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四《定风波》ppt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必修四《定风波》ppt

定风波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dān)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段话表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豁达、乐观 写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 1082 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 乌台诗案 ”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诵读课文,积累 感悟 朗读的要求: 1 、读准字音 2 、读出节奏 3 、读出感情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 穿林 打叶声, 何妨 吟啸 且徐行。竹杖 芒鞋 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 任 平生。 料峭 春风 吹酒醒,微冷,山头 斜照 却 相迎。回首 向来 萧瑟处, 归去 , 也无风雨 也无晴 。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 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小序交代了当时的情景和作词的原因。 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地点、环境、人物、事件。 时间: 三月七日 地点: 沙湖道中 天气: 先雨后晴 事件: 遇雨 人物: 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感觉: 狼狈、不觉 故: 交代写作缘由 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写遇雨的心态和感受; 下片经历风雨后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整体感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 烟雨 任 平生。 译: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评析: 冒雨漫步,抒写徐行的心情。 首两句有何作用?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yíng)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 呼应小序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 引出下文 “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 从容前行 ,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 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苏轼为何不躲雨? 双关: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1. 意义双关 : EG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 《红楼梦》 2. 谐音双关: EG: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 晴 " ["晴"与"情"谐音;]。 EG: 春蚕到死 丝 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EG: 我失 骄杨 君失 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 ——夫人杨开慧烈士和亲密战友柳直荀 (2)归山水 田园。 他自己比较喜欢老庄的作品,不自觉也会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的无为非凡,又使他淡泊名利。所以他每到一处,都能敞开胸怀,尽情走进深山,寻找一种解脱在山水间淡泊名利,皈依心灵。 苏轼的“归去”是归向何处? (1)归朝廷。 苏轼年少时接受的主要是儒家思想,这一点从他父亲给他们兄弟二人取名上就可以看出来。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因此在苏轼的一生中,都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归佛门。 自己取名东坡居士,和佛印等人的交往较密,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也非常大,佛家的静达圆通,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他汲取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能够以儒家思想担纲,以道家思想养气,以佛教思想超脱。使得他在顺境与逆境的变更中,在入世和出世的交互中,在儒道佛的碰撞中,得到了融汇、整合与统一,从而达到天趣洋溢,生机浩然,超然无景,自足完满的人生境界,以一种赏爱的态度去应对人生的风雨。 陶渊明独善其身归隐田园,苏轼所归之处是一个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宁的精神家园。 (4)“归去” —— 回归自我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评析:酒醒天晴,心境旷达,超然洒脱。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句饱含人生哲理,应如何理解? 答: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 双关 ,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主题: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返回 合作探究 沉着 :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 :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 :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 :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 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观的人 雨后东坡——堪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形象。 品形象: 写法特点 这首词写苏轼在路途中遇到下雨的事情,但他却从这芝麻大的小事中想到了人生,从而写到自己的处事态度,这叫什么写法?试做分析。 以小见大。词中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却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 ⑴ 以小见大 ⑵ 一语双关 ⑶ 虚实结合 除了以小见大,词人还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 辨手法: 比较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和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谈谈本词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阅读思考 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不畏严寒,不惧官场黑暗,傲然独立,突出的是孤傲; 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体现出的是淡泊; 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面对挫折打击,能自我解脱,显示出的是旷达。 课外拓展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时见 一作:谁见)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通过缺月、疏桐、幽人、孤鸿等意象,营造一种凄清 萧瑟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孤独苦闷的心境和内心的彷 徨。 课外拓展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营营是指被名利所纷扰。 大意:经常愤恨这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够忘却为 功名利禄而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架起小船,泛游江河湖海 寄托余生! 所谓 “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 是词人希望精神得到解脱的一 种隐喻和 “ 一蓑烟雨任平生 ” 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一种无所挂碍 的洒脱心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