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1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安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物理试题
安平中学2019-2020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物理试题 一、选择题 1.关于力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 A. 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B. 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有弹力的作用 C. 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 D. 重心一定在物体本身上 【答案】A 【解析】 【详解】A.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选项A正确; B.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要产生形变才有弹力的作用,选项B错误; C.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选项C错误; D.重心不一定在物体本身上,也可能在物体的外面,选项D错误。 2. 如图所示的两个力的示意图,比较他们的大小,则( ) A. F1=﹣F2 B. F1<F2 C. F1>F2 D. 无法判断它们的大小 【答案】D 【解析】 解:力的示意图使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可见,力的示意图能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在本题中,各个单位长度不确定,所以无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故选:D 【点评】力的示意图是表示力的一种模型,物理学中的模型法表示物理问题要形象、直观,最好要能代表实际问题.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木块放在桌面上所受到的向上的弹力是由于木块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 B. 木块放在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力就是木块的重力 C. 用细竹竿拨动水中的木头,木头受到的竹竿的弹力是由于木头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D. 挂在电线下面的电灯对电线的拉力,是因为电灯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弹力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两物体直接接触,二是物体要发生弹性形变.根据弹力产生原因,即可确定谁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解:A、木块放在桌面上所受到的向上的弹力,是由于桌面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故A错误; B、压力与重力是性质不同的力,不能说压力就是重力,木块对桌面的压力是由于木块发生弹性形变产生的,而木块的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受到的,B错误; C、用细竹竿拨动水中的木头,木头受到的竹竿的弹力是由于竹竿发生形变而产生的,C错误; D、挂在电线下面的电灯对电线的拉力,是因为电灯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方向竖直向下,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弹力的产生,要注意结合弹力产生的条件进行分析,找到发生形变的物体. 4.质点以加速度a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经过一段时间t,质点的速度为vt,速度的改变量为Δv,则( ) A. a越大vt也越大 B. a越大Δv可能越小 C. a与Δv方向一定相同 D. a与Δv方向一定相反 【答案】C 【解析】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与末速度的大小无关,A错误;根据知,加速度越大,两者的比值大,但速度变化量不一定小,B错误;根据知,加速度越大,时间一定时,速度变化量越大,故C正确;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D错误. 5.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堆放着原木,关于原木P在支撑点M、N处受力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M处受到的支持力竖直向上 B. M处受到的支持力沿MN向上 C. N处受到的支持力竖直向上 D. N处受到的支持力垂直MN斜向左上方 【答案】AD 【解析】 【详解】AB.M处受到的支持力的方向与地面垂直向上,即竖直向上,故A正确,B错误; CD.N处受到的支持力的方向垂直MN斜向左上方,不是竖直向上,故C错误,D正确。 6. 一根轻质弹簧一端固定,用大小为50N的力压弹簧的另一端,平衡时长度为25cm;改用大小为25N的力拉弹簧,平衡时长度为35.弹簧的拉伸或压缩均在弹性限度内,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A. 250N/m B. 125N/m C. 750N/m D. 41.7N/m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胡克定律得式中x为形变量,设弹簧原长为,则有 ,联立方程组可以解得,带入数据可得,所以C项正确. 考点:考查了胡克定律 7.一个质点做直线运动,其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其中时间t的单位s,则当质点的速度大小为9m/s时,质点运动的位移为 A. 3.75m B. -3.75m C. 2.25m D. -2.25m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匀变速方程,可知物体初速度为6m/s,加速度为-6m/s2。所以当质点速度大小为9m/s时,根据速度位移关系:,ACD错误B正确。 8.在物理学的重大发现中科学家们创造出了许多物理学研究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极限思维法、类比法和科学假说法、建立理想模型法、微元法等等.以下关于所用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微元法 B. 根据速度定义式v=,当△t非常非常小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维法 C. 将插有细长玻璃管的玻璃瓶内装满水.用力捏玻璃瓶,通过细管内液面高度的变化,来反映玻璃瓶发生形变,该实验采用了放大的思想 D. 在推导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A.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理想模型法,选项A错误,符合题意; B.根据速度定义式v=,当△t非常非常小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维法,选项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将插有细长玻璃管的玻璃瓶内装满水.用力捏玻璃瓶,通过细管内液面高度的变化,来反映玻璃瓶发生形变,该实验采用了放大的思想,选项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在推导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选项D正确,不符合题意; 9.2019年7月16日,在韩国光州世界游泳锦标赛跳水项目男女混合团体决赛中,中国组合林珊/杨健获得该项目金牌。将林珊进入水中后向下的运动视为匀减速直线运动,该运动过程的总时间为t。林珊入水后第一个时间内的位移为x1,第四个时间内的位移为x2,则为( ) A. 16:1 B. 7:1 C. 5:1 D. 3:1 【答案】B 【解析】 【详解】将运动员入水后的运动逆过来看,可看作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其运动规律可知,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比为1:3:5:7…可知 ; A.16:1,与结论不相符,选项A错误; B.7:1,与结论相符,选项B正确; C.5:1,与结论不相符,选项C错误; D.3:1,与结论不相符,选项D错误; 10.甲、乙两车并排停在斑马线处礼让行人,在行人经过斑马线后,甲、乙两车同时启动并沿平直公路同向行驶,其速度–时间图象分别为图中直线a和曲线b,由图可知( ) A. t0时刻两车并排行驶 B. t0时刻乙车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C. 在0~t0时间内,乙车的加速度越来越小 D. 在0~t0时间内,乙车的平均速度为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v-t图象与时间轴所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知在0~t0 时间内,乙车的位移比甲车的大,则t0时刻乙车在甲车的前方,故A错误。 B.乙车的速度一直为正,运动方向没有改变,故B错误。 C.在0~t0时间内,乙车图象切线斜率越来越小,则乙车的加速度越来越小,故C正确。 D.在0~t0时间内,甲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为,乙车的位移比甲车的大,则乙车的平均速度大于甲车的平均速度,即大于,故D错误。 11.修订版《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司机闯黄灯要扣6分,被称为“史上最严交规”。若一辆私家车驾驶员在看到绿灯刚要变黄灯时开始刹车,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开始刹车后的第1 s内和第2 s内的位移大小依次为9 m和7 m,(前2s内车未停),则刹车后6 s内汽车的位移是 A. 20 m B. 24 m C. 25 m D. 75 m 【答案】C 【解析】 【详解】设汽车的初速度为v0,加速度为a. 则第1s内位移为: 代入数据,得: 第2s内的位移为: 代入数据得: 解得: a=-2m/s2,v0=10m/s 汽车刹车到停止所需的时间为: 则汽车刹车后6s内的位移等于5s内的位移,所以有: A.20 m,与结论不相符,选项A错误; B.24 m,与结论不相符,选项B错误; C.25 m,与结论相符,选项C正确; D.75 m,与结论不相符,选项D错误; 12.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a车和b车,其位移一时间图像分别为图中直线a和曲线b,由图可知( ) A. b车运动方向始终不变 B. a、b两车相遇两次 C. t1到t2时间内a车的平均速度小于b车 D. t1到t2时间内两车的速度在某时刻相同 【答案】BD 【解析】 【详解】A.位移图线切线斜率表示速度,b图线切线斜率先为正值,然后为负值,知b的速度先正后负,运动方向在t2时刻发生变化。故A错误。 B.由图知,在t1时刻和t2时刻两车均到达同一位置,说明两车相遇两次,故B正确。 C.t1到t2时间内两车的位移相同,所用时间相同,则平均速度相同,故C错误。 D.t1到t2时间内,b图线切线斜率在某时刻与a车的相同,则两车的速度在某时刻相同,故D正确。 13.如图所示,用一把直尺可以测量反应速度。现有甲、乙两同学,甲同学用手指拿着一把长50 cm的直尺,乙同学把手放在零刻度线位置做抓尺的准备,当甲同学松开直尺,乙同学见到直尺下落时,立即用手抓住直尺,记录抓住处的数据,重复以上步骤多次。得到数据中有以下三组(单位:c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第一次测量的反应时间最长 B. 第一次测量的反应时间约为2 s C. 第二次抓住之前的瞬间,直尺的速度约为3 m/s D. 若某同学的反应时间为0.4 s,则该直尺将可以测量该同学的反应时间 【答案】C 【解析】 【详解】A.直尺下降的高度h。根据得,,所以下落的高度最大的用的时间最长,第一次下落的高度最小,则测量的反应时间最短,故A不符合题意。 B.根据得 故B不符合题意。 C.根据v2=2gh得,第二次抓住尺的瞬时速度 故C符合题意。 D.若反应时间为0.4s,则直尺下降的高度,可知直尺无法测量该同学的反应时间,故D不符合题意。 14.一个从地面竖直上抛的小球,到达最高点前1 s上升的高度是它上升的最大高度的1/4,不计空气阻力,g取10 m/s2.则( ) A. 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是5 m B. 小球上抛的初速度是20 m/s C. 2.5 s时物体正在上升 D. 1 s末、3 s末物体处于同一位置 【答案】BD 【解析】 【详解】小球到达最高点前上升的高度是,由题知,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是,故A错误; 由,得小球上抛的初速度是,故B正确; 小球上升的总时间,则时物体正在下降,故C错误; 由于小球上升的总时间是,则根据末、末物体处于同一位置,故D正确。 【点睛】竖直上抛运动具有对称性,上升和下降时间相等,根据位移时间公式求出到达最高点前1s上升的高度,从而得到最大高度.由速度位移时间关系公式列式求解初速度,从而求得上升的总时间,即可分析末物体的速度方向,并分析末、末物体的位置关系。 15.如图所示,在平直公路上有两辆同向匀速行驶的A、B汽车,A车的速度为10 m/s,B车的速度为12 m/s,A车在前,B车在后。两车相距10 m时,B车开始加速变道超车(B车超车过程看做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忽略变道过程中速度方向的变化和位移的侧向变化),A车速度不变,为使5s内能完成超车并回到右侧车道,且保证两车之间至少有15m的安全距离,B车超车过程的加速度应不小于 A. 1.6m/s2 B. 2m/s2 C. 1.2m/s2 D. 3m/s2 【答案】B 【解析】 【详解】A车做匀速直线运动,t秒内的位移为: B车做加速度为a的匀加速直线运动,t秒内的位移为: 内完成超车并回到右侧车道,为保证安全,需满足 解得: ; A.由上面分析可知:B车超车过程加速度应不小于,故A错误; B.由上面分析可知:B车超车过程的加速度应不小于,故B正确; C.由上面分析可知:B车超车过程的加速度应不小于,故C错误; D.由上面分析可知:B车超车过程的加速度应不小于,故D错误。 二、填空题 16.某同学选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电源的频率为50Hz。 (1)他做完实验后,写出了如下的操作步骤: A.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并连接在低压直流电源上 B. 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C.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 D.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 E.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放开小车,接通电源,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换上新纸带,重复三次 F.从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头比较密集的点,在后边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开始点,并把每打五个点的时间作为时间单位.在选好的开始点下面记作0,往后第五个点作为计数点1,依此标出计数点2、3、4、5、6,并测算出相邻两点间的距离 G.根据公式及求出 其中,把你认为有错的步骤序号选出___________, (2)该同学根据打出的纸带认为不用计算就能直接得到的物理量有两个,请帮他选出( ) A、时间间隔 B、位移 C、加速度 D、平均速度 (3)该同学选出了一条的清晰纸带,并根据纸带上的点,标出了如图所示的计数点,其中两相邻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x1=7.05 cm,x2=7.68 cm,x3=8.33 cm,x4=8.95 cm,x5=9.61 cm,x6=10.26 cm。求出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m/s2 【答案】 (1). A、E (2). A、B (3). 0. 64 【解析】 【详解】(1)[1].A选项错误,因为打点计时器使用交流电源,把A中的“直流电源”改为“交流电源”。E选项错误,应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把“放开小车,接通电源”改为“接通电源,放开小车”。 (2)[2].根据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可以从纸带上直接用刻度尺测量得到的物理量是位移,纸带上的点与点的时间根据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可求出,而加速度、平均速度都需要用公式计算,故AB正确,CD错误。 (3)[3].因为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打点,所以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s。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x=aT2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得: x4-x1=3a1T2 x5-x2=3a2T2 x6-x3=3a3T2 为了更加准确的求解加速度,我们对三个加速度取平均值得: a=(a1+a2+a3) 小车运动的加速度计算表达式为 代入数据解得: 三、计算题 17.酒后驾车严重威胁公共交通安全.若将驾驶员从视觉感知前方危险到汽车开始制动的时间称为反应时间,将反应时间和制动时间内汽车行驶的总距离称为感知制动距离.科学研究发现,反应时间和感知制动距离在驾驶员饮酒前后会发生明显变化.一般人正常驾车的反应时间为,在一次酒驾的测试中,志愿者少量饮酒之后驾车以的速度在试验场水平路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从发现制动信号到最终停下来,其整个感知制动距离为.通过查阅志愿者所驾车型资料,得知该汽车从制动减速到零所需时间为,求: (1)该汽车制动过程中的加速度的大小; (2)饮酒之后志愿者反应时间. 【答案】(1)8m/s2(2)1.4s 【解析】 (1)汽车的加速度大小: (2) 设物体的制动距离为S1,则 反应距离为 设志愿者反应时间为t1 则 解得: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在反应时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刹车后做匀减速运动,结合运动学公式灵活求解. 18. 两个同学通过自由落体运动测量一高层建筑的高度.在楼顶的同学将小球甲自楼顶自由下落h=5 m时,距离楼顶h'=15 m处的同学将小球乙自由下落,结果两小球同时落地,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取10 m/s2,求楼高H为多少? 【答案】20 m. 【解析】 【详解】设楼的高度为H,根据 可知,甲球下落到地面的时间为: 下落h所需时间为: 则乙下落的时间 t″=t-t′, 则: 联立解得: H=20m 19.2016年2月27日江苏有一面包车上掉下一小孩,接着小孩追赶一段距离后无法追上而停止下来.小孩静止时,面包车正以速度m/s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且与小孩的距离m,此时,小孩身后m处有一轿车发现状况后以初速度m/s立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达小孩处速度恰好为零,再经s,轿车司机把小孩接上车后立即从静止开始以加速度m/s2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追赶前方匀速运动的面包车,若轿车的行驶速度不能超过54km/h.求: (1)轿车在减速过程的加速度大小; (2)轿车司机接上小孩后至少需经多长时间才能追上面包车。 【答案】(1)m/s2 (2)29s 【解析】 (1)据运动学知识,有. 轿车减速过程的加速度大小. (2)轿车匀减速直线运动的时间. 轿车加速过程中速度达到时,,. 得,. 此时两车相距的距离为:, 即. 此后轿车以的速度匀速追赶面包车. 计算得出. 故轿车接上小孩后追上面包车所需时间至少为. 点睛:对于追及问题解题关键的思路:①两个关系: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②一个条件:两者速度相等,是能否追上的关键,再运用运动学基本公式解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