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桂林市第十八中学16级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卷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韩秉方 儒家学说主阳刚,强调入世干政;道家学说主阴柔,强调出世无为,以柔克刚。这两者一阴一阳,一柔一刚,似乎是对立的,其实是互补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而且,据记载,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曾西行入周向道家祖师老子请教问礼。两家还都共同尊奉众经之源《易经》为经典。‎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潜”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虽多尊奉儒家为“正统”,但在经过大动乱和改朝换代、新王朝奠立以后,其开国之君大都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采纳道家“无为而治”的办法,遵从“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家治国理政之教导。如经过战争动乱后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在相长的一段时间里,就一直遵循“黄老之道”,行“南面之术”,与民休息,很快就达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的目的,因而出现了“文景之治”。此后,在隋末战乱后建立起来的唐朝,又遵法李氏祖先老子之道,有了著名的“贞观之治”,开创了盛唐伟业。‎ 儒学、道学不仅是治国平天下之道,更是历代的士人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之源泉。众所周知,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人生轨迹大都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即:士子们若能“学而优则仕”谋得一官半职,则入仕干政,以儒家“内圣外王”之道,实现其“致君尧舜上”的理想,为天下人谋福祉。一旦仕途失意,或进身无门,则往往到道家那里找安慰,回归自然,即走上所谓的“独善其身”之路。前者典型是痴心于“致君尧舜上”的”诗圣”杜甫,而后者当属“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仙”李白。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 而且,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和,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种,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做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 (节选自《读书),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是( )‎ A. 儒家鼻祖孔子曾向道家祖师老子问礼,都举《易经》为经典,所以两家学说得以互补。‎ B. 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 C. 我国古代读书人的人生轨迹多为杜甫般的“独善其身” 和李白类的“兼济天下”两类。‎ D. 儒道互补是“国学”的根基,儒、道、佛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这台戏”站稳立牢。‎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了名句、诗文等,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B. 文章阐述汉代及隋唐佛教的情况,为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 C. 文章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恢宏独特性。‎ D. 文章针对儒道学说,先简介其异同,接着论述其互补与兼容性,最后得出结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仅遵奉儒家的治国之道,就可能没有汉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 B. 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 C. 道家主阴柔,儒家主阳刚,两者一阴一阳,一柔一刚,看似对立,实则互为补充。‎ D. 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答案】1. D 2. C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A项,强加因果,二者并没有果关系。B项,以偏概全,“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错,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讲和则生万物。C项,张冠李戴,应将杜甫与李白互换。‎ ‎2.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考查的是对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分析。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C项,“形象地论述了他们的恢宏独特性”错,是论述池们的博大的包容性,能把域外文化消化吸收。‎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认真比较,发现表述不同之处,分析判断正误。D项,“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错,原文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做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并未说一般习惯这样。‎ 点睛:这类根据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如本题D项,相应信息在原文最后一段“而那种把‘国学’只看做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逐一认真相对,不难发现,“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的说法曲解了文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虎啸震千山 聂鑫森 年逾古稀的老画家高昌,阔别故乡虎山县三年后,欣然归来了。不是应县委、县政府的邀请,而是主动打电话要来,声明路费、住宿费、餐饮费都由自个儿掏,决不增加公家的任何负担。‎ 虎山县在本省的西南角,从省城坐火车去也就十几个小时,高昌居然三年没来。以前,每年他必来两三次,都是县委、县政府邀请的。虎山县一直戴着顶“贫困县”的帽子,属“老、少、边、穷”地区。‎ 为了稳稳地戴牢“贫困县”的帽子,省城、京城若有掌实权的大人物下来视察,县里没有什么稀罕东西款待,就提早把高昌接来,现场画张指画相赠,既不算是行贿,但画的名贵明摆着的,于是便会不断得到各级部门的扶贫救助款。除此之外,高昌只要听说县里有建希望小学、救灾、助残的消息,便会慷慨地寄钱过去。尽管他出来读书、工作几十年了,老家也没什么直系亲属。‎ ‎“著名指画家”的头衔没变,对桑梓之地岂能不关心?”三年前,虎山县新换了县委书记和县长。一个叫荒薪,一个叫魏艾。都是三十岁不到,是名副其实的“80后”。他们到省城开完会后,特地来看望高昌。‎ 荒薪说:“高老,这么多年来,家乡真的麻烦你了,又是画画,又是捐款。我们上任后,下决心带领全县人民脱贫致富。” “好。你们需要我做什么?尽管提。”高昌一捋花白的胡须,说。魏艾说:“在没有摘掉‘贫困县’这顶帽子前,我们绝不邀请你回家乡,也决不麻烦你去作什么应酬画。靠国家拨款扶贫,那是庸人之举,得苦干、实干、巧干,把经济搞上去!”高昌说:“画画,捐钱,我愿意!更佩服你们年轻人,有胆有识,敢想敢干。好,我在省城的家里静候佳音。”‎ 末了,荒薪说:“高老,我们想最后麻烦你一次,请你画一张画,就挂在县委常委会议室里,让我们一看见画,就脸红,就心跳,就不敢有丝毫松懈。”‎ 高昌一笑,说:“你一定想好画题了,快说,让我画什么?”‎ ‎“远景是家乡的虎跳山,近景是花树丛中的一个鹞窝,襁褓中睡着一个婴儿。题款为:‘靠国家财政哺乳,贫困县永远是贫困县。’”高昌蓦地站起来,向内室喊道:“老伴,快拿酒来!这幅画我想了好多年了,只是怕冲撞了父母官,没有画。你们有这种心怀,老夫要谢谢你们了。”‎ 这三年,虎山县没邀他回去画过应酬画,也再没上门来求画去送人。‎ 高昌看报看电视,或者打电话找熟人打探消息,虎山县真的甩开膀子干得热火朝天:发展多种经营,培育规模产业,种粮、造林之外,开辟了中草药园、水果园、蘑菇基地、蔬菜大棚、野猪和野兔养殖场。并引进外资、内资,办工厂进行深加工,家具厂、竹器厂、罐头厂、腊制品厂、酱菜厂、石料厂、中药厂……“贫困县”的帽子摘掉了。‎ 可荒薪、魏艾没有邀请高昌回老家来。‎ 高昌心想:这两个年轻人野心不小,还想好上加好,要让他真正地刮目相看。他等不及了,打电话通报一声,自个儿就来了。到车站接车的,只有两个年轻人,他们说,书记、县长交代了,由他们陪高老参观,想去哪都行。高老满意了,书记和县长才敢来拜谒,否则,无脸见人啊。‎ 高昌扎扎实实参观了四天,走工厂,访园圃,看基地,问农家,虽然有些累,却心花怒放,不是一朵两朵,而是成团成簇。‎ 高昌用手机联系上了书记和县长,说他要设晚宴感谢县委常委全体同志,人必须到齐。吃完饭,他要当众展示他带来的一幅指画新作。有一个不来吃饭的,他就立马回省城去!‎ 晚宴设在高昌下榻的五星级“虎山宾馆”,是由一位虎山县籍的台商开办的。‎ 荒薪说:“高老考察了几天,你说满意了,我们才敢来。”‎ ‎“旧貌换新颜,我太高兴了。”‎ 魏艾说:“你请客,怎么行?我已通知办公室的人去埋单。”‎ ‎“我是代表老百姓,谢谢你们。这点钱,我还出得起,早把款付了。来,我敬各位一杯,你们辛苦了!”‎ 酒过三巡。高昌拿起放在身边的一个长条型木盒子,从里面取出一轴画来。“荒薪、魏艾二位小友,请你们一个人拿住一端,展开来。”‎ 这是一幅四尺整宣的横幅,画的是一只立于山岗上的老虎,仰天长啸;身后是青松、翠柏、杜鹃花。画名为《一啸震千山》,还题了一首小诗:“方兴未艾致富忙,放眼故乡着新装。襁褓不留哺乳虎,雄风卷过万山岗。”宴会厅里响起一片掌声。‎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老画家要回故乡看看却声称自己掏钱,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虎山县还是那么贫穷落后,不想再增加公家的负担。‎ B. 高昌虽然对县领导用自己的名气换取救助款的事深恶痛绝,但只要家乡需要建学校、救灾、助残,他还是会慷慨相助。‎ C. 新任县领导请高老画一幅“襁褓”图,用心良苦,是希望可以借此激励自己奋发图强,带领家乡人民摆脱贫困。‎ D. 虎山县实现了脱贫,县领导没有主动邀请高老前来,他们是想让老画家不请自来,以便给他一个惊喜。‎ E. 小说最后宴会厅里响起的一片掌声,既有对老画家精湛画艺的赞许,也有对县领导勤政为民的执政作风的褒扬。‎ ‎5. 小说中的老画家高昌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6. 有人说,小说的主人公是老画家高昌,也有人说,小说的主人公是县领导荒薪、魏艾,你认为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CE 5. ①指画技艺高超。他的画作可以作为名贵的礼品相赠,他可以用画作来鞭策和褒扬家乡的官员。②高风亮节,淡薄名利。了解自己家乡的巨变,愿意自费回家乡看看,请家乡的父母官吃饭要自己掏钱。③关心家乡建设。无论家乡贫穷,还是脱贫以后,高老都一如既往地关心家乡的建设,包括救灾,助残等。 ‎ ‎6. (一)主人公是高昌。①高昌的形象贯穿始终,是作者主要刻画的形象。②高昌用自己的作品,见证了家乡的发展、脱贫,突出小说的主题。③他身上体现得艺双馨的美好情怀,是作者歌颂的对象。(二)主人公是荒薪、魏艾。①他们立足本地实际,苦干巧干,带领全县人民摆脱贫困,是作者歌颂的对象。②标题是“虎啸震千山”,是对荒薪、魏艾从政业绩的暗示与褒扬。③他们执政为民,不等不靠,立足本地实际,发展经济,承载着作者对为官者的期望。‎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A项,“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虎山县还是那么贫穷落后,”中“还是”理解错误。B项,“深恶痛绝”理解错误,程度过重。D项,虎山县实现了 脱贫,县领导却没有主动邀请高老前来,“他们是想让老画家不请自来,以便给他一个惊喜。”错误,他们工作太忙,也认为做得还不够好。‎ ‎5. 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中的老画家高昌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中人物的形象特点。人物形象包括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的性格特点。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阅读小说,找到与人物有关的情节。仔细阅读短文,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中可以看出团长是一个画技艺高超、高风亮节、淡薄名利、关心家乡建设的人,结合文段内容具体分析即可。“省城、京城若有掌实权的大人物下来视察,县里没有什么稀罕东西款待,就提早把高昌接来,现场画张指画相赠,既不算是行贿,但画的名贵明摆着的”,“请你画一张画,就挂在县委常委会议室里,让我们一看见画,就脸红,就心跳,就不敢有丝毫松懈。”他的画作可以作为名贵的礼品相赠,他可以用画作来鞭策和褒扬家乡的官员。这表明高老画技高超。“高昌看报看电视,或者打电话找熟人打探消息……”,“高昌扎扎实实参观了四天,走工厂,访园圃,看基地,问农家,虽然有些累,却心花怒放,不是一朵两朵,而是成团成簇。”“我是代表老百姓,谢谢你们。这点钱,我还出得起,早把款付了。”高老在了解自己家乡的巨变,愿意自费回家乡看看,请家乡的父母官吃饭要自己掏钱,表明高老是一个高风亮节,淡薄名利的画家。“高昌只要听说县里有建希望小学、救灾、助残的消息,便会慷慨地寄钱过去。”他关心家乡建设。无论家乡贫穷,还是脱贫以后,高老都一如既往地关心家乡的建设,包括救灾,助残等。本题从画技、淡泊名利、关心家乡建设等角度回答即可。‎ 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 ‎6. ‎ 试题分析:题干是“有人说,小说的主人公是老画家高昌,也有人说,小说的主人公是县领导荒薪、魏艾,你认为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本题是开放式试题,小说的主人公考生可以回答是高昌,也可以回答是县领导荒薪、魏艾。不管主人公是谁,回答理由时都要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的形象、主题的揭示等方面考虑答案。如果回答主人公是高昌,其理由是高昌的形象贯穿始终,见证了家乡的发展、脱贫,他身上体现得艺双馨的美好情怀。如果回答主人公是荒薪、魏艾。理由是他们立足本地实际,苦干巧干,带领全县人民摆脱贫困,他们执政为民,不等不靠,立足本地实际,发展经济,承载着作者对为官者的期望。尤其标题是“虎啸震千山”,是对荒薪、魏艾从政业绩的暗示与褒扬。总之,不管谁是小说的主人公,都是作者歌颂的对象,都为了突出小说的主题。‎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教育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北京市海淀区统计学会联合开展了青年创业者调查。调查显示,受访的创业者年龄主要集中在31~40岁(80.8 % ),他们从最终的全日制学校毕业时多为21~25岁(60%)。在这一群体中,仅有9%选择了在校期间创业或者一毕业就创业,且这些在校创业者多为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历。值得关注的是,接近一半(46.8 %)的创业者在毕业4~9年后才进行首次创业。超过半数(55%)的创业者把创业动机归于发现了适合的商机,比如有好的创业项目或有好的政策机遇,另有22%左右的创业者创业是想自己当老板或想出来闯荡一番。‎ 受访者普遍认为,创业时机的选择很重要,创业前还应有一些相关工作经验,尤其是刚毕业的学生应先就业后创业;对创业者来说,在名校学到的东西也很重要,特别是高学历或理工科的创业者,非常认可专业知识对创业的推动作用;在创业后如果不继续学习,创业者比普通上班族更容易被市场淘汰。‎ ‎(摘编自《光明日报》)‎ 附图:‎ 材料二:‎ 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中国个体私营经济与就业关系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进一步鼓励以及工商注册等领域简政放权力度的加大,全国高校毕业生创办私营企业数量迅速增加,而缺乏启动资金是高校毕业生创业面对的首要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食药监局副局长刘蓉华针对一些学生落入信贷陷阱的现象,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增强大学生的信用意识并普及信贷知识,保护大学生远离非法网络借贷平台。她建议将大学生使用网络金融借贷纳入央行的个人征信系统,从校园开始培养大学生增强诚信意识。‎ ‎ (摘编自中国工商报网《完善信用体系 助力创业创新》)‎ 材料三:‎ 中国青年报: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您认为政策效果会知何?‎ 杨德林(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以休学创业来说,学生在创办、经营企业一段时间后能够再回到学校,我认为这是一大进步,因为它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是对学生创新和创业精神的一种保护。我曾与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合作进行过一项研究,在对多种因素进行控制后发现,能给人们提供更多选择的制度,会使处于其中的人们更愿意去创业,创业效果也会更好。允许休学创业等许多新政策就属于这类性质的制度,肯定能够鼓励一部分人去创业。当然,在具体落实上,会有一个磨合和调整的阶段。‎ ‎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陈博群是安徽师范大学2013级空乘专业的大四学生,他发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鼓励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这令他振奋。他在校期间经历了数次创业。在这个最好的创业时代.陈博群仍面临着很多挑战。大二那年,他创办了服务合肥市大学城师生的送餐网络平台“点小二”,但不久就以失败告终。‎ 陈博群此前的不少创业伙伴在毕业后选择就业。他们发现,自己找工作比同龄人要得心应手,实习期也表现得更好。‎ 这些尚未走出校园的学生已经通过创业获得成长。从报税到企业运营,从和人打交道到发掘市场需求,他们都已在创业期间实践过了。‎ ‎(摘编自新华网《大学生创业,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的调查对象是毕业后创业的大学生,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创业者是主动创业,只有少部分是被动创业。‎ B.‎ ‎ 材料二表明大学生创业往往面临难以筹到启动资金的困境,对此有关部门应完善信用体系,助力大学生创业。‎ C. 对于大学生创业,政府出台很多扶持政策,材料三指出允许休学创业的政策将促使在校大学生争相创业。‎ D. 材料一表明创业时机的选择很重要,材料四报道陈博群创业失败的经历意在提醒大学生创业需谨慎选择时机。‎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A. 在政府工作报告发布后,四家媒体关注到大学生创业的间题,进行了相关报道,表现出较强的时效性。‎ B. 材料一引用北大及专业机构的调查数据,材料二引用国家工商总局的研究报告,显示信息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C. 材料三是访谈节选,针对访问者直截了当的提问,受访者对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效果毫无保留地表明了乐观态度。‎ D.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问题,材料一、二、四关注大学生如何进行创业,而材料三关注的则是政府扶持政策的效果。‎ E. 四则材料都呈现了大学生创业的现实状况,直面大学生的创业困境,同时不回避政策存在的问题,客观性较强。‎ ‎9. 根据上述材料,对想休学创业的大学生,你有什么建议?‎ ‎【答案】7. B 8. AB ‎ ‎9. ①要选择合适的创业时机;②要扎实学好专业知识;③要有信用意识,远离信贷陷阱;④要端正心态,不要害怕失败,在失败中积累经验。‎ ‎【解析】‎ ‎7.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调查对象是毕业后创业的大学生”错误,数据显示调查时象不全是毕业后的大学生;C项,“促使在校大学生争相创业”说过头了;D项,材料四报道陈博群创业失败的经历意在说明“过程比结果重要”。‎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C项,“毫无保留地表明了乐观态度”错误,“当然,在具体落实上,会有一个磨合和调整的阶段”表明被访问者的乐观态度有所保留;D项,“材料一、二、四关注大学生如何进行创业”错误,材料二主要从政府的角度报道,而非关注大学生如何创业;E项,“四则材料都呈现了大学生创业的现实状况”错误,材料三没有呈现大学生创业的现实状况。”‎ ‎9. ‎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中的内容概括要点,然后整合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议,重点注意专家、学者的观点。此题要求针对想休学创业的大学生提出建议,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受访者普遍认为,创业时机的选择很重要,创业前还应有一些相关工作经验,尤其是刚毕业的学生应先就业后创业”“对创业者来说,在名校学到的东西也很重要,特别是高学历或理工科的创业者,非常认可专业知识对创业的推动作用”“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增强大学生的信用意识并普及信贷知识,保护大学生远离非法网络借贷平台”“大二那年,他创办了服务合肥市大学城师生的送餐网络平台‘点小二’,但不久就以失败告终”概括答题要点。‎ 点睛:新闻调查提建议、谈看法的题目一般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不是针对此现象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甚至提出和文章内容不相关或相悖的观点,而是对文中相关的专家的观点的概括和总结。同时注意介绍的一些成功的案例会存在的问题,成功的地方坚持,存在的问题要避免。‎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自是外户不闭。‎ 知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知福州。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B. 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C. 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D. 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 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如“徙明、毫、沧三州”中的“徙”指“调动官职”,“拜中书舍人”中的“拜”指“授予官职”。‎ C. “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 “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曾巩机敏强识,年少有才。数百字的文章,他读完就能脱口成诵;十二岁试着写成《六论》,言辞奇伟,由此声名闻于四方。‎ B. 曾巩治理有方,善抓根本。掌管齐州时,以铲除奸盗作为根本任务,既调动百姓参与,又善待自首的盗贼,于是州内安定。‎ C. 曾巩爱护百姓,不谋私利。朝廷征伐安南时,他事先做好供应军队的准备,不扰民;做福州知州时,他不许官府与民争利。‎ D. 曾巩面对灾情,处理得法。遇荒灾时他估计仓储不足救济,劝富人就近卖粮给灾民;江西大疫,他命县镇、驿站备药待需。‎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2)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答案】10. D 11. D 12. A ‎ ‎13. (1)曾巩则事先(提前)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2)曾巩让僧徒们相互推荐、选择担任主守的人,将推选出来的人记录在册,按照次序补缺。‎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发语词、句末语气词、时间词等),借助句式,借助修辞(对偶、排比、顶针、反复等),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该题中判断动词是关键——“降”“结附”“呼”“慑恐”。‎ 点睛: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如本题的原文标点为: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A.B两项考核“古代职官”,C项考核“风俗礼仪”、D项考核“文史典籍”。D项,《论语》不是“六经”。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合称四书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 ‎12.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A项,名闻四方是不是十二岁时,而是弱冠之时。‎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比如本题的A项,考生就应到文中找到相关内容——第一段的“甫冠,名闻四方”,“冠”是指成年时,然后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即可发现“十二岁”的说法是错误的。‎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先期,事先;区处,分别处理;猝,突然;师,军队。(2)俾,让 ;推择,推荐、选择;识,记录;以次,按照次序。‎ 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读书读几百字,就能脱口背诵。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委婉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抢夺囚禁,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用车载着悬赏所给的金帛跟着他,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世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后辈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任命他为中书舍人。才几个月,他因母丧离职。又过了几个月,曾巩也去世了,终年六十五岁。‎ 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写到后来更加精妙,其文源自“六经”,参考了司马迁和韩愈的文法,当时擅长文词的人,很少有超过他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自溧水道中哭王炎 李白 王家碧瑶树,一树忽先摧。海内故人泣,天涯吊鹤来。‎ 未成霖雨用,先失济川材。一罢广陵散[注],鸣琴更不开。‎ ‎[注]广陵散:中国古代著名的古琴曲,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 ‎14.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诗歌起笔运用起兴手法,写王家都是当世杰出人才,不幸的是王炎却英才早逝。‎ B. 颔联写王炎去世引起的反响,即各地的故友亲朋都纷纷前来吊唁并为哭泣。‎ C. “霖雨”指甘雨,时雨,“济川材”指渡水之木;这里用来指王炎本来可堪大用。‎ D. 尾联写王炎与嵇康一样,死后《广陵散》还会有人再弹,那鸣琴也会重新打开。‎ E. 本诗语言朴素平易、自然而不雕琢,体现了李白诗歌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 ‎15.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概括。‎ ‎【答案】14. AD 15. ①对故友英年早逝的极度惋惜之情。②对故友美好人品和杰出才华的高度赞扬之情。③对他们曾经的友谊的深切缅怀之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A项,并没有运用起兴手法,运用的是比喻手法,用“一树忽先摧”委婉含蓄地写出了友人王炎英年早逝,表达了诗人惋惜悲痛之情。D项,“还会有人再弹,那鸣琴也会重新打开”理解错误,根据“罢”“不开”可知,应是“无人再弹,那鸣琴也不会重新打开”。‎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应当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因此可以逐句考虑诗歌的大意,进而考虑作者的情感。首先题目“自溧水道中哭王炎”中的“哭”字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第二联中的“泣”字与之相呼应,点明了哭泣的原因是好友的英年早逝,第一联和第三联,运用比喻手法,表达心中的悲恸惋惜之情,最后一联则运用典故,表现了二人的深厚友情。‎ 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如本题要抓住直抒胸臆的情感词“哭”和“泣”,分析诗人如此悲伤的原因是什么,再结合诗句所运用的手法,具体分析出表达的情感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这样有助于明己之长,知己之短。‎ ‎(2)《论语.述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孔子对不符合道义的荣华富贵的态度。‎ ‎(3)杜牧《阿房宫赋》结尾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说明因大自然美景召唤而相聚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知人者智 (2). 自知者明 (3). 不义而富且贵 (4). 与我如浮云 (5).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6).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7).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8). 大块假我以文章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知”“智”“浮”“哀”“复”“阳”“烟”“假”,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随着年轻人越来越习惯于在网上购物,一些受到网购冲击濒临倒闭的实体店开始转变经营思路,也涉足网络交易,以期死灰复燃。‎ ‎②在第三届学校春季运动会上,去年夺得一千米长跑冠军的飞人李红亮果然不孚众望,为我们班夺得了本届校运会的第一枚金牌。‎ ‎③意识形态领域也存在着一些消极腐朽的社会思潮和唱衰抹黑中国的负面声音,试图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分庭抗礼。‎ ‎④自从被任命为部门小组长后,他既要做好以前自己负责的工作,又要协调好本部门各项工作使之顺利开展,日理万机,忙得不可开交。‎ ‎⑤这幅画可分为两部分来看,前半幅为山景,峦岫回旋,树木森郁;后半幅为江景,白练平铺,遥峰隐约,笔墨雄秀苍润,力透纸背。‎ ‎⑥然而,当前有人认为,主旋律文艺作品与其他文艺作品存在泾渭分明的差异,二者所宣扬的价值观不尽相同。‎ A. ①③⑥‎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②⑤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热语)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对成语的意思、用法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要了解成语误用的常见类型,如不合语境、褒贬误用、适用对象不对、望文生义等,最后在语境中辨析成语的使用是否恰当,是否存在上述问题。“死灰复燃”比喻已经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多指坏事)。此处褒贬不当。②“不孚众望”指不能让人信服,此处应用“不负众望”,③“分庭抗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④“日理万机”形容工作勤奋至极,原指帝皇每天处理纷繁的政务,现多用以形容工作繁重。通常用于党和国家领导人,不能用于普通人。⑤“力透纸背”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指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⑥“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纪委监察部网站案例配点评这一通报形式传递了这样的信号:通报本身不是问题的终结,更不是反“四风”的目的,而是通过点评遏制“四风”治本之策。‎ B.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5年来,我们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C.‎ ‎ 2018年初,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来自孟加拉湾地区非常强盛的暖湿气流自西南方向进入中国,与北方南下的弱冷空气在多地交汇而形成的。‎ D. 落实联合国发展峰会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各国应秉持共享、共建、共商的原则,携手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此类考查句子语病的题目,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句子成分在搭配,句式杂糅等方面的错误,要仔细琢磨,推敲。A项,成分残缺,最后一个分句缺少中心谓语,应在“遏制”前加上“找准(或到)”之类的动词。C项,句式杂糅,“原因主要是”与“由于……而形成”杂糅,删去其中一个即可。D项,语序不当或不合逻辑,“共享、共建、共商”应该改为“共商、共建、共享”。‎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小明对我说:这点小事不足挂齿,以后如果有什么问题尽管来请教我就是了。‎ B. 这期社刊收录了我们文学社社员大作近160篇,是我们社员一年的最大收获。‎ C. 假期我来到离我家最近的小伟家,“喲,寒舍还挺时尚的啊”,我对小伟说。‎ D. 小王把自己刚出的新书送给他大学上铺同学小李,并在扉页上写“仁兄惠存”。‎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要注意说话的对象和场合,同时还要注意谦辞敬辞的使用。A项,“请教”是敬辞,用于对方不用于自己;B项,“大作”是敬辞,称别人的作品,说我们文学社社员的作品是“大作”有自诩之嫌;C项,“寒舍”是谦辞,称自己家,别人家应为“府上”。D项,“惠存”是敬辞,意思是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此外运用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属于常规题型,考向明确,难度适中。从高考来看,语言得体类命题往往着眼于:①依据语境,用语准确句式恰当;②看准对象,用语讲究分寸;③适应场合,巧妙用语;④把握语体。如本题中三处不得体的词语“请教”“大作”“寒舍”都涉及到了谦敬失当,也就是不看对象,失了分寸。因此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并能够正确使用生活中常见的谦敬词语,解答时一定要考虑交际场合、对象和目的。‎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的儒者将孔子看成圣人,把孟子看成亚圣。历代帝王几乎都将孔子视为无可挑剔的圣人,但对孟子,总觉得味道有点儿别致。既然如此①___________?这也许因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孟子的性善论,一是他的民本思想。这里说孟子主张性善论,②________。孟子认为人性本是善的,因了后来的不良教育及社会熏染而变坏了;荀子认为人性本是恶的,但通过教育和觉悟可以走向善。③________ ,‎ ‎ 其价值取向也都是让人培养和保持善和美,但切入点不同。‎ ‎【答案】 (1). 何不索性将孟子排除在圣贤之外呢?(为什么还要重视他呢?); (2). 是和荀子的“人性本恶”相对而言的; (3). 两人都是从人性出发的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补写题,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 下面诗句分别描写了一年四季的景物,请在横线上填上描写春夏秋冬景色句子的序号。‎ ‎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②忽见陌头柳杨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③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④寒蝉聒梧桐,日夕长悲鸣。‎ 春_________夏___________秋__________冬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 (2). ① (3). ④ (4). ③‎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第一句主要描写“荷花”盛开的景象,在我国,荷花一般在六月开放,故描写的是夏天的景象;第二句由“柳杨色”可知,描写的是春天“杨柳吐绿”的景象;第三句中“百丈冰”则描写出了寒冬腊月的典型景象;第四句中的“寒蝉”意象是指在秋风中凄切悲鸣的秋蝉,故为秋天的景象。‎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教师来到学校,他就会交给那位教师一封信,信中写道:“亲爱的老师,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该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只有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为有人性的人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 作为一名学生,你认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到什么呢?‎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尊重生命 生命又像一颗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 每个人自呱呱坠地便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生命,便获得了一次在世间享受生活的机会。生命,一个多美好而脆弱的名词,对于我们,都要好好地珍惜,尊重自己的生命。‎ 司马迁忍受宫刑,身体的残疾并未消磨他的意志,对于生命的许诺,他没有放弃,没有让他的生命从此委靡,而是以一部《史记》著就了千古绝唱,彰显了他对生命的诺言。‎ 当今社会之中,身残志坚更显示着一位残疾英雄的气概。《我是谢坤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本著作,而它的作者更令人敬佩不已。一次触电事故让他失去了双臂和一条腿,成为了一个“炭人”。如此遭遇在大家的眼里活着便是生不如死。而他却用自己的嘴练出一“嘴”好画。他值得人们尊敬,是因为他尊重了自己的生命。‎ 海伦·凯勒更是大家从小便听说的一位女英雄。她双眼失明,我曾试着想象那样的生活会是怎样,却不敢相信。然而海伦却在那种条件下生活了一生,但不是痛苦,而是满足和快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曾震惊世界。有人怀疑过这是不是真的,但在证实后,有的只是佩服。因为她正在诠释着:尊重生命。‎ 然而尊重生命不仅体现在对生命的珍爱,更体现在当危难时刻,英勇无畏的抉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句彰显文天祥不畏强权,强烈的爱国心。他没有让生命在苟且偷安中贬低,而是在英勇的牺牲中尊重了生命!相比之下令人唾弃,遗臭万年的秦桧,和坤却在贪生怕死,爱财如命之中让生命变得毫无价值。‎ ‎“民为贵,社稷次,君为轻”,在孟子眼里社稷江山、君主圣上都比不上民众重要。而如今在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后,国家为死难者降半旗致哀,设立国家哀悼日,正是敬畏生命的体现,表现了对普通民众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伦理即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努力向上,让生命发出华光异彩。‎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材料作文,结合题干要求“你认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到什么呢”,参考立意:①我们要学会基本人格、基本道德、基本情感的养成。②学会尊重生命的存在,知晓生命的不可重复性。人不应无端地剥夺生命,即使是非常低级的生命。③对人的尊重,对宇宙的敬畏,成长为有人性的人。④做人是一切技能的前提条件和根本。‎ 点睛:写材料作文时,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学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分析类似的材料时,学生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一切非人的东西都要联想到人。‎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