇人和那年轻的女人之间,他却仍是默默地致力于自己的 工作。但是从他的脸上,就可以看出来起于他心中的苦痛了。 离家五年后,每次经过那里就看到横着堆在那里的木材,几个已经造好了的车轮蒙着尘土躺在那里。他一个人默默地让工作消磨着他的时日。他不说话,也没有可以和他说话的人。有时候他停了停手,稍稍直起点腰来,眼睛望着面前的那条河;那河,现在大部却是露了黄泥的河底,只有中间一条瘦瘦的小流缓缓地淌着。之后,他就又弯下身去,继续着他的工作。 在他前面的那条河,有时候为太阳晒得没有一滴水,还裂着不成形的龟纹。 人老了,河也干涸了! 可是,到了夏天,河里又涨了水,他还是在河边工作着。 一九三三年 (选自《渡家》,1937年6月商务印书馆,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部分描写了我在星光璀璨的夜晚初遇造车人的场景,表现了造车人一家为生计密切配合、辛勤劳作的日常生活状态。 B. “他又站起了身,把已经炽热的铁皮取出来,再钉到那车轮的七面”一句,既写出了造车工作的繁重,又写出了他内心的苦痛。 C. 文章通过对造车人悲惨人生经历的描写,刻画出了一个工作勤苦、生活艰辛、内心孤独、隐忍苟活的社会底层劳动者的形象。 D. 文章多次写到河,开头部分写时间使河变为一条污秽的浅溪,结尾处写河干涸之后又涨水,赋予了这条河世事变迁的象征义。 8. 文章多次描写造车人的工作情景,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9. 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持续关注造车人这一社会底层劳动者的原因。 【答案】7. B 8. ①写出了造车工艺的复杂和造车人工作态度的严谨。②展现了造车人工作状态的变化,串联起了造车人的人生遭遇。③聚焦不同的造车场景,使内容紧凑,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④场景的变化昭示了人物命运,揭示主题,引人深思。 9. ①同情他不幸的命运:造车人手艺精湛高超,工作勤奋,可依然贫苦,生活不幸。②敬重他坚忍的生活态度:他经受艰辛、痛苦,但依然坚强地生活。③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作者关注底层劳动者的生存状态,忧虑他们的前途命运。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项:他又站起了身,把已经炽热的铁皮取出来,再钉到那车轮的上面”一句,既写出了造车工作的繁重,又写出了他内心的苦痛。其中,“又写出了他内心的苦痛”于文无据。故选B。 【8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明确:小说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其作用一般包括: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等。本题中,原文中写道“一个年岁仿佛的男人,从火中取出那车轮的铁皮在铁砧上击过一番之后急忙地钉到造好的木轮上……他有一张瘦瘦的面颊,衬出更高的颧骨,有两撇黑大的胡子。他迅速地把铁钉都用钢锤钉好,和那个男孩子纯熟地把这车轮放到盛了水的水槽中,……”等一系类造车人的工作情景,由此写出了造车工艺的复杂和造车人工作态度的严谨。并串联起了造车人的人生遭遇。而且这种工作场景室是有变化的,如后文中写道“他一个人默默地让工作消磨着他的时日。他不说话,也没有可以和他说话的人。……之后,他就又弯下身去,继续着他的工作”,作者聚焦不同的造车场景,使内容紧凑,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而且场景的变化昭示了人物命运,揭示主题,引人深思。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意蕴类探究能力。解答本题可以结构、主旨、效果、情感等角度进行思考,就本题而言,要从标题的含义和主旨的角度来回答。本题中,作者同情造车人不幸的命运:造车人手艺精湛高超,工作勤奋,可依然贫苦,生活不幸,如文中说“他造了许多辆车,让许多人坐了车到远处去,可是他一直像生了根,不停地苦作着,一直脱不开贫苦,一家人都是又黄又瘦”。同时,作者敬重造车人坚忍的生活态度:他经受艰辛、痛苦,但依然坚强地生活,如文中提到“那河,现在大部却是露了黄泥的河底,只有中间一条瘦瘦的小流缓缓地淌着。之后,他就又弯下身去,继续着他的工作”。通过本文,也反映出作者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作者关注底层劳动者的生存状态,忧虑他们的前途命运,如文中的造车人就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这类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叔孙通者,薛人也。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汉九年,高帝徙叔孙通为太子太傅。汉十二年,高祖欲以赵王如意易太子,叔孙通谏上曰:“昔者晋献公以骊姬之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秦以不蚤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废适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削污地。”高帝曰:“公罢矣,吾直戏耳。”叔孙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奈何以天下为戏!”高帝曰:“吾听公言。”及上置酒,见留侯所招客从太子入见,上乃遂无易太子志矣。 高帝崩,孝惠即位,乃谓叔孙生曰:“先帝园陵寝庙①,群臣莫习。”徙为太常,定宗庙仪法。及稍定汉诸仪法,皆叔孙生为太常所论箸也。孝惠帝为东朝长乐宫,及间往,数跸 烦人,乃作复道,方筑武库南。叔孙生奏事,因请间曰:“陛下何自筑复道高寝,衣冠月出游高庙②?高庙,汉太祖,奈何令后世子孙乘宗庙道上行哉?”孝惠帝大惧,曰:“急坏之。”叔孙生曰:“人主无过举今已作百姓皆知之今坏此则示有过举愿陛下为原庙渭北衣冠月出游之益广多宗庙大孝之本也”上乃诏有司立原庙③。原庙起,以复道故。 孝惠帝曾春出游离宫,叔孙生曰:“古者有春尝果,方今樱桃孰,可献,愿陛下出, 因取樱桃献宗庙。”上乃许之。诸果献由此兴。 太史公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信哉!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 大直若诎,道固委蛇,盖谓是乎? (节选自《史记·叔孙通传》,有删节) 【注】①寝庙:古代宗庙的正殿称庙,为奉祖接神之处,后殿称寝,为藏衣冠遗物之处,合称寝庙。(爹衣冠月出游高庙:按照汉制,每月初一要把高寝中所藏高帝衣冠,用法车送往高庙以示纪念,名日游衣冠。③原庙:指在正庙之外另立的祠庙。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入主无过举/今已作百姓/皆知之/今坏此/则示有过/举愿陛下为原庙渭北/衣冠月出游之/益广多宗庙/大孝之本也/ B. 人主无过举/今已作/百姓皆知之/今坏此/则示有过举/愿陛下为原庙渭北/衣冠月出游之/益广多宗庙/大孝之本也/ C. 人主无过/举今已作百姓/皆知之/今坏/此则示有过举/愿陛下为原庙渭北/衣冠月出游之/益广多宗庙/大孝之本也/ D. 人主无过/举今已作/百姓皆知之/今坏/此则示有过/举愿陛下为原庙渭北/衣冠月出游之/益广多宗庙/大孝之本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征,文中指被征召。在古代是指由皇帝下诏来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B. 崩,古代看重天子之死,常以山塌下来作比喻,从秦开始帝王死称“崩”。 C. 宗庙,文中指天子祭祀祖先的专用房屋。古代宗庙制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 D. 跸,本意是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后引申指帝王出行的车驾。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叔孙通敢于秉理抗言。高帝想让赵王如意代替太子,叔孙通以晋献公和秦始皇前车之鉴据理相抗进而以死相谏,最终使高帝在酒宴上同意。 B. 叔孙通谙熟史事仪法。孝惠帝因大臣们不熟悉高帝陵园和宗庙的仪礼,让叔孙通制定相关仪礼法规,此后叔孙通又陆续制定了汉朝诸多仪礼制度。 C. 叔孙通善于通权达变。汉孝惠帝为出行方便在高庙的通道上修建天桥,此事大违礼仪,叔孙通灵活变通,建议皇帝另建原庙,巧妙地解决了问题。 D. 叔孙通以孝劝谏皇帝。他劝谏孝惠帝要广增宗庙,固守大孝之本;他还建议孝惠帝出游时,应当采摘新鲜果品来祭献给宗庙,表达孝义。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以不蚤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 (2)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 【答案】10. B 11. B 12. A 13. (1)秦始皇因为没有及时确定扶苏当太子,让赵高能够用欺诈的伎俩拥立胡亥,从而导致自己国家灭亡,这是陛下亲眼见到的事实。 (2)叔孙通善于观察世情、度量事务,制定礼仪法规或取或舍,能够随着时世来变化,最终成了汉代儒家的宗师。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需断句的句子为:人主无过举/今已作/百姓皆知之/今坏此/则示有过举/愿陛下为原庙渭北/衣冠月出游之/益广多宗庙/大孝之本也,其中,“过举”做“无”的宾语,后边断开,排除CD;“百姓”做句子主语,放在句首,前边断开,排除A,后边“过举”仍然做“有”的宾语,后边应断开;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崩,古代看重天子之死,常以山塌下来作比喻,从秦开始帝王死称“崩”。其中,“从秦开始帝王死称‘崩’”错误,应是“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A项,“叔孙通敢于秉理抗言。高帝想让赵王如意代替太子,叔孙通以晋献公和秦始皇的前车之鉴据理相抗进而以死相谏,最终使高帝在酒宴上同意。”错,原文是“及上置酒,见留侯所招客从太子入见,上乃遂无易太子志矣”。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蚤”,通“早”,及早;“诈”,欺诈;“祀”,代国家;“此”,这。第二句中,“度”,度量;“与”,随;“卒”,最终。 【点睛】网上无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感遇(其三十五)① 陈子昂 本为贵公子②,平生实爱才。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 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跟随乔知之西北远征叛乱的突厥同罗、仆固各部时。②贵公子: 据《旧唐书》载“其家世富豪,子昂独苦节读书”,此处指诗人自己。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一二句诗人自述出身、志向,坦率真切,为下文的叙事和抒情做了铺垫。 B. “西”与“北”,方位相对,点明诗人为报国而奔走于征程辽远的边塞。 C. 结尾两句写虽边祸已除,旧事成尘,但统治者仍需总结沉痛的历史教训。 D. 整首诗紧扣时事,直抒胸臆,叙述自己从军的所见所感,基调雄浑苍凉。 15. 杜甫评价陈子昂的感遇诗“千古立忠义”,请结合本诗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14. C 15. ①诗人虽家世富贵,“平生”却笃志好学,渴望建功立业。②面对国家危难,毅然“拔剑”而出,忠义为国。③虽然战事艰苦,却千里奔驰,矢志不移。④胸有远略,心系天下,为边患难除而忧思不已。⑤不满于统治阶级对沉痛历史教训的淡漠态度,表达了对国家政事强烈的忧患之感。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结尾两句写虽边祸已除,旧事成尘,但统治者仍需总结沉痛的历史教训”不当, “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祸:边患。结局总结沉痛的历史教训,意思是:谁说人们没有忘记古代边患的教训呢?这些教训早已随着史迹而变成了不被人注意的尘埃!可叹啊!作者感叹人们的健忘,不善于从历史上的多次边患中吸取教训,正说明他想有所作为,誓为保卫边关建功立业。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本题中,诗人虽家世富贵,“平生”却笃志好学,渴望建功立业,如“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意思是:自己有感于时政,决心拿起武器,忠心报国。诗人面对国家危难,毅然“拔剑”而出,忠义为国。“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丁零:我国古代北方种族名。单于台:《汉书·武帝纪》:“帝出长城,北登单于台。”单于,古代匈奴的君主。单于台的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这两句说,自己要远征西北边塞,直捣入侵者的巢穴。虽然战事艰苦,却千里奔驰,矢志不移。也可看出诗人胸有远略,心系天下,为边患难除而忧思不已。“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悠。”是说登高望远,抚今追昔,历史上的功过得失涌上心头。诗人不满于统治阶级对沉痛历史教训的淡漠态度,表达了对国家政事强烈的忧患之感。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从正面论述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事业时,以泰山做类比后,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类比,论述为君之道。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能够做成大事业、做得大学问的人,无不经历三种境界,其中第三境界“____________,蓦然回首,那人却在,____________”一句出自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3)孟子继承了儒家德治思想,他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七十子服从孔子一样。 【答案】 (1). (1)河海不择细流 (2). 故能成其深 (3). (2)众里寻他干百度 (4). 灯火阑珊处 (5). (3)以德服人者 (6). 中心悦而诚服也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择”“阑珊”“德”,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点睛】古诗词默写年年必考,近年来理解性默写题的考查比例渐渐加大,难度比直接型默写稍大,灵活性更强,需要学生不仅要准确、熟练掌握名句名篇内容,还要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客形象深入人心,“侠肝义胆”“侠骨柔肠”“铁血丹心”等词语演化为对崇高人格的赞美,“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等,则成了耳熟能详的口头禅。 _________,金庸书写武侠小说的初衷,确为报纸的发行量计,出于商业头脑。正因为如此,写出来的东西必须有卖点、有市场,引人入胜才行,甚而至于让人_________,欲罢不能。幸运的是,金庸做到了,且_________o自古而今,评判小说水准的尺度很多,集中到两点,一是文学造诣,二是持久畅销。两者兼具,无疑是上品。就金庸的作品所产生的社会效应、文化影响而言,虽然上不了纯文学却已远远超出了文学圈。 更何况金庸花了十年的打磨工夫,将其小说的文学品格提高了不止一个档次。宽广宏大的叙事画面,悬念丛生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的打拼场景,波澜起伏的人物命运,出乎意料的人生结局,( )。平心而论,金庸小说在高雅文学的殿堂里也许很难占得一席之地,但在通俗文学的领地里确是异峰突起,____________。 17.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毋庸讳言 拍案而起 一发而不可收拾 独树一帜 B. 毋庸置疑 拍案叫绝 一发而不可收 独具匠心 C. 毋庸讳言 拍案叫绝 一发而不可收 独树一帜 D. 毋庸置疑 拍案而起 一发而不可收拾 独具匠心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就金庸作品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和文化影响而言,虽然上不了纯文学的档次,却已远远超出了文学圈。 B. 金庸的作品虽然上不了纯文学的档次,但就它所产生的社会效应而言,其文化影响已远远超出了文学圈。 C. 就金庸的作品所产生的社会效应而言,虽然上不了纯文学,但其文化影响却已远远超出了文学圈。 D. 虽然金庸的作品上不了纯文学,但就它所产生的社会效应而言,其文化影响已远远超出了文学圈。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新派武侠小说的艺术境界更是被推向了巅峰状态 B. 新派武侠小说更是把其艺术境界推向了巅峰状态 C. 更是把新派武侠小说的艺术境界推向了巅峰状态 D. 更是被新派武侠小说推向了艺术境界的巅峰状态 【答案】17. C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毋庸讳言:用不着隐讳,可以直说的内容。毋庸置疑:不必怀疑。原文是“_________,金庸书写武侠小说的初衷,确为报纸的发行量计,出于商业头脑”,此处想表达的是“可以直说”的意思,应用“毋庸讳言”; 拍案而起:拍着桌子站起来。形容非常激愤。拍案叫绝:拍着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文中是赞赏之意 应用“拍案叫绝”; 一发而不可收拾:事情一旦发生便不可收拾。一发而不可收:事情一经发生,就发展得十分顺利和迅速,继而保持不断发展的状态。原文是“金庸做到了,且_________”,此处想强调的是“保持不断发展的状态”,应用“一发而不可收”; 独树一帜:也说别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比喻独闯一条路子,自成一家。独具匠心:指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原文是“但在通俗文学的领地里确是异峰突起,_________”,此处强调自成一家,应用“独树一帜”。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划线句子“就金庸的作品所产生的社会效应、文化影响而言,虽然上不了纯文学却已远远超出了文学圈”,整个句子无主语,根据文章内容,主语应为“金庸的作品”,“上不了纯文学”成分残缺,应为“上不了纯文学的档次”,“远远超出了文学圈”的应该是“金庸作品的文化影响”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的能力,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本题中,括号前已有主语,排除AB;根据语义,应是“把新派武侠小说的艺术境界推向了……”,排除D。故选C。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此题属于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 致。如句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等。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下面是某校为高二学生举行成人礼拟写的家长邀请函初稿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我校拟于5月4日为2017级学生进行集体成人礼。为此,我们盛情邀请各位家长务于百忙之中莅临我校,躬逢典礼,拉着孩子跨过“成人门”,共享孩子成长的幸福与喜悦。 【答案】①“进行”,可改为“举行”。②“盛情”,可改为“诚挚”。③“务于”,可改为“能在”,或删去“务”。④“躬逢”,可改为“亲临”。⑤“拉着”,可改为“引领”。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是写给老师的一封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然后依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本题中,①“进行集体成人礼”搭配不当,“进行”可改为“举行”。②“盛情”:字面解释是深厚的情谊。可指一种热情的形式或方式,诚挚:诚恳真挚,此处形容“邀请”,应用“诚挚”。③“务于”态度强硬,有命令之意,此处是邀请家长,可改为“能在”,或删去“务”。④“躬逢”是亲自经历的意思,用在此处太过于文言化,可改为“亲临”。⑤“拉着”太过于口语化,可改为“引领”。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1.下面是学校烟雾报警消防系统的工作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答案】烟雾采集装置采集温度和烟雾值,无线传输至监测控制中心。监测控制中心读取数据,判断其是否超标:不超标则通知烟雾采集装置继续工作;超标则报警并触发自动消防装置灭火。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的图文转换流程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明确:流程图采用结构式图表,将事物或某些概念连接起来,以此展现一个事件的流程。侧重考察考生对事件过程与次序的表述。解答本题思路:1、审题干,明对象。2、看要素:方框词语是关键环节。箭头表趋势或走向;横线上的词语表方式,起连贯作用。 3、析关系:各环节在事件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各环节之间有何关系。(因果、条件、递进、并列承接等),即可形成答案。本题中,考生做答案时要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叙述,开始先说“烟雾采集装置采集温度和烟雾值,无线传输至监测控制中心”。按箭头的指示接着说“监测控制中心读取数据,判断其是否超标”,最后明确“不超标则通知烟雾采集装置继续工作;超标则报警并触发自动消防装置灭火”。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o ①南非茂密的丛林中,一些大树结出的累累果实,为小动物提供了丰盛的食物,填饱了它们饥饿的肚肠;小动物食用了果实后通过排便为大树传播了种子。 ②雷军、董明珠“互联网和传统制造业究竟谁能笑到最后”的“10亿赌约”近日迎来终局——过去一年,小米营收约1749亿元,格力是2000亿元。胜负看似已经有了结果,但从发展轨迹来看,小米愈发注重提升技术实力,闯进智能制造领域,打响了“小米智造”品牌;格力则在发挥研发优势、走家电多元化路线的同时,全面发力线上销售。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双 赢 之 美 牵牛花与紫藤萝身躯柔软,唯有依附枯树与篱笆方能挺立世间,施展娇柔之姿,悦人之目。而枯藤与篱笆也因有了生之点缀而分外灵动,引来蝶舞,引来蜂飞,引来大地春归。 这,便是双赢之美。 地上看得见的双赢让人微笑,地下看不见的双赢也令人惊叹。 生物书上讲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就是互利共生的。你可别看见了“菌”便觉得有所谓污泥濯淖在招手,它反倒是个好东西,根瘤菌钻入豆科的根,为它们造出许多的氮,最终被植株利用。诸位都知道,植物若无氮,便纵有物华天宝、龙光斗牛,也成不了气候。根瘤菌被誉为“固氮工厂”,足以见其在植物生命中扮演的角色之重要。那豆科植物也是个有情有意的厮,自己生产的营养也部分供给了根瘤菌。如此双赢,岂不是造物主的精明? 植物界尚能如此,就更别说是人了。 古有琵琶、箜篌、古筝,但帝王将相独独在赏乐时还感觉缺了些什么,那便是舞,若有舞伴歌,我想那就算在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个国度,足以与维也纳金色大厅里音乐会媲美。这便是双赢的道理。 既然有双赢的成功,就也有不求双赢的失败。 《六国论》一文,苏洵一遍遍地告诉我们六国破灭的可悲,我们便在六国的破灭中明白了团结的力量。如他所言:“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楚、魏、韩有广大的土地,齐人有发达的经济,赵有骁勇善战,功勋显赫的将军李牧;燕虽小,却有义气与信念。若是六国学学枯藤与花朵,各自发挥所长,精诚合作,那个秦国即使再怎么强大,应该也是可以打败的啊!可惜…… 双赢之理何可胜道也哉? 大树,没有小草的翠绿柔美,却凭借小草,烘托出广袤中的劲拔和雄健;小草,没有大树的高大葱郁,却凭借大树,渲染出了无边际的寥廓和苍茫。 我的物理先天发育不良,同桌的英语说的欠佳,而我的英语,她的物理都是不错的,我便与她一个作篱,一个当花,共历风雨,等待开花,终于共同进步,有所收获。相视而笑的那一刻,风穿堂,带进许多花香。 管谁当篱,任谁作花,联袂努力,静侯发芽。补己之短,扬己之长,风沙过后,春光遍布,与君共享双赢之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这就要求考生结合材料综合立意,陈述自己的思考,表述自己的看法。材料由两部分组成,材料一强调:双赢的重要性。材料二强调:两家公司发挥各自优势,最终胜负还无定数。综合两部分可得出:合作双赢的重要性。从文体来看,材料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可以选取自己擅长的文体作文,如写作议论文,要由明确的观点,有清晰的思路;如写作记叙文,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参考立意: 合作双赢的重要性 做事重在共赢 互相借力、合作的重要性 双赢的智慧 成事可有效借力 可用素材: 1.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千年前的古人都懂得要借力而行,如今的我们更应该懂得。当然,借力绝不是单方面的索取,而应该是双方面的互相成就。 2. 大树,没有小草的翠绿柔美,却凭借小草,烘托出广袤中的劲拔和雄健;小草,没有大树的高大葱郁,却凭借大树,渲染出了无边际的寥廓和苍茫。蝴蝶,没有鲜花的芬芳四溢,却凭借鲜花,舞动一场绝美的视觉盛宴;鲜花,没有蝴蝶的灵动自由,却凭借蝴蝶,铺陈一段醉人的国色天香。 3. 拍电影时,导演成就了演员,演员也成就了导演。例如张艺谋和巩俐,《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影片捧红了当年的小巩,让相貌算不上很出众的她一跃成为国际影后。反过来,小巩的成名也让更多的人对张导刮目相看。有人说: “一个成功男人背后总是站着一个伟大的女人。”依我看来,这句话不妨改成“一个成功者背后总是站着一个人。”因为,不论是成功的男人还是女人,他们的背后始终少不了一个可以为他们成功奠基的人。他们借助彼此的优势,确立成功的地位。 4. 冯小刚导演了十多年的贺岁影片,应该是冯导让贺岁电影深入人心并在影视界占据不可动摇的地位吧。也正是因为贺岁电影,让观众认识了这个相貌一般甚至还有点偏下却出手不凡的男人,并渐渐爱上了他的 “冷静着的热情,忧伤着的幽默”。 行文结构: 议论文的思路和结构有: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并列式等结构方式,使议论文结构完整。本文可用并列式结构,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共赢的重要性,其次,提出分论点,进行并列式阐述:可列举张艺谋和巩俐、冯小刚和葛优等事例。最后,总括全文,再次点题。结构上,做到首尾呼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