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诗词鉴赏作业(26)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诗词鉴赏作业(26)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诗词鉴赏 作业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赴建康过京口呈刘季高①‎ 叶梦得 客路重经黄鹄前,故人仍得暂留连。‎ 长枪大剑笑安用,白发苍颜空自怜。‎ 照野已惊横雉堞②,蔽江行见下楼船③。‎ 灞陵醉尉无人识④,漫对云峰说去年。‎ ‎[注] ①刘季高:叶梦得的好友,叶、刘两人都遭到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排挤。②雉堞:指防守的壁垒。③下楼船:指金兵浮江而下,楼船千里,进攻建康。④灞陵醉尉:西汉时,李广和一名随从返家时至灞陵亭,灞陵尉喝醉了酒,禁止他们通行,二人只得夜宿亭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诗人又一次经过京口,得以暂时和故人相聚,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喜悦。‎ B.“照野”句写战场上烽火照野、战垒横陈,表达了诗人对前线战士殊死战斗的赞美。‎ C.尾联中,诗人借李广无人识的典故说自己无人识,“漫”字看似随意,实则蕴含悲痛之感。‎ D.本诗诗意悲慨苍凉,诗人对友人感叹时事,对议和深为不满,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表达了诗人对前线战士殊死战斗的赞美”分析有误,该句表达了诗人对险峻局势的担忧和对主和派的谴责。‎ 答案:B ‎2.请简要赏析颔联中“笑”“空”二字的表达效果。(6分)‎ 答:                                    ‎ ‎                                    ‎ ‎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要准确理解诗歌字词的意思,不能脱离诗句,要把字词置于原句并结合上下文去分析。答题时,应先解释字词的意思,接着将其置于原句中理解整句的意思,若使用了某种表达技巧应点明,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 答案:①“笑”是“感到可笑”的意思。当权者力主议和,长枪大剑将无用武之地,可笑的是自己还想用它们收复国土。②“空”是“徒然”之意。诗人一心报国,却已经年老,只有徒然自怜。③“笑”“空”二字流露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无限悲凉和对现实的无奈之情。‎ 诗歌鉴赏:诗人和好友刘季高都是主战派,但是,当时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当权,因此二人遭到排挤。诗人在路经京口时,写下了这首忧时忧国的感愤之作。首联表明诗人这次重经京口,仍然得到暂时和故人相聚的机会,算是此行的可喜之事。但国家之事糟糕至此,虽旧地重游,又未免感到难言的悲痛。颔联中,诗人感叹议和已成定局,几年来艰难血战,将代之以苟且偏安,可笑这长枪大剑,将无可用之处;而自己也白发苍颜,壮志虽存,只能自怜而已。颈联上句写前沿战地依然烽火照野,战垒横陈,形势异常危险,议和只能是饮鸩止渴;下句写诗人担心长江上游也有被金兵占据的可能,一旦金兵突破那里的江防,他们的楼船将蔽江而下,为建康带来莫大的威胁。尾联中,诗人以灞陵醉尉的典故说自己无人认识,只好登高,漫对云山,在悲痛中谈论些去年的情况罢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感遇(其三)‎ 陈子昂 苍苍丁零①塞,今古缅②荒途。‎ 亭堠③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注] ①丁零: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曾属匈奴。②缅:遥远。③堠:指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句写当今边防不仅没有新的设施,而且连旧有的古道也荒废了。‎ B.三、四句感叹“亭堠”的险峻后,又列举了士兵惨死沙场的景象。‎ C.七、八两句写诗人想起汉代三十万大军与匈奴作战,令匈奴人屈服的往事。‎ D.该五言古诗以沉郁悲壮之气贯穿其中,直抒胸臆,语言质朴劲健。‎ 答案 C 解析 C.“令匈奴人屈服”理解错误,此处是指诗人想起汉代三十万大军与匈奴作战,也在塞外遭到了惨败。‎ ‎(2)诗歌的五、六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                            ‎ ‎                              ‎ 答案 手法:本诗五、六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描绘了黄昏时分塞外古战场阴沉凄凉的景象:狂风卷起黄沙,漫天飞扬,夕阳西坠,惨淡无光。渲染了古战场的悲凉气氛。作用:为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汉代三十万大军与匈奴作战在塞外遭到了惨败的史实作铺垫。‎ 解析 五、六句为写景句,故手法为借景抒情。景象凄惨昏暗,渲染了悲凉氛围。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为下文作铺垫。在此基础上,结合诗歌内容组织答案即可。‎ 白话诗歌 乌沉沉的边塞,只见“荒途”一直伸向苍茫的远方。在那里,可见者只有高耸的土堡,阵亡战士的枯骨。黄沙从南方大漠中吹来,太阳向西方沉落。中国曾以三十万战士对付匈奴,至今只见到沙场上累累尸骸,而没有人怜惜这些塞上遗孤。‎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郡斋即事①‎ 范仲淹 三出专城②鬓似丝,斋中潇洒胜禅师。‎ 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 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 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注] ①此诗作于宋仁宗景祐三年,范仲淹知饶州时,当时范仲淹已48岁。②范仲淹因直言敢谏,先后被贬谪睦、苏、饶三州。专城,指出任州郡地方长官。‎ ‎(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即事”点明了诗歌的题材,该类诗歌重在写人叙事,很少用到描写和议论,这在该诗中得到了体现。‎ B.首联次句拿“禅师”来正面衬托自己,突出了诗人的“潇洒”;同时,该句又领起下文,中间两联是对“潇洒”的具体描述。‎ C.颔联“近疏歌酒缘多病”一句与杜甫的“潦倒新停浊酒杯”,前者是直陈其事写自己因病疏远了歌舞美酒,心态淡然,后者是想借酒消愁,却因病断酒,更见愁苦。‎ D.颈联写诗人赏菊、对月。“健”“迟”两字用得极为精妙,“健”字写出诗人在雨中赏菊时兴致之高,“迟”字写出诗人观赏江月的流连忘返。‎ 答案 A 解析 A.“该类诗歌重在写人叙事”错,即事诗常是借某事发表议论,抒发感慨;“很少用到描写和议论,这在该诗中得到了体现”错,本诗中“半雨黄花”“一江明月”均为描写,尾联既是抒情,同时也是议论。‎ ‎(2)诗歌尾联“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在抒情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答:                            ‎ ‎                              ‎ 答案 第一问:前一句直抒胸臆,后一句借典抒情,使用塞翁失马的典故,以塞翁自比。第二问:共同抒发了诗人不以荣辱沉浮萦怀的旷达胸襟和虽遭贬谪却乐享山水并陶醉其中的愉悦之情。‎ 解析 ‎ 本题考查的是诗歌情感以及情感的表达方式。情感表达方式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即事抒情、用典抒情等)。“世间荣辱何须道”,直接表达情感,“何须道”显示诗人不把荣辱名利放在心上的豁达胸襟;“塞上衰翁也自知”,“塞上衰翁”运用塞翁失马的典故显示自己不把贬谪放在心上的旷达。‎ 白话诗歌 在我鬓发如丝的时候,第三次外放出任郡守,我却在自己的书斋中潇洒生活胜过禅师。虽然近来因为身体多病慢慢疏远了歌舞美酒,但还有诗词不负这云山大好美景。我兴致高昂地在雨中赏菊,在月下秋江边流连忘返。这世间的荣辱有什么值得言说的呢?这个道理,连塞翁都知道,我岂会把进退放在心上?‎ 四.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 登雨花台 魏禧①‎ 生平四十老柴荆②,此日麻鞋拜故京。‎ 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剪伐到园陵③?‎ 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④雍容半旧卿。‎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声!‎ ‎[注] ①魏禧:生于明末,明亡后,隐居翠微峰。②老柴荆:老于茅屋,表示甘守贫贱。③园陵:指南京钟山的明太祖朱元璋之墓。④冠盖:官僚们的华贵冠服车盖。‎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中以反问的形式发出了激愤的责问,接着说战火遍地,四处疮痍,甚至连明朝开国皇帝陵墓也难逃厄运。‎ B.颈联一个“新”字描绘出了异族入侵,田园荒芜,只有野草时时更新的荒凉景象。‎ C.颈联中的“旧”字写出了前朝权贵摇身变成当朝新贵,前呼后拥、招摇过市的丑态。‎ D.尾联下句写诗人的真挚情感甚至打动了天地万物,他仿佛听到了从江上传来的猎猎风声。‎ 答案 D 解析 D.“诗人的真挚情感甚至打动了天地万物”错,此处是说诗人心中悲愤,故听到风声、江水声也觉得那声音是悲痛的。“他仿佛听到了从江上传来的猎猎风声”错,末句听到的风声为实写。‎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 答:                            ‎ ‎                              ‎ 答案 ①诗歌开头两句不仅点明了诗人的布衣身份,还流露出一股豪气;②三、四两句情感突转直下,诗人心头升起怒火,发出了激愤的责问;③五、六两句由愤怒转为憎恶怨恨;④‎ 最后两句诗人的悲愤之情达到极点,风声、水声都被诗人的情绪感染上一层悲痛,全诗在悲风声中收束。‎ 解析 通读诗歌,理解其内容,再分层概括,即可得出答案。本诗中诗人情感一联一转,结合诗歌内容,概括出每一联所蕴含的感情,中间加上必要的连缀转换词句即可。‎ 白话诗歌 四十年来,我甘守贫困度残生。脚穿麻鞋,此日登台望旧京。满目破碎,大好河山谁摧毁?一腔悲愤,可叹太祖之墓也被肆意践踏!牛羊践踏,大片春草变狼藉。车马驰骋,半是旧官显骄横。暮色苍茫,欲哭无泪残阳斜;悲风猎猎,日夜吹江起呜声。‎ 五.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荆卿里 ‎[清]袁枚 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吾头入虎狼。‎ 力尽自堪酬太子,魂归何忍见田光。‎ 英雄祖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 匕首无灵公莫恨,乱山终古刺咸阳。‎ 荆轲山(其二)‎ ‎[明]尹礼 豪气无论剑不疏,祗缘生劫一筹迂。‎ 图穷即断秦王首,千载应传好丈夫。‎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诗首联的“水边”是指燕太子丹与众宾客送荆轲入秦行刺至易水而别。‎ B.袁诗的颈联写诗人思贤生情,为荆轲着素默哀,表达自己的情感。‎ C.袁诗末句中的“刺”字形象地写出“乱山”山势的陡峭、高耸,且赋予“乱山”以人性。‎ D.尹诗第三句写荆轲动作敏捷,办事果敢,高度赞扬了他是一个英雄人物。‎ 答案 D 解析 D.尹诗第三句是诗人假设荆轲在地图全部展开的时候能出其不意举匕刺杀秦王,也许会改写历史。‎ ‎(2)两首诗对荆轲的评价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                            ‎ ‎                              ‎ 答案 相同:两首诗都赞美了荆轲的精神和壮举。‎ 不同:袁诗赞美中重同情,将荆轲刺秦失败归因为“匕首无灵”;尹诗赞美中重批评,认为荆轲“生劫”秦王的想法是“迂腐”的。‎ 解析 通读诗歌发现,袁诗说“生戴吾头入虎狼”,突出荆轲的视死如归;尹诗说“‎ 豪气无论剑不疏”,突出荆轲的英雄气概和剑术高妙,可见二诗均赞美荆轲。尹诗尾联用假设关系的诗句,隐含着对荆轲失败的反思,袁诗尾联则把荆轲失败归为“匕首无灵”,充满惋惜与同情。据此可总结答案。‎ 诗歌鉴赏 ‎《荆卿里》前四句写诗人行至荆卿故里,睹景生情,慨叹壮士的英雄气概。“水边”是指燕太子丹与众宾客送荆轲入秦行刺至易水而别。“生戴吾头”写荆轲抱着决死之心入秦。随后两句写荆轲为报太子厚恩和田光对自己的信任,竭尽全力完成任务的决心。后四句写诗人思贤生情,抒发自己的仰慕之情。英雄的壮举不仅感动了当年送行的人,也让今天的“我”为荆轲着素默哀。“过客”是指诗人自己,“衣冠此日霜”指诗人像当年太子丹着白衣一样,今日也穿着素衣凭吊荆轲。最后两句,写匕首无灵人有情,虽然事败人殁,但荆轲的伟大精神却与日月同辉,永耀后人。作者论人不论事,主张精神至上的性格跃然纸上。‎ ‎《荆轲山(其二)》从另一个角度评价了荆轲的壮举。前两句,诗人认为英雄荆轲有这等豪迈气概,剑术之高妙就更不用说了。他刺杀秦王失败,只因为他要生劫秦王,以迫使秦王答应不再发动战争攻打燕国,这个计划太迂腐天真了。后两句,进一步假设,如果荆轲当时动作迅速而果断,以当即刺杀秦王为目的,而不是生劫之的话,那么历史就会改写,而荆轲也会成为千载称道的真正的英雄。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看法,有很强的洞察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