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新人教 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新人教 版

‎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 本试卷分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部分,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第一卷(阅读题 共75分)‎ 现代文阅读 ‎(一)社科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反腐,是古今中外都备受关注的话题,“老虎、苍蝇一起打”,大贪小贪均不放过。一个国家的社会进步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治官治吏史,也是反贪反腐史,古代各朝都成立相当于今天的反贪局或监察部这样的中央监察机构。‎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完备监察机构的朝代,此机构名叫“御史台”,一把手叫“御史大夫”;汉代时,御史大夫被提升到与丞相同一行政级别。汉文帝时,鉴于当时御史监察不力的情况,临时调派身边可信人员到下面核查,此行为称为“刺”。汉武帝于公元前106年正式设立“刺史”,这成为中国古代反贪的一种新型“反腐办”。‎ 除常规监察机构反腐外,古代还有最有效的一招,是动员民间参与反腐,鼓励民间积极“举报”。刘彻建立所谓“言事变”制度,就是俗话所说的“打小报告”;南北朝的北魏拓跋嗣(魏明元帝)当皇帝时,专门下诏,鼓励民众举告贪官;到了北宋,“上奏言事”备受重视,范仲淹、包拯、王安石、朱熹,都曾给皇帝写过很多反腐奏折,《包孝肃公奏议》一书多是揭露、举报官员腐败的,当时的贪官最怕被包拯奏上一本;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 ‎“举报”虽然可以减少官员腐败现象,但腐败仍无法从根本上杜绝。于是,“制度反腐”成为一种探索。所谓“制度反腐”,古人叫“治贪用重典”,在《吕刑》中便有“其罪惟均”的说法,即官员贪赃枉法,与庶民同罪。‎ - 17 -‎ 从量刑上看,对官吏犯罪的法律惩罚重于常人。在秦朝,“通一钱者,黥为城旦”,即行贿受贿达到一个铜钱,就要受到脸上刺字并服苦役的刑罚。明朝对贪官用刑之酷是历史上罕见的,尤其让人感到恐怖的是“剥皮实草”,贪官污吏们被拉到府州县衙门左首的土地庙杀死,并将他们的皮整张剥下来,里面填上稻草,然后把这些假人摆在衙门的公座旁边,以这种阴森恐怖的方式与继任官员进行职务的移交。有学者对唐宋明清四朝正七品官月俸数与当时的贪污受贿数额作过比较,结论是当时官吏贪污受贿相当于正七品官一个多月甚至低于一个月的俸禄,就要被绞杀。‎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在严惩贪官污吏的同时,十分重视教化的作用,积极大力倡导廉政,并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种途径传播廉政信条,力图使官吏能够自我约束、自我克制。“腐败”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大公害,反腐败斗争已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我们必须以史为鉴,立足于民主和法治的基础,完善廉政制度,长期不懈地进行反腐倡廉,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摘编自“中华励志网”)‎ ‎1.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今中外都强调反腐,反腐就应该从官员选拔开始进行,古人称之为“吏治”。‎ B. 从某种意义上说,治官治吏,尤其是反贪反腐,意味着一个社会的进步诉求。‎ C. 秦朝建立了第一个完备的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D. 汉代刺史制度的建立,是因为御史不奉法,监察不力,于是皇帝另派中央官员巡视地方。‎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俗话所说的“打小报告”是古代最有效的反腐手段之一,就是保障吏民一定的言论自由鼓励基层官员、民间人士越级上书,指阙言事。‎ B. 作为制度反腐的手段,朱元璋对贪污腐败实施的刑罚骇人听闻,他独创的“剥皮实草”制起着杀一儆百的作用。‎ C. 《包孝肃公奏议》一书全都是记录揭露、举报官员腐败的反腐奏折,北宋时的贪官最怕被包拯奏上一本。‎ D. 民告官,如果有理有据,又得到官方的及时处理,对于防治腐败,推行廉政,会起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治贪用重典,在《吕刑》中便有“其罪惟均”的说法,可见,中国古人一开始就知道防范审判不公和司法腐败。‎ B. 虽然立法严惩,但腐败却从来没有绝迹,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C. 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努力完善廉政制度建设,保证反腐败斗争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 D.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种途径传播廉政信条,十分重视教化的作用,因此官吏的自我约束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答案】1. A 2. C 3. D ‎【解析】‎ - 17 -‎ ‎1. 试题分析:“筛选并整合信息”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合成。本考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对照材料辨别题中信息的正误;二是能够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进行简答表述。筛选信息的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则要对筛选出的信息作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从答题语言来说要求语句通顺)。分析可知,A、无中生有。‎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分析和理解各项是否正确,应该结合选项信息并把它与原文内容加以比较,找到相关内容,一定不要脱离原材料。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分析可知,C、说法绝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也即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有时比较直接、明显、集中;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而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而有时则隐含于字里行间,还需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结合原文可知,D、强加因果。‎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阎肃的艺术人生 陈原 ‎ ①翻开阎肃的艺术年谱,你会发现,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在新中国文艺史册上的每一页都留有他的鲜明足迹,这足迹一直延伸到今年。‎ ‎ ②阎肃出生在河北保定,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他选择了报考重庆南开中学。在中学读书时,他读过《共产党宣言》《新民主主义论》。在重庆工商大学求学时,他又加入了中共外围组织,投入学生运动。1952年,已经是西南团工委青年艺术工作队宣传员的阎肃,两次赴朝鲜慰问志愿军。头天他还看到的一张张年轻面孔,隔天就成了一具具遗体,而且山岗上的一座座墓碑无不朝着祖国的方向。阎肃的心灵被震撼了,他伫立在墓碑前做出了一个重大选择:我要当兵去!‎ - 17 -‎ ‎ ③1955年,西南军区青年文工团撤销,他被编入空政文工团,一干就是60年。这60年里,阎肃的文艺创作道路是从当兵开始的。原本以为这下与文艺该分开了,可正是这当兵的经历让他写出了成名作。一天傍晚,眼看别的飞机都回来了,可阎肃所在机组的一架飞机却迟迟不归,大家伫立在晚霞之下,盯着天空。此情此景让阎肃当兵的积累化于笔端,《我爱祖国的蓝天》歌词喷涌而出,同在连队当兵的羊鸣拿去谱曲,然后寄回了文工团。两位青年万万没想到,这首歌很快就传遍了空军的军营。‎ ‎ ④1962年,已是空政文工团创作员的阎肃从风行全国的小说《红岩》中找到了创作灵感,新婚后的第一个探亲假期里,他仅仅18天,就一气呵成,写出了剧本。那一年,他才32岁。经过近3年的打磨、谱曲、排演,歌剧《江姐》终于上演,一年内就连演200多场,成为民族歌剧的里程碑,他本人还受到毛主席的接见。此后《党的女儿》《红色娘子军》《红灯照》等一部部歌剧、舞剧、京剧作品先后问世,鲜明地反映了中国文艺大军的行进足迹。‎ ‎⑤1989年,阎肃与作曲家羊鸣写过一首歌曲《天职》,传遍军内外,这部作品饱含了他对当代中国军人的期待。在阎肃的眼里,为党创作、为国家创作、为军队创作、为人民创作,就是自己一生的追求,更是天职。身为空军的一员,为了写出空军的风采,他几乎跑遍了空军的所有部队、机场、哨所,一路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团歌、营歌、连歌。‎ ‎⑥从此,他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敢问路在何方》《军营男子汉》《故乡是北京》《雾里看花》,这一首首歌曲早已深深印刻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心中,成为时代的代表作。‎ ‎ ⑦之后,许多主题晚会如《祖国颂》《回归颂》《长征颂》他都担任策划。2009年,年近80岁的阎肃参加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主创队伍。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赢得了舆论的热情赞誉,阎肃担任首席策划和首席顾问。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阎老已经参与策划了20多届春晚。‎ ‎⑧阎肃被誉为“通才”“活字典”“智多星”“百宝囊”,学富五车,才思敏捷,每一位与阎肃相知的人都知道。阎肃的足迹遍及祖国各地,深山老林、大漠边关、海滨江畔……有一次在延安,半数人只在市里开个会就相继匆匆离去,他却以80岁的年纪一直率队走进乡镇,听民歌,看地方戏,与民间艺人促膝交谈。正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根基深厚的学养,让阎肃的创作得心应手,古今逢源,为我们的社会贡献出上千个有筋骨、有品位、有温度的精品力作,激励了几代人。‎ - 17 -‎ ‎⑨2015年9月14日,阎肃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梗住进了医院,在医院里他还在考虑几件未了的心事:这次春晚的魂是什么?歌剧《守望长空》还有几处需要商榷;一部新人的作品有待修改……阎肃住院了,消息传出,观众挂念他,官兵惦记他,老中青艺术家更关心他。‎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相关键接:‎ ‎①阎肃特别爱穿军装,人走到哪里,军装就带到哪里。已是80岁高龄的阎肃,仍坚守工作岗位,空政文工团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安排他在家里办公,但他并没有因此忘记自己是一名现役军人,处处以一名军队的文艺战士的标准要求自己,还不准家人开影视公司。 (选自《光明日报》)‎ ‎②采访阎肃,你能感到他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阎肃兴趣广泛,博闻强记,触类旁通,他家有1万多册藏书,涵盖文学、艺术、音乐、美术、历史、政治、宗教等领域。只要看他在家里,不是写作就是看书。(选自《微凤凰》)‎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从重庆南开中学到重庆工商大学,从西南军区青年文工团到空政文工团,阎肃不断追求进步,投身文艺创作,为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 《我爱祖国的蓝天》是阎肃军队生活的积累,也是同羊鸣合作的结果。《江姐》的成功则是他读书、精心创作和整个歌剧团队努力的结晶。‎ C. 《天职》《军营男子汉》《祖国颂》《长征颂》这一首首军旅歌曲能成为时代的代表作,是与阎肃为党和国家、为军队和人民创作的追求分不开的。‎ D. 阎肃之所以被誉为“通才”,简而言之,一是因为他学识素养高,二是他有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从某个方面也验证了“一切艺术都来源于生活”的艺术真理。‎ E. 9月3日策划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14日阎肃住进了医院。由此看出,他完全是因为晚会累倒的,但他的心思还放在工作上,一刻也没有停止。‎ ‎5. 阎肃在艺术上的主要贡献有哪些?他作品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6. 阎肃可谓著作等身,他取得这些成就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DB 5. ①创作了大量的歌曲、歌剧、舞剧和京剧作品。②担任过多次大型主题晚会和春晚的主创、策划和顾问。‎ 他的作品最大的共同点是始终与党与人民和军队同呼吸,始终站在时代的大舞台上纵声唱。 ‎ ‎6. ①他个人的坚定追求与勤奋读书。这可以从他读书时代的远大追求和艺术接触开始,一直贯穿了他的一生中可以看出。②丰富的生活经历。这可以从闫肃的军旅生涯和足迹遍及深山老林、大漠边关、海滨江畔等细节看出来。③兴趣广泛、博闻强记、触类旁通。④严格要求自己。‎ - 17 -‎ ‎【解析】‎ ‎4. 试题分析:A项,“为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错误,原文说“可正是这当兵的经历让他写出了成名作”,可见当时就已经成功了;C项, “《祖国颂》《长征颂》”不是军旅歌曲,是主题晚会;E项,“他完全是因为晚会累倒的”文中无据。故选DB。‎ ‎6. 试题分析:本题实质是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需要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这类题目通常要注意筛选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归纳出观点,并举出文中的具体例子加以分析论证。如本题,要作出答案,其实只要注意文本的开头和结尾处的叙写,加上正文中的有关作者自身的例子,加以归纳即可得出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计51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萧劢,字文约,喜愠不形于色。位太子洗马,母忧去职,殆不胜丧。每一思至,必徒步之墓。或遇风雨,仆卧中路,坐地号恸,起而复前,家人不能禁。景特所钟爱,曰:“吾百年后,岂无此子乎。”使左右节哭。服阕,除太子中舍人。景薨于郢镇,或以路远,秘其凶问,以疾渐为辞。劢乃奔波,届于江夏,不进水浆者七日。庐于墓所,亲友隔绝。会叔父昙下诏狱,劢乃率昆弟群从同诣大理,虽门生故吏,莫能识之。‎ 除淮南太守,以善政称。迁宣城内史,郡多猛兽,常为人患,及劢在任,兽暴为息。又迁豫章内史,道不拾遗,男女异路。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至新淦县岓山村,有一老姥以盘擎鳅鱼,自送舟侧奉上之,童儿数十人入水扳舟,或歌或泣。‎ - 17 -‎ 广州边海,旧饶,外国舶至,多为刺史所侵,每年舶至不过三数。及劢至,纤毫不犯,岁十余至。俚人不宾,多为海暴,劢征讨所获生口宝物,军赏之外,悉送还台。前后刺史皆营私蓄,方物之贡,少登天府。自劢在州,岁中数献,军国所须,相继不绝。武帝叹曰:“朝廷便是更有广州。”有诏以本号还朝,而西江俚帅陈文彻出寇高要,又诏劢重申蕃任。未几,文彻降附。劢以南江危险,宜立重镇,乃表台于高凉郡立州。敕仍以为高州,以西江督护孙固为刺史。征为太子左卫率。‎ 劢性率俭,而器度宽裕,左右尝将羹至胸前翻之,颜色不异,徐呼更衣。聚书至三万卷,披玩不倦,尤好《东观汉记》,略皆诵忆。刘显执卷策劢,酬应如流,乃至卷次行数亦不差失。少交结,唯与河东裴子野、范阳张缵善。卒于道,赠侍中,谥曰光侯。‎ ‎(选自《南史·萧劢传》,有删改)‎ ‎7.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B. 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C. 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D. 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8.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忧,即“丁忧” 原指遇到父母丧事。后多专指官员居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又称“丁艰”。‎ B. 服阕,服阕,为父母守丧,守丧期满除去丧服。为官者为父母守孝一般要解除官职,“服阕”意味着守丧完毕,可以重新任职。‎ C. 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爵位的大官死了也叫“薨”。“死”按尊卑分为五种不同的称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D. 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表示升职的词语还有:晋,拔擢,左迁,超迁,加和拜。‎ ‎9. 下列有关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17 -‎ ‎ 萧劢为子至孝,守丧尽礼。他在为母亲守孝时由于悲痛伤心几乎难以操办丧事,常常到母亲墓前表达哀思;父亲萧景去世后,他在墓旁结庐而居,并与亲友们隔绝。‎ B. 萧劢为政有方,深受爱戴。他因善于治政而被称颂,其治所豫章郡民风淳朴,路不拾遗,男女守礼;做广州刺史离任之时,官民皆至情相送。‎ C. 萧劢为官清廉,不谋私利。他到广州任职后,一除此前官员贪得积弊,外国商船来往频繁;他征讨做海盗的俚族人并把战利品向朝廷进奉,供给国家军政所需。‎ D. 萧劢为人大度,博闻强识。他读书勤奋,裴子野曾经拿着书提问他,他对答如流,甚至卷次和行数都不出错误。‎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会叔父昙下诏狱,劢乃率昆弟群从同诣大理,虽门生故吏,莫能识之。‎ ‎(2)未几,文彻降附。劢以南江危险,宜立重镇,乃表台于高凉郡立州。‎ ‎【答案】7. B 8. D 9. D ‎ ‎10. (1)正逢他叔父萧昙被朝廷逮捕下狱,他于是带领家中兄弟们一起赶到大理上诉,即使是他家的门生故吏也没有人认出他来。‎ ‎  (2)不久,陈文彻投降归附。萧劢认为南江地方险要,应该设立重镇,于是上表朝廷,(建议)在高凉郡设州。‎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句中“徙”的对象应是官职,所以“刺史”应和“徙”连接,排除C;“数百里中”表范围,不要断开,排除AD。故选B。‎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平时学习文言文,要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积累,如称谓、习惯、官职、历法、礼仪、科举制度等都要加以理解和识记。D项,左迁是降职。故选D。‎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快速浏览原文,将人物的不同阶段,发生的各种事情做个分类,然后将选项回归到原文,仔细对照,看有何不同。D项,拿书提问他的人不是裴子野而是刘显。故选D。‎ ‎10. 试题分析:关键词:(1)会、昆弟、诣、莫。 (2)降附、以、宜、表。‎ - 17 -‎ 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参考译文:‎ ‎  萧劢字文约,喜怒不形于色。位居太子洗马时,因母去世而辞官,由于悲痛伤身几乎难以操办丧事。每当想到母亲,必定要徒步到墓上去。有时遇到风雨,摔倒在半路上,便坐在地上痛哭,然后起来再往前走,家里人也阻拦不住。父亲萧景特别喜爱他,曾说:“我百年之后,怎能少了这样的儿子呢。”吩咐左右人关照他节哀。服丧期满后,被任为太子中舍人。萧景在郢州去世,有人因为路远,就对他隐瞒了凶讯,而用病重作为托词。萧劢于是奔波前往,赶到江夏,已是七天水米未进。埋葬父亲后,他在墓旁结庐而眠,断绝亲友往来。正逢他叔父萧昙被朝廷逮捕下狱,他带领家中兄弟们一起赶到大理上诉,即使是他家的门生故吏也没有人认出他来。‎ ‎  作淮南太守时,因治理有方而被称颂。后改任宣城内史,境内多猛兽,经常危害人民,萧劢到任后,野兽的危害得到治理。又改任豫章内史,结果境内路不拾遗,男女有别而道不同行。后调任广州刺史,当离开豫章郡时,官吏百姓都悲痛落泪,沿途几百里舟车堵塞,人们都各自带着酒食来给他送行。萧劢都接收下来,但随后又给予他们钱财。走到新淦县岓山村时,有一位老太太用盘子托着泥鳅,从送行的船侧奉献上来,又有几十名少年跳进水里给他拉船,又是唱歌,又是流泪。‎ ‎  广州地处沿海,向来是富庶地区,外国商船到此,多被当地刺史盘剥侵夺,所以每年来船不过三几次。自萧劢到此,对他们秋毫无犯,于是一年就有十几趟到来。当地的俚族人不顺服,多数做了海盗(经常在海上行凶抢劫),萧劢对他们进行讨伐,俘获的人口财物,除犒赏军队外,全部送交朝廷。他以前的刺史们都营私中饱,当地的土产贡品多被私吞,很少能进入朝廷仓库。自从萧劢到任,一年里向朝廷进奉数次,国家军政所需的资财,源源不断地输送。梁武帝感叹道:“朝廷算是又添了一个广州。”有诏令让他以原来的官号还朝,这时西江的俚人头领陈文彻进犯高要,于是又下诏让萧劢再任原职。不久,陈文彻投降归附。萧劢认为南江地方险要,应该设立重镇,于是上表朝廷,建议在高凉郡设州。朝廷下令改为高州,命西江督护孙固为刺史。征召萧劢回朝任太子左卫率。‎ - 17 -‎ ‎  萧劢生性率直有节制,而且气量宽宏。一次手下人曾把一碗菜汤不慎打翻在他胸前,他脸色不变,慢声叫人给他换衣服。他收藏图书多达三万卷,披阅观览而不知疲倦,尤其爱读《东观汉记》,大部分都能背诵下来。刘显曾经拿着书考问他,他对答如流,甚至卷次和行数都不出错误。他很少结交朋友,只和河东裴子野、范阳张缵关系密切。在回京路上去世,追赠侍中,谥号光侯。‎ ‎(二)诗歌鉴赏(共22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1. 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上阕前两句写作者在铺天盖地的骤雨袭击下,是那样安详自若。“莫听”“何妨”,表现了他无所畏惧、把风雨置之度外的精神风貌。‎ B. 上阕后几句承上文继续写将风雨置之度外的精神风貌。‎ C. 下阕前三句,表面看来是写天气变化之迅速,实际则是在暗示生活中的人事反复不定。‎ D. 下阕后三句是说,回望刚刚走过的风雨萧瑟之外,既已云消雾散,斜阳也收敛了光辉。‎ ‎12. “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形象?请加以分析。‎ ‎【答案】11. B 12. 表现了作者是一个在人生道路上履险如夷、泰然自若、胸襟广阔、性格倔强的形象。‎ ‎【解析】‎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把握诗歌词句含义的能力。一般来说,理解词语在诗中的含义往往要把词语带到句子中去,再从该句的关键性词语入手,并联系本句中的其他词语,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或联系上下文,有时还要联系诗歌之外的有关因素(如时代背景、人物经历等),经过分析综合推断,就可理解或阐发词语的含义。B项,上阕后几句主要表现作者经历挫折后的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故选B。‎ ‎12. 试题分析:“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 17 -‎ 点睛:古诗词的形象,一般指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和景物的形象,分析诗词的形象,要根据诗词描绘的具体物象或画面识别意象、意境的特征和情与景的交融,进而理解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形象蕴涵的哲理。通常从形象的色彩、指向、强度、虚实、动静等角度进行分析。答题思路可以先概括形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并以此为“中心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内容对这个中心论点进行分析论证。答题要点: ①什么样的形象。 ②形象的基本特征。③形象的意义(诗人寄托的思想情感和蕴涵的哲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①黄昏。‎ ‎[注]①耿:微明的样子。‎ ‎13.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昔日新月初现的黄昏,诗人来到西村“叩门求浆”。‎ B. 颔联不仅回应了首句“小桃源”三字,而且从山回路转中展示了这一桃源境界。‎ C. 颈联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西村的景象。‎ D. 颈联上句传达出不见啼鸟只闻啼声之意,下句可想见诗人当年曾醉书于墙的情景,看似平凡的语句之中包含着丰富的意蕴。‎ E. 这首诗前两联描写眼前的景象,后两联转入对往昔的回忆。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14. 尾联最后一句“细云新月耿黄昏”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并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个句子。‎ ‎【答案】13. AE 14. (1)黄昏时分,光线微明,天空飘着纤云,一弯新月升起,描绘了一幅清新宁静的山村黄昏图。‎ ‎(2)①借景抒情。诗人借黄昏之时细云、新月等景象抒发了对西村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答“寓情于景”亦可)②以景结情。诗歌最后以一句景物描写收束诗人对西村喜爱之情的表达,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 ‎【解析】‎ ‎13.‎ - 17 -‎ ‎ 试题分析:A.新月初现的黄昏是诗人这一次来到西村时候的情景;E.诗人由眼前的景象引起对往昔的回忆,然后再回到现实描写眼前的景象。故选AE。‎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景物特点能力。概括景色特点关键是寻找句中能体现景色特点的词语,并结合语境进行分析,然后用精练的词语表述出来。分析景色,就是要搞清楚景色的具体内容:写了什么具体景物,特别要指出什么时间、地方的景物,还要分析景物整体所呈现出的特点、氛围、意境等。‎ ‎15. 情境式名句默写。‎ ‎(1)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的作用应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进一步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4)崔颢《黄鹤楼》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作者归思难禁的愁绪。‎ ‎(5)《明湖居听书》写到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白居易的《琵琶行》也有类似的场景描写,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足的准备,如果像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__”的结局。‎ ‎(7)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开篇在缅怀英雄之余,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感叹当年的流风余韵已经被岁月洗涤殆尽。‎ ‎(8)苏轼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表现周瑜在赤壁战场上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形象和神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苏轼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表现出词人凭吊英雄,抒发自己壮志难酬,只好以杯酒祭月的苦闷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李商隐的《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着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 ‎【答案】 (1). (1)师者, (2).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 (2)吾师道也, (4).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5). (3)故木受绳则直, (6). 金就砺则利。 (7). (4)日暮乡关何处是? (8). 烟波江上使人愁。 (9). (5)东船西舫悄无言, ‎ - 17 -‎ ‎ (10). 唯见江心秋月白。 (11). (6)封狼居胥, (12). 赢得仓皇北顾。 (13). (7)舞榭歌台, (14).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15). (8)羽扇纶巾, (16). 谈笑间, (17). 樯橹灰飞烟灭。 (18). (9)人生如梦, (19). 一樽还酹江月 (20). (10)沧海月明珠有泪, (21). 蓝田日暖玉生烟。‎ ‎【解析】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如“受”“皇”“沧“不要误写为“授”“惶”“苍“等等。‎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第Ⅱ卷(表达题 共75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 ‎16.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作为十年的老友,我真没想到他会说出这样的话,但一想到这么多年的交情,拒绝的话怎么也说不出口,最后,我还是答应了他的不情之请。‎ ‎②由于做了充足的准备,面对考官提出的问题,他毫无怯意,侃侃而谈,赢得了五位面试官的一致好评,最终顺利成为公司的新职员。‎ ‎③别看他年纪小,脾气可不小。出生于富贵之家的他有着很强的优越感,无论对谁都侧目而视,一副唯我独尊的模样。‎ ‎④这部电影能取得如此高的票房,主要在于故事情节离奇曲折,人物形象复杂多变,影片中那位看似凶残暴戾的帮派大哥,实际上却是心地善良,胸无城府的大好人。‎ ‎⑤熬夜是一种不良习惯,长期熬夜会导致人体生物钟紊乱,危害人体健康,这是大家众所周知的。但总有些人不以为意,仍旧爱做“熬夜族”。‎ ‎⑥本是无心之举却换来不虞之誉,面对前来采访的各家媒体,这位朴实的农家大哥摸摸后脑勺,憨厚一笑道:“这不算啥,这是我应该做的。”‎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C. ③⑤⑥ D. ②④⑥‎ ‎【答案】D - 17 -‎ ‎【解析】试题分析:①不情之请:指不合情理的请求(称自己提出请求时的客气话,为自谦之词)。谦敬错位。②侃侃而谈:指人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使用正确。③侧目而视:指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此处不合语境。④胸无城府: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使用正确。⑤众所周知:大家普遍知道的。前面不能再加“大家”,重复。⑥不虞之誉:虞,料想;誉,称赞。没有意料到的赞扬。使用正确。故选D。‎ ‎1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政府自从开始对新能源汽车进行补贴后,行业开始出现骗补现象,相信未来的新能源补贴还会下降。‎ B. 随着中国经济走向成熟,在应对能源和环境治理等自身挑战时,正在做出大胆的抉择,尽管这确实艰难。‎ C. 规划建设河北雄安新区,是尊重城市建设规律、解决“大城市病”问题的关键一招,也是创新区域发展路径、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的点睛之笔。‎ D. 应该看到,任何比赛前后发生的不当行为,实际上都无益于国足的比赛成绩,更加无异于中韩解决“萨德”问题,只能造成使外界认为中国人“输不起”“野蛮”的形象。‎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项,中途易辙,前面“政府”引导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新的陈述对象“行业”;B项,成分残缺,介词结构“随着”开头,淹没主语,把“中国”移到“正在”前;D项,结构混乱,“只能造成中国人‘输不起’的形象”和“只能使外界认为中国人‘输不起’‘野蛮’”句式杂糅造成结构混乱。故选C。‎ ‎1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海洋每天都在有节奏地“呼吸”,海洋在潮起潮落之间,就为人类呈上了宝贵的新能源——海洋能。①______。其一,相对于煤炭、石油等非再生传统能源,②______。‎ 潮汐能、潮流能是在太阳、月亮灯天体对地球的作用下产生的,其他的海洋能均来自太阳辐射,只要这些天体与地球共存,海洋能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二③______。与用煤炭发电相比,利用海洋能发电每度电约减排0.997千克二氧化碳和0.03千克二氧化硫。如果利用近海海洋能发电供给全国,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50多亿吨。‎ ‎【答案】 (1). (1)海洋能的优势十分明显 (2). (2)海洋能是用不完的 (3). (3)海洋能比传统能源清洁环保 - 17 -‎ ‎【解析】试题分析:第一个空与后文构成总分关系,应为总括“其一”“其二”的内容,即强调“海洋能的优势”;第二个空照应“海洋能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意思;第三个空照应“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50多亿吨”的意思即可。‎ ‎19. 下面是上海、浙江等地学生在选择高考选考科目上的群体差异图,请根据下图所反映的情况写出两条结论,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结论:‎ ‎【答案】①在选择高考选考科目上,男生总体上偏好理科,女生总体上偏好文科;②在政治和物理两个科目的选择上,男生和女生的差异尤为明显;③在地理和生物两科,男生和女生的选择较为接近。(角度不同,言之成理即可)‎ ‎..................‎ ‎20. 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传统诗词是我们的文化瑰宝。去年以来,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同时也在社会上引发了一股学习古诗词热潮,相关的活动也不断出现。有的地方仿效央视举办古诗词背诵比赛活动;有的学校要求学生像上海女孩武亦姝那样,大量背诵古诗词;有的家长开始为孩子制订学习古诗词计划,从娃娃抓起。至于为什么学习古诗词、怎样学习古诗词,更是议论纷纷,见仁见智。‎ 对以上现象,你有怎样的看法?‎ - 17 -‎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学习古诗词“功利”也无妨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于春节期间开播,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节目中多位具有深厚古诗词素养的年轻学生更是实力“圈粉”,被网友称赞为“腹有诗书气自华”。学者表示,兼具典雅韵律与人文精神的古诗词,在现代社会仍能引发情感共鸣,要加强古诗词的审美教育,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新华社2月7日)‎ 无论复旦附中少女武亦姝初试莺啼,一鸣惊人;还是北大才女陈更底蕴深厚,气度不凡,一档并无明星的节目引发诗词热,确实让人惊喜。不过,也有网友质疑,这样的诗词热有跟风之嫌,太有“功利心”。‎ 但是,跟风学点古诗词,又有什么不好?网上流行这样一段话,为什么要读书?举个例子:当你看到夕阳余晖,鸟儿归巢,你的脑海浮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这么多鸟,真好看!”诗词不仅有文字的美,还有生活和哲学、传统和道德,读诗长大的孩子,当他们看到美景时,他的思想和表达一定会不一样。‎ 以诗会友、以词怡情,当然是学习诗词的一种境界。但是,哪怕只是为了丰富词汇,提高语文成绩,或者纯粹就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语言魅力,“功利”一点又何妨?古人云“格物致知”,大意是研究事物,获得知识。学习诗词的过程,也是领略诗词之美的过程,有人学习诗词是为了应付考试,有人是为了打发时间,但只要学了,总归是好事。‎ 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黄荣华日前接受采访时坦言,当下很多中小学语文老师正在做的是“考什么就教什么”,“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高的产出、最高的分数”,让语文教学落入“工具理性”的陷阱。传统文化素养的匮乏和缺失,已成了普遍现状,无论是从热爱传统文化的角度,还是从升学应试的角度,调动学生学习诗词的动力,确乎有其必要。教育部要求,中华传统文化所占比重,也是教材审查的标准之一,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必须达到一定的比例。为青少年提供优秀的文章范本,培养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的能力,还需要真正将传统文化的精髓纳入教学之中,使之从“工具”转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是一个任务驱动型作文。本次作文要围绕“学习古诗词热潮,相关的活动也不断出现展开”这一现象展开论述,认真阅读材料,确定参考立意:①学习古诗词不要盲目跟风;②学习古诗词不能功利心太重;③古诗词学习不能忽冷忽热一阵风,要成为常态;④学习古诗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职责。(其他立意如觉恰当,也认可。)‎ - 17 -‎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是把“任务”更明确出来,因此,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首先要对“任务”进行确定性判断。比如,我们不妨明确如下问题:①这是一个什么任务?②怎样才算基本完成任务?③完成任务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比如本题的写作任务就是对本次作文要围绕“学习古诗词热潮,相关的活动也不断出现展开”这一现象,你对这样的现象有什么样的看法。从所给材料可以总结出几个个观点:①学习古诗词不要盲目跟风;②学习古诗词不能功利心太重;③古诗词学习不能忽冷忽热一阵风,要成为常态。‎ 因此,考生可以 “就事论事”地谈“赞成”与“反对”。也可以透过这个现象,谈更深层的原因。这样的写作,应该说有自己基本的认识、态度,而且字数也符合不少于800字的硬性要求,这就是基本完成了任务。‎ ‎ ‎ - 1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