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4 发布 |
- 37.5 KB |
- 5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分类整理笔记
高考历史分类整理笔记 (一) 中国历史上不平等条约……………………………………………………1 (二) 中国的事变运动与起义考点的总结………………………………………3 (三)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战役……………………………………………………8 (四)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会议……………………………………………………10 (五)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总结………………………………………13 (六) 中国近代生活与经济的变迁与成就………………………………………14 (七) 中国外交发展进程总结……………………………………………………18 (八) 新时期中国的法律建设……………………………………………………19 (九) 中国土地制度的历史演变总结……………………………………………20 (十) 中国成立前后的经济发展状况与措施……………………………………21 (十一)中国成立前后的政治发展状况与措施……………………………………24 (十二)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26 (十三)中国古代手工业,商业的发展……………………………………………28 (十四)中国古代科技文艺的成就…………………………………………………31 (十五)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35 (十六)中国思想流派的发展………………………………………………………37 (十七)古希腊和雅典的政治制度…………………………………………………40 (十八)古罗马的政治制度…………………………………………………………41 (十九)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42 (二十)马克思主义诞生与发展……………………………………………………47 (二十一)当代世界政治格局………………………………………………………48 (二十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50 (二十三)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53 (一)中国历史的不平等条约总结 A割香港岛给英国-----------《南京条约》 B割让九龙司给英国---------《北京条约》 C割中国的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150多平方公里---------《北京条约》《瑷珲条约》《改订条约》 D割让台湾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马关条约》 注:①台湾在二战后,日本战败,根据中美《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约》归还是台湾给中国 ②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立行省,加强管辖,刘铭传出任第一任巡抚,其主目的是考虑海防要地问题。 A开入了广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能商口岸(上广下福+个宁)-----------《南京条约》 B开放了牛庄,淡水,汉口,南京,汕头,海口,烟台,九江,镇江,台湾等10年能商口岸------------《天津条约》 (扣庄南头三口有淡水,烟湾两台有两江) C增加天津为商埠---------《北京条约》 D开入了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马关条约》 注:①《天津条约》签订后列强的侵略深入到最深的城市是汉口。 ②《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到最深的是重庆. ③1842年,《南京条约》中,英国要求开放上海为商口,主要看中了上海的地理优势。 A赔款了2100万银两---------《南京条约》 B清政府赔偿了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赔偿英商200成万两------------《马关条约》 C对英法两国赔偿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北京条约》 D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公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辛丑条约》 A租凭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权(由于资本主义列强曲解,而在中国建议立“国中国”租界权)----------《五口通商章程》 B外国公使进北京----------《北京条约》 C划定北京交民区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处,由各国派兵保护-----------《辛丑条约》 A允许在能商口岸自由传教----------中法的《黄埔条约》 B处国人要以到内地传教-----------《天津条约》 C美的国兵般可以任意到中国各通商口岸自由“巡查贸易”,开设医院教堂---------中美的《望厦条约》 D年国军舰和商般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天津条约》 A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马关条约》 B英国进出口货物纳税的关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南京条约》 注:①英国进出口货物纳税税率,中国须同他商定,这是意味着中国关税的自主权失去,但并不是说英国撑握了。 ②《南京条约》中的关税问题是这么多条约定中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危害最大的一项。 ③《南京条约》损害的是出口货物关税,而《马关条约》损害了中国运销内地税。 A领事裁判权---------《南京条约》的附件 B片面最惠国待遇-----──《南京条约》的附件 C准许华工出国----------《北京条约》 D最先取得在中国修筑铁路主权----------《中法条约》 ①要求承认日本接管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力。 ②承认日本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的特权。 1915年的《二十一条》 ③要求延长日本租借旅顺,大连扩南满铁路,安奉铁路的期限为99年。 ④规定中国沿海满港湾,岛屿不得租借给其他国。 中英《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⑴ 1840──1842 中法《黄埔条约》 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开始 中美《望厦条约》 中俄英法美的《天津条约》 ⑵ 1856─1860 中英法《北京条约》 在第二次的鸦片战争中,我国半殖半封程度加深 中俄《瑷珲条约》 ⑶ 1883─1885:中法《中法条约》─────法国达到了侵略越南的目的,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 ⑷ 1894─1895:中日《马关条约》─────反映出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时代要求。 ⑸ 1900─1901:中与八国联军《辛丑条约》────早然没有割地也没有开埠,但内容确立中国半封半殖的性质。 ⑹ 1915年:袁世凯与日签订《二十一条》────反映出日本来亡中国的罪恶目的。 ⑺ 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中的《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国对中国独霸的局面,使中国得新回到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 ⑻ 1946年:中美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闰国从中攫取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方化各方面特权,美的国在中国形成独占的局面。 (二)中国的事变运动与起义考点的总结 ⑴太平天国的运动(19世纪五六年代的一场农民起义): A太平天国进军路线:金田à永安à武昌à南京 B过程:1851年洪秀全在桂平金田起义à1856内讧à1862年失败(天京陷落为标志) ①北伐:要推翻清朝统治(孤军奋战──失败) C策略 ②东征:断绝清政府财源,充实自己的经济实力。(胜利) ③西片:巩固革命大本营。(胜利) ①太平天国定都以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想建议立“无处不均,无年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D思想 ②后期洪仁干编写了《资本新篇》───不是农民的产物,无法实行,但带有资本主义发展的先性。 注: ①1856年秋太平天国盛产极时,其主要原因不包括“顺应历史潮流”因为当时的潮流是资本主义。 ②《资政新篇》的提出说明了近代农民领袖能够接受资本主性的社会主张。 ③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农民斗争想比,要反封建斗争方面最特出的方面。 ④太平天国之所以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最主要是其制定了比较完整革命纲领,而不是建议立了与清政府对立的政权。 ⑤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体现的时代特点有:被中外联合绞杀;《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 ⑵义的团运动(1898年秋): ①义和团掀起的主要作用是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②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后,继续保存清政府的根本原因是:义和哮运动显示出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是:这次是以镇压中国人民革命头斗争为直接目的。 3)戊戌变法(1898年6月): ①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了《定国是诏》开始了变法,百日维新以《中外纪闻》的创办为标志。 ②反映资本阶级维新派实施的政治纲要著作是《应诏统筹全局折》 ③使维新动动思想发展成胶粘爱国救亡运动的政治大事件是“公车上书”事件 ④维新派与洋务派本多方面区别在于:改革政治制度;共同点在于:提倡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⑤与早期的维使新派相比,康梁维新的特点在于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⑥中国近代史上,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维新变法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两个不同历史时期,对儒学表现不同的说法,出现这种现像的决定因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 ⑦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根本目标的共同点是为将从同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注:两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对比: A维新运动与保皇顽固派的论战: B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①要不要维新变法 ①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 ②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 ②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 ③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化 ③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4)保路运动:在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而掀起的运动,其中四川保路运动的规模最大;动动当中提出了“路存人存,路亡人亡”的口号,斗争形式由合法变为武装起义,其性质是一次群众性的,为收回铁路权的爱国运动,给后来的武昌起义成功创造了条件。 5)黄花冈起义:1911年孙中山,黄兴领导的起义运动,广州起义是武昌起义前的最大武装起义。 6)武昌起义:1911年在新军熊秉坤,金兆龙为首的起义,在湖北成立了湖北军政府,立号为“中华民国” 7)二次革命:1912年由于袁世凯专权与宋教仁案件而引发的革命运动。结果因国民党的力量涣散布被镇圧,袁世凯势力此时得到巩固。 8)护国运动:1915年由于袁世凯对内复辟帝制,对外接受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结果袁世凯于1916年3月被廹取消帝制,并在《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人民对袁斗争中彻底绝望死去。 9)辛亥革命(1912年) ①1898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②1905年,孙中山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了统一的革命政党同盟会,并决定创办《民报为同盟机关刊物,,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③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表: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前提,就是以开展革命推翻帝国主义与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 民权主义:民权主义是核心,以开展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民生主义:民生主义是以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收买土地,平均地权。 注:三民主义没有明确地提出反帝反封的口号,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④1912年出孙中山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失败后提出了新的“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民族自主解放,反帝和国人民族平等。 ★民权主义:普遍平等民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有” ★民生主义:平均土地,节制资本,扶助农工,耕者有田(这一点上比旧的三民主义增加了“节约资本”的只容) 注:A新三民主义虽然提出了反帝反封的纲领,但国民党政府没有真正的贯彻与执行,不敢放手发动广大民众,不能实行彻底的土地革命政策,也没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利和八小时的工作制,没有建立社会主义的要求。 B三大政策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是在新三民主义理论指导下制定的,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但新三民主义才是国共合作的基础,而不是“三大政策。 补:①辛亥革命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中的“欢呼”实质是指中华民国的建立。 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有具有资产阶级和宪法的性质,主要是因为其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制体制。 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主要目的是维护民主共和。 ④1895年甲午战争战败,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当时康有为在北京发动了“公车上书”,而孙中山发动的广州起义,但当时中国没有选择孙中山的革命道路在,而是选择了瘦削有为的政治改良运动,主要原因是封建统绐发时还根深蒂固,而不是改良运动更适合中国国情,因为当时走资本主义道路都不适合国情。 ★ 新旧民主革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A相同点:a社会性质:都发生在半封半殖的社会层面上 b革命任务:都是反对外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的封建统治 c革命性质: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筹。 B不同点:a领导的力量:旧的是资产阶级,新的是无产阶级 b指导思想上:旧的是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与民主共和的思想,新的是马克思主义 c革命前途上:旧的是建立资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的是在先完成民主革命后,还要进入社会主义 d所属的性质:旧的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的是司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份。 10)新文化运动 ①从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以表评击尊孔复古的文章兴起为标志。 ②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最大的作用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的地位(新文化运动提倡的科学的目的是解放思想,提倡民主的目的是为了反对专制) ③《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研究》的专号,李大钊在上面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文章,比较全面地,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新青年》也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 ④新文化运动的前期沉重地打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权威,后期则以揭开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 ⑤新文化运动的活动机地在北京大学。 注: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基本重要条件不包十月革命的影响,因为新文化运动发动于1915年,而十月革命发钢产量于1917年。 11)五四运动(1919_年5月4 日)───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由于一战期间,日英等加紧侵略,人民反帝的情绪高涨而暴发了这一次的爱国运动,主要以“爱国” 为核心,标着中国新主义革命的开始。其导火线是巴黎会议上中国的外交失败,北京大学的三千名学生举行游行示威,高呼“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签字”等口号。他们一致要求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章崇祥与陆宗舆。 注: ①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独立地凳上历史舞台,实质是指工人阶级自觉地担负起革命的责任。 ②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不曾有的姿态,“其姿态”实质是指具有彻底反帝反封的特点。 ③彻夜地反帝反封是五四运动最大的特点之一 ④罢免曹汝霖,章崇祥与陆宗舆等卖国贼是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标志。 12)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政变,建立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标志着国共合作的破裂。 13)汪精卫“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27年7月15日,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失败。 14)五卅运动:1925年各地工人纷纷罢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日英等帝国主义残酷镇压罢工工人,5月又在上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三十惨案,在这一状况下,中国掀起了一个以工共阶级为主的反帝爱国运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省港大罢工(代表大资产阶级的上海总商会最先退出罢工的行列 15)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 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但当时还打着国民的旗号。 16)秋收起义:1927年八七会议后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找出“工农革命旗号”。兵分三路进攻长沙受挫后,在方家市分析形势后,决定放弃夺取城市,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17)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 日夜,日本东关军迷炸毁南满铁路柳条路段,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的,因而炮击我军的东北驻军地,攻占沈阳,20万东北军执行蒋不抵抗政策,不战而退。不到半年东北省全部就杪在日本手中,第二年,也就是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州国,中国东北三省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九一八事变中的抗日力量: ①黑龙江省民众抗日救国义勇军马占山率领部队打响了东北抗日武装抗战的第一枪,以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等为领导的抗日联军为主力。 ②国国民权保障同盟会在上海成立,宋庆龄志蔡元培分别作正副会长。 ③1933年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与共产党吉鸿昌组织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了多伦,但最终在被围攻中失败。 ④1933年11月国民党十九路爱国将领蔡廷锴联合国民党反蒋势力李济深,在福建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政府”但最终在二月后失败。 18)华北事变(1935年): ①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侵华而蓄意制造的一系列事变,总称为华北事变,那时关东军入关,威逼天津,国民政府派何应钦同日本东北驻屯军司令梅津美治郞谈判,达成何梅协定,其主要内容是中央军队撤出河北省境,取缔一切抗日活动,华北危机加重。 ②瓦窑堡会议(1935年):《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③一二九运动:面对国家一年一年地沦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学生率领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12月9 日,北平学生举行游行示威,高呼“打倒帝国主义“”停止内战, 一致对外“”反对华北自治”口号。 ④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其事变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中日矛盾的激化;直接原在于蒋介石的“安内必先攘外”的政策让国人不满。 注:华北事变是一次关系到中华民族灭种的危机 19)七七事变(1937年):1937年7月7日,日军借一个士兵的失踪,要进入宛城搜查遭到拒绝,日军随即发动进攻,进攻宛平城和泸沟桥,全国抗日战争就此开始。 20)八一三事娈(1937年8月13日):为了廹使国民政府投降,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第二天,国民政府发表了自卫宣言,表示“抵抗暴力. 注: a八一三事变同,根据两党协议,在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第八路军(朱德与彭德怀为正副指挥),又把南方的红军主力游击队忙乱编为新四军(叶挺与项英为正副指挥) b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30多万的国有被日军杀害,国民政府迁到重庆 21)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28日,日军袭击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十九路这蔡廷锴,蒋光鼎指挥下奋勇抵抗,廹使日军易主帅,但国民政府且与日本鉴定了《淞沪停战协定》 22)皖南事变:1941年国民党在安幑茂林地区袭击新四军,并取消新四军的称号。项英就义。 ㈢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战役 ⑴两次鸦片战争(1840─1860): ①1857年英法联军在广州烧光抢光,无恶不作,还在广州成立了联军委员会,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地方傀儡政权 ②1860年英法洗劫并焚毁了圆明园 ⑵甲午战争(1894─1895):(平黄辽威) ①平壤战役:涌现了英雄人物有左宝贵 ②黄海战役:由于李鸿章实行避战保船政策而战败,涌现的英雄有邓世昌 ③辽东战役:日本在旅顺进行大屠杀 ④威海战役:北洋海军全军覆灭,涌现在英雄人物有丁汝昌 3)北伐战争(1926─1927年): ①目的:为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统一中国 ②对象:吴佩孚 孙传芳 张作霖 三大军阀 ③经过:湖南,湖北顾为主要的战场,1927年北伐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1927年国民政府的首都从广州迁到武汉。 ④结果:1926年蒋介石发动“中山航事件“与”整理党务案”,夺取国民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权,1927年蒋发动在上海的“四一二”政变。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二“政变,标志着大革命的失败。 4)中国抗日战争(1937─1945) ①阶段的会战:(国民政府的作战方针是片面抗战) 三大会战: A淞沪会战(败;粉碎了日军想速决的方针) B太原会战(败;平型关大捷是首次大捷) C徐州会战(胜;台儿庄大捷,是最大的胜利) ②相持阶段会战:(武汉会战标志着进入相持阶段,但此时正面战场开始恶化) A 1940年枣宜会战:张自忠率军与敌奋战并壮烈牺牲,日军占领宜昌 B1944年豫汀桂战役:这是对方正面发动的最大的战役 ③反攻阶段的会战: 百团大战:是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主动发动的一次大规模对日的作战,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大大提高了共产党的八路军的威望。 注: ①日军在二战中最后战败的的根本原因是世界的反法西斯的力量的状大。 ②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各种原因国,最主要是国共合作和全民族的团结作战。 ③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处理国共的关系基本出发点是争取民族的最后胜利而不是巩固抗日一线。 ④抗日胜利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是增强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5)解放战争(1946年,国民党进攻中原的解放区,标志着内战的暴发) ①辽沈战役:1948年9月至11月,东北解放军歼敌47万,东北全境解放 ②淮海战役:1948年11月至1949年的1月中原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歼敌55万,解放长江中下游 ③平津战役:1948年11月一地1949年1月东北解放军同华北解放军解放了华北全境 注:淮海战役与平津战役是同时进行的 6)长征:1936年10月 ①原因:第五次的反“围剿”的失败 ②经过:四渡赤水(打乱追捕)à巧渡金沙江(逃出了追捕)à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由被动转为主动)à爬雪山,过草地,进入甘肃会宁 ③结果: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这也就宣告红军的长征的胜利。 ④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想扼杀中国革命势力的企图;也使革命团队保留了革命骨干,并传播了革命。 注: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意义在于标志土地革命时期的开始 ②长征是一次伟大的征程,也是共产党锻炼成长得要历程,其主要的依据是开始独立自妥善处理。 ㈣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会议总结 ⑴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 ①制定了党的奋斗目标: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②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 ⑵中共二大(1922年初): ①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统一中国,实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为中国道路指明方向。 ②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地提出了反帝反方封的民主纲领。 注:A: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并没有提出反对资产阶级,只是提出了反帝反封 B:确定党的革命纲领中初步解决了革命两步走的问题标志着中共初步认识了国情,开始探索中国革命方向的。 3)中共三大(1923年): ①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确立了与国民党合作方针。 ②致命的缺点是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胜利后的领导权问题。 4)国民一大(1924年):发表了《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宣言》。提出了新三民主主义,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5)八七会议(1927年8月,汉口) ①总结了大革命的教训,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②确立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③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上取得的”思想,为中国指明了新的出路。 6)遵义会议(1935年1月): ①结束了王明,博古的左倾错误。 ②确立毛泽东为核心有领导权 ③第一次独立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自身的方针与政策问题。 7)瓦窑堡会议(1935年1月):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策略》奠定了抗日民族战线的理论基础。 注:在1937年,国民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才正式标志着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8)洛川会议(1937年):制定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日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也即是全面抗战路线。 注:全面抗战路线的作用是动员全民族一切的力量去抗战。 9)中共七大(1945年): ①提出了党的任务:放物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了打败日军,解放全国人民,建立统一的国家。 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③七大的义意在于为抗日战争胜利和民主主义胜利作了重要的准备,为中国人民指明光明的前途。 ★ 毛泽东思想: ①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中国革命道路思想形成于井冈山斗争时期 ②毛泽东思想发展和成熟的标志是《新民主主论》的发表 ③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④毛泽东思想的基础是实事求是 10)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 ①把工作重心同由乡村转向城市,以恢复的发展生产为一切中心。 ②总任务: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③告诫共产党要警惕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的袭击,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作用。 ④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注:中国共产首次明确提出党风建设问题的会议是七届二中全会。 11)中共八大(1956年): ①在改制完成后,制度建立后分折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 ②确立党的全国人民当前的任务:以经济为中心,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③确立了经济建设方针政策:即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建设方针。 注: A:1956年的中共八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开始。 B:1957年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讲话,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的政治生活主题。 11)七千人会议(1960年): ①制定了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②会议的实质:是纠正农村工作的“左倾”错误,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 ③主要目的:也就是纠正“大跃进”的“人民公社”的错误是。 12)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的方针,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政策。 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市经济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的活力。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的束缚。 ⑤20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在农业经济上最突出的成就是乡镇企业军的突起 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律建设方针也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 13)十三大(1987年): ①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段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②提出了社会初级阶段的理论 ③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 14)十四大(1992年): ①提出了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步伐。 ②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注: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 15)十五大(1997年): ①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②对社会主义市场更进一步创新,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得点,其也是中国法律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注:“依法治国”写入宪法的会议是九届全国大会。 ★ 邓小平理论: ①1987年,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②1992年春发表了“南言谈话”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成熟并形成体系。 ③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6)十六大(2002年):把三个代表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①三个代表进一步回答了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建设怎么样的党。 ②当前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三个代表” ★三个代表: ①“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这一思想的基础和根本。 ②“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这一思想的灵魂和先导。 ③“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这一思想的本质和归宿。 17)日内瓦会议(1954年): ①讨论和平解放朝鲜问题,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②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并在会议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18)亚非隆会议(1955年):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我国同非洲各国的联系。 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进程总结 ⑴19世纪60─70年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的经济开始出现 ①背影: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引诱和洋务工业刺激下,真内涵的民族工业产生 ②史实: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广州陈淡浦的机器厂(此时主要以纺织业与粮食业为主) ③作用:顺应历史的潮流,标志着中国生产关系近代化的开始,改变了中国社会阶层,中国社会第一次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同时也状大了无产阶级队伍(中国无产阶级早于资产阶级产生) 注:A:在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国经济形态包括自然经济,洋务工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但不包括官撩资本主义的 B:中国民族工业是在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由部分官僚和地主创办的,电脑是直接由机器产生的,而不是由手工业工场发展起来的。 ⑵在甲午战争(1894年─_1895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地发展: ①原因:《马关条约》赔款廹使清政府不得不考虑税收,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②史实:烟台张裕酒厂 ③影响:状大了民族工业的同时,也状大了中国民族资本阶级的力量 注:近代前期,一些商办企业往往向外商支付一笔费用,然后以他们的名义注册,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民族资本受本国官府的压制,而不是此时的民族资本企业与外商企业的利益一致。 3)在一战时期(1912─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①原因:一是由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发明奖无暇东顾。二是由于辛亥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民国,通过了法令鼓励政策。 ②史实:“北张南周”的张骞与周学熙(当时的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天津为中心的长江中下游和珠三角地区) ③影响:使“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成为社会思潮。 注:A: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取得了速迅的发展,但此时明显呈现重工业基础的薄弱 B:1914─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大的障碍是帝国主义的侵略。 4)1919年─1930年:开始萎缩 5)1930年─1937年:四大家族狂夺下,进一步萎缩。 6)1937年─1949年:频于破产(美国商品大量地涌入中国市场,特别是解放时期,因为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滑稽戏条约》,美国从中攫取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各方面的特权,美国在中国形成了独占的局面,至1949年。) 7)1949年─1956年:得到恢复 8)1956年通过对工商业的调整和社会主义的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一部分。 ㈥中国近代生活与经济的变迁与成就 ⑴洋务运动时期(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A前期à“自强”为口号──近代军事工业 ①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洋务运动中创办最早的军事企业 ②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洋务运动中创办最大的军事企业 ③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 ④满州贵族崇高经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B后期à“”求富“为口号──_民用企业 ①李鸿章开办的天津开平煤矿 ②李鸿章开办的轮船招商局───────洋务运动中创办最早的民用企业 ③张之洞在湖北设立的湖北织布局 ④张之洞开办的汉阳铁厂────────_洋务运动中创办最早的近代钢铁厂 注: ①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直接目的:为了解决军事企业的资金,燃料等方面的困难问题 ②洋务运动之所以被称为中国近代化的伟大开端,最主要的依据是采用了机器化大生产的方式 ③19世纪60年代─90年代的民用企业的资金主在来自于民间。 ④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开办的船坞工厂是中国最早现的近代企业。 ⑤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民用工业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起一定的抵作用,主要体现在生产的产品上占领了中国一部市场。 ⑥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主要是直受洋务运动的诱导,采用了西方技术和设备的影响。 C新式学堂的兴办 ①京师同文馆─────洋务派最早创办的以培养外语人才为主的新式学堂。 ②京师大学堂─────1989年光绪帝绍准建立的,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高等学府 ③万木草堂──────维新派康有为和梁启超在广州创办的新式学堂 注:①洋务派创办学堂主要培养方向是从事实业务的有用人才 ②新式学堂标志着中国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 ③《奏定学堂章程》:1904清政府颁布的中国第一个系统并付于行动的教学制度,标志着中国半殖半封的教育制度的形成。 D海军创办:80年代中期,洋务派初步建立北洋(最大),南洋,福建三支海军,清政府成立了海军衙门。 ⑵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在上海,天津,广东等沿海地区兴起) ①上海发昌机器厂─────方举赞 ②广东南海县继昌隆缫丝厂────陈启沅 ③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注:19世纪60年代,同时有洋务企业,外资企业,民资企业的城市是上海。 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成就有: ①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 ②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的建成,武汉大桥和宝成,鹰厦等三十多条的铁路建成 ③涌现了英雄人物有:李顺达,孟泰,王崇伦,赵梦伦 4)十年建设期间: ①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 ②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 ③成功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1960年),成功试验了中国第一颗氢气弹(1967年) ④成功地研制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⑤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⑥涌现有英雄人物有:雷锋,王进喜同,向秀丽,焦裕禄 5)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①京九铁路的建成 ②大亚湾核电站,葛州坝水利枢纽工程 ③成功地发射第一艘“神舟”号飞船 ④宝山钢铁厂 ⑤东方魔稻(袁隆平培养出世界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二号”,此后又成功培养出“超级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2001年袁隆平赢得国家最高的科学奖项“国家最高科技奖”) ⑥2003年,神舟五号宇宙飞船把杨利伟成功地送上太空,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宇航员送进太空有国家。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 ① 新中国成立科技学院,郭沫若任院长,确定发展高科技重点是原子能,火箭和电子计算机 ② 1987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理论,推动了科技事业的发展,为了发展科学技术,国家制定并实施了“863计划”“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 ③ 1995年,国家进出科教兴国的战略 ④ 1983年,中国第一台巨型的计算机“银河Ⅰ”成功研制,运算速度每秒亿次;1997年的“银河Ⅲ”每秒可运算130亿次,这也标志着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取得突破,跨入了世界先进的行列。 6)近代交通的成就: ①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中国第一条自建的铁路 ②1888年清宫廷专用的铁路建成 ③1909年,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通车────第一条由中国自主设计并完成的铁路 ④轮船招商局─────1872年,近代每一家轮船运航公司────标志着水运交通现代化的开始。 ⑤1910年,冯如研制了中国第一架飞机 ⑥1911年在广东开办了广东飞行器公司 ⑦1918年福建马尾造船厂开始研制水上飞机────中国航空事业起步于1918年。 7)教育的发展: ①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②1977年,国家恢复统一的高考招生制度 ③1995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的战略 ④1956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是指“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其中“百花齐入”是指方学艺术上的不同风格可以自由地发展;“百家争鸣”是指科学上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 ⑤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年文盲,使青年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⑥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促进了教育改革的发展的步伐。 ⑦211工程:1993年发展高等教育计划,内容是面向21世纪,在全国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和一批得点学校 8)衣食住行方面: ①衣; A: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是近代流行不悖的基本报饰 B:民国期男女礼服形成定制,男礼服分大礼服与常礼服;女礼服为上袄下裙 C:民国建立后,中山装和旗袍成为通行的服饰 注 ;A:中国近代女子最代表性的服饰是旗袍 B: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称为“干部服”是中山装 ②住: A:鸦片战争后在租界最早出现西式建筑(但当时大院和里弄住宅还是近代居民的主流) B:北方城市以四合院为主,南方城市以中西合壁的里弄住宅为主 ③食: A:19世纪40年代,在通商口岸出现了由外国人经营的西餐厅 B:19世纪60年代,在上海由中国人开办一批西餐厅 C:19世纪70到80年代,西餐厅成为一种时尚 注:张裕葡萄酒和其他西式饮料等也是那个时期流行开来的 ④礼:(民国时期) A:剪辫易服,禁止缠足(“支辫”是受中国留学生影响与刺激下发生的,而放足是受国外的教会文化影响下改变的) B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到实施 C:女子开始走出家,步入社会,并获得受教育的权利 D:提倡“自由恋爱” E以握手示好 注:“去辫放足”并不是在辛亥革命后才彻底消除的 9)大从煤体的发展: ①报刊(报刊是我国最早的现代化传播媒介):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間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如《小说林》《月月小说》《绣像小说》《新小说》等号称清末四大小说期刊也相当有名。 ②影视(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上扮演着极为得要的角色) A:1901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B:1913年,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 C:1931年,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牧丹》 D:《渔光曲》是我国首次获得国际大奖的电影 ③电子媒介: A:中国信息社会的到来的标志是因特网在中国的广泛应用 B:因特网业务在中国全面展开是在1995年。 注:①大众媒体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其表现在它的打破了常规的时空界限 ②美国曾经先后举办过13届的“世博会”,但从20世纪以后美国停止了申请并放弃了“世博会”的举办权,美国放弃举办权主要原因在于互联网时代到来使国际贸易方式发生了改变。 10)近代通信成就: 1949年普及率只有0.05%.甚至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电话对一般的老百姓来说都 是奢侈品。20世纪末21世纪初,这一种状态有了根本上的变化了,中国成了世界上排名位居疥列的电讯大国. 11)开放格局的经济建设: ①改革开放的格局进程(多层次,有重,点线面结合):经济特区à沿海开放城市à沿海经济特区à内地 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A: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B:1984年进一步开放天津,大连,秦篁岛,烟台,上海,南通,连云港,宁波,温州,福州,广州,北海14个城市 C:1985年把南海设立经济特区 D: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标志着我国对外开发进一步发展. ㈦中国的外交发展总结 ⑴并报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外交政策: ①“另起灶火”: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屈辱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建立平等关系。 ②“打扫干净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以巩固中国独立和主权,才能维护国权。 ③“一边倒”:在外交上坚持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④团结世侵略军各族人民。 2)新时期的外交政策: ①反对霸权主公元前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②不结盟政策 ③重视建交第三世界 ④积极发展邻好的周边建交政策 ⑤实行对外政策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与他国进行广泛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原则:(四项原则) 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 4)20世纪50年代外交成就: ①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1953年提出)───成为我国外交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因为这原则成为解决我国当代国际关系问题的基本准则。 ②日内瓦会议(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会议,并起了积极的作用。 ③亚非万隆会议(1955年)───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5)20世纪70年代外交成就: ①26届联合国,恢复中国联合国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其原因是因为第三国的崛起。 ②中美关系的缓和:1971年基辛格访华à1972年尼克松访华 ③中日改善关系:日本内阁总理田中角荣访华 注:A:《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结束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 B:标志着中美两国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是1979年中美两国的正式建交。 C:美国公开承认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的文件有:《开罗宣言》《波茨坦公约》《中美上海公报》《中美建交公报》 6)20世纪80至90年代外交调整: ①加强国际合作:2001年加入WTO;加入APEC;加强与东盟的合作 ②维护世界和平:全方位外交;加强地区的和平外交(如: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支持联全国工作 注:新中国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成果是中国领导创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㈧中国的法制建设 ⑴《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春,是清朝统治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为背景下颁布的,目的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它是一部具有反封建制度的首部资产阶级的民主的宪法。 ⑵《共同纲领》:颁布于1949年9月,于1954年结束。是解放战争胜利的背景下颁布的临时法律。目的是为了新中国成立做准备。它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注:A: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的法律的依据是《共同纲领》 B:《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是新三民主义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1945年秋,是国家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加紧的条件下颁布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进一步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它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的社会主义的建设的保证。 注:A: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最大和特点是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才确立的。 C: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国家当时最高权力机关。 D:对建设国家三十多年来历史经验教训进行总结的法律方献是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E: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法律。 F:自古以来的说法“民告官,打不赢”,新中国成立后,为民告官的法律保障是1982年的《宪法》 ★补: ①文革期间,国家刘少奇遭抄家和人身廹害,这一事件突出表明国家的法律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桩冤案是刘少奇冤案) ②中国要避免“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律 ③健全全国权力的监督系统的法律有《诉讼法》《行政复议法》 ④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体制改革的得点是始于中共“十五大”(1995年)的召开,使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过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不中国法律建设里程碑的就是“依法治国”入宪。 ⑤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的会议是九届全国人大 ⑥我国实行依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⑦“有法必依,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法制建设方针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 ㈨土地制度的历史演变的总结 ①1986年《天朝天亩制度》:想建立“无不均匀,无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有空想性与革命性,这是由农民级阶的经济地位决定。 ②1912年辛亥革命进期:制定的平均地权(节约资本),有一进步性,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其蝇然注意农民问题,但未能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 ③1927年土地革命时期: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集中保护中小商业,消灭地主封建阶级,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民主所有制。其作用是使广大农在政治翻了身,积极参军。 ④年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制定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其作用是是团结各级级的力量,巩固和发展抗日一线。 ⑤1946年解放时期: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消除封建土地所有制,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其作用是使广大农民踊跃地参军,为解放胜利作了一定程度上保障。 ⑥过渡时期:采用经济上保存富农,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195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其作用是减少土改的阻力,有利于农民经济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也标志延续中国千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彻底废除。 ㈩ 中国成立前后的经济状况与措施 ①经济恢复(1949─1953年) 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a:实质: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继续反帝反封 b:作用:人民政府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人民政权巩固的国民恢复奠定经济基础。 B:通过“银元大战”与“米棉之战” a:在1950年6月稳定物价结束连续十年的物价暴涨的局面。同时人民政府赢得人民的信任。 b:稳定物价是经济恢复的前提,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党执政面临严峻的考验是平抑物价。 c:合理调整工商业,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私营商业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其主要作用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实施创造条件。(我国对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一个重要性的创举就是实行赎买政策,而不是合理调整工商业。) C:“三反”与“五反”: a:三反:是相对国家的机关和企业来讲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b:五反:是相对私营企业来的讲的,反行贿,反偷税,反偷工减料,反欺骗财产,反盗国家情报 注:“五反”的作用是打退不法资本家对社会主义猖狂的进攻,开始建立了工人阶级对资基家的监督。 ②经济建设的加紧时期: A: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手工业,匹配 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 B: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 a:内容: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工业化的开始,建立国家工业初步基础 b:特点:在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革同时并举 c:实质:是发展生产力与调节生产关系 d:作用: 1953年制定的一五计划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始,集中力发展重工业到1957年,超额完成一五计划,工矿业最为突出,一大批建设项目建成并投入生产,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局面,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注:一五计划的实施基础是国民经济的恢复,因此一五计划的实施并不是为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这两层关系要记清。 ★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 ①方针:积级发展,稳步前进 ②原则:自愿互利原则 ③道路:互相组合,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工商业的改造: ①形式: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完成社会主义的改造 ②目的:为了国营经济领导下恢复和发展有利于民生的私营商业。 ③结果:1956年底改造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④政策:赎买政策(是我国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个重要的创举。 注:1956年三大改造膈,中国社会发生了改变有: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②队级结构③主要矛盾④党和国家任务 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A:含意: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疥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生产力的一系列环节 B: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体制 C: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D:措施: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与“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开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②试点:安徽,四川 ③特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包产到家 ④性质: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管理的咬牙的一次伟大的变革 ⑤作用:使农业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注: A:我国首次在农村进行经济改革,其原因是应我国现实国情的需要。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所以能在全国普遍实行,根本的原因在于其措施符合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实际。 C: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制与1953年开始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都 是为了调整生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 ★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业生产: A:背景:家庭承包联产承包责任制普后,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政府鼓励他们兴办社会急需的行业,扶助他们发展多种经营。 B:意义:是农民又一个伟大的创举,是农业经济的支柱,中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财政收放和农民收入作出了贡献,也为农本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开辟了道路,也为国企改革起了示范的作用。 注:A:我国农民自主实现向非农业的转移重要途径是发展乡镇企业与非农业。 B:实现家庭联产承包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实腩是在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由权。 C:其成就有:农业经济全面振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粮棉的产量稳定增加,已跃世界前列。 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开始全面改革): A:中心环节:增强企业的活力,把企业搞活。 B:目标:建立现代企业的制度(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作用: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使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注:A: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个体户和私营企业迅速发展,其根源是由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 C:中共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⑤中共三次的经济改革总结: A:1956年,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à高度集中的管理计划经济 原因:照搬苏联模式,急于工业化 结果:对恢复国民经济起一定的作用,但超越历史的发展阶段,使企业失去活力。 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单一的公有制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由计划经济à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原因:总结经验,借签文革的教训,实行对外开放 结果:解放生产力,增强企业活力 C: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转变,以市场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原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加快改革的步伐,深化经济体制的改革。 结果: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建国以来的,中国共产党报制定的三条经济建设的基本路线: A: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国于1953年制定了该路线,总路线规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中国共产党于1958年制定该路线,总路线规定,鼓足力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怱略了客观的埆律,造成极大的经济困难)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该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 为富有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 ★1942年整风运动与1957年整风运动的区别: ①1942年的整风运动: A:内容:反对乐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中心内容是反对乐观主义 B:影响:从思想上划清了“左”与“右”的错误,达到党空前团结统上,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思想基础。 ②1957年的整风运动: A:内容: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宗派主义,中心内容是反对官僚主义 B:影响:对形势估计错误,偏离八大思想路线,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由整风运动转向反对“右”派斗争,并犯了右倾扩大化的错误。 (十一)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政治状况与相应措施 ①政权的巩固(1949─1953年): A解放领土: a:大规模剿匪到1950年,基本歼灭大陆的国民党残余部队和武装匪徒。 b: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标志着除台湾和少数岛屿外中国领土全解放。 B抗美援朝(1950─1953年): a:原因:美国侵朝,延及我国边界,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 b:概况:1950年10月彭德怀率队赴朝 c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政治状况与相应措施:结果:1953年,美被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d:影响:中国威望提升,赢得相对稳定建国球境。 C:土地改革(1950─1953): a:措施:由新解放区(主要华南)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在195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 B:作用:彻底消灭了我国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农民与建国初期的农民相比,主要不同在于是否摆脱封建剥削。 ②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1958年) a:1958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力劲,力争上游,好快多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霎着发动以大炼钢为主的“大跃进”和发“一公二大“为特点的人民公社运动。 b:影响:在经济建设中,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着“左倾错误迅速发展,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受到破坏,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受到严重挫伤。 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影响最大的是造成我国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B:文化大革命(1966─1976): a:过程:以批评《海瑞罢官》为导火线,以1966年中央政治扩大会议和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为开端,又以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结束的标志。 b:原因:我国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艰巨性认识不够,急于求成,怱略客观的规律。 c:影响:1966─1976年,是一场空前的政治经济浩劫,经济建设“左”倾错误是恶性膨胀(根本原因),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人民生活水平徘徊不进。 C:多党合作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的建设: a:1949年建立多党合作民主协商政治制度 b:4956年中央正式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作为中国共产党和各党派的合作思想(提出的背景是三大改造的完成,根本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c: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人民政协迎来春天。 注: a:1949年召开的政治会议的主要历史作用是完成了建设新中国的各项准备工作。 b:我国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D: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a:1954年确立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并成立内蒙古自治区 b:生活区955年后的10年中新疆,广西,宁厦,西藏先后成立民族自治区,加上之前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形成了五大自治区。 ① 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实现民族区域自治 ② 1956年将民族自治制度写入《宪法》 ③ 1982年修改宪法中,增添许多新的原则(民族自治制度得到健全与完善) ④ 1984年颁布了《民族区域自治法》 ③社会主义的建立: A:1976年─1978年:指思想没变,党中办主要领导人,继续反“左”错误,提出“两个凡是”(叶剑英) B: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邓小平强调“科学是生产力”并提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知识份子是工人队级的一部份,而且1977年时,恢复了高考。 ④“一国两制”的提出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采用和平的方式统一祖国的方什,1981年叶剑英发表了《和平统一方针政策》的讲话中主张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20世纪80年代,中共六届二中全会通过《政治报告》中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 注:A: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在性质上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历史问题,后者是中国内政的问题。 B: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原则去解决港澳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的实行与我国綄合实力的提高。 (十二)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⑴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种方式: 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战国时期铁农具得到推广,春秋末期人们开始用牛耕地,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种方式。 ①铁犁牛耕 西汉时期:牛耕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唐朝时期:曲辕犁被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②精耕细作:宋元时期推广水旱轮作,稻麦复种,标志着中国精耕细作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国精夲细作作为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就是在宋元时期) 注:①古代农业特点:A以种植为主,家畜饲养为辅;B精耕细作;C男耕女织 ②中国古代农业耕种的主在特点:精耕细作 ③中国古代社会主要生产方式是:男耕女织(男耕女织最早出现是在春秋时期) ⑵古代生产工具的改进: ①原始社会:人们主要用石斧,石铲等劳动工具,耕种方式是“刀耕火种” ②文明时代:(夏商周时期)青铜制品虽然大量出现了,但因为其昂贵而不能大量用于农业生产,这一时期主要农工具是耒稆,耒稆的出现的普遍使用标志着古代农业进入“石器锄耕”阶段。 ③春秋战国: 开始有小件的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广泛了许多,到了春秋末期,人们开始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初步推广,秦汉后,牛耕逐步普及,牛耕是我农业技术史上的一次动力上的革命,从此铁犁牛耕就成了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种方式。 ④唐朝时期:曲辕犁是继当代犁发展之后,农具改革又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注: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铁农具的出现(而不是牛耕的推广) B: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是:铁器与牛耕的广泛使用 C:我国农业史上农用动力革命最早出现在春秋末期。 D:灌溉工具:从三国时期的翻车到唐朝进期的筒车(利用自然力溉灌的一种工具) 古代水利设施: ① 春秋时期:在淮河流域修建了芍陂 ② 战国时期:在岷江流域建了都江堰,在黄河流域建了郑国渠 ③ 西汉时期:在黄河流域修建了漕渠,白渠,在新疆地区建了坎儿井 ④ 东汉时期:有王景治黄河 注:我国古代经常性大规模地治理黄河是在汉代 3)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总结 ①原始社会:民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②夏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一切土地属于国王,西周井田制是典型的代表。(井田制实质是“溥天之下,土地莫属于王”的一种贵族土地所有制。) ③春秋时期:出现了私田,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形成(贵族夺田现象反映本质的问题是井田制的瓦解) ④战国时期:各诸侯开展变法运动,最终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商鞅变法在法律上明确地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所有制全面肯定。) ⑤三国时期:推行屯田制 ⑥北魏时期:实行均田制(主要的目的是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⑦明末时期:农民大量更丧失土地沦为佃农,租田制盛行(中国古代以租田的方式进行土地经营是在秦朝,租田方式早在战国时期产生,到了汉朝已普遍存在,自宋开始,租田经营仅次于自耕的农业形式,明清时期,租田制普遍全国成为农民经济中的主要方式,契约纳租的方式被确立,又使佃农对地主依附的关系相对减弱) 土地兼并现象: ① 我国古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始于北宋,明代皇帝带头兼并土地,到了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繁荣,通过土地买卖占用土地的现象已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② 土地兼并现象贯穿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终,国家的任何政策都不能使之转逆,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③ 土地兼并现象在政治上直接导致国家的财政收入的减少,在经济上对农民造 成普遍贫困,无力购买手制品,对地主来说,封建地租使其乐于买田置地,影 响手工业的扩大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中原人口南迁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A:中原人口的南迁高潮: ① 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两晋之际,由于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山东,山西沦为主要战场。 ②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第二次高潮:唐朝的安史之乱时期 ③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在两宋之际的靖康之乱 B:经济重心南迁: ①主要的原因:北方战乱,中原人口南迁,南方社会环境较为稳定,南方蕴含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其中“中原人口南迁”是经济生心南移“的最主要原因) ②南移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初步开发,隋唐时期,江南进一步开发,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③南移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文化南移,使财政和政策,军事中心分离开来,表现它促进南北交通运输线的发展上。 (十三)中国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A: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①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出现原始商业 ②商朝时期:出现了最早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③周朝时期: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官府控制商业 ④春秋时期:私商崛起,货币种类繁多,黄金白银成了货币,出现了许多有实力的商人(陶朱公与范蠡)和著名的都会(邯郸,临淄),是古代商业的一次繁荣时期。 ⑤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制,修建驰道,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⑥两汉时期:开通了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中国丝绸大批销往外国始于西汉) ⑦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促使商业贸易繁荣,出现长安,洛阳,扬州大都市,少数民族人与及波斯人,大食客商人来往经商频繁,外贸发达,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空前的繁荣,广州是当时最发达的外贸港口,政府在当时还设立了市舶专管贸易。 ⑧宋元时期:城市经济功能在此时得到增强,在布局上打破了自秦到唐的坊市制,时间上早市与夜市相连接,地域上形成了街市,店铺相连。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同少数民族在边境上有榷商贸易,同时对杭州是当时南方最大的商业城市,泉州是元朝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又一个繁荣时期(我国精耕细作的技术进入全面的顾熟 也是在宋元时期。) ⑨明清时期:出现众多工商业市镇,如松江,佛山的景德镇,货币经济占主导的地位,普遍流通白银,商品类繁多,劳动力也成为一种商品,形成了具有当时特色的徽商与晋商等区域性商人群体 注:a: 徽商与晋商的共同特点是:都以经营盐业起家;创办金融机构;把生意做到外国。 b: 我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明代的中后期,时朝的中叶,私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的手工业发明奖占主导地位。 B: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小结: ①丝绸之路:(中国丝绸大批销往国外始于西汉) a:时间:西汉开辟,自汉到唐历经千余年 b:路线:从长安出发,往西贯通亚欧大陆,直过到罗马帝国。 c:货物:中原物产主在是丝与丝织品 d:意义:是古代东西方的重要交通线,在丝绸之路上形成了敦煌,楼兰等许多繁荣的商类城镇 ②陶瓷之路: a:时间:唐朝开辟,唐宋以来,海外贸易杨为对外贸易的主体 d:路线:从中国东南海港出发经南海,穿越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洋,最远到达红海沿海岸,非洲的东海岸 c:货物:以陶瓷为主 b:意义:许多港口城市如广州,宁波,泉州等走向兴盛;来自阿拉伯的印度和欧洲的客商云集,外贸空前的繁荣。 C: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总结: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铜钱名为“半两钱”其重量为半两,形状为圆形方孔,奠定我国2000多年中国铜钱的基本形状。 ②最早的银行:隋唐时期,我国市场出现了最监护人银行稚形,称为“柜枋“ ③最早的纸币:最早出现在北宋的四川,名为“交子”,世界最早推行的币政策是在元朝。 ④贵金属货币: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金银,明朝时白银广泛地使用,成为法定的货币,形成以白银为主,以铜钱为辅 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D:农耕时期的手工业:(我国的手工业兴起早于纺织业): ①冶铜技术:青铜时代(夏商周──春秋时期)青铜器制造原繁荣时期是在商朝 A: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农具 ②冶铁技术: B: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钢铁的产量,质量都 过到当时世四界的最高水平 C:在汉代人已懂得用煤冶铁,北宋人则已普及这一方法;机时南宋末年又懂得用焦碳冶炼了,时朝时普及。 ③制瓷业(在商代就开始出现原始的瓦器): 东汉:瓷器生产达到成熟的阶级,生产青瓷(中国丝绸大批销往外国始于西汉)。 唐朝:瓷器已输往国外,且此时的制瓷业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北两个系统,值处得一提的是,从唐代起,陶瓷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新的象征。 元朝:烧制出著名的青花瓷。 明朝:烧制出著名的王彩瓷。 清朝:创造出著名的珐埌瓷。 ④纺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绸的国家, 中国古代丝绸不断外销,被西方国家为称为丝国,明朝中后期,在丝织发达的苏州,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业): 西周时期:丝织工艺出现斜纹得花织物 战国时期:丝织产量在,质量高 唐朝进期:以“通经断纬”手法变换色彩。 元朝时期:黄道婆推广“擀,弹,纺,织”的纺织,工具上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松江地区成为元明两朝的棉织中心 清朝时期:丝织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当时著名的丝织中心。 E: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小结: ①自秦到唐的“坊市制”城市的特点: a:城市功能以政治,军事为主,严格控制商业的贸易 d坊为居民住宅,市为交易场所,坊市严格分开 c“市”有严格的时间与地区的限制,官府对其商业贸易也严硌控制 b典型:唐朝的长安:布局规范,整齐划一。 ②宋元以后街市制的城市特点: a::城市功能以经济为主,形成街市,标志着城市的功能和格局重大的演变 d:打破了坊市界限,城郊,乡村均允置市贸易 c:不再作地域限制,城市,城镇出现夜市与早市。 d:官府对商业贸易也不再直接监视 e:典型:北宋东京(《清明上河图》) ③明清进期工商业城市的特点: a:城市功能以经济为主 d:出现工商发达区,或者交通要道,以江南地区为盛,如松江(棉织业),景德镇(陶瓷业),佛山(冶铁业),汉口(交通要道) c数量多(如清初在江南地区兴起的200多个城镇)特色强,人口密集 (十四)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小结 A:四大发明: ①造纸术: a:西汉先后出现的絮纸和麻纤维局限是:原材料贵,粗糙,不易书写(甘肃天水放马淮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早的纸) b: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制造植物纤维繁钜 ,特点是纸细腻,便于书写。 c:贡献:使人类文明信息的记录,储存,传播与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降低了学习的成本,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②印刷术:(现在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国印刷的《金钢经》卷子) a:隋朝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局限是成本高刻字不能循环利用,一字错全版废) b:11世纪中叶,北宋毕异发明了胶泥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多年,特点是成本低,,效率高,可循环利用。 c:元朝出现锡,木活字,后来又有铜,铅活字印书 d:贡献:活字印刷术发明以后,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文化的传播,向东传入了朝鲜,向西传入了俟及与欧洲,改变了当时欧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教育的状况。 ③火药: a:唐朝医学家兼炬丹家孙思邈的“丹经内伏硫磺法”,从中可知当时已掌握由硝石硫磺,木碳混在一起的火药的初步配方 b: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北宋火药已广泛在军事上使用 c:贡献:我国发明的火药在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后来又由阿拉伯传到欧洲到世界各地,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对经济和科学的发展起了推动的作用。 ④指南针: a:战国时期就有人发现了磁针指南的特性,发明了“司南” b:北宋时期的人就已会使用磁针指南,后来人们把磁针装备在罗盘上,制成了指南针用于航海 c:贡献:南宋时指南针已传到印度,阿拉伯,后来又由阿拉伯,波斯等国,促进了各国的航海事业的发展,并为新航路的开辟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B: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成就: ①商朝: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最大的成就,它是世界是延续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 ②春秋:留下世界公认的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早了670多年。 ③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④东汉:张衡发明了浑天仪(水运浑象仪)和地球仪,比欧洲早了1700多年。 ⑤隋唐: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的长度的创始人。 C: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①西周:商商讲过“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句勾股定理特例,载于《周髀算经》 ②春秋:九九乘法表 ③东汉:《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④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了圆周率在小数点后的七位数,这一成果比欧洲早上1000多年,他还为《九章算术》作了注,又著有《缀术》等书。 ⑤明朝:数学家程大位编著《算法统宗》奠定后世珠算法的基础。 注:被马克斯称为人类“最美妙的发明之一”的中国数学成就是“十进位值制” D:中国古代汉字的发展简概: 甲骨文à小篆à隶书à行书à楷书 ↓ ↓ ↓ ↓ ↓ 商 秦 汉 晋 唐 ① 汉字的起源:汉字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到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文块表意文字。早在6000多年前,原 始社会晚期,汉字起源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逐渐脱离图画,形成了文字。 ② 汉字演变的趋势:汉字的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字形体逐渐规范化,稳定化。 ③ 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 A甲骨文:刻在兽骨或龟骨上的文字,又称殷墟文字,是中国最古老的成熟的汉字。 B:金文:商周时期,金文是铜器铭文,又称钟鼎文,比起甲骨文,金文就是装饰体,金文的出现是手工业雕刻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C:小篆:秦始皇用小篆作为统一全国的文字的字体。(古代第一次在全国统一使用的文字就是小篆) D:隶书:在秦朝出现,隶书因盛行于汉,所以又称汉隶。 E: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 书法艺术是以中国汉字的字义为内容,以某种文字体的书写为形式,遵循一定的章法的独特艺术,主要有: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书法比较集中体现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 ①魏晋以前基本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在创造书法美的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一种艺术形式。 ②楷书 :形成汉末,楷书诞生以后,汉字字体演普变就稳定下来了,1000多年来的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体,这是汉字字体演变的主流。魏晋楷书代表作有钟繇的《宣示表》和书圣王羲之的《乐毅论》。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创立了楷书的欧体与颜体。 ③草书:实用性虽不强,但却是诸书体中艺术最强的一种,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代表人物有东晋的书圣王羲之,王献之,盛唐的张旭与怀素。 ④行书:兼楷书的规则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的价值,经过东汉至西晋约两个世纪的演变,书体完全成熟,最突出的代表作是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书” F:古代农学与手工业: ①《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是我国现存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②《梦溪笔谈》北宋沈括著,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珍贵的遗产。 ③《农政全书》明末徐光启著,论述了农学理论,并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 ④《天工开物》明末清初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被后人誉为“17世纪中国工艺的百科全书”。 ⑤《农书》:元代王祯所编著,其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 G: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 ①战国:扁鹊是当时的名医,后代医家奉之为“脉学之宗”。他发明了“四诊法”成为中国中医传统的诊病的方法。医学分科,有著名的医学著作《内经》 ②西汉:当时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的基础。 ④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国中医的重要经典,后人称张仲景为“医圣”。华佗擅长手术而被誉为“神医”,他发明了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 ④隋唐:唐朝杰出医学家有“药王”之称的孙思邈,他编有《千金方》,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学成果,有许多创举,在我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H:印宗秦汉: 中国印章的刻制,常用篆体入印,故称篆刻,它的创制也以汉字为前提,与书法并称为姊妹艺术。在篆刻艺术上,秦代时代是一个标志性的时期,秦印雍容大方,精致不苟。汉印则方正质朴,端庄豪放,以小篆为基础,又融合隶书的风格。 I:中国画的发展简概: ①夏商周三代的绘画以人物肖像画为主,画在墙壁上,丝帛上,《人物御龙图》和《人物龙凤图》是出土的战国楚国帛画。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②魏晋南北朝:真正意义上中国画出现民。人物肖像为主,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呼》《洛神赋图》和扬子华的《北齐校书图》均为当时代表作。中国画逐渐成为独立艺术(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提出要求绘画作品应重表现人物风貌与气质。) ③隋唐五代时期:初唐杰出的画家阎立本善于描绘重大事件,传世作品有《步辇图》,盛唐时吴道子在人物画上和山水画领域都有重大的贡献。他的人物画,人称“吴带当风”代表了人物画发展的成熟,此外,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④两宋时期:官庭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适应民间的需要,绘画成为商品。风俗画为代表。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最高的风俗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它描绘了北宋杭州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 ⑤元明清时期 :山水画和枯木竹石,梅,兰,以及墨笔花鸟大量当涌现,人物故事画相对减少。当时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反映了文人的风貌。代表作有: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徐渭的《黄甲图》,清代郑桥板的《墨竹图》,当代元代文人画开始占据画坛的主导地位。 注:A:山水画作为独立画种开始于宋代 B:宋朝的《清明上河图》之所以那么倍受人关注,是因为它反映了当时城市的手工业的繁荣。 J:中国各类文学作品发展的简概: ①《诗经》是我国第上部诗歌总集,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②《离骚》:是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开创了诗歌新体裁──楚辞。 ③赋是两汉时期盛 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借物写志”,讲究文采,韵节,兼具散文,诗歌质。后来逐渐向骈文,散文两个方向发展,代表性的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张衡的《二京赋》。 ④唐诗:李白诗气势磅礴,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有诗仙之称。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派诗人有诗圣之称,作品有“三更”“三别”等白居易诗平易近人。杜牧和李商隐,后人把他们俩称为“小李杜” ⑤宋词:婉派的代表有柳永和李清照;豪放派的代表有苏轼与辛弃疾。 ⑥元曲:有马致远的《天净沙》 ⑦明清小说:明清小说是从宋元话本发展起来的,唐代传奇,宋元话本都 是短篇的,明清小说创立了长篇的体裁。代表作有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我这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水浒传》,我国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是《红楼梦》和带神话色彩的《西游记》。 ★曲剧的发展(原始歌舞à春秋战国的优怜à宋代的杂剧à金朝的诸宫调à元杂剧) ①傩仪蕰涵着古代戏曲的萌芽,成为我国最本老的戏剧源头的之一。 ②南戏在两宋之际,在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州一带流行的一种戏剧形式(南戏最初是在温州一带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般由民间艺人或下层知识分子创作的,主要在民间流行的) ③元代北方地区兴起了另一种戏由──杂剧,杂剧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使元杂剧发展成熟,繁荣兴旺的一个关键的因素是专业作家群的形成) 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徽班进京,后与徽剧的四喜,和春,春台三班统称为四大徽班。(徽调经过不断融合与吸收,在北京采成了新的剧种───京剧。1840年左右,京剧的唱腔,念白,剧本和表演已经成熟,京剧就此诞生。 ⑤昆曲没落的主要原因是它逐渐脱离群众(昆曲备受士大夫文人的青睐,后来成为宫庭垄断的剧种,渐渐地脱离了广大群众。) 注:元代汉族文人常用散曲来抒发愁闷情怀,因为元朝统治的前期,知识分子地位十分低下,在当时按职业划分的十等级中“十丐九儒”。 ★从传奇到小说的发展: ①唐代,一些寺院为了宣传佛教囝想,把佛经故事配上曲调,用通俗生动的方式向大众宣讲,被称为“俗讲”,而讲唱的故事被称为“变文”,起初变文是佛经故事为主和,这也就是传奇与小说的前身。 ②传奇是唐代小说的通称,它是文人创作的虚构故事凤言情为特色(相传“传奇”是元稹所写张生与莺莺爱情故事所用的题目,后被晚唐裴铏用来命名他所编的小说集而得名,从此人用“传奇”来指代唐朝小说) ③宋代城市的市民娱乐活动里,讲唱说书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通俗的,内容丰富的说书,不仅在城镇 流行,就是在农村也时常可以见到。 ④后来,由活本脱胎而来的章回体裁小说,逐渐发展成为明清小说的主流(明清期间许多小说跳出了“帝王将相,佳人才子”的体裁,直接反映市井平民生活的日常生活,商人,工匠,游民,和普通妇女女子也被当作小说的主人公去写,其原因是明清社会弥漫着拜金,通利主义,传统的轻商思想已经在淡化) 注: A:唐传标志着中国小说渐趋成熟,对后世的小说,戏曲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其中宋元期的话本小说,就是在变文和传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B:《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被当时称为“四大传奇” C:《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续初刻拍案惊奇》这“三言二拍”等作品第一次把商人作为被 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 (十五)中国古代或央集权制度 (夏à商à周à春秋战国à秦à汉à魏晋南北朝à隋唐à宋à元à明à清) ①约化元前2070年,古代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出现了(之所以称夏朝是奴隶是奴隶制的国家,主要是因为它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国家机构。) ②约公元前1600年,商族首领成汤灭了夏,建立商朝,商朝的政制治度是内服外服制,商王主要想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外服内服制下,关系比较松散,各国有很大的自主权) ③约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了西周,西周主要的政治制度是分封与宗法制,其主要意图是巩固原来控制的地方,使西周更另巩固,也就是扩大疆土,巩固统治。(分封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关系的,其分封的主体是同姓,核心内容是分封土地,周王之所以将族分封为诸侯,主要目的是调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④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西周时期结束,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公元前475年左右进入了战国时期。 注:A: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主要的表现为“礼东征伐,诸侯并起”,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反映出政治领域中的实质问题是分封制度的崩解)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是源于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但当时儒家成为主流的正统思想。 ⑤经商鞅变法后,秦国强大起来,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制 注:A:中央集权制的基本特征是皇权到高无上。 B: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极大的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其中最深的是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C:秦朝统治后,革除各项西周政治的弊端的重大决策是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战国的后期。 D: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的主要依据是郡县制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 E:秦朝改革各项措施中最能体现封建中央集权的本质的是皇帝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的政府的各级官员。 F:秦朝时“三公九卿”的三公指的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秦朝进赢政坚决否定分封制的主张,坚持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 ⑥秦灭汉建时,史称为“西汉”,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逐一灭异姓诸侯和功臣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他以为依仗刘氏“天下一家”的格局就能巩固皇权,稳定天下。 ⑦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了晃错的建议,开始削夺诸侯的王国的封地,吴王刘濞借口“清君侧”叛乱,史称为“七国之乱”但最后汉景帝平定叛乱,并下令废除诸侯的王权(但中央集权最终战胜地方割据势力的是汉武帝) 注:A:公元前154年秦被灭,汉武帝为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的统一,采取中朝高置刺史的实行推恩令,而汉武帝削弱相权的重在措施就是建立中朝。 B:东汉时期形成尚书台,取代三公权,魏晋南北朝时,尚书台改为“尚书省”又建议立中书省的门下省,但各省自职权分配未定,也未构成机构。 ⑧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中书省à门下省à尚书省。六部是指:兵,刑,工,吏,户,礼。(在隋唐时,六部属于尚书部,但到了元朝,废除了三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归中书省) 注:隋唐时,三省官长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目的是防止宰相权过重,难以控制。 ⑨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议立了宋朝,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入手,加强中央集权:分离调兵权的统兵权,剥夺宰相权与武将的权力,其中最突出的是削弱将帅的权力。 ⑩1368─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明太祖吸取了宋朝的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他以“图谋不轨”诛杀丞相,下令裁辙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自管六部,并规定此后不得立丞相。(丞相制到了明朝就此废除,历经1600年的专制发展到新的高度) 11]清朝建立后,承袭明朝,设立内阁去处里日常备事务,到了清雍年间,重要的军事由军机处处理。(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发展的标志,因为军机处完全听从皇帝的,其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最高锋) ★君权与相权的历史总结:(总体发展趋势是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被削弱) 1秦朝时期:确立了到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立成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2唐朝时期:实行三省放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3北宋时期:在宰相下设立参加政事的枢密使,三司使,把宰相的职一分为三,使皇帝能总揽大权。 4明朝时期: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皇权发展到顶锋。 丞相────行政 中央实行三公九卿 御史大夫───监管 太尉─────军事权 秦朝 地方实行郡县制 东汉时形成了尚书台,取代三公权 两汉 推恩令 汉武帝建立中朝的刺史(监管权) 隋唐 : 三省(中书(起草)à门下à尚书(执行)) 三衙:禁军的统领 二府 枢密院:掌握中央的军政的机构 宋朝 三司:掌握财政 元朝: 实行省制(中书省) 明朝: 明太祖废除中书省的尚书省,设立内阁制 清朝: 设立军机处 (十六)古代思想流派小结|(道家,墨家,法家,儒家) ★ 百家争鸣的作用与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方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它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注:①“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因素有: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私学的兴盛,各国纷争局面 ②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四处游说,讲学,他们的共同点都 是极大地开阔了人民的视野,促进了方化的觉醒。 ③秦朝时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罢百空,独尊儒术”都 是想通过思想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 A:道家: ①老子:老子是道 家学派的创始人,反映其思想的著作是《道德经》,其具有朴素的辨证法思想,老子反对新兴的地主阶级的“有为”的措施,主张“无为而治”。(老子认为“世界万物与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地运动的,有无,难易,高低都 是相互的依存与变化原。”) ②庄子: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的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叫作“道”庄子的散文非常富有哲理如《逍遥游》等名篇。 注:a:庄子提出“齐物”的观点,齐物的意思是指任何事物的本质都 是相同的,没有区别的。 b:庄子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也就是一种旁观超然的人生态度。 c: 庄子认为人为是对自然的破坏,也就是天与人“不相胜”的观点 d:庄子鄙视富贵权禄,痛恨“窃钩者诛,窃 国者侯”的社会。 B:墨家: 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注: ①墨子的思想是代表下层的劳动群众的,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墨子提倡的“尚力”强调生产劳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同时反对统治者的铺张浪费,主张“节用”与“节葬”。 ③战国时期墨家显赫一时,最深刻的社会根源是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队伍的状大,因这墨家成思想代表的就是小生产者的利益。 C:法家: 韩非子: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学说后来成为秦代的官学,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起积极的作用。 注:A:法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 B: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他认为法是处理政事的基本,权术是君主控制群臣的工具,,势力是君主政权和威望。 C:韩非子认为社会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历史永运不会倒退的,公对“儒学”的是古非今的历史论。 D:韩非子的思想适应统一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100我年里,这种思想与儒学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D:儒家: ①孔子: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已复礼”。(孔子提出的观点有“克已复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②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他主张“仁政”(孟子提出的重在观点有:“仁政”“养浩然之气”“民贵君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 ③荀子:荀子也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应“礼法”并施的观点。(荀子主要的观点有“行一不义,杀一无罪,面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天之生民,非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君者,舟也,庶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注:A: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他认为的“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不以有的人的意志所转移,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之”。但人可以发挥自己的意识去改变自然。 B:荀子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儒 学 的 发 展 A:儒学成为正统(汉朝时) ①董仲舒是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学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关键人物 注 a:董仲舒的儒学观点有:君权神授,大一统思想,三纲五常,天人感应。 ★“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 ★“君权神授”是针对加强对君权需要而提出的 ★“三纲五常”是针对人为处世标准而提出的 b:儒学到了汉代给予了新的含义,主要就是指“君权神授” c: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的儒学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两点上:一点是其带有神的色彩,打上了“天”的印记,另一点是其以儒学为主,融入了其他学派的思想。 ②当武帝时期,教育被儒学所袭断,汉武帝规定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有:《诗》《书》《礼》《易》《春秋》 注: a 汉武帝的政治,教育措施,为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儒学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延继了两千多年。 b 春秋战国时期,在编订古代文化典籍方面成就最高的是儒家,因为孔子晚年编订与整理了《诗经》《尚书》《礼》《书》《易》《春秋》。 C 汉代儒学能哆取代黄老学说而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主流,最主要的原因是统治者抻用儒学的大一统的思想。 B宋明理学: ①程颢,程颐:二程的哲学的核心是“天理”他们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和人类的社会的最高准则。重要的鸡肉点有“格物致知”(这里的“格物致知“不是指认识客观事物的法则,而是要人的内心恢复天理,遵守伦理纲常) ②朱熹:朱熹为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核心思想是“存天理,灭人欲“。他认为”理“是宇宙天地万物的本原,也是人类社会最高的道德侏儒观戏理原则。(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导致社会现象是封建道德伦理的形成,也使儒学真正地摆脱了几百年来佛学与道学的冲击,使儒学恢复了权威与信心,从元代开始,朱熹学说成为中国官方哲学。) C明清儒学:(此时的儒学都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 ①李贽(明朝):他批叛道家的虚伪,反男尊女卑的思想,赞同自由恋爱,支持寡妇再嫁肯定农民起义 ②黄宗羲(清代):主张“工商皆本”的经世致用的思想。(经世致用的思想中具有现实意义的是“工商皆本”) ③顾炎武(清代):有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④王夫之(清代):有著作《读通鉴论》,他主张“天命论”和“生知论” 注:①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的思想共同点都是主张“反清复明”反对专制。程朱理学成为明清封建思想斗争对象是因为护封建伦理道德摧残人性。 ②南宋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中的“理”是指统治秩序,而明清之际王夫之提出的“气者,理所依也”是的“理” 是指“客观规律”。 (十九)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的建立 A:英国: ①《大宪章》:13世纪,24个贵族联合起来,廹使英鉴署《大宪章》,以限制王权,以保护贵族特权和保护部份骑士和市民的利益,以后逐渐形成议会,决定重大事的制度。 注: ①《大宪章》于1921年英国国王被廹鉴定的,作为英国第一部宪章法,确立了国王必须遵守法律的原则,以及等级会议有权监督财政原则。 ②《大宪章》本身并不具备多少民主的内容,但它给王权设定了界限,实质是国王与贵族之间的分权书,因为其鉴定的目的是为了满足24个贵族的要求。 ③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的标志是产阶级在新召开的议会里要求限制王权,结束的标志是“光荣革命”的胜利。(光荣革命前后国王与议会仅互换了位置,而且发生了质的改变。因为“光荣革命”它尽管保留意了君主制,主贵族把持政府,但他们必须同符合资产阶级利益,改革的实质就是把政府成为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言人,所以说“光荣革命”是新旧贵族按协的结果。 ②1689年的《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权,也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注: ①《权利法案》是最早在英国政消治制度上打下资本主义烙印,显示出冲破封建专制政治的法律。 ②英国君主立宪章制的形成标志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权的确立,主要原因是法律具有到高无上的地位。 ③现代政治制度起源于英国。 B德国 ①《德意南帝国宪章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正式颁布,并规定帝国实行君主立宪章制。 注:A: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虽然使德意志帝国披上民主外衣,但实质上仍体现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因为其规定皇帝与首相真正掌握国家大权。 B:德国制度留意着大量的封建性主要原因在于德意志是通过国内外战役实现统一的。(德意志统一中关键的一战是萨多瓦战役) ②1919年8月,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颁布了新的宪法,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史称“魏玛共和国”。但其没有摧毁旧帝国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基柮,后来“魏玛共和国”被嘲笑是一个“没有共和主义”的共和国。 C美国 ①《独立宣言》:1776年,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注:①美国建立初面临的新和问题是要在一个大国里确立共和制,因为历史上共和制只存在于城邦国,一旦把地域扩大,有权威的中央政府就会发展成帝国,这也是美 国利用“分权与制衡原则”去实现共和的主要原因。 ②《独立宣言》是启蒙运动的思想的第一次运用。 ②《1787年宪法》在1787年5月至9月在费城秘密制定。 注: ①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的成文宪法就是美国1787年的这一部宪法。 ②1787年制宪会议在费城秘密举行,其中核心人物是当时仅有36岁的麦迪孙,后来被称为“美 国宪法之父” ③《1787年宪法》主要的缺陷在于它未能充分地体现法律上人人平等的,如允许奴隶制存在 ④对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产生重要影响的是欧洲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 ③美国的南北内战(民主党主要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共和党主要代表北方的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的利益。)《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是解放参与叛乱的地区的黑人奴隶) D法国 ①1789年的《人权宣言》:1789年7月,法国大革命爆发,把“三级会议”转变“制宪会议“杨为法国最高权力机关,8月则制定了《人权宣言》。(《人权宣方》的进步意义在于体现了要求摧毁君主专制的等级思想。) ②《1971年宪法》:是以《人权宣言》为前言的法国第一部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原则,并规定法会议是最高权力机关。(1792月8月,在新革命的推动下,巴黎人民起义推翻王权,普选产生国民大会,废除君主,资产阶级民主派真正掌握政权。) ③《1875年宪法》:确立法国为总统共和国,它标志着法国和政体的最终立确。 注:①1875年宪法规定法国总统共和制政体,但宪法颁布不久,总统权力日益削弱,国家权力明显转到内阁手中,合法国成为一个议会制共和国国家。 ②《马赛曲》是法国国歌,7月14日为法国国庆日,但这不是1875年的宪法规定的,而是1971年的宪法规定的。 E俄国 ①二月革命:1971年3月8日,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市民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得到面包和停止战争而引起的武装起义。 注:A:二月革命推翻了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王朝,资产阶级建立起临时政府。 B:二月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战争加深了人民群众的痛苦与不满。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一战使俄国经济崩溃,各种矛盾空前激发,最终导致二月革命。 C:1917年俄国先后发生了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本质上说明,俄国在探索新有革命道路。 ②十月革命:7月临时政府使用武力镇革命,布尔什维党确定武装起义的方针,越来越多地方苏维埃政权的领导权到了布尔什维党的手里,起义的时机成熟,11月6日年夜,十月革命爆发,推翻了临时政府,取得起义的成功。 注:A: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最有利的国际因素是帝国主义各国间在大规模得厮杀,无暇顾此。 B: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相同点是领导力量基本相同。 C:《四月提纲》指出俄国的形势,指出布尔什维党的任务是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久革过渡,为十月革作了充分的准备。 D俄国历史事件的顺序:二月革命à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成立à《四月提纲》à十月革命 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内容: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强制劳动,实行配给制。 B:作用: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财力,物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 C:局限性:超出战时的需要的限度,不利于抻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引起1921年的政治危机。 ④新经济政策: A:必要性:长期战争,严重破坏了经济,继续推行战时的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工人与农民的不满。 农业上: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主要想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工业上:区别对待中大小企业 B: 贸易上: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上:按劳分配,实行工资级别制 C作用:国民经注恢复的发展,政权得到巩固,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走向社会主义探索。 注:A: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布尔什维党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社会主义的设想。 B:实施新经济政策改变不了社会主义的性质,这是因为一切涉扩国家经济命脉的工业归国有。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社会主义设想)相比,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社会主义)主要“新”在一定范围内恢复了资本主义。 ⑤斯大林模式(20世纪30年代的中期) 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 管理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A: 调节手段: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积极的作用:使苏联迅速工业化,这后来反法西斯奠定了物质的基础,有利于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B: 存在的问题:片面工业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甚少,缺乏对人们对市场积极性。 注:①1936年苏联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斯大林模的形成。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相同点是都曾经产生积极的作用。 ③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这主要是社会主义的结果。 ④苏联的工业化与西方其它国家工业化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以重工业为中心。 ⑤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最主要的原因是片面发展得工业。 ⑥赫鲁晓夫改革(1955年至1957年) 农业上:允许集中农庄庄员拥有一定自留地和牲畜,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性,将拖拉机等卖给集体,大规模地种A:内容: 植玉米。 工业上: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地方 作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取得一定成效 B:结果: 失败的原因: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⑦勃列日涅夫改革(70年代) A:内容: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B:结果:取得一定成果,但仍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 C:原因: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又与美国进行军备的竞赛。 注: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结果是修补性的改革,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⑧戈尔巴乔夫改革(90年代): A内容:由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管理,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这是戈尔巴乔夫与前两乾最大的不同) B:结果:失败后转向政治改革,最后导致苏联解体。 C:失败的原因:得点放在重工业上,使经济结构失调,改革宏观决策缺乏配套措施。 注:①戈尔巴乔夫没有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也不推行与美国争霸的外交政策,而是提出“加速国家社会主久经济发展战略方针。 ②戈尔巴乔夫过行政治改革的直接目的是以政治改革推动经济改革。 ③戈尔巴乔夫改革与中国1978年后改革相比,相同点都 是以经济领域开始的, ★ 三次改革的比较: ①相同点:都是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都在农业上,工业上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脱离苏联的实际,结果成效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②不同点: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沓夫改革侧重工业,戈尔巴乔夫侧重于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前两者都 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风成效就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前两者失败的原因是未能改变原有的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补,后者蝇然进行根本星的改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二十)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发展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①1848年的《共产宣言》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理论从空想走向科学。 ②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 ③1917年的十月革命标志着社会主义理论从实践走向成功。 ④中国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从挫折走向发展。 注:1864年9月各国无产阶级在伦敦建立 了第一个国际性的工人联盟───国承工人协会,即是第一个国际。 B:马克思主义诞生前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①法国的圣西门:他主张新社会实行制度,被认为“工业社会”的最早的预言家。 ②英国的欧文:主张建立合作组织。 ③法国的傅立叶:主张建立合作组织。 注: ①马克思主义志空想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区别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的认识不同。 ②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发展。 ③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三大直接来源。 C: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的三次工人运动: ①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②1836─1848年英国爆发了宪章运动,它是世界上第一次工人阶级独立的全国性政治运动。 ③1844年德意志西里亚爆发了纺织工人起义。 注: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 ★《共产宣言》: ①1848年《共产宣言》发表,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的作用,宣告了工人阶级历史使命,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原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因为它是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②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最根本的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巴黎公社: ①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为背景下,巴黎公社在1871年3月18日成立,巴黎公社是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失败的原因在于当时法国的无产阶级还缺乏取得革命成功的客观条件。 ②巴黎公社七命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临时政府实行投降买国和敌视工人的反动政策,根本原因是法国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不适应。 ③巴黎公社当中的措施最能体现无产阶级专政的是: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并交给工人合作管理。 (二十一)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要点小结 ①1947年3月12日“村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注:A:“冷战“的最大特点是遏制共产主义但不诉之于战争 B:最先发出“冷战“口号的是丘吉尔 C:二战后出现美苏两格局的根本原因是苏美政治军事力量形成搞衡。 ②1948年4月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把苏联与东欧排除在外,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而遏制苏联的力量,同进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马歇尔计划的根本目的是稳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 1949年美,英,法,意等西方国家鉴订《北大西洋公约》,简称北约 ③ 标志着美苏格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1955年苏,波,捷,罗,保与德鉴订了《华沙条约》,简称华约 注:北约与华约给织最大的共同处都是由一个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 ④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与1961年─1973年的越南战争是美苏“热战”的主要表现。 ⑤1967年,欧洲钢煤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为欧共体。(欧共体成立后,西欧国家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建立关税同盟和欧洲货币体系。 注:20世纪70年代欧盟与1956─1972年日本崛起,使资本主义领域呈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战后的日本经济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废除生产关长系中封建落后的因素) ⑥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菜德举行,会议通过了《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诞生不结盟运动兴起又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力量登上国际的政治舞台,改变当时世界的格局。 注:A:促使结盟运动兴起的重要原因是“冷战”格局使国际关系趋于恶化,新兴的国家谋求发展的道路。 B:中国被纳入不结运动的观察员国,这标志着这国同主要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不结盟运动的关系进入一个新的阶级,中国同“七+七国际集团“的友好合作关系也获得建设性的发展。 ⑦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 A: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1911年,中国加入亚太组织,对亚太经济的合作进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C:2002年,在中国的推动下,中国和东盟鉴订了《中国─_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强该经济合作与文化的交流。 D:2001年中国积极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在上海鉴署《上海合组织成立宣言》,正式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这对维护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做出了贡献。 ⑧苏联解体:1991年发生的“8.19“事件,成为苏联解体的催化剂。同年的12月,苏联完全解体,两极格局由此最终瓦解。(两极格局最终瓦解的标志是苏联的解体。) 注:A: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体制上,政策上的弊端与错误的结果。 B:东欧剧变的外部原因有“和平演变“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根本原因是自身的经济困难。 C: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最根本的错误在于以民主社会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D:两极格局的解体,世界政治形势发展的总趋势的基本特点是:缓和与紧张并存,和平与动荡并存。 (二十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A:新航路的开辟(大西洋à太平洋à印度泮) 时间 人物 国别 到达地 1487 迪亚士 葡萄牙 好望角 1497─1498 达加马 葡萄牙 印度 1492 哥伦布 意大利 美洲 1519─1522 麦哲伦 葡萄牙 环球 ★意义: ①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及美洲等地的联系 ②商人们通过这条航路,贩卖世界各地商品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贸易扩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③新航路的开辟,大大推动欧洲商业的发展,贸易中心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 ★原因: ①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萌芽与成长,用作货币的黄金,白银需求时日益递增(决定性) ②社会根源:欧洲出现“拜金热” ③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垄断传统东西之间的商路,因此西欧国家被廹寻找另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④精神动力:传播天主教的热情,使人们积极投入新航路的开辟的活动中。 B:资本主义国家初期的殖民扩张 ①:荷兰的殖民扩张:16世纪时荷兰是欧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17世纪中叶是荷兰海上贸易的黄金时期,荷兰曾取代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的称号。也组织大型商业公司,以展股份公司,银行信贷,荷兰是“17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粗”(荷兰在国际竞争中采取重要的竞争手段是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②:英国的殖民扩张的:16世纪海盗抢劫式,1588年,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航队”标志着英国海上霸权的开始与确立。17世纪进行一系列的商业战争,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并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注:①18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奴隶贩子是英国,被称为“海盗国家”也是英国。 ②17─18世纪,西方殖民地进行侵略的主要特点是进行野蛮掠夺。 ③西方列强早期殖民活动的主要目的是直接掠夺财富 ④英国海外殖民靠拥有最庞大的商船队,这与葡萄牙,西班牙最大的不同。 C:工业革命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1760─1840年前后)首先从英国开始,然后向美法等先进国家发展,以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为主要标志,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到蒸气时代(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有坚实的科学基础,规模更加大,几乎在几个先进的发达资本国家同进行,在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具有更强的经济和社会改造能力。(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注:①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就证明世界市场的存在 ②工业革命出现的直接原因是市场扩大需要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深远的影响是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所产行的垄断,因为垄断组织渐改变了私人生产的无计划状态。 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⑤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的推动。 E: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首行在美国爆发) ①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不加限制金融投机,导致股票市场崩溃。 ②特点:持续了四年之久,影响的范围广,破环性大。 ③影响: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罢工,游行示威到处发生,法西斯主义开始泛滥,导致国际关系恶化,以提高关税和货币贬值来转嫁危机。 注:①凯恩斯认为这次经济危机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远远低于商品的供应。对待经济危机的办法就是扩大需求。凯恩斯的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学的观念,因此被称为“凯恩斯主义” ②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危机,一次在1929─1933年,一次在1973年。 ③资本主义经济史上,出现两次黄金时代,一个在1850─1914年,一个在1950年─1973年。 F罗斯福新政 A:整顿财政金融: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为其他行业复兴提供资金保障。 B:复兴工业生产:通过让企业公平竞争经营,对劳动关系作适应调整,达到正常运转的目的。 C:调节农业生产:国家提供补贴(工业反哺农业)销毁过剩的产品,限制生产,稳定物价。 D: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扩大消费,稳定社会秩序。 注:①罗斯福新政主要核心手段是干预并扩大消费 ②新政的核心内容是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③大危机进,大量农产品被销毁的主要目的是稳定物价,维护农场的利益。 ④新政中既能培加就业,又能拓宽经济发展空间的措施是举办公共公程。 ①内容 ②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③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缓和了美国会矛盾,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时代。(新政使美国自由放任主义逐渐被凯恩斯主义取代,这是两者转变的标志) ⑤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 E二战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措施: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制定计划经济;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扩税收实行普遍的社会福利改革。(这些都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方式,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用的措施与罗斯福新政想同的是国家干预经济) 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通过国有化,以达国家改变单一所有制,在私有制以处出现了国有制。 ②制定经济计划:避免生产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有序化,带指导性。 ③政庥直接采购的作用:为了生产提供最大的稳定市场。 ⑤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缓和了社会的矛盾,扩大了消费,促进了生产。 ★人民资本主义:其特点就是资本分散,如普通职工也拥有股份,其作用是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 ★ 经营者革命: 其特点就是经营者与所有者分离,其作用是提高管理的水平(管理者革命的含 义是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二十三)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会议) 1944年,美英中等44个战时同盟国的代表,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会议基本通过按美国方案通过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其附件,决定两个国际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级织,总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汇兑,协助建立多边支付制度,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宗旨是:向成员国提供贷款,以促进该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并促进国际贸易的均衡增长。 注:①1945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构成资本主义世界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②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由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贸总协定上构成的。 ③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就中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建立稳定的比价关系,美元成了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 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标起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也暂时结束了战后货币金融领域的混乱的局面,保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行,从而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B:关贸总协定: 1947年,美中等33个国家鉴署了《关税及贸易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它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务鉴署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世界的发展。 注:①关贸总协定实质是一个旨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的多边国际协定,实际上起到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 ②1947年代表中国鉴署《关税及贸易协定》的政权是南京国民政府。 ③1947年美国倡议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目的是凭借经济实力控制更阔的世界市场。 C:世界经济区域集体化: ①欧盟: a:1951年法比荷德意卢六国正式鉴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标起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开始。 b:1957年,六国首脑在罗马鉴署了《罗马条约》,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宣布成立。 c:1965年六国鉴署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三个共同体合并,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d:1922年欧洲共同体12个国家正式鉴署《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11月欧洲联盟条约正式生效,欧盟成立。 e:欧元诞生:欧洲统一货币,在1995年正式定名为欧元,2002年正式启用。 ②北美自由贸易区: 1992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鉴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条约正式生效,标志着北美由贸易区正式成立,2001年美洲33个国家的首脑鉴订了协议,以2005年为最后期限,正式创建一个纵贯南北美洲的自由贸易区。 注:①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组建的区域性经济集团 ②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员之间不没有形成关税同盟,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是贸易伙伴关系。 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989年,在澳大利亚的倡议下,美,日,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在堪培拉召开会议,宣布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亚太经济成员国间的经济差异很大,即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当中政治经济情况都相当复杂。(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性质是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组织。) 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一个松散的论坛式协调机构,各成员国拥有完全的经济管理权,任何得议必须所有成员国同意才能生效。 ④世界贸易组织: 1993年,乌拉圭谈判结束,把多边贸易组织改名为世别界贸易组织,1994年4月,在摩洛哥的拉喀什举行的亲贸总协定部长会议,正式决定成立世界贸易组织,从1995年1月1日起正式开始运作,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成立。中国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WTO。 ★ 当前世界形势所包括的特点有: ① 冷战局面结束,美苏争霸不复存在 ② 世界呈多极化,多元化发展 ③ 世界处在新旧格局交替时期 ④ 民族冲突和地区冲突此起彼伏 欧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亚太经合组织 联合国 世贸组织 东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