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三章第4讲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二)学案
第4讲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二)
一、“传送带”模型
1.水平传送带模型
项目
图示
滑块可能的运动情况
情景1
①可能一直加速
②可能先加速后匀速
情景2
①v0>v时,可能一直减速,也可能先减速再匀速
②v0
v返回时速度为v,当v0v传,则物体减速),直到共速,滑动摩擦力消失,与传送带一起匀速,或由于传送带不是足够长,在匀加速或匀减速过程中始终没达到共速.
计算物体与传送带间的相对路程要分两种情况:①若二者同向,则Δs=|s传-s物|;②若二者反向,则Δs=|s传|+|s物|.
2.倾斜传送带
物体沿倾角为θ的传送带传送时,可以分为两类:物体由底端向上运动,或者由顶端向下运动.解决倾斜传送带问题时要特别注意mgsin θ与μmgcos θ的大小和方向的关系,进一步判断物体所受合力与速度方向的关系,确定物体运动情况.
例1 (2018·铜山中学模拟)如图4所示为货场使用的传送带的模型,传送带倾斜放置,与水平面夹角为θ=37°,传送带AB足够长,传送皮带轮以大小为v=2 m/s的恒定速率顺时针转动.一包货物以v0=12 m/s的初速度从A端滑上倾斜传送带,若货物与皮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且可将货物视为质点.(g=10 m/s2,已知sin 37°=0.6,cos 37°=0.8)
图4
(1)求货物刚滑上传送带时加速度为多大?
(2)经过多长时间货物的速度和传送带的速度相同?这时货物相对于地面运动了多远?
(3)从货物滑上传送带开始计时,货物再次滑回A端共用了多长时间?
答案 (1)10 m/s2 (2)1 s 7 m (3)(2+2) s
解析 (1)设货物刚滑上传送带时加速度大小为a1,货物受力如图所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沿传送带方向:mgsin θ+Ff=ma1
垂直传送带方向:mgcos θ=FN
又Ff=μFN
由以上三式得:a1=g(sin θ+μcos θ)=10×(0.6+0.5×0.8) m/s2=10 m/s2,方向沿传送带向下.
(2)货物速度从v0减至传送带速度v所用时间设为t1,位移设为x1,则有:
t1==1 s,x1=t1=7 m
(3)当货物速度与传送带速度相等时,由于mgsin θ>μmgcos θ,此后货物所受摩擦力沿传送带向上,设货物加速度大小为a2,则有mgsin θ-μmgcos θ=ma2,
得:a2=g(sin θ-μcos θ)=2 m/s2,方向沿传送带向下.
设货物再经时间t2,速度减为零,则t2==1 s
货物沿传送带向上滑的位移x2=t2=1 m
则货物上滑的总距离为x=x1+x2=8 m.
货物到达最高点后将沿传送带匀加速下滑,下滑加速度大小等于a2.设下滑时间为t3,
则x=a2t32,代入解得t3=2 s.
所以货物从A端滑上传送带到再次滑回A端的总时间为t=t1+t2+t3=(2+2) s.
变式1 (多选)如图5所示,水平传送带A、B两端点相距x=4 m,以v0=2 m/s的速度(始终保持不变)顺时针运转.今将一小煤块(可视为质点)无初速度地轻放至A点处,已知小煤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4,g取10 m/s2.由于小煤块与传送带之间有相对滑动,会在传送带上留下划痕.则小煤块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 )
图5
A.小煤块从A运动到B的时间是 s
B.小煤块从A运动到B的时间是2.25 s
C.划痕长度是4 m
D.划痕长度是0.5 m
答案 BD
命题点二 “滑块—木板”模型
1.模型特点:滑块(视为质点)置于木板上,滑块和木板均相对地面运动,且滑块和木板在摩擦力的相互作用下发生相对滑动.
2.位移关系:如图6,滑块由木板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过程中,滑块和木板同向运动时,位移之差Δx=x1-x2=L(板长);滑块和木板反向运动时,位移之和Δx=x2+x1=L.
图6
3.基本思路
运动状态
板、块速度不相等
板、块速度相等瞬间
板、块共速运动
处理方法
隔离法
假设法
整体法
具体步骤
对滑块和木板进行隔离分析,弄清每个物体的受力情况与运动过程
假设两物体间无相对滑动,先用整体法算出一起运动的加速度,再用隔离法算出其中一个物体“所需要”的摩擦力Ff;比较Ff与最大静摩擦力Ffm的关系,若Ff>Ffm,则发生相对滑动
将滑块和木板看成一个整体,对整体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
临界条件
①两者速度达到相等的瞬间,摩擦力可能发生突变
②当木板的长度一定时,滑块可能从木板滑下,恰好滑到木板的边缘达到共同速度(相对静止)是滑块滑离木板的临界条件
原理
时间及位移关系式、运动学公式、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功能关系等
例2 如图7甲所示,长木板B固定在光滑水平面上,可看做质点的物体A静止叠放在B的最左端.现用F=6 N的水平力向右拉物体A,经过5 s物体A运动到B的最右端,其v-t图象如图乙所示.已知A、B的质量分别为1 kg、4 kg,A、B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g取10 m/s2.
图7
(1)求物体A、B间的动摩擦因数;
(2)若B不固定,求A运动到B的最右端所用的时间.
答案 (1)0.4 (2)7.07 s
解析 (1)根据v-t图象可知物体A的加速度为aA== m/s2=2 m/s2
以A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F-μmAg=mAaA
解得μ==0.4.
(2)由题图乙可知木板B的长度为
l=×5×10 m=25 m
若B不固定,则B的加速度为
aB== m/s2=1 m/s2
设A运动到B的最右端所用的时间为t,根据题意可得aAt2-aBt2=l
解得t=7.07 s.
变式2 (多选)(2016·江苏单科·9)如图8所示,一只猫在桌边猛地将桌布从鱼缸下拉出,鱼缸最终没有滑出桌面,若鱼缸、桌布、桌面两两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相等,则在上述过程中( )
图8
A.桌布对鱼缸摩擦力的方向向左
B.鱼缸在桌布上的滑动时间和在桌面上的相等
C.若猫增大拉力,鱼缸受到的摩擦力将增大
D.若猫减小拉力,鱼缸有可能滑出桌面
答案 BD
解析 桌布对鱼缸摩擦力的方向向右,A项错误;设各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鱼缸
的质量为m,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鱼缸在桌布和桌面上滑动的加速度大小相同,均为a=μg,鱼缸离开桌布时的速度为v,则鱼缸在桌布上和在桌面上滑动时间均为t=,B项正确;猫增大拉力时,鱼缸受到的摩擦为Ff=μmg不变,C项错;若猫减小拉力,鱼缸在桌布上加速运动的时间变长,离开桌布时的速度v=μgt增大,加速运动的位移x1=μgt2增大,且鱼缸在桌面上减速滑行的位移x2=也增大,则鱼缸有可能滑出桌面,D项对.
命题点三 多过程问题的分析思路
1.将“多过程”分解为许多“子过程”,各“子过程”间由“衔接点”连接.
2.对各“衔接点”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必要时画出受力图和过程示意图.
3.根据“子过程”“衔接点”的模型特点选择合理的物理规律列方程.
4.分析“衔接点”速度、加速度等的关联,确定各段间的时间关联,并列出相关的辅助方程.
5.联立方程组,分析求解,对结果进行必要的验证或讨论.
例3 (2017·扬州中学高三初考)如图9所示,有1、2、3三个质量均为m=1 kg的物体,物体2与物体3通过不可伸长轻绳连接,跨过光滑的定滑轮,设长板2到定滑轮足够远,物体3离地面高H=5.75 m,物体1与长板2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长板2在光滑的桌面上从静止开始释放,同时物体1(视为质点)在长板2的左端以v=4 m/s的初速度开始运动,运动过程中恰好没有从长板2的右端掉下.(取g=10 m/s2)求:(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图9
(1)长板2开始运动时的加速度大小;
(2)长板2的长度L0;
(3)当物体3落地时,物体1在长板2的位置.
答案 (1)6 m/s2 (2)1 m (3)最左端
解析 (1)物体1的加速度
a1=-=-μg=-2 m/s2
物体2和3的整体加速度
a2===6 m/s2.
(2)设经过时间t1物体1、2速度相等v1=v+a1t1=a2t1
代入数据解得t1=0.5 s,v1=3 m/s.
物体1的位移x1=(v+v1)×=1.75 m,
物体2的位移x2=v1·=0.75 m.
所以长板2的长度L0=x1-x2=1 m.
(3)此后,假设物体1、2、3相对静止,a=g,物体1所受的合力ma≈3.3 N>Ff=μmg=2 N,故假设不成立,物体1和物体2相对滑动.物体1的加速度a3=μg=2 m/s2,物体2和3整体的加速度a4=(g-μg)=4 m/s2.
整体下落高度h=H-x2=5 m,根据h=v1t2+a4t22,
解得t2=1 s,物体1的位移x3=v1t2+a3t22=4 m
h-x3=1 m,即物体1在长板2的最左端.
1.(2017·海州高级中学第五次检测)如图10所示,水平地面粗糙,物块A、B在水平外力F的作用下都从静止开始运动,运动过程中的某一时刻,物块A、B的速度vA、vB和加速度aA、aB大小关系可能正确的是( )
图10
A.vA>vB,aA=aB B.vAvB,aA>vB
答案 B
解析 由题意知,A、B一起加速时,aA=aB,则vA=vB;发生相对运动时,一定是:vAgsin θ
D.粮袋到达B端的速度与v比较,可能大,可能小,也可能相等
答案 AD
解析 若μμmgcos θ,粮袋一直受到滑动摩擦力作用,一直是做加速运动,故A正确.粮袋开始运动时受到沿传送带向下的滑动摩擦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加速度为a==g(sin θ+μcos θ),若μ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