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4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优选习题知识专题3古代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
训练3 古代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儒”最初是指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由古代神职人员演化而来,负责祭祀祖先,主持丧葬之礼,亦称为“相礼之儒”。春秋时期,孔子赋予“儒”新的含义。其目的是( ) A.巩固专制统治 B.和谐人际关系 C.维护社会秩序 D.确立儒学独尊 答案 C 解析 春秋时期没有形成专制制度,故孔子赋予“儒”新含义的目的不是巩固专制统治,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故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不是孔子的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春秋时期分封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新的政治制度没有形成,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儒学,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确立儒学独尊地位是董仲舒的主张,不是孔子的目的,故D项错误。 2.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这种现象( ) A.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C.体现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 D.导致了贵族社会逐步瓦解 答案 C 7 解析 材料中老子“少私寡欲”与孔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不能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的现象,故A项错误;要求控制欲望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老子与孔子的思想均要求控制欲望,说明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故C项正确;老子与孔子要求控制欲望不会直接导致贵族社会的瓦解,故D项错误。 3.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兼儒墨,合名法”而编撰成《吕氏春秋》,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该书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思想界( ) A.缺乏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 B.儒家与墨家的思想大行其道 C.寻求新的治世之道成为共识 D.出现了各家学说融合的趋势 答案 D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缺少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与材料中“‘兼儒墨,合名法’而编撰成《吕氏春秋》”不符,故A项错误;儒家和墨家的思想盛行与材料“兼儒墨,合名法”不符,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都是为寻求新的治国之道,但与材料“兼儒墨,合名法”“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不符,故C项错误;从“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可知在思想界出现了融合统一各派学说的趋势,故D项正确。 4.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认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汉代,董仲舒强调“委身致命”“善皆归于君,恶皆归于臣”。这种对君臣关系认识的变化表明,汉代儒学( ) A.比先秦儒学更加哲学化 B.与先秦儒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C.植根于先秦儒学的传统 D.是对先秦儒学的取舍与创新 答案 D 解析 “比先秦儒学更加哲学化”,这一点仅根据材料无从获得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很明显,董仲舒的理论是对孔子君臣论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而非有本质区别,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也不难看出,董仲舒的理论明显是对孟子君臣论的一种颠覆而非继承,故C项错误;一方面,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是对孔子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另一方面,其理论又是对孟子思想的否定与颠覆,故D项正确。 5.南宋思想家叶适认为,朱熹等人是以《孟子》为宗主,视佛、老为同道,“依于神以夸其表,耀于文以逞其流”,殊不知佛学与中国之学,“皎然殊异,岂可同哉”。其主张是( ) A.继承孟子的“仁政”思想 B.回归儒学本原 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 D.宣传“三教合一” 7 答案 B 解析 叶适讲的仅是自身对程朱理学的看法,“朱熹等人是以《孟子》为宗主”,这仅是一种主观的陈述,认为其“继承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一种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A项错误;叶适的主要观点就是主张将佛学从程朱理学中驱除,回归儒学本原,故B项正确;吸收佛学的观点显然与材料中叶适的观点背道而驰,故C项错误;同样,既然叶适反对佛学与传统儒学的融合,“三教合一”也必然是其所反对的学术主张,故D项错误。 6.王守仁认为,“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王守仁的话( ) A.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B.反映了因果报应源于良知 C.体现了“格物致知”的实践论 D.体现了天理良知自在人心 答案 D 解析 材料未体现“行”的一面,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因果报应,故B项错误;“格物致知”属于程朱理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故良知即天理”“心自然会知”可知天理良知是人内心本来具有的,故D项正确。 7.黄宗羲提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顾炎武认为:“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这些言论( ) A.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B.反映了两人对明清易代的认可 C.说明了清初思想控制的松弛 D.秉承了战国以来民贵君轻思想 答案 D 解析 材料思想是政治主张,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未反映两人对明清易代的认可,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清初思想控制的松弛,故C项错误;据材料“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和“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可知秉承了战国以来民贵君轻的思想,故D项正确。 8.“五代唐明宗长兴二年,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版印卖,朝廷从之。……因是天下书籍遂广。”据此记载可知,当时( ) A.雕版印刷技术才开始使用 B.官府已经掌握活字印刷技术 C.文化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D.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 答案 D 7 解析 材料内容为宰相冯道、李愚请令要求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制雕版印制出售,朝廷听从建议,使得书籍流传广泛,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雕版印刷技术才开始使用,故A项错误。活字印刷术出现于五代之后的北宋,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文献的广泛传播依靠的是雕版印刷技术的使用,而非手抄,故C项错误。 9.“雕版印刷术始于东汉”说的文献支持最早源自《后汉书》,即“汉刊章捕张俭等”。但结合历史语境“刊章捕张俭”即删削去刻在石上的张俭等人的名号并拘捕诸人,是为“正解”。这说明( ) A.历史事实离不开历史解释 B.汉代版印技术尚不够成熟 C.考据不能背离其特定环境 D.版印技术已用于公文印制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的描述,应该是历史解释离不开历史事实而非历史事实离不开历史解释,这属于明显的因果倒置,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古代中国的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而非汉代,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但结合历史语境‘刊章捕张俭’即删削去刻在石上的张俭等人的名号并拘捕诸人,是为‘正解’”可知,历史考据不能背离其特定环境,故C项正确;“版印技术已用于公文印制”,这属于明显的对材料信息的错误解读,故D项错误。 10.顾炎武说:“释道犹劝人以善,小说专导人从恶,奸邪淫盗之事,儒释道书所不忍斥言者,彼必尽相穷形,津津乐道。以杀人为好汉,以渔色为风流,丧心病狂,无所忌惮……”这反映了当时( ) A.小说改变了儒释道的伦理观念 B.小说对社会价值观有诱导作用 C.官方文化与大众文化对立冲突 D.佛教批评儒学败坏了社会风气 答案 B 解析 材料关键信息是“释道犹劝人以善,小说专导人从恶,奸邪淫盗之事……以杀人为好汉,以渔色为风流,丧心病狂,无所忌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顾炎武认为小说导致了不良的社会价值观,说明当时小说对社会价值观有诱导作用,故B项正确。 11.(2018·四川高考模拟信息押题卷)下图是汉字“日”“月”在甲骨文中的不同写法对照表。商代甲骨内容多为“卜辞”,文体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据此,我们可以判断( ) 7 A.中国的古代文字从此已基本定型 B.字体婉曲、厚实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 C.它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 D.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答案 D 解析 甲骨文是中国文字发展成熟的标志,但并未定型,小篆的出现标志着古代文字基本定型,故A项错误;B项是隶书的特点,故B项错误;C项是草书的特点,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日”“月”二字的不同写法可以看出,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故D项正确。 12.“宁穿破,不穿错”,戏曲中的人物,都有固定的扮相。穿什么服装,都是根据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地位、文武官职而定的。该穿蟒袍的不能穿官衣,该穿素的不能穿花的。这体现了戏剧的表演特性是( ) A.综合性 B.写意性 C.程式性 D.虚拟性 答案 C 解析 题目中“戏曲中的人物,都有固定的扮相”“该……不能……”是戏剧表演程式性的表现,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2个题,其中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后人用祭孔活动对其表达敬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第二年),鲁哀公下令在曲阜阙里孔子旧宅立庙,即今天的孔庙。孔子生前所住的三间房屋改成寿堂,孔子生前所使用的衣、冠、车、琴、书册等保存起来,并且按岁时祭祀。这是诸侯祭孔的开始。 材料二 据《汉书》《后汉书》的记载,汉代的主要祭孔活动有:公元前195年,汉高祖亲自到曲阜以“太牢”祭祀孔子。 汉元帝在位时,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孔霸为帝师,封关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 公元29年,光武帝派遣大司空宋宏作为特使到曲阜祭祀孔子。 公元59年,汉明帝于太学及全国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 材料三 据新华网报道,2005年是孔子2 556岁诞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山东省人民政府等共同主办了“2005年全球联合祭孔”活动。 曲阜是祭孔的主会场。9月28日8时10分,万仞宫墙城门徐徐打开,浩浩荡荡的祭孔队伍沿孔庙中轴线,徐徐前行,来到大成殿前参加公祭及传统祭祀活动。 世界各地的30余家孔庙、文庙和孔子纪念地一起参与祭孔活动,CCTV以特别节目的形式,用3个小时的宏大篇幅向全球直播。 7 (1)从材料一中可获得许多历史信息。按要求填写下表(每一领域填入一项即可)。(6分) 领域 信息 政治现象 经济现象 文化现象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历次祭孔活动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如此祭孔的原因。(10分)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祭孔活动有哪些继承和创新?这对儒学发展有何益处? (9分) 答案 (1)每个领域任答一点。 领域 信息 政治现象 诸侯强大(祭孔);孔子代表的士阶层崛起 经济现象 衣、冠、车、琴的生产;建造房屋 文化现象 儒学产生;祭祀文化流行;制作使用书册 (2)特点:皇帝亲自祭孔;以孔子后代为奉祀官主持祭孔;皇帝派遣特使专程祭孔;在各级学校祭孔。 原因:政治上,国家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局面需要精神支柱;思想上,儒学成为主流思想,孔子更加受到尊崇;教育上,各级学校的建立,崇尚孔子的教育实践。 (3)继承:沿袭传统祭孔仪式(或者重视仪式);以曲阜孔庙为主祭地点;以褒奖孔子发扬儒学为目的。 创新:由中国地方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儒学联合会等重要国际组织共同主办;世界各地的孔庙、文庙和孔子纪念地等的共同参与;CCTV向全球直播活动实况。 益处:有利于儒学紧跟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有利于儒学走向世界,开展全球性研究与普及。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部分正史中表彰忠孝节义的“列传”一览表 史书名称 成书年代 表彰名教的列传 《史记》 西汉 《汉书》 东汉 《三国志》 西晋 《后汉书》 南朝宋 列女 《宋书》 南朝梁 孝义 7 《魏书》 北齐 孝感、节义、列女 《梁书》 唐 孝行 《陈书》 唐 孝行 《隋书》 唐 孝义、列女 《新唐书》 北宋 忠义、孝义、列女、奸臣、叛臣、逆臣 《宋史》 元 忠义、孝义、列女、奸臣、叛臣 《金史》 元 忠义、孝义、列女、逆臣、叛臣 《元史》 明 忠义、孝义、列女、奸臣、叛臣、逆臣 表格能够反映我国古代正史在表彰名教方面变化的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12分) 答案 示例1: 趋势:正史表彰名教的列传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原因:学术上,儒学强调纲常名教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思想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文化教育上,儒家经典是封建教育及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总之,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纲常名教被统治者越来越重视,其在正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 示例2: 趋势:宋朝之后正史表彰名教的列传数大大增加,忠排在孝之前。 原因:政治上,宋朝之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思想上,宋明理学形成,理学特别强调纲常名教,维护封建统治;文化教育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总之,宋朝之后,随着理学形成并成为统治思想,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正史中表彰名教的列传数也大大增加,并且把凸显君权的忠排在孝之前。 解析 这是一道观点论述题,首先必须根据以上材料,围绕我国古代正史在表彰名教方面变化的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如:正史表彰名教的列传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宋朝之后正史表彰名教的列传数大大增加,忠排在孝之前;再结合史实说明这种变化趋势形成的历史原因,要求: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7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