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历史重点知识专题解读专题一古代中国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课标高考历史重点知识专题解读专题一古代中国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 考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考纲要求】‎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点解读】‎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专题是高考的重点。从考查的内容看,以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为主线,涉及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推广、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及清朝设立军机处等核心内容,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是考查的重点。从命题看,着眼于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过程中具体问题的背景、特征、影响等问题的分析,并和当今政府机构改革、推进民主化进程及世界史知识相联系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式。‎ ‎【例题1】第136页13题 ‎【解题思路】141页13题 ‎【反思】中国古代在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的措施上往往采取分化央机构的权力如把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或者设立监督机构如御史。在权力的相互制衡中达到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的目的。‎ ‎【变式训练1】‎ 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出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助机构,当这些辅助机构和官员的权利较重时,皇帝又从更新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助机构,剥夺其实权……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权利的不断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能够印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有( )‎ ‎①西周分封制 ②西汉“中朝”的建立 ③明朝的内阁制 ④清乾隆帝建立军机处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②③④‎ ‎【解析】材料反映的信息的意思是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即皇权不断加强,不断分散和削弱相权。也称“内朝”。汉武帝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提拔一批低级官吏为郎,,组成决策机构“中朝”;原以丞相为首的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为“外朝”。中朝决策,外朝执行,丞相、三公九卿的权力被大为削弱。中朝完全秉承皇帝旨意,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明朝内阁制度是在明朝永乐时期建立的。内阁制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皇帝秘书性质的机构,但很快到了大明宣德朝时期权力开始上升。军机处只是跪受笔录,是清朝皇权空前加强的重要标志。‎ ‎【答案】C ‎【方法归纳】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强化。‎ ‎(1)秦朝正式建立。秦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共内容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2)西汉巩固。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从而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汉景帝接受晃错“削藩”的建议,后平定七国这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又削夺大批王候爵位,解除了王国的威胁,武帝又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形成了“大一统”局面。‎ ‎(3)隋唐完善。‎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而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加强了皇权,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4)北宋加强。宋初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采取强干弱枝的措施,从兵权入手,解除朝中统兵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然后,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组建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进而收回了地方行政权、财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5)元代新发展。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这一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了中央集权,并对后世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6)明清达到顶峰。明初废承相,实行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措施,其核心就是强化君权。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考点2、古代中国的经济 ‎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 (2)手工业的发展 ‎ (3)商业的发展 ‎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考纲要求】‎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考点解读】‎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历来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区域。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特点和成果,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等内容都是以往高考重要的入题点。从命题趋势看,以选择题为主,注重对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及对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有关知识的考查显得尤为突出。‎ ‎【变式训练2】‎ ‎《梦梁录》记载:“……坊、市界限被打破,夜市与晓市不断出现,时都城临安(今杭州)人口达到一百二十万,城内极其繁华,被称为东南第一州”。与这段描述的情景可能同时代出现的有( )‎ A.在西藏地区设宣政院进行管辖 B.中国瓷器开始大量输出国外 C.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D.《四书章句集注》始编成 ‎【解析】本题考察宋朝时期的史实。根据提干信息“都城临安”分析,所述现象属于在南宋时期,因此排除A项,西藏设宣政院是在元朝时期;B项应是在北宋;《四书章句集注》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著作。从8世纪末开始,中国陶瓷开始向外输出。‎ ‎【答案】D ‎【方法归纳】纵观中国古代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情况,得出以下几点认识:①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减小,日益突出其生产性和商业性;②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商人的地位也日益改善。但“重农抑商”的政策没有根本的改变;③城市商业活动的发展状况与政治局势有密切联系;④尽管商品经济的活力逐渐增强,但在封建社会中,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考点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 (3)宋明理学。‎ ‎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考纲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考点解读】‎ 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比重不如政治、经济史主题,在高考中对思想文化的考查主要以选择题为主,集中考查了儒家主流思想和书法、文学等主干知识。但“一定的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在当今政治、经济两大板块频繁考查之际,文化史的内容也应引起重视。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可能会结合具体历史背景,考查基本思想主张、抓住思想主张的特征加以对比分析、古今中外相关知识的联系比较。‎ ‎【例题3】第31页26题 ‎【解题思路】38页26题 ‎【反思】材料式选择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还要认真分析选项之间的差别,天下为公是强调天下人做主,而民贵君轻则是强调统治者应该重民,内涵差别很大。‎ ‎【变式训练3】‎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宰相无权,则天下无纲,天下无纲而不乱者,未之或有。” 因此他希望君主能“虚静以统天下”。下列思想与王夫之这一主张最为相近的是( )‎ A.老子无为而治思想 B.韩非中央集权思想 ‎ C.孟子民贵君轻思想 D.孔子仁者爱人思想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虚静以统天下”应该指的是老子的道家思想清静无为。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答案】A ‎【方法归纳】做材料型选择题时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注意材料阅读,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二是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同学们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客观。三是要对材料来源及作者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来源及作者分析其对材料反映的史实的态度,这样才能准确地做出判断如中国古代的史料对农民战争中的人物都称为“贼”“匪”等,对这些要进行客观的分析。‎ 考点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 (1)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 (3)文学成就。‎ ‎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考纲要求】‎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考点解读】‎ 本专题不是高考的重点,在考察时主要以选择题为主。在内容上涉及较多的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影响、书法与绘画及京剧。在试题设计时主要考查文学艺术与社会现实的关系。难度不大,但形式较为灵活,可以以材料、图片等形式呈现。‎ ‎【例题4】宋史专家邓广铭说:“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下列史实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有( )‎ ‎①设置中书门下,强化君主专制 ‎②商品经济发达,“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 ‎③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 ‎④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有划时代的发展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解题思路】①说法错误,设置中书门下,起到了削弱相权的作用,然而,强化君主专制这说法是错误的;③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应是在明清时期。答案选C。‎ ‎【反思】要尊重材料,不能夸大了材料所表述的范围,在本题中明确限制了时间“宋代”,可以排除明清时期的③,再看选项B、D都排除,那么A、C两项的区别在于①②谁准确,这样就能找到准确答案。‎ ‎【变式训练4】‎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以上材料反映了( )‎ ‎①竹简和丝帛是重要的书写材料,但使用不便 ‎②“蔡侯纸”材料易得且便宜 ‎③汉代纸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④造纸术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之一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材料中只提及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背景和概括,也即①②;③说法是错误的,纸张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是在魏晋时期;④为造纸术传入西方后产生的影响。‎ ‎【答案】B ‎【方法归纳】组合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此类选择题的每个备选项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组成,要求选出其中正确的一组,实际上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知识,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也可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干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顺藤摸瓜,选出答案。列式法是将所有选 项的数字列坚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 专题训练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父系大家庭的基础上……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 层层的政权机构,并划分明确的等级,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地把持各地政权。”(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所述的政治模式是( )‎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 ‎2、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特色是秉持儒家道德价值观的文官系统。它是惟一能够与今天的现代政治接轨的。不能接轨的是传统的君主制度,不合理处是任命来自上面,不由“人民决定。该观点有褒有贬,贬的主要是针对( )‎ A.宗法制 B.科举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 ‎3、“大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尽管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却能阅读同样的书籍……如果他们使用的是字母文字,中国恐怕早就分裂为像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那样的许多国家了。”这说明( ) ‎ A.使用字母文字是欧洲分裂成许多国家的主要原因  ‎ B.汉字有双重特性:实用性和艺术性 C.统一文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D.字母文字有艺术性而没有实用性 ‎4、“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5、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 A.“世胄嗫高位,英雄沉下僚”‎ B.“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C.“立嫡以长不以贤”‎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6、据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记述,唐代科举考试主要科目及内容如下:‎ 科目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以上材料说明唐代科举制( )‎ ‎①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②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 ‎③检测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明经科考试难度大于进士科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7、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 ‎8、《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 ‎9、《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横于辕之前末曰槃,言其可转也。左右系,以乎轭也。辕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出现于( )‎ A.商周       B.春秋战国      C.汉代        D.隋唐 ‎10、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最有可能是( )‎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主 商人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11、‎2010年11月11日,在英国伦敦一家拍卖行中,一个粉彩镂空瓷瓶以5160万英镑(约5.5亿人民币) 的天价成交,创下中国艺术品在全球拍卖的最高价格。该瓷瓶的制造年代最有可能在(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12、班固《汉书》卷五九《张安世传》:“(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13、创建于明永乐十九年的“京都芜湖会馆”是当今历史学者们公认的目前所知最早的中国会馆,会馆作为“乡土之链”,不仅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必然,亦与明清科举制度、人口流动相伴随。下列关于会馆说法正确的是( )‎ ‎①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 ②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③会馆的出现与明代的商帮密切相关 ④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 ‎14、日本人斯波义信指出:“划分官方指定市场区域的边界并将其与居住区分离开来的管理瓦解了。……有形的分区壁垒已彻底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更为自由的街道模式。”斯波义信所述的这一现象可能出现于( )‎ A.汉代长安 B.北魏洛阳 C.唐代长安 D.宋代临安 ‎15、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宰相无权,则天下无纲,天下无纲而不乱者,未之或有。” 因此他希望君主能“虚静以统天下”。下列思想与王夫之这一主张最为相近的是( )‎ A.老子无为而治思想 B.韩非中央集权思想 ‎ C.孟子民贵君轻思想 D.孔子仁者爱人思想 ‎16、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①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 ②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④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7、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位卑未敢忘忧国 ④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18、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 )‎ A.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 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君权神授”思想 C.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如出一辙 D.排斥其他学说,树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19、朱熹看到山石中有贝壳,认为“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这体现了 A.三纲五常 B.发明本心 C.格物致知 D.经世致用 ‎20、《焚书·答耿中丞》说:“夫天性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故为‘愿学孔子’之说者,乃孟子之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撼其夫,而公谓我愿之欤?”此话( )‎ A.否定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主张人有独立思考的权利 C.批判孟子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D.提倡学以致用和亲身实践 ‎21、《诗话中华上下五千年》记载,“著书立说顾炎武,宁死不为清朝官。经年编写日知录,教诲世人道德观。”其“道德观”是指 A.经世致用,保天下有责 B.忠君爱民,保国有责 C.仁孝当先,舍生取义 D.存天理,灭人欲 ‎22、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 A. 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B. 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C. 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D. 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23、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雕塑、诗词、书法等都讲求“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以下对“意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明朝的五彩瓷,图案内容丰富,“画必有意,意必吉祥”‎ B.宋代风俗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C.中国书法注重表现精神面貌,力求传统,以形写神 D.白居易的诗针砭时弊,韵味绵长 ‎24、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现象是( )‎ A. 汉武帝时代, 赋的创作走向全盛 B. 唐代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鼎盛时期 C. 南宋的词增添了许多低迷感伤的情绪 D. 元代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兴盛 ‎25、宋史专家邓广铭说:“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下列史实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有( )‎ ‎①设置中书门下,强化君主专制 ‎②商品经济发达,“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 ‎③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 ‎④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有划时代的发展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计50分)‎ ‎26、(14分)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明代废除丞相以前历代著名丞相及其命运 时期 代表人物 命运 秦国 吕不韦 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后被流放 东汉末年 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其子篡夺皇位 材料二: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丞相地位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 时期 职位 所享有权力范围 明代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常受到挑战 清代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 材料三: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明代废除丞相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材料四: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请回答:‎ ‎(2)请结合材料二、四及所学知识,列举明清时期中枢机构的大循环,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6分)‎ ‎(3)你同意材料三中孟德斯鸠的观点吗?当时中国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27、(13分)明清时期商帮的崛起,为中国的历史画卷平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没有成片的耕地,粮食产量普遍较低,粮食供应的矛盾长期存在,人们寻求“以商代耕”的出路。徽州虽“粮不足”,可物产丰富。万山丛中盛产竹木、茶叶、陶土。手工业更具特色,纸、笔、墨、砚、漆器闻名全国。不少人最初就是以贩运土特产品起步发家的。大山挡住了徽州人的道路,但这里的水路可称便捷:“上接闽广,下接苏杭”。便捷的水陆,大大刺激了徽州人经商的积极性。‎ ‎——摘自《徽商网·徽商历史》‎ ‎(1)根据材料说明徽商诞生的原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5分)‎ 材料二 徽商以左儒右贾的特色而区别于其他商帮,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是其写照。徽商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徽商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在外经营,三年一归,新婚离别,习以故常。徽商贾而好儒,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或相互接托。徽商以其独特的生存理念在众多商帮中异军突起。‎ ‎——摘自电视片《徽州》解说词 ‎(2)从徽商的兴旺中可以得到哪些经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终清朝之世,徽商会遇到哪些发展障碍?(6分) ‎ 材料三 中国国际徽商大会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经典式、综合性品牌盛会,为中外客商搭建经济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安徽开放型经济发展。第一届大会于2005年在合肥召开,至2009年,已召开五届。 ‎ ‎(3)结合材料说明如何开发和利用好徽商遗产。(2分)‎ ‎28、(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於是,上从其计。‎ ‎──《史记·平津侯列传》‎ 材料三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 ‎——《明太祖实录》‎ 材料四 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 ‎──顾炎武《日知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董仲舒对君权的论证体现出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论证对儒学命运的影响。(2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两位君主的相应解决措施。(4分)‎ ‎(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材料四中顾炎武思想的产生原因。(2分)‎ ‎(4)有人说:顾炎武与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具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请依据材料四和材料一说明理由。(2分)‎ ‎29、(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汴京粱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50余座,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纵贯南北的御街两侧,酒楼、茶馆、商店、香药铺等鳞次栉比,常常营业到三更。  ——岳麓版教材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4分)‎ 材料二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宋代理学大师张载《张子语录》‎ ‎(2)材料二体现了中华民族怎样的民族性格?(3分)‎ ‎ 材料三 ‎  ‎ ‎ (3)据材料三指出宋代绘画的特点。(2分)据材料一、二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4分)‎ 专题一 古代中国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夏商周政治制度。从题干中的“从王国到诸侯国”、“奴隶主世代相袭地把持各地政权”等可知是分封制。选择C项。【答案】C ‎2、【思路分析】从材料“不能接轨的是传统的君主制度,不合理处是任命来自上面,不由人民决定”可以判断。传统的君主制度是君主专制制度,其核心是皇帝制度,大小官吏由皇帝任免,君主独断性和专断性。‎ ‎【答案】D ‎3、【思路分析】“大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尽管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却能阅读同样的书籍”说明中国有统一的文字,统一的文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所以不会“分裂为像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那样的许多国家了”。【答案】C ‎4、【思路分析】据材料推断A、B属于史实,C属于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只有D属于史识。故选D。【答案】D ‎5、【思路分析】A项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B项反映的是科举制;C项反映的嫡长子继承制,反映在选官制度上就是世袭制;D项反映的察举制。故选B项。【答案】B ‎6、【思路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进士科考试的内容包括经贴、写作、时务筞考核的内容在难度和数量上要大于明经科因此,④说法错误。材料中科举考试分为两科说明①正确;从考试内容一栏看,儒家经典属于考察的主要内容,因此②正确;三试的内容是考察时务策体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③正确。【答案】A ‎7、【思路分析】联系所学,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本题ABC三项说法不符合所学,材料只能说明“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选D项。【答案】D ‎8、【思路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小农“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一生辛勤劳作 ,才能勉强维持生存。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低下。故正确答案为C。【答案】C ‎9、【思路分析】考查分析理解、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通过生产工具的更新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从题干中“辕有越”、“ 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横于辕之前末曰槃,言其可转也。左右系,以乎轭也。辕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等,所述是曲辕犁。因此,答案为D。‎ ‎【答案】D ‎10、【思路分析】根据对“居民职业结构表”(本表中数据有误,工场主人数占30%,应为工场工人人数占30%)的分析,“工场工人”的人口比例大提高,竟占30%,居民中已经出现了相当的工场主和工场工人,这种现象最早开始于明代中后期的江南苏杭地区。联系所学,明代私营手工业成为手工业生产中日益重要的部分,中叶以后更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从业人口大量增加。同时,私营手工业的经营方式也在变化: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出现雇佣劳动关系。本题选D项。‎ ‎【答案】D ‎11、【思路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瓷器的发展历史是东汉末年出现青瓷;唐朝制瓷业成为独立手工业部门,产品有白瓷、青瓷、、秘色瓷、唐三彩等;宋朝景德镇成为“瓷都”;清朝瓷器的特色是出现粉彩和珐琅彩。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答案】D ‎12、【思路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家童皆有手技反映的是私营纺织作坊发展初具规模。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答案】A ‎13、【思路分析】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故①‎ 错误。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反映商业发展情况,故②③正确。会馆不存在雇佣关系,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答案】C ‎14、【思路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唐宋时期商业和城市发展格局变化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住宅区和商业区严格限制的是唐朝,而打破住宅区和商业区界限的是宋朝,。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答案】D ‎15、【思路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虚静以统天下”应该指的是老子的道家思想清静无为。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答案】A ‎16、【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战国时期出现大一统思想源于该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变化的需求,因此根据所学可知四个选项均符合题意。根据材料结合战国后期的历史背景,思想大一统适应了政治大一统、社会稳定的需要。【答案】D ‎17、【思路分析】材料中所述分别是孟子、诸葛亮、陆游、顾炎武、张载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意是:富贵不能使我放纵享乐,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卑躬屈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大意是:为国事勤勤恳恳,竭尽心力,直到死为止。“位卑未敢忘忧国”大意是: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大意是:指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体现了作为儒家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和理想。反映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是C项。第①项主要反映个人修养、操守。【答案】C ‎18、【思路分析】从材料信息看,董仲舒认为,“善”出自人性,但人性不一定是“善”的,因为需要君主来完善人性,这是天意,说明董仲舒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君权神授”思想。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根据题干中“性比于禾,善比于米”分析,认为人性本善属于孟子观点,根据“此天意也”分析,认为君主的权力来源与“天”属于“君权神授”的体现,因此应选B项。荀子主张性恶论,题干中没有CD项的表现。【答案】B ‎19、【思路分析】本题实则考查了朱熹的思想主张。各选项中A项三纲五常是西汉董仲舒的主张;B项是心学开创者陆九渊的思想;D项是明末清初黄宗羲等的思想。本题选C项,“格物致知”指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答案】C ‎20、【思路分析】本题考查了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能力。《焚书》是明末思想家李贽的作品,材料否定了孔孟思想的至上性,主张人要有独立的思想,不能唯圣人之言论是从,选B项。【答案】B ‎21、【思路分析】顾炎武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学以致用。【答案】A ‎22、【思路分析】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传播新教的工具”,这一切都促进了欧洲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答案】A ‎23、【思路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文艺发展特征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宋代文人画的特点是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答案】B ‎24、【思路分析】根据所学,A项汉武帝时代, 赋的创作走向全盛的背景是国家统一、国力强盛;B项唐代时诗歌繁盛的背景是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和民族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等;C项南宋的词增添了许多低迷感伤的情绪的背景是南宋偏安一方,民族矛盾尖锐,文学家感叹国破家亡;D项元代杂居的兴盛背景是城市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等。据此本题选D项。【答案】D ‎25、【思路分析】①说法错误,设置中书门下,起到了削弱相权的作用,然而,强化君主专制这说法是错误的;③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应是在明清时期。‎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26、【思路分析】(1)从材料一的“掌握国家大权”‎ 可以看出位高权重,由于相劝威胁到皇权,所以废除丞相。(2)我们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这些中枢机构的变化,从材料四的“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可以得出反映的本质问题。(3)材料三揭示了中国君主专制的弊端,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答案】(1)丞相位高权重。明代废除丞相制的根本原因是丞相制度已经成为皇权专制加强的阻碍。(4分)(2)明朝废除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事,并形成内阁制,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清增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专制皇权逐步加强,发展到了高峰。(6分)(3)同意。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采用高压独裁手段维护统治,显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衰落。君主专制的强化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轻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4分)‎ ‎【答案】(1)特点:君权与神权(天命)相结合。(1分)影响:成为封建正统(统治)思想。(1分)(2)矛盾: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2分)措施:实行“推恩令”,分割诸侯领地;废除宰相制度,六部直属皇帝。(2分)(3)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尖锐;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2分)(4)继承:承认君主的权力。(1分)发展: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分权和“众治”。 (1分)‎ ‎29、【思路分析】(1)注意从材料信息出发。“瓦子(戏场)”茶馆等体现文化活动频繁,商店等营业到三更体现商品经济发达。(2)注意材料及出处,考查对理学积极方面的认识。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画面意境和所学可以概括出来。第二小问结合当时社会状况分析。‎ ‎【答案】(1)城市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经济文化功能增强。(4分)(2)注重气节和德操,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2分)(3)特点:文人山水画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描绘民间风情的风俗画盛行。(3分)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理学的兴起,文人注重内心修养。(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