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2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江西省赣州市会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赣州市会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 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诚”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基本价值,融汇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艺术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孟子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永嘉学派的叶适说:“是故天诚覆而地诚载,惟人亦然,如是而生,如是而死。”王夫之说:“诚与道,异名而同实者也。”在一些哲学家和思想家那里,诚已经具有了自然规律的意义,甚至被幻化为化生万物的精神实体。我们今天进行诚信文化建设,要善于面对和运用传统文化这个巨大的价值资源和历史现实。从总体上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是儒家的社会伦理文化,但它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诚”是这个文化体系的一个核心价值,具有轴心性。《礼记》中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具体地说,从社会价值论角度看,我们研究诚信文化建设应该重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个体价值主体性的涵育。“正心诚意”,诚信、真诚、诚实是个体人格育成的必备品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离不开诚的品质。诚是一种目的性价值,而不是工具性价值,是现代人格建设的构成性因素。诚即良知真心、赤子之心、天地良心。诚的反面是虚假和欺骗,主体责任的缺失和泯灭。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诚的本义是真,可以从真实、真诚和真理三个层面挖掘诚的价值意蕴。一个高尚、伟大和充满理想的人格一定是以真实、真诚和追求真理为基础和底色的。我们需要把“三真”熔铸到新时代新型人格的塑造中。 二是价值主体间的融通性。与传统社会的封闭、稳定、确定、连续不同,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开放、流动、变化、断裂和不确定的社会,我们正经历着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由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的深刻转型,传统的诚信价值体系面临着深刻的挑战。当代诚信文化建设有助于主体间增进可交流性、可合作性、可识别性和可确证性。没有现代性的诚信体系,人格的稳定性、连续性、可预期性将不复存在,碎片、断裂、虚假的主体人格将使主体之间的交往和社会价值运行无法展开。 三是社会价值主体性重建。诚是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基本价值原则。科学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是必须以现代诚信体系建设为支撑。我们必须把传统文化中的“诚”提炼升华为现代文明中的诚信价值,使其融入现代法治体系、经济运行体系、社会治理体系和文化建设体系。有了完备的诚信体系建设,我们的社会才可能是一个安全、和谐、自由、公正、美好、幸福的社会。互联网、大数据、高级算法和各种智能管理系统为现代诚信体系建设提供了越来越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这是问题的一个积极方面。另一个应该警惕的方面是,诚信技术体系建设中个体价值主体性和完整性的保护,包括对个体人格价值的尊重、自由价值界限的守护、生命价值的看护和隐私等个人权利的保护。没有这个方面,现代文明社会中很多美好的事物将不复存在,我们将离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理想社会越来越远。 应该说,我们今天倡导和加强诚信文化建设不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然而,反观现实,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人类的中国诚信文化建设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传统遗失、现代性缺失和审美迷失的危险,我们需要以更大的参照系、更长远的目光、更深的理论层次、更宽广的胸怀,审视今天的现实,判断和选择未来的路径。 (摘编自庞井君《新时代诚信文化建设的社会价值论意蕴》,《人民论坛》2018年3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诚”已被人们幻化为化生万物的精神实体,渗透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艺术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B.“诚”的本义是真,一个高尚、伟大和充满理想的人格必须具备良知真心、赤子之心、天地良心等优秀品质。 C.“诚”是指现代社会主体之间的交往和社会价值运行存在可交流性、可合作性。 D.与传统的诚信价值体系不同,现代诚信体系建设有互联网、大数据、高级算法和各种智能管理系统为其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立足社会价值的角度,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研究现代诚信文化建设应该重视的问题。 B.文章引用孟子、朱熹等人的名言意在阐明“诚”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基本价值。 C.文章对比分析了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不同,由此论述建立现代诚信体系的重要性。 D.文章从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两个方面,论述了倡导和加强诚信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诚信文化建设离不开以儒家的社会伦理文化为核心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 B.现代人格建设必须要在人格的塑造中融入真实、真诚和追求真理等构成性因素。 C.传统的诚信价值体系正面临着深刻的挑战,促使现代社会发生了深刻的转型。 D.只要有了完备的诚信体系建设,就能建设一个安全、和谐、自由、幸福的社会。 【答案】1.A 2.B 3.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 项中“‘诚’已被人们幻化为化生万物的精神实体”范围扩大,原文是“在一些哲学家和思想家那里,诚已经具有了自然规律的意义,甚至被幻化为化生万物的精神实体”。故选C。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中引用朱熹的话意在阐明诚和真的关系。故选B。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A项,“以儒家的社会伦理文化为核心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错,原文意思是“儒家的社会伦理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C项曲解文意,原文是“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开放、流动、变化、断裂和不确定的社会,我们正经历着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由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的深刻转型,传统的诚信价值体系面临着深刻的挑战”;D项绝对化,原文是“有了完备的诚信体系建设,我们的社会才可能是一个安全、和谐、自由、公正、美好、幸福的社会”。故选B。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由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单位专家共同研制的“治霾”科技新成果——陶瓷基金属磨损自修复材料(DFR)“发动机医生”,目前已在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推广,成为“治霾”利器。这个黑龙江人自己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新材料产品已成功抢占润滑油产业技术制高点,并远销国外市场。 “发动机医生”主攻方向是发动机节能减排。黑龙江大学科技园管理办公室主任、项目技术负责人张存德介绍:“简单地说,汽车发动机缸体经过长时间活塞运动会出现磨损,导致发动机出现漏油、串气、冒黑烟、烧机油、燃料燃烧不完全等现象,都会产生有害气体和可吸入颗粒物。DFR材料就是加入汽车发动机内的‘工业味精’,它通过超精研磨,清理氧化物、油垢和积炭,提高发动机的密封性能,使油料、燃气燃烧充分,从而降低有害气体排放、降低颗粒物排放和节省燃油,进而减少由于发动机尾气排放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空气污染。” (摘自《科技日报》) 材料二 1955年,美国政府出台了第一部空气污染治理法案《空气污染控制法》;1963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清洁空气法》,这部法案成为了美国最重要的空气污染控制法案。针对汽车尾气排放的控制,1967年美国政府出台了《机动车空气污染控制法》和《空气质量法》。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美国联邦和各州政府在标准和法律的实行上存在较大的矛盾。直到1970年,在美国民众的努力下,《清洁空气法》修正案出台,它是一项全国性的立法,具有广泛的约束效力,被视为一座里程碑。它规定了由联邦政府制定空气质量标准,列出空气污染物质名单,制定了车辆的认证、检测、减排配件应用等多项制度,对燃料的生产也做出明确规定。根据该法案设立了联邦环境保护署,赋予了其实在的管理权力。针对雾霾污染,加州政府还出台了比美国政府出台的空气质量法还严格的《污染防治法》以及《加州洁净空气法》。这些在美国后来的空气污染防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美国空气质量管理法律法规的颁布虽然使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但空气质量管理并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不同时期、不同形式下,空气质量总会出现一些新情况。针对此,美国环保署根据新出现的情况,多次修订《清洁空气法》,每次修订都对空气质量的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且对各州要求实行更严格的空气污染控制条例。 美国治理空气污染借鉴了水污染治理的排污许可证制度,对排污企业进行管制。美国加州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局(SCAQMD)推出了区域空气污染排放交易机制(RECLAIM),由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局(SCAQMD)对纳入交易机制的工厂的排污情况进行在线实时监测,规定排放额度,并且每年递减,从而强制排污企业减少污染排放,排放指标在芝加哥期货市场公开挂牌交易。这一机制对控制固定污染源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摘自《合作经济与科技》) 材料三 一场抗击雾霾的“战争”正悄然展开。由荷兰艺术家丹·罗斯加德设计的名为“无霾之洞”雾霾净化塔已于9月底进京,目前正在朝阳798艺术区内进行调试和测试,将择期与公众见面。该塔高7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空气净化器,其中收集到的雾霾颗粒可被压缩做成黑色宝石。 雾霾净化塔似乎只是一件艺术品,只有艺术没有环保。据报道,在全国像“无霾之洞”雾霾净化塔这样的治霾“神器”并不少,如今年5月12日,西安市除霾塔项目如期封顶。有人预测,随着“减霾在行动”越来越迫切,与雾霾净化塔类似的装置将会在一些地方大增。事实上,与其争相建设雾霾净化塔,不如在雾霾产生的源头上多下治理功夫,如下大力气抓好产业结构调整,抓好控煤、控烟和机动车尾气治理,抓好工地扬沙和渣土车洒漏的整治。 (摘自《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发动机医生”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为润滑油产业技术的排头兵,是治霾的利器。 B.20世纪6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先后出台多项治理空气污染的法案,法律内容与各州政府差异较大。 C.美国政府治理空气污染借鉴了水污染治理的方法,规定排放额度,并且每年递减,进行有效监管。 D.荷兰艺术家设计的空气净化塔为世界上最大的空气净化器,它收集到的雾霾可被转化为宝石。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发动机医生”有为发动机节能减排的功效,加入DFR材料,能有效降低有害气体排放、降低颗粒物排放和节省燃油。 B.美国联邦政府出台的多项治理空气的法案,对空气质量标准、污染物质名单都有详细的说明,也规定了燃料的生产。 C.中国目前治理雾霾的方法更多为科技消霾,而美国政府更多从法律和市场两个方面进行治理,为治霾提供根本保障。 D.与其制造治理雾霾的科技产品,不如从源头治理雾霾,可在控煤、控烟和机动车尾气治理上多下工夫,抓好扬沙和洒漏的治理。 6.有人认为治理雾霾需要体制保障,才能从根本上治理。也有人说运用高科技治理雾霾,切实有效。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B 5.B 6.观点一:需要体制保障。①可以出台有关治霾的法律法规,为其提供法律保障。有效加强对空气污染的有效监管,得到全民的重视。②引入市场机制,实时有效地监管排污企业的污染排放,对其排放额度进行明确规定。 观点二:用高科技治霾。①利用“发动机医生”和雾霾净化塔等高科技产品,有效降低有害气体排放,大力净化空气。②推广涉及空气污染的控制技术,有效监管机动车尾气排放,将高科技产品进行全民推广。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理解分析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题中B项,“法律内容与各州政府差异较大”错。根据原文 “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美国联邦和各州政府在标准和法律的实行上存在较大的矛盾”可知,是标准和法律的实行上存在较大的矛盾,不是法律内容与各州政府差异较大。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题中B项,“多项治理空气的法案”错,根据原文“直到1970年,在美国民众的努力下,《清洁空气法》修正案出台,它是一项全国性的立法,具有广泛的约束效力,被视为一座里程碑。它规定了由联邦政府制定空气质量标准,列出空气污染物质名单,制定了车辆的认证、检测、减排配件应用等多项制度,对燃料的生产也做出明确规定”可知,对空气质量标准、污染物质名单详细说明,规定燃料的生产是《清洁空气法》,不是多项治理空气的法案。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并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做此类题时,先亮明观点,同意题干中的哪一个观点,再结合原文内容进行分析。 若是认同第一种观点,可以根据材料二,借鉴美国联邦政府的做法,谈出台治理空气污染的法律和引入市场机制,对治理雾霾进行有效的体制保障。从“955年,美国政府出台了第一部空气污染治理法案《空气污染控制法》;1963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清洁空气法》”“1967年美国政府出台了《机动车空气污染控制法》和《空气质量法》”“1970年,在美国民众的努力下,《清洁空气法》修正案出台,它是一项全国性的立法,具有广泛的约束效力,被视为一座里程碑”可概括出“可以出台有关治霾的法律法规,为其提供法律保障。有效加强对空气污染的有效监管,得到全民的重视”;从“美国治理空气污染借鉴了水污染治理的排污许可证制度,对排污企业进行管制”“美国加州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局(SCAQMD)推出了区域空气污染排放交易机制(RECLAIM),由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局(SCAQMD)对纳入交易机制的工厂的排污情况进行在线实时监测,规定排放额度”可概括出“引入市场机制,实时有效地监管排污企业的污染排放,对其排放额度进行明确规定。” 若是认同第二种观点,可以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结合中国实际,谈科技治霾的方法。从“‘发动机医生’成为‘治霾’利器”“‘发动机医生’主攻方向是发动机节能减排”“该塔高7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空气净化器,其中收集到的雾霾颗粒可被压缩做成黑色宝石”可概括出“利用‘发动机医生’和雾霾净化塔等高科技产品,有效降低有害气体排放,大力净化空气”;从“‘发动机医生’目前已在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推广,成为‘治霾’利器”可概括出“推广涉及空气污染的控制技术,有效监管机动车尾气排放,将高科技产品进行全民推广”。 【点睛】做此类试题注意以下方面: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车的激情 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够迅捷而焦躁和苦恼。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焦急,比如说为机场的长长滞留、耽搁,感到愠怒和不安。 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是那样脆弱和渺小。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 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 由于车速是极其缓慢的,里程是极其艰难的,因而我们今天更有理由说,他的激情才更为强大、更值得信赖。 枯叶铺地,北风呼啸。在冬天,那个哲人也不能舍弃自己的旅程。这在越来越聪明的现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的。一位不可理喻的执著者,让世界感到畏惧了。“政治”这两个字在现代或许已经变质。我们现代人几乎仅仅可以从那辘辘得木车声中,听到“政治”的真正含义,领略它的本质。它那时候是人,旅途,木车,是面对土地的求索,是这样的不知疲倦。原来在古代,“政治”和“诗”是合二为一的,这才让后人生出了永久的崇敬。他不倦地向各阶层诉说他的思考,他的思想,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他探索到的各种各样的原理,作为一位布道者,一位启蒙者,一位诗人,大概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够与他比肩。但人们往往承认他是布道贺启蒙者,而不愿承认他是诗人。 可是,现代人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在北风击碎的时刻,真的不能从辘辘的马车声中,听到和看到孔子那一腔燃烧的诗情吗? 这是一首长大的,写在大地上的诗,是可以从东方播散到西方的长卷。它就像高空的彩虹一样,横跨万里,放射出璀璨的光辉。 我们相信,一本《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它那真正的,更为渊博的思想,的却是由车轮和双足携刻在大地上的。它们化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需要无数的后人在气流和土末里感觉和辨析,去接受它们的参透和感染。 那个颠簸的木车,把激情播撒在中国大地上。他成了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的骄傲,也成了整个人类的骄傲。他的行为表明了人类在某个方面的认识和耐力。他可以指示我们走向多么遥远。他不仅属于古代,更属于现代和未来。 给这样一个伟大的言者和行者做一个鉴定,我们也许是无能为力的。可是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他是这样一种生命,他抓住了更本质的东西,所以他才能走向未知的选择,才能驾驭颠簸的木车,承载那么多思想,驶进茫茫历史长河之中,驶进一片灿烂之中。 遥想那个古人的身影,我们似乎会明白一点什么。 原来只有激情,只有他所击打出的思想的闪电,才可以超越一切交通工具的迅捷,使一切现代传播工具相形见绌。思想才是真正迅捷的,阔大无边的,可以笼罩这个宇宙。激光、无线电波甚至都很难拥有这样的速度和力量。 当我们人类不断地将自己的智力和激情变为现代科技,变为非常具体的器械和工具的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它的源头,忽略了她们正真是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这样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现实。无论怎样现代的工具都不能取代心灵。抽掉了心灵,一切都无从谈起。在那个伟大的心灵面前,即便是缓缓爬行的木车,也不能阻断万丈激情。激情的燃烧可以使他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可以穿越十万大山。枯竭而渺小的现代人即便拥有了火车,有了飞船,有了一切的一切,也并不能阻止眼前的危机。 也许当我们现在人懂得一遍又一遍怀念木车的激情的时候,才会走向自己的觉悟。 7.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现在传播工具和交通工具越来越便捷,这种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制约了现代人的精神追求,使现代人无法阻止眼前的危机。 B.文章以“木车的激情”贯穿全文,赋予木车以深刻的内涵,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大胆展开想象,形象而全面地表现了孔子不懈求索的一生。 C.孔子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不倦地传播他的思想,而人们只承认他是启蒙者和布道者,不承认他是诗人,这主要是因为没有看到孔子身上具有一种诗人般的激情。 D.在作者看来,一部《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孔子更为渊源的思想却穿越了时空,照亮人类共同的心灵,可见《论语》的作用是有限的。 8.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9.联系全文,概况本文主旨。 【答案】7.C 8.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木车的激情”作铺垫: 文中孔子及其弟子乘坐缓慢的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木车的激情”的强大和值得信赖。 9.文章通过对几千年前孔子及其弟子的“木车的激情”的怀想和高科技时代人们精神现状的反思,抒发了作者对“木车的激情”的崇敬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心灵缺失现状的忧思与批评。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对散文内容的鉴赏的能力。做此类题时,审清题干,回归原文,联系上下文和主旨进行理解和分析。 题中A项,“这种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制约了现代人的精神追求,使现代人无法阻止眼前的危机”错,根据原文“无论怎样现代的工具都不能取代心灵。抽掉了心灵,一切都无从谈起”“枯竭而渺小的现代人即便拥有了火车,有了飞船,有了一切的一切,也并不能阻止眼前的危机”可知,是抽掉心灵使现代人无法阻止眼前的危机,不是物质文明的制约,故错; B项,“全面”错,在文章只是选择“木车”一个侧面来反映孔子的一生,不可能全面。 D项,“可见《论语》的作用是有限的”错,根据原文“一本《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它那真正的,更为渊博的思想,却是由车轮和双足携刻在大地上的”可知,是说《论语》作为文字的功能,文章更强调孔子的行动的巨大影响力。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首段作用的能力。做此类题时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考虑。联系标题和第二段至第十三段,主要内容写孔子乘木车布道启蒙,车速极其缓慢,里程极其艰难,孔子的激情更强大、更值得信赖,而开头写现代人因为交通工具的不够迅捷而焦躁和苦恼,从结构方面考虑,可知是“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木车的激情’作铺垫”;从内容方面考虑,是将现代人的焦躁和苦恼“与文中孔子及其弟子乘坐缓慢的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木车的激情’的强大和值得信赖”。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主旨的能力。做此类题时,整体把握全文,找出文中记叙的人与事,从深处挖掘写作人与事的意图,从而概括出主旨。从“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可概括出“对几千年前孔子及其弟子的‘木车的激情’的怀想”;从第一段、“当我们人类不断地将自己的智力和激情变为现代科技,变为非常具体的器械和工具的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它的源头,忽略了她们正真是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可概括出“对高科技时代人们精神现状的反思”;从“无论怎样现代的工具都不能取代心灵。抽掉了心灵,一切都无从谈起。在那个伟大的心灵面前,即便是缓缓爬行的木车,也不能阻断万丈激情。激情的燃烧可以使他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可以穿越十万大山。枯竭而渺小的现代人即便拥有了火车,有了飞船,有了一切的一切,也并不能阻止眼前的危机”可概括出“作者对现代人心灵缺失现状的忧思与批评”。 【点睛】赏析主题、中心思想类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向外延伸主要是委婉含蓄达意的文本,作者并没有明确中心,那么主旨大意就得读者和作者的情感水乳交融达成情感共鸣后,再进行整理概括。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玄佐,滑州匡城人。少倜荡,不自业,为县捕盗,犯法,吏笞辱几死,乃亡命从永平军,稍为牙将。大历中,李灵耀据汴州反,玄佐乘其无备,袭取宋州,有诏以州遂隶其军,节度使李勉即表署刺史。 德宗建中初,进兼御史中丞,充宋、亳、颍节度使。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余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迁检校兵部尚书、兼曹濮观察、淄青兖郓招讨使、汴滑都统副使。 李希烈之反,玄佐与李勉、陈少游、哥舒曜联兵屯淮、汝,数困贼。帝在奉天,垂意关东,乃诏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希烈攻陈州,玄佐救之,希烈走,遂进取汴州。诏加汴宋节度使、陈州诸军行营都统。玄佐本名洽,至是赐名以尊宠之。入朝,复兼北庭兵马副元帅、检校司徒。 性豪纵,轻财好厚赏,故下益困。汴自李忠臣以来,士卒骄,不能自还,至玄佐弥甚。其后杀帅长,大钞劫,狃于利而然也。玄佐贵,母尚在,贤妇人也。常月织絁一端,示不忘本。数教敕玄佐尽臣节。见县令走廷中白事,退,戒曰:“长吏恐惧卑甚。吾思而父吏于县,亦当尔。而按案当之,可安乎?”玄佐感悟,故待下益加礼。汴有相国寺,或传佛躯汗流,玄佐自往大施金帛,于是将吏、商贾奔走输金钱,惟恐后。十日,玄佐敕止,籍所入得巨万,因以赡军,其权谲类若此。初,李纳遣使至汴,玄佐盛饰女子进之,厚馈遗,皆得其阴谋,故纳最惮之。所宠吏张士南及假子乐士朝赀皆巨万;而士朝私玄佐嬖妾,惧事觉,鸩玄佐,死,年五十八,赠太傅,谥曰壮武。 始,玄佐养子士幹与士朝皆来京师,士幹知玄佐死无状,遣奴持刀绐为吊,入杀士朝于次。帝恶其专,亦赐士幹死。 (选自《新唐书·刘玄佐传》,有删改)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余/级东南饷漕乃通/ B.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余/级东南饷漕乃通/ C.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余级/东南饷漕乃通/ D.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余级/东南饷漕乃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汴州”是古地名,也称梁、汴,又称汴梁,为八朝古都,即“直把杭州作汴州”中的“汴州”。 B.“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指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或奏章;作为公文,它只能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用来抒发个人情感。 C.“端”是古代布帛的一种长度单位,二丈或六丈为“一端”;“端”在古代也指一种礼服,“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句中“端”即为此意。 D.“商贾”是商人的统称。古代有“行商坐贾”的说法,商是流动着贩卖商品的人,贾是开店铺卖东西的人,二字连用,泛指做买卖的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玄佐洒脱放荡,性情豪纵。他少年时期行为放荡,不事产业;发达以后,轻财好赏,因此汴州士兵变得贪财而又骄横。 B.刘玄佐平叛立功,获得尊宠。他平定李纳有功,晋升为检校兵部尚书等职,打败李希烈,加官汴宋节度使等职,并被皇帝赐名。 C.刘玄佐孝敬母亲,听从教诲。他母亲多次告诫他要恪守为臣之道,他忠于朝廷;他母亲劝告他礼待属下官员,他奉行唯谨。 D.刘玄佐驭下不严,结局可悲。他不严格管理军队,结果他的士兵常常犯法乱纪;他对养子过分宠信,结果被其用毒酒害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吏恐惧卑甚,吾思而父吏于县,亦当尔。而据案当之,可安乎? (2)十日,玄佐敕止,籍所入得巨万,因以赡军,其权谲类若此。 【答案】10.C 11.B 12.A 13.(1)长吏如此恐惧谦卑。我想到你父亲在县里做官,也应当是这样。你依着公案面对下属,能安然吗? (2)十天以后,刘玄佐下令停止,登记所得收入数万金,便用来供给军队。他的机巧诡诈就像这样。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解答此题,可根据文意断句,文中的人名可以作为理解句意和断句的参考。“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这一部分中,如果在“纳”后断开,意为“李洧带着徐州归顺李纳”,“急攻之”的主语就很难判定;如果在“纳”前断开,句意就合理了,据此可排除B项。“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的意思是皇帝诏令刘玄佐支援李洧,大破李纳军队,故应在“洧”后断开,据此可排除D项。“级”是量词,“万余级”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项。故选C。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不能用来抒发个人情感”错,《陈情表》《出师表》都有个人情感的流露。故选B。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A项,选项强加因果,“因此汴州士兵变得贪财而又骄横”错。结合“汴自李忠臣以来,士卒骄,不能自还,至玄佐弥甚。其后杀帅长,大钞劫,狃于利而然也”分析,汴州士兵骄横,从李忠臣时期就开始了,只是“至玄佐弥甚”,并不是因为刘玄佐“轻财好赏”。故选A。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第一个“而”,你的;第二个“吏”,为官、做官;“于”,介词,在;“吾思而父吏于县”(状语后置句);“尔”,这样;“据”,依据、根据;“当之”,面对下属;“可……乎”,能……吗。(2)“敕”,下令;“籍”,登记;“所入”,所+动词构成名词性成分,所得收入;“因”,连词,就、于是;“以”,介词,用;“赡”,供给;“其”,代词,他;“谲”,诡诈;“此”,代词,这样。 参考译文: 刘玄佐,滑州匡城人。年轻时洒脱放荡,不经营家业,任本县捕盗小吏,犯了法,被县吏拷打凌辱几乎丧命,于是逃亡参加永平军,不久任牙将。大历年间,李灵耀占据汴州反叛,刘玄佐乘其不备,偷袭占领了宋州,于是朝廷下诏以宋州隶属永平军,节度使李勉即上表奏请任命刘玄佐为宋州刺史。 德宗建中初年,刘玄佐升职而兼任御史中丞,充任宋州、亳州、颖州节度使。当时李纳反叛,李洧带着徐州归顺(朝延),李纳急攻徐州,皇帝诏令刘玄佐援助李洧,大破李纳军队,斩杀一万余人,东南部的运粮水道于是畅通。进兵围攻濮州,掠取濮阳,全部攻克,两次都降服其守将,于是开通濮阳津。朝廷提升刘玄佐为检校兵部尚书、兼曹濮观察、淄青兖郓招讨使、汴滑都统副使。 李希烈反叛时,刘玄佐与李勉、陈少游、哥舒曜联兵驻扎在淮州、汝州,多次困扰贼兵。皇帝在奉天,关心关东,于是下诏任命刘玄佐为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希烈进攻陈州,刘玄佐去救援,李希烈退走,于是进而夺取汴州。皇帝下诏加授刘玄佐为汴宋节度使、陈州诸军行营都统。刘玄佐本名刘洽,到这时皇帝赐名“玄佐”以表示对他的恩宠。入朝,刘玄佐又兼任北庭兵马副元帅、检校司徒。 刘玄佐生性豪放不羁,轻视钱财而喜欢重赏部下,所以百姓愈加贫困。汴州自李忠臣以来,士卒骄横,不能自我顾忌,到刘玄佐时更加严重。此后杀害将帅,大肆劫掠,都是贪财而造成的。刘玄佐显贵后,其母还健在,她是一个贤惠的妇大。(她)每月织一端粗绸,以表示不忘本。(她)多次教育告诫刘玄佐要竭尽臣子节操。看见县令快步来到廷中禀报事情,(县令)退下后,她告诫刘玄佐说:“长吏如此恐惧谦卑。我想到你父亲在县里做官,也应当是这样。你依着公案面对下属,能安然吗?”刘玄佐受感动而醒悟,所以对待下属更加有礼。汴州有个相国寺,有人传说佛体流汗,刘玄佐亲自去大量施舍金帛,于是将吏、商人奔忙急走(向相国寺)捐赠金钱,唯恐落后。十天以后,刘玄佐下令停止,登记所得收入数万金,便用来供给军队。他的机巧诡诈就像这样。当初,李纳派遣使者到汴州,刘玄佐把打扮华丽的美女进奉给他,赠送丰厚礼品,全部获悉了李纳的阴谋,所以李纳最怕刘玄佐。刘玄佐宠信的小吏张士南及养子乐士朝的财物都有巨万;而乐士朝与刘玄佐的宠妾私通,害怕事情被刘玄佐发觉,用毒酒杀害刘玄佐,刘玄佐死去,终年五十八岁,皇帝追赠他为太傅,益号为“壮武”。 当初,刘玄佐的养子刘士斡与乐士朝都来到京城,刘士幹知道刘玄佐死得蹊跷,派遣奴仆持刀假称吊唁,进去在灵位前杀了乐士朝。皇帝厌恶刘士幹的专擅,也赐死了刘士幹。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14.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寒食,亦称为“禁烟节”“冷节”,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后因距清明较近,人们把它们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蹴鞠、荡秋千等风俗。 B.诗的首联使用互文手法,表现季至暮春,时逢寒食,诗人行走在被贬南方的行程之中。 C.“北极”和“南溟”,前者实指皇上的位置,后者实指逐臣将去之地,暗示距离遥远。 D.尾联写令人伤心的故园想必又长出了新的柳条,也暗指人事的更替。 1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方面的复杂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4.C 15.①放逐之悲:诗人被贬遥远的南方,难免有悲情。②浓浓的乡愁:途中思念故园,内心无限悲伤。③伤春之痛:暮春将去,时光易逝。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C项,“北极”和“南溟”,是虚写,不能视为“皇上的位置”和“逐臣将去之地”,只是借此说明被贬之遥远。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从重点意象和情感关键词入手。首联关键词“寒食”“暮春”可分析出“伤春之痛:暮春将去,时光易逝”;颔联颈联关键词“可怜”“怀明主”“作逐臣”可分析出“放逐之悲:诗人被贬遥远的南方,难免有悲情”;尾联关键词“故园”“肠断处”,可分析出“浓浓的乡愁:途中思念故园,内心无限悲伤”。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北京是一座国际大都市,城市繁华,人才荟萃,真可用王勃《滕王阁序》里的“________,________” 来形容。 (2)《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水与舟为喻来写大鹏南飞要有所凭借。 (3)《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出了他的祖母已活不长随时可能死亡的状况。 【答案】 (1)雄州雾列 俊采星驰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3)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州”“驰”“负”“彫”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观点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实在是 。孟子肯定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他认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甚至直言“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宋代杨时曾指出《孟子》一书的主旨是要“正人心”。孟子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他还 ,指出桀纣之所以失天下是因为失其民,而之所以失其民在于失其心。 限于历史条件,在孟子的时代,“普天之下”与“四海之内”几乎是同义词,但先哲毕竟意识到“天下”包括不同的“国家”。今天,地球可以看成是一个村落,我们有理由以“天下”指称人类生存的世界;“兴亡”兼涉从个体道德修养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兴亡;“匹夫”当指生活于其间的每一个人,无论其地位的高低;“有责”即要求每一个人秉持主人公态度,从我做起,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采用古希腊晚期斯多葛派的称名,便是“世界公民”。高远的境界当落实于日用之常,是先哲讲求的体用不二、 。如果每一个人都自觉履行公民职责,我们的国家便会 ,每一个体也将从中受益。 (选自胡家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删改)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振聋发聩 以古为鉴 知行合一 长治久安 B.震耳欲聋 以古为鉴 九合一匡 天朗气清 C.振聋发聩 以人为鉴 知行合一 长治久安 D.震耳欲聋 以人为鉴 九合一匡 天朗气清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兴亡”兼涉个体道德修养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兴衰 B.“兴亡”兼涉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到个体道德修养诸方面的兴衰 C.“兴亡”兼涉从个体道德修养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兴衰 D.“兴亡”兼涉从个体道德修养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衰败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样的人近于孟子所说的“天民”,他不为世风的偏转所左右,依当行于天下之道而行之。 B.这样的人近于孟子所说的“天民”,他依当行于天下之道而行之,不为世风的偏转所左右。 C.近于孟子所说的“天民”,他依当行于天下之道而行之,不为世风的偏转所左右。 D.孟子所说的人近于“天民”,他依当行于天下之道而行之,不为世风的偏转所左右。 【答案】17.A 18.C 19.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处,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原文没有声音大的语境,故填“振聋发聩”。 第二处,以古为鉴: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戒。以人为鉴:将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鉴戒。原文借鉴对象是重要的历史事实,而以人为鉴强调的是别人的成败,故填“以古为鉴”。 第三处,知行合一:是指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九合一匡:原指春秋时代齐桓公多次会合各国诸侯,称霸华夏,使混乱不安的政局得以安定。后用以形容有卓越非凡的治国才能。联系上文“高远的境界当落实于日用之常”,语境强调“落实”,而九合一匡形容的是人的治国才能,故填“知行合一”。 第四处,长治久安:形容国家长期安定、巩固。天朗气清:形容天空晴朗,空气清新。原文形容的对象是国家,而天朗气清形容的是天空和天气,故填“长治久安”。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 题中A项,成分残缺,缺少介词“从”; B 项,不合逻辑,按一般逻辑顺序,应从小到大,“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个体道德修养”应调换顺序; D项,两面对一面,可将“衰败”改为“兴衰”。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 题中A项,语序不对,“依当行于天下之道而行之”与“不为世风的偏转所左右”调换顺序,故排除; C项,补写句的前面是讲今天有责的匹夫的特点,据此可知C项无主语,故排除; D项,前文话题是今天有责的匹夫的特点,D项说的是“天民”,和前文话题不一致,故排除。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20.下面是某校高三毕业典礼上高二学生代表的发言草稿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指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我谨代表全体兄弟姐妹,祝贺尊敬的学长们圆满完成高中学业!三年来,你们发愤图强,励精图治,遨游在知识的海洋,搜寻着智慧的光芒,殷切期望你们不负母校厚望,创造更多的辉煌! 【答案】⑴“兄弟姐妹”改为“在校同学”⑵“尊敬的”改为“亲爱的”⑶“励精图治”改为“刻苦学习”⑷“搜寻”改为“探寻”⑸“殷切期望你们”改为“希望我们”。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得体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先看清题目要求,先明确语体要求,看清是用书面语还是要用口语,然后认真阅读正文部分,根据语境,结合词语的谦敬色彩和使用对象、使用场合等认真分析。这是“某校高三毕业典礼上高二学生代表的发言草稿”, “兄弟姐妹”不适合毕业典礼这一庄重的场合,应该改为“在校同学”;“尊敬的”是对长辈或宾朋的尊称,是敬辞,此处修饰对象为“学长们”,应改为“亲爱的”;“励精图治”指的是治理国家等大方面兢兢业业,用在这里词义太重,应改为“刻苦学习”;“搜寻”指无目的的寻找,此处是说“在知识的海洋中寻找智慧的光芒”,有探索寻找之意,应改为“探寻”;“殷切期望你们”是长辈对晚辈的谆谆告诫,此处不合人物身份,应改为“希望我们”。 2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全国共有444个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764个城市限制燃放烟花爆竹。有人感叹没了烟花爆竹就少了年味儿, 甚至有人将其“上升”到“文化流失”的高度,认为禁放烟花爆竹是对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年俗文化的严重打击。 请写一段文字,劝大家转变观念,接受禁燃,要求体现辩证思维,80字左右。 【答案】答案示例:燃放烟花爆竹的确是传统文化习俗,是春节的一种符号。然而,它与现代社会人们对洁净环境、人身安全的需求是相矛盾的。我们需要权衡利弊,理性对待,从自身做起,以实际行动支持禁燃。 【解析】这是一道可和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题目,要求写劝说辞,解答此题,一要把握题干中的三个要求,“劝大家转变观念,接受禁燃”“体现辩证思维”“80字左右”;二要抓住材料分析,把握其中的有用信息,如“没了烟花爆竹就少了年味儿”“是对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年俗文化的严重打击”,而且要明确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造成空气污染,产生垃圾,有火灾隐患等。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2018年2月,浙江慈溪四年级小红”。他在慈溪293路公交车上,短短12分钟连续4次让座。如此暖心的举动被同车乘客拍成视频,经人民日报法人微博转发后,引发网友广泛關注。 材料二:2018年12月,在福州一辆公交上,一位老人因身边的女生没给自己让座,对女生破口大骂,“缺德、畜生不如”,态度恶劣。 材料三:2019年7月,大连76岁老人刘增盛别着一块“勿需让座”的LED胸牌乘坐公交车的照片刷爆朋友圈,被网友称赞为“硬核大爷”,被问及挂胸牌的用意,老人的解释是“现在的年轻人生活不易,我身体还可以,站着也没有问题。”网友纷纷留言“我愿意为这样的老人让座”。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取一个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少于800字。 【答案】让座——义务还是美德 小红,被网友点赞;女生没有给老人,却遭老人恶骂;76岁老人自挂胸牌“勿需让座”,被称赞为“硬核大爷”。让座一时间成为大家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让还是不让?是义务还是美德?我认为,让座是美德,但不是义务,更不能成为枷锁。 骂女生不让座的老人,他认为让座是年轻人的义务,他认为坐在写着老弱病残孕专座的座位上是他的权力;而那位女生或许没有意识到那个老人的“特殊性”和“权力”。当两者相遇矛盾激发。 让座不是一项义务,只能算是美德。从来都没有国家把让座归纳入法律的范畴,那为什么这么多老弱病残在享用别人给予的“特权”的同时却在滥用这项“权力”?我们的社会要求我们给老人让座是因为老人的“弱”,我们尊敬我们的父辈,我们也希望别人尊敬我们的父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所以我们看到别人的父辈的时候,我们要以一颗赤子之心来对待我们身边的老人。但是,我想老人们更应该认识到他们所具有的优势来自何处?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劳而获的,不能因为老就具有优势就具有特权。他们的特权来自人们对弱者的同情,对老者的尊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还要爱“幼”,这个社会才能更和谐。万事都是平等的,人们的美德不是需要回报的,但是如果用一种蛮横的态度来对待人们的善意,把人们的善意作为别人的义务的话,就大错特错了。 有句歌词是这样唱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普通人的善行、公共空间的文明,总能带来满满的正能量。在医院,有护士看到“医托”骗人,上前扭住不放;在小区,有快递小哥看见老人连续收到保健品,怕他受骗,就托邻居转告老人子女加以提醒。类似“伤者需要输血,医生双手暖血袋40分钟”“司机在夜间山路为骑行的小学生开灯照路”等暖心的新闻,也时常在社交媒体刷屏。普通人在生活中的举手之劳,处处透出善意和温暖,而陌生人之间的牵挂与守护,恰恰是社会道德水位提升的标志。 换一个视角看,孩子12分钟4次让座受到如此大范围的关注,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人们对崇德向善的期待与追求。我们对文明行为及时鼓励和表扬,会滋养出更多向上向善的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审题一般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材料的倾向,材料之间的关系。此题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分析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立意。首先抓住材料关键信息: 12分钟连续4次让座,引发网友广泛关注,没给自己让座,破口大骂,76岁,“勿需让座”,称赞。再分析材料之间的关系,不难发现,这三则材料都是与让座相关,让座受到称赞,不让座被骂,老人主动要求不让座被赞,人们对此类现象和事件的行为的反应和态度是立意的出发点。 【立意】1.从小学生角度 ①让座是一种社会美德 ②培养美德从娃娃抓起 2、从骂人老人角度 ①别让让座成为枷锁 ②涵养全社会的法治意识 ③培育深入人心的规则意识 ④权利伸张别忘“公共意识” 3、从刘增盛角度 ①体谅他人是一种美德 ②尊老亦爱幼,构建社会和谐 【素材】1、2018年8月21日上午,在从济南站开往北京南站的G334 次列车上,一名男乘客霸占了别人的靠窗座位,不愿坐回自己的座位。当事女乘客叫来列车长后,该男乘客自称“站不起来”。列车长问其是否身体不舒服或者喝了酒,对方回答:“没喝酒。”列车长问:“没喝酒为什么站不起来?”对方称:“不知道。”并表示到站下车也站不起来,需要乘务员帮助找轮椅。他拒绝坐回自己的座位,并称让女乘客要么站着,要么坐他的座位,要么去餐车。 2、鲁迅的那篇《药》,文中的百姓麻木的只知道用先烈的血去沾了馒头当药治病,却分不清什么是善与恶了,当今的国人在对待不良风气时的这种麻木态度,又何尝不像《药》中的百姓呢?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治愈了麻木的国民,然而用什么来解救今朝国人麻木的道德观呢? 3、2018年3月22日下午四点,在济南K19路公交车上,有一老太强行要求小学生让座,扔掉小学生的书包,甚至还打骂小学生,引起公愤。2018年7月12日,四川成都一段“老人公交上要求小男孩让座”的视频热传。目击者告诉记者,期间老人多次坐在小男孩腿上,并骂男孩“没父母”。 【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层进式注意论述的不同角度,如此题可围绕“让座是美德,但不是义务,更不是枷锁”这一中心论点从列举现象、挖掘根源、阐述影响、提出号召进行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点睛】材料作文区别于过去的话题的作文的一个关键就是多角度立意,一般材料作文中都有“明确立意”“选准角度”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样就给考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因此材料作文要注意多元立意的原则。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注意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此题注意选准角度进行立意。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