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2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丰台区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生态文明是当下热词,有研究则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自觉遵循自然、社会和经济规律,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中,通过采取生态化的生成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就其具体内容来说,生态文明包括生态物质文明‘生态道德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文化文明等方面。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境界。 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并不长。人类诞生以来,大体经历了采猎、农耕、工业三个文明阶段。进入工业文明后,在创造巨额财富的同时,也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这一背道而驰的结果,引发了人类对工业文明“缺陷”的深刻反思。革命导师马克思曾在《188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批判黑格尔时指出:“他只看到了劳动积极的方面,而没看到它消极的方面。”恩格斯更是一针见血地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这种反思达到了高潮,实现了飞跃,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是“三本书籍”和“三个会议”。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创作了《寂静的春天》,生动揭露和深入分析了滥用农药带来的生态破坏。书中指出,如果生态环境问题不解决,人类将活在“幸福的坟墓”中。该书一问世即产生轰动,引发了持续数年之久的生态论战,带来了全球生态环保意识的觉醒,被公认为宣传维护生态平衡、推动环保的划时代经典之作。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的报告,再次震动世界。报告认为,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这五项基本因素的运行方式呈指数增长,如果这种快速增长模式继续下去,地球的支撑力将达到极限,世界会面临一场灾难性的崩溃。由于该报告高举生态保护大旗,后来被奉为“绿色生态运动的圣经”。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报告深刻检讨了“唯经济发展”理念的弊端,全面论述了20世纪人类面临的和平、发展、环境三大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提出将它们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目标来追求,这是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第一个国际文献。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召开探讨全球生态环境战略的第一次国际会议--“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人类环境宣言》。会后,西方国家开始积极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标志着从理念反思走向了实际行动。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将生态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深入讨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正式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人类走出工业文明困境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步骤。2002年,联合国在南非召开“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宗旨是促进各国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上采取实际行动,强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会议产生了《行动计划》和《政治宣言》两项重要成果,这是人类社会迈向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 (取材于程红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当今中国,物阜民丰,但对环境问题的集体焦虑降低了公众的幸福感。建设生态文明是应天道、合国情、顺民心的世纪伟业,理应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自然也应贯穿教育事业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新形势下,教育工作应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进行必要调整,做好生态文明教育的整体设计、综合运筹、分类开展。 中国传统的国家治理思想向来主张在两个方面同时着力:一日正刑罚,二日重教化。前者以律法禁令设置红线,违令必究、枉法必惩:后者以伦理道德引导美善,“公”者褒之、“能”者擢之。二者如同鸟之双翼,缺一不可。今天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也须在这两个方而用力,刑礼兼施,法治与教育相辅相成,不能一手硬、一手软。因此,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常规化、系统化,是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环境问题具有空前的复杂性和广域性,因而生态文明教育不仅需要众多学科共同参与、建设联合教学团队,而且需要将生态文明理念植入各类课程和较材。现实情况是,众多学科都有学者探讨环境问题并开展相关教学,但存在诸多差异,往往不免自说自话或“鸡同鸭讲”。这就需要我们努力突破学科界限,打造多学科交流平台,凝聚共识、融会思想、整合队伍、集中资源,实现生态文明相关理论知识的精练化、系统化。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教师是关键,课程是基础,学生是主体。当前,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同时,还存在课程良莠不齐、教材辗转抄编、思想彼此扞格、知识相互矛盾等问题。这就急需组织精干队伍,开设优质课程,编写优秀教材。而对于学生这个主体,要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涵养其精神、培养其素质、引导其行动,使之成长为具有生态文明精神品格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与学生培养不同,大众生态文明教育难以模式化、系统化,需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针对不同人群设定不同的目标导向。例如,对各级领导干部而言,应着重引导他们________,________。对企业经营者而言,他们身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前沿,必须引导他们________,________。对其他社会公众________,________。 (选材于王利华《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 1. 下列对材料第一段“生态文明”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是人类在生活中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 B. 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经济规律,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 C. 是通过采取生态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达成的人类文明新境界。 D. 可以改变和重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2. 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曾先后发声,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工业文明的忧思。 B. 《寂静的春天》谈及生态环境问题将使人类活在“幸福的坟墓”中,发人警醒。 C. 《增长的极限》认为人口增长等五项因索运行方式的增长定会使世界面临崩溃。 D. 《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将“和平、发展、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目标。 3.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人类环境会议”召开后,世界各国开始积极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标志着从理念反思走向了实际行动。 B. “环境与发展大会”正式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迈出了人类走出工业文明困境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C. “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内容,这是人类社会迈向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 D. “三个会议”所取得的成果,表明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三十年间对于生态文明缺陷的反思是十分深刻的。 4. 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B. 物阜民丰:物产丰富,人民生活富足。阜:(物资)多。 C. 鸡同鸭讲:形容两个人的语言形式虽不同,但是各自保有其特点。 D. 良莠不齐:指好的坏的混杂在一起。筹:狗尾草,比喻品质坏的。 5. 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在新的形势下,应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对教有工作做出必要的调整。 B. 我们只要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常规化与系统化,就能将生态文明建设好。 C. 生态文明教育需要众多学科联合的教学团队和渗透其理念的课程与教材。 D.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充分考虑到教师、课程、学生三个重要的因素。 6. 根据材料二,依次填入结尾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将不遗余力保护一方山水之美、万代生存之资作为自己应尽之责 ②同时助其学会环保技术方法,树立合理消费观念,形成绿色消费模式 ③树立绿色价值观,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原则,尽量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 ④通过多种途径方法,广泛宣传法律、政策,增强其环保意识与参与精神 ⑤树立正确政绩观,时刻挂怀人民群众生产与生活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⑥另外还要赋予其相应的环保义务,助其摒弃利润至上的经营理念 A. ⑤①③⑥④② B. ①⑤⑥③②④ C. ⑤①④②⑥③ D. ①⑤②④③⑥ 7. 材料二第二段,作者认为“今天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也应该在这两方面用力”。请你说说“这两方面”所指的具体内容,并结合两则材料,联系生活,谈一谈你对作者这一观点的理解。 【答案】1. C 2. C 3. B 4. C 5. B 6. A 7. (1)这两方面指“正刑罚”。“重教化”(或刑礼兼施,或法治与教育相辅相成)。 (2)“正刑罚”是以律法禁令设置红线,违令必究、枉法必惩。依据材料一中环境问题导致人类活在“幸福的坟墓”,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五个基本因素的运行方式呈指数增长,世界会面临一场灾难性的崩溃等等,如果不加严惩,后果不堪设想,如北京的治霾行动,对于违反规定的企业和部门,严查严管,做出罚款停产等处理,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重教化”是以伦理道德引导美善,“公”者褒之、“能”者擢之。而在文中主要强调“重教育”,如:传授重要的教育思想,根据材料一,如马克思,恩格斯的真知灼见,以及“三本书箭”和“三个会议"的思想精髓都有助于我们认识到“环境污染”的重要性:如:采取恰当的教育手段。根据材料二,对大众生态文明教育难以模式化、系统化,需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井针对不同人群设定不同的目标导向。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 A 项,“是人类在生活中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错,根据原文可知,“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中,通过采取生态化的生成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此处把“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中”偷换“在生活中”。B项,“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经济规律,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的结果判断错误,生态文明不是过程。D项,“可以改变和重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表述有误,原文是“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偷梁换柱。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本题要求根据材料一找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项,“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曾先后发声,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工业文明的忧思”错,根据原文可知,马克思并不是直言不讳表达隐忧。B项,“《寂静的春天》谈及生态环境问题将使人类活在“幸福的坟墓”中,发人警醒”解说错误,原文说“带来了全球生态环保意识的觉醒,被公认为宣传维护生态平衡、推动环保的划时代经典之作”。D项,“《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将“和平、发展、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目标”表述有误,原文是“全面论述了20世纪人类面临的和平、发展、环境三大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提出将它们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目标来追求”,指代词理解有误。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本题要求根据材料一找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项,“‘人类环境会议’召开后,世界各国开始积极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标志着从理念反思走向了实际行动”错,根据原文“西方国家开始积极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标志着从理念反思走向了实际行动”可知,选项范围扩大。C 项,“‘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内容,这是人类社会迈向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解说错误,原文说“会议产生了《行动计划》和《政治宣言》两项重要成果,这是人类社会迈向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混淆概念。D项,“‘三个会议’所取得的成果,表明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三十年间对于生态文明缺陷的反思是十分深刻的”表述有误,原文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这种反思达到了高潮,实现了飞跃,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是‘三本书籍’和‘三个会议’”,表述程度理解有误。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中基本概念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概念所在的句子,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根据原文与选项仔细核对和辨别,可以采用排除法或者直选法。题目要求找出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项。C项,“鸡同鸭讲:形容两个人的语言形式虽不同,但是各自保有其特点”错,根据原文 “现实情况是,众多学科都有学者探讨环境问题并开展相关教学,但存在诸多差异”,此处只是照搬词语本义,而没有考虑这里采用的是临时义。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本题要求根据材料一找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项,“我们只要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常规化与系统化,就能将生态文明建设好”表述太绝对,根据原文“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常规化、系统化,是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可知。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思路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考生在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话题要统一:首尾谈的是同一话题,中间也不应有所偏离,没有岔开或暗中换话题之处。②注意照应、过渡:首尾要照应,过渡应有过渡性语句作为桥梁。③顺序要合理:句间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在安排上是合理的。逻辑顺序还体现在关联词语的合理使用上。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反复研读横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关系以及前后句的内容和形式来确定横线句子的内容和形式。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六个句子,要求选出“填入结尾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本题中“各级领导干部而言,应着重引导他们________,”说的是领导干部,所以衔接内容为政绩观,和保护一水土,两个句子内部要先树立观念,再去保护一方水土,排除BD;接下来说的是对经营者而言,再看衔接内容,⑥提到了经营理念,位置合适,排除C。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靠从学生语境词语的理解能力并针对文中某一问题提出自己见解能力。理解指代词语的意思,要关注语境仔细揣摩,然后精心组织文字作答,对文中某一问题提出自己见解能力属于探究能力考查,所谓“探究”,就是有“我”有“思”,探索追寻。学生在答题时,只要不脱离文本,只要不是消极的,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答案应该是丰富多彩的。题目中问所指的具体内容,看文本在材料二第二段“中国传统的国家治理思想向来主张在两个方面同时着力:一日正刑罚,二日重教化。”,结合语境这两方面指“正刑罚”,“重教化”;第二问结合两则材料,联系生活谈一谈你对作者这一观点的理解。做题时,要求考生结合文本内容,谈自己的见解,注意见解一定要围绕着两个方面展开,可以谈我国在正刑罚和重教化方面采取的措施,陈述自己的见解注意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闻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 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愍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选自苏辙《栾城集·巢谷传》,有删节) 8.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会泸州蛮乞弟扰边 会:聚集 B. 顾妻子不免寒饿 顾:考虑 C. 逾月不厌 厌:同“餍”,满足, D. 予愍其老且病 愍:同“悯”,怜恤 9.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相同的组是 A. 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 B. 乃命存宝出兵讨之 谷逃避江淮问,会赦乃出 C. 予以罪谪居筠州 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 D. 闻者皆笑其狂 恨其不用善言 10.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 巢谷一向力气大,于是就放弃了他原来的学业,积聚弓和箭,练习骑马射箭。 B. 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 有个叫韩存宝的,尤其和巢谷交好,巢谷教他兵法,两人彼此交往,成为生死之交。 C. 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我因为和他是同乡的缘故,从小就认识他,了解他的志向节操,知道他是一个在情势危急时值得托付的人。 D. 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 我不远万里徒步来看望您,也不曾奢望自己的心意能被您明白,如今我已到达梅州了。 1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巢谷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弃文习武,体现了他鲜明的个性。 B. 作者记录巢谷与存宝交往的经过,意在突出存宝慧眼识人。 C. 文章委婉地批评了当时人际交往中人情淡漠的社会现实。 D. 对于巢谷探望苏轼途中病死一事,作者深感痛心和遗憾。 12. 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闻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风、泾原间。 (2)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 【答案】8. A 9. D 10. D 11. B 12. (1)(巢谷)听说西部边境有很多英勇娇健之士,骑射击刺在四海之内居首位,(于是他)离开家乡到秦凤、泾原一带游历。 (2)您的心意是很好,但是从这里到儋州几千里,又需要渡海,这不是老人可以做的事情。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闻言词语意思的理解。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本题要求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看选项,A项,“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解释错误,会:恰逢,正赶上。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虚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本题要求找出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相同的组。A项,第一个“之”是补充音节,第二个“之”是主谓间取独,不一致。B项,第一个“乃”是连词,翻译为于是就;第二个“乃”是表限制,翻译为才,不一致。C项,第一个“以”翻译为因为,第二个“以”等于“而”,表修饰,不一致。D项,两个“其”都是人称代词,一致。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把相应的语句还原到原文语境中,去仔细分辨认真考虑,选出正确选项。本题中是给出语句和译文,考查考生的辨析能力,比较简单。要求选出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D项,“不自意全”是自己也不曾奢想可以性命保全,译文有误。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B项, “作者记录巢谷与存宝交往的经过,意在突出存宝慧眼识人”错,意在突出巢谷的忠实守信。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骁勇”, 指英勇矫健之士;“冠”,指首位;“游”,游历;“去游秦风、泾原间”省略介词“于”,然后再按状语后置翻译。(2)中的“意”,心意, “自”,从;“数”,几;“复”,又;“非老人事也”,否定判断句。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译文: 巢谷字元修。父亲名叫中世,出身于眉山县的一个农民之家,年轻时跟着当地有地位、有声望的人读书,老了之后就在乡里做老师。巢谷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尽管朴实无华,但知识却很渊博。后来到京城应举考进士,看见有参加武举的,从心底里喜欢。巢谷向来有力气,于是就把以前学的东西丢开,积聚弓箭,学习骑马射箭。经过好长时间,终于武艺有所成就了,但武举却没有考中。 巢谷听说西方边境一带多有勇猛矫健的人,骑马射箭击剑等各种武功都是天下最厉害的,所以就离开家乡,到秦凤、泾原一带游历;每到一个地方,就同那里优秀杰出的人结成朋友。有一个叫韩存宝的人,尤其和他友好。巢谷教他兵法,两个结成了生死之交,友谊如金石一般坚固。宋神宗熙宁年间,存宝任河州的将官,有功劳,号称熙、河一带的名将,朝廷也很重视他。正好遇上少数民族“泸州蛮”的酋长乞弟侵扰边境,附近各州郡的官兵都束手无措征服不了,朝廷就命令韩存宝领兵去讨伐。韩存宝不熟悉“泸州蛮”的情形,所以就把巢谷邀请到军队里来,向他请教这方面的事情。后来由于韩存宝擅自引兵撤退,朝廷怪罪。被捕之前,韩存宝自己估计肯定会被处死,就对巢谷说:“我是泾原一带的一个武夫,死了没什么值得可惜的。只是我的妻子儿女无人依靠,就会受饥寒之苦。我的袋子里装有好几百两银子,除了托你,再没有别人能去送给他们了。”巢谷答应了存宝的请求,就改换姓名,揣上银子,步行上路,一直走到存宝家,把银子交给他的儿子。这件事别人谁也不知道。存宝被处死以后,巢谷因为当时也在军中,受到牵连,所以逃到长江、淮河一带躲藏起来,直到朝廷发出赦免令,才又露面,回到四川。 我由于是同乡,所以从小就认识他,了解他的志向节操,深知这是一位在情势危急之时可以值得托付的人。我在朝廷里作官的时候,巢谷正在乡里浮沉,一次也没有来见我。绍圣初年,我得罪贬谪在筠州,又从筠州迁徙到雷州,从雷州迁徒到循州;我哥哥子瞻也从惠州迁徙到昌化。这期间,以前结识的为官的人们都避讳同我们兄弟二人交往,平素的亲朋好友也不再与我们有任何联系。而巢谷却从眉山老家愤激地表示,要徒步来慰问我们兄弟二人。听到他的话的人,都讥笑他有点儿发疯了。元符二年春正月,巢谷从梅州给我送来书信说:“我不远万里,步行来看望您,自己也不曾奢想可以性命保全。如今我已到了梅州,要不了几天就肯定能见面了。这样,我就是死了也没什么可遗憾的了。”我又惊又喜,心里说:“如今的人做不到这一点,这个人不像现在的势利小人,倒像是古代有节气的人。”等到见面之后,两人紧握着手,禁不住热泪夺眶而出,接着就互相诉说阔别以来的情况,相互团聚相处一个多月,还觉得不满足。这时,巢谷已经七十三岁了,体弱多病,再不像从前健壮的巢元修了。他还要到海南岛去看望子瞻,我哀怜他既年老又病弱,就阻止他说:“您的心意是太好了。但是,从这里去儋州,有好几千里路程,还得坐船飘渡过海,这可不是年老的人能够办到的事情。”巢谷说:“我自己估计不会很快就死的,您不要劝阻我。”我无法劝留住他,看他袋子里没有多少钱,尽管当时我也贫困,匮缺资财,也只好勉强给以资助,把他打发走。他乘船走到新会,被少数民族当差役的人偷了钱袋行装,逃跑到新州I被抓获。巢谷跟到新州,就生病死了。我听到消息失声痛哭,后悔他不听我的话。不过,也惊异他正因为没听我的话,才实现了自己的志向。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昔赵襄子厄于晋阳,知伯率韩、魏决水围之。城不沉者三版,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礼。及襄子用张孟谈计,三家之围解,行赏群臣,以恭为先。谈曰:“晋阳之难,惟恭无功,曷为先之?”襄子曰:“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而前遇存宝后遇予兄弟。予方杂居南夷盖将终焉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选自苏辙《栾城集·巢谷传,有删节》 13. 文中高恭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谈及高恭有何用意?请简要说明。 14. 用斜线(/)给材料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 【答案】13. 高恭是:一个懂得恪守大臣职责,重情重义的人。作者引用高恭的事例意在突出巢谷对朋友讲求信义,与高恭一样重情重义的品格:同时也表达了作为朋友的韩存宝和自己兄弟俩没有很好地帮助、照顾巢谷而深感遗憾的思想感情。 14. 予方杂居南夷/盖将终焉/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投之。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概括能力以及理解人物形象在文中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找到描述人物的相关语段,依据刻画人物形象的各个角度分析概括,理解人物形象文中的作用,要看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然后是对比衬托还是线索推动情节发展,以及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目的用意。本题问高恭是一个怎样的人,阅读文章发现“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礼”,据此可以得出高恭此人谨守人臣之礼,对工作尽职尽责;本段文字出自巢谷传,高恭作者想到的历史人物,写高恭主要就是为了突出巢谷讲求信义,对待朋友也是有情有义,从作者角度来说,写高恭一是为了表现对巢谷的赞扬,也是为了表达作为朋友的自己兄弟两个没有很好的照顾巢谷而感到遗憾, 【14题详解】 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盖”“焉”分别为句首发语词和句末语气词,分别断开;“泾原军中”作句中宾语,后面断开;“异日”表时间,引出新的陈述对象,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 【点睛】译文: 从前,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智伯率领韩、魏两家决开汾河灌城,城墙只差三版就要被淹没了。城里满是积水,只能把锅吊起来烧火煮饭。人们因为没有粮食饥饿得无法再忍受,只好把孩子互相交换了吃掉。在这种情况下,赵襄子的臣下对他都有点怠慢,只有高恭一个人始终对他保持着应有的礼节。等到襄子运用相父张孟谈的计策,摆脱智伯、韩、魏的包围,冲破困境,对部下论功行赏时,就给高恭记了头功。张孟谈说:“晋阳危难的时候,只有高恭一点儿功劳也没有。为什么却要给他记头功呢?”襄子说:“晋阳被困时,群臣都对我有点儿怠慢,只有高恭一人始终保持着应有的礼节,我因此给他记头功。”巢谷在对朋友讲义气方面,实在不比高恭差,不会因此而惭愧。只可惜他没有遏上赵襄子受到器重,却先是碰上了韩存宝,后来又碰上了我们兄弟两人。如今,我正同南方的少数民族杂处在一起,和他们一样地生活着,并且将要老死在这里。虽然深知巢谷的贤德,又怎么才能把他的贤才品德展现出来给世人看呢?听说巢谷有个儿子叫巢蒙在泾、原一带的军队里,所以特地为他写了这篇传记。等以后交给他。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①。 风含翠篠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④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⑤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释:①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沧浪:指汉水支流沧浪江。②篠(xiao):细小的竹子。③裛(yi):通“浥”,滋润。④故人:指成都府尹严武,杜甫初到成都时,曾靠其接济。⑤填沟壑:这里指穷困潦倒而死。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点明草堂所在,“万里桥"与“百花潭”,“草堂”与“沧浪”,彼此映照,对仗工整。 B. 颔联写景细腻生动,如“娟娟”“冉冉”等叠词表现了翠竹秀美、花香阵阵,且具音韵美 C. 颈联写故人嫌贫爱富,与诗人断绝来往,导致诗人一家失去经济支持,处境艰难。 D. 诗的前四句写自然美景,后四句写生活困境,通过对比,突出地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境界。 16. 杜甫的诗语言精炼,表现力强,本诗“风含翠筛娟娟净”中“含”字用得极为精妙,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微风的轻柔。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B.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 C.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苏轼《新城道中》) D.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17.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狂夫”形象?结合全诗加以概括。 【答案】15. C 16. B 17. ①首联、颔联中,写作者身居草堂,生活贫困,却依旧兴致勃勃地欣赏“翠篠”、“红蕖”等自然美景,可见作者之乐观酒脱。②颈联、尾联中,写故友音书断绝,诗人穷困潦倒,依旧傲岸倔强地面对生活的磨难,显得狂放旷达。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项,“颈联写故人嫌贫爱富,与诗人断绝来往,导致诗人一家失去经济支持,处境艰难”错,诗歌是说“厚禄故人书断绝”,是说和故人的联系断绝,没有书信来往,曲解文意。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考查的是拟人的艺术手法的运用情况。本提要求选出“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 B项,“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不是拟人,诗歌是说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只是工笔白描。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能力。鉴赏人物形象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抓诗中所写景物。人物形象鉴赏题答案一般由三部分构成:(1 )概括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思想性格),(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指出表达了什么感情或有什么意义。本题要求结合全诗加以概括,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狂夫”形象。诗题为“狂夫”,诗却先写居住环境,地处水乡,景致幽美。 “万里”、百花”这类字面,使诗篇一开头就不落寒俭之态,为下文写“狂”预作铺垫。居所简陋,却兴致勃勃的描绘环境美丽,可见诗人乐观洒脱,毫不介怀;诗人现实的生活处境十分艰难,故人音书断绝,一家人免不了忍饥挨饿,“填沟壑”,这是何等严酷的生活现实,凡夫俗子早从精神上被摧垮了。然而杜甫却是“欲填沟壑唯疏放”,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打击,这就是所谓“疏放”。诗人的这种人生态度,不但没有随同岁月流逝而衰退,反而越来越增强了。在几乎快饿死的境况下,他还兴致勃勃地在那里赞美“翠筿”、“红蕖”,美丽的自然风光。联系眼前的迷醉与现实的处境,诗人都不禁哑然“自笑”了:你是怎样一个越来越狂放的老头儿啊!这首诗前面是“风含翠筿”、“雨裛红蕖”的赏心悦目之景,后面是“凄凉”“恒饥”、“欲填沟壑”的可悲可叹之事,全都由“狂夫”这一形象而统一起来。没有前半部分优美景致的描写,不足以表现“狂夫”的贫困不能移的精神;没有后半部分潦倒生计的描述,“狂夫”就会失其所以为“狂夫”。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一幅碧空浩荡、金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的辉煌壮丽的画卷,表达了对光明自由的向往。 ②陆游在《书债》中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表达对先贤业绩的追慕,渴望施展抱负的诗句是:“_____,______!” ③《阿房宫赋》中,作者以反间的方式谴责统治者盘剥百姓、挥金如土的句子是:“____,___?” 【答案】 (1). 青冥浩荡不见底 (2). 日月照耀金银台 (3). 出师一表真名世 (4). 千载谁堪伯仲间 (5). 奈何取之尽锱铢 (6). 用之如泥沙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词的正确写法:青冥、照耀、名世、堪、伯仲、锱铢。 【点睛】 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磨 孔帆升 ①石磨,如胎盘一样深埋在家乡的土地上。小时候,总是不能理解人们为什么常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我们乡村从来是人推的磨啊。一个仅两三百口人的小自然湾,竟然有四五个扛神出菩萨的,可谓鬼魅横行了,但是即便如此迷信的地方,也没有恐怖到“鬼推磨”。大人讲故事,说磨在地狱里是执法机器,钟馗用它辗碎那些生前钻进钱眼儿里为富不仁的家伙。磨在童年的记忆里,充满了神秘色彩。 ②农业社会里,磨必不可少,却又难得施展本领;磨这东西一出世,就注定了既费力又不怎么能派上用场。有点像民国才子,抱负未实现,就被归入历史序列。也有点像唱大戏与打鼓说书之于农人枯燥的生活,偶尔才在山村里吱吱嘎嘎唱一回。大众化,又并非家家必备。充裕一点的人家,会请石匠打个磨,不充裕的人家大可不必打,只需到要用磨的时候,拉下个脸皮说一声,平常做人好一点,没有哪家不肯借的。 ③磨是蛮撩人的,尤其撩鼻涕虫。小村庄里,一年之中,谁家都难得看到它转几回。要么是逢年节,要么是要办喜事,要么是家里请了帮工做农活,需要改善一下生活,磨才被刷洗干净,大姑娘坐花轿般被人请出。它一出场,乐坏的通常是小屁孩,这时在堂屋里到处乱窜,蹦跳着唱:“磨麦,请客,做包恰(吃),恰(吃)不了,担起走,担到高婆屋门口,高婆不在屋,小狗咬了脚。”大人还在磨呢,他们就馋得不得了,好似香喷喷的粑已到了嘴,还拿着走亲戚。没想到没孝敬到外婆讨着好,反被狗咬着了,乐极生悲。家里有了客人,好不容易“托福”,却落得个解了嘴馋,惹了脚痛。 ④平时,磨是个偷懒又乖张的哑巴,紧闭了嘴不吃不喝。你一年四季田里地里、屋里屋外忙得团团转都不见它的踪影。磨磨豆腐,打打粉皮,做做粑,却没它不行,于是咯吱咯吱,就张开了嘴巴,却是边吃边吐,粗的进细的出。它只磨磨牙,咀嚼咀嚼,就粗精分离,白粉、白米、白粉汁,沿牙缝漏下流出,落到磨架上的大笸箩上。 ⑤磨就是磨人。磨人大概是妇女发明的词。磨似乎天生是被家庭妇女使的,推磨虽不是重农活,可也够累人的。婆婆们端个凳子坐着,一手端着盛满谷子、玉米、小麦、荞麦、黄豆等料的筲箕,一手抓料,或是用勺端上浸泡得圆滚滚水灵灵的黄豆,时不时用手顺一顺磨眼边不肯粉碎的颗粒,推磨者则左弓右绷,前仰后合,像筛米一样推拉,随着磨转出圆圈。身子不停地摆动,画着一个又一个圆圈,好像人跌进一个无底洞,永无出头之日地转,昏天黑地地转,怎么也数不清转了几多圈,每一天似乎都在原地踏步,日子永无起色。 ⑥小时候我一直记恨继奶奶的苛刻与偏心,从不跟她讲话,见了连头都不抬,腮帮子倒是鼓鼓的,暗暗磨牙。我恨她是有道理的,只是看在眼里不想说而已。不知何时起,这个高傲的小脚女人低下了头,主动来帮母亲推磨了,还时不时与她不喜欢的媳妇讲两句家常话,显出一家人的样子来。 ⑦我猜这磨转来转去,让矮圆规脚、走路不稳的女人领悟了,山不转水转呀,她总有日落西山时,总有腿脚不便时,总要落到打下手的境地。要不然,她还能平和地与媳妇在一起待那么久?看着她推磨时的落寞神情,我紧咬的牙关松开了。我相信,磨是可以磨平沟壑、消除仇恨的。 ⑧磨在特定时代有法的威严,在以磨治村中起到杀一儆百作用。封建族长整家规的时候,只要断喝一声:“给老子绑了,沉塘!”愤怒的人们就一呼而上,力拔山兮,把一两百斤重的磨抬了去,绑起犯了事的人就地正法!不给人留任何退路与生路,让你改悔的机会都没有。倘有好奇者深入乡村,对那荒废的臭塘感兴趣,要起底一个村庄的历史,也许能挖出一两个石磨,里面肯定有冤魂吧?俗话说的“豆腐磨出血来”,大概就是苦于纠缠的结果,不依不饶的礼教之下,总是会出几个牺牲品的。用磨做惩罚工具,铁定了海枯石烂永不得翻身。可见,磨是可以封住家族耻辱、封住历史,伸张正义的。 ⑨在水源与竹木丰盛的山村,会有大水磨,在水沟边矗立着,有一人多高,五尺直径,靠的是水来冲,水不停地流,推动轴承转动,巨磨就自动转起来。这样的磨除了用于生活,还是生产工具,比如辗竹片、造火纸。它是一个时期的先进代表,解放了生产力。水磨的威力与神奇够人膜拜的,于是,有的村干脆就叫水磨。机械化以来,磨基本上消失了。即使谁家有一只磨,那也是落满灰尘,早就被什物埋压得不见天日了。巨磨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孤寂地立在村旁变成了卫兵,成了路标,等待那些一年四季在外的人抚摸。 (节选自作者同题文章,有删改) 19.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枯躁 乐极生悲 碾(nǎn)碎 为(wéi)富不仁 B. 充裕 前仰后合 咀嚼(jiáo) 鬼魅(mèi)横行 C. 苛刻 海枯石烂 机械(xiè) 不依不饶(ráo) D. 膜拜 申张正义 矗(chù)立 杀一儆(jìng)百 2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 石磨如胎盘一样埋在家乡的土地上,给作者的记忆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B. 作者借助“民国才子”的人生经历解说石磨的特点,生动形象,感染力强。 C. “磨”在特定时代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但可能会出现几个无辜的冤魂。 D. 结尾描述立在路边孤寂的巨磨形象,蕴含作者内心无尽的怀念和长惘之情。 21. 作者以“磨”为标题,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2. 文章第④段运用了多种手法,突出了“磨”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23. 第⑤段,作者为什么说“磨就是磨人”?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9. C 20. A 21. ①交代文章的主要对象“磨”。②作为文章的行文线索,贯穿全文。文章围绕“磨”谈及了“石磨”“水磨”在生活中的作用,也谈及了人们在推磨过程中经历的磨炼、磨合等等,结构严谨,富有层次感。③暗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内涵丰富,传达出对人生的深沉思考和对“水磨”等传统生产工具在现代化浪潮中逐渐消亡的忧思。 22. 文中“磨是个偷懒又乖张的哑巴”“他只磨磨牙”等句子,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石磨沉默的外形以及碾碎食物原料的过程,突出了石磨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品性。 23. ①推磨虽不是重农活,可也够累人的。②磨就是磨时光,每一天似平都在原地踏步,日子永无起色。③“磨”可以磨平沟壑,消除仇恨。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常见的字音字形掌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学生必须要有大量的字音字形等基础知识的积累,然后在做题目时,仔细核对认真辨别,主要采用排除法和直选法。A项“枯躁”应为“枯燥”,“碾(nǎn)”加点字读音为“niǎn”;B项“嚼(jiáo)”读音为为“jué”; C项“申张正义”应为“伸张正义”,“杀一儆(jìng)百”加点字读“jǐng”。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文章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一定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梳理文章结构,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依据选项回归文章相关语段,结合具体内容仔细分析认真辨别,赏析要结合文章具体实际做出正确判断。本题要求找出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看选项,A项“石磨如胎盘一样埋在家乡的土地上,给作者的记忆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错误,充满了神秘色彩是钟馗用磨做地狱里的执法机器。 【21题详解】 这是一道分析标题的作用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分析标题和文章情节以及内容之间的关系。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含义的分析注意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深层含义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本题要求结合全文分析文章以“磨”为题目的用意。阅读文章,“磨”是一个具体事物,全文围绕它展开,所以它是文章的写作对象;具体分析各个段落,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写了磨,所以它又是文章的行文线索,贯穿全文,具体叙述 “磨”能够“磨是可以磨平沟壑、消除仇恨的”,“磨就是磨人”,“磨除了用于生活,还是生产工具”,“磨在特定时代有法的威严”,讲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也谈及了人们在推磨过程中经历的磨炼、磨合;文章最后“机械化以来,磨基本上消失了”“谁家有一只磨,那也是落满灰尘,早就被什物埋压得不见天日了”“巨磨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传达出对人生的深沉思考和对“水磨”等传统生产工具在现代化浪潮中逐渐消亡的忧思,同时“磨”也暗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内涵丰富。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学生一定要把上下文语境揣摩好,甚至文章的主旨弄明白,然后再研究词语或者句子的表层含义,有无比较特殊的修 辞手法或者表达方式,最后把这些信息整合一下即可组织文字。本题要求结合具体语句赏析第④段运用了多种手法,突出了“磨”的形象特征。阅读第四段,“磨是个偷懒又乖张的哑巴,紧闭了嘴不吃不喝”是拟人手法,写出了石磨沉默寡言;“它只磨磨牙,咀嚼咀嚼,就粗精分离”比喻手法,写出了碾碎食物原料的过程;整段文字综合考量,突出了石磨磨磨奉献不求回报的品性。作答时先指出修辞手法,再说明修辞好处,最后讲明表现的涵义。 【2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本题要求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第⑤段作者为什么说“磨就是磨人”。题目要求明确要求分析并概括原因,锁定区间,第五到七段就是讲推磨的事情,细读,第五段有“推磨虽不是重农活,可也够累人的”、“昏天黑地地转,怎么也数不清转了几多圈,每一天似乎都在原地踏步,日子永无起色”、第六段也有“磨是可以磨平沟壑、消除仇恨的”。进一步在原文基础上稍加概括提炼答案即可。 【点睛】分析标题的作用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分析标题和文章情节以及内容之间的关系。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含义的分析注意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深层含义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 五、写作。 微写作 24.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红楼梦》《呐喊》中,有许多语句堪为经典名言,发人深思。请选择一部作品中的一句话,用三个比喻句抒写这句话对你人生的启示。要求:符合比喻特征。120字左右。 (2)有人认为《红楼梦》人物中,袭人是宝钗的影子,晴雯是黛玉的影子,你是否认同?请自选其一,简述理由。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150~200字。 (3)鲁迅在《呐喊》中塑造了众多的农民形象,如阿Q、闰土、七斤等等。请选择一位,为他(或她)写一段评语。要求:符合人物特征,150-200字。 【答案】名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生启示:成熟需要在光阴的沉淀中生长,成熟是一种洗刷过了的冷淡,它是过滤了急躁的茶;成熟是一种不需求理睬哄闹的浅笑,它是开在灰尘里的花;成熟是一种不必声张的丰富,它是不必注释高度的山,它是不必注释厚度的海。 花袭人一直被认为是“宝钗的影子”。无论是其出身,还是其地位。她不仅在饮食起居对宝玉照顾有加,而且对具有反叛性格的宝玉,更是竭力劝导,希望他能走上“仕途经济”之路。袭人对宝玉无微不至的照料,不仅使宝玉对她形成了一定的依赖性,而且为自己获得了好名声,成了“至贤至善”的人;不仅成了贾府上下一致认可的宝二爷的姨娘,而且从一两的“大丫头被提升为二两的”准屋里人“。这一切与她的忍气吞声是分不开的。为了稳固自己的位置,她似乎还成了封建阶级的代言人和宝玉的实际监督者;为了获取自己的利益,她可以不惜一切哭着向王夫人表忠;为了获得宝玉之爱,她甚至可和宝玉“初试云雨”。在一定程度上,晴雯的被撵还和她粘带了一点点不可告人的干系。她和宝玉的关系是不干净的。和晴雯相比,简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阿Q,未庄的一个流浪雇农,上无片瓦,下无片地,出卖劳力过活,受残酷的剥削而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自慰,以欺侮弱者来发泄被欺不平之气。创造盖世神功“精神胜利法”。该大法共有四式:第一,自尊自大;第二,自轻自贱;第三,自欺欺人;第四,欺软怕硬。所有的屈辱和失败,都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产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名著阅读能力。名著阅读是北京卷经常考的试题,考生要注意平时阅读名著的时候,要弄清名著的主要情节内容,要能对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要能结合现实正确评价作品的主题及现实意义。具体到本题,考生可以任选自己熟悉的一个题目,按照要求作答,其中第一个要求用三个比喻句抒写这句话对你人生的启示,字数要求120字左右,可以回顾《红楼梦》中的经典名言,展开想象联想,最后写成排喻的形式。类似名句还有“闲处光阴易过”“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如花美眷,怎敌似水流年”“我惭携宝剑,只为看山来”“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凡是都有个缘故,说出来,人也不委屈”“万两黄金容易得,知音一个也难求”“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作文 25.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中公教育网》2018年9月25日报道,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运用,指尖公益日益普遍,“一元购画”“水滴筹”等网络募捐活动,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募捐方式,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公益生态网络。但是随着网络公益的不断发展,“骗捐”“诈捐”等问题愈发突出,影响人们参与募捐的积极性。 上述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指必定要经过的道路,泛指事物必须遵循的规律或做事必须遵守的法则。大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小至个人的成长发展,都要走一条必由之路。 以“必由之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时间、地点、人物、叙事人称自定:有细节,有描写。 【答案】必由之路 回首昨天,已经走过了十多个春秋,回顾我的这条人生之路,区区折折,百折千回,让人感慨万千,心潮澎湃。感受最深的是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由之路! 读书是一件辛苦的事情,这样的例子史不绝书。刺股悬梁,凿壁偷光,是我们熟知的读书典故,这些成语的主人公最终都成为了一代大儒,可见刻苦读书的重要性。读书一定先苦后甜,只有在读书成为精神享受的时候,你才会知道掌握知识的美妙;一个人的物质需求很容易填满,可精神需求永远填不满。你书读的越多,你就会越感到自己渺小,知道惶恐,知道敬畏,知道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浩如烟海,我们只不过是漂浮在上面的一叶扁舟。 读书又是一件快乐的事。小时候我就喜欢看书,一碰到新书,就会津津有味地读个没完。幼儿园时读插图书,学会了拼读后,我就读注音故事。什么《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等故事集里面的故事一个也不放过。到了十岁时,我就开始读名着了。我的书架上也摆满了中外名着,除了中国四大古典名着外还有《冰心作品选》《朱自清散文集》《爱的教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学海无涯读书作舟,当我自由自在地乘坐于扁舟之上,环顾周围都是无尽的美景时,才知道快乐是如何到来的,也越发感觉到,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由之路。 后来,有一件事让我终生难忘。读初中的时候,那是一个星期天,我去串门回来,路过一家书店,我信步走进去,眼睛便被一本书吸引了:《许三观卖血记》。我拿起书,像是被磁铁吸引了一样,从封面开始看起,越往里看越有劲,正想买下这本书时,一掏衣兜,却发现里面空空如也,这本书店里却只有一本,我急得脸涨得通红,手紧紧的攥着书,好像要有人抢了去似的,六神无主的在店里转来转去。 店里的阿姨发现了,问我怎么回事,我嗫嚅着说不出话,快要急出眼泪来了,攥书的手紧张的直哆嗦,阿姨一下子读懂了我的心事说:“你想买这本书啊,没事,你先拿走吧,等有空把钱送来就行!” 听了这话,我感激的朝阿姨一个劲的点头,然后心里的巨石终于落地了,比吃了蜜还要甜!在我的读书生涯中,我又收获了最重要的信任,我感受到了那个素昧平生的阿姨对一个爱读书的孩子的关爱与理解,后来我以最快的时间把钱给阿姨送去了。 越是读书,我越发现读书的好处,前人把自己的积累通过书籍传授,为的是延续文明;我们学习这些知识,为的是文明能够延续。 成长,是人生的必由之路,越长大,我越发现我的成长路上离不开书! 【解析】 【详解】(一)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能力。写作任务十分明确——对于网络募捐活动以及随之而来的“骗捐”“诈捐”等问题,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700字。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本题材料是一则反映出生活现象的材料作文。互联网的普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形成了庞大的公益生态网络,人们可以从网络上奉献爱心,帮助他人,同时网络又是一把双刃剑,随之带来了“骗捐”“诈捐”等问题,影响人们参与募捐的积极性。它告诉我们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要辩证全面客观的对待网络募捐。具体立意时,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①擦亮眼睛看世界。不能因为有“骗捐”“诈捐”等问题就因噎废食,要辩识清楚。②加强互联网监管。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从源头上遏制“骗捐”“诈捐”等问题的发生。③善行天下。募捐是给人雪中送炭,奉献爱心,彰显人性光辉。 相关材料积累: 1. 善行天下。 马勇,乳山人,退伍军人。他从98年起为百余名生活困难的儿童捐款20余万元。他从不与受捐者见面,而是把捐款由班主任转交学生。他在身患残疾的情况下还拿出自己的救助金帮助贫困学生。 马勇表示:“我资助孩子们上学,不图什么荣誉,更不图将来对我有什么回报。我只想让他们完成学业,将来能感恩社会。” 2. 青岛的微尘。微尘, 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群体,频繁出现在青岛市各种公益活动中;微尘,是一个关爱他人的符号,以它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进岛城的大街小巷;微尘,是一段记录城市文明的断章,不仅是为它所助的朋友,还有数以百计千计为它所感染的人。在青岛,微尘正在凝聚更多的爱心,越来越多的市民在捐款后,也留下了微尘、小小微尘、微粒的名字。微尘已经超越了一个名字的称谓,它是一个不留姓名无私援助公益事业的群体,一种诠释爱心的精神符号,一个青岛公益事业的固定品牌。有了许许多多的微尘,青岛市红十字会的募捐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2004年底印度洋海啸,青岛市红十字会接受社会捐款434笔,不露姓名的个人捐款占50%,以微尘、小小微尘、微粒名义个人捐款的占1/10。 3. 2018中国慈善年会在北京召开, 2018年上半年,中国网络慈善的参与人数达到35.7亿人次,一些慈善组织的网络募捐已经占到捐赠总收入的80%以上,中国已成为全球网络慈善的重要推动力量。 4. 蚂蚁森林是支付宝客户端为首期"碳账户" 设计的一款公益行动:用户如果步行、地铁出行、在线缴纳水电煤气费、网上缴交通罚单、网络挂号、网络购票等行为,就会减少相应的碳排放量,可以用来在支付宝里养一棵虚拟的树。这棵树长大后,公益组织、环保企业等蚂蚁生态伙伴们,可以“买走”用户的“树”,而在现实某个地域种下一棵实体的树。截至2017年底,蚂蚁森林已累计种植和维护真树1314万棵,守护12111亩保护地,分别位于内蒙古阿拉善、鄂尔多斯、巴彦淖尔和甘肃武威等地区。 5.凡人为善不自誉而人誉之,为恶不自毁而人毁之。 名利,人之所欲也,慈善,法之所归也。二者不可兼得,舍名利而取慈善也。 扶危周急固为美事,能不自夸,则其厚德矣。 滴水穿坚石,爱心美天下。 倾心慈善事业,真诚奉献爱心;富不忘慈,济贫济困济世。 人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意欲为善则善,意欲为恶则恶。 慈善为怀,祈福于民,普天同济,流芳百世。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穷人。 慈善的心和灵活的手能使苦难的人踏上幸福的前程。 鸟需巢,蛛需网,人需要爱心。 慈善,是人类幸福的源泉,心灵的绿洲,希望的甘泉。 具体写作思路,可以按照“引—议—联—结”的步骤来。 (二)此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命题作文的方式呈现。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它包含事件,人物,场面等要素。命题作文的命题内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倾向:或贴近考生生活关注个体成长,或启迪考生思考人生哲理,或引导考生聚焦社会热点……丰富多样的命题,给考生作文的选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本题以直接命题的形式出现,题目是“必由之路”,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时间、地点、人物、叙事人称自定:有细节,有描写。题目要求非常简单明确,没有跑题偏题的风险,考生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写成记叙文,因为这个题目最大的陷阱就是容易写成议论文,同时立意要求要积极向上,体现正能量,最好是写青少年身边的熟悉的事情,这样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感动自己也感动阅卷老师;还有一个具体要求就是要有细节,要有描写,现在高中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叙事大而化之,表达方式上细节描写训练量少,这个题目有意在这方面做一个矫正。总之,这个题目及要求非常好,看似简单平易,实则暗藏陷阱和套路。本题立意非常明确:积极向上,学生可以围绕这个大的方向感悟成长,思考人生,洞察社会。 可能立意: 奋斗是必由之路 读书时必由之路 团结是必由之路 坚持是必由之路 独立是必由之路 写作思路要求的非常明确,就是继续一件或者几件事情来表现人物形象,寄托作者的感情,抒发作者的情感。建议写作时精心选择典型事件,最好以小见大,池水微澜;情节上写出波澜,欲扬先抑或者伏笔照应;语言方式尽量平实朴素,如话家常,一定要突出细节,突出描写。具体写法见仁见智一,因人而异。 至于写作素材,可以是自己的读书经历,也可以是自己求学的心路历程,还可以是自己以毅力坚持的奋进乐章等等,建议写作时概述和具体描述结合,注意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点睛】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它包含事件,人物,场面等要素。写作是要注意: 1.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 2.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 3.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 4.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 “一粒沙里见世界,一瓣花上说人情”。选材若太宽太泛,会给人“空”或“浮”的感觉。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妨采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或“化宽为窄”的方式,从细微处,具体生动地展现对生活的感悟。 5.炼语言,注重个性化表达。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应是不懈的追求。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