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3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解密20+选修实验-备战2019年高考物理之高频考点解密
核心考点 考纲要求 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实验一:探究单摆的运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实验二: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实验三: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 要求会正确使用温度计 实验 考点1 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直径的大小 1.原理:把一滴油酸酒精溶液滴在水面上,使油酸在水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如果把油酸分子简化成球形,则油膜的厚度即为油酸分子的直径,如图所示。 2.计算:如果测出油酸的体积为V,单分子油膜的面积为S,则油酸分子的直径d=。 3.分子大小:除了一些有机物质的大分子外,多数分子大小的数量级为10-10 m。 4.油膜法测分子直径 (1)实验步骤 ①在浅盘中倒入约2 cm深的水,将痱子粉均匀撒在水面上。 ②用注射器往小量筒中滴入1 mL油酸酒精溶液,记下滴入的滴数n,算出一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V0。 ③将一滴油酸溶液滴在浅盘的液面上。 ④待油酸薄膜形状稳定后,将玻璃放在浅盘上,用水彩笔(或钢笔)画出油酸薄膜的形状。 ⑤将玻璃放在坐标纸上,算出油酸薄膜的面积S;或者玻璃板上有直径为1 cm的方格,则也可通过数方格数,算出油酸薄膜的面积S。 ⑥根据已配好的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算出一滴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V。 ⑦计算油酸薄膜的厚度d=,即为油酸分子直径的大小 (2)注意事项 ①实验前,必须把所有的实验用具擦洗干净,实验时吸取油酸、酒精和溶液的移液管要分别专用,不能混用,否则会增大误差,影响实验结果。 ②待测油酸面扩散后又收缩,要在稳定后再画轮廓,扩散后又收缩有两个原因:一是水面受油酸液滴的冲击凹陷后又恢复;二是酒精挥发后液面收缩。 ③本实验只要求估算分子大小,实验结果的数量级符合要求即可。 ④痱子粉不宜撒得过厚,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以小于为宜。 ⑤向水面滴油酸酒精溶液时,应靠近水面,不能离水面太高,否则油膜难以形成。 5.数据处理 计算方法: (1)一滴油酸溶液的平均体积 (2)一滴油酸溶液中含纯油酸的体积 V=×油酸溶液的体积比。(体积比=) (3)油膜的面积S=n×1 cm2。(n为有效格数,小方格的边长为1 cm) (4)分子直径d=。(代入数据时注意单位的统一) 6.几点说明 (1)酒精油酸溶液配制后长时间放置,溶液的浓度容易改变,会给实验带来较大误差。 (2)利用小格子数计算轮廓面积时,轮廓的不规则性容易带来计算误差。为减小误差,不足半个格子的舍去,多于半个格子的算一个。方格边长的单位越小,计算出的面积越精确。 (3)测量量筒内溶液增加1 mL的滴数时,体积观测不准确会带来很大误差,注意正确的读取体积的方法,应选用内径小的量筒。 (4)油膜形状的画线不准会带来误差。 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的实验中,具体操作如下: ①取油酸1.0 mL注入250 mL的容量瓶内,然后向瓶中加入酒精,直到液面达到250 mL的刻度为止,摇动瓶使油酸在酒精中充分溶解,形成油酸酒精溶液; ②用滴管吸取制得的溶液逐滴滴入量筒,记录滴入的滴数直到量筒达到1.0 mL为止,恰好共滴了100滴; ③在边长约40 cm的浅水盘内注入约2 cm深的水,将细石膏粉均匀地撒在水面上,再用滴管吸取油酸酒精溶液,轻轻地向水面滴一滴溶液,酒精挥发后,油酸在水面上尽可能地散开,形成一层油膜,膜上没有石膏粉,可以清楚地看出油膜轮廓; ④待油膜形状稳定后,将事先准备好的玻璃板放在浅盘上,在玻璃板上绘出油膜的形状; ⑤将画有油膜形状的玻璃板放在边长为1.0 cm的方格纸上,算出完整的方格有67个,大于半格的有14个,小于半格的有19个。 利用上述具体操作中的有关数据可知一滴油酸酒精溶液含纯油酸为________m3,油膜面积为________m2,求得的油膜分子直径为________m。(结果全部取2位有效数字)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为,一滴溶液的体积为,则一滴油酸酒精溶液含纯油酸为;油膜的面积;油膜分子直径为。 1.(2018·山东省济宁市)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实验中,将6 mL的油酸溶于酒精,制成 的油酸酒精溶液,测量1 mL的油酸酒精溶液有75滴。现取一滴该油酸酒精溶液在水面上形成油膜,油膜的面积是: (1)按以上数据,可估算出油酸分子的直径为_________m。(结果保留1位有效数字) (2)某同学在实验中,计算出的分子直径明显偏大,可能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 A.油酸分子未完全散开 B.油酸中含有大量酒精 C.计算油膜面积时,舍去了所有不足一格的方格 D.求每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时,1 mL的溶液滴数75错计成了76 【答案】(1)7×10–10 (2)AC 2.(2018·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利用“单分子油膜法估测分子直径”实验体现了构建分子模型的物理思想,也体现了通过对宏观量的测量来实现对微观量的间接测量方法。某同学在做“用单分子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的实验时,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为每1 000 mL溶液中有纯油酸,用注射器测得1 mL上述溶液有50滴,把一滴该溶液滴入盛水的表面撒有痱子粉的浅盘里,待水面稳定后,测得油酸膜的近似轮廓如图所示,图中正方形小方格的边长为1 cm,求:(计算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 (1)油酸膜的面积是___________; (2)根据上述数据,估测出油酸分子的直径是___________。 【答案】(1) (2) 考点2 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1.实验原理 当偏角很小时,单摆做简谐运动,其运动周期为,它与偏角的大小及摆球的质量无关,由此得到。因此,只要测出摆长l和振动周期T,就可以求出当地重力加速度g的值。 2.实验器材 带有铁夹的铁架台、中心有小孔的金属小球,不易伸长的细线(约1米)、秒表、毫米刻度尺和游标卡尺。 3.实验步骤 (1)让细线的一端穿过金属小球的小孔,然后打一个比小孔大一些的线结,做成单摆。 (2)把细线的上端用铁夹固定在铁架台上,把铁架台放在实验桌边,使铁夹伸到桌面以外,让摆球自然下垂,在单摆平衡位置处作上标记,如实验原理图。 (3)用毫米刻度尺量出摆线长度l′,用游标卡尺测出摆球的直径,即得出金属小球半径r,计算出摆长l=l′+r。 (4)把单摆从平衡位置处拉开一个很小的角度(不超过5°),然后放开金属小球,让金属小球摆动,待摆动平稳后测出单摆完成30~50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t,计算出金属小球完成一次全振动所用时间,这个时间就是单摆的振动周期,即(N为全振动的次数),反复测3次,再算出周期。 (5)根据单摆振动周期公式计算当地重力加速度。 (6)改变摆长,重做几次实验,计算出每次实验的重力加速度值,求出它们的平均值,该平均值即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 (7)将测得的重力加速度值与当地重力加速度值相比较,分析产生误差的可能原因。 4.注意事项 (1)构成单摆的条件:细线的质量要小、弹性要小,选用体积小、密度大的小球,摆角不超过5°。 (2)要使摆球在同一竖直面内摆动,不能形成圆锥摆,方法是将摆球拉到一定位置后由静止释放。 (3)测周期的方法:①要从摆球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因为此处速度大、计时误差小,而最高点速度小、计时误差大。 ②要测多次全振动的时间来计算周期;如在摆球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且在数“零”的同时按下秒表,以后每当摆球从同一方向通过最低位置时计数1次。 (4)本实验可以采用图象法来处理数据。即用纵轴表示摆长l,用横轴表示T2,将实验所得数据在坐标平面上标出,应该得到一条倾斜直线,直线的斜率。这是在众多的实验中经常采用的科学处理数据的重要办法。 5.数据处理 处理数据有两种方法:(1)公式法:测出30次或50次全振动的时间t,利用求出周期;不改变摆长,反复测量三次,算出三次测得的周期的平均值,然后代入公式求重力加速度。 (2)图象法:由单摆周期公式不难推出:,因此,分别测出一系列摆长l对应的周期T,作l–T2的图象,图象应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求出图线的斜率,即可求得重力加速度值。 6.误差分析 (1)系统误差的主要来源:悬点不固定,球、线不符合要求,振动是圆锥摆而不是在同一竖直平面内的振动等。 (2)偶然误差主要来自时间的测量上,因此,要从摆球通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不能多计或漏计振动次数。 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 (1)实验时用20分度的游标卡尺测量摆球直径,示数如图甲所示,该摆球的直径d= mm。 (2)悬点到小球底部的长度l0,示数如图乙所示,l0= cm。 (3)实验时用拉力传感器测得摆线的拉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然后使单摆保持静止,得到如图丁所示的F–t图象。那么: ①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g= (用题目中的物理量d、l0、t0表示)。 ②设摆球在最低点时Ep=0,已测得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单摆的周期用T表示,那么测得此单摆摆动时的机械能E的表达式是 。 A. B. C. D. 【参考答案】(1)11.70 (2)100.25 (3)① ②BD 【试题解析】(1)由甲图可知,主尺上的读数是11 mm,游标尺上第14个刻度与主尺对齐,所以游 1.(2018·四川省广安市)某同学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已知单摆在摆动过程中的摆角小于5°;在测量单摆的周期时,从单摆运动到最低点开始计时且记为1,到第n次经过最低点所用的时间为t;在测量单摆的摆长时,现用毫米刻度尺测得悬挂后的摆线长(从悬点到摆球的最上端)为L,再用游标卡尺测得摆球的直径为d。 (1)该单摆在摆动过程中的周期为T=_____________; (2)请你帮助该同学写出求重力加速度的一般表达式g=_________(用题中所给的物理量的符号表示); (3)该同学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如图甲所示,读数是________cm; (4)为了提高实验精度,该同学采用的措施是:在实验中改变几次摆长l并测出相应的周期T,从而得出多组对应的T与l的数据,以为纵坐标,l 为横坐标得到如图乙所示的图线为一条倾斜直线,并求得该直线的斜率为k,则 ①重力加速度g=___________(用k表示); ②图中直线并没有坐标原点,而是与纵轴的正半轴相交于一点,则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失误是____________; 【答案】(1) (2) (3)2.07 (4) 计算摆长时漏加小球半径 2.(2018·湖北省黄冈市)某同学利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 (1)他组装好单摆后在摆球自然悬垂的情况下,用毫米刻度尺从悬点量到摆球的最顶端的长度=96.82 cm,再用螺旋测微器测量摆球直径,结果如图甲所示,则摆球直径d=______cm; (2)实验时,他利用如图乙所示装置记录振动周期,在摆球运动的最低点的左、右两侧分别放置一激光光源与光敏电阻,光敏电阻与某自动记录仪相连,该仪器显示的光敏电阻阻值R随时间t的变化图线如图丙所示,则该单摆的振动周期为T=_______s; (3)根据以上测量数据可得重力加速度g=________(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如果该同学测得的g值偏小,可能的原因是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 A.摆线上端未牢固地系于悬点,振动中出现松动,使摆线长度增加了 B.计算摆长时用的是L=+d C.摆球摆动的振幅偏小 【答案】(1)2.360 0 (2)2.000 (3)9.66 A 【解析】(1)摆球直径d=23.5 mm+0.01 mm×10.0=23.600 mm=2.360 0 cm; 考点3 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1.实验原理 如实验原理图甲所示,当光线AO1以一定的入射角θ1穿过两面平行的玻璃砖时,通过插针法找出与入射光线AO1对应的出射光线O2B,从而求出折射光线O1O2和折射角θ2,再根据或算出玻璃的折射率。 2.实验器材 木板、白纸、玻璃砖、大头针、图钉、量角器、直尺、铅笔。 3.实验步骤 (1)用图钉把白纸固定在木板上。 (2)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aa′,并取aa′上的一点O为入射点,作过O点的法线NN′。 (3)画出线段AO作为入射光线,并在AO上插上P1、P2两根大头针。 (4)在白纸上放上玻璃砖,使玻璃砖的一条长边与直线aa′对齐,并画出另一条长边的对齐线bb′。 (5)眼睛在bb′的一侧透过玻璃砖观察两个大头针并调整视线方向,使P1的像被P2的像挡住,然后在眼睛这一侧插上大头针P3,使P3挡住P1、P2的像,再插上P4,使P4挡住P3和P1、P2的像。 (6)移去玻璃砖,拔去大头针,由大头针P3、P4的针孔位置确定出射光线O′B及出射点O′,连接O、O′得线段OO′。 (7)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θ1和折射角θ2,并查出其正弦值sin θ1和sin θ2。 (8)改变入射角,重复实验,算出不同入射角时的,并取平均值。 4.注意事项 (1)玻璃砖应选厚度、宽度较大的。 (2)入射角不宜过大或过小,一把为15°~75°。 (3)用手拿玻璃砖时,手只能接触玻璃砖的毛面或棱,不能触摸光洁的光学面,严禁把玻璃砖当尺子画玻璃砖的另一边bb′。 (4)实验过程中,玻璃砖在纸上的位置不可移动。 (5)大头针应竖直地插在白纸上,且玻璃砖每两枚大头针P1与P2间、P3与P4间的距离应大一点,以减小确定光路方向时造成的误差。 5.实验数据处理 (1)计算法: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θ1和折射角θ2,并查出其正弦值sin θ1和sin θ2。算出不同入射角时的,并取平均值。 (2)作sin θ1-sin θ2图象:改变不同的入射角θ1,测出不同的折射角θ2,作sin θ1-sin θ2图象,由可知图象应为直线,如实验原理图乙所示,其斜率为折射率。 (3)“单位圆”法确定sin θ1、sin θ2,计算折射率n。 以入射点O为圆心,以一定的长度R为半径画圆,交入射光线OA于E点,交折射光线OO′于E′点,过E作NN′的垂线EH,过E′作NN′的垂线E′H′。如实验原理图丙所示,。只要用刻度尺量出EH、E′H′的长度就可以求出n。 某同学利用“插针法”测定玻璃的折射率,所使用的玻璃砖两面平行。正确操作后,作出的光路图及测出的相关角度如图所示。 (1)此玻璃的折射率计算式为n=__________(用图中的θ1、θ2表示); (2)如果有几块宽度大小不同的平行玻璃砖可供选择,为了减小误差,应选用宽度_______(填“大”或“小”)的玻璃砖来测量。 利用插针法可以测量半圆柱形玻璃砖的折射率。实验方法如下:在白纸上做一直线MN,并做出它的一条垂线AB,将半圆柱形玻璃砖(底面的圆心为O)放在白纸上,它的直边与直线MN对齐,在垂线AB上插两个大头针P1和P2,然后在半圆柱形玻璃砖的右侧插上适量的大头针,可以确定光线P1P2 通过半圆柱形玻璃砖后的光路,从而求出玻璃的折射率。实验室中提供的器材除了半圆柱形玻璃砖、木板和大头针外,还有量角器等; (3)某学生用上述方法测量玻璃的折射率,在他画出的垂线AB上竖直插上了P1、P2两枚大头针,但在半圆柱形玻璃砖右侧的区域内,不管眼睛放在何处,都无法透过半圆柱形玻璃砖同时看到P1、P2的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应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确定光线P1P2通过半圆柱形玻璃砖后的光路,在玻璃砖的右侧,最少应插枚大头针。 (5)请在半圆柱形玻璃砖的右侧估计所插大头针的可能位置,并用“×”表示,做出光路图。为了计算折射率,应该测量的量(在光路图上标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折射率的公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 (2)大 (3)光线P1P2垂直于界面进入半圆柱形玻璃砖后,到达圆弧面 【试题解析】(1)由图得到,光线在玻璃砖上表面上入射角为i=90°–θ1,折射角为r=90°–θ2,根据折射定律得,n=。 (2)在宽度大小不同的平行玻璃砖可供选择时,玻璃砖宽度较大时,引起的角度误差较小。 (3)不管眼睛放在何处,都无法透过半圆柱形玻璃砖同时看到P1、P2的像,原因是没有光线射出,则 1.(2018·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如图所示,某同学利用方格坐标纸测定半圆形玻璃砖的折射率,OA是画在纸上的直线,他在直线OA适当位置先后竖直插上P1、P2两枚大头针,如图所示放上玻璃砖(如粗黑线所示),然后插上P3、P4大头针。 (1)其中他确定P3大头针位置的方法是______。 (2)若该同学实验操作规范准确,其记录的情况如图所示。该同学还用圆规做了一个以O为圆心,半径与玻璃砖相同的半圆(如图中虚线所示)。请算出玻璃砖的折射率n=________。 (3)该同学在插大头针P3前不小心将玻璃砖绕圆心顺时针转过一小角度,由此测得玻璃砖的折射率将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1)透过玻璃砖看,使P3挡住P1、P2的像 (2)1.5 (3)偏小 【解析】(1)透过玻璃砖看,P3大头针挡住P1、P2两枚大头针的像; 2.(2018·北京市西城区)如图甲、图乙所示,在“用插针法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的实验中,当光线AO以一定入射角穿过两面平行的玻璃砖时,通过插针法找出跟入射光线AO对应的出射光线O′B,从而确定折射光线OO′。 (1)如图甲,测出入射角i和折射角r,则玻璃的折射率n=_________ 。 (2)如图乙,以O为圆心,作圆与OA、OO′分别交于P、Q两点,过P、Q两点分别作法线NN′的垂线,垂足分别为P′、Q′,则玻璃的折射率可以表示为n=_________。 【答案】(1) 考点4 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 一、实验: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 1.实验原理 如实验原理图甲所示,电灯发出的光,经过滤光片后变成单色光,再经过单缝S时发生衍射,这时单缝S相当于一个单色光源,衍射光波同时到达双缝S1和S2之后,S1、S2双缝相当于两个步调完全一致的单色相干光源,相邻两条明(暗)条纹间的距离Δx与入射光波长λ,双缝S1、S2间距离d及双缝与屏的距离l有关,其关系式为:,因此,只要测出Δx、d、l即可测出波长λ。 两条相邻明(暗)条纹间的距离Δx用测量头测出。测量头由分划板、目镜、手轮等构成。如实验原理图乙所示。 2.实验器材 双缝干涉仪,即:光具座、光源、滤光片、单缝、双缝、遮光筒、毛玻璃屏、测量头,另外还有学生电源、导线、刻度尺。 3.实验步骤 (1)观察双缝干涉图样 ①将光源、遮光筒、毛玻璃屏依次安放在光具座上,如实验原理图丁所示。 ②接好光源,打开开关,使灯丝正常发光。 ③调节各器件的高度,使光源灯丝发出的光能沿遮光筒轴线到达光屏。 ④安装双缝和单缝,尽量使缝的中点位于遮光筒的轴线上,使双缝与单缝平行,二者间距约5 cm~10 cm。 ⑤在单缝和光源间放上滤光片,观察单色光的干涉条纹。 (2)测定单色光的波长 ①安装测量头,调节至可清晰观察到干涉条纹。 ②使分划板中心刻线对齐某条亮条纹的中央,记下手轮上的读数,将该条纹记为第1条亮纹;转动手轮,使分划板中心刻线移动至另一亮条纹的中央,记下此时手轮上的读数;将该条纹记为第n条亮纹,测出n个亮条纹间的距离a,则相邻两亮条纹间距。 ③用刻度尺测量双缝到光屏间距离l(d是已知的)。 ④重复测量、计算,求出波长的平均值。 二、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1.数据处理 (1)条纹间距的计算:移动测量头的手轮,分划板中央刻线在第1条亮纹中央时读数为a1,在第n条亮纹中央时读数为an,则。 (2)根据条纹间距与波长的关系得,其中d为双缝间距,l为双缝到屏的距离。 (3)测量时需测量多组数据,求λ的平均值。 2.注意事项 (1)调节双缝干涉仪时,要注意调整光源的高度,使它发出的光束能够沿着遮光筒的轴线把屏照亮。 (2)放置单缝和双缝时,缝要相互平行,中心大致位于遮光筒的轴线上。 (3)调节测量头时,应使分划板中心刻线和条纹的中心对齐,记清此时手轮上的读数,转动手轮,使分划板中心刻线和另一条纹的中心对齐,记下此时手轮上的读数,两次读数之差就表示这两条纹间的距离。 (4)不要直接测Δx,要测多个亮条纹的间距再计算得Δx,这样可以减小误差。 (5)白光的干涉观察到的是彩色条纹,其中白色在中央,红色在最外层。 3.误差分析 (1)双缝到屏的距离l的测量存在误差。 (2)测条纹间距Δx带来的误差: ①干涉条纹没有调整到最清晰的程度。 ②误认为Δx为亮(暗)条纹的宽度。 ③分划板刻线与干涉条纹不平行,中心刻线没有恰好位于条纹中心。 ④测量多条亮条纹间的距离时读数不准确,此间距中的条纹数未数清。 现有毛玻璃屏A、双缝B、白光光源C、单缝D和透红光的滤光片E等光学元件,要把它们放在如图所示的光具座上组成双缝干涉装置,用以测量红光的波长。 (1)将白光光源C放在光具座最左端,依次放置其他光学元件,由左至右,表示各光学元件的字母排列顺序为C、 、A。 (2)将测量头的分划板中心刻线与某亮纹中心对齐,将该亮纹定为第1条亮纹,此时手轮上的示数如图2所示。然后同方向转动测量头,使分划板中心刻线与第6条亮纹中心对齐,记下此时图3中手轮上的示数 mm。 (3)已知双缝间距d为2.0×10–4 m,测得双缝到屏的距离L为0.700 m,由计算式λ= ,求得所测红光波长为 nm。 【参考答案】(1)E D B (2)13.870 (3) 660 1.(2018·辽宁省大连市)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现有毛玻璃屏A、双缝B、白光光源C、单缝D和滤光片E等光学元件,要把它们放在下图所示的光具座上组装成双缝干涉装置,用以测量光的波长。 (1)将白光光源C 放在光具座最左端,依次放置其他光学元件,由左至右,表示各光学元件的字母排列顺序应为C、______、A; (2)若实验测得第一条亮纹到第四条亮纹中心间的距离Δx=6.930 mm,双缝间距d=0.30 mm,双缝到屏的距离1=1.000 m,则对应的光波波长=______m;(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若分别用红、绿两束单色光做该实验,在距双缝相同距离的屏上分别得到右图所示的干涉图样,由图样可判定______(填“甲”或“乙”)是由红光得到的图样。 【答案】(1)EDB (2)6.9×10–7 (3)甲 2.(2018·河南省南阳市)如图甲所示,在“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实验中,将实验仪器按要求安装在光具座上,并选用缝间距的双缝屏。从仪器注明的规格可知,像屏与双缝屏间的距离。接通电源使光源正常工作。 (1)已知测量头上主尺的分度值是1毫米,副尺(游标尺)上有20小格。某同学调整手轮后,从测量头的目镜看去,使分划板中心刻线与某条纹中心对齐,如图乙所示, 此时测量头上主尺和副尺的示数情况如图丙所示,此示数为_____________;接着再转动手轮,使分划板中心刻线与某条纹中心对齐时,测量头上的示数为。利用上述测量结果,经计算可得经滤光片射向双缝的色光的波长______________(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2)另一同学按实验装置安装好仪器后,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效果很好。若他对实验装置做了一下改动后,在像屏上仍能观察到清晰的条纹,且条纹数目有所增加。以下改动可能实现这个效果的是 _______________。 A.仅将滤光片移至单缝和双缝之间 B.仅将单缝向远离双缝方向移动少许 C.仅将单缝与双缝的位置互换 D.仅将红色滤光片换成绿色的滤光片 【答案】(1)0.25 (2)D 纹的宽度减小。由公式得:;仅将滤光片移至单缝和双缝之间,λ、L与d都不变,则不变,故A错误;仅将单缝远离双缝移动少许,λ、L与d都不变,则不变,故B错误;仅将单缝与双缝的位置互换,将不能正常观察双缝干涉,故C错误;仅将红色滤光片换成绿色的滤光片,λ减小,L与d都不变,则减小,故D正确。 1.(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用绿色激光照射在双缝上,在缝后的屏幕上显示出干涉图样。若要增大干涉图样中两相邻亮条纹的间距,可选用的方法是 A.改用红色激光 B.改用蓝色激光 C.减小双缝间距 D.将屏幕向远离双缝的位置移动 E.将光源向远离双缝的位置移动 【答案】ACD 【名师点睛】此题考查双缝干涉中条纹间距的影响因素;关键是理解实验原理,知道干涉条纹间距的表达式,题目较简单。 2.(2016·上海卷)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屏上出现了明暗相间的条纹,则 A.中间条纹间距较两侧更宽 B.不同色光形成的条纹完全重合 C.双缝间距离越大条纹间距离也越大 D.遮住一条缝后屏上仍有明暗相间的条纹 【答案】D 【解析】据干涉图样的特征可知,干涉条纹特征是等间距、彼此平行,故选项A错误;不同色光干涉条纹分布位置不相同,因此选项B错误;据公式可知,双缝间距d越大,干涉条纹距离越小,故选项C错误;遮住一条缝后,变成了单缝衍射,光的衍射也有衍射条纹,故选项D正确。 3.(2015·天津卷)某同学利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 (1)为了使测量误差尽量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A.组装单摆须选用密度和直径都较小的摆球 B.组装单摆须选用轻且不易伸长的细线 C.实验时须使摆球在同一竖直面内摆动 D.摆长一定的情况下,摆的振幅尽量大 (2)如图所示,在物理支架的竖直立柱上固定有摆长约为1 m的单摆,实验时,由于仅有量程为20 cm、精度为1 mm的钢板刻度尺,于是他先使摆球自然下垂,在竖直立柱上与摆球最下端处于同一水平面的位置做一标记点,测出单摆的周期;然后保持悬点位置不变,设法将摆长缩短一些,再次使摆球自然下垂,用同样方法在竖直立柱上做另一标记点,并测出单摆周期;最后用钢板刻度尺量出竖直立柱上两标记点之间的距离,用上述测量结果,写出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g=____________。 【答案】(1)BC (2) 4.(2015·北京卷)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组装单摆时,应在下列器材中选用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甲 A.长度为1 m左右的细线 B.长度为30 cm左右的细线 C.直径为1.8 cm的塑料球 D.直径为1.8 cm的铁球 (2)测出悬点O到小球球心的距离(摆长)L及单摆完成n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t,则重力加速度g=_______(用L、n、t表示)。 (3)下表是某同学记录的乙组实验数据,并做了部分计算处理。 请计算出第3组实验中的T= s,g= 。 (4)用多组实验数据做出图象,也可以求出重力加速度g,已知三位同学做出的图线的示意图如图乙中的a、b、c所示,其中a和b平行,b和c都过原点,图线b对应的g值最接近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值。则相对于图线b,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出现图线a的原因可能是误将悬点到小球下端的距离记为摆长L B.出现图线c的原因可能是误将49次全振动记为50次 C.图线c对应的g值小于图线b对应的g值 (5)某同学在家里测重力加速度。他找到细线和铁锁,制成一个单摆,如图丙所示,由于家里只有一根量程为30 cm的刻度尺,于是他在细线上的A点做了一个标记,使得悬点O到A点间的细线长度小于刻度尺量程。保持该标记以下的细线长度不变,通过改变O、A间细线长度以改变摆长。实验中,当O、A间细线的长度分别为和时,测得相应单摆的周期为、。由此可得重力加速度g= (用、、、表示)。 丙 【答案】(1)AD (2) (3)2.01 9.77(9.76~9.77) (4)B (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