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二部)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自主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二部)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自主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高三·二部第二次自主检测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礼的实质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孤立的一个人,不会发生礼的问题,只有在与他人相处、交往和比较时,才会发生礼的要求和行为。礼仪本身是有差等的,不可能做到互相对等,那就要从内心情感和交往形式上去寻求互相对等的因素,孟子指出:“恭敬之心,礼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内心情感的对等表现为恭敬;交往形式的对等表现为辞让,从而使人们自觉自愿地践行礼的要求和规范。‎ 所谓恭敬,“在貌为恭,在心为敬”,分别属于容貌和内心情感的范畴。然而,对于同一践礼主体而言,无论是貌恭还是心敬,都只能在主体与客体的交往中呈现出来,都是主体指向客体的行为。面貌与内心是统一的,内心敬重,面貌总会好看;内心鄙弃,容貌就会不那么好看。恭敬名为两个概念,实为一个内容,那就是敬的感情,即发自内心的尊敬和敬重。孔子十分重视敬在礼行为中的意义,他从人与禽兽之别的角度,指出为孝必敬,“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重视祭礼和丧礼,却更在乎敬的内涵,《礼记·檀弓》记载弟子子路的回忆,“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敬有余也”。孔子甚至认为,敬是为政之本,在各种礼仪中,敬的情感最为重要,而国君的婚礼又最能体现敬的情感。国君亲迎新娘,既是爱慕又是敬重,把这种爱与敬的感情推而广之,就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 25 -‎ 所谓辞让,亦称退让,“应进而迁曰退,应受而推曰让”。辞让是与恭敬紧密相连的德性行为,其本质是厚人薄己、尊人卑己。这在礼的迎送、授受仪式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具体为“三揖三让”。“揖”是拱手致意,展示主人对客人的尊重和关注,“三揖”是凡入门将右曲揖、北面揖、当碑揖。“三让”是凡升阶,宾主尊卑相同时,一同升阶;宾主尊卑不同时,则尊者先升。“三揖”作为迎送规定,有利于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三让”并不改变主客体的实质行为,辞让之后仍是尊者先升阶,该先升阶的人还是先升阶,其意义在于给对方以被尊重的心理感受,宾主正是在辞让中体现出教养与风度的。孔子认为辞让既是君子遵礼的表现,又是君子人格的组成部分,“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意思是,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比赛射箭吧。彼此作揖谦让,然后登堂比射。射毕,走下堂来,彼此作揖,胜者罚负者饮酒。这样的竞争是君子之争。无论赢者还是输者,辞让使君子之争变得风度翩翩,真是令人意往神驰。从这个意义上说,辞让并不在于结果,而在于仪式,能够使弱者、居下者、失利者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感情上的认同。‎ ‎(摘编自夏海《浅论儒家之礼》)‎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的要求和行为发生在与他人相处、交往和比较时,单独一个人不存在“礼”的问题。‎ B. “揖”是重要的辞让礼节之一,指的是客人到主人家做客,主客彼此拱手致意,以表现对对方的敬重。‎ C. “辞让”的本质是厚人薄己、尊人卑己,这一本质突出表现在迎送、接受仪式中的“三揖三让”上。‎ D. 孔子认为“敬”是为政之本,国君把对新娘的爱和敬推广开来,就有可能治理好国家。‎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在结构上是总分关系,第一段概述了“礼”的两方面的表现,第二、三段分别对此进行了具体论述。‎ B. 文章第二段引用《礼记·檀弓》来说明,相对于礼的外在形式,孔子更重视祭礼和丧礼中的情感因素。‎ C. 文章第三段先解释了辞让的内涵,然后分析辞让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做法,最后阐述了辞让的意义。‎ D. 作者在论证“辞让”时,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内容充实,有理有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仪本身是有差等的,不可能做到互相对等,因此古人就用恭敬和辞让来寻求人与人之间的对等。‎ B. “恭”是礼在容貌上的表现,“敬”是礼在内心情感上的表现,面貌与内心是统一的,外表“恭”的人内心也一定会“敬”。‎ C. 即使客人身份不如主人尊贵,主人也会让客人先升阶,客人也应当听从主人的建议,这符合儒家之礼。‎ D. 辞让是君子人格的组成部分,辞让的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辞让的结果,它能使君子之争变得风度翩翩。‎ ‎【答案】1. B 2. D 3. A - 25 -‎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主客彼此拱手致意,以表现对对方的敬重”有误,原文是“揖是拱手致意,展示主人对客人的尊重和关注”。‎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对比论证”错误,作者在论证“辞让”时,“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是举例论证,“应进而迁曰退,应受而推曰让”运用了引用论证,没有对比论证。‎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B项,“外表恭的人内心也一定会敬”有误,过于绝对。原文“面貌与内心是统一的,内心敬重,面貌总会好看;内心鄙弃,容貌就会不那么好看”;‎ C项,“客人也应当听从主人的建议”错,原文是“辞让之后仍是尊者先升阶,该先升阶的人还是先升阶,其意义在于给对方以被尊重的心理感受”;‎ D项,“辞让 - 25 -‎ 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辞让的结果”说法弄反,原文“辞让并不在于结果,而在于仪式”。‎ 故选A。‎ ‎【点睛】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2月22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称,2010~2015年的流动人口增长速度明显下降,年均增长约2%,与2010年之前的年均增长约12%相比,降幅较大。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翟振武教授认为,流动人口减少的原因跟经济增速放缓以及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口减少有关。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人口从低效率产业向高效率产业、从低工资就业岗位向更高工资就业岗位转移,在微观上增强了个体抚养家庭的能力,在宏观上促进了社会财富的积累。从产业配置的角度来看,人口从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转移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有利于释放人口红利。翟振武认为,中国的人口红利还可以持续。因为中国仍有近30%的劳动力在第一产业就业,而高收入国家的第一产业就业占比平均仅有3.2%左右。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的潜力仍然巨大,可达2亿人以上。2016年,第一、二、三产业人均创造产值比例约为1∶5∶4,从业人员的比例为1∶1∶1.6,从业人员结构比1978年有明显改善,这极大地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摘编自马晓华《流动人口开始从东奔西,专家称人口红利尚有2亿空间》,“第一财经网”‎2018年12月22日)‎ 材料二:‎ ‎1982~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及城镇人口比重 - 25 -‎ ‎(来源同材料一)‎ 材料三:‎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产品结构的逐步多元化,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生产经营已经很难满足市场需求,只会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者,也逐步失去了往日的优势。在有力气、不怕苦等仍然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外,用工单位对劳动者的专业技能、文化素质等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一些缺乏技能而且没有培养空间的人,大多失去了工作岗位,这导致一部分原本属于流动人口的群体,已经逐步退出了流动人口行列。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的加大,传统、低端制造已经很难再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因此,其接纳就业的能力也将逐步减弱。取而代之的是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互联网产业等。很显然,这些产业对劳动者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很高,无论是农民工还是综合素质和能力不强的城市居民,都将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相反,那些具有较高素质的大学生们的就业空间则会越来越大,渠道会越来越多。流动人口的结构,也开始从相对低端的结构转向相对高端的结构,虽然流动人口的数量开始减少,但流动的效率则在提高。这无疑是经济转型取得了巨大成就的结果。所以流动人口减少,从总体上讲是一件好事,也代表一种方向,那就是对劳动者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能否转移,如何转移,还是要看劳动者个人的素质。‎ ‎(摘编自谭浩俊《流动人口减少说明了什么》,《北京青年报》‎2018年12月24日)‎ 材料四:‎ - 25 -‎ 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城市的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第一代农民工开始了回乡养老的历程,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工并不想重复他们父辈的生活,他们对城市的向往,也不再是找到一份工作就心甘情愿地去做,而是会有选择地去做。更重要的是,农村也建起了许多新的工厂,他们不需要进入城市就能挣到与在城市一样的钱。加上城市在用工方面发生了一定变化,没有一定技能的人就找不到工作。所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数量明显减少了,继而也带动了流动人口的减少。‎ ‎(来源同材料三)‎ ‎【注】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国家从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到出台鼓励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等相关政策,一些城市提出了人口调控的目标,所有这些政策性的因素都对人口流动产生了影响。其中户籍制度改革就使得一部分农村人口留在城市,转为城市户籍人口,在统计流动人口口径的时候这部分人就消失了。‎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意义重大,这在增强个体抚养家庭的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财富的积累。‎ B. 2016年,我国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从业人数差不多,但是第二产业人均创造产值要远高于第一产业。‎ C.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所以出现了流动人口,而如今流动人口减少也成了一种必然趋势。‎ D. 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要求变高,促使用工单位提高要求,一定程度上淘汰了传统经营中只会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者。‎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当下我国第一产业就业占比来看,我国的人口红利还可持续,这需要促进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流动。‎ B. 由材料二可知,从1982年到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持续增长,但是之后较2015年流动人口规模有所减少。‎ C. 虽然流动人口的数量在减少,但流动人口的结构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说明我国经济转型取得了巨大成就。‎ D. 相较于第一代农民工,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工对城市更加向往,他们在城市中选择工作的余地更大。‎ ‎6. 结合材料,概括我国近年流动人口减少的原因。‎ ‎【答案】4. C 5. D ‎ ‎6. ‎ - 25 -‎ ‎①经济增速放缓;②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口减少;③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部分流动人口不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被迫回乡;④劳动力结构优化,第一代农民工回乡养老;⑤城乡结构优化,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人口不需要到城市工作;⑥国家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出台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等政策。‎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所以出现了流动人口”错误,从材料一来看,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促使流动人口大量增加,但并不是说因此才“出现了流动人口”。‎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D项,“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工对城市更加向往”错误,由材料四可知,“他们对城市的向往,也不再是找到一份工作就……更重要的是,农村也建起了许多新的工厂,他们不需要进入城市就能挣到与在城市一样的钱”;且“他们在城市中选择工作的余地更大”分析有误,材料四中说“城市在用工方面发生了一定变化,没有一定技能的人就找不到工作”,由此可知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工在城市中选择工作的余地更小了。‎ 故选D。‎ ‎【6题详解】‎ - 25 -‎ 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內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先根据题干,明确筛选的内容。然后梳理四则材料可知,材料一中,“流动人口减少的原因跟经济增速放缓以及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口减少有关”,翟振武教授指出了流动人口减少的两点原因;材料二是对流动人口规模及城镇人口比重变化的介绍,不涉及原因;材料三,“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产品结构的逐步多元化”“一些缺乏技能而且没有培养空间的人,大多失去了工作岗位,这导致一部分原本属于流动人口的群体,已经逐步退出了流动人口行列”,是对产业结构优化背景下劳动者就业状况的分析,从中可以得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部分流动人口不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被迫回乡”;材料四,“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城市的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第一代农民工开始了回乡养老的历程”“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工并不想重复他们父辈的生活,他们对城市的向往,也不再是找到一份工作就心甘情愿地去做,而是会有选择地去做”,从多个角度阐述了流动人口减少的原因,梳理这一段内容,可以得出第④点、第⑤点答案;注释中的内容,“国家从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到出台鼓励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等相关政策”,从中可以得出第⑥点答案。‎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医者 周国华 读高二那年,我妈病了,疼得满床打滚。我背着她到赤脚医生那里,医生为她打了针止疼剂,手一摊:怕是大病,赶紧送县医院。‎ 我借了辆三轮车,把我妈拉到县医院。医生诊断后,把我叫到一边:“你妈得的是癌症,晚期了,花再多钱也没用,你自己决定吧。”‎ 癌症?我好似挨了一记闷棍,眼前发黑。我爸走得早,这些年来,我妈就靠种那点承包田供我上学,如今……‎ 不能就这么放弃!我刚想办住院手续,我妈含笑进来说:“医生,给我开点药吧,止疼的就行,我命硬,能挺过去。”‎ 拗了半天,我还是按我妈的意思做了。我知道,我妈要是决定了的事,没人能改过来。回家的路上,我拼命憋着,不让眼泪掉下来。兜里只有三百块钱,那是全家仅剩的那么一点点钱。‎ 或许天不绝人,我去村里小店买东西,无意中听到有人说,邻乡有个老中医挺神的,治好过一些大医院都没法治的怪病。我立马找了过去。‎ - 25 -‎ 老中医家坐着很多病人,得什么病的都有。老中医话不多,而且声音很轻,只是在搭脉后简单问上几句,就摇头晃脑开起方子,完了,又叮嘱几句,也看不出有啥高明之处。最后一个轮到我,老中医瞅了我一眼:“病人呢?”‎ 我拿出医院的诊断书,讲了我妈的病情和家里的情况。我说来得急,我妈也下不了地,先来问问。说到最后,我的眼泪扑簌簌往下掉。‎ 老中医瞪了我一眼:“这么大了还哭,没出息,走,带我去看看。”‎ 老中医给我妈搭完脉,捋着花白的山羊胡子在屋里踱来踱去。我垂手,惶惑地盯着他。老中医让我把三轮车上的那个蛇皮袋拿进来,一打开,里面全是草药。老中医告诉我,把这几种药分均匀,半年服完,大致就可以了,不行的话,再去找他。.‎ 我连连点头,掏出三百块钱:只有这些了,别嫌少。‎ 老中医没接钱,双手把玩着桌上的青花瓷瓶,左看右看,还不住点头:不用了,你留着做学费吧,这个东西卖给我吧。‎ 我妈连忙摇手:“不,这是我的嫁妆,几块钱买来的,乡下人没闲心插花,我常说,还不如碗勺来得实用呢。”‎ 老中医晃着头,捻着须,说:“实用不实用我不管,家里有一个,正好配个对。”‎ 送走老中医,我和我妈还真不敢相信天下竞有这种好事,诊费、药费没付不说,还白白拿了一千块钱!‎ 半年后,我陪着我妈去了医院,诊断结果让我欣喜若狂,我妈竞痊愈了!‎ 我拿着锦旗去谢老中医,老中医一笑:“有钱了,就把瓶子赎回去,价钱嘛,翻倍。”我点头。‎ 我如愿考上了医学院。用那些钱,我撑过了第一个学期。之后,我勤工俭学,再没用过家里一分钱。毕业后,我凭借优异的成绩,被省城一所大医院聘用。我接我妈进城,贷款买房,娶妻生子,进修深造……‎ 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偶然观看了《鉴宝》节目,里面一个青花瓷瓶引起了我的注意,那个瓶子,看上去跟我家的一模一样。专家几百万元的估价让我又吃惊又愤恨,原来老中医早就知道瓶子的价值。我想起了老中医眯着眼的神情,哼,狡诈,虚伪!‎ 我憋着满肚子怨气去找老中医。老中医已去世,他儿子接过我的字条,一笑:家父说你定会成为医生,果然没错。‎ 我突然想起,那天我对老中医说,我想放弃学业,赚钱养活我妈。我有点发蒙,是不是自己太小人了?‎ - 25 -‎ 里屋的橱柜上,摆放着两个青花瓷瓶,花纹一样,成色迥异。老中医的儿子取过那个釉色发暗的瓶子:“民国的,不过也值几千块钱。”‎ 我脸红了。瓶子的内壁上,依稀还能看到我儿时调皮的涂鸦,是我家的那个!我疑惑地望着另一个青翠欲滴的花瓶。‎ ‎“这个是我祖上为一官宦人家就诊时,那家主人给的。”‎ 我掏出一万块钱,老中医的儿子执意只收下两千:“家父嘱咐,不敢有违。”‎ 对着老中医的遗像,我郑重地磕了三个头。泪眼婆娑中,我又看到了那双似笑非笑的眼睛,温馨,深邃。‎ 一块匾额悬在壁上,上面的两个字熠熠生辉——医者。‎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赤脚医生和县医院医生的表现,以及关于“我”家庭情况的介绍,营造出一种让人绝望的氛围,为老中医的出场做铺垫。‎ B. 老中医要青花瓷瓶并给一千块钱瓶钱是想帮助“我”,使“我”能治好妈的病并完成学业,这体现了老中医高尚的医德。‎ C. 文章虽然很短,内容也是平常生活之事,但仍写得跌宕起伏面而非平铺直叙,很有可读性。‎ D. “我”去送锦旗的时候,老中医说赎瓶子价钱要翻倍,说明老中医也爱财,这样就写出了老中医性格的复杂和真实。‎ ‎8. 文章运用哪些手法来写老中医医术高超的?请筒要分析。‎ ‎9. 文中前波浪线的段落起了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文章写老中医医术高超的手法有:①对比手法,将“我”妈“痛得满床打滚”病之重与老中医轻松将病治好进行对比,将赤脚医生、县医院治不好妈的病与老中医药到病除进行对比,都突出老中医医术之高。②侧面描写(间接描写),文中写“我”去村里小店买东西,听到有人说老中医挺神、治好了一些大医院都没法治的怪病,老中民家里坐着许多病人,得什么病的都有。③正面描写(直接描写),老中医从容自信地交代,将那些药半年服完,应该就可以了,不行再去找他,而妈真的痊愈了。 ‎ ‎9. ‎ - 25 -‎ ‎①推动情节发展,正因为“我”怀疑青花瓷瓶的价值,才有下文“我”去赎回瓶子进而发现瓶子真相,领悟到老中医的良苦用心的情节。②使情节出现起伏,吸引读者。“我”的愤怒使小说情节骤然紧张,而后又逐渐缓和,这样故事起伏有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使情节内容更为丰富完整,此情节的存在,为后文揭示青花瓷瓶的价值和老中医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做铺垫,展示给人一个完整的故事和人物形象,使得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完整。④使人物形象更为突出,正是“我”的怀疑使后文表现老中医高尚品质的情节出现,使老中医的形象更为突出。⑤使主题更为突出,此情节的存在使老中医的高尚品质更为突出,也使文章赞美人间真善美的主题更为突出。‎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D项,“说明老中医也爱财,这样就写出了老中医性格的复杂和真实”错误,老中队是想不动声色地帮助“我”,不想让“我”知道真相而博的感激,文意这样写是为了表现其医德之高。‎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白描和工笔等。对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题目要求回答文章运用哪些手法写老中医医术高超的,这就要仔细分析文中关于老中医的行医方面的内容,首先,赤脚医生和县医院医生都对妈的病毫无办法,但老中医却轻松地得将病治好了,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老中国的高超医术;其次,“我”万般天杂时,无意中听到有人说老中医挺神的,治好很多怪病,及“我”到老中医家所看到的景象,也突出了老中医的高超医术,这属于侧面描写;再次,文章写老中医给妈治病的过程,突出了老中医的自信及高超医术,这属于正面描写。‎ ‎【9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通读文章,理解文意,从内容和结构分析作用。(1)内容角度。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奠定感情基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联系。(2‎ - 25 -‎ ‎)结构角度。这是重点。既要考虑句子在段落中的位置,更要考虑句子所在段落在全文中的位置。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开头段,则要考虑:①点明题目;②开门见山;③总领全文;④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⑤交代思路等作用。画波浪线的段落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无疑推动了情节发展。本段“我”发现青花瓷瓶的“珍贵”,推翻了之前“我”对老中医的认识,让情节陡生波澜,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为后文的又一次反转作铺垫,让文章情节更丰富;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让老中医善良、睿智、医术高超的形象更突出,而突出了老中医的高尚品质,文章通过对妈患病后“我”求老中医治病及“我”对老中医态度的两次反转的叙述,刻画出一位医术高超,具有高尚医德,乐于帮助病患却又懂得尊重人的医者形象,老中医不只医“病”,而且扶危济图,救了“我”的理想,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了“我”,使“我”也走上治病救人的道路。作者借此表达了对老中医美好德行的赞美,小说的最后,“我”为自己对老中医的怀疑感到羞愧,意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医者”,“老中医”的儿子也遵守父亲的嘱咐。可见作者不只赞美老中医,更寓有人间真善美的传承。‎ ‎【点睛】关于小说阅读需要: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胥鼎字和之,尚书右丞持国之子也。大定二十八年擢进士第,入官以能称,为著作郎。上曰:“鼎故家子,其才如何?”宰臣奏曰:“为人甚干济。”上曰:“著作职闲,缘今无他阙,姑授之。”未几,迁右司郎中,转工部侍郎。泰和六年,鼎言急递铺传送文檄之制,上从之,时以为便。贞祐二年正月,鼎以在京贫民阙食者众,宜立法振救,乃奏曰:“京师官民有能赡给贫人者,宜计所赡迁官升职,以劝奖之。”遂定权宜鬻恩例格,如进官升职、丁忧人许应举求仕之类,入粟草各有数,全活甚众。四年正月,大兵略霍、吉、隰三州,鼎遣兵屡却之,且上言:“窃谓凡被俘未归者,更宜多方招诱,已归者所居从便,优加存恤,无致失所。”制可。二月,拜枢密副使,权尚书左丞。时鼎方抗表求退,上不许,因进拜焉,且遣近侍谕曰:“卿父子皆朕所知,向卿执政时,因有人言,遂以河东事相委,果能勉力以保无虞。方国家多难,非卿孰可倚者?卿退易耳,能勿虑社稷之计乎?‎ - 25 -‎ 今特授卿是任。”宣宗崩,哀宗即位。正大二年,起复,拜平章政事,进封英国公,行尚书省于卫州鼎以衰病辞,上谕曰:卿向在河东朝廷倚重今河朔州郡多归附须卿图画卿先朝大臣必济吾事大河以北卿皆节制鼎乃力疾赴镇,来归者益众。鼎病不能自持,复由前请,优诏不许。三年,复上章请老,且举朝贤练军政者自代。是年七月,薨。鼎通达吏事,有度量,为政镇静,所在无贤不肖皆得其欢心。南渡以来,书生镇方面者,惟鼎一人而已。 ‎ ‎(节选自《金史·胥鼎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卿向河东/朝廷倚重/今河朔州郡多/归附须卿图画/卿先朝大臣/必济吾/事大河以北/卿皆节制 B. 卿向在河东/朝廷倚重/今河朔州郡多归附/须卿图画/卿先朝大臣/必济吾事/大河以北/卿皆节制 C. 卿向在河东/朝廷倚重/今河朔州郡多归附/须卿图画/卿先朝大臣/必济吾/事大河以北/卿皆节制 D. 卿向在河东/朝廷倚重/今河朔州郡多/归附须卿图画/卿先朝大臣/必济吾事/大河以北/卿皆节制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著作郎”,官名,属中书省,有编修国史之责。从文中看,这是个闲职,职位并不重要。‎ B. “工部”,为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掌管全国的屯田、水利、交通等各事项。‎ C. “丁忧”,原指遭逢直系尊长的丧事,后多用来指官员居丧。这里“丁”是“遭逢、遇到”之意。‎ D. “薨”,指古代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去世,也可用于皇帝、高等级妃嫔及其所生育的皇子公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胥鼎做官颇有才能。他上奏章论说急递铺传送文檄的制度,这一制度给人们带来了很大便利。‎ B. 胥鼎关心百姓疾苦。他建议朝廷立法赈济京城缺乏粮食的贫民,法令制定后,救活了很多人。‎ C. 胥鼎为官深得人心。他处理政事镇定从容,周围的人无论贤能与否,他都能做到让他们满意。‎ D. 胥鼎深受皇帝倚重。他向皇帝提出退职,皇帝下 - 25 -‎ 诏书褒奖挽留,直到他举荐别人代替自己才被准许退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京师官民有能赡给贫人者,宜计所赡迁官升职,以劝奖之。‎ ‎(2)方国家多难,非卿孰可倚者。卿退易耳,能勿虑社稷之计乎?‎ ‎【答案】10. B 11. D 12. D ‎ ‎13. (1)京城有能够周济救助贫民的官吏和百姓,应当计算他们所周济的人数给他们升官加职,来奖励他们。‎ ‎(2)正当国家多难的时候,除了你还可以依靠谁啊?你退职容易,能够不考虑国家大计吗?‎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你原先在河东的时候,朝廷倚重你。现在河朔一带的州郡大多归顺依附,需要你谋划。你是先朝大臣,一定能帮助我成事,黄河以北,都归你指挥管辖。” ‎ ‎“今河朔州郡多归附”“归附”是动词,主语应为“河朔州郡”,所以“归附”前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 ‎“必济吾事”“事”可以理解为名词,也可以理解为动词。理解为名词是“吾事”,指皇上认为胥鼎能帮助自己成事,理解为动词是“事大河以北”,意思讲不通,因此“事”前不应断开,据此排除C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D项,“也可用于皇帝、高等级妃嫔及其所生育的皇子公主”错误,皇帝去世叫“崩”。崩,指帝王、王后之死。薨,一般指诸侯或大官之死。卒,指大夫之死。不禄,指士之死。死,则用于庶人。‎ 故选D。‎ ‎【12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D项,“直到他举荐别人代替自己才被准许退职”错误,从原文“三年,复上章请老,且举朝贤练军政者自代”来看,胥鼎确实推荐他人替代自己,但并没有说得到了皇帝的允准。‎ 故选D。‎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赡给”, 周济救助;“劝奖”, 奖励;“官民有能赡给贫人者”,定语后置句,有能赡给贫人的官民,有能够周济救助贫民的官吏和百姓。(2)“方”, 正当;“倚”, 依靠;“退”, 退职。‎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 25 -‎ 胥鼎字和之,是尚书右丞胥持国的儿子。大定二十八年考中进士,做官以贤能著称,多次升迁至大理寺丞。承安二年,胥持国去世,他离职守丧。四年,尚书省起用他任著作郎。皇上说:“胥鼎是旧臣家的儿子,他的才能怎么样?”宰相上奏说:“胥鼎办事非常干练且有成效。”皇上说:“著作郎是一个闲职,因为现在没有其他空缺官位,姑且授予这个职位。”过了不久,升为右司郎中,转任工部侍郎。泰和六年,胥鼎上奏论说急递铺传送文檄的制度,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当时人们认为很便利。贞祐二年正月,胥鼎认为在京城的缺乏粮食的贫民很多,应当制定法令救济,于是上奏说:“京城有能够周济救助贫民的官吏和百姓,应当计算他们所周济的人数给他们升官加职来奖励他们。”于是定下暂时出售恩例的法则,如晋升官职、居家守丧的人允许应举求官之类,进献粮食草料各有定数,保全救活了很多人。四年正月,敌人大军侵占霍、吉、隰三州,胥鼎派遣士兵多次击退他们,并且上奏皇上说:“我私下认为凡是被俘虏而没有回来的人,更应当用多种方法招引,已经回来的让他们听便居住,特别加以慰问抚恤,不要让他们失去安身之处。”皇上同意了他的建议。二月,胥鼎被任命为枢密副使,代理尚书左丞。当时胥鼎正上奏章请求退职,皇上不允许,于是晋升了他的官职,并且派遭近待晓谕他说:“你们父子都是我所了解的人,原先你掌管政事的时候,因为有人推荐于是把河东的事情委托给你,果然能尽力确保没有忧患。正当国家多难的时候,除了你还可以依靠谁啊?你退职容易,能够不考感国家大计吗?现在特别授予你这个职位。”宣宗驾崩,哀宗即位。正大二年,胥鼎重新被起用,被任命为平章政事,被封为英国公,在卫州设行尚书省。胥鼎因为体衰多病推辞,皇上告诉他说:“你原先在河东的时候,朝廷倚重你。现在河朔一带的州郡大多归顺依附,需要你谋划。你是先朝大臣,一定能帮助我成事,黄河以北,都归你指挥管辖。”胥鼎于是勉强支撑病体前往军镇,前来归附的人更多了。胥鼎患病不能坚持,又重新提出以前的请求,皇上下达褒奖的诏书,不允许他退职。(正大)三年,胥鼎又上奏章请求退职,并且举荐朝廷熟谙军政大事的贤臣代替自己。这年七月,胥鼎去世。胥鼎通晓政务,有度量,处理政事镇定从容,周围的人无论贤能与否,胥鼎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南渡以来,书生镇守一方的,只有胥鼎一个人罢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对酒 陈与义 新诗满眼不能裁,鸟度云移落酒杯。‎ 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 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 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 - 25 -‎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以倒装句切入,写诗人被倒映在酒杯中的美景触动却写不出诗句来。这样起句,诗歌便显得有波澜。‎ B. 第三句写诗人感叹自己整天周旋于公事文书之中,没完没了,表达了怀才不透、壮志难酬的情怀。‎ C. 第四句情景交融,写诗人看到楼头阵阵风雨,知道秋天已经来到,满目苍凉萧瑟的景色,使人感伤.‎ D. 尾联写诗人痛快地喝上一通酒,醉后往床上一躺,进入梦乡,诗人借此表现自己忘却烦恼的豁达开朗。‎ ‎15. “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两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答案】14. B 15. ①上句直抒胸臆,表达俗事缠身的烦恼和年华老去的无奈,下句情景交融,借燕子南飞表达对岁月流逝的感慨。②运用叠词,生动形象,音韵和谐,极富节奏感。‎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错误,这里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 故选B。‎ ‎【15题详解】‎ - 25 -‎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诗首联切题,但以倒装出之。诗人对着酒杯,只见飞鸟掠过,浮云缓移,这一切都倒映在杯中,于是心中若有触动,觉得这是极好的诗料,想写出来,又似乎找不到适当的诗句来表达。颔联和颈联写现实生活,抒发感慨,都是一句说情,一句写景作陪衬,进一步阐发情。这两联诗的出句中感叹自己整天忙忙碌碌,周旋于案牍文书之中,没有出头的日子;没完没了的是非恩怨,又缠绕着自己,伴随着自己渐渐老去。与所抒发的心理动态相呼应,两联的对句便写相应的景物,自成连续,说眼见到楼头阵阵风雨,秋天已经来到,满目苍凉萧瑟,使人感伤;燕子已经离开,飞往南方的故巢,令人感到岁月在匆匆地流逝。尾联照应诗题,说自己把这些人世间的烦恼都抛到脑后,含笑抚摸着用江南竹根做的枕头,喝醉了,美美的睡上一觉,鼾声如雷。‎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两个选项分别为手法和情感错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l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的《师说》中,“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了士大夫们听到“老师”“弟子”称呼的反应,还运用对比表达了对君子的讽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出师表》中描写诸葛亮在出山前的愿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写自己对“有主”的世间万物的态度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则群聚而笑之 (2).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 苟全性命于乱世 (4). 不求闻达于诸侯 (5). 苟非吾之所有 (6). 虽一毫而莫取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识记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默写要求学生在识记时候要以理解为基础进行识记,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平时对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要多记忆,还要注意错别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书写务必规范。此题中需注意“苟”“诸”“毫”的书写。‎ ‎【点睛】本题既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情况,又考查学生对于名句意思的理解掌握情况。题目中所涉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名句名篇的含义和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 25 -‎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创造了______的中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是新时代中国思想、文化及艺术创新弥足珍贵的财富与资源。文化创新应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不能________。‎ 我们要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融合,用新的体验与知识激活、找回、重组个体身上传输了数千年的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使传统文化再次获得活力与生机。经典文献是民族传统文化明显的符号系统,是一个民族历经岁月沧桑沉淀下来的知识精华,具有______意义与价值。挖掘、利用经典文献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同时,应深切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智慧,探索传统元素的现代表达。比如,我国动画艺术曾经汲取传统绘画技法,与现代美术电影_________,创作出新颖独特的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山水情》等,开创了动画的“中国学派”,让中国传统绘画技艺得到传承和创新。还有2018年平昌冬奥会的“北京8分钟”,以现代思维和手法,运用智能科技完美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凤凰展翅,龙凤呈祥等未来,( )。此外,我们还应从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中汲取精华,创新文化的传播载体,使中国形象更加鲜明。‎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博大精深 本末倒置 历久弥新 相得益彰 B. 卷帙浩繁 舍本逐末 老而弥坚 珠联壁合 C. 卷帙浩繁 本末倒置 老而弥坚 相得益彰 D. 博大精深 舍本逐末 历久弥新 珠联壁合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用新的体验与知识激活、找回、重组个体身上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传统文化再次获得活力与生机。‎ B. 用新的体验与知识找回、激活、重组个体身上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使传统文化再次获得活力与生机。‎ C. 用新的体验与知识找回、激活、重组个体身上传输了数千年的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使传统文化再次获得活力与生机。‎ D. 用新体验与知识激活、找回、重组个体身上传输了数千年的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传统文化再次获得活力与生机。‎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们要注重发展科技,创新文化的表现形式 B. 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中,我们要着重对文化的表现形式进行创新 C. 我们要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中,创新文化的表现形式 D. 我们要创新文化的表现形式,也要把科技与文化融合起来 - 25 -‎ ‎【答案】17. D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多用于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深奥精微。其形容对象多为某某内容。卷帙浩繁: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篇幅很长。修饰“中华文化”,选用“博大精深”。本末倒置:比喻把主要的和次要的、本质和非本质的关系弄颠倒了。舍本逐末:指丢掉主要的,追求次要的。结合“文化创新应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分析可知,选用“舍本逐末”。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或者是指一样东西不因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比新的还要好。老而弥坚:形容老年人的心态更加的坚强。结合“经典文献是民族传统文化明显的符号系统,是一个民族历经岁月沧桑沉淀下来的知识精华”分析,选用“历久弥新”。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珠联壁合: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聚集在一起的美好样子。结合“我国动画艺术曾经汲取传统绘画技法,与现代美术电影”分析,选用“珠联壁合”。故选D。‎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语序不当,把“激活、找回、重组”改为“找回、激活、重组”,排除A项、D项。搭配不当,“传输”“中华优秀文化基因”搭配不当,可以改为“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华优秀文化基因”,排除C项、D项。故选B。‎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结合前面内容“我们不仅看到了文化的魅力,也看到了科技的力量”分析,强调“文化”“科技”,应该先讲“科技”“文化”,排除A项、D - 25 -‎ 项。结合“我们还应从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中汲取精华,创新文化的传播载体,使中国形象更加鲜明”分析,句式应该保持一致,排除B项。故选C。‎ ‎20.以“中山桥”为陈述对象,将下面的文字重组为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删个别词句,但不得改变原意。‎ 黄河上有一度上百年的铁桥,名日中山桥,中山桥的名气不小,享有“天下黄河第一桥”的美誉,而且具有一种独特的桥梁文化。走过百年风雨,兰州的成长,中山桥一一见证。同时,中山桥也在向世人默默地诉说着苍凉的往事。现在,中山轿正迎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答案】享有“天下黄河第一桥”美誉的中山桥是一座具有独特桥梁文化和上百年历史的,见证兰州的成长、默默诉说苍凉的往事、迎接五湖四海的游客的铁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句式变换的能力。把短句变成长单句,就是变成含有一套主谓宾的句子。短句变长句的基本步骤是:一、确定主干句(核心句)。主干句常常是一组短句中的肯定性判断句或结论性语句。二、把其余短句转化为短语,分别修饰主干成分。把短句转化为修饰性短语时,要安排好各个修饰成分的层次顺序,使其修饰恰当,合情合理。解答本题要紧扣陈述对象“中山桥”,删去无用语句,保留关键词,“天下黄河第一桥”“ 具有一种独特的桥梁文化”“上百年”“兰州的成长,中山桥一一见证”“诉说着苍凉的往事”“迎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并将其变为“中山桥”的定语、谓语等句子成分,即可拟出答案,即享有“天下黄河第一桥”美誉的中山桥是一座具有独特桥梁文化和上百年历史的,见证兰州的成长、默默诉说苍凉的往事、迎接五湖四海的游客的铁桥。‎ ‎【点睛】句式变换、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1.因为变换句式是在同义句中间进行的,所以变换后的句子一定要保留原意,不管题目本身是否有明文要求。为此,同考点(句式变换)无关的文字可原封不动,必要时个别文字可以变动(增删换调),但变动不要太多。 ‎ ‎2.每一种句式都有相应的同义句式,如长句与短句相对应,主动句与被动句相对应,句式变换时要按照相对应的关系去变换句式,不能混淆句式分类的界限,避免张冠李戴。 ‎ ‎3在一定语言环境下讲句式的选择是为了收到理想的语言表达效果,及修辞问题,一般说,防止顾此失彼。‎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25 -‎ 我以为在欣赏中国古典诗歌这方面,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也是大家常常讨论、常常伤脑筋的一个问题,就是你究竟怎样衡量判断哪一首诗是好诗,哪一首诗是坏诗。不仅在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给学生一首诗,告诉他作者是莎士比亚,他就盲目崇拜,认为莎士比亚的作品就一定都好。___________________,他就很难判断,那究竟是好诗还是坏诗。也许他自己凭借一点儿直觉感受,说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可是为什么喜欢,为什么不喜欢,却说不出缘故。即便是能说出缘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在西方这也是一个让人困扰的问题 (2). ②如果你不告诉他作者是谁 (3). ③那缘故就是衡量诗歌好坏的标准吗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第①空,前文说到很难判断一首诗的好坏,并且强调“不仅在中国”,那么此处就要填表达在中国以外的地方也有这样的问题之类意思的句子;第②空,横线处所在句子与前一句形成对比,应填与不告诉他作者是谁意思相近的句子;第③空,根据横线前的“即便是能说出缘故”可知,横线处应该讨论“缘故”,而结合文段“诗歌难以评判”的观点和横线后的问号可知,此处应填对“缘故”能否衡量诗歌好坏的质疑。据此可得出答案。‎ ‎【点睛】做这类题目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语段讨论的话题,然后认真推敲每一处空白处与上下文的关系,做到填写每一处空白处,既要做到前瞻又要后顾,这样即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填写上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连贯通顺,另外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中的隐性要求,按要求作答。‎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近日,一篇18岁女生关于自己、关于贫穷、关于希望的文章看哭了无数人,这名女生叫王心仪,刚刚在高考中取得了707分的成绩,被北大中文系录取。这篇《感谢贫穷》引起网上热议,有网友评论:“生活的贫穷让地更加的坚忍不屈、自强不息,更加热爱和珍惜人生。”还有人说‘富'不代表心灵高贵,’穷’不代表精神贫瘠。不是所有的富贵都是幸运,不是所有的贫穷都那么可恨。”但也有不少网友认为:“贫穷不值得感谢。”‎ - 25 -‎ 关于“贫穷”,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呢?请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写一篇文章,谈一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贫穷不值得感谢 ‎ “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近日,这篇18岁女生关于自己、关于贫穷、关于希望的文章引发了网友的强烈反响。这名女生叫王心仪,刚刚在高考中取得了707分的成绩,被北大中文系录取。‎ 一名家庭困难的高中生对贫穷能有如此认识和理解,值得敬佩,但这不足以形成舆论“感谢贫穷”的理由。有点儿社会经验的人都应该明白一点:绝不能因为家庭困难的王心仪考上了北大而感谢贫穷,也不能因为考上北大的孩子写了一篇《感谢贫穷》而感谢贫穷。‎ 王心仪能考上北大,绝不是因为她家庭贫穷,而是因为她在家庭贫穷的情况下坚韧不拔的精神,是她努力奋斗的结果,而不是贫穷的生活状态的结果。苦难没有意义,战胜苦难才有意义。“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状态不值得赞美和鼓励,值得赞美和颂扬的是这种状态下“动心忍性”的精神,方可能达到“曾益其所不能”的结果。‎ 同样,贫穷没有意义,它只会造成困难,连王心仪本人都承认贫穷带给自己的消极影响:也带来了痛苦、挣扎与迷茫,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刺伤了她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 贫穷无法造就美好的品质与性格,克服和战胜贫困造成的困难,才能提升这段经历的意义。难能可贵的就是,年轻的王心仪能够做到“动心忍性”,贫穷没有影响她对梦想的追求,反而“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她很好地调整心态,勇于面对贫穷给她带来的困难,克服了贫穷给她带来的痛苦、挣扎与迷茫。所以说,并不是贫穷让她成长,而是那份韧劲和坚强,让她领悟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 一个成年人面对贫穷都难以保证做到意志坚强,乐观向上,更不能苛责贫穷给一个孩子带来积极的结果,贫穷并不必然让一个孩子坚强、乐观和懂事。王心仪通过自己的努力考进北大,只是一个起点不公平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在高考这样一个相对公平的选拔机制下,在一个阶段性的竞争中,得到了一个值得欣慰的结果的个案。‎ - 25 -‎ 这一个案可以给家庭困难的孩子带来信心,但绝不能因此而肯定贫穷。舆论不能因为这样一个个案,或直白或暗暗地感谢贫困,因为还有很多像王心仪一样生活在贫穷状态下的孩子,但他们并没有王心仪的这份韧劲,在与自己的同龄人的竞争中早早地退出了;也不能因为一个阶段性的结果值得欣慰,要去感谢贫困,因为王心仪还很年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要经历很多事。‎ 如果贫穷有意义,那还追求什么富裕?如果贫穷有意义,那还做什么扶贫工作?要肯定一个家庭贫困的孩子的奋斗,但舆论如果借机将贫穷的状态当成鸡汤,那就把个案的价值和意义带偏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作文写作的能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同过去的作文有三方面不同: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态度、材料往往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特点、材料带有明显的任务驱动。故写此类作文,一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三要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四要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 本次作文的任务驱动是面对贫穷应不应该感谢,考生要对这一辩证命题表达鲜明的态度。18岁女生王心仪面对贫穷,首先表达了贫穷带来的诸多困扰,但仍然想说“谢谢你,贫穷”这样的话。可见王心仪心态上的乐观和精神上的积极昂扬,这值得肯定。网友的看法分别代表三种观点:赞美贫穷生活中展现的精神、穷与富要辩证看待、不能感谢贫穷。考生可综合三个观点,结合自己的认知,确定立意,有理有据地进行思辨论证。‎ 立意:‎ 贫穷不值得感谢 可穷生活,不穷心灵 穷富无法选择,精神永远积极 感谢贫穷寄予的磨砺 不可感谢贫穷,要感谢不屈的奋斗 ‎……‎ 素材:‎ ‎1.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自己的求学经历:“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句子虽轻描淡写,却勾勒出一位在风雪中奔波的少年,只为按时将书籍送还,读到更多的书,无论天寒地冻还是路程遥远,他一定锲而不舍地前进,无论几重困难,只为学习圣贤之理。是家贫让他渴望用读书改变命运,是百折不回的坚强让他求学成功。‎ - 25 -‎ ‎2.“我当时就想,原来作家生活是如此之幸福啊,所以当年想当作家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一天三顿都能吃到饺子。”这是多年之后有人问及莫言何以走上写作之路时,莫言道出的实情,让人感慨万千。莫言走上创作之路,虽然表面上是因为贫穷,实际上却是因为贫穷的生活激发了他改变生活的不竭精神动力。‎ ‎3.‎2018年1月9日,来自中国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新街镇转山包小学的“冰花男孩”引起广泛关注。在网络曝光的照片中,男孩衣衫有些单薄,头发、眉毛、睫毛全部冻出冰花,脸蛋也冻得通红,但他站得笔直的身影让网友为之动容。无独有偶,在中国一些偏远山区,像“冰花男孩”这样艰苦求学的孩子还有很多,他们的上学路,各有各的艰辛!但谁又能说他们渴望求学的心灵不一样呢?谁又能说他们面对贫穷而展现出来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劲头不美呢?‎ 结构:‎ 本作文要求考生表达对“贫穷”以及是否“感谢”贫穷的思考和感悟,辩证地写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可选择自己最有话可说、有素材可写、有能力写好的立意。如写“感谢贫穷的一切相赠”这一立意,考生可在开篇简析王心仪面对贫穷的态度,点明中心立意。然后以“贫穷赠予人百折不回的坚强”“贫穷赠予人刻苦向上的动力”“贫穷赠与人快速成长的养料”三个分论点展开全文,并以路遥《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的故事、华为总裁任正非少年贫穷而志壮的故事、莫言《卖白菜》中母亲面对贫穷却坚韧不失品格的形象,这样三个材料来论证中心。最后联系现实生活实例,并再次点题,写明“感谢贫穷的一切相赠”,感谢面对贫穷时所有坚强不屈并激发生命光华的美好心灵。‎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开放性和闭合性兼具,多角度考查学生作文的能力。审题而言,此类题型与传统型材料作文方法有相同点就是读懂所有文字,但也有“五个方面”的特殊性:一是必须明确文体、写作内容、思维焦点、具体问题四方面的任务指令;二是分析材料的矛盾对立性;三是选择材料的权衡性;四是思考材料在关键概念、是非因果、问题本质上的辨析性;五是行文比较的说理性。‎ ‎ ‎ - 2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