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3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物理】2019届一轮复习鲁科版第五章动力学观点和能量观点的综合应用学案
能力课 动力学观点和能量观点的综合应用 多种运动的组合问题 角度 1 直线运动与圆周运动的组合 【真题示例 1】 (2016·全国卷Ⅱ,25)轻质弹簧原长为 2l,将弹簧竖直放置在地 面上,在其顶端将一质量为 5m 的物体由静止释放,当弹簧被压缩到最短时,弹 簧长度为 l。现将该弹簧水平放置,一端固定在 A 点,另一端与物块 P 接触但不 连接。AB 是长度为 5l 的水平轨道,B 端与半径为 l 的光滑半圆轨道 BCD 相切, 半圆的直径 BD 竖直,如图所示。物块 P 与 AB 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用外力 推动物块 P,将弹簧压缩至长度 l,然后放开 P 开始沿轨道运动,重力加速度大 小为 g。 图 1 (1)若 P 的质量为 m,求 P 到达 B 点时速度的大小,以及它离开圆轨道后落回到 AB 上的位置与 B 点之间的距离; (2)若 P 能滑上圆轨道,且仍能沿圆轨道滑下,求 P 的质量的取值范围。 解析 (1)依题意,当弹簧竖直放置,长度被压缩至 l 时,质量为 5m 的物体的动 能为零,其重力势能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由机械能守恒定律知,弹簧长度为 l 时的弹性势能为 Ep=5mgl① 设 P 到达 B 点时的速度大小为 vB,由能量守恒定律得 Ep=1 2mv2B+μmg(5l-l)② 联立①②式,并代入题给数据得 vB= 6gl③ 若 P 能沿圆轨道运动到 D 点,其到达 D 点时的向心力不能小于重力,即 P 此时 的速度大小 v 应满足 mv2 l -mg≥0④ 设 P 滑到 D 点时的速度为 vD,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1 2mv2B=1 2mv2D+mg·2l⑤ 联立③⑤式得 vD= 2gl⑥ vD 满足④式要求,故 P 能运动到 D 点,并从 D 点以速度 vD 水平射出。设 P 落 回到轨道 AB 所需的时间为 t,由运动学公式得 2l=1 2gt2⑦ P 落回到 AB 上的位置与 B 点之间的距离为 s=vDt⑧ 联立⑥⑦⑧式得 s=2 2l⑨ (2)设 P 的质量为 M,为使 P 能滑上圆轨道,它到达 B 点时的速度不能小于零。 由①②式可知 5mgl>μMg·4l⑩ 要使 P 仍能沿圆轨道滑回,P 在圆轨道的上升高度不能超过半圆轨道的中点 C。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1 2MvB′2≤Mgl ⑪Ep=1 2MvB′2+μMg·4l ⑫联立①⑩ ⑪⑫ 式得 5 3m≤M<5 2m ⑬答案 (1) 6gl 2 2l (2)5 3m≤M<5 2m 【变式训练 1】 如图 2 所示,一粗糙斜面 AB 与光滑圆弧轨道 BCD 相切,C 为 圆弧轨道的最低点,圆弧 BC 所对圆心角θ=37°。已知圆弧轨道半径为 R=0.5 m, 斜面 AB 的长度为 L=2.875 m。质量为 m=1 kg 的小物块(可视为质点)从斜面顶 端 A 点处由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从 B 点进入圆弧轨道运动恰能通过最高点 D。 sin 37°=0.6,cos 37° =0.8,重力加速度 g=10 m/s2。求: 图 2 (1)物块经过 C 点时对圆弧轨道的压力大小 FC; (2)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解析 (1)由题意知小物块沿光滑轨道从 C 到 D 且恰能通过最高点,由牛顿第二 定律有:mg=mv2D R ① 从 D 到 C 由动能定理可得 -mg·2R=1 2mv2D-1 2mv2C②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FC′-mg=mv2C R ③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 FC=FC′④ 联解①②③④并代入数据得: FC=60 N⑤ (2)对小物块从 A 经 B 到 C 过程,由动能定理有: mg[Lsin θ+R(1-cos θ)]-μmgcos θ·L=1 2mv2C-0⑥ 联解①②⑥并代入数据得: μ=0.25 答案 (1)60 N (2)0.25 角度 2 直线运动、平抛运动与圆周运动的组合 【真题示例 2】 (2016·全国卷Ⅰ,25 改编)如图 3 所示,一轻弹簧原长为 2R, 其一端固定在倾角为 37°的固定直轨道 AC 的底端 A 处,另一端位于直轨道上 B 处,弹簧处于自然状态,直轨道与一半径为 5 6R 的光滑圆弧轨道相切于 C 点,AC =7R,A、B、C、D 均在同一竖直平面内。质量为 m 的小物块 P 自 C 点由静止 开始下滑,最低到达 E 点(未画出),随后 P 沿轨道被弹回,最高到达 F 点,AF =4R,已知 P 与直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μ=1 4 ,重力加速度大小为 g。(取 sin 37° =3 5 ,cos 37°=4 5) 图 3 (1)求 P 第一次运动到 B 点时速度的大小; (2)求 P 运动到 E 点时弹簧的弹性势能; (3)改变物块 P 的质量,将 P 推至 E 点,从静止开始释放。已知 P 自圆弧轨道的 最高点 D 处水平飞出后,恰好通过 G 点。G 点在 C 点左下方,与 C 点水平相距 7 2R、竖直相距 R,求 P 运动到 D 点时速度的大小。 解析 (1)由题意可知:lBC=7R-2R=5R① 设 P 到达 B 点时的速度为 vB,由动能定理得 mglBCsin θ-μmglBCcos θ=1 2mv2B② 式中θ=37°,联立①②式并由题给条件得 vB=2 gR③ (2)设 BE=x,P 到达 E 点时速度为零,此时弹簧的弹性势能为 Ep,由 B→E 过程, 根据动能定理得 mgxsin θ-μmgxcos θ-Ep=0-1 2mv2B④ E、F 之间的距离 l1 为 l1=4R-2R+x⑤ P 到达 E 点后反弹,从 E 点运动到 F 点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有 Ep-mgl1sin θ-μmgl1cos θ=0⑥ 联立③④⑤⑥式得 x=R⑦ Ep=12 5 mgR⑧ (3)设改变后 P 的质量为 m1,D 点与 G 点的水平距离为 x1 和竖直距离为 y1,θ= 37°。 由几何关系(如图所示)得: x1=7 2R-5 6Rsin θ=3R⑨ y1=R+5 6R+5 6Rcos θ=5 2R⑩ 设 P 在 D 点的速度为 vD,由 D 点运动到 G 点的时间为 t。 由平抛运动公式得: y1=1 2gt2 ⑪x1=vDt ⑫联立⑨⑩ ⑪⑫ 得 vD=3 5 5gR ⑬答案 (1)2 gR (2)12 5 mgR (3)3 5 5gR 【变式训练 2】 (2016·福建泉州质检)如图 4 所示,半径 R=0.4 m 的光滑圆弧轨 道 BC 固定在竖直平面内,轨道的上端点 B 和圆心 O 的连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 =30°,下端点 C 为轨道的最低点且与粗糙水平面相切,一根轻质弹簧的右端固 定在竖直挡板上。质量 m=0.1 kg 的小物块(可视为质点)从空中 A 点以 v0=2 m/s 的速度被水平抛出,恰好从 B 点沿轨道切线方向进入轨道,经过 C 点后沿水平 面向右运动至 D 点时,弹簧被压缩至最短,C、D 两点间的水平距离 L=1.2 m, 小物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g 取 10 m/s2。求: 图 4 (1)小物块经过圆弧轨道上 B 点时速度 vB 的大小; (2)小物块经过圆弧轨道上 C 点时对轨道的压力大小; (3)弹簧的弹性势能的最大值 Epm。 解析 (1)小物块恰好从 B 点沿切线方向进入轨道,由几何关系有 vB= v0 sin θ =4 m/s (2)小物块由 B 点运动到 C 点,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mgR(1+sin θ)=1 2mv2C-1 2mv2B 在 C 点处,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F-mg=mv2C R ,解得 F=8 N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小物块经过圆弧轨道上 C 点时对轨道的压力 F′大小为 8 N。 (3)小物块从 B 点运动到 D 点,由能量守恒定律有 Epm=1 2mv2B+mgR(1+sin θ)-μmgL=0.8 J。 答案 (1)4 m/s (2)8 N (3)0.8 J 方法技巧 多过程问题的解题技巧 (1)“合”——初步了解全过程,构建大致的运动图景。 (2)“分”——将全过程进行分解,分析每个过程的规律。 (3)“合”——找到子过程的联系,寻找解题方法。 传送带、滑块—木板两模型中的功能关系 角度 1 传送带模型中摩擦力做功问题 【模拟示例 3】 (2016·池州二模)如图 5 光滑水平导轨 AB 的左端有一压缩的弹 簧,弹簧左端固定,右端前放一个质量为 m=1 kg 的物块(可视为质点),物块与 弹簧不粘连,B 点与水平传送带的左端刚好平齐接触,传送带 BC 的长度为 L=6 m,沿逆时针方向以恒定速度 v=2 m/s 匀速转动。CD 为光滑的水平轨道,C 点 与传送带的右端刚好平齐接触,DE 是竖直放置的半径为 R=0.4 m 的光滑半圆轨 道,DE 与 CD 相切于 D 点。已知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取 g= 10 m/s2。 图 5 (1)若释放弹簧,物块离开弹簧,滑上传送带刚好能到达 C 点,求弹簧储存的弹 性势能 Ep; (2)若释放弹簧,物块离开弹簧,滑上传送带能够通过 C 点,并经过圆弧轨道 DE, 从其最高点 E 飞出,最终落在 CD 上距 D 点的距离为 x=1.2 m 处(CD 长大于 1.2 m),求物块通过 E 点时受到的压力大小; (3)满足(2)条件时,求物块通过传送带的过程中产生的热能。 解析 (1)根据动能定理-μmgL=0-1 2mv2, 可求弹簧弹性势能为 Ep=1 2mv2, 解得 Ep=12 J。 (2)根据平抛运动的规律 2R=1 2gt2,x=vEt, 解得 vE=3 m/s。 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N+mg=mv2E R , 解得 N=12.5 N。 (3)从 D 到 E 根据动能定理 1 2mv2D=1 2mv2E+2mgR, 解得:vD=5 m/s。 从 B 到 D -μmgL=1 2mv2D-1 2mv2B, 解得 vB=7 m/s。 L=vD+vB 2 t,t=1 s, s 相=L+vt=8 m,Q=μmgs 相=16 J。 答案 (1)12 J (2)12.5 N (3)16 J 方法技巧 传送带模型问题的分析流程 【变式训练 3】 如图 6 所示,与水平面夹角为θ=30°的倾斜传送带始终绷紧, 传送带下端 A 点与上端 B 点间的距离为 L=4 m,传送带以恒定的速率 v=2 m/s 向上运动。现将一质量为 1 kg 的物体无初速度地放于 A 处,已知物体与传送带 间的动摩擦因数μ= 3 2 ,取 g=10 m/s2,求: 图 6 (1)物体从 A 运动到 B 共需多少时间? (2)电动机因传送该物体多消耗的电能。 解析 (1)物体无初速度地放在 A 处后,因 mgsin θ<μmgcos θ,则物体沿传送带 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 a=μmgcos θ-mgsin θ m =2.5 m/s2 物体达到与传送带同速所需的时间 t1=v a =0.8 s t1 时间内物体的位移 L1=v 2t1=0.8 m 之后物体以速度 v 做匀速运动,运动的时间 t2=L-L1 v =1.6 s 物体运动的总时间 t=t1+t2=2.4 s (2)前 0.8 s 内物体相对传送带的位移为 ΔL=vt1-L1=0.8 m 因摩擦而产生的内能 E 内=μmgcos θ·ΔL=6 J 电动机因传送该物体多消耗的电能为 E 总=Ek+Ep+E 内=1 2mv2+mgLsin θ+E 内=28 J 答案 (1)2.4 s (2)28 J 角度 2 滑块——木板模型中摩擦力做功问题 【模拟示例 4】 (多选)一上表面水平的小车在光滑水平面上匀速向右运动,在 t =0 时刻将一相对于地面静止的质量 m=1 kg 的物块轻放在小车前端,如图 7 甲 所示,以后小车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乙所示。已知物块始终在小车上,重 力加速度 g 取 10 m/s2。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图 7 A.小车与物块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0.2,小车的最小长度为 1.25 m B.物块的最终动能 Ek=0.5 J,小车动能的减少量ΔEk=3 J C.小车与物块间摩擦生热 3 J D.小车的质量为 0.25 kg 解析 由 v-t 图象知,当 t=0.5 s 时,小车开始做速度 v=1 m/s 的匀速运动, 此时,物块与小车的速度相同,物块与小车间无摩擦力作用,对物块,由 v=at 及 f=ma=μmg 得 f=2 N,μ=0.2,在 0~0.5 s 内,小车的位移 s 车=(5+1) 2 ×0.5 m=1.5 m,物块的位移为 s 物=1 2 ×0.5 m=0.25 m,所以小车的最小长度为 L=1.5 m-0.25 m=1.25 m,A 正确;物块的最终动能 Ek=mv2 2 =0.5 J;由动能定理得小 车动能的减少量ΔEk=f·s 车=3 J,选项 B 正确;系统机械能减少为ΔE=3 J-0.5 J =2.5 J,C 错误;小车的加速度为 a′=5-1 0.5 m/s2=8 m/s2 而 a′= f M ,f=2 N,得 M=0.25 kg,D 正确。 答案 ABD 【变式训练 4】 (2016·南通模拟)如图 8 甲所示,质量 M=1.0 kg 的长木板 A 静 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在木板的左端放置一个质量 m=1.0 kg 的小铁块 B,铁块与 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对铁块施加水平向右的拉力 F,F 大小随时间变化 如图乙所示,4 s 时撤去拉力。可认为 A、B 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 小相等,取重力加速度 g=10 m/s2。求: 图 8 (1)0~1 s 内,A、B 的加速度大小 aA、aB; (2)B 相对 A 滑行的最大距离 s; (3)0~4 s 内,拉力做的功 W; (4)0~4 s 内系统产生的摩擦热 Q。 解析 (1)在 0~1 s 内,A、B 两物体分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μmg=MaA F1-μmg=maB 代入数据得 aA=2 m/s2,aB=4 m/s2。 (2)t1=1 s 后,拉力 F2=μmg,铁块 B 做匀速运动,速度大小为 v1:木板 A 仍做 匀加速运动,又经过时间 t2,速度与铁块 B 相等。 v1=aBt1 又 v1=aA(t1+t2) 解得 t2=1 s 设 A、B 速度相等后一起做匀加速运动,运动时间 t3=2 s,加速度为 a F2=(M+m)a a=1 m/s2 木板 A 受到的静摩擦力 f=Ma<μmg,A、B 一起运动 s=1 2aBt21+v1t2-1 2aA(t1+t2)2 代入数据得 s=2 m。 (3)时间 t1 内拉力做的功 W1=F1s1=F1·1 2aBt21=12 J 时间 t2 内拉力做的功 W2=F2s2=F2v1t2=8 J 时间 t3 内拉力做的功 W3=F2s3=F2(v1t3+1 2at23)=20 J 4 s 内拉力做的功 W=W1+W2+W3=40 J。 (4)系统的摩擦热 Q 只发生在 t1+t2 时间内,铁块与木板相对滑动阶段,此过程中 系统的摩擦热 Q= μmg·s=4 J。 答案 (1)2 m/s2 4 m/s2 (2)2 m (3)40 J (4)4 J 方法技巧 滑块—木板模型问题的分析流程 说明:公式 Q=f·s 相对中 s 相对为两接触物体间的相对位移,若物体在传送带上往 复运动时,则 s 相对为总的相对路程。 1.(2016·河南开封模拟)如图 9 所示,木块 A 放在木块 B 的左端上方,用水平恒 力 F 将 A 拉到 B 的右端,第一次将 B 固定在地面上,F 做功 W1,生热 Q1;第二 次让 B 在光滑水平面上可自由滑动,F 做功 W2,生热 Q2,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 是( ) 图 9 A.W1<W2,Q1=Q2 B.W1=W2,Q1=Q2 C.W1<W2,Q1<Q2 D.W1=W2,Q1<Q2 解析 在 A、B 分离过程中,第一次和第二次 A 相对于 B 的位移是相等的,而热 量等于滑动摩擦力乘以相对位移,因此 Q1=Q2;在 A、B 分离过程中,第一次 A 的对地位移要小于第二次 A 的对地位移,而功等于力乘以对地位移,因此 W1< W2,所以选项 A 正确。 答案 A 2.(2015·天津理综,10)某快递公司分拣邮件的水平传输装置示意图如图 10 所 示,皮带在电动机的带动下保持 v=1 m/s 的恒定速度向右运动,现将一质量为 m=2 kg 的邮件轻放在皮带上,邮件和皮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设皮带足够 长,取 g=10 m/s2,在邮件与皮带发生相对滑动的过程中,求: 图 10 (1)邮件滑动的时间 t; (2)邮件对地的位移大小 s; (3)邮件与皮带间的摩擦力对皮带做的功 W。 解析 (1)设邮件放到皮带上与皮带发生相对滑动过程中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 f, 则 f=μmg① 取向右为正方向,对邮件应用动量定理,有 f t=mv-0② 由①②式并代入数据得 t=0.2 s③ (2)邮件与皮带发生相对滑动的过程中,对邮件应用动能定理,有 fs=1 2mv2-0④ 由①④式并代入数据得 s=0.1 m⑤ (3)邮件与皮带发生相对滑动的过程中,设皮带相对地面的位移为 s′,则 s′=vt⑥ 摩擦力对皮带做的功 W=-fs′⑦ 由①③⑥⑦式并代入数据得 W=-2 J⑧ 答案 (1)0.2 s (2)0.1 m (3)-2 J 3.(2016·抚顺模拟)4 如图 11 所示,AB 和 CDO 都是处于竖直平面内的光滑圆弧 形轨道,OA 处于水平位置。AB 是半径为 R=2 m 的1 4 圆周轨道,CDO 是半径为 r=1 m 的半圆轨道,最高点 O 处固定一个竖直弹性挡板(可以把小球弹回不损失 能量)。D 为 CDO 轨道的中点。BC 段是水平粗糙轨道,与圆弧形轨道平滑连接。 已知 BC 段水平轨道长 L=2 m,与小球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现让一个质量 为 m=1 kg 的小球 P 从 A 点的正上方距水平线 OA 高 H 处自由落下。(g 取 10 m/s2) 图 11 (1)当 H=1.4 m 时,问此球第一次到达 D 点对轨道的压力大小; (2)当 H=1.4 m 时,试通过计算判断此球是否会脱离 CDO 轨道。如果会脱离轨 道,求脱离前球在水平轨道经过的路程。如果不会脱离轨道,求静止前球在水平 轨道经过的路程。 解析 (1)设小球第—次到达 D 的速度 vD,小球 P 到 D 点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 mg(H+r)-μmgL=mv2D 2 在 D 点对小球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N=mv2D r 联立解得:N=32 N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小球在 D 点对轨道的压力大小 N′=N=32 N。 (2)第一次来到 O 点时速度为 v1,小球 P 到 O 点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可得:mgH -μmgL=mv21 2 解得:v1=2 3 m/s 恰能通过 O 点,mg=mv2O r 临界速度 vO= 10 m/s 由于 v1>vO。故第一次来到 O 点之前没有脱离轨道 设第三次来到 D 点的动能为 Ek,对之前的过程列动能定理: mg(H+r)-3μmgL =Ek 代入解得:Ek=0 故小球一直没有脱离 CDO 轨道 设此球静止前在水平轨道经过的路程 s,对全过程列动能定理: mg(H+R)-μmgs=0 解得:s=8.5 m。 答案 (1)32 N (2)见解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