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2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解析版)
新疆第二师华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甲、乙、丙3人各乘不同的热气球,甲看到楼房匀速上升,乙看到甲匀速上升,甲看到丙匀速上升,丙看到乙匀速下降,那么,从地面上看甲、乙、丙的运动不可能是( ) A. 甲、乙匀速下降,且,丙停在空中 B. 甲、乙匀速下降,且,丙匀速上升 C. 甲、乙匀速下降,且,丙匀速下降,且 D. 甲、乙匀速下降,且,丙匀速下降,且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甲看到楼房匀速上升,说明甲相对于地匀速下降.乙看到甲匀速上升,说明乙匀速下降,而且,甲看到丙匀速上升,丙看到乙匀速下降,丙可能停在空中,也可能丙匀速下降,且; 【详解】甲看到楼房匀速上升,说明甲相对于地匀速下降,乙看到甲匀速上升,说明乙匀速下降,而且,甲看到丙匀速上升,丙看到乙匀速下降,丙可能停在空中、也可能丙也在匀速下降,只是v丙﹤v甲,故ABC正确,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对运动相对性的理解,要考虑各种可能的情况,尤其要注意丙可能停在空中也可能匀速下降。 2.如图所示,为某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已知t2=2t1,t3=3t1.若将该物体的运动过程的位移∼时间图象表示出来,下列四幅图象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象可以看出物体在第一段时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第二段时间内静止,第三段时间内做反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结合图象、图象规律解题; 【详解】由图象可知:物体在0到时间内做向正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到时间内速度为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到时间内做反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第一段时间内速度的大小、位移的大小相同,故在物体又回到出发点,因为位移时间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故选项C正确,选项ABD错误。 【点睛】此题关键要正确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理解图象点和斜率的物理意义。 3.长为5m的竖直杆下端距离一竖直隧道口5m,若这个隧道长也为5m,让这根杆自由下落,它全部通过隧道所用的时间为(g取10m/s2) A. s B. (﹣1)s C. ( +1)s D. ( +1)s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杆的下端到隧道口时,杆开始经过隧道此时经过位移是5m,时间是;杆的上端经过隧道底端时此时经过的位移是15m,从开始下落到此时所用时间为 ,所以经过隧道的时间为,所以选B。 考点:本题考查了自由落体运动时间的计算 4.如图所示,两木块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两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1和k2,上面木块压在上面的弹簧上(但不拴接),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现缓慢向上提上面的木块,直到它刚离开上面弹簧。在这过程中下面木块移动的距离为(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题意,在提上面的木块前,下面的弹簧的压缩量为:将两个木块看成一个整体受力分析,据平衡条件有,则;当上面的木块被缓慢提到即将离开时,下面的木块仍然处于平衡状态,据平衡条件可以求出下面弹簧的压缩量为:即,则下面木块上移距离为:,故C选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物体平衡条件和胡克定律。 5.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在置于水平桌面的木板上滑行,木板静止,它的质量M=3m,已知木块与木板间、木板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重力加速度为g,那么木板所受桌面给的摩擦力大小是 ( ) A. μmg B. 2μmg C. 3μmg D. 4μmg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对小滑块受力分析,受重力mg、长木板的支持力FN和向左的滑动摩擦力f1,有f1=μFN,FN=mg,故f1=μmg,再对长木板受力分析,受到重力Mg、小滑块的对长木板向下的压力FN、小滑块对其向右的滑动摩擦力f1、地面对长木板的支持力FN′和向左的静摩擦力f2,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有f1=f2,故f2=μmg,选项A正确。 考点:摩擦力 【名师点睛】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成正比,而静摩擦力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故静摩擦力通常可以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求解,或者结合运动状态,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式求解.先对小滑块受力分析,受重力、长木板的支持力和向左的滑动摩擦力;再对长木板受力分析,受到重力、小滑块的对长木板向下的压力、小滑块对其向右的滑动摩擦力、地面对长木板的支持力和向左的静摩擦力;然后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判断. 6.有两个大小恒定的力,作用在这一点上,当两力同向时,合力为A,反向时合力为B,当两力相互垂直时,其合力大小为 (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设两个力分别为和,同向时:+=A,反向时-=B当相互垂直时:F=,联立解得F=,故选B. 思路分析:根据题意同向时二力相加,反向时二力相减,列出方程,联立求解。 试题点评:考查力的求合 7.如图所示,三个大小相等的力F,作用于同一点O,则合力最小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先将相互垂直的两个F进行合成,则为 ,再与第三个力F合成,即有合力的大小为 ;将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合成,则合力为0,再与第三个力F合成,则有合力大小为F; 将任意两力进行合成,可知,这三个力的合力为零;将左边两个力进行合成,再与右边合成,则有合力的大小 ,故C最小。 考点:考查了力的合成 【名师点睛】三力合成时,若合力能为零则三力可以组成三角形,分析题中数据可知能否为零;若不为零,则进行两两合成,从而分析最大的可能情况 8.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x与时间t的关系为x=10t+2t2(各物理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单位),则该质点( ) A. 第1s内的位移是10m B. 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14m/s C. 任意相邻的1s内位移差都是4m D. 任意1s内的速度增量都是2m/s 【答案】BC 【解析】 【分析】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得出加速度的大小,通过位移关系式得出位移的大小,从而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式求出平均速度的大小,从而根据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是一恒量求出位移差,根据加速度公式变形得到任意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详解】A、由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时间公式:与关系式的对比可知: 该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初速度:,加速度:; 将代入所给位移公式可求得第内的位移是,故A错误; B、将代入所给位移公式可求得内的位移是,则前2s内的平均速度为:,故B正确; C、根据公式可知相邻内位移差为:,故C正确; D、由加速度公式变形得到:可得任意内速度的增量都是,故D错误。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学公式和推论,并能灵活运用。 9.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一物体在F1=10N,F2=2N的水平外力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则( ) A. 物体运动方向向右 B. 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大小为8N C. 撤去F1后物体最终会停下 D. 撤去F2后物体最终会停下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根据共点力平衡求出摩擦力的方向以及大小,从而确定物体的运动方向,通过外力与摩擦力大小比较判断物体能否停下; 【详解】A、物体受,以及摩擦力处于平衡,根据平衡条件可知摩擦力的大小,方向水平向左,知物体的运动方向向右,故AB正确; C、物体开始向右运动,撤去后,由于物体受到的合力方向向左,故物体向右做减速运动;滑动摩擦力可以认为等于最大静摩擦力,减到零后,因为,所以减速到零后不再运动。所以撤去后物体最终会停下,撤去F2后由于,所以撤去后物体不会停下,故C正确,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共点力平衡的基本运用,可以通过拉力和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关系判断物体能否停下。 10.某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方向不变,大小逐渐减小到零,该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 A. 速度不断增大,最后达到最大,并以此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B. 速度不断减小,最后达到最小,并以此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C. 速度不断增大,又不断减小,最后做匀速直线运动 D. 速度不断减小,又不断增大,最后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当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做加速运动,当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时,做减速运动,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即可; 【详解】A、若物体的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同,则物体做加速运动,加速度减小,速度仍然增大,当加速度减小为0时,速度最大,而后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C错误; B、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物体做减速运动,速度减小,物体加速度减小为零时速度达到最小,而后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正确; D、当加速度还未减小到零,速度已减小到零,则会反向做加速运动,当加速度减小到零,速度达到反方向最大,之后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正确。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判断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的方法,关键看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的关系,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即可。 11.物体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经3s到达最高点,空气阻力不计,g取10m/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为45m B. 物体速度改变量的大小为30m/s,方向竖直向上 C. 物体在第1s内、第2s内、第3s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5:3:1 D. 物体在1s内、2s内、3s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9:4:1 【答案】AC 【解析】 试题分析:物体竖直上抛到最高点,速度为零,可以逆向看成自由落体运动,经3s落地,根据运动学公式可以得出高度为45m,初速度为30m/s,所以A项正确,B项错误;根据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可以知道C项正确,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竖直上抛运动及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2.若两个分力F1、F2夹角为α(α≠0或π),且α保持不变,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一个力增大,合力一定增大; B. 两个力都增大,合力一定增大; C. 两个力都增大,合力可能减小; D. 两个力都增大,合力大小可能不变; 【答案】CD 【解析】 【分析】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判断合力的变化; 【详解】A、如果夹角不变,大小不变,增大,合力F可以减小,也可以增加,如图,故A错误; B、两个力都增大,合力大小可能增大、减小或不变,故B错误,CD正确; 【点睛】本题关键要明确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知道合力与分力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等效替代关系。 二、实验题 13.在做“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时: (1)除已有的器材方木板、白纸、弹簧测力计、细绳套、刻度尺、图钉和铅笔外,还必须有_________和_________. (2)要使每次合力与分力产生相同的效果,必须________. A.每次把橡皮条拉到同样的位置 B.每次把橡皮条拉直 C.每次准确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D.每次记准细绳的方向 (3)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减小误差,下列在实验中应注意的是哪些___________ A.选用弹性小且适当长的细绳 B.橡皮条、细绳和测力计的轴应在同一平面上,且与板面平行贴近 C.两根细绳应该一样长 D.两个分力的夹角尽量小 (4)某同学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O为橡皮条与绳套结点的位置.图中________是力F1与F2的合力的理论值,________是力F1与F2的合力的实验值.通过把_________和__________进行比较,可以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答案】 (1). 橡皮条 (2). 三角板 (3). A (4). AB (5). F (6). F’ (7). F (8). F’ 【解析】 【分析】 做探究共点力合成的规律实验:我们是让两个力拉橡皮条和一个力拉橡皮条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测出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用力的图示画出这三个力,用平行四边形做出两个力的合力的理论值,和那一个力(实际值)进行比较,用平行四边形画出来的是理论值,和橡皮筋同线的那个是实际值,因此明确实验原理和具体操作即可正确解答该题; 【详解】(1)做探究共点力合成的规律实验:我们是让两个力拉橡皮条和一个力拉橡皮条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测出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用力的图示画出这三个力,用平行四边形做出两个力的合力的理论值,和那一个力进行比较. 所以我们需要的实验器材有:方木板(固定白纸),白纸(记录方向画图)、刻度尺(选标度)、绳套(弹簧秤拉橡皮条)、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大小)、图钉(固定白纸)、三角板(画平行四边形),橡皮条(让力产生相同的作用效果的),即还需要橡皮条和三角板; (2)要使每次合力与分力产生相同的效果,每次将橡皮条拉到同样的位置,即用一个力与用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故BCD错误,A正确; (3)A、选用弹性小且适当长的细绳,有利于减少实验误差,故A正确; B、橡皮条、细绳和测力计的轴应在同一平面上,且与板面平行贴近,故B正确; C、实验中,通过细绳来拉橡皮筋,两细绳长度不需要相同,故C错误; D、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知夹角太小将会导至合力过大,导致一个弹簧拉时可能超过量程,故夹角不能太小或太大,适当即可,故D错误; (4)F1、F2合力的理论值是指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值,而其实验值是指一个弹簧拉橡皮条时所测得的数值,由此可知F是F1、F2合力的理论值,F′是合力的实验值,通过把F和F′进行比较,可以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点睛】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我们要知道分力和合力的效果是等同的,这要求同学们对于基础知识要熟练掌握并能正确应用,加强对基础实验理解。 14.研究小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装置如图 (a)所示,其中斜面倾角θ可调,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50 Hz,纸带上计数点的间距如图(b)所示,其中每相邻两点之间还有4个记录点未画出. ①部分实验步骤如下: A.测量完毕,关闭电源,取出纸带 B.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放开小车 C.将小车停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小车尾部与纸带相连 D.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让纸带穿过限位孔 上述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用字母填写). ②图(b)中标出的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T=______ s. ③计数点5对应的瞬时速度大小计算式为v5=________. ④为了充分利用记录数据,减小误差,小车加速度大小的计算式应为a=________. 【答案】 (1). DCBA (2). 0.1 (3). (4). 【解析】 试题分析: (1)①在实验过程中应先固定打点计时器,再放置小车,然后打开电源,最后释放小车,所以正确的顺序是DCBA.②每隔4点或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时,相临计数点的时间间隔均为0. 1 s.③根据确定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点时刻的瞬时速度可得,或.④当有6组数据时,应采用逐差法计算加速度a=. 考点: 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三、计算题 15. 重20N的物块,放在水平桌面上,用F=8N的水平拉力拉物块可以使其做匀速直线运动.求: (1)物体和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多大? (2)当水平拉力增大到16N时,物块受到的摩擦力多大? (3)物块在运动过程中突然撤去外力,在物块停止运动前它受到的摩擦力多大? 【答案】(1)物体和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0.4; (2)当水平拉力增大到16N时,物块受到的摩擦力8N; (3)物块在运动过程中突然撤去外力,在物块停止运动前它受到的摩擦力8N. 【解析】 解:(1)水平方向物体受拉力F和滑动摩擦力f平衡,所以f=F=8N 根据f=μN=μG,得:μ=0.4 (2)当水平拉力增大到16N时,物块受到的摩擦力仍为滑动摩擦力8N; (3)物块停止运动前它受到的摩擦力仍为滑动摩擦力8N; 答:(1)物体和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0.4; (2)当水平拉力增大到16N时,物块受到的摩擦力8N; (3)物块在运动过程中突然撤去外力,在物块停止运动前它受到的摩擦力8N. 考点:摩擦力的判断与计算. 专题:定量思想;方程法;摩擦力专题. 分析:物体只要发生了相对运动,就会受到滑动摩擦力,根据滑动摩擦力公式求动摩擦因数. 点评:对于摩擦力要分清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从而去分析计算. 该题考查到了滑动摩擦力的分析和计算,对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计算,有两个途径,一是利用公式f=μN(N为正压力),二是利用物体的受力平衡. 对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施加外力的大小和有无无关,只要是物体间以有相对滑动,正压力和动摩擦因数不变,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就不变. 16.汽车刹车前速度为5m/s,刹车获得大小为0.5m/s2的加速度,求: (1)汽车刹车后20s内滑行的距离; (2)从开始刹车到汽车位移为15m时经历的时间; (3)静止前3s车滑行的距离. 【答案】(1)x=25m (2)t=10-2s (3) x=2.25 【解析】 【分析】 (1)先求解运动的总时间,然后运用速度位移关系公式列式求解; (2)根据位移时间关系公式列式求解,取较小的值(较大的值是包括反向加速的时间,不合实际); (3)采用逆向思维,将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运动看作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详解】(1)根据速度与时间关系判断汽车刹车所经历的运动时间为: 汽车刹车经过后停下来,因此内汽车的位移只是内的位移 则根据速度与位移关系可以得到:; (2)根据,代入数据可以得到:,另一个解不符合实际,舍去。 (3)运用逆向思维,把汽车的减速到零的过程看作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即求出汽车以的加速度经过的位移,即:。 【点睛】本题关键明确汽车刹车的运动是匀减速直线运动,然后灵活地选择运动学公式列式求解。 17.如图所示,用绳AC和BC吊起一个物体,绳AC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60°,绳BC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0°,两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均为100N,g=10m/s2,求: (1)当重物重50N时,AB与BC绳拉力各为多大? (2)欲使两绳都不断,物体的重力不应超过多少? 【答案】(1)当重物重50N时,AB与BC绳拉力分别为25N,25N;(2)欲使两绳都不断,物体的重力不应超过多少N. 【解析】 试题分析:受力分析后应用平衡条件分别求出AC,BC两绳将要断时物体的重力,然后取小值即可. 解:(1)以结点C为研究对象,其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根据受力分析知,TAC=FABcos60°; TBC=FABsin60° 得:TAC=G=×50=25N; TBC=G=×50=25N (2)当TAC=100N时,G=200N,可得TBC=100N>100N,BC绳断 要使两绳不断,TBC=G=100N,得到G=N; 答:(1)当重物重50N时,AB与BC绳拉力分别为25N,25 N;(2)欲使两绳都不断,物体的重力不应超过多少N. 【点评】对结点进行受力分析,运用力的合成或分解结合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18. 如图所示,公路上有一辆公共汽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行驶,为了平稳停靠在站台,在距离站台P左侧位置50m处开始刹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同时一个人为了搭车,从距站台P右侧位置30m处从静止正对站台跑去,假设人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达到4m/s后匀速运动一段时间,接着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最终人和车到达P位置同时停下,人加速和减速时的加速度大小相等,求: (1)汽车刹车的时间(2)人的加速度的大小 【答案】(1)10s (2)1.6m/s2 【解析】 试题分析:(1)对汽车,在匀减速的过程中,有① ② (2)设人加速运动的时间为t1,由匀变速运动规律可知: ③ ④ 所以人的加速度大小⑤ 考点:运动学公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