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4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项三 题型二 自拟论题阐述类
题型二 自拟论题阐述类 1.(2019·广东惠州一模·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表1 西方中国观的变迁 16—18世纪 西方传教士赞美儒家思想,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科举)开明,极少宗教战争,物质生活丰富。 启蒙思想家赞美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推崇儒家道德和规范,中国是一个由开明君主统治的理想国家。 19世纪 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把落后腐败麻木的中国称为“睡狮”,封闭、邪恶、停滞、堕落。 20世纪初 传教士、军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国基本是贫困、肮脏、混乱、残暴、危险的地狱。 20世纪30—40年代 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 ——摘编自邱世兵《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历史变迁——略论西方的中国观的演变》 表1为16~20世纪30-40年代西方中国观的变迁有关言论。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提示:可以提取4个时期的完整信息,也可以提取2个及以上时期的信息进行答题) 2. (2019·广西桂林、北海、崇左三市二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富强”一词用法的演变 历史时期 内涵与用法 明代以前 指富足而强盛,或指使富强而强盛。因与儒家社会组织原则相矛盾,时有贬义。 明末清初 在明末经世思潮中出现正面使用“富强”的例子。 19世纪40—60年代 常用来描述外国国力强大,开始获得正面意义。 19世纪60—80年代 许多人主张以“富强”为中国的目标。“富强”的目标包含工商、国防两方面的内容。 19世纪90年代 使用次数出现高峰,开始包含政治组织方面的内容,如工商、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改革。 20世纪初 随着反清革命思潮兴起而较少使用,但清政府将其含义进一步拓展,包括立宪、地方自治等内容。 1919年后 “富强”用来概括清末的维新运动,多具批评性。如“本来士绅阶级不但不肯革命,而且摧残革命,帮助反动势力;名说也要变法维新,要谋富强,而又反对下等社会握权……” ——摘自金观涛《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要史论结合。) 3. (2019·山东济宁一模·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表4 中国 西方 1385年,明朝在南京鸡鸣山建立观象台,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善的天文台 1583 1542年,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认为恒星天层不动,地球每天绕其轴旋转一周,并每年绕太阳运行一周 1543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出版 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带来自鸣钟、三棱镜、浑天仪、天球仪等,西方天文学与科学仪器传入中国 1607年,李之藻著《浑盖通宪图说》,将地心说引入中国,西方托勒密地心说渗入东方天文学 1629年,开历局,以徐光启为监督,开始编撰《崇祯历书》 1634年,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监制“窥筒”,是为中国的第一台天文望远镜 1634年,《崇祯历书》历时五年成书,是一部比较全面的介绍欧洲天文学知识的著作1645年,中国采用西方的数据,修订《宪时历》,即夏历,是我国历法的第五次改革 1572年,第谷发现仙后座超新星(银河系第二颗新星) 1572年,西欧许多国家实行格里历,即现行公历的前身 1584年,布鲁诺《论无限性、宇宙和世界》出版,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 1609—1619年,开普勒根据第谷观测行星位置的数据,发现行星运动的三个定律 1632年,伽利略出版《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论证了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林言椒等著《中外文明同时空》 表4为明清之际中国与西欧天文学的发展概况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4.(2019·湖南怀化一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外国 中国 1860年,美国共和党开始执政。此后,共和党和民主党交替执政局面形成。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北方胜利。 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美国通过第十四条宪法修正案,男子普选权基本实现。 1871年,德国统一,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宪法通过。 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并于1882年建立第一个火力发电站。 1885年,戴姆勒和本茨各自独立地制成了三轮汽车。 1889年,明治政府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宣布日本实行君主立宪。 1895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发明无线电通讯技术。 1897年,德国人狄塞尔发明柴油机;强占中国胶州湾。 1899年,美国对中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860年,签订中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1861年,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1862年,成立京师同文馆。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1866年,方举赞在上海投资创办发昌机器厂。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成立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局。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 1881年,中国第一条铁路——唐山至胥各庄铁路动工兴建。 1890年,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 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1896年“大清××局”成立。 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 读19世纪60—90年代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5.(2019·广东梅州一模·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有同学在研究近代世界部分国家崛起时从教材中的现出如下材料: 英国 莎士比亚称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充分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英国代议制民主政体的建立,有利于缓解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促使英国进入一个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美国 华盛顿等美国资产阶级领导人也深受启家思想影响…… 希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美国联邦制确立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权力结构。1879年,美国科学家爱迪生……亮起了第一盏电灯……把人类带入一个新时代。 德国 马丁·路德的说法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对启蒙运动做了经典的总结。国家统一和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推动德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在这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和美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日本 “黑船事件”后,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工业文明的优势……,他们希望改革日本社会,实现富国强兵。1889年明治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当时,日本的机器工厂已经有三千多家,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 ——选自人教版(2019年新课标版)普通高中历史必修1、2、3和选修1、2。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应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6.(2019·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题·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中国 外国 19世纪40—60年代 签订《南京条约》;林到徐、魏源“开眼看世界”;洋务远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英国、法国、美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签订《辛丑冬约》;维新变法运动兴起;辛亥革命爆发。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在航天、电子计算机等领域,中国已走在世界前列;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被称为“新四大发明”。 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至今依然方兴未艾;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材料 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7.(2019·山东潍坊一模·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时间 中国 外国 19世纪中期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1861年冯桂芬写成《校邠庐抗议》,提出“采西学、制洋器”主张。 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成立。 19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1849年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 19世纪晚期 1881年,开平煤矿投产。 1897年严复译著的《天演论》出版。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实行变法。 1871年德国确立君主立完制。 19世纪70年代末美国工业革命宣告完成。 1870—1900年世界工业产量增加4倍,世界贸易额翻了一番。 1883—1907年埃及沦为英国殖民地。 20世纪初 1901年清廷改革兵制。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1918 1900年英国工党成立,成为与保守党相抗衡的两大政党之一。 1912年意大利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 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摘自陈会颖《中外历史对比年表》等 上表为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8.(2019·山东日照一模·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英国 美国 1851年,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出入英国或其殖民地的货物都须英国船只载运 1789年,通过第一部贸易保护法令《关税和吨位法令》 1700—1722年,逐步废除本国制造品出口关税,提高外国商品进口税 1828年,提高进口税;1890和1897年,将平均关税水平提升至50%和57% 1815 年,通过《谷物法》,限制谷物进口 1830年,通过《霍利一斯穆特法》,大幅度提高关税 1846年,废除《谷物法》;1849 年,废除《航海条例》;1860年,取消所有贸易和关税限制 1932—1939 年,先后与22 国签订互惠贸易协定,大幅度降低关税 1931年,通过《威斯敏斯特法》,在英帝国内降低关税,对外一致提高关税;次年,通过《保护关税法》,放弃自由贸易原则 1947年,倡导达成了以推进贸易自由化为宗旨的关贸总协定 1971年,尼克松宣布对进口物品一律征收附加税,表明放弃自由贸易政策 ——据高德步、王钰《世界经济史》等整理 上表为近现代英国、美国贸易政策演变简表。从表中提取有关两国贸易政策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9.2019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全国卷Ⅰ)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10.2019年高考真题——文科综合(全国卷Ⅰ)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4 时间 中国 外国 14—15世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 16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 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 17世纪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4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11.(2019·广东韶关高三一模·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激进与保守的争论。取得的主要成绩有:一是认识到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二者之间是一种互相补充、互相依存的关系。呼吁从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模式中走出来,使得激进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在现实语境中达到某种均衡性。二是在认同本国传统可以创造性转化的同时,意识到:从整个历史的发展来看,中国或许更需要激进思想的激励,以唤起整个社会的开拓进取意识。从现代性的坐标来看,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处在保守主义的笼罩之下。 ——摘编自郑大华 贾小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研究述评》 围绕“激进与保守”,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就所拟论题展开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清晰,史论结合) 12. (2019·山东淄博一模·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表3 汉代 冬至和夏至各休假五日,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放假的节日。 唐代 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将二十多个节日规定为国家法定假日,并给予四十天左右的假期。其中,元曰(春节)、冬至各放七天,夏至等各放三天,佛生日、立春、立夏等各放一天,节日普遍放假制度化了。后来新增皇帝诞辰日和道祖诞辰日,均放假三天。 宋代 宋初规定,岁节(春节)、寒食、冬至三大节各放七天;皇帝诞辰日、上元(元宵节)等各放三天,端午、重阳等各放一天,夏至等各放三天。神宗元丰五年规定了长达七十六天的节假曰。 明代 明初仅元旦和冬至各放五天、三天,永乐年间又增加元宵节,放十天假。 清代 乾隆年间《大清会典则例》记载,当时假期共十四天,即元旦七天,上元三天,端午、中秋、重阳、皇帝诞辰日各一天。 ——摘编自张勃《中国古代社会的节日休假》等 表3为中国古代节假日的简表,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题型二 自拟论题阐述类 1. 【考点】近代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近代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全国卷41题 【解析】抓住材料中“16—18世纪”“19世纪”“20世纪初”“20世纪30—40年代”四个时期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从中国和西方两个角度来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如从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来分析为何西方评价的原因,以及从西方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导致西方人这样评价的原因。注意抓住材料的关键词来明确论题,做到观点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本题按以下结构给分 (一)论题(3分)。 (二)史实论据和具体论证(9分)。选取材料中2个或以上时期,结合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围绕自拟的论题展开论证。要求论证充分,有逻辑,史论结合。 示例一: 论题:明末清初到19世纪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开明变为堕落(3分) 论据和论证:16到18世纪的明清之际,一方面由于中国是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科举制度盛行,社会流动相对畅通;工农业生产高度发达,商业繁荣;思想统一,文化繁荣;另一方面,此时的西方社会,政治上多数处于天主教和封建专制的统治之下,社会矛盾尖锐,国家间战争不断;经济上与中国的贸易处于不利地位;同时启蒙运动兴起,由于批判封建专制和天主教统治的需要,中国儒家思想部分被采纳。加上此时西方对中国政治制度、科举、思想文化等了解的不全面,此时中国在西方的眼中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19世纪初,中国专制统治腐朽,对外闭关锁国。中期开始,在对外战争中屡屡战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的附庸,且国人吸食鸦片,身体素质低下,社会落后和保守。而同时期的西方民主政治逐步确立和完善,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等思想广泛传播,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形象由开明变成了封闭、邪恶、堕落。(9分) 示例二: 论题:20世纪初到20世纪30-40年代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混乱变为崛起(3分) 论据和论证:20世纪初,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社会统治黑暗,各种斗争风起云涌,经济凋敝,民生艰难。而同时期西方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进入到“电气时代”,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本输出和瓜分,民主政治逐步成熟,此时在西方人眼中中国被贴上了贫困、肮脏、混乱等不良标签。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全民族团结一致,坚持抵抗,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解放,有力地配合了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所以此时在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的形象是纯朴、智慧的,是“崛起的英雄”。(9分) 2.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近代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全国卷41题 【解析】首先解读材料信息,提取具有相同主题的不同信息;其次围绕主题结合时代背景(史实)对每条信息进行逐一解读;然后对信息与主题的线索串联总结。最后组织成文,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要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主题:外来入侵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丰富了“富强”一词的内涵。(2分) 论证:①鸦片战争后,中国战败,一小部分的有识之士见识到英国等国的强大,开始开眼看世界,从而将“富强”的适用范围由国内扩展到国外;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部分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的武器不如西方,掀起了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的军事技术,“富强”的含义从经济拓展到军事领域; ③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意识到除了学习西方的技术之外,还应学习西方的制度,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赋予“富强”政治性的含义。(8分) 总结:综上所述,“富强”内涵从国内拓展到国外,从经济领域延伸到军事、政治领域,反映出外来入侵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冲击不断加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最终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2分) 示例二: 主题:“富强”一词使用的变化侧面反映了近代国人救亡图存的路径。(2分) 论证:①19世纪60—80年代,“富强”在工商和国防两方面的积极内涵反映出部分有识之士学习西方的诉求,他们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在器物层面向西方学习,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②19世纪90年代,“富强”含义开始拓展到政治领域,反映出国人在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中,意识到学习西方技术的局限,维新派遂掀起了维新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在制度层面学习西方; ③20世纪初,“富强”一词政治含义的拓展,反映清政府在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后的奋发图强,希望通过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等改革以维持统治。但另一方面,“富强”使用的减少也反映出革命派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从改革转向革命,试图推翻清王朝,建立平等的社会。(8分) 总结:综合以上关于“富强”内涵的变化,反映出洋务派、维新派、清政府及革命派试图通过改革或革命的方式,在器物、制度层面逐步深入地向西方学习,实现救亡图存的目标。(2分) 示例三: 主题:社会思潮的演变影响了人们对“富强”的评价。(2分) 论证:①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提倡重义轻利的观念,所以重利的“富强”观念遭到世人的贬低; ②明末清初,针对明末空谈心性的弊端,部分思想家冲破理学的束缚,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此,“富强”观念得到部分人的认可; ③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马克思主义者要求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维新运动因为维护封建政权清王朝,故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对象,这导致“富强”一词迅速贬义化。(8分) 总结:综上所述,受社会不同时期思潮的影响,人们对“富强”的评价或褒或贬,客观上反映了中国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状况。(2分) 3.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近代科学技术;全国卷41题 【解析】根据表格中中西方科学技术成就对比得出论题:16—17世纪中西天文学发展的趋势迥异:16— 17世纪,中国传统天文学发展渐趋停滞,西方天文学取得突破性发展。论述可以从中方科技成就发展停滞的原因(明清时期的中国农耕文明发达,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受重道轻器等传统思想影响)、特点(科技成就多为传统实用技术的总结,在天文学领域的研究已滞后于西方)、影响(影响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发展),西方科学技术成就发展进步的原因(近代西欧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崇尚科学和理性,在天文学等科学领域逐渐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神学束缚)、影响(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奠定基础)。最后进行综述:总之,科技发展受社会和时代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又转而影响社会的转型与发展。 【答案】评分说明: 分值 要求 一等 (9—12分) 所拟论题必须体现材料信息内涵,体现中外关联或比较性;必须是结论性的判断,有观点、有立场,而不是泛泛的陈述或不完整的句子;符合唯物史观。如“16—17世纪世界文化的相互影响”、“16—17世纪中西天文学发展的趋势迥异”、“明清时期出现西学东渐的现象”等。(3分) 能从中外两个角度予以论证,论据论证论点充分合理;阐述时代背景准确,运用史实正确;整体逻辑严谨,表述准确。(6—9分) 二等 (4—8分) 所拟论题能够体现材料信息内涵,体现中外关联或比较性;论题明确,符合唯物史观。(1—2分) 仅从中外某一个角度予以论证,论据论证论点合理;阐述时代背景准确,运用史实正确;整体逻辑清晰,表述准确。(3—6分) 三等 (0—3分) 所述论题不能体现材料信息内涵,或指向不明确,无关联性,或不符合唯物史观。(0分) 论证角度与论题不符,或论据不能论证论点;运用史实存在错误;结论错误;没有逻辑性,表述不准确。(0—3分) 答案示例: 论题:16—17世纪中西天文学发展的趋势迥异(3分) 16—17世纪,中国传统天文学发展渐趋停滞,西方天文学取得突破性发展。(2分)明清时期的中国农耕文明发达,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受重道轻器等传统思想影响,科技成就多为传统实用技术的总结,在天文学领域的研究已滞后于西方;近代西欧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崇尚科学和理性,在天文学等科学领域逐渐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神学束缚,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奠定基础。(5分)总之,科技发展受社会和时代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又转而影响社会的转型与发展。(2分) 4.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近代科学技术;近代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近代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全国卷41题 【解析】材料是用同时代的东西方事件来对比,可以选择不同的主题,其一,政治民主化从欧美向中国扩展:对西方而言,可以选择1860年美国两党制的形成、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868年日本的明治维新、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889年日本明治政府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等具体事例;对中国而言,可以选择1861年成立总理衙门、1862年成立京师同文馆、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其二,欧美国家的现代化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下,中国开始了洋务运动,创办了很多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了京师同文馆,开启了文化现代化;在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下,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启了戊戌变法,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和民主化进程;在社会习俗方面,在列强侵略的背景下,很多西方的习俗传入中国,出现了“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变革婚姻习俗等社会现象。但是我们必须明确,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列强侵略背景下而被动进行的,并不是主动适应世界发展大势。其三,东西方的近代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对西方而言,美国、德国、俄国等国家是通过革命、改革或国家统一等方式而进行的,是一种自发的主动的近代化,而在东方,如日本和中国,都是在列强的侵略下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变革,并且二者变革的结果也不同。 【答案】评分细则: ①有论题2—3分。无论题,或论题与材料无关,或没有中外关联,不得论题分。 ②有阐述6—8分。围绕论题,选取19世纪60—90年代中外关联的史实展开阐述,或区别,或相似,或相互影响。 ③有整体评价2—3分。逻辑合理、严谨,论述完整、清晰,或有总结升华,且与行文结合恰到好处。 示例一:政治民主化由欧美向中国扩展。(3分) 19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两党交替执政,推动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随着工业化的到来,美国人民获得了更多的政治权利,政治民主化得到发展。1871年德国统一后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1875年法国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也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至此,近代西方主要国家的民主制度最终得以确立,并逐渐发展和完善。(4分) 随着欧美国家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对外扩张,民主政治逐渐扩展到中国。1898年,光绪帝为了挽救清朝统治,实行戊戌变法。变法虽然失败,但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和兴民权,提倡新学,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和民主化进程。(3分) 总之,欧美主要国家启动了民主化进程,并在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2分) 示例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3分) 19世纪晚期,西方主要国家对中国加紧殖民扩张和掠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同时,西方工业文明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2分)经济上,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并刺激了洋务运动的出现,以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和发展,中国近代化由此开始。政治上,维新运动兴起,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兴民权,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和民主化进程。文化上,维新思想冲击了封建思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起了思想启蒙作用。生活习俗上,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习俗任答三方面记5分)总之,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中国开始了近代化进程和社会的转型,中国被动融入近代世界。(2分) 示例三:中外都开启了近代化进程。(2分) 19世纪60—90年代,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主要国家近代化进程加快。美国自60年代开始的两党交替执政,推动民主政治得到发展。到19世纪晚期,美国工业化的加速进一步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德国则在1871年统一后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法国也在1875年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至此,近代西方主要国家的民主制度最终得以确立,并逐渐发展和完善。(4分) 西方工业文明的传播和侵略扩张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并刺激了洋务运动的出现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和发展,中国近代化由此开始。1898年,光绪帝为了挽救清朝统治,实行戊戌变法。变法虽然失败,但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和兴民权,提倡新学,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和民主化进程。(4分) 总之,欧美主要国家在加快近代化进程的同时,近代中国也开启了近代化进程。(2分) 示例四:中外(东西方)近代化存在明显的差异。(2分) 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的近代化是内发型的,因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受到落后因素的阻碍而进行政治变革或改革。中国的近代化是外发型的,由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导致民族危机加剧,促使清政府为挽救统治而进行改革。(2分) 美国、日本、德国等西方国家的近代化,是在完成统一之后完善或建立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中国近代化,主要是清政府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从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始,然后有限地接受西方的政治制度。(2分) 美国、日本、德国等西方的近代化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社会稳定等各种有利因素下发展起来,发展迅速。中国的近代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中发展起来,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阻碍,发展艰难。(2分) 美国、日本、德国等西方国家的近代化是政治,经济,思想领域交织进行,相互促进。中国的近代化是从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领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层递进。(2分) 美国、日本、德国等西方国家的近代化任务,是扫清落后因素,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中国近代化是双重任务,即反专制求民主和反侵略求独立。(2分) 5.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全国卷41题 【解析】根据材料中各国崛起的相关史实,不难发现所涉及的是世界近代史部分内容,而且分别讲述了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内容,应该这三个角度提炼论题,注意史论结合的分析。 【答案】材料阐释部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崛起的过程,涉及三个重要方面的改变:一是人心的改变、思想的解放;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近代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建立;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工业化的发展。考生要从材料中提取以上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思想解放、政治变革、经济发展等相关方面就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历程进行论述,论述需有理有据。 【示例】 近代西方大国的崛起离不开思想的解放和制度的变革。 如英国崛起先是思想的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传播了人文精神,摆脱封建思想桎梏,为英国社会的发展创造思想条件。美国崛起前也经历了思想解放的历程,如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以科学、民主、自由为思想武器,开展反对外来殖民统治的斗争,最终建立起独立的国家。 英国的崛起也还要有先进制度的保障,如英国较早开展资产阶级革命斗争,颁布《权利法案》开始确立君主立宪制,1721年建立责任制内阁等,为英国的发展壮大开展提供制度保障。美国在开展资产阶级革命斗争中,颁布1787年宪法,开始建立联邦制民主共和政体,实行三权分立和联邦制政治体制,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安定的环境。 综上所述,在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崛起中都需要经历思想解放、人心的改变和政治制度的变革、创新,从而更好地促进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注:上述示例不当作参考答案,评分时请依据下列标准: 【评分标准】观点2分、论述8分、小结2分。 一等(12—10分):紧扣题目要求,论题和观点明确,合理提取材料信息进行多角度评论;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 5分):能够结合题目要求,论题和观点较明确,提取材料信息和评论角度单一;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偏离题目要求,论题和观点不明确;未提取材料信息;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6.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近代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92年起);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全国卷41题 【解析】此题属于材料论证题,从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提出论题,如:科技革命对近现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论题一定要涉及中外两个方面,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论证时要求史论结合,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论证。 【答案】论题:科技革命对近现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阐述:前两次工业革命中,西方列强迫切需要开拓海外市场,获取更多的利益。他们依仗其先进的科技,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为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开始探索救亡图存之路,不断向西方学习,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近代化。在经济方面,洋务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发展;在思想文化方面,“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在中国相继产生;在政治方面,百日维新和辛亥革命相继进行民主政治的实践。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政府抓住机遇,积极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在航天、电子计算机、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等诸多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大大加速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所以,科技革命对近现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要求:论题一定要涉及中外两个方面,不可以只提取一个方面的信息。) 7.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近代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全国卷41题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确定选题角度,如经济、思想文化、政治等,并根据选题角度拟出相应论题,如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与对中国的冲击、代议制的发展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工业革命对欧、亚、非、拉美等地区的影响;其次,根据论题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如从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与对中国的冲击可提取工业革命与近代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从工业革命对欧、亚、非、拉美等地区的影响可提取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亚非美等地区成为殖民地等,最后,根据提取的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表述成文。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1:论题:工业化的发展和深入。(3分) 阐述: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然后向其他国家扩展,美国等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清政府掀起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9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论题: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和深入。(3分) 阐述: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胜利,使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一些国家相继确立。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党政治、责任内阁制、扩大普选权等举措,使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完善。中国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层面发展到制度层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力图通过变法或革命的形式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9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3:论题:工业革命促使英国等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亚非等地沦为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3分)。 阐述: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然后向其他国家扩展,美国等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推动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抢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一系列对外侵略战争,比如发动鸦片战争,侵略印度和埃及等国家,使这些国家成为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9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4: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产生与发展。(3分) 阐述: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行,阶级矛盾激化。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此理论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兴起,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9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5: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3分) 阐述:列强的入侵,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从魏源、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君主立宪”、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到资产阶级激进派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经历了从器物、制度到思想的三个层面的发展。(9分,言之成理即可) 8. 【考点】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全国卷41题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提取有关两国贸易政策的信息,贸易自由化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其次,根据论题依据图表中的时间结合所学,英国通过殖民扩张与掠夺,开展贸易保护,工业革命实行自由贸易,经济危机时期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以及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根据提取的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表述成文。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贸易政策服务于国家利益(贸易自由化是发达国家的经济扩张工具;国际经济分工中利己化严重)。 近代以来,英、美为首的西方大国,为了维护经济霸权,不断改变贸易政策。工业革命前,英国实行贸易保护,与荷兰等国竞争,工业革命后,利用世界工厂的地位抢占国际市场,30年代经济危机到来后,为了保护本国市场,放弃自由政策。美国在经济大危机前,极力实行贸易保护,维护本国市场,罗斯福逐渐开放贸易,力图克服危机,二战后美国利用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大力推进贸易自由,70年代后,经济滞胀,与放弃自由贸易政策。 因此,贸易政策是发达国家维护本国利用的工具。各国的贸易政策取决于各自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利己主义贸易政策损害了企图国家的利益,破坏了正常的国际经济秩序;大国贸易政策的变化充分暴露了自由贸易的虚伪性)。 `9. 【答案】答案: 示例一:美国的三权分立 美国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人民选举产生,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国会批准。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他们都要对人民负责。 示例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英国国王世袭,但他没有实际权力,只是统而不治的虚君;英国内阁由首相组建,对议会负责,首相由在议会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充任;英国议会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所以英国的首相和内阁也要对人民负责。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近代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在制度的构想与实践方面,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借鉴了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观点,使孟德斯鸠的观点得到了实践。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则在一定程度上实践了卢梭主权在民的思想。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所学内容论证相关观点,要求试论结合、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 10. 【答案】略。 11.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全国卷41题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确定选题角度,如“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二者之间是一种互相补充、互相依存的关系”、“中国或许更需要激进思想的激励,以唤起整个社会的开拓进取意识。从现代性的坐标来看,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处在保守主义的笼罩之下”,并根据选题角度拟出相应论题,如中国的近代化是在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相互转化中不断前行,又如激进思想在与保守主义的斗争中推动中国社会的思想启蒙;其次,根据论题进行合理、严密、清晰的阐述,如维新思想相对洋务思想是激进的,而洋务思想又为维新思想创设了条件;又如中国近代史上的海防思想、洋务思想、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激进民主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都是当时条件下的激进思想,正是这些思想推动了中国思想领域里的启蒙;最后,结合史实予以阐述,表述成文。 【答案】 等级分值 论题 史实 逻辑 表达 12—9 好 准确、精要 合理、严密、清晰 完整、清楚 8—5分 较好 较准确、较精要 较合理、较严密、较清晰 较完整、较清楚 4—0分 不好 不太准确或者错误 不合理、松散、混乱 凌乱、模糊 答案示例一 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相互转化(影响)(2分) 阐述:中国的近代化是在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相互转化中不断前行的。维新思想相对洋务思想是激进的,是洋务思想为维新思想创设了条件,也正是对中体西用洋务思想弊端的吸取,维新思想才倡导政治改良;(4分)同时维新思想相对于民主革命思想是保守的,正是维新思想下的戊戌变法的失败,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广泛传播,而更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是对民主革命思想的补充,从而推动了中国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入。(4分) 综上所述,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相互转化推动了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不断取得新突破,取得新成就。(2分) 答案示例二 激进思想在与保守主义的斗争中推动中国社会的思想启蒙(影响)(2分) 阐述:中国近代社会的开拓进取是得益于激进思想的,虽或处在保守主义的笼罩之下,中国近代史上的海防思想、洋务思想、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激进民主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都是当时条件下的激进思想,正是这些思想推动了中国思想领域里的启蒙。(4分)同时这些激进思想都与当时相对保守的思想斗争中扩大传播的,如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化,从而冲破了旧思想的藩篱成为新思潮的主流,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4分) 综上所述,激进思想正是在保守主义的笼罩之下推动了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想进步,社会前进的。(2分) (其他答案,结合所拟观点鲜明,结合主干知识进行阐述的,参照表格标准赋分。) 12. 【考点】消费观念主题;民生问题主题;全国卷41题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节假日,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制度传承和经济发展。根据材料首先确定论题,可从节日的传承,也可从节日与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关系,与政治制度的发展密切相关,结合材料中的假日与农业发展的关系进行论述,如材料中“岁节(春节)、寒食、冬至三大节各放七天”可得出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据此进行论述即可。 【答案】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节假日制度的传承发展(3分) 阐述:唐宋传承了汉代的节假日制度,汉代冬至和夏至各休假五日,唐代和宋代冬至和夏至分别放假七天和三天。这与中国古代节气有关,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唐宋发展了汉代的节假日制度,节日普遍放假制度化了。此外,唐代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规定佛生日放假一天,后增设道祖诞辰日,放假三天。这体现了节假日制度受到宗教的影响。总之,基于社会需要和国家需要,中国古代节假日制度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得以传承并发展。(9分) 其他论题也可,如中国古代节假日制度与节气、中国古代节假日制度受到宗教影响、明清与唐宋相比假日减少、中国古代节假日制度与皇权密切相关、古代中国影响节假日设立的因素、中国古代节假日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