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2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凉山州2020届高三2月周考语文
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7.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其内涵可以从精神、物质、制度和行为四个层面进行解读。汲取其合理成分,可为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古代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明道传道”“发扬学术”的办学宗旨和“德育为本,修身为要;心忧天下,忠勇报国”的教育理念。书院大儒朱熹曾言:“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朱熹《朱子全书》)简言之,书院的精神文化是知识追求与价值关怀的完美统一。因此,当前大学或可借鉴传统书院的精神文化,坚守德育为先的理念,从思想上将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注重知识的同时追求学生人格的完善。 书院选址体现着体验感悟的治学精神,书院建筑布局体现着传道授业的理想追求,书院景观体现着修身济世的远大志向。而传统书院物质文化可弥补当前大学校园建设的不足:如,大学的选址要兼顾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努力营造浓郁的建筑文化氛围;借鉴书院“中轴线”的设计原则,凸显图书馆和教学楼的中心地位,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要任务和学校的主要功能;校园景观设计中,多种植梅兰竹菊等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尽量给学生创造环境幽雅和人文情怀兼具的场景等。 书院由德行“足为多士模范”的“山长”主持教学、引领学术。参与管理者多从生徒中选择品行端正。学业优秀者。根据学生主体需要和内在潜能制定了师生共同遵守的学规,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般包括揭示、学则、学约等。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学规是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内容涵盖阅读目的、进德立品、修身养性、阅读技法等方面。针对当代高校的制度文化困境,我们应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采用积极地“劝谕式”话语,制度设计应以师生发展为本,达成刚柔并济的管理。 书院主要有三种活动形式。讲会指大家集中共同探讨,平等开展学术交流和争鸣,有问题可当面请教老师。而公元 1167年,朱熹专程从福建崇安去访问湖南岳麓书院的张栻,则开创了中国书院史上不同学派之间会讲的先河。书院山长还经常带领生徒离开课堂去游历,“绝其尘香,存其道气”,使生徒“聆清幽之胜,踵明贤之迹,兴尚友之思”,强化社会责任感。以此为鉴,高校教学应运用启发式、探究式、问题式等方法;在学术交流中应直面问题,客观公正地评价;师生关系要平等和谐,形成尊师重道、敬业爱生的氛围。 (摘编自张晓婧《传统书院文化的基本维度及其当代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3分) A、书院作为历史上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教育组织,独具特色,有当代借鉴的合理性。 B.传统书院的教育理念与古代圣贤教人为学之意相合,把德育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C.书院的物质文化体现着治学精神、理想追求、远大志向,表现出很强的人文情怀。 D.朱熹跨省访问不同学派的名师,通过讲会的形式平等开展学术交流,共同探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3分) A.文章先总后分,论述了传统书院文化的基本维度及其当代价值,论证结构清晰。 B.二至五段分别分析传统书院在精神、物质、制度和行为等内涵的四个层面的合理处。 C.文章就传统书院的物质和行为文化分别从三方面分析,均采用例证法、引证法。 D.二至五段介绍传统书院的文化价值和管理特色,为高校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借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3分) A.当前高校在选址、建筑布局和景观设计方面因重视文化氛围,所以注重人文情怀。 B.书院注重师生发展,尤其注重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据此制定了学则、学规等。 C.书院不仅在课堂内进行自由平等的交流,还经常由山长带领生徒们走出课堂游历。 D.传统书院是由学生承担管理责任,当代高校也可借鉴此形式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了。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 材料二:在1月3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她们对礼物中的书本不屑一顾,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最后进入社会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 读书有何用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2017年1月4日) 材料三:“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那么引出了一个问题:“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一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 80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再者,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应该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3月1日)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3分) A.某位名人认为不必唯学历是举,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B.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C.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D.“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地区很有市场,而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原因之一是上世纪80年代这些地方出过大学生。”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______ (4分) A.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不光要读书,还要有胆量。 B.材料二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强烈批判。 C.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E.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 6.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该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6分)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信誉之花 尚书华 城市不大,不足百万人口。 小区亦小,只有十几栋楼房。 罕见的是在西北角,紧挨供热站的地方,有两间简易平房,每天早晨6点至8点门口常会有十几个人排着队。干什么呢?买豆腐、豆浆的。 这就有点新鲜了。若说四五十年前城市里买豆制品需要排队,很正常,那时供应不足。可如今,寻寻常常一块豆腐,让人家排队等着买,这豆腐得好成啥样? 别说,还真就有人把这个豆腐坊比喻成了一朵花--信誉之花。 老住户都记得,十九年前,这个小区刚刚建好,就有一对年轻夫妇背着行李拎着提包住了进来,租用了供热站废弃的一个材料仓库,月租一百五十元。 她的出现,如一缕春风,荡漾在小区各个角落。 闲聚在楼头的大叔大妈富有生活经验且眼睛最尖,一眼就看出她卖的豆腐跟市面上的不同。那豆腐实而不老、嫩而不囊,上面有一层薄薄的黄色油脂,说明制作加工时,大豆所有的营养成分都凝缩在豆腐里,让人看见就有想尝一口的欲望。于是,你买一块,他买一块,各自拿回家“火力侦察”去了。一品,果然好,久违的口感,豆腐本真的味道。 豆腐好,卖豆腐的人亦好。爽快,嘴甜,大叔大妈、大哥大姐,凡是买豆腐的人,个个被她叫得心里甜滋滋的。没用多久,人和豆腐在小区都赢得了好声誉。 有热心善良的大妈给她出主意:闺女,你的豆腐这么好,不放添加剂,不揭豆腐皮,原汁原味,谁吃都觉得可口、放心。可你跟那些没有正味的豆腐卖一个价钱,太亏啊!得涨涨价,哪怕一块豆腐涨两毛钱。别人卖一元钱一块,你卖一元二角,优质优价,公平合理。 她听了嘿嘿一笑,说,谢谢大妈。涨价是要涨的,可现在不行。您想啊,我这豆腐才卖不到仨月。小区这么多人家,没尝过我家豆腐的多得是,若现在卖得比别人的贵,谁还肯买我家的。我慢慢来,让越来越多的人不但知道我家豆腐好吃,还得让他们知道我家豆腐是怎样做出来的。 她们家的豆腐可以出来卖,而豆浆只在豆腐坊卖。这样一来,想喝豆浆的人只有到豆腐坊来买,顺便也就把她家制作豆腐的过程看了一遍。两口子要的就是这个参观率。 去过豆腐坊的人得出一个共同结论:干净、卫生、传统工艺、货真价实。 让人更看好更放心的还不止这些。聚在楼头休闲的大叔大妈还发现,每天下午三四点钟,总会有一辆农用三轮车停在豆腐坊门口。开车的人从车上吃力卸下几个装满水的大塑料桶,然后再从屋里抱出几个装满豆腐渣的塑料袋,装上车,突突突,开走了。有好奇的大叔骑上摩托想看个究竟。出城来到郊区,大约走两三公里,拐进一个山沟,车在一个叫珍珠村的地方停了下来。大叔一看,什么都明白了。 原来小区里做豆腐那对年轻夫妻就是这个村的人。这个开农用车的是男人的表弟。自从表哥表嫂去城里开了豆腐坊,哥俩便有个口头协议:表弟每天负责从村里那口老井装五桶水运到豆腐坊;表哥把每天的豆腐渣无偿送给表弟。表弟用这些豆腐渣喂了几头本地品种的黑毛猪,还未长到百斤重,就被本村开农家宴山庄的老板看好,全部包收。 怪不得这豆腐、豆浆的味道与众不同,如此鲜美,原来用的是山里的井水。大叔大妈个个都是“小广告”,消息口口相传,不胫而走。没多长时间,不用走街串巷吆喝,豆腐坊变得门庭若市。 陡然一天,豆腐涨价了。一块从一元钱涨到一元二角,一袋豆浆从五角钱涨到六角。奇怪的是顾客并没有因为涨价而减少,倒是不断增加,连外小区的人也来买。 豆腐坊火了。周围小区的居民少有不晓。 小两口倒是不温不火,淡定如初。每天一百五十斤豆子,重复着同一样式的劳动。顾客从豆腐坊进进出出,一天天数点着日子。表弟的农用三轮车在城乡之间往往返返,运送着岁月,驮载着憧憬和希望。 人们看到的是,夫妻俩的生活渐渐有了变化。他们有了孩子,孩子一天天长大,入托、入学、住上了小区的取暖楼。 伴随着生活变化的还有涨价的豆腐。别人卖一元五角一块时,他家卖一元八角;别人卖二元一块时,他家卖二元五角--比别人卖得稍贵一些。可大家都买账,依旧顾客盈门,供不应求。 有人向夫妻俩建议:豆腐、豆浆在小区内外已经形成了品牌,可以扩大一下加工规模,增加人手,多创造些利润。两个人听了都直摇头。男人说,若往大了整,闹不好会砸饭碗的。女人连忙随着说,可不是咋的。这些年多亏邻居们的支持、帮衬、照顾,成全了这么个生意。让俺在城里买了楼,供孩子上了大学,老人也可以时不时从乡下来城里住几天,享享福,俺心里挺美的。俺两口子不是不想把这豆腐坊做大,是觉得没那本事。一旦大了就难免会走样,一走样就啥也不是了。这豆腐、豆浆若想好吃,不但豆子得好、水得好、技术得好,最重要的人心得好。人心若不好,只盯着赚钱,什么坑人的事都干得出来。 近二十年光景,一切都在悄然变化。男人的背略微有些驼了。女人的眼角生出浅浅的皱纹。没变的是:春夏秋冬,凌晨3点,豆腐坊准时点亮的灯光;早餐时,那条排在门口的长队;还有那辆往返于城乡来去都不空载的农用三轮车……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07月02日)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3分) A.文章开头“每天早6点至8点,门口常会有十几个人排着队。干什么呢?买豆腐、豆浆的”运用倒叙的手法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她的出现,如一缕春风,荡漾在小区各个角落”运用比喻的手法,以“春风”作喻,形象地刻画了女摊主的美好形象,表达了对“她”的赞美。 C.卖豆腐的夫妻一干就是二十年,男人的背“驼了”,女人的眼角也有了“皱纹”,这些细节描写突出了夫妻俩的艰辛,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 D.本文用普通市民的视角去观察生活,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小商贩作为对象,故事平常却蕴含着美好,“变”和“不变”的对比彰显了人物的品质。 8.小区中的热心人和卖豆腐的夫妻的两次对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9.小说为什么以“信誉之花”为标题?请结合作品要分析。(6分)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9.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德,字崇一,泰和人。 甫冠举乡试。之赣州,从王守仁学。不应 会 试者再。嘉靖二年策问论守仁,德与魏良弼等直发师训无所阿,竟登第。除知六安州,建龙津书院,聚生徒论学。入为 刑 部员外郎。六年诏简朝士有学行者为 翰 林,乃改德编修。迁南京国子司业,作讲亭,进诸生与四方学者论道其中。寻改南京尚宝卿。召为太仆少卿。以便养,复改南京鸿胪卿。父忧,服阕,留养其母,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日讲学。以荐起故官。累迁吏部左侍郎兼学士,掌詹事府。 母忧归服未阕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想见”之说讳言建储徳恳请会有诏,二王出邸同日婚。德以裕王储贰不当出外,疏言:“曩太祖以父婚子,诸王皆处禁中;宣宗、孝宗以兄婚弟,始出外府。今事与太祖同,请从初制。”帝不许。德又言:“《会典》礁词,主器则曰承宗',分藩则曰・承家”。今裕王当何从?”帝不悦曰:“既云王礼,自有典制。如若言,何不竟行册立耶?”德即具册立仪。帝滋不悦,然终谅其诚。裕王母康妃杜氏薨,德请用成化朝纪淑妃故事,不从。德遏事侃侃,藏制诸宗藩尤有执。或当利害,众相顾色战,德意气自如。当是时,德与徐阶、聂豹、程文德并以宿学都显位。于是集四方名士于灵济宫与论“良知”之学。赴者五千人。都城讲学之会,于斯为盛。 德器宇温粹,学务实践,不尚空虚。晚见知于帝,将柄用,而德遽卒。 赠太子少保,谥文庄。 (节选自《明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3分) A.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B.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C.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D.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3分)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因考试在春天,又叫“春闱”。 B.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由隋朝开始设置,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C.翰林院是古代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人选翰林院的被称为“点翰林”。由科举至翰林,是非常荣耀的。 D.赠,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其死后,追授给他一个较高的官职或称号。追封功臣的先人也叫“赠”。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3分) A.欧阳德为人正直,曾跟从王守仁学习,策问中曾议论王守仁的思想,他与魏良弼在考卷中坦率地阐发老师的学术却并无阿识之意。 B.欧阳德学问渊博,皇帝诏令选择有学问和德行的读书人为翰林,欧阳德改任为编修,他设置讲亭,召集国子生与四方学者在那里讲学论道。 C.欧阳德讲求孝道,他曾被召入京做太仆少卿,但是为了便于奉养父母,他调任南京鸿胪卿。父亲去世他守孝期满后仍留在家中奉养母亲。 D.欧阳德敢于直谏,欧阳德曾认为裕王不应出京,并给皇帝上疏,皇帝没有同意他的建议欧阳德就继续上奏,皇帝虽不高兴,也原谅了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甫冠举乡试。之赣州,从王守仁学。 ②德器宇温粹,学务实践,不尚空虚。晚见知于帝。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题,共9.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梓州李使君①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①,巴人讼芋田。 文翁①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释】①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②橦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③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教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3分) A.一、二联连接紧凑,描绘了一幅富于立体感的山水画,把读者带入一个清新、明快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 B.首联互文见义,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令人耳目应接不暇,气象阔大。 C.颌联描绘了深山夜雨及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象,远远地望去,远处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 D.颈联写蜀中民情,“汉女”“巴人”“檀布”“芋田”,紧扣蜀地特点,以及李使君要掌管的职事,非常贴切。 15.结合全诗,谈谈诗歌是如何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的。(6分) 四、默写(本大题共3小题,共6.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______ , ______ ”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 ______ , ______ 。”,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3 )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了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诗句是:“ ______ , ______ 。” 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5小题,共19.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但是却有那么一类图形,能够骗过你的眼睛,当你发现真相后 _____.中科院发表研究论文,揭开了复杂的视觉错觉的____.研究人员探索并阐明了真实光流运动向错觉光流运动转化的脑神经生理机制。阐明这种信息的转化机制,能够帮助人们理解视觉信息是怎么在脑区之间的传递过程以及从局部到整体的视觉信息整合。视觉错觉,对于大脑来说却是一种真实的感知觉,它反映的是人视网膜物理输入和大脑视皮层感知之间的不一致,是人类大脑通过复杂的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海量神经计算而产生的。人们注视某个图片中心的黑点,( ),然而事实上圆环并没有任何物理转动。这种整体运动视觉错觉感知的强弱,与构成图形的局部细节密切相关。虽然错觉广为人知,但它在大脑中是如何产生的脑神经编码机制______,有待全部解开。 视觉错觉现象是好是坏?科学家认为,由于视觉错觉图形在自然界条件下极少存在,对人们的影响____,因此这种现象并没有好坏的属性,它只是视觉系统基本运作方式的本能体现。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3分) A.茅塞顿开 冰山一角 莫衷一是 不足挂齿 B.茅塞顿开九牛一毛莫衷一是微乎其微 C.如梦初醒九牛一毛错综复杂不足挂齿 D.如梦初醒冰山一角错综复杂微乎其微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3分) A.这种信息转化机制的发现,能够帮助人们理解视觉信息是怎么在脑区之间传递的,以及是怎么从局部到整体进行视觉信息整合的。 B.这种信息转化机制的阐明,能够帮助人们理解视觉信息是怎么在脑区之间传递的过程,以及是怎么从局部到整体进行视觉信息整合的原理。 C.这种信息转化机制的阐明,能够帮助人们理解视觉信息在脑区之间的传递过程以及从局部到整体的视觉信息整合原理。 D.这种信息转化机制的发现,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视觉信息在脑区之间的传递过程以及从局部到整体的视觉信息整合。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3分) A.头部靠近或远离图片,会很明显地感觉到两个圆环分别以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旋转 B.图片远离或靠近头部,会很明显地感觉到两个圆环分别以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旋转 C.会很明显地感觉到两个圆环在分别以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旋转,头部靠近或远离图片 D.两个圆环在分别以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旋转可以被明显感知,头部靠近或远离图片 20.如图是沼气使用的示意图,请认真观察,把这个示意图的内容写成一段话。要求:表述准确,语言简明、连贯,不超过90字(标点不计字数)。(6分)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4分)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二胎政策的出台,即可迅速缓解中国适龄劳动力人口急降及老龄化问题。以前的独生子女政策,虽然对缓解人口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带来了不少社会问题。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解决了孩子成长中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这个问题一旦解决,也就随之解决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①二胎政策的出台,不一定能迅速缓解中国适龄劳动力人口急降及老龄化问题。 ②______ ③______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1月爆发的新冠肺炎,恰逢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因此这就是一个不一样的春节。在这个春节,很多事情不得不改变,如拜年方式、出行方式等;也有很多不一样,如不一样的见闻,不一样的思考等。请围绕“疫情”“春节”“改变”“不一样”等关键词,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独立见闻或感悟思考。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6.0分)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其内涵可以从精神、物质、制度和行为四个层面进行解读。汲取其合理成分,可为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古代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明道传道”“发扬学术”的办学宗旨和“德育为本,修身为要;心忧天下,忠勇报国”的教育理念。书院大儒朱熹曾言:“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朱熹《朱子全书》)简言之,书院的精神文化是知识追求与价值关怀的完美统一。因此,当前大学或可借鉴传统书院的精神文化,坚守德育为先的理念,从思想上将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注重知识的同时追求学生人格的完善。 书院选址体现着体验感悟的治学精神,书院建筑布局体现着传道授业的理想追求,书院景观体现着修身济世的远大志向。而传统书院物质文化可弥补当前大学校园建设的不足:如,大学的选址要兼顾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努力营造浓郁的建筑文化氛围;借鉴书院“中轴线”的设计原则,凸显图书馆和教学楼的中心地位,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要任务和学校的主要功能;校园景观设计中,多种植梅兰竹菊等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尽量给学生创造环境幽雅和人文情怀兼具的场景等。 书院由德行“足为多士模范”的“山长”主持教学、引领学术。参与管理者多从生徒中选择品行端正。学业优秀者。根据学生主体需要和内在潜能制定了师生共同遵守的学规,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般包括揭示、学则、学约等。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学规是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内容涵盖阅读目的、进德立品、修身养性、阅读技法等方面。针对当代高校的制度文化困境,我们应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采用积极地“劝谕式”话语,制度设计应以师生发展为本,达成刚柔并济的管理。 书院主要有三种活动形式。讲会指大家集中共同探讨,平等开展学术交流和争鸣,有问题可当面请教老师。而公元 1167年,朱熹专程从福建崇安去访问湖南岳麓书院的张栻,则开创了中国书院史上不同学派之间会讲的先河。书院山长还经常带领生徒离开课堂去游历,“绝其尘香,存其道气”,使生徒“聆清幽之胜,踵明贤之迹,兴尚友之思”,强化社会责任感。以此为鉴,高校教学应运用启发式、探究式、问题式等方法;在学术交流中应直面问题,客观公正地评价;师生关系要平等和谐,形成尊师重道、敬业爱生 的氛围。 (摘编自张晓婧《传统书院文化的基本维度及其当代价值》)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书院作为历史上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教育组织,独具特色,有当代借鉴的合理性。 B.传统书院的教育理念与古代圣贤教人为学之意相合,把德育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C.书院的物质文化体现着治学精神、理想追求、远大志向,表现出很强的人文情怀。 D.朱熹跨省访问不同学派的名师,通过讲会的形式平等开展学术交流,共同探讨。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先总后分,论述了传统书院文化的基本维度及其当代价值,论证结构清晰。 B.二至五段分别分析传统书院在精神、物质、制度和行为等内涵的四个层面的合理处。 C.文章就传统书院的物质和行为文化分别从三方面分析,均采用例证法、引证法。 D.二至五段介绍传统书院的文化价值和管理特色,为高校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借鉴。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当前高校在选址、建筑布局和景观设计方面因重视文化氛围,所以注重人文情怀。 B.书院注重师生发展,尤其注重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据此制定了学则、学规等。 C.书院不仅在课堂内进行自由平等的交流,还经常由山长带领生徒们走出课堂游历。 D.传统书院是由学生承担管理责任,当代高校也可借鉴此形式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 【答案】【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解析】(1)D.偷换概念,朱熹的活动形式是“会讲”,而非“讲会”,这是两种不同的活动形式。最后一段“讲会指大家集中共同探讨,平等开展学术交流和争鸣,有问题可当面请教老师。” (2)C.错辨方法,分析传统书院的物质文化并未采用引证法。 (3)A.因果颠倒,原文第三段说“兼顾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努力营造浓郁的建筑文化氛围”,即“注重人文精神”是因,“营造文化氛围”是果,因果表述颠倒;B.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注重学生发展,没有明确注重“师生”发展,第四段“参与管理者多从生徒中选择品行端正。学业优秀者。根据学生主体需要和内在潜能制定了师生共同遵守的学规,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般包括揭示、学则、学约等。”;D.以偏概全,“传统书院是由学生承担管理责任”错,原文第四段只是说“参与管理者多从生徒中选择品行端正、学业优秀者”。即多由学生参与管理,不是只由学生承担管理责任。 答案: (1)D (2)C (3)C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获得充足可靠的依据,然后进行合理的推测。 (2)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首先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1.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了。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材料二:在1月3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她们对礼物中的书本不屑一顾,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最后进入社会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 读书有何用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2017年1月4日)材料三:“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那么引出了一个问题:“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一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 80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再者,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应该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3月1日)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某位名人认为不必唯学历是举,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B .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C.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D.“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地区很有市场,而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原因之一是上世纪80年代这些地方出过大学生。”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______ A.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不光要读书,还要有胆量。 B.材料二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强烈批判。 C.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E.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该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 【答案】【小题1】C 【小题2】CE 【小题3】 【解析】(1)C.“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错,从材料二来看,之所以要读书学知识,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 (2)A.“不光要读书,还要有胆量”错,最后的结论是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B.“对她们的行为进行强烈批判”错,材料二开头对这件事进行的是客观叙述,只是结尾的“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有轻微的否定色彩。D.“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错,材料三并没有分析“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也没有强调读书的有用性。 (3)从“广义来说,读书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学会思考的长期持续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等同于换一个高等学历。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教育并进步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无论如何,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介制、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等语句可以具体把握。 答案: (1)C (2)CE (3 )①宣传“读书有用论”,使人们正确认识读书的价值,明确读书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提升个人能力等。②拓宽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使有知识者有施展才华、获得收益的舞台。③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 (1)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能力。涉及到概括中心意思、理解重要内容等,解答本题首先要对全文进行阅读,掌握文本大意,把握文本主旨。 纵观全篇把握主旨解题方法: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信誉之花 尚书华 城市不大,不足百万人口。 小区亦小,只有十几栋楼房。 罕见的是在西北角,紧挨供热站的地方,有两间简易平房,每天早晨6点至8点,门口常会有十几个人排着队。干什么呢?买豆腐、豆浆的。 这就有点新鲜了。若说四五十年前城市里买豆制品需要排队,很正常,那时供应不足。可如今,寻寻常常一块豆腐,让人家排队等着买,这豆腐得好成啥样? 别说,还真就有人把这个豆腐坊比喻成了一朵花-- 信誉之花。 老住户都记得,十九年前,这个小区刚刚建好,就有一对年轻夫妇背着行李拎着提包住了进来,租用了供热站废弃的一个材料仓库,月租一百五十元。 她的出现,如一缕春风,荡漾在小区各个角落。 闲聚在楼头的大叔大妈富有生活经验且眼睛最尖,一眼就看出她卖的豆腐跟市面上的不同。那豆腐实而不老、嫩而不囊,上面有一层薄薄的黄色油脂,说明制作加工时,大豆所有的营养成分都凝缩在豆腐里,让人看见就有想尝一口的欲望。于是,你买一块,他买一块,各自拿回家“火力侦察”去了。一品,果然好,久违的口感,豆腐本真的味道。 豆腐好,卖豆腐的人亦好。爽快,嘴甜,大叔大妈、大哥大姐,凡是买豆腐的人,个个被她叫得心里甜滋滋的。没用多久,人和豆腐在小区都赢得了好声誉。 有热心善良的大妈给她出主意:闺女,你的豆腐这么好,不放添加剂,不揭豆腐皮,原汁原味,谁吃都觉得可口、放心。可你跟那些没有正味的豆腐卖一个价钱,太亏啊!得涨涨价,哪怕一块豆腐涨两毛钱。别人卖一元钱一块,你卖一元二角,优质优价,公平合理。 她听了嘿嘿一笑,说,谢谢大妈。涨价是要涨的,可现在不行。您想啊,我这豆腐才卖不到仨月。小区这么多人家,没尝过我家豆腐的多得是,若现在卖得比别人的贵,谁还肯买我家的。我慢慢来,让越来越多的人不但知道我家豆腐好吃,还得让他们知道我家豆腐是怎样做出来的。 她们家的豆腐可以出来卖,而豆浆只在豆腐坊卖。这样一来,想喝豆浆的人只有到豆腐坊来买,顺便也就把她家制作豆腐的过程看了一遍。两口子要的就是这个参观率。 去过豆腐坊的人得出一个共同结论:干净、卫生、传统工艺、货真价实。 让人更看好更放心的还不止这些。聚在楼头休闲的大叔大妈还发现,每天下午三四点钟,总会有一辆农用三轮车停在豆腐坊门口。开车的人从车上吃力卸下几个装满水的大塑料桶,然后再从屋里抱出几个装满豆腐渣的塑料袋,装上车,突突突,开走了。有好奇的大叔骑上摩托想看个究竟。出城来到郊区,大约走两三公里,拐进一个山沟,车在一个叫珍珠村的地方停了下来。大叔一看,什么都明白了。 原来小区里做豆腐那对年轻夫妻就是这个村的人。这个开农用车的是男人的表弟。自从表哥表嫂去城里开了豆腐坊,哥俩便有个口头协议:表弟每天负责从村里那口老井装五桶水运到豆腐坊;表哥把每天的豆腐渣无偿送给表弟。表弟用这些豆腐渣喂了几头本地品种的黑毛猪,还未长到百斤重,就被本村开农家宴山庄的老板看好,全部包收。 怪不得这豆腐、豆浆的味道与众不同,如此鲜美,原来用的是山里的井水。大叔大妈个个都是“小广告”,消息口口相传,不胫而走。没多长时间,不用走街串巷吆喝,豆腐坊变得门庭若市。 陡然一天,豆腐涨价了。一块从一元钱涨到一元二角,一袋豆浆从五角钱涨到六角。奇怪的是顾客并没有因为涨价而减少,倒是不断增加,连外小区的人也来买。 豆腐坊火了。周围小区的居民少有不晓。 小两口倒是不温不火,淡定如初。每天一百五十斤豆子,重复着同一样式的劳动。顾客从豆腐坊进进出出,一天天数点着日子。表弟的农用三轮车在城乡之间往往返返,运送着岁月,驮载着憧憬和希望。 人们看到的是,夫妻俩的生活渐渐有了变化。他们有了孩子,孩子一天天长大,入托、入学、住上了小区的取暖楼。 伴随着生活变化的还有涨价的豆腐。别人卖一元五角一块时,他家卖一元八角;别人卖二元一块时,他家卖二元五角--比别人卖得稍贵一些。可大家都买账,依旧顾客盈门,供不应求。 有人向夫妻俩建议:豆腐、豆浆在小区内外已经形成了品牌,可以扩大一下加工规模,增加人手,多创造些利润。两个人听了都直摇头。男人说,若往大了整,闹不好会砸饭碗的。女人连忙随着说,可不是咋的。这些年多亏邻居们的支持、帮衬、照顾,成全了这么个生意。让俺在城里买了楼,供孩子上了大学,老人也可以时不时从乡下来城里住几天,享享福,俺心里挺美的。俺两口子不是不想把这豆腐坊做大,是觉得没那本事。一旦大了就难免会走样,一走样就啥也不是了。这豆腐、豆浆若想好吃,不但豆子得好、水得好、技术得好,最重要的人心得好。人心若不好,只盯着赚钱,什么坑人的事都干得出来。 近二十年光景,一切都在悄然变化。男人的背略微有些驼了。女人的眼角生出浅浅的皱纹。没变的是:春夏秋冬,凌晨3点,豆腐坊准时点亮的灯光;早餐时,那条排在门口的长队;还有那辆往返于城乡来去都不空载的农用三轮车……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07月02日)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开头“每天早6点至8点,门口常会有十几个人排着队。干什么呢?买豆腐、豆浆的”运用倒叙的手法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她的出现,如一缕春风,荡漾在小区各个角落”运用比喻的手法,以“春风”作喻,形象地刻画了女摊主的美好形象,表达了对“她”的赞美。 C .卖豆腐的夫妻一干就是二十年,男人的背“驼了”,女人的眼角也有了“皱纹”,这些细节描写突出了夫妻俩的艰辛,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 D.本文用普通市民的视角去观察生活,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小商贩作为对象,故事平常却蕴含着美好,“变”和“不变”的对比彰显了人物的品质。 小区中的热心人和卖豆腐的夫妻的两次对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说为什么以“信誉之花”为标题?请结合作品要分析。 【答案】【小题1】C 【小题2】 【小题3】 【解析】(1)C.“作者对他们的同情”在文本中未有体现。从文中来看,这一处细节描写主要表现的是夫妻两人做生意时间很久,但依然秉持初心,表达的是对他们的赞美。 (2)第一次对话是基于豆腐涨价这一具体的社会因素,女摊主在回答中可以看出,夫妻两不涨价,是为了让自己的豆腐更具有一种知名度,从而突出他们所具备的一种商业头脑。第二次对话则是不愿意扩大豆腐作坊,他们认为做豆腐是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辛苦的,如果是一扩大豆腐作坊,无法保证豆腐的质量,从这一点内容上可以看出,夫妻俩具有一种极其诚信的意识,重视食物的质量,这些内容可以看出他们的一种诚信意识,凸显出宝贵的品质。两次对话在小说中起到推动情节具体发展的作用。也从另外一个角度上展现出夫妻俩面对经济利益不动摇,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丰富了人物形象特点,进而表现小说主旨。 (3)“信誉之花”在这里,实际上说的就是豆腐夫妻这样的一种优秀品质,他们有着一种诚信的美德,“信誉之花”是他们真诚的内心写照,“信誉之花”展现出他们美好的情趣,以及作者对他们的一种由衷赞美情怀。小说通过卖豆腐这一诚信的社会主题展开,可以说标题“信誉之花”是文本的主要线索,通过“信誉之花”这一线索串联起文本的核心内容。“信誉”是社会的美好主题,也是永恒不变的话题,通过“信誉之花”这一标题,表达出作者对“信誉之花”开满祖国大地,开满人间的一种期盼,也极其鲜明地凸显出作者希望这种“信誉之花””在社会引起广泛思考,从而深化小说的核心主旨。 答案: (1)C (2)①第一次对话的内容是关于豆腐涨价的问题,从女摊主的回答上可以看出夫妻俩不涨价是为了让自己的豆腐更有知名度,说明他们具有商业头脑;②第二次对话的内容是不愿扩大豆腐坊,要保证豆腐的质量,突出他们讲诚信,重信誉的品质;③两次对话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丰富了人物形象,有助于表达小说的主旨。 (3)①文章的标题“信誉之花”是卖豆腐的夫妻优秀品质的象征,以此为题,表达了对他们的赞美之情;②全文围绕诚信卖豆腐展开,“信誉之花”是文章的线索;③“信誉”是社会一个永恒的话题,以“信誉之花”为题,表达了作者对“信誉之花”开满大地的期盼。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重要情节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结合文段具体内容,通过对文本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进行详细分析。 (3 )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作用的能力。标题的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①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②概括小说主要事件;③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④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⑤具有象征意义;⑥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⑦寄托作者情感;⑧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⑨从给读者的感情来说,还有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 小说标题常见的作用有: 1.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地贯穿情节始终,甚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 2.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是要向读者提示某方面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对读者理解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 4.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体会文章主旨时要结合社会现实来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9.0分)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德,字崇一,泰和人。 甫冠举乡试。之赣州,从王守仁学。不应 会 试者再。嘉靖二年策问论守仁,德与魏良弼等直发师训无所阿,竟登第。除知六安州,建龙津书院,聚生徒论学。入为 刑 部员外郎。六年诏简朝士有学行者为 翰 林,乃改德编修。迁南京国子司业,作讲亭,进诸生与四方学者论道其中。寻改南京尚宝卿。召为太仆少卿。以便养,复改南京鸿胪卿。父忧,服阕,留养其母,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日讲学。以荐起故官。累迁吏部左侍郎兼学士,掌詹事府。 母忧归服未阕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想见”之说讳言建储徳恳请会有诏,二王出邸同日婚。德以裕王储贰不当出外,疏言:“曩太祖以父婚子,诸王皆处禁中;宣宗、孝宗以兄婚弟,始出外府。今事与太祖同,请从初制。”帝不许。德又言:“《会典》礁词,主器则曰承宗',分藩则曰・承家”。今裕王当何从?”帝不悦曰:“既云王礼,自有典制。如若言,何不竟行册立耶?”德即具册立仪。帝滋不悦,然终谅其诚。裕王母康妃杜氏薨,德请用成化朝纪淑妃故事,不从。德遏事侃侃,藏制诸宗藩尤有执。或当利害,众相顾色战,德意气自如。当是时,德与徐阶、聂豹、程文德并以宿学都显位。于是集四方名士于灵济宫与论“良知”之学。赴者五千人。都城讲学之会,于斯为盛。 德器宇温粹,学务实践,不尚空虚。晚见知于帝,将柄用,而德遽卒。 赠太子少保,谥文庄。 (节选自《明史》)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B.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C.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D.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因考试在春天,又叫“春闱”。 B.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由隋朝开始设置,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C.翰林院是古代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人选翰林院的被称为“点翰林”。由科举至翰林,是非常荣耀的。 D.赠,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其死后,追授给他一个较高的官职或称号。追封功臣的先人也叫“赠”。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欧阳德为人正直,曾跟从王守仁学习,策问中曾议论王守仁的思想,他与魏良弼在考卷中坦率地阐发老师的学术却并无阿识之意。 B.欧阳德学问渊博,皇帝诏令选择有学问和德行的读书人为翰林,欧阳德改任为编修,他设置讲亭,召集国子生与四方学者在那里讲学论道。 C.欧阳德讲求孝道,他曾被召入京做太仆少卿,但是为了便于奉养父母,他调任南京鸿胪卿。父亲去世他守孝期满后仍留在家中奉养母亲。 D.欧阳德敢于直谏,欧阳德曾认为裕王不应出京,并给皇帝上疏,皇帝没有同意他的建议欧阳德就继续上奏,皇帝虽不高兴,也原谅了他。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甫冠举乡试。之赣州,从王守仁学。 ②德器宇温粹,学务实践,不尚空虚。晚见知于帝。 【答案】【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 【解析】(1)本题断句,只有首句和尾句不同,中间答案一致,故可以采用排除法,快速得出答案。如“恳请”是一个人的动作行为,发出这个行为的是欧阳德,故“德恳请”不该断开,可以排除A、C。 “母忧归服未阕”大意是“母亲去世,回家服丧,丧期未满”,从语法角度,“未阕”前应该有个主语。排除D。 译文:母亲去世,回家服丧,丧期未满即起用为礼部尚书,但等到服丧期满才赴任,召命他当值无逸殿,当时,迟迟不立皇太子,因为世宗相信陶仲文的“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立皇太子之事。欧阳德恳请建储。 故选:B。 (2)B.“军令”属于“兵部”。 (3)B.“欧阳德改任为编修,他设置讲亭,召集国子生与四方学者在那里讲学论道”分析错误,原文“迁南京国子司业,作讲亭,进诸生与四方学者论道其中”,说明欧阳德是在调任南京国子监司业时设置讲亭,召集国子生与四方学者在那里论道。 (4)①甫:刚刚;冠:二十岁;举:中举;之:到。 译文:(欧阳德)刚二十岁就乡试中举。后去赣州,跟从王守仁学习。 ②务:讲究;尚:崇尚;见:表被动;知:了解。 译文:欧阳德风度温和,学问讲求实际,不崇尚空谈。很晚才被皇帝了解。 答案: (1)B。 (2)B。 (3)B。 (4)①(欧阳德)刚二十岁就乡试中举。后去赣州,跟从王守仁学习。 ②欧阳德风度温和,学问讲求实际,不崇尚空谈。很晚才被皇帝了解。 参考译文: 欧阳德,字崇一,是泰和人。(欧阳德)刚二十岁就乡试中举。后去赣州,跟从王守仁学习。两次不参加会试。嘉靖二年(1523),策问中曾议论王守仁的思想,欧阳德与魏良弼等在考卷中坦率地阐发老师的学术却并无阿谀之意,结果进士及第,授六安州知州。他在六安建立了龙津书院,聚集生徒讲学。后调入京城任刑部员外郎。嘉靖六年,诏令选择朝中有学问和有德行的读书人为翰林,于是欧阳德改任为编修。后调任南京国子监司业,设置讲亭,召集国子生与四方学者在那里论道。不久,改任南京尚宝师。随后,召入京为太仆少卿。为便于奉养父母,又调任南京鸿胪卿。父亲去世,守孝期满后仍留在家中奉养母亲,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等每日讲学。其后,因被荐举起任原官,又经过多次升迁至吏部左侍郎兼学士,掌管詹事府。母亲去世,回家服丧,丧期未满即起用为礼部尚书,但等到服丧期满才赴任,召命他当值无逸殿,当时,迟迟不立皇太子,因为世宗相信陶仲文的“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立皇太子之事。欧阳德恳请建储。适逢世宗诏令二王出京至其分封藩地,并于同日完婚。欧阳德则认为裕王是太子不应出京,并上疏说:“从前太祖以父婚子,诸位王子都住在宫中;宣宗、孝宗以兄婚弟,才搬到外府,现在的事和太祖时候的情况相同,请按照当初的旧制。”世宗不答应。欧阳德奏道:“《会典》关于婚礼中说,太子结婚曰‘承宗’,分藩诸王结婚日‘承家’.现在裕王是承宗还是承家?”世宗不高兴地说:“既然是王礼,自有典章制度。如你所言,何不册立裕王为太子?”欧阳德立即准备册立礼仪。皇帝更加不高兴,但是最终原谅了他的忠诚。裕王的母亲康妃杜氏去世,欧阳德奏请按成化朝纪淑妃的旧例丧葬。皇上不答应。欧阳德说话理直气壮,裁断诸位宗王和藩王尤其有凭据,或者当面指出利益与损害之处,众人面面相觑脸部发抖,欧阳德却神态自然,十分镇静。正当这时候,欧阳德与徐阶、聂豹,程文德都因学识渊博居显要地位。他们在灵济宫聚集四方名士,共同讨论“良知”之学,前去聚会的有五千人。都城讲学的集会,因此盛行。欧阳德风度温和,学问讲求实际,不崇尚空谈。很晚才被皇帝了解,将被任用掌握大权时,欧阳德却突然去世。赠太子少保,谥号文庄。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可借助标志词“云”“曰”、人名官名地名等,熟练掌握文言句式、文学常识,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对于古代诗文的阅读对应到文言文内容理解题主要有两点要求: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4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地进行意译。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梓州李使君①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①,巴人讼芋田。 文翁①翻教授,不敢倚先贤。【注释】①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②橦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③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教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一、二联连接紧凑,描绘了一幅富于立体感的山水画,把读者带入一个清新、明快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 B.首联互文见义,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令人耳目应接不暇,气象阔大。 C.颌联描绘了深山夜雨及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象,远远地望去,远处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 D.颈联写蜀中民情,“汉女”“巴人”“檀布”“芋田”,紧扣蜀地特点,以及李使君要掌管的职事,非常贴切。 结合全诗,谈谈诗歌是如何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的。 【答案】【小题1】A 【小题2】 【解析】(1)A.“清新、明快”的说法错误,这两句应是描绘出“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 (2)前两联写景,“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表现出山中景物的层次、纵深、高远,使画面富于立体感,把人带入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表达了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使君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之情。第三联“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叙事,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汉女”“巴人”“橦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特点,而征收赋税,处理讼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写在诗里,非常贴切,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最后一联“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联系上文来看,既然蜀地环境如此之美,民情风土又如此之淳,到那里去当刺史,自然更应当克尽职事,有所作为。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 答案: (1)A (2 )①前两联写景。描绘巴蜀雄秀的山川风光,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②第三联叙事。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③尾联用典。勉励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并传达出自己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 译文: 梓州一带千山万壑尽是大树参天,山连着山到处可听到悲鸣的杜鹃。山里昨晚不停地下了透夜的春雨,树梢淅淅沥沥活象泻着百道清泉。蜀汉妇女以?花织成的布来纳税,巴郡农民常为农田之事发生讼案。但愿你重振文翁的精神办学教化,不可倚仗先贤的遗泽清静与偷闲。 赏析: 王维为送李使君入蜀赴任而创作的一首诗。诗人想象友人为官的梓州山林的壮丽景象以及风俗和民情,勉励友人在梓州创造业绩,超过先贤。此诗选取最能表现蜀地特色的景物,运用夸张手法加以描写,气象壮观开阔。全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明快。 诗以即景生情,抒发惜别心绪,也兼写蜀中的风景土俗。开头四句写梓州山林奇胜;五、六两句写“汉女巴人”之风俗;七、八句以汉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比拟李使君;寓意不能因为此地僻陋,人民难治而改变文翁教化之策。诗的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前半首尤胜,是唐诗中写送别的名篇之一。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手法的综合赏析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2)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达技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何表现诗人情感的,这是对诗句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再联系意象注释和思想内容分析即可。全诗运用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叙事、用典。 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对诗句 理解的考查题型,解答时要注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______ , ______ ” 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 ______ , ______ 。”,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了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诗句是:“ ______ , ______ 。” 【答案】【小题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小题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小题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解析】答案为: (1)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重点字:蜉蝣、渺)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重点字:猿猱) (3)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重点字:赋、柯) 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注意蜉蝣、渺、沧、粟、鹤、猱、攀援、烂柯的写法。 答好识记类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要在真正理解原文语意和表达技巧的基础上完成背诵,书写时还要注意字体正确。 《赤壁赋》名句积累: 1.《赤壁赋》交代游赏时间、人物、方式和地点的是:壬戍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作者听任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的是: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作者写泛舟赤壁,如同架风飞行,飘然欲仙的语句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4.抒发作者思君主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的是: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5.运用一系列比喻形容洞箫声,描写听者感受的语句是: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6.侧面描写箫声悲凉的是: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3小题,共20.0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但是却有那么一类图形,能够骗过你的眼睛,当你发现真相后 _____.中科院发表研究论文,揭开了复杂的视觉错觉的____.研究人员探索并阐明了真实光流运动向错觉光流运动转化的脑神经生理机制。阐明这种信息的转化机制,能够帮助人们理解视觉信息是怎么在脑区之间的传递过程以及从局部到整体的视觉信息整合。视觉错觉,对于大脑来说却是一种真实的感知觉,它反映的是人视网膜物理输入和大脑视皮层感知之间的不一致,是人类大脑通过复杂的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海量神经计算而产生的。人们注视某个图片中心的黑点,( ),然而事实上圆环并没有任何物理转动。这种整体运动视觉错觉感知的强弱,与构成图形的局部细节密切相关。虽然错觉广为人知,但它在大脑中是如何产生的脑神经编码机制______,有待全部解开。 视觉错觉现象是好是坏?科学家认为,由于视觉错觉图形在自然界条件下极少存在,对人们的影响____,因此这种现象并没有好坏的属性,它只是视觉系统基本运作方式的本能体现。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茅塞顿开 冰山一角 莫衷一是 不足挂齿 B.茅塞顿开九牛一毛莫衷一是微乎其微 C.如梦初醒九牛一毛错综复杂不足挂齿 D.如梦初醒冰山一角错综复杂微乎其微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这种信息转化机制的发现,能够帮助人们理解视觉信息是怎么在脑区之间传递的,以及是怎么从局部到整体进行视觉信息整合的。 B.这种信息转化机制的阐明,能够帮助人们理解视觉信息是怎么在脑区之间传递的过程,以及是怎么从局部到整体进行视觉信息整合的原理。 C.这种信息转化机制的阐明,能够帮助人们理解视觉信息在脑区之间的传递过程以及从局部到整体的视觉信息整合原理。 D.这种信息转化机制的发现,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视觉信息在脑区之间的传递过程以及从局部到整体的视觉信息整合。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头部靠近或远离图片,会很明显地感觉到两个圆环分别以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旋转 B.图片远离或靠近头部,会很明显地感觉到两个圆环分别以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旋转 C.会很明显地感觉到两个圆环在分别以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旋转,头部靠近或远离图片 D.两个圆环在分别以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旋转可以被明显感知,头部靠近或远离图片 【答案】【小题1】 【小题2】C 【小题3】A 【解析】(1)茅塞顿开:形容闭塞的思路,由于得到了某种事物的启发,忽然想通了。如梦初醒: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此处指当你发现真相后明白过来,故:如梦初醒,排除AB。 冰山一角:比喻不能长久依赖的靠山,现指所暴露出来的只是事物的一小部分。九牛一毛:比喻渺小、轻微,或很大数量中的极少数。此处指揭开了复杂的视觉错觉的一小部分,故:冰山一角,排除C。 莫衷一是: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错综复杂:许多东西交叉牵连,情况多而杂。 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 (2)“这种信息转化机制的发现”搭配不当,应:这种信息转化机制的阐明,排除AD;B.“是怎么在脑区之、间传递的过程,以及是怎么从局部到整体进行视觉信息整合的原理”,语序不当,应:在脑区之间的传递过程以及从局部到整体的视觉信息整合原理。 (3)承接“人们注视某个图片中心的黑点”,主语应保持一致,应“头部靠近或远离图片”,后句“然而事实上圆环并没有任何物理转动”是对“会很明显地感觉到两个圆环分别以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旋转”的进一步解释,排除BCD。 答案:(1)D。 (2)C。 (3)A。 (1)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2)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1. 如图是沼气使用的示意图,请认真观察,把这个示意图的内容写成一段话。要求:表述准确,语言简明、连贯,不超过90字(标点不计字数)。 【答案】这个示意图主要表明沼气的来源及作用.观察这个示意图时,要注意箭头的指向和具体内容.描述画面时,要注意把握层次问题,比如第一层可以写沼气池中的肥料的来源;第二层写沼气池的具体作用;从菜园、厨房和养猪场的箭头看,还要有第三层,即沼气池的使用实际上是一个循环过程等. 答案示例: 公厕和养猪场的粪便为沼气提供原料,沼气池产生的肥料供菜园使用,产生的沼气为厨房提供燃料;同时,菜园为厨房提供新鲜的蔬菜,而厨房的剩饭剩菜为养猪场提供饲料,形成能源循环.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中的框架示意图,答题时一要看清题目要求;二要读懂框架关系,要尽量把它体现在答案中;三要注意表达的准确、连贯,符合字数要求. 框架类图文转换的答题思路: 1.审清题干信息,明确要求.题干中写明的答题范围、内容、字数、遣词造句、表述角度与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要求都要仔细研读. 2.分析示意图的层次,理解每层的具体内容.对于框架图来说,重点把握空间上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时间上的先后关系,看是否有承接、因果、条件、递进、并列、转折、包含等关系. 3.拟写答题内容时要注重说明顺序,在语言组织上,注意表示次序、方位、事理等词语的选用. 2.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二胎政策的出台,即可迅速缓解中国适龄劳动力人口急降及老龄化问题。以前的独生子女政策,虽然对缓解人口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带来了不少社会问题。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解决了孩子成长中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这个问题一旦解决,也就随之解决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①二胎政策的出台,不一定能迅速缓解中国适龄劳动力人口急降及老龄化问题。 ② ______ ③______。 【答案】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不一定能解决孩子成长中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 解决了孩子成长中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不一定就能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解题目的基本意图以及题干表达的具体意思,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题目是“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出现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文段中“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解决了孩子成长中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这个问题一旦解决,也就随之解决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由推断的条件,并不一定能得出所推断的结果。仿照例句的方式--“二胎政策的出台,不一定能迅速缓解中国适龄劳动力人口急降及老龄化问题”把理由表述出来即可,第一句“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解决了孩子成长中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这个可以理解为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不一定能解决孩子成长中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第二句“这个问题一旦解决,也就随之解决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可以理解为解决了孩子成长中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不一定就能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 答案: ②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不一定能解决孩子成长中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 ③解决了孩子成长中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不一定就能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 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解答此题首先理解文段大意,理清结构层次,然后根据前后语境,推测所填内容。 推断类试题的解题方法: ①要通读语段,了解语段大意。通过阅读文章,了解文段的内容和句内逻辑关系,对文段的语境有充分的了解。通过通读文段,由语感初步感知出有逻辑推断错误的地方,这是做题的前提和基础。 ②再读语段,对由语感找到的有推断错误的地方运用语法逻辑知识进行进一步分析确认。在分析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句子中的那些特别绝对,武断的推断。看其用词是否程度太深,看其推断条件是否充足,看其结论是否过于绝对等。一般这些地方是最容易出现推断错误的地方。分析过后进行确认。 ③仿照给出的例子,拟写答案,分析推断出现错误的具体原因。拟写句子时一定要模仿所给的例句形式,不要想当然。拟写后要注意所写句子是否有语法错误,是否有逻辑错误,是否简明连贯得体。最后写到答题纸上。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1.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1月爆发的新冠肺炎,恰逢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因此这就是一个不一样的春节。在这个春节,很多事情不得不改变,如拜年方式、出行方式等;也有很多不一样,如不一样的见闻,不一样的思考等。请围绕“疫情”“春节”“改变”“不一样”等关键词,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独立见闻或感悟思考。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答案】这种命题方式很常见,近几年全国卷考过几次。在审题立意时,要注意前面两个词“疫情”和“春节”只是一个背景,应该不是思考的重点(当然也可以作为思考的重点),同学们要挖掘的是后面两个词,“改变”和“不一样”,这两个词有交集也有区别,关键是挑选一个词来写。这道题既考验你的观察能力,也考验你的见识与独立思考。有的同学可能会说,都关在家里,怎么观察?错,观察不限于出门去看,去考察,耳闻、目睹、阅读资料等,都是观察,也就是说,做好观察,就是要做生活的用心人。 【解析】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