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4 发布 |
- 37.5 KB |
- 10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如何写好高考议论文作文
高考议论文写作中的逻辑思维训练 思维是议论文的生命,议论文从审题、立论、谋篇、布局、结尾,以及整个行文中,处处都要运用思维方法。好的议论文应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思维的宽度,中档的议论文有思维的线性发展而缺乏开阔感和灵动感,下等的议论文思维没有延伸或者断裂为几个片段。 在议论文“三要素”中,这些年来,论点和论据问题已经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议论文如何在“论证”过程演绎推进,一线的师生对这个问题仍重视不够。具体体现就是:一篇 800 多字的文章,基本就在一个层面上展开讨论,这种“同层面绕来绕去”的情况实际是受前几年“文化散文”的影响。正如孙绍振老师批评的那样:“好像议论文就是先有一个论点,然后铺开三个例子,四个故事,五个名言,最后得出结论,证明论点。” 把随意一篇满分作文的某两个中间段对调位置,读起来居然还是“通顺”的 ——— 因为缺乏逻辑,所以无所谓层次、无所谓结构 ——— 这也是现在中学生写议论文最可怕的恶俗习惯,甚至每年的高考满分作文,这种问题也屡见不鲜。可把它称为无逻辑无层次无灵魂的高考议论文。 1. 无层次 ( 主体论述只有一个层面 ) 请看 《 细雨未必看不见,闲花未必听无声 》( 北京 2007 年高考满分作文 ) 的中间主体部分: “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不畏贵妃研墨,力士脱靴的后果,不畏玄宗的赐金放还。虽有昭昭明月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他是长安的细雨,他是朝廷的闲花 …… 胸纳幽兰,神容主若。他,一个不爱仕途,但爱美人,不爱富贵但爱超然的翩翩公子,虽出身显赫却博古通今 …… 他忧郁而终,短短 31 载,弹指一挥间,却创作出人间最动人的诗词。这滴细雨,这片闲花,发出炫目的光,震撼你我的心灵。 萧红,近代最伟大的女作家,却饱受了人世间的一切悲苦 ——— 亲人逝世,家族歧视,爱人背叛,恩师离去,穷困潦倒 …… 这片闲花,给中国文坛注入了清泉,注入了活力。 这就是典型的一个论点三个例子,三个事例除了有时间先后之分,内在并无逻辑的先后,此文实际并没有有效地论证。 2. 伪层次 ( 看似有几个层次,但没有拓展和演进 ) 请看湖南的一篇高考满分作文 《 诗意地生活 》 中间主体部分: 诗意地生活,世事烦扰不再。 泰戈尔说过,死之烙印将生命本真烙在生之硬币上,使它去购买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惟有诗意地生活,才能清明淡然地看待纷争的世界,让烦扰不再。 千舸过尽,一片汪洋,采石矶孤独地清点倒影,浊浪便是一杯煮过的酒,李白这一喝 …… 诗意地生活,生之价值彰显。 康德说 …… 穿越庄周梦蝶的翩跹 …… 书破万卷的杜甫,选择了诗意的生活,于是 …… 似乎是从不同角度来证明论点,各个分论点看起来是各自独立的,其实是紧密相关甚至是不可分割的一个层面。这在一些“并列式”议论文的考场作文中问题特别严重。 真正有逻辑性的“并列式”议论文在本论部分,它围绕总题列出几个平行的具体论点,分别予以论证,从各个方面阐释总题,做出结论,各分论点之间处于同等地位,但不能重复,不能相互包括,也不能相互交叉。 要避免从同一角度选择论据。从同一角度选择论据缺乏广度,导致论据复沓单调,论证显得以偏概全、苍白无力 ; 而从不同角度选择论据,既丰富全面,使论证广泛展开,又典型精练使文章严谨有力。并列式的分层论证的特点是,论证的层次作横向展开,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也就是 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中心论点或论述的中心问题 展开论证。 说理要一步一层抽丝剥茧 怎样的议论文才算得上有逻辑思维 ? 怎样的论证才是有效论证 ? 议论文就要看论者如何论证。论点是靠论证‘辩’出来‘逼’出来的 …… 议论文要深入,就要有议论的层次性 …… 论证是一环扣一环的工作。第一论点为第二论点服务,以此类推。论证就是主动寻求漏洞与不足,利用漏洞或不足为弹跳点,跃入下一个层次。 讲究议论文的思辨性,就是使论证分析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客观规律,符合逻辑,而不沦为文字游戏,堕为诡辩。因为议论文是“讲理”的,“讲理”要一步步,一层层,甚至“抽丝剥茧”。没有层次感的论证是无效论证,是“蛮不讲理”论证,是不以理服人的观点强加。 议论文多维思维训练 写作中常用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包括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两大类。抽象思维包括逻辑思维方法与辨证思维方法,逻辑思维方法主要有分析、综合、概括、演绎、归类、类比等。形象思维方法主要有想象和联想等。 分 析 分析就是将研究对象分为各个部分、方面、层次、阶段和因素,并分别地加以考察。 比如我们观赏一幅画,起初只有一个比较粗浅的总体印象。为了求得深入的了解,我们需要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仔细观察,我们也需要从色彩、构图、立意、题材等方面仔细思考、品味,这些便可以算是在“分析”了。很明显,有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对于这幅画,起初只能具有粗浅的印象 ; 而经过了分析,我们对于这幅画,便形成了较深刻的认识。事物是复杂的,世间有许许多的事物,比一幅画要复杂得多。没有“分析”这种方法,我们对事物只能形成一些粗浅的、混沌的认识。根据实践的需要,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事物进行分析。论说文写作中,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概念分析、特征分析、数量分析、因果分析、比较分析等等。 一、 概念分析 作文中我们面对的题目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感性材料,比如一段事实的文字介绍,一幅漫画等等。一类是理性材料,可以是概念,比如“说谦虚”、“自大和自卑”、“树木、森林、气候”等等,也可以是判断 ( 或省略形式的判断 ) ,如“谦虚使人进步”、“文以情动人”等等。说理、论证过程中,离不开概念、判断。写论说文,必须学习概念分析。 分析概念,主要是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常所说的 “概念的含义”就是概念的内涵 。一个概念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这个概念所指的事物的特性 , 二是这个概念所指的事物所属的范围 。比如“人”这个概念的内涵就是“能够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有语言、能思维,两足直立的动物。”其中“动物”是“人”所属的范围,“动物”前面那四个定语,揭示了“人”所具有的特性。 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的适用范围,或者说,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性的事物。 比如“人”这个概念,就是诸如曹操、孙中山以及其他的具体的人。 揭示概念的内涵,通常采用下定义的方法 。 揭示概念的外延,通常采用分类的方法。 综合使用下定义和分类的方法,可以使我们对概念形成深刻而具体的认识。 概念分析中通常还运用下列方法 : 1. 解释法。比如 :“ 什么是成才 ? 成才就是成为对社会、对人民的有用之才。” 2. 打比方。比如 :“ 自负,像一个泥潭,陷进去了,就难以自拔而停滞不前 ; 自卑,像根受了潮的火柴,也难以将希望之火点燃。” 3. 举例。比如 :“ 文字要写得简练。”什么叫简练呢 ? 简练就是话说得少,而意思包含很多 ( 以上为解释 ) 。举一两例 :“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只不过十四个字,可是包含多少情和景呀 ! 4. 定范围。比如 :“ 在学业上要想取得成果,贵在一个‘勤’字,包括勤练,勤记,勤观察,勤动手,勤思考,勤总结。”这些方法,从根本上说,也可以说是具体化或抽象化方法的运用,只是更加通俗化了。 概念分析在议论文写作的审题立意中,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 第一,可以使议论文中心明确、集中。 在短短的一篇议论文中,如果不将概念的内涵加以明确的界定,写作中极易造成中心不明确,甚至“偷换概念”。比如高考作文 《 习惯 》 ,有些考生从学习习惯谈到生活习惯,从个人的习惯谈到一个国家、民族的风俗习惯,这样写下去,要想做到中心明确,大概是不可能的。 第二,可以帮助我们打开思路 ,比如 《 人贵有自知之明 》 ,作为一个论点,一个判断,其中关键的概念是“自知之明”。对这个概念作分析,可以知道“自知之明”应该包括“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了解自己的短处”两个方面,据此中心论点就可以分为两个分论点 :“ 了解自己的长处是可贵的”,“了解自己的短处是可贵的”。如果再作进一步分析还可以知道,所谓“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己在性格、能力、思想等方面的长处和短处。据此分论点还可以分解为更多的分论点,所以说概念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将论点分解为分论点,从而打开议论的思路。 第三,可以帮助我们展开论证 。比如 《 知识就是力量 》 ,要能够论证“知识就是力量”,可以对“知识”和“力量”这两个概念进行分析,所谓“知识”,就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所谓“力量”,既可以指个人的能力,也可以指某个国家、民族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能力。掌握了知识,掌握了客观规律,自然有助于增强个人的能力,增强这个国家、民族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能力。据此论点便得以证明。 第四,对概念的理解正确、深刻,可以使立论正确、深刻 。比如 《 谈成才 》 ,这是一个明确了论述范围的题目,一个学生对“成才”的理解是“成为对祖国,对社会的有用之才”,而这样的人才,就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需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更为重要的,不仅需要具备为祖国,为社会作贡献的知识、能力,而且需要有为祖国,为社会作贡献的意愿。因此要能成才,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形成较强的能力,而且需要树立为祖国、为社会作贡献的理想、志向。而一个班级集体如果具有良好的集体主义气氛,对于学生形成、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祖国、为社会作贡献的理想、志向,是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据此,作文的论点便确定为“班级里良好的集体主义气氛是催人成才的沃土。”这样的论点比起一味谈论成才与学习的关系的文章的论点,应当说是正确、深刻的。 第五,可以使议论文的立意推陈出新 。一些概念,人们习惯于从某种意义上理解它,也习惯于由此形成特定的判断。比如“得陇望蜀”这个成语,人们往往把它理解为“贪心不足”,因此对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往往形成否定性的评价。但是如果我们将“得陇望蜀”用来指称古今中外许许多多不断探索,追求的革命家、思想家、科学家,在事业上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那么“得陇望蜀”则又成为值得肯定的了。 第六,明确概念的外延,将概念具体化,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可以以形象激活思路,激发感情。 一篇习作 《 挑刺小议 》 ,其论点是“我们要赞美‘挑刺’的精神”。文中首先明确“挑刺”的含义,便是敢于向别人提出批评意见。接着便联系实际,将“挑刺”这个概念具体化,指出工厂里的检验员检验产品,我们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良风气进行抵制、批评,都属于“挑刺”,齐威王听从邹忌的意见,便是请人家挑刺,果戈理写好一部作品,总要请他的朋友、诗人茹科夫勘探基给他“挑刺”。这样,使读者对“挑刺”这个概念形成具体的印象,由此生发出种种议论,在具体事实的描述中表达出自己的感情。 二、特性分析 特性分析,又叫做定性分析,其目的是要将某事物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认识它在现象、本质、发展过程等方面的特点。在写作中,如果我们接触的是感性材料 ( 对具体事实的叙述、描绘 ) ,或者是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我们的认识活动则往往从特性分析入手。特性分析大体包括现象分析、本质分析和过程分析。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一般可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 比如茅盾先生的 《 阿 Q 相 》 中开头部分便将阿 Q 精神的表现作了如下描绘 :“ 事实上失败或屈服的时候,便有‘精神上的胜利’聊以自慰,于是‘反败为胜’,睡觉也觉酣甜了。阿 Q 的名言,所谓‘被儿子打’,所谓‘我的祖宗比你强’,就是他‘精神胜利’的哲学。赵太爷或赵秀才的大棍子打将来时,照例是不敢抵抗 ; 假洋人的小手杖打将来时,也是无抵抗 ; 但在阿 Q 视为平辈或低一辈的王胡小 D 之类像朋友似的走近阿 Q 的时候,阿 Q 便要拿身份,甚至想建立他的权威了,虽然结果常常只有‘精神的胜利’,可是阿 Q 的‘壮志’永远不会消沉。这便是所谓‘阿 Q’ 相 ……” 事物的现象是其本质的反映和表现,通过现象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 在议论文写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给读者以形象的感性的认识,使读者易于把握事物的本质。我们还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描绘,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倾向,从而感染读者。 在把握事物的现象、表面特征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进一步探求事物的内在特征,探求事物的本质。 林放的 《 说“不”字 》 一文中写道 :“ 党风抓得好,则‘庶人不议’,这是一种情况 ; 相反地,党员和干部如果当官作老爷,也可能招致没有谁说‘不’字。非不说也,不敢说也。这两种情况的不说‘不’字,是需要仔细察辨的。”作者面对相同的现象“不说‘不’字”作了具体分析,指出其中的不同的本质。 特性分析不仅是对某事物特性的静态分析,而且应当包括对事物发展过程的动态分析,以便认识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上的特殊性。 比如有一篇作文 《 谈谈实事求是 》 ,论述的中心是“实事求是是我们党方针政策的根本点。”这篇作文回顾了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农村阶级政策,这样,使我们不仅认识到党的农村阶级政策的共同特点 -- 实事求是,而且认识到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阶级政策的个性特点。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说特性分析包括现象、本质、发展过程等方面,只是从大的方面说的,具体说来,事物的特性包括的内容很多,比如事物的外观、结构、性能等等。 特性分析往往成为进一步的认识活动的基础。 议论文中,特性分析往往会成为论证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 《 时间就是生命 》 ,中心是要论述时间的宝贵。文章开头便可指出 :“ 时间的一大重要特征,就是不可逆转性,”接着可引用大量的事例,说明“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惊叹过时间的一去不复返,惋惜而追悔它的流逝。”这就从一个方面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特性分析也是评价事物的基础。 比如 《 自负和自卑 》 ,可先指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的不同表现,一是趾高气扬,一是垂头丧气 ; 再指出它们的共同本质都是不能正确地认识主客观世界。在此基础上,再指出两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 自负者碰得头破血流,就转为自卑。自卑者因为偶然获得几次成功,便得意忘形,自负起来。” 特性分析又是决策的基础。 三、定量分析 对事物或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数量分析,叫定量分析。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事物的质的方面和量的方面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只有把握事物的量,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到事物的质。在议论文写作中,没有定量分析作基础,提炼论点和论证论点都可能出问题。有些同学在提炼论点时最容易犯“片面概括”的错误。比如看到一些干部的不正之风,以权谋私,眼睛里便似乎一片漆黑,写起作文来满腹牢骚。问题就在于这些同学没有考虑一下,这些情况在全党、全国到底占多大比重。与此相关的是,议论文写作中常常需要用事例作论据,有些事例很有说服力,而有些事例则正如列宁所批评的“连儿戏都不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 这是因为前者是建立在数量分析的基础上,是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后者则是随便挑出来、或者是根据主观需要硬找出来、甚至硬是编出来的,缺少数量分析的基础。 四、因果分析 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社会中,都存在着因果联系,没有一个现象不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因果联系又是一种必然的联系,当原因存在时,结果必然会产生。因果分析可以分为原因分析和结果分析两类。探索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认识活动的重要内容。在议论文写作中,因果分析有着广泛的应用。 1. 原因分析,结果分析为主体,可以构成一篇文章, 文章的题目大多是“为什么 …… ” 、“ …… 探源”、“ …… 的危害”、“ …… 好处多”,如此等等。一篇题为 《 谈谈琼瑶热 》 的文章,探讨了琼瑶热兴起的原因 : 第一,“她以她女性的细腻感情,不落俗套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她用优美的文笔描绘人与人之间善意的误会和善恶抗争的故事。”第二,“海峡两岸毕竟是植根于同一文化背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对海峡两岸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再加上 30 多年的隔绝使得彼此都渴望了解对方的生活。”第三,“当前我国正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青年人对早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台湾小说自然会有一种新奇感。”第四,“时下出版界滥出质量低劣的作品,而琼瑶小说与之相比,则显得文雅可读。”一篇题为 《 比 》 的作文,集中分析了“比”的结果 : 比,有助于辨优劣,识别美丑 ; 比,有助于增强自信心 ; 比,能促使人奋进 ; 比,会使人头脑清楚。如此等等。 2. 因果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意义 。比如 《 说谦虚 》 这个题目,经过原因分析,可以知道一个人的谦虚,从根本上说,反映了他具有远大的志向和正确的思想方法。有了高远的志向,才不会为暂时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 ; 有了正确的思想方法,方才能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看到自己的短处,而不至于骄傲自满。经过结果分析,可以知道谦虚有助于人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加以改进,有助于搞好团结,有助于学习,工作、事业的进步,这样我们对谦虚这种美德的本质,意义就会有较多的了解。 3. 原因分析、结果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对某些事物作出正确的评价,因而是写作“评论”的支撑。 比如, 《 闲话“闲话” 》 ,重点分析了“闲话”可能形成的危害,指出“闲话”可以杀人。在当前举国上下正大张旗鼓搞改革之际,闲话为害更烈,凡闲话盛行之处,当一天先进坏了一生名声者有之,至今候而不补者有之 ; 奋马扬鞭中箭而滚鞍落马者有之 …… 闲话轻则可以损害一个人的名誉,挫伤人的工作学习积极性,或破坏家庭和睦,重则可以置人于死地,或搅得人心惶惶,破坏安定团结,使四化大业受到损害。所以闲话危害甚烈,不可低估。 4. 原因分析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决策。 正如医生治病,摸清了病因,然后才可以对症下药。一篇 《 有关我县养猪,猪价等情况呈某书记 》 的报告中指出当前农村一个令人忧虑的情况,养猪量急剧下降,猪肉价格暴涨。作者分析了以上情况产生的原因,一是农民挣钱的门路广了,谁也不愿再干既脏又累获利极微的养猪之事,二是县乡两级党委和政府,只注重发展工商业,对养猪户没有必要的奖励政策。三是粮食价格搞活,以致失去控制,农民感到用粮食养猪远不如直接卖粮有利。四是目前农村养狗成风,狗争吃了猪的饲料。针对以上原因,作者提出以下建议 : 第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重视畜牧业发展 ; 第二,制定必要的奖励政策 ; 第三,管理好粮食市场,稳定粮食价格 ; 第四,工商行政部门要加强市场管理 ; 第五,限制养狗,取缔狗市。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决策,使文章显示出严密的逻辑性。 例如: 诚然,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但这种潜力肯定只能在最适合自己的领域里发挥出来。牛顿画不出传世杰作《蒙娜丽莎》,达·芬奇搞不懂什么叫万有引力,爱因斯坦无法像艾森豪威尔那样在战场上傲视群雄,鲁迅不可能在球场上风驰电掣,但他们都是人类中最杰出的分子。他们 成功,是 他们看清了烙自己这张饼的锅有多大。他们没有把精力放在突破锅的限制去拓展新领域上,而是在限定的范围内,让自己做到最好! 之所以 因为 逻辑美句 1 、不比智力比努力,不比起点比进步。 2 、宁可笑着流泪水,也不哭着说后悔。 3 、进清华,与书记总理称兄道弟;入北大,同大家巨匠论道谈经。 4 、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5 、别人和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 五、比较分析 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有各种类型的比较,从结构形式上看,可以分为 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 从具体内容上看,可以分为 现象、本质、数量、结构、功能、过程、原因、结果等方面的比较 。这里把比较分为四类 : 第一,本质、现象均不相同 ,比如骄傲和谦虚这两种品质, 这种比较可称之为对比 。 第二,本质、现象均有相同 ( 严格说来是相似 ) 之处 ,比如鲁迅先生在 《 文学和出汗 》 中提到的“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历史论和梁实秋所宣扬的文学论“流传的便是好文学,不流传的便是坏文学”, 这种比较可称之为类比 。以上两种只能说属于广义的比较。 第三,现象相同,本质不同,这就是所谓“同中有异” ,比如自卑和谦虚。将这两方面进行比较,侧重点在于“异中有同”,比如自卑和自负。将这两方面作比较,侧重点在于“异中求同”。 对比就是将两种不相同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比较对照 。对比在其他文体的写作中被广泛地运用着,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臧克家的诗篇 《 有的人 》 ,运用对比手法,赞扬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革命精神,鞭挞了反动统治阶级的虚伪和骄横。鲁迅先生的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描写了百草园的无限乐趣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对比之中突出了封建教育对少年儿童聪明才智的扼杀。以上是章法修辞中的对比。在语言表达中,对比的修辞手法,也有广泛运用。比如“满招损,谦受益”,“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等即是。对比的修辞方法,实质正是运用了对比的思维方法。 对比在议论写作中有以下作用 : 一是用于引出论点 。比如 《 夸夸其谈和实事求是 》 一文,开头便将二者的表现作了对比,鲜明地反映出作者的褒贬感情,为提出论点作了铺垫。 二是用于提出论点 ( 或作出结论 ) 。比如 《 反对自由主义 》 一文中,开篇点题,将“提倡积极的思想斗争”和“反对自由主义”同时提出来,正反对比,使论点的表达鲜明而有力。 三是用于论证论点,构成对比论证,增强论证力量 。 在论说文写作中,从整理材料到构思立意,从阐释论证论点到具体表达,都需要运用比较的方法。 1 、 同中求异这种比较方法,它的作用在于揭示相近事物之间的不同之处,尤其是相同的现象之中所包含的本质的不同。 比如写 《 谦虚和自卑 》 ,可将这两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作了比较,指出二者的不同点,“谦虚就是虚心,不自高自大,不自以为是。”“而自卑是认为自己低下无能,自己看轻自己,缺乏上进的勇气。”“谦虚是一种美德,只有谦虚的人,才能够经常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使知识不断增长,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自卑却是一种缺点。自卑的人往往自己瞧不起自己,时常自暴自弃。有了一点缺点或者遇到一点困难,就畏缩不前,唉声叹气,怨天尤人 …… 自卑,使人类丧失前进的信心,使青年人未老先衰,把才华埋没在唉叹声中。”这样,同中求异构成了文章的主体,这种文章,人们称之为“区分型议论文”,像 《 虚心和虚伪 》 、 《 鲁莽和勇敢 》 、 《 赞扬和捧场 》 、 《 骨气和傲气 》 等题目,均可写成这类文章。 2 、 同中求异这种比较方法,也常常构成文章的一个重要段落 。比如 《 自强者胜 》 一文,文章在引出论点之后,列举毛遂、张海迪等人的例子,论证了“自强者胜”的道理,接下去一段,则将自强与自傲作一番比较,指出“自强跟自傲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作者所以作这一番比较,目的是针对这样一种现象 : 将自强者与“逞能”、“好出风头”、“自傲”等混为一谈,并且横加指责。可见“同中求异”的比较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找出错误认识的错误所在 ( 错误的判断,很多来自对概念或事物特征的错误认识 ) ,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批驳,以破助立,有力地论证论点。 3 、 “同中求异”的比较方法,还可以使文章的论证思路更为严密。 比如 《 浅谈自信 》 一文,中心论点是“自信是事业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文章以门捷列夫、居里夫人作为例证,进而运用因果论证 :“ 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难免要遇到困难、冷漠、讥讽和挫折,但如果有自信作为忠实的伙伴,获得成功就大有希望。”至此,论点已经得到论证。这时文章分析了自信和自负的不同之处 :“ 自信的基础是丰富的知识,它的力量来自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对事业的必胜信念。而自负往往伴随着浅薄无知,听不进不同意见,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敢正视,而急于掩饰遮盖,这只能自己堵塞了自己前进的道路。”这一段比较,使我们认识到既要自信而又不可自负,于是文章接下去又论述了如何才能做到既自信而又不自负,论述的思路显得极为严密。 运用比较要注意以下三点 : 第一,比较的双方必须是同一范畴的事物,必须在同一关系下进行。木头的长度和夜的长度是不可以比的,因为一是空间的长度,一是时间的长度。智慧的多少与谷物的多少也是不可比的,因为一是有形的,一是无形的。第三,明确比较目的,制定比较点,逐项进行比较。在议论文写作中,经常要在事物的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方面展开比较。第四,安排好比较的结构,在表达形式上要做到前后照应、条理清楚,以增强比较的效果。通常采用的结构有两种。比如将“骨气”与“傲气”作比较,可以采用下面两种结构形式 : 第一种 1. 开头 2. 骨气 表现 本质 结果 3. 傲气 表现 本质 结果 4. 结尾 第二种 1. 开头 2. 表现 骨气 傲气 3. 本质 骨气 傲气 4. 结果 骨气 傲气 5. 结尾 《 电脑与人脑 》 、 《 业精于勤荒于嬉 》 、 《 奉献与索取 》 、 《 在荣誉 ( 或成功 ) 面前 》 、 《 常立志与立常志 》 、 《 勇敢与鲁莽 》 、 《 骨气与傲气 》 、 《 高分与高质量 》 、 《 羡慕与嫉妒 》 、 《 自大和自卑 》 、 《 欺“软”与怕“硬” 》 。 六、综合与概括 分析是在思想上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或者把整体的个别特征、个别属性分出来。 综合则是在思想上把整体的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联系起来,把整体的个别特征或个别属性结合起来 。 综合应当以分析为基础,但综合又不应当是分析中所得到的局部性的认识的简单的相加、凑合。根据这一原则,作为结论的综合,一方面要做到“水到渠成”、“顺乎自然”,而不能让人感到缺乏基础,生硬牵强,甚至无中生有,突如其来 ; 另一方面还要力在综合中形成新的认识,让读者从中受到新的启发。其次,作为结论的综合,在表述上力求简明扼要,力求三言两语便能画龙点睛。 概括是形成普遍性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概括和综合都必须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而且在议论文写作中都可以帮助我们形成论点,形成文章的结论。但是从根本上看来,二者是有区别的。 概括是通过分析、抽象,从某类个别对象具有某种特性,推广到某类的全体对象都具有这种特性,在概括过程中需要运动归纳法。 概括的基础是事物之间“个别”和“一般”的关系 。 综合的基础是事物之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比如,我们对某个农村来的学生进行分析,认为他具有勤奋学习的特点,我们就可以形成这样的认识 : 农村来的学生都具有勤奋好学的特点,这便是“概括”。我们对这个农村来的学生的学习、思想品德、体育、劳动等方面都进行了分析,最后形成这样的评价 : 这个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得勤奋刻苦、淳朴、踏实,这便是综合。在实际运用中,概括和综合可以交互为用。比如在综合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这个学生具有勤奋刻苦、淳朴踏实的特点。先经过概括,然后再进行综合,也可以形成这样的认识。 概括时须注意如下三点 : 第一,尽可能充分占有材料,做到“胸中有数” 。概括的目的是形成普遍性的认识,占有的材料越充分,所形成的普遍性认识越可能具有正确性。否则我们在概括时就可能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第二,概括必须有正确理论指导,概括过程中必须借助于归纳法,从这个别事物的认识扩展到一般性认识,所形成的结论带有一定的或然性 。比如高考作文 《 读 < 画蛋 > 有感 》 一文,可以概括出苦练基本功、循序渐进、名师出高徒等论点。一个考生则概括出“观察、思考问题要全面”,这种概括既有新意,又有一定深度,这和该考生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是有关系的。 第三,概括是为了形成普遍性的认识,但是要尽量防止所形成的认识笼统浮泛 。 首先,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殊性,其次,要注意将结论加以必要的限制,比如一幅漫画。画面的内容是一个挖井找水的人,挖了好几口井,都没有找到水,结果便扬长而去。大多数考生往往只抓往这个人没有恒心,结果干不成整整这一特点,而没有注意到画面上清清楚楚地画着,每口没有挖到底的井下面都有水,而挖井的人所以没有坚持到底,根本原因是他认为“这里没有水”,把握住这一特点,论点的概括将会更为明确。否则,不加限制地强调干任何事都要有恒心,而不强调其前提条件 -- 掌握准确情况,认准方向。否则立论便会有失偏颇。所以在把握特殊性的基础上,对概括中形成的认识加以准确的限制是非常重要的。对所形成的论点进行限制,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比如 :1. 量的限制。要注意“个别”、“少数”、“一些”、“许多”、“多数”、“绝大多数”和“全体”等用语的区别。 2. 态度的限制。要注意“肯定”、“基本肯定”、“不完全肯定”、“可能”、“不能肯定”等用语的区别。其他还要注意时间、地点、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既追求尽可能广泛的普遍性,又要尽可能加以严密的限制,这就是概括中要遵循的思维的辩证法。 根据下列材料概括了四个观点,哪一个是正确的 ? 材料 : 日本教育育木村久一披露了一则调查材料 : 美国康乃狄克州哲学家嘉纳塞 · 爱德华在当地已繁衍了八代,他的儿孙中有 13 人当了大学校长, 100 多人任大学教授, 60 多人当医生, 80 多人成为文学家。美国纽约州有个与爱德华同一时代的酒鬼兼赌徒马克斯 · 芒克,他的后代中,有 300 多人成为乞丐、流浪汉, 7 人因杀人被处死刑, 63 人犯过盗窃罪,因喝酒夭亡或成残废者达 400 余人。 观点一 : 人的禀赋有一定的遗传性。 观点二 : 美国是有钱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 观点三 : 美国社会的所谓“自由”、“民主”、“平等”是虚伪的。 观点四 : 要重视环境影响、家庭教育。 七、想象和联想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的形象的反映活动 。根据想象是否具有创造性来分,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词 ( 言语、文字 ) 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的形象 。比如根据“瘦”这个词的示意,我们头脑中可以形成这样的形象 : 三根筋支着个脑袋,从头到脚,干干瘪瘪,棱角分明 …… 根据诗句“千村薛荔,万户萧疏”,我们头脑中可以形成这样的形象,死柳,枯木,颓垣断壁,破蛛网,败芦花在北风中颤抖,死水潭弥漫着一片瘴气 ……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的创造出新的形象 。创造想象和再生想象的不同就在于创造想象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比如鲁迅先生塑造出阿 Q 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就需要创造性想象,而我们根据鲁迅先生的描述,在头脑中再现阿 Q 的形象,则需要再造想象。 联想是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或联系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联想有多种方式,如类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自由联想等。由银杏想到民族的性格,由白杨想到不屈的抗日军民,由松树想到共产党人的品格,由街上的灯火想到天上的星星,这些都是 类似联想 ,类似联想形成的基础是两种事物在性质和形态上有某种相似或相近。由红花想到绿叶,由土地想到庄稼,由春天想到夏天,由江河想到海洋,由荷塘想到采莲,这些都是 接近联想 。接近联想的基础是两种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近。由刚强想到软弱,由假丑恶想到真善美,由“朱门酒肉臭”,想到“路有冻死骨”,这叫 对比联想 。 对比联想的基础是两种事物在性质、特点上的相反,相异。 由冰雪想到寒冷,由骄阳似火想到大汗淋漓,由收获想到耕耘,由经济繁荣想到改革开放,这叫 因果联想 。 因果联想的基础是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从宇宙飞船在太空航行想到建立空中城市,想到在其他星球上安家落户等等,不受任何限制,这是 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联想和想象关系密切,他们都属于形象思维。 联想是想象的基础,是想象的开端和初级阶段 ; 想象是联想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形象思维活动。 议论文写作虽然主要依靠想象思维,但同样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想象和联想在议论文写作中的作用,至少有五点。 第一激活思路,帮助我们克服文思枯竭的毛病 。有时面对提供的某一事实材料无法充分展开议论,通过联想,联系其他相似、相关、相反的事实材料,议论便可生发出来。比如巴人的杂文 《 况钟的笔 》 ,从况钟的笔谈起,联想起蒙恬造笔和各种各样用笔的人,这是相关联想 ; 又联想到戏中的“主观主义者”过于执的笔和官僚主义者周岑的笔,这是对比联想 ; 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作风与过于执、周岑相似的人,这是类似联想。最后提出文章的主旨 :“ 经常用笔而又经常信笔一挥的人,是不能不想想,况钟的用笔之法的。” 第二,可以使议论形象化。第三,增强作品的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议论文尤其是议论文中的杂文,在论说事理的同时,往往谈天说地、纵论古今,给人以知识,让读者读来感到兴味无穷。第四,激活感情、使文章生气贯注。朱光潜讲过 :“ 我很相信说理文章要写好,也还要动一点感情,要用一点形象思维。”确实,如果议论文纯粹是概念、判断、推理,很可能是干巴巴的,读来令人乏味。而情感活动和想象,联想活动肯定是相互为用的,正如陆机 《 文赋 》 所说 :“ 情臆胧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写作之初,可以借助于想象、联想激活感情,写作过程中,可以借助于形象的描绘来寄托感情 ( 当然,议论文中的感情表达还可借助于声韵节奏 ) 。这样便可以使文章生气贯注,或慷慨淋漓,或委婉含蓄,或热情奔放,或幽默含讥。第五,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许多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象征等,都和想象、联想有关。 八、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能力是一种重要的、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锐利武器,是一种真正的“聪明术”。历史上许多被称为天才的卓越人物,往往具有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 ( 不管他们是否自觉地意识到 ) 。雨果在谈到莎士比亚的天才时说 :“ 天才与凡人不同的一点,便是一切天才都具有双重的返光。”所谓“双重返光”,从实质上来说,正是指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许多世界著名的企业家、管理理论家都认识到辩证思维的作用。美国的杜拉克在 《 有效的管理者 》 一书中谈到,管理者的良好决策不是从众口一词中得来,而应以互相冲突的意见为基础。所以听取相反的意见,是正确决策的第一原则。当代科学之林迅速崛起的方法论学科 -- 系统论,其核心思想是强调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系统论的创立者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明确承认,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他的理论先驱。 (1) 联系观的运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所谓联系,指的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体,其中任何一个事物都和周围的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 根据联系的观点,在观察思考问题时,我们必须坚持“整体论”、“系统论”的观点。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不了解整体,就不能清晰地把握整体。把部分从整体中分离出来单独加以研究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不能像形而上学那样,只见部分,不见整体 ;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比如,评价一个同学,应当从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考虑,而不能只考虑其中的某些方面。 联系的观点还要求我们联系具体的环境、条件评价人物或某种言论。比如对历史人物及其言论,就应当用历史的眼光进行分析、评价。邓拓在 《 不要秘诀的秘诀 》 一文中,引用了南宋陈善 《 扪心新话 》 中的一段文字,接着便具体分析 :“ 用现在的眼光读这段文字,也许觉得他的见解很平常。然而,我们要知道,陈善是南宋淳熙年间即公元 12 世纪后半期的人。在那个时候他就能提出这样鲜明的主张,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 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多方面的探求、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在此之前我们所介绍的概念分析、特征分析、数量分析、因果分析以及比较的方法,实际上都是探求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在议论文写作中,这些方法对于我们打开思路,丰富对事物的认识,有着极大的作用。 历史上有许多民族英雄,如岳飞、天文祥等人,他们的爱国和忠君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有人因而认为对他们评价不宜过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看法。 (2) 发展观的运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过程中。人的认识是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知道得肤浅到比较深刻的变化发展过程。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量变的无限交替过程。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地向前发展。 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的否定。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并不是把事物内部的一切因素全盘抛弃,而是否定旧事物中那些过了时的,失去了存在条件的消极因素。至于旧事物内部的一切积极因素,则作为新事物发展的条件,经过改造以后,加以吸收,成为新事物的有机组成部分。就是说,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决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在否定之中有肯定,是“扬弃”。人类社会的发展,每个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通过辩证的否定实现的,对旧社会形态中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的积极成果,不但没有全盘否定,而且加以继承和改造,在这个基础上,发展成为新的社会形态。 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外因是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既然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在观察思考问题时,就要注意反对静止的、僵化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墨守成规,因循守旧,骄傲自满,悲观失望,不思进取,用老眼光看新事物,从根本上说都是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仅要求我们把事物看做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东西,还要求我们注意研究其中某一阶段在发展全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所具有的特点。评论一个同学是先进还是落后,不仅要和其他人作比较,而且也要和他自己的过去相比较,如果他是在不断地向上、进步,即使目前还存在不少缺点,也是应当肯定和鼓励的。 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没有事物性质的变化。古人说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祸患常积于忽微”、“涓涓细流,汇成江河”、“积善成德、积学成才”、“熟能生巧”、“防微杜渐”,道理就在于此。当然,重视量的积累固然重要,但量的变化毕竟还只是为质变准备了条件,而不等于问题已达到一定程度。我们就要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 量变和质变的规律还告诉我们,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事物可能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这就是所谓“物极必反”。在学习上,在体育运动上,要取得好的成绩,都必须付出辛勤劳动。但是如果不注意劳逸结合,辛劳过度,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辩证的否定规律要求我们辩证地分析问题,既不要肯定一切,也不要否定一切。肯定一切,否定一切的观点都是形而上学的。这些错误的观点表现在对待古代文化遗产上,或者是只要继承,不要批判,或者是否定一切。表现在向外国学习的问题上,或者是照搬照抄,全盘西化,或者是盲目地排外。否定之否定规律还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上升的,一帆风顺的,而只能是螺旋式地上升,充满曲折、起伏的。 根据内因和外因之间的辩证关系,研究事物的发展,特别要着重研究其内部的原因,而不能仅仅用事物的外部原因去解释。比如,一个人的工作为什么有成绩,学习为什么有进步,首先要着重研究他对工作、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同时再研究周围有什么有利的客观条件。 (3) 矛盾观的运用 矛盾的观点,即对立统一的观点,被列宁称为是“辩证法的实质”。前面介绍了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双方的联系,而发展的源泉、动力都在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什么是矛盾呢 ?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之间相互依赖又互相排斥的关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假,善恶,美丑,劳逸,进攻,防守,人们之间各方面的差异,不同意见都是矛盾。矛盾的对立面,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以下两种情况 : 第一,矛盾的双方互相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比如战争中的攻和守,没有攻就没有守 ; 没有守也就没有攻。它们是互相联系、互为前提的,如果失掉和它对立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的相反的方向转化。例如化合和分解,氧化和还原,生物界中的同化和异化,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从横的方面看,也就是从广度和空间上看,矛盾无所不在。世界万物大至宏观世界的天体和星系,小至微观世界中的粒子,没有什么事物不是包含着矛盾的。 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不同事物中的矛盾各不相同。在学校生活中,每个同学的性格是不同的,学习和思想上存在着矛盾,也有各自的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正是世界上一切事物千差万别的原因。 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时,必须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平时常说“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等等都是说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矛盾的观点应当成为我们的一种思想方法,但是它只是给我们指点了思考问题的基本思路,要能够形成具体的认识,还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 《 怎样正确看待分数 》 ,一方面要知道分数是检验一个人书本知识掌握的程度的标志,所以应当重视分数 ; 另一方面又必须看到分数往往只能反映书本知识掌握的情况,又有其局限性。再如 《 对于“理解”的理解 》 ,每个同学都渴望得到家长的理解,这是对的 ; 但是我们是否理解家长呢 ? 我们是否设法争取别人的理解呢 ? 以上几个例子表现形式不同,但都可较好地运用矛盾分析法。 《 尊重名人而不迷信名人 》 、 《 牵牛要牵牛鼻子 》 、 《 进和退 》 、 《 说“小” 》 、 《 学习和思考 》 、 《 自由和必然 》 。 (4) 辩证思维形式的运用 要能够形成辩证思维能力,还必须掌握辩证逻辑的思维形式 ; 具体概念、矛盾判断和辩证推理。 什么叫具体概念 ? 要搞清这一点,首先要明确什么叫“抽象概念”。在“概念分析”中,我们曾经指出,概念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如“失败”这个概念,主要是指“在斗争或竞赛中被对方打败”或者“工作没有达到预定目标”,这里所说的是“失败”的一般特征。至于这个失败是由偶然因素导致的,还是由必然因素导致的,是某个人的失败,还是反动力量的无可挽回的失败,失败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对待失败的态度、所采取的措施如何等等,这些具体的、个性的内容全都看不见了。这样的概念,叫做“抽象概念”。 抽象概念反映了事物某些方面的特性,撇开了事物的丰富多样性。 如果我们听到人们谈论“失败”,就只想到它的含义是“在竞赛或斗争中被对方打败”或“工作没有达到具体目标”,那么我们就只能想到“失败是可悲的”。可见在思考问题时,在议论文写作中,局限于用抽象概念思考是不够的,必须借助于具体概念。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不同的是它反映一个事物多方面的特性,反映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反映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矛盾。人们的认识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然后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从总体印象到分析、然后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产物。 形成具体概念,是人们的认识达到较高水平的标志,又可以为进一步的认识提供基础,提供新的起点,为议论文写作拓宽思路,使论述更为深刻、全面。比如谈论“失败”,我们如果考虑到失败的原因、性质各不相同,失败以后采取的态度、对策各不相同,就会自然而然地认识到,失败未必是可悲的。试想一个勇于改革的人在探索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正意味着他的经验的不断积累,正意味着向成功一步又一步迈进。这样的失败不仅不是可悲的,甚至应当是可喜可贺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俗话所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它的成立也是有条件的。试想希特勒之流的反动势力,他们的失败怎么会成为成功之母呢 ? 在失败之后,如果就此一蹶不振、不思进取,或者未能正确地总结出经验教训,又怎么可能使失败转化为成功呢 ? 可见在多方面的联系中把握概念,可以使我们的思路更开阔,使我们的论述更为深刻、全面。其次我们还要注意概念的发展、变化。 在议论文写作中,运用得最为广泛的是矛盾分析。具体概念的核心,就是对概念进行矛盾分析。所谓“对概念进行矛盾分析”,一种是将概念所指的事物分为矛盾的两个方面,比如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一文中,鲁迅先生就将其中的“中国人”这个概念一分为二,指出 : 一部分中国人从来就没有自信力,而只有他信力,在失掉他信力以后,就只有“自欺力”了,而另一部分中国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他们一直是有自信力的。这里的矛盾分析法,在文章里表现为阶级分析法。又如一篇文章 《 谈评头论足 》 ,一开头便指出,评价“评头论足”,首先要分清评头论足的人是以什么目的出发的,采用了怎样的方式。这样就运用矛盾分析法,将评头论足者“一分为二”,从而对“评头论足”作出全面、正确的评价。对概念进行矛盾分析的另一种情况是在概念所表示的事物之外,寻找与它具有矛盾关系的事物。比如 《 中国人失去自信力吗 》 一文中,鲁迅先生便从自信力谈起,联系起其矛盾对立面 -- 他信力,又从他信力谈起,联系到自信力的另一个矛盾对立面 -- 自欺力。 在对概念进行矛盾分析的基础上,就可以形成矛盾判断。 所谓矛盾判断,就是既肯定某个事物,又否定某个事物 。比如“知识就是力量”和“知识未必就是力量”,“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和“近墨者未必黑,近朱着未必赤。”如此等等。事实上,每一组相互矛盾的判断,其中的一个判断,都是强调了矛盾的一个方面,都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比如“知识未必就是力量”这个判断,它要强调的是能力的重要性,也可能强调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性,而“知识就是力量”则是强调了知识作为基础的重要性。至于“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和“近墨者未必黑,近朱者未必赤”则分别强调了内因和外因的重要性,如此等等。 显而易见,掌握了矛盾判断,在议论文写作中至少有两个作用。一是使立意推陈出新。推陈出新的方法便是“唱反调”,便是和人们所熟知的、认可的观点“唱反调”。比如上文所说的以“知识未必就是力量”作为文章的论点,应当说是有新意的。当然“唱反调”。比如上文所说的以“知识未必就是力量”这一论点,当是针对那些只重知识,不重能力 ; 只重才能,不重品德、体质和全面素质的思想倾向的。二是,可以使立论更为严密。比如一篇文章的中心是强调增加课外阅读,在充分论证论点的基础上,我们不妨考虑一下“不要增加课外阅读”的理由,也未必全无道理。比如课外阅读已经足量了,课外阅读缺少必要的指导,如此等等。这样的分析可以使论述更为全面,使立论更为严密。当然分析的比例要适当,否则就会喧宾夺主了。 掌握了矛盾判断,我们就能够初步了解一下辩证推理。辩证推理有多种形式,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叫做“对立统一推理”,也可以叫做“矛盾推理”,它的实质就是由一个判断 ( 称为“正题” ) 推出一个与之相矛盾的判断, ( 称为“反题” ) ,然后根据“正题”和“反题”,推出一个综合性的结论 ( 称为“合题” ) 。比如我们可以由“谦虚使人进步, ( 但 ) 未必使人进步” ( 合题 ) 。辩证推理决不是在玩弄什么文字游戏,辩证推理的每一步推理,都包含着深刻的内容,它反映了人们辩证发展的过程。比如我们从“谦虚使人进步”推出“谦虚未必使人进步”,我们就应当考虑到,谦虚之所以未必使人进步,是因为谦虚仅仅是一种态度,一个人如果仅仅有谦虚的态度,但是缺乏认识的能力,不能正确寻找自己的缺点、错误 ; 或者缺乏勇气、毅力,即使认识到自己的缺点、错误也不能取得进步。在这样的认识的基础上,由正题、反题推出的合题,应当包含更为丰富的含义,比如可以这样理解 : 谦虚是取得进步的必要条件。但是要能够取得进步,还必须具有认识自己缺点、错误的能力,具有改正自己缺点、错误的勇气和毅力。具体概念的含义是极其丰富的,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判断、推理,所能得到的认识也将是极其丰富的。在一篇文章中,我们只能根据写作的目的,强调其中的某一部分。 《“ 索取”新解 》 、 《 谈忙 》 、 《 谈理解 》 、 《 谈“冒险” 》 、 《 谈“谦让” 》 、 《 谈“愚公精神” 》 。 时间就是金钱 、有志者事竟成 、勤能补拙、 毁树容易种树难、 欲速则不达 分别使用下面五种关系对论题进行“扫荡”式论证:因果关系、所属关系、递进关系、并列关系、对立关系。 1 )、这一过程不必形成文字,在大脑中进行即可。 2 )、对生活当中任何一个议题都可以重复上述论证,坚持一段,即可形成技能定势。 论题:小草的力量是巨大的 “扫荡”式论证: 1 、因果思维 小草的力量是巨大的 因为: 1 )、有弹性,能屈能伸。 2 )、有韧性,不达目的不罢休。 3 )、有耐性,能坚持“长期抗战”。 4 )、耐热、耐旱、耐寒。 5 )、不怕践踏、摧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6 )、不畏贫瘠,无须呵护。 2 、所属思维 小草的力量是巨大的 属于小草生命个体的有: 1 )、根 2 )、茎 3 )、叶 4 )、花 5 )、泥土 6 )、露水 3 、递进思维(逻辑递进,程度递进,时空递进) 小草的力量是巨大的 进而言之: 1 )、春天破土出芽,夏天蓬勃生长,秋天枯萎凋零,冬天衰败腐烂(时空递进) 2 )、冲破泥土,冲破墙壁,冲破岩石(程度递进) 3 )、力量巨大,不惧艰难,生生不息(逻辑递进) 4 、并列思维 小草的力量是巨大的 与此同类的其它植物如何? 1 )、肥沃田野中的草 2 )、贫瘠土地上的草 3 )、压在瓦砾和石块下的草 4 )、爬在地皮上的草 5 )、甘草、水草、碱草、野草、含羞草、乌拉草 5 、对比思维 小草的力量是巨大的 与此相对: 1 )、小草的身材是矮小的 2 )、小草的地位是卑微的 3 )、大树脆弱易亡 4 )、最高的植物 - 杏仁桉:高达 150 米,但对土壤要求极高,只有澳洲才能生长。 论题:做时间的主人 1 、因果思维 1 )、时间的重要特征是:不可逆性,一去不复返。 2 )、时间是生命的存在形式,失去时间就失去生命。 3 )、珍惜时间才能完成学业。 4 )、节省时间才能提高效率。 5 )、合理利用时间才能成就事业。 6 )、把握时间才能把握机遇。 2 、所属思维 1 )、对运动员来说,青少年就须走向辉煌。 2 )、对艺术家来说,艺术生命稍纵即逝。 3 )、对科学家来说,创造力的最旺盛时期就在青年。 4 )、对农民来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3 、递进思维 1 )、珍惜时间 —— 有效利用时间 —— 用创造来相对延长时间。(逻辑递进) 2 )、做时间的主人 —— 做生活的主人 —— 做命运的主人 —— 做世界的主人。(程度递进) 3 )、做时间的主人 —— 改变人生 —— 改变现实 —— 改变命运。(逻辑递进) 4 )、成功前要做时间的主人 —— 成功后更要做时间的主人。(时空递进) 4 、并列思维 1 )、做时间上的主人 —— 珍惜时间。 2 )、做健康的主人 —— 努力锻炼。 3 )、做效率的主人 —— 提高效率。 5 、对比思维 1 )、有些人虚掷光阴,无所作为。 2 )、有些人勤奋努力,效率低下。 3 )、有些人利用有限的人生胡作非为。 论题:成于谦虚 1 、因果思维 1 )、谦虚的人总在不断学习,以获取更多的知识。 2 )、谦虚的人更容易获得别人的支持和帮助。 3 )、谦虚可以完善个人修养。 4 )、谦虚可以化敌为友。 2 、所属思维 1 )、向书本学习。 2 )、向生活学习。 3 )、向老师学习。 4 )、向同学、朋友学习。 5 )、不耻上问,不耻下问。 3 、递进思维 1 )、谦虚不仅是一个态度,还应该是行动,更应该是持之以恒的行动。(逻辑思维) 2 )、年青人需要谦虚,老同志也需要谦虚;学生需要谦虚,老师也需要谦虚。(时间递进) 3 )、在比自己强的人面前谦虚,在不如自己的人面前也要谦虚,人人都有长处。(程度递进) 4 、并列思维 1 )、科学家的谦虚。 2 )、艺术家的谦虚。 3 )、农民的谦虚。 4 )、政治家的谦虚。 5 、对比思维 1 )、谦虚 —— 过分谦虚,谦卑。 2 )、谦虚 —— 反面:自满。 论题:宽容是美德 1 、因果思维 1 )、宽容的思想根基是理解人和尊重人。 2 )、宽容的人受人欢迎。 3 )、宽容可以为他人留下改正的空间。 4 )、宽容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5 )、宽容可以显示宽容者的自信和力量。 2 、所属思维 1 )、宽容既是宽厚又是容忍。 2 )、宽容既有对朋友的宽容,又有对敌人的宽容。 3 、递进思维 1 )、懂得宽容还要懂得怎样宽容。(逻辑思维) 2 )、青年要学会宽容,老年人要保持宽容。(时空递进) 3 )、宽容善意的过错,宽容恶意的过错,宽容屡教不改的过错。(程度递进) 4 、对比思维 1 )、宽容 —— 纵容(过头) 2 )、宽容 —— 苛刻(不足) 论证各自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交叉的。 论证关系一旦被确定,用文字表达出来,这就是一篇议论文的基本模型 。 论题:小草的力量是巨大的 1 、确定关系 小草的力量是巨大的 因果关系 —— 因为: 1 )、它有韧性,不达目的不罢休。人的头盖骨坚硬无比,但只要把小草的种子放进去,给予一定的温度、湿度也会发芽。 2 )、它有弹性,能屈能伸。压在石头下也能顽强的生长。 递进关系 —— 小草的力量是巨大的。 1 )、在肥沃的土地上能生长。 2 )、落在瓦砾中也能存活。 野草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回答纷纭的很,有的说“象”,有的说“狮”,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金刚有多少气力,当然大家全不知道。 结果,这一切答案完全不对,世界上气力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一粒种子所可以所显现出来的力,简直是超越 — 切。 这儿又是一个故事。 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致密与坚固,生理学家和解剖学者用尽了一切的方法,要把它完整地分出来,都没有这种力气。后来忽然有人发明了一个方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种子放在要剖析的头盖骨里,给它以温度与湿度,使它发芽。一发芽,这些种子便以可怕的力量,将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了,植物种子力量之大,如此如此。 这,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那么,你看见过笋的成长吗?你看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一颗小草的生成吗?它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壤里钻,它的芽往地面上挺,这是一种不可抗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一粒种子的力量的大,如此如此。 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确是世界无比。这种力,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上面的石块,丝毫不足以阻挡,因为它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种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炼。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了斗争来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为傲然地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着的盆花嗤笑。 做时间的主人 正如朱自清在 《 匆匆 》 中所写的那样:“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察觉他去的匆匆了,伸了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 ......” 时间是伴随着生命而流逝的,是一切生命存在的形式之一,它和生命紧密相连融成一体。失去了时间,生命就成了虚幻;没有了生命,时间便丧失意义。生命就是时间,时间就是生命。当代保尔张海迪,在深知她的生命比别人要短暂得多的时候,曾感慨的说:“假如时间可以挽回的话,我将不惜一切重金去买回流逝的时间。”由此可见,时间对于生命有着何等重要的意义。 凡是珍惜生命的人,首先必须珍惜时间。时间就像阳光一样,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对于珍惜它的人来说,在他生命的里程碑上将会留下光辉的业绩;对于胸五大志、碌碌无为的懦夫懒汉,时间就像一个可恶的魔鬼难以打发。陶侃惜阴如命,曾这样说过:“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古人尚且懂得惜阴,那么我们 21 世纪的青年就更应该珍惜光阴;而不要一味的懊悔逝去的岁月,责怪时间老人的无情,惋惜过去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它毕竟已经过去了。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抓住今天,珍惜每一个今天,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尽量不让时间白白的流掉。要知道,谁对于时间越吝惜,时间就对谁越慷慨。当你翻开日历新的一页的时候,必须想到,不能让这一页为空白,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填补这一页的空白。如果是这样的话,当你馒头白发时,你就会无愧的说,我没有辜负时间,更没有辜负生命。 我们正年轻,我们要以百倍的热情去感我们伟大的事业,延长时间,延长生命,切勿庸碌的了此一生。我们要给时间以创造性,这样它就会使我们的生命发出更多的光和热,我们才能无愧于伟大的时代! 宽容是美德 看到这个题目,不禁想起了周恩来的一个故事:一次,理发师给周恩来刮脸,总理咳嗽了一声,刀子把脸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周总理和蔼地说:“这不能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 ?” 这桩小事,使我们看到了总理身上的美德 —— 宽容。 宽容是一种美德。留心一下,不难发现在人际交往中,凡能做到宽以待人者,一般都深受众人的欢迎。周恩来这样的好总理,待人宽容,平易近人,当然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和尊敬。人与人交往,难免会有一些小摩擦,只要是无恶意的,就应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像周恩来那样主动承担责任,严以律己,宽于待人。由于各种观原因所致,每个人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过错,如果在日常的相处中,对别人的过错能以宽容对待,就等于给人改过的机会。在中国历史上,李世民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依靠这一点得到众臣鼎力相助,从而开创了初唐盛世。在唐朝王室争权中,魏征曾鼓励太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帝位后,不计旧恶,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尽力用”,为贞观盛世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再说秦王赢政,若不是听取了李斯“海纳细流,故能成其深”的喻谏,收回逐客令,实行不计前怨、广纳贤才的政策,恐怕就会失去李斯等一大批忠臣的难以顺利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综观历史与今天,如果没有“海纳百川”的恢弘气度,不具备宽容的美德,开创一方事业只能是一句空话。 有的人就不具备宽容的美德,他们心胸狭隘,凡事斤斤计较,不肯吃亏。如慈禧太后,仅因为与一大臣下棋时,对方无意中说了一句“我杀了老佛爷的马”就勃然大怒而起,“你杀我的马,我杀你全家”,于是这位大臣被满门抄斩,惨不忍睹。像这样的狭隘心胸,这样的暴行,又怎会不遭人唾弃呢 ? 当今社会上有一些人也是这样,你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就会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还有的人对别人的过失耿耿于怀,时时想着揪别人的小辫子。这样的人,典型的“小肚鸡肠”,心胸狭隘,待人刻薄 , 根本没有一点宽容之心,这种人还能谈什么成大器、立大业呢? 总之,宽容是一种美德,只要我们本着“和为贵”的原则,不斤斤计较别人的过失,又多为别人考虑,就创起友善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当然,对于那些蓄意冒犯他人的违法犯罪行为,或是破坏人民安定生活的坏分子及人民的敌人,就不能盲目地宽容,以免重演“农夫与蛇”的悲剧。一定要利用法律力量予以重拳打击,决不心慈手软。 宽容是美德,当今社会大有发扬之必要。让我们大家都来讲一点宽容,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美好。 我看课外阅读 “ 课外阅读”似乎是个已经块要被遗忘的字眼了,如果我们随便去问几个背书包的学生:课外看生命书?十有八九的回答都是参考书。这也难怪背负沉甸甸书包的学生们。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压力下,他们不得不如此。可是我不禁要问:缺少课外阅读的学生得 100 分,,他将失去生命?我想,答案一定是:失去的是宝贵的文化素质! 古人学诗提倡 " 功夫在诗外 " 而我觉得提高文化素养 " 功夫 " 亦在课堂外,这一法宝便是课外阅读。 在我看来,课外阅读是一个广阔无比,奇妙非凡的世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远方到未来,从国外到国内,任你纵横。可惜的是,那些只爱看电视,打游戏机或是爱看动画卡通,言情武侠的青少年没能体会到这一乐趣。想到这些知识面狭窄甚至无知,浅薄的青少年将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时不禁让人有些担心。 如果说,一个人的成就是一座建筑,那么文化素养便是它的基石,而课外阅读就是构成基石的一块砖。 "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 那基础坚实,文化素养好的人,他的人生如摩天大厦般雄伟壮丽,反之,基础不扎实文化素养又缺乏的人,他的人生就是摇摇欲坠的危楼。 我真想大声地呼唤:去读读 《 牛虻 》 吧!您将明白气贯长虹的精神是人生的支柱;去读读 《 红楼梦 》 吧,你会明白中国的古典文化是何等博大精深,值得一辈子去记取;去读读 《 悲惨世界 》 吧,你会明白人道主义的光辉与高尚;去读读 《 红岩 》 吧,你会明白人生该追求什么 …… 多读书,读好书,这就是我眼中的课外阅读。我期待着学校能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家长能鼓励学生课外多阅读。而学生们能真正明白书香是世界上最动人的味道,而待它化作永久的心香,那才会更美!我热切的期盼着。 论点:课外阅读很必要。 因果思维(含递进思维) 1 )、提高文化素养功夫在课堂外。 2 )、文化素养是人生的基础。 1 )与 2 )构成递进思维。 递进思维: 1 )、大声呼唤:读 ...... 2 )、期待学校指导课外阅读。 论勤 自然造物最美好的莫过于人的生命。生命短暂而宝贵,因此,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有志青年的人生之旅将始之际,总要探索实现人生理想的金钥匙,那就是勤奋。 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曾言“业精于勤”,足见勤奋的价值。勤奋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勤能补拙。常言道:一勤天下无难事。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就是一个典范。梅兰芳年轻时拜师学艺,却因双眼滞暗无神被拒之门外。但这并未使他灰心,反促使他更加勤奋起来。他每日双眼紧随飞翔的白鸽,穷追不舍,紧追遨游的金鱼,寻踪觅影。“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双眼变的清如秋水,炯炯有神。后来,他终于名扬京剧舞台。家乡南阳市有一位青年叫周继川坚持朗诵,长年不间断, 22 岁时完全改掉了口吃的毛病。这一切证明,勤奋可以弥补天资上的不足。 勤出成果。古今凡有建树者无不成功于勤。歌德用 58 年搜集大量素材,写出震惊世界的诗剧 《 浮士德 》 ;我国著名运动员健儿们,之所能摘取北京奥运会金牌,靠的是平时刻苦勤奋的训练。可见,任何成功都离不开勤奋。 “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朋友们,只要我们珍惜时间,勤学习,勤思考,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理想。 1. 材料作文:“引、析、提、联、结”论证结构。 “ 引”:定向剪裁,概述材料。 “析”:分析材料,突出感点。围绕议论的中心对引录材料内容的寓意进行扼要分析。 “提”:提出论点,纲举目张。通过材料的分析之后,顺势提出中心论点。 “联”:联想联系,论证论点。运用材料提供的道理来类比社会生活,议论社会生活的过程。可以联想类似的道理,也可以联想相关的社会生活现象。这部分是作文的重点,既要放开思路,又要概括力强 ; 既要重点突出,又要正反结合。 “结”:重申材料,深化论点。 2.“ 立论、入据、结承、迭据、归纳”论证结构。 立论。在文章开篇首先明确提出论点,也可以说明论证的背景、缘由等有关前提,通过简单引述,提出论点。 入据。在提出论点后,第一次进入用论据阐述。 结承。在第二步阐述论据的基础上进行简要分析,指出其具有的一般意义进行小结。随之联系现实生活,对论点加以阐述,为下一步论证做准备。 迭据。在上文小结承之后,再次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作论据进行论证。这些论据与第二步中的历史论据形成推进和迭加的关系,故称之为“迭据”。 归纳。以进一步揭示论点在当代的现实意义,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全文加以总结。 3. 层进式结构:包括“是什么”,即提出观点 ;“ 为什么”,即分析原因 ;“ 怎么办”,即提出对策、分析对策、论证对策。递进式的分层论证,其特点是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不断递进,论证的层次向纵深展开,一层比一层深入地揭示论题的内涵,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的阐发,其作用是分析透彻,说理深刻。 4. 对照式结构:主体部分有正反对比,有折补充。采用这种结构模式的议论文可使文章文体特征分明,篇章结构严谨。议论文表达的思辨性,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问题 ( 话题 ) 进行剖析。剖析就是把思辨的过程和思辨的要点符合逻辑顺序表达出来。议论文“以理服人,以理取胜”的实质就是议论的层次,议论的层次实质就是议论的推理逻辑性强,层次感彰显议论文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议论文写作的灵魂,只有推理逻辑性强的议论文才能在高考中获得高分。查看更多