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1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8届高考复习高中物理_曲线运动万有引力与航天_开普勒三定律_练习(3)
开普勒三定律课后练习(3) 1. 银河系中有两颗行星,它们绕太阳运转周期之比为8∶1,则它们的轨道半径的比为 ( ) A.4∶1 B.8∶1 C.2∶1 D.1∶4 2. 关于地球和太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 B.地球是围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 C.由于地心说符合人们的日常经验,所以地心说是正确的 D.太阳总是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所以太阳围绕地球运转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月亮及其他行星都绕地球运动 B.太阳是静止不动的,地球和其他行星都绕太阳转动 C.地球是绕太阳运动的一颗行星 D.日心说和地心说都是错误的 4. 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发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以下关于几位物理学家所作出的科学贡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伽利略最早发现了行星的运动规律 B.开普勒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C.牛顿发现了海王星 D.卡文迪许第一次在实验室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5. 火星和木星沿各自的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可知( ) A.太阳位于木星运行轨道的中心 B.火星和木星绕太阳运行速度的大小始终相等 C.火星与木星公转周期之比的平方等于它们轨道半长轴之比的立方 D.相同时间内,火星与太阳连线扫过的面积等于木星与太阳连线扫过的面积 6. 在物理学发展历史中,许多物理学家做出了卓越贡献.以下关于物理学家所作科学贡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出了引力常量 B.亚里士多德发现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伽利略最早系统地研究了匀加速直线运动 D.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定律 7. 地球绕太阳的运行轨道是椭圆,因而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随季节变化。冬至这天地球离太阳最近,夏至最远。下列关于地球在这两天绕太阳公转速度大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球公转速度是不变的 B.冬至这天地球公转速度大 C.夏至这天地球公转速度大 D.无法确定 8. 设行星绕恒星的运动轨道是圆,则其运行周期T的平方与其运动轨道半径R的三次方之比为常数,即R3/T2=k,那么k的大小( ) A.只与行星质量有关 B.只与恒星质量有关 C.与恒星及行星的质量均有关 D.与恒星的质量及行星的速率有关 9. 由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可知:所有的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 ,同一行星在轨道上运动时,经过近日点时的速率 (大于、等于、小于)经过远日点的速率. 10. 在科学发展史上,不少物理学家作出了重大贡献.下列陈述中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第一次在实验室里利用放大的思想方法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B.通过逻辑推理亚里士多德认为两个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的物体,重物体与轻物体下落一样快 C. 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并发现了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的规律 D.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说明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参考答案: 1. 答案: A 解析: 2.答案: A 解析: 3. 答案: CD 解析: 地球和太阳都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在绕太阳公转,是太阳的一颗行星,A、B错,C对.地心说是错误的,日心说也是不正确的,太阳只是浩瀚宇宙中的一颗恒星,D对.与地心说相比,日心说在天文学上的应用更广泛、更合理些.它们都没有认识到天体运动遵循的规律与地球表面物体运动的规律是相同的,但都是人类对宇宙的积极的探索性认识 4. 答案: D 解析: 5. 答案: C 6. 答案: CD 解析: A、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许测出了引力常量,故A错误; B.伽利略发现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B错误; C.伽利略最早系统地研究了匀加速直线运动,故C正确; D.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定律,故D正确 7. 答案: B 8. 答案: B 9. 答案: 椭圆;大于 解析: 考点:开普勒定律. 专题: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专题. 分析:熟记理解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 第一定律: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第二定律:对每一个行星而言,太阳行星的连线在相同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解答:解:由开普勒第一定律可知:所有的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在其中一个焦点上. 由开普勒第二定律可知: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同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故行星在近日点速度大,远日点速度小. 故为:椭圆;大于 点评:正确掌握开普勒三定律的内容,由面积定律应该知道行星在近日点速度大,远日点速度小. 10. 答案: D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