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4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课标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1840年前)讲
第五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1840年前) 考纲解读 考点 考纲 主要内容 高考示例 君主专制制度 的顶峰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丞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军机处 2017课标Ⅱ,27 2017天津文综,1 2016课标Ⅰ,27 2014课标Ⅱ,27 农业、手工业和 商业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海禁”“闭关锁国” (1)“鱼鳞图册” (2)制瓷业;民间手工业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 (3)商帮 (4)“海禁”“闭关锁国” 2017课标Ⅰ,27 2017天津文综,2 2017海南单科,6 2017课标Ⅱ,41(1) 2016课标Ⅲ,27 2016课标Ⅰ,40 2015课标Ⅱ,27 2015江苏单科,5 2014课标Ⅰ,27 2014福建文综,14 2014安徽文综,36(2) 儒学的新发展与 科技文化 (1)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2)科技成就 (3)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4)文学成就 (5)京剧等剧种的产生与发展 (1)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2)《农政全书》《本草纲目》 (3)文人画 (4)明清小说 (5)元杂剧;昆曲;京剧 2017江苏单科,5 2016北京文综,16 2016江苏单科,5 2016天津文综,12 2015福建文综,17 2013山东文综,16 分析解读 明清时期(1840年前),指从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这一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由辉煌逐渐走向衰落,落后于世界大势。 就命题规律而言,有以下特点:(1)从题型看,选择题、非选择题都大量出现,非选择题多与其他内容联系考查,如明清进步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的比较等。(2)从内容看,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重农抑商、明清进步思想、京剧等,都是考查的重点。(3)从形式看,多采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加以考查。(4)从难易度看,明清政治、经济部分相对简单,明清进步思想部分难度相对较大。 备考时应注意:(1)归纳单元特征,整体把握知识体系。(2)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落幕时期,注意对古代历史线索进行专题性整合,如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强化,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等。(3)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开始衰落,同时近代西方文明逐步崛起。注意中外历史的比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18 命题探究 五年高考 考点一 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 1.(2017课标Ⅱ,27,4分)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答案 A 2.(2017天津文综,1,4分)“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答案 D 3.(2016课标Ⅰ,27,4分)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 B 4.(2014课标Ⅱ,27,4分)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答案 B 18 5.(2014天津文综,1,4分)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答案 C 6.(2014四川文综,4,4分)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金 元 明 清 高层政区 — 州 — 路 行省 布政使司 省 统县政区 郡 郡 州 州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答案 C 7.(2013江苏单科,5,3分)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答案 B 8.(2017课标Ⅲ,40,10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 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10分) 答案 (2)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接受移民,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 9.(2014江苏单科,21,8分)(节选)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回答: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5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3分) 答案 (3)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 18 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 (4)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原则:皇权至上。 教师用书专用 10.(2015海南单科,7,2分)儒学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基础 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答案 B 11.(2014大纲全国,14,4分)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答案 B 12.(2014广东文综,14,4分)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 答案 D 13.(2013重庆文综,5,4分)《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答案 B 14.(2014浙江文综,38,8分)(节选)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 在这年去世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1)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8分) 答案 (1)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皇帝离不开内阁,但又以司礼监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政治日益黑暗。 考点二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1.(2017天津文综,2,4分)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下图中( ) 18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2.(2017海南单科,6,2分)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答案 D 3.(2016课标Ⅲ,27,4分)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答案 A 4.(2015课标Ⅱ,27,4分)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答案 B 5.(2015江苏单科,5,3分)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答案 D 6.(2014课标Ⅰ,27,4分)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答案 A 7.(2014江苏单科,4,3分)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18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答案 B 8.(2014福建文综,14,4分)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 A.商品经济繁荣 B.长途贩运发达 C.区域经济发展 D.抑商政策改变 答案 D 9.(2013课标Ⅱ,26,4分)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答案 D 10.(2017课标Ⅱ,41,15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15分) 答案 (1)差异 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 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 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 19世纪70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11.(2017江苏单科,21,14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7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3分) 答案 (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 (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 (3)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12.(2016课标Ⅰ,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 答案 (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13.(2014安徽文综,36,10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二 16—18世纪,来自欧洲的大批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中国,又把中国的典籍翻译、介绍到欧洲。18世纪,巴黎出版了欧洲汉学的三大名著,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中国热”。当中国的园林建筑、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洲大行其道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水平仪等现代仪器,摆进了康熙皇帝的寝室。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肯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从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认识在19世纪达到顶峰。 ——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10分) 答案 (2)东西方交流加深(欧洲人的认识趋于全面,改变了对东方认识的理想化);东西方历史发展的差异或西方发展迅速与中国发展缓慢(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思想解放与因循守旧)。 教师用书专用 14.(2016浙江文综,14,4分)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 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D.“岢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 答案 B 15.(2015广东文综,14,4分)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答案 A 16.(2015上海单科,11,2分)以下哪项表述是对明代“朝贡贸易”的准确理解( ) A.朝贡贸易展示了天朝威仪 B.朝贡国可自由来华贸易 C.各朝贡国贡期一致 D.政府在朝贡贸易中获利甚多 答案 A 17.(2015海南单科,8,2分)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雍正帝意在( ) A.强调重农意识 B.关心百姓疾苦 C.申饬官员无能 D.关注地方稳定 答案 D 18 18.(2014大纲全国,15,4分)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答案 A 19.(2014福建文综,13,4分)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右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答案 C 20.(2014重庆文综,5,4分)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 )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 ②降低了生产成本 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 ④扩大了原料来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21.(2013北京文综,14,4分)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 A.北宋中期 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 D.鸦片战争时期 答案 C 22.(2013大纲全国,17,4分)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称:“台地多用宋钱,如太平、元祐、天禧、至道等年号钱,钱质小薄,千钱贯之。”据此可知( ) A.宋代商品经济比清代更为繁荣 B.当时两岸经济交往尚不密切 C.海峡两岸有着不同的货币体系 D.宋代以后台湾经济发展迟缓 答案 B 23.(2013大纲全国,16,4分)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 ) A.缓和土地兼并 B.促成社会分化 C.强化社会控制 D.发展商品经济 答案 C 24.(2014课标Ⅱ,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18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草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镇。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麇(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 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 答案 (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12分) (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13分) 25.(2014浙江文综,38,18分)(节选)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 在这年去世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材料二 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 ——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2)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9分) (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9分) 答案 (2)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美洲作物开始传入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会馆频现,商帮势力强大。(答对三点即可)重农抑商。 (3)倭寇骚扰;葡萄牙占领我国澳门,西方传教士进入内地。明政府维护“朝贡”体制,实行“海禁”政策。 26.(2013课标Ⅰ,40,10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10分) 答案 (1)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 27.(2013浙江文综,38,10分)(节选)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10分) 18 答案 (1)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 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市镇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 考点三 儒学的新发展与科技文化 1.(2017江苏单科,5,3分)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 A.天人合一 B.诗画合一 C.情景合一 D.知行合一 答案 C 2.(2016北京文综,16,4分)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答案 B 3.(2016江苏单科,5,3分)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答案 C 4.(2015福建文综,17,4分)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答案 C 5.(2013山东文综,16,4分)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答案 C 6.(2013课标Ⅱ,27,4分)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答案 C 7.(2013课标Ⅱ,28,4分)“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答案 B 8.(2016天津文综,12,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 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 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6分) 18 材料二 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效果怎样?(6分) (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4分) 答案 (1)促进了学术的复兴;满足了教育的需要。 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 (2)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 创立温病学说。 运用温病学说治疗传染病,挽救了许多人生命。 (3)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教师用书专用 9.(2013大纲全国,15,4分)《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这反映了( ) A.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 B.“异端”思想影响广泛 C.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 D.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答案 C 10.(2015天津文综,14,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6分) 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4分)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案 (1)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经世致用(明道救世)。 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 (3)强调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 三年模拟 A组 2016—2018年模拟·基础题组 (满分100分 7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6分) 1.(2018河北名校联盟一测,6)明朝科举曾采取分卷录取制度,明仁宗规定“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到明宣宗、英宗时,又分为南卷、北卷、中卷,各区分卷录取,占比分别为55%、35%、10%。这反映出( ) A.遴选优秀人才利国利民 B.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C.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D.科举选才公正公平 答案 C 2.(2018湖南师大附中月考二,7)《松江府志》(松江府,今上海苏州河以南地区)记载明人诗云:“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材料能够反映的信息是明朝( ) A.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B.棉纺织业纺和织实现分离 C.江南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黄道婆推广了棉纺织技术 18 答案 B 3.(2018吉林百校联盟联考,5)明万历《同安府志·物产》记载,福建同安县“往时市肆绸缎纱罗绝少,今则苏缎、潞绸、杭货、福机行市,无所不有者”。由此可知,当时( ) A.长途贩运比较发达 B.同安是福建商贸中心 C.福建丝织业发展快 D.棉纺织业开始走向衰落 答案 A 4.(2018湖北黄石调研,7)据珠江三角洲地区番禺、顺德等十余州县统计,永乐年间共有墟市33个,嘉靖时增至 95 个,万历时更发展到 176 个。福建顺昌县弘治年间只有墟市4个,嘉靖时增至8个;建宁县的墟市更从原来的1个增至9 个。 明中后期不断增多的集市数说明( ) 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北方州县集市的密度超过南方 答案 A 5.(2018河南中原名校三测,7)《御倭杂著》载:“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转而为寇。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华夷同体,有无相通,实理势之所必然。”这主要反映了( ) A.重农抑商政策的危害 B.小农经济的脆弱 C.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D.海禁政策的恶果 答案 D 6.(2018河南中原名校三测,12)生活于嘉靖至万历年间的苏州名士王世贞和安徽文士詹景凤曾一起议论苏州文士和徽商密切交往的情况。王世贞说:“新安贾人见苏州文人如蝇聚一膻。”詹景凤说:“苏州文人见新安贾人亦如蝇聚一膻。”这反映出明中后期( ) A.士商交往,相互影响 B.文士清高,不与商游 C.商贾逐利,世风日下 D.政治腐败,官商勾结 答案 A 7.(2018河南中原名校三测,10)下表反映了明末清初中国出现的西方著作情况。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天文历算 气象学 物理学和力学 地理学 生物学 数学 50种 1种 5种 11种 2种 12种 语言文字学 医药学 哲学和逻辑学 生理学 炮战技术 艺术 5种 1种 6种 3种 2种 若干种 A.大量的西方科技文化被介绍到中国 B.西方著作传播的知识以人文科学为主 C.清政府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D.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 答案 A 8.(2017山东青岛3月,27)对《宋代至清代书院性质统计表》解读正确的是( ) 官办(%) 民办(%) 其他(%) 不明(%) 宋代 15.28 70.69 0 14.03 元代 17.23 61.15 0.33 21.29 明代 57.21 29.84 0.24 12.71 清代 56.67 24.11 0.56 18.66 A.少数民族统治时期压制书院发展 B.对外开放程度与书院数量呈正相关 C.民办书院增多与经济发达程度有关 D.官办书院增多与中央集权强化有关 答案 D 9.(人教必2,2—本课测评,变式)明代中后期,官营手工业作坊人数急剧减少。如北京的工部织染所,永乐年间定额设匠役758人,嘉靖十年(1531年)只剩下195人。明代维持时间最长的官营遵化铁冶厂也被迫关闭,政府用铁从市场购买。由此可以推断( ) A.政府扶植民营手工业发展 B.官营手工业逐渐走向衰落 18 C.盐铁官营政策被官府放弃 D.政府强化官营手工业管理 答案 B 10.(2017山西太原一模,26)明清时期,漕运是国家重要经济命脉。明初规定岁以湖广、江、浙等八省本色漕粮运抵京畿充裕国课。明中叶后,逐步改行漕粮折银。这一变化有助于( ) A.维护小农经济稳定 B.减轻百姓赋税负担 C.促进货币经济发展 D.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 C 11.(2017河南郑州二模,27)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粮食主产区,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同时“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 ) A.经济结构出现转型 B.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C.农产品商品化加速 D.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答案 A 12.(2017广东湛江调研,27)清朝乾隆年间,官员刘方霭在奏折中说,农民“无田可耕,则力佃人田;无资充佃,则力佣自活”。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商品经济较快发展 B.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C.先进生产力的推广 D.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答案 D 13.(2017河南郑州二模,26)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说:“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下列观点与此相悖的是( ) A.“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B.“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C.“君臣友朋,相为表里” D.“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 答案 B 14.(2017山东济南3月,27)“公安三袁”和“临川四梦”是明代文学流变中的突出代表。湖北公安散文家袁氏三兄弟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江西临川人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则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这反映了明代文学( ) A.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B.追求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C.开始宣传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D.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动摇 答案 A 15.(2016东北三校一模,26)明朝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分区掌管监察,称“巡按御史”。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州县官员在巡按御史到来前,“迎跪道旁,倘遇风雨,即知府亦陷膝泥中”。这表明( ) A.监察官员位卑权重 B.监察官员掌握了地方行政权 C.监察机构庞大臃肿 D.监察制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 A 16.(2016安徽合肥二检,27)据清代俞森《荒政丛书》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 ) A.农本商末观念开始改变 B.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 C.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D.家庭手工业是主要收入来源 答案 B 17.(2016安徽江南十校3月,27)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同年,“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鱼”。材料主要体现了( ) A.倭患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之一 B.明朝厉行海禁政策 18 C.明初禁止一切海外贸易 D.商品经济日益衰落 答案 A 18.(2016湖南十三校二联,27)梁柏力在《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欧)商业状况进行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作如下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据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 ) A.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 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 C.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 D.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 答案 D 19.(2016山西太原二模,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中指出,学校既是教育机构,还是权衡利弊的场所。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学校应“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这表明黄宗羲( ) A.主张建立权力制衡机制 B.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 C.已经具有近代民权意识 D.认为学校应培养实用人才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24分) 20.(2018江苏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期中,22)明代江南与西北地区的经济交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交流形式,对当时及后世中国经济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明代江南与西北地区的经济交流中,官方市场是南北方经贸联系的重要渠道。边军因制作冬衣御寒、折为军饷和战功奖赏品而需要大量棉织品,其中绝大部分从江南地区贩运而来。官方的茶马互市亦很兴盛,梭布、绸缎等是茶马互市的重要内容,绝大部分也来自江南。西北地区输入江南地区的则主要是各类毛皮、药材等产品。官方市场及边境贸易带来了西北地区商品流通的繁荣及西北商人的活跃,为山陕地区的众多商人日后步入全国市场奠定了基础。边境贸易促进了边境城镇的兴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大量的江南棉布运销西北地区也带来了江南市镇的繁荣。明末松江府须上纳棉布12万余匹之巨,加之政府委派的商人采买,成为织户棉织品最可靠的市场保证。但从长远角度看,它又给江南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惰性,使其无需锐意进取。 ——摘编自张海英《明代江南与西北地区的经济交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概括明代江南与西北地区经济联系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7分) (2)有学者认为,明朝由官方市场所带来的农业、手工业品的商品化,具有两面性。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5分) 答案 (1)特点:官方市场起主导作用;交流产品比较丰富,以棉纺织品为主;经济交流基本是双向的。 影响: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边境城镇繁荣;促进江南市镇兴旺;孕育晋商群体。 (2)认识:短期看促进了江南地区棉花种植与棉布纺织的商品化,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繁荣;但从长远看,抑制了经济的创新与活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1.(2017江苏苏北四市期中,21)黄宗羲继承了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其学说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意为“众多”)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 材料二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梨洲(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已为中国走向民主的历史,创造了新的条件,只是在十七世纪还不能开花结果。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孟子、黄宗羲的基本主张,并指出二者的相同点。(5分) (2)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评价古今君主优劣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3分) 18 (3)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思想的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十七世纪还不能开花结果”的原因。(4分) 答案 (1)主张:民贵君轻;天下为主君为客。 相同点:以民为本。 (2)标准:是否以天下为主。 根源:商品经济发展。 (3)进步性:带有民主色彩,为中国走向民主创造了条件。 原因:封建君主专制加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程朱理学的束缚。 B组 2016—2018年模拟·提升题组 (满分90分 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8分) 1.(2018山东日照检测,6)中国古代视太子为国本。明朝神宗时期,先是恭妃生皇长子常洛,后来深受神宗宠爱的贵妃生皇三子常洵,神宗企图立常洵为太子,遭到朝臣坚决抵制。历经15年的斗争,最终神宗被迫册立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以朝臣的胜利而告终。这一结局说明( ) A.家国一体的政治观念趋向淡化 B.皇帝专制权力受到有效的制约 C.传统礼制对统治秩序意义重大 D.朴素的民主思想已经渗入政治 答案 C 2.(2018河南中原名校三测,11)《钦定大清会典》记载:“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钞者,皆下于阁。内外陈奏事件,有折奏,有题本。折奏或奉朱笔谕旨,或由军机处拟写随旨;题本或票拟钦定,或奉旨改签。下阁后,谕旨及折奏则传知各衙门钞录遵行。”这说明( ) A.军机大臣拥有一定决策权 B.内阁变成军机处下属机构 C.军机处、内阁的分权制衡 D.内阁变为传递文件的机关 答案 D 3.(2018河南安阳一调,7)明清时期实行永佃制。永佃制有“田皮”(田面)和“田骨”(田底)之说,买卖田骨一般称为“大买”或“大卖”,买卖田皮一般称为“小买”或“小卖”。由此可以推知,明清时期( ) A.佃户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懈 B.农民土地私有制占主导 C.地主土地私有制受冲击 D.土地产权交易活动频繁 答案 A 4.(2018河北名校联盟一测,5)“自嘉靖中年,田赋日增,田价日减,细户不支……则人逃,即不逃而丁口不复隶于图册……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是以租税不亏而庸调不足,生齿日繁,游手日众。”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土地兼并的现象日趋严重 B.赋税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C.政府对农民迁徙限制放松 D.社会风气日益消靡 答案 C 5.(2018河北石家庄二中期中,27)16世纪初,中国黄金和白银的比价是1∶6,而欧洲是1∶12。据此,欧洲各国将套取黄金作为与中国贸易的重要经济策略,英国东印度公司等明确规定贸易的一定比例是用白银购买中国黄金。这种经济策略对当时中国的影响是( ) A.导致了白银的大量外流 B.推动了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D.阻碍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 B 6.(2018河南豫北豫南名校二联,6)李贽认为工商业者开采矿藏、贩运货物,都是对社会对个人有益的事情,说不上什么“可鄙”。以下李贽的思想主张中与这一观点相一致的是( ) A.追求物质享受实为人的天性 B.反对道学家遵从的是非标准 C.鄙视脱离现实生活进行空谈 D.极力推崇自由、个性、平等 答案 A 7.(2017河北石家庄一模,27)下表为《明清两代进士家庭出身情况统计表》。相对于明代,清代( ) 前三代无 前三代有 前三代有 18 任何功名者 生员功名者 高于生员功名者 明代进士总数 47.5% 2.3% 50.2% 清代进士总数 19.1% 18.1% 62.8% A.血缘关系是士人晋升上流阶层的主要阶梯 B.累世公卿局面逐渐形成 C.家族积淀更能为人才向上流动提供助力 D.科举考试更加公平客观 答案 C 8.(2017湖北重点中学一联,9)清代的地方行政体制可分为内地和边疆两种类型。内地除京畿和直隶外,均设省管理,按省、道、府、县四级政制进行划分,省的最高军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有很大权力。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不同办法进行管理。这反映了( ) A.督抚权力较大,弱化了中央对基层的控制 B.地方权力结构清晰 C.循其俗,施其政,统一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 D.近代地方行政体制基本形成 答案 C 9.(2017广东广州一模,27)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许多实用性读物,如《陶朱公致富奇书》《四民必用》《沈氏农书》《耕心农话》《杵臼经》《布经》等。这是因为( ) A.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B.科学研究注重实用性 C.社会经济发展 D.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 答案 C 10.(2017湖北八校二联,27)道光三十年(1850年)成书的《汉口竹枝词》中称“五百年前一荒洲,五百年后楼外楼”。这反映( ) A.汉口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B.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缩影 C.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D.清朝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答案 C 11.(2017湖南百校联考,5)明清两代,先进地区耕作方法向落后地区传播,稻麦间作和双季稻的种植,以及玉米、番薯等高产品种的引进和经济作物的显著发展,导致出现一定的地域性分工。当时农业发展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B.传统经济结构改变 C.农业生产力的革新 D.新的生产关系萌芽 答案 A 12.(2017山东临沂期中,7)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人口结构较为复杂,往往“工贾艺术杂处”。在喧闹的市井之中,士大夫也居住于此,并营建了一处处曲径通幽的江南园林,大大提升了市镇的品位。这种状况表明,明清江南市镇( ) A.已丧失了原有的政治功能 B.商业与文化气息融合 C.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聚集了三教九流之辈 答案 B 13.(2017广西南宁一测,26)《长生殿》描写了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桃花扇》将明末侯方域与秦淮艳姬李香君的悲欢离合同南明弘光朝的兴亡有机地结合。这说明( ) A.文艺作品具有历史承载功能 B.古代小说全部源于市民生活 C.明清小说大多讽刺腐败现象 D.唐朝后民间论政现象较普遍 答案 A 14.(2016东北三校二模,27)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或谓后之入阁办事者,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黄宗羲这段话的主旨是( ) A.指明内阁成员无宰相之名实 B.批评太监干政 C.指明内阁成员只是批答奏章 D.批评皇权过重 18 答案 D 15.(2016广东广州一模,27)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答案 B 16.(2016广东广州一模,26)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李贽则认为,“盖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据此可知( ) A.王阳明挑战孔子的权威 B.李贽反对孔子的思想 C.两者都是对现实政治的叛逆 D.两者的主张具有共性 答案 D 17.(2016安徽皖南八校三联,26)中国古代戏剧在明清时期形成了所谓的“洞房花烛”模式、“金榜题名”模式和“衣锦还乡”模式,体现了一种“大团圆”主义。此种戏剧模式( ) A.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反映了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C.冲破了宋明理学对思想的束缚 D.说明了科举制度得到了很大发展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22分) 18.(2018安徽皖南八校一联,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内阁自始至终只是皇帝的私臣,只是政务的补助机关,一切公文都以皇帝名义发布,但内阁制度在明代仍有一定程度的作用。太祖废相后,君主成为实际的行政首长,一切大政均亲力亲为。……虽然在辅政方面,确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明代内阁大学士地位不足当宰相之任,且其本职亦只是侍从以备顾问。后来内阁获取票拟之权,亦只是在幕后协助皇帝处理国政,属皇帝秘书而不是名正言顺的宰相,……就权责而言,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机构,首辅亦非法定的最高行政首长,六部也不是它的法定直接下属。君主独掌命令大权,内阁所持有的权力,出自皇帝。因此,内阁有否作为,全视皇帝的作风而定,故历朝内阁的权力都有所不同。 ——摘编自《试述明代内阁制度之由来、 演变、作用、流弊及影响》 材料二 (西方)内阁最早出现于英国,……16世纪至18世纪初的内阁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最初只是国王与大臣共商国是的会议。一直到英国的乔治一世担任国王期间,由于不会说英语,开始很少参加内阁会议,反而由大臣主持,这样就首开英国内阁制的先河。1721年,英国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出任内阁首相,内阁正式形成,后来不断发展完善。英国的内阁主要由首相提名成员名单,国王批准成立,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但实际上要对议会负责,……内阁由首相主持,是英国政府的核心,是行政决策机构。 ——摘编自《浅议中英内阁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内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内阁设立的作用。(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8世纪后英国内阁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变化所带来的影响。(8分) 答案 (1)特点;属于皇帝的私臣;内阁权力受皇帝的控制。 作用:减轻了皇帝的政务负担;完善了中央政务机构;强化了皇权专制统治。 (2)变化:由国王的咨政机构转变为独立的行政决策机构;由对国王负责转向对议会负责。 影响:完善了英国的民主政治体制;推动英国最终建立“虚君”的君主立宪制;推动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客观上削弱了议会的权力。 19.(2017广东湛江调研,40)(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伤哉贫也!欲购奇考证,而乏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想加以验证而无钱,想和同仁们讨论真伪而无场馆)……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宋应星《天工开物·序》(初刊于1637年) (2)结合材料二,指出宋应星遇到了什么困境,并试从原因、影响方面简析这种困境。(9分) 答案 (2)困境:科学研究缺乏资金、场地等物质支持,成果也被冷落。 简析 18 原因方面: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学而优则仕”的文人人生目标;“重农抑商”的政策;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等。 影响方面:导致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逐渐落后;社会发展缓慢;科技对社会的促进作用有限。 18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