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2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4单元综合测试:第四单元 古代人物传记 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测试四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人们习惯称农历过年的那个一月为“正月”,这是为什么?一种 说法认为“正岁之首月”,表示农历新年第一个月的意思。另一种说 法认为“正”的本意蕴含着“正统”的意思。在古代,每年以哪一个 月当第一个月,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的。不同王朝更改了月 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后的第一个月叫作“正月”。在帝王看来,既然 他们占据了天下,居了正位,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也得跟着他们 “正”过来。还有一种说法是因秦始皇姓嬴名政,他嫌“正”字的读 音同他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正(征)月”, 一直沿用至今。 《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孟春之月,招摇(即北斗星柄)指寅”。 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 建,亦称月建。这是说一年的第一个月开始的时候斗柄指在寅位上, 此月即为建寅之月,即正月。正月名谓的出现甚早。《诗经·小雅》有 《正月》的诗篇:“正月繁霜,我心忧伤。”史传夏商周至秦汉各朝, 正月的月份次序,各有一定的更改。战国秦汉年间对此尚有所谓“三 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 正朔。司马迁《史记·历书》还有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 月,周正以十一月。” 然而,诚如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言“这并不可信”。如秦始皇统 一中国后,改建亥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汉沿秦制,汉武帝时改用“太 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以后约两千年间,除王莽、唐武后等一 度改为殷正、周正外,大多沿用夏正。由此可见,历史上大多王朝似 乎没想到将正月和改朔“正统”绑在一起。而自汉以降,历史上那么 多朝代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这恐怕也就是正月通常被人们视为岁首 的原因。 清黄生《字诂·正》中认为:“世传秦始皇讳政,故民间呼正月 之正作征音,此说非也……古者因斗柄所指之方,以其月为岁首,盖 准此以为标的,故曰正,犹言斗柄所指之月耳。”由于斗建为确定月 份的标准,故斗建也称为正。唐王冰注“正,斗建也”,即为此意。 另外,黄生也认为,正月之正本来就有平声的读法,并非由于避秦始 皇的讳而改读平声。正月写作“征月”,可知正月之正早在秦始皇之 前就读平声。 如何准确解读“正月”呢?“正”在这里是“以此为正”的准 则、标志。如此,“正月”即为一年刚开始时,年内所确立的标志性 月份的意思。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人们就要借“时新”而除旧布新, 以新的标准、新的气象塑造人生,由此而形成一系列新年前夕和正月 风俗。正月实施除旧立新的方式,见证于文献的是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 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摘编自陈勤建《传统年节的文化密码》) 1 . 下 列 关 于 原 文 内 容 的 理 解 和 分 析 ,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3 分)( C ) A.商朝、周朝、秦朝分别把 11 月、12 月、10 月算作每年的第 一个月,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恢复夏朝的月份排列法。 B.正月通常被人们称为岁首,这是因为从汉朝以后的约两千年 的时间里,采用的是太初历,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 C.如今我们习惯称农历一月为“正月”,但在我国的古代时期, 这并不是固定的,历史上有好几个朝代,正月不是一月。 D.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吕氏春秋·季冬纪》,“除 夕”就是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 解析:A 项,“商朝、周朝、秦朝分别把 11 月、12 月、10 月算 作每年的第一个月”不正确。由原文“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 周正以十一月”可知,商朝是 12 月,周朝是 11 月。B 项,扩大范 围。原文为“汉武帝时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以后约 两千年间,除王莽、唐武后等一度改为殷正、周正外,大多沿用夏正”。 D 项,“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吕氏春秋·季冬纪》”不 正确。《吕氏春秋·季冬纪》只是记载了有关“除夕”的活动,但并没 有说这本书是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B ) A.第一段列出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三种原因:“岁之首 月”,朝代更换后的第一个月,为避秦始皇的讳。 B.第二段引用“三正论”和《诗经》《史记》的记载,是为了 论证夏历、殷历和周历所定的正月的时间各不一样。 C.第四段多次引用黄生的观点,呼应第一段,有的放矢,否定 了“正月之正”是因为避秦始皇的讳这一说法。 D.文章提出议论的话题后,分析了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 真正原因,进而准确解读了“正月”的文化内涵。 解析:“是为了论证夏历、殷历和周历所定的正月的时间各不一 样”不正确。引用《诗经》的记载是为了论证“正月名谓的出现甚 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 A.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确定季节,如正月指寅, 为建寅之月,二月指卯,为建卯之月。 B.“正月”之“正”为“准则、标志”之意,古时人们就会在 这个标志性月份里除旧布新,以新的标准来塑造人生。 C.“农历”又称“夏历”,是因为它产生于夏朝,且自汉武帝 重新使用夏历后,除个别朝代外大多沿用夏正。 D.“斗建为确定月份的标准,故斗建也称为正。”正月之正本 来就有平声的读法,作者据此推出“正月之正”并非由于避秦始皇的 讳而改读平声的。 解析:不是作者据此推出的观点,应是黄生推出的观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任何一门艺术的道理都包含在作品表达中,因此长期大 量欣赏优秀艺术作品,永远都是“慢”这门艺术最佳的途径。戏曲的 道理也不例外。在戏曲风行的千百年里,无数目不识丁的农民扶老携 幼在乡村戏台下津津有味地欣赏,从来没有生发过“不懂”戏曲的感 慨。戏曲之所以曾经拥有广泛的受众,就是由于这些观众有长期欣赏 戏曲的经验积累:他们既熟悉戏曲演绎的故事,亦熟悉戏曲叙事方式 和舞台表演手段,所以才能与舞台上戏剧人物的喜怒哀乐产生共鸣, 才能为生旦净丑的唱念做打鼓掌喝彩。 当前我们面临的窘境是曾经妇孺能解的戏曲,今天连大学生都慨 叹“不懂”。这是因为戏曲生存语境变了,现代人在成长过程中很少 欣赏戏曲,更难以通过优秀戏曲的长期熏陶形成审美经验。更重要的 原因是,现代社会公共教育建构了有异于传统的知识谱系,其中几乎 没有戏曲独特的文本、音乐和表演形态的身影,戏曲历史叙事和伦理 取向也有异于现有谱系,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现代观众和戏曲的隔 膜。 (摘编自傅谨《如何让更多人“看懂”“听懂”戏曲》, 《人民日报》2019 年 7 月 19 日) 材料二:一位当代戏曲剧作家指出:“不少剧目在舞台上倡导的 东西,正是观众厌恶的东西;而它所反对的,又恰恰是人们所喜爱 的。”不过,尽管内容和观念陈旧,但是中国戏曲的表现手段有着独 特的魅力,令世界各国艺术家们青睐。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提出 的“间离效果”的艺术方法就深受中国戏曲表演的启发。法国前卫戏 剧理论家阿尔托极力推崇东方剧场,说它是一种演员的剧场,而西方 剧场则完全忽略了演员身体的动作,一味强调语言对白就是一切,致 使作为视觉艺术的戏剧竟然无从发挥形象之美。 把莎士比亚戏剧移植到中国戏曲中,使两者形成了优势互补。戏 曲中自由的舞台时空可以表现莎剧中广阔的宇宙,唱、念、做、打的 综合表演可以表现莎剧中各种人物和激情;而莎剧中普遍的人性和复 杂的人物心理则可以在戏曲的虚拟传神、简繁有致的形式中得以凸现 和延展、夸张和强化、发扬和光大。莎士比亚戏剧在这种结合中获得 了新的生命和意义,戏曲也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形式,在与西 方戏剧文化的对话中更新陈旧的观念。 (摘编自张德明主编《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 材料三:在戏曲现代戏创作中,现代社会迅速变化的生活节奏和 碎片化的生活内容,让程式语汇赖以生存生长的高度稳定性、可辨识 性遭遇了难以破解的难题。怎么办?张曼君选择了打破程式、回到歌 舞。“在我的创作实践中,也一直试图借此建立起自己的表达线路图, 进而拓展表演艺术空间,促进产生新的时空可能性、新的美学思维形 态。”从赣南采茶戏《十二月等郎》中的“二胡舞”到评剧《红高粱》 中的“抬轿舞”、秦腔 《狗儿爷涅槃》中的“板凳舞”等,张曼君 对戏曲现代戏的艺术处理,已然不是上场拿范、台口亮相的样式,而 大量运用了现代歌舞形式和意象符号。戏曲理论家和德称之为“三民 主义”(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习俗),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戏 曲理论家周育德称之为“无动不舞”,生动概括了她的导演特色。 (摘编自郑荣健《“张曼君现象”对戏曲现代实践的启发》, 《中国艺术报》2019 年 1 月 28 日) 4 . 下 列 不 属 于 现 代 人 “ 不 懂 ” 戏 曲 的 原 因 的 一 项 是 (3 分)( D ) A.现代人在成长过程中很少欣赏戏曲,缺乏戏曲审美经验。 B.现代社会公共教育几乎没有构建与戏曲相关的知识谱系。 C.戏曲的历史叙事和伦理取向与现代人的观念有所不同。 D.曾经妇孺能解的戏曲与当代观众的隔膜在进一步加剧。 解析:“戏曲与当代观众的隔膜在进一步加剧”不是现代人不懂 戏曲的原因,而是结果。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 A.以前,无数农民虽目不识丁却能津津有味地欣赏戏曲,是由 于他们熟悉戏曲演绎的故事、戏曲叙事方式和舞台表演手段。 B.中国戏曲陈旧的内容和观念,并不能遮掩其表现手段的独特 魅力,这种手段受到世界各国艺术家们的青睐,甚至被借鉴。 C.由于西方戏剧艺术方法的缺陷,莎士比亚戏剧中普遍的人性 和复杂的人物心理很难得到表现,借鉴中国戏曲,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D.针对戏曲现代戏创作中遭遇的难以破解的难题,张曼君在创 作中找到了自己的办法,受到了相关专家的高度评价。 解析:“很难得到表现”说法过于绝对。 6.中国戏曲应该进行怎样的改革?请结合材料分析。(6 分) 答:内容、观念方面:把西方戏剧移植到中国戏曲中,丰富戏曲 的表现形式,更新戏曲陈旧的观念。思维、样式方面:打破戏曲的程 式,运用现代歌舞形式和意象符号,建立一种戏曲现代实践的新思维、 新样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草木恩典 李丹崖 草的香,似乎只有在两个时间可以闻出来。 一是在被碾压或拦腰斩断的时候,这时候的草,像是慷慨就义, 被割断、碾压,散发出奇特的生命的香,这香味,让人觉得有一种拿 生命才换得来的美。我小时候喂过牛,给牛铡过草,当祖母把成捆的 青草放到铡刀下,我奋力挥动胳膊,向下一压,咔嚓,草被斩成了两 段,旋即散发出一股诱人的香。我追求这种香,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 验证了,人是具有动物性的,格外爱这些草木滋味。 另一是在草被熬煮的时候。我的父亲是一位中医,小时候,我常 常爱在他的中药橱边转悠,可以闻到与众不同的草木香味,就好像这 些香味纠缠在一起,我置身其中,可以免除疾病的侵扰一样。遇到病 人前来抓药,父亲把那些或叶,或花,或根,或果的中药材用纱布包 起来,放到砂锅内熬煮,满屋子的中药香。在滚沸的高温作用下,我 觉得这样才能彻彻底底地闻到草木的香味。 秋天到了,草木走向成熟。似一个男孩走向青年,一个女人发育 完善。旧时,在乡间,我喜欢睡在小溪边的草甸子上,一边看蓝天白 云,一边嚼草根,我觉得,这简直是神仙般的日子。小时候,身小力 薄的我干不了农活儿,放羊是我唯一的活儿,我把羊拴在溪边的小树 上,确保它们只吃草,不会啃食庄稼,我就往地上一躺,看着羊羔吃 奶,母羊反刍,我呢,则效仿羊的样子,去尝一尝草根。 羊吃草,在我看来,简直是一门艺术。用舌头把草揽到嘴里,嚓 嚓而食,羊毛洁白似雪,羊的嘴唇粉红似桃,青草如翡翠一样耐看, 整幅画面简直太有感觉了。 草木的根深深扎进土地,通过叶面来进行光合作用,它是最能吸 纳天地灵气的。所以,维生素多蕴含在很多青草当中,牛羊通过青草 来摄取营养,我们再通过牛羊的肉来摄取营养,然后,牛羊和人的粪 便又可作为肥料给青草带去营养。这个循环看起来有些吊诡,实际上, 又是多么巧妙的一个轮回。 青草,在这样的一个轮回中,无疑扮演了“双面人生”。成全人 畜,又替人畜打扫垃圾,还这个世界天蓝水碧,它们的一生近乎伟大。 我有一位诗人朋友,他有种奇怪的感觉,每次在城市居住久了, 吃得大鱼大肉,诗性会逐渐泯灭,会写不出东西,这个时候,他都会 到山区的寺院里,找一处周遭长满茂密树木的禅房来住,日日食蔬, 这样,就能诗性重返。他说,他获奖最多的诗作,一般都是寺院里的 那些草木和蔬菜给予的。 ——这是何其美妙的草木恩典! 有时候,我实在羡慕那些古人,居住的全部是木材架构的房子, 戴的帽子是斗笠,披的是蓑衣,穿的是木屐或草鞋,这样,才有“一 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现如今,你披着满是塑料味道的雨衣,穿着 不透气的胶鞋,能“任平生”吗? 我不是过激,只是想表达,人一亲近草木,就滋生了健康,就培 育了高雅,就构建了和谐。草木的恩典,也许是它们自己都不知晓的 义举,但,一岁一枯荣,它们一直在照做。也多亏了草木的这份坚守, 这种任性,才让我们有机会——食草,刷新自己;闻香,愉悦心智; 观色,养眼醒神。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是(3 分)( D ) A.草木在被碾压或拦腰斩断时会散发出奇特的香,这种香有一 种用生命换来的美。 B.文中关于羊吃草的描写,色彩鲜明,用词精准,比喻形象, 具有一种艺术美。 C.作者借古人亲近自然草木,拥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情怀, 呼吁自然、和谐。 D.全文运用了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的表达方式,由实而虚 逐步揭示了草木恩典的内涵。 解析:没有“说明”的表达方式。 8.文章以“草木恩典”为题,有什么深刻内涵?(6 分) 答:①滋养健康,草药治病,食草充饥,替人畜打扫垃圾,还世 界天蓝水碧;②培养情趣,愉悦心智,养眼醒神,使诗性重返,培养 “任平生”的潇洒情怀;③构建和谐,生态系统的循环和谐,人与自 然的关系和谐;④启迪人性,草木养人而不知晓,坚守却不居功。(一 点 1 分,两点 2 分,三点 4 分,四点 6 分) 9.“格局,布局,步局。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可见, 结构对文章非常重要,那么,本文是如何以“草木”为核心来谋篇布 局的?(6 分) 答:①闻草木香,铡青草或熬草药时闻其香;②观色悟意,放羊 时尝草根、看草色,继而联想到草木的一生,感受草木的伟大;③受 恩忆古,朋友亲近草木,诗性重返,古人亲近自然,情怀潇洒;④赞 草木品,揭示草木恩典的内涵。(一点 1 分,两点 2 分,三点 4 分, 四点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张孔孙,字梦符,其先出辽之乌若部,为金人所并,遂迁隆安。 父之纯,为东平万户府参议,夜梦谒孔子庙,得赐嘉果,已而孔孙生, 因丐名于衍圣公,遂名今名。廉希宪居政府,辟为掾。及安童为相, 尤礼重之,授户部..员外郎,出为南京总管府判官。时方议下襄樊,朝 廷急用兵,孔孙谓:“今以越境私贩坐罪者,动以千数,宜开自新之 条,俾得效战赎死。”朝论采之。佥四川道提刑按察司事,寻升湖北 道提刑按察副使。行部巴陵有囚三百人将死因怒龚乙建言兴银利发其 坟墓而烧其家烧死者三人有司以真图财杀人坐之孔孙原其情减罪。迁 浙西提刑按察副使,改同知保定路总管府事,俄拜侍御史,行御史台 事。至元二十二年,安童复入相,言于帝曰:“阿合马专政十年,亲 故迎合者往往骤进,据显位,独刘宣张孔孙,恬守故常,终始如一。” 乃除宣吏部尚书,孔孙礼部侍郎。寻升孔孙礼部尚书,擢燕南提刑按 察使。二十八年,提刑按察司改肃政廉访司,仍为使,莅治于大名, 一以所没赃籴粟五千斛赈饥民。拜佥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事。亡何,除 大名路总管,兼府尹,大兴学校。有献故河堤三百余里于太后者,即 上章,谓宜悉还细民,从之。召还,拜集贤大学士、中奉大夫,商议 中书省事。会地震,诏问弭灾之道,孔孙条对八事,其略曰:蛮夷诸 国,不可穷兵远讨;滥官放谴,不可复加任用;赏善罚恶,不可数赐 赦宥;献鬻宝货,不可不为禁绝;供佛无益,不可虚费财用;上下豪 侈,不可不从俭约;官冗吏繁,不可不为裁减;太庙..神主,不可不备 祭享。帝悉嘉纳之,赐钞五千贯。又累疏言:“凡七十致仕者,宜加 一官;丁忧..服阕者,宜待起复;宿卫之冒滥者,必当革;州郡之职, 必当遴选;又宜增给官吏俸禄;修建京师庙学,设国子生徒,给赐曲 阜孔庙洒扫户;相位宜参用儒臣,不可专任文吏;故相安童、伯颜、 和礼霍孙与廉希宪等,各宜赠谥。”久之,请老还家,拜翰林学士承 旨、资善大夫,致仕..,集贤大学士如故。大德十一年卒,年七十有五。 (节选自《元史》,有删改) 10 . 下 列 对 文 中 画 波 浪 线 部 分 的 断 句 ,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3 分)( C ) A.行部巴陵/有囚三百人将死/因怒龚乙建言兴银利/发其坟墓而 烧/其家烧死者三人/有司以真图财杀人坐之孔孙/原其情/减罪 B.行部巴陵/有囚三百人/将死因怒/龚乙建言兴银利/发其坟墓而 烧其家/烧死者三人/有司以真图财杀人坐之孔孙/原其情/减罪 C.行部巴陵/有囚三百人将死/因怒龚乙建言兴银利/发其坟墓而 烧其家/烧死者三人/有司以真图财杀人坐之/孔孙原其情/减罪 D.行部巴陵/有囚三百人/将死因怒/龚乙建言兴银利/发其坟墓而 烧/其家烧死者三人/有司以真图财杀人坐之/孔孙原其情/减罪 解析:此句译为:他巡视巴陵时,有囚犯三百人将处死刑,经了 解,这些人是因为对龚乙提出开银矿一事不满,挖了龚家的坟茔,烧 了龚家房屋,烧死三人,官府认为他们是图财害命。孔孙认为这些人 犯法有其特殊原因,减了他们的罪。“有囚三百人将死”中“将死” 是谓语,不能和前边拆开,排除 B、D 两项;“发其坟墓而烧其家” 中“其家”是宾语,不能和前边拆开,排除 A 项。故选 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 A.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 长官为户部尚书。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用地、户籍、赋税、俸 饷等财政事宜。 B.太庙,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 地方。后来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 太庙,称为配享太庙。 C.丁忧,古代朝廷官员,无论任什么官职,遭遇父母亲去世, 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丧一段时间,称为“丁忧”。 D.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 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相同的词语还有解褐、解官、致政等。 解析:D 项中“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喻入仕为官。它和“致 仕”意思是不同的,故选 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 A.张孔孙淡泊名利,拒绝趋炎附势。阿合马专政期间,迎合他 的亲戚、朋友往往很快升官,只有张孔孙安守旧职,始终如一。 B.张孔孙关爱百姓,对百姓有怜悯之心。当时他在肃政廉访司 任职时,将所没收赃款买粟五千斛,用来赈济饥民。 C.张孔孙关心国事,提出多项军事策略。比如发生了地震时, 他提出不可派兵去蛮夷诸国远征。 D.张孔孙重视教育。他在大名大兴学校,修建京师庙学,设国 子生徒,对孔庙的洒扫户给予赏赐。 解析:依据原文“安童复入相,言于帝曰:‘阿合马专政十年, 亲故迎合者往往骤进,据显位,独刘宣张孔孙,恬守故常,终始如 一’”,可知并不是“只有张孔孙”,刘宣同样安守旧职;故选 A。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今以越境私贩坐罪者,动以千数,宜开自新之条,俾得效战 赎死。(5 分) 译文:如今因为越境走私而判罪的人,动不动就用千计算,应该 给他们一条改过自新的路,使他们在战场上尽力而为,赎其死罪。(关 键词:以,因为;坐,判罪;……者,……的人;以,用;数,数词 用作动词,计算;宜,应该;俾,使;死,动词用作名词,死罪) (2)阿合马专政十年,亲故迎合者往往骤进,据显位,独刘宣张 孔孙,恬守故常,始终如一。(5 分) 译文:阿合马专政十年,其亲戚、朋友和迎合他的人,往往很快 升官,占据重要位置,只有刘宣与张孔孙二人安守旧职,始终如一。 (关键词:骤,很快;据,占据;恬守,安守) 参考译文: 张孔孙字梦符,其祖先为契丹族之乌若部,该部为金人所并,迁 至隆安。父张之纯,为金朝东平万户府参议。有天夜里梦中拜谒孔子 庙,赐他嘉果,其后生孔孙。孔孙这名字,表示是孔子所赐的意思。 廉希宪主管中书省,召孔孙为属官。等到安童成为相,更加器重孔孙, 授予户部员外郎之职,出任南京总管府判官。当时朝廷正计划攻下襄 阳,急需兵源,孔孙提出:“如今越境走私而判罪的人,动辄以千来 计算,应该给他们一条改过自新的路,让他在战场上尽力而为,赎其 死罪。”这意见被朝廷采纳了。孔孙任四川道提刑按察司事,不久升 为湖北道提刑按察副使。他巡视巴陵时,有囚犯三百人将处死刑,经 了解,这些人是因为对龚乙提出开银矿一事不满,挖了龚家的坟茔, 烧了龚家房屋,烧死三人,官府认为他们是图财害命。孔孙认为这些 人犯法有其特殊原因,减了他们的罪。后调任浙西提刑按察副使,又 改任同知保定路总管府事,不久被任命为侍御史,主持行御史台事。 至元二十二年,安童再次为相,向皇帝陈奏道:“阿合马专政十年, 其亲戚、朋友和迎合他的人,往往很快升官,占据重要位置,只有刘 宣与张孔孙二人安守旧职,始终如一。”于是任命刘宣为吏部尚书, 孔孙为礼部侍郎。不久,升孔孙为礼部尚书,又升为燕南提刑按察使。 二十八年,提刑按察司改为肃政廉访司,仍以孔孙为肃政廉访使,衙 门设在大名府。他在燕南将所没收赃款买粟五千斛,用来赈济饥民。 被任命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事;不久,任大名路总管兼大名知府。他在 大名大兴学校。该地有人将旧河堤土地三百余里献给太后,孔孙知道 后立即上书,请求将这些土地全归还给百姓,得到批准。孔孙被召回 到朝廷,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中奉大夫,商议中书省事。这时发生 了地震,皇帝下诏,征求消灾之道。孔孙进呈八条意见,大意是:蛮 夷诸国,不可派兵去远征;已被罢职的无用官员,不可重新起用;赏 善罚恶,不可多次赦免;凡献卖宝货者,一律禁绝;供奉佛祖没有好 处,不可白白耗费钱财;上下奢侈,不可不一切从俭;无事可做的官 吏太多,不可不裁汰;要按时祭祀太庙。皇帝赞赏采纳了这些意见, 赐钞五千贯以示奖励。他又建议:“凡七十退休官员,应加官一级; 守丧期满的官员,应加起用;宿卫军中有冒名者,应当开除;州郡官 吏应选择任用;增加官吏俸禄;修建京师庙学,设国子生徒,对于曲 阜孔庙的洒扫户给予赏赐;相位应参用儒臣,不可一律只用文官;已 故宰相安童、伯颜、和礼霍孙与廉希宪等,应各赠谥号。”其后,孔 孙告老还家,朝廷拜他为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退休后仍为集贤 大学士。大德十一年(1307)卒,享年七十五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 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 趁年华。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 A.这首词的字数不足 58 字,属于词中的小令;由上、下两片 构成,又属于双调。 B.苏轼的词写到寒食节,按习俗寒食节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 返乡扫墓。但是,此时作者却欲归而不得。词作寄寓了作者连绵不断 的思念之情。 C.在苏轼的词中,面对难以排解的苦闷,作者认识到,必须超 然物外,忘却尘世。 D.这首词描写了初春时节的景象和作者感情的复杂变化,表达 了作者豁达的胸怀。 解析:应是“暮春时节”。 15.欧阳修在《玉楼春》中写到“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 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请比较苏轼这首词与欧 阳修这句话在感情表达上的异同点,并作简要分析。(6 分) 答:不同点:欧阳修的词表现了离别时“肠寸结”的苦痛。苏词 写出了思乡的惆怅和诗酒自娱的达观。(2 分) 相同点:都是在春日生发出满心的愁苦,无限惆怅,而后跳出愁 绪,自我解脱。(2 分)欧阳修词中词人不忍听新唱的离歌,因为自己 已经_“肠寸结”,后又以“看尽洛城花”“容易别”冲淡现实中的 苦别。苏轼的词上片眺望满城烟雨,下片触景伤情,“咨嗟”思乡, 最后以诗酒自娱,自我排遣。(2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写他退隐后骑着马在兰草遍地的水边缓缓行走,在长满椒树的小山上 暂作停留。 (2)荀子在《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 精竭虑地思考,却“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踮起脚极目远眺,却“不 如登高之博见也”。 (3)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 似。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我总想鲁迅在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只不过我们把他定 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注意了他作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的精 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浪漫主义情怀。 从他的故居直至老街,我感受到的是________的鲁镇,它闲适、恬静、 慵懒、舒缓,这种环境是能让人的想象________飞翔的。( ):他 赊账喝酒,他偷了书被人打断了腿时的辩解,都体现了鲁迅在其身上 ________的浪漫主义的热情,而在《故事新编》中,鲁迅的浪漫主义 情怀可以说体现得淋漓尽致。《奔月》里吃腻了乌鸦炸酱面的嫦娥, 《出关》里骑着青牛的老子,还有《铸剑》里那颗在滚烫的大金鼎里 如泣如诉的报仇的人头,不都在向我们________着:这是些有光彩、 有魅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浪漫主义人物嘛!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D ) A.只不过我们把它确立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注意了他作 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 会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 B.只不过我们把它确立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更多地注意 了他作品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 都会具有浪漫主义情怀。 C.只不过我们把它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注意了他作 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 会具有浪漫主义情怀。 D.只不过我们把它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更多地注意 了他作品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 都会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 解析:A 项,“确立……高度”搭配不当, “更多的”位置不 当。B 项,“确立……高度”搭配不当,“忽略了……内心深处都会 具有……情怀”藕断丝连。C 项,“更多的”位置不当,“忽略了…… 内心深处都会具有……情怀”藕断丝连。 18 . 依 次 填 入 文 中 横 线 上 的 词 语 , 全 都 恰 当 的 一 项 是 (3 分)( A ) A.栩栩如生 急遽 倾注 昭示 B.惟妙惟肖 急剧 灌注 展示 C.栩栩如生 急剧 倾注 展示 D.惟妙惟肖 急遽 灌注 昭示 解析: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惟 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前者强调神似,后者 强调形似。根据语境应用“栩栩如生”。急遽:急速。急剧:迅速而 剧烈。此语境不需强调“剧烈”,故选用“急遽”。倾注:感情、力 量等集中到一个目标上。灌注:多指液体的浇进、注入,也比喻心血、 感情、勇气、生命力等较抽象事物的融入。“倾注”的情感速度要比 “灌注”来得缓慢一些。此语境用“倾注”更为适合。昭示:明白地 表示或宣布。展示: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昭示”强调 明显、明白地表示;“展示”强调拿出来给人看。根据语境应选“昭 示”。 19 . 下 列 在 文 中 括 号 内 补 写 的 语 句 , 最 恰 当 的 一 项 是 (3 分)( B ) A.孔乙己是浪漫的,只不过那是被苦难压榨出来的辛酸的浪漫, 但他又是现实的 B.孔乙己是现实的,但也是浪漫的,只不过那是被苦难压榨出 的辛酸的浪漫 C.孔乙己既是现实的,又有着被苦难压榨出来辛酸的浪漫 D.孔乙己是现实的,但也是浪漫的,那浪漫里有被苦难压榨出 的辛酸 解析:结合前后文,括号处应承上启下,排除 A 项;括号前后 应构成转折关系,C 是并列关系,排除 C;根据连贯的原则,括号 处要引出下文的话题,答案选 B 项。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 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钱塘江大潮的关键在于“潮”,①那么“潮”到底是什么呢?事 实上,这里的“潮”指的就是海洋潮汐,是海水在天体引潮力的作用 下产生的周期波动现象,表现为垂直方向的潮位升降和水平方向的潮 流进退。我们通常把②发生在白天的潮水涨落称为“潮”,发生在夜 间的称为“汐”。天体相对于地球的运动具有周期性,③因此潮汐具 有明显的规律性。这也是钱塘江大潮有固定的最佳观潮时间的原因。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 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5 分)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周忠和等人发现侏 罗纪具膜质翅膀的恐龙——长臂浑元龙化石。长臂浑元龙标本是 2017 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带领团队在辽宁晚侏罗纪地层考察时 获得的一件新化石,发现于燕辽生物群晚侏罗纪早期(距今约 1.63 亿 年)的海房沟组。经过长达一年的室内修理、实验和对比研究,研究 团队复原了浑元龙,它体长约 32 厘米,体重约 306 克,为杂食性。 研究人员认为其代表一种新的善攀鸟龙类。浑元龙的正型标本是目前 已知最完整的善攀鸟龙类化石,为了解这类恐龙提供了大量形态和生 态学信息。 答:关键信息:①我国科学家发现长臂浑元龙化石;②长臂浑元 龙代表一种新的善攀鸟龙类;③为了解长臂浑元龙提供了形态和生态 学信息。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在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活动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国家 天文台分别将多个物理公式和黑洞等天文现象进行精心的艺术化设 计后,做成了井盖涂鸦,井盖成了“网红”。在大多数公众觉得可爱、 有趣的同时,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如“在井盖上涂写公式,纯属作 秀”“这样做污染环境、影响市容”“理解公式、推崇公式的人应该 潜心书斋,皓首穷经”。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指导:材料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国家天文台分别 将多个物理公式和黑洞等天文现象进行艺术化设计,做成井盖涂鸦的 新闻,并展示了部分网友的观点。这是典型的时事评论类材料作文, 分析材料可知,网友讨论的其实是在科学宣传中是否应该放下科学的 “架子”,以公众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科学知识。材料中列举的观 点都可以作为我们的立意角度,如以可爱、有趣的形式进行科普,公 众更乐于接受;井盖涂鸦式科普,远离了科普的本质,让科学沦为秀 场;科普活动的开展不应以破坏环境的方式进行;让科学远离娱乐, 艰涩难懂本就是科学的特点,不可为了迎合大众而降低对科学的要求 等。 立意:科学传播需要更亲民;科学普及,拒绝死板;“硬”科学 也要“软”表达;科学应拒绝媚俗,远离娱乐;给科学添一丝“烟火” 气息;等等。 传播科学,卖萌又何妨 物理公式变涂鸦,知识井盖成“网红”。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和国家天文台的这种接地气的科学传播方式让人惊喜,官方亲自卖 萌,让公众对科学有了新的认识。虽有人质疑此举为作秀,但我还是 要说:传播科学,卖萌又何妨? 在大家心目中,物理学、天文学应当是板着脸的“老爷爷”形象, 连胡子都纹丝不动。现在“老爷爷”跳下神坛,抖落一身仙气,以萌 萌的方式进入我们的视野。其实公众不必为此惊诧,科学传播,本应 不拘一格。 也许是民智的开启与科学的发展不同步,导致很多人对科学的印 象正如贾岛所说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仿佛科学就应该远 离世俗,远离公众生活,在“象牙塔”里酝酿,让公众敬而远之。但 实际上,科学的真理最终不都是要回归到现实,改善人类生活吗?今 天我们熟悉的“圆周率”“万有引力”“杠杆原理”“进化论”等 曾经也是非常神秘的,不都被普及最终成为人类的公共知识了吗?既 然终归是要走向大众的,那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去传播科学,加速这一 过程又有何不可呢? 科学传播,理应活泼;科学知识亲民,实为必要。天才科学家霍 金,为了向公众传播天文学知识,拖着残病之躯,在世界各地进行演 讲,并拿出宝贵的时间与公众在网络平台上互动。有一次在回答对一 个明星离开某组合致使无数少女心碎这一事件的看法的问题时,这位 伟大的物理学家巧妙地利用宇宙学知识展示了他的魅力,他建议这些 女孩多学物理,因为某天可能会发现平行世界的存在,在那里,该明 星没有退团,“甚至你还有可能嫁给了他”。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为 了传播科学毅然走下科学的“神坛”,从科学家摇身一变成了“网 红”。卖萌科普,霍金做得,为何我们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国 家天文台做不得呢? 我要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国家天文台此举点赞,官方亲自 以民众易于接受的形式来传播科学,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对科学产 生好奇,为科学研究播下兴趣的种子,最终推动国家科学研究事业大 步前行。从这个角度看,卖萌以亲民的科普功莫大焉。 知识共享时代,拒绝科学亲民,就容易切断知识的传播,阻碍知 识的互动交流。研究需要皓首穷经,传播需要放下“架子”。毕竟, 将科学禁锢在“象牙塔”中,才是对科学的不公。科学传播、知识传 承,理应不拘一格,即使卖萌又何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