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9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3月月考(2018-0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9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3月月考(2018-03)

2019 届高二(下)3 月假期学习总结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0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隋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唐承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明算诸科, 而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唐高宗、武则天以后,进士科 最为社会所重,参加进士科考试被认为是致身通显的重要途径。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此 外还考时务策等。 唐代取士由地方举送中央考试,称为乡贡。被举送应试的人通称为举人。唐人常说 “举进士”,例如韩愈《讳辩》说“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意思是应举参加进士科 的考试,这种人在唐代就称为进士。韩愈《送孟秀才序》说“京师之进士以千数,其人靡 所不有”,就是指当时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说的。唐初设有秀才科,不久即废,但是 唐人后来仍通称应进士科考试的人为秀才。 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礼部,考官通常由礼部侍郎担任,称为知贡举。唐人 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同榜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称为题名会。宴会于曲 江边的亭子内,称为曲江会。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少年二人为“探花使”,探采名花。唐人 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称为前进士,还要参加吏部“博学宏词”或“拔萃”的考选,取中后才 授予官职。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说,柳宗元“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其后 以博学宏辞,授集贤殿正字”。白居易进士及第后,因为取中“拔萃”,所以授秘书省校书 郎。韩愈虽然进士及第,但是由于应吏部考选未中,未能得官。为此,韩愈以“前乡贡进士” 的名义三次上书宰相求仕。 以上所说的进士、明经等科通常每年都举行考试。此外唐代还有所谓制举,这是由皇 帝特诏举行的考试,据说是要选拔特殊的人才。无论取中进士、明经等科与否,都可以应制 举。考期不固定,科目由皇帝临时决定,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文辞秀逸科,风雅古调科等等,前后达百十种。这些称为制科。唐代博学宏词科本来也是制 科,开元十九年(公元 731 年)以后改为吏部选人的科目,每年举行考试。宋代制举恢复博学 宏词科。 宋代最初也以进士、明经等科取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明经等科,只保留进士科。 进士科不考诗赋而改试经义,此外仍考论策(后来也间或兼考诗赋)。礼部考试合格后,再由 皇帝殿试复审,然后分五甲(五等)放榜,授予官职。 (选自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有删 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隋代以前,统治者曾创设九品中正制品评人才,选人授官,至隋代设进士、明经二科, 以科举取士代替。 B.在唐代,科举进一步发展,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秀才诸科都先后成为取士 科目。 C.从隋唐至宋,科举考试科目屡有变化,但进士一科始终得到保留,而且在各代都一直最 受重视。 D.隋唐进士科考查诗赋和时务策,宋代常考的只有经义,诗赋只是间或入选的兼考科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唐代经地方举送到中央参加考试的人称为“举人”,其中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也通称为“秀 才”。 B.唐代称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者为“前进士”,《送孟秀才序》中的陈述表明,当时进士 及第者甚众。 C.进士及第第一名在唐代称为“状头”或“状元”,后世科举中的“秀才”“探花”等称 谓也可能与唐代有关。 D.柳宗元、白居易因分别取中“博学宏词”和“拔萃”而授官,而韩愈虽同样进士及第, 却在这种吏部的考选中失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制举是唐代科举考试的组成部分,但从考期和考试科目不固定等特点看,只能算是进士、 明经等常科考试的补充。 B.博学宏词科在唐代本是制举科目,后来改作吏部考选科目,宋代又在制举中恢复,可见 唐宋制举也在发生演变。 C.地方举送,礼部考试,至宋代又增加皇帝主持的殿试,科举制度得以完善,跟后来的明 清科举已无区别。 D.隋唐至宋,科举考试的资格、科目、内容和及第后的授官制度等在继承中变化,这应与 各朝代的时代需要和人才观念有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万 鞋 墙 梁 衡 ①陕北多山,千山万壑。有村名赤牛,世代农耕,名不见经传。近年有退休回村的干部老 高,下决心搜集本地藏品,建起一农耕博物馆。我前去参观,不外乎锄、犁、耧、耙、车、斗、 磨、碾之类,也未有见奇。当转入一巨大窑洞时,迎面一堵高墙,齐齐地码着穿旧了、遗弃了 的布鞋,足有两人之高,数丈之长。我问:“有多少双?”答道:“13000 双。”我脱口而出: “好一堵万鞋墙!” ②这鞋平常是踩在脚底下的,与汗臭为伴,与尘土、泥水厮磨,是最脏最贱之物,穿之不觉, 弃之不惜,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今天忽然被请到墙上,隆重聚会,就像一支浩浩荡荡的翻 身奴隶大军,顿然感到它的伟大。不管什么鞋,都已经磨得穿帮破底、绽开线头,鞋底也磨成 了薄片。仔细看,还能依稀辨出原来的形状、针脚、颜色。每一双鞋的后面都有一个故事,从 女人做鞋到男人穿它去种田、赶脚、打工等,一个长长的故事。我们这一代人都是穿着母亲 亲手做的布鞋长大的,又穿着布鞋从乡下走进城市,每一双鞋都能勾起心底一段甜蜜或辛酸 的回忆。这鞋墙就像是一堵磁墙,又像是一个黑洞,我伫立良久,一时无语,半天,眼眶里竟有 点潮湿。 ③在回县里的车上,大家还在说鞋。想不到这个最普通的穿戴之物,经今天这样一上墙, 竟牵动了每一个人的神经。一种鞋就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中国革命是穿着草鞋和布鞋走过来 的。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们建第一个驻外使馆,大使临行前才发现脚上还穿着延 安的布鞋,匆忙到委托店里买了一双旧皮鞋上路。大约在 20 世纪 60 年代以前,北方农村的人 一律穿自家做的布鞋,小时穿妈妈做的鞋,成家后穿老婆做的鞋。布鞋是维系农耕社会中的男 女关系、农民与土地关系的一根纽带。我想,做鞋也成了农村妇女生命的一部分,从少女时学 纳鞋底开始,一直到为妇为母,满头白发,满脸皱纹,她们一针一线地纳着青春,纳着生命。遇 孩子多的人家,做鞋成了女人的沉重负担。男人们很珍惜这一双鞋,夏天干活尽量打赤脚,出 门时穿上鞋,到地头就脱下来,两鞋相扣小心地放在田垄上,收工时再穿回来。每年农历正月, 穿新鞋是孩子们永远的企盼,也是母亲笑容最灿烂的时刻。要说乡愁、亲情、家,布鞋是最好 的标志。 ⑤鞋不但是人情关系的标志,还是社会进步的符号。有人说,看一个人富不富,就看他家 地上摆的鞋。我是 1963 年进大学的,同班有一位从湘西大山里考来的同学,赤着脚上课。老 师问,为什么不穿鞋。他说长这么大,就没有穿过鞋。1968 年大学毕业,按那时的规矩,我到 内蒙古农村当农民劳动一年。生产队饲养院的热炕,是冬季的晚上村民们聚会、抽烟、说事 的热闹地方。腾腾的烟雾和昏暗的灯光中,炕沿下总是一大堆七扭八歪、又脏又瘪的鞋,其中 有一双就是我从北京穿来的,上面已补了 13 个补丁。90 年代我已在北京中央国家机关工作, 那时的会议通知常会附一句话:请着正装。“正装”是什么意思?就是要穿皮鞋。 ⑥那几天在县里采访,虽还有许多其他内容,但脑子里总是转着那些鞋。立一堵墙以之纪 念,是人们常用的方法,最著名的如巴黎公社墙、犹太人的哭墙,还有国内外经常看到的烈士 人名墙,但集鞋为墙,还是第一次见到。鞋虽踩在脚下,不像帽子风光,却要承一身之重,走一 生之路,最是苦重,也最易被人忘记。 ⑦我们常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却很少人说到“游子脚下鞋”。做鞋,首要是 结实。先要用布浆成“衬”,裁成帮,裹成底。将麻搓成绳,锥一下,纳一针。记得幼时,深夜 油灯下,我躺在母亲身旁,是听着纳鞋底的刺刺声入睡的。现在市面上已找不到人工布鞋了, 那天我在县里托人找了一双,不为穿,是想数一下一双鞋底要纳多少针。你猜多少?2500 针。 那堵鞋墙共有 13000 双鞋,你算一下,总共有多少针呀!每一个人都说自己的事业轰轰烈烈, 走过的道路艰苦曲折,又有谁想到脚下千针万线的慈母鞋呢? ⑧鞋墙不朽。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4 分) A.文章开头一段写赤牛村名不见经传和老高建起的农耕博物馆也未有见奇,以此来反衬 “一堵万鞋墙”给“我”的惊奇感受。 B.第二段通过“隆重聚会”和“像一支浩浩荡荡的翻身奴隶大军”这两个比拟,把无生 命的鞋写活了,一个“请”字表达了作者的敬意。 C.第五段以“赤着脚上课”反映出湘西的贫困,以“一大堆七扭八歪、又脏又瘪的鞋” 反映出农村的落后,以“着正装”反映城市的富裕。 D.这篇散文运用以小见大的构思手法,通过塑造“穿之不觉,弃之不惜”的鞋这个意象, 表达了深刻的主旨,语言庄重质朴。 5.如何理解“这鞋墙就像是一堵磁墙,又像是一个黑洞”一句中“磁墙”和“黑洞”的 含义?(4 分) 6.文章结尾说“鞋墙不朽”,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以这句话作为结尾有什么用意?请简 要分析。(5 分) (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2 小题,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8 题。 余冠英先生传略    蔡文锦   余冠英先生,1906 年 5 月 16 日生于江苏省松江府江南提标中军参将余道生内宅,学名 冠英,字绍生,笔名灌婴、白眼。    五四运动中,他带领同学走上街头向市民演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还编辑了《卧 薪尝胆》杂志,发动了全市罢工、罢市,查禁了英货、日货。    1926 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后改国文系。1931 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37 年 8 月 5 日, 清华园沦于日寇魔爪,先生一家南逃避难,于 9 月 28 日到达昆明。先生在联大任教,生活 艰苦,他不仅要走十余里路去授课,还在一家公司做文字工作贴补家用,在坡上种菜。    在联大,先生讲授中国文学史,并主编了《国文月刊》。1999 年 7 月 17 日,南京大学 程千帆教授函示:冠英先生学问文章,可谈者多独其抗战时期在昆明主编《国文月刊》对大 后方学术之推动极为有功。余先生在联大发表了《信与达》《谈雅》《谈新乐府》等论文,还 发表了《潜广新乐府》,运用新乐府的艺术手法愤怒声讨日寇与汉奸的罪行。    1945 年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发生,李公朴、闻一多先生相继被害。清华等校 广大师生多次开展反内战、反独裁、反饥饿斗争,在激烈的历史命运的抉择中,余冠英坚决 地站在了人民一边。他参与组织对闻一多先生的公祭,是整理闻一多遗著委员会委员。    1946 年清华大学复校,先生任国文系教授,并主编《语言与文学》,其间发表了《乐府 歌辞的拼凑和分割》《谈〈西洲曲〉》等论文。    风雨如晦,1948 年 6 月 18 日朱自清先生等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 面粉宣言》,百十师长严正声明,先生名列其前,虽每月损失数百万法币,影响家庭生活至 巨,但仍义无反顾。朱自清先生病殁,他写了《佩弦先生性情嗜好和他的病》,并任朱先生 文集编委。   1952 年先生调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为资深研究员,后任该所古代文学研究室主任。上 世纪 50 年代先生有《乐府诗选》《诗经选》《三曹诗选》《汉魏六朝诗选》等著作行世。《中 国文学大辞典》等书对《乐府诗选》有高度评价。《诗经选》被公认为《诗经》选注本的代 表性的成果,《中国诗歌大词典》云:此书为解放后较早,较有权威性的《诗经》选注本。    上世纪 60 年代初,先生是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的总负责人和上古至隋文学史的 主编,该书是中国当代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具里程碑式的成就,成为高等学校的教材。    1966 年 8 月 12 日,文学研究所的老专家全挨批斗。我去探望先生,他在天井里拔草, 见我来了,让进客厅:文锦,士可杀不可辱,为国家研究学术何罪之有?可如今我们这批专 家斯文扫地,斯文扫地,斯文不如扫地!我想到死!我立即说:伯伯,你不能死!他一挥手: 是啊,我不能死!《唐诗选》才编好,郑西谛先生曾要我编一部《中国大文学史》。1978 年, 《唐诗选》经修订后出版,成为海内外公认的最佳选本。    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期间,在完成种种行政、学术研究任务的同时,还担任 了《文学评论》编委、《文学遗产》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编委会委员和秦汉 文学主编,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领导小组顾问,无论是所里的工作还是文学方面的研究,他 都做得很好。尤其是 1981 年由该所主持、余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通史》(14 卷本),这是 全国文学研究规划重点项目之一。如果说把《中国文学通史》(14 卷本)系列作为不可多得 的古代文学研究的丰碑来看,先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宝贵的事业心、先生因而所付出的心血, 遗泽炳蔚,不可小觑。   1995 年 9 月 2 日,先生因肺炎、心力衰竭而归道山。先生的墓碑上镌刻着天地悠悠四 个大字,发人深省。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余冠英(1906---1995),中国古典文学专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国家古籍整理出版 规划小组顾问。余冠英先生毕生致力于古典文学和古籍整理工作。 (摘自百度百科) ②继《唐诗选》之后,我又当了《汉魏六朝诗选》的责任编辑。在注释中遇到难解的 问题,他不耻下问,要我帮他推敲推敲,我真有点诚惶诚恐。 (摘自林东海《学者余冠英长者风范》)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文章开头把余冠英出生的时间、地点写得详尽,除了符合传记文学开篇介绍传主籍 贯等信息的体例外,还暗示了他的出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味。   B.上世纪 50年代,余冠英选编的《诗经选》《汉魏六朝诗选》《乐府诗选》等著作流行 于世,其中《诗经选》更是得到一致好评,影响很大。   C.朱自清离世后,余冠英一方面写文章探究朱自清得病的原因,另一方面出任朱先生 文集编委,完成朱自清未竟的事宜。   D.余冠英在清华大学读书,先上历史系,后改国文系,既因为他要顺应时代的需求, 同时也因为他在文学方面表现出的才能和造诣超过了历史学。   E.余冠英近 90年的人生之路是极不寻常的,既有战火纷飞的年代,也有饱受屈辱的文 革时期。他去世后,墓碑上的四个大字”天地悠悠”耐人回味。   8.作为一代学人,余冠英的一生和时代紧密相连,他的身上体现出哪些值得你去学习 的精神品质?(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9--12 题 明山宾,字孝若,平原鬲人也。父僧绍,隐居不仕,宋末国子博士征,不就。 山宾七岁能言名理,十三博通经传,居丧尽札。服阕,州辟从事史;兄仲璋婴痼疾, 家道屡空,山宾乃行干禄。齐始安王萧遥光引为抚军行参军,后为广阳令,顷之去官。义师 至,高祖引为相府田曹参军。梁台建,迁治书侍御史,掌治吉礼。时初置五经博士,山宾首 膺其选。迁北中郎谘议参军,侍皇太子读。天监十五年,出为持节、督缘淮诸军事、征远将 军、北兖州刺史。普通二年,征为太子右卫率,加给事中,迁御史中丞。四年,迁散骑常侍, 领青、冀二州大中正。东宫新置学士,又以山宾居之,俄以本官兼国子祭酒。 初,山宾在州,所部平陆县不稔,启出仓米以赡人。后刺吏检州曹,失簿书,以山宾 为耗阙,有司追责,籍其宅入官,山宾默不自理,更市地造宅。昭明太子闻筑室不就,有令 曰:“明祭酒虽出抚大藩,拥旄推毂,珥金拖紫,而恒事屡空。闻构字未成:今送薄助。” 山宾性笃实,家中尝乏用,货所乘牛。既售受钱,乃谓买主曰:“此牛经惠漏蹄,治差 已久,恐后脱发,无容不相语。”买主遽追取钱。处士阮孝绪闻之,叹曰:“此言足使还淳 反朴,激薄停浇矣。” 五年,又为国子博士,常侍、中正如故。其年以本官假节,权摄北兖州事。大通元年, 卒,时年八十五。昭明太子为举哀,赙钱十万,布百匹,并使舍人王颙监护丧事。又与前司 徒左长史殷芸令日:“北兖信至,明常侍遂至殒逝,闻之伤怛。此贤儒术该通,志用稽古, 温厚淳和,伦雅弘笃。授经以来,迄今二纪,追忆谈绪,皆为悲端,往矣知何!” 山宾累居学官,甚有训导之益,然性颇疏通,接于诸生,多所狎比,人皆爱之。 (节选自《梁书·二十七卷·列传第二十一》,有删节)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山宾首膺其选 膺:承当 B. 治差已久 差:病愈 C. 此贤儒术该通 该:应该 D. 迄今二纪 纪:十二年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五经是《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的合称,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儒教 国家化由此开端。 B. 普通,梁武帝萧衍的年号。中国古代帝王用年号纪年,为了避免混乱,一个皇帝只有一 个年号。 C. 昭明太子,是梁武帝长子萧统,“昭明”是其谥号。曾主持编选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 集《文选》。 D. 权摄,指暂代官职。在古代汉语中,表示代理或兼任官职意思的词语,还有“假”“兼” “领”等。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明山宾聪明早慧,博学知礼。七岁便能讲清楚事物的是非道理,十三岁博通经书传注, 服丧恪尽礼节。 B. 明山宾体恤民情,仁厚宽容。昭明太子分外肯定他能体恤民情,不计得失,因此出资帮 助他修房子。 C. 明山宾淳朴老实,恪守诚信。山宾卖牛本已成交,他却告诉买主,牛曾经生病,可能旧 病复发。 D. 明山宾性格通达,平易近人。他长期担任学官,给了学生很多有益的教导,与学生交往 亲切随和。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服阕,州辟从事史;兄仲璋婴痼疾,家道屡空,山宾乃行干禄。 (2)初,山宾在州,所部平陆县不稔,启出仓米以赡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刘禹锡 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首联点出送别的地点及其周围的环境,“沙际”点明送客的地点在水边,接着写竹 林、溪流环绕田舍,自然环境清新怡人。 B.颔联描写了枫林社鼓喧腾、茅屋声声鸡鸣的景象,营造了静谧安详的氛围,写出了 秋季时令特征和生活趣味。 C.颔联上下句运用列锦的修辞,枫林、鼓声、茅屋、鸡鸣等构成名词性意象组合,具 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D.颈联中作者观察视角聚焦在送别环境,突出田野中富有生机的一面,围绕题目中的“秋 日”选择意象,营造了送客将别时的环境。 E.尾联明确点出此次送别地点在潜水驿,作者写驿楼、宫树和马鸣,结句托物言志, 以驿马疲惫再三嘶鸣,渲染依依惜别之情。 14.请从写景角度来简要赏析本诗颈联。(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5.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诗经•氓》 中,女主人公回忆年少时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诗句是:“ , 。” (2)白居易《琵琶行》在描写琵琶女的音乐由“冷涩”到“凝绝”再到“声暂歇”之后,用 , 。”的佳句,达到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3)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 察天地万物得出的结论是: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5 分) 1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 分) ①张秘书广泛阅读资料,并进行细致分析,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一称得上不 易之论的人事改革方案的初稿。 ②虽然苏轼一直被卷入政治漩涡中,但他光风雾月超脱于蝇营狗苟的政治斗争之外,纯然表 达心之所感,将得失置之度外。 ③近日,中共中央提出了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等八项规定,此举对于长期以来习 惯了好整以暇、办事疲沓的官员们,无疑是一剂良药。 ④作为城里人,如果错误地认为农村远离城市,对农村污染视而不见,甚至把城市污染物转 移到农村,终究要自食其果,用自己的健康来偿还。 ⑤2013 年 8 月 3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运会的开幕式简短而不失大气,丰富而不 乏新颖,特别是辽宁 12 支健身队伍的涌入,使得整场演出精彩纷呈,美轮美奂。 ⑥机器能够为人类造福,但如果将来机器发展到足够智能,那么人工智能就是“人类最大潜 在的威胁”,玩弄人工智能等同于“召唤恶魔”,玩火自焚。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③④⑤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嫉妒心强的人对任何人的成就都不赞一词,甚至还会讥讽嘲笑。泼成功者一身冷水。 ②新东风标致 3008 与福特翼虎虽然在动力上不分伯仲,但新 3008 在配置上以安全、舒适、 科技的全方面优势精准地诠释出了高性能欧系都市 SUV 的魅力所在,展现了不俗的潜力。 ③人生能有几回搏?选择了高考,就选择了拼搏,切莫辜负了豆蔻年华。 ④“2016 中国环保上市公司峰会暨肇庆金秋经贸洽谈会”拉开帷幕,数以千计的客商趋之 若鹜,聚集肇庆新区商务中心共襄盛举。 ⑤合上《红楼梦》,眼前尽是一个个玲珑剔透的女孩儿,一曲曲心生叹息的人世情。 ⑥他的文章没有新鲜的论断,架构也乏善可陈,难登大雅之堂。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在 53 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傅莹从六方会谈的缘起谈起,表示中国曾积极斡旋,多次推 动六方会谈达成重要协议,但协议始终未能落实,确实令人遗憾。 B.去年年底,新疆首批被确定为启动基本医疗保险全国联和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省份, 优先获得政策解读、业务辅导、系统测试对接和开通业务的权利。 C.全国人大台湾团代表陈军说,海峡两岸要加强与基层民众、青少年一代和一线民众等的 交流,我们全社会都应该参与,去做更细致的深入人心的工作。 D.北京市市长蔡奇表示,对空气污染,我们要做到“零容忍”,相关部门要强化环境监管执 法,严厉惩处偷排超排问题,依法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 分) A.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中郝峪村地处鲁山国家森林公园东侧,近年来开发的“幽幽谷”农 家乐、“悠悠谷”美食体验街等配套旅游项目,被称为山东省最美乡村。 B.著名作家曹文轩摘得“国际安徒生奖”,提升了国人思考自己与世界关系的新视野,也让 我们再一次思考如何让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更好的走向世界。 C.由林永健领衔主演的田园法制轻喜剧《小镇大法官》在央视黄金档热播,林永健饰演的 乡村法官,以其诚恳质朴、机智幽默的特点赢得观众一致好评。 D.中国气象局和环保部联合发布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计 3 月 19 日夜间至 22 日,北京和天 津大部分、河北中南部、山东西部等地将有持续重污染天气。 20.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 分) A.李明将自己的作文交给文学社王老师说:“奉上大作一篇,我才疏学浅,文中谬误一定 不少,敬请老师批评指正。” B.我今天作为一个长者跟你们讲,也许有人会说这老家伙是在倚老卖老,但是我见得太多 了,我有必要告诉你们一点人生的经验。 C.我令郎今年高考取得优异成绩,考上了他心仪的大学,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代表全家对 您表示衷心地感谢。 D.今天的活动也是两校师生的一个交流平台,我校文学院李教授也来到这里,并就今天的 话题发表高见,请大家洗耳恭听。 2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 分) A.既然你如此虚心探讨问题的本源,我也就不吝赐教了。 B.这几天我身体不是很舒服,玉体欠安,你在这件事上就多费些心吧。 C.面对强劲对手的诚意挑战,你如此却之不恭似乎有些不近人情。 D.小生不才,幸得有贵人相助,得以借重,遂成此事。 22.选出与例句虚词用法意义相同的一句(3 分) 例:犹且从师而问焉 A.且举世誉之之而不加劝 B.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C.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且适南冥也 23.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4 分) 阅读经典是要有获得, ① 。所谓“得利”,就是在经典中获得知识,运用到生 活中;所谓“得道”, ② ,获得人生的升华。一般而言, ③ ,一个人要想从 阅读经典中得利,只要有一定阅读基础便可,而要想得道,就需要排除利的干扰。 四、写作(60 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 分) 英国诗人瓦特•兰德: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印度小说家普列姆昌德:在人类生活中,竞争心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竞争可能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 少于 800 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答案: 1. 答案 A 解析:B 项,“先后成为取士科目”中“先后”二字于文无据。C 项,“进士一 科……在各代都一直最受重视”错误。隋代无介绍,唐代唐高宗、武则天以后,才“最 为社会所重”,宋至王安石才独留进士科。D 项,隋代无介绍,宋代除经义外常考的还 有论策。 2.答案 B 解析:《送孟秀才序》中所称进士,是指当时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而非 及第的“前进士”。 3.答案 C 解析:“跟后来的明清科举已无区别”错。三级考试形式虽然基本具备,但考 试内容、时间、内容及取中后授官的制度等还有明显区别。明清科举文中未论及,但作为文 化常识,学生应有基本了解。 4、答案 C 解析: C 项,作者以“赤着脚上课”和“一大堆七扭八歪、又脏又瘪的鞋”到开 会“着正装”的变化来反映社会的进步。 5、参考答案: “磁墙”比喻鞋墙对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让我把所有的思想都集中在这里; “黑洞”比喻鞋墙集纳了无法一一列举的大量值得思考的东西和情感。这两个词语饱含作者 对鞋墙的赞美之情。 6、参考答案: ①鞋子象征的艰苦奋斗的精神,代表的社会进步,象征的乡愁、亲情、家等应 永远缅怀,永远传承。(3 分)②照应题目与开头,使作品结构严谨;揭示作品的主题,表达了 作者对万鞋墙的赞美之情。(2 分) 7.答案 BE 解析: A 项,还暗示了他的出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味犯了任意延伸的错误,文本 只是客观介绍而已。C 项,一方面写文章探究朱自清得病的原因,另一方面出任朱先生文集 编委,完成朱自清未竟的事宜曲解文意。D 项,他在文学方面表现出的才能和造诣超过了历 史学于文无据,文中并无明确信息,从文本推断不出来。 8.参考答案:①爱国主义精神,追求自由民主。五四运动期间,冲锋在前;用新乐府的手法 作诗声讨日寇、汉奸的罪行;闻一多先生遇难后,不畏处境险恶参与公祭;不计个人得失签 名拒领美援面粉等。②不畏艰辛,意志坚定。清华园沦陷,余冠英先生带着全家老小来到昆 明;生活艰苦的时候,步行十余里路去授课,做兼职,还自己种菜。③潜心学术,坚持不懈。 在北大文学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院文学研究所期间,用宝贵的事业心,潜心钻研, 取得了卓越的研究成果和里程碑式的成就。④讲究气节,忍辱负重。文革期间遭到批斗,也 曾想以死明志,但为了未竟的事业,毅然挺了过来。⑤治学严谨,不耻下问:在整理、编写 古籍中遇到难解的问题,请人推敲,不耻下问。(任选四点,每点一分) 9. 答案 C “该”应该译为完备。 10. 答案 B “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错误。 11. 答案 B “出资帮助他修房子”原因分析错误。 12.(1)(明山宾)服丧期满,州中征召为从事史;他的哥哥明仲璋被经久不愈的病缠绕,家 境贫穷,明山宾于是外出求取官职(来接济家庭)。 (2)当初,明山宾在州府时,所管辖的平陆县歉收,(他)开仓放粮来赈济民众。(句意 2 分) 【参考译文】 明山宾字孝若,是平原鬲人。父亲僧韶,隐居不出仕,宋末被征为国子博士,不就任。 山宾七岁时能谈事物的是非道理,十三岁时博通经书传注,服丧恪尽礼节。服丧期满, 州中征用为从事史。哥哥仲璋患难治的病,家中空虚,山宾于是求取官职。齐朝始室王萧遥 光召为抚军行参军,后来担任广阳令,不久离职。起义军队到来,高祖延聘为相府田曹参军。 梁朝台阁建立,山宾调任治书侍御史,掌管修订吉礼。当时开始设置《五经》博士,山宾最 先接受这一职位。调任北中郎谘议参军,侍奉皇太子读书。天监十五年,外出任持节、督缘 淮诸军事、征远将军、北兖州刺史。普通二年,征入任太子右卫率,加授给事中,调任御史 中丞。四年,调任散骑常侍,兼青、冀二州大中正。东宫新设学士,又委任山宾担当,不久 以本身职位兼任国子祭酒。 当初,山宾在州中,所管辖的平陆县歉收,业宾启奏放出仓中粮食来赈济民众,后任刺 史检查州中官署,丢失了账簿,以为是山宾损耗缺略,有关部门追究责任,没收山宾的住宅 入官府,山宾沉默不为自己申诉,另外买地建住宅。昭明太子听说山宾建房不能完工,下令 说:“明祭酒虽然外出镇抚大州,手握大权助人成事,插金质饰品拖紫色丝带,而总是手中 空空。听说建房没完工,现送上微薄的资助。” 山宾性情忠厚老实,家中曾经缺乏资金,卖出所骑的牛。售后取钱,就对买主说:“这 头牛曾经患过漏蹄,治疗后已痊愈很久,恐怕今后万一复发,不得不相告。”买主马上追回 山宾取走的钱。隐士阮孝绪听说后,感叹说:“这段话足以使人回归淳朴,遏制浮薄的风 气。” 五年,又担任国子博士,常侍、中正照旧。逭年以本身职任被授任假节,暂且代理北兖 州事务。大通元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昭明太子为他举办丧事,赠钱十万,布一百匹,并 派舍人王颐督促料理丧事。又给前司徒左长史殷芸下令说:“北兖州使者到来,明常侍突然 逝世,听说后心中悲伤。这位贤人贯通儒学,立志考察古事,温顺忠厚淳朴平和,高雅博大。 自他传授经书以来,到现在已二十多年……追忆他的谈吐,都成为悲伤的端绪,如何能够平 息!” 山宾长久处于学官,很有教导的补益,然而性格通达,接待学生,多加以亲近,人人 都喜爱他。 13.答案 BE 解析:B 静谧安详有误。E 托物言志有误。 14.参考答案(1)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也行,以鹊噪衬托禾地之静,蝶飞动景衬托晚 禾秋草静景;(2)视听结合。晚禾、秋草是 视觉描写,鹊噪是听觉描写。 15.(1)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2)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3)则天地曾不能 以一瞬 16. 答案 B 假期作业 37 页 17. 答案 C 假期作业 37 页 18. 答案 A 假期作业 35 页 19. 答案 C 假期作业 37 页 20. 答案 B 假期作业 36 页 21. 答案 D 假期作业 38 页 22.答案 C 假期文言文专项 85 页 23.参考答案①即“得利”和“得道” ②就是用经典滋养我们的心灵 ③“得利”容 易,“得道”难 (假期作业 37 页) 24.这是一道名言类的材料作文,三条名言围绕“争与不争”指向三个写作角度: 第一、竞争的进步意义。①竞争不可避免、竞争无所不在,若我们消极懈怠,不思进 取,必将被时代抛弃。②竞争对个人的意义:竞争源于压力,产生动力,竞争对个人的激励 鞭策作用,让人不在懈怠;竞争能让我们更加努力拼搏进步;竞争使人更勇敢;竞争能增强 人的自信心;竞争激发个人潜力;③竞争对社会家国的意义:竞争使大家各呈奇技,各出精 品,给各行各业带来活力,让国家在竞争中不断强大,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敢于竞争,直面 竞争,在竞争中赢得先机,占据优势,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第二、理性竞争。竞争的本质是输赢,竞争的精神是参与,竞争的条件是平等,竞争 的旗帜是光明正大,竞争的本身是提高,竞争的过程是丰富。竞争中要尊重对手,遵守规则, 做到正当竞争、高尚竞争、快乐竞争、良性竞争。要与强者争,与自己争,要追求竞争的双 赢。竞争中不乏温情与关爱,竞争不乏互相提携、互相促进、互相欣赏、互相进步。同时, 竞争不排斥合作。 第三、不争是一种态度。不争的背后是一种自在,一种坦然,是懂得生活真谛之后毅 然决然的放下与洒脱。不争是万千阅历后的看破,饱经沧桑后的睿智,无数沉浮后的淡泊。 不争是一种转向,由外在转向内在,由关注金钱名利转向精神心灵。不争还是一种清醒,一 种达观,一种自信,是内心的不执不迷,不贪不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