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小说阅读之主题意蕴探究课件(50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小说阅读之主题意蕴探究课件(50张)

学案 12  主题意蕴探究:多方挖掘,深入思考 专题四 突破小说阅读重点难点 第一部分 核心内容   导图概览 借题发挥   突破核心 学情前测   诊断反思 内容索引 核心内容   导图概览 学情前测   诊断反思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蝴 蝶 [ 阿根廷 ] 萨曼塔 · 施维伯林 ①“ 你马上就能看到,我家的丫头今天穿得有多漂亮。 ” 卡尔德隆对柯利蒂说, “ 她那身衣服,颜色跟她杏仁样的眼睛有多衬;还有那些小缀片 ……” ② 他们跟其他孩子的父母站在一起,正焦急地等待放学,卡尔德隆滔滔不绝地说着,但柯利蒂只顾盯着眼前紧闭的大门。 “ 你会看见的。 ” 卡尔德隆说, “ 站这边,站得近一点儿,他们马上就要出来了。你家孩 子怎么样? ” 对方做了一个痛苦的表情,呲出牙齿。 “ 不会吧。 ” 卡尔 德隆说, “ 你给他讲过老鼠的故事吗 …… 啊,不,跟我们家这位来这招儿可行不通。她太聪明啦。 ” 柯利蒂看了下手表 。 ③ 校门现在随时可能打开,孩子们会叫嚷着、笑着一窝蜂地冲出来,他们穿着五彩斑斓的花衣服,上面有时候还粘着颜料和巧克力酱。但不知为什么,下课铃声迟迟没有响起。家长们等待着。 ④ 一只蝴蝶停到卡尔德隆的肩膀上,他一把将它扑住。那只蝴蝶挣扎着想要逃走,但他拎起蝴蝶两端的翅尖,把它们并拢到一块儿。他紧紧抓住那只蝴蝶以防它飞走。 “ 你可以看看,如果我家姑娘看见这个, ” 他一手捏着不断挣扎的蝴蝶,一边对柯利蒂说, “ 她肯定会喜欢的。 ” 但也许是他将蝴蝶捏得太紧了,此刻他感到蝴蝶的翅尖都黏在了他的手上 。 他往下移开手指一看,果然变得黏糊糊的了。那只蝴蝶还在努力挣扎,它猛一用力,一边的翅膀像纸片一样从中间裂成了两半。卡尔德隆不禁 感到 有些可惜,他试着固定住那只蝴蝶看看伤势,但这下子,蝴蝶的整半边翅膀全都黏在了他的一根手指上。 柯利蒂带着一脸嫌恶的表情看着,做了个手势让卡尔德隆把蝴蝶扔掉。 卡尔德隆松开手,蝴蝶跌落到地上。它笨拙地在地上扭动,试图重新飞起来,但无济于事。最后蝴蝶终于放弃了:它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只有一边的翅膀每隔一阵子会抽搐一下。 ⑤ 柯利蒂建议卡尔德隆给它一个痛快的了结。为了让蝴蝶早日解脱,卡尔德隆用力地一脚踩了下去 。 ⑥ 还没等他挪开脚,卡尔德隆忽然意识到有什么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他望向校门。仿佛此刻突然刮起一阵狂风,所有的门锁同时被撞开, 校 门 忽然统统打开了,成百上千只色彩缤纷、大小各异的蝴蝶朝着等待中的家长们飞扑过来。卡尔德隆还以为他们被蝴蝶攻击了;他甚至想到了死。但其他家长似乎并不害怕,蝴蝶围绕在他们的身边盘旋飞舞。最后一只掉队的蝴蝶也飞出来,加入了它的同伴 。 ⑦ 卡尔德隆看着那些敞开的大门,透过中央大厅的彩色玻璃,凝视着里面寂静的大厅。有几个家长还聚在门边,喊着自家孩子的名字。于是在几秒钟之内,所有的蝴蝶分别向着不同的方向飞去,那些家长则试着要捉住它们。相反,卡尔德隆一动也不动。他不敢从他刚踩死的蝴蝶身上抬起脚。他生怕也许在那只死去的蝴蝶翅膀上,会看见自家女儿身上衣服的颜色。 ( 选自《吃鸟的女孩》,上海文艺出版社 / 姚云青译 ) 1. 这个有关蝴蝶的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全文谈谈。 答案  (1) 孩子的角度:孩子犹如蝴蝶,美丽可爱,向往自由;但也脆弱异常,经不起伤害 。 ( 2) 家长的角度:关心孩子的生活,却不了解孩子的心;对孩子的爱也可能是一种束缚,一种伤害 …… 答案 2. 分析下列句子所反映的柯利蒂的心理。 (1) 对方做了一个痛苦的表情,呲出牙齿。 备讲题目 答案 答案  柯利蒂不想跟卡尔德隆搭腔,也许孩子的话题带给她苦恼,不想回答。 (2 ) 柯利蒂带着一脸嫌恶的表情看着,做了个手势让卡尔德隆把蝴蝶扔掉。 答案  柯利蒂不关心蝴蝶的死活,对蝴蝶的残破惨状感到恶心,也隐含着对卡尔德隆的反感。 3. 第 ④ 段详细描写了卡尔德隆对待蝴蝶的过程,有什么用意? 答案  (1) 准确刻画人物形象,表明卡尔德隆无意伤害蝴蝶 ; ( 2) 情节上,为下文卡尔德隆出现蝴蝶的幻觉,以为自己被蝴蝶攻击做铺垫 ; ( 3) 对蝴蝶惨状的细致描写对读者造成冲击,引发人们多方面的思考。 答案 4. 小说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试分析其效果。 答案  (1) 模糊了生活和幻想的界限,分不清是蝴蝶还是孩子,使小说具有魔幻色彩,亦真亦幻,令人回味无穷 。 ( 2) 与开头相呼应,使小说结构严谨 。 ( 3) 结尾戛然而止,具有开放性的理解,给读者以巨大的想象空间,引发读者对小说人物和主题的深度思考。 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老牛倌儿 刘 章 ① 老牛倌儿又叫大下巴。他姓吴,他们那辈人中间那个字是 “ 玉 ” ,老牛倌儿名字的第三字,现在村里的年轻人不知道,上点年岁的人知道的也不多,我因在村里管过户籍,还记得,那是个 “ 琢 ” 宇,取玉琢成器之意,很讲究。老牛倌儿应该说是璞玉,究竟琢成器也未,我不敢妄加评断。老牛倌儿是他的一生职务,大下巴则是他的面部特征。如果跟时下一样把名字和职称连起来,应该是吴玉琢老牛倌儿。 ② 打从我记事起老牛倌儿就放牛。 ③ 听老人说,他的父亲日子过得很不错,他从牙牙学语开始就念书,念到十五六岁,什么《百家姓》《千字文》《名贤集》以及 “ 四书五经 ” 都念过。人说老牛倌儿是喝墨水儿长大的。说他喝墨水不只是读书的意思,他是真喝。据说他是笨而好学,背书背不下,就把砚台里的墨汁喝下。可惜他头大脚轻,干活没力气,书上的字会背不会写,不要说写文书、状纸,写信也不行,只好放牛。实际上他是放了一辈子牛,是从小牛倌儿晋升到老牛倌儿的。按理说小牛倌儿应先升到大牛倌儿,因为他只能放四五头牛,再多了放不过来,追不上,他隔过了这一级。他也从未当过羊倌儿,因为山羊攀岩越岭,他追不上,不能胜任。 ④ 他放牛很少上山,都是在河边上、地沿上。 他放牛的时候,头戴一顶草帽,身披椴麻蓑衣,怀抱一根荆木棍 ( 他从不用鞭,他说放牛也是教,老师都是用教棍。他说得对,秦始皇就是老师用荆棍教成器的 [ 注 ] ) ,手捧一本书,两只眼睛笑眯眯地从牛背移到书页上,从书页移到牛背上。牛背也是书,书也是牛背。 偶尔吆喝一声: “ 黄黄犍犍子 —— 回回来! ”“ 花花腰腰子 ……” 除此,便是摇头晃脑咕咕哝哝地念书。他口吃,念书不口吃,小时候只觉得他念书的样子很好看,声音也很好听,像唱歌,听不懂他唱的是什么。直到我读高中暑假回家,才听他咏的是《诗经 · 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 ⑤ 那情景我至今还记得,流水溅溅,书生 悠悠 ,群牛吻地,老翁鹤立 。 ⑥ 孩子们淘气,有时冷不防地去扳他的下巴,他从不用粗话骂人,总说: “ 咳咳,不不懂懂得仁仁义义礼智信信 ……” 大下巴颤抖着,像小簸箕在扇动。 ⑦ 人都说老牛倌儿仁义。有些放牛放羊的,摘瓜掠枣儿,掰棒子去烧吃,偷老倭瓜,掏瓤子,再装上爬豆成红小豆用篝火烧熟去吃。老牛倌儿不,他不动一瓜一枣儿,闲时还在地边拔拔草,把瓜秧往风凉地方引。有一回,他的牛吃了老刘家的庄稼,他去找人家道歉,进了门笑眉笑眼,下巴抖动着: “ 大大兄兄弟,牛 —— 大大兄兄弟,牛 —— ” 主人看他着急,忙说: “ 大哥,唱。 ” 他 悠悠 唱道: “ 牛吃庄稼了 ……” 主人一笑了之 。 ⑧ 我在承德高中读书,当时是村里第一个高中生,被村里人看成大秀才。寒暑假回家,老牛倌儿常在河边拦住我,问字,稀奇古怪,一问一个愣。例如,我们那儿形容跌跟头挨摔是 “ 坡伊呀 ” ,这个字该怎么写?我说可以用两个字拼在一块儿,他摇头,说古书上没这个写法,都是单个字儿。我无可奈何。 ⑨ 有一回他拦住我,让我到承德千万要给他买一部《掏灰耙造反》,我说没有这样一部书,他很伤心,颤抖着大下巴,老泪纵横。我头次见他脸色那么难看,下巴拉得更长了。他说,人们都瞒着他,不帮这个忙。我大惑不解,问被人称为大先生的叔父是怎么回事,叔父说,这个根本没有的书,老牛倌儿托他买半辈子了。 ⑩ 原来老牛倌儿有个侄子死了,他的一个堂弟要娶侄媳为妻,寡妇哭坟的时候,叔公跪在一旁祷告说: “ 我的大侄子啊,你可别回家欺床啊,你媳妇跟我了。 ” 惹得侄媳大骂一顿。这事传到老牛倌儿耳里,气得发昏,他骂堂弟太不懂仁义礼智信了!有人跟他开玩笑说: “ 这不新鲜,有一部书专门写这种事叫《掏灰耙造反》。 ” 他便信以为真,惦在心上托人买。 ⑪ 唉,这个老牛倌儿,这个吴玉琢啊! ⑫ 老牛倌儿死了,他的名字没有死 。 ⑬ 谁家要是不想让孩子读书,就说: “ 不成器的念书也没有用,老牛倌儿念了 ‘ 四书五经 ’ ,还不是放了一辈子牛! ” ⑭ 谁家想让孩子念书,就说: “ 念书总比不念书强,看人家老牛倌儿,连吆喝牛也不用脏话,一辈子没动人一瓜一枣儿。 ” ⑮ 关于老牛倌儿,有不同的议论,没有共同的结论。 ( 选自《美文》 2017 年第 9 期,有删改 ) 注  嬴政幼时的老师,教育嬴政认真,要求严格。嬴政若不完成功课,就用荆条揍他,后嬴政终成大器,成了秦始皇。 5. 请结合全文探究 “ 老牛倌儿死了,他的名字没有死 ” 这句话的意蕴。 答案  (1) 老牛倌儿虽然死了,但他一直为人们所议论着,成为争议人物 。 ( 2) 老牛倌儿的人生,一直影响着后人,或正面或反面 。 ( 3) 老牛倌儿在世时恪守 “ 仁义礼智信 ” 的人品,这令后人缅怀 。 ( 4) 老牛倌儿先天愚笨,读书不成功,却深得 “ 仁义礼智信 ” 之要并身体力行,值得后人学习与反思 。 ( 5) 对老牛倌儿的议论不止,意味着当下人们对 “ 仁义礼智信 ” 的价值、对教育的价值有不同的看法,这令人深思。 答案 6. 理解文中 加 颜色 词语 的含义。 (1) 书生 悠悠 : 备讲题目 答案 答案  形容老牛倌儿放牛念书时的从容自在 ( 或 “ 样子很好看,声音也很好听 ” ) 。 (2) 悠悠 唱道: 答案  指老牛倌儿一改先前的慌忙和结巴,缓慢从容地将 “ 牛吃庄稼了 ” 一句唱了出来。 答案  (1) 多角度描写牛倌儿的形象: ① 外貌描写, “ 头戴 ”“ 身披 ” 等词句表现了牛倌儿的质朴 ; ② 动作描写, “ 怀抱 ”“ 手捧 ” 等词句表现了牛倌儿热爱放牛,热爱读书,热爱教育 ; ③ 神态描写, “ 笑眯眯 ”“ 移 ” 等词句生动地刻画出牛倌儿对书的痴迷。 (2) 排比句式: “ 头戴 ” 四句,构成排比,短促、整齐、有力。 (3) 借助注释、评说,表达叙事者的看法:括号内引用的牛倌儿的说法及秦始皇成器的故事, “ 牛背也是书,书也是牛背 ” 的评说,都表达了叙事者对牛倌儿的肯定。 7. 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答案 8. 文章 ⑨⑩ 两段写老牛倌儿买书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答案 答案  (1) 既突显了老牛倌儿对 “ 仁义礼智信 ” 的执着追求,也表现出他的单纯 。 ( 2) 照应前文 “ 仁义礼智信 ” 的情节,为下文写人们对老牛倌儿的议论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回顾反思 1. 理解、分析与探究小说的主题意蕴的途径有哪些?自己哪些途径掌握得还不够熟练? 2. 探究题要求多层面、多角度展开。自己是如何理解主题意蕴探究题的 “ 多层面 ”“ 多角度 ” 的? 3. 主题意蕴探究题有哪些具体题型?自己能否掌握住各题的探究要点? 借题发挥   突破核心 主题意蕴的探究是一种基于文本内容的探究,探究的内容多是小说所表现的丰富意蕴或情感倾向,甚至涉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它不要求直接概括主题,而是重在挖掘主题的多义性、深刻性。探究应重点关注两大方向: 一 、 探究应多层面、多角度展开 探究总是要求多层面、多角度展开。而探究主题意蕴的多层面、多角度则表现在: 1. 文本层面 探究主题意蕴必须立足于文本,应在文本内寻找多角度: ( 1) 形象角度。意蕴总是附着于小说的具体形象中的,小说中不同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就是两个可以展开的小角度。人物形象有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主要人物的 经历命运、不同性格侧面、性格变化原因、性格形成 与 环境的关系 以及 典型意义 ,是探究的具体抓手 。 (2) 情节角度。主要有这么几个具体抓手:情节的高潮和结局,尤其是高潮部分;情节中的矛盾冲突;情节发展变化的原因。 (3) 环境角度。主要有两个抓手:一是从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命 运的影响去破译主题意蕴;二是探寻时代背景、社会特点去发现主题意蕴。 其他如标题、语言、表现手法等,也是不可忽视的角度 。 2. 文外层面 (1) 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探究小说的 环境观 。 (2) 从人与历史的角度探究小说体现的 民族心理 与 传统 文化。 (3) 从人与人的角度探究小说的 人生启示 。 (4) 从人与时代的角度探究小说对 现实问题的思考与认识 。 (5) 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文本的深层意义,如 象征义、双关义 等。 [ 边练边悟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开在窗玻璃上的花 乔 迁 《新闻联播》已经开始了。看着电视里出现了从天空飘飘飞落的雪花,他自语道: “ 我的老家,也该是隆冬了。 ” 妻子是未见过雪的南方女人。她问: “ 你老家冬天里也是冷得窗玻璃都结冰吗? ” 透过窗玻璃清晰地望见了窗外昏暗中的一片绿色。他幽幽地说道: “ 是的,冬天里窗玻璃都开花。 ” “ 开花? ” 妻子问, “ 窗玻璃怎么能开花呢?是贴的那种剪纸花吧。 ” 他觉得不好回答,他已经有十年没回北方的老家了,老家寒冬里开在窗玻璃上的花,已经在黯然流逝的记忆里开始融化,小溪流水般地奔向远方 …… 他说: “ 不,不是剪纸,是在窗玻璃上结成的冰花,只有寒冷的北方冬天里才能生成,很美,很漂亮。 ” 他突然跳起来,激动不已地说道: “ 我要回老家,看看老家的窗花。我回来告诉你窗玻璃是怎么开花的。 ” 妻子不跟他回去,他一个人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又倒了两次汽车,才回到老家。 年迈的母亲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已经有十年没有见到儿子了,但她每年都会收到儿子寄给她的一大笔钱 。 他对母亲说,儿媳要跟回来看你,我没让。母亲笑笑说: “ 看我干什么,咱这儿还不冻坏她。 ” 母亲仔细地端详着他的脸,满意地说: “ 她对你好吧? ” 他使劲地点点头。母亲说: “ 那就好。 ” 从他一进屋的那一刻起,母亲就不停地烧炕。母亲把炕烧得烫烫的,热得他都不敢用手摸。他问母亲: “ 早晨的时候,窗玻璃还结冰花吗? ” 母亲迟疑了一下,说: “ 结,还是很厚的一层。这儿比不得南方 ……” 他欣慰地笑了。 他一夜睡得踏实、香甜。梦中,他回到小时候,一觉醒来,天总会大亮,屋里的凉气却使他赖在暖被窝里不愿起来,直到在母亲 “ 太阳已经照屁股 ” 的笑骂中飞快地穿上母亲已经用被窝捂热了的棉袄棉裤 …… 他醒来时,天真是大亮了。屋里是温热的,炕还热得有点烫脊梁,根本就感觉不到一丝儿凉气 …… 他慌忙地坐起身来,看见了清晰透亮的窗玻璃,怎么没有结冰花呢?他想,明天他醒得早一些就是了。 入夜,他被一阵轻微的瑟瑟声闹醒了。他看见一丝火光从灶间透出来。他慌忙地跳下炕来,扑向灶间,他以为失火了。 扑进灶间 …… 他瞧见母亲正往灶口里添柴,红红的火光映着母亲一张慈祥而又苍老的面容 …… 那一直热得烫手的火炕,原来是母亲夜间在不断地烧着柴火。 母亲看见他,立刻大叫起来: “ 快进去,快进去!冻着! ” 母亲推着他回到了热乎乎的被窝里 。 他对母亲说: “ 去南方吧,南方不冷。 ” 母亲摇摇头说: “ 不,我不去,南方热得要命,我在这里待惯了,离不开。 ” 他有些忧伤,不说话。母亲感觉到了他的忧伤,母亲说: “ 你年年给我邮那么多钱,全村人都夸你有孝心,那么远还惦记着妈。 ” 母亲的脸有些红,屋里此时的温度那么像南方,他说: “ 妈,不用再烧了,够热的了。 ” 母亲伸手给他掖了掖被角,说: “ 睡吧,烧热点免得冻着你。 ” 他固执起来,像个孩子似的说: “ 妈,你也睡吧,你不睡,我就不睡。 ” 母亲就笑笑说: “ 睡,我这就去睡。 ” 母亲走后,他一直没睡,他又听到灶间不断地响起母亲往灶口里续柴火的沙沙声,他在沙沙声中泪水汹涌 。 天将明时,他睡着了。等他醒来的时候,他清楚地看见了窗外纷扬的雪花。下雪了,而眼前的窗玻璃还是没有一点冰花,母亲靠在他的脚旁睡得很香。窗前不知什么时候母亲放了两个火盆,一缕青烟袅袅升起。 袅袅青烟中他看见了自己小时候,常常在下雪的早晨,趴在窗台上,用舌头舔、吹气去融化窗玻璃上厚厚的冰花,那一幅幅茂密的森林,形状各异的冰雕一圈圈地融化了,才好透过玻璃去看落雪 …… 他把目光收回来,去看母亲,母亲满头的白发渐渐模糊了他的眼睛,他喃喃地说道: “ 花开了 ……” 他回到了温暖如春的南方 。 妻子欢喜地迎上来,兴奋地说: “ 电视里说北方又下大雪了。你看见窗玻璃开花了吧!像什么? ” 他望着窗外的一片绿色,像是对妻子又像是对自己说: “ 像什么?像森林,像冰雕,像云,更像母亲的那头白发 ……” 1.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赞美母爱,有人认为是批判 “ 他 ” 的自私、不孝顺,你怎么看?请结合原文加以探究。 答案 答案  ( 示例一 ) 小说的主题是赞美母爱。小说的主人公是母亲,小说要赞扬的正是母亲身上伟大的母爱。小说的题目是 “ 开在窗玻璃上的花 ” ,小说正是通过母亲怕 “ 他 ” 冷,夜里一直烧火而使屋子温暖如春使 “ 他 ” 最终没有看到窗花来表现母爱的。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无私宽容的,即使儿子十年来第一次回家,母亲仍认为儿子很孝顺。小说虽写到 “ 他 ” 的自私,但只是为了更突出母爱的伟大。 ( 示例二 ) 小说的主题是批判 “ 他 ” 的自私、不孝顺。 “ 他 ” 是小说贯穿始终的主人公,作者借 “ 他 ” 表达的正是对目前孝的缺失的批判。钱代替不了关爱,虽然 “ 他 ” 每年都会寄钱回家,但十年来这是第一次回家,说明 “ 他 ” 对母亲的关心不够。母亲的无私和宽容,恰恰更衬托了 “ 他 ” 的冷漠和自私 。 ( 示例三 ) 两者都有。母亲和 “ 他 ” 都是小说要刻画的主要人物。母亲烧炕,屋内温暖如春,玻璃不能结窗花,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浓厚的爱。儿子虽寄钱给母亲,但疏于看望,只能说是有些自私。母亲和儿子的行为两相对照,使赞美母爱和批判儿子自私的主题同时表达得更明显。 二 、 主题意蕴探究题具体题型的探究要点 主题意蕴探究题主要有思想意蕴或情感意蕴探究题、重要句子 ( 段落 ) 意蕴探究题和标题意蕴探究题。前两题的探究要点详见 2019 版《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小说部分。下面说说标题意蕴探究题的探究要点。标题意蕴探究题属于常规题型,做答时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 1. 联系表层含义:文中具体的意思。标题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交代故事展开的背景,渲染 ( 烘托 ) 环境氛围 。 2. 体会深层含义: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象征比喻意义,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义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 。 3. 联系全文内容,结合文章主旨 ( 揭示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等 ) 分析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暗示、画龙点睛的作用,答题时需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作答。 [ 边练边悟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幅地图 殷贤华 窗外,一些树叶黄了,枯了。深秋的凉风一吹,就无声地掉在地上。 他从病床上爬起来,望了望窗外的世界,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他轻轻对老伴说:老伴,咱们旅游去吧?我年轻时答应过你的,就一定要实现。你虽然不能走不能看,但我可以背你去呀! 他小心翼翼地,小心翼翼地把老伴背在背上。 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旅游,他感觉心跳得特别厉害。 他的脚首先踏上北京的土地。北京是祖国的首都,他曾多次梦见来到北京,这回总算实现了愿望。他觉得,只要是中国人,一辈子不去一趟北京,算是白活了。看,这是故宫!看,这是万里长城!看,这是天安门广场!他一路指点着,给背上的老伴讲解着。 接着,他的脚又踏上广西的土地。到广西,当然去桂林玩,去漓江玩。老伴从小喜欢看电影《刘三姐》,这辈子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可以说是百看不厌,每看一次就为阿牛哥和刘三姐的爱情掉一次眼泪。老伴早就想到刘三姐的故乡桂林去听听山歌,到漓江坐一次竹排顺流而下。这回,梦想终于实现了! 马不停蹄,他的脚又踏上海南的土地。到海南,主要是为了看海。海,在电视上见得多了,但真正的海,他从来没有见过。都说海水是咸的,那有多咸?只有亲自来尝尝才知道。都说海水是蓝色的,那有多蓝?只有亲自来看看才知道。 看够了海,他的脚又踏上山东的土地。这里是老伴的故乡,也是他和老伴相识、相恋的地方,是一辈子值得回忆的地方。他和老伴好多年没有回来过,实在是太想念这里的乡亲们了。 告别山东,他背着老伴,又先后到了重庆、西藏、新疆、云南、贵州等地,整个中国,他几乎游了个遍! …… 他又回到病床前。他如释重负,长舒了一口气,小心翼翼地把老伴从背上放下来,捧在手上。他轻轻对老伴说: “ 老伴,我对你的承诺,这回总算兑现了,你还满意吧?如果不满意,我马上就要到你的那个世界与你相见,你责罚我就是啦! ” 他捧在手上的,是一个古朴精致的骨灰盒。因为他多年的抚摩,已 经变得温润发亮。他把骨灰盒擦了又擦,他不允许上面沾上哪怕一粒灰尘! 他把骨灰盒重新放回枕边,然后自己躺回到病床上去。他感觉呼吸急促,脸潮发红,眼睛发光,他知道这是回光返照的征兆。他再次留恋地看了看地板上那张硕大的中国地图,给自己最后一次盖上被子,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 此刻,在这张几乎铺满半个房间的中国地图上,留下了一串串他踩过的光脚板印。他只用了一炷香时间,就背着老伴,在这个房间里游遍了中国。这张地图,还是两天前,一群中学生来这个敬老院看望他时,他请求一个高个子男生替他找来的。 窗外,一些树叶黄了,枯了。深秋的凉风一吹,就无声地掉在地上 …… ( 选自《小说选刊》 2016 年第 4 期 ) 2. 结合小说中 “ 他 ” 这一人物形象,谈谈你对社会的思考。 答案  “ 他 ” 是一个虽年老病重,但为了兑现对亡妻的承诺,克服身体病痛,以自己力所能及的特殊方式带妻子在地图上 “ 旅游 ” 的重情老人。在他身上所表现出的孤独寂寞处境和夕阳情深的心理,正是当代社会许多老人的写照,我们一方面赞美叹服这种矢志不渝的情感,另一方面应加强对老人的关爱,倡导全社会弘扬孝行美德。 答案 3. 小说标题为 “ 一幅地图 ” ,但有人认为取题为 “ 一次旅游 ” 更好,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析。 答案 答案  ( 示例一 ) “ 一幅地图 ” 更好。理由: ① 从情节看, “ 他 ” 背着 “ 老伴 ” 去旅游,经过的不同地点就在穿越 “ 一幅地图 ” ; ② 从人物塑造看, “ 他 ” 为表达对妻子的爱,把一幅地图上的地点几乎走遍,爱心浓浓 ; ③ 从艺术构思看,文末点出 “ 旅游 ” 是在地图上,让人意外,引人深思 ; ④ 从主旨表达来看,老人临终前,虽无体力但还是带着 “ 老伴 ” 在 “ 地图 ” 上兑现承诺,更能突出温情和爱情主题 。 ( 示例二 ) “ 一次旅游 ” 更好。理由: ① 从故事内容看,一次特殊的 “ 旅游 ” 叙述得完整清晰 。 ② 从构思效果看,此文题有悬念,让人思考这是谁的一次旅游,又是 “ 一次 ” 什么样的 “ 旅游 ” 。到结局揭示谜底,让人感动,让人心酸 。 ③ 此标题不仅能概括内容,还能让人联想到人生这 “ 一次旅游 ” ,该珍 惜什么,做好什么,所以它更有利于升华主题。 ( 另有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