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2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写作训练(全国)4
2019届一轮复习 写作 训练(全国)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特别强调对社会生活中某些现象、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认识评价,要求能具体、深入、辩证地分析问题,提出见解,而不是老生常谈、泛泛而论。要想使作文分析周密、说理透彻,就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思维,尤其是审辨性思维。本部分内容推出针对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时评,展示出时评文的独特魅力,意在引导大家对思辨能力的培养。 新闻焦点(三) “无现金时代”来到你身边 [事件回放] 继杭州和武汉之后,近日,又有两个城市——天津和福州加入了“无现金城市”。昨日,天津市和福州市分别和蚂蚁金服签署合作协议,宣布共同推进“无现金城市”建设。 今年内,天津市城市公交、高速等逐步实现支付宝购票、扫码乘车,医保移动支付等也将逐步开展试点。甚至还上线了支付宝电子校园卡,全国首个将校园卡装入手机。 数据显示,天津支付宝实名用户690万,目前已上线5大类44项支付宝城市服务,212.7万市民通过支付宝享受到政务、医疗、车务等领域的便民服务。,福州副市长杭东说,今年内,福州90%以上实体店有望全实现无现金。未来交通出行、民生服务、商业服务和政务服务4大领域扩大无现金范围。 据悉,福州有500万支付宝用户,80后、90后占比80%,95%的出租车、85%的超市便利店、80%的餐饮门店都支持移动支付。 [时文1] “拒收现金”,公共服务部门要有触动 朱昌俊 “无现金城市”概念,近年在各支付平台与商家的共同营销之下,愈发火爆。这里面当然首先是利益驱动,但移动电子支付是大势所趋无法否认。这一背景下,“无现金日”活动的开展其实很正常,只是一些商家囿于平台返现的利益激励而一概只认电子支付而拒收现金,显然就有点极端和操之过急了。 无现金社会,并不等于完全拒用现金,更准确的说法其实应该是支付方式多元化社会。所以,换个角度,看似极端的商家“拒收现金”,对于推进社会支付方式的多元化,特别是一些公共服务部门支付方式的与时俱进,未尝不是一种积极的敦促。 客观说,在目前的现实生活中,相较于极个别商家拒收现金,多数人的支付烦恼,恐怕更多还是不少地方特别是公共服务部门“只收现金”而拒绝电子支付。典型如,目前全国多数城市的地铁站仍不支持手机支付购票,一些市政部门的服务性窗口,也只接受现金。不少人都有过通过电子支付在陌生人那里换现金的经历。就此,一些商店拒收现金,理应给那些仍然坚持只收现金的服务部门一些启发。 站在经营者的角度,不管是拒收现金,还是只收现金,都只能是极个别现象。毕竟,仅仅为了支付方式而牺牲顾客和生意的商家,不可能太多。这次一些商家拒收现金,也仅是在支付平台推出的“无现金日”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其初衷是为了拿到平台的返现。所以,消费者大可不必担心商家只收现金或只支持电子支付。 真正需要特别关注的,还是公共服务部门。它们往往对于服务方式有着习惯性的路径依赖,收惯了现金,或囿于电子收费可能额外产生的成本,往往会对支付方式的多元化改造动力不足。而这恐怕才是建设“无现金社会”的难点和痛点所在。 一般商家,为了跟上社会支付方式的变革,接受多元化的支付方式,不过是顺其自然的事,无需外部力量的特别干预和指导。但一些公共服务部门,适应不同的支付方式,却未必有那么自然。比如,现金、电子支付都支持,意味着服务时要随时切换方式。关键是,不同于商家有营收压力,公共服务部门欠缺这种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动力,更多时候仍是民众来适应和迁就它们的便利。 事实上,一些城市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如据媒体报道,武汉等打造“无现金城市”,就着重率先在社保、医院、机场、公交、地铁等领域推行移动支付。而最先提出打造“无现金城市”的杭州,该市副市长就曾指出,由于认识等方面的差异,政府部门的数据尚未完全开放,难以形成一张网。所以,建议把积极推进“无现金社会”建设作为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的重要内容,摆上议事日程,并以“互联网+政务”为切入点,让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深入每个民众身边,率先实现无现金。 因此,打造“无现金社会”,不管是支付平台还是管理部门,都不妨把推动公共服务部门的支付方式多元化作为重点。在这点上,一些商家的拒收现金,与其说是一种任性,不如说是一种明喻:多元化支付时代已经来临,一些部门仍停留在只支持现金支付的时代,已经越来越过时了。 从表面看作者是在批评那些只认电子支付而拒收现金的商家,认真分析后不难发现,其实文章的用意是在提醒政府公共服务部门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支付体系,否则必然会给广大消费者带来诸多不便。文章就事说理,解剖现象,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清晰,首尾照应,结构严谨,语言蕴藉,耐人寻味。 [时文2] “无现金日”商业雄心,不能无视法律 欧阳晨雨 在信息新时代的摧枯拉朽下,现金越来越没有用武之地,“无现金”大概是今后社会发展的方向。以前出门,兜里总要装上好几百元,以防万一。如今,只要带上自己的手机,基本的购物、餐饮、娱乐消费都能“无现金支付”,既安全也方便了不少。 不过,因为“无现金支付”的随处可见,就认为无现金社会已经到来,显然还是一种超脱实际的幻想。毕竟,在社会大机器的某个“小旮旯角”上,或者是哪个“零件”上,可能使用的还是“老产品”。比如,在公共交通方面,如果没有带公交卡,就还得备上点零钱,否则就只好望地铁兴叹。 其实,如果真的是“无现金城市”了,倒也是好事。但现实却是,在大街小巷的商铺,尽是“无现金城市”“无现金周”“无现金日”等移动支付营销战,这反而说明了,现实距离“无现金”还有不少的差距。在这种“不完美”客观情势下,商家以“无现金日”为由,强迫接受移动支付方式,无形中增加了顾客的消费困难。 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经营者销售商品,不得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条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得设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在销售商品过程中,商家拒收现金,实质是在“设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条件”,已有违法之嫌。 况且,《中国人民银行法》第16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在《人民币管理条例》中,也有类似的规定,否定了任何单位和个人的现金“拒收权”,当然也包括了所有商家。作为消费者,有权要求有关商家接受现金交易。 一种社会类型的出现,总是社会需求与社会进步的结合体,而不是某种商业活动的“副产品”。虽说,一种迎合了社会发展趋势的新锐商业模式,通过大量的宣传和刺激,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社会的发展有所助益,但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决定性的力量。审视“无现金日”的实质,并非政府强制性命令,而是一种商业推广活动。在商业雄心的布局下,推动“无现金日”,引导大众消费,固然是一件好事,如果无视法律、揠苗助长,则很可能会沦为刺激违法的“温床”。 是以,对于充满现代气息的“无现金日”,不仅应对线下商家的拒收现金行为给予负面评价和行政干预,还应针对愈演愈烈的移动支付营销战,尽快弥补法律的“真空地带”,依法引导和制约,有力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更好地迎接无现金时代的到来。 文章立意高远,指出“无现金社会”实际上“是一种超脱实际的幻想”,而“无现金日”也只不过是一种商业推广活动,这种活动背后的推手无视法律,损害的是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作者态度鲜明,质疑线下商家拒收现金的行为,同时呼吁政府尽快弥补法律的“真空地带”,对商家依法引导和制约,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整篇文章高屋建瓴,论证有力,引用的事实论据独特而典型,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堪称时评中的精品。 新闻焦点(四) 阜阳男孩戒网瘾死亡的背后 [事件回放] 阜阳市临泉县一名18岁男孩因为上网成瘾,家长把他送到了庐江县的一家戒网瘾的封闭式特训学校。校方承诺用心理疏导、体能训练等方式帮男孩戒除网瘾,绝不会体罚。男孩来到学校不到48小时,校方通知家长称男孩不行了,已经被送到医院。当家长赶到时,男孩已经死亡。据家长反映,男孩的遗体上遍布伤痕,鼻子、嘴里还有血。目前,该特训学校因非法办学已经被查处,而学校的负责人也被警方控制。 [时文1] 男孩戒网瘾身亡,特训学校岂止是非法办学 王钟的 安徽省阜阳市一名18岁男孩因为上网成瘾,家长把他送到了一家戒网瘾的封闭式特训学校。校方承诺用心理疏导、体能训练等方式帮男孩戒除网瘾,绝不会体罚。男孩来到学校不到48小时,校方通知家长称男孩不行了,已经被送到医院。当家长赶到时,男孩已经死亡。除了身上20多处外伤外,还有一些内伤。 据报道,这所戒网瘾的封闭式特训学校属于非法办学,曾多次收到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停止办学通知。事发以后,该校已经被当地镇政府查封。 以杨永信开创的网瘾电击疗法为代表,一些声称对治疗未成年人的网瘾有奇效的机构,获得了家长的信任。他们有没有治好未成年人的网瘾不说,使用残酷手段折磨和虐待未成年人,恐怕比网瘾造成了更严重的身心伤害。很多从这种机构出来的未成年人,都留下了不堪回首、痛至骨髓的记忆。 未成年人自我控制能力弱,过度沉迷网络的确会影响其健康成长。但是,一些家长在发现问题后,不反思自身的教育责任,总想借助第三方的力量解决问题。其实,治疗网瘾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良好的家庭教育,沉迷于网络的未成年人,往往生活在一个成员之间沟通难言顺畅、关系并不和睦的家庭之中。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善家庭环境,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让未成年人寻求在虚幻网络解脱的土壤依然存在。 即使父母想要委托专业教育机构矫正孩子的网瘾,首先要具备甄别教育机构水平的能力。然而,一些家长在焦虑之中,一看到某些机构对戒网瘾功效的夸大宣传就信以为真,把它们当成救命稻草一样,无条件地把孩子送过去。这样的做法破坏了家长和子女之间的信任,给家庭关系造成了更长期的损害。 这些戒网瘾机构对外宣称是教育特训学校,有关部门在查处时,也是从非法办学角度开展执法的。但是,使用暴力、非人道手段“矫治网瘾”,显然不是教育方法是否妥当的问题了。他们对未成年人的伤害,已涉嫌违反刑法,应当由公安机关主导开展调查。 现在看来,这些非法特训机构,是有组织、有策划地对未成年人实施伤害。不管是在言语上侮辱未成年人,还是在肉体上折磨未成年人,其行为实施都有一定套路。非法特训机构有组织者,有执行者,如果其行为真的触犯刑法,说他们是违法犯罪团伙,并不为过。 在此之前,还发生过“孩子在戒网瘾学校坠楼”“高墙铁丝网,每天都要擦厕所”等负面新闻。恐怕没有哪家正常的教育机构会这么做,仅仅指责这些机构非法办学显得太轻飘飘了。一旦有哪家机构涉嫌虐待未成年人,就应该从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的角度开展整治。如此,才能给非法特训机构以震慑。 因为戒网瘾导致的悲剧大多发生在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反倒是在互联网普及更早、程度更高的大城市,很少有家长把孩子送到这种封闭式的机构戒网瘾。这跟家庭教育水平更高的家长,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孩子使用网络的习惯和目的有关。生活在乡镇的未成年人精神生活容易空虚,没有那么多的课外娱乐活动,才让网络占领了他们的大脑。 公立学校、政府管理机构、社会组织有必要为家长们做好服务,提高他们的家庭教育能力,以及对孩子所谓“网瘾”表现的甄别能力,阻止他们亲手把孩子送进非法机构的陷阱。 本文不是脱离材料空谈道理,也并非生搬硬套堆砌事例,而是结合“男孩戒网瘾身亡”这一新闻事实,层层深入地展开议论。作者旗帜鲜明地指出这种“封闭式特训学校属于非法办学”,他们“使用残酷手段折磨和虐待未成年人”已经涉嫌违反刑法,公安机关理应对其开展调查。文章摆事实,讲道理,要求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切实负责,给那些陷入网瘾的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此文构思独具特色,层层剥茧抽丝,最终水到渠成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足见作者的逻辑思辨能力之强。 [时文2] 戒除网瘾还应从教育上寻找正解 王友进 网瘾少年在戒网瘾学校非正常死亡的悲剧再次上演,除了让人难过外,留给人们更多的是反省和思考:谁该对网瘾少年的死负责? 网瘾少年、青春期叛逆的少年通常都被称作“问题少年”,出了问题总要解决,不能放任不管。一些家长在该管教的时候没有管教,等到管不了的时候就想通过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方式解决问题,“特殊治疗学校”的出现给了家长希望,他们希望将孩子送到学校去,能够起到包治百病的疗效,可是又有多少家长没想到,这样的方式也可能是将孩子送上了一条不归路。 近年来,在“特殊治疗学校”发生事故被曝光的事件不在少数,这些学校游走在法制的边缘,大多数不符合标准,没有严密的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体系,多数是采取强制约束甚至是禁闭体罚的方式,强力地 对孩子进行矫正。笔者以为,叛逆、网瘾少年的出现归根结底还要从教育上面找问题,不能仅仅依靠外力的作用矫正。家庭教育是每个孩子成长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让问题少年“改邪归正”还应从正规教育入手。 其实,青少年网瘾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形成之初家长为何没能引起重视,何以会到了孩子网瘾大到戒不掉了,出现厌学情绪了再来想办法?学校老师负责“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每天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为何没能及时纠正? 让从传统教育中脱轨的孩子回归正途,一方面主流教育机制要完善健全教育理念,加强对校园中出现问题苗头的学生的教育管理,而不是放任自流,让其进入泥沙俱下的“社会教育”中。另一方面,工商、教育、卫生部门都应该承担起各自的责任。目前这些“矫正机构”都是盈利机构,在工商部门注册,表面上来看是正规的教育机构,但其教育方式并不是非常合理,还需有关部门对其加强监管。 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缺失会引起诸多的问题,错误的家庭教育有时也会让孩子进入歧途。还希望家长们能够正视对孩子的教育,将管口前移,不要等出了问题再追悔莫及。 文章辩证分析,有思路,有深度。无论是从开篇的导入,还是中间的议论分析,抑或是结尾的深入剖析,读来都令人感到深入内心。作者行文简洁有力,一针见血地将“叛逆、网瘾少年”的出现归结到教育上来,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分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失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结构完整,开合有度,内容丰富,说服力较强,值得一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