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 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构建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理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 ‎【答案】1.A 2.D 3.B ‎【解析】这篇文章属于论述文,考点包括理解(B)和分析综合(C)两个层级,考查考生的理解词句、筛选整合、理解运用论证方法的能力。要提高这类题目的正答率,不仅要读懂所给的材料,还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然后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或者选项的内容与文章的信息是否一致,或者由文中的信息能否得出选项中的结论。‎ ‎【1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B项将第一段“数字化记忆……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和第四段“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进行简单拼接,强加因果。C项“‎ ‎ 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曲解文意,原文第一段表明了“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D项曲解文意。原文最后一段可推知,“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的行为本身属于数字化记忆霸权,而且明确表示“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2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论证过程的能力,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D项混淆时态。“可能”错误,文章分析的是已然发生的问题。‎ ‎【3题详解】‎ 此题侧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找出答案。B项以偏概全。原文说“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选项去掉了“在某种程度上”的限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职业生涯规划,你准备好了吗?‎ 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职业生涯规划”如今不再是新名词,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在高中大面积推开,并还步向初中者普及。‎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针对个人职业速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换句话说,职业生涯规划要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将自已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已长处的位置,选择最适合自己能力的职业。‎ ‎【调查研究】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研究”课题组对某校高一新生,做了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学子心声】‎ 爽爽是大四学生,学的是会计专业,但是找了大半年工作,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问她到底喜欢什么,想做什么,她都说不清。“我觉得我适合当护士,可我学的是会计。当初换志愿的时候,我明明换的是浙江某大学的英语专业,可是我和同学出去玩了,我爸偷改了我的志愿,学校和专业全改了 。”‎ 由于不喜欢所学专业,她学得不开心,几度厌学,现在找工作又特别迷茫 。听说有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后, 她不禁感概:“要是我那时候能有这样的辅导多好,怎会走这些弯路? 真是郁闷!”‎ ‎【规划辅导】‎ 中学生在接受职业生注规划辅导时,指导师往往会对化们进行这样的“心理测试”:‎ 今天,你准备去一个很远的地方旅行。刚走出家门,一个白胡子的神仙突然在你面前出现,他告诉你,他可以送给你一个礼物,作为你旅途的坐骑,你会选择哪一个?‎ A.一头强壮的大象 B.一头被视为神物的单峰白骆驼 C.一匹《射雕英雄传》里提到的汗血宝马 一般人的逻辑是不是这样的?我喜欢宝马,因为很威风,很漂亮,而且跑得很快,我喜欢这种奔驰的感觉。我不喜欢骆驼和大象,因为太慢了!但如果是去沙漠,骑大象走不出二十公里就得渴死。‎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儿研究所所长孙宏艳:美国早在1989年就颁布了《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明确规定职业生涯教育要从6岁开始。日本也要求从小学开始就必须进行职业生涯方面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开展高中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太迟了!在填报志愿时,许多学生不但对大学的专业学什么、将来能做什么一无所知,就连对自己的兴趣与适合的东西也不够了解。在大学阶段,许多学生由于选择了不感兴趣的专业而表现得很懈怠,甚至荒废了学业。‎ 深圳市光明新区教科研中心刘会金:绝大多数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大学生毕业时有将近40%的同学认为自己学错了专业,近65%的同学将跨专业选择职业,就业过程相当痛苦。每年填报高考志愿时,很多家长、教师习惯于“分数优先”原则,很少考虑孩子的兴趣、志向。‎ 温州市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马玉斌:职业生涯规划课主要是帮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以及自己和职业的匹配度。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并不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就定下具体明确的职业方向,而是要让学生在认识自己和社会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所在,学会把兴趣转变成学科优势、职业兴趣和事业追求,在选课和选专业方面能够有的放矢,激发个人的内在价值和潜力,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摘自互联网,有删改)‎ ‎4.下列表述与“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结果相符的一项是( )。‎ A.少数家长对孩子“职业生涯规划”的帮助不大 B.多数学生赞同在高中阶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C.多数学生对各个职业了解较多并希望进行体验。‎ D.初中学校没有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课。‎ ‎5.阅读“学子心声”部分,结合文本相关材料写出爽爽的案例给你的职业生涯规划带来的启示。‎ ‎【答案】4.B 5.(1)职业生涯规划要早做;(2)要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的兴趣、特长、能力;(3)要了解社会和专业,让所学的学科、专业与喜欢的职业匹配;(4)要与家长沟通,让家长支持自己的选择。‎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本题要求选出“表述与‘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结果相符的一项”。‎ A项,“少数家长对孩子‘职业生涯规划’的帮助不大”错误。由图表可知,家长能帮助孩子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仅占9.9%,应该是多数家长对孩子“职业生涯规划"的帮助不大。A错误。‎ C项,“多数学生对各个职业了解较多并希望进行体验”错误。由图表可知,52.94%的高一新生希望家长多提供一些了解各个职业的机会,而不是对各个职业了解较多并希望进行体验。C错误。‎ D项,“初中学校没有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课”错误。由图表可知,92%的高一新生在初中学校没有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这说明不是所有初中学校没有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课。D错误。‎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本题要求结合文本相关材料写出爽爽的案例给职业生涯规划带来的启示。由原文“问她到底喜欢什么,想做什么,她都说不清”可知,爽爽并不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所以启示之一是应该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的兴趣、特长等;由原文“我觉得我适合当护士,可我学的是会计”“由于不喜欢所学专业,她学得不开心,几度厌学,现在找工作又特别迷茫”可知,爽爽不了解所学的专业,所以启示之二是应该了解社会和专业,让所学的学科、专业与喜欢的职业匹配;由原文“我爸偷改了我的志愿,学校和专业全改了”可知,启示之三是应该和家长沟通,让家长支持自己的选择;由原文“要是我那时候能有这样的辅导多好,怎会走这些弯路? 真是郁闷”可知,启示之四是学生应该早做职业生涯规划。‎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说 荷 赵文英 ‎①无数次邂逅荷,从未像现在这样令我感到心灵的震撼。往日蓄得一池清冽冽碧水的荷塘滴水不见,在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角的小荷。原来在水里生水里长的荷,虽无雨洗尘、无水滋润,田田荷叶依然绿干亭亭翠叶如盖,片片相连相拥相依,充溢着一派勃勃生机;一枝枝饱满的花蕾、粉荷初露的莲花,在灼灼阳光下,显得出奇的艳丽、鲜亮,婀娜多姿地摇曳在清新、生动的碧绿中,丰润鲜灵有流香。‎ ‎②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它勃发的英姿,是对肆虐旱魔的冷冷嘲讽,更是不言屈服的顽强抗争。‎ ‎③早就听说过荷的故事。一颗在地层深处沉睡几千年的古莲子,一经挖出,只要给它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它便奇迹般地长出绿叶,绽放花朵,结出果实。这就是生命不甘泯灭的勇敢而执着的荷。‎ ‎④每有狂风袭来,静静的荷便如千万勇士高举着盾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终,狂妄的风在它的面前乖乖地败退。荷,静立如山,依然故我。‎ ‎⑤若遇暴雨突至,秋雨绵绵,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便如纤纤玉指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似一朵朵初绽的音符,挟着荷空灵、洒脱的美韵轻轻飞扬。活得精精神神,活得清清白白,即使红颜褪去青春不在,生命的歌也是回肠荡气,掷地有声。‎ ‎⑥当凛冽的寒风裹着雪片飞来,在荷的周围疯狂地咆哮、翻卷时,荷的叶,被撕碎了,荷的枝,被折断了。荷还是不肯摧眉折腰,还是不肯跪倒于地,惟见冰天雪地中屹立着它独立自尊、不馁不屈的铮铮傲骨。‎ ‎⑦在风雨冰雪的洗礼中,在百般磨砺的锤炼中,荷,洗尽铅华,风清骨俊,矫健中自有别样的典雅端庄、柔媚明艳。而它不受风尘诱惑的潇洒出尘,那一派清远的标致与神韵,不知令多少爱荷的人如醉如痴!‎ ‎⑧据记载,远古,荷还不被西方人认识时,它却早已赢得了中国人民的赏识与喜爱。那些精神的种荷者,更是将荷看做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他们远离物欲横流的凡俗社会,隐居山间,徜徉在去俗清雅的荷塘,浅吟低唱,赞荷、咏荷、赋荷,借荷出泥不染、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抒发自己不慕荣华、不求高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那些闪烁着高尚灵魂光辉的荷,早早地就在《诗经》中绽放了:“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而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众多的荷姗姗而来,纷纷亭亭玉立在诗人华美、隽永的诗章中,尽展君子的襟怀、佳人的风采,至今还在荷皎皎如玉的花瓣上熠熠生辉,轻轻叩动着红尘人的心扉。‎ ‎⑨楚楚动人的荷,永远是一首迷人的旋律。穿行在画屏般的荷塘,风吹绿叶送爽,缕缕荷香盈袖。今夜,不知谁会沉醉忘却归路,在这高雅、脱俗的净地,细拂心尘,顿开茅塞,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 ‎⑩荷,不答,只有被它感动得宠辱皆忘的人,才能走进它满载生命之花的梦中。‎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主要运用了反衬、拟人、排比的手法,描写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荷的倔强,荷的勃勃生机。这样写突出了荷在恶劣环境中不言屈服的抗争精神。‎ B.文章引用古诗词名句,让我们睹诗知人,在他们“华美、隽永的诗章中”体味诗人赞荷、咏荷的情趣,敬仰他们高尚的思想情操和淡泊品格。‎ C.文章从荷的外貌特征到内在精神,从荷生存的恶劣环境到荷的独特品质,都运用拟人手法使之人格化,赋予荷以人的思想感情,使荷的形象更生动有力,使荷的精神品质更鲜明突出,增强了感染力。‎ D.文章语言优美畅达,富有诗一般的节奏感。四言短句,铿锵有力;长句意蕴丰富,韵味悠长。长短句的交错使用,揭示了深刻的哲理,极具说服力。‎ ‎7.文章④~⑥段描绘了荷跟风雨冰雪的顽强抗争。联系上下文看,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8.文章最后说“荷,不答,只有被它感动得宠辱皆忘的人,才能走进它满载生命之花的梦中”,荷不回答,这暗示了什么?这里“宠辱皆忘的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答案】6.C 7.在上文描写的基础上,使荷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形象更为丰满。表明荷的美好品行是千锤百炼的结果。 ‎ ‎8.‎ ‎(1)暗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贪慕荣华富贵的人不少,而具有高风亮节淡泊名利地位的人却不多,荷对这种精神缺失的世俗现象的不满、蔑视和批判。(2)“宠辱皆忘的人”指具有不慕荣华,不求高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的精神种荷者。‎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项,“第①段主要运用了反衬、拟人、排比的手法”错误。第一段主要运用反衬的手法,用环境描写“往日蓄得一池清冽冽碧水的荷塘滴水不见,在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衬托出荷在恶劣环境中不言屈服的抗争精神。本段没有排比手法,“片片相连相拥相依”“一枝枝饱满的花蕾、粉荷初露的莲花……婀娜多姿……”等运用了拟人手法,突出了荷花的美好形象,不是写荷花的抗争精神的。A错误。‎ B项,“文章引用古诗词名句,让我们睹诗知人,在他们‘华美、隽永的诗章中’体味诗人赞荷、咏荷的情趣,敬仰他们高尚的思想情操和淡泊品格”错误。文章引用诗词名句,是从另一角度进一步展示荷的精神风采。B错误。‎ D项,“长短句的交错使用,揭示了深刻的哲理,极具说服力”错误。文章揭示哲理,不是因为长短句的交错使用;“极具说服力”也不对,本文是一篇散文,语言可说极具感染力。D错误。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思维角度涉及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三方面。“作用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亮点, ‎ 文章讲求开头精美,即常说的“凤头”。因此,考查开头语段的作用是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之一,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为: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等等。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本题要求回答④—⑥段的作用。结合文本,第①②段写荷与干旱的抗争;第③段写荷的故事——承载着生命不甘泯灭的勇敢而执着;第④⑤⑥段分别从战狂风、斗暴(秋)雨、迎击寒风大雪三个方面具体展示荷的顽强抗争的特性,使荷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形象更为丰满;第⑦段是④⑤⑥段的总结,说荷经受了风雨冰雪的洗礼,经历了百般磨砺的锤炼,荷的美好品行就是千锤百炼锻造的。其实文章③—⑦段为一层,写了荷的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精神品质,为后文写那些精神的种荷者作铺垫。因此③—⑦段从内容上说,承接上文具体写荷花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精神品质;从结构上说,为下文写精神的种荷者作铺垫。但本题问的是④—⑥段的作用,只从④—⑥段的内容方面概括即可。‎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需理清文本思路,把握文本主旨。文章赞美了荷在恶劣环境中不言屈服的抗争精神;更赞美了那些精神的种荷者,这些精神的种荷者,“他们远离物欲横流的凡俗社会,隐居山间”“借荷出泥不染、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抒发自己不慕荣华、不求高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从写法上,通篇采用拟人手法,赋予荷以人的思想感情,使荷的形象更生动有力,使荷的精神品质更鲜明突出。“红尘人的心扉”“心尘”等词语的意思,是指物欲横流的凡俗的社会中人们羡慕荣华、攀附高贵而缺少荷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荷,不答”是荷的一种态度,代表着它对这种世俗社会现象的藐视和批评。根据文本内容“那些精神的种荷者,更是将荷看做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借荷出泥不染、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抒发自己不慕荣华、不求高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可知,那些“宠辱皆忘的人”,应该是指不贪图荣华富贵,不谄媚不阿谀,具有淡泊名利、刚直不阿的品格的精神种荷者。‎ 二、古代诗文阅读(57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过秦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9.下列各句中对“金”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铸以为金人十二(金属,铜)‎ B.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黄金)‎ C.金就砺则利(金属制的刀剑等) ‎ D.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比喻坚固)‎ ‎10.下列哪一项中的“以为”与其它三项不相同( )‎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C.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D.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11.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例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A.铸以为金人十二 B.委命下吏 C.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D.不拘于时,学于余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答案】9.B 10.D 11.D ‎ ‎12.(1)(秦始皇)于是派蒙恬在北面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后退七百多里。(2)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耻笑,为什么呢?因为不施行仁政攻和守形势就不同了。‎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对‘金’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因为四个选项只有一个不对,可以使用代入法逐一进行排除。‎ B项,“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意思是只要坚持不停的用刀刻,就连金属和石头这样坚硬的东西也可以雕刻成花饰。金,金属,不是黄金。B错误。‎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本题要求选出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 A项,“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可译为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译为“把…作为”。‎ B项,“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可译为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把它们铸造成十二个铜人。“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译为“把…作为”。‎ C项,“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可译为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把它们作为险固的屏障。“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译为“把…作为”。‎ D 项,“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可译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以为”译为“认为”。D项与其他三项不同。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结合翻译来判断。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本题要求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例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可译为自己死于他人之手,被天下人耻笑。此句是被动句。‎ A项,“铸以为金人十二”,可译为把它铸造成十二个铜人。本句是“以(之)为”的省略以及“十二金人”的倒装。和例句不同。‎ B项,“委命下吏”,可译为把自己的生命交付司法官吏审讯。本句是“委命(于)下吏”的省略。和例句不同。‎ C项,“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可译为然而陈涉是以破瓮做窗户,以草绳系户枢贫家子弟。本句是判断句。和例句不同。 ‎ D项,“不拘于时,学于余”,可译为不被时俗限制,向我学习,“于”,表被动,此句是被动句。和例句相同。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关键词(1)乃,于是;北,名词作状语,在北面;藩篱,比喻边疆上的屏障,可译为边境;却,使……后退。(2)一夫作难,陈涉起义;七庙,天子的宗庙;隳,毁坏;为,被。‎ 参考译文:‎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着像卷席子一样卷走天下,像包包裹一样包走九州,像装口袋一样装走四海,吞并八方荒远之地的意图。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圣明智慧,忠实诚信,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尊重贤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在这时,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他们的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因此,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多余的力量控制并利用他们的弱点,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 ‎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下层人民,(后来)做了被征发的人;才能不如平常的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匹敌;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来归,而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不施行仁政攻和守的形势就不同了。‎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节选)‎ 荀子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①。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②。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是故无冥冥③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故君子结于一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④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注]①苇苕:芦苇的嫩条。②句意如果把它浸泡在臭水里,君子就不接近它,老百姓也不佩带它。渐(jiān):浸。滫(xiǔ):臭水。服:佩带。③冥冥:昏暗不明的样子,这里有精诚专一,埋头苦干的意思。意义略等于下文的“惛惛”。④涂巷:道路,街坊。涂巷之人指最普通的人。‎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B.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C.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D.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干越夷貉:干越,泛指当时我国南方各族。夷貉,泛指古代中国境内北方的民族。‎ B.衢道:大路,四通八达的道路。‎ C.跬步:本指半步,跨一脚,引申至举步、迈步,也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D.桀纣:相传都是暴君,桀纣后泛指暴君。‎ ‎15.对本文的赏析有错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形象地说明了社会环境对道德观念的形成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B.第二段文字用了“南方蒙鸠之巢”“西方之木”“蓬生麻中”“白沙在涅”“兰槐之根渐之滫”等五个比喻,论证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说明了学习要有好的环境。‎ C.荀子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 D.荀子认为要全面地了解伦理规范与仁义之道,又完全地遵奉它,然后才是个真正的学者。‎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2)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 ‎【答案】13.A 14.B 15.A ‎ ‎16.(1)所以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聪明;没有默默无闻的工作,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功绩。‎ ‎(2)一会儿不学习,一会儿学习,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不好的行为多,那是夏桀、商纣、盗跖那样的坏人。‎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本句话可译为,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驾驭车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没能走完,也不能算是善驾;伦理规范不能融会贯通、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一,当然也不能算是善于学习。从句式上讲,“不足谓善射”“不足谓善御”“不足谓善学”三个短语结构相同,三个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伦类不通”“仁义不一”是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结构,“不通”作“伦类”谓语,不能断开;“不一”作“仁义”谓语,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B项,“衢道:大路,四通八达的道路”错误。“衢道”,岔道的意思。B错误。‎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内容逐一分析。本题涉及到文章段落大意的总结、论证方法的运用以及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要求选出赏析有错的一项。‎ A项,“第一段形象地说明了社会环境对道德观念的形成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错误。本段文字用“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引出“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强调学习的作用;然后用“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的例子,形象地说明学习的意义。因此本段文字说明了学习的作用和意义。‎ A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关键词,翻译时保证关键词的落实。关键词(1)是故,所以;冥冥,昏暗不明的样子,此处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干;昭昭,明白的样子,昭昭之明,指明察秋毫,明辨是非;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2)涂巷,道路,街坊;涂巷之人指最普通的人;“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是判断句,可译为一会儿不学习,一会儿学习,那是最普通的人; ‎ ‎“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是判断句,可译为好的行为少,不好的行为多,是夏桀、商纣、盗跖那样的坏人。‎ 参考译文:‎ 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的风俗习惯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编织成窝,系在嫩芦苇上,风一吹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构筑得不完好,是它系结的地方造成这样的。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长得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一定要选择好的环境,一定要同读书人交往,用这种方法防止邪恶东西污染接近正直的思想。‎ 所以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聪明;没有默默无闻的工作,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功绩。徘徊于歧路的人到不了目的地,同时侍奉两个君主的人不能被双方所接受。眼睛不能同时看两个东西而全都看清楚,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全都听明白。螣蛇没有脚却能飞行,鼫鼠有五种技能却陷于困境。所以君子学习时总是把精神集中在一点上。‎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驾驭车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没能走完,这也不能算是善驾;伦理规范不能融会贯通、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一,当然也不能算是善学。学习本是件很需要专心致志的事情。一会儿不学习,一会儿学习,那是最普通的人;好的行为少,不好的行为多,那是夏桀、商纣、盗跖那样的坏人。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才算得上是个学者。‎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7.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18.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答案】17.D 18.(1)诗歌前两联在景情关系的层面,采用了借乐景写乐情的手法,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2)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3)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等,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错误。从材料来看,并不能判断诗歌用典,全诗情景交融,虚实结合。B项,“以咏物为题材”错误。本诗属于写景诗。C项,“对仗工整”错误。颔联、颈联对仗并不工整。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以下几点:景物特点和景物变换特点;诗歌写景抒情常用的表达技巧,如寓情于景等;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首诗写旅途中春日的繁花佳气令人心醉,首联写景,林木茂盛,花儿盛开,云朵落日交相辉映,以乐景写乐情;征行逢此佳景,惊喜之情顿生,颔联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悦心情。‎ ‎(四)名篇名句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蜀山之高除了飞鸟横渡无人可以攀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登高》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杜甫《登高》)‎ ‎(3)《琵琶行》中诗歌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荀子在《劝学》中用“金”“木”作比,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发生根本变化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5)韩愈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答案】(1)西当太白有鸟道 (2)可以横绝峨眉巅 (3)风急天高猿啸哀 (4)渚清沙白鸟飞回 (5)浔阳江头夜送客 (6)枫叶荻花秋瑟瑟 (7)木受绳则直 (8)金就砺则利 (9)闻道有先后 (10)术业有专攻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即情景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解答此类题时,如果是情景默写,必须注意情景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如果是直接默写上下句,则背诵出诗文内容即可。不管什么形式的默写,都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属于情景默写,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当”“眉”“啸”“渚”“浔”“荻”“受”“砺”“闻”“攻”。‎ 三、写作(60分)‎ ‎20.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唐代著名的慧宗禅师酷爱兰花,在寺院里种了数十盆兰花。有一天他外出讲经,众弟子一时疏忽,数十盆兰花被突如其来的大雨打得花叶凋零。第二天,禅师返回寺院,弟子们忐忑不安,等待责罚。得知原委,禅师却说:“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细细想来,看似平淡的话语却蕴藏人生智慧,昭示生活哲理。‎ 就你的人生而言,关于“人生的智慧”,你有怎样的感悟,或者说你崇尚什么样的人生智慧。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题意范围之内。‎ ‎【答案】例文:‎ 心无挂碍,春暖花开 ‎  慧宗禅师没有因为兰花被毁而生气,却说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一句话,道出了禅师心宽似海的态度,显示了禅师的豁达的心胸和境界。而我认为,心无挂碍才能春暖花开,这就是人生的智慧。                      ‎ 禅师说得好,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禅师之所以看得开,是因为他虽然喜欢兰花,但心中却无兰花这个挂碍。因此,兰花的得失,并不影响他心中的喜怒。 所以,当众弟子等待责罚时,禅师给了弟子出乎意料的答案。‎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牵挂得太多,太在意得失,所以我们的情绪起伏不定,不快乐,不幸福。在生气之际,我们如能多想想,我不是为了生气而工作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交友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学习的……那么,我们也许会为我们烦恼的心情辟出另一番安详。‎ 心无挂碍,心态健康,比一百种智慧都有力量;一个人有什么心态,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我想到了史铁生:他一直在不停地生病、治病、治病、生病,身体上的痛苦和折磨,是常人很难想象的,但他却从未放弃过热爱生活,他曾经笑称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我想到了苏轼:他屡遭贬谪,谪黄州,自号“东坡”;贬杭州,大修苏堤,他把官场失意、生活坎坷看成另外一类趣事儿,这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态?所以史铁生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苏轼成就了自己辉煌的诗词人生。‎ 不论古人今人,不论成功与否,凡是过得快乐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奇妙的心智转化器,他们好像没有痛苦按钮,只有快乐按钮,而且按钮就在自己手上。好像禅师,虽然兰花被摔坏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但是总有比大发雷霆更好的选择。所以,保持一个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地鸡毛,将来才会过得更舒心洒脱,日子才会越过越好。痛苦时,学会把自己肩上的负担减轻,轻松前行;难过时,学会从悲伤的情绪中走出来,去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压力;开心时,更要学会分享,把自己的快乐传播给他人。‎ 作家白落梅说:“人生一局棋,关于输赢,我们总是无能为力。迷惘之时,多半在局内,当你了悟的时候,人已在局外。若用平和的心态,看凡间一切,简单明了。若用复杂的心态,看万丈红尘,则为世相所迷。”我想说,我明白了这个人生的智慧,心无挂碍,春暖花开,像禅师一样。‎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