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3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34)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现代文阅读 作业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生态美学 蔡 毅 ‎“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而人们常爱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好的、和谐的、生机勃勃的事物均可用“生态”来修饰。所谓“生态美学”,其实就是一门生态学和美学相结合而形成的新 的调查结果显示,81.1%的受访者表示周围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严重,91.4%的受访者发现很多幼儿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有“抢跑”的心理。‎ 所谓的“抢跑”优势,其实并不存在。从孩子发育与成长的规律而言,有些知识不需要过早学,“抢跑”不仅没用,还会影响其他能力的发展。如过早识字可能影响孩子想象力的发展,过早学习知识可能影响孩子右脑的发育,而左右脑平衡发育才能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谁都知道,为何家长们还会对这种超前培训趋之若鹜呢?‎ ‎“像公立幼儿园什么都不教,学得简单,那之后上小学怎么办。有些重点小学是要提前面试的,面试都很难。”一位妈妈的无奈之语,道出了众多家长的心声。彻底解决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有赖于科学教育理念的回归、幼儿园师资水平的提升以及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评价体系,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 ‎(摘编自胡欣红《幼儿园“小学化”,拔苗助长要不得》,《燕赵都市报》2018年9月8日)‎ 材料三:‎ 幼儿园“小学化”会产生什么影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0.5%的受访者认为幼儿园“小学化”违背孩子成长和教育规律,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51.8%的受访者认为这会限制幼儿想象力,影响其全面发展,50.1%的受访者认为这会扼杀幼儿的学习兴趣,可能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47.5%的受访者认为这会让孩子无法享受童真时光,抹杀幼儿天性,40.4%的受访者认为这会让家长攀比、“抢跑”的心理愈演愈烈,26.6%的受访者认为这会造成幼儿入小学时成绩相差悬殊,不便开展教学,16.4%的受访者认为这会导致不合规、不合法的学前教育机构的泛滥。‎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近年来“三年级现象”不断引起关注。该现象是指,在幼儿园阶段学了一些小学知识、进小学时测试分数很高的孩子,到三年级成绩开始下滑;而另外一部分在幼儿园游戏玩得很充分、各方面发展很充分的孩子,到了三年级,成绩开始超过一年级时表现更亮眼的孩子。‎ ‎(摘编自杜园春 顾凌文《幼儿园“小学化”会带来什么》,《中国青年报》2018年8月23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很多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在起跑线处落后,提早对孩子进行“小学化”教育,这实际上违背了儿童的成长规律,容易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B.幼儿园“小学化”其实危害非常多,限制幼儿想象力,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孩子全面发展,扼杀孩子的兴趣等,但很多家长只看到眼前。‎ C.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严格落实小学“零起点”教学,让幼儿拥有健康快乐发展的环境。‎ D.幼儿园“小学化”不是好事,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学习一些小学知识的孩子,进入小学后考试成绩都很好,但是升入三年级以后成绩就会开始下滑。‎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与选项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D项,“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学习一些小学知识的孩子,进入小学后考试成绩都很好”错误,材料三对“三年级现象”进行分析时,说的是“在幼儿园阶段学了一些小学知识、进小学时测试分数很高的孩子,到三年级成绩开始下滑”,并不是所有孩子“成绩都很好”。故选D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周围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严重,九成以上的幼儿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有“抢跑”的心理。‎ B.孩子的发育和成长是有规律的,如果不按规律办事,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出现“抢跑”现象,可能会影响孩子其他能力的发展,比如过早让孩子识字,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想象力发展。‎ C.对于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很多家长表示无奈,因为有些重点小学提前面试时,试题很难,如果在幼儿园不学一些小学的知识,很难过关。‎ D.幼儿园“小学化”的现象普遍,已经引起相关门的重视,同时很多人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这说明这一现象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出来,治理这一现象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题目,采用的是选择题形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把选项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做出判断。A项,“九成以上的幼儿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有‘抢跑’的心理”错误。材料二中说“91.4%的受访者发现很多幼儿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有‘抢跑’的心理”,并不是“九成以上的”家长在教育方面有“抢跑”心理。故选A项。‎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好的诗词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写诗填词就是借助于观察、联想和想象形成表象、意象,进而把意象组成意境,创造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的过程。其中观察、联想和想象属于思维过程,表象、意象、意境则是思维的对象和产物。写出的诗词又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句子、篇章。‎ 关于表象、意象、意境的区别和联系,可以通过郑板桥的一段话来加以粗略说明。“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这是对绘画过程的概括,也可以说是对形象思维过程的概括。这里的“眼中之竹”就是“表象”,“胸中之竹”就是“意象”,“手中之竹”则是组织意象、形成“意境”、构成作品的过程。‎ ‎“表象”是指感知过的事物留在头脑中的形象,是人们通过感知活动获得的关于事物的表面形象(包括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声音、气味、软硬等特征,也就是我国古人称之为“象”的东西),它形成于感觉知觉过程中,保存在大脑里。表象虽然也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但基本上还是对客观事物外在形象的摹写,可以说是事物的客观形象。‎ 意象是指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形象。意象是经作者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它已不单是事物的客观形象,而是蕴含着主体思想情感的形象。譬如,郑板桥胸中之竹,已不是一般竹子的形象,而是一种坚强挺拔、不畏风雨严寒、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形象。当竹子的形象被赋予这样品格的时候,它已变成了一种意象。类似的,老虎的形象成为力量、勇猛的象征,松树的形象代表着长寿或坚强,鸟的形象代表着吉祥、忠贞、爱情,如此等等。简言之,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意”是作为主体的人所体验的或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包括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情感体验、思想感悟以及审美感受,简单地说就是作者以及读者的“情”“理”“美”。“象”是作品描述的物或事,准确地说是事物的形象,是寄予着、表达着作者的“情”“理”“美”又能引发读者“情”“理”“美”的形象。“意”是主体,“象”是载体。美为什么也是意象的重要内涵呢?意象中之所以有美,一方面是因为美感也是一种主观情感,另一方面还因为意象属于艺术所特有的范畴。艺术作品总要通过意象来体现作者的主观世界,而艺术是绝对离不开美的。不美的作品不能称之为艺术品。哪怕是揭露丑恶的作品,其表现形式也应是美的,也能使人获得美的感受。诗歌是一种艺术,诗歌也体现着美,体现着人的美感。诗歌的美,既体现在它的形式上、节奏上,更体现在它的意象和意境中。‎ 意象可分为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自然意象以自然景物为象,包括日月山川、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雨阴晴等。社会意象以社会现象为象,包括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人物和人类生活景象,以及作为人类社会生活曲折反映的神仙鬼怪的景象等。诗歌中的意象是使用语言来表现的。这种语言不同于一般性的语言,可称之为意象性的语言。意象性语言是一种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象征性、拟喻性的语言。诗歌中,明月、江水、青松、翠竹、晚照、晴空、来鸿、去燕、宿鸟、鸣虫、三尺剑、六钧弓、清暑殿、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等,都是意象性的语言,也可说是意象。在这里,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意象是语言的内涵。‎ 诗人写诗,常运用意象性的语言,构建某种意境,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凫雁满回塘”等都是意象,尤其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把六种形象性的词语(鸡声、茅店、月、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并列在一起,这些词语描述的形象,已不再只是事物的客观物象,而是融入了作者凄凉悲怆体验的意象了。诗人正是利用这些意象的组合,构成一种“道路辛苦、羁旅愁思”的意境。‎ ‎(选自张得良《诗得意象自生光——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浅谈》,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意象是指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形象”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诗就是借助于观察、联想和想象形成表象、意象,进而把意象组成意境,创造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B.郑板桥的“眼中之竹”就是“表象”,“胸中之竹”就是“意象”,“手中之竹”则是组织意象、形成“意境”、构成作品的过程。‎ C.意象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但它本质上还是事物的客观形象,具有客观性。‎ D.诗歌中的意象是用语言来表现的。在诗歌中,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意象是语言的内涵。意象性的语言能够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做题时,要认真审读题干,根据题干要求,将选项逐条进行研读核对。要细心核对选项的意思是否在所考句子关涉的意义范围之内,是否与所考句子的意义指向相吻合,是否与原文的内涵一致。经过比对,我们可以判定C项中“它本质上还是事物的客观形象,具有客观性”错,原文的表述为“它已不单是事物的客观形象,而是蕴含着主体思想情感的形象”。‎ ‎(2)作者在文中说“哪怕是揭露丑恶的作品,其表现形式也应是美的,也能使人获得美的感受”,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请举例加以说明。‎ ‎【答案】揭露丑恶的作品,也要找到一种好的美的表现形式,也要追求艺术性。一部作品如果缺少艺术的美感,那么就不能使人获得美感,也就不能感染人、鼓舞人。例如,闻一多的《死水》,其主题是揭露黑暗,鞭挞丑恶,但该诗歌富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并且成为新格律诗的典范。‎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这道题时,要先找到这句话所在的位置。通读原文可以发现,这句话在原文第4段的最后部分,所以对第4段的内容要重点关注。这句话是总括句,所以答题区间应该在上文。而上文中有“艺术作品总要通过意象来体现作者的主观世界,而艺术是绝对离不开美的”,分析这句话的内涵就可以回答问题了。因为揭露丑恶的作品也是艺术作品,而艺术作品都是离不开美的。如果没有美的表现形式,就不可能使人获得美感,也就不可能有鼓舞人心的力量。关于作品的举例,不难想到《死水》《恶之花》等作品。‎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电影善用技术更须关注心灵 完整地再现现实世界原貌一直都是电影的努力方向。技术的进步使电影再现和重构现实中存在的事物成为可能,让电影制作似乎变得“无所不能”,极大地推动了电影创作者的热情,创作出一部又一部“色香味俱全”的大片,带动了电影产业的繁荣。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依然凭借其唯美的画面、精致的构架以及奇妙的历险故事,创造了全球票房新高,再一次证明了技术在电影产业中的力量。‎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尽管有一些成功运用数字技术夺得高票房、好口碑的案例,但近年来电影生产者们对数字技术的过分倚重,使得电影越来越忽视内容的重要性,盲目追求视听的奇观性和猎奇性。电影题材也越来越脱离大众的现实体验,过分追求给受众带来强大的视听冲击力,强调表层影像和画面唯美,而缺少了深沉的人文关怀、深刻的现实关照和高远的理想情怀。好莱坞影片《星球大战》《星球大战前传》中虽缔造了许多奇观,但终究无法打动观众的内心。‎ 实践证明,技术的进步固然重要,但是电影的根本仍然在其内容的创作,在于如何利用情节、语言、人物等电影元素,让观众产生生理上的视听愉悦和心理上的情感疏泄。观众对电影等艺术作品的需求,不仅仅是寻找一种视觉上的刺激,更多是寻找一种虚拟与现实的契合,寻找在现实中常常被忽略或者被遗忘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缺少深刻的文化内涵,空有华丽的镜头和天马行空的想象,电影便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长此以往,不仅严重削弱创作者的思想力和创作力,而且终将令观众失去对电影产业的期待,远离电影院。‎ 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深刻变革时期,经历着与西方国家迥异的社会变革和文化体验,人们在寻找人生定位的过程中,期待一种有效的“指引”。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大潮中,中国电影应立足国情,深入挖掘和宣扬观众普遍关心的主题,深度关注和聆听观众对于电影作品的期待,在不断提高影片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基础上,合理、有效地运用技术力量,让中国电影在数字时代飞得更高。‎ ‎(原文有删改)‎ 联系全文,下列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句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尽管有一些成功运用数字技术夺得高票房、好口碑的案例,但近年来电影生产者们对数字技术的过分倚重,使得电影越来越忽视内容的重要性。‎ B.近年来电影生产者们盲目追求视听的奇观性和猎奇性,电影题材也越来越脱离大众的现实体验,过分追求给受众带来强大的视听冲击力。‎ C.技术的进步使电影再现和重构现实中存在的事物成为可能,创作出一部又一部“色香味俱全”的大片。‎ D.过分强调表层影像和画面唯美,而缺少了深沉的人文关怀、深刻的现实关照和高远的理想情怀的电影,终究无法打动观众的内心。‎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B项,答题区间为原文第2自然段。此项只解说了过分倚重技术导致电影创作题材脱离大众,因而只体现了“败也萧何”的一面,所以不准确。C项,答题区间为原文第1自然段。此项只解说了技术进步给电影事业带来的繁荣,只体现了“成也萧何”的一面,所以不准确。D项,答题区间为原文第2自然段。该项解说了过分追求视听刺激,导致影片在人文关怀和现实关照等方面的缺失,只解说了“败也萧何”的一面,所以不准确。而A项,则是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全面解说。‎ ‎4.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毫无疑问,《山河故人》不是一部晦涩的艺术片,而是一部大多数人都能看懂的情感电影。导演贾樟柯并没有像以往那样一味客观地展现中国社会的尴尬和悲怆,而是在片中寄予了时代感。‎ 影片选取了1999年、2014年、2025年三个时间点,讲述晋生、涛、梁子等人,或因为感情,或为了生活,彼此由相聚到最终离别的故事。影片以人物的离合为主线,片中“离别”的场景随处可见,无论是好友为争夺爱人反目、夫妻因感情失和而离异,还是年迈的老父突然因病逝世、亲生骨肉远走他乡,小人物的悲欢离合都被逐渐放大,引发观众共鸣。“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这句印在电影《山河故人》宣传海报上的台词,将影片中所有突兀的欢聚与离别凝聚起来,展现在观众眼前。影片中的情感动人心弦,让众多观影者开始反思自己与父母和家庭的关系:“越是关系亲近的人越容易彼此伤害,比如父母、爱人”,“离开了‘山河’的人,不知是否也会与‘故人’越来越远”,“每个人都要有一把回家的钥匙”……除了关注小人物的故事,对这三个时间点的生活状态描绘,也暗含着对中国社会过去、当下、未来的对比、想象及思考。‎ ‎《山河故人》是一部完全着重表现内在情感的电影。拍的也是贾樟柯一直迷恋并坚守的主题——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动带给人的生存危机和情感困惑。贾樟柯通过结构、剪辑和视觉语言的探索,用了大量时空留白和抒情特写长镜头来丰富人物的个性。‎ ‎(取材于陈彦蓉《山河故人,岁月呼啸而珍重在心》)‎ 材料二 北青艺评:我看完影片后最突出的感受就是有种挥之不去的“乡愁”。从早期的“故乡三部曲”到《世界》《三峡好人》《海上传奇》,“乡愁”可以说是您电影一以贯之的主题。《山河故人》的创作初衷也是有意追求“乡愁”的表达吗?‎ 贾樟柯:拍摄《山河故人》一开始捕捉到的是漂泊,是移动。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漂泊者,最初在汾阳这个县城,然后喜欢上电影,开始进入到大城市学习工作。这种背井离乡寻找生活可能性的命运是具有普遍性的。最近这两年,移民的情况又特别多,我身边很多朋友都移民出国了。所以漂泊感是萦绕在我的创作初衷里面的。我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漂泊感?是因为我们都有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我觉得这个故事应该从故乡讲起,这样就把故事的开端放在20世纪90年代的山西。‎ 北青艺评:和您的上一部电影《天注定》相比,《山河故人》的风格截然不同,一个是尖锐地描写个体的生存困境,一个是温情地表现个体的情感状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创作变化?‎ 贾樟柯:我觉得写感情的时候很难不温情。不过情感之间的暴力性在《山河故人》里还是存在的。比如影片中涛和儿子的感情,他们之间有一种互相冷战、抵触、折磨的关系,这种感情关系里面不顺畅的东西也延续到了未来。在现在这个社会,打一个电话、买一张飞机票是多容易的事情,但两人处于情感冷战里,谁先去迈出这一步,反而是很难很难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一部挺冷的电影。‎ 北青艺评:《山河故人》中出现了汾阳话、上海话、普通话、英语等各色语言,可见影片非常注重表达语言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联。您为何如此强调语言问题?‎ 贾樟柯:这两年方言的没落是让我挺吃惊的事情。我现在回太原,遇到好多年轻人都不会讲太原话。方言其实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表达。例如我老家山西汾阳的方言称“走路”为“簸颠”,“扔”叫“搏力”,多形象呀,这里面酝酿了更细腻的情感色彩和含义。但最近这两年方言的消失非常快。另外,我到国外的移民家庭做资料收集的时候,发现很多孩子讲中文张不开嘴。这个问题今天也许还没有那么突出和明显,但绝对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 北青艺评:影片里的怀旧情绪似乎契合了当下中国弥漫的“集体怀旧”的社会情绪。现在像《同桌的你》《港囧》等电影中怀旧叙事大行其道,您怎么看这种怀旧风潮?‎ 贾樟柯:我有时和朋友开玩笑,说等我老了写回忆录,分上半部和下半部,上半部叫“互联网之前”,下半部叫“互联网之后”。互联网之后,传统的生活方法形态确实改变得很厉害,它消解了我们情感相处的方式,比如思念带来的想象。我小时候觉得思念这个东西是很浓烈的,你只要隔了50公里,真是就像千山万水,只能通过写信交流了。而现在,交流的简单化却让人的情感反而淡了许多。‎ 北青艺评:所以说《山河故人》根本上表现了互联网和科技时代个体的孤独感以及个体之间的情感疏离。‎ 贾樟柯:是的。我自己开始有这种感觉是坐车行走在高速公路上的时候。从高速公路上看村庄和城市,好像一切都冷下来了。《小武》表现的那个年代,人和人之间充满抱怨、矛盾,但是人际关系是热的。可21世纪以后,你会发现人与人之间逐渐有一种疏离。这种感受是从那时候开始的,这几年互联网全面渗透之后,感触就更深了。‎ ‎(取材于《北青艺评》对贾樟柯的采访)‎ 材料三 ‎《山河故人》肯定是贾樟柯最有野心的电影,他几乎是用更大的投资、更完美的技术、更新鲜的影像语言重拍了自己的成名作《站台》,并试图囊括当代中国过去、现在到未来的所有情感。‎ 从《三峡好人》开始,贾樟柯就变成了两个贾樟柯,一个是外国媒体还大喊“Bravo”(精彩)的贾樟柯,一个是被国内媒体指责太过迎合西方人胃口,并且已经才华逝去的贾樟柯。这一次,这种分裂注定更为明显。‎ 一直以来,贾樟柯最善于捕捉并且描述当代中国,从《站台》走出来以后,这似乎就是贾樟柯每一部电影乐此不疲要干的事情。可是在《山河故人》中,我们却“只见山河,未见故人”。‎ 或许迷失是种必然,因为谁有能力描述这个被现代化裹挟前进的瞬息变化的中国?谁能说得清,这个国家13亿人当下的爱恨是什么,更遑论未来?‎ 时代跑得太快,我们没赶上,贾樟柯也没赶上。‎ 于是在这个中国电影的光辉盛世里,贾樟柯在自己的电影中,把自己弄丢了。‎ 用电影拍摄一个当代中国的现实寓言当然没有问题,可是当电影里的一切都沦为符号与棋子,都在为这个寓言服务,甚至被寓言的寓意所摆布时,这个寓言就是荒诞的,那么电影当然也是站不住脚的。‎ 我们能够理解贾樟柯为什么拍这部电影,他自己说得很明白:“社会发展已经那么快了,我们在匆匆赶路的时候,不应该忽视了生活中最基础的情感。”‎ 可是当他试图用三种不同的画幅展示1999年、2014年和2025年时,创作野心和形式感却盖过了一切,以致于电影人物更加符号化、映射的社会议题更多、故事的连续性更强,可是比起同样是讲述县城小人物志的电影《站台》,《山河故人》却失去了原本的穿透力。‎ ‎(取材于非罗《别了山河,哪有故人》)‎ ‎(1)文中画线的句子“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一部挺冷的电影”,“这个角度”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山河故人》中表现了情感之间的暴力性。‎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概括整合。解答本题时,从材料二中的第4段中“不过情感之间的暴力性在《山河故人》里还是存在的。比如影片中涛和儿子的感情,他们之间有一种互相冷战、抵触、折磨的关系,这种感情关系里面不顺畅的东西也延续到了未来。在现在这个社会,打一个电话、买一张飞机票是多容易的事情,但两人处于情感冷战里,谁先去迈出这一步,反而是很难很难的”可分析出,“这个角度”指的是“情感暴力性”。‎ ‎(2)贾樟柯说“方言其实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表达”。请结合“材料二”中所举的例子,并另举一个你知道的方言例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方言往往更形象,包含了更细腻的情感色彩和含义。例如,山西汾阳方言称“走路”为“簸颠”,形象地表现出走路时上下起伏的样子(或“称‘扔’为‘搏力’,形象地表现出扔东西时需要用力的样子”)。‎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分析“方言其实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表达”,材料二的第6段所举例子:山西汾阳方言称“走路”为“簸颠”,形象地表现出走路时上下起伏的样子;“称‘扔’为‘搏力’,形象地表现出扔东西时需要用力的样子”,从中可知方言的独特和形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